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2:1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規劃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簡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助教;朱鵬飛(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院長,教授。(廣西 北海 536000)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國眾多城市規劃專業對學生的要求都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等,獨立學院很難展現其獨有的優勢。北航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為了使學生們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態與規劃相結合的特色專業。為了配合特色專業的培養計劃,形成有特色的教學理論和體系,因此需要對城鄉規劃專業的畢業論文及設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國家對畢業論文加強管理、要求學術誠信和減少論文抄襲現象的目標,根據對北航北海學院2006、2007、2008三屆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的情況進行總結,開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現特色專業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水平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道德修養。
一、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的特征和畢業設計的要求
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具有專業生態規劃能力的人才、培養學生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以及工程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生態專業知識和老村莊規劃布局等背景的城鄉規劃和建設能力、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使學生具有城鄉規劃服務的能力,并且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達到這些能力要求的基礎上,五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畢業生不論在基礎知識還是在實踐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畢業生扎實。
除了要考慮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畢業生的特征,還要符合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內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應用,讓學生能夠通過畢業設計的完成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其次,論文要按照調查―分析―撰寫―答辯的過程來進行控制,確保每一個環節認真落實,最終符合學校規范和培養計劃的要求,讓學生不僅在大學能夠對知識靈活運用,還要學會規范的科學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級、2007級學生畢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根據特色專業的特征和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為了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2006級、2007級共174名畢業生在做畢業論文時是根據導師的專業方向和參與的項目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而進行選題的。這種導師責任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師的資源優勢,并且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學生的畢業設計及論文仍然以城市規劃為主體。而當有的導師沒有項目或者導師不負責任、指導能力有限時就表現出來一些共同的問題和現象。
首先,大多數學生并不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而是在網上直接下載相關論文,東拼西湊成自己的論文。有的學生在外面實習或參加導師的項目時,將別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項目全盤照搬作為自己的成果進行答辯,實際上他沒有參與或只參與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論文和設計出現了大量的抄襲和學術不端現象,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可能使他們養成不認真做事、喜歡鉆空子、偷奸取巧的壞習慣。
其次,很多學生對到底是做論文還是做設計爭論不休,尤其是像城鄉規劃專業這種實踐類的學科來說,學生們更傾向于做設計。認為設計才能夠顯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學生們忽略了對文字資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電腦上畫圖,更有甚者將別人的規劃照搬到自己的設計圖中,缺乏設計依據,沒有自己的創新和思考。
另外,選擇寫論文的同學又出現了不會用設計表達自己思想的問題,這無疑是對他們的未來發展不利,也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三、2008級學生畢業設計改革
針對特色專業的發展和2006級、2007級畢業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專業上出現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全院的優勢,形成一種完善的特色專業理論和體系,因此對2008級部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設立了一個“老村莊”畢業設計組,有90名學生,對他們的畢業設計調整要求如下:
對于學生們在選題時缺少經驗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況,為他們提供一個大方向的規定范圍,就是對“老村莊”進行研究。相關部門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萬個,現在只剩270萬個,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個。而中國的老村莊又是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著非常科學適宜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因此從老村莊中學習,提煉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規劃思想也是切實可行的,同時可以養成保護老村莊的意識,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要求每一個學生至少選擇一個以上老村莊作為研究對象,自己去收集資料,通過上網查找等方法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村莊。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選擇具體的研究對象,從而有效減少抄襲現象。
確定對村莊進行研究的內容和范圍。首先要對研究的村莊有一個基本情況的了解。比如說這個村莊的地理環境、周圍的山川走勢、大致的地理區位、村莊的人口和規模、特色等。在這一階段,就要分導師進行指導。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系統地調研,要求他們通過現場踏勘、對村民進行訪談等方法了解村莊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觀、主要農作物、古樹名木、特色建筑、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傳承等許多內容。
根據調研的資料和學生的興趣進行選題,擬出開題報告,進行開題答辯,通過以后擬定出論文大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還有哪些內容和方向沒有調查清楚,寫出需要補充調查的條目,有針對性地進行第二次收集資料。
如果出現選題過大或過小、調查不方便或選題意義不大的情況,在中期分流的時候可以更改題目。這時會出現需要重新調查的情況,但這一次確定的題目將不能夠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學生們認真對待自己的題目,認識到開題的重要性。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規范寫作,教會他們寫科學論文的思路、結構和邏輯性。嚴格按照規范的論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書寫方式來要求他們,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尤其是很多學生論文中出現大量的錯別字,一定要讓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自我檢查和互相檢查,提高自我學習的意識。
答辯時,讓學生們用10分鐘展示自己的畢業設計,要求他們在指定設計內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求2008級畢業生在寫作論文的基礎上學會用設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資料調查、分析與總結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設計依據的前提下用設計來展現新的創意和構思。這樣解決了以往教條的論文或設計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學生們的理論與實踐結合。
四、2008級學生畢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這一屆90名畢業生進行了“老村莊”方向的畢業設計(論文)調整以后,論文的質量與沒有進行調整的分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學生也普遍反映可寫的內容更豐富,不再需要東拼西湊來寫論文了。但是這一屆畢業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
1.學生對老村莊的調查不太重視
這一類學生在選擇村莊時不積極或隨便選一個,不做現場調查,只在網上下載一些資料就想蒙混過關,或者是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就到村莊里拍拍照、隨便看看,這些都受到之前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另外,學生對老村莊這種寶貴的歷史財富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老村莊可以給規劃設計帶來多大的幫助,片面認為老村莊都是過時的,不需要學習的,殊不知老村莊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保護等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規劃思想正是現代規劃設計師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學生很重視但不會調查
這些學生對老村莊的選取非常積極,早早選好了村子就去調查,但由于沒有明確調查的內容和目標,因此收集資料的效率很低,回來后發現沒有東西可寫。對這樣的同學,要求導師在他們去調查之前針對不同村莊的特點,為其需要調查的條目和可能會涉及到的調查方法提出建議,讓學生做好準備以后再去調查。
3.有的學生選擇的調查地點不方便
這一類學生多是在調查回來后發現與專業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調查。而學生們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調查,如果調查地點離家過遠就會出現調查不方便的情況。因此建議他們選擇家鄉附近的村落進行調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產生語言溝通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和豐富性。
4.很多優秀的同學同時做論文和設計,但關聯性差
這些學生在從老村莊中提煉出設計元素應用到自己的設計構思中的方法還是掌握得不熟練,體現在對村莊的特點研究得很詳細,但在自己的設計中卻沒有體現出來。這種情況就要求學生多與導師溝通,在建立起理論依據的基礎上活學活用,用圖紙展現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構思。
面對在實施老村莊研究中這幾類學生出現的問題以及不斷完善特色專業培養計劃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善。一方面,涉及對答辯時間的調整,從之前的5月份調整到前一年的10月份。這就要求學生利用好假期,提前在寒假就開始進行調查,這樣學生回到學校以后有一個學期的時間與指導老師進行聯系和溝通,到暑假的時間再進行補充調查就可以了。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學生不會調查和調查不充分的問題。
篇2
