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治理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的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貨幣供應;通脹預期;通貨膨脹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高0.8個百分點。10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5.0%,漲幅比9月份高0.7個百分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我國的CPI與PPI由負轉正,并迅速攀升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見表1)。
為在全球危機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我國近兩年使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協調搭配。但經濟復蘇的表象下,我國經濟出現了新的問題,通貨膨脹預期的加強、資產價格虛漲等。世界經濟的發展規律證明,許多快速增長的經濟體都必然伴隨一定程度的通脹,適度的物價上漲是保證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同時也是疏導城市居民的通脹預期、引導財富效應向真實消費轉化的保證,但是通貨膨脹會在總體上降低居民消費福利。因此,通脹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將可能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從近期的情況看,國內經濟回升,通脹預期日益強烈,為了遏制通貨膨脹的蔓延,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央行開始著手管理通脹預期,試圖引導經濟合理發展。為了找出誘發我國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因素以及各誘發因素對通貨膨脹的短期及長期影響,本文將對我國通貨膨脹成因進行探討,從而提出抑制通貨膨脹治理對策。
二、我國通貨膨脹成因分析
根據的貨幣理論,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和價格水平全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在長期來看,貨幣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貨幣的價值,貨幣供給增加,導致流動性過剩,貨幣貶值,購買同樣的商品和勞務需要更多的貨幣,最終導致物價上升,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四類: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輸入型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過多的貨幣追逐相對過少的商品,按照凱恩斯理論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于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會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成本或供給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貨膨脹,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向上移動的原因大致有工資過渡上漲、利潤過渡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對于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的成因專家剖析可以歸為兩種。部分學者認為引起此輪通貨膨脹的根源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是國內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引起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1.輸入型通貨膨脹。有學者通過研究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變動與國內一些商品價格的波動之間的一種潛在聯系,認為中國正面臨嚴重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第一種途徑是通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輸入的,國外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必將推高國內相關商品的價格。第二種途徑是通過資本流動而輸入的。美國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導美元貶值,削弱了美元資產對短期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導致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涌入收益率較高的中國,投機資本進入中國涌向資本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當中國國內的證券價格以及房地產價格在他們的帶動下炒高后,投機資本熱錢帶著巨大收益退出。
有學者分析國內的一些傳導機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傾向于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我國對鐵礦石、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高度依賴,使得我國面臨國際市場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風險加大。而現在的傳導機制也很快,市場的供求就會發生變化,引起國內商品價格上漲,加劇國內通脹預期。二是國內的流動性,人們現在有了一個世界的預期,投機資本對中國的外匯資本流入的預期加強,人們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價格水平上。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有學者更傾向于把物價上漲歸為受成本推動的影響。其中有三個因素值得關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農產品的價格上漲:二是輸入性通貨膨脹推動成本上升,美元貶值引起石油、礦產等美元標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三是由環保、價格改革和尤為重要的工資上漲推動的成本上漲。這三個因素疊加推動了物價上漲的趨勢。
通脹預期是導致通脹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就會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從而加劇通脹,并可能造成通脹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費者和投資者認為某些產品和資產價格會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會將存款從銀行提出,去購買這些產品或資產,以達到保值或對沖通脹的目的。這說明近期的擴張貨幣政策引起了企業家對未來市場趨好的預期,使得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推動生產成本的上漲。緊縮性貨幣政策就是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達到緊縮經濟的作用,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應對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與建議
(一)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企業家的投資決策影響較為顯著
鑒于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漸AJE軌,通貨膨脹不斷惡化,非常時期執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當逐步退出。這一階段貨幣當局應當根據當前的形勢發展需要,理性實施經濟刺激政策,正視其負效應,經濟刺激計劃要適時退出,政策目標也做出相應的調整,增長經濟的內生性。貨幣政策應該回歸常態“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包括: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管理通脹預期;管理價格體系:加強流動性管理,引導信貸速度增長并優化信貸結構,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下,企業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企業會減少投資,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對我國當前通貨膨脹進行治理應著眼于當前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而不是盲目減少貨幣供給,制約經濟復蘇,同時應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注意引導投資,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彈性,提高存貸款利率水平
通貨膨脹日趨嚴峻,加息對于當前中國經濟來說,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負利率會產生泡沫經濟,給消費者帶來資產增值,但以長久的痛苦為代價。所以應逐步增加利率的彈性,提高存貸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選擇使用單邊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貸款利率不變的做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企業的影響,還可以保證儲戶不會遭遇由于實際負利率造成的購買力下降。單邊上調存款利率后,市場也容易形成貸款利率即將上調的預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機需求。
此外,在經濟出現放緩風險的情況下,單邊上調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間。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保持
物價穩定,實現經濟的平衡。這意味著,要增加消費所占GDP的份額而減少出口和投資的份額。
(三)完善人民幣匯率管理機制
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往往是導致經濟偏離平衡的根源,現行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已經無法改變國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現行的匯率制度,將無法改變國外的旺盛需求,將會使國家外匯儲備日益增長,相應地,得增發同樣數量的基礎貨幣,導致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完善匯率的管理機制,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已經成為當前的任務。如果匯率可上升至市場認可的真實匯率,則出口企業可以依據真實匯率調整自己的生產行為,產業結構也能得到實質性調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國的有限的資源被低價賤賣,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當前的消費價格指數不能很好的反應普通消費者的日常消費支出變化
國內通常用CPI的高低來衡量通貨膨脹,但中國現行CP|的構成已嚴重與現實脫節。由于CPI具有明顯的食品價格驅動特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費價格指數中占比重較大的食品消費已趨于穩定,而房價和醫療費用在普通消費者的實際支出中所占比重較大,但在CPI計算過程中卻一直沿襲傳統的較低的居住比重,導致消費價格指數對通貨膨脹的衡量不符合實際,大大低估了房價和醫療費用等類似消費支出在普通消費者總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費者預期對消費價格指數影響較小的一個原因:由于物價、消費等經濟現象具有滯后性,而心理預期又體現的是未來對人們決策的影響,故現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應普通消費者的日常消費行為,但是對許多化工等中間產品價格影響較大,并隨之向下游的產品轉移,最終在CPI中顯現。
(五)治理通貨膨脹要與產業結構相結合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協調搭配確保國民經濟超預期的增長速度。但經濟復蘇的表象下,我國經濟基本面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多年以來,經濟擴張都是以破壞社會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產業層次不高,經濟結構失衡等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通脹預期是導致通脹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就會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從而加劇通脹,并可能造成通脹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問題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的加強、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資產價格虛漲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當前通貨膨脹當與我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有機結合,引導信貸速度增長并優化信貸結構,使其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合理配置資金,尤其是要支持發展綠色經濟、現代服務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鼓勵低碳經濟相關產業發展,為實體經濟的復蘇奠定基礎,避免出現由于過多投機行為所導致的經濟泡沫。
參考文獻
[1]楊文悅,關于通貨膨脹預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10(2)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通貨膨脹;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脈沖響應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8)11-0034-05
較長時間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增長、低通脹”又好又快的發展狀態。然而,伴隨著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貨膨脹不期而至。進入2008年,CPI繼續在高位運行,一月份為7.1%,二月份達到8.7%,創下了12年來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貨膨脹成為當前宏觀調控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圍繞這一主題,國內眾多學者和研究機構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高鐵梅等(2008)認為,本輪物價上漲是貨幣供應量增多、成本推動和需求推動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防止出現全面通貨膨脹就要降低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穩定人們的通脹預期;Ⅲ國家信息中心(2008)認為,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升的主要動力和原因,目前貨幣政策應堅持從緊方針,但暫時不宜出臺加息等緊縮性政策;陳彥斌(2008)認為,流動性過剩對于當前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顯著,治理政策要著眼于當前通貨膨脹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何孝星和黃雪霞(2008)認為,利率政策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有限,繼續加息將會有害無益,未來應該以控制信貸總量替代加息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在對通貨膨脹成因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當前貨幣政策不僅對于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無能為力,而且在貨幣數量的調控方面也存在諸多局限,治理通貨膨脹應該更加重視財政政策的作用。
