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人才范文
時間:2023-03-18 10:0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化人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全球化使競爭全球化,提升國際競爭力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有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如何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國際化人才隊伍,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國際化人才的概念
何為“國際化的人才”?有些學者認為:國際化人才是那些具有國際著名大學文憑、在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有就職經歷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或者有在合資企業工作的經驗,熟悉國際慣例,熟練掌握外語的人才。也有學者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有如下品質:較強的溝通能力,有商業意識,有創意,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知國際商業管理,無論要求怎樣,完成任務都盡力去做,愿意接受和估價他人的反饋意見;了解對同事、領導和客戶所負的責任,并通過不懈的努力維護所在的部門和公司的利益。還有一些學者指出國際化人才應具有的六大特征:全球化的視野、全球化的思維模式;隨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熟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運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熟悉多元文化,具有國際交流交際能力;具有海外留學、工作的經驗和經歷。許多專家和學者對國際化人才的含義或者素質特征進行了研究,表述也各不相同。筆者認為國際化人才的含義應該是:國際化人才是具有國際化視野,通曉國際慣例和規則,熟悉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同時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
二、國際化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
第一,具有國際化的知識和市場觀念。國際化人才的知識結構應以扎實的文化、科學知識為基礎,以專業為骨,既有較深的專業造詣,又有較寬的知識面;既精通專業與管理,又熟悉國際慣例與法規;既具備國際經貿、商務行情、國際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又了解一些有關國際禮儀、風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國際市場動向,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對世界經濟發展進行客觀分析,預測未來我國及世界經濟的走向。只有在知識結構方面既具有很高的融合度,又具有強烈的輻射性的復合型人才,才是我們需要的適應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第二,具有良好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國際化人才的能力結構應是多元復合:要具有較強的綜合開發和實踐應用能力,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具有公關談判能力等。創新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面對激烈的競爭,國際化人才不僅能迅速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且要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在新的環境中創新工作。為迎接未來科技和市場經濟競爭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我們要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發展高新科技,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使之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夠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我們必須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將處在機遇與陷阱、成功與失敗等種種不確定因素并存的環境中,因此要求人們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以便在面對壓力、挫折和打擊時,正確認識國際競爭的激烈性,具備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膽識,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同時,經濟全球化,我國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更廣闊的市場,各民族、各國家、各種利益集團的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必然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善于處理各種復雜多樣的關系,能與他人更好地合作。
三、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方法途徑
第一,正確處理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的關系。國內企業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培養一大批國際化人才。目前,我國國內企業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基礎和良好的人才培訓條件,內部培養符合企業現狀。完善內部培養機,培養一大批“土生土長”的國際化人才,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也是應該長期堅持的策略。因此,引進外部國際化人才是企業人才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全方位配置人才資源的必然選擇。
第二,正確處理人才國際化與人才本土化的關系。人才國際化重在使本國人才走向國際市場,也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初期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人才本土化重在使用市場所在國的人才,是跨國經營成熟階段的成功經驗。目前,我國企業處在國際化的起步階段,外派員工較多,主要是人才國際化為主,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培養國際化人才。由于企業進入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環境復雜,利用所在國人力資源,推動人才本土化也是應該選擇的策略。近年來的實踐證明,一些企業實行人才本土化,推動了國際業務的開展。隨著國際化經營的逐步成熟,人才本土化將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必然趨勢。
第三,正確處理人才培養與人才流失的關系。隨著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人才爭奪將更加激烈,人才流失已成為國內企業繞不開的問題。事實上,國際化人才流失之所以成為問題,培養不夠也是重要原因。相當一部分國際化人才正是由于沒有得到培養和重視,阻礙了職業生涯的發展,才被迫“另謀高就”。人才流動是必然趨勢,國際知名企業的人才流動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并沒有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這主要得益于這些企業有一整套完善的培養人才機制,維持了人才隊伍,特別是核心人才的穩定。因此,國內企業要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培養國際化人才力度,有效解決人才流失,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喜林.“國際化人才”界說[J].中國培訓,2002(11).
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貿學院課題組.入世對廣東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和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01(3).
3、鄒鳳玲.人才資源全球化競爭策略與管理創新[J].云南科技管理,2002(3).
4、申渝.加快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中國人才,2002(9).
篇2
(一)舉辦ACA特色實驗班
項目為適應教育國際化、培養高層次國際化會計人才,滿足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會計審計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為加快學院國際化辦學進程,提高學院辦學水平,擴大社會影響,拓寬并促進學生就業與海外繼續學習的需求渠道,2012年哈爾濱金融學院與英國EmileWoolfInter-nationa(lEWI)合作成立了“哈爾濱金融學院EWI國際會計教育中心”,雙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約定在培訓項目、海外交流和高端會議講座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進國際化高級財會人才的培養。借助這個平臺,哈爾濱金融學院以合作辦學的方式,引進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在注冊會計師教育方面的先進理念和考試體系,從2012年起在會計學專業學生中選拔培養ACA特色實驗班學員,開始了國際會計人才合作培養的嘗試。2014年,在總結前兩年工作的基礎上,學院開辦了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ACA特色成建制實驗班。
(二)項目建設目標樹立拔尖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培養卓越會計人才,探索國際合作辦學新模式,將實驗班打造成為我院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樣板,拓寬學生就業渠道,滿足學生海外學習深造的需求,逐漸擴大社會影響,形成辦學特色,培養國際化師資,樹立專業品牌。通過開辦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ACA特色實驗班,對課程、教材、考試、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引入國際化、職業化的教學內容,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氛圍,使培養的學生既符合我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在專業英語、專業能力、專業素質和國際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較大提升,將來能夠適應會計職業國際化發展要求、更具就業競爭力、成為高層次專業人才,并為其出國留學和將來成為ACA會員奠定基礎。
(三)項目主要內容
1.實驗班在新生入學時選拔設立,屬于學院正式的全日制本科會計學專業的一個教學班。實驗班執行獨立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參加分級教學。
2.實驗班采用“嵌入式”教學,將ACA證書階段6門考試課程嵌入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并置換相應課程。嵌入的6門課程分別為Business&Finance(商務與金融)、ManagementInformation(管理信息)、PrinciplesofTaxation(稅法原理)、Accounting(會計)、Law(法律)、Assurance(鑒證),每門64學時,共計384學時。置換的課程為公共選修課(6門108學時)、專業選修課(4門138學時),以及專業必修課中的財經基本技能(28學時),置換的課程共計274學時。
3.實驗班師資隊伍為整合全院資源,由名師、教授、教學新秀組成的跨系部教學團隊,其中ACA考試課程由合作方派駐具有國際注冊會計師資質的優秀教師采用中英文雙語授課。
4.實驗班ACA考試課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參加ICAEW英國總部安排的ACA全球統一考試。課程結業由主講老師命題并制定考核標準。
5.在實驗班開展實踐教學改革,以赴英國海外移動課堂取代學年實習。實驗班學生學習期間可自愿選擇赴英國參加海外移動課堂,其所修課時折算的學分可用于置換學年實習的學分。
6.學院為實驗班提供帶有標識的專用教室,除課程教學使用外,還可供學生自習、研討、召開學習交流會、召開主題班會等使用。
(四)項目取得的效果
1.項目開辦3年來,學院共聘請了6位由ICAEW(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授權機構派駐具有國際注冊會計師資質的優秀教師,采用中英文雙語為實驗班學生的ACA考試課程授課,將優秀教育資源引入我院。
2.學院先后邀請了多位ACA會員來院舉辦學術講座,英國EmileWoolfInternationa(l簡稱EWI)總裁Gra-hamDurgan先生作了題為“國際會計人才的未來職業化發展”的專場講座。英國皇家特許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EmileWoolfInternational大中華區執行董事于梅女士作了題為“國際會計行業現狀及未來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的講座。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大中華區總監Mr.JamesLee(黎日忠先生)作了題為“財會專業大學生未來職業選擇及發展”的主旨演講。他們作為成功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的代表,用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給同學們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將國際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帶到課堂,讓學生了解到作為一個優秀的國際會計人才應該具備的各種能力。
3.有3名學員由于學習目標明確、態度端正、積極向上、勤奮努力并在學員中起到了帶頭作用,被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授予優秀學員稱號,受ICAEW(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會長MrMartynJones的邀請參加ICAEW大中華區2014年度頒獎典禮活動。
4.有3位同學經過刻苦的學習,分別通過了Busi-ness&Finance、ManagementInformation和Accounting科目的考試,獲得ICAEW大中華區頒發的獎學金和榮譽證書。
5.實驗班學員一起到會計公司開展會計職業體驗活動,還共同游覽了第二故鄉。每學期召開總結交流會,同學們在總結本學期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分享和交流本學期學習ACA課程的收獲和感受,建立師生間、同學間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激發學習熱情與動力。
