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9:3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試卷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無論何種考試,都只是一種抽樣測量。這是因為,測試的內容(如一個單元或一冊課本)是十分豐富的,包含大量有測試價值的具體內容,每一具體內容又可以從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難易度編制成許多測試題目,但是,由于一次測試的時間不可能過長,所以不可能完成從待測的內容中編出的全部問題(被測的總體),而只能從全部待測問題中選取部分內容(被測的樣本)用于測試,從對樣本的測試結果來推斷總體的特征(即考生對被測總體的掌握情況)。這樣,抽樣的科學性、合理性、準確性,也就是試卷“效度”的控制,就成為編制試卷的關鍵。
效度,是指考試結果的有效性,它是評價考試質量的一個基本指標,是對考試準確性程度的估計,也就是指實際所測的東西與所要測量的東西間的吻合程度。
由于語文單元過關考試是一種診斷性的水平考試,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檢查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便進行補償性教學,因此,語文單元過關試卷編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當就直接影響能否達到單元過關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為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對于語文單元過關考試,我們著重應探討的是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是指考試作為一種抽樣測量,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項考試能夠測量出其所欲測量的內容及預期行為反應的程度。
以語文單元過關考試為例來說,“所欲測量的內容”是指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本單元的全部教材內容,“預期行為反應”是指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學生學完這些教材后所產生的行為變化,也即行為目標,例如對單元內容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等目標,如果測試題目恰當地代表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全部內容和所要求達到的行為目標,理解這份單元過關試卷就有較高的內容效度。要使單元過關試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1.試題編制者必須明確單元教材內容和行為目標要求、劃分單元雙向細目表。
作為試題編制者,必須對教學大綱和本單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確教學大綱對該單元的內容和行為目標的具體教學要求,明確該單元的重點、難點所在,羅列出該單元的全部知識點(被測的總體),并按“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六個水平層次目標,將全部知識點進行分類。同時將學習內容與教學目標聯系在一起,根據學習內容的復雜程度和教育目標的層次高低,列出該單元學習內容、教學目標的二維層次模型。根據二維層次模型,具體劃分雙向細目表。
下面以義務教育教材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加以說明。本單元共四篇課文,《這不是一顆流星》(下稱《這》)、《羚羊木雕》。(下稱《羚》)、《北影》(下稱《背》)和《短文二篇》。其雙向細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圖{圖})
2.試題必須是所界定的內容和行為目標范圍內的代表性取樣。
所謂代表性取樣,必須包括:
①知識覆蓋面:
命題的知識覆蓋面是評估效度的一個主要環節,單元試卷能否在規定時間內測量出學生對所學的該單元知識的掌握的深廣度,要參照教材及大綱規定的該單元的知識點的個數和命題中出現的知識點的個數的權數比值,權數越接近1,命題的知識覆蓋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蓋面:
命題對測量學生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概括、抽象、類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個必要條件,對這一內容的評估要參照教材及大綱要求學生掌握方法點的個數及命題中出現方法點的個數的權數比值,權數越接近1,命題方法覆蓋面就越大。
③重點覆蓋面:
命題作為從學生所學知識的總體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能否代表知識總體,重點內容的考查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一般說來,大綱及教材規定的重點內容,都是培養能力的關鍵性內容,所以命題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點內容,而應著重考查教學重點。
以上幾點明確后,即根據雙向細目表,進行代表性取樣,選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識點的試題樣本,確定每個題目所測的內容與行為目標,具體編制試卷。
這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工作,人們在編制試題時往往不注意取樣策略,哪方面編起來容易,哪方面題目就占較大比例;同時也不講究命題技巧,結果打算測量較高層次行為目標的題目只能測出低水平的目標,這就嚴重降低了內容效度。
所謂代表性取樣,就意味著必須根據內容與行為目標的重要性來選題目,而非隨機取樣。測驗題目并不需要包羅被測總體的所有材料,但應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據各水平層次目標的權重比例,確定每道題的權重分值。
樣本試題除了有較廣泛的覆蓋面能基本反映測試內容的總體,還要求為每道試題賦予符合其自身價值的權重分值,使分數分布合理,分數分布不合理,樣本同樣說明不了總體,必然影響試卷的效度。