一、當前通貨膨脹的性質
有效的宏觀調控建立在正確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之上,因此,判斷當前通貨膨脹的性質和特征就成為我們討論問題的出發點。
1、外部失衡引發的通貨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后,除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國一直保持著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的雙順差。持續的外部失衡造成外匯儲備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大量的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使資本賬戶順差進一步擴大。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央行不得不擴大人民幣的供應,結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長,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別增長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雖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圖1)。貨幣供應量以及信貸的過快增長引發了流動性過剩,從而構成了當前通貨膨脹的最基本原因。
2、通貨膨脹具有結構性特征。目前的通貨膨脹呈現結構性態勢,并非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上漲的主要是食品價格。以2008年4月份為例(圖2和圖3),CPI為8.5%,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了22.1%,而衣著類商品的價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價格的上漲,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產品(16.1%)和鮮菜(13.6%)。食品之所以成為推動價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為食品行業的供給彈性較小,對于來自需求面的貨幣供給量的正向沖擊不能作出及時反應所致。盡管目前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但由于通貨膨脹具有自我強化的功能,如果不進行適當的調控,一旦人們形成通貨膨脹預期,那么結構性通脹就會演變成全面的通貨膨脹。
3、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比較明顯。本輪通貨膨脹帶有明顯的成本推動型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4月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1%,其中原油上漲37.9%,原煤上漲20.9%,有色金屬上漲4.7%(圖4)。同時,進口的主要商品如鐵礦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膠等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土地、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等要素價格的上漲也已經成為普遍的趨勢。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以及國際經濟形勢存在著緊密的關系。首先,隨著我國人口拐點的出現,原本可以“無限”供給的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其次,當前進行的要素價格機制改革使得之前人為壓低的要素價格逐漸向市場均衡水平移動;最后,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4、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在中國爆發通貨膨脹的同時,其他主要國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2008年1月,美國CPI上漲4.4%;歐元區上漲3.2%,日本上漲0.7%;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分別上漲3.9%、6.6%和7.4%;俄羅斯上漲12.8%,南非上漲9.3%,全球通貨膨脹有卷土重來之勢。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國際上大宗商品價格如鐵礦石、原油、糧食等價格的上漲就會相應傳導到我國,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事實上,當前制約我國供給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動與輸入型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通貨膨脹的趨勢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關于我國通貨膨脹率的脈沖響應函數。選取的變量指標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CPI下食品價格中的糧食價格指數(COR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NV)、廣義貨幣供給量同期增長率(M2)、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W)。由于我國2003年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因此本文的樣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總共63個樣本。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糧食價格指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M2同期增長率的月度數據來源于中國資訊行數據庫,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原始數據為季度數據,我們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數據。
脈沖響應函數刻畫了一單位標準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沖擊對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反映一個變量作用于另外一個變量的動態特征。一般在分析脈沖響應函數之前要建立變量之間的VAR模型,我們首先根據AIC準則和SC準則,設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礎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術,建立了關于通貨膨脹率與其他變量的脈沖響應函數模型。西姆斯(1980)認為。VAR和脈沖響應函數模型下無需考慮變量的平穩性,所以這里沒有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圖5至圖8是CPI對于其他
變量一單位標準差沖擊的反應。
1、糧食價格對于通貨膨脹率的沖擊。由于糧食在CPI組成中權重較高,因此在當期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正向效應,并且正向效應呈遞增趨勢,第3期達到最大,此后開始逐期遞減。這表明糧食價格的上漲短期內會對CPI造成較大沖擊,但在長期內對于CPI的持續影響較小。
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于通貨膨脹率的沖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作用一直是正向效應,并且效應逐漸增大,到第5期開始穩定在一定水平。長期內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會產生溫和的通貨膨脹效應。
3、廣義貨幣供給量同期增長率對于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初期時廣義貨幣供給量同期增長率對通貨膨脹率的正向沖擊呈增長趨勢,到第5期達到最大值,隨后呈遞減趨勢,到第10期逐漸趨近于零。
4、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對于通貨膨脹率的沖擊。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對通貨膨脹率的正向效應在第2期開始顯現,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時仍然呈增長趨勢。顯然,勞動者工資的增加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效應非常強烈,在長期內會持續提高通貨膨脹率。
在給出脈沖響應函數之后,我們采用方差分解法,通過求解擾動項對向量自回歸模型預測均方差的貢獻度,了解各類因素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作用,分解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貨膨脹率自身以外,糧食價格和平均勞動報酬是長期中影響通貨膨脹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隨著時期的延長,勞動報酬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由于我國國內糧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糧價的影響,而勞動報酬的上升直接表現為生產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貨膨脹可能是目前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三、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雖然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任何時候都是一個貨幣現象,治理通貨膨脹理應由貨幣政策發揮主要作用。然而,從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形勢來看,基于需求調節的貨幣政策顯然對于供給方面的成本推動和輸入型通貨膨脹無能為力。同時,即便在貨幣政策調控最為核心的領域――貨幣數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成本,回籠貨幣,減少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是貨幣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卻要考慮諸多問題。首先,加息要考慮中美之間的利差。現在的情況是,人民銀行在不斷加息,美聯儲卻在不斷減息,使得中美之間的利差不斷加大。中美之間的利差倒掛會誘發國際投機資本進一步流入,從而加劇我國的通貨膨脹;其次,加息要考慮對貿易順差的影響。加息會提高資金成本,抑制國內的投資需求,并因此減少進口,進一步拉大中國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與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馳;第三,加息要考慮對儲蓄的影響。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過高的儲蓄開始減少,多年低迷的消費需求逐漸啟動。如果在這個時候加息,盡管可以將部分資金吸引回銀行,但是卻與擴大內需與發展資本市場的長期目標相悖。
2、存款準備金與票據回購的局限。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和央行票據的回購同樣可以達到回籠貨幣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間日益縮小。目前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15.5%的歷史高位,中小銀行流動性明顯吃緊。若進一步上調準備金率,必然會危及到這些銀行的生存。同時,央行票據回購的不斷積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臨票據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斷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損害了商業銀行的融資機能,不利于正在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
3、人民幣升值的局限。人民幣升值可以從源頭上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有效抑制輸入型通貨膨脹,減少國際貿易爭端,從長期來看也有利于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使人民幣迅速升值到市場均衡水平。因為,人民幣的過快升值同樣會帶來嚴重的問題。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促使資產價格上漲,由此產生的財富效應會形成強大的購買力,反而會加劇通脹;另一方面,過快升值會對外部需求產生巨大影響,在目前內需并沒有充分啟動的前提下,極有可能引發經濟衰退。因此,人民幣升值只能是循序漸進,小步快跑。由此也決定了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制效應要到兩三年后才會顯現,這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盡管貨幣政策存在諸多局限,但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和貸款規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機構外匯貸款超常增長,2008年4月末已達到270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6.76%。因此,貨幣政策應該繼續堅持從緊的原則,將反通貨膨脹作為其主要目標。由于信貸規模調控和窗口指導可以直接作用于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在實踐中能夠根據市場供求和銀行盈利狀況及時、迅速地作出反應,避免“一刀切”,我們建議未來貨幣政策應把控制信貸規模作為主要的調控工具。
四、應該重視財政政策在治理通脹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通貨膨脹形勢的復雜性以及貨幣政策的局限性使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不同,財政政策不僅可以實施需求調節,而且還可以對供給面產生影響,從而能夠直接應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挑戰。同時,財政政策較少受到外部經濟的影響,政策扭曲效果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貨膨脹應該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