6.成功舉行了國際化及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研討會,與會人員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討和交流,共同探討了實施開辦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ACA特色)實驗班人才的甄選標準、培養目標、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運行模式、組織實施等內容。通過交流研討,進一步深化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解和認識,理清建設思路,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二、對深化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重新定位國際化
會計審計人才培養目標知識的學習是逐漸內化的過程,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培養不應把培養目標局限在通過幾門課程考試上,而是要通過課程的學習開拓視野,思考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有很多的學員在交流時談到,更看中的是這種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矯正自己,塑造更精彩的人生。與目標調整相應地,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也要有所創新,應設計一套綜合性的指標對未來發展潛力進行評價。
(二)建設體現會計審計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教學
基地國際化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同樣需要強化實踐,需要構建校內外、海內外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模式。在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多數高校仍然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教學實踐環節,難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我們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公司及一些企業合作,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模式已經形成。目前我們急需建立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下一步我們將通過EWI公司聯系一些具有國際背景、擁有國際業務的大中型企業及具備承辦外資業務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實踐基地,并通過海外移動課堂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出去,去境外進行課程學習并對境外企業進行參觀考察,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聆聽世界級大師的教導、探討全球著名的商業案例。
(三)努力實現會計審計教學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篇3
關鍵詞:復合型 國際化會計人才 主要素質 培養模式 存在問題 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35-02
一、前言
當前,我國的大部分會計工作者都屬于普通財務人員,而高層次、素質全面的會計人才卻相對缺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對這種情況,我國高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不能再延續傳統的教育模式,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復合型能力,使其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國各高校應該充分了解國際化市場規則,多吸取外國的先進教育理念,并對傳統老舊的會計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進而培養出符合時展要求的高層次會計人才。
二、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應該具備的主要素質
1.具備全面的知識結構。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培養高層次的會計人才已經成為我國各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復合型人才強調的是具備綜合、全面的知識結構,并能夠將這些知識充分運用到會計工作當中。由于會計工作所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闊,會計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會計核算能力外,還要掌握其他的多門知識,例如:信息技術、法律、公司運營管理以及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會計人才只有具備了全面的知識結構,才能游刃有余地將會計工作做好。
2.具備良好的變通能力。當前,我國經濟日益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密切,跨國業務的快速增加催生了一些新的會計問題,因此,我國的會計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變通能力。新時期,會計人才培養應注意加強自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樣才能與外界進行很好地溝通、交流。
3.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提高會計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為此,高校應該和實務界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及時掌握實務界對會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并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加大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以豐富的實踐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增強會計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
4.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各個行業對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會計行業對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同樣有很高的要求,為避免會計造假的情況出現,加強會計人才的職業道德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高校會計專業教育應該重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起較強的責任心、法律意識和職業素質。
三、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當前,我國各高校在制定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時,沒有考慮實際的經濟環境,目標定得過于空泛。有一些培養目標僅是指出了大致的方向,卻沒有具體的人才標準,使得培養目標難以實現。會計人才的培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為不同層次,主要包括本科教育、碩士和博士培養,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都不一樣,就算在本科會計教育中也有會計專才和通才之分。并且還有“重實踐”與“重理論”的區別,因此,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應該按照具體的層次要求來設定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切記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理念來開展會計教學,否則會導致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出現“眼高手低”、實踐能力差等問題。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在會計課程的設置上,一些國際化知識課程沒有歸類為必修課范疇,且課程學時較短,對教師的課程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許多國際化知識內容在相對短的時間里無法講解到位,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高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通常以我國的企業業務實例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涉及的國際業務較少。另外,會計專業課程中的非會計類課程較為缺乏,例如:國際金融、跨國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等國際化知識課程卻未能納入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使會計課程體系中的知識結構難以滿足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需求,導致會計專業學生缺乏全面的知識結構,不具備國際化的知識視野。
3.忽視學生的能力教育。相比其他學科,會計學科更注重操作性與實踐性。當前各高校的會計教育對會計專業的相關知識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一些高校的會計教育中雖然開設了少部分的實踐操作課程,但這些實踐操作課程大多強調考核學生的賬務核算的正確性與規范性,通常情況下,僅要求會計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不適應會計實務界的操作要求。另外,現有的會計教育模式忽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經濟發展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大部分經濟業務不像會計教材上講解得那樣規范{3},要求會計人才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變通能力。當面對不熟悉的經濟業務時,具備良好變通能力的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基本的會計準則來對經濟業務進行正確分析與判斷。因此,會計教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變通能力。
四、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路徑及策略
1.完善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我國各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需求,由于會計教育是分層次的學科教育,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不同,高校應該按照具體的層次需求對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與此同時,要參照國際化的人才標準完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當前,我國許多高校中的會計教育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也沒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標準,造成培養目標與實際教學相互脫節的問題出現,因此,在完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完善現有課程體系應該對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精簡改革,即在整合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國際化的學科課程。此外,要加強學科知識的完整性與綜合性,增設管理、經濟等方面的學科課程,同時加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進而提高學生運用會計知識的實踐能力{4}。
2.加強會計專業的教材建設。教材作為知識的重要載體,在傳授知識方面起到主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加強會計專業的教材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加強會計專業的教材建設,應該了解最新的會計知識動態,及時更新過時的知識內容,教材改革盡量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首先,應該及時更新原有的教材體系內容,在會計教材中增加國際化的會計知識內容,推進教材內容的國際化改革,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國際化的會計準則和知識動態;其次,在教授會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吸收外國會計理論中的新成果和先進知識,這樣既可以豐富會計教材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最后,可適量引進國外的原版學科教材,結合我國的教學大綱要求對其進行改編和整合,以適應國際化的教學需求。
3.改進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式。我國的會計教育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仍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國際化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應該推行導向型的問題教學法,強化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重視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和學習積極性,以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將教學方式由單向灌輸式教學轉變成以學生探討為主的互動教學。同時,教師在講解知識內容時,應強調理論知識和實務知識二者的平衡并重,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問題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4.有效推進會計專業的師資建設。教師的自身素質對教育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高校在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的同時,應該加強會計專業的師資建設。建設出一支知識全面、業務精良、技能高超、思維嚴謹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推動我國會計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關鍵所在。推進師資建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路徑:首先,要明確會計專業師資建設的指導思想,師資建設應與會計教學目標相統一,使師資隊伍的結構得以優化,進而建設一支具備高素質、高能力的創新型師資隊伍。其次,加強雙語教師的業務培訓和深造教育,高校應制定穩定合理的師資培養計劃,定期組織會計專業的教師到國外進行深造學習,加強同國外會計學術界的交流與學習。最后,選拔一些年輕教師到外資企業或會計事務所等實務型部門進行帶職實習{5},促進會計教師職業技能和經驗的不斷豐富,從而提高會計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五、結束語
