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7 17:3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的財政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財政政策;通貨膨脹;文獻綜述
自從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我國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也進一步的加大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從目前來看,隨著各國財政赤字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財政赤字是否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也就成為近年來各國學者高度關注的熱點經濟問題,而對與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密切的關系,各國學者所持的觀點也不盡一致。
一、財政政策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1.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第一,國外經濟學者的研究。國外大多數都是從赤字財政的角度分析財政政策與通貨膨脹的關系。Barro(1976)指出若債券存量增長率超過產出增長率,持續赤字就會通過貨幣化的形式導致通貨膨脹。Sargent和Wallace(1981)認為持續的債券融資赤字將最終被貨幣化。Smith(1982)把維持貨幣目標路徑的觀點稱為“貨幣主義”,并比較了當總赤字不變時,使用債券和發行貨幣手段進行赤字融資的后果。Allen和Smith(1983)、Darrant(1985)、Munir和Am(1991),通過對具體國家的實證分析,指出財政赤字對通貨膨脹都有顯著的影響。Woodford(2001)認為貨幣政策決定一段時期內通貨膨脹率的平均水平,財政政策決定通貨膨脹率的波動性。Uribe(2002)利用VAR模型對阿根廷20年的財政赤字與零售物價指數進行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并發現財政政策所導致的財政赤字持續擴大是導致貨幣過度發行從而引發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原因。第二,國內經濟學者的研究。大部分經濟學者認為我國的通脹與財政赤字存在密切的關系。龔六堂、鄒恒甫(2002)通過構建不帶貨幣和帶貨幣的價格水平決定模型,指出我國的通貨膨脹也是一個財政現象,價格水平是由政府債券的實際值與政府財政剩余相等來決定的。閻坤(2002)指出由于我國中央銀行可以在公開業務中收購國債,加之過大的外匯儲備,從而形成巨大的貨幣擴張壓力。當用以彌補財政赤字的國債模達到一定規模后,政府信用就會有所動搖,一旦政府通過國債實現不了預期的結果,那么就只有靠鑄幣稅來籌集資金,最終無疑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萬明國(2003)認為“財政赤字引致的財政性貨幣發行顯然是一種貨幣投放,尤其當國債發行收入被作為財政支出安排時,就會對基礎貨幣進而對貨幣乘數有所影響,起到一種創造貨幣的效應,由此構成對通貨膨脹的推動。”許雄奇、張宗益(2004)采用中國1978~2002年的數據對我國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的赤字水平與通貨膨脹互為因果。方紅生、朱保華(2008)通過對1996~2006年的我國財政政策和物價水平進行分析,認為“在此期間財政政策承擔了控制物價水平的重任,要想穩定物價,必須采取盯住赤字的財政政策。”張延(2010)發現我國的財政政策具有相對滯后的通貨膨脹效應,即使目前通貨膨脹尚未高企,刺激性財政政策也很可能已經過度。也有部分經濟學者認為我國的通脹與外匯儲備有著顯著關系。張曉樸(2002)、孫建平(2003)、劉榮茂和黎開顏(2005)對我國通貨膨脹發生的現象進行解釋,并發現外匯儲備增加幅度和通貨膨脹的發生存在顯著的關系,這說明外部沖擊對我國通貨膨脹的發生有著顯著的影響。
2.二者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當然,也有經濟學者對財政赤字政策導致通貨膨脹的觀點提出質疑。第一,國外經濟學者的研究。Friedman(1982)認為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實際上只存在最松散的關系。Darby(1984)認為只要既定的預算赤字就能夠動態地同某一個范圍內的貨幣增長率保持協調,那么財政赤字即使有貨幣化的傾向也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的發生。Buiter(1985)研究了財政政策導致巨額人均實際總赤字對通貨膨脹時間途徑的影響,認為赤字的增長對長期通貨膨脹率的影響程度是有限的。Giannaros和Kolluri(1985)對10個工業化國家在1950至1981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只有3個國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跡象比較明顯,認為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間也不存在因果關系。Abizadeh(1998)、Afonso(2002)等通過實證分析也分別發現美國和歐盟15國的預算赤字對通貨膨脹率并無大的影響。第二,國內經濟學者的研究。國內許多學者結合我國實際對兩者關系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也認為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關系。李昌達和曹萍(1996)通過對中國1981至1994年的數據研究后得出,“我國的經濟增長、貨幣供應量、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顯著的滯后相關性,其滯后期基本是一年;經濟增長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首要因素,而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則遠遠超過了財政赤字,赤字與通貨膨脹的相關程度很低。”馬拴友等(2002)利用VAR模型進行研究,結論表明我國財政赤字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相對較小。洪源和羅宏斌(2007)認為我國財政赤字不是引起貨幣供給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在樣本區間內財政赤字沒有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涂立橋(2008)認為赤字財政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是通過國債余額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余額,進而影響通貨膨脹率來實現。在這一傳遞過程中,由于我國赤字在整個財政中的比重較小,所以赤字財政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也很小。萬曉莉和傅雄廣(2008)經過實證分析發現,盡管財政政策對價格有一定影響,但我國的物價水平仍然由貨幣當局決定。王玨(2010)認為財政支出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支出與通貨膨脹具有反向變動關系,然后轉為正向影響。從長期來看財政支出與通貨膨脹有正向變動關系。高茵(2010)指出財政支出對通貨膨脹的解釋力很低,通貨膨脹還是主要決定于貨幣因素和預期因素。
二、結論
第一,上述研究多是就政策的某一方面進行分析,因此,研究結論并不能全面體現政策的綜合影響;第二,在大多數實證分析中,經濟學者直接采用財政赤字代替財政政策進行分析,變量的選擇缺乏理論依據,并且數據的選擇也并非完全處于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期間;第三,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經濟金融體制,運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都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因此,要弄清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就必須立足于本國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從中找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和因果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對兩者的關系進行系統的、客觀的評判。
參考文獻
[1]Barro.Rely to Feldstein and Bushana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Minne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5):1~17
[3]Munir A.S.C.,Amar K.P..Budget Deficit and Inflation:the Peruvian Experience[J].Applied Economics.1991
[4]Woodford M.Monetary policy and price level determinacy in a cash-in-advance economy[J].Economic Theory.1994(4):345~380.
