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2:4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基準指標的確定構建通貨膨脹監測預警體系,首要工作是選擇一個能夠全面、合理反映通貨膨脹水平的基準指標。關于通貨膨脹的測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根據貨幣數量論,從通貨膨脹貨幣角度的定義來考慮通貨膨脹的測度;二是從總體物價水平角度出發,使用物價指數來測度通貨膨脹。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選取物價水平對通貨膨脹進行測度。中國現行的物價指數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GDP平減指數(GDPDeflator)、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CPI)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是對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綜合匯總計算的結果。通過該指數可以觀察和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對城鄉居民實際生活費支出的影響程度。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CPI)是剔除該社會中短期波動較大、易受政策調控的部分商品價格后,編制出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消費價格指數相對真實地反映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對比關系,更適合制定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商品零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商品零售價格的變動與國家的財政收入、市場供需的平衡、消費與積累的比例關系有關。因此,該指數可以從一個側面對上述經濟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全部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包括工業企業售給本企業以外所有單位的各種產品和直接售給居民用于生活消費的產品。該指數可以觀察出廠價格變動對工業總產值及增加值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品及取費項目的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GDP平減指數(GDPDeflator)是國民經濟核算中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沒有剔除價格變動前的GDP增長與剔除價格變動后的GDP增長之比。GDP平減指數計算基礎比CPI更加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不僅包括消費品,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它包含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GDP平減指數具有反映物價總水平的綜合性優勢,被認為是最貼近通貨膨脹定義的指標,但是該指數也有較大的局限性,所以應用并不廣泛。對于CPI、PPI、GDP平減指數、核心CPI等物價指數,它們都能從經濟運行的某個側面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梢詫⑦@些指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物價指標的指示功能,提高物價預測的可靠程度。但是在具體的通貨膨脹預測時,CPI被廣泛視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標尺。CPI數據質量可靠,能反映市場經濟的現實活動,符合國際通行的慣例,具有可比性和較強的時效性。因此,本文選取CPI作為構建中國通貨膨脹監測預警體系的基準指標。
(二)景氣指標體系的構建構建景氣指標體系的首要工作是收集足夠的經濟指標。要想構建能夠全方位綜合反映通貨膨脹景氣波動的指標體系,必須盡量多地選取相關領域的經濟指標。本文搜集了近千經濟指標,涵蓋了工業、貿易、投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方面。從大量經濟指標中選擇景氣指標的主要原則是經濟上的重要性、統計上的充分性、統計的適時性和景氣波動的對應性。本文根據這四個原則以及研究目的,利用時差相關分析方法和K-L信息量法從近千條經濟指標中進行第一次篩選,并利用峰谷圖形分析法對第一次篩選結果進行二次篩選,最終選出16個指標,分別構成通貨膨脹監測預警體系的先行指標組和一致指標組,具體如表1所示。
(三)合成指數的構建與分析按照合成指數的計算方法,本文根據表1的景氣指標體系構建中國通貨膨脹景氣合成指數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一致合成指數和基準指標(CPI當月同比增速趨勢循環項)的波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波峰波谷幾乎完全同步出現,因此可以用一致合成指數代替基準指標進行分析。我們將先行合成指數和一致合成指數進行峰谷對應分析,計算先行合成指數波峰、波谷分別對一致合成指數波峰、波谷的先行階數。先行合成指數波峰、波谷與一致合成指數波峰、波谷的對應關系如表2所示。根據計算結果,先行合成指數的波峰平均領先于一致合成指數的波峰7個月出現,標準差為0;先行合成指數的波谷平均領先于一致合成指數的波谷6個月出現,標準差為0.82。這說明先行合成指數與一致合成指數的先行滯后關系很穩定,可以利用先行合成指數來判斷一致合成指數或物價未來六七個月的走勢。根據圖2先行合成指數的走勢,我們預計2014年下半年中國CPI當月同比增速將繼續呈現回落走勢。
二、中國通貨膨脹景氣預警信號燈設計
景氣信號燈預警方法是通過選擇一組反映物價水平的敏感性指標,運用有關的數據處理方法,將多個指標合并為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并通過類似于一組交通管制信號紅、黃、綠燈的標志,預警信號燈系統用藍色、淺藍色、綠色、黃色、紅色等五種顏色代表整個經濟狀況中過冷、趨冷、正常、趨熱、過熱等五種情形,對這組指標和綜合指標的當時物價水平發出不同的信號。通過觀察分析信號的變動情況,來判斷未來物價水平的走勢,并明確提示貨幣當局應當針對當前物價水平及未來走勢采取何種應對措施。在功能上景氣信號燈與合成指數基本相同,都是反映歷史與當前的物價景氣狀況。但關注點有所不同,合成指數關注的是周期波動的轉折點,景氣信號燈關注的是經濟的冷熱狀況,在歷史上所處的具置。因此,在使用合成指數的基礎上,建立景氣信號燈也是必要的。根據景氣信號燈的表現情況,還可以驗證合成指數的表現是否準確?;诰皻庑盘枱舻脑瓌t,結合本文指標分類工作,本文選取先行性和一致性效果好的指標,并結合指標的經濟解釋能力,具體選取7個指標作為景氣信號燈的構成指標,如表3所示。根據表3所選的指標,本文構建了相應的景氣信號燈,圖2顯示了最近12個月各個指標的信號燈變化情況。根據圖2顯示,2014年1月至8月,CPI當月同比增速一直顯示未綠燈狀態,表明物價水平處于正常狀態,未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現象,這和實際情況相吻合。2014年1月至8月,中國CPI當月同比增速一直在1.8%—2.5%的區間內徘徊,這正是一般認為可接受的物價漲幅。另外,從進口價格指數、M2、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和公共財政支出等指標的同比增速看,2014年以來都顯示淺藍色或藍色信號燈,表明這些指標相對于歷史水平來看,都處于歷史上的低位,反映了經濟不景氣的現狀,這很可能會影響到物價未來的走勢,使得物價總水平呈現下行趨勢。對表3的7個指標進行加總合成的綜合警情指數,可以總體上反映中國物價景氣狀況,合成結果如圖3所示??梢钥闯?,綜合警情指數可以客觀、準確地反映物價的變動狀況,2007—2008年和2010年這段時間,綜合警情指數位于黃色區域,表明物價景氣狀況偏熱,這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相吻合。而2012年以來,綜合警情指數主要位于淺藍色區域,反映了物價景氣狀況偏冷。目前綜合警情指數已經進入了藍色區域,反映了物價景氣狀況過冷。
三、中國通貨膨脹率的短期預測
上文構建的中國通貨膨脹景氣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對歷史和當前的景氣狀況進行監測,并對物價未來的走勢進行趨勢性判斷,但是景氣監測預警方法并不能給出具體的預測數值。因此,采用計量模型對短期內通貨膨脹率的大小進行預測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以往對通貨膨脹率進行預測時,一般都只對CPI當月同比增速進行預測,而鮮有采用CPI環比增速進行預測。事實上,同比數據容易受到上年同期的影響,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消費者對當前物價波動的感知情況。例如,某月物價比上月上漲1%,消費者對此會有強烈的感受,然而可能由于去年同月物價也比較高(如春節期間),造成該月物價與去年同月相比漲幅并不大。因此,本文分別對CPI當月同比增速和CPI環比增速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如圖4和圖5所示,表4展示了CPI同比增速和環比增速從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的預測值。根據預測結果,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中國CPI當月同比增速將繼續呈現下行趨勢,這與上文采用先行合成指數分析結果一致。未來一段時間中國CPI同比增速可能將進入“1”時代,這需要政策制定者嚴密監控物價走勢,防范中國物價增速持續下行帶來的不良影響。另外,就CPI環比增速預測結果來看,2015年3月至6月可能出現環比下降、其他月份仍舊保持環比上漲狀態,而漲幅比較大的是2015年1月和2月,這可能與中國春節期間物價水平的變化有關。
四、結論
篇2
與此相反,在中國的受實體經濟率先復蘇和預期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國際資本爭相流入中國。因為中國的貨幣政策早于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收緊,央行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已經4次提高基準利率。加息只能使國內外利差進一步加大,使得國際游資加速涌入國內進行套利,流動性加劇,通脹風險進一步提升。全球面臨流動性失控也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發達國家的貨幣爭相流入商品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包括貴金屬價格普遍上浮,鐵礦石、銅等金屬物品及大宗農副產品價格均大幅上漲,致使向全球輸出通脹。中國對于這些物品需求量巨大,引起企業生產成本上升,間接帶動了消費品價格上漲。其次,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國央行并不能完全控制其發行的基礎貨幣量。從2008年3月(最低點)到2013年8月,中國的基礎貨幣量(M1)從15.1萬億增加到31.4萬億,凈增長16.3萬億,翻了超過一番(見表1)。但是,中央銀行并不應該完全為基礎貨幣的高速增長負責,中國的基礎貨幣有明顯的受到外貿因素影響而被動增加的色彩。受世界范圍流動性過剩和出口導向的影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凈出口2012年表現依然強勁,實現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增長了48.1%。由于央行負有要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責任,凈出口增加導致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外匯占款數額急劇增長,而外匯占款增加的結果是央行增發基礎貨幣。其邏輯是,中國企業出口賺取外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向商業銀行結匯;把維護匯率穩定作為政策目標之一的央行再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外匯,轉化為日漸積聚的國家外匯儲備。2013年6月末央行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5萬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近三倍。央行購匯使得基礎貨幣不斷地流入商業銀行,擴大了后者的可貸資金規模。由于凈出口更多地受到整個世界經濟形勢和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政策的影響,中國的央行沒有能力加以左右。所以,央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并不是隨意的,為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導致基礎貨幣量被動增長,客觀上增加了通貨膨脹風險。再次,從造成流動性過剩的內部原因看,央行不僅無法控制全球流動性泛濫所導致的熱錢流入、成本上漲和基礎貨幣被動增加,也沒有可能完全控制國內廣義貨幣的創造。廣義貨幣的失控和過剩是在刺激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背景下,貨幣通過商業信貸過程內生創造的結果。