1、財政政策的需求調節。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財政支出屬于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擴大財政支出會增加社會總需求,在總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水平會相應提高。同時,由于現實條件下李嘉圖等價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債融資取代稅收融資,持有公債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財富增加,從而增加消費支出,同樣會引發價格水平的上漲。因此,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財政政策似乎應該減少財政投資和壓縮赤字。但是,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通貨膨脹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對由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財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貨幣化融資,并不會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因而也不會加重流動性過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對人民幣升值和出口的減速,需要適當的政府投資支撐經濟增長,以防止滯漲的出現。所以,目前的財政政策在需求調節方面應采取緊中有松的原則,在維持適當規模的赤字的同時,發放特別國債,進一步回收流動性,加大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2、財政政策的供給調節。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包括對于經濟增長的長期調節和經濟波動的短期調節。根據新古典的經濟增長理論,一個經濟體的供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知識資本以及社會管理系統。其中,人力資本不僅是指勞動力的數量,也包括勞動力的質量。物質資本泛指基礎設施以及設備投資。知識資本包含論文、設計和專利等,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社會管理系統則表現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質資本之外,其他供給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單純依賴市場會供給不足,需要政府財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和補貼,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給,由此形成了財政政策的長期供給效應。事實上,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盧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國過去50年的經濟表現為基準發現,成功的長期供給方面的政策所能帶來的社會福利要遠遠高于進一步優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帶來的社會福利”。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對于經濟增長尤其對于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對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是否轉化為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根本上取決于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與勞動生產率提高之間的競賽,而決定勞動生產率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進步。因此,發揮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加大對于科研開發的政府補貼,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最終抑制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財政政策不僅能夠改善長期供給,而且也可以實施短期供給調節。盡管一個國家的勞動力、物質資本、科學技術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但是財政政策卻可以通過調整相對價格以改變對生產者的激勵,從而在短期供給方面發揮作用。例如,財政政策可以通過降低個人所得稅改變勞動者工作和閑暇之間的相對價格,激勵勞動者增加勞動供給;降低企業所得稅增加企業利潤,刺激企業增加生產。事實上,對經濟活動中的參與者――勞動者和企業的行為進行激勵從而促進他們增加供給正是短期供給調節的核心。那么,財政政策的短期供給調節又是如何治理通貨膨脹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圖9進行說明。
在圖9中,短期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于E0點,此時的產量和價格水平分別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貨膨脹的推動,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供給減少,短期總供給曲線相應向左移動,最終達到AS1的位置。此時,短期總供給曲線與短期總需求曲線相交于新的均衡點E1。與E0點相比,在E1點上價格上升到P1,產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經濟滯漲。在這種情況下,運用財政政策的短期供給調節,通過減稅和補貼等手段激勵生產者增加生產,改善供給,短期總供給曲線又會向右移動到AS0的位置,最終消除滯漲。由此可見,財政政策的短期供給調節不僅可以降低價格水平,抑制通貨膨脹,還可以提高均衡產出。增加就業,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具體到我國的通貨膨脹治理,我們認為財政政策應該根據不同因素,對癥下藥,多管齊下。
首先,針對由國際收支盈余增長過快引發的通脹,可以考慮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稅稅率,同時對一些國內稀缺的生產要素加征出口關稅,減少出口;另一方面,進一步削減進口關稅,給予企業進口補貼,擴大進口從而減少貿易順差。此外,資本賬戶下的“熱錢”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視。盡管目前防范投機資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資本管制,但是從資本項目管制上來控制短期資本流入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采取稅收調節如開征托賓稅是較為可行的一個選擇。托賓稅對于所有現貨外匯交易課以稅款,能夠有效地防止投機資本規模的急劇擴張,從而穩定匯率和減少資本賬戶盈余。
其次,針對成本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財政政策要適時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范圍,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加大對于糧棉油的補貼力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和降低個稅稅率。增值稅轉型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固定資產中機器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金從而減少企業稅負,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增加了企業的稅后利潤,這兩項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供給。同時,對于一些受到通貨膨脹影響較大的行業如糧棉油、豬肉、石油、電力等行業,給予財政補貼可以有效地減輕這些行業面臨的要素成本上升壓力,保障供應。此外,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動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能夠激勵勞動者增加供給,從而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于通貨膨脹的沖擊。
最后,針對通貨膨脹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要對低收入者發放價格補貼。這是因為目前通貨膨脹主要由食品上漲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爾系數往往很高。通貨膨脹對他們生活水平的影響最大。實際上,自本輪物價開始上漲以來,財政部已采取多種方式對城鄉低保住戶、困難學生以及學生食堂進行了專項補貼。基于通貨膨脹的發展趨勢,需要進一步擴大財政補貼的規模和范圍。
篇3
關鍵詞: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 VAR模型 脈沖響應函數 方差分解
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用消費品價格指數CPI表示通貨膨脹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名義基準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間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代表匯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著本幣升值,下降則說明本幣貶值;以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發行量VCI來代表公開市場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會對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區別對待。本文統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銀行的國內人民幣信貸規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貸規模控制政策。
本文選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原始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國研網數據庫及國際清算銀行。在分析前通過觀察數據的曲線圖,本文發現以上變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數據存在明顯的季節波動特征,因此先對以上4個變量用X12法進行季節調整。
實證檢驗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為確保VAR模型的穩定性和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先檢驗模型的每個變量的平穩性。本文用ADF方法檢驗數據的單位根,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上,原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則均為平穩序列,因此它們都屬于1階單整序列,可用其一階差分項構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構建與穩定性檢驗
對DCPI、DNCR、DNEER、DRR、DVCI構建VAR模型,根據AIC標準,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是5,而根據SIC標準,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是1,考慮到貨幣政策的執行到經濟變量發生變化,中間的時間間隔應該是超過1期的,同時參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筆者選擇VAR(5)作為后續分析的基礎。模型建立后對其穩定性進行AR根檢驗,結果顯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數均小于1,即均位于單位圓內,說明該模型符合穩定性條件。
(三)Granger因果檢驗
對于平穩的時間序列,可以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目的并不是證明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發現某個變量的前期變化是否能在統計上解釋其他變量的變化。在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時,本文著重觀察央行的貨幣政策變量對CPI的格蘭杰因果情況,其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顯著水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R、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NCR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顯著水平,銀行國內信貸規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貨幣發行量VCI則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不分析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而是分析當一個誤差項發生變化,或者說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這種分析方法稱為脈沖響應函數方法。簡而言之,脈沖響應函數刻畫的是擾動項上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一次性沖擊對內生變量的當前值和未來值的影響。
在此,本文觀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對央行各政策變量以及自身沖擊的響應情況。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脈沖響應函數(見圖1)。圖1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因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實線為脈沖響應函數的計算值,兩側的虛線為脈沖響應函數值兩倍標準差的偏離帶。
從圖1可知,對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R的1個標準差沖擊,CPI在之后的4個月的響應是正向的,響應值在第4個月達到正向峰值(0.249),從第5個月開始,CPI的響應值開始轉負,在第9個月達到負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響應值穩定在-0.01到-0.02之間,從第20個月開始,響應值不再明顯。可見,RR上調后CPI還會上漲4個月,對CPI的抑制作用是從第5個月開始顯現,第9個月最為明顯,該抑制作用具有較長時間的持續性。
給一年期名義貸款基準利率NCR一個標準差沖擊之后,CPI從第2個月到第8個月會同向波動,只是響應值越來越小,到第9個月開始轉為負值,到第12個月達到負向峰值(-0.043),隨后響應值逐漸向0軸靠攏,到第21個月,CPI響應值將不再明顯。由此可見,上調NCR對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調RR的情況較相似,而且該政策的效果時滯性更大,在第9個月開始顯現,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續性。
給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一個標準差沖擊,會讓CPI在第2個月明顯同向波動(響應值為0.111),隨后第3個月則開始反向波動,并在第5個月達到負向的峰值(-0.195),隨后響應值呈現震蕩式衰減,到第24個月,CPI響應值將不再明顯。這說明,人民幣的升值對CPI的抑制時效性很強,而且抑制作用較明顯,持續性好。
篇4
在很多人心中“理財”和“賺錢”是畫等號的。其實,“賺錢”是其次,生活的科學就在于怎樣打理好你的財產,讓你不虧錢或者少虧錢,在此基礎上再談“獲利多少”的問題。
用什么作為判斷“虧”與“不虧”的標準呢?就是通貨膨脹率,一般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來表示。2007年我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一直呈上漲趨勢,1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增長已經達到了6.9%,屬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各種理財產品的盈利水平應當與此進行比較,這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評述各種理財產品的依據。
根據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及其相應的風險水平不同,各種理財產品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保守型”――很低或者沒有風險的理財產品,追求“不虧”或“少虧”,“穩健型”――理財收益實現“不虧”并略有盈余,但有一定的風險;“激進型”――理財產品追求超出平均水平的盈利,并具有一定的風險。
投資儲蓄、國債,參照CPI
在2007年爆炸式的增長之后,2008年應該怎樣打理自己的財富?接下來,我們就對2007年各種理財產品的市場表現和2008年的理財投資方向評述一下。
在各種理財產品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儲蓄和國債了。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只青睞這兩種理財工具,原因在于此二者的風險幾乎為零。但這兩種工具只能被歸為“保守性”理財的范圍,它們的回報水平是最低的。
一般情況下,國債利率略高于同期儲蓄利率,而近年來,國債的票面利率甚至出現低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情況,僅比扣除利息稅后的儲蓄存款高出一點點。而這種相對較低的回報水平到底劃不劃算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表格來看一下:
從表中不難看出,除2006年8月外,儲蓄存款利率大多低于同期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增長,換句話說就是低于通貨膨脹率。特別是進入2007年,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前面闡述的結論來看,投資“儲蓄存款”和“同期的國債”基本上是在“虧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2007年各家銀行的個人儲蓄存款增長緩慢了。
可以預計,在2008年CPI至少還要保持一段慣性前進的增長趨勢,而儲蓄存款利率和國債利率受多種因素限制,已不可能大幅度增長,因此,建議在2008年上半年結束以前,不要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到這兩個產品當中,在2008年下半年,根據CPI的回落情況,再適當增加對這兩項產品的投入。
外匯保證金、黃金期貨、股指期貨――收益大風險高
與“保守型”相對的就是“激進型”理財產品,即賺取高于各類理財產品平均收益水平的理財產品,而與高收益相伴的是,這類產品普遍具有較高的風險,稍有不慎便會蒙受不小的損失。