綜合上述,培養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我國各高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時,應該注重提高會計人才的復合型能力。會計人員只有具備了全面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很好地適應國際化經濟發展需求。為了切實提高會計教育的教學質量,高校應對傳統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進行深入改革,轉變原有的單向灌輸式教學,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此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會計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吸收外國的先進理論和新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添加國際化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和掌握國際化的會計準則和知識動態,從而培養出高層次、高素質的復合型國際化會計人才。
注釋:
{1}張林,宮冰.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林區教學,2015,18(6):23-24
{2}姚美娟,柳翔.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3):87
{3}李禹橋,黃穎莉.優化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及考核體系[J].經濟師,2014,10(5):201-203
{4}藍圖.構建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5,12(3):361-362
{5}程杰.我國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8(1):124-125
篇4
近年來,國內酒店業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我校作為蘇州酒店人才培養基地,早在2004年就開始與國外院校合作培養,目前招生已遍布世界。為進一步拓展合作項目的影響力,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筆者對該項目畢業生及用人單位進行深入調查,并重新審視國際化視角下未來人才培養的模式。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
1、樣本選取。筆者采用定向抽樣法,對學校中澳項目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蘇州萬豪酒店等65家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了問卷調查。
2、調查內容及問卷設計。問卷分為兩類。一類針對畢業生,即《酒店員工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三部分:第一,畢業生基本情況,包括個人信息、工作級別、工作時間等;第二,畢業生對中澳項目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包括感知到的與其他院校畢業生的差別以及改進建議等;第三,影響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包括酒店管理知識、國際化視野、各類操作技能等。另一類是針對人力資源主管的,即《酒店人力資源主管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三部分:第一,個人基本情況;第二,對中澳項目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包括項目畢業生與其他畢業生的差別,以及改進意見等;第三,人力資源主管對員工的基本要求,包括招聘時對員工的學歷要求,以及對員工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
3、問卷調查實施。2011年4、5月和9月,筆者采用定向抽樣法,對項目畢業生和65家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主管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該項目人才培養模式的看法,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國際化視角下未來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專家訪談
筆者個別訪談了該項目校外專家委員會成員,就國際化視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和人才建設的需求、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問題進行了咨詢。
(三)實地考察
筆者從2010年4月到2011年9月分別赴北京、上海、三亞、深圳等地20余家五星級酒店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為本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三、調查數據統計結果與分析
1、《酒店員工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
筆者針對中澳項目畢業生共發放問卷103份,回收98份,回收率為95.1%,有效問卷97份,有效回收率為94.2%。
(1)該項目畢業生感知到的與其他院校畢業生的差別分析。分析發現,畢業生普遍認為,他們在溝通交流、英語水平、個人內涵氣質、個人操作技能等方面比其他院校畢業生具有更大的優勢,還能更快勝任酒店崗位,在職業生涯中能夠快速提升職位,但在理論知識的深度、中餐的實際操作能力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2)該項目畢業生對培養模式的改進建議。分析發現,畢業生普遍認為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軟硬件設施設備特別是前廳的軟件需要更新、師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影響畢業生酒店工作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針對問卷第三部分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描述統計量見表1、圖1。根據以上調查和分析的結果,該項目畢業生認為影響酒店員工未來發展的各個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從第一位的英語表達能力到最后的寫作能力。分析可見,從畢業生角度出發,在目前經濟發達地區高星級酒店業對從業人員所要求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中,除去年齡、工作經驗的要求以外,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員工流利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國際化視野。尤其是一些五星級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達到70%以上,必須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必須熟悉他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用英語提供服務,而且現狀是在這些酒店中高層甚至中層管理人員都有很多外國人,員工除了要有西方式的思維方式,英語也是基本的工作語言。同樣看重的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和遵規守紀。高星級酒店客人的層次較高,需求具有多變性和隨機性,這使酒店服務的難度很高,與此同時,員工犯錯誤所可能引起的后果更為嚴重,因此,溝通能力和遵規守紀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之后是形象氣質、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電腦操作能力。酒店對員工個人形象比較重視,學校要加強招生面試。此外,酒店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做的也是對人的服務,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也很重要。還有,目前高星級酒店普遍使用Fidelio、Opera等信息系統進行管理,要求員工掌握計算機能力。分列其后的是各類操作技能,這些是基本要求。
(4)該項目畢業生認為影響酒店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分析。針對問卷第三部分內容進行統計分析。經相關系數檢驗可知各因子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變量間偏相關性的KMO統計量為0.802,因此各變量間的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數據非常適合做因素分析;通過球形假設被拒絕,表示變量間并非獨立,取值是有關系的(見表2)。對該部分的15個題目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進行正交旋轉,結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4個因子,參見碎石圖(見圖2)。
各因素的因子負載、共同度、貢獻率、累計貢獻率見表3。根據變量載荷情況,該項目畢業生認為,影響酒店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15個因素分為4個公因子,筆者分別歸納為國際化能力、專業技能、近中期崗位需求的能力、遠期高級管理崗位需求的能力。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該項目畢業生認為,對職業生涯而言,國際化能力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專業技能和近中期崗位需求的能力,遠期高級管理崗位需求的能力影響最小。這樣的認知和他們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大多數尚處于一線操作或初級管理崗位有關。
2、《酒店人力資源主管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筆者對用人單位人力資源主管共發放問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為97.1%,有效問卷65份,有效回收率為92.9%。
(1)主管們感知到的該項目畢業生與其他院校畢業生的差別分析。分析發現,主管們普遍認為該項目畢業生在國際化視野、溝通交流、英語水平等方面優勢明顯,但在理論知識、中餐中廚房服務和烹飪等操作能力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這是因為該項目目前不教授中餐中廚知識,全部是西餐。
(2)主管們對該項目培養模式上的改進建議。分析發現,主管們普遍認為該項目教學過程中知識講授的深度、設施設備和師資水平還有待提高。這是因為由于全英文授課,不可避免帶來理論深度不足,還有由于項目運行已近8年,部分軟硬件有待更新。此外,礙于公立學校人事招聘體制限制,目前中方教師均為從應屆生招錄,雖然學歷均達到了碩士研究生,也全部在國外進修,在酒店實習過,但是理論知識、技能水平等仍然有待提高。
(3)主管們對不同工作級別員工的學歷要求分析。統計分析發現決策層(部門副經理、經理)的學歷要求為本科(占75.4%),其次是高職、大專(占16.9%),最后是碩研及以上(占7.7%);督導層(部門主管、領班等)的學歷要求為高職、大專(占76.9%),其次是本科(占23.1%);對于操作層(部門基層員工)的學歷要求是中專、職高、高中(占38.5%),其次是高職、大專(占15.4%)。
(4)主管們對酒店員工所需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的重要性分析。針對問卷第三部分第二題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描述統計量見表4、圖3。根據以上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主管們認為影響酒店員工未來發展的各屬性的重要性排序從第一位的遵規守紀到最后的寫作能力。分析可見從主管們的角度出發,與畢業生不同的是,在目前經濟發達地區高星級酒店業對從業人員所要求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中,除去年齡、工作經驗的要求以外,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遵規守紀,這體現出酒店管理人員對一線員工的基本要求。另外,高星級酒店作為高端服務業,形象氣質也是招聘新員工極為重要的要求,除此以外,大多數和畢業生的認識相同。
(5)主管們認為影響酒店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分析。針對問卷第三部分第二題進行統計分析。經相關系數檢驗可知各因子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變量間偏相關性的KMO統計量為0.757,因此各變量間的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數據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球形假設被拒絕,表示變量間并非獨立,取值是有關系的(見表5)。對該部分的15個題目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進行正交旋轉,結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3個因素,參見碎石圖(見圖4)。各因素的因子負載、共同度、貢獻率、累計貢獻率見表6。根據變量載荷情況,主管們對影響酒店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15個因素分為3個公因子,筆者分別歸納為國際化能力、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主管們認為,對員工職業生涯而言,國際化能力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專業技能,管理能力的影響最小。這樣的認知反映出酒店管理方認為,一線員工做好本職最重要。晉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目前階段,中方員工要晉升到高層管理很困難,甚至很多中層管理崗位也是外籍。四、我校國際化視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成就通過調查不難發現我校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一)優質的合作方
合作項目的外方是澳大利亞著名酒店管理學院,是32所通過世界旅游組織認證的學校之一,也是國際優秀酒店教育協會(ICE)的成員。
(二)先進的教育理念