[5]Uribe.A fiscal theory of sovereign risk[R].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2002:187~196
[6]龔六堂,鄒恒甫.財政政策與價格水平的決定[J].經濟研究.2002(2)
[7]閻坤.積極財政政策的通貨膨脹風險分析[J].稅務研究.2002(6):10~14
[8]萬明國.國債的貨幣化與通貨膨脹效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12)
[9]方紅生,朱保華.價格水平決定的財政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檢驗[J].管理世界.2008(3)
[10]Darby.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p Quarterly Review.1984(24):32~37
[11]Buiter W.H..A Fiscal Theory of Hyper deflations――Some Surprising Monetarist Arithmetic[J].NBER Technical Working Paper.1985
[12]Giannaros,Kolluri.Inflation stabilization and BOP c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king Paper.1985
[13]李昌達,曹萍.通貨膨脹、赤字、財政政策[J].四川財政.1996(10):4~7
[14]馬拴友.積極財政政策:評價與展望[J].管理世界.2002(5)
篇2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治理通貨膨脹的效應如何,是宏觀經濟學的熱點問題之一。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只是一個貨幣現象,有研究證實價格變動與貨幣供應密切相關,片面地認為只有貨幣政策有效。羅伯特•狄夫納,湯馬斯•斯達克與赫伯特•泰勒(1996)實證研究和估計了貨幣政策如何影響通貨膨脹和收入增長的長期關系。但是貨幣主義通貨膨脹決定理論存在局限性(龔六堂,2002),財政支出與通貨膨脹存在聯系,財政政策治理通貨膨脹也是有效的。
經濟學家們一般都認為,赤字財政政策是通貨膨脹特別是高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通過創造過度總需求,不斷發生的財政赤字導致了通貨膨脹,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認為,央行不將赤字貨幣化的條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米勒(1983)的實證研究發現,財政政策實行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弱聯系。
但在實際運用中,更多的結論是關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時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性,達雷特(1985)發現貨幣供給和赤字都顯著影響通貨膨脹,但財政政策中赤字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比貨幣供給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發現一些證據證實赤字與通貨膨脹和貨幣供給存在聯系。SadanandaPrusty協整分析的結果表明,1960—1961年與1990—1991年期間印度各州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效影響價格水平。多年來由于缺乏資金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實行赤字財政的政策。由此導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給的增長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長幅度,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開始控制財政赤字,同時實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通貨膨脹有了明顯好轉,1993—2000年均通貨膨脹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貨膨脹率為4.32%,成為一個亮點。通過研究印度通貨膨脹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因素之間的協整關系,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檢驗1994年到2004年印度財政貨幣政策應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性,同時進一步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以具體分析通貨膨脹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具體因子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為具有相同國情的中國實施恰當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效治理通貨膨脹問題提供借鑒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杰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協整(co-integration)理論發現,把兩個或兩個以上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特殊組合后可能呈現出平穩性。大多數經濟總量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協整理論是處理非平穩時間序列間協整關系的有效方法。
格蘭杰在協整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格蘭杰協整定理,解決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個定理證明了協整概念與誤差修正模型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協整關系的一種必然的等價表達形式就是誤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穩變量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那么該變量之間必然存在著協整關系。格蘭杰因果檢驗則是直接對兩個變量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的重要方法。
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選取財政赤字(FD)分析財政政策效應。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的三個層次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更廣義貨幣M3為貨幣政策的代表衡量貨幣政策效應。通貨膨脹水平使用批發物價指數(WPI)來衡量。
三、數據與實證結果
1.樣本數據的選取
選取印度物價消費指數(WPI)、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更廣義貨幣(M3)、財政赤字(FD)時間序列,取自然對數變換數列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時間序列,樣本期間從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個樣本。數據來源于印度儲備銀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單位根檢驗
進行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要求時間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首先對這些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選擇含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的模型中,均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數項和都含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的模型中為I(1)。總體而言,6個變量均含有單根,必須差分之后才能平穩。因此,所列的6個變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穩的。如果繼續對這6個序列的1階差分進行單位根檢驗,可以發現這6個變量都是差分平穩的。
3.協整檢驗、協整分析與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
通過單位根檢驗得知指數序列都是I(1)過程,可以對指數序列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選擇4階滯后就能很好地滿足檢驗要求,同時建立了ECM模型。
軌跡檢定(tracetest)中,在R=0時,軌跡統計量123.9478、大于5%顯著水平,拒絕5%水平下虛無假設。而后在R≤1的情況下,軌跡統計量小于5%顯著水平,所以在軌跡檢定下變量之間存在1個共整合向量。
接下來得到標準化協整系數的協整關系估計: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協整關系檢驗說明在5個變量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這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趨勢。M1、M2序列和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序列有相同的變動趨勢。LNCPI與M2成正方向變動,協整系數較大;而LNCPI和M1協整系數比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變動的協整系數較大。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變量間的相互作用,使用誤差修正模型檢驗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對各自短期波動的影響。將方程(1)代入誤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為,*表示在5%的水平下顯著,()表示標準誤,[]表示t-統計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們發現,首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整與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統計上的關系顯著((2)方程中協整誤差et的系數顯著),表明受長期均衡關系的影響較強;其次,在短期調整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量對財政赤字的作用顯著,這是財政政策短期有效的體現,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于各個層次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影響微弱,這說明貨幣政策短期對于抑制通貨膨脹作用微弱。
4.因果關系檢驗
我們檢驗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影響關系(Granger,1969)。選擇影響關系最為顯著的滯后階數得到附表的估計結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絕原假設,結果顯示財政赤字FD對CPI產生顯著作用,對CPI存在顯著格蘭杰影響;其次,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對CPI沒有顯著的格蘭杰影響,也驗證了協整分析中協整關系不顯著,說明貨幣供應量不是物價的主要決定因素,這說明貨幣政策作用對于抑制通貨膨脹作用微弱。
四、結論分析
以上對印度通貨膨脹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了分析,由實證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印度財政赤字與物價水平長期呈正相關的關系,短期對物價水平的影響顯著,印度控制赤字財政政策對治理通貨膨脹有效,表明印度財政政策的效應較強。印度的政策執行者認為,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左右,財政赤字對經濟發展就會有利。印度政府從增收和節支兩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財政赤字控制通貨膨脹。第一,簡化稅制、調整稅率、擴大稅基,增加財政收人;第二,改變財政赤字彌補方式,控制印度儲備銀行的信貸發行;第三,加強國債管理,減少補貼支出,征稅籌集的資金用于政府經常性支出,債務資金則主要用于生產性投資,促進生產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增加;第四,減少政府開支,合理調整支出結構,重點發展公共財政;第五,抑制貨幣供給總量的增長。印度儲備銀行通過采取反通貨膨脹措施,降低實際貨幣供給增長速度,上調現金儲備率(GRR)實施公開市場業務銷售政府證券。