在“激進型”理財產品中比股票風險更高、收益更大的就是“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保證金交易”在2006年才出現在理財市場,這種金融理財產品脫胎于外匯期權,是一種融資交易,被推廣該業務的銀行形象地比喻為“以小博大的杠桿”。
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增值,百姓手中持有的外匯用來投資的空間越來越小,2007年外匯保證金交易得到了一定發展。對于這種保證金交易的收益水平,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進行說明,2007年2月美元兌日元1:119,這時做日元看漲的1個月的保證金交易買入10萬日元,保證金率1%,只用支付1000日元,當2月底日元匯率上升為1:115,增值3.36%,此時平盤則收回保證金3360(1000*(3.36-1))日元,獲利水平為236%。當然,如果對外匯匯率波動方向預測錯誤的話,保證金就開始損失。然而,即使最優秀的外匯投資人員,其市場走勢預測的準確率一般也不超過30%。
2008年還有兩種“激進型”理財產品會出現在理財市場,這就是黃金期貨和股指期貨。其中黃金期貨上市首日成交火爆,主力合約Au0806開盤230.95元,終盤報收223.30元,漲幅6.34%。上市首日,累計黃金期貨合約成交量為121468手,成交金額為273.47億元,總持倉量為21810手。這兩個理財產品一經面世,必將借助黃金和股票在普通投資者當中的人氣迅速火爆起來,但是作為期貨的交易產品,它們本身具有了極高的風險。建議2008年投資者對這兩種理財產品的操作上基本遵守兩個原則,一、適量投資,不要超過總投資額的10%;二、穩健,不要頻繁買賣,以做多基調,進行中期投資。
集合理財、黃金投資――“中庸之道”最穩當
我們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而在“保守型”與“激進型”之間也還存在一類金融理財產品,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穩健型”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的特點就是風險與收益都處在一個相對中等的范圍,而這個收益水平處在CPI之上,在理財市場平均收益水平附近區間。現階段,這類金融產品主要由兩種產品構成:
第一類是銀行的集合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經常出現在大家的眼前,各家銀行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期新的產品,讓很多投資者有眼花繚亂、無從下手的感覺。其實,這類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方向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三小類:1、投資于企業債和國債等貨幣市場的貨幣型理財產品;2、投資于具體產業、工程項目的信托型理財產品;3、投資于一級發行市場、私募股權和其他資本市場的資本型理財產品。其中,前兩種理財產品的收益基本與CPI持平或略高于CPI,但是第三種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則相對較高。
第二類“穩健型”理財產品就是黃金。由于黃金價格的良好預期,以及黃金在工業和商業上的重要用途,使得投資黃金在財富保值、增值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篇5
關鍵詞: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消費投資傾向;貿易逆差
中圖分類號:F5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長無論怎樣,最終都應該可以反映到國民支付能力的增長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長就是畸形的。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消費投資傾向、進出口貿易等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便是通過作者自己多年的觀察思考,探討和總結了一個關于它們之間盡可能簡單的并不需要高等數學的數學關系式,并且進而探討了它對實際經濟生活的指導意義。
一、公式的推導
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歸根結底是這個社會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們以支付能力與總需求的關系為起點來展開對題目的討論。
先需要對我們所講的支付能力作一個含義范圍的規定:
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們這樣規定它所包含的范圍以利于后面的討論――對個人和企業來講,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預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貸到的支付能力;對政府或者國家來講,它是指已有的財政盈余加預期可以承受的財政赤字。從這個定義的范圍來講,在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過提高工人工資,增加轉移支付等財政手段來提高,也可以通過降低銀行借貸利率,實行寬松的金融政策等來提高。
設一個國家的總支付能力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轉化為總需求的那部分)與總支付能力的比值為N,那么:總需求=Y*N(國內需求)+出口總值(國外需求)
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費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資傾向――API”,我們這樣規定:APC是消費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資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響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變的,所以在一段時期內可以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定值。
當一個社會供求平衡時:總供給=總需求=Y*N+出口總值
當一個社會供大于求時:總供給>Y*N+出口總值
設在貨幣流通速度為V的情況下,需要增大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總供給=總需求+H*V=Y*N+出口總值+H*V
二、關于關系式的進一步解釋和應用
(一)關于公式1
從H*V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值。當是正值時代表通貨緊縮,負值時代表通貨膨脹。當是“0”時代表供求平衡。在經濟的快速的發展過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動并保持的時間越長,說明經濟越是在良性發展。
從公式1可以看出:H*V與GDP、貿易逆差正相關,與Y*(APC+API)、貿易順差負相關。
1.當H*V成負值時(產生了通貨膨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消除這個負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種方法,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提高,這依賴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增大投資來拉動,但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時提高Y(APC+API)值,從而不利于消除H*V的負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發展”不是宏觀經濟的范疇,以下我們便著重就投資對GDP和H*V,進而對Y值的影響作討論。
投資(主要指基建性投資和生產經營性投資)對總供給和總需求哪方面的拉動更大一些,取決于投資項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項目利用率相同的情況下,在一年內建成和在一個月內建成,對通貨膨脹(即H*V值)的影響應該是不同的。因為在項目建設期是純粹的對需求的拉動――它本身建設所帶動的GDP(供給)的增長,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項目沒建成前不會產生供給,但投放出去的資金卻已經產生了對需求的二次拉動。所以在抑制通貨膨脹的角度講,項目的建設期越短,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設期由于它本身建設的需求所帶動的GDP的增長,只是帶動了“建設期”的GDP的增長,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這個項目本身沒有出產品,即沒有增加GDP。c.項目建成后即廢棄,對GDP的拉動作用隨著建設期的結束而結束,但這時由于這個項目投放的資金留在了社會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設期API也是增大的),而這時GDP又回到了建設前的水平,這樣使H*V更加趨負(結合公式1來考慮)。
所以這樣的項目對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貨膨脹)的貢獻是負的。所以,建成的項目必須盡快地產出有效供給,才會使H*V保持穩定。
項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開工不足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與利用率是“0”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貿易逆差。這種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針對性的增大總供給,使H*V趨正,特別是對于本國結構性通脹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需要本國貨幣的堅挺。美國前段時間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許或者鼓勵美元貶值的做法,最終會得不償失的。因為這樣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體支付能力的提高,從而根本上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從公式2可以看出H*V趨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趨負的。
(3)減少Y*(APC+API)值。這是世界各國最長用的抑制通貨膨脹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從嚴從緊的財政政策。這對于政府官員來說,是非常簡單易行的。但由于具體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和很容易出現嚴重負作用的,這也是造成“滯脹”的一個主要原因……
從我們規定的Y的范圍可以看出,提高貸款利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減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對抑制國內總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實際投資額,如果具體措施不當,它對國內總供給的損害也是很大的,如果產生這樣的情況,就會產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同時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邊的H*V(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率)沒下降,反而GDP隨著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滯賬”(結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產生效益(產生有效供給)的企業由于缺乏啟動資金或者周轉資金,廠房建好了,卻不能生產(利用率是”0“,助長了通脹);有的可以產生有效供給的企業由于貸不到款而影響生產,甚至由于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綜上所述,出現H*V是負值(通貨膨脹)時,增大GDP和增加貿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趨正的辦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如果采取減少Y*( APC+API)這樣的財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現一刀切的不良信貸管制行為和產生惡劣后果。并且影響直接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絕不能以“減少Y*(APC+API)值這樣的財政金融政策”作為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當H*V成正值時,即產生了通貨緊縮(只要不是在滯脹狀態下產生的),這正是提高國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時候,各種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臺的好時機。因為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這樣既消除了通貨緊縮,又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
從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減少貿易逆差)雖然也可以遏制通貨緊縮(使H*V趨負),但這并不是最有利于國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應該把這樣的措施放在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國自然資源缺乏或技術缺乏,需要外匯進口自然資源或技術。關于貿易順差對本國國民支付能力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在后面還要較為詳細的討論。
雖然在關系式上看,減小GDP也是使H*V趨“0”或者說趨“負”的辦法,但這顯然是違背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就像某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把活牛趕進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產品價格一樣。
(二)關于公式2
從公式2可以看出,Y與GDP、進口總值、貿易逆差正相關;與H*V、APC+API、出口總值、貿易順差負相關。
這里的Y值的增長是指購買力的增長,不是單指貨幣絕對數量的增長,即在H*V穩定或者趨正情況下的增長(舉個例子:一個人原先有100元可以買5斤肉,現在同樣還是100元,但可以買10斤肉了,這也是Y值的提高)。
篇6
在明確了我國經濟的通貨現狀后,接下來筆者就來分析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筆者認為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可以從資金積累、物價水平、經濟滯脹、投資消費、勞動生產率以及收入分配結構等角度來進行考察。
1、通貨膨脹對資金積累的影響通貨膨脹對資金積累具有重要影響。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政府企業等主體為了彌補實際生活中居民的損失而往往對居民員工進行補貼,政府對居民進行物價補貼,企業利潤分配向員工傾斜。現有資金的分配,會導致資金積累的減少,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能力。此外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恐慌情緒會在居民中蔓延開來,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會導致銀行產生擠兌,形成搶購風潮,從而最終對銀行的正常營業造成影響,銀行本身的儲蓄存款也將有所降低。此外通貨膨脹會使得貨幣當局收緊貨幣政策,央行會收縮流動性,市場上的流動資金將進一步減少。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會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調整也變得非常復雜,通貨膨脹的持續發酵必然會對社會資金的積累和優化產生消極影響。
2、通貨膨脹會對物價水平造成影響通貨膨脹與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一般表現。我們在考察通貨膨脹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物價水平與通貨膨脹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物價上漲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通貨膨脹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同理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物價上漲只是一種表現。物價上漲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貨膨脹,兩者的區別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重視。一般意義上,通貨膨脹程度越高,物價上漲的速度就會越快,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價格改革等因素造成的物價上漲卻是不易被人們所發現的,我們在解決物價上漲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價格改革等多種因素對物價的影響。