關鍵詞:實踐教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門2012年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強調高校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等,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結合農林特色,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主要培養具備地理學、城鄉規劃和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結合實踐教學掌握區域、城鄉規劃發展規劃的整個流程,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實踐教學對于進一步鞏固、掌握和靈活運用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結合實際提高廣大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性強,根據對2001—2008級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調研,畢業生目前主要在國土部門、住建局、設計單位、城管部門、環保部門、房產公司等相關單位從事土地整理與開發、土地規劃和管理、鄉村規劃設計、森林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規劃治理、園林綠地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城鄉管理等職業,這些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如運用CAD、PS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運用GIS進行空間分析等。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使畢業生能夠勝任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土地開發與整理、城鄉規劃管理等工作,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目前本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所需還有一定差距,這些都促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
三、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1.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2007級及以前實踐教學學分數為38,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23.1%。2009級到2011級,實踐教學學分為30.5,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18.5%,其中專業模塊的學分數減少了5個學分。這個比例明顯低于教育部的要求。為此在2012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的內容,如增加了創新創業學習等,學分數達到了總學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規定,但是與國內開設同專業的其他學校相比(如河北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比例為44.3%),實踐教學學時還是偏少。
2.實驗室、實習基地不能滿足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目前簽協議的實習基地主要有校內測量學、氣象學實習基地、城市規劃展覽館實習基地、清涼峰鎮實習基地。實驗室主要有手繪制圖實驗室和CAD制圖實驗室。自然地理學、氣象學的實驗室是與土壤學科共用、RS、GIS的實驗是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等專業共用。本專業每年招生60人左右,這些實驗室、實習基地遠遠滿足不了實踐教學的需求。
3.實踐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差。目前本專業的實驗、實習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如在城市規劃綜合實習和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都是指導書發給學生后,教師先把實習目的、實習內容、實習要求、繪制圖紙等內容先詳細地講一遍,學生按照教師的布置或者指導書上的內容,機械地完成,雖然參與了實踐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1]。
4.實踐教學模式多樣,但質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比較豐富,主要有課程設計、課內實踐、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學科競賽、開放實驗、創新項目等。但是在實踐中,學生多是為了拿學分去參與的,師生是“一對多”的關系,根本不可能“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學生應付了事,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再者,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缺少對學生的監管,也沒有對實踐指導教師的監督,因此有的實踐課的“實踐”效果較差,實踐質量相對較低[2]。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由于與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沖突,再加上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這些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四、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措施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已成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3]。
1.重視實踐教學,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工作,關鍵在于認識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首先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提高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變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性課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課程教學中實踐性學時所占比例偏低的現象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結合專業特色和學校特色,采用網絡課程,構建實踐教學平臺:認知實踐教學平臺、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平臺、創新能力實踐教學平臺、綜合運用實踐平臺等,在平臺上設置實踐教學的各種模式和交流平臺。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與老師、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種實踐教學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陳慶章,2013)進行實踐教學。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知識獲取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據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的不同情境教學,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從傳統的“課堂—實驗—實習—考試”模式向立體化模式“A理論知識(課堂授課)—B實驗訓練(早進實驗室)—C創新課題、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早進課題、早進團隊)—D實習、實踐和社會調查(早進基地)—E完成實踐教學、教師項目和畢業論文[5]—F創新”即“六步”教學新模式轉型。通過這種教學學習模式,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研究,不斷完善實踐方案,最終解決問題。如在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我們把規劃地塊紅線圖給學生后,讓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用地分類》等法規標準和課堂上學的知識,設計規劃方案—包括規劃文本、說明書的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圖紙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系列圖紙的繪制。大家以小組為單位(5~6人)先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功能空間結構、道路骨架進行討論研究,然后完善方案,進行規劃編制。通過規劃方案的編制,學生可以掌握詳細規劃的流程,并能熟練運用規劃制圖軟件CAD和PS。
3.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開展實踐教學的培訓。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現有教師的培訓機制,加大對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引進和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遼寧省在沈陽師范大學舉辦了法學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拓展實驗設備和實習基地。在現有的實驗、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通過與規劃單位、設計單位、管理單位等建立實習合作,使學生早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
組織和質量監控保障?搖成立實踐教學課程小組,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落實實踐教學績效考評制度,保證實踐項目優質高效的完成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會玲,張煒平,張麗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
[2]齊艷紅,王蕾,胡囡,趙映慧.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教育論壇,2011,(11):149-150.
[3]牛海鵬.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和完善[J].高教論壇,2011,(2):47-49.
[4]秦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2,(2):112-115.
[5]胡國柳,韋開蕾,柯佑鵬.淺議“四早”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J].瓊州學院學報,2012,19(4):30-31.
篇3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景觀設計課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地礦類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編號:JG10058)。
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密切關聯,同時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學、植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屬于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型的專業,如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斷改革和實施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和關鍵。
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007年開設的新專業,專業開設以來就依托我校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優勢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教學的安排,同時積極引進規劃行業人才,進行城鄉規劃實踐課程的開設,景觀設計課程即為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鑒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豐厚、動手能力普遍較弱等特點,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探討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如何綜合學生知識、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景觀設計的方法、技能等,著力培養理論結合實踐的現代新型應用型人才,為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課程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的景觀設計課程主要針對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建筑學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開設,景觀設計相關聯課程的開設也主要以規劃、園林、建筑和藝術為主,而與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銜接相對較少,對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也主要以培養設計型人才為主。[3]但景觀設計課程本身是屬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專業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知識結構復雜且綜合性較強,需要初學者具有深厚的相關專業知識積淀。[4]
而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城鎮規劃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設計專用軟件和輔助軟件,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已經形成,并掌握了設計必備軟件。在大三大四期間開設景觀設計課程,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會需要的景觀設計人才和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將大學教育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有效結合起來。