篇2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相乘效果;創新能力;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028-02
一、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問題
高校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主要采用“A+B”式的教育模式。比如:本碩連讀、雙學位、主輔修模式等。但是,這些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幾個問題:①在兩個(以上)專業的學習中,課程之間只是單純累加,互相脫節,課程間很難發揮相乘效果(1+1>2的效果);②學生不能平衡專業之間的關系,“由二擇一”現象嚴重;③培養周期過長,教育成本過高,難以及時提供社會急需人才;④課程設置與教材、教學法等沿用傳統的“單學科”培養方式的做法,培養效率低下。
因此,本文將以大連外國語大學(以下:大外)的日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探討課程之間發揮相乘效果的可能性,探討教學中的創新可能性,力求為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大外的日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外日語學科的人才培養已經從單一的語言學擴展到了“日語+專業”、“專業+日語”等多元化途徑。
“日語+專業”模式充分體現了對人才需求的快速對應。2010年,大外對“日語+專業”模式進行整合,將原有的“日語+國貿、商務”專業調整為“日語+物流、金融、工商管理、國貿”專業,注重語言應用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學制4年,頒發語言學學士學位。
“專業+日語”模式包括“營銷、經濟、金融+日語”三個專業,分別與日本亞細亞大學(2007年開辦)、岡山商科大學(2008)、城西國際大學(2008)進行合作培養,采用“2+2”方式,三年級編入合作院校同等專業三年級,畢業后獲雙方頒發的經濟學學士學位。這種國際化培養方式為學生提高語言能力、縮短培養年限、培養國際化視野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上兩個模式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學生課業負擔重,難免在日語與專業課之間進行取舍。因此,為了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提高課程間的相乘效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為此,兩種模式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教材建設、教學法改革、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
三、課程間相乘效果的發揮
尋求課程間相乘效果的最大化是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效率的關鍵。同時,創新性思維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也是學生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教材建設、教學法改革都需要為這一終極目標服務。
1.模塊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針對不同類型的培養模式采用不同的方法,靈活對應。其中,“日語+專業”模式中,課程設置的主要特點是“模塊式”,各模塊相對獨立,強調“應用性”的培養。這一模式中,經濟類課程除了經濟學和數學等共通的基礎必修模塊外,還分別設立了物流管理、金融學、工商管理以及國際貿易模塊,每個模塊包含10門專業必修課,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這種模塊式的課程設置便于快速調整專業結構,快速地為社會提供急需人才。除了以上5大必修模塊之外,大量的選修課也為學生開拓視野、加強自己喜好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條件。目前,學生可以從60門相關課程中任意選修。“專業+日語”模式中,課程設置采用“二二分段式”與“四年一貫制”。學生一二年級在大外學習,要求日語與專業能力分別達到同等專業的同等水平。三四年級編入合作院校同等專業三年級,按照當地的教育模式,與日本學生同管理、同要求。
因此,一二年級要同時學好經濟類專業課和日語,以便三四年級順利融入日本課堂。對此,一二年級的日語課程,與日語專業同教材、同課時、同試卷,進行強化訓練;經濟類專業課基本采用日語教材日語授課的方式。目前,隨著經驗的逐漸積累,由任課教師執筆的日文版經管類教材陸續出版使用。由于執筆教師同時也承擔日語教學,所以這些教材無論在難易度還是在內容安排方面都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日語能力,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鞏固日語,在日語的學習中探尋專業知識,提高趣味性,以達到“1+1﹥2”的效果。當然,這需要有一支語言嫻熟、專業知識過硬的復合型教學團隊,這一點將在師資的引進與培養中進行介紹。
三四年級學生在日方合作院校著重經濟類課程的學習,在四年一貫制的前提下,由日方提供廣泛充實的課程表供學生選擇。比如市場營銷專業中,亞細亞大學除了專業必修課外,還開設了專業選修課60余門、公共選修課100多門供學生選修。并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為每一位學生配備專門教師進行課程選擇等方面的指導。
2.提高語言與經管理論相乘效果的關聯性教學法。大外的日語復合型培養模式中,大部分的經管類課程都由專職教師參照學生日語學習的進度,選用或自編日文教材,采用日語授課,使日語學習與經管理論的學習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除了雙語教學外,引導學生探尋語言學與經管理論的關聯,也有助于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提高日語能力。比如,“尋找俗語中的經濟學”活動既可以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尋求經濟學理論、提高理論學習的樂趣,也可以使學生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來鞏固和提高日語,啟發學生養成勤于發現、勤于思考的習慣。