在從2008年3月到2013年8月的這四年時間內,中國的廣義貨幣即M2由42.3萬億增加到106.1萬億,凈增長了63.8萬億,增長達1.5倍。2013年8月,廣義貨幣(M2)與基礎貨幣(M1)的增幅之差達到了“106.1萬億—31.4=74.7萬億”之巨,見表2。教科書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喜歡用乘數效應解釋廣義貨幣的創造,但這種解釋是刻舟求劍,書齋里的學問,乘數論似乎解釋了一切但也掩蓋了一切。直面現象的經濟學研究必須解釋為什么在中國經濟體系的運行過程中會內生的多創造出來74.7萬億的廣義貨幣。從央行的數據分析,新增加的貨幣供給量絕大多數被以貸款形式流出的。從絕對量講,截止2012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本外幣貸款總量約67.3萬億元,大約是2012年GDP總量的1.3倍。從增量看,從2008年3月到2013年8月,全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規模從29.4萬億上升到74.1萬億,凈增了44.7萬億,占內生地多創造出來的74.7萬億的廣義貨幣的60%,見圖3。那么,這44.7萬億的銀行貸款又流向了什么領域呢?有研究顯示,這44.7萬億的貸款80%以上仍然流向了大型國有企業和各級政府所發動的投資項目。這符合在轉軌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一個經驗判斷,每當宏觀經濟出現緊縮跡象時,在獲得國內貸款等方面受到限制的首先是民營部門,反之大型國有企業和政府的項目在信貸方面往往享有優先權。一個舉目可見的現象是,在4萬億財政投資計劃的刺激下,各地政府拼命擴大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等基建項目投資,國有企業也趁機大舉借貸,乃至出現國企地王現象。通過上述數字的對比和對商業銀行貸款方向的考察可以認為,從2008年3月到2013年8月之內廣義貨幣增和基礎貨幣之間的74.7萬億增幅差額,從國內的因素看,主要應該是在政府寬松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背景下,各商業銀行對大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項目工程的傾斜性信貸急劇膨脹的結果。
二、根治中國當前通貨膨脹問題的對策
綜上所述,當下中國的通貨膨脹遠不是央行多發了基礎貨幣那么簡單,廣義貨幣增加背后的邏輯是復雜的,反映了國內外雙重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因此,治理通貨膨脹也必須多管齊下。
(一)加強對國際游資進入中國渠道的監管,防止炒作性游資進入國際游資進入中國無外乎是被套匯和套利機會所吸引。既然在短期內,中國外貿巨額順差造成國際市場巨額的人民幣需求,且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政治上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故而人民幣升值預期無法避免;為控制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加息的政策也不可能廢止。那么,在長期弱化甚至于取消管制的基本方針下,短期可暫時對外匯資金強化兌換管理??梢幎ㄙY本項目下的外匯資金,沒有經過非常充分嚴謹的論證不能兌換成人民幣,進而切斷人民幣與外幣在資本項目下的連接。政策實施時要區別對待,在拒絕國際游資的同時,不能傷害到正常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在反通貨膨脹的特殊時期,短期內來強化外匯的干預和管制,是一個值得考量的政策選項。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生產能耗,減輕對石油等資源性產品的依賴度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中國目前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并且正在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無怪乎在世界大宗商品市場上,現在中國需要何種商品,該商品的價格就會水漲船高。面對當前的國際能源形勢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中國作為后發的大國必須探索出一條不同于發達國家發展歷史的、嶄新的發展道路,既要保證人民的生活得到持續的改善、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又要相對減少對能源、資源的依賴。即使是從長期國家能源安全和短期抑制成本拉上型通脹的角度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降低生產對國外資源的依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擴大中國政府和企業在能源輸出國和大宗商品市場上國際影響,從而增強在國際市場中的定價權也是必須抓緊進行的工作。
(三)擴大內需,降低經濟增長對凈出口的依賴近年來,凈出口對于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帶動了經濟增長,另一個方面它對通貨穩定始終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根本的解決方法是通過擴大內需降低經濟增長對于凈出口的依賴。擴大內需實際上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在通脹背景下,消費能力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必須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對收入分配進行合理調整,增加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因為他們的消費傾向要遠高于高收入群體。在逐步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同時,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編制針對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以便科學地建立健全動態價格補貼機制,當因供求變化等原因導致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出現持續較大幅度上漲時,政府應及時對低收入困難群體給予適當的臨時價格補貼。
篇3
1.1舉例說明,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制造業由于供應產業鏈的資本轉移給生產帶來高成本,企業利潤下降,綜合成本增加,原來有20%以上的利潤而現在連8%都不到,但我國房地產平均利潤最少也有25%,所以非房地產企業不得不考慮產業轉移或分散投資房地產來面對風險,這使得產業之間的級差利潤率的均衡在完全市場條件下被打破,拉大了行業或產業之間的利潤率比率,從而產生通貨膨脹,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是房地產業資金供給過剩,另一面是制造業資金需求不足。
1.2生產率對通貨膨脹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技術創新會使生產率得到提高,當企業降低了成本同時保持合適的利潤率時,適當增加勞動力支出(工資),保持合適的消費支出,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無疑將使資本經濟快速增長,同時使個人可支配的財富更多,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企業的本質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決定了資本要壓低勞動力價值(工資)的本性,其結果是當單位產量隨新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提高時,工人的工資增長并不與通脹一致。當生產率增長低于社會平均工資增長,隨著工資上漲,生產成本也必然上漲,推動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因此,生產率的增長高于或等于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高于或等于工資增長率,是抑制工資成本推進型通脹的必要條件。
2通貨膨脹與商品價格的關系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引起商品或勞務價格的上漲。但是,由于人們往往強調的是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之間的聯系,卻忽視了兩者之間的重要區別。首先,在時間上,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之間有個時滯效應,不是同時發生的經濟現象,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達到一定水平的現象反映。其次,通貨膨脹率不等于物價上漲率,兩者的計算方法不一樣。通貨膨脹屬于貨幣供應量過度增長的情形,而通貨膨脹率就是這個超出部分貨幣供應量與正常部分需求貨幣量的比率;物價上漲率反映的是物價總水平的上漲率,兩者有聯系但不完全相等。再者,物價上漲的原因不完全是通貨膨脹引起的,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下商品和勞務的供求關系是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
3基于不同生產率的行業通貨膨脹分析
3.1國際貿易商品相關的行業勞動生產率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看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大約從1979年的300美元升到了2005年的1690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達到大約7%。從而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在不斷上升的。人均GDP的快速增長,反映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則意味著平均工資的上漲,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是6860元,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19109元,工資漲了將近3倍(統計年鑒數據)。隨著工資上漲,生產成本也必然上漲。據統計,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全部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的年均增長率均超過了同期經濟增長率,而且增速逐年提高,2007年的增速更是達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高增速,但產品價格主要決定于市場供求關系,企業產品售價可能漲,也可能不漲。企業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不得不通過技術進步吸收生產成本的上升,這樣企業產品的價格可以不上升。這種特性在于國際貿易商品相關的行業更為明顯,因此技術進步有助于抑制由于勞動生產率及工資上升導致的通脹壓力同時減少了生產成本。
3.2非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
3.2.1非國際貿易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非國際貿易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就是生產一定產量所必須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勞動投入的比例高于其它生產要素比例的產業。這些產業占用資金少,設備的技術程度低,容納勞動力較多。如服務業。一般來說,非國際貿易商品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進步一般并不明顯,如理發、餐館等??梢哉f,中國的理發師、廚師行業的生產率水平和美國的同行業的生產率水平差不多。對于非國際貿易商品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投入是商品生產的主要投入要素之一,勞動成本的快速增加對該行業的通貨膨脹就造成很大的壓力。
