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4 07:1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義務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義務教育

篇1

鑒于義務教育的“公共品”特性,義務教育理應由政府提供。為此,政府在義務教育的投資中理應擔負最主要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義務教育產品的足量提供以及義務教育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然而現實卻往往不能夠像理論所規范以及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由于政府自身的特性以及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國的義務教育投資中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府責任轉嫁”的現象。從體制上來看,“分散”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的主要特征,該特征的制度基礎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和“多渠道籌資”。表面上來看這種體制可以起到廣泛調動社會各界投資義務教育積極性的作用,而實際上則為政府責任轉嫁提供了制度基礎。“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強調調動地方政府投資義務教育的積極性,而實際上卻導致了政府教育投資責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轉嫁;“多渠道籌資”強調調動社會各界投資教育的積極性,而實際上都導致了教育投資責任由政府向社會的轉嫁。正是由于義務教育投資中存在政府責任轉嫁現象,義務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始終未能有效緩解并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同時還伴隨受教育者負擔加重、農民負擔加重、地區間義務教育不平銜加劇等不良后果。為此,我們必須正視并認真對待現實中存在的政府義務教育投資責任轉嫁問題,通過政府責任的回歸來有效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資,促進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義務教育投資中政府責任轉嫁的表現、原因及其后果

1.義務教育投資中政府責任轉嫁的表現

義務教育投資中政府責任轉嫁無論在中央改府還是在地方政府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地方政府表現更為突出。中央政府的責任轉嫁主要表現為中央本級財政應負的義務教育投資責任向下級政府轉嫁,從而減輕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投資的責任,加大地方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責任轉嫁主要表現為地方本級財政應負的責任向政府以外的社會群體轉嫁,加重社會負坦以減輕政府投資義務教育的責任。

(1)義務教育投資責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轉嫁

義務教育投資責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轉嫁表現為,在現行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下由于缺少規范的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義務教育投資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投資分擔比例過小,中央政府在義務教育發展中整體保障和宏觀調控力度過小。據統計,1996年全國義務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中中央財政撥款僅占0.04%;以湖北省為例,1999年中央政府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投資僅占湖北全省基礎教育投資總額的1.5%。這和其他國家中央政府一級財政對義務教育投資的比例相比明顯偏低:如美國1990-1991學年為6.2%,法國為68.4%,日本為21.4%。盡管由于各國體制不同上述數字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各國數據中所表明的中央政府在義務教育中的重要責任則是毫無疑問的。對于中國來講,由于多數地方政府財力都較為薄弱,由掌握了巨大財力的中央政府擔負起更大的對義務教育的投資責任是義務教育經費充足性的重要保證。

(2)義務教育投資責任由政府向社會的轉嫁

義務教育投資責任由政府向社會的轉嫁是指在中央以下各級地方政府所轄區域中,原本應當由各級政府按照職責范圍由本級財政負擔的義務教育投資責任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向民間轉移。其具體的表觀形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以捐資集資的形式轉嫁責任。“人民教育人民辦”是最典型的轉嫁政府財政責任的表現。這是在義務教育經費不足的條件下地方政府想出的“廣泛發動群眾”的籌集義務教育經費的辦法之一。在這一口號下,義務教育的“義務”幾乎完全成為單方面的——“人民有義務送子女接受教育,同時有義務自己捐資助學”,而政府應當為人民接受教育提供條件的“義務”卻被忽略。人民自己“自愿”捐資助學成為一種被廣為宣傳的“好方法”,殊不知正是在這一極具合理性的口號下,在人們不僅要緊衣縮食交建校費甚至還要浩浩蕩蕩自己搬著桌椅板凳去上學的“教育熱情”掩飾之下,政府的責任悄悄地被轉嫁掉了。

第二,以向受教育者收取各種費用的形式轉嫁責任。眾所周知,義務教育必須“免費”才是真正的義務教育。然而現實中由于政府投資力度不夠,義務教育不僅不免費反而成為各種收費項目云集的地方。義務教育中收費項目繁多的客觀原因是學校經費不足。學校經費不足原本應當由政府增加投資,然而由于政府借口財力不足并未增加投資,于是學校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收取各種費用。政府盡管不斷收到有關教育亂收費的投訴,然而由于首先是自己投資不力,所以便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表面上最具“合理性”的“雜費”為例,由于義務教育不能收學費,于是便有了“補充公用經費不足”的“雜費”。然而,公用經費不足是沒有任何理由讓受教育者自己去“補充”的,因為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的規定已經非常明確地把公用經費的投資責任交給了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以“補充公用經費不足”為理由向受教育者收取雜費毫無疑問是政府轉嫁責任的做法。