3.復合型師資的引進與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課程之間互相脫節,比如經管與外語模式中,越是小語種,課程間互相脫節的程度越明顯。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復合型師資。這也是傳統的專才教育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因此,大外積極從國外引進復合型師資并進行培養。這些教師均在日本取得了經濟學或管理學博士學位,擁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和日語能力。這些教師在擔當經管課程的同時,也擔當日語教學的主干課程,有利于掌握專業課教學與日語教學之間的平衡,也有利于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
當然,這些教師的日語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在這一點上,學校的多種特色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集體備課”制度不僅給教師提供了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機會,更為這些教師提供了將自己的日語知識系統化的機會。同時,“評價式與學習式聽課制度”也給大家提供了吸取他人寶貴經驗、改善自己教學方式的平臺。
四、注重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
1.教學目標的師生共有。大學生與高中生的最大不同點就是,高中生只須按照教師的指令來學習,而大學生需要學習如何確定前進的目標并掌握達成目標的方法,也就是說要培養其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的交替逐漸頻繁,“授之于魚”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更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社會的發展并引領時代潮流。李開復說,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是大學送給學生的最好禮物。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共有這種意識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成功的前提。所以,這種意識的培養,成為課程表之外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成為教學的重點。這種“授之于漁”的教學方式,是大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小導師”制度?!靶煛敝贫雀淖兞艘酝摹敖處熤v學生聽”的方式,由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角,教師進行引導并答疑解難。這種方式既能增強師生互動,又是教師了解學生興趣點以及學生能力水平、學生深度進行系統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在準備講義的過程中,還要聯系當今熱點,搜尋大量的資料以應對來自其他學生以及教師的提問,既鍛煉了組織材料、運用材料的能力,又提高了洞察力。同時,這種方式還能增強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掌控局面的能力,有助于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判。
3.提高創新意識的“課題領養法”與“課題申報法”。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追求個性化發展,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利于其創新意識的養成?!罢n題領養法”與“課題申報法”為他們提供了發表見解、弘揚個性的機會。“課題領養法”由教師提供題目供學生領養,“課題申報法”由學生自行申報題目,最后二者均需提供學習報告。兩種方式均不占用課堂時間,通過師生之間非正式的指導逐步完善。調查表明,大部分參與學生的畢業論文與就業計劃都與其領養或申報的課題相關。這種積極性可以從佩魯茲與安德魯斯(Pelz & Andrews)的“被管理的自由”這一概念中找到證明。對于教師來說,雖說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卻有助于其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與喜好,提高教學針對性,可謂教學相長。
4.項目式中日共同講義。項目式的中日共同講義也提供了提高課程間相乘效果的途徑。講義從2006年開始每年于暑假集中進行,邀請日方師生參與。合作院校有龍谷大學、立命館大學,由雙方師生共同對中日經濟等事先選定的內容進行理論探討與實例分析,并到外企進行實地考察。這種方式便于平時課業負擔繁重的學生參與,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自我管理與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提高了日語水平。
五、結語
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問題主要源于專業之間難以發揮相乘效果,從而變成專業之間的單純累加,造成時間的浪費。而培養周期過長又必然會導致教育成本提高,難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外的日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靈活的模塊式課程設置來應對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通過關聯性教學法、復合型師資的培養、雙語教材的開發等促進課程間的相乘效果;通過小導師制度、課題領養與申報、項目式中日共同講義等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人才培養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開復.與未來同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基礎演習教材編集委員會.如何在經管學部學習[M].日本:文理閣,2009.