該項目的教育理念是建立三大支柱,即掌握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抓住個人發展機會,使其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焦點在于幫助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強調服務態度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個人發展能力,逐步成為優秀的國際酒店從業者。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該項目引入外方專業課程與教學理念,中外教師共同教學,外方教務長全程監督教學質量。采用全英文教學模式,口頭報告、個人演講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中外學生同班上課培養了國際交往能力;項目研究及個案調研培養了學生創造能力;小組討論作業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五、我校國際化視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具體表現為:稍顯落后的設施設備、專業技能有待加強的中方師資隊伍以及全英文教學模式與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矛盾等。
六、國際化視角下未來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端正心態,從基層做起,同時要樹立遠大的目標
筆者調查發現,一般來說,在知名酒店集團晉升到總監至少要15年,到總經理要18年。說明畢業生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職業發展的過程,而起點是臟、累、苦的一線。為此要教育學生正視過程,端正心態,也要明確職業發展的方向。
(二)加強英語學習
筆者調查的酒店一致提出語言交流是招聘中考慮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強調英語的教學,培養語言環境,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也不可荒廢中文。
(三)重視人際交往的能力
酒店本身是以人員管理和為人提供服務為主的企業,我們不但要在課程設置中突出人際關系、溝通技巧、心理學,還應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
(四)正確對待實習
酒店是個操作性很強的行業,但操作是大學生的弱項。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重視實習,將實習作為自身職業發展的起點,勤學苦練,深入了解酒店的運作。
(五)加強管理類基礎知識
酒店經營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對外市場開拓、對內運作管理以及財務控制等方面。因此除專業課外,還要加強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課程的學習。
七、基于國際化視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采用全景化、全英文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全景化,即整個教學過程要在高仿真實訓室進行。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可以分別以學習者、顧客、服務者或管理者的角色進行體驗式學習。在不同的角色下學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核。而且完全采用英文進行授課,這種融合先進理念的教學模式的實施,會使學習效果更有效,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管理素質。
(二)不斷提升軟硬件水平
學校新實訓樓投入使用將大大提升硬件水平,今后可考慮借助酒店力量,不斷提升軟硬件水平,盡可能使實訓條件跟上發展的形勢。
(三)嚴格師資培養,提高教師素質
要盡可能安排能夠全英文授課的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教師任教。平時,要多提供教師到酒店實習的機會。還應讓這些教師每隔兩至三年重新回到澳洲本部或者其他發達國家進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技能。
(四)校本教材建設
與國際接軌就要求教材也要與時俱進。對于原版引進的資源,必須進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并創新,將之改編為適合中澳項目使用的校本教材。
篇5
摘要目的:探討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 方法:結合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經驗,分析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結果: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應立足于課程建設,注重師資建設,并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結論:本研究為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并可以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培養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63
隨著國際間交流活動的日趨頻繁和涉外醫療機構或綜合性醫院涉外門診的不斷開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各護理院校陸續通過加強與國外院校交流合作,開展師資與學生互換,開設涉外護理專業或者涉外護理方向班等多種形式,培養不同層次的國際化護理人才。關于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或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對國際化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的研究報道較少[1-2]。明確國際化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對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培養方法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3]。本研究將結合國內外文獻及臨床實際需求,就國際化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進行理論闡述,并對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核心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和任用提供參考依據。
1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定義的界定
能力是指個人完成某項工作所具備的才能。而核心能力(competence)則強調個體深層次的潛在特質和工作屬性,它涵蓋了滿足崗位需求的個人特質,如個體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行為模式等[3]。護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護理職責基礎之上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優勢,是提供安全、優質、合乎倫理道德的護理服務上的反映[4]。護士核心能力是護士綜合業務素質的反映。各專科護理人才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應體現專科特色。因此,國際化護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國際化護理過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倫理道德法規的護理服務的綜合能力的反映。
2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內涵
2.1專業能力是基礎專業能力是指完成某項專業工作所具備的專業才能。專業能力關系到護士是否能夠勝任護理工作,關系到護理的質量和安全,在國際化護理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中應處于首要地位。關于專業能力所包含的內容,根據國內外文獻及臨床護理工作需求,確定專業能力應包括日常護理工作所需的知識、態度、技能等。知識是從事護理工作的基礎,應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專業知識;技能是從事護理工作關鍵的條件,應包括護理評估技能、護理問題的確定及優先次序的排列、各項操作技能等;對護理工作的態度同樣關系到護理工作完成的質量。
2.2語言能力是橋梁護理工作的服務對象是人,要掌握服務對象的病情及需求,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能力是順利完成護理工作的橋梁。因為國際化護理人才所面對的服務對象是外籍人員,掌握和靈活運用服務對象所使用的語言尤為重要。在與服務對象的交流中,不僅需要使用公共語言,更多的涉及專業術語,需要使用專業語言。因此,語言能力應包括公共語言能力及專業語言能力。要求能聽懂服務對象所使用的語言,并用相應的語言給予應答,可以讀懂外文文獻和病歷,并可以正確書寫外文病歷。
2.3其他綜合能力是補充為了更好地完成國際化護理工作,除了需要專業能力、語言能力外,還需要其他綜合能力作為補充,如遵循護理倫理與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自主學習能力等。護理工作應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尊重服務對象的個人隱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選擇的權利;護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他們因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護理人員的幫助,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需要具備極強的愛心、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要求國際化護理人才尊重服務對象信仰與習俗,尊重服務對象的價值觀;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先進的醫療護理知識和技術日益更新,要求國際化護理人才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為病人提供更先進、更有效的服務。
3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
3.1立足于課程建設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合理的課程設置,要培養國際化護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應從課程設置入手,合理的課程設置包括課程的種類及比重的設置。 首先在課程種類的設置上,應使課程種類與核心能力對接,使課程種類設置體現出對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養,如對專業能力的培養應設置相關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對語言能力的培養應設置語言課程,包括公共語言課程及專業語言課程,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可突出與國際接軌的特點,設置國際護士執業水平考試(ISPN)等相關課程,其他綜合能力的培養可設置相關課程,包括《護理人文》、《倫理與法規》等;其次,在課程比重的設置上,應體現出核心能力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即較重要的條目相關的課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關課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輕。根據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內涵要求,應體現涉外特色,側重專業課程、兼顧語言課程、補充其他課程;加大實驗課及實踐課的比重,調低理論課比重,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部分相關理論知識。
3.2注重師資建設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需要優良的師資,尤其是國際化護理人才語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應著重引進和培養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師資。在政策上支持現有專業教師通過海外學習取得學歷學位,或進行短期進修,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保駕護航。另外,還可以通過聘請外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以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3.3改革教學方法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語言能力的培養,傳統的講授法已滿足不了人才培養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學方法。語言能力應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國人語言學習的普遍現狀是“啞巴英語”,針對這一現象,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增加學生口語練習時間,結合護理專業特點,可以設計案例場景讓學生進行全英文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地聽講變為主動地“要講”,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在專業能力的培養方面,也應該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可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
4小結
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應明確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內涵,首先對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定義做出了較為科學的界定,并對國際化護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內涵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解釋,對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的策略進行了探討,為國際化護理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并可以為國際化護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淑玲,閨秀靜,劉莉. 構建醫學院校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和國際化護理人才培養一體化教學模式[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6):917-920.
[2]余薇,陳文松. 涉外護理( 專科) 國際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9):784-786.
[3]王章安,黃寶芹,韋艷華.護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562-564.
[4]徐少波,葉志弘.護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64-766.