3.2.2非國際貿易的知識密集型行業。非國際貿易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就是涉及復雜先進而又尖端的科學技術才能進行工作的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但所從事的工作、產品與國際商品聯系不大。它一般的特點就是行業、部門或企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比較高,而同各行業、部門或企業所用手工操作人數比較少,比如說教育。市場平均工資上漲時,非國際貿易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就必須隨工資上漲而上升,因為行業的自動化或者機械化的特性,企業生產率提高的空間不大,無法通過技術進步來吸收成本上升,同時也無法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優勢。結果是,非國際貿易商品的知識密集型行業面臨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表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數據:1991年到2000年,教師年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6%,我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7%,可見教師平均工資增長率低于我國GDP增長率。因此中學教育在20世紀末期,教育行業的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而且流失的教師水平,大多都是能力較強、素質較好的教育教學骨干。從教師的流向不難看出,他們大多數選擇待遇較好的私辦學校、公司、合資企業或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類似行業,這就說明教師的流向主要是經濟利益驅動的。從利潤率角度看,當教育行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客觀存在的級差利潤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市場化條件下逐漸取得某種均衡,這種均衡一旦被打破,拉大了教育行業與產業之間的利潤率比率,從而一定程度加劇了通貨膨脹。
4小結
篇4
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它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通貨膨脹的成本較為隱蔽,經濟學家將其歸納為鞋跟成本、菜單成本、相對價格變動的加劇、稅收負擔的不合意變動、混亂,以及任意的財富再分配等,這些成本在理解上雖比較直觀,但是在總量上如何衡量卻是一個難于回答的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意義上的成本才可以被稱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1967)認為由于持有貨幣能夠產生直接效用,而物價上漲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故通貨膨脹必然會對個體造成福利損失,這種個體的福利損失就稱之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Sidrauski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定義意味著,無論通貨膨脹是預期還是未預期的,只要存在通貨膨脹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當然,關鍵問題是合理地度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從而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正確的依據。對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度量自Bailey(1956)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至今,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以及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的估計方法。
1.基于消費者剩余理論估算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弗里德曼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認為,在一個貨幣經濟中,為保證完全競爭的均衡達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名義利率必須等于零,此時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扭曲最小。因此,最優通貨膨脹率是使得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通脹水平。當經濟中通脹率高于最優通脹水平,即名義利率大于零時,貨幣均衡配置不再是一個帕累托最優配置,此時社會福利下降從而產生福利成本。Bailey(1956)認為通貨膨脹就像是對貨幣征稅,貨幣征稅(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就是位于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上方之間的面積。當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為零時,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逆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的面積,即名義利率從i減少到0時所能獲得的“消費者剩余”,這一推論與Friedman的最優貨幣數量法則相符。
隨后,很多學者在Bailey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如Marty(1967)得出了在有產出增長和考慮貨幣流通速度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結果。Barro(1972)認為通貨膨脹提高了人們的交易成本,人們會加快支付的頻率,也會減少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易。因此,他重建了貨幣需求曲線,重估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Craig和Rocheteau(2005)先利用Bailey(1956)的方法,通過log-log型貨幣需求函數和semi-log型貨幣需求函數計量了在傳統方法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指出Bailey(1956)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假設掉外部性、一般均衡效應(generalequilibriumeffects)和分配效應(distributionaleffects)的局部均衡模型,它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是實物資產的報酬率與通貨膨脹無關。
消費者剩余方法雖然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的計算方法,并開了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先河,但這一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微觀基礎,因而無法對個體在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也無法對形成宏觀的加總的個體進行推測和判斷。與此同時,這一方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如一些學者認為即使通脹率為零,名義利率仍可能為正,這樣持有實際貨幣余額仍然可能有正的機會成本,無效率仍然存在。因此,以通貨膨脹率為縱軸計算貨幣需求曲線下方位于零通脹率和另一通脹率之間面積的計算方法有可能低估實際的福利成本。如Foster(1972)計算了完全預期為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小于產出的0.05%。Garfinkel(1989)得到4%的通脹率相對于零通脹率的福利成本為國民收入的0.3%。這些估值遠小于其他經濟學家的估計。Laidler(1990)認為消費者剩余方法的前提條件是當名義利率改變時,貨幣需求曲線的位置不變,只是沿著貨幣需求曲線移動。這就需要假定實際余額的邊際效用獨立于其他商品的需求,而這一假設條件事實上限定了這種計算方法是一種局部均衡的方法。Gillman(1995)指出了這種錯誤的根源在于Bailey認為在穩定價格時的福利成本就是為零,但是,這種認為的零福利成本和真正的零福利成本卻有很大的不同,其差額有時竟可以高達50%?;谶@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一般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這一方法主要用來進行補充性說明。
2.基于Sidrauski模型的補償變量法(CompensationVari-ableApproach)。這一方法在Sidrauski模型(1967)的基礎上應用了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Sidrauski模型將貨幣直接進入效用函數,由于這種內含貨幣效用函數方法允許我們根據一個符合經濟人最優行為的貨幣需求模型來計算通貨膨脹的成本,從而使通貨膨脹升高所引起的實際貨幣持有額下降直接表現為個人效用和福利的變化。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則思想認為,市場價格的變動肯定會影響人們的福利狀況,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損,另一些人受益,多數情況下很難實現帕累托最優,此時關鍵是如何對受損者補償,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改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補償變量法認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在某一通貨膨脹水平下,應補償給家庭多少額外的收入才能使家庭在給定利率的均衡狀態所獲得的效用水平與名義利率等于零時的效用水平相等。這一方法考察了通脹給社會中每個人所帶來的獲益或損失,從而增加了必要的微觀基礎,為我們從個體效用函數出發,分析在預算約束和資源約束下計算通貨膨脹的穩態福利成本提供了一個方便好用的框架。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方法得到了普及。
Lucas(2000)用收入補償的思想,以Sidrauski(1967)的一般均衡模型為框架,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給出了估計方程。Lucas定義在名義利率i下的福利成本w(i)是收入的百分比,即用使得家庭在名義利率為i和0時達到福利水平無差別的收入差額,估計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在實證方面,Lucas利用美國1900-1994年的數據,估計得到:對于美國經濟,10%的通貨膨脹率對于消費者的福利損失僅相當于消費者總消費水平的1.3%,即如果要保證在通貨膨脹率10%和通貨膨脹率為0時消費者的福利水平是一樣的,那么必須增加消費者約1.3%的收入。*
Jones、Asaftei和LianWang(2001)在Lucas(2000)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貨幣總量理論(monetaryaggregationtheory),從而建立了一個包含現金和利息的一般均衡模型,彌補了前人研究中將M1層次貨幣全部視為無息資產的缺陷。他們發現,由于個體持有現金(無息的)的份額與持有生息儲蓄的份額相比是非常小的,并且在穩態下持有生息儲蓄的份額是不隨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從這個一般均衡模型中計量得出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比前人的研究結論小得多。
雖然補償變量法并沒有說明為什么貨幣、尤其是沒有實物資產支持的紙幣會產生效用,但這一方法將貨幣直接進入效用函數,而且該模型具有的貨幣超級中性性質表面、效用函數的另一個變量——實際消費不隨通貨膨脹率變動而變動,從而使福利成本計算得以簡化。不過利用這種方法研究通貨膨脹的福利損失時,在選擇適當函數以及對模型中的參數進行賦值時,常常需要主觀事先判斷和利用經驗來為參數設定不同的值,這勢必會導致因參數賦值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測算結果。
3.基于McCallum-GoodfriendFrame-work估計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這種方法通過引入交易技術方程將貨幣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間接化。McCallum-Goodfriend(1987)建立了一個購買——時間(shopping-time)模型,這一模型假設時間和貨幣共同為購買消費品提供交易服務,并且時間和金錢在實現交易方面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服務技術決定了在既定的消費和貨幣持有水平下所必須花費在購買上的時間。購買時間模型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和度量通脹的福利成本:在家庭持有貨幣數量一定的條件下,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導致貨幣貶值,降低了家庭的實際購買力,家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獲取同樣數量的消費品,從而減少了勞動時間或休閑時間,因此,造成了福利損失。SimonsenandCysne(2001)研究了在購買-時間模型中包括有息資產的情形,并從理論上給出了福利成本的上下界。Cysne(2004)研究了連續時間下的購物時間模型,并得到了福利成本的解析表達式,他還從理論上討論了引入家庭異質性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
