思想政治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4:4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政治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要形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講活初中思想政治課,首先必須對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整體有著深刻的把握和了解。縱觀思想政治課的教材,我們大概可以將其分成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本文以八年制義務教育為例):初一階段主要注重學生自身的成長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初二階段學習內容有所深化,逐漸深入到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構建;初三階段在初中二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愛國情操。力求初步確定學生科學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思想政治課的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與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適應,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要求我們必須依據教材的特點,靈活地選擇授課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的具體方法
要想擺脫死氣沉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初中思想政治課變得更有活力。就必須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而學生主動精神的調動和授課教師所采用的具體教學方法則呈現(xiàn)出一種“正相關效應”。依據筆者多年的經驗,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程,任課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角色創(chuàng)新:做好“導演”與“演員”角色的定位。
要想讓中學思想政治課活躍起來,就必須做到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與溝通。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課。“要讓政治課真正地生動、鮮活起來,教師如何作好導演,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確實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定位好自己與學生的角色關系:老師是導演,主要負責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認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注意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這個過程中關鍵要做好兩點:一是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靈光一現(xiàn)的智慧火花,并給予積極評價,從而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更加積極地投入所應扮演的角色,強化課堂的愉悅氛圍:二是教師要時刻注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想象、探索和創(chuàng)造,哪怕是在學生出現(xiàn)標新立異式的觀念時也不要去打擊。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星星點點的智慧之花”Ⅲ2_并不是總會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引導、創(chuàng)造。如果說“發(fā)現(xiàn)閃光點”是教師課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的話。那么“創(chuàng)造閃光點”就是評價一個教師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標準。也是教師應該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個方法。
(二)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課堂活躍度。
隨著學生們創(chuàng)新自覺性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自信心的增強,活躍的課堂氣氛顯然并不難以營造。但是,課堂氣氛的活躍只說明學生們擺脫了枯燥無味的學習狀態(tài),并不等同于學生們完成了思想政治課程所要求的學習任務,掌握了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精髓。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初中政治老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氣氛的活躍。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教師可以對學生出現(xiàn)的標新立異式的觀念不予打壓。但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既要表揚學生思想中的閃光點與個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為一些調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課堂本身的混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要求以后,能夠做到“收放自如”,既要發(fā)揮學生們的積極性。又要符合學校的整體教學計劃,從而使課堂活躍度保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疇之內。
(三)講解創(chuàng)新:理論不僅要聯(lián)系實際,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明真正的學問是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著的。初中思想政治課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乏味,與有的初中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思路有著很大的關系。其實,初中思想政治課本身除了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以外,大多數知識都是可以和學生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從中可以看出,理論聯(lián)系實踐并不是一件難事。但是,也許有的教師會反問,我在講課過程中也作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每堂課也都注意講解范例,但是課堂氣氛并沒有多少好轉,這是為什么?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即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講《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關系》((2)初中八年級課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舉英雄事跡、好人好事,這樣時間一長反而會遭到同學們的反感。教師可以就近舉學生們身邊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掃衛(wèi)生,可以具體到某個學生,講解假如這天該同學不打掃衛(wèi)生,那么學生們就要在又臟又亂的條件下上課。而正是因為該學生“個人”認真地打掃了教室才使得班級這個“集體”有了干凈的環(huán)境上課。所以整個“班集體”應該為該學生辛勤勞動鼓掌致謝。反過來,再反問該學生,在聽完同學們的鼓掌后是否因為自己的勞動得到了班集體的認可而內心里感覺到了尊重和滿足。這樣通過學生們身邊的小事情就可以講解“個人的貢獻和付出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這樣一個價值觀的道理。
(四)實踐創(chuàng)新:動腦動手,課堂課外密切配合。
實踐創(chuàng)新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的一劑良藥。首先,要注意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力爭讓課堂生活顯得多姿多彩。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組成興趣小組,要求學生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并派代表發(fā)言,然后由教師點評,確定優(yōu)秀發(fā)言代表并予以表揚。2,開展辯論賽,由各個組的學生選派代表就某個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要求盡可能的用上課本中的理論進行論證。最后由教師進行表彰總結。3,綜合知識搶答。同樣可以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分組,選擇課本理論進行提問。各個小組的學生舉手搶答,可以制定分值來評定優(yōu)秀小組。4即興演講,可以穿插到實際的課堂講課中進行,要求給予每個同學機會,就某個課堂問題或理論進行即興演講,從而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其次,要開創(chuàng)課外活動模式,充分引導學生們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社會實踐。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教師帶隊,進行戶外探索。如在講《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時,可以帶領同學們到周邊河流、綠樹、工廠地帶進行現(xiàn)場講解,加強同學們對知識的認識和深化。2,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們關注國家大事,認真閱讀報紙,觀看新聞,并讓學生們展開思考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們對祖國的關心和熱愛。3,學寫政治小論文,引導學生就自己的所見所感發(fā)表評論,并能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把學生們好的文章推薦到廣播站、報紙,激發(fā)同學們的寫作熱情,提高學生們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的原則
上面提到的四個具體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為初中老師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提供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此外,我也閱讀了許多同仁寫的文章,并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借鑒他們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并沒有固定的法則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有一個必須遵守的原則:立足實際,靈活運用。依據前面我們對初中思想政治課的總體分析和把握,顯然我們可以意識到,初中低年級的學生學習任務相對輕松,有著較多的自由的活動時間,因而對他們的授課要加大“角色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比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初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要進行中考,時間相對緊張,這個時候教師就要注意在“講解創(chuàng)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總之,只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就一定可以創(chuàng)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方法,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課程,讓初中思想政治課真正成為學生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一門必修課。
參考文獻:
[1]朱菊云.“鮮活”——政治課的生命.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3,(03).