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景觀設計課程考慮到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性質,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室內輕室外、重計算機輕手繪等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盡管我校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遵循的是課堂理論教學+實例設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時的安排上理論教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以48課時為例,理論講授占據了40課時,設計實踐僅學期末的8課時。
這種教學模式的安排使學生更多的獲得的是對景觀設計的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但因為設計實習安排在學期末,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不免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于陌生,不能夠將理論很好地應用于具體的設計中。同時,景觀設計的內容包含居住區景觀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濱河景觀設計等多種主題和類型,但鑒于課時的安排,只能選擇一種類型的選題進行設計實訓,很難培養綜合性、高素質景觀設計人才。
2.重室內輕室外
景觀設計的理論教學均以室內為主,對景觀案例的賞析、景觀美學的體現、景觀要素的結合均以圖片和幻燈片的形式獲取,但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很難反映實際情況。如對景觀空間尺度、景觀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很難獲取以自身尺度為標準的景觀空間感受;同時對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難以獲得真實的直觀的感受。[5]缺乏了實際觀察和體會的景觀設計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設計成果,其現實操作性較差,這也就是當前學習過景觀設計的學生甚至景觀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園就能進行實際景觀設計的原因。
3.重計算機輕手繪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的手繪功底普遍較為薄弱,故而在景觀設計實訓中更多的是借助計算機進行相關圖件的繪制。但手繪仍然是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必修課程,手繪表達是設計思維從大腦向手的延伸,并最終藝術化表達出來的過程。手繪表現是判斷把握環境物象的空間、形態、材質、色彩特征的心理體驗過程,是感受形態的尺度與比例、材質的特征與表象、色彩的統一與豐富的有效方法,其對環境空間的遠、中、近景層次的先后處理、體面與體量關系的掌握、色彩與色調關系的理解、環境氣氛與藝術效果都能做到縝密的安排。計算機手段固然在很多設計效果圖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現力,在手繪仍然是進行景觀設計所需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
1.教學內容多元化
篇4
蘇州科技學院地處古城蘇州的西部——高新技術開發區,由原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建設部屬)與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原鐵道部屬)于2001年9月合并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學校以工為主,涵蓋工學、理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經濟學等10個學科門類。
學校美術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發展齊全,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藝術人才培養搖籃。
學校已成功地舉辦了兩屆全國粉畫展、一屆全國大學生粉畫展和首屆中國(蘇州)國際粉畫作品雙年展。中國粉畫藝術泰斗、我校杭鳴時教授致力于推廣普及粉畫藝術,中央電視臺專門為他拍攝了22集粉畫教學專題片。
近年,我校有3位老師的美術作品先后獲中國“百家金陵畫展”金獎。2014年8月全國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中,我校6位畫家作品入圍全國美展。王嫩教授油畫作品入選“中國夢—塑造中國新形象”美術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刺繡傳承人工藝大師姚惠芬、桃花塢木刻傳承人工藝大師顧志軍為我校兼職教授。
教學單位介紹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原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建筑系)始建于1985年7月,現有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設計、建筑學(建筑幕墻設計方向)等5個本科專業和方向;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城市規劃專業學位碩士點。
學院城鄉規劃學、建筑學學科為江蘇高校優勢學科,風景園林學是“十二五”省重點(培育)學科。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2012年學科評估中,學院建筑學學科排名第18名,城鄉規劃學學科排名第17名,風景園林學學科排名第23名。
建筑類專業(含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和環境設計專業是江蘇省高等學?!笆濉敝攸c專業,城鄉規劃專業是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江蘇省高校首批特色專業。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均通過了國家專業評估,其中城鄉規劃專業為優秀級通過,建筑學專業具有建筑學學士學位授予權。同時建筑學專業已被教育部批準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城鄉規劃專業入選“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同時還聘請了22位兼職教授參與教學。教師隊伍中有“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工程設計大師1人;住建部專家委員會專家2人;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
建筑實驗中心是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各類主要實驗儀器設備900余臺套、價值2200余萬元。
學院已培養畢業生5000多人,近三年來,在全國各級各類學科專業設計競賽中,共獲包括“挑戰杯”在內的各類獎項120余項,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學院獲省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或優秀課程等8項、完成或在研省級以上教改課題10項;完成或在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省部級級以上科研課題20余項,獲得包括優秀規劃設計銀質獎在內的市廳級以上各項科研獎勵20余項,出版教材、專著24部、公開數百篇。
學院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臺灣、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或地區有關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學院客座教授或來院講學。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由原美術系和傳媒科學與技術系于2007年組建,兩系分別于1993年和2000年建系招生,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與奮斗,學院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發展齊全的綜合性藝術人才培養搖籃,現開設美術學(師范)、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動畫四個本科專業,2013年起全部招收藝術生(部分專業原為理科生),2014年開始招收專業碩士研究生。
近5年,學院教師科研獲得各種獎項15項,省級27項,發表、入選參展200余幅藝術作品。出版畫冊、專著、教材17部,學術論文近二百篇。
學院堅持“重基礎、寬口徑、多樣化、創新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依托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加強學院內涵建設和影響力提升,將“學院藝術”與地方民間藝術相結合;將新媒體技術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將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開放辦學、廣泛合作,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以“大藝術、全媒體”貫穿藝術學科建設,逐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招生專業介紹
環境設計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藝術修養、人文素質、設計組織和協調能力,并全方位掌握環境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對時尚的敏銳感,了解有關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方針、政策、法規,能勝任環境設計、施工管理及理論研究的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設計基礎、室內設計、外部環境設計、家具設計、裝飾材料與構造、建筑設計等。
學生畢業后可應聘室內建筑設計院、室內設計公司、景觀設計公司、藝術品公司等,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室內藝術品配套等工作;也可應聘到建筑工程公司、裝飾公司等施工企業從事施工管理工作;還可從事相關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備注:本專業是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相當的繪畫基礎,需先通過藝術類專業考試。本專業要求無色盲、色弱。
視覺傳達設計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于1994年開始招生,是江蘇省重點本科專業建設點,具有專業學位(MFA)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本專業以“厚基礎,寬方向”為教學宗旨,構建開放式的教學與研究平臺,進行跨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經過幾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學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團隊;師生屢次在全國設計藝術大賽中獲獎,師生參展和獲獎率位于江蘇同類高校前列。本專業開設了品牌形象與廣告設計、新媒體傳播設計、裝飾藝術設計三個特色專業培養方向。
本專業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城市經濟與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藝術素養,掌握系統設計理論、設計策劃方法,具備市場研究和創新設計的基本素質,具有平面、廣告、展示等視覺傳播設計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在設計、策劃、研究、生產、服務和管理單位從事平面、廣告、展示UI設計等視覺傳播設計、研究、管理諸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課程:造型基礎、色彩基礎、形式構成基礎、裝飾基礎、圖形圖像處理、三維數字造型、視覺傳播設計史、版式與書籍設計、圖形與海報設計、文字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廣告策劃與文案、包裝設計、動態圖形設計、空間軟裝設計等。
備注:具有藝術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
美術學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美術學專業自1994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1997年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為教育部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指導綱要試點專業。
美術學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具備較強的專業學術水平,教師作品不斷在全國美展、百家金陵等全國性大展和專業單項展覽獲獎,教師科研論文在各類高等級專業刊物發表,在專業創作和理論研究等方面成果顯著。美術學專業在歷屆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江蘇省新人新作展、江蘇省高校美術作品展、江蘇省師范生技能大賽等各類展覽和競賽中獲獎,在人才培養方面成績突出。
本專業為師范類,培養掌握美術學的學科基本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能夠在中高等學校進行美術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它教育工作者,同時又能勝任社會多種類型的美術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色彩基礎、形式構成基礎、中國美術簡史、外國美術史、素材收集與創作、畢業創作等。
學生畢業后可應聘中小學校、各種文化創意領域相關企事業等單位,從事美術教育、藝術創作、藝術設計等工作。
備注:本專業具有藝術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
動畫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掌握動畫策劃、創作、傳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動漫造型設計、場景設計、動畫劇作、分鏡頭故事設計、動畫運動規律、影視美學、動畫視聽語言、三維動畫、二維動畫、影視音樂音響等。
學生畢業后可應聘文化創意、游戲軟件開發、產品設計、建筑、教育等單位,從事動畫策劃、創作、傳播、應用及理論研究等工作。