除了上述三個比較代表性的方法外,經濟學家還提出了其他一些計量方法。如Fischer(1981)將貨幣和其他資產同等看待,把貨幣看作是資源跨期轉移的載體,建立了一個稟賦經濟的OLG(overlap—generation)模型。LagosandWright(2005)首次利用貨幣尋介理論,估計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Imrohoroglu(1992)刻畫了在一個收入波動且沒有保險經濟環境里,經濟個體為平滑自己的消費而持有貨幣的計量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模式。
二、對目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啟迪
反觀國內,當前對通貨膨脹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成因、對策等定性方面,而專門針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則很少,且大多是基于國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利用國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對中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估算。如歐俊和李花(2006)利用Bailey(1956)研究方法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了估算;陳彥斌、馬莉莉(2007)分別使用消費者剩余方法、MIU模型和CIA模型計算了中國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謝赤(2002)則在購買-時間模型下討論了金融創新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理論上的影響;陳利平(2003)在一個引入消費攀比的Shopping-Time模型中討論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龔六堂、鄒恒甫和葉海云(2005)利用他們研究的框架,在Lucas模型基礎上,應用Kruz(1968)和Zou的思想,把消費者的財富引入效用函數,給出了貨幣供給的改變對經濟不確定影響的分析。
但問題是這種利用國外研究中已有的模型對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估算的方法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因為縱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方法的發展,盡管不同經濟學家的模型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貨幣對于公眾的有用性或者貨幣能提供給公眾便利為出發點,進而考慮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如何影響公眾的貨幣持有,并引起公眾效用的變化,從而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計量。由于公眾效用本身的抽象性和現實情況的復雜性,已有的關于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計量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此外,國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國的經濟背景,而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美國有許多不同的特殊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計量的準確性。
1.已有的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大多是引入貨幣的效用函數模型框架,加上各種外部約束來推導貨幣需求,進而對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進行計量。但從各種模型的計量結果來看,各種模型間不僅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其結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2.已有的研究大都只限于在穩態下得出的比較結果,而當通貨膨脹率劇烈波動或迅速上升(下降)時,實際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會與穩態下的計量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差距。這使得已有模型的結果其實用性大打折扣。
3.很多模型都假設名義變量對真實變量不產生影響,即貨幣和通貨膨脹是中性的。這與很多現存的研究結果相悖。尤其在中國,由于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貨幣沖擊對經濟實體的影響與貨幣主義的前提假設不符,貨幣中性依然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
4.國外既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國的經濟背景,而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相對獨特的中國式發展之路。如中國至今還存在明顯的二元經濟特征,城市和農村在使用活期存款時的便利性方面有很大不同、活期存款普遍是付息的,這意味著貨幣層次的選擇上M0和M1都不準確。
5.已有的研究大都將名義利率作為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函數的自變量,從名義利率的角度來計量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其隱含假設為名義利率的水平和變化,可以反映出通貨膨脹的水平和變化。但在中國,由于資本市場還不夠成熟,利率市場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水平的反應比發達國家相對更遲緩,也更具有粘性。因此,根據名義利率計算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有時無法反映中國的真實情況。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在對中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進行研究時必須在把握主流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現實約束條件,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和實證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國采用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以來的各期通貨膨脹福利成本水平作出正確計量和評價,并對中國通貨膨脹率的確定給出一個社會福利的考核標準。
參考文獻:
[1]Bailey,MartinJ.TheWelfareCostofInflationary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2),93-110
[2]Sidrauski,M.RationalChoiceandPatternsofGrowthinaMonetaryEconom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534.
[3]Lucas,RobertE.Jr.InflationandWelfare,Econometri-ca,2000,68(2),247-274.
[4]McCallum,BennettT.,MarvinS.Goodfriend.DemandforMoney:TheoreticalStudies,in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ed.ByJohnEatwell,MurrayMilgate,andPeterNewman.,London:Macmillan;NewYork:StocktonPress,1987,775-781.
*
篇5
通常而言,經濟高速增長都要歸因于投資、消費及出口等的拉動,且投資和消費貢獻極大。根據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第Ⅰ部類存在優先增長趨勢,但第Ⅱ大部類也需有一定的增長,用以滿足兩大部類增長所需的ΔV和M/X需求,如果第Ⅱ部類增長不能滿足增加的需求,便會在經濟增長同時伴隨一定水平的通貨膨脹。我國開始改革開放至1998年這一經濟發展過程驗證了這一點。
(一)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期我國通貨膨脹路徑的偏離1998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在原有路徑上發生偏離(如圖2),從1998年開始,我國CPI增長由過去的大起大落變為較平穩的低位小幅震動,并出現幾年負增長??梢?,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呈現世界經濟體發展中罕見的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并存的現象。在此期間我國投資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卻出乎意料地未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由表1可見,自1998年以來,我國持續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最高年份為2007年,達到14.16%的增長率,而CPI卻出現較低水平上漲,其中有9年時間CPI上漲在2%以內(包括4年時間負上漲),經濟面臨通貨緊縮風險[4]。2008年物價指數上漲最多,也僅為5.8%,屬于較溫和的通貨膨脹。另外,我國在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同時,最終消費需求的貢獻有8年時間都小于投資貢獻(如圖3所示),消費需求拉動明顯不足,成為特有經濟現象。從1998年開始至2013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仍保持較高速度,其中有9年時間增長率超過20%,最高年份是2009年達到29.95%,其余年份除1999年外增長率也都不低于10%。較高的投資增長率和不足的國內消費需求同時存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又在低位增長,這些現象似乎有悖于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兩部類平衡規律,并使我國通貨膨脹變得不可預期,唯一能夠解釋這種經濟現象的便是我國房地產商品化的快速發展。
(二)房地產市場對通貨膨脹的抑制效應我國1980年開始推行住房商品化,但由于具體政策尚屬空白,房地產市場商品化只能在探索中進行,各經濟組織、個體、經濟制度等都在探索中適應這種重大改革。如圖4所示,我國房地產經歷過探索式發展后,1998年開始迅速發展,商品房自由買賣使得改善自身住房條件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國開始住房商品化前,由于原有經濟體制下人們住房大都是單位分房,因此住房支出占收入比值極低,同時住房條件也較差。隨著住房商品化的實施,單位福利分房制度被逐漸取消。原有住房條件差,新家庭又失去福利分房機會,因此對居住用商品房的需求迅速膨脹。近15年來,房地產開發企業平均每年新開工房屋面積中,供居住用的普通住宅面積占近80%,高檔別墅、公寓又占了4.05%,兩者之和達到84.05%,剩余的生產經營用房屋僅為15.95%??梢姺康禺a企業開發的房產也主要為滿足這種消費需求。商品房屬于長期資產,但在房地產市場興起后的一段時期,占房地產市場主要部分的居住用房屋主要用于滿足人們基本居住需要,具有完全消費資料屬性①,房地產開發絕大部分應歸為第Ⅱ部類生產,而所占比例極低的辦公及營業用房屋開發屬于第I部類產出。根據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由于商品房需求驟增,這種特殊消費品具有占用流動性大的特點,在第Ⅰ部類高速增長期,與兩部類(V+ΔV+M/X)相對應的收入將有很大份額用于購買第Ⅱ部類產出的商品房,商品房價格逐年上漲。人們為滿足最基本居住需求,不得不改變消費傾向,節制普通消費品購買,以滿足相對昂貴的住房需求。兩大部類普通消費的抑制必然使國內消費需求難以拉動,消費價格指數也因此在經濟較快增長時期仍處于極低上漲水平,甚至出現通貨緊縮跡象,因此房地產市場興起將通貨膨脹推離原有路徑。我國自2000年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房價同時增長,但商品房并不能拆分為每平米購買,也不能按使用時間段平均購買,而只能整套獲取。這樣,購房者不得不一次性支付較大數額房款或首付款。如表2數據,2000年,我國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人6280.0元,若以三口之家測算,兩人收入共12560元,供養一名未成年人。