篇2

*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優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學校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辦初中學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學校外)招生的優質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標比上年增加了150%,從*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當年全市優質高中招生指標的18.5%。最大優惠分數從*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初中畢業、高中招生掛鉤。規定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不合格的不能取得畢業資格,綜合素質評價全部達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資格。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得到了初中學校的真正重視并落到了實處。為保證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公正,各初中學校都成立了由校長擔任主任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根據《*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關政策規定,制定本校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具體辦法,并組織成立各班級的綜合素質評價小組,組織、指導、監督各班級評價小組按照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小組無記名投票的規定程序完成每名學生的評定工作。對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全部達到A等并報考優質高中定向生的畢業生,規定必須在校內公示欄公示7個工作日,全校師生無異議才有效。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報市招考中心時學校的校長必須簽字。三是促進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質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學業考試,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鄉的162所學校,占到了全市參考學校總數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學生分布的學校數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學質量更加均衡。四是規范義務教育管理。*年*市對全市20所“公辦學校參與舉辦的民辦初中學校”進行全面清理規范。*年11所學校停止招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規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復)公辦學校招生計劃。五是強化學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學校安全處,配備了車輛,安排了專項經費,實現了安全工作專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態勢,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為普通高中學校領導布置課改實驗培訓作業

為確保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培訓工作的實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網對全市所有高一任課教師進行了全員培訓的基礎上,根據*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培訓的有關要求,為參加培訓的普通高中學校各級領導布置了培訓作業。要求作業要依據新課改精神,結合學校實際,認真思考,獨立完成,并將作業成績作為市教育局干部年終考評的依據之一。作業題目為:在新課程理念下,關于學校內涵發展的思考(校長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中的角色和作用(書記完成);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開設構想(教學副校長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課程實驗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長完成);模塊教學、學分認定的具體操作構想(教務主任完成);高中新課程實驗中有效校本教研實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學生成長記錄袋的操作辦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發揮示范高中示范引領,促進高中學校內涵發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實驗中學、成成中學、*四十八中舉行了以“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為主題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學校‘示范點’展示周”活動。本次“示范點”展示活動內容分為三個版塊:動態展示、靜態展示和電視展播及集印畫冊展示。其中動態展示和靜態展示分別在三所學校同時進行,共組織了35節必修公開課(高一課程占到90%)、14節校本公開課,并有專家隨堂點評,同時,三所學校還各自展示了本校學科集體教研、研究性學習匯報、教師專業成長檔案、教學技能比賽、學生社團、教師論壇、社會名家講壇等活動。特色版面展示則通過不同的形式,從各個角度較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展現了這些學校的亮點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學校的2000余名領導、專家和教師進行了觀摩學習。與集中展示活動同步,*教育電視臺開設“素質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搖籃——*市示范高中掠影”專欄,進行專題展播。

目前,*市已有26所學校基本達到市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標準,其中有20所學校基本達到省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標準(含省屬學校3所)。市級及市級以上示范高中學校達到29所,占到全市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的30.2%。省級示范高中學校數量占到全省省級示范高中總數的18.5%。

篇3

理想的義務教育公平狀態應是適齡兒童、少年享有真正平等的受教育權。然而現階段,存在著明顯的義務教育不公平問題。一是地區差異。東部地區義務教育好于西部地區義務教育,城市義務教育優于農村義務教育。二是校際差距。同一地區的學校,分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普通學校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等都不如重點學校。三是班際差異。有的學校變相開設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比如特長班與非特長班、住宿班與非住宿班。重點班享有優質師資和豐厚的物質條件,非重點班難以望其項背。四是學生間的差別。由于種種情況,不同的學生也會受到不同的義務教育待遇,比如學習成績不同,優秀生與差生受到的待遇也會不同。這些問題對義務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其一,對學校的影響。普通學校與重點學校之間不僅在有形的校舍、設備等硬件方面存在著差距,而且往往在內涵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普通學校是難以超越重點學校的,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給予傾斜扶持,與重點學校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其二,對教師的影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由于待遇不一樣,心態也往往不同。普通學校的教師有不少人覺得在報酬、聲譽等方面無法與重點學校教師相比而心灰意懶;就是同一所學校,相比于教重點班的教師,教普通班的教師往往缺少成就感、無目標感,甚至有的得過且過,于這類教師的專業成長極為不利。其三,對學生的影響。學生應該享有均等的義務教育的權利,而現實中卻存在一些問題,重點學校的學生往往享有優質資源,非重點學校的學生享有一般資源。變相重點班的學生一般成績較好,班級學習氛圍好,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更高,要求也更高,學生所受壓力增大;非重點班的學生往往成績較差,學習風氣也較差,學生相互起著不好的影響,有些學生往往“破罐子破摔”。就是在同一班級內部,學生個體也不能得到均等的教育資源。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現實需要我們繼續花大力氣關注義務教育公平。只有做到義務教育公平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義務教育整體的最優發展。面對義務教育的公平現狀,羅爾斯的正義原則認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有利于社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因此對于處境最不利者,應運用到補償原則。羅爾斯的補償原則認為: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遵循這一原則,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身上。因此,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加快薄弱學校的發展,對這類地區、學校要投入得更多。當同類學校都成為優質教育資源時,義務教育的公平就得到了有力的體現,這應該不僅僅只是一個理想的境界。