數字媒體藝術 [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本專業主要培養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設計理論,可獨立運用專業知識從事數字影視創作、虛擬現實、新媒體交互設計以及游戲設計等相關行業工作,并具有較高藝術文化素養和創作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以新媒體交互設計和數字影視創作為專業特色。學生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等不同級別的學科競賽獎項。
主干課程包括:造型基礎、色彩基礎、形式構成基礎、思維訓練、圖形圖像處理、數字色彩與版式設計、影視攝影與攝像、數字媒體設計與創意、數字視頻制作、三維造型與動畫技術、影視畫面造型、交互設計、游戲設計方法等課程。
學生畢業后可在移動媒體、IT企業、網絡出版、數字游戲、影視音像出版、影視后期特效、視頻剪輯合成、虛擬現實等相關行業從事數字產品的開發、策劃、藝術設計、交互設計、編創與制作等方面工作。
備注:具有藝術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
招生省份和專業考試方式
2015年我校在浙江、河南、山西和廣西4省(市、自治區,下同)設置專業???,考生報考我校除參加所在省美術類專業統考外,還須參加我校在該省單獨組織的專業考試;
篇5
關鍵詞 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管理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3-0074-02
目前,在城鄉規劃管理領域,以市、縣(區)為基本單元開發建設的城市智能系統、數字城市情況較多,以省級管理部門為視角進行全省的數字化應用研究則較少,一方面與地區管理事權有關;另一方面,以單個城市為對象,進行開發建設并推廣的可行性較好,數據搜集和組織相對容易,數據一致性較好。省級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對其所轄市縣主要是業務指導和監督,數據組織的一致性較差。筆者作為省級城鄉規劃管理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內容主要側重于城鄉規劃管理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等方面的業務研究,依據業務范疇及目前的工作內容,就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開發建設應用和管理思路進行了一些思考和論述。
1 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優勢分析
1.1 建立省級城鄉規劃資源共享體系,提升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效能
建立完善的大數據規劃標準體系和共享機制,有利于實現數據標準化和業務規范化,能夠有效整合城鄉規劃信息資源,為各市、縣(市)建立信息聯動的工作機制打下基礎,從而健全全省城鄉規劃管理、規劃編制、規劃實施進度等相關數據更新工作,提高規劃管理和編制的工作效能。
1.2 為“多規合一”等部門聯合工作打下基礎
“多規合一”的信息化實現關鍵技術在于統一標準框架、整合數據資源、面向“多規融合”的信息協調機制,消除各規劃間存在的沖突和矛盾,達到部門間信息共建共享共用。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的建立可以為發改、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的規劃落地、項目審批和管理業務協同提供成熟的技術支撐。
2 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建設常見問題
2.1 數據組織分散,信息融合性較差
省級城鄉規劃管理相關的數據內容涵蓋較全面,但是數據組織和管理比較差,數據綜合交叉分析能力較差,常見的數據分析以文字描述類定性分析和表格統計為主,對于規劃管理、編制、審查和規劃日常事務統計工作的技術支撐較薄弱,數據應用以人工篩選和主觀定義為主,缺少系統化的信息融合功能。
2.2 缺少省級事權的規劃管理信息技術支撐
省級城鄉規劃管理業務線條多,內容涵蓋省級、市縣級的業務管理、業務指導和實施監管,在日常管理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在數據收集、查找、信息溝通協調上,工作效率較低,而篩選出的數據又缺少直觀的可視化表達方式,數據孤立性較強,決策的主觀能動性較多。
2.3 省市縣之間規劃管理部門的數據交換機制不明確
一方面省級城鄉規劃管理部門需要對發放證書進行管理,了解證書數據和項目數據等詳細信息,而目前各市、縣(市)都有自己的獨立系統,信息系統的規劃成果、數據標準往往存在不規范、難融合、難統一的情況。
另一方面,與省級層面對接的市、縣(市)規劃數據的調用和情況掌握工作比較繁瑣,通常是通過傳真回執等情況一事一報送,數據孤立性較強,綜合性較差,工作效率低。
2.4 缺少規劃大數據的多源指標綜合分析平臺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規劃與土地、生態、交通、經濟發展、社會人文、城市心理等專業的交叉分析情況越來越多,規劃指標多源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指標之間的關系契合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數據調研很難將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客觀地表達出來,通常依據權重等的計算研究,綜合分析結果的能力較弱。
3 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建設框架
將城鄉規劃大數據進行分類組織,主要包括4種類型數據,空間數據庫、社會經濟數據庫、文件信息資料庫、多媒體數據庫,各數據庫又具體包含若干子項。具體見圖1。
3.1 省級規劃大數據系統建庫
數據庫建設是保障數據結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具體包括入庫管理、屬性管理、圖層管理等。其中,入庫管理用于建立各類圖形數據庫的分類、結構,完成圖形空間數據和部分屬性數據的建庫管理工作。屬性管理用于影像圖、地形圖、規劃圖、電子地圖、城市建設變化圖斑、重大項目選址界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保護區、公園綠地、省域基礎設施規劃走廊等規劃控制要素的文字資料管理。圖層管理用于按照圖層標準對圖層編輯和歸類。
3.2 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功能
3.2.1 基本功能模塊設計
基本功能模塊是指系統運行過程中一些常見功能集成,可以通過行業借鑒及業務偏好等進行定制開發。筆者通過調研分析,開發基本模塊功能如下:
1)查詢檢索模塊,包括空間查詢、屬性查詢、高級查詢等。通過通過調圖層、篩圖層、關鍵詞、模糊檢索、全文檢索、切圖圖號、坐標等查看檢索所需要關注了解的信息。
2)分析模塊,包括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可域分析等,主要為項目可行性評定評審進行綜合參考。
3)統計模塊,提取目標區域、目標值、目標項目等相關信息,并進行時間軸或者空間范圍的統計分析,通過多樣化表達方式,如圖表、圖形等,呈現給決策者一個系統化、可視化的匯總統計結果。
4)制圖模塊,包括圖形標注、圖形繪制、選圖出圖等。將查詢、檢索、分析、統計等數據進行輸出化管理。
5)數據信息交換模塊,用于省、市、縣數據信息的交流共享。該模塊具有獨立安裝運行的子模塊,子模塊用于下級單位報送數據時的格式標準化。
6)電子辦公模塊用于業務審查與審批之間無紙化辦公流程,如規劃編制審查-審批、重大建設項目選址審查-審批、執法檢查、規劃督察等業務流程電子信息化。
3.2.2 核心模塊設計
核心模塊指對省級城鄉規劃管理有著突出貢獻力的功能模塊,如城市建設查違的動態監測模塊、外業核查模塊、城鄉規劃備案管理模塊、專家輔助決策支持模塊等。具體如下:
1)動態監測模塊,建立城市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搜集省內各市縣總體規劃數據、地形圖數據、監測區遙感影像數據,通過地理參考一致性等地理信息技術方法,提取城市建設變化圖斑,建立變化圖斑屬性庫,包括變化圖斑上一周期與當下周期用地性質、對應規劃用地性質、規劃符合性質、圖斑面積等。
2)外業導航模塊,利用GPS、攝像、錄像等技術方法,對動態監測模塊成果-城市建設變化圖斑進行定點定位現場核查與信息跟蹤。
3)城鄉規劃備案模塊,組織整理城鄉規劃相關的檔案信息文件。用于城鄉規劃特色信息庫的建立與維護。
4)專家輔助決策GIS模塊,包括專家庫篩選,會議輔助決策,遠程會議等實現項目的集中討論和快速辦理。
4 結論
省級數據系統開發側重于數據涵蓋的全面性,市縣級的系統開發側重于數據的深度挖掘。建立省級城鄉規劃大數據系統,在宏觀尺度內對數據的內容組織與梳理比較重要,本文僅對于大數據系統的功能框架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數據的匹配和使用仍需要進行深度分析和探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城鄉規劃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53-02
2014年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其中一點就是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地方高校能否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確立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其次要有相應的人才培養措施和戰略。就理工科的城鄉規劃專業而言,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至關重要。
一 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1.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政策導向,應主要面向社會培養技術應用、生產、服務、組織管理的各類應用技術型人才。
根據現實社會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理工類應用技術型人才較為短缺,因此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大有可為。
城鄉規劃專業應該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學型本科專業。那么,實踐教學就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
2.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思想上輕視實踐教學。思想觀念陳舊,辦學者不能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把實踐教學視為旁門左道,不落到實處。
第二,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長期以來,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
第三,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較為落后。缺少案例分析創造性的環節,經費不足。
第四,實踐教學水平不高。教師較年輕,經驗不足,從事實踐的教師與理論教學的教師待遇存在差異。
第五,實踐教學的考核指標體系不科學。考核制度以教學成績為主,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和競爭機制。
第六,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不健全。企校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重視不夠,實驗室開放程度不夠。
3.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實踐教學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實踐性強的城鄉規劃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對并盡快解決的課題。應糾正各種不良傾向,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矛盾,為社會培養基礎寬、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而服務。
第二,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僅靠“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傳統教學方法遠不能滿足理工科培養人才的需要,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就要進一步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做到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
第三,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這就要依靠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就是“生命線”。
第四,實踐教學是學生的內在需求。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存在文化基礎較差、綜合素質較低、思想負擔較重、發展潛力較小、自制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差等特點。加強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4.實施實踐教學的策略
策略有:(1)建立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調整實踐教學的比例達30%~50%;(2)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3)采用項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4)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走出去、請進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5)建立新型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以使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更切合實際;(6)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利用多種形式聯合辦學;(7)構建開放的實踐教學內容,做到文理交融,專業性、綜合型實踐設計并重;(8)改革課程設置,規范配套教材,目前獨立學院基本上是采用普通本科的課程設置與教材,沒有獨特性;(9)開辟第二個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