第二,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對物價水平短期影響程度較小,作用不顯著。但長期存在均衡關系。長期M1、M2、M3和物價水平通向變動,符合經濟學假設。
第三,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財政政策短期與長期控制物價水平的效應大于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短期調節物價水平的作用不明顯。由于印度的通貨膨脹的原因在于長期的赤字財政,治理通貨膨脹總量調節運用的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只成為輔工具,通過貨幣供應量總量調整的作用并不明顯,貨幣供應量中介的宏觀調控能力較弱。印度主要運用選擇性信貸控制,傳統的貨幣政策三大調控工具的作用不明顯。
五、對我國的啟示
由于我國1998年至2004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起了巨大作用,盡管目前通貨膨脹率較低,但考慮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大量赤字,財政政策應當轉型,淡出宏觀調控,主要用于供給結構性調整,總量調整以貨幣政策為主。
第一,謹慎運用赤字財政,轉向中性偏緊的財政政策。赤字財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導致財政風險,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財政政策必須考慮削減赤字規模,轉向對經濟結構調整,淡出總量調整,轉向公共性財政。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的調整作用就大于貨幣政策。貨幣總量調控只能調節需求總量而不能調節供給總量,更不能調節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降低國債發行規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縮減隱性債務,調整支出結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防止局部性通貨膨脹。
篇3
關鍵詞:稅制;改革;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810.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4-0161-03
我國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已連續出現四次較大規模的通貨膨脹,每次持續二三年,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沖擊,很多歷史欠賬至今難以解決。伴隨著中國政府全面履行WTO義務,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著內、外嚴峻挑戰,國際收支順差居高不下、人民幣升值、巨額外匯結余、流動性過剩、房地產泡沫等因素將最終歸結為通貨膨脹形式表現出來。如何在保持經濟繼續高速穩健發展的前提下,探討實現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的經濟政策,收緊流動性,防止新一輪通貨膨脹,成為本屆政府的重大經濟課題。
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目前宏觀調控的主要工作是對于近5年改革成果的鞏固提高。事實上,由于歷史欠賬所造成的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效果的“遲滯效應”,物價上漲仍面臨較大壓力,基礎產業價格上漲所造成的影響仍將持續存在,相當部分的PPI(生產價格指數)上漲最終會以成本推動形勢傳導到CPI(消費價格指數)中去,通脹風險正在集聚。將稅收制度安排作為治理通脹最為根本性的舉措,政府才能有效地發揮稅收杠桿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中,我國在處理稅收制度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方面,經驗不多,教訓不少,政策制定和出臺一直處在為環境“倒逼”的尷尬境地之下。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原因在于,對于我國通貨膨脹形成的根本性動因論證模糊,對于稅制的設計取向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政策效果缺乏有效統一的評價體系,調控當局難以適從,政策制定一直在“相機選擇”之中搖擺。
一、稅收制度供給對于通脹的影響的理論分析
無論就宏觀經濟運行還是就微觀經濟運行來說,稅收的變化都會對貨幣的需求和供給產生影響,形成貨幣的流動性效應。增稅效應從需求方面抑制通貨膨脹;減稅效應從供給方面減輕通貨膨脹;增稅的流動性效應從貨幣需求方面抑制通貨膨脹。凱恩斯主義學派的宏觀稅收理論,著重研究稅收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稅收如何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抑制經濟衰退。其辦法不外乎是通過減輕個人所得稅,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費需求,以及通過對企業投資的稅收減免以刺激投資需求。新古典學派(包括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合理預期學派等)的稅收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是供給學派的稅收理論。這一學派的稅收理論繼承與發展了新古典學派的微觀稅收理論,并結合宏觀稅收理論,研究稅收對經濟發展的效應。供給學派是隨著研究如何擺脫滯漲困境而發展起來的,把滯漲原因歸咎于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他們認為,運用稅收等經濟杠桿刺激社會總需求,在短期內可以增加國民產出和就業,但從長期來看,由于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妨礙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對社會總供給產生了嚴重不利的影響,從而導致了通貨膨脹和經濟緩慢增長,這就是滯漲的現象。供給學派還認為,稅收與總供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逆向關系,這個關系基本取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降低稅率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刺激人們的儲蓄與投資意愿,從而增加社會的總供給。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財富慢慢轉移到居民手上,1978年全國居民存款280多億,到了2006年是將近16萬億,居民手上擁有大量社會財富是幾乎不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的。對這個特殊國情,由此得出的邏輯結論是,不管央行采取什么樣的貨幣緊縮措施都很難改變流動性過剩的格局或趨勢,只會在金融市場上引起短期的心理恐慌或者是地區之間的資金流向變化。中國開放程度極大增加,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正在迅速發生變化,未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對資產價格的影響超過了實體經濟的影響。稅收制度供給作為國家所掌握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之一,對經濟的影響是以國家政治權力為基礎,以國家頒布的稅法為依據,具有極大的“剛性”,尤其在我國處于市場機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力較強的經濟轉型環境下,作用更為突出。如果稅制設計高效合理,能夠與稅收經濟關系的運行規律基本切合,就能有效地規范稅收行為,執法者受法律制約而秉公執法,政府就能有效地發揮稅收杠桿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
所以,應當盡量減輕生產要素供給者的稅收負擔。在宏觀和微觀兩個不同的方面,增稅和減稅對物價的影響是不一致的,宏觀方面影響的是貨幣供給量,微觀方面影響的是貨幣需求量。任何調控工具的影響因素和調控效果都是極為復雜的,從宏觀效應來看,稅收政策的運用效果關鍵在于對相關變量的假定限制上。
二、轉軌經濟的稅收政策優于貨幣政策
正確應對當前通脹風險,必須首先分析我國通脹的類型,我國通脹兼具多種特征,但總體上屬于抑制型通貨膨脹,通過政府對價格水平的行政控制而反映出來的有限的價格水平上漲問題很突出。所以,就反通貨膨脹的稅收政策目標而言,當前的理論研究只盯住物價穩定是有失偏頗的。如果反通貨膨脹政策目標簡單地確定為物價穩定,不僅不可能通過穩定物價來穩定經濟,相反可能在單純的穩定物價的政策實施過程中,使得經濟生活變得更為不穩定。
IS-LM曲線是產品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模型,不僅被凱恩斯主義者用來解釋衰退、高漲和充分就業狀態,而且用來論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由于IS-LM模型具有明確的政策含義,對于轉軌之中的中國經濟來說,應用IS-LM曲線比較分析稅收政策與貨幣政策,對抑制通脹的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上圖表明,我們在開放市場條件下投資(I)與利率(R)、收入(Y)與儲蓄(S)的一般關系,即利率(R)是核心指標,是投資(I)的主要依據。影響通脹的決定因素是投資和儲蓄,也是模型中IS曲線的變量,以此分析方法作為檢驗政策效果的依據符合數理原則。那么,轉軌中的IS曲線有什么特征呢?在中國現實中,投資主要不是以利率為中心進行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投資中的主體是公共資金,包括財政、銀行和國企,這里既有國有企業自身通過積累的投資,又有而且更多的是財政投資和從國家專業銀行、資本市場融資進行的投資。因此,投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摻有政府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利率的考慮放在了較靠后的位置上。總的來看,轉軌經濟決定了利率變動對投資的影響不大,投資對利率變化反應不靈敏,儲蓄對所得增長與否反應并不靈敏,不論所得增長與否,預期不穩定都會導致儲蓄增加。1998―2002年,多次調低利率卻不能形成投資熱潮,反而放松了流動性,就是明證。
以上情況也可以從數理角度來解釋,IS曲線的斜率取決于(1-MPC)/D,MPC為邊際消費傾向,D為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D值大,則表明投資對利率變化比較敏感,IS曲線就比較平坦。但轉軌中的D值較小,投資對利率變化反應不是很敏感,因此,IS曲線在轉軌中較陡。從(1-MPC)來看,如果邊際消費傾向較大,IS曲線較平坦,斜率就會較小;反之,當邊際消費傾向較小時,IS曲線較陡峭,斜率就較大。顯然,轉軌中的比較小,因此,使IS曲線更加陡峭,甚至接近于垂直。接近垂直的IS曲線表明,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的作用不顯著,而財政政策的作用較大。
三、抑制當前通脹風險財政政策的綜合比較
財政政策對于轉軌經濟具有決定性作用。當一國經濟處于公開型通貨膨脹(由市場決定的價格上漲)和抑制型通貨膨脹并發的通貨膨脹過程中,如果政府反通貨膨脹政策目標僅僅是穩定物價,那么,反通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抑制型通貨膨脹的各種表現形式將會變得更加嚴重。
從各國的實踐來看,財政政策中,稅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公債管理政策等是財政政策實現反通貨膨脹目標的主要載體。從財政政策來說,反通貨膨脹的具體措施是削減財政支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于初級階段的我國,今天以至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壓縮財政支出困難重重。在“人吃馬喂”等消費性支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的情況下,不可能用支出政策來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在國家預算內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總額已經很小的情況下,不可能再繼續削減,否則,交通、能源、基礎設施等產業瓶頸部門投資會更加萎縮,危害中長期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政府必須提供充裕的社會保障,包括失業保障、養老保障、救濟保障等,這是一種新的巨大的開支項目。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我國想要通過壓縮支出來治理通貨膨脹是不容易實現的。
從公債管理政策來說,反通貨膨脹的具體措施是發債支出政策以及公債管理政策等。從公債管理與能動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關系來看,中央銀行賣出債券實際上等于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但是,我國的金融市場尚待完善,利率缺乏靈動,公債發行制度不健全,公債種類單一,國庫券期限較長等,造成公債管理政策難以奏效。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
