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通貨膨脹的治理措施

篇1

[關鍵詞] 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治理;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近些年來,通貨膨脹在一些國家多次發生,破壞了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將經濟拖入了危機的泥潭。各國政府都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政策,因此,必須結合各國政府對通貨膨脹的實踐,分析反通貨膨脹的政策效應。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也是物價總水平失衡的另一種表現,總需求的萎縮造成商品和勞務價格的普遍下降,使企業的債務負擔加重,失業增加,消費需求萎縮,經濟被拖入蕭條與衰退的境地。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與治理政策措施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它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貶值,在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下,通貨膨脹才開始成為商品經濟社會中的經常性和普遍性的現象。它破壞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使商品市場和勞務市場中相對價格的波動程度加大,使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通貨膨脹按其產生原因的性質,可分為內生性的通貨膨脹和外生性的通貨膨脹。前者是由經濟體系內部的因素造成的,即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后者是政府采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造成的貨幣供求失衡而帶來的,也稱為貨幣沖擊引發的通貨膨脹。反通貨膨脹的重點在于治理由總需求和總供給失衡或貨幣失衡引起的通貨膨脹。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能從根本上治理通貨膨脹。所以,追求宏觀經濟總量均衡,即總供求均衡和貨幣均衡是反通貨膨脹政策總體目標。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

1.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

一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出售政府債券,減少流通中的貨幣存量。二是提高再貼現率,使銀行借款成本上升,減少非借入性基礎貨幣投放,進而影響市場利率,市場利率的上升使企業和消費者個人的借款成本增加,以抑制過旺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利率管制的國家,貨幣當局一般會直接提高利率以緊縮信貸。三是提高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縮小貨幣乘數,通過減少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抑制其貨幣創造能力。四是收回再貸款或壓縮再貸款規模。緊縮性貨幣政策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效果較好。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削減政府支出,使總需求下降;或增加稅收,抑制企業的投資沖動。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通過降低總需求以減緩通貨膨脹壓力的,但是它同時減少了對勞動的需求,產生了更多的失業,又使工資增加的壓力減小,使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發生的可能性減小,因此,以降低總需求為目的的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可有效的反通貨膨脹。

2.緊縮性的收入政策

緊縮性的收入政策也是一些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緊縮收入能抑制過快增長的消費支出,也會起到抑制總需求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確定工資一物價指導線。“指導線”是政府在一定年份內允許貨幣收入增長的目標數值線,政府根據它相應地采取控制各行業工資增長率的措施。二是管制或凍結工資。這是一種強行把職工工資總額或增長率固定在一定水平上的措施。三是運用稅收手段。通過對工資增加過多和過快的企業或行業的工資超額增長比率征收特別所得稅的辦法抑制收入增長速度。

3.價格管理

價格管理一般是通過法律形式進行的,為了控制壟斷高價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美國政府通過公用事業委員會對公用事業的價格進行管理。全面的物價管制一般伴隨著工資的管制。從管制的范圍上講,物價管制分為全面的物價管制和局部的物價管制;從形式上講,物價管制分為行政性調控和物價凍結。其中,全面的物價、工資管制和全面的物價、工資凍結是物價管制的極端形式。物價管制能有效地控制物價總水平的大幅上漲,同時會對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負作用。物價管制是人為地壓低商品價格,商品的短缺仍然存在,若取消物價管制,價格會出現“補償性”的猛漲。所以,物價管制僅為治理通貨膨脹的應急手段,不可長期運用。

4.有效供給政策

有效供給政策也被一些國家用于治理通貨膨脹,此政策通過增加有效供給縮小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差距,以實現平抑物價的目的。主要的有效供給政策為產業政策,它是政府通過一定的經濟政策措施促使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有選擇的重點配置以調節供給結構的經濟政策。此政策適用的條件是通貨膨脹是由有效供給不足導致的總供求缺口引發的。此措施改善了供給結構,增加了社會有效供給,效果較好,而此方法卻見效較慢。

5.指數化政策

指數化政策的含義是收入指數化,它是按物價變動情況自動調整收入的分配方案。指數化的范圍包括工資、政府債券和其他貨幣性收入。實施辦法是使各種收入按物價指數滑動或根據物價指數對各種收入進行調整。其效果:一是可消除政府制造通貨膨脹的動機,收入指數化剝奪了政府從通貨膨脹中獲得的收益。二是能抵消和緩解物價上漲對個人收入水平和現有生活水平的影響,克服通貨膨脹導致的分配不公;能借此穩定通貨膨脹環境下的微觀主體的行為,防范搶購商品、貯物保值等使通貨膨脹加劇的現象。此方法對面臨世界性通貨膨脹的中小國家有積極意義。

6.改變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

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是適應性的還是非適應性的,一般影響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例如,政府的高就業目標使政府在總供給下降的過程中要刺激總需求的上升,這種適應性的政策會出現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企業員工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使他們不斷要求增加工資。相反,如果政府采取非適應性的政策,企業員工就不會產生通貨膨脹預期,也不可能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可能就會降低。

二、通貨緊縮的成因分析與治理的政策措施

(一)通貨緊縮的判別標準及負面影響

在經濟運行實踐中,判斷一段時期是否出現通貨緊縮:一是通貨膨脹率是否由正轉負;二是物價的持續下降是否經歷了一段時限,例如我國以一年為界,通貨緊縮以其發生的期限長短為界可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使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降低,因這種價格下降并非是技術進步、效率提高造成的成本下降,必然減少經營部門的收入并減少從業人員的收入;企業被迫縮小經營規模,大量從業人員失業;收入增長變緩,消費水平下降,消費的萎縮又使物價下降。通貨緊縮的發展使人們對經濟發展的預期變壞,民間投資萎縮雖然物價下降能使名義收入水平不變的人們從中得到一些實惠,而收入下降的預期使消費者不愿進行當期消費,經濟不景氣的預期使企業失去投資意愿,嚴重的通貨緊縮會使經濟陷入衰退。

(二)反通貨緩縮的政策目標

政府反通貨緊縮的目標一般是刺激總需求、增加有效供給和保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貨幣供給量。通貨緊縮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總量的不平衡,總需求萎縮造成物價總水平降低,貨幣供給總量下降;貨幣供給結構中強流動性部分的緊縮也造成物價水平的下跌;產品結構性供給過剩也會造成物價水平的下降。有的制度性的因素也影響消費需求水平,例如收入制度、福利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確定性,使人們預防性貨幣需求動機增強,減少當期消費。