當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得到了適合自己的義務教育,受到了能使自己最優發展的義務教育時,便是一種對個體而言的真正的教育公平。當然,義務教育的公平并非平均主義,而是要加快薄弱學校的發展,使得學校各有其特點,盡快向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優質教育,真正不再有“薄弱學校”這個名稱;同時義務教育公平并非沒有競爭、抹殺競爭,校與校、班與班、學生與學生之間必然存在著競爭,而在義務教育公正狀態下的這種競爭應是一種真正公平的競爭,是一種具有競爭性的競爭,也應是一種相互促進、難分彼此的競爭。(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唐劉學校)

篇4

1、義務教育投入存在嚴重差異雖然近些年來,政府的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但是義務教育的投入在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根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國中小學生預算內的城鄉教育經費之比在1.2:1。從中不難看出,城鄉之間教育經費的分配是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的,這種差異也會對城鄉學校的建設以及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其實,不僅是城鄉之間存在著教育投入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不少地方在義務教育階段人均經費只有一二十元,這樣的投入,無疑會導致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情況更加艱難,不利于我國義務教育的平等發展。2、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的差異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思想對于一個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從對先進不同帶去教育狀況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凡是將教育發展放到了發展建設的重要地位,真正落實了教育發展政策的得去,教育發展水平就高;而那些對教育不甚重視的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就低。而農村以及偏遠地區因為歷史原因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往往不會像較發達地區那樣對教育提起足夠的重視。這也就導致了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教育難以發展。

二、促進義務教育平衡發展的措施

1、將教育重點向農村逐步轉移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的數量在總人口中占有著很大一部分比重。直至今日,仍有八億人左右生活在農村。因此,關系到農民的生活生產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對于我國的社會秩序的安定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阻力。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提高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有力方法。因此,重視農村的義務教育以及對于農村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重視農村的教育有力與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前農村之所以存在諸多爭端性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民的素質不高、缺乏相應的生產技術人才,而導致的思想較為落后。另一方面,我們要想獲得經濟上的飛速發展,就必須對農村的經濟發展重視起來。而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教育,只有農村的教育獲得根本上的提高才能使得農村的經濟獲得長遠的發展。實現義務教育的平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各個部門共同配合。因此,國家應當將教育的重心逐漸向農村遷移,以保證社會各個部門都能為農村的教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重視農村的義務教育,應當體現在進行教育政策制定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針對當前農村教育中出現的經費不足、師資缺乏的現象應當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切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水平,以逐漸實現城鄉義務教育的平衡發展。2、加大教育經費在農村教育的投入比例中央財政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應當充分考慮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以及歷史遺留的教育不均衡問題。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差、教育落后的地區,應當適當的加大撥款力度,并采取適當的方式對該地區進行扶植。在我國,教育了領域的投入來源主要是各級政府,因此政府應當切實肩負起保障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從國外的例子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政府的支持對教育的均衡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要切實將教育撥款發放到當地的有關機構中,將財政轉移支付進行規范,確保所有的學校都能夠獲得經費支持。使國家投入在教育事業中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3、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在我國的實際的基礎教育過程中,農村居民點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明顯少于城鎮居民子女。相比于農村誠實有著更多的學校以及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因而,城市居民的子女有著更加寬廣的選擇余地。但是,這種情況時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的,我們應當采取一些措施,使得城鎮孩子與農村的孩子都獲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都能夠接受到較為良好的教育。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也會受到父母陳舊觀念以及周圍不良教育環境的影響。因此,義務教育對由于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育階段。農村教育質量低于城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經費缺乏、師資力量薄弱以及資源配置不足引起的。我們應當采取實際的措施,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只有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獲得了提高,才能夠培養出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類技術人才。這些人才的出現會促進農村經濟的法杖,客觀上也會促進農村教育水平的提升,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使得農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4、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力量毫無疑問,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忽視而作用。因此,我們想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平衡發展,僅僅加大資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當提高農村地區的教師水平,對于教師的公子要及時發放,不能夠出現拖欠的現象。同時,也要對農村的中小學教師的晉升制度進行規范,以提高教師們的教學積極性。對于部分偏遠貧困地區缺乏教師的情況,政府應當采取措施,鼓勵應屆師范大學畢業生或是教學資源較好地區的老師到條件較差的地區進行支教。也就是說,在師資力量的分配方面,政府應當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一方面一些鄉鎮的學校由于規模不斷縮小或是人員不斷減少,會有一些編制內人員富余。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地區的師資力量不足。這時,縣政府就應當做好人員的調配工作,將富余的人員調到缺少教師的學校。5、重視農村地區圖書館等設施的建設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比,周圍的文化環境較差,也缺乏接觸到大量書籍的機會。尤其是缺少圖書館等措施,這對于農村學生的義務教育十分不利。因此,在農村學校建立圖書館或是圖書資料中心,能夠有效地擴大農村學生的知識面,從而縮小與城市學生的思想水平的差距。同時,也能夠吸引鄉村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有效促進農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可以通過政府部門撥專款來建設農村學校圖書館或是鄉村圖書中心,或是從社會上的福利捐款中引進一部分資金進行建設。這樣一來,不僅為農村的中小學生提供了日常空余時間充實自己、提高自身修養、開闊眼界的地方,也可以方便其他農村居民進行學習。從而改變農村中封建迷信以及陳舊思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農村教育的社會化。