[2]胡家珍.讓初中思想政治課活起來.安徽教育,2002,14.
篇2
本人從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出發(fā),認為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fā)教學。
一、提問啟發(fā)
啟發(fā)式教學的主旨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除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引導,設置問題的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問啟發(fā)式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索,然后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最終找出問題的結果。例如,在講《助人為樂》一課時,配合掛圖,講雷鋒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啟發(fā)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心里如何想?”“當雷鋒送老大娘到家,與老大娘告別時,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鋒衣服淋濕了,為何還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這種提問啟發(fā),既豐富了知識,又長了智慧,利于學生思維活動鋪開,讓學生展開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態(tài)的發(fā)展。這對強化學生道德認識,加深道德情感,開發(fā)學生智力是極其有益的。“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陶行知語)。為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點,多積累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既避免了課堂教學的平鋪直敘,又使課堂氣氛波瀾起伏。在教《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教師提問:“本課中為何三次出現(xiàn)‘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全意愛著的中國’?”在引導學生回答時,又可適時補充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比較一下,若這個句子只出現(xiàn)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問題的實質。當然,教師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淺過度,更不能無針對性,否則游離教學本旨,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
二、反問啟發(fā)
在啟發(fā)式教學中,“啟”是關鍵,“發(fā)”是要害,合理的“啟”可以得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適時運用反問啟發(fā),可使學生豁然開朗,柳岸花明。所謂反問啟發(fā),即用旁敲側擊的手法,從問題的側面或反面來多角度發(fā)問,以轉彎抹角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消除思維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本旨。在講“奴隸社會中,奴隸受剝削的根源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力”這一問題時,學生似懂非懂。用反問手法:“如果是奴隸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勞動者,會出現(xiàn)怎樣的結果呢?”則學生茅塞頓開。由此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間的關系是什么?”等系列問題。這樣層層反問啟發(f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奴隸、農民、工人受剝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善于激疑,多從反面提出問題,“制造矛盾”,以此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扉,激發(fā)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學佳境。
三、舉例啟發(fā)
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運用一定教具,如實物、實驗、電教等,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識。其中“舉例”不乏為思想政治課中啟發(fā)教學的一重要手段。因為學生周圍處處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為切入口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為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傳授新知時,有時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問題進行對比,以啟示學生找出問題間共性、異性及其本質聯(lián)系,這就是采用對比啟發(fā)教學方式。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大量運用此手法,引導學生對人物、事物乃至時空、場景等進行對比,從而領會教學內容,強化自身的道德認識。例如,在《人生觀》一課教學時,通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漢奸兩個歷史人物作對比,可啟發(fā)學生了解“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意義。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過零丁洋》詩,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國,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顧民族存亡,國家安危,與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濟”,也作《過零丁洋》一詩,其最后兩句為:“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生平未盡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條斷了脊梁的癩皮狗,受歷史的唾棄,而遺臭萬年。通過對比,使學生知曉,人生觀就是人們對生活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問題,課堂討論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對照自己,對照同學,贊揚好人好事,批評不良傾向,從而使學生明辯是非、真?zhèn)危蒙茞骸⒚莱螅岣叩赖略u價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若教師運用了大量相互對立的觀點和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比,同時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會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
四、聯(lián)想啟發(fā)
所謂聯(lián)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觀念而想乙觀念的心理過程。它不僅是人們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條件,也是情感、意志過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聯(lián)想來啟發(fā)學生理解、記憶概念和原理及有關內容,使學生借助奇特聯(lián)想、類比聯(lián)想、接近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和因果聯(lián)想等聯(lián)想手法,來進行歸納,演繹和類比推理,進而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認識。如《我國公民應履行的基本義務》一課,內容多,難記憶。對此可用聯(lián)想手法,讓學生把國家這個“大家”想象成為家庭這個“小家”,并提出啟發(fā)性問題:“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你應履行哪些義務?”通過一比一問,使得問題具體形象化,易為學生接受。又如,對我國古代指南針、造紙、印刷、火藥等四大發(fā)明,學生易把發(fā)明的次序弄錯。對此可用聯(lián)想手法啟發(fā)學生記憶:獵人打鳥,首先瞄準方向,然后再扣扳機,火藥最后發(fā)射出去。指南針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藥在“最后”。只有先發(fā)明紙,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紙在前,印刷次之。這種聯(lián)想看似滑稽,但對記憶確有好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重視學生掌握知識間聯(lián)系,引導學生分析事物的異同點,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這也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打下基矗。
五、情境啟發(fā)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營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達到啟發(fā)、感染目的。在講《團結起來力量大》一課時,拿出一盤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讓學生知道“一盤散沙并無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無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舉排球做實驗,創(chuàng)設一種“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親眼目睹,耳有所聞,心有所悟。這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加深了學生的思想認識。為配合《人生觀》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小品讓學生表演。某賓館來了幾位客人,陪同人員向服務員介紹:“這是市長的兒子,那是局長的女兒,……”。服務人員極為反感,義正嚴辭說:“他們是不是沒有職業(yè)和姓名?捧出當官的父母,難道身價就變了?我們可不吃這一套!”學生真情表演,教師現(xiàn)場點化,啟發(fā)發(fā)問:“這里體現(xiàn)了哪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學生經情境的渲染,通過熱烈討論悟出了:短短的場景卻是一場人生價值觀的劇烈交鋒,即以等級、地位、權勢,還是以勞動貢獻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課中教學情境的設置旨在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引起共鳴,啟發(fā)學生思索,籍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設置要圍繞教學目的,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圖“熱鬧”而游離教學目的。
總之,合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盡管啟發(fā)的方式不只以上幾種,但其教學主旨是一樣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種啟發(fā)形式,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求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項任務。
篇3
(一)有利于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多是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結果是課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了思考,也沒有興趣思考,更別說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了。而啟發(fā)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有利于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社會,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二)有利于發(fā)揮大學生的能動作用,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曾指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理想的教育其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啟發(fā)式教學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啟發(fā)式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適時地采用多種引導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反省、評價掌握了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及發(fā)展。可以說啟發(fā)式教學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雙向交流,既強調教師的“啟發(fā)”、“點撥”、“誘導”,又注重學生的“憤悱”理性自覺,“反求諸己”“內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教學相長