賣出債券準備金減少貨幣和信貸供給收縮利率上升社會總需求縮小通貨膨脹壓力減少
轉軌時期,由于市場經濟因素的發展、宏觀管理間接化的推行,財政政策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支出政策以及公債管理政策等仍是初步的、不規范的,經常出現動蕩和混亂,作用不能高估。具體原因在于財政政策所賴以發揮作用的財政體制不健全,問題很多,影響了財政政策的效果。1.市場主體因素。在轉軌的相當長時期內,市場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直接的政策干預和支持仍占很大比重,間接調控難以全面發揮作用,政策主體與政策客體的同一性,使得政策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軟化”;與此同時,非國有經濟作為市場的主體力量還很小,財政政策對民間資本的帶動作用也很弱,形成財政資金要獨闖天下,但又沒有力量的困難局面。2.公眾預期因素。由于改革中各種涉及公眾生活的體制(如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都需要公眾自己負擔一部分,而具體辦法尚在不斷調整之中,因此,公眾的未來支出預期不樂觀且不穩定,而改革中下崗和失業增多,使公眾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也不樂觀且不穩定,這就使刺激消費的財政政策難以發揮作用。3.財政政策的作用被金融體制不規范所抵消。在財政采取從緊政策時,金融機構擴張信用,而在財政采取擴張政策時,國有性質的金融機構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口號下,貸款自我收縮,商業銀行出現體制性萎縮。使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支出的做法,如果不能得到信貸的全面支持,就難以達到效果。4.“擠出效應”不明確。處在轉軌中的我國,“擠出效應”之所以失靈,一是因為我國利率沒有真正市場化,利率不是隨市場而浮動的,不會因為財政資金增大投資而提升利率水平,所以,以利率為中心而提出的“擠出效應”不能在我國套用。二是民間資本與財政投資不是一個領域,民間資本不是被財政資金擠出了,恰恰相反,財政投資的目的是希望拉動民間投資。
四、改善我國稅收制度的供給
雖然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對通貨膨脹的防治功不可沒,但所暴露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亦將越來越嚴重,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與通貨膨脹有很大的關聯度:(1)稅法體系不健全。我國還沒有一部綜合性的在稅法體系中占母法地位的稅收基本法,沒有稅收基本法,稅收關系的共性制度、基本制度就無法權威性地確立,單項稅收法規的銜接性問題無法解決。(2)稅法沒有很好地反映公平和效率原則。公平和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公平和效率問題不解決,稅法對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很難真正發揮,國家亦無更多財力對國民經濟進行實際和有效地調控。(3)稅收管理體制缺乏規范性。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稅收基本法,稅收管理體制主要規定于國務院的行政法規的政策文件中,其權威性和規范性均較差,沒有體現合理分權,不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稅務機構分設后,兩個稅務機構征管范圍相互交叉,難于劃清,出現了爭稅源,爭收入,征管重疊,稅收成本增加等問題。(4)稅收征管制度仍有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稅法確定性較弱,稅收征管受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稅法對稅收征管人員的監督制約機制缺乏剛性,稅收違規處理剛性不足,造成偷稅、漏稅現象嚴重等。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稅收調控對通貨需求起到自動穩定器和人為穩定器的作用。同支出政策、公債管理政策相比,稅收政策可能更適合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首先,雖然稅收在穩定價格方面存在局限性,但這只是說明稅收杠桿不是萬能的,它的反通貨膨脹作用在不同的時期和利用不同的稅收手段有較大差異,以提醒政府在利用這一政策時謹慎從事,而絕不是要否定對這一工具的利用;其次,如果某種稅收可以使價格水平低于利用其他政策工具或其他一種稅收所產生的價格水平,那么,這種稅收就是反通貨膨脹的措施;再次,在我國目前稅收制度下,考慮稅收政策的局限性,主要目的是:澄清在實現宏觀經濟穩定的目標上,我國稅收制度還存在哪些缺陷,如何更好的完善稅制,使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總體上說,包括購買支出、轉移支出和稅收工具的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發揮了調控作用。綜合考慮積極財政政策在支出方面擴張、在稅收方面緊縮的凈效應,1998―2005年積極財政政策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0、2.8、3.2、0.5、0.6、0.9、0.7個百分點(資料根據《統計年鑒》整理)。這說明,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后幾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凈效應相對較低,支出政策以及公債管理政策等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這也反映了社會投資逐步恢復,經濟自主增長能力不斷增強,對積極財政政策的依賴逐步下降,表明2005年正式轉向中性的穩健財政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基于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比較復雜,而且基本上屬于抑制型通貨膨脹,稅收工具反通貨膨脹受到一定限制,但反過來卻為以稅制改革來調控通脹提供了極大的空間。2007年,與稅制改革領銜的新一輪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將漸次展開。
五、我國反通貨膨脹稅收政策實施的復雜性
篇4
【關鍵詞】通貨膨脹;成因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通貨膨脹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現象,引發的原因眾多,本文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需求拉動引發的通貨膨脹
首先,是投資需求的增長。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同時受2008年奧運會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穩定態勢,且遠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費需求的增長,隨著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消費需求也逐步增長。從2004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就進入正產出缺口階段,即實際總需求大于潛在產出,隨著去年我國實際總需求的大幅增加,這種缺口逐步變大,導致了總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引發的通貨膨脹
從國內因素看,表現在三個方面:
(1)工資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資上漲幅度較大,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工資每年都以10%的速度遞增。從2009年以來各地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全國約一半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漲幅超過20%。
(2)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由于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響,國內包括鋼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屬等主要生產資料價格幾乎全線上漲,11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1.7%,漲幅比年初高出6.8個百分點,原油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廠價格分別上漲3.9%、8.8%和8.0%。
(3)農產品價格上漲。構成我國CPI的類價格中,去年以來保持著“五漲三降”的發展格局。
3.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
我國過于充裕的流動性是兩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為應對危機,過去兩年我國貨幣投放較多,導致經濟體中的流動性過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動性過剩,使得大量外資或熱錢流入我國,加上國內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形成更大規模的流動性。由于我國匯率彈性不足,基礎貨幣投放中外匯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對沖操作不及時或不完全,全球流動性就很容易轉化為國內市場上的流動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國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重從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匯占款余額已達23.7萬億元。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時就與當期外匯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對應關系。過于充裕的流動性必然會對物價產生巨大影響。
除以上原因外,還存在結構性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和慣性通貨膨脹,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
二、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鑒于通貨膨脹形勢的變化,我國將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當前治理通貨膨脹,除了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市場監管外,還需深刻認識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著重以下三個方面,從中長期發展戰略上化解通脹壓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視抑制通貨膨脹,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針對目前高企的通貨膨脹率,有關部門就最終定調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即從“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走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這一變化的關鍵在于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走向“穩健”,意即“緊貨幣、寬財政”的基調或許成為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
2.加強流動性管理,減弱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
當前有效管理流動性,一方面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住信貸總量這個“閘門”,同時考慮到社會融資總量要遠大于銀行信貸總量這個實際,應更加注重利率等價格工具的運用,著力引導社會融資流向,通過提高投資效率和增加有效產出,消化和吸納過多的貨幣;另一方面要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為目標,在擴大對外投資的同時,重視進口,并及時進行對沖操作,以減緩外匯流入引起的通脹壓力。還有,要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通過漸進升值,有效減緩輸入型通脹壓力。
3.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癥下藥。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五常.中國的通貨膨脹[N].經濟學消息報,2008-02-01.