2000年我國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為20.3平米,住宅商品房平均售價為每平米1948.0元,該戶購房總價款為118633.2元,相當于兩人收入的9.45倍,即使采用房屋抵押貸款的形式取得住房,按照30%的比例支付首付,也相當于2.83年收入總和,拋除生活必要開支,需要近6年時間才可完成積累。由此消費者必然改變原有消費傾向,節制普通消費用以支付購房需求,2000年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僅上漲了0.4%。另外,隨著房地產價格泡沫的充斥,購房總款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有提高趨勢,對消費也繼續起著抑制作用。房地產市場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不僅因為商品房吸收流動性大,還因為商品房總需求增長迅速。2007年之前,我國保持平均9.95%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除2004年外都低于2%,甚至有三年時間該指數變化為負,而同一期間,商品房銷售額卻出現高速增長,最高時為2005年的69.23%。2000—2007年,年商品房銷售額占國民總收入比值也呈遞增趨勢(如表3),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使本應出現的通貨膨脹并未出現。房地產市場發展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被掩蓋在經濟增長背后,這種抑制使中國投資過熱拉動的經濟增長并未受到通貨膨脹的威脅,反而促進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這掩蓋了兩大部類不平衡的潛在威脅,使我國在發展房地產市場過程中很少主動預測該市場發展趨勢和調整周期[5],難以做到未雨綢繆。如2008年我國“四萬億”計劃,雖然讓2009年房地產市場重新振作,但卻讓我國與世界市場相脫節的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偏離,并出現2013年的反彈性增長,使房地產價格泡沫繼續膨脹。總之,由于第I部類中V和M較多,房地產市場發展成為改善住房需求的重要部分,對V和M的購房滿足減少了對其他消費品的需求,由此CPI持續低位上漲。但當房地產完全成為投資品時,這種形勢便會逆轉。
二、房地產市場調整期的逆向通貨膨脹沖擊
房地產市場發展具有周期性,經快速發展之后,必然會達到飽和,繼而陷入低迷[6]。飽和的房地產市場真正屬于投資品市場,房地產也成為第I部類產出。房價內充斥的泡沫一旦破滅,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兩大部類比例便頓時失衡,造成逆向通貨膨脹沖擊,且伴隨房地產市場的產能過剩。
(一)房地產市場部類轉移房地產市場由第II部類向第I部類的轉移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房地產新開發面積中居住用房屋比例減少。從2008年開始,房地產開發企業新開發房屋面積中,無論普通住宅還是高檔別墅、公寓所占比例開始持續下降,同時,辦公樓及商業營業用房屋等所占比例開始逐年上升。后者明顯屬于兩大部類生產中的C部分。根據馬克思兩大部類平衡理論,兩部類的C都由第I部類生產,根據圖5所示的房地產用途變化趨勢,房地產開發正逐漸向第I部類轉移。二是由于居住用房地產屬性轉變,此類商品房也轉變為第I部類產出,這是對經濟影響最主要的部分。房地產具有消費資產和投資品雙重屬性[7],由于商品房用途由最終獲取者確定,而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決定,其屬性也取決于購房者的需要和預期。在購買的商品房滿足居住需求之后,購房者繼續購買的商品房便成為投資的一種方式。此時購買者增加的房產主要用以賺取租金或增值收益,因此居住用房屋的投資品屬性變得更強,并逐漸變為社會再生產的第I部類產出。這種轉移可能產生兩方面影響:一方面,由于房價泡沫破滅,在房價看跌的形勢下,投資于房地產的預期收益減少[8]。根據資本追求利潤的特點,商品房需求將下降,商品房成為產能過剩產品。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開發時間較長,生產規模難以自由收縮。房地產價格上升時期,潛在的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被隱蔽,房價泡沫破滅時,占經濟活動重要地位的房地產投資過快問題便會顯現出來。如果我國繼續依靠投資拉動帶動經濟增長,便會造成第Ⅰ部類的(V+ΔV+M/X)過多,向第II部類購買的普通消費資料增加,沒有商品房的第Ⅱ部類產出便不能完全滿足兩部類消費需求,從而出現通貨膨脹。我國現今房地產市場正處于這種過渡期,房地產市場向第I部類的過渡,使我國不得不面對由此可能產生的通貨膨脹沖擊。
(二)我國房價泡沫破滅壓力表象我國房地產高速擴張之后,價格泡沫逐漸形成,現今房地產價格泡沫破裂壓力增大[9]。首先,作為實物資產,房地產使用已趨飽和。我國房地產市場從1998年開始獲得迅速發展,進入明顯的擴張期。2008年“四萬億”計劃的刺激使房價反彈程度較大,到2013年底,我國商品房價格、銷售面積都出現非正常速度上漲,12月份同比價格上漲最高達21.9%,全國商品房銷售量增長了17.34%,城鎮人均住宅面積高于32平米。商品房的需求趨于飽和,一些城市出現大打折扣銷售以及拋售現象,過剩的商品房供給短期內難以消化。其次,作為投資品,房地產投資收益低下。房地產作為投資品可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租金、增值收益、更多的動遷補償等,這三類收益的賺取都須以其實物使用形式為基礎。在實際生活和經營求難以挖掘的情況下,房地產投資價值降低。如今,我國房地產市場平均收益率下降,年凈租金收益與房價的比例大都低于2%,小于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25%。一些商品房空置的“零租金”現象愈加突出,我國商品房空置率已高于20%,一些大中城市呈現所謂的“鬼城”[10]。投資于無租金低價格上漲的房地產市場等于資金受到侵蝕。再次,維持房地產發展的資金鏈支持削弱,行業資金周轉困難。房地產業是資金密集性行業,其發展離不開強大資金鏈的支持。我國房地產投資資金中自籌資金的比例一般為30%左右,其他主要依靠商業銀行提供的資金,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向銀行獲取的20%左右的直接貸款、個人購房時采用住房抵押方式向銀行所貸款項,兩種方式所獲銀行資金量極高。近幾年,房地產業的直接貸款比例下降,2010年直接貸款比例就開始下降為17.30%,其后兩年都在15%左右,2013年在房地產市場獲得極強增長的情況下也僅為16.11%。長時間的銀行信貸收緊使房地產商降價抽身的壓力加大。銀行資金支持削弱使得房地產商資金鏈條緊繃,時間愈長,房價泡沫破滅壓力愈大。
(三)房地產調整期的逆向通貨膨脹沖擊引致因素中國房價泡沫存在已成為事實,但房價泡沫一旦被硬性擠破,其直接后果便是通貨膨脹沖擊。首先,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釋放施壓于通貨膨脹。房地產吸收資金量大,對物價指數影響也大。1998年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以來,我國出現罕見的高增長低通脹態勢。2008年政府采取的4萬億刺激計劃,使2009年物價指數出現暫時緊縮。2013年房地產市場出現反彈性增長,并導致令金融業措手不及的“錢荒”。2014年5月份一些城市房地產銷售價量雙降,CPI增幅卻創今年來新高。可見房地產市場對物價的影響力量之大。若房地產價格失控性下跌,房地產市場不但不能吸收流動性,還會因房地產拋售擠出極多的流動性,加劇流動性過剩,給經濟造成極大的通脹壓力。2014年6—7月份,房地產市場低迷趨勢明顯,而不同于2013年的“錢荒”,一些銀行開始主動設計新的放貸方式,以尋找資金的投向,這可說明銀行流動性比較充裕。其次,銀行次貸風險加大。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時,購買者若選擇棄房,銀行不得不對商品房進行拍賣,抵押物價值存在損失顯而易見,這種損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抵押物的房地產價格下跌,這種價值減損是最基本的減損,銀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規避部分風險。近幾年我國商品房貸款的嚴格控制,減少了這種抵押房估計價值下降造成的風險。另一方面是抵押用房地產拍賣價格的下降損失,實際上銀行面臨更大的損失便是這種拍賣損失。因為房地產價格過高,房地產需求變弱,二手房有價無市。商品房按照市場估價拍賣,通常都會流拍,如2013年溫州棄房進入首拍后,成功率還不到5%。經多次拍賣、多次折價后商品房才能成功拍賣,這種價值減損及拍賣費用是風險的實質來源。若房價泡沫破滅,棄房急劇增多,銀行風險會更大,可能導致局部性金融危機。再次,地方政府債務存在危機風險。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各城市承載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投入。地方政府在推出新產品“空地”之前,需要預付很大一部分動遷支出。所有支出是每年財政收入所不能彌補的,因此地方政府大規模舉債,并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來彌補。房價泡沫破滅將導致土地出讓難以實現,甚至出現房地產商想要“退貨”現象,地方政府收入銳減。支出增加和收入下降共存的結果便是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開始。政府作為公共管理部門不能破產,最終不得不靠增發貨幣來解決債務問題,貨幣的增發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總之,我國房地產抑制通貨膨脹時期基本結束,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可使經濟失去對新形勢的適應能力。在我國根本的結構性矛盾沒有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持續通貨膨脹壓力會加大。若持續使用計劃性的救市政策,人為推高房價,只能助長社會投機活動,使房地產泡沫持續膨脹,最終可引發通脹全面爆發。
三、政策啟示
篇6
關鍵詞:利率通貨膨脹率
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國民經濟的宏觀走勢對證券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在我國,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創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響,利率、稅率、通貨膨脹率等宏觀經濟參數的變動對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并不明顯。下面我們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作一探討。
利率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作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證券市場,其波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利率是影響證券市場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與證券市場表現為負相關。根據現值理論,證券價格主要取決于證券預期收益和當時市場利率兩個因素,并與預期收益成正比,與折扣率(無風險利率)成反比。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利率上升和下降對證券市場造成的影響。
利率上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利率上升將對上市公司造成影響。利率上升,公司融資成本增加,利潤率下降,股票價格自然下跌。使投資者不能對其業績形成一個良好的預期,從而公司債券和股票價格將下跌。
利率上升將改變資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資金從證券市場特別是股市轉向儲蓄,導致證券需求下降,證券價格下跌。
利率下調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銀行利率的調低有可能使證券投資的收益率高于銀行存款的利率,從而抬高證券的投資價值,吸引投資者從銀行抽出資金投入證券市場,以獲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調低通過游資釋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從而形成一輪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著銀根的放松,企業借款規模的擴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從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收益,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得益尤甚。
