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25 11:3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美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審美教學

篇1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教學;情趣;語言;閱讀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對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對于初中語文的教學功能的認識也在發生著變化。初中語文已經不單單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它還要承擔起審美教育的功能。

審美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性格形成階段,在初中階段進行審美教育,對學生今后的審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在人們對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做好初中語文的審美教學成了初中語文教師的必然選擇。

筆者認為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做好審美教學,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營造氛圍,激發美;重視閱讀,體會美;循循善誘,創造美;多讀經典,鑒賞美。

一、營造氛圍,激發美

課堂氛圍對于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從而實現有效的審美教育。因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教學任務來精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營造氛圍來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進入所教授的情境中來,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教學任務中所表達的美。例如,我在講解都德的《最后一課》的時候,就是通過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來營造一種悲壯而又慷慨激昂的氛圍來進行教學的。《最后一課》所要表達的是在受到鄰國欺辱的背景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我在教學過程別是在學生課文朗讀過程中適當地播放《國際歌》等一些悲壯的歌曲,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對課文中那位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人格美有了深切的體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保護,對審美教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善于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來營造和諧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重視閱讀,體會美

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中考語文考試的主要考核指標也就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因而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審美教育。要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在理解文本中的經典詞句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體會到文中的美。

例如,在講解北宋時期最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時候,我就先讓學生多閱讀乃至于背誦這首詞。在閱讀過程中對于詩詞中難以辨別的字進行標識,例如,擎、貂、鬢等進行統一標注,而后我又詳細地解釋了這首詞中的三個典故:“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以及“西北望,射天狼”。蘇軾在寫《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時候,正處于人生低谷期,可是這首詞中并沒有一絲的悲傷,相反卻表達的是慷慨激昂之氣。“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其中的生動寫照。我在講解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多次閱讀、背誦,自己還在課堂中進行示范。通過閱讀學生體會到了一代文豪蘇軾的豁達大度,豪放不羈。

三、循循善誘,創造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光。初中語文審美教學不僅要體會美、感悟美,同時還要創造美。所謂創造美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例如,我在講解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首先是對老舍先生經典的寫景手法和對比技巧進行了闡述,而后又通過對全文的理解,帶領學生找到了本文的中心思想,那就是表達了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循循善誘,要合理引導學生來發現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強迫性、灌輸式地來逼迫學生,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學會鼓勵學生創造美。

四、多讀經典,鑒賞美

經典文學的魅力是無窮的。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很大原因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多讀經典可以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價值。初中語文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鼓勵學生多讀經典。

語文是初中教學的重要內容,美育元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很大比重。我們要想做好語文教學就必須要高度重視審美教育。隨著人們對語文教學認識的不斷深化,語文教學功能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初中語文教師除了具有提升學生語文成績,陶冶學生情操之外,還要擔負起審美教育的責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本文詳細分析了實現審美教育的四個措施。筆者認為要想實現有效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就必須要嚴格按照上文提到的四個措施來做。

參考文獻:

[1]張天嬌.初中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教學(語文),2007(12).

[2]刁品飛.基于審美教育的初中語文教育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3(5).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375-01

新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及語文教學目的時,就明確指出:“要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中學語文教學法》中也著重指出:“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原則”。可見審美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除了主要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外,還兼有審美教育功能。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審美教育意識,自覺地將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筆者根據自己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探索,談一些粗略的見解。

一、采用新穎導語

課前導語,先聲奪人,往往能喚起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備課時,從內容和形式上精心設計課前導語,縝密思考激發學生興趣的每一步驟,或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感應心靈的震動;或喚起他們的積極思維,體會教材的思想觀點,進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設計的導語主要有兩種:一是由故事、謎語、詩詞入手,巧妙編排,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情感;二是側重評論抒情,由此激發學生的情感,渲染課堂氣氛,自然引入對新課的學習。如:教《棗核》一文時,我以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當我以豐富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語調背誦完畢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流淌字里行間的濃濃的親情,綿綿鄉思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自古以來,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海外華人,每時每刻都在深愛著自己的家園、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因為祖國有古老的文明,遼闊的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勞勇敢的人民,這些怎能不引起遠離故土的游子對她的思念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咀嚼一下《棗核》中蘊含的赤子深情吧!”這段導語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這樣,帶著對課文思想內涵的初步認識去學習,就會在更深層次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培養審美能力

文學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人們總是憑借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顯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獲得直覺的形象感知。人們認識事物是從對事物的感知開始的,美也是通過人的視聽感官進入人的心靈的。帕克就曾經說過:“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因此,感受美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美麗心靈去體驗課文中的美,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存在和美的風姿。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讀來或令人感覺賞心悅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們都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詩歌的圓潤、典雅,散文的優美動人,小說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隨處有實施美育的機緣。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

初中生的審美情感具有較鮮明的年齡特征,他們的審美情感的主觀色彩濃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鮮明、節奏明快的審美對象之中,而較難自覺地對審美對象深沉內斂的美產生審美情感。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努力發掘那些誠摯深厚的美。無論是憂國憂民,還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發自肺腑,訴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來感知形象,從形象中感知美。當然這只是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是進行審美教育的第一個環節。