3、經濟滯脹現象在治理通貨膨脹的過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政策不科學、不完善,最終會產生滯脹。所謂滯脹主要指的是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非常高,同時經濟發展速度卻很低。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就曾因為石油危機而陷入到滯脹中,滯脹會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滯脹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貨膨脹引起的,我們在治理通貨膨脹的時候必須要采取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否則就很有可能產生滯脹危機。預防滯脹很重要,精確判斷經濟滯脹現象也很重要。我們在判斷宏觀經濟是否滯脹的時候必須要采用比較靜態分析法來對一段時期的經濟運行狀況進行整體考量,而不是隨便采用某一時點的經濟運行狀況就認定出現了滯脹。我們在判斷經濟滯脹的時候必須要從整個宏觀經濟的角度進行考慮,要注重長期性和復雜性。
4、通貨膨脹給投資消費帶來不確定性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調節生產消費的指揮棒,貨幣價格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具體表現。真實的市場價格反映著市場資源的真實情況,而被扭曲的市場價格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市場資源的狀況,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市場價格會受到扭曲,這種扭曲的價格會誤導市場主體,從而造成浪費。在市場中各個主體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種信息不對稱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會誘發新一輪的投資沖動,從而使得現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5、通貨膨脹會降低勞動生產率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生產者賺取利潤的唯一辦法就是漲價,可是自身產品的快速漲價又最終會給企業帶來損失。通貨膨脹時代,企業員工的實際利益將有可能受損,此時企業不合理的利潤分配政策就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勞動生產率。
6、通貨膨脹會使得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不平等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我國原來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結構將變得更加不平等。通貨膨脹對于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資等現金形式的收入,這些資金收入在高通脹率的背景下,將會迅速縮水,從而對低收入家庭造成實際損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擁有的收入不僅包括現金,還有土地,資本等其他財產性收入,這些收入在高通脹的背景下不僅不會降低,還會由于土地,產品等不斷上漲,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在通貨膨脹時代的收入將會明顯增加。
二、加強對通貨膨脹的治理,優化宏觀經濟
從貨幣政策角度而言,筆者認為要加強通貨膨脹的治理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激活現有信貸貨幣存量,提高貨幣利用率;二是金融機構要努力進行去杠桿化,降低市場風險;三是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當前我國貨幣信貸機制還不完善,信貸投放結構與宏觀經濟的發展并不協調,貨幣空轉現象非常嚴重,最近爆出的銀行業錢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要不斷調整信貸投放結構,信貸投放要向實體經濟傾斜,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信貸力度,要不斷提高貨幣利用率。金融機構要去杠桿化,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杠桿獲得了很多利潤,同時也為自身的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必須要去杠桿化,只有這樣才能降低風險,實現長遠發展;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給我國外貿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會嚴重影響到我國國際競爭力,從而對我國宏觀經濟造成影響,人民升值不是躍進式的,我們必須要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
篇7
關鍵詞:通貨膨脹;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1-0181-02
一、通貨膨脹的原因
貨幣超發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貨幣現象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一般分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在不存在超額需求的條件下,因為供給方面成本的上升推動商品價格水平顯著和持續地上漲稱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由于工會組織對工資提高的壓力以及壟斷出現的行業中,廠商為追求利潤抬高商品價格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其中,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是指廠商提高工人的工資而引起產品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一國國民的工資上漲跟不上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而引起比例結構、產業結構、部門結構等的失調,引起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由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可以解釋為過多地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是貨幣供給增加造成的。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的歷次通貨膨脹
(一)1985年(中國出現的第一次通脹)
從1979年開始,我國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經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從1979年到1984年間,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人均收入增長了幾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兩年財政赤字都出現了巨大虧空,國家通過增發超額貨幣來填補國庫的赤字。到1980年底,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通貨膨脹,全國市場貨幣流通量比上一年增長63.3%,大大超過社會同期商品零售總額增長和工業生產總值增長的幅度,商品價格上漲達到最高6%的水平,已經到了引起經濟危機的警戒線上。
(二)1988年(中國出現的第二次通脹)
職稱評定、工資改革及基礎建設投資的大規模升溫引起的貨幣供應量大規模增長,到1987年底,貨幣供應量比1983年增加了925億元,迎來了又一個貨幣大量超發時期,達到1 454億元。鄉鎮企業大量向銀行借款,致使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而新一輪的通貨膨脹是由央行應對過熱經濟對貨幣量的需求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和推行大額面鈔引起的。1988年,包括各種生活必須品在各大城市相繼提價,絕大部分的商品提高了價格,商品價格平均漲幅為30%,而像家用電器、摩托車、油這一類產品的漲幅達到了80%。
(三)1995年(中國出現的第三次通脹)
從1992到1993年,隨著市場經濟大規模改革,國家在商品定價方面全部放開了。為了提高職工福利,政府擴大內需,企業抓住機會,大規模地向銀行貸款進行各種國外投資,大量地購買各種機械設備和高檔商品。地方政府大規模地利用信貸開發房地產業和開發區建設,導致房地產業開發過熱及許多生產資料價格上升。我國貨幣供應量大幅上漲,許多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經營,不得不多方借債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中不乏集體、私營企業。中國出現的第三次通脹是由于基礎產業的瓶頸、鋼材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生活資料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
三、央行對通貨膨脹治理的政策
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的治理主要運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削減貨幣供給的增長來降低總需求,從而降低通貨膨脹水平。中央銀行主要運用以下工具來降低通貨膨脹水平。
(一)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
中央銀行有權利決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的法定準備金比率。當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減少貨幣供給,讓每一元的準備金支撐更少的存款。如果當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為10%,那么當客戶向銀行存了100元現金,其中必須留出10元作為準備金,其余的90元為可貸金額,于是,增加1萬元的準備金可以產生10萬元的存款。此時,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把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從10%提高到20%,則儲戶100元的存款需持有20元準備金,可借出的貨幣為80元,此時,商業銀行增加100萬元的準備金就必須有500萬元的存款,貨幣供給就減少了一半。從方法上看,提高法定準備金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是提高法定準備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且存在時滯也會使商業銀行的正常信貸業務受到干擾。1988年發生的通貨膨脹就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降低通貨膨脹。
(二)提高再貼現率
商業流動性不足時,可以向中央銀行借款解決短時間居民提款等需要,中央銀行作為最終的貸款人幫助商業銀行解決資金不能維持正常業務需要的危機。商業銀行手里一般都會持有一定的政府債券和商業票據,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不符合中央銀行的規定時,商業銀行就可以用他持有的政府債券或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貼現業務以解決暫時的需要。當央行提高再貼現率以后,商業銀行因為成本的提高就會盡量不向央行申請貼現業務,再貼現需求和規模的降低從而導致市場上貨幣供應量減少,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貨膨脹。不過,通過提高再貼現率來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對中央銀行來說,也是被動、不積極的策略,因為借不借款的主動性掌握在商業銀行手中。
(三)公開市場賣出業務
央行在金融市場上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售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方式被稱為公開市場賣出業務。這是目前央行減少貨幣供給量,降低通貨膨脹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當發生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根據判斷收緊銀根來降低通貨膨脹,于是向金融市場出售證券,這樣,就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也減少了商業銀行可貸的貨幣總額。一般的金融機構從事證券賣出業務是為了盈利或解決暫時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而中央銀行從事賣出證券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達到降低經濟過熱降低通貨膨脹的目的。由于公開市場賣出業務操作靈活,因而便于央行降低貨幣供應量賣出證券,立即就可以減少貨幣供給量,降低通貨膨脹。央行能連續地自由的開展公開市場賣出業務,自由執行債券的賣出數量、時間,從而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通貨膨脹。
(四)直接提高利率
簡單的說,通貨膨脹是貨幣發行量超過市場中需要的貨幣量導致的。貨幣多了,購買力就下降了,利率過低,資金成本低,企業會大量借貸,導致投資擴大、過熱,而個人也會由于利率低,錢放在銀行沒什么收益而把錢花掉。同時可以把個人的大量資金留在銀行系統內,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以抑制通脹。當提高利率引起的貨幣購買力下降和通貨膨脹引起的貨幣貶值相抵消時,提高利率就維持了物價水平的相對穩定,也就是提高利率后的貨幣購買力保持不變,就達到了降低通貨膨脹的目的。我國1995年的通貨膨脹就采取了通過提高存款利率實現“軟著陸”治理通貨膨脹。
治理通貨膨脹,政府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配合央行這些工具來降低通貨膨脹。1985年的通貨膨脹,國務院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措施。比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減少銀行可貸資金金額,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水平,加大經濟監督力度。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增收節支、減少赤字。如減少政府支出,通過減少購買性支出或降低轉移支付的金額等及增加稅收和發行公債。
四、治理通貨膨脹的建議
如果通過貨幣政策降低通貨膨脹的效果不明顯,國家可以同時采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貨幣總量增加的情況下,利用財政政策的轉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減少通貨膨脹對他們基本生活的影響。簡單地說,通過增加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對低收入者進行生活補貼即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保障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在以往的水平上,讓他們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不受影響。不過,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由于緊縮政策的實施,大部分廠商都會通過降低商品質量來保障自己的利潤水平,這也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影響。
總之,如果通脹演變成長期趨勢,就會出現許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例如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大規模爆發或是經濟周期性衰退都會演變成滯脹,拉大貧富差距,使窮的更窮,使社會矛盾加劇,制約經濟的增長,同時也會使社會離穩定、健康更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來增加消費和需求,才能使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永志,朱炎亮.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引發機制及治理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10(11).