篇5
摘 要:財政赤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動員社會資源,積累龐大的社會資本,支持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正確衡量財政赤字對于制定財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財政赤字 經濟危機 公債 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
一、財政赤字的概述
(一)財政赤字的概念
財政赤字是財政收支在總量上的三種對比關系之一,通常被定義為財政收入小于財政支出的差額。
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結余。但是,在現實中,國家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這是現在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不過,這也反映出財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刺激經濟增長。當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
二、影響我國財政赤字的因素
(一)通貨膨脹
當研究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時,最重要的理論問題是通貨膨脹起什么作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應該按實際值而不是名義值衡量財政赤字和公債,所衡量的赤字應該等于公債實際值的變動,而不是公債名義值的變動。
通過通貨膨脹政府不但能對貨幣持有者征收通貨膨脹稅,對國債持有者同樣也征收了通貨膨脹稅。顯而易見,國債規模越大、通貨膨脹率越高,政府對國債持有者征收的通貨膨脹稅就越多。通貨膨脹是政府減少自身債務的一種隱蔽方式,像巴西或墨西哥這類具有高通貨膨脹率和巨額國債的國家,甚至可以通過這種公債貶值的方法來支付大部分政府支出。
(二)利率
與通貨膨脹對實際財政赤字的影響相類似,利率的變化對財政赤字也會產生影響。根據投資學原理,在未來產生收益(支出)流的資產(負債)的市場價值取決于未來的收益(支出)流和利率水平。因此,當利率升高時,現存的公債余額的市場價值會降低,低于其面值,這將增加財政收入,降低財政赤字;當利率降低時,則發生相反的過程。利率的變化對期限較長的公債的影響要超過期限較短的國債。
(三)經濟周期
財政赤字變化中的一部分是作為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反應而自動地產生的。例如,當經濟陷入衰退時,收入減少了,因此人們支付的個人所得稅也相應地減少了,在實行超額累進所得稅的國家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公司的利潤減少了,因此公司所得稅也減少了。同時,在經濟陷入衰退時,政府支出傾向于增加,失業保障支出和政府救濟都增加。即使決定稅收和政府支出的法律沒有任何變動,財政赤字也會增加。
(四)資本預算
假設政府出售國有股并用其收入償還公債利息。按照目前的預算方法,財政赤字將會減少。按資本預算化的方法,出售政府資產得到的收入并沒有減少赤字,因為政府債務的減少被資產的減少抵消了。根據同樣的邏輯,政府通過發行公債為購買資本品籌資也不會增加財政赤字。
按照資本化預算的原則,經常性支出和資本的折舊都包括在經常性預算賬戶中,資本性支出則進入資本性賬戶。資本預算化看起來合理,但最主要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哪一項政府支出應該作為資本支出。
三、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在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這個問題上,我國理論界對財政赤字對經濟影響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持否定態度的認為,財政赤字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導致通貨膨脹,形成虛假購買力,加劇消費與積累比例的失調等等。另一種意見認為,上述認識過于絕對化,無法解釋我國近二十年間連年赤字但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仍取得重大成就的現實。對財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論,對財政赤字是否導致通貨膨脹,是否能成為調節總供給的手段之一,等等,都要進行具體分析。在一定條件下,財政赤字也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總之,財政赤字本身其實無所謂好壞,要視它所存在的經濟環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當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的“經濟緊運行”狀態下,財政赤字連年不斷并數額較大是比較危險的。在國民經濟運行處于蕭條時期,為了復蘇經濟,擴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擴大財政支出,實行赤字財政政策。1998年我國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壞,為重建家園,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政府執行的赤字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能否認。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考察,財政赤字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一種財政政策工具,利用得當可以對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說財政政策是把雙刃劍,其好與壞在于政府的運用。
四、結論
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和經濟制度,我認為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里,財政赤字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是積極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的經濟保持了相對穩定和高速的增長,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財政政策和財政赤字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很多專家分析了我國這三十多年的歷程,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財政赤字,那么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一定的百分點,這個結論不無根據。從我國的經濟體制方面出發,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變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剛剛實行這個制度,以及其它外部因素等原因,使我國市場經濟并不完善,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沒有充分的發揮,這也就說明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種情況下,財政赤字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財政赤字幫助政府有效地集中和動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園晨.財政赤字是非好壞[J].財政與稅務.2007 (7).
[2] 付文林.中國公共支出的規模與結構及其增長效應[J] 經濟科學.2010 (1) 20- 29.
[3] 康鋒莉.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近期文獻綜述[J].財貿經濟.2015 (1) 68- 71.
[4] 高鐵梅.稅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對產出動態沖擊效應的計量分析[J].財貿經濟 2012(2) 32- 39.
[5] 陳 共.財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流動性 通貨膨脹 宏觀調控
近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外匯儲備的增加,流動性過剩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大課題。隨著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進程程度的進一步加深,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過剩,全球游資規模的擴大,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通貨膨脹壓力日益增大……伴隨著金融危機的結束,我國經濟流動性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面臨較大通貨膨脹壓力下,國家相繼進行了多次的宏觀調控措施,但就目前市場趨勢而言,效果均有限。
我國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這一輪通貨膨脹勢頭,是綜合型的,其中有需求拉動的成分,有國際輸入的成分,有結構性的成分,還有成本推動性成分,屬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著自己特色的“中國式”通貨膨脹。下面就國際和國內兩方面對這次通貨膨脹成因予以具體分析。
一、國際環境是本輪通貨膨脹的重要動因
(一)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1)美聯儲為提振實體經濟、降低失業率、扭轉通貨緊縮,在實施了總額為1.725萬億美元的第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又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實施了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由于美國作為一個大型開放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量流動性流入到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為主要世界貨幣的國際經濟交往中,全球性資源商品價格勢必會呈現出逐步上漲的勢頭,而中國作為原油和有色金屬、鐵礦石的等進口大國,在全球經濟基本復蘇的環境下,對資源性產品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上升,我國國內市場將受到直接影響,面臨原料輸入性通貨膨脹將會進一步加劇。
(2)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將引發本幣的進一步貶值。由于世界上主要貨幣兌美元基本上是浮動匯率。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相對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導致其他非美元貨幣升值,進而會導致其他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升值。在我國本來就面臨偏高的M2/GDP的背景下,通貨膨脹預期的加劇必將進一步使人民幣貶值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并且預期美元流動性回收的可能性比較低,美元將持續性貶值,對我國的通貨膨脹將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二)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入回收流動性的行列
金融危機結束后,各經濟體均面臨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世界各國都考慮退出刺激經濟計劃的方案,漸漸采取緊縮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紛紛采取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而同時期中國的存貸款利息率、存款準備金率均低于一些大型經濟體。如果中國不退出經濟刺激計劃或回收流動性過晚的,流動性過剩所引發的通貨膨脹的危機就會發生在中國。
(三)過多的國際流動性在直接加大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同時,還加大了我國及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泡沫