三、創設教學情境

教材中有許多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總是力求用準確、傳神的語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過真實、生動、包蘊豐富的形象呈現給讀者。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積極啟發學生進行審美想像,把學生引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事物,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文章的內涵。

對于看圖學文《長城》,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啟發學生想像長城橫亙萬里的雄偉氣勢,想像筑城工匠的艱辛勞動,想像長城內外的烽火硝煙……學生在想像中進行再創造,從而加深了對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的內涵理解,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理,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寫得非常美。我們可以采用“邊讀邊議”、“邊讀邊想”的方法,誘發學生的想像,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體會草原的美,體會作者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融景情于一體地去體會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們的心靈更美。盡管語言不同,但主人的熱情很感人。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草原美麗的畫卷。

教古詩、童話等文章,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引導他們領略意境之美。只有進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徹地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文章的審美價值。

四、豐富教學語言

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良好的愈是一個優秀語文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每個教師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委婉動聽,如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有的鏗鏘有力,如洪鐘般只好學生的心靈,有的則幽默詼諧,閃爍著智慧的靈光。但不論怎樣,只要能使學生聽得真切自然,都能讓學生獲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學生得到美 的享受,展開美的想象。

清新平實的語言,體現了語言內在的質樸美,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加深記憶,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開始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初一學生對魯迅不甚了解,就應該一字一頓地介紹魯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學生的記憶隨著教師的講解而加深,所學的內容也不大容易忘記。

篇3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審美教學;審美滲透

一.初中音樂審美教學滲透過程

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心理雙重發育時期。吳躍躍教授曾經說過,九年義務教育各個學段的目標體系都是相通的、一貫的,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而初中音樂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的主要學科之一,教學者必須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等進行充分了解,結合實際情況來安排審美教學。對于大多數初中學生來講,音樂課是能夠使學生放松、釋放壓力的一門學科,因此多數學生都對音樂課比較喜愛。教師必須要利用學生這樣的心理特點,通過組織學生欣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從而深化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 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音樂是最具普遍性與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人們能夠通過音樂來表現自我情感、實現與他人的交流。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并非是審美教學手段的一種,而是學生的真實感受與感覺。例如,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教師應當多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帶給你什么樣的一種感受?”“為什么會帶來這樣的感覺和情緒?”類似此類問題,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音樂進行連接,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過程中,并不能夠僅僅在純感性層面,而是要進入到更深的層面之中。例如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說:“讓我們一起跟著音樂動起來!”但是學生大多不知道應當怎么樣動起來,不知道應當采用怎樣的動作來表達音樂。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合理的安排學生進行審美,避免學生參與審美之后,感覺到盲目和迷茫。

(二) 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能力

隨著審美教育過程的逐漸深化,教師能夠通過有計劃的教學過程等,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的基礎之上,來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由于初中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生理也正在處于生長發育時期,他們的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審美偏重等都需要教師去進行引導與糾正。因此,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不能僅僅教會學生感受音樂,體會音樂,更要教會學生理解音樂、鑒賞音樂,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標準與審美觀念。教師在選擇審美教育課題時,必須要選擇一些健康、優秀、適合的課題來進行鑒賞,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審美境界的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三) 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能力

當學生具備了對美的體驗、理解能力之后,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能力與表現能力,此能力的培養,才能夠真正完善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使其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在《標準》中提出:“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作,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初中階段的學生本身就具備展現自我的欲望,因此教師只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進行引導,即能夠激發出學生心中的表現欲望與創作欲望,這時學生的審美能力便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初中音樂審美教學滲透策略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初中音樂審美教學過程必須要循序漸進,在上述教學思路基礎之上,提出以下初中音樂審美教學滲透策略:

(一) 感受音樂本質

音樂是創作者情感、思想、精神的表達,因此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本質,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例如在我國民間名曲“二泉映月”,用五次變奏來表現作者跌宕起伏的情緒,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透過五次變奏,來感受到作者的情緒與情感,從而達到小澤征爾聽后所說的“斷腸之感”的境界。

(二) 營造審美氛圍

音樂感知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感知到音樂更深層次的內容,讓學生在聆聽、歌唱、演奏、表演等活動中,逐步對音樂形象進行全面的、綜合的深入的感受與理解。例如在拓展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樂曲的復雜程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在欣賞音樂之前,借助散文《荷塘月色》來讓學生找到突破口,然后再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音樂中,啟動想象思維,進入到音樂的主題意境中,從而達到對學生審美培養的目標。

(三) 挖掘美育素材

在初中音樂審美教學滲透過程中,教師要將激發學生對審美能力學習的興趣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對隱藏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進行提煉與強調,來強化審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玩弄打擊樂器,來配合樂曲節拍的方式,或者是讓學生參與律動,來更好感受音樂的方式,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審美領域,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正確審美標準的形成,讓學生能夠強化對美的識別與分辨,加深對美的理解。