篇6
人才培養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指一個國家的教育或高等學校在國際意識、開放觀念的指導下,以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為基礎,以多種形式培養與
國際接軌人才的一種發展過程或趨勢,具體包括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觀念、國際化培養方式、國際化教育內容、教師隊伍和學生來源的國際化等內容。其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和高校實踐者關注的一個重要環節,采用何種具體方式和途徑不僅是國際化人才培養觀念的具體制度依托,也是表現某一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理念傾向、關注方向和投入等問題的主要指標。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與供求主體(一)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第一,為培養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目前國內不少高校都在加強與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與聯合培養。通常情況下,學校會與國外大學簽署學分互認的校際協議,學生根據協議跨校修讀課程,經審查后予以承認。這種聯合培養的方式直接將學生置于國外文化之中,能夠增進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同時又獲取了國際教育資源。
第二,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外語水平,學習和嘗試采用國際通行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互動式、案例式、研討式、探究式等;另一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與國際接軌的硬件環境,如網絡覆蓋課堂,網上課堂論壇等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效果。
第三,學生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化形式,在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背景下,制定培養方案時要更多體現這一導向。比如在培養要求中,可以明確對學生國際化素質和能力以及國際交流經歷的要求,并在教學計劃的具體安排中落實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第四,雙語(全英)教學課程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眾多高校也都在積極實施,一般在學生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之后的學期開設,選擇部分專業課程實施。這一課程形式要求教師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課件,根據學生外語水平決定雙語授課比例,以這種方式促進學生對國外經典教材的學習,既學專業,又學語言。
第五,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機會也是高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留學生教育的開展為學校吸引了國外留學生,既提高了學校在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力,又為本校學生營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園環境,給他們提供實際鍛煉對外交往和運用外語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各種國際交流項目的實施,也讓一部分學生能夠走出去,有機會與國外學生溝通交流。第六,積極介紹和引入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國際文化體育交流和科技競賽活動、國際會議等活動,并鼓勵學生參加,也是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并增長國際交往技能的一種形式。
(二)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供求主體
從一般規律和目前高校的實踐來看,學校和教師是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即供給主體。學校通過調研分析為學生提供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方式;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則主要是需求者和接受者,因此,大部分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實施的重要工作就是獲得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參與。課題組將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學生需求進行調查,了解現實中學生對各項主流培養方式的評價、參加程度和需求程度,研究學校和學生之間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認知差別,從而為類似高校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提供借鑒。
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需求調查
(一)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問卷第一部分為人口統計量表,包括對性別、年級、院系等進行的統計,題目不設分值。第二部分為多維量表題,從不同維度調查學生對學校國際化人才方案和培養思路的認識和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對該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的知曉程度、參與情況、評價水平和需求程度。此次調查的樣本是從學校13個院系,大一到大四共四個年級的學生中按照隨機原則重點抽樣確定的。調查歷時三個月,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49份,回收率為91.5%。問卷的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
(二)調研數據描述
1.人口統計資料分析。被調查的549名學生中男性占37.9%,女性占62.1%。被調查對象的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占15.5%,大二占20.9%,大三占47.9%,大四占15.7%。院系分布情況見表1。
2.被調查學生對國際化培養方式的知曉情況。首先調查該校學生對目前學校采用的幾種主要國際化培養方式的知曉情況,其中由于宣傳投入比較大,對留學交換這一方式學生知曉程度最高,被調查學生中的82.7%都知道這一方式;排在其后的是雙語(全英)課程,知道這一方式的學生占61%,這也與近幾年該校對這一培養方式的大力推進和落實有關;而增加相關國際問題課程、普通課堂上國際化素質培養、參加國際比賽(會議)和參加國際性學生項目(活動)則因宣傳較少,在該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學生的知曉程度比較低,均未超過30%。
3.被調查學生對國際化培養方式的參與情況。調查發現,學生對這些國際化培養方式的參與情況并不樂觀,排在前兩位的雙語(全英)課程和外籍教師授課或講座,都僅有31.9%和29.5%的學生參與過。同時發現,這些學生參與程度相對較高的方式都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大多仍是被動的接受。此外我們發現,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31.7%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參加過上述任何一項國際化人才培養活動。考慮到調查學生中包含部分剛入校的大一學生,剔除了其中的一年級被調查者,仍然發現被調查學生中,有27.3%的人提出從未參與過所列的任何一項培養方式。
4.被調查學生對現行國際化培養方式實施情況的評價。在了解了學生對目前該校國際化培養方式的知曉情況和參與情況之后,調查組具體調查了學生對目前各項國際化培養方式實施情況的評價。對實施情況的評價得分劃分為五個等級,請學生從低到高以1到5分給予評價,1分為非常差,5分為非常好。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在列出的八項主要方式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的占七項,僅有“留學交換”一項得分超過了3分,說明近幾年該校大力推廣和引入的留學交換項目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得到了學生的肯定;但學生對大部分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目前的實施情況并不認可,均處于中等以下的水平,其中評價最低的是“參加國際比賽(會議)”,得分僅為2.54。
5.被調查學生對現行國際化培養方式的實際需求情況。接下來課題組調查了學生對學校目前實施的各項國際化培養方式的實際需求水平,仍以1到5分進行打分,1分為完全不需要,5分為非常需要。調查發現,學生對所列的八項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需求程度都處于中上水平,得分均在3.5分以上。同時我們還發現,學生對八項方式需求得分呈現了趨同的趨勢,并沒有明顯的差別,其中需求得分最高的是外籍教師授課或講座,得分為3.82,最低的是參加國際比賽(會議),得分為3.50。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和進一步探討,其一,實際上,調查組所列出的八項培養方式在國際化程度、活動開展方式、涵蓋人群、學生互動程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但學生的評分卻沒有呈現出顯著差別,這在某一方面說明作為實施者的學校可以有更大的操作空間,不必拘泥于或特別重視某一項方式的實施,因為學生并沒有對培養方式表現出“區別對待”;其二,結合前文學生對培養方式實施狀況的評價也可以發現,由于對實施現狀普遍不滿,因此學生對各項培養方式都表現出了類似的比較強烈的渴求。下面將進一步詳細了解學生的需求狀況。
6.學生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知曉情況與需求情況的關系。根據學生對各項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知曉情況將每一組分為兩類,通過表2可以看出,學生對項目的知曉情況直接影響了其對該項目需求程度的評分,除了“在普通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國際化素質”一項外,對某一培養方式了解或知曉的學生對這一項目的需求程度也相對比較高。這一發現對實踐的啟示在于,學校在開展各項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時,宣傳和普及的意義不容小視,只有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知道培養方案,才會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和參與的意愿。
7.學生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參與情況與實施情況評價的關系。下一步重點分析參與過和未參與過某項培養方式的學生對該項目實施情況的評價區別和需求程度的差異。首先是實施情況評價,表3顯示,“留學交換”和“開展相關國際問題課程”這兩項,參與過的學生對實施情況的評價低于未參與過的學生,此外的六項,參與過的學生對實施情況的評價均高于未參與過的學生。實際上,是否參與過某一項目,對學生對該項目實施情況的評價內容會產生較大影響,未參與過的學生在評價時更多的是評價和相對主觀的判斷,如學校對這一項目的重視宣傳程度、周圍同學參與后的評價等,而參與過的學生則更多是對該項目實施狀況、運行水平、實際效果等內容的評價。因此可以認為,“留學交換”和“開展相關國際問題課程”這兩項培養方式,其實際運行的水平可能會略遜于宣傳的水平,學生參加后的評價低于未參加的學生,因此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項目的具體開展和運行中;而其他各項則可能相反,目前仍需盡可能地擴大參與范圍,將更多的學生納入進來,提高項目參與程度,并進一步提高其實施效果。
四、結論與思考
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調研的結果,我們發現了一些很有意義的結論。
第一,學校作為制度供給者與學生作為制度需求者,在各項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的選擇和偏好上存在一些偏差,并未對接統一。從目前各高校的實踐來看,大部分高校會將投入重點集中于國際交流、留學交換項目等直接與國外產生關聯的項目,但學生的需求熱點卻并未顯著地集中在這些項目上;相反,一些在實踐中并未受到更多關注的間接項目,如開設國際化課程、在普通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素質等,卻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篇7
“2010年也是美國的人口普查年,我們也參與了。除了網絡報送和入戶調查外,通過郵寄調查表獲取普查的人口數據是美國人口普查的最主要方式,大約有70%的人口普查工作通過郵寄問卷的方式完成……”
我們學有所成
2010年10月11日上午,在熟悉的108會議室,北京政府統計系統第二屆赴美國羅斯福大學培訓班總結匯報會正在熱烈地舉行。來自北京統計系統的赴美學成歸國者,面對分別一年現在卻近在眼前的北京統計局隊的領導和同事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匯報了在美國學習生活的情況。
“你們寄給我的賀卡,我收到了。祝大家新年好!”這熟悉的聲音,是今年春節時,蘇輝局長通過互聯網,向大洋彼岸的赴美培訓班同學致以的春節問候。
當匯報短片里這一幕又再現時,現場的觀眾,仿佛也被帶到了大洋的彼岸,感受著時間的飛逝,同時也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一年來的收獲和感受。
在本次培訓班班長于超代表全班作了總結報告后,22名同學分別從美國統計工作概述。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美國國民經濟核算和美國之行感悟四個方面作了主題報告。
本次培訓班的團長耿淼,回來后似乎瘦了一圈,但眼睛仍然很有神。他總結說:“這次匯報,遠遠不是我們在美國學習生活一年的全部內容,回來之后要把所學所得積極投入到工作實踐中去,用實際行動和工作業績向大家繼續匯報。”
匯報會的最后,局隊領導紛紛向培訓班的學員們提出了希望。
“希望大家回來之后不要丟了英語,英文好有助于統計工作,北京統計需要借鑒國外好的東西,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這些都離不開外語。”
“希望大家把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帶到統計改革和建設的事業中去。”
蘇輝局長最后總結說:“聽了大家的匯報,覺得大家是滿載而歸,不只是在學習上,也在生活上。你們感受了甜酸苦辣,得到了磨練,人生中有了一段難得的經歷。我們要源源不斷地培養國際化的統計精英,通過人才興統,使統計事業目益興旺發達。學習是為了有所用,希望你們盡可能地結合我們的統計工作,在實際中將所學轉換為強勁的動力,把統計工作做得更好。”
不一樣的知識和技能提升
讓我們把時間回溯至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下午7時,北京局隊統計系統平均年齡為27.7歲的7男15女共22名學員順利抵達芝加哥,開始在羅斯福大學一年的求學之旅。
先是一個月專門的語言訓練,加上全英文的授課環境、大量的文獻閱讀、頻繁的寫作訓練以及經常性的演講鍛煉,大家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
“現在看英文原版資料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頻頻翻字典了,看外語電影也不需要看中文字幕了”,在談到英語水平提高時,工業處的李陽這樣告訴記者。