啟發(fā)式教學要求教學過程的雙向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性。在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和學生一起思考、分析、討論問題,在相互配合中進行良性互動。同時,啟發(fā)式教學還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思考,推動了雙方的學術研究。德國教育學家洪堡也曾說過:“大學教授的責任并不是‘教’,學生的職責也不是‘學’,而是從事研究,教師應誘導學生研究的興趣,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帶動學生進行學術探究,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很活躍的,一旦被激發(fā)出來,結果是難以預料的。當學生不斷的提出一些新問題后,可以促進師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帶動教師做更廣、更深的研究,從而形成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二、啟發(fā)式教學在思想政治課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高校實施啟發(fā)式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還需要一定的實施條件。啟發(fā)式教學不是說幾個案例就可以了,啟發(fā)式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需要教師不斷總結探索。這里,介紹幾種啟發(fā)式教學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學習。
(一)設疑啟發(fā)
向學生提問,然后引發(fā)他們思考,是很多教師慣用的啟發(fā)方式。教師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一些難度適中、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進行思考,最終找到問題的結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提問沒有精心準備,隨意性很大,深淺過渡,不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運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認真準備,給學生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能激發(fā)他們思考的問題,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講大學生誠信的問題時,筆者問了這么幾個問題,考試作弊是不誠信的表現(xiàn)嗎?有多少人從來沒有作弊過的?除了考試作弊,大學生在校園中還有哪些不誠信的行為表現(xiàn)?善意的謊言你能接受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對大學生誠信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同時引出大學生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話題。
(二)討論啟發(fā)
討論是高校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進行討論前,教師要精心制定討論的話題,題目給大家后,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以免學生的思路偏離了軌道。例如,筆者在講大學生就業(yè)擇業(yè)的問題時,并沒有直接照搬書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討論這么幾個話題:你認為咱們醫(yī)學生的就業(yè)情況如何?影響醫(yī)學生就業(yè)的因素有哪些?醫(yī)學生要想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醫(yī)學生創(chuàng)業(yè),有哪些方向可以選擇?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后,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就業(yè)的現(xiàn)狀,了解了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所在,并明確了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在比如講授公民道德時,組織學生討論大學校園里不文明現(xiàn)象及如何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進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樣完善自己。
(三)案例啟發(fā)
高校思想政治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性比較強,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可以通過案例進行啟發(fā)。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精選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研究,從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時,筆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案例,效果較好:清華大學高材生考過600分也不易,可一個每天三頓為清華學子切菜賣飯的農民工,頭回上場就爆出冷門———北京日報報道,清華園里人才濟濟,但學生食堂的師傅張立勇,也為許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說是件新鮮事了。他的艱辛,他的刻苦,他的頑強,讓清華學子動容。水木清華BBS上,頭一回為一個農民工的堅韌好學掀起波瀾。張立勇,做農民工10年,如今即將拿到北大國際貿易專業(yè)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張立勇為什么高中讀完后不直接考大學?(2)他為何選擇去清華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為什么還要繼續(xù)學習,并且挑戰(zhàn)國內知名高校?學生對這樣的事跡顯得很有興趣,他們都踴躍參與討論,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還講到聽過他的演講,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動。
(四)比較啟發(fā)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知識學生難以區(qū)分,或者有些問題學生已經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問題,怎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怎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就需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兩個概念,學生從直觀上看感覺是一個意思,這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的事跡,讓他們比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們怎么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最后總結理想的實現(xiàn)靠信念,這樣就能分清異同了。在比如,在講愛國主義這章時,很多學生都沒興趣,認為理論知識曾經學過,有的學生表示發(fā)達國家都不上這樣的課,我們上沒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問題。我們可以搜集一些發(fā)達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料、發(fā)達國家公民愛國的一些事件,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從比較中進行判斷,進而激發(fā)他們思考如今我們大學生應該怎樣理國。
(五)多媒體啟發(fā)
篇4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學生主體作用
教師主導作用方法
傳統(tǒng)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當然,隨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又會遇到新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解決傳統(tǒng)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弊端和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長期以來,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不感興趣,甚至有學生把政治課看作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政治課上大多數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課堂教學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狀況的形成固然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法陳舊單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因此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教師就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各種教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chuàng)設情境
新課程理念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把新課程模塊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應注意情境的內容必須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常識《價值規(guī)律》一課時,我受《老漢殺雞》漫畫的啟示進行了《蛋市》情境創(chuàng)設,我讓一名同學扮演養(yǎng)雞場的老板,部分同學扮演成賣雞蛋的,另外一些同學扮演成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變動及時作出是擴大規(guī)模多養(yǎng)雞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殺雞以減少損失的決策,并要求大家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結果,“老板”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書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濃厚的興趣支配下,每個同學都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2、時事簡評
新課程理念堅持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的統(tǒng)一,時政教育不僅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互相補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在對高三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我最喜歡的選修課”調查中發(fā)現(xiàn)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對“時事點評”這門課感興趣,這使我意識到加強時政教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學科興趣的重要途徑,并且在時政教育中學生主體作用應該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我結合高三政治課堂教學特點,在每節(jié)政治課開始的前五分鐘進行“時事簡評”,讓同學們對近年來發(fā)生的時事進行簡要評述。例如,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軍很快攻占巴格達,不久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達姆也被捉,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學的震驚。于是我便要求大家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要求同學們做好準備對伊拉克戰(zhàn)爭進行簡評。上課了,幾位同學拿著事先準備好的講稿輪流上臺發(fā)言。使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能用國際關系的理論來闡述伊拉克戰(zhàn)爭的必然性,而不是簡單的情況通報或情緒發(fā)泄,也有同學試著從國家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分析美伊沖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學指出了這場戰(zhàn)爭對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借鑒意義。他們的發(fā)言都不長,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經過了精心準備,這個準備過程必然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必然會隨著這樣的思考而不斷得到提高。更為可貴的是他們發(fā)言中所流露出來的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感,這種精神和情感又豈是僅憑教師的單純灌輸就能培養(yǎng)得起來的呢?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正符合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發(fā)展性”原則嗎?