篇3
【摘要】 為適應學院教學改革和發展,基礎醫學部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以“夯實醫學基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為工作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強化教學管理,不斷研究和探索基礎醫學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礎醫學部的教學、科研及管理水平,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 本科;教學;管理;水平
基礎醫學部是我院規模最大、人員最多、教學任務最重的教學部門,在整個學校的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獨特的復雜性、繁瑣性和重復性,是高校管理科學化的一個重要課題,關系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也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為適應學院改革發展,近幾年來我們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不斷研究和探索基礎醫學部管理新模式,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2005年,基礎醫學部正式將迎評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按迎評促建的要求,確定了基礎醫學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學院各專業,研究、實施、改革和創新基礎醫學教學。抓住一個契機,做到四個促進,即以評促建、深化改革、規范管理、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為有利契機,促進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促進教學改革、建設、管理、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學條件的改善,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精力向教學的投入。幾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強化教學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基礎醫學部以“夯實醫學基礎,培養優秀醫學人才”為工作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基地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達到此目標,我們加強了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1.1 領導重視確保教學工作為中心 教學工作是基礎醫學部的中心工作,為確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領導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負責教學管理,并指導分管副主任做好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及實驗室建設,確保教學高效率高質量的順利運行[1]。近3年召開專題教學工作會48余次。每周召開部領導例會,研究、布置、總結近期工作。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每學期到教研室、實驗室調研;巡視考場,參加教學研討會。從思想到行動真正把教學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近幾年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1.2 制度健全強化管理 (1)為了保證管理水平上層次,首先確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隊伍。通過競聘上崗選聘了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等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其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和整體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分管教學的副主任為醫學博士,實驗中心主任為醫學碩士,均為高級職稱。通過舉辦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培訓班和經驗交流會,聘請有豐富管理經驗的高年資教研室主任介紹管理經驗,使教學管理隊伍更加明確自身的管理職責,提高了管理藝術和水平。(2)教學、科研、思政、學生管理各項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制定了詳細的科學合理的目標管理指標體系和獎懲措施。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聘、考核評優的主要依據,并實行教學事故一票否決。(3)健全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和監控機制。每學期進行教學檢查3次;期末領導巡視考場;實行各級聽課制度:部領導聽課>4次/每學期,專家組成員聽課>3次/每學期,教研室主任、教師相互聽課>3次/每學期;組織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各教研室之間交叉進行試卷評閱、成績錄入的全面檢查,確保差錯率低于1 %。
1.3 加強培養確保師資水平 (1)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教授和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年均90%,并保證授課質量。以教學評估對教師授課的要求,嚴格訓練教師的授課過程,以教學名師的觀摩教學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青年教師培養。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每年基礎醫學部對新進青年教師舉辦崗前培訓班:進行專題講座,請相關專家教授分別開設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如何書寫規范的教案、如何備好課、如何講好課、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程及網頁制作、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等課程,安排觀摩教學等。各教研室對青年教師實行指導教師負責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資教師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的專門培養。1~2年內主崗位在實驗室,兼顧專業的學習。定期進行專業理論閉卷考試、實驗技能考核。提供外出進修學習、培訓機會,并鼓勵報考博士、碩士研究生。鼓勵指導青年教師參加授課比賽、教案比賽等。要求青年教師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教學崗位。近幾年青年教師獲國家課件比賽優秀獎2人,授課及課件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4人、優秀獎3人,學院授課比賽一等獎5人、二等獎6人、三等獎12人,學院教案比賽一等獎2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
2 加強課程體系改革與課程建設