對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來說,指數波動對利率變化非常敏感,但是,對于一個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而言,其波動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響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諸如證券市場制度變遷、政策變化、資金推動等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過渡經濟中的新興市場在制度安排與政策選擇上可能存在的隨意性,導致證券市場與利率的關系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穎(2003)對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與上證綜指之間的關系以及降息前后預期和后果對股市的沖擊作了實證檢驗,認為利率變動預期與股指存在更強的相關性。投資者將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積極入市購買股票,從而把股票價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場已對降息作出反應,市場過度反應現象明顯,信息不對稱現象顯著。
表1列出了我國1996年及以后的歷次利率調整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股市利率預期的反應還比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應的有6次,占67%。
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2003年1月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開始由負轉正,從9月份開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貨膨脹率作為一個衡量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價格變動的因素都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方面,通貨膨脹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經濟的穩定增長受到威脅,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投資趨于茫然,投資者心態受到嚴重影響,政府采取的反通貨膨脹政策,如緊縮的貨幣、財政政策,會使股票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受到不利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經理和投資者不能很明確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難預料將來盈利水平,企業利潤變得不穩定,使新投資停滯不前,這會使股價上升缺少實質性的支撐。另一方面,由于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量過多造成的,貨幣供應量增多,開始時一般能刺激生產,增加公司利潤,從而增加可分派股息,進而會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價上漲。在通脹后期,如果人們預期通貨膨脹即將結束,如果通貨膨脹使企業的產品銷售價格高于工資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貨膨脹便有可能促進投資和企業盈利的增加,這又會使股價上升。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證券市場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從理論上來說證券市場的運行方向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主流應該是一致的,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都會帶來影響。
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有不同的影響
溫和、穩定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價格上揚有推動作用。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通常被理解是一種積極的經濟政策結果。旨在調整某些商品的價格并以此推動經濟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行業、產業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價格有明顯的上調,銷售收入也隨之提高,促使其證券價格上漲。但是,嚴重的通脹則是非常危險的,政府不能長期容忍通貨膨脹的存在,又必然會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抑制通脹,其結果是置企業于緊縮的宏觀經濟形勢中,這又勢必在短期中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資金進一步離開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價格又會形成新一輪的下跌。
我國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影響的檢驗
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走勢的一般刻畫通貨膨脹率作為系統風險中的市場要素,其變動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價格的變化,股票價格也會受到影響。王宏利(1999)對1991-1998年的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作了研究,結果表明: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場資金量少,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不能充分體現出來。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股市擴容速度不斷加快,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明顯顯現出來。通貨膨脹率與股票價格具有極高的負相關性。
我們對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貨膨脹率作圖1分析??梢钥闯?整個時間段可以基本劃分為四個區間,每個區間的對應相關性如表2所示。
雖然自去年以來,通貨膨脹率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通貨膨脹率作為宏觀經濟因素它的走勢比較平穩。而股票價格幾經波折,說明股票價格不但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股票市場固有的特點。從整個走勢圖可以看出,股票市場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還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觀經濟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價格作為預測通貨膨脹的重要經濟指標。
股票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我們對股票收益率與通脹率進行擬和得到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與較平穩的通貨膨脹率相對應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頻繁的股票收益率。
對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間股票市場收益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作進一步檢驗。其中上證綜指取月末收盤價,數據來源為中國證監會網站;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來源為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為得到股票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基本關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α+βtINFt+μt
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為通貨膨脹率,μt是殘差項,α是常數。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貨膨脹率,Index代表上證綜指月度收盤價,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費物價同比指數,t表示時間,μ是誤差項?;貧w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間股票市場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呈正相關關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化,但統計意義上不具有顯著性。
本文通過對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我國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證券市場對利率變動預期有過度反應。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擾,股票市場更多地顯現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對我國證券市場走勢的影響不顯著,我國股市經濟晴雨表的作用不明顯。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關鍵詞:通貨膨脹率,食品供給,剛性需求,翹尾因素
引言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全球各國的經濟增長帶來致命的打擊,中國經濟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不利沖擊,中國政府適時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政府空前力度的經濟刺激政策的實施下,我國經濟在逆勢中步步向好,2009年呈現出令世人驚嘆的“V”型回升。貨幣供給和金融機構信貸超常擴張是經濟迅速回升增長的強大驅動力。2009年我國狹義貨幣M1和銀行信貸這兩個指標年增長率達到25%左右。M1和銀行信貸如此天量增長也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市場上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不斷加大,對于是否引發未來通貨膨脹爭議不斷,但對于加大經濟系統的通貨膨脹壓力這一觀點達成共識。隨著2010年1-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的陸續出臺,市場對于通貨膨脹的討論甚囂塵上,因此理性分析當前通貨膨脹形勢無論是對個人認清當前的宏觀經濟情況還是對于未來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現有研究成果的簡單回顧
通貨膨脹本質上就是一種貨幣現象,是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期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長期以來,學術界關于通貨膨脹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主要分為兩類分析,一類是研究通貨膨脹與其他經濟變量的關系;劉霖、靳云匯(2005)以1978-2003的年度數據構建經濟增長率、貨幣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三變量VAR模型,研究顯示,從長期看價格水平上升時,未來貨幣供給增長率下降,這一規律可能與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付通貨膨脹的行為有關。另一類是專門研究我國通貨膨脹的特性如成因、類型、慣性特征等;陳彥斌(2008)通過對2003-2007年我國通貨膨脹的研究發現,2003以來的通貨膨脹具有結構性、非平衡性、溫和性等特點;同時具有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的特征,流動性過剩對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影響還不明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當前的最新數據、以比較說明的方法為主,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形勢。
當前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自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率由負增長扭轉為正增長以來,CPI同比增長率不斷攀升,1月份為1.5%,5月份攀升到3.1%,創19個月新高,首破通貨膨脹警戒線。市場的通脹預期愈演愈烈,通貨膨脹真的來臨了嗎?