(三)反通貨緊縮的措施

1.擴張性貨幣政策

要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利率、進行公開市場購買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量。在實行利率管制的國家,中央銀行要直接下調存貸款利率,刺激企業投資和人們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需求。在通貨緊縮時期,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經濟不景氣的預期抑制了企業的投資動機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經濟不景氣抑制了銀行的貸款增加,各方因素均阻礙總需求的增長,使經濟很難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

2.擴張性財政政策

政府通過進行一些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能在相當程度上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的投資需求,同時能還可增加就業和部分人的收入,促進消費需求。政府應通過減稅的方式鼓勵企業投資,減稅能增加企業的可用資金,減少由于財務困難陷入破產的企業數量,也可防范由于企業破產而出現的失業。政府應通過增加轉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這是刺激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

3.調整產業政策

政府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壓縮供給過剩的產品生產以抑制此產業的擴張,支持適銷對路的、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產品的生產,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對重點產業要給予優惠政策,解決因結構性供給過剩導致的消費需求下降和投資需求下降,抑制通貨緊縮的持續。

4.價格管理政策

政府要對一些行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進行直接或間接管制,如:禁止某些產品的不正當價格競爭,對違反規定者依法罰款或通過道德教育讓廠家放棄降價促銷等做法。此政策僅可在短期內奏效,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參 考 文 獻]

[1]劉慶華,等.正確判斷和認識通貨緊縮[J].市場與發展,2000

[2]趙全新.通貨緊縮的內涵界定[J].價格輯刊,2003(8)

篇2

    關鍵詞: 通貨膨脹 宏觀調控 對策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及由來

    通貨膨脹是指所有社會商品和勞務的一般價格水平或平均價格水平的持續上升。在通貨膨脹時期, 單位貨幣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呈持續下降局面。因此, 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根據通貨膨脹的程度不同, 人們把通貨膨脹劃分為以下三種: (1).溫和的通貨膨脹;(2).急劇的通貨膨脹;(3).惡性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本世紀初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形成以后的產物。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 貨幣本身沒有價值, 可以無限發行, 從而為通貨膨脹的產生打開了大門。只要貨幣供應量超過了社會商品量, 通貨膨脹就發生了。通貨膨脹盡管有很多誘發因素, 如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部門結構失調帶動, 但產生通貨膨脹最終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貨幣供應量過多, 貨幣與商品的供給比例發生了變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得曼教授認為通貨膨脹無論在何時何地發生, 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他認為, 一般物價或特殊物價, 在短期的上漲, 可能由多種原因產生。但一般物價的長期持續性上漲,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 總是由于貨幣量增加速度過快而產生的貨幣現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貨膨脹是因為政府印刷貨幣太多, 就是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紀以來, 通貨膨脹如同一個幽靈, 纏繞著社會經濟。

    二、當前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來,加之近年中央銀行有發行過多的貨幣導致貨幣增長過快,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需求拉上通貨膨脹,需求拉上通貨膨脹理論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其觀點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我國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已經形成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局面從而形成了通貨膨脹。溫和性通貨膨脹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兩種原因。

    近年來我國糧價不斷上漲,是由于糧食產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給出了問題,屬于成本推動;投資需求幅度為20%為正常,而我國現在已經達到了25%,特別是化工,冶金等行業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此屬于需求拉動。溫和性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國際傳導,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需求膨脹帶動國內價格上升,屬于需求拉動;而原油及其他國際初級產品通過進口帶動國內價格上漲,則屬于供給因素,是成本推動。 

    通貨膨脹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產生,由于物價的流通,近幾十年全球沒有發生惡性的通貨膨脹,反而是產生了不少次的通貨緊縮。而我們由于匯率管制,無法與國外市場同步,客觀上導致了通貨膨脹。我國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生產較低的部門的工人需求向生產高的部門靠齊結果導致整個社會工資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從而導致了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

    1. 造成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 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

    在市場經濟中, 貨幣是計量各種商品和勞務的價值尺度,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 正常的經濟秩序, 生產經營活動規則, 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 都是以貨幣價值的基本穩定為基礎的。當出現通貨膨脹以后, 貨幣價值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呈現出不規則的變動, 這造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混亂, 破壞了原有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經濟活動規則賴以存在的基礎。通貨膨脹使人們實際收人下降, 極大地損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壞了市場機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作用

    由于商品價格的高低關系到每個經濟主體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 支配著經濟主體生產什么, 消費什么, 如何生產。在物價穩定時期, 經濟主體根據市場物價比較容易掌握生產調節的方向。但是, 在通貨膨脹期間, 物價水平變化較大, 很難掌握各種商品的價格變化, 往往造成生產和經營上的失誤, 削弱市場機制對經濟生活的調節作用。物價的普遍上漲, 使價格無法反映市場的真正供求關系, 也無法真實地反映出生產者的經營效果, 這就使價格不可能很好地發揮調節生產的作用。通貨膨脹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商品價格上漲是不平衡的, 這種不平衡加劇了生產中各部門利潤的不均衡, 從而造成一些部門的生產規模擴大, 而另一些部門的生產規模縮減和下降。

    3. 通貨膨脹會使需求發生變態

    在通貨膨脹中, 尤其是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 貨幣持有者由于害怕物價進一步上漲, 就會把手中的紙幣盡快變成商品, 甚至不論商品是否需要。囤積居奇現象由此大量發生。在紙幣不穩定的條件下, 用紙幣來計算經營活動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業的盈虧, 這時金銀會重新在市場上直接成為計價的工具。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情況下, 紙幣甚至不能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 商品所有者為了避免通貨貶值可能帶來的損失, 甚至會采取各種方式拒絕接受紙幣, 物物交易現象就會普遍發生, 紙幣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壞。

    4. 通貨膨脹加劇了投機活動

    通貨膨脹會加劇對商品種類和地區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發展, 助長了投機活動的發展。投機活動對正常的商品流通起著很大的破壞作用, 使商業作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正常經濟聯系的紐帶作用遭到破壞, 促使大量的社會資本從生產領域轉人流通領域, 助長了泡沫經濟的成長。