三、追求教育平衡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

篇5

為大力實施教育興市戰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精神,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堅持義務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平等性原則,認真落實縣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法定職責,以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為基本政策導向,堅持城鄉一體、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確保質量的原則,扎實推進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化,全面提高薄弱學校辦學水平,著力解決縣域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的問題,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目標任務。到2012年底,*山區、新*市、*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15年,*縣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市力爭有3個縣(市、區)進入全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縣行列。縣域中小學校布局基本合理,辦學條件基本均衡,師資配備相對均衡,學校標準化、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基本消除薄弱學校和擇校現象,為2020年實現市域內義務教育更高水平的優質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市義務教育入學率繼續保持100%,小學、初中年鞏固率分別保持在99%、98%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5%以上,年鞏固率95%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比例達到95%以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義務教育保障體系,確保所有適齡兒童,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殘疾兒童能夠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

——辦學條件達到省定標準。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到《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試行)》要求,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整體改善,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相對均衡。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生均公用經費達到省定標準并逐年提高,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教師隊伍數量、結構進一步優化。

——義務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縣域內同類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基本相當,優質教育資源規模不斷擴大,基本無擇校,城區、農村超班額班級分別不超過班級總數的10%、5%。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生合格率達到較高水平,身體素質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

二、工作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各級要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落實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要建立義務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保證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在校學生平均教育費用逐年增長。各級政府要統籌本級財政資金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積極支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投入,整體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新增教育經費要優先用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城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土地出讓金計提教育資金要嚴格按規定用途使用,嚴禁擠占挪用。要切實加強財務核算監管和審計監督,強化預算管理,不斷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二)積極推進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要科學制定城鄉中小學規劃方案,采取新建、遷建、擴建、撤并等措施,不斷優化硬件設施,提升實施義務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到2015年,義務教育學校要全部按照小學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的要求達到規定標準班額。城鄉新建居民小區配套中小學校,要與舊城改造、新社區(農村)建設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偏遠山區、庫區、湖區學生走讀半徑比較大的地方,視條件可建寄宿制學校或建立校車接送制度。在確保校舍安全的基礎上,以教學用房和學生生活用房為重點,積極實施中小學“兩熱一暖一改”工程,推進中小學校舍標準化建設;以體育運動場地標準化建設為重點,著力解決學校運動場地及音樂、美術、體育、衛生、心理咨詢等各類功能室、器材不足等問題;以實驗教學儀器配備、圖書資料配備、教育信息化、探究實驗室、通用技術教室和綜合實踐活動室建設為重點,實施中小學教學儀器更新工程,推進教學裝備標準化建設。要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工作,實現多媒體“班班通”,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網絡向農村延伸。

(三)均衡教師資源配置。同類型、同規模的學校,要根據編制標準和新課程要求,配足配齊教師,實現教師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職稱結構基本均衡。完善教師隊伍的補充機制,新增教師優先滿足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的需求。要以縣為單位,按有關規定定期對中小學校的編制進行核定,并保證一定比例的浮動編制。實施名校長成長培養和城鄉交流計劃,促進城鄉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辦學水平的均衡。進一步加大城鄉教師交流力度,完善城區教師支援農村補貼制度,保證每年城區支援農村的教師不少于600人。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中高級職稱(職務)時,原則上應具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完善農村教師職稱評審聘任制度和評先創優激勵機制,職稱評審向農村一線中小學教師傾斜,并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在各種表彰獎勵中的比例。核定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總量時,對農村學校特別是條件艱苦的學校給予適當傾斜,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各級政府要將農村教師納入政府住房保障范圍,通過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方式,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村教師及其家庭住房困難。實施中小學名師培養計劃,扎實推進教育系統人才遞進培養工程,努力培養一批在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能發揮中堅作用的特級教師、*山名師、中小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或教學能手。