事實上,仔細分析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構成部分可知:食品和居住這兩大類的價格上漲是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的最主要動力。(見表1)從表中可直觀看出,食品類和居住類的同比上漲率均高于CPI的同比上漲率,其中食品類的上漲率往往是CPI上漲率的兩倍之高。又由于在我國CPI構成中,我們賦予食品和居住這兩大類的權重相對比較高,綜合這兩方面的因素,可以認為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這兩大類拉動起來的。以4月份為例,食品價格上漲5.9%。居住價格上漲4.5%,占2.8%同比漲幅的93%。由此可知,當前CPI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的價格上漲。
表12010年1-5月份CPI分類別同比上漲率單位:%
月份
類別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CPI同比上漲率
1.5
2.7
2.4
2.8
3.1
食品類同比上漲率
3.7
6.2
5.2
5.9
6.1
居住類同比上漲率
2.5
3.0
3.3
篇8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現階段流動性狀況,并進行了通貨膨脹對經濟穩定造成影響的國內外分析,最后提出了對通貨膨脹的幾項預防措施。
一、我國現階段流動性狀況分析
就現在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外匯占款對沖不完全, 基礎貨幣投放過多, 導致流動性過?!,F有的匯率制度決定了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匯占款,即購買外匯資產投放基礎貨幣。2003年末到2007年11月底,外匯占款增量約為9.64萬億元,被央行票據對沖4.91萬億元,基礎貨幣凈增約4.73萬億元,年平均增幅15%,通過貨幣乘數作用,M2增量約21.65萬億元,年平均增幅16.9%。
對此情況,央行進行較大力度的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過剩進行回籠,但是作用不明顯。為了收縮過剩的流動性,央行在發行票據的基礎上,又采取了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以減小貨幣乘數,收縮貨幣供給量的對策。我國的流動性過剩已經存在,只是在經濟危機這個大的環境下被掩蓋起來,且我國又進行巨大的資金投資,準備刺激經濟,所以我們必須為流動性過剩的凸顯和因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做好預防準備。
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穩定造成的嚴重影響
通貨膨脹對當前中國民眾的生活和經濟發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將使得中國已經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不平等。通貨膨脹會降低消費者的實際生活水平,但是通貨膨脹對低收入民眾的生活的沖擊最大。土地、資本和其他財產所有者可以在輪番漲價的通貨膨脹中通過提高土地和產品的價格來降低通貨膨脹損失,甚至在通貨膨脹中獲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眾只有工資收入(或者養老金收入),而工資收入的增長不僅總是在落在通貨膨脹之后,而且上漲的幅度也比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這種情況在勞工權利缺乏的中國更加明顯。
通貨膨脹的第二個危害是它給投資和消費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將使得中國本來已經扭曲的經濟結構更加扭曲。商品的價格應該是市場對生產者發出的信號,生產者根據這個信號來掌握市場對自己產品的需求,從而相應地提高或者減少生產規模,以保證各種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得到更好地運用。但是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種商品價格的上漲,并非是由于市場的真正需求的上漲,而只是由于生產者的投機沖動或者消費者對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個生產者都能掌握市場的全面信息,因此這種由不確定性帶來的投機和恐慌很可能推動沒有根據的進一步的投資沖動。
第三,通貨膨脹將阻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從生產者的角度看,在一個通貨膨脹時期,最簡單的牟取利潤的辦法就是漲價;而且是爭取自己的產品以更快的速度漲價。雖然到頭來輪番的價格上漲將沖銷自己產品漲價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漲價損失則將更高。
三、通貨膨脹對經濟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的國內外分析
國內外經驗教訓表明通貨膨脹對經濟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首先,從中長期來看,通貨膨脹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從許多國家來看通貨膨脹率較低的經濟發展較快,通貨膨脹較高的經濟發展較慢,與之相比,西方一些只重視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而不重視抑制通貨膨脹的國家,在70年代紛紛陷入了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的局面,不得不在70年代末追求貨幣幣值穩定。
其次,通貨膨脹導致各種經濟信號失真,造成企業的決策失誤。前幾年我國一度經濟過熱,原材料房產價格迅速上漲,許多企業為了追求高利潤,激戰流動資金大搞固定資產投資,結果在市場價格回落后,出現經濟泡沫現象,占壓數千億資金,拖垮了一大批企業。
第三,通貨膨脹會擾亂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通貨膨脹會破壞正常的商業信用關系,導致其也相互拖欠的三角債,在通貨膨脹階段,貨幣貶值過多,造成人們心里恐慌,會由貨幣儲蓄轉向購物保值,降低社會儲蓄水平,損害競技場啟發長的基礎,導致囤積居奇,擾亂正常經濟秩序。
第四,通貨膨脹會導致社會實際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劇社會矛盾。通貨膨脹會損害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特別是固定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是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時間長了是比加劇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
第五,我國企業生產經營和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通貨膨脹會使巨大風險轉移和積聚到國家銀行,埋下巨大隱患,造成經濟增長緩慢,資產質量和經營受以下降,嚴重消弱金融業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杠桿作用。
四、對通貨膨脹的預防措施
面對這些因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的不良影響,在現在的情況下,雖然控制危機保持經濟穩定健康增長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但是在保增長的同時,必須預防因過度投資引發的通貨膨脹。
首先,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真確處理抑制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促進物價漲幅低于經濟增長率。保持貨幣供給基本適度,貨幣供給既要有利于控制物價上漲,又要促進經濟增長持續發展。改革金融宏觀調控方式與方法。金融宏觀調控要從直接調控為主轉為以間接調控為主。中央銀行要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在貨幣供給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緊,實行預調,微調,防止經濟增長起伏過大,要充分發揮信貸政策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的作用,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支持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其次,中央銀行必須對存款金制度進行改革。要逐步回復存款準備金支付,清算和作為貨幣總量調控工具的作用。改變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一較高比例向中央銀行交付準備金,保留預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銀行大量借款的現象,理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金關系,增強商業銀行資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須深化我國利率管制體制市場化改革,最終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為核心的市場利率體系。
參考文獻
[1]何慧剛,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沖銷政策:效應、制約因素和對,[J]。2007,(8)。
[2]尹世杰,消費經濟學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9
【論文關鍵詞】 消費價格指數 生產資料物價指數 通貨膨脹會計
2008年2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下簡稱cpi)同比上漲8.7%,繼1月份cpi同比上漲7.1%創11年來cpi月度漲幅新高以后,又創新高。在剛過去的2007年,百姓最為關心的事情莫過于消費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期間各月份的cpi同比上漲平均為4.8%。物價攀升,再度成為社會各界的敏感話題。由于2006年谷物產量減少,而利用量增加,導致2007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國際價格均大幅上漲。與此同時,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這進一步推動了消費品價格上揚。在需求強勁增長的拉動下,促使許多工廠幾乎滿負荷生產,進一步導致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的價格上揚,并最終造成工業品價格上漲。目前企業界正在積極尋求對策應對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沉寂了多年的通貨膨脹會計又被會計界重新給予高度的關注。下面筆者通過分析通貨膨脹會計幾種模式的優缺點,提出我國企業目前應怎樣利用通貨膨脹會計來規避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
一、通貨膨脹會計模式
目前通貨膨脹會計模式主要有:歷史成本/穩值貨幣會計,即調節價格水平的傳統會計;現行價值會計,即現行成本會計;不變幣值的現行價值會計,即調節價格水平的現行成本會計。
1.歷史成本/穩值貨幣會計又稱作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模式。它仍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而計量單位改用購買力相等的貨幣單位,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對會計的影響。具體做法是通過采用一個適宜的物價變動指數把財務報表上各個項目的歷史價格金額換算為不變價格金額。
它的主要優點:一是方法簡便,只要將原歷史成本會計所得的金額數據,按物價變動指數予以調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較不同時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財務報表具有可比性;三是易于監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財務報表增強了可審性;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財產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五是物價指數由物價部門制定,有一定的客觀性。
它的主要缺點:一是指數不易選擇,我國現行公告的是零售物價指數,不是生產資料物價指數,而且各地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平衡,難以統一用一個物價指數來衡量;二是在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各類資產和負債對物價變動所受的影響是不同的,用同一物價指數不可能得到正確反映,甚至相關甚遠;三是每個會計期末要進行調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較大。
2.現時成本/名義貨幣會計又叫公允價值會計,它采用公允價格為計量基礎,改變了資產計量和收益確認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傳統。這種會計模式要求對待資產的賬面價值按現行成本予以調整,再計算出現有資產由于現行成本變動而產生的,尚未實現的利潤或損失。
其主要優點:一是提供更為準確的會計信息。因為資產按現行重置成本計量,反映了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較為接近企業資產的實際情況和實際的經營收益,有利于正確評估企業業績;二是由于固定資產是按現行重置成本記賬的,可以維護企業的正常生產能力,保證固定資產的更新資金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 編輯整理
其主要缺點:一是重置成本的確定需要大量物價資料和進行復雜的計算,當找不到市場公允價格時,只能估計或按物價指數計算,如計算不當,反而會使企業成本失實情況加劇,同時也加大了審計的難度;二是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資產在不同時期的現行價值,這些數據難以相互比較;三是沒有考慮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由于不計算貨幣性項目的購買力損益,通貨膨脹過高的時期,致使企業消耗掉的貨幣資金得不到完全補償。