    5. 通貨膨脹破壞本國出口公司的競爭能力

    鼓勵在國外抽人商品, 以較低價格在國外購買商品,然后按較高價格在國內銷售。使本國資本極力流往國外, 尋求更加有利可圖的投資和可靠的避難所。外國資本外流, 國際結算狀況惡化, 加重外匯危機。

    6.通貨膨脹破壞了銀行發揮正常的作用

    在通貨膨脹期間, 人們不愿意用貨幣形態保存資本和收人, 所以, 銀行存款的來源縮小, 銀行賬面數字雖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實際價值往往縮小, 這樣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資和貸款不能不相應減少, 甚至在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 銀行提供信用實際上已無利可圖,因為債權者收回來的債務是貶值了的貨幣, 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同時, 銀行本身還會把大量資金用于投機, 因為投機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銀行在這種情況下, 不僅不能成為促進生產發展的力, 反而成為破壞經濟的力量。

    四、應對當前通貨膨脹的對策

    我國沒有近期通貨膨脹,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

    由于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深層原因對癥下藥。對于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于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采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于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為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資物價管理政策,以阻止工會和壟斷企業這兩大團體互相抬價所引起的工資、物價輪番上漲的趨勢。其目的在于力圖控制通貨膨脹而又不致引起失業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因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別是工資的提高,因而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為此,必須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幾種:確定工資-物價指導線,以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強制性措施。以納稅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5.對外經濟政策

    一般來說,我國的國內的通貨膨脹與其國際收支狀況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國都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我國必須采取適當的對外經濟政策,以減輕國際收支失衡對國內物價的不利影響,井阻止國外通貨膨脹的輸入。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實行浮動匯率。由于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貨幣對外匯匯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場供求關系所決定。(2)與各國在貿易和金融領域采取協調措施,如與各國加強協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改善國際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貨膨脹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貨膨脹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觀經濟調節力度

    為了繼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有關部門必須密切關注、善于發現并及時研究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運用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適時適度加以調節。要嚴格控制新漲項目出臺,加大價格檢查力度。此外,還要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特別是針對一些行業過快增長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等問題的協調工作力度,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穩定市場供應,確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結論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政策。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癥下藥。這種對癥下藥,并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癥下藥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平、廖強.當代貨幣政策理論的新進展中國金融理論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 謝平、劉斌.貨幣政策規則理論的最新進展中國金融論壇(2004)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3. 謝平.中國貨幣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篇3

【關鍵詞】通貨膨脹 治理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度量及類型

通貨膨脹在我國一般表述為:在貨幣自由流通的條件下,由于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的客觀需求量,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物價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國際上是以通貨膨脹率來衡量一國通貨膨脹的程度。常用的價格指數主要有三種:消費價格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

二、通貨膨脹成因的理論分析

通貨膨脹的產生依賴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不同國家發生通貨膨脹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國家對通貨膨脹成因的理論分析最為流行的有三種:需求拉上理論、成本推動理論、結構失衡理論。需求拉上理論是從社會總需求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品下的社會總供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

從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狀況來看,在我國投資需求幅度為20%為正常,而我國現在高達了25%,特別是有些工業行業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此屬于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理論認為在社會商品和勞務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的提高也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漲。結構型通貨膨脹理論認為: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或者通過推動成本上升間接助導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一般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三、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效應

通貨膨脹在分配和產出方面影響著社會經濟的運行。總的來說,它對社會經濟的危害遠遠大于其對社會經濟發揮的短暫刺激作用。通貨膨脹在爬行階段對經濟的增長有一定得促進作用。但是伴隨著通貨膨脹的發展,其負面效應遠遠大于其正面效應。在通貨膨脹的非爬型階段不利于經濟的增長,主要表現在:第一、通貨膨脹會扭曲國民經濟的價格機制;第二、通貨膨脹會打亂產業結構合理分布秩序。這是由于人們的心理預期,“貨幣幻覺”所產生的盲目投資會造成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費,從而抑制經濟的發展;最后,通貨膨脹的發展會使社會的實際投資減少。

四、我國通貨膨脹現狀及其治理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嚴重沖擊了中國出口需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國通過積極地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國內需求從而彌補萎縮的外部需求,實現經濟的最先復蘇。201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GDP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復蘇,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長平均處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達到5.1%。2011 年初數據顯示1月份CPI同比上漲4.9%,二月份CPI同比上漲4.7%左右。由此看來,我國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

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流動性過剩,另一個則是成本推動。資金流動速度快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構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資。出口有助于積累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反過來它也回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人民幣升值將導致更多的外國投機資本的流入,引發更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國以往被嚴重低估的資源,能源價格的回歸和勞動力價格逐漸上漲的趨勢都成為推高生產成本,進而推進我國的通貨膨脹,使得我國通貨膨脹呈現出成本推動的特征。生產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現在糧食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三個方面。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擴張,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

在應對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時,我們及時調整貨幣政策,2009年我國實施了適度寬松擴張的貨幣政策,使得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出現了跳躍式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中國經濟已經回升,同時伴隨著物價上漲的嚴峻考驗。為了保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我認為具體措施有:第一,放緩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要從根本上控制貨幣的增長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國的利率和匯率機制,使人民幣匯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動,加快實現我國利率的市場化。第二,增加農業和農產品的補貼,穩定糧食價格。證供應是阻斷價格上漲的重要手段。中國政府必須對農業和農產品進行補貼,通過政府買賣等行為,確保糧食供應,穩定糧食價格。

參考文獻

[1] 張紅偉,貨幣銀行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 李晨,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經濟探討,2008.6.