由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與世界經濟是統一的有機體。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相互之間聯系進一步加深,資本市場泡沫迅速累積,在進一步加大新興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預期的同時,勢必將給我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四)國際熱錢的涌入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化,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具有較好的國際投資潛力,這將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眼球,國際熱錢紛紛涌入,對通貨膨脹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固定匯率
中國企業生產的商品出口至美國,每出口1美元就要按照匯率大約1:7增發7元人民幣來平衡匯率,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也即是說國內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就得增發16萬億的人民幣,相當于2008年3.4萬億M0(紙幣與硬幣)的近5倍,這些以出口結匯投放的貨幣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給了普通老百姓。進一步來說,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注:減少了國內供給),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已外債的形式借給了國外,只有把由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不斷稀釋著消費者手中的購買力。
二、國內因素是本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一)持續偏高的M2/GDP比例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現代銀行體系逐步建立,中國的M2/GDP處于急速上升中,
M2規模過度膨脹,意味著投資過熱、有效需求不足,泛濫的資金傾向于投資品市場,成為一國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不斷孳生的直接原因。在主要經濟國家中,只有中國和日本的M2/GDP是大于1 的,即只有這兩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低于其廣義貨幣量。在沒有一個良好的金融市場吸納的情況下,過度的M2投放量會造就經濟過熱的局面,形成通貨膨脹。
(二)金融危機環境下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滯后作用
金融危機環境下國家為了刺激經濟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宏觀調控的結果完全顯現需要一個時間段。在金融危機環境下,國家的四萬億救市計劃于添加貨幣的發行,銀行爭先恐后的信貸量(將近1 0萬億的規模是歷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都進一步加大的市場的流動性,雖然對金融危機的環節起到了一個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觀經濟政策作用時間與作用結果的不可完全預測性,其滯后性都可能對本次的流動性過剩負有一定責任。
(三)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本次通貨膨脹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通脹)
我國現階段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重要農產品和關鍵生產或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例如2011年1月份食品類價格上漲10.3%,為CPI漲幅貢獻了64.1%,已經成為本輪通脹的最大助推手。居住價格上漲是本輪通脹上行的另一重要表現。2010年我國居住類價格上漲達到4.5%,為全年CPI達到3.3%提供了22%的支撐。今年CPI中居住類比重上調4.22個百分點,其對CPI上漲的推動壓力不容小視。
PPI上漲再添隱憂。1月PPI水平已經達到6.6%,各類別增幅不斷提高。盡管工業品傳導至消費品領域需要一段時間,但不斷走高的PPI為嚴峻的通脹局勢埋下隱患(因為PPI的上漲說明成本的進一步上漲,這將進一步刺激CPI的上漲)。
(四)成本的上升是本輪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較快發展,市場需求旺盛,而短期內可利用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成本支出的增加,人力資源成本的加大,地價房價的上升,原材料及一些中間產品價格的提高,農產品價格的上升,都呈現出成本推進型的通脹壓力。
三、通過前述分析可知,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式”通貨膨脹,因此治理本輪通貨膨脹應采取多手段綜合治理
(一)穩定通貨膨脹預期
只要貨幣流量能回歸到合理水平,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就會逐漸趨于穩定,但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業盈利預期,其重要性決不在穩定通貨膨脹預期之下。如果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感到融資越來越困難,用工成本越來越大,匯率又不穩定,市場前景難以估量,那么投資信心會下降,企業盈利前景不看好,社會就業問題就會突出,這對于經濟的害處是不言而喻的。
(二)治理本輪通貨膨脹要適度調整供需水平與消費機構
生產者物價指數反映了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CPI反映了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會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下游擴散,最后涉及到消費品。近年來,伴隨著GDP連續五年超過10%的上漲速度,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可以說,無論哪個方面,需求增長都很旺盛,在供給出現很多問題的情況下(國際大宗能源價格的上漲,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土地價格、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等),在供需關系沒有調整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就幾乎是必然了(市場供需原理,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同時根據市場的供需原理,努力引導人們進行合理的消費結構的調整,增加供給較大的可替代品的消費,減少供不應求產品的不合理購買。
(三)綜合利用多種宏觀調控措施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采取緊縮政策是有效的;對于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緊縮的宏觀政策無效。宏觀緊縮政策不能解決原材料短缺,不能解決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問題,也不能把勞動成本上升的問題消除掉。緊縮政策可能對房價上漲、土地價格上漲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經上升了,成本還在推動著總價格的上升。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國現階段的通貨膨脹是多原因的導致的,因此應進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的聯合運用。
管理通貨膨脹預期關鍵在于調控流動性。當前貨幣政策要真正回歸“適度”,要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操作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央行應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具體可進行:
(1)提高利率:提高利率是一個效果比較明顯、快速發揮作用的手段,但利率調整發揮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名義利率不低于通貨膨脹率,二是微觀行為對利率的變動要能做出比較靈敏的反應。同時提高利率的不利之處在于過高的利率容易涌入大量國際熱錢,從而在固定匯率政策下可能產生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個較好的監管體制和一個比較成熟的國內金融消化市場。
(2)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與公開市場業務:主要都是縮減銀行可利用信貸資金,抑制泡沫風險的產生,但不利之處是抑制投資的規模,有可能進一步導致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
財政政策主要通過控制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影響社會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以求得社會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通貨膨脹背景下,政府應采取“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調解方式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一方面,采取增加稅收政策,減少社會成員可支配收入,從而限制消費,減少投資;另一方面,又采取縮減的政府開支的政策,以壓縮社會成員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消費,限制投資。同時,應該通過收入政策的配合調節,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綜上所述,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應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廣泛使用財政政策,而在貨幣政策中主要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與公開市場業務為主,斟酌使用提高利率手段。
(四)增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
適當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減少通貨膨脹國際傳導壓力。長期來看,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其實際匯率必然升值,這是一個必然規律。實際匯率升值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名義匯率升值,另一種是通過通貨膨脹的形式實現。而實際匯率是名義匯率通過通脹調整過的匯率,所以如果名義匯率不升值,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如果要想抑制通貨膨脹,就得讓名義匯率升值。人民幣升值不但對抑制通貨膨脹有好處,對我國在國際上的貨幣購買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顯的。同時,可以解決貨幣增發與商品增加之間分離的矛盾。
(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根本
經濟發展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其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還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消費結構等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質量的協調與可持續。本輪通貨膨脹突出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靠某一單個或若干個產業,各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因此治理的根本是盡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走新型發展道路,從單純的勞動密集型和高消耗,低效率的發展模式向資本密集型的效率企業發展,大力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消化能力,為民間游資開辟投資實體經濟的通道。
參考文獻:
[1]郎咸平.中國低工資高物價的秘密.青年文摘,2011;5