實習是這次赴美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員們被分配至不同單位的不同部門進行為期6到8周的實習,實習單位從美國政府部門到非營利機構,覆蓋了美國公共管理部門的各單位,如聯邦總務管理局、庫克郡政府、芝加哥都市信息中心等。實習為學員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和了解美國社會的機會。大家觀察和學習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深度體驗了美國文化。
在美國聯邦總務局實習的黃玉翠告訴記者:“我有一個感受是,美國有一個相對成熟的誠實信用體系,例如政府和納稅人之間就能夠做到很大程度的互相信任,政府為納稅人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這個基礎上,人口普查時,政府相信居民郵寄回來的調查表真實可靠,居民也相信自己的隱私會得到有效的保護。這較大程度地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保證了普查數據的質量。”
參觀過芝加哥大都市信息咨詢中心的于超認為:“他們把統計數據挖掘得比較深入,數據的顆粒度比較細,這樣便于數據的統計分析,公眾普遍相信并且喜歡用統計局公布的各種數據。”
一年來,全體學員順利完成了12門核心課程的學習和實習,提升了語言能力,更新了知識結構,增強了協作本領,拓展了文化視野,完善了綜合素質,為適應未來多元化的大都市統計工作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把國際化統計人才培養工作繼續做下去
學員們回來后,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北京統計局隊的培養,才能有這么好的機會開拓視野、提高自身。事實上,北京統計局隊為國際型的統計人才的培養付出了很多努力。
《北京市政府統計“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人才支撐系統是北京統計兩大支撐系統之一。人才培養,尤其是國際交流性人才培養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早在2005年,結合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統計發展規劃,北京局隊研究決定,培養、建立一支高層坎、高素質的大都市統計人才隊伍,解決我市國際化統計交流人才的緊缺問題,加快高層次、復合型統計人才的培養步伐,以帶動全市政府統計系統人員全面提高統計業務水平。于是計劃每年選派15―20名外語基礎較好、熟悉統計專業知識的人才,以公派出國留學、攻讀學位、或參加中長期境外培訓等形式進行定向培養。
2006年,市局總隊專門印發《北京市政府統計系統國際交流型人才培養方案》,即京統發【2006】101號文件,從培訓內容、選拔條件、選拔方式、管理辦法等各方面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至今,通過選拔,已分期派出63人分赴美國、法國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包括2006、2009年度赴美國羅斯福大學的43人,以及2007年度赴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學院的20人。他們現都已順利歸國,利用自己的所學,為北京的統計事業發揮著光和熱。
“回國學員普遍的一個反映是,看待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以前相比不同了,面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時,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得到增強,能夠更加綜合、長遠地分析問題,這些都將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作用。”耿淼深有感觸地說。
篇8
在當今國際化發展的大環境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其機遇是十分難得的,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就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在通識教育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研究型環境專業人才的一些舉措,作出了具體的闡述。其措施多樣,能夠全面的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比如: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國際交流合作辦學,助推學生出境短期留學訪問,建立健全學生實習基地,學生內部組織課題組輪轉研究,學生自主參與課題組科學創新實踐等。除此之外,復旦大學還進行了進一步的工作設想,比如開設研討型課程,讓學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增強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對學生進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使學生全面而完整的發展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通識教育研究型人才。
關鍵詞:
環境科學;全英文課程;國際合作辦學;實習基地建設;科創實踐
實施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國際化視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前提是大學生接受了比較完整的通識化教育,而在復旦大學,這種前提已經完全具備,因為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已經貫穿了整個大學本科階段。學校的整體通識教育理念統籌著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的頂層設計,因此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必定符合通識教育的發展目標。大一的學生除了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還要學習基本的文理課程。自2013年起,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被編入自然科學的大類招生,進校之后暫且不進行院系的細致分類,與原系學生共同學習基礎科目,只到大學二年級才開始進行具體院系的分類。在大二時讓學生突破專業基礎課,并在大二的下學期進行專業方向的分配,這樣可以保證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和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在大三和大四的階段中,學校將會按照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的專業分類來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的教授和培養。另外,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實踐實習和科創項目也會貫穿始終大學本科階段,以方便學生更好地將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習得相結合,更好的培養自己的能力,向著通識教育國際化視野的研究型人才方向發展。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在近年來不斷提升自我,從制度建設改革和專業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和創新,以此作為提高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質量的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改革措施。例如:(1)在教學過程開始之前,了解學生和教師的意見與建議,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意愿,并照此對于學生培養方案和教師教學大綱進行梳理,并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學生和人才培養與時代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發展。(2)明確對于教師從事教學的獎懲制度,通過系教學指導委員會對于教師的教學進行檢查和反饋,以便嚴格把控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保證通識教育大背景下對于國際性視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能夠順利進行。(3)加強宣傳。通過進行專業宣講會、組織講座、參觀實驗室、參觀環保企業、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等方式對新生和低年級學生實施專業宣傳,加強他們對于專業的認同感和熱愛程度,激發他們在本專業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學習本專業的知識,促進高素質人才的發展。(4)對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野外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各個環節一定要嚴格把控,力求每一個環節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保證畢業生的專業素質。(5)完善導師制度,通過實行“寢室導師”等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與互動,讓學生和老師處于一個平等溝通和交流的狀態,而老師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身份與言辭,學會用自己的幽默和理解等品質發揮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科學精神熏陶身邊的學生,為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勤奮的學習專業知識。這些舉措的實施使得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加強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等方面收效顯著。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于復旦大學的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探究和分析,從而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有四個大的方向:通識教育、個性化培養、專業訓練和國際化視野,這也是復旦大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四大特色方面。本文在以下篇幅中將著重介紹通識教育背景和理念下的國際化視野(包括全英文課程教學,學生出境交流訪學,國際交流合作辦學)和研究型人才(野外實踐與實習,學生課題組輪轉,科創項目開展)。
一、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國際化視野
復旦大學是國際知名性大學,著力于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高質量人才,并且,復旦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大都會選擇大學畢業后進行研究生的考取或出國深造,而期間需要的資料查閱,科學研究和出境交流都需要用英語,大學中的全英文課程就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另外,復旦大學與國外高校聯合辦學,互相承認學分,也能夠滿足國際交流和交換生的需求。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為本科生開展的全英文公共選修課包括“能源與環境”、“氣候變化與能源”,以及專業選修課“大氣化學”、“全球環境變化”“環境水文學基礎”、“儀器分析”、“水環境化學”、“環境納米技術”也使用全英文教學。而其中“能源與環境”獲選“2013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范性課程”的稱號。而對于研究生的全英授課復旦大學也采取了中歐大氣化學暑期學校和研究生課程“FIST”項目(FudanIntensiveSummer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課)等形式。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對于師生雙方都有很大的挑戰性。國內老師的母語都不是英語,所以全英文授課備課過程是十分艱難而且必要的。而學生面臨的挑戰在于在課堂上要隨著老師的語速快速的理解授課的內容并作出反應,若語言基礎不夠扎實,不僅課上提出疑問和探討會受到阻礙,而且理解授課內容也將成為一項困難的任務。復旦大學積極接受海外留學的教師,鼓勵他們開展全英文課程,并在課時上進行一定的計算和傾斜也是順應了國際化程度提高,英語應用范圍愈發廣泛的大趨勢。同時復旦大學也挑選英語水平高的研究生擔任助教,幫助后進學生加強英語學習。經過不斷的努力,復旦大學通識類全英文課程覆蓋面不斷擴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復旦大學在2009年和2011年與國外高校簽署了環境科學與工程“2+2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即在復旦大學學習兩年,在合作高校學習兩年,累積夠相應的學分就可以在畢業后得到兩所高校的畢業證書。這個項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并促進了國際交流。同時為了培養本科生的考研意識,復旦大學也進行了研究生雙學位和聯合培養項目的探索。復旦大學為了開闊本科生視野也進行了本科生短期出境訪學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在系內進行選拔,公派一定名額的學生出境,這樣不僅在系內形成了勤學的風氣,也使得出境的學生擁有更高的學識和品格,傳播復旦大學的學風的同時也進行了國際間的交流。而對于入選的學生,復旦大學也做好了相應的接洽工作,保證學生的學分獲取。
二、研究性人才的培養
復旦大學是一所研究型大學,也希望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激發出更多學生的創新和興趣,培養他們成為研究型人才,所以為避免知識與能力的脫節,復旦大學也為學生們準備了許多實踐性課程。復旦大學聯系了多個生態基地和示范區,為學生的實踐實習尋到了一個好地方。而學生們的實踐實習內容也是多樣化,可供學生自行選擇的。實習內容包括統一講解要求,實習講解做法,實地采集數據和測量,樣本分析,數據處理和實踐報告等。最后還會有實結,方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提高,進一步了解實踐研究和野外實習的區別,更好的將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以求將來更好的學習和工作。同時,復旦大學也根據學生的不同實習效果進行了更方面的總結,也為不同細致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更適合的實習地點。為了更好的培養研究型人才,復旦大學在2014年起在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推出了一項全新的項目,即學生內部的課題組輪轉研究學習。即要求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時,在本系的四個課題組里進行研究實習,在每一個組的研究實習時間不少于一個月,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多個研究課題,進行多元化的研究實習,一個月的最低時間限度也可以避免課題組輪轉而帶來的研究不徹底,草草了事的情況的出現,保證了學生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每個課題組的研究實習活動。實習的內容也包括許多:開始課題研究前對于實驗室安全規范的了解和學習,對于日常實踐內容的重復和檢驗,對相關文獻進行調查研討,參加小組會議進行交流討論,參與教師和實驗室研究生指導下的部分輔研究課題等。在學生完成所有的實驗室實習項目后,要針對自己的實驗室實習過程與結果寫出相應的實習報告,對于實習中的各個重要過程、環節和實習進展作出一個具體而完整的總結歸納,并詳細闡述自己對于實習的感受,以便于日后的反思和經驗的提取總結。復旦大學通過對學生實施課題組輪轉的制度,培養了學生對于研究的感性認識,熟知研究型課題的過程與進展細節,培養了他們對于研究課題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學生在日后作出“雙向選擇”從事研究性工作,成為研究型人才。除了課題組輪轉的制度創新,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也十分重視學生的科創實踐活動。