3、組織討論
討論教學方法已被廣泛使用,它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探究學習習慣,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如果能適當組織學生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進行討論,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高二哲學《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一課時,我有意識地組織了一次關于價值取向的討論。我讓同學們在課前對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形成觀點,然后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上課了,我讓同學們自由交流,分組討論,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觀點的同學集聚在了一起,幾個討論小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們在小組內通過討論把各自的思想迅速進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組的鮮明觀點。十五分鐘后,科代表作為主持人宣布全班討論開始,各小組分別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陳述了他們各自的觀點,然后大家開始對這些觀點進行討論。有趣的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并不是拜金主義或享樂主義價值取向,而是一個小組提出的“利他而無回報的活動是無意義的”這樣一個觀點。為什么這個觀點會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討論熱情?我想,正是因為這個觀點就來自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并且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會現(xiàn)象給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帶來的困惑,因此必然會引起大家的思考。討論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學會想問題、辦事情,這樣的討論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僅僅把討論當作是一種形式的話,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變成死的教條,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純粹是應試的需要,那么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呢?
4、開展研究性學習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該能夠和研究性學習課進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多次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了研究性學習,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常識《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對我國的農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并不了解,所以他們對鞏固農業(yè)基礎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現(xiàn)代農業(yè)之路等知識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決定組織同學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我讓學生按自愿原則分成幾個課題小組,讓他們圍繞家鄉(xiāng)農業(yè)發(fā)展的問題確立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有的小組以《家鄉(xiāng)農村教育與農業(yè)發(fā)展的關系》為課題,有的小組以《家鄉(xiāng)農業(yè)資源利用狀況研究及對策》為課題,也有的小組利用有同學家長開面粉廠的有利條件,確立了《小麥的生產、加工與市場》這樣的課題。因為當時正值入冬,加上這些課題在短期內不可能研究出象樣的成果來,所以我就決定讓他們利用放假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詳細記錄研究過程,在第二年國慶節(jié)期間完成研究課題,然后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并進行討論和評價。結果在第二年講授高二哲學常識《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一課時,我要求各課題小組展示成果。以《小麥的生產、加工與市場》為研究課題的小組展示了他們的成果:從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到對小麥進行加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直到小麥、面粉市場行情變化及其對小麥生產、加工的影響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并且還對農村小面粉廠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建議。這使我備感興奮,因為同學們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堅持完成課題研究學習任務并取得良好結果,說明學生一旦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就會迸發(fā)出強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極高的創(chuàng)造熱情。當然,由于研究學習的時間太長以及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他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都不盡人意,然而與他們的研究過程比起來,研究結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為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獲得了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不可能獲得的能力,這將對他們今后終身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也許這才是我們新的課堂教學取得的最大收獲吧。
二、合理組織,及時引導,正確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
伴隨著學生興趣的提高和主體意識的增強,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如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怎么辦?學生的思維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現(xiàn)偏差怎么辦?這些問題不解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xiàn)。要解決這些新出現(xiàn)的問題,就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正確發(fā)揮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1、營造氛圍要適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fā)現(xiàn)“散漫”的苗頭并加以制止。例如在我前面提到的《蛋市》情境教學中,當“老板”發(fā)現(xiàn)雞蛋價格下跌時,突然大喊一聲“殺!”,并且做了一個夸張的下砍動作,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隨即就有不少男生學做下砍動作,并準備喊“殺!”,見此情形我趕緊叫停,用眼神制止了這些同學,同時引導大家回到主題。我想,阻止他們肯定會掃了他們的興,但如果不阻止,這次情境教學就可能失敗,并且會對今后的教學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因勢利導要及時
篇5
【論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提問藝術”的運用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問題教學為切入點,以創(chuàng)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本文擬通過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借鑒早期新課改實驗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提問藝術”的重要性
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究、發(fā)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fā)現(xiàn)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可見,這種“問題教學法”具有三大鮮明而獨特的基本教學特征: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重視“問題的設置”,通過運用“問題教學法”和“提問藝術”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實現(xiàn)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問藝術”的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問題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和開放性。有效性提問方式多種多樣,如檢查式、固設懸念式、拋磚引玉式、引導式、創(chuàng)設情境式、反問式、擴展式、層遞式、聯(lián)想啟智式。有效性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度性原則
提問的適度性大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問題難度要適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應注意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所差別,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其次,提問時機要適度。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多用疏導性、鋪墊性提問,注意知識的梳理性,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每一框都有它的邏輯思路。再次,問題數量要適度,提問要適量,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抓住知識關鍵點、學生的興趣點,注重突破重點難點,擊破考點疑點,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問題戰(zhàn)”“滿堂問”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就是說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向后進生提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多向尖子生提一些發(fā)展思維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四)鼓勵性評價原則
鼓勵,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一個學生的積極成長,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鼓勵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fā)點、實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對那種“你真棒”“你太聰明了”之類的廉價而空泛的表揚并不領情,他們更想要的是充滿真誠的、藝術化的鼓勵。
(五)生活性原則
教學提問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教學要求教育要貼近現(xiàn)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導人,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領悟生活,進人社會,感受現(xiàn)實,引發(fā)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fā)心靈震撼。