為了解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理應建立合理、可行、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其構成要素應滿足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培養方案;其模式要有單項實踐課、綜合設計實踐課、階段性實習,使應用型人才獲得必備的專業知識、完善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同時應遵循全面性、系統性、重要性和動態性的原則以及多元化、以人為本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做到適合社會需求的動態培養、重點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課程體系設置完整優化。
1.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
第一,在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結構中,將課程體系的普通基礎課,整合到各個專業,加強學生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教育;拓寬專業方向,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優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第二,對于理工科的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要打好扎實的專業實踐基礎,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基本技能,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和科技發展。
第三,實踐教學的模式要有層次性,由底層到頂層依次為專業基礎實踐課、專業實踐課、專業綜合實踐課。
2.確定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A)
第一,實踐教學內容(A1)。包括平時作業、課程實踐、專業實踐三個環節以及各類競賽。
第二,實踐教學形式(A2)。包括教學方式(群體性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個別化學習、多樣化學習四種形式);教學媒體(紙筆媒體、道具媒體、視聽媒體、網絡媒體、綜合媒體、現場實踐等六種媒體形);教學方法(示范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創意教學、自由學習等五種基本方法)。
第三,實踐教學過程(A3)。包括教學環境(封閉教學環境、網絡虛擬環境、社會實踐環境三種);教學管理(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質量控制三個管理鏈條);學習反饋。
第四,實踐教學效果(A4)。包括專家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社會對學生和院校的評價。
3.建立實踐教學模式(B)
第一,課程教學模式(B1)。包括課程作業(平時作業)模式(集中輔導式和小組討論式兩種教學模式);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演示式、隨課式和階段式);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形式);專業實習教學模式(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包括集中現場式和分散臨摹式);畢業實習教學模式(綜合性、總結性、擴展性的實習包括集中現場式和分散臨摹式);畢業設計(畢業論文)。
第二,社會實踐模式(B2)。包括打工模式――在假期或畢業實習階段;創業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實習階段;服務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實習階段;合作模式――與社會或與同學合作;知識模式――在專業實習階段進行開發;科研模式――參加或參與科研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發明創造。
4.建立實踐教學的模型
第一,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A=[A1 A2 A3 A4],實踐教學內容A1=[a11 a12 a13……a1n],實踐教學形式A2=[a21 a22 a23……a2n],實踐教學過程A3=[a31 a32 a33……a3n],實踐教學效果A4=[a41 a12 a43……a4n],其中aij≤1.0。
第二,實踐教學模式B=[B1 B2],課程教學模式B1=[b11 b12 b13……b1n],社會實踐模式B2=[b21 b22 b23……b2n],其中bij≤1.0。
第三,實踐教學評判結果E=[A B],E值越接近1.0,說明采用上述實踐教學體系適合性越好;否則應反饋到實踐教學的各個構成要素以及各個實踐教學模式中,查找原因,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以使實踐教學體系得到完善、可行、實用,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實現理工科城鄉規劃專業的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學實踐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6(3):167~168
[2]伍一.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建設的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8~121
[3]陳海寧.當前就業形勢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江蘇高教,2005(5):57~59
篇7
關鍵詞: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城市設計作用;城市設計地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1-0079-02
歷經十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或新法)終于獲得通過并實施。從條款內容上我們無法直接得知與城市設計的條款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對城市設計的法律體現進一步消失,從另外一種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設計的自身發展成為平行于城市規劃的運行體系。本文試圖從城市設計的法規角度闡釋城市設計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對城市設計法制體系構建作出建議性探討。
1 城市設計及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相關概念
1.1 城市設計
真正切實有效的城市設計首先是一種公共政策,而非簡單技術層面的規劃、建筑或景觀設計。即:城市設計不是設計城市。
城市設計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的目標,對城市形態環境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是在客觀現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對各種層次的形態環境進行創作性的設計,并形成相應的政策框架,通過對后續具體工程設計的作用予以實施,是一種“二次設計”的過程。其運作充滿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協調和整合,是一個連續的復雜的動態的決策和作用的過程。
1.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
1.2.1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現代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模式決定城市設計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有三階段,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維護公眾利益:二、促進人性空間的創造、保護:三、追求富有個性的高品質城市環境。由其對應的也是時代的制度變遷和完善,既有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轉變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場經濟運行穩定的時期,城市設計作為市場經濟對城市形態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設計實施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設計自身要求,處于對自身設計的實施效果考慮,城市設計編制后的實體實施效果的好壞是決定城市設計成敗的關鍵。城市設計的整個思想過程不是一種終極藍圖的模式,這一點與建筑設計的思想過程不同,但是在區域城市設計以下的開發性城市設計方案,獲得良好實施就應當成為其編制的最終目的。
第三: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涉及的多種利益團體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糾紛,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調整、解決。城市建設中,政府、開發商、土地擁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視或占據過分主導的地位,都將損害到城市的良好發展,城市設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整這一系列利益關系,而當矛盾激化無法調和時,只能尋求法律的裁決。因此,建立包括一攬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設計相關法律十分必須,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與混亂。
第四:城市設計技術管理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與規劃、建筑相類似,城市設計理論在實踐中同樣需要專業性規范的約束。而這些規范必須建立起一個制度化的控制體系,而法規體系是該城市設計運行的重要環境基準。
1.2.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主要內容
城市設計成果的編制和實施牽涉的機構數量眾多,利益取向不一,運行過程復雜,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這些法律、法規所構成的系統就是城市設計法規保障體系。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是一個寬泛的定義,它的內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設計地位確立、機構組織架設,有助于城市設計目標實施管理、監督評價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規、法定審議及和約制度、以及擁有相應控制作用的技術性規范等。
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
1)城市設計主干法。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設計為題名關鍵字的專為城市設計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設計運行所需的框架內容的非專項法。
2)有利于城市設計有效實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規包含為城市設計實施提供可行性的經濟、社會手段內容的法規:例如容積率獎勵辦法、歷史街區保護辦法、自然生態區保護辦法。
3)從大量具體域市設計成果中抽象、提升出來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設計導則。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導則是實現城市設計目標和概念的具體操作手段,它如同一個綱領性文件,指導城市設計思想的貫徹實施。
4)對開發項目進行的城市設計法定審議制度。
2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現狀
我國法規體系的現狀是:缺乏國家一級主干法,具有適合地域實施性的城市設計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確。
2.1 現行城市規劃的主干法一《城鄉規劃法》
《城鄉規劃法》雖有許多條款都包含了城市設計的實質精神,但卻沒有直接提出需要運用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如《城鄉規劃法》第1條、第4條、第10條和第18條,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頒布以前,1991年通過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8條》也對此有規定。從時間軸上看,城市設計始終沒有正式登上我國國家層面空間法律體系的舞臺。
而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頒布以后,城市設計便失去了這一層法律上的肯定,而與此同時,《城鄉規劃法》也沒有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鄉規劃法》與《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時,明顯缺少真正能夠保障城市設計開展與實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內容。這一內容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了對開發項目進行制度化的城市設計審議無法實現。
中國的法律體系屬于傳統的大陸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審判中擁有絕對的約束力,并且各部法律專屬性很強??梢钥闯?。在城市規劃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闡述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想、操作辦法和成果形式?!冻青l規劃法》或《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無法成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為城市設計宣言的作用――認可了開展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設計法規編制