即學生進行自主的科創項目的申請書,并自我完善,在科創項目通過公開答辯后,就可以進入指導教師的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活動了。在課題進行過程中,會應用相應的中期考核和結題報告等形式對于學生的研究進行及時的監督和管理,并在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研究方法與技能進行指導,促進他們能力的提高,最后對于他們的科研結果進行評估,并給予指導意見。學生的科創項目有望道學者計劃,曦源項目,團委科創項目,登輝項目,創新性實踐計劃等多個科創項目。除此之外,為了促進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本科學生參加科研實踐活動,從中發現頂尖人才和好苗子進行進一步培養,復旦大學還特意開展了“拔尖人才計劃”,每年都在大學二、三、四年級中選拔出品學兼優,熱愛本學科的2-3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重點培養和教導,在此期間對這些學生的能力進行提高,致力于將他們培養成高素質的研究型人才。讓學生進入實驗室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更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也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同時,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有利于老師觀察每個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選拔出更好的人進行重點培養。在這種環境下,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就選擇了進入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經過這些年的經驗積累,在學生科學研究創新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來復旦大學本科生的率在不斷上升,更是有許多學生的論文在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AppliedCatalysisA:Gener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等學術期刊上發表過第一作者論文。本科生科創活動對他們日后的發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有三分之二都選擇在畢業后進入更高的學府進修科研項目或者直接投身于科研項目的研究,這也是復旦大學實施各項制度活動的目的所在。
三、進一步設想和實踐
除了以上措施,復旦大學也在不斷探索著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一)在未來的教學中,復旦大學將會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反轉師生角色,以學生為主體,調動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探討能力,為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指引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二)實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又可以在長期的培養中挑選出更適合的人才,分類培養,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大的發揮。與此同時更可以檢驗此項制度的優點和漏洞,進行及時的彌補和優化,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人才培養。
綜上所述,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今的出路就是不斷進行創新,與國際接軌,在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研究型人才,不斷發展通識教育,推進國內外交流,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作者:劉濤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校設置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根據1998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第四次調整方案。在此次調整中,原有的“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工業外貿”三個本科專業被合并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際貿易專業),一直延續至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專業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招考的熱門專業之一。目前,全國已有7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廣泛分布于財經類院校、語言類院校、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以及農林等不同類型的院校,并已成為28個財經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中招生學校和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最近幾年全國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規模大約在9萬人左右。從培養現狀來看,700多所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趨同現象,缺乏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層次性,不能適應主流用人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檔、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結構優化、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深刻調整,這些對國際貿易領域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需要大量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貿易理論、通曉國際市場規則、熟悉跨文化交流的國際貿易人才。但是,從人才市場反映出的供求情況來看,近年來國內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出現了“供過于求”的趨勢,這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外貿轉型發展有關,同時也與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全面適應新形勢下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有關。因此,如何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高校的重要教研課題。
對高校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問題已有一些理論與實踐研究。張建中研究了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新型國際化商務人才需求背景下廣西財經學院對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1]。黃鶯、茍建華和傅昌鑾分析了浙江高校在培養經管類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與做法[2]。邱偉芬論述了財經類高校實施課程國際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徑[3]。無錫作為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源地,一直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經濟發展較快、綜合實力較強、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重要城市,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潛力。江南大學商學院是無錫地區國際商務人才教育和輸出的重要基地,近幾年致力于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本文對此進行系統分析,以期為我國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從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財經類重點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情況來看,目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按照外方高校課程體系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二是中外高校聯合培養模式,如“2+2”“3+1”,即前2年或3年在國內高校學習,后2年或1年到國外高校學習,學生分別在中外高校完成相關課程學習,中外雙方高校課程學分互認,學生可同時獲得中外兩所學校的本科學士學位;三是本土高校主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學生在國內高校學習,但增加了國際化課程和國際化實踐學習內容[4]。這些不同的國際化教育模式顯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和特征,并基本形成了中外高校聯合辦學、學生互換、學分互認、教師互訪、學者互派等多種國際交流與合作形式。在上述三種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本土高校主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仍然是當前我國高校的主流人才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這一模式下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國際化滯后于課程體系國際化
目前,相關高校比較重視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國際化,結合外貿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聘用標準和涉外崗位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突出了國際商務實踐與國際企業運營方面的課程設置,增加了雙語課程或全英語課程的開設,更多引入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豐富和充實了課程教學中的國際化內容。然而,隨著國際化課程的不斷增設,師資國際化面臨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傳統的理論教學型專業教師難以適應國際化課程的教學要求,因此高校急需培養和建設既懂理論又通外語且熟悉企業國際化運營實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一些高校通過短期進修培訓、海外人才引進和外籍教師聘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化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如何構建適應課程國際化要求的師資國際化常態機制仍是值得重視和探索的課題。
(二)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
國際化人才培養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化課程教學語言大多偏向于使用英語,采用非英語語言(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越語)的外語教學課程偏少,不能適應“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新型開放格局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和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自由貿易區、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發展,高校需要加強國際化課程的阿拉伯語、俄語、韓語、西班牙語、越語等非英語外語教學,著力提高畢業生的跨語言文化交流能力。二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不夠鮮明,嚴重缺乏對適應用人單位要求和主導進出口產品特點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只有個別高校有針對性地培養特定行業的國際貿易人才,如東華大學在國際貿易專業開設了紡織商品學課程等,有針對性地培養紡織出口行業的國際貿易人才[5]。在培養方案設計中,需要加強國際貿易專業與其他專業知識的交叉,以突出不同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培養特色,適應企業和社會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個性化需求。
(三)國際化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
目前,大多數院校主要通過國際商務綜合模擬實驗來提高畢業生的國際化操作技能,但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與考核比較粗放,缺少對實驗過程的全程監管和結構化的過程考核,多數通過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來考核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實反映綜合實驗教學效果,急需改進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到國際化企業實習是提升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大多數高校的學生畢業實習由院校統一安排或學生自主聯系,能夠進入在華跨國公司和具有國際化經營業務的本土企業實習的學生所占比重不高,能夠去中國境外企業實習的學生更是少數,高校難以全景模擬國際化企業的運作模式和運營環境,需要努力開拓面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畢業實習渠道,并改進和完善實習環節的教學評價。
三、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江南大學商學院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環境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不斷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一)加強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