三、“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chuàng)建活躍的答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意味著教師創(chuàng)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感悟。課堂提問貼近生活,有利于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回答教師們的提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說的: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國古代哲人所說:實踐出真知。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重新體會到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體驗性學習使教學效果因體驗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創(chuàng)新,及時關注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借題發(fā)揮做“文章”,調整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當前在判斷是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一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用啟發(fā)提問實現(xiàn)“撐桿跳”
孔子的“不憤發(fā)不啟,不徘不發(fā)”告訴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實踐瓤一在上個學期必修4第七課第二框“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先是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fā)學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tǒng)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tǒng)結構出現(xiàn)優(yōu)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必須做到三點: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有所強化。
(四)“金口”少開,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jié)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yōu)閷W生發(fā)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yǎng)他們的質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化問題意識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創(chuàng)新始于問題,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發(fā)現(xiàn)與突破。所以強化教師新的問題意識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成功問題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教師要保護、引導并激發(fā)學生對新情況、新變化的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要容忍學生對既有的、權威的觀點持批判和懷疑的態(tài)度,由質疑進而求異,由繼承然后創(chuàng)新。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fā)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如果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備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徒勞無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決避免“果子”掛得太高或太低,或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減少“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適時轉到以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羞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發(fā)現(xiàn)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要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為與上課內容聯(lián)系不緊密,建議在課外幫助他解決;第二類,與教學內容有關,但沒有切中要害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請同學幫助解答;第三類,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甚至可以把問題公布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作為學習的重點。
(二)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習心理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感覺一思維一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二是感受、情緒一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感情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而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tǒng)一體,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和他們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體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的發(fā)言權,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人到學生中去,為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從而激發(fā)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達欲望。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同時,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三)二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篇6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yōu)榇蟊娀慕逃kS著大眾化教育的到來,各大高校的課堂規(guī)模越來越大。公共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規(guī)模在各高校實行大班化教學幾乎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大班化教學有利也有弊。優(yōu)點是它可以緩解教室和教師資源短缺的壓力。弊端是教室太大,學生人數太多,課堂秩序不好管理;受教室空間大的影響,教師授課內容學生聽不清楚;出現(xiàn)學生的遲到早退、曠課現(xiàn)象比小班化教學多等問題。在大班化視野下,要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入耳、入腦、入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好有序課堂管理是關鍵。當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在積極努力探索大班化視野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管理方法和手段,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大班化教學環(huán)境不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大班化教學學生人數多,規(guī)模大,學生的理論基礎和自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無法因材施教。而有時候大班化的學生分屬于不同的專業(yè),這些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因為此前高中階段的學習程度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這樣會影響教師教學內容的設置以及內容講授的深度和廣度。另外,學生人數和授課班級規(guī)模也影響教師組織的課堂提問、討論以及研讀等活動的展開。大班化環(huán)境下的學生互相受環(huán)境影響比較大,注意力相對難以集中,尤其是受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些學生比較功利,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對于專業(yè)課來講屬于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的課,思想上不重視,所以更是難以進行有序管理,教師組織的課堂提問和討論經常不能很好地進行,效果不強,難以做到教學相長。面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在同一堂課中很難做到根據學生的專業(yè)和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而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二)大班化教學環(huán)境不利于教師控制課堂紀律。大班化教學容量一般在2、3個自然班以上,少則100人,多則200~300人。大班化課堂條件下的學生組織比較松散,教師很難做到認識和記住每一個學生,還由于學生從小到大受“副科”思想觀念上的影響,導致學生普遍比較重視專業(yè)課,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有的學生甚至把專業(yè)課和英語作業(yè)帶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來。另外,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紀律比較松散,說話、吵鬧、玩手機、睡覺等都時有發(fā)生,教師對學生管理的太嚴,影響學生對老師的評教結果,甚至直接影響教師的獎金和津貼,對于有些要求學生選教師的高校來講,這樣還會直接影響教師下一學年的選課人數。所以,有些教師勢必會睜只眼閉只眼,這樣做勢必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還由于班級規(guī)模大,考勤難度也比較大,教師如果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考勤上,勢必會擠占更多的課堂講授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
(三)大班化環(huán)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過程的互動。但是由于大班化班級規(guī)模大,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不了解,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這些現(xiàn)狀的存在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素質化教育的實現(xiàn),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最有創(chuàng)新性的一族。但是目前的大班化教學由于教師精力和學生素質的有限性,兩者之間缺乏互動,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不參與互動,使得學生很難學會用學到的知識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也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知識的傳播器。啟發(fā)式教學在大班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下,作用非常有限。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總之,面臨學生人數眾多,程度參差不齊且兩極分化嚴重的學生,短短幾十個學時要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教師在大班授課中往往都感覺力不從心。由此可見,有序的課堂管理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管理的必要性