(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嚴格執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按照規定標準開齊、開全課程,并達到教學基本要求。全面實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和符合素質教育的學校辦學水平評價制度,推進學校辦學特色化建設。總結推廣城區義務教育集團辦學經驗,通過新建優質學校、強弱結對共建、優質學校辦分校、優質學校兼并薄弱學校等方式,大力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著力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教科研協作機制,初中推行聯片教研,實現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小學實行以鄉鎮為單位,一體化教研,捆綁式考核,逐步推行聯片教研,努力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扶持民辦學校向規范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五)建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新機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鄉貧困學生。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機制,按照就近入學原則,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條件的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探索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實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計劃”,加強對留守兒童的自護教育,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地方,適當增加寄宿制學校,及時解決留守兒童思想、學業、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健全義務教育貧困學生救助體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加大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力度,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做大做強市教育基金會,加大向農村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力度,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

篇6

義務教育是一種既有非競爭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是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對于國家,保障義務教育既是義務也是責任,更是對國家的強制性要求,因此,義務教育應該由國家全部投入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公平權利。

霍邱縣農村義務教育現狀分析

安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人口大省,農業人口約514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9%。近年來,安徽省義務教育發展水平較快,特別是實行了“兩免一補”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等政策之后,義務教育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以縣為主”的財政體制面臨諸多困難。霍邱縣位于安徽省西部,總面積3493.16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680個行政村,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1602132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87%。截至2006年底霍邱縣共有各類學校704所,在校學生240471人,在職教師11771人。其中農村普通中學32所,在校學生39262人,在職教師1756人;農村小學539所,在校學生132191人,在職教師6193人。霍邱縣的經濟情況和人口結構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方面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一)義務教育經費供給主體缺位、投入總量不足通過對相關統計報表及資料的分析整理,霍邱縣1999年至2007年間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情況如下:(表略)霍邱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主要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事業收入和社會捐資辦學。其中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是由預算內教育經費和各級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兩大部分組成,預算內教育經費由政府財政劃撥,其投資主體是政府;各級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在2001年稅費改革后被取消。事業收入大部分都是學雜費,2007年之后學雜費被取消,但仍包括練習本費和住宿費,這些費用來自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受教育者的家長-農民,所以事業收入大多是農民供給的。“社會捐集資辦學及其他收入,屬于公益性質,可以認定其投資主體是第三部門”[4]。隨著鄉政府逐漸淡出農村義務教育供給領域,承擔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供給職責的縣級政府卻未能有實質性的投入,由于縣級財政對國家財政轉移制度依賴性極強、財政投入機制效率不高、縣級政府教育財權與事權錯位等造成縣政府呈缺位狀態。(二)義務教育資源在城鄉、校際之間配置不平衡教育的城鄉差距是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核心問題。在“以縣為主”的體制下,由于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地方負責,因此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義務教育經費支出狀況存在較大差異。目前霍邱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占全縣學生的80%左右,其中農村學校學生又占絕大多數。然而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普遍向城鎮學校,特別是重點中小學傾斜,造成農村中小學經費缺乏,財政投入的不均衡直接加劇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差距。2006年根據安徽省的財力和居民收入等情況測算出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和財政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于省內各市縣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具體投入的經費與標準有部分差距。其中通過對六安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報表反映的情況可以發現:包括霍邱縣在內的部分縣縣級財政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預算安排均沒有達到省級標準,且其主要經費投入到城鎮中小學校,對農村中小學校的投入沒有達到相關標準。同樣,由于存在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也產生了差距,體現在校際之間經費、師資、設備、校舍等的差別對待。從對霍邱縣的幾所小學(其中一所城鎮重點小學、幾所農村小學)的調查,發現在經費方面存在著經常性投入差距,重點學校的生均經費高出普通小學15%-20%;專項經費的配置上基本為重點學校所有;師資方面,包括教師的學歷、師生比等等,重點學校的條件優越性很大;其它包括教學設備、校舍等普通農村學校差距也非常明顯。據調查,霍邱縣城關地區初中學校大班額比較嚴重,光明中學、新店二中有的班額高達100多人,有的學校部分學生在露天進行考試。一方面是城關初中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農村與城關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較大的差距,有很多農村初中生涌入城關地區初中上學。這造成了城鎮教育資源的擁擠,更加劇了農村初中的衰落,城鄉差距擴大化。(三)農村中小學教師缺編嚴重、教師相關待遇得不到保障現在農村教師隊伍面臨著如下突出問題:一是結構性問題,即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的問題嚴重,區域分布不均衡,城鎮教師超編和農村教師缺編并重。目前霍邱縣所需教師人數與核編人數尚缺1200多人,小學80%是“民轉公”教師,年齡偏大,知識陳舊,業務水平較差。二是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從學歷層次看,據統計全國專科學歷的小學教師農村比城市低28.9%,本科學歷的初中教師,農村比城市低38%,差距較大。第三,教師工資足額兌現困難。由于縣、鄉財政困難,財政投入主要用于保障教師的“國標工資”,教師工資“省貼”部分有相當一部分縣財政無力承擔。(四)危房改造任務艱巨,農村中小學債務沉重危房數量的增加是農村義務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目前霍邱縣尚有5萬平方米D類危房亟待改造,136幢教學樓樓頂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部分農村學校無圍墻,給學校安全工作帶來難度。從2007年“安徽省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投資計劃執行情況月報表”中看,六安市共有未開工項目14個,霍邱縣就有9個;2005年底統計上報的D類危房未開工項目仍有9個,其中霍邱縣占了4個;2007年省教育廳危房改造督查組對部分縣區危房改造進展情況進行督查時發現,六安市裕安區和霍邱縣工程進度太緩慢,有的項目剛開工就已擱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霍邱縣各鄉鎮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進行中小學硬件建設,不少鄉鎮舉債建設,但是由于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和危房改造集資,鄉鎮和學校無力還債,這些債務就成了制約霍邱縣義務教育發展的“瓶頸”。據統計,截止2006年底,霍邱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高達3800多萬元。以上諸多問題,基于義務教育的公共性,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妥善解決,方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篇7