篇4

關鍵詞:審美能力 美育滲透 小學語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美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經過初步的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審美教學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重視課堂教學提升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美感愉悅中樂學,最為關鍵的,離開了審美化,語文課堂教學就會索然無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審美鑒賞

審美的主體是學生個體,審美的對象是形象。小學語文大多作品是藝術經典,它用語言來刻畫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及人與人之間的具體的生活場景,它所呈現的形象是活靈活現、豐富多彩的。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讓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鮮活起來,把課本語言內化成學生語言,使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產生共鳴,強化藝術感受。要使學生加深對形象的鑒賞,可從哲學角度出發。

(1)聯系的角度。教師和學生解讀文本時,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須全面地,聯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解讀,更有利于學生感悟人物性格。課堂教學時要從聯系的角度,對課文寫作的相關背景進行相應的介紹,有助于激發學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點。歷來的文學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動人。教學時可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重點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學中,可通過創設圖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讀等現代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

(3)注重細節。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句話的教學,都應顯示教者的睿智,學者的聰慧。細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緊扣細節,一點突破,由點及面,既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又能凸現文章主旨,提高了語文教學實效。細節教學給我們的啟迪是多方面的。現實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動人,給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樣能打動人,正如美的范疇一樣,除了崇高之美,還有和諧之美。血戰沙場、英勇獻身是一種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顰一笑有時也會令人銘刻在心,因此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的細節進行啟迪,十分有利于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發想象,美化心靈

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在審美活動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創作如此,欣賞亦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意義和意境的把握,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審美的愉悅。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人的腦海里的何止是黃河呢?也許是浩瀚無際的大海,也許是一瀉千里的黃果樹瀑布,也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象在人們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波瀾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更豐富了。

老師們可借助兒童生活經驗和想象能力,引導他們根據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再現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畫面,這不僅順應兒童長于具體形象思維的心理年齡特點,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可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課外活動重視美育滲透

語文教學是一個外延無限的過程,課堂的四十分鐘,只能算是杯水車薪。教學的觸角伸向課外,是有識之士的一種共識,美育在教學中的滲透也一樣,但若只限于課內,是十分狹隘的。因為,學生更易于在活動中體驗美育,所以美育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的滲透,能促進課堂教學,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開發思維,促進交流

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舉辦辯論比賽,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進行充分準備,運用完備的陳辭,展開激烈的辯論,使學生的思維插上了翅膀,盡意馳騁飛翔,此過程,開發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語言能力。活動中,讓學生交流好詞好句,開展評論,既能培養學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進語文課堂的教學,能起到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強體驗,朗讀探究

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的閱讀教學應當重視朗讀,在朗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像。如詩歌《瀑布》最后一節,描繪了瀑布的形態:好偉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這是作者對瀑布的由衷的贊美。教學時,首先,我通過讓孩子們從欣賞畫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讓他們喜愛朗讀心愛的作品,同時抓住關鍵詞語適時引導感情朗讀,在此基礎上,孩子們很快進入了教師所創設的夢幻世界,達到了文與情地交融,激發了孩子們讀書的熱情!然后我先用輕柔、緩慢的語調,贊美的語氣范讀,風中瀑布那輕煙裊裊上升的那情景,迷霧朦朧、細塵飄灑的姿態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范讀中使學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師融情的范讀,景隨聲出,便可以喚起學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篇5

【關鍵詞】個性傾向 審美感知 審美情感 審美個性

寫作的過程又是一種審美的娛樂和精神享受的過程,即寫作的“審美化”。什么叫寫作的“審美化”教學呢?寫作的“審美化”教學即指在寫作過程中通過向學生傳播審美知識和運用審美法則、規律指導作文,以提高學生寫作和審美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實現這一教學方法,簡要分析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引導正確的審美感知,是審美化教學的基礎和起點

寫作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過程,這是人們所共知的。如晉代的陸機在《文賦?序》中就曾寫道:“放言遣辭,良多變矣。”“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矣。”那么寫作的復雜性必須和生活聯系起來,和育人結合起來,純技巧方面的操作是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之為。寫作過程中,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掌握,對生活的理解,倘若離開了具體的正確的審美感知,也是不可思議的。寫作首先以豐富的材料為依托,而材料的獲得又必須調動感官去感知,中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已非小學生那么天真爛漫,這時的學生思維漸進抽象化,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美,能通過思維去捕捉,從而得到美感。對社會現象都應該挖掘蘊含的審美意義:或美或丑,或悲或喜,或動或靜、或虛或實、或崇高或卑下等等。他們在“美”的要求下,感受生活、體會自身、反思自己,達到情緒的調節、情感的升華、自我的塑造。