篇4

關鍵詞:通貨膨脹 現狀 對策

一、通貨膨脹的經濟學涵義及我國通貨膨脹現狀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全面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于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顯示,我國CPI增長幅度在2011年4月是5.3,而在2012年4月,其增幅已經下降到3.3,通脹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同時2012年的通脹與以往不同,之前是由于信貸激增,游資炒作造成的價格上漲,而最近的通脹則主要是成本引發的通脹。雖然2012年我國通脹情況與2011年相比,壓力略有緩解,但從長遠看,通貨膨脹依然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二、抑制治理通貨膨脹的相應對策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做到控制信貸的總量,慎用加息政策,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脹預期中的作用。對貨幣供應量要嚴格控制。因為通貨膨脹是作為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種貨幣現象,發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流通的貨幣量過多,所以很多國家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所采取的一個重要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以此來減輕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要抑制固定資產的投資過快增長,對新開工項目加強和規范管理。

(二)落實緩解貿易順差過快增長的各項措施,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減少貿易順差,防止熱錢流入,除了要增加進口、匯率升值外,還要強化對資本管制,防止全球流動性泛濫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我國金融市場,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也要努力發展,更要鼓勵民間投資向創業投資、產業投資流動。這樣既可以促進居民儲蓄轉化為實業投資;也有助于支持國內技術創新、對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減小收入差距,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補貼、減稅、農業扶持政策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手段,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畜禽養殖業的投入,保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使農業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降低,加快發展農業,使得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更好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四)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緩解通脹壓力。經濟增速過快往往是通脹加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經濟增速過快,會推升物價上漲,這是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所呈現的關系。從周期角度分析,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而在2010年三四季度開始回轉并加速上行,市場才重拾活力,整個經濟進入上升態勢。事實上,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物價的較快上漲,是與第四季度GDP環比增速超過10%有很大關系,即經濟增速過快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因此,保證和維持穩定合理的經濟增速,將有助于緩解通脹壓力。

(五)加強市場監管,采取措施維持市場流通秩序。將經濟、法律等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整頓流通秩序,穩定市場物價,加強市場監管,特別要加強對基礎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管理,使得經濟物價調控體系適應市場發展,堅決打擊利益集團囤積商品、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等不法行為。同時,動用中央儲備,確保市場供應;改善價格環境,維持價格穩定,必要時對基礎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施價格臨時干預措施;

篇5

【關鍵詞】外匯儲備 通貨膨脹 基礎貨幣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改革前3645億元到2012年519322億元,將近143倍的增長,使我國的經濟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然而經濟的高增長也帶來了高通脹水平的嚴重代價,直到現在,我國始終都沒有擺脫通貨膨脹的困擾。針對當前的通貨膨脹,一種比較新穎的觀點是認為當前通貨膨脹屬于外匯推動型通貨膨脹。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多,截止到2013年3月份,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44萬億美元。又由于實行結售匯制度,由中央銀行統一實行外匯結算,導致央行釋放大量貨幣流動性,使國內貨幣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并最終推動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基于這一認識,外匯推動型通貨膨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認可。

二、相關文獻綜述

針對我國近十年來的通貨膨脹成因,國內學者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劉世錦(2008)認為,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會加劇成本推動的壓力,所以當前我國通貨膨脹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孫莉、張萍(2010)則認為我國的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市場中流通中的貨幣超過了實際交易需要,推高了商品的價格。以上觀點都是針對物價上漲的國內因素加以分析的,還有一些學者致力于研究引起物價上漲的國外因素。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意到外匯儲備這一因素,認為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供應量來影響物價。張鵬、柳欣(2009)采用實證分析,得出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基礎貨幣與物價指數、外匯儲備和物價指數分別存在著單向因果關系,并進一步得出結論,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導致通貨膨脹。楊緬昆(2011)則基于理論和現實情況,認為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主要成因是近年來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多,央行被迫發行的貨幣促進了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并得出我國的通貨膨脹屬于外匯推動型的結論。

目前關于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文獻幾乎都暗含了“外匯儲備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傳導途徑。本文在繼承相關文獻優秀思想的基礎上,又結合當前背景對現有文獻的研究思路進行補充和創新,主要通過理論論證對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分析。

三、對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關系的理論分析

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在經濟緊縮的同時,物價也相應走低。直到2000年以后,我國才基本擺脫改革政策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物價開始正常浮動,但從2007年開始我國物價指數又開始上揚,一再高攀,并在2008年達到近十年以來的物價高峰,月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甚至達到8.5%。2009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低迷,總需求減弱,物價指數急劇下跌,但這并沒有改變物價指數上漲的總體走勢,從11月份CPI就又開始反彈,到目前為止,物價指數也一直處于高位。

而我國外匯儲備自1993實行匯率體制改革以來持續增加,呈直線上升走勢,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匯儲備每年平均以29.01%的速度增加。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外匯儲備如此快速積累的同時,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也在以前所未有的瘋狂態勢增長。2000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平均每年增長17.98%,相當于年均國民生產總值的2倍。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量的同步增長絕非巧合,而且與當前的通貨膨脹也必定存在影響關系。

從通貨膨脹的本質來說,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遠遠超出了實際需要,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必然上漲。近些年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由于國家集中管理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沖銷,進而使央行的貨幣發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動投放的,被動投放的貨幣量形成市場中過剩的流動性,引發通貨膨脹,總結起來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國際貿易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保持雙順差,而我國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一直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銀行為了持有大量的外幣必須保證足夠的人民幣進行兌換。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多,央行只能靠新發行人民幣來保持頭寸,這種新增發的人民幣就叫做基礎貨幣,也稱作基礎貨幣,在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作用下,基礎貨幣被貨幣乘數無限放大,表現為廣義貨幣量的增加,導致的最終結果是貨幣增加,物價上漲。二是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單邊升值幅度明顯,波動彈性也日益增強,中國政府為了控制這種升值預期,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對沖操作,不斷買入外匯,拋出人民幣,這種做法不但增導致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而且直接增加了流通中的人民幣數量,引發通貨膨脹。三是伴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際游資紛紛涌入中國,熱錢的流入反過來又會刺激外匯儲備增加,進而引發通脹壓力。很顯然,外匯儲備的變動確實會對物價水平產生影響。

四、結論與啟示

雖然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制定貨幣政策沖銷由外匯占款引起的基礎貨幣增加量,進而削弱外匯儲備增加的通貨膨脹效應。但開放經濟條件下,隨著我國貿易的不斷深化與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外匯儲備的量勢必會越來越多,央行對沖操作的作用也會不斷減小,甚至還會限制到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影響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加劇通貨膨脹。所以,有必要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并有效利用外匯儲備,減緩通貨膨脹的壓力。對當前外匯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治理給出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加強外匯儲備管理。我國匯率制度的缺陷導致匯率的波動不能真正體現外匯市場上的供求變動,匯率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扭曲。要進一步改革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嚴格加強資本金融項目的監督管理,以防國內經濟受到國外資本的沖擊。

第二,實行“藏匯于民”政策。即按照自愿原則將部分外匯保留在企業和個人手中。將一部分外匯藏于民間,有助于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縮減,從而分散了諸多投資風險,減緩了通脹壓力。

第三,協調相關部門共同治理。對外匯推動型通貨膨脹的治理,僅憑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很難取得成效。只有相關部門共同合作,將調整我國的對外經濟政策作為切入點,才能對當前通貨膨脹進行標本兼治的治理。

參考文獻

[1]楊緬昆.論外匯推動型通貨膨脹及其治理[J].統計研究,2011.