[2]陳靜思,厲以寧.緊縮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脹,東方早報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1、控制需求:國家通過制定和實施緊縮型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緊縮型財政政策多體現為國家增加稅收后人們的購買能力或消費欲望也會降低,緊縮型貨幣政策多指銀行提高存款利率,促使人們把錢存入銀行,以此來減少貨幣的流通;
2、增加供給:促進勞動者就業,提高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的供給。
通貨膨脹的影響通貨膨脹給普通工薪階層的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通貨膨脹就意味著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能力會大打折扣。比如一些農民為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必須得花大價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低價銷售其手中的農產品等等,經濟情況會越來越糟糕。通貨膨脹也會給中產階級的人民造成一定的影響,工資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增加。這類人擁有固定的收入,物價一漲后,生活所需支出大大增加,就只得降低生活水平。通貨膨脹對于資產階級的人來說是個好事,方便其以極低的成本大量去招攬勞動者,提高了生產率,給資本家創造了更大的價值。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菲利普斯曲線 奧肯定律 總供給曲線
一、引言
經濟社會中生產總供給主要是基于勞動者工資、商品價格、勞動就業和商品產出之間確立的價格―產出關系而確立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由通貨膨脹和失業兩者構成的函數關系。在充分就業時期,商品產出數量會隨著勞動就業的增加而提高,當存在失業時,沒有充足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呢,隨之商品的產出會下降,即失業也產出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其次,關于通貨膨脹與商品價格的關系,在一段時間內,大部分的商品普遍上漲,即可能出現通貨膨脹。商品價格與通貨膨脹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菲利普斯曲線主要是研究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總供給曲線是關于產品價格和產出之間的關系。研究菲利普斯曲線到總供給曲線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濟社會中價格、工資、失業和產出之間復雜的聯系。
二、菲利普斯曲線的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線的定義
菲利普斯曲線主要反映了企業工人失業率和工資增長率之間的反向關系。勞動者工資增長率越低,社會往往存在失業的現象,即失業率越高,面臨的通過膨脹率越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權衡取舍的關系,政府如果想追求高就業率,往往會產生高通貨膨脹率。
(二)菲利普斯曲線的表達式
菲利普斯曲線作為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的基礎,在制定經濟政策可以選擇不同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組合。首先是短期內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具有相互的替代的關系。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是非常平坦的的,在面臨非常低的失業率時,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替代關系會更大一些。其次長期階段,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不具備相互替代的關系。
菲利普斯曲線中將通貨膨脹預期作為決定的通貨膨脹因素的情況下稱為預期的通貨膨脹,經濟社會中存在的失業并不取決于通貨膨脹水平,而是有高于預期通貨膨脹之上的通脹引起的。在短期內,人們通貨膨脹的預期來不及調整,當通貨膨脹大于預期的通貨膨脹預期時,工人獲得實際工資會下降,就業和國民收入會增加,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短期的替代關系。
該表達式表明當通貨膨脹率等于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時,失業率等于充分就業下自然失業率水平。當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上面臨高預期的通貨膨脹時,經濟發生衰退,會產生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在的局面,即經濟生產活動出現生產停滯、失業增加和物價水平居高不下同時存在的現象,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三、菲利普斯曲線推導總供給曲線
(一)黏性工資的定義
黏性工資是指勞動者面臨的工資不能迅速反應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只能緩慢的根據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而改變調整的工資。黏性工資對總供給影響的模型假定勞動的需求數量決定就業,以及工業和企業根據實際的工資目標和對價格水平的預期來確定名義工資水平。當名義工資是粘性時,商品價格水平的提高會降低實際工資水平。當企業支付工人的工資降低時,企業會雇傭更多的勞動力進行擴大生產,從而會有更多的商品被生產出來,總供給水平提升,所以短期的總供給曲線是向上傾斜的。
(二)菲利普斯曲線推導總供給曲線
奧肯定律表明失業率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失業率越高,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相反失業率越低,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由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表明每生產一單位的產品時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雇傭勞動力需要支付工資,則生產產品需要支付固定的工資成本。最后得到的總供給曲線是商品價格關于產出的生產函數。
四、供給沖擊及解決政策
(一)供給沖擊的定義
供給沖擊是指當經濟活動中總供給產生意外時造成的生產成本或生產率的突然變動。將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和價格水平發生超過預期的變動,供給沖擊將會造成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不利的供給沖擊是指總供給曲線向上移動,造成經濟社會中產品價格的提高和產出的降低。有利的供給沖擊是指總供給曲線向外移動,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下會造成產出的增加。
(二)適應性的政策
經濟政策本身不會對經濟活動造成直接的影響,只會被動的適應客觀經濟情況的需要,以系消除不利的供給沖擊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首先在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時防止利率上升,應該增加貨幣供給量的政策,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會緩解由于貨幣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利率上升。為了預防政府財政赤字或而采取的貨幣政策,政府實施積極地財政政策,加大政府購買和投資會引起財政資金的減少,導致財政赤字的發生,為了保持財政預算平衡,中央銀行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滿足各種投資需求。另外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維持穩定的通貨膨脹的狀態。
五、宏觀經濟中對沖政策的動態不一致性
政策制定者對于經濟中出現的通貨膨脹和失業同樣反感,既不想看到通貨膨脹的提高,同樣也不愿看到失業的增加,經濟中最佳的情況就是實現充分就業和通貨膨脹為零。在短期內通貨膨脹和失業具有短期替代的關系,但是由于存在預期的調整,長期中兩者不存在替代的關系。政策制定產生的動態不一致性是指,在不同時點上會產生差異,政策制定者會采取相機抉擇的方法達到零通貨膨脹和充分就業的目標。在通貨膨脹較低的情況下,政府會利用通貨膨脹作為代價減少失業,促進就業擴大生產,當通貨膨脹上升時,商品的價格水平提高,由于工人的名義工資具有黏性,則會導致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企業會雇傭更多的工人增加產量擴大就業。但是由于長期通貨膨脹與失業不存在替代的關系,最終結果在沒有提高就業量反而導致通貨膨脹提高,即產生了動態性不一致性。
參考文獻
[1]鄭挺國,王霞.通貨膨脹實施預測及菲利普斯曲線的適用性[J].經濟研究,2012(03).
[2]劉金全,金春雨.中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動態性與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軌跡[J].世界經濟,2006(06).
[3]劉金全,姜梅華.金融危機后期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估計與經濟政策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2).
篇9
關鍵詞: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對策
一、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表現
對于通貨膨脹程度的度量,主要有GDP平減指數(又稱縮減指數)、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簡稱CPI)、工業品出廠價格(PPI)等指標。我國較多地采用CPI來衡量通脹水平。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二、當前我國通貨膨脹出現的原因
關于通貨膨脹的成因,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有四種類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混合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另外,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的國際間傳遞也是一國(地區)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一)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本輪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糧食、豬肉、能源等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商品既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工業生產的上游產品,當其價格上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傳導到下游產品。由于這些產品的產業關聯度強,其價格上漲會導致諸多產品價格(包括工資)的上漲。
(二)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
由于去年美國次貸風暴爆發,造成全球流動性緊縮,美國為了挽救其金融機構及經濟增長,向市場大量注資,同時連續多次減息,造成美元貶值,全球流動性泛濫,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但創歷史新高,直接導致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三)經濟快速增長,固定投資過熱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4%(3月份增長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個百分點。分企業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2.9%;集體企業增長11.6%;股份制企業增長18.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4.3%。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17.3%,輕工業增長14.7%。分產品看,發電量和原煤產量分別增長14.0%和14.6%;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增長8.6%和12.2%;汽車增長15.8%,其中轎車增長14.7%。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一季度,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三、政策建議