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基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管理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序的課堂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人才培養(yǎng)最基本的就是課堂教學,在高校里,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固然很重要,但只有加強課堂管理,學生才能在課堂中把握所學課程的基本體系、基本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管理井然有序,不僅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還能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以及法律意識,是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旨在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為我國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這一切教學目標都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關鍵取決于課堂管理的效果。可見,有序的課堂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二)有序的課堂管理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體現(xiàn)。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為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通過其教育教學,將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政治理論、法律教育、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大學生個體的動機、意識、思想和觀念,并使這種認知外化為行動上的自覺。而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需取決于教師是否進行了有序的課堂教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主渠道。教師進行有序的課堂管理,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才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有序的課堂管理。沒有有序的課堂管理,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根本利益也就得不到體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和知識的理論性強而且量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很難調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夠科學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做到以學生為本,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和訓斥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有序地進行課堂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循循善誘,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序的課堂管理也是對學生公平、公正的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如何,還取決于教師是不是給學生立下了“規(guī)矩”,是不是嚴格按照“規(guī)矩”對學生進行了獎懲,教師是不是對每一位學生做到了公平對待。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每一位教師不僅是教育理論的宣傳者,更是教育理論的實踐者。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筆者認為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課堂管理方法,在這方面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位教師也都有自己的課堂管理原則,作為教師,其主要作用就是教書育人,教書固然很重要,但是育人也不可忽視。要求學生做的,教師首先一定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事不平則心不順,作為學生,公平是每一個學生心里的一桿秤,他們要求教師要做到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及時給予認可、鼓勵、贊揚和批評指正。不論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如何,學生做的好,就要受到獎勵;學生做的不好,就要適當的教育。如果教師做的好,學生就能好好配合、參與互動,肯定教師的教學,也就是所謂親其身、信其道。總之,有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管理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維護師生和諧關系、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對學生公平、公正、民主的體現(xiàn)。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管理,實現(xiàn)“以人為本”
(一)紀律嚴格公正,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一個班級,紀律最重要,尤其是大班化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只有課堂紀律有保證,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它需要學生十分認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需要大家動腦筋去思考、去理解、去解決,這就需要一個安靜的課堂環(huán)境,而安靜的課堂環(huán)境需要嚴格的紀律來保證。如果課堂紀律松散,有人說話、有人上網、有人做小動作,勢必會影響周圍同學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情緒,從而打斷正常的教學秩序。為此,每學期上第一節(jié)課時,教師應該給學生“約法三章”,明確對學生如何進行獎懲。對于平時到課比較好而且上課積極發(fā)言的同學要適當地給予精神或者分數獎勵,對于遲到、早退、曠課等同學要給與口頭教育,必要時給予書面檢查或者適當減少其平時成績。盡管成績并不能說明全部,但是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成績的高低會影響其以后的綜合測評。還可以把第一排留出來專門給遲到和課堂紀律表現(xiàn)比較差的學生坐,引起學生的重視;給每個班級的學生劃分區(qū)域,方便學生考勤、分組提問,增強學生的班級榮辱感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規(guī)則制定以后還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一視同仁。
(二)課堂準備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信息化是當下最大的時代背景,在這種背景下,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影響特別大。它突破了以前的時空界限,使得大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受教師傳授知識以外,學生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多且互相影響,而且學生會把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與網絡上的其他群體發(fā)生互動。這些時空環(huán)境的變化,都會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觀的形成。在這種背景下的教學對象———大學生也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立體人”,他們的思想、行為也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正如邱偉光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必須從多角度、多側面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對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立體地綜合分析,切不可將復雜的人、復雜的現(xiàn)象簡單化。”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大班化環(huán)境下的教師上課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做到備課堂、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尤其是教學內容,一定要豐富翔實、豐富生動、有吸引力,淺顯易懂。方法上要灌輸和啟發(fā)并用,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內容,并把第一課堂(課堂講授)和第二課堂(課下輔導)以及學生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始終緊跟時代和學生的步伐,為大班化的課堂管理打好基礎。
(三)管理“以人為本”,維護學生利益。“以人為本”表現(xiàn)在教學上就是以最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為本,教師要以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學生的最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傳統(tǒng)的課堂管理把學生視為被動的客體———知識接受的對象,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一味地對課堂紀律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進行訓斥,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根本利益和學生的需求,這種課堂管理方式最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課堂教學秩序。“以人為本”的課堂管理必須建立在民主、效率的管理思想觀念之上。無效率的課堂是不科學的,無民主的管理是不人性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定要放下身段,做到師生平等,課堂民主。在規(guī)則中盡量釋放學生的個性,給每一位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以嚴父慈母般的胸懷尊重、信任、理解學生,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學為人師、身為示范,做學生的良師諍友。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只有以平等、民主、和諧、共贏的關系互動,為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努力奮斗,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篇7
【關鍵詞】現(xiàn)代教育技術;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fā)展,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探索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在優(yōu)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逐漸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yǎng),講究科學與實效,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xiàn)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容量和效果,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驅力。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xiàn)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思想政治課系統(tǒng)地講解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理論常識,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利用它設計出仿真直觀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課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用直觀的視、音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知識的實際情境,通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
從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來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觀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xiàn)“教師頭頭是道,學生頭頭霧水”的現(xiàn)象。而利用多媒體處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師精心選擇好、設計好流程,合理解釋和演示,通過其聲、畫、形把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能牢牢掌握,在教學中也就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畫面一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車上有乘客,車外有樹木;畫面二是列車在一個運動著的透明球體中運動。通過這兩個動畫,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中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輔之以鮮活、生動、真實、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融為一體,利用其直觀、形象的作用,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遠為近,超越時空界限,模擬再現(xiàn)我們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還可以實現(xiàn)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使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從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使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yōu)槠降取⒑椭C的關系。這種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實現(xiàn)了對人的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不再是圍繞知識傳授轉圈子。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用目的不明確