[2]張鵬.我國外匯儲備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9.

[3]高瞻.我國外匯儲備、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0.

篇6

關鍵詞:利率;加息;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68-02

中國人民銀行25日晚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2010年從1月18 日開始,央行先后五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調整后大型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已達到17.5%,無論是調整幅度、調整后高度,還是頻次都是空前的。但是通脹趨勢并沒有緩解,10月份CPI指數達到4.4%,11月份CPI指數達到5.1%,超越了紅色警戒線。央行不得已動用利率杠桿。那么在目前時局下加息是否合適,是不是唯一選擇呢?

一、加息的利與弊

利率是指借貸期滿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出的本金額的比率,它具有以下經濟功能:聯系國家、企業和個人、溝通金融市場與實物市場、連接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中介功能;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與再分配的分配功能;協調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的調節功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功能;把重大經濟活動控制在平衡、協調、發展所要求的范圍之內的控制功能。

利率的作用正是通過上述五種功能發揮出來的。而利率之所以具備這些功能,是因為利率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經濟利益。由此,利率發揮“經濟杠桿”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宏觀經濟活動中通過影響儲蓄收益可以調節社會資本的供給,例如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居民儲蓄;(2)通過對投資成本的影響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例如提高利率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量,而差別利率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結構,總儲蓄和總投資的變動將影響社會總供求;(3)在微觀經濟活動中,利率可以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發揮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的作用;(4)通過改變儲蓄收益對居民的儲蓄傾向和儲蓄方式的選擇發揮作用,影響個人的經濟行為。

但是加息是雙刃劍,其消極作用也很大:首先,上調利率使得銀行可貸資金減少,銀行資金運用受限,這對銀行利潤的影響較大,畢竟國內銀行存貸收益占到70%以上,短期內中間業務的收入占比是不可能大幅提高的。其次,對企業而言,上調利率直接增加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率,尤其對于長期處于融資渠道不暢的中小企業而言,上調利率更是致命的。大部分中小企業成長較快,底子薄但資金需求大,極度缺乏資金。而這些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上調利率很可能影響整個經濟的景氣度。再次,上調利率將會加劇國際游資即“熱錢”的流入,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局面,增加通脹壓力和經濟運行風險。最后,對于個人而言,上調利率使得房奴的月供增加了,生活壓力加大,加息對于消費的抑制作用使得長期偏弱的國內消費更是雪上加霜,也影響了宏觀經濟的發展。

二、通貨膨脹的概念及目前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

1.概念。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

理解這一定義應特別注意兩點:(1)通貨膨脹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而是持續上漲。(2)通貨膨脹不是指個別商品價格或某個行業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是價格的總水平。

2.通貨膨脹的后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通貨膨脹對一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有:(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2)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的貨幣貶值,使一些收入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3)對對外經濟關系的影響。通貨膨脹會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

3.通貨膨脹的原因。紙幣是一種純粹的貨幣符號,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過多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通俗一點說,大致一是流入市場的錢太多了,錢多了,物價自然上漲;二是生產短缺,物價上漲。反正,錢不值錢了,就可以認為是通貨膨脹了。

可是,眼下中國的錢多了嗎?當然很多,據有關專家的說法,近年央行光是超發就達43萬億之多,且形象地指出“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余的錢在市場中亂竄”,但這些錢再“亂竄”,也并不在老百姓手中。那么,中國的錢在誰手中呢?大概一是集中于政府,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在富人手中。不過,這似乎都不構成通貨膨脹的理由,因為,政府的投資主要用于工程建設等大宗交易,這與眼下以食品為主的漲價關系不大。雖然富人財富巨大,但在中國的富人的占比是很小的,據統計,在中國0.4%的富翁家庭占有70%的國民財富。而且,富人的消費重點在于奢侈品,而對普通日用消費品的需求和消費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富人雖錢多但也是夠不成通貨膨脹的。

而普通百姓的需求和消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上面,特別是食品。因此,普通老百姓手里是否有錢才是決定物價漲跌的主要因素。但是,普通百姓手里錢多嗎?其實這兩年,百姓收入并沒有較大增長。可見,導致目前通貨膨脹的原因,肯定不是老百姓手里有錢!

那么,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思索再三,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一是原因。據有關分析稱,借著人民幣升值之際,境外資金大舉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一定程度推動貨幣流通過剩,從而推高物價;二是商品的中間流通環節原因。現在的食品類商品也成為中間商囤積的對象,甚至形成一定的壟斷,加之游資的肆意炒作,如前期大蒜、綠豆等大漲價就是明證;三是農產品的上游商品漲價,比如農藥、化肥、汽油柴油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尤其燃油的長期高價機制,導致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四是忽視農業生產。由于熱衷于推進城市化進程,過度鼓勵農民進城,城市規劃區內房地產圈地以及市政設施占地,農村也在到處搞所謂工業化,特色化等等,削弱了蔬菜和農作物生產能力,導致了一定的農產品緊缺;五是借題發揮,跟風漲價。商家、廠家,當然信奉利益至上,一看市場上物價上漲,則立即跟風提價,投機炒作。

4.治理通貨膨脹的一般措施。西方國家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貨緊縮和收入政策。通貨緊縮就是從流通中回籠一部分過多的紙幣,通常采用的辦法是:(1)增加稅收。(2)提高貼現率和減少信貸總額。

通過這些辦法抑制總需求,使之接近于總供給,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過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來抑制通貨膨脹,采用的辦法主要是:(1)頒布價格指導線。(2)以減稅等手段刺激企業實行低價。(3)對工資、物價實行強制性的控制或管理。

在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措施的目的不在于從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而只是把它作為對通貨膨脹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的一種手段;因此,其結果不但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相反卻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

三、加息對治理通貨膨脹不是在任何時候下都是最好的選擇

篇7

關鍵詞:通貨膨脹 生產價格指數 消費價格指數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一般認為通貨膨脹(Inflation)指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普遍上漲的現象。