二、深化理性的審美理解是“審美化”寫作教學的取向

利用審美感和進行觀察僅是一種表象的感性認識,寫作教學還必須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行理性的沉淀,讓學生學會根據美的需要,對審美對象進行深刻的理性的感受和認識,因此,只要樹立“大語文”作文教學觀,才會在學生的筆底泛起波瀾,激勵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關注和關懷,才能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進行有效地培養。審美理解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指審美欣賞,即審美主體憑借生活經驗、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和品味,從中獲得美感和樂趣;另一層指審美評價,即審美主體憑借生活閱歷、思想水平、藝術修養及審美欣賞的經驗,對審美對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中學生有欣賞美、理解美的要求,但在心理上、認識上有時不十分正確,因此,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真實的本質的東西,引導他們將“真”作為衡量作品思想內容的審美標準。

三、激發強烈的審美情感,是“審美化”寫作教學的重要任務

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因此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寫作審美過程中情感的觸發和遷移,從教學實踐看學生寫作有兩大動力:一種叫外力,如課堂習作、安排考試等,這種外力可以對學生的寫作構成刺激;另一種叫內力,就是審美情感,情感是人類重要的心理特征,熱烈的情感從來就是人們探求真理的必要條件,審美情感是寫作直覺和想象的內在驅動力,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熱烈的審美情感,變“讓他寫”為“我要寫”,當為寫作教學成功的妙處。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審美情感在學生寫作中發揮了杠桿作用。如從選擇題材起,學生就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態度,他們總是選擇那些最動情的人、事、物的情感體驗之中,隨著內心情感的波動,使文思泉涌,左右逢源;同時,情感又推動想象,把自己的情感遷移到寫作的審美對象之中,賦予對象以生命和情趣。

四、培養創造性的審美個性,是“審美化”寫作教學的最終目標

由于寫作審美的需要,寫作教學還必須對學生的寫作個性進行正確的誘發和培養。眾所周知,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作為學生,由于受本身各種內在的經歷、性格、氣質、心態、知識道德水平以及審美視野等因素影響,會表現出強烈的審美個性。因此,教學中應注意誘發和培養學生寫作個性是有必要的。作為教師,就應該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審美傾向和特征,對他們進行強化。無論是寫作指導,還是作文評改,都應因材施教,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對表達方式的獨特把握,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寫作個性,不“人云亦云”,從表達內容上要使文章風格不一:如有的來自農村,善于寫鄉間小路、田野風情;有的長在城市,善于寫市井瑣事、市民心態。也可以使語言風格各異:如有的語出咄咄,儼如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老練遒勁;有的語出質樸、平和、深沉;有的多愁善感,流露出纏綿的情思;有的生性活潑、幽默,語出如脫兔活潑動人等等。教師應積極鼓勵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優勢,體現出個性特征。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審美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A-0091-02

當前,審美教學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在美育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尤其是古詩詞直接與藝術接壤、交融,學生通過對詩詞美的內涵感受和吸納,對良好綜合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時間上看,中國古詩詞跨越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文明悠久歷程的縮影;從內容上看,詩詞涉及到社會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眾多題材和主題;從形式上看,優美的語言、動人的韻律、幽遠的意境無不撥動人心。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小學語文教材所收錄的古詩詞,均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學生通過誦讀學習經典詩詞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進而陶冶情操。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對這些詩詞進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詩詞審美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合理措施,為提高教學質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誦,輕講解。小學古詩詞教學以讓學生死記硬背為主,這種教學方法一來可以應付考試,二來有助于完成新課標對學生掌握詩詞量的需要。然而,在學生對于詩詞的真正含義還不夠深入、明晰時,教師一味要求背誦,其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由于沒有理解詩詞的內涵,即使W生能將詩篇背不來,也未必真正入心,結果是很快便被遺忘了。在對古典詩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把詩詞大意用白話文告訴學生,只是做了一個古今翻譯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很難使學生有效體會詩詞情與理、景與意、文與人的密切關系,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情感與思想。

二是重數量,輕質量。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或是為了取得預定的教學目標,往往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古典詩詞,還要求能默寫,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這種功利性的教育態度,往往與中國傳統優秀詩詞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悖離,學生只有深刻領悟詩詞的意蘊及哲理,才是有質量的教學,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懷和視野更為寬廣,真正達成教學目標。

三是重翻譯,輕審美。從當前常用的教學方法來看,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以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這不僅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聯想和情感的調動,還將養成學生被動學習的不良習慣。當教師把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為“抬頭看看月亮,低頭想起了家鄉”時,這首千古流傳的名作中淡雅而動人心弦的意境便蕩然無存了。可見,教師過度講解會使學生失去探索的興趣和想象的自由,而從翻譯的過程來看,教師往往只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在講解過程中不注重營造氛圍,不重視思維引導,將很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于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弱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于詩詞內涵的進一步理解將會變得比較困難。