經濟學中存在所謂“有多少目標就應該有多少手段”的說法,即在面臨多重目標的情況下,為實現目標,必須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鑒于我國既要防止通脹,又要預防經濟通脹轉入通縮的雙重目標,以及當前通貨膨脹是由諸多因素所導致的現實,筆者認為緩和當前通脹局面應采取“一攬子”措施,贊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穩健的財政政策配合的“組合拳”出擊。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于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國際收支順差導致我國基礎貨幣供給增加,減少貿易順差自然成為解決貨幣供給過度的強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擴大進口,并適時適度地促進人民幣升值。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于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加強金融特別是特定經濟部門的監管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的不穩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強的傳染性。雖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趨勢下,各國提倡金融以及經濟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經濟中不穩定性因素多而復雜,并且我國剛剛徹底的實現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因此,我國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經濟管制的同時,也應該通過不斷完善的法律以及通過體制的不斷完善加強監管,最重要的是做好目前分業監管體制下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避免金融監管真空以及重疊區域,從而避免由于金融的不穩定性推動貨幣進而經濟尤其是通貨膨脹問題的出現。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創新理財產品,加強銀行流動性管理。促進銀行資產結構多元化,優化信貸投向結構;加強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信貸管理,嚴格控制房地產投資貸款需求;進一步引導資金向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流動;加快銀行資產證券化;推動商業銀行采取主動的流動性管理措施;建立規模適當的多層次流動性儲備,實現流動性與效益性相協調;進行積極負債管理,減輕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部分學者倡導通過人民幣快速升值來“釜底抽薪”,減少國際游資流入,雖然有利于降低生產資料進口成本,阻斷國際通脹因素的輸入,但由于人民幣匯率很可能存在“棘輪”效應,短期內不可能恢復到原來較低的水平,當人民幣升值帶來出口劇減之后,如果宏觀經濟出現不景氣甚至衰退的局面,那么政策當局很可能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資本項目的增加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但是只要這些資金不進入流通環節,就不會加劇通貨膨脹程度。因此,如何化解因國際資本流入而出現的流動性過剩及其伴隨的信貸擴張就成為貨幣當局直接面對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由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經過屢次上調,考慮到國際利差因素,已經沒有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間,如果央行進一步強化執行銀行信用控制的政策,這與流動性過剩因素結合在一起,將進一步壓縮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從而加劇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博弈的目標沖突,構成了反通脹政策力度選擇與執行效果的強擾動因素。
總之,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就業、經濟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商業銀行改革、資本市場改革等,以及貨幣政策尺度的當前位置,約束了反通脹政策力度的選擇范圍。由于宏觀經濟政策存在多種目標,而這些目標之間并非完全一致,目前的其他經濟政策目標牽制著為實現反通脹目標而采取的行動。中國整體的宏觀調控應當全面考慮各種經濟政策目標的成本和收益,在綜合排序的基礎上權衡利弊。由于通貨膨脹會導致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紊亂,并產生巨大的再分配效應,其中利益受損最嚴重的是中低收入階層。因此,應堅持反通脹的目標。貨幣當局需要在充分考慮這些牽制力量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妥善決定反通脹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確制導。
參考文獻:
[1]樊彩躍,中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面臨的主要問題[J]1宏觀經濟管理,2008
[2]陳國輝,段鵬,我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J]1經濟管理,2007
[3]尚金峰,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監管.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
[4]祁敬宇.金融協調運行機制論綱.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5]LounganiP.,SheetsN.CentralBankIndependence,Inflationand
篇10
關鍵詞:生豬養殖業政策 通貨膨脹 貨幣從緊政策
一、緒論
生豬養殖業政策由最初的引導型政策向引導和支持并重型,最終向全面支持型政策轉變:財政政策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范圍和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支持環節越來越多,在產業增長階段的支持效果明顯,在產業的成熟階段則不太明顯;政府通過財政補貼、貸款貼息和保險補貼等財政政策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尤其對規模化程度高、負債比高的養殖組織的影響更大;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影響投資和通貨膨脹來影響產業政策支持、引導的效果,這兩種政策之間的作用關系越來越緊密。
二、通貨膨脹與豬肉價格上漲
客觀地說,豬肉價格的飛速攀升把通脹的壓力陸續傳導到了雞蛋、魚和其他食品之上,由于肉價占到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一籃子權重的7%左右,再加上對其他食品的帶動效應,確實帶動了CPI指數的上漲。如下圖表所示:
然而,單靠表面的相關性來得出豬肉上漲與通貨膨脹互為因果的結論是不夠謹慎的,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從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角度來解釋通脹的形成的話,原因可能如下:
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1)需求拉動通貨膨脹(2)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分為工資推動通貨膨脹和利潤推動通貨膨脹。
顯然,我國連續5年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原因正是內需不足,下游產品供過于求,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過于求的商品430種,占71.7%,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理性判斷:目前的通貨膨脹并非由于需求過剩引起的。
利潤推動通貨膨脹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如果是豬肉價格上漲引起了通貨膨脹,利潤推動型通脹給出的理由應該是:豬肉銷售利潤頗豐,在利益驅使下,養豬者擴大規模,招募新員工,提高工資,從而引發了這一輪的通貨膨脹。去年養豬者普遍虧損,不約而同減少了投入,可見通脹的緣由不在這里,豬又被暫時通告無罪。
那么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呢?——排除以后,我們的目光終于落到了它身上。在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看來,價格調整內在邏輯的鏈條是很清晰很完整的:一個快速增長多年的經濟體,生產率持續上升,收入持續上漲,必然帶來價格調整的內在壓力。“通脹與升值,在我這一生中是一定會發生的事。”他很早就如此預言,“不是今天緩慢上漲,就是積壓在某天突然爆發。”工資的持續上漲是通脹的內因,由此看來,豬肉價格的上漲除了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以外,又加上了通脹的因素。豬肉漲價不過是通脹的一個信號。
從貨幣數量的觀點來看,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而菜籃子里的物品正是居民消費的必需品,價格彈性較小,因而幾乎所有的菜籃子商品都同步上漲了。這意味著豬肉漲價部分是通脹所致。
三、構建生豬養殖組織的利潤損失模型
貨幣從緊政策可以通過抑制通貨膨脹和影響生豬養殖組織的利潤水平改變生豬養殖業的供需狀況。貨幣從緊政策通過提高銀行儲蓄利率,刺激消費者調整偏好結構,將部分消費需求轉移到儲蓄中,進而達到抑制生豬需求持續增加、減緩通貨膨脹的目的。貨幣從緊政策可以通過影響生豬養殖組織的利潤水平進而改變生豬供給狀況。本文構建了生豬養殖組織的利潤損失模型:
其中,t代表時間δt代表生豬養殖組織的利潤損失率;k(t)代表利率變化后的生豬養殖組織利潤系數;ηt代表生豬養殖組織的資產負債率;αt代表生豬養殖組織的資產收益率;βt代表生豬養殖組織的成本系數(成本或收益);rt代表貨幣從緊政策采取后的利率;rt-1代表貨幣從緊政策采取前的利率;bt代表政府補貼系數:jt代表銀行交易成本系數。
上述模型表明:不同類型的生豬養殖組織受貨幣從緊政策影響的利潤損失率不同。對于規模化、專業化養殖組織而言,資產結構中銀行貸款所占比重相對較大,貨幣從緊政策將造成其資金成本上升、投資收益水平下降,投資擴張規模的動力不足;對于眾多普通散戶養殖而言,因其多以自有資金為主,受貨幣從緊政策的影響反而相對較小。
四、針對通貨膨脹和貨幣從緊政策的生豬養殖業發展對策
1.增加生豬產品有效供給的對策
加大養殖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培訓提高養豬主體的飼喂、管理等相關技術水平,適度降低我國養豬業的平均生產周期。進一步完善基層疫病防控體系,降低疫病風險;建立和完善生豬養殖業保險體系,降低養豬主體的疫病損失,保護養豬業的經驗資本。進一步完善生豬養殖業信息體系,提高產業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充分性,充分發揮信息對生豬生產的指導作用。大力扶持適度規模化生豬養殖和生豬養殖合作組織的發展,降低生豬價格波動對生豬供給總量波動的過度影響。扶持能力較強、發展意愿強烈的生豬工貿企業進行跨區域發展,適度提高生豬工貿產業的集中度。
2.抑制生豬產品價格上升的對策
就短期而言,在生豬和豬肉價格過高的時候,政府應當加強對生豬貿易、豬肉經銷和加工環節主體哄抬物價行為的控制,避免價格虛增給消費者帶來不合理的消費支出。鼓勵和支持生豬養殖產業鏈龍頭企業在國外建立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種植基地,提高飼料供給能力,降低飼料價格。有效進行規模化和專業化養殖場布局,降低產業鏈環節之間的物流成本,同時充分利用飼料原料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降低飼料原料價格波動幅度。建立基于產業鏈各環節產品質量和技術關系的價格傳導關系,正確估計各環節之間的價值分配,提高各環節主體價決策的理性程度,進而提高主體供給決策的敏捷性,有效避免環節物價哄抬和暴利。
3.從豬肉價格上漲透視政府宏觀調控的缺失
- 上一篇:護理知識總結
- 下一篇:森林草原防火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