對于國際貿易領域的從業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國際商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國際交流本領,還需要了解與貿易對象相關的特定行業和特定產品知識。江南大學商學院通過面向全校所有非經管專業學生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第二專業,促進商科與工科、商科與人文學科的合理交叉,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江南大學被譽為“輕工高等教育明珠”,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設計學、紡織科學與工程等進入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前五名,來自這些優勢學科的學生在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同時補充學習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為未來進入特定行業從事國際商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來自英語、日語、法學、化學、機械等專業背景的學生,通過國際貿易第二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也有利于培養其成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江南大學將優勢學科專業與國際貿易專業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學科的影響力,利用人才培養的行業特色優勢,打破了“外語+國際貿易”的傳統學科交叉模式,拓寬了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二)強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和商務溝通是國際化人才的必備技能,因此,在突出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學院增設了第二外語課程和雙語課程,以提高畢業生的國際商務溝通與運營能力。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方案中,大學英語和英語聽說等基礎英語課程均連續開設四個學期,加強了學生對基礎英語的學習和積累,為后續雙語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基礎。在后續四個學期中,相繼開設外貿英語函電、國際商務溝通、商務談判、國際結算等雙語課程,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也提高了學生在國際商務中的英語應用能力。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長達一年的第二外語教學訓練,使畢業生至少能掌握兩門外語,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對外貿人才的語言要求,大大增強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相對于“外語+國際貿易”的雙專業嫁接式培養模式,這種將外語整合于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培養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效果。
(三)提高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需要師資國際化的支撐和保障。學校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大多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也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同當地企業和企業家有廣泛聯系,為課堂理論教學打下一定基礎,但大多數師缺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對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與現實崗位要求尚有差距。學院不斷改進與完善教師參與國際交流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走進國際化經營企業和跨國公司,熟悉其國際化運作;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學術論壇;加大選派教師赴國外高校進行國際化課程教學的進修和培訓力度;加快引進有國外留學背景和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積極探索與合作高校定期互派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提高了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團隊的國際化水平,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借鑒同類高校對外合作交流經驗[6],結合學校目前中外合作教學與國際交流的實踐,探索和完善了包含學生留學、海外游學、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與學術論壇、邀請國外教師開設講座、國際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和途徑的中外教學合作交流模式,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國際經貿競賽,以此促進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短期海外游學可以幫助學生實地親身體驗跨文化交流,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提高外語溝通能力。通過邀請海外教授來校面向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傳遞企業國際化運營和國際學術研究動態,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目前,學校已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美國加州富勒敦州立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田納西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工程大學、芬蘭拉赫蒂應用科學大學、韓國仁濟大學等國外學校開展商科專業的校際交換生項目,能為本科生提供時長3個月至1年的國外留學機會。參加校際交換生項目的學生按規定完成相應的課程及學分要求,可以獲得中外高校學分互認,為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江南大學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舉辦“3+1”的本科教育項目,學生滿足規定條件可分別獲得江南大學和蒙納士大學的管理學(商學)學士學位。同時,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吸引留學生來院學習。加強對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將留學生與中國本土學生混合編班教學,促進了教師與留學生、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學習。
(五)構建多層次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
國際貿易工作崗位面臨的國際商務環境復雜、業務環節多,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對學生的外貿實踐能力和獨立開展業務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實踐教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更有著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和實習兩個模塊。為便于統一管理和安排全院的實驗教學,學院成立了實驗教學中心,中心的教學實驗大體分為驗證性實驗、模擬(仿真)性實驗、研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四大類。目前,學生可利用學院實驗中心開放的實驗平臺,進行外貿單證、國際物流、金融理財、金融投資、電子商務、企業資源計劃(ERP)沙盤企業經營模擬、國際結算業務模擬、國際貿易實訓仿真等各類實驗項目。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7],為適應復合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需求,學院還增設了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模擬實驗項目,模擬網絡環境下的國際商務運營。
實驗教學活動旨在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積極性與創新性,提高學生將國際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助于培養既精通理論又勇于實踐、善于思考的國際化專門人才。學院現有國際貿易專業的實驗教學以模擬或仿真教學為主,實驗模擬教學環境與真實的國際商務環境尚有一定差距。由于缺少真實的外貿平臺實際操作經驗,畢業生在進入外貿企業后還需花費時間來熟悉外貿電商平臺操作,或接受電商平臺相關培訓后才能從事具體的外貿業務工作。根據畢業生的實習和工作反饋,借鑒相關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經驗[8],目前學校也在探索增加基于外貿電商平臺的實踐教學內容,準備在與本地中小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上,依托“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平臺”讓學生進行客戶拓展、產品推廣、合同磋商、接受訂單、發售貨物、售后咨詢等環節的業務操作,既幫助學生積累外貿電商平臺的實戰技能,也幫助本地合作企業完成產品推廣和銷售,實現中小企業開拓產品國際市場的目標。
實習環節包括認識學習、業務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不同層次,學院充分利用在長三角地區的社會影響力和豐富的企業家輔導員的資源優勢,為本科生安排實踐教學基地。無錫小天鵝集團、無錫國聯證券、無錫智慧能源、華泰證券等知名企業都是江南大學商學院本科生的固定實習基地,今后學校仍需努力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去外向型企業、跨國經營企業及海外企業實習的機會。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江南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英語六級合格率不斷提升,畢業生出國留學、考研和就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去國外留學、進入涉外企業和海外企業工作的畢業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根據麥可思公司對學校2013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情況進行的質量跟蹤調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月收入居全校前列。然而,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項復雜而長遠的系統工程,仍然需要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工作者跟蹤調查和研究國際貿易發展新形勢、社會和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需求的新動向,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環境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改進、創新與總結,以持續提高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篇10
>> 2015信息化應用國際會議開幕 基于地方常規性國際會議的MTI筆譯實習探索 中東國際會議:各有各的盤算 從國際會議看中國的CEO 國際會議的財務運行管理 一次意義深遠的國際會議 國際化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區域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構建校企合作國際化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SID’08國際會議概況 國際會議安全管理初探 風與光的雕琢,深圳大學城國際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目的地特征與培育研究 同聲傳譯與交替傳譯在國際會議中的應用 創新性實踐課程《國際學術交流英語與國際會議實務》介紹 石油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索與實踐 國際化財經人才培養與創新實踐 有色礦企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解讀東京國際會議中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參考文獻]
蔡宏波,蒙英華.國貿專業本科生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2:70-74.
[2]陳命家.轉變護理教育理念適應國際化的護理教育[J].中國醫院管理,2004,06:46-47.
[3]程振強.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路徑[J].人民論壇,2010,32:184-185.
[4]杜育紅.關于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2:6-7.
[5]韓民春.教育國際化與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42-44.
[6]蔣笑莉,王征.研究型大學學科國際評估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0:44-48.
[7]李剛,田雪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2:50-52.
[8]李海云.教育現代化與本土化、國際化及其關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203-205.
[9]李輝.國際化外語教師教育改革路徑及創新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09:65-68.
[10]劉彬讓.研究型農業大學國際化辦學問題的思考――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06:30-33.
[11]劉貴華.教育國際化:21世紀的教育理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05:11.
[12]買琳燕.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與構建[J].職教論壇,2014,01:49-52.
[13]倪東生.構建我國國際化采購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5,10:32-35.
[14]任楊.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辦學國際化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4,07:94-95.
[15]沃意琳.國際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職教論壇,2013,20:88-89.
[16]項賢明.教育國際化與比較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1999,06:1-7.
[17]顏黎光.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3,13:58-60.
[18]尹志國,薛艷.地方綜合性大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24:23-25.
[19]張瑜彬,樊鵬,李忠云.我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發展路徑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4,09:148-152.
[20]周燕,劉舒.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新理念[J].江蘇高教,2011,02:90-92.
[21]朱益明.以國際化視野審視教育改革與發展[J].北京社會科學,2014,07:11-16.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國際金融專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