運用多媒體目的在于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師對此并不十分明確,很多時候只是為運用而運用。如果是運用多媒體投影課本上已有的文字、圖表,就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材料的機械翻版和簡單重復,或是用多媒體代替板書。這些,都是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二)課件設計喧賓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每次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十分明確。可是我們許多政治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既有精彩紛呈的畫面,又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解說,結果片面追求視聽效果,沒有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忽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喧賓奪主的課件,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課堂容量過大
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xiàn)大量的教學內容。但當這些內容超過了一定的“度”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內容過于飽滿!往往是教師連續(xù)不斷地向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活動時間,并且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四)課件內容的選擇不夠恰當
有些政治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喜歡選擇一些動畫、漫畫圖片,或隨意性地選擇一些比較陳舊的材料進行教學,忽視了新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和真實性、時效性較強的特點,結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fā)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yōu)椤敖虒W、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的班級教學發(fā)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二)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2)最優(yōu)化原則。(3)服務性原則。(4)啟發(fā)性原則。通過情境設置,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洞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5)適度性原則。
(三)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xiàn)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8
視導期間我們認真聽課,詳細記錄,認真分析,并與被聽課教師進行了座談,交換了意見,提出了建議。并向學校的領導做了匯報。
聽課情況表
時間學校授課教師課題
9月26日附屬中學胡桂銀認識論知識的復習
王立新紙幣的產生和發(fā)展
譚蕾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
李玉環(huán)實踐知識的復習
9月27日北師大實驗中學劉鳳云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王琪聯(lián)系
范海紅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閻紅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9月28日二中石曉軍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一、主要優(yōu)點
1.教師年輕化,有較高的工作熱情
政治教師共有35名,其中45歲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輕,大部分教師有較強的敬業(yè)精神和工作熱情,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虛心好學,認真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主動搜集教學中所需資料,豐富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說服力。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去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有意識地探究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方式和方法。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們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難,堅持每周去西城、海淀聽課,和城里學校的教師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及時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豐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縣內資源,學校之間、教師之間開展了手拉手的活動,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取長補短,力求使自己進步更快。
2.課堂教學注重雙基的落實,找準發(fā)力點。
在所聽的9節(jié)課中,其中有4節(jié)是高三的復習課,2節(jié)是要參加會考的高二復習課,這幾節(jié)課中教師都努力在學生已學過的基礎上,強化知識的落實,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比如附屬中學的胡桂銀和李玉環(huán)老師以知識結構圖的形式把各個表面無關而實質相關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框架,建立知識網絡;實驗中學的劉鳳云、王琪老師則讓學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為中心建立知識網絡,使學生對各知識點由點-線-面-體的聯(lián)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學中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體系通過層層設問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對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一清二楚,便于對知識的理解。
3.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意識和實踐積極性明顯提高。
隨著我縣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不斷完善,教學硬件設施越來越好,教師們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和實踐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所聽的九節(jié)課教師們都使用了計算機,在教學中使用自制的課件,特別突出的是實驗中學的劉鳳云和二中的石曉軍老師,所制作的課件圖文并茂,直觀形象。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教師的教改意識有所改觀。
幾年來,在教材還是老教材的情況下,教研活動一直宣講按照新課標、新理念來進行教學,教師們的教改意識有所改觀。在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生活、思維實際,以生活為主線;有意識去關注學生的思維,從細節(jié)中去找有研究的問題;關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屬中學和實驗中在課前都為學生準備了自學導綱,要求學生在上課前進行預習,教師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努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認識。
二、問題與建議
1.加強課堂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所聽的8節(jié)課中,絕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課本知識講清、講透,而忽視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學方法單一;在一節(jié)課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師忽視,對學生思維的深度、思維的廣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實體驗認識不足。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生活為主線,以學科知識為支撐,強調從問題中獲得知識,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課堂教學要以能力為核心,到底要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設計。能力是在平時訓練中培養(yǎng)起來的,而不是在某一階段一促而就的。教學中應把抽象的知識還原到具體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慮課堂上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學習態(tài)度是否積極,是否動手、動口、動腦,在反饋中知識是否掌握牢固,學生的思維是否是深層次的,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有沒有得到增強。應進一步學習新的課標,樹立新的理念,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導教學。教師教學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部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仍需強化,對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實際應用到課堂教學、如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及學校的特定條件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等方面較欠缺,需加強學習、思考,并不斷的實踐探索。
2.多媒體輔助教學亟需向深層次挖掘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目的是讓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生活豐富化,使學生的視野更寬闊,學習的興趣更高,既有利于教師將課堂教學的知識生動地呈現(xiàn)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同時也是輔學的重要手段,但在視導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教師在利用多媒體上存在著誤區(qū),只是將其當成了投影儀,將一些習題作成了投影片,或著是板書的搬家,由黑板上搬到了計算機上,削弱了多媒體的作用,對多媒體的使用還處在淺層次。應進一步挖掘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資源,在輔教和輔學上多下工夫,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更多的作用,為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知識,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
篇9