[2] 閻虎勤,羅 凱.貨幣供應、貨幣流通與通貨膨脹:自經濟變量找尋[J].資本市場,2010(12).
[3] 袁曉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特征[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1).
[4] 殷醒民.通脹周期性特征與貨幣政策的適時轉換[J].探索與爭鳴,2011(4).
[5] 吳秀波.治理通脹應更多動用貨幣政策調控工具[J].新金融,2011(1).
[6] 張吟雪.關于當前貨幣政策工具選擇及其效應的思考[J].新金融,2011(5).
[7] 范方志.通貨膨脹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1(3).
篇8
通貨膨脹;原因;政府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8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8-0008-02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1.GDP增幅明顯
國家統計局今日了2010年經濟數據,全年GDP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1.9%,二季度增長10.3%,三季度增長9.6%,四季度增長9.8%。此外,全年CPI同比上漲3.3%,其中12月份同比上漲4.6%,環比上漲0.5%。
2.CPI再創新高
繼2008年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創出1997年以來的月度新高達到7.1%后,2011年2月份我國CPI再創新高達到8.7%。從CPI的類別構成中來看,食品價格上漲23.3%,居住類價格上漲6.6%,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3.2%,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2.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2.1%,而衣著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交通和通信類繼續下跌,仍然延續這“五漲三落”的格局。
3.農產品價格持續穩步上漲
從全球的范圍來看,生物能源的發展以及作為工業企業的原材料,使得農產品價格仍將維持穩步上漲的趨勢。根據國家糧油中心數據,2010米年度總消費量預計達到1.430億噸,工業消費預計達到3100萬噸,占比達21.7%,較上年度提高350萬噸;2010年度總消費量達到930萬噸,工業及其他消費預計達到80萬噸,占比8.6%。
二、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1.由外匯儲備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貨膨脹的內在因素
通縮是社會總供需失衡,同樣,通脹的本質也是社會總供需失衡,不過它與通縮相反,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在有國際貿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國內供給+總進口=國內需求+總出口。當總出口大于總進口時,表現于順差,企業手中握有外匯存款。此時,國內的需求是大于國內供給的,缺口部份就是順差中的外匯購買力,只有當這些外匯用于進口等額商品時,總供需才實現平衡。
2.由低匯率價格傳導是通貨膨脹的外部因素①
低匯率會在二個方向同時起作用,一是因為匯價低,表現為人民幣商品、資產對外資來說特別便宜。因此引發外資不管是對能出口的商品,還是對不能出口的房地產,以及各種企業資產、證券資產都瘋狂購買。而進口商品、國外資產對人民幣來說都顯會得特別,順差會越來越大。
3.過剩流動性導致通貨膨脹
談到流動性導致通貨膨脹時,一般經濟學家都會以池塘的例子作比喻:全社會的商品就像一個池塘,貨幣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就高了,物價就升了。中國政府2007-2008年投入4萬億應對金融危機,其中1.8萬億是直接投入到基礎建設中。
4.熱錢的涌入
美國的寬松的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大量的熱錢涌入新興市場。中國的熱錢量也達到了一個高點。大量的資金以各種方式涌入房地產行業,推高房價。
四、政府應對此次通貨膨脹的建議措施
1.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抑制投資與消費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變化表明,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雙膨脹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的膨脹應是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基本政策,其具體對策就是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一是對引起投資需求膨脹的預算外資金實行嚴格的控制,確保投資總規模適度增長;二是堅持平衡財政收支,減輕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量增長的壓力。
2.實行適度擴大的貨幣政策,造就增加社會有效總供給的良好基礎
從供給方面看我國通脹的成因在于總供給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總需求的擴張速度。因此,在抑制總需求擴張的同時,要大力增強總供給的生產能力,增加社會有效供給,才能確保物價的長期穩定。為此,一是要增強貨幣供給的產出效應,提高貨幣資金的使用效率,使貨幣供給量在增加總供給、抑制總需求方面產生積極作用;二是要加強中央銀行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三是推行傾斜或重點投資政策。
3.實行對工資、物價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須扭轉目前國民收入分配過多地向個人傾斜的格局,使職工收入做到公開化、貨幣化和規范化;二是明確規定并實行實際工資增長必須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原則;三是健全和完善企業工資和獎金的使用辦法,加強對企業財務和工資基金的全面監督。
4.把需求管理政策和產業結構政策結合起來,治理結構型的通貨膨脹
借鑒主要發達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并非以單純降低通貨膨脹率為唯一目標,而是要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率為前提。因此,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復雜、長期的任務。只有不斷地研究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從而保持經濟的良性發展。
注釋:
①王國剛.當前我國經濟中若干熱點問題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4(6).
[1]閻坤.積極財政政策的通貨膨脹風險分析[J].稅務研究,2002(6).
[2]張五常.中國的通貨膨脹[N].經濟學消息報,2008-02-01.
[3]吳敬璉等.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J].新華文摘,2008,(10):42.
[4]張平,王宏淼.“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J].2008,(6):44.
[5]大中華經濟.郎咸平:二元經濟是通脹根源[EB/OL].星島環球網,2008-05-13.
[6]周其仁.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N].經濟學消息報,2008-05-16.
[7]易憲容.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J].國民經濟管理,2008,(4):101.