個別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編制實施了《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其內容包含了城市設計的編制辦法、審議制度等,成為了該市開展域市設計實踐可依托的主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將城市設計上升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規,但是這樣的城市還為數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國家一級層面尚未理清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間法律關系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性法規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將會缺乏足夠依據,并且由于我國開展城市設計是自上而下,有相對城
市化進程略偏早的特性。這種特區性質的地方法規對其他城市的影響較小,無法作為試點進行推廣。由于大多數城市尚未有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因此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城市建設審議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國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還遠未系統建成。其中,城市設計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無法系統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設計在中國法律地位不明的歷史原因:
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歷史原因。
中國在建國之初,為了適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建設需要。全部照搬了蘇聯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將城市設計的內容變相歸入了城市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即為這一體制下的典型產物。由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從土地的所有權,到項目的設立、審批、投資、興建都由國家一手包辦,無需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視,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于80年代逐漸被引入中國。但是這一理論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設計的形態表達效果上,關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對這一手段調整城市中各團體間利益的深層作用卻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城市設計往往只是城市規劃的形體翻譯工具。因此城市設計僅僅在技術層面得到了開展,而并未被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最終導致了大量的城市設計圖紙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實施。
3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構建的初步建議
3.1 與城市規劃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
目前學者對于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比較認同城市設計是“思想與方法”的論點,認為在接下來的城市規劃中應引入城市設計的思想,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將規劃貫徹下去。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硬性”管束與城市設計的“彈性”引導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國家依賴城市設計“二元職能”達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也同樣體現在兩者相關的法規體系中,由城市規劃所制定的相關法規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進程的大體框架:而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體系則保證了城市各個角落在這個框架中更加靈活、細膩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彈性”的法規體系。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分別從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兩個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強兩者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1)應當明確城市設計在城市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應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應進一步明確城市設計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及成果要求,以彌補城市規劃工作方法的不足:應當明確城市設計的成果如何納入規劃方法得出規劃設計要點,構成完整的控制指標,以獲得法律地位。(2)城市設計研究范圍應當與城市規劃基本對應,根據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專項城市設計等,而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城市設計要點(Code)和城市設計導則(Guide line 1,通過它們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彈性特點,適時適地進行靈活而高效的調整,達到在制度性的規劃控制條件下進行日常城市建設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對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基本組成建議,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多層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體系:(1)國家一級的城市設計專項法,作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確立城市設計方案制定選擇、實施管理、評價反饋的步驟、方法,與城市規劃建設設計之間的銜接關系,城市設計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內容,以及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所牽涉的各種組織機構的設置與權責關系?!?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級別的城市設計編制、實施法,這與上一級的主干法類似。只是中央與地方層次上的差別。
3.2 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促進城市設計和規劃的“一體化”道路,全面體現城市設計對城市建設的空間作用和社會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體化”的觀點,期望通過依靠強勢的規劃體系來實現城市設計目標。我們從法規體系看,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體系,而目前城市設計無論總體還是局部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現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獨立運作。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過立法確立,這已經在深圳等地有所嘗試;二是通過“轉譯”。以規劃語言表達出來,城市設計導則通過獨立成本附于規劃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規劃條款中。顯然,第二種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實際,法規體系層面“一體化”就應該體現在城市設計以依附于城市規劃立法形式為主,在適當發達地區嘗試采用單獨城市設計立法。
參考文獻:
[1]柳權,論城市設計的編制和實施[J],城市規劃,1999 9.
[2]柳權,試論城市設計的編制與實施一從美國經驗看我國城市設計實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規劃,1999,9.
[3]王世福,城市設計的法律保障當議[J],規劃師,2003 4.
[4]孫施文,周宇,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城市規劃匯刊,2003年第2期總第144期.
[5]呂斌,國外城市設計制度與城市設計總體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1998,4.
[6]莊宇,城市設計的運作[J],規劃師,]999年第2期.
[7]城市設計的實施策略與城市設計制度[J],規劃師,2000年第6期.
[8]金廣君,城市設計成果的可持續性[J],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設計過程保障體系研究,博士論文,2006,
篇8
關鍵詞:城鄉規劃;生態環境;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滲入到城市規劃編制的管理工作中
1.1 堅持城市統一規劃管理,實現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與鄉相輔相成,互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割裂城市聯系,不能孤立地進行城市規劃與農村居民點規劃,環境保護不能重城輕鄉,決不能是城市環境問題有所好轉而農村環境問題不斷惡化。一方面,散布于農村的工業企業產生的污染呈上升趨勢,工礦污染與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在加??;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危害農村環境,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一些城郊地區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其結果是“城市污染農村的水和地,農村污染城市的飯和菜”,所形成環境問題一時難以解決。為使城市與農村地區發展均保持可持續性,必須更好地整合城鄉之間的相互關聯,實現城鄉協調及調控,并使之實行更有效的管理。
1.2 結合生態學理論編制城市規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應當指出,由于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壓力,規劃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在城鄉規劃中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首先,編制城鄉規劃要分析自然環境的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有效地保護、利用、開發自然要素。人類在利用這些自然資源時,一要注意保護;二要注意提升。要想充分利用,基礎在于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的改善。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環境都不可比擬的,一旦破環,就很難完全復原。其次,鑒于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編制規劃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作為重點,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人與自然相互協調。依據對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制定以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規劃體系,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最終使得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編制規劃要結合生態學的要求,合理確定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最后綜合一切可變因素,制定切實可行能改善生態環境的規劃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護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規劃工作者已普遍認識到,只有在規劃階段考慮環境保護等重要因素,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并有利于環境的逐步改善。
1.3 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實現了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一體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這一法律條文明確了環境影響評價對城市規劃進行約束,以法律的形式確保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環境因素能得到充分考慮。
2全面加強對建設項目全過程的環境要求管理
要想建設好,必須加強城鄉規劃,這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規劃編制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規劃領域的各個方面和部分,在用地、工程、監督檢查等環節加強環境要求管理的落實,嚴格按程序、規范辦事,在規劃管理中加入環保預防理念。各項建設涉及環境保護等專業方面的要求,規劃管理部門要事先主動協調,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影響擬建項目而盡量減少規劃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2.1 建設項目用地階段