作為公共事業,教育管理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教育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優質足量涉及效率,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業的發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效率是一個完全的經濟概念,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公平強調教育管理的效果與教育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企業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潤的目標,效率成了其當然的首要指標。效率作為一種手段,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它與私營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效益在私營企業看來是一種目標,而就公共事業而言,只能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公平的手段,最終必須服務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公共教育事業管理的特性所決定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事業是關系到社會大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眾事務。從理論上分析,公共教育事業管理,涉及到兩個理論:一個公共事務理論,一個是公共產品理論。當然由于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也說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純與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義務的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個人,私人產品性也很突出,產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為主要,實行成本分擔機制。基礎教育階段,實行強制義務教育,以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為主要目標,社會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外部性最高,因此決定了這類教育產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傾向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甚至某種意義上就是純公共產品。產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無償地向消費者提供,實行免費教育,滿足社會的公共消費需要。

二、問題:目前義務教育的非公平問題

目前教育最受詬病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牽涉到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社會大眾對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敦育。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背離公平原則的傾向,主要體現在校際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由于政府實行義務教育的政策,基礎教育是公共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既然是公共產品,每個人的享用應當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由于提倡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提出重點發展個別高質量的小學、中學的主張,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師資源配置、學生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這樣的結果是優質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重點學校制度使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資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公眾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重點學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養尖子生為目標,與義務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離的。就近入學制度是保證義務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不合理,學校間明顯差距的存在使這一政策無法體現它的公平原則。就近入學意味著你沒有選擇好學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學校做鄰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學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學校,這本身就是帶有偶然性的,有人稱之為是“家庭居所決定是否享有優質資源”。

擇校意愿的產生和擇校制度,就是因為伴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而派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擇校是“家長們放棄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是個人選擇性的行為,并沒有違背“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公平。而且從理論上講,擇校給予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心儀學校的權利,擇校有助于構筑學校間的競爭機制,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從現實上看,擇校與高收費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名校通過留出一定比例的擇校名額而獲得額外的經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對家境富裕的家庭來說,擇校制度能使他們通過交納高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但是當它一旦與高收費聯系在一起時,就意味著部分的人占有了本應是大家共有的資源,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說民辦學校因為其民辦性質,是有滿足個體(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47頁)受教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效率的話,無須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采取擇校高收費無可厚非,那么,通過將公辦學校的優質初中部轉化為民辦途徑而使擇校高收費合法化,這就是說把本來屬于公共的物品變成了部門和教育實體的私人物品,而使公眾失去平等享受優質公共資源,這就是從理論上和道德上完全說不過去的。盡管從理論上說擇校可以幫助你通過交費或考試的方式,重新選擇,但這是不是又是對交不起高學費的人來說是不公平呢?而實際上對負得起高額學費的家庭來說,也并不意味著公平,因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學的人人機會平等外,還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是高質量的教育卻必須花費高額的費用。目前各項制度推出的結果并不能實現對公平的維護,而恰恰相反是對公平的損害,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以分數為取向的重點學校制度成為了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的障礙,損害的正是大多數人享受義務教育階段高質量教育的利益,這是對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的宗旨的背離。對此楊東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認為,就事實而言,世界各國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機會不公平嚴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仍然是20世紀末的重大挑戰之一”。