篇9
關鍵詞:通貨膨脹;原因;研究綜述
通貨膨脹是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說明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要任務。理論界對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對這一研究進行綜述。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
1.“流動性過剩說”。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通常被理解為貨幣發行過多,也就是“錢多”。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更嚴格的說是紙幣現象,即當紙幣發行超過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購買力將會下降,紙幣購買力下降推動貨幣加速流通,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王海峰在《規避通脹風險須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中提出中國通脹壓力與國內流動性過剩有一定關系。他在文章中說,貨幣供給大于實體經濟需求是通貨膨脹壓力劇增的根本原因。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一文提出,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貨幣發行過快,導致市場上通脹反應過快[1]。
2.“成本推動說”。當前許多經濟學家把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歸于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劉世錦在《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提出,從整個宏觀面上,中國正在進入一個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成本推動的壓力趨于加大。具體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產要素價格體系離市場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價格扭曲的狀況還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國未來將在較長時期面臨著要素成本持續的上升的壓力,這是推動中國目前通貨膨脹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對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同樣提出中國當前面臨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的,這個成本推動包括了勞動力的成本必須上升以及中國現在資源的價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須對其價格進行適當的調整[2]。
張平和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資產重估引致的資產價格膨脹傳導到了實體部門,推高了可貿易工業部門的成本。其次,農業部門的成本也不斷提高,導致一些農產品價格走高。再次,第三產業也積累了大量的“價格壓抑”。這一潛在的壓力是未來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3]。
3.“需求拉動說”。面對物價的上漲,許多經濟學家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歸于對有限資源的需求量增大,從而促使了物價的上漲。王建在《通脹是長期的,反通脹要觸及深層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國人口與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紀以來進入到拐點,單產增長率呈停滯狀態,但工業化與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續,人均收入的增長也不斷提升著人均食品消費水平,由此導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開與拉大。這樣食品的需求帶動的物價壓力在長期內就不是趨于緩和,而是趨于嚴重,通脹也就會長期化。
4.“二元結構說”。當前中國部分行業比較熱,產品供不應求,部分行業卻比較冷,產能過剩,過冷過熱同時并存,過冷行業由于發展困難,大量資金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導致過冷部門的生產減少、供給失衡,過熱部門出現泡沫。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二元經濟環境,過熱和過冷部門同時存在。過冷部門主要是制造業,也包括豬肉生產、礦泉水生產等部門。由于大量資源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由此造成通貨膨脹[4]。
5.“混合因素說”。面對中國目前發生的通貨膨脹,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給方面的原因。經濟學家劉偉在《供求失衡的特點與通貨膨脹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響當前通貨膨脹的兩大因素,具體來講,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過快、銀行流動性過多和國際收支失衡等,供給方面因素主要表現在市場化進程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增長因素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看發展要素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
光在《中國進入中度通貨膨脹時期》一文中指出,通貨膨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即中國經濟和國際接軌,國際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一些進口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又有需求方面、供給方面、結構性通貨膨脹方面[5]。
6.“價格管制說”。當前物價上漲,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既有間接的貨幣政策,也有直接的價格管制,從而來控制價格上漲,然而,在大家都肯定這些政策的正面效應,中國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正是政府采取的價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貨膨脹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提出,實行價格管制會產生一個打擊生產的效果,而這對于治理通貨膨脹是不利的[6]。
同樣易憲容在《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中也提出:“從中國式的通貨膨脹來看,價格上漲往往與權力遠近有關,越是靠近權利的產品,其上漲時間就越早,上漲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這一輪的價格上漲就是從房價開始,就是從政府完全壟斷的產品開始。”[7]
7.“GDP增長說”。最近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8]在《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中提出GDP的增長是決定通脹的最主要因素計量結果表明:短期內,國際食品價格是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在中長期逐步上升;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的效果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國際利率變化對國內物價有影響;全球流動性的轉化因央行的有效對沖對物價的直接影響并不明顯。綜合而言,外部沖擊只是導致通脹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長率仍是影響物價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一文中提出當前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隨著高速經濟增長,城鄉就業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城鄉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顯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較高的恩格爾系數,……導致了食品價格上漲的需求因素”[10]。
8.“財政分權說”。尚長風、許煜、王成思在《中國式財政分權與通貨膨脹:機制和影響》一文提出,中國政府的財政分權導致了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他們說中國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補貼,有三條路,其一是財政補貼,其二是國有銀行低成本貸款,其三是直接發行貨幣,在實踐過程中,第一、二條路走不通,只能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來補貼國有經濟,導致通貨膨脹。
二、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
1.第一種觀點是通過增加商品供應來緩解當前通貨膨脹。張平、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面對雙膨脹的挑戰(資產膨脹、通貨膨脹),必須進一步作出恰當和配套的宏觀選擇,既要抑制資產部門的膨脹,又要激勵實體部門投資的欲望,從而供給增加,抑制通貨膨脹[3]。
2.第二種觀點是通過回收市場多余的流動性來緩解通貨膨脹。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里提出,要回收1500億的鈔票,并提出回收的具體建議。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長的調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必須要“貨幣緊一點,物價要松一點”,“貨幣供應一定要控制住”[11],可見作者是希望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3.第三種觀點是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抵御通貨膨脹。劉世錦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現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來源就是創新,這就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來促進經濟發展[12]。
4.第四種觀點是通過多種手段來遏制通貨膨脹。許善達在《本輪通貨的特點及應對之策》中提出,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很多,但重點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貨幣政策,通過包括提高利率,提高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發行票據等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剩。第二是財政政策,通過減稅,減少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供給,從而控制通貨膨脹。第三是調控物價,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
5.第五種觀點是通過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提出當前形勢除了密切注視外部沖擊對國內通脹的影響,但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膨脹仍是抑制通脹的關鍵。其提出對物價上漲影響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類政策工具控制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上升,防止經濟增長過快,仍將是抑制通脹的根本途徑。
同樣尚長風、許煜、王成思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要控制總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并提出要改變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降低總需求[13]。
6.第六種觀點是通過改變公眾的心理預期來抑制通貨膨脹。張曉晶在《五大因素決定不會爆發全面通脹》中提出要治理通貨膨脹,要從心理方面著手,影響公眾的價格預期,從而達到通貨膨脹的效果[14]。
參考文獻:
[1]張五常.中國的通貨膨脹[N].經濟學消息報,2008-02-01.
[2]吳敬璉,等.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J].新華文摘,2008,(10):42.
[3]張平,王宏淼.“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J].2008,(6):44.
[4]大中華經濟.郎咸平:二元經濟是通脹根源[EB/OL].星島環球網,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N].經濟學消息報,2008-05-16.
[7]易憲容.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J].國民經濟管理,2008,(4):101.
[8]負責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平,劉霞輝,張曉晶.
[9]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J].宏觀經濟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長下的調控之道[J].新華文摘,2008,(10):46.
[12]吳敬璉,等.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J].新華文摘,2008,(10):41.
篇10
【關鍵詞】 通貨膨脹 供給管理 流動性過剩
我國今年3月份的通脹率維持在中央確定的4%的目標之下,并且似乎呈現了一種緩和的走勢,而韓國的通脹率則降至20個月以來的新低。但是有關學者稱,其他數據顯示,物價壓力在2月實際上出現了回升,工廠支付了更多的資金來購買原材料。也就是說,我國的通貨膨脹依然沒有完全退去,隨時有走高的風險。[1]下面就圍繞本次通貨膨脹,談些個人的淺見。
1. 本輪通貨膨脹的特點
首先,基本上是物價普遍上漲。2011年9月,在8大類消費品中,除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持平外,其他各大類商品價格均為上漲;最為明顯的食品類價格自6月以來連續上漲幅度均在13%以上,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價格、車用燃料及零配件價格上漲幅度均在10%以上,居住類價格也保持著5%以上的漲幅。
其次,食品價格的漲幅遠遠大于其他類商品,而且食品類價格的漲幅與其他各類商品價格漲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今年4月食品CPI已經高達7.5%,遠高于3.5%的平均水平。而在食品類價格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糧食、水產品、油脂價格又領先于其他商品的價格,與去年的鮮菜、鮮果價格的上漲形成了輪漲。
第三,本輪通貨膨脹是在資產價格飛漲之后發生的。與商品價格的上漲相比,資產價格在近幾年的上漲更為引人注目。從2008年到現在,中國的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高速上漲,其中僅2009年,從年初到年末,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的房價都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價調控措施見效甚微。各類收藏品、高級酒等可以儲藏的商品價格也大幅度上升。[2]
所以,我國目前面臨的是物價普遍上漲的局面,這種局面包括資產價格的上漲和商品價格的上漲兩個部分。其中,資產價格的上漲從時間上領先于商品價格的上漲,漲幅也遠遠超過商品價格的漲幅;而在商品價格的上漲中,食品類價格、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價格上漲幅度又高于其他商品價格的漲幅。
2. 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
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這與以前的通貨膨脹有所不同。我國以前的通貨膨脹多數為需求拉動型的,現在,隨著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的通貨膨脹中成本推動的作用越來越大。[3]此次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是貨幣超量供應,流動性過剩。造成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占款,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 10年1月到4月份外匯占款達到了24.1萬億元,巨大外匯占款增加了國內貨幣的流動性,巨額流動性若不能迅速被生產領域消化,就會流入資產市場,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導致土地、房價飆升,然后再從資產層面逐步向商品層面擴散,引起價格全面上漲從而加大了通貨膨脹。