2.1 學科重組調整與更名 多年以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同在一個教研室,微生物學教學占優勢,而免疫學從教學時數到師資配備等各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然而,免疫學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各學科的交叉滲透學科,是新知識、新理論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必須予以加強。另外,寄生蟲學從國內外的發展趨勢看則是相對萎縮學科。為此,2005年將微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教研室進行調整,成立了免疫學教研室,由4名免疫學碩士組成,提高了免疫學師資力量,強化了學科特點,提高了教學水平。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教研室合并為病原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師兼任微生物學課程,彌補了課時不足,改變了教師資源閑置的現象。達到了優勢互補、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三個學科師資積極性的目的。為順應國際國內潮流及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2004年將生物化學學科更名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加強實驗室管理,做到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礎醫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特別是大型、較貴重儀器,成立了基礎醫學實驗中心,將原來附屬于各教研室的實驗室合并為5大實驗室,由實驗中心統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該中心被內蒙古教育廳評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2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 積極進行課程建設并推進課程負責人制。2005年進行的首批精品課程評選,在上報的全部3門醫學課程中,基礎醫學部的生理學和人體解剖學兩門課程入選;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病理解剖學三門課程入選自治區精品課程;人體解剖學為自治區示范課程。近三年基礎醫學部主編或參編各級各類教材、參考書83部,其中十一五規劃教材16部;基礎醫學部自己組織主編了實驗教材《基礎醫學實驗教程》和《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均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頭醫學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科發展
基礎醫學部重視開展教學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區和學院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13項;發表教學研究及管理論文20余篇。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共18項。
3.1 加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 藥理學開展PBL、SGD教學法;病理生理學開展病例教學;生理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組織了四屆生理學知識競賽,開設實驗設計等,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課題在教育廳立項,并獲教學成果二等獎;病原生物學開展大學生蠕形螨感染調查、實驗技能競賽。多數教研室都開設了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
3.2 積極開展多媒體課件教學 基礎醫學部率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不斷總結經驗,舉辦課件制作培訓班,舉行課件教學研討會?,F在基礎醫學部所有教師均有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并積極參加課件競賽。“生理學互動辭典式多媒體課件研發”課題在教育廳立項,獲首屆課件競賽一等獎,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并獲全國課件競賽優秀獎、教學成果一等獎,并上報教育部參加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
3.3 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從2005年開始,在醫學主干課程部分章節中開展了雙語教學,共計開出12門課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開課數量和開課學時。召開了雙語教學研討會,總結利弊,取長補短。2008年組織編寫了《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學中使用,由聽課組、學生反饋意見對雙語教學進行質量監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數同學對雙語教學給予肯定,認為對他們學習專業外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授課和編寫教材,對授課教師外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試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學連續兩年開展了無人監考考試,經過嚴密組織,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學生誠信考試的教育;生理學開展人機對話考試、口試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試作弊的惡習;其他學科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進教學
4.1 異常Hb篩查 生物化學血紅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大影響。為了將科研應用于教學,達到科研促教學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學教研室將異常血紅蛋白篩查的研究課題應用于本科生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4例異常血紅蛋白,并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目前,學生實驗已篩查近2萬人次,檢出異常血紅蛋白4例。該課題榮獲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
4.2 血栓形成儀的應用 由藥理教研室研發的血栓形成儀,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88103071.6)。該儀器成為醫藥學領域研制止血藥、抗凝血藥及抗血栓藥必不可少的儀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專業藥理學實驗課中應用,開出了“藥物對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的影響”的實驗。已發表3篇論文;2004年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2005年度獲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3 開展創新性實驗 為了鼓勵各學科積極探索新實驗及學生參與科研實驗,基礎醫學部設立了“創新性實驗教學研究獎勵基金”,近三年有14項創新性實驗得到資助,學生參與4篇。
5 加強學風建設
采取教師評學、學生評學,教授、副教授碩導、博士聯系學生班級,成立學風檢查組,不定期深入課堂檢查學習情況。發出倡議書,開展簽定“誠信考試、杜絕作弊”承諾書,舉辦“無人監考”考試等各項措施,以加強學風建設,倡導優良學風。
總之,近幾年通過迎評促建,基礎醫學部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經過基礎醫學部全體教職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礎醫學部管理水平,基本實現了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監督和保障,教學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成效顯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1)沒有完全建立起教學型大學的學科體系;(2)部分學科缺乏與教學型大學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帶頭人。今后還需在現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優勢與特色學科,加強碩士點和重點學科建設,提升學科建設的層次和水平;通過引進和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重點培養一批素質好、后勁足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實現學科隊伍整體水平的跨越,力爭使基礎醫學部的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姚海英.論以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指導高等醫學教育[J].中國醫學論理學,2004,(17):55-56.