三、對策: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

為了切實轉變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良性運作,有必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維護公平原則和公平目標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應試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優質教育不均衡。由于重點學校制度和選拔精英的教育主導,就必然會有應試教育和擇校高收費,就必然會有學校與學校間進一步的差距。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要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取消重點小學、重點初級中學;將原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師資進行重組,調配到原薄弱中小學去,加強薄弱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強帶弱,實現義務教育水平均衡發展。在各校資源均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就近免費、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競爭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沒有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各校均衡水平發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為子女避免進入差學校而四處擇校,學生也不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考上一所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奔忙于各種輔導班而失去了本應快樂輕松的童年。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取代應試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如此中國的教育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地解放我們的孩子。為保證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就有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均衡投入和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上。因為教育的相當部分,提供的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特別是義務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為保證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資源,需要承擔經費投入和監管調控的職責,以此保證教育公益性。

【參考文獻】

[1]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楊東平.教育公平的理論和在中國的實踐[J].東方文化,2000,(6).

[3]義務教育法[M].1986.

[4]義務教育實施細則[M].1992

篇8

(1)增加農村教師的編制。使之與城市的編排標準具有統一性,也可結合當地的實際需求,適當調整偏遠山區、農村、分散的教學點、少數民族集中以及成班率較低區域的教師編制。(2)增加專業型教師的數量。主要是加強信息技術、英語、科學、美術、音樂以及體育等學科專業型教師的編制,并且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數量進行科學配置,并由鄉鎮學校進行統一的調配。(3)將后勤與教學在編置上分離。在傳統的編制中,將后勤人員也列入了教師配置的名額中,但是在當代農村教育中,必須對其進行糾正,使兩者在編制上屬于分離的形式。(4)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即根據教師任教年限的增長但是教學成效卻差強人意的教師,對其工資進行適當的上調,同時采取強制性的退休措施。同時聘用一些優秀的大學生,將教師終身制徹底打破,促進農村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的靈活性。

二、創新教師招聘策略和思路

為了讓更多的優秀教師被農村學校聘用,科引進定向培養和定向招聘的方法。這里的定向培養就是將一些選招的學生交由各個高校進行專業化培養,待畢業后,履行到農村任教的責任和義務。定向招聘則主要指的是在招聘的過程中,主要以本土大學生為重點的對象,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減少優秀教師的流失。可以定期的組織城鄉教師與農村教師進行學術的交流,使學校在教學方法、教師編制以及管理上都能夠相互學習和促進。或是采取城鄉和農村教學一帶一和一幫一的模式,促進農村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提升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這樣有助于將部分優秀的教師挽留在農村施教,同時吸引一些優秀的教師到農村任教,使農村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穩定。同時建立農村教師工資保障機制以及激勵機制,提升教師在農村施教的積極性。并且改善學校的生活條件以及教學環境,保證施教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了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地方應該創建中小學寄宿制學校,促進對學生安全、生活以及教育教學的管理。讓學生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同時加強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聯系,進而對學生的各項情況全面了解,促進管理的有效性。盡量避免或降低出行務工的幾率,尤其是母親,應該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充滿關愛和溫暖的環境,這樣才能夠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三、改善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措施

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資金的投入,保障農村教育基本的設施和環境,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二是加強宿舍的日常管理,保障學生的安全、衛生,同時促進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的提升。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閱讀報紙、電視、開展興趣小組、科普活動、主題班會等,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結語

篇9

一、統一思想認識

堅決制止發生新的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對維護農村中小學的正常教學秩序,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順利進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消除農民負擔反彈隱患,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各鎮(街道)、區直有關單位務必高度重視,站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立足社會穩定和教育發展大局,充分認識制止發生新增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工作的重要性,將其擺上議事日程,制訂具體措施,建立分工責任制度,確保不發生新的農村義務教育債務。

二、加強組織領導

區政府成立區教育建設項目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副區長任組長,區財政局局長、區教育局局長、區府辦副主任任副組長,成員為區發改局副局長、區建設局紀檢組長、區財政局主任科員、區審計局副局長、區監察局副局長、區教育局副局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副局長劉永賢兼任。領導小組根據全區教育布局調整、義務教育發展規劃和財力狀況,負責對農村中小學校項目投資規劃、建設規模、籌資方案等嚴格審核把關,制止農村義務教育新增負債。