第二是投資規模過大。09年我國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供應和信貸迅猛增加。在保增長、保就業的政策目標下,政府實施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以政府主導投資形式推高經濟增速,使投資規模迅速擴張。各級政府和企業拼投資、上項目。從而導致投資規模過大,引起價格上漲。在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和就業增加,但也加速了通貨膨脹的形成。
第三是生產成本的過快上漲。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上升是通貨膨脹形成的重要原因,無論是人工成本、土地價格還是原材料價格,上漲趨勢明顯,2011年我國民工荒加劇,農民工工資將進一步上升,此外,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新國八條等政策的出臺使大量閑散資金由房地產市場流入農產品市場,推動了農產品價格上升。今年以來,原材料原料等成本上升趨勢更加明顯,此外,勞動工資的上漲、利率上調都會使企業成本上升,從而使物價總水平上升。
第四是國際市場影響。我國加入WTO后,國內經濟已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際市場變化則通過進出口貿易、金融市場和價格預期等多種渠道對國內市場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受發達國家持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和2011年全球經濟超預期放大因素影響,包括石油,農產品和基礎原材料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升,加大了我國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僅如此,國際市場流動性過剩還會通過利差使國際游資涌入我國,并強化公眾通貨膨脹預期,助推通貨膨脹的形成。這是我國歷次通貨膨脹形成的重要原因。
3. 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
3.1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采取適當從緊政策
主要有:(1)調控存款準備金率,自2010年以來,共12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1年末首次下調,12年2月再次下調0.5個百分點。目前已穩定在20.5%,雖有部分增加流動性的舉措,但不難看出,從緊仍是主流,調低十分謹慎。(2)發行央行票據,至2011年10月13日,央行共發行73期中短期央行票據,以減少商業銀行可貸資金量,控制各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3)提高利率,二年來,連續5次加息,以減少貨幣供應、壓抑消費從而抑制通脹。(4)窗口指導和加強對商業銀行各類融資性理財的管理。引導金融機構主動采取措施防范風險。以上政策充分加強了流動性管理,控制了引發通貨膨脹的貨幣基礎。更有效地適當收緊銀根,努力減少新增貨幣供應,開放投資領域、吸收和消化不斷增加及被動超發的貨幣。
3.2強化市場調控監管和優化財政收支結構
一是加強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和監控。2010年6月的房地產“國十一條”、2011年1月的新“國八條”及之后的部分城市的房產稅、限購令,土地調控相關政策也在上半年密集出臺,還實行了指令性保障性住房政策等等,以控制需求和穩定房價。二是抓好農業生產,特別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召開關于水利建設的會議,目的就是為了確保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以達到穩定糧食價格的目的。三是調節企業稅收政策,治理和規范各項收費。企業增值稅和出口退稅等稅收項目上進行了調整,減輕了成本通脹壓力。通過并出臺整治不合理收費項目,在電信收費、高速公路收費、藥價以及標準過高的國家機關收費等新規,降低了各種成本上升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3.3采取“發補貼、提工資、減稅負”等措施
財政支出的重點由基本建設轉向“三農”社會保障,大幅度增加農業、教育、醫療、社保支出比重。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長效機制,通過改變個人所得稅稅率而減少低收入人群的稅賦,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在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建立健全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低保標準調整,確保低收入群體收入。
4. 政府政策的理解
本輪通貨膨脹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綜合性通貨膨脹。治理這種綜合性通貨膨脹,單一的供給管理或需求管理難以奏效,政府從供給、需求、市場、預期等多種管理上對通貨膨脹進行了抑制。
4.1供給管理
一般而言,增加商品有效供給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但只強調增加商品有效供給,忽視成本管理,難以治理通貨膨脹特別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因此,政府從發展農業生產、加快安居工程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以降低供給成本,緩解成本推動力,力求將價格漲幅控制在普通消費者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具體包括:
4.1.1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抑制價格上漲和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完善主要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制度和農民種糧補貼機制,才能保障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及其價格穩定。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大宗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同時,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將農業財政預算優先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民營資本和民間資本等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投入,鼓勵農民增加農業生產投入,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糧食、豬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農產品儲備制度和調節機制,保障其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4.1.2加快安居工程建設,增加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供應。房地產價格剛性上漲,是本輪通脹市場價格總水平上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抑制房價上漲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點之一。政府在規范房地產市場行為的同時,也加強改善了供給,落實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資金及其他優惠政策,限期各省市安居工程的建設目標,并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應,以平衡房地產供求,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保持房價的基本穩定。
4.1.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貨幣的有效分流,化解通貨膨脹。一方面加大力度將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作為重點來抓,淘汰產能過剩、技術落后、淘汰落后耗能的產業;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力從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數量轉到以提高投資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4.2需求管理
在目前國內居民消費需求啟而不動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情況下,需求管理的重點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控制財政性和貨幣性需求,改善需求結構,使之既有利于治理通貨膨脹,又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優化投資結構、適度從緊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揮利率杠桿調節總需求,以達到治理通貨膨脹的作用[4]。具體有兩方面:
4.2.1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充分提高政府投資效率。財政政策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宏觀經濟,它可以調節總需求,影響經濟走向,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在優化投資結構,政府將投資重點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水利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有利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增加就業的稅收優惠,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新興戰略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減輕企業稅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還加大了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補貼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切實保障城鄉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提高民眾對價格總水平波動的承受能力。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著力推動改革和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
4.2.2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控制流動性的必備良方。加強金融監管,優化信貸結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當前商品、服務價格上漲與資產價格上漲并存的復雜形勢下,貨幣政策應對各種價格變動作出前瞻性和預見性反應,根據CPI、PPI和房價變動趨勢,相機采用貨幣政策中的數量工具調節貨幣流通量,抑制資本流入房地產對其價格的沖擊。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高科技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的金融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服務于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4.3市場管理
市場規范與否有關,與通貨膨脹也有一定關系。若市場不規范,出現投機、炒作等就會加劇通貨膨脹。去年以來,國家以增稅、限購等手段多次調控房產市場,擠出違規資金、取締不合理收費、規范民營資本管理、嚴厲查處瘦肉精、地溝油等擾亂市場的違法行為,以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保護合法經營和正當競爭,為價格穩定創造條件,保護消費者權益。
有關部門應加強價格監管,消除物人價過度上漲的另類因素。目前影響市場價格穩定的因素較多,流動性過剩、投資規模過大、經濟粗放增長、行業盲目擴張、資源價格改革、自然災害多發以及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相互交織,通貨膨脹的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如要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創造寬松的價格環境。就要堅決摒棄“只管政府定價、放任市場調節價”的錯誤思想,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市場調節價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徑。
同時強化市場監管,才能逐步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交易環境。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投機行為和惡意操弄會破壞市場秩序、助推價格上漲。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健全市場監督管理制度,強化監管力度,依法打擊違法行為,為抑制價格上漲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所以查處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沒有明顯變化而大幅提高銷售價格,牟取暴利的行為;查處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查處壟斷貨源、阻斷流通渠道,造成市場脫銷斷檔等非法和違法的行為對抑制通貨膨脹也有很大的作用。
4.4預期管理
炒作通貨膨脹預期比現實通貨膨脹更具危害性。非理性通貨膨脹預期會把人們的思想搞亂,扭曲資源配置、誤導經濟行為、形成虛假需求,影響宏觀經濟調控和經濟發展,加劇通貨膨脹。所以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是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任務,我認為政府在預期管理上政策的透明度還是不夠,所以政府應在增加經濟政策的透明度、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方面要采取更多的有效途經和更多的手段,來正確引導人們的思想,避免由非理性通貨膨脹預期加劇現實的通貨膨脹。
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政策信息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管理通貨膨脹要通過媒體明確宣示保持價格穩定是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標,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增強公眾對穩定價格的信心。公眾與政府相比處于信息劣勢,如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不透明,就容易產生對政策的懷疑,甚至認為政府可能存在為了刺激經濟而制造通貨膨脹的動機。因此,建立政策信息公開制度,規范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時間,向公眾傳達政府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以及調整政策的理由,說明制定政策的依據、實現政策目標的途徑、政策調控的實際效果與目標偏離的原因等,以使公眾能夠準確地把握政策取向,更好地引導公眾預期,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同時,加強政策、形勢宣傳報道工作,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管理通貨膨脹預期應通過各種媒體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解釋政策實施意圖,及時傳遞政策信號,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使公眾對經濟形勢以及政府工作有正確的認識,增強其對穩定價格的信心,避免產生非理性判斷以及由這種判斷采取的不理智經濟行為。政府要及時傳遞正確信息,積極主動引導公眾對通貨膨脹形成合理判斷,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政府調控市場價格的決心和信心,緩解通脹預期給群眾帶來的心理壓力。
總之,本輪通貨膨脹目前雖然應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經濟社會背景的變化,成因的錯綜復雜,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要有效治理通貨膨脹,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就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形成增加供給、改善需求、規范市場、穩定預期的政策組合。從當前已出現的通脹拐點對照我國現行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來看,現行的調控政策正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美國 《紐約時報》網 New York Times 專家警告亞洲仍需嚴防通脹
- 上一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原因
- 下一篇:現代經濟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