一、 通貨膨脹的類型

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區分:爬行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3%之內)、溫和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3%~6%之間)、嚴重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6%~9%之間)、飛奔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惡性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50%以上)。

按照人們的預料程度區分: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按照通貨膨脹的成因不同區分: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成本推進通貨膨脹、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相互作用下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二、 通貨膨脹的特點

經濟學上,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貨膨脹為準)。在實際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間接表示。由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應商品經過流通各環節形成的最終價格,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因此,世界各國基本上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計算通貨膨脹率,價格指數可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GNP折算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的特點如下:

1、熱錢的流入:人民幣升值預期、外匯占款的不斷攀升致使央行被動增加流動性,致使物價水平攀升;

2、輸入型通脹:大宗商品等價格的上升致使多數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引發終端消費品和投資品價格的上升;

3、結構型通脹:部分如房地產、資源類行業過熱,但傳統行業投資不足,產品價格向終端傳導困難(如服裝、外貿代工品等)。

三、 通貨膨脹的影響

提起通貨膨脹,人們往往視為公敵。然而,通貨膨脹的影響需要我們客觀進行分析。如果通貨膨脹是平衡的,所有的價格,包括各種產品和勞務、各種生產要素及各種債務的價格都是按相同比例變動的,則價格總水平的變動不會使任何人受到傷害,也不會得到好處。如果通貨膨脹是完全預期的,可以預先采取某些措施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通貨膨脹通常是不平衡的,多少總會造成影響。一般來說通脹的影響體現在這幾個方面:1.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的影響。對大多數人來說工資是主要收入。工資的增長率慢于通貨膨脹或者滯后于通貨膨脹,則人們的收入就會受到損失,雇主就會得到好處。對于債務人來說,急劇增長的通貨膨脹會使債務人得益,而使債權人受損。對于擁有較多房產、黃金或實物財富的人可能在通貨膨脹中受益,而手持現金較多的人則會遭受損失。對于發行債券、國債的政府來說,受益要超過居民。2.通貨膨脹對產量和就業水平的影響。通貨膨脹使得市場非常不穩定,導致購買力和投資的下降,產量隨之下降,然后帶來更高的失業率。3.通貨膨脹對中小企業的影響。首先,經營成本上升,通貨膨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使企業成本增加。減少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增加了經營難度。 其次,貸款難度加大,通貨膨脹的原因是流通中的貨幣過多,因而各國在治理通貨膨脹的時候一般都會采取緊縮銀根的政策。通過緊縮信貸,減少整個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量。銀行提高貸款利率,提高貸款門檻,會給中小企業造成資金困難的局面。再次,其他財務風險,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企業的應收賬款會面臨著貶值,收回的難度也會加大,造成壞賬的可能性增加;此外,企業在進行重大投資時,其長期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四、通貨膨脹的對策

從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分析,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錢多貨少”。西方發達國家不是緊缺經濟,市場長期處在商品供給相對過剩、需求相對不足的狀況,但是仍然會出現通貨膨脹。當前我國經濟中貨幣流動性過大,貨幣投放的速度過快,以及流動性大的貨幣(現金和活期存款)增長偏快,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加大,存在著物價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可能。因此,要防止這種可能變為現實。而防止通貨膨脹首先要把著力點放在防止經濟過熱上面,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和“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同時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防止經濟過熱,主要應該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過多對固定資產投資和住宅需求、股票需求的拉動作用。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多次采取緊縮銀根的措施,這對于防止通貨膨脹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采取的措施見效還不是很快。因此,防止經濟過熱不僅要緊縮銀根,而且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本及外貿雙順差的增長過度、企業利潤增長過度和政府土地開發過度這三個“過度”的問題。這三個問題的解決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見效。因此,經濟增長偏快要逐漸轉慢,經濟熱度要逐漸降溫。

對于第二個防止,也應該根據經濟發展中新的情況,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明確防止通貨膨脹要建立在防止經濟過熱的基礎上,只有經濟過熱的隱患被消除,物價穩定才有牢靠的基礎。其次要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直補標準;穩定農業生產,保證價格上漲較多的農產品能滿足供應。第三要利用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優勢,擴大進口一些在國內市場價格高、國外市場價格低的商品,調節市場余缺,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稅,控制國內漲價商品出口。第四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價格違法行為。加強對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房價格和廉租房租金的監管,落實和完善商品房價格管理政策。

在控制物價上漲時,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是:要處理好合理的物價上漲與防止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合理的價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和價格上升是必須的。要把價格總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內,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和物價的表面穩定。要實現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高增長和低物價,這是新的形勢下宏觀調控的難點。需要綜合運用貨幣、財政、國際收支和價格政策,尤其是要運用好外匯政策,處理好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吳宏宇.探析當前我國通貨膨脹原因及對策[j].云南:時代金融,2011.21期

篇8

關鍵詞:通貨膨脹;多元線性回歸;逐步回歸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01

一、引言

通貨膨脹的治理一直是一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通貨膨脹率是各國央行普遍關注的名義變量之一。面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頗為嚴峻。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3年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通貨膨脹的壓力沒有減弱,影響CPI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易憲容,2012)。現實情況中,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非常復雜,其中最為常見的產生機制有四種,即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通脹慣性和通脹預期。本文將構造計量模型,分析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文獻綜述

菲利普斯曲線是解釋通貨膨脹的經典理論,它表明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一個權衡關系,這種關系被用于刻畫通脹的產生機制,預測通貨膨脹水平。除此之外,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還有貨幣主義學派和結構主義學派的理論。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通貨膨脹本質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漲。結構學派從各部門經濟生產率不一致來解釋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以此來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

國內學者采用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線模型和方法對中國的通脹變動展開研究。曾利飛等(2006)的研究表明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資本邊際成本和進口中間品邊際成本。韓劍(2009)基于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對全球產出缺口與中國的通脹變動研究發現1980-1993年中國與全球通脹變動的相關系數僅為0.325,而1994-2007年這一數字卻表明中國與全球的通脹變動的走勢正不斷趨于同步。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

本文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我國的通貨膨脹成因。文章分別從消費需求的拉動、成本推動、貨幣供應量、國際化過程中通貨膨脹的輸入來分析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選取的變量有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GDP同比增長率、食品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投資增長率、人民幣匯率增長率、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進口增長率。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和WIND數據庫,時間為1996-2011年。