二、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當理解了小學語文詩詞審美教學的重要性,并對存在的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后,教師對于審美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古詩詞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古詩詞教學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師的朗誦與講解為主,而教師在誦讀過程中為了能夠真正理解詩人的感受,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體表達情感和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表演和呈現。以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李白的《贈汪倫》為例,詩中汪倫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發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誦讀此詩時,教師與學生,或者學生與學生可以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這兩個角色,再現江邊送別的場景,讓學生進入作品情境,真切體會詩人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教師或學生也可以獨自將自己置于“乘舟將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時正獨立舟頭,就要告別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別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時能再見。正憂思萬千時分,岸上突然傳來友人送別的歌聲,于是,獨立舟頭的“我”望著眼前的潭水,聽到友人質樸純潔的傳音,那種難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作者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處自然地聯系起來,至此,吟誦者自然更能體會詩歌后兩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間的那種深似潭水的情誼。可見,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讀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欣賞語言美

古詩詞語言精練、節奏明快,包含豐富的美的因素,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誦讀,欣賞其語言美,對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王安石的詩歌《泊船瓜洲》時,誦讀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教師圍繞“綠”字啟發學生推敲猜測、體會,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過“綠”字之外的哪些字,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作品萬物生機、綠滿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學生感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想并小結:據傳,詩人先后選換了“過”“吹”“至”“到”“回”“滿”“入”等十多個字,最后才決定用“綠”字,成為詩歌創作煉字的佳話。學生通過對這樣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腦海中形成字詞對比,體會不同字詞給詩歌帶來的不同審美感覺,以及詩人傳達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三)體會意境美

古詩詞具有凝練簡潔的特點,富有個性化、意味深長。學生想象力豐富,教師利用古詩引導學生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畫面,在審美過程中領悟和升華詩詞的思想境界,只有實現了這一教學目的,才能夠真正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體現詩詞的欣賞價值。如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杜甫《春望》中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詩人眼中,國家殘破,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意境美。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要充分挖掘與運用古詩詞中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遠鈞.經典浸潤人生,美育升華人格――淺談小學古詩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0(4).

[2]孫桂成.充分挖掘古詩詞的美育因素[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4).

篇7

1.審美教育在亞裔美國文學教學中能客觀而真實地了解兩種文化意象

二十世紀對人類思想發生重大影響的現象學,其目的就是要找到思想的根源。美學家杜夫海納(MikelDufrenne)認為現象學還原只有作為審美還原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審美使我們達到了思想的“根”和“源”。他還說審美對思想的貢獻就是“在人類經歷的各條道路的起點上,都可以找出審美經驗:它開辟通向科學和行動的途徑。原因是它處于根源部位上。”可見審美觀念可以客觀的反映和了解世界,文學作品亦如此。前面我們提到文學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審美思想可以認知了解世界。在亞裔美國文學的教學中我們會討論到兩種不同文化,即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亞裔美國文學中,由于大部分作品的作者都出生在美國或移民后定居在美國,他們對自己族裔的母文化和美國文化都不甚了解或了解很少,這樣在他們的作品中就會出現一些描寫的偏差和失實而誤導了讀者對亞裔文化和美國文化的認識。所以在亞裔美國文學課上,學生們在閱讀華裔文學作品時就會質疑作品中對人和事物描寫的真實性。特別是在描述中國文化、風俗、禮儀和習慣時,有些描寫與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相徑庭。例如在很多華裔文學作品中,都會寫到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對婦女歧視和壓迫的問題,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的糟粕———男人夫權思想。毋庸置疑,這些內容在一定歷史時期是事實也是存在的,但很多作家的描寫是缺乏客觀性的,他們的講述與實際狀況相去甚遠甚至夸大。學生們在討論到這些問題時會感到不能認同。相反,對于美國讀者而言,他們一定會認為這就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寫照。因為美國人了解美國遠沒有中國人了解美國那樣多。遇到學生們的困惑,教師要有意識的教育學生,讓他們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思想,提示他們文學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在亞裔美國作品中,由于受到當時政治社會因素以及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作者筆下的亞洲各國和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沒能真正地反映客觀現實。因此,在閱讀亞裔文學作品時,需要人們從審美角度出發,用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客觀地去挖掘和分析兩種文化的真實狀況。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從人性的角度,分清和分析亞裔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假惡丑;拋出政治、宗教、種族、性別等因素,積極地發現作者賦予作品的真實情感和人性的美。特別在亞裔作家描寫兩種文化的沖突而判斷孰是孰非的時候,應當用美學尋找思想根源的方法,去找到兩種文化的本質之所在。例如在許多華裔作家的作品中,對于美國人現在的家庭關系和家庭模式是頗為贊同的,他們認為美國兩代人必須擁有各自獨立的家庭空間,這是個人獨立精神的體現,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對于傳統的中國人幾代人同居一個屋檐下是不可理解的。雖然一些華裔作家在中國家庭中長大,但是在西方思想觀念成長起來的一些亞裔作家對此也會有不理解。而學生們認為美國人的家庭關系和父母親情很淡泊,他們沒有像中國家庭那樣濃濃的親情。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困惑,教師可以通過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育學生運用美學的觀點找到這種兩種文化思想的根源,不要以批判的態度去判斷兩種文化的好與壞,認真分析兩種文化產生和存在的歷史背景歷史淵源。從根本上了解兩種文化的發展過程、兩種文化相同點和不同點,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每一種文化精華和糟粕,真實地了解兩種文化的內涵。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體會到作品帶給他們的愉悅和美感,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才是一種審美的態度,也是一種客觀的態度。