三、規范項目建設

根據鎮化進程、人口遷移及學齡人口的變化趨勢,科學規劃農村義務教育網點的布局。堅持經濟、實用、堅固、安全、環保的原則,嚴格控制學校項目建設成本,杜絕新增債務的發生。

(一)嚴格實行教育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項目都必須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學校新上建設項目,必須統一報區教育局審核,并經區教育建設項目投資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報區發改部門立項審批后,方可施工建設。對不按程序上報審批違規建設的,財政部門不得安排資金,金融部門不得給予貸款,并要嚴肅追究學校校長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各項目單位要嚴格按照發改部門批復的建設內容和規模建設,嚴禁擅自擴大建設規模和更改建設內容。新上的項目必須做到有預算、有立項、有經費落實,并嚴格履行工程建設招投標有關手續,嚴厲制止“小立項、多變更、大決算”的現象出現。嚴禁任何學校采取墊資、集資、借貸等方式建設項目導致發生新債。

(三)教育、財政部門要指導項目建設單位按照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規范做好項目財務核算工作,并切實加強項目建設資金監管,嚴格按照工程進度撥付建設資金。所有工程款票據必須符合稅務部門的要求,嚴禁使用承包方材料發票沖抵工程款。

四、強化支出管理

(一)嚴格控制學校的公用經費支出。各學校要嚴格執行財政預算,公用經費開支要嚴格控制在預算核定的總額內。要厲行節約,切實加強辦公、用車、招待費等支出管理,從嚴掌握定額標準。凡超支的經費,由校長和責任人個人承擔,單位不予報支。

(二)加強設備采購管理。自本文印發之日起,債務較大、償債不力的公辦學校,一律不得再投資添置大型設備設施。今后各公辦學校凡需采購的設備,必須堅持“必需、量力”的原則,必須有相應的預算指標和批準手續。對無預算、超預算的項目一律不得采購。對應當實行政府采購的項目,要全面實行政府采購。對經批準實行自行采購的項目,要加強對采購合同條款的審查,確保合同真實、合法、有效。購置的設備必須按固定資產管理要求及時登記入賬。

五、完善財務管理

(一)健全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各中小學要不斷完善財務公開和民主監督制度。要建立健全財務預決算、工程招投標、資金審批領用、銀行賬戶管理、票據管理、借款審批等各項制度,嚴把資金收支審核關,確保資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二)實行債務控制領導責任制。嚴禁各中小學以任何名義為其他單位和個人借款提供擔保,嚴禁因購置設備出現新的債務,嚴禁采取由施工單位墊資等手段新上項目。嚴禁學校以任何理由舉債建設,凡出現舉債建設的,將逐級追究責任,并對主要負責人給予相應的處罰和紀律處分。

篇10

為認真落實區六屆四次人代會提出的“從20*年春季起*戶籍義務段學生免繳雜費”有關精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現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免費教育對象

免費教育對象為具有本區戶籍的義務段在校生。

二、免費項目和標準

免費項目為省定公辦義務段學校20*年秋季起實行的“一費制”規定費用中的雜費(含信息技術費)。免費標準仍為省定各年級“一費制”收費標準。此外,其余費用仍按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項目和標準收取;非免費教育對象仍向就讀學校交納規定費用。

三、免費辦法及辦理程序

學校憑學生戶籍關系(戶口本或戶籍證明)確定享受對象,學生的法定監護人須在每學期開學后15日內向就讀學校提供戶籍關系有效證明。每學期開學后一個月內,各義務段學校將享受免費教育學生的名冊上報所屬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經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審核后上報區教育局,區教育局對學校上報的享受免費教育的學生進行復核、確認后,上報區財政局申請撥款。

四、免費義務教育資金列支渠道及使用范圍

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經費全額列入區級教育部門預算,由區財政局全額撥款解決,且視每年學生變化及收費標準調整情況進行核定。區財政局根據區教育局提供的相關資料,將免去的雜費(含信息技術費)金額直接撥至區教育局,再由區教育局撥至各義務段學校。

各學校對區下撥的雜費補助資金必須按規定用于公用經費支出,不得用于教職工獎金、福利及其他方面支出。其中信息技術費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教學軟件和資源、信息技術教學日常開支和維護費用。

五、免費義務教育工作組織實施

區成立免費義務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區長任組長,區監察、審計、財政、發改、教育等部門及各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有關負責人員共同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教育局。各街道、鄉鎮也應建立免費義務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做好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宣傳、組織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措施,積極探索免費教育的良性運行機制。

各義務段學校必須將享受免費教育的學生名單在校內公示3天。學校每學期應掌握學生戶籍變動情況,在學期內學生戶籍發生變動的,應在下一學期根據變動情況調整享受對象。

六、免費義務教育工作檢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