(二)模型構造和數據分析

本文構造的多元線性模型為:

其中,為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GDP同比增長率,為食品價格指數,為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為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人民幣匯率增長率,為固定投資增長率,為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為進口增長率。用EVIEWS5.0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得到該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85144,擬合度比較好。在顯著水平5%的情況下,F檢驗顯著,F統計量為5.014893;DW值為1.955863,不存在自相關,Prob(F-statistic)為0.023506。但是,t統計量的值只有是顯著的,其他變量t值都偏小,可能存在多重共線。

(三)逐步回歸

首先,逐個進行單變量線性回歸,、、、擬合度高,且通過了t檢驗,經濟意義也合理。就擬合度而言,的回歸方程是最優的,故以其為基本回歸方程。其次,將、和引入后,擬合優度和t檢驗值都比較高。但是的擬合度最高,所以將引入接下來的回歸。再次,在和的基礎上引入其他變量,和在擬合度和t檢驗方面比較高,經濟意義合理,但是的擬合度最高,所以將帶入接下來的回歸方程中。最后,在、和的基礎上引入其他變量,雖然顯著性得到了提高,但是t檢驗的結果都不顯著。

最終的回歸結果顯示:、和這3個解釋變量的擬合優度較高,無論是F檢驗還是t檢驗的結果都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方程的總體回歸結果顯著,且每個變量都具有合理的經濟意義,最后得到的回歸方程為:

四、實證結果及政策建議

本文構造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得出顯著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因素有:GDP同比增長率、食品價格指數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得出的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有:

首先,GDP同比增長率上升1%,通貨膨脹率上升0.533470%。經濟快速發展會引起供應短缺以及各種成本上漲。國家應當通過減稅、補貼等措施提高原材料的供給。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也是應對國際資源價格波動的有效途徑。

其次,食品價格指數上升1%,通貨膨脹上升0.193699%。這說明我國的通貨膨脹可能是由于食品需求的上升,而導致糧食價格主導型的通貨膨脹。治理目前通貨膨脹必須通過價格管制等措施進行總需求控制,合理調整消費需求結構。

最后,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上升1%,通貨膨脹上升0.203138%。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的本質是一種貨幣現象。當貨幣供給增加超過了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時物價上漲。因此,控制當前的通貨膨脹必須實施穩健甚至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參考文獻:

[1]張煥明.1979年~2000年我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3(4):76-82.

[2]曾利飛,徐劍剛,唐國興.開放經濟下中國新凱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3):76-84.

篇9

關鍵詞:通脹;市場需求;供給;貨幣

一、通貨膨脹的概念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給過多,超過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出現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理解通貨膨脹的概念,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一)通貨膨脹是在紙質貨幣流通下所特有的經濟現象。紙質貨幣流通條件下,由于紙質貨幣本身沒有價值,不能退出流通,缺乏自動調節貨幣供給 量的功能;

(二)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緊密相關,但不等同。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并不一定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取決于諸多因素,非貨幣性因 素引起的物價上漲,不能看作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是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如果出現普遍的,而且是持續的物價上漲,可以斷定是向流通中投放了過多的貨幣,這就反證了通貨膨脹是一個持續的、普遍的物價上漲過程。

(四)通貨膨脹的不同時期,對物價影響的程度不一樣。通貨膨脹初期,由于市場對貨幣具有一定的容納能力,物價上漲現象并不明顯。隨著通貨膨脹的發 展,社會公眾意識到通貨膨脹的來臨,便會將多余的貨幣盡可能地轉換成商品,社會購買力急劇增加,物價呈上升趨勢。

二、通貨膨脹的指標

衡量通貨膨脹率的變化主要有生產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和零售物價指數三個指標 。

(一)生產者價格指數。

生產者價格指數是衡量制造商和農場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價格指數。它主要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化狀況,用于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成本價格變化情況。

(二)消費者價格指數。

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

(三)零售物價指數。

零售物價指數,是指以現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價格指數。

三、本輪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一)流動性過剩引起。

高資本回報率推動下的外資涌入以及貿易順差的持續攀升,使得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

(二)資產重估推動信貸擴張,信貸擴張放大總需求。

在我國這一輪通貨膨脹中,銀行信貸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資產價格重估和上漲使得企業進行抵押融資的能力大為增強,促使銀行信貸擴張,而銀行信貸 的擴張又將進一步加劇投機需求,推動股票、房地產等價格的上升,形成資產價格上漲和銀行信貸擴張的相互推動格局,并且形成了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之間的共生 關系。

(三)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漲與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導致的通脹壓力。

首先,存在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壓力。自進入 21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幅度明顯高于下游產品價格漲幅。由于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導一直受到阻礙。但是當環境發生變化 時,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傳導必然會發生,從而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壓力。

其次,經濟增長速度過快也形成了通脹壓力。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某些經濟結構問題更加突出,而且愈趨嚴重。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經濟增長和過快投資增長成為了通貨膨脹的動因。

四、防范和化解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對策

從以上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產生是國內外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防范和化解輸入型通貨膨脹, 并要從這幾個因素入手,多管齊下,進行綜合治理。

(一)控制商品需求膨脹。控制商品需求膨脹包括控制對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脹和對內商品消費膨脹兩個方面。就控制對外商品出口需求膨脹而言,其主要措施 是:運用貨幣手段,通過提高利率和調整出口信貸政策等緊縮性措施,保持對外商品出口的適度增長。就控制國內商品消費膨脹而言,其主要措施是:運用緊縮性貨幣手段,通過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應量等措施來降低國內商品需求;通過“有保有壓”,從供應方面來控制商品消費水平和規模等。

(二)控制貨幣供給膨脹。輸入型通貨膨脹所導致的貨幣供給膨脹主要源于對外貿易中的大量順差和當前出于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短期積聚的大量國際游資,控制貨幣供給膨脹的實質就是控制外匯占款中的對外貿易順差和積聚的國際游資。其中,就貨幣政策而言,主要是: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基礎上,適度從緊,控制整個社會 的貨幣供應總量。就外貿政策而言,其主要措施是在保持出 口適度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國外高科技產品和基礎產業產品的進口力度,努力提高和改善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和效益等。