2.審美教育在亞裔美國文學教學中是一個用正面而積極的態度解讀和欣賞作品的好方法

亞裔美國文學課程是深受學生們喜愛的一門文學課,透過他們學生可以了解多種文化,可以通過作家的視角了解美國文化,一些華裔作品尤其深受許多在校學生的喜愛。但由于這些亞裔作家的經歷和寫作視角不同,他們筆下的故事已經不是亞洲國家人們所熟悉的故事,而是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母國文化故事,是一種小說的再創作。比如華裔作家湯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她筆下的關公和花木蘭和中國文化中真正的形象已經不一樣了。我們還會看到在他們作品中還會有歪曲事實,夸大母國文化的糟粕的描述。在譚恩美的《喜福會》中就有對中國封建家庭對婦女迫害和歧視的夸大描述。反過來在這些作品中也有對美國文化的不認同,比如美國夫妻對家庭經濟的使用分配上,作者也有一些夸張的描寫,正如湯亭亭所說“:實際上,我作品中的美國味兒要比中國味兒多得多。我覺得不論是寫我自己還是寫其他華人,我都是在寫美國人。雖然我寫的人物有著讓人感到陌生的中國記憶,但他們是美國人。再說我的創作是美國文學的一部分,對這點我很清楚。”而另一位華裔女作家任碧蓮在他的《典型的美國佬》中也提到她寫的是一個美國人的故事盡管她寫的是華裔家庭的故事。可見我們在閱讀亞裔文學作品時沒有必要來考證某種情節、背景、文化、歷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它只是作者用他的視角和情感記述和描寫著他們周圍和心目中的世界。所以在亞裔美國文學課上針對學生們的質疑和討論要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像開始研究這門文學課那樣,從文化、政治、歷史、種族等方面討論,也可以運用東方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及后現代來解讀文本。然而。作為文學作品而言,人性及作品中賦予人物的命運、情感是最吸引讀者的,它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審美教育在這個環節中是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會使讀者忽略作品中的政治、種族和文化上的偏見和影響,從文學提供給人的最本質的東西去影響人,教育人,所以在講授這門課時不妨從審美的角度正面而積極的去欣賞作品,不只是結構分析和理論批評。在講授這門課時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文字中所描寫的語言美、畫面美、人物美、情節美和情感之美,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同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美感。這是由學生對欣賞對象的形象特征做出的具體再現,再以特定的想象促進其感覺,使其中的感覺因素得到高度興奮,使作品里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圖再現出來一些美的東西,從而讓讀者感悟到文學的美。同時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自己曾經經歷的相似情景進行想象,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在真實的場景中欣賞。這樣,在感受其作品中的正義與邪惡、美與丑的較量的同時,他們也在其豐富曲折的情節故事中得到審美的愉悅,求得心靈的感悟。

3.審美教育會對學生通過亞裔文學作品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影響,能給人以啟迪,感染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篇8

關鍵詞:美術教育;審美教育

古今中外,隨著時間的發展與教育理念的更新,審美教育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一般來說,在審美教育的相關學科中,都要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美術教育作為美育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滲透審美教育具有巨大的優越性。一般來說,審美教育需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掌握審美知識與技能,體驗審美感情,形成審美能力,發展思想道德素質。美術學科作為實施審美教育最集中的藝術性學科,我們需要將審美教育與美術教育內容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審美教育的培養。

一、審美技能的教育

作為審美教育的基礎,審美技能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鑒賞美。在美術教學中,這是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兩個方面,審美知識與審美實踐。在審美的知識部分,要讓學生明確美、美感的內涵,了解審美、審美意識、審美活動的基本原理。在審美的實踐部分,要對學生的審美態度、審美心理、審美欲望、想象力、情感、審美價值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初步領悟基本的審美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審美實踐中,要讓學生從基本的欣賞美逐漸提升到鑒賞美的層次,從欣賞到鑒賞是質的飛躍的過程,是遞進的。欣賞美是對美感受c品位的過程,欣賞美的過程是學生的感性需要,是帶有自身主觀情緒與感情的。在欣賞美的層次上,引導學生學會鑒賞,鑒賞美屬于學生的理性情感,對美的理解更加深刻,產生邏輯性、深刻性的理解。

欣賞美主要是欣賞形狀、色彩、光線、空間等等,是對美的直觀感受。作為大學生,不僅僅要具有欣賞美的能力,還要具有鑒賞 美的能力。鑒賞是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培養的,肩上的過程是對一個人的歷史、文化、社會知識的沉淀過程,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是學習者主體自身構建美育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審美技能,在學生學會欣賞的基礎上,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學會鑒賞。