3.現時成本/穩值貨幣會計又叫不變幣值的現行價值會計。它是不變幣值會計和現行價值會計模式的結合。前者消除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對會計的影響,后者消除特定物價水平變動對會計的影響,而這兩種物價變動往往是同時存在的。從理論上看,將上述兩種會計模式相結合得到現時成本/穩值貨幣會計,能解決物價變動帶來的會計問題,最符合資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主要優點:既能反映一般物價變動的影響,反映貨幣性項目的實際購買力,又能反映個別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確保企業維持現有生產經營的能力,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真實、準確,也有利于企業正確決策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主要缺點:一是指數確定不易,主觀性強,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實物操作難度高,成本也很高。
二、通貨膨脹會計的應用
現時成本/穩值貨幣會計模式相比之下,是目前比較完善的方法,但應用時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我國采用的零售物價指數,應進一步換算為生產資料物價指數。計算物價指數應考慮企業所在地域因素,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內陸地區和邊緣落后地區的物價變動情況不一致,計算物價指數時應區別對待。
2.應注意科技進步因素,比如電子設備的加速折舊問題。
3.完善內部管理體系,使之與通貨膨脹會計相適應,比如,普及會計電算化,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
4.努力克服實行通貨膨脹會計帶來的成本增加問題和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映。
由于各個企業千差萬別、各有特點,很難選出一個通用的良方,這就要看企業財務工作者的業務水平、能力,會計主管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來選用會計模式。另外會計人員還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多管齊下,從會計角度規避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篇10
【論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通貨膨脹對我國企業資金需求量與供應量、資產的購買力、生產能力三方面的影響,并對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現金管理、存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議。
我國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9%,曾有人預計,我國2008年通貨膨脹率將達到7.2%,我國企業已經切實體會到通貨膨脹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時期物價不斷上漲,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巨大挑戰。在通貨膨脹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一、通貨膨脹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分析
(一)資金需求量增加,資金的供應量反而減少
通貨膨脹的發生,使得資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價的上漲,使采購同等數量的物資將需要占用更多的資金,企業為了減少原材料不斷漲價所產生的損失,或想在囤積原材料中獲得利益,企業就會提前進貨,進行超額儲備,造成了資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按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核算,會導致少計成本和虛計利潤,使得資金補償不足,企業必須通過追加資金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與之相反的是當通貨膨脹發生時,企業資金的供應量將會大大減少。在通貨膨脹期間,絕大部分企業都會發生資金緊張,企業間相互拖欠貨款的現象會更加嚴重,應收賬款的回收率降低,從而引起經營資金供應量的減少;在物價波動劇烈時,投機利潤大大高于正常的生產利潤,這時,越來越多的資金用于囤積商品、搶購黃金等投機活動,使閑置資金轉化成信貸資金的過程受到嚴重阻礙,大大減少了民間信貸資金的來源;當發生通貨膨脹時,國家會采取貨幣緊縮政策,會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使銀行的信貸規模大大減少,這也迫使銀行在進行貸款時特別謹慎,貸款的條件也會更加苛刻;通過提高利率,使得企業的資金成本不斷升高。物價上漲,引起利息率上漲,使股票、債券價格暴跌,增加了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籌資的困難;因此,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資金的供應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業資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二)企業持有貨幣性資產遭受購買力損失,持有貨幣性負債獲得購買力收益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由于貨幣性資產的金額是固定不變的,付出同樣多的貨幣,只能獲得較少量的商品或勞務,因而持有貨幣性資產必然遭受到一般貨幣購買力下降所帶來的損失。貨幣性負債,意味著債權人收到的款項沒有期初借給借款人的款項值錢,反之,也就意味著企業歸還貨幣性負債時獲得購買力收益。非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負債的價格一般是變化的,它們所蘊含的購買力不隨物價水平的變動而變化。一般物價水平變動是個別物價變動和幣值變動交叉影響的結果,個別資產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通常情況下是同一般物價水平變動趨勢一致。所以,當物價水平上升時,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也隨之上漲。
(三)企業的再生產能力受到損害
在通貨膨脹發生時,按歷史成本確認的會計收益,將會造成低估成本、費用,高估利潤,使得盈虧不實,最終也將損害到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其一,成本補償不足。銷售收回的補償資金難以維持企業簡單再生產,使生產資金在物價上漲時處于萎縮狀態;其二,負擔不必要的稅賦。在通貨膨脹下,企業高估收入低計成本,導致利潤虛增(甚至明盈實虧),從而引起企業應稅所得增加。例如,當通貨膨脹率為8%,稅前資產收益率為10%,如果企業以25%交稅,投資者的稅后收益僅僅為7.5%,甚至不夠補償通貨膨脹成本,該企業的稅后實際收益是-0.5%,從而損害企業的再生產能力;其三,當企業利潤增加時,股東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時的利潤是虛增的,這種虛利實分的現象,將會削弱企業的財力。這種情況的存在使企業喪失了補充存貨和更新固定資產的能力,也就是說,企業無法保持簡單再生產的能力。
二、在通貨膨脹環境下財務管理的對策
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筆者認為在通貨膨脹期財務管理應該采取以下相關對策:
(一)現金管理的對策
企業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主要是為了滿足三個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預防性需要和投機性需要。由于現金屬于非收益性資產,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期,持有的現金會遭受購買力損失,若現金持有量過多,勢必使企業遭受損失。
然而,由于通貨膨脹期貨幣的供應量減少了,而貨幣的需求量卻增加了,如果企業缺現金,不僅難以應付日常的業務開支,坐失良好的購買機會,還會對企業的信譽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期,企業面臨著更多不確定的因素,企業臨時短缺現金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企業必須擁有足夠的現金來應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貨膨脹期,企業現金的管理目標首先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維持正常生產經營, 而后再考慮持有現金所遭受的購買力損失。
(二)存貨管理的對策
存貨是企業日常運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存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時供應公司經營中所需要的存貨。持有存貨會發生儲存成本、存貨所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存貨的磨損等相關的成本,一般情況下,企業希望盡量減少存貨。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考慮物價上漲對存貨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要考慮由于國家實施通貨緊縮政策,社會投資、消費、出口等方面對企業產品的需求會減少。因此,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權衡利弊,需要儲備適當數量的存貨。除此之外,企業應該與客戶簽訂長期購貨合同,以減少物價上漲造成的損失。
(三)應收賬款管理的對策
在通貨膨脹期,應收賬款屬于貨幣性資產,會遭受購買力的損失,而且由于企業間的資金緊張,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業應該制定更嚴格的信用標準和縮短信用期間,要設立專人催收賬款,讓應收賬款盡快轉換為現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四)投資的管理對策
投資分為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短期投資無需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短期投資是指能夠隨時變現,并且持有時間不準備超過1年(含1年)的投資,一般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資是現金的暫時存放形式,其流動性僅次于現金,具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在國家經濟結構穩定下,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還不足以影響投資的贏利,短期投資就不必考慮通貨膨脹。長期投資需要充分考慮通貨膨脹。長期投資是指不準備或不能隨時變現,并且持有時間擬超1年的投資。一般包括長期債券投資、其他長期債權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和隨機性,必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能夠精確的預測通貨膨脹率對投資分析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在進行長期投資決策中,都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并對其影響加以調整,以免導致錯誤的投資。
(五)減少稅賦的對策
為了減少當期的稅賦企業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或是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期限,對存貨可采用后進先出法,對非專利技術、商譽等無期限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對應收賬款計提更多的壞賬準備等方法。由于在納稅范圍和應納稅額的界定上,法律都賦予稅務機關一定的職業判斷,企業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應該及時與稅務部門聯系與溝通,使得稅務局認可企業在通貨膨脹下的這種變更,從而達到減少稅賦的目的。
(六)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
為了讓企業在通貨膨脹下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再生產,企業要對某些價格變動劇烈的機器設備,按重估價值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對某些價格變動劇烈的原材料物資,按現行價格提取物價變動準備金。只有這樣才能使資產消耗與補償平衡,保證企業再生產能力,使資本得以保全,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權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財務預警系統
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編制現金流量預算。通過現金流量分析,可以將企業動態的現金流動情況全面地反映出來。建立長期財務預警系統,構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從綜合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即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濟效率、發展潛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谷繼建等. 通貨膨脹現狀及其對投資影響探究. 特區經濟,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