(三)控制產品成本膨脹。輸入型通貨膨脹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于國外商品價格的上漲而傳遞到國內從而導致該國國內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就我國而言, 引發我國產生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這些國外商品通常是石油、鋼鐵等基礎產業商品,因此,控制產品成本膨脹以防范和化解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實質就是如何來防止國外 的石油、鋼鐵等這些基礎產品價格的上漲對我國整個國內價格總水平的影響。

(四)消除國內經濟中隱患。具體來講主要是: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證糧食的穩產和增產,切實防范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再次發生;對固定資產 和房地產行業進行適度調控,以防止泡沫經濟的產生;大力加強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的建設,進一步緩解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加快各類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完善;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渠道,全面促進經濟增長等。

參考文獻

【1】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西歐金融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陳舜英、吳國平、袁興昌:《經濟發展與通貨膨脹:拉丁美洲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財經出版社1990年。

篇10

關鍵詞:通貨膨脹;消費價格指數CPI;外匯占款

一、什么是通貨膨脹

關于通貨膨脹的定義很多,在大學的教科書中,通常將通貨膨脹定義為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但經濟學的不同學派對此的定義卻不盡相同。貨幣主義的代表任務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而凱恩斯主義則從需求拉動、成本推進和結構角度解釋通貨膨脹。我們通常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數有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2011年7月,我國的CPI指數達到6.5%,創下年內新高。

二、通貨膨脹的影響

通貨膨脹雖然是個老問題,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許多經濟學家長期以來堅持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上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將有刺激和擴大的效應。理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品的價格會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價格的前面,由此而擴大了企業的利潤,利潤的增加就會刺激企業擴大生產,從而產生減少失業、增加國民產出的效果。

對居民收入分配而言,通貨膨脹的帶來的貨幣貶值,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特別是對固定收入的勞動者,通貨膨脹使他們的實際收入減少。當惡性通貨膨脹持續發生時,就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蕩。

對經濟發展而言。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使市場價格信號失真,使生產者無所適從,容易判斷失誤,誤人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而當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時,又會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出現經濟的萎縮,因此,通貨膨脹不利于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三、通貨膨脹的原因

我國長期維持的低工資和低物價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曾因價格改革和投資過熱發生過物價大幅上升的現象。近年來通貨膨脹卷土重來,概括起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貨幣發行量的快速增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字,我國的廣義貨幣發行量截至2011年6月為78.820萬億,而這個數字在2006年之前還不到30萬億。五年期間年增長率為16%,遠超期間平均10%的GDP增長率。由于出口的大幅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發行的主要渠道。大量沒有實物基礎支撐的貨幣留在國內,過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產品,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從這點看,很符合貨幣主義的觀點。

2 成本推動。隨著經濟的發展,過去被人為壓低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價格都開始上漲,東部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每年調整的幅度都在10%以上,土地價格不斷上升,人們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認識和要求也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都推高了產品成本,產品價格也不斷攀升,物價的上升又促使人們要求更高的工資收入,物價、工資陷入了雙螺旋式上升過程。

3 需求拉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雖然2009年的最終消費率只有4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左右,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每年都在兩位數之上,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的投資形成率為47.7%,并仍然呈現每年增長的勢頭,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而進行的四萬億投資以及后續投資使全社會需求旺盛,金融危機后外貿訂單重新恢復,2011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增長率為25%。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帶來的需求極大的拉動了要素價格的上漲。

4 外部輸入性因素。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深化,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在不斷上升,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角色決定著我們需要進口大量基礎原材料,制成工業品后出口。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外部資源價格的不斷上升就通過進出口傳導到了國內產品價格上。近年來發生的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變化都導致輸入性的通貨膨脹。

四、如何治理通貨膨脹

1 政府要高度重視通貨膨脹問題。目前中央高度重視抑制通貨膨脹,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是,并不是各級政府和各個方面都對治理通貨膨脹問題有足夠的重視。由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缺陷,不少地方對通貨膨脹的危害認識不足,仍然熱衷于爭投資、上項目,甚至要求放松宏觀調控政策。作為民生問題的通貨膨脹問題并不在這個指標體系中占據太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需要對考核機制做出調整。

2 控制貨幣供給。貨幣的泛濫是通貨膨脹的根源,超發的貨幣不是短時間就能減少的。要改變的是貨幣超發的機制,單純的調整法定準備金率進行數量控制治標不治本。前文指出,外匯占款成為貨幣供給的主渠道,我國的強制結售匯政策一方面造成人民幣超發,另一方面政府外匯儲備的增加也帶來外匯資產貶值的風險。各國都對外國投資基金的投資做出種種限制。所以應改變這種強制結售匯制度,實現“藏匯于民”,讓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能夠自由獲得外匯資源。要充分相信市場的力量,通過分散的民間投資規避國外的投資限制,實現外匯資源的最優配置。

3 實現利率市場化,目前我國的存款利率遠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是負數,而銀行卻可以通過提高利率水平發放貸款。這實際上是讓廣大儲戶承受通貨膨脹的損失。這種負利率狀況對經濟發展后患無窮。低效率的政府投資平臺得到了低利率的貸款,維持著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又導致對資金的更多需求,形成惡性循環,加劇通脹發生。而安排就業人數巨大的中小企業卻得不到低成本的資金,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不能給社會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因此要建立金融業的競爭機制,鼓勵更多的資金和企業進入金融,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打破原有的金融業格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降低產品價格。

4 實行松緊結合的財政政策,理論上為了控制通貨膨脹,政府需要實行減少支出、增加稅收的財政政策。我國目前政府財政收入年增長率達到30%以上,政府應該壓縮三公支出,將支出更多的投向民生,投向教育、衛生等公共部門,降低民眾負擔,緩解由于通貨膨脹帶來的實際收入減少影響。例如,建立基本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和把學齡前教育納入政府負擔就是途徑之一。

5 加快農業改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物價上漲每次都是由于農產品漲價引發,由于我國消費價格指數的構成中食品占比最大,所以食品價格的波動對通貨膨脹影響極大。甚至有人直接將CPI指數形容為“豬肉指數”,加快農業改革,穩定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穩定物價,治理通貨膨脹的途徑之一。

6 控制輸入性通脹因素。我國之所以深受外部資源價格上升帶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影響,關鍵因素是我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大量進口外部資源,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數倍,這就要求我們需要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又是非做不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