二、審美情感教育

在學生具有初步的審美技能的基礎上,需要深化學生的技能,將學生的技能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對美育的領悟能力,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所謂的審美情感,就是學習主體對美術知識、美術課題的情感、態度與內心體驗,讓學生的欣賞感知上升到歡喜娛樂的狀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直接轉化為學生的感受。美育教育具有具體、形象、生動豐富等特點,美術中的美術教育全面展現了大千世界的豐富色彩,學生感受美,才可以快速的選擇素材、敏銳的處理畫面,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美,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在審美情感下,在畫家的眼里,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這是審美教育的結果,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審美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審美的價值感,可以讓學生內心形成積極的色彩與情感,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三、審美創造教育

美具有規律性,審美教育具有目的性,審美關系到學生的真、善、美的統一,在美術實踐中形成具有自身感受的自由活動。美術教育中感受的是藝術美,藝術美具有創造性、集中性、純粹性、在藝術美的世界中,人們的思想是更加自由的,更有利于學生的審美創造教育。在教育中,要讓學生具有審美的觀念與心態,為學生創設審美的環境與氛圍,要讓學生自由的創造。同時,還要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讓學生在大量日常基礎上,進而進行創造性的想象。

四、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的幾點認識與思考

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審美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人們對審美教育的認識程度也逐漸加深。意識到審美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也需要意識到,審美教育還存在幾點誤區與思考。一般來說,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審美教育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屬。有的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關鍵點是進行美的教育,但是有的教師將善與美結合在一起,有的教師偏重對善的行為的判斷,將美育教育與德育教育混淆在一起。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償失。美育及偶遇凈化情感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教育都得不到發展。第二,審美教育與智力教育混淆。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喚起學生的審美思想,讓學生的美育得到發展,智力教育注重與理性感受、體系性的知識。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將這兩個方面弄混,不利于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感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教育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 審美教育,是以美的對象、美的存在形式為內容進行的教育,是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做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美術教育達到陶其情、完其人的宗旨。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就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我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 通過作品賞析,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審美方法

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大大增加了欣賞內容,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術作品及雕塑、建筑藝術作品都作了科學的編排,但很多學生缺乏正確的審美觀,這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正確地欣賞美、認識美、理解美,幫助他們分清是非美丑。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美,就必須對教材中的作品進行賞析,使學生了解美的本質和美的現象的關系,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獲得對美的本質的認識。

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賞析美術作品。任何時期,任何形式的美術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獨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術作品的技巧形式美。將中國畫和西洋畫作一簡單比較,美術作品線條的有力、流暢、概括力強、表現力豐富,這是中西畫所一致的。但是,中國畫善長線描,意在內美,西方傳統油畫善用塊面,意在形準,這是兩者的區別;美術作品都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但中國畫編重于寫意,例如:明代畫家陳洪綬的《西廂記》、《離騷》等作品而西洋畫偏重于寫實,例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作品;這就形成了兩大類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美術賞析過程中,既要講清美術作品創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紹不同流派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正確欣賞美術作品。

通過美術賞析,讓學生認識到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類勞動創造和精神生活的結晶,她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出來的形象和形象體系,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動情動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勵。

2 教師要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目的

有一些美術教師在進行欣賞課教學時,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欣賞時由老師講的多,學生參與少,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例如:在和七年級學生欣賞梵高的《向日葵》這幅作品時,我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再點撥到作者的繪畫風格、作品的色彩,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既表達了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提高了學生欣賞能力。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情鏡。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審美的教育目的。

3 通過正確引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培養完善的審美心理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卻被老師當成世界名畫加以介紹。就拿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和印象派畫家莫奈來說,拉斐爾是寫實主義畫家,他的畫完全真實地表現人類的喜怒哀樂,再把大自然的鮮活物體定格在畫框中,人們在觀賞他的畫時,無不被他精準的畫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畫家莫奈,他的畫看上去畫面簡潔,筆觸隨意,色彩張揚,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細細品味莫奈的畫,你就會覺得大師是在用心作畫,他的畫表現了人心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一種追求,一種向往。而美的東西往往又是沒有標準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比如在出示徐悲鴻的作品時,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一片贊嘆聲,而出示劉海粟的作品時,學生則顯得茫然不解。這是兩種不同的畫派,畫家運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畫得像還是不像,都務必使學生明白這是畫家對自然美的追求。在審美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4 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系起來,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5 完善課堂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篇10

[關鍵詞]俄語教學 審美教育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046-02

引言

面對新世紀,人類應該以審美的態度生存,有意識地將我們的后代培養成具有高度審美意識的新一代的人才。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社會里,人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發展,而美育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俄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開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俄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和俄羅斯的交流更加深入,兩國合作進一步加強,俄語專業的教育一時變得大受歡迎。目前我國許多名校都設有俄語教育專業,而且大部分高校也同樣開設了俄語教育課程,俄語教育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然而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看到俄語教育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從學校方面來看。由于大家普遍認為英語是世界最流行的語言,廣泛關注英語的教育,而相對忽視了俄語的教育,學校還沒有形成培養俄語人才的意識,對俄語教育方面并沒有投入太多的關注,從而使得高校俄語教育普遍不被重視,更有甚者有些學校干脆取消俄語教學。