1.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fā)點是“人”,目的是為了給“人”的成長帶來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就必須大力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只有提高員工的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保證思想政治工作的合理進行。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具有針對性,由于個體差異,人的思想與行為不可能呈現(xiàn)出一種狀態(tài),是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由個體人格的心理與素質情況出發(fā),盡力實現(xiàn)員工的需求。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應該具體分層,對工作目標區(qū)別對待。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彈性定位,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作對象沒有區(qū)別對待,導致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備先進性和廣泛性。思想政治工作在具備清晰完整的目標體系之后,才能使群體和個體都找到努力的方向,進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2.將“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顯露出人文特點
首先,可以營造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實行環(huán)境關懷。讓人在人性化的環(huán)境生存,彰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統(tǒng)籌規(guī)劃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建設;營造協(xié)調關懷的環(huán)境能在事業(yè)單位中顯示出誠信和愛護;營造民主參與的環(huán)境,可以充分發(fā)現(xiàn)員工的智慧與實踐能力。其次,構建和諧文化,體現(xiàn)道德關懷,在精神上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應該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核心思想,注重培養(yǎng)員工的和諧觀念和價值取向,培養(yǎng)人的誠信與責任意識,提高員工思想境界,并在員工中形成普遍認識。加強員工道德素質,在道德層面推進人文關懷。
3.在網絡中顯示“以人為本”,并推動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事業(yè)單位的領導骨干中,必須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進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強化理論武裝的同時,也應該強調真才實學,切忌形式主義那一套。黨員應該以身作則,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政治認同,在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體現(xiàn)自覺性。第二,事業(yè)單位的推動在網絡思想政治中有了較為廣泛的發(fā)展,而且能在另一領域推動思想工作的進行,能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普及提供幫助。互聯(lián)網是一個豐富的平臺,可以為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和廣泛發(fā)展空間。通過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指導方向,促進針對性教育的實施。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在網絡環(huán)境中進行政治教育,通過網絡環(huán)境存在的各種問題,對如何創(chuàng)新事業(yè)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提供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前提就是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并注重人在理論學習中的培養(yǎng)。
二、結語
篇10
【論文提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xiàn)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就如何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為社會輸送既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的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采用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S-R(刺激一反應),認為學習者只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在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其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理論能更好地和實際相結合,進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學習理論之一,其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之后出現(xiàn)的教育心理學理論,9O年代逐漸受到重視。建構主義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兒童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兩個基本過程,即"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huán)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順應是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原來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時引起兒童認知結構發(fā)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一圖式擴充,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一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形式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平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認識本體內部心理過程(態(tài)度、需要、興趣、愛好及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素。該理論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只是起著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景相聯(lián)系,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隨著同化和順應的循環(huán),學習主體形成了對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同時強調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由此可見,建構主義是對傳統(tǒng)學習理論的批判和發(fā)展,它為貫徹實施05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來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呢?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1.確保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原先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生要激活自己的思維,在原有的認知結構、知識背景和信念的基礎上,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通過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和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形式、教育活動,啟發(fā)、誘導他們自主地去認識世界、理解人生,樹立與當代主流社會意識相一致的政治思想觀念和價值理想。
2.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情景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如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以及因特網上的信息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所以創(chuàng)設合理情景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無法提供生動直觀的圖象資料,教學形式單一枯燥。隨著電子、通信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發(fā)展,大量的現(xiàn)代教學媒體應運而生,同時國內外大量歷史圖片、錄象資料的公開,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教學素材。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恰當地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使之既接近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又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相一致。
3.重視"協(xié)作、會話",使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
所謂"協(xié)作"與"會話"是指學習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合作。"協(xié)作"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只能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完成,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學習的環(huán)境中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非常重要。而協(xié)作與會話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在教學中的主要體現(xiàn)形式就是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
而當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在一些教師的頭腦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習慣于"我說你聽"或"我講你記",習慣于搞"滿堂灌",卻不習慣師生雙方的共同討論和相互交流;同樣,學生習慣于"滿堂隨"或被"牽著走",卻不習慣自學,不習慣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不習慣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現(xiàn)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弛的。因此,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加強協(xié)作,強調"學習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
4.樹立動態(tài)的知識觀,讓學生學會反思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課本知識盡管包含真理性認識,但它只是一種關于各種現(xiàn)象的較為可靠的假設,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更可能正確的解釋,而不是絕對正確的最終答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更符合這種特點。但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出現(xiàn)了機械化、教條化的傾向,即把理論知識看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生搬硬套的教條等,有些人甚至把理論知識強化記憶到大腦中,長時間甚至終生都不改變,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知識結構的形成。
5.更新傳統(tǒng)的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即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去從事探究發(fā)現(xiàn)知識的自然過程,讓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合理情景,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同化"或"順應"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并努力營造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采用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支架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協(xié)作學習,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而有用,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