3.1 加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 藥理學開展PBL、SGD教學法;病理生理學開展病例教學;生理學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組織了四屆生理學知識競賽,開設實驗設計等,其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課題在教育廳立項,并獲教學成果二等獎;病原生物學開展大學生蠕形螨感染調查、實驗技能競賽。多數教研室都開設了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
3.2 積極開展多媒體課件教學 基礎醫學部率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不斷總結經驗,舉辦課件制作培訓班,舉行課件教學研討會?,F在基礎醫學部所有教師均有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并積極參加課件競賽?!吧韺W互動辭典式多媒體課件研發”課題在教育廳立項,獲首屆課件競賽一等獎,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并獲全國課件競賽優秀獎、教學成果一等獎,并上報教育部參加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
3.3 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從2005年開始,在醫學主干課程部分章節中開展了雙語教學,共計開出12門課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開課數量和開課學時。召開了雙語教學研討會,總結利弊,取長補短。2008年組織編寫了《基礎醫學課程雙語教材(選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學中使用,由聽課組、學生反饋意見對雙語教學進行質量監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數同學對雙語教學給予肯定,認為對他們學習專業外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授課和編寫教材,對授課教師外語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試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學連續兩年開展了無人監考考試,經過嚴密組織,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學生誠信考試的教育;生理學開展人機對話考試、口試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試作弊的惡習;其他學科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進教學
4.1 異常Hb篩查 生物化學血紅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大影響。為了將科研應用于教學,達到科研促教學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學教研室將異常血紅蛋白篩查的研究課題應用于本科生實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4例異常血紅蛋白,并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目前,學生實驗已篩查近2萬人次,檢出異常血紅蛋白4例。該課題榮獲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
4.2 血栓形成儀的應用 由藥理教研室研發的血栓形成儀,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88103071.6)。該儀器成為醫藥學領域研制止血藥、抗凝血藥及抗血栓藥必不可少的儀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專業藥理學實驗課中應用,開出了“藥物對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的影響”的實驗。已發表3篇論文;2004年正式編入本科實驗教材中;2005年度獲包頭醫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全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3 開展創新性實驗 為了鼓勵各學科積極探索新實驗及學生參與科研實驗,基礎醫學部設立了“創新性實驗教學研究獎勵基金”,近三年有14項創新性實驗得到資助,學生參與4篇。
5 加強學風建設
采取教師評學、學生評學,教授、副教授碩導、博士聯系學生班級,成立學風檢查組,不定期深入課堂檢查學習情況。發出倡議書,開展簽定“誠信考試、杜絕作弊”承諾書,舉辦“無人監考”考試等各項措施,以加強學風建設,倡導優良學風。
總之,近幾年通過迎評促建,基礎醫學部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經過基礎醫學部全體教職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礎醫學部管理水平,基本實現了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監督和保障,教學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成效顯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擾我們的問題:(1)沒有完全建立起教學型大學的學科體系;(2)部分學科缺乏與教學型大學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帶頭人。今后還需在現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優勢與特色學科,加強碩士點和重點學科建設,提升學科建設的層次和水平;通過引進和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重點培養一批素質好、后勁足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實現學科隊伍整體水平的跨越,力爭使基礎醫學部的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