規劃管理部門對建設用地統一規劃管理,以批準的規劃為依據,對各項建設的選址、布局進行嚴格的管理。在用地階段,對擬建項目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分析和預測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落實環境保護、相關污染防治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環境評估,防止或者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關注周邊環境對擬建項目的影響。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及規劃功能的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項目,必須一票否決。在受理具體建設項目用地申請時,用地單位提供的申請材料中,須具有經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意見,否則不予辦理用地審批手續,確保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2 建設項目工程階段
建設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中,應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并依據經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在環境保護篇章中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使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限制在最低限度。對申報的建設項目,未獲得環保部門行政許可意見的,規劃管理部門一律不辦理工程許可手續。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完工后,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道路建設的加快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但同時,道路建設又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對于新建道路工程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在道路開工建設前做好管線綜合,使有條件建設的地下管線鋪設完后再修路;對于沒有條件建設的管線,要求其按規劃在沿路主要部位(如道路交叉口、小區入口等處)預埋過路管,以減少日后反復開挖路面的現象。各管線權屬單位要事先將管線建設計劃報送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由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管線建設,盡量避免重復開挖建設,減少干擾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3 建設項目監督檢查階段
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是規劃管理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優美環境質量的基本保障。為加強監管,加大執法力度,要加強規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規劃管理人員的生態環保意識,充分發揮行政監督檢查和群眾性監督的作用,對各項建設活動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及時制止和依法處理出現的違法建設行為。規劃管理人員要強化依法行政意識,維護城市規劃建設的良好秩序,為人民創造舒適、優美、清潔、安全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3注重公眾參與的規劃管理機制
環境是大家的,只有人們積極地去參加規劃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規劃管理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使規劃制定更合理,規劃實施得到有效監督,從而對規劃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公眾參與規劃的前提條件是規劃宣傳,只要讓人們了解規劃,才能更好地參與規劃。規劃部門要運用多種方式,組織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各個環節,實現政府規劃主管部門和公眾的互動。規劃的公示與公開,作為政務公開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推開后,越來越受到公眾的熱情關注。規劃項目“批前公示”制度,公開規劃方案,廣泛聽取意見,保障審批行為的科學、公正、合理;建設項目“批后公示”制度,便于群眾了解情況,實施監督。在強化公眾參與規劃的同時,要提高公眾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使公眾的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形成人人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
4結語
篇9
關鍵詞: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城市規劃;工作框架;學科交叉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11-0147-03
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Urban Public Art Planning,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HU Zhe1,CHEN Ke-Xin2(1.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Urban public art planning ha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art and Urban planning. Due to the two are both exist beyond the different realms caused by subject differentiation, some problems which about theoretical prediction, space decomposition and practice fragmentation in Urban public art planning are being founded by comparative study The article has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Urban public art planning associated with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Key words :urban public art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framework; interdisciplinary
Internet :.cn
現代科學則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而交叉科學又集分化與綜合于一體,實現了科學的整體化。城市公共藝術規劃作為21世紀出現的一種新的實踐形式,是城市發展的產物,也是學科交叉的結果,因而其理論研究需要站在學科交叉的視角,了解各自學科的優勢和局限性,取長補短,才能實現交叉學科的整體效益。
一、城市公共藝術規劃是公共藝術和城鄉規劃學的綜合
首先,從構詞來看城市公共藝術規劃(Urban Public ar t planning)由“城市公共藝術”和“規劃”兩部分組成。如同“企業管理”指對企業的管理,核心是“管理”,“公共藝術”作為規劃的對象和基本結構,“規劃”作為核心。然后,從實踐來看二者具有交叉協作的特點。在我國,作為公共藝術前身的城市雕塑,早在1993年由文化部建設部共同出臺了《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文化部和建設部主管全國城市雕塑工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城市雕塑的文藝方針、藝術質量的指導和監督,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城市雕塑規劃、建設和管理(文化部建設部,1993)。”再者,從學科的起源來看,城鄉規劃學脫胎于建筑學,與公共藝術同屬于藝術學的分支,是學科分化的產物,學科間既獨立存在又相互包含(見圖1)。
二、學科分化產生的諸多問題
(一)學科分化造成規劃和藝術的隔閡
首先,城市規劃雖被定義為一種科學和藝術 ADDIN NE.Ref.(Keeble,1969)但是翻閱相關理論研究,對規劃藝術性少有論及。相關研究停留在學科分化前的20世紀初,將藝術性理解為城市美化、裝飾、空間的形態、色彩,與公共藝術的理論嚴重脫節。盡管國內規劃理論界看到了理性規劃造成城市藝術性喪失的問題,并強調規劃要回歸其藝術、生活的本源,但由于學科的分化,造成了規劃與藝術的隔閡。規劃的本質是公共政策,決定了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創作產生威脅,藝術家必須保持藝術家的“獨立性”和 “自主性”這是藝術存在的基礎。例如,許多有價值的藝術公眾看不懂,而公眾都能理解的藝術作品可能藝術價值不高。亟待從學科交叉的視角給予城市公共藝術規劃以新的定位,好的規劃既要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時要給予藝術家創作的空間。
(二)學科分化使得規劃無力回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今天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型新興產業,城市也從過去粗放式發展轉向精細化發展。公共藝術因其包含所有的藝術門類,將成為政府培育文化產業的公共文化投資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質的政策手段,這些都需要通過城市規劃的工作平臺來介入城市空間,實現對城市建設的引導作用。但學科的分化,使得公共藝術不了解城市規劃的工作原理,缺少與城市規劃有效對接的工作框架。城鄉規劃只關注土地、空間等經濟要素,對公共藝術漠不關心。例如,搜索“中國知網”從城市規劃學來研究公共藝術的論文僅有7篇,實踐和理論研究無法應對城市新的發展需要。
(三)學科分化造成了空間的分裂
學科分化使得兩個學科對空間的認識都存在局限性,造成了空間的分裂。空間問題是城市規劃研究的核心問題,為方便城市建設和管理,提高解決城市復雜問題的效率,空間被片面的理解為物質空間“實踐的空間”(spatial practice),空間被劃分成各種功能類型、組合關系、結構邏輯、形狀、層次等。公共藝術強調藝術家創作和日常生活的體驗緊密聯系,空間超越了簡單的描述的層次,經過藝術家和觀者的想象,空間被體驗,同時空間的意象被改變,原來物理意義上的空間成為一個被體驗的生活空間“表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s)。
新空間理論認為只有“實踐的空間”和“表現的空間”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空間,再現性空間(Spaces of representation)(Lefebvre, H.,1991)。學科的分化,一方面公共藝術不能有效的理解城市空間系統,解決城市空間問題,而城市規劃因其過度強調“理性”“功能性”造成了城市空間“非人性化” “生活的虛無”,城市公共藝術規劃是將學科的優勢有機的結合。
三、構建與城鄉規劃工作體系對接的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工作框架
綜合以上問題,結合國內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實踐,只有從學科交叉的視角,構建一套既滿足公共藝術的特點,又能與城鄉規劃體系對接,既強調藝術家的創作又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工作框架,該框架應具備以下特點:
(一)強調規劃的過程性特點
工作框架被用來描述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結合公共藝術的特點,對現有城市規劃工作框架的改良。傳統的城市規劃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傳統,過于強調規劃的結果,規劃被當做“項目”,規劃師關注的是“如何高效的完成項目”。而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的工作框架應突出“過程性”的特點。
(二)強化藝術家與公共領域的連接作用
不同的文化、風俗、歷史構成了每個城市各有不同,不同的群體也有不同的訴求,城市公共藝術規劃不是限制藝術家的創作,而是幫助藝術家聯系公眾,認識一個真實的公共領域,不是告訴藝術家在這里“做什么”而是告訴藝術家這“是什么”。
(三)明確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的對象
“藝術”以及“什么是藝術”這問題,在當代的藝術發展中已演變成今天“什么都是藝術”的廣義現象,縱然對“藝術”難以下定義。但為明確規劃的對象,既不可無限制的放大“景觀、建筑都是公共藝術”也不能將其局限在雕塑、壁畫等純藝術。為契合城市發展的需要,應從學科分工的角度對公共藝術給予限定,公共藝術可包含藝術學中的二十一個專業。是一個行業、一種產業、一個社會群體的綜合。(見表1)
(四)整合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相關內容
目前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的內容過于分散,多以專項規劃的形式存在于城市規劃體系中,如:城市雕塑規劃、城市導視系統規劃、色彩規劃、夜景規劃、廣告規劃、公共藝術設施規劃等,這些都和藝術學相關,都是公共藝術規劃的內容 ,亟待整合。
(五)構建多層次的城市公共藝術空間體系
不同空間層級的公共藝術面臨的問題不同,不同的城市用地功能和空間形態都會影響公共藝術的形態,例如,帶狀分布城市旅游線路、濱水空間,以點狀分布的重要交通設施、公共建筑,以面狀分布的郊野公園、雕塑公園等;不同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例如城市級的公共藝術應成為城市的標志,社區級的公共藝術應反映在地的歷史和文化;學校、醫院、等不同城市功能空間的公共藝術服務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城市規劃會依據城市管理的需要構建城市的空間體系,城市公共藝術規劃應對接城市的空間體系,對公共藝術空間的功能、范圍、層次、類型給予界定,構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系統。
(六)建立城市公共藝術的行動規劃保障規劃的實施
城市公共藝術規劃三分編制七分實施,目前規劃的法定地位不高,可編可不編,隨意性較大。規劃管理都從屬于不同的部門,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資金無保障、后期管理不到位、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協商參與的機制尚不健全,長官意識、精英決策仍普遍存在。應建立城市公共藝術行動規劃,保障規劃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建設部. 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R/OL].1993 http:///content/11/0804/15/6393723_138027367.shtml.