其次,從教學條件來看。由于部分學校對俄語教學的不重視,并沒有加大對俄語教師的聘請,導致學校俄語方面的教師資源短缺,教師的專業水平一般,不能滿足俄語的專業教學。同時學校的教學設備落后,教學方法不科學,還僅僅停留在教師—教材—學生三點一線的教學模式上,沒有對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效的利用。

再次,從學生本身來看。由于學校本身對俄語教學的不重視、師資條件的不足、俄語課程設置枯燥無趣等原因,導致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根本不感興趣,完全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俄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的就業或是考研深造方面也有所限制,更進一步地促使學生放棄對俄語的學習。

二、現代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尋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在實踐教育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國的教育史上,一直對審美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如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明確規定了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必須“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秦伯》)。其中的“詩”雖具有文獻資料的意義,但同時也有文學審美功能的意義。在孔子的心中,通過審美而達到對生命的充盈和人格的完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20世紀初期,王國維、等先驅者也從啟蒙的角度向國人介紹了西方現代的審美教育觀念。美國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審美與自我實現、認知、尊重、歸屬和愛、安全、生理幾個層次,其中就以審美需要作為人的最高級需要。

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僅有著自己特殊的內涵和目的,而且具有與其他教育形式不同的顯著的教育特點。這首先體現在它的情感性方面。所謂的情感性不僅是指在美育中以情感為中介,通過訴諸人的情感領域進行教育,而且還指美育所具有的激感、以情動人,并且陶冶性情的重要作用。所以,學生應通過對俄語文學作品的學習,體會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其次,在審美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終是處于活動的中心地位,而教師這個施教者則主要是起到啟發的作用。這是因為,審美對象并不是以簡單的概念、判斷、推理所構成的那些理論形式出現的,而是以活生生的感性來表現審美理想的,受教育者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審美的世界中,同時將直覺、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進行靈活運用,才能領悟到美的境界并受到它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主觀感受為主,輔導學生進行俄語學習。

三、俄語教學中審美教學的培養

外語教學不僅僅只是語言的教學,還應該學習其文化,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可以間接地折射出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俄語學習者可以通過領略俄羅斯文學作品中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體驗性來加深對俄語的學習。然而,在以往的俄語教學中,由于學校的不重視和專業師資力量稀缺的情況下,俄語教學的定型化模式不能滿足學生對俄語的學習。因此,在俄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俄語知識,還要重視審美教育,對俄語教材中所選擇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審美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促使學生的個性化得到全面發展。

(一)對作品的情感性進行分析

情感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反應,而審美情感則是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所描述出來的藝術真實而產生的正確的全面反應。每一人由一部作品所引發的情感是不同的,“一千個讀者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人們從作品中所領悟到的情感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一致的,并且與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也相吻合,那么這種情感就是健康的。例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海鷗》,歷來人們對其主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側重藝術問題的討論,也有人著眼于它的愛情悲劇,但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人生道路是充滿挫折的”。如果讓學生獨自去學習,老師不指導,那么學生可能無法真正領悟到作者的情感寄托。而在學習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這一作品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對那些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的人們的無限斥責。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在現實生活中要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人只有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要想有收獲就必須付出代價。這樣,學習了這部作品就可以達到自我反省的審美教育的目的。因此,在俄語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思想,不斷用優秀文學作品的思想去熏陶學生,學生才能不斷地成長。

(二)審美意識的培養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相融合的結果,作品中所刻畫的人物或細節描寫,都是深深地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在學習文學作品時,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作品的表象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培養良好的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高自身對作品的欣賞能力。如在果戈理的《死魂靈》中,作者以偏僻的鄉村為主要的寫作背景,相當廣闊地反映了農奴制俄國的真實生活畫面,深刻地批判了腐朽沒落的官僚階級、唯利是圖的新興資產者和作為農奴制支柱的宗教制地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豐富,如科羅潘契加愚昧閉塞、務實淺薄的俄國鄉村小地主的形象和一個極度卑瑣貪婪的守財奴形象——潑留希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去領會作品中的形象性,由表及里,深刻領會作品內涵。

(三)提高語言表現力

通過對作品內容、語言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到美感的同時,鍛煉學生模仿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提高自身對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這也是俄語教學中體現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高爾基說過:“文學是借助語言這一基本材料來做人物造型描寫的藝術。”因此,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優美的語言表現力,學生在把握作品內容、思想、情感時,也要對作品的語言進行分析,從美的角度去感受、體會,從而更全面地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提高自身的語言表現力。

四、結束語

人文學科帶有鮮明的審美教育功能,只有將其審美功能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教育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而俄語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人文學科中的一種,具有巨大的審美教育功能。脫離了審美教育,俄語教學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重審美教學。

【參考文獻】

[1]任秀英.大學俄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