[2] Keebl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M]. London: Estates Gazette, 1969
篇10
一、四項主要工作
在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務,完成協議引進項目5個,協議引資總額5.9億;竣工投產項目1個,引資額5000萬元的同時,全力推進城鄉規劃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規劃龍頭作用得以增強。
20**年以來,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進,規劃引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一是計劃引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職能充分發揮。2007年底,我局即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城市發展需求,超前啟動了《20**年度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編制工作。《計劃》將規劃愿景細化為具體項目,實現了城鄉規劃戰略意圖的貫徹,避免了項目實施的盲目和無序。二是規劃引導城鄉科學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圍繞高質量實現規劃全覆蓋的工作目標,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下發了《20**年中心城市規劃編制及研究計劃》,同時,我局又下發了《20**年縣城及村鎮規劃工作要點》,對全市規劃編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項規劃編制任務中,部分規劃編制因總體規劃修編暫緩,其余18個項目均已編制完成或正在調整完善;各縣規劃編制工作也在快速推進。全市城鄉規劃全覆蓋的目標基本實現。三是政策引導城市產業發展職能充分發揮。年初即起草并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明確市區高層建筑重點發展區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發展檔次和品位。圍繞進一步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于10月初起草了《關于促進中心城市房地產業和商業發展的政策規定》?!墩咭幎ā穼嵤┮詠?,市區商品房銷售量迅速提升;大潤發超市、國泰廣場、XX一百三家大型商貿設施開業。四是掛鉤引導新農村建設職能充分發揮。大力開展鄉鎮和村莊規劃調研,編制并印發了《XX市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實施分類指導目錄》,提出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農村集中居住點的意見。同時,全力抓好全市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規劃指導和服務工作,開展了對15個康居示范試點村的規劃方案、建筑設計方案把關審查工作,提升了示范點建設質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個集中居住點建設規劃編制任務。在規劃的指導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快速推進。
2、改革創新工作取得突破。
20**年初,提出“致力創新突破”的總體目標,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工作力度,推動城鄉規劃水平的持續提升。為此,我們印發了《XX市規劃局20**年創新工作實施方案》,對年度改革創新工作提出了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在《方案》的指導下,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深入開展。圍繞精心精細服務,不斷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制定下發了《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等四項制度,使規劃行政許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發展需求;圍繞規范規劃編制工作,推動規劃設計招投標及規劃市場管理創新,出臺了《XX市規劃編制項目招投標暫行管理辦法》、《XX市城市規劃設計市場暫行管理辦法》;圍繞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啟動了“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總體框架編制,2.4平方公里的三維虛擬城市演示系統、元數據管理系統等三大基礎平臺建設,8555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400平方公里航測影像圖和市區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圖數據采集錄入工作正加速推進,地下管線數據普查工作即將開展。圍繞提升測繪院發展水平,擬定了改革創新工作方案,從企業內部管理、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等方面明確了改革目標,測繪院年內即將實現資質升級。圍繞促進規劃院科學發展,幫助企業多方開拓市場,強化內部規范性管理系統建設,確保了規劃院企業經濟效益和自身建設的齊頭并進。預計20**年度該院合同總收入將達到1200萬元,比改革前的20**年增加3倍。
3、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年我承擔了多項重點工程牽頭推進任務,經過精心組織,嚴格督查,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XX1897及東大街項目:完成項目三套規劃方案及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積極聯系,多方出擊,項目合作開發單位基本確定,項目將擇機啟動。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制定了市區百棟高層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確立了年內已建、在建高層建筑80棟的工作目標,并通過政策引導、督促檢查、現場觀摩等形式,大力推進工程進度。目前,市區已建、在建高層建筑已達到105棟,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安居工程:精心組織各片區和相關主管部門,加速推進市區藍領公寓、拆遷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設。目前,市區經濟適用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17.3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15萬平方米)的115.3%;藍領公寓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23.02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21.6萬平方米)的1**.6%;拆遷安置房開工建設并完成主體工程39.6萬平方米,占目標任務(37萬平方米)的110.8%。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雪楓公園:積極配合公園管理單位,高標準推進公園維護和后續管理工作,積極服務好公園配套用地開發項目建設,科學嚴謹地組織好公園決算審計工作,確保公園建設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還積極協助市水務局完成大運河水利博物館選址,并積極做好規劃方案編制工作;優質高效地完成了XX商檢、海關大樓、古黃河濱水核心區、明城墻遺址保護等市政府實事項目規劃服務工作,促進了項目的快速推進。
4、和諧團隊創建效果顯著。
在全力推進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狠抓規劃干部隊伍建設,和諧團隊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強化服務創新,行風建設深入推進。圍繞政(行)風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工作目標,不斷強化工作措施,重點圍繞創新服務理念,出臺了《XX市規劃局免費規劃報建服務實施辦法》、《市規劃局特別快車綠色通道服務制度》等四項規范規劃行政服務工作的新機制、新制度,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評議政(行)風活動中,我局在15個行政執法單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規劃處在熱點崗位評議中排名第二。我局駐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多次獲得“流動紅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強化和諧發展,爭先創優扎實開展。圍繞打造和諧社會、和諧規劃的工作目標,以扶貧、雙擁、等工作為著力點,以競爭考核為抓手,全力推進爭先創優工作。扶貧工作中,以確立發展規劃、培育致富產業、實施實事幫扶和幫扶困難戶為工作重點,大力實施實施四大幫扶工程(規劃幫扶、科技幫扶、實事幫扶、貧困戶幫扶),已完成扶貧工作投入12萬余元,較好地實現了扶貧工作目標;雙擁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與駐宿廣大官兵的聯系溝通,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工作中,以解決群眾的困難為出發點,堅持做到“有登記、有交辦、有責任人、有處理、有結果、有監督”等“六個有”,充分發揮規劃的協調和引導職能,幫助群眾化解矛盾,處理問題,并通過采取回訪、下訪、約訪等有效形式,深層次推進問題處理,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肯定。三是強化競爭考核,隊伍建設逐步完善。在干部隊伍建設中,全面引入競爭考核機制,以此激發干部職工的創業熱情和創優激情。完成了局機關中層干部輪崗工作,促進了業務工作交流,激發了干部職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熱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長助理公推公選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干部隊伍梯隊建設,使一部分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得到充分調動;實施了部分重要崗位工作人員的公開招聘,引入了一批專業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充實,促進了各項業務工作和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理論學習和廉政建設
1、理論學習
堅持將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確保做到自身素質和水平的與時俱進。堅持做到“自學與制度化學習緊密結合”、“學習與交流緊密結合”,在認真抓好規劃專業理論和管理知識自學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市委中心組學習活動,全面領會和掌握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制定了市規劃局制度化學習機制,組織開展了黨組中心組學習、辦公會學法、菜單式學習等多種長期性、制度性、剛性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還堅持學以致用,加強調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考察報告》、《桂林“兩江四湖”考察報告》、《增強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問題研究》等多篇論文,并先后兩次在市委黨校組織的干部培訓班上就自身學習成果及工作體會作了講座。
2、廉政建設
始終堅持“兩手抓”,積極履行“一崗雙責”,作為第一責任人,全面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在制度建設方面,先后組織制定了《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辦法》、《XX市規劃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機制進行了全面調整完善,進一步明確了責任制落實機制和具體措施;在教育學習方面,組織干部職工開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動落實好快干”大討論活動、到洪澤湖農場接受警示教育活動和市規劃系統反腐倡廉專項警示教育活動,經常組織各種案例教育,做到警鐘常鳴,確保全局干部隊伍不出問題;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方面,以廉政文化進機關、進行業活動為重點,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出臺了《關于在全局領導干部中開展“讀廉文、思廉政”廉文薦讀活動的意見》,編制印發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職工學習;在加強干部廉政建設方面,組織中層以上干部開展了公開述職述廉活動,并先后組織召開了兩次黨組中心組民主生活會,分析研究干部廉潔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實紀檢監察機構派駐統一管理方面,自覺接受監督并著力加強干部選拔任用、資金運行、國有資產運營、黨務與政務公開、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等六個重點環節和部位的監督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此基礎上,本人也認真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報告制度和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堅持做到胸襟坦蕩,對組織、對領導從不隱瞞個人任何問題。
- 上一篇:cdio工程教育論文
- 下一篇:住房保障政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