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復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1:26: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腔修復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我國傳統的口腔修復學實訓教學中,主要是帶教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及示教為主,然后學生按示教進行實操等方式進行教學,在其中,學生是作為被引導者的身份,由于受到教師自身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與學生之間很難實現一個雙向的流通渠道[2]。因此很多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是存在于課堂之上,而課后如果不及時進行復習就會很快忘記。而PBL教學法在教學中采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個人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整個課程的教學中來,可以和教師以及學生進行親密的互動,并且有機會進行臨床實踐,通過以上種種方式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且鍛煉了學生臨床實踐的操作,加強了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PBL的教學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更加寬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通過和小組成員不斷的交流,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些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基礎,并且能夠使得學生建立健全一個更加優秀的人格和品質,這將使得學生終生受益[1]。
2、PBL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盡管PBL的教學法的應用能夠為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創造基礎,對于學習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它也還是存在著一些無法避免問題的。在PBL教學法中,教師能夠培養好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這卻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作為基礎的,在教師布置好一個課題之后,學生首先要了解這個課題的意義是什么,然后要尋找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案例,而且學生還要應付在臨床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是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完成的,因此PBL教學法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要遠遠高于傳統教學方法,但是在目前的教學情況下,專業課的課時已經是非常緊張,很難滿足按照PBL的要求實行大面積全覆蓋的教學[6]。PBL教學法的推廣,依賴于良好的教學環境。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素質和隊伍建設的問題。教師必須具備扎實充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授課中的細節進行充分的考慮,并且要做好學生可能會面臨困難的準備以及如何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在當前我國的口腔醫學教學環境中,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夠強大也給PBL進一步的推廣制造了阻力。如果要想大范圍的展開PBL教學法,在教師資源的問題上,也將面臨著很大的短缺,并且會加大學校的財政壓力。其次,PBL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理念,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自我的良好控制和規范,學習增添動力。但是在我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著很明顯的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據調查,很多學生認為學習的主要障礙來自于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而在PBL教學法中,卻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挑戰,學生將如何提高自己去應對這種挑戰也是我們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此外,PBL教學法需要學生自主的進行查閱資料,然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現在的很多院校還沒有足夠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不能夠給廣大的學生提供充足的圖書館資源和電子資源。綜合所訴我們可以看出,雖然PBL教學法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目前還沒有大范圍的展開是有著自身原因的。不論是從教師素質還是學生接受能力和學校財力方面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PBL教學法的推廣在我國口腔修復學的教學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們也不能夠被這些問題給嚇退,還是要在不斷前進中創造實現口腔修復學教學PBL全覆蓋的可能。
3、總結
篇2
論文
【關鍵詞】口腔修復科;進修醫師;教育質量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通過人工修復體來修復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的一門學科,它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屬于生物醫學工程范疇。口腔修復學是以醫學、口腔醫學、口腔臨床醫學及應用材料、工藝、材料力學、生物力學、工程技術學以及美學等為基礎的專門學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口腔醫療單位以及口腔醫療工作者的診療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各基層醫院紛紛派送各層次人員來我院進修學習。這一方面是基層醫院醫師進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也是醫學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修醫師的培養不僅是醫院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修醫師業務能力的提高也能反映醫院的綜合水平。本文將近年來我院口腔修復科進修醫師培養中實行的教學管理方法進行總結。
在進修醫師教育中我們實行“三段式”教學方法,即將進修醫師學習時間不均勻地分為3個階段。
(1)第一階段:基本訓練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講解、示教及手把手示范,使進修醫師掌握修復基本理論及一些基本操作。
作為教學醫院的口腔修復科,我科每年都承擔來自部隊和地方大量進修醫師的教育工作。為了保證科室進修醫師的整體水平和保護患者的利益,我們對申請進修的醫師的學歷、職稱、所在醫院、專業、工作經歷以及是否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進行嚴格審查,杜絕一些非口腔醫學專業、未從事過口腔修復臨床工作、未取得口腔醫師資格證的醫師進入臨床,接診患者。但由于進修醫師大部分來自基層,其原有的教育程度、工作時間不同,原單位所擔負的醫療任務也有所區別,因此,進修醫師在知識背景、工作能力、年齡層次等方面差異很大。
根據這種情況,在進修醫師進入科室后,我們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學習環境,針對個人制訂進修計劃。口腔修復科臨床操作多而精細,同樣的牙體、牙列缺損,可以進行不同修復設計,需要應用多種修復材料。在臨床操作中大多需要醫師對患者口腔內的牙齒進行磨改,這屬于創傷性治療,存在潛在的醫療風險,一旦發生醫療差錯,很難更正和彌補。因此,這一階段教學要求帶教教師不放眼也不放手,更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椅旁示教教學、手把手示范、仿真樹脂牙操作訓練等教學方法,重點在于基本技能的培訓和基礎知識的鞏固。治療典型修復病例時帶教教師要系統講解理論知識,組織并鼓勵進修醫師進行病例討論,在強化其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閉。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將臨床專業知識與臨床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為每個患者制訂最佳口腔修復方案。重視進修醫師的發展與創新,通過指導模擬病例書寫,使他們的臨床經驗得到進一步積累,為下一步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2)第二階段:綜合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進修醫師的分析、判斷、綜合處理能力,要求帶教教師放手不放眼,使進修醫師在理論上得到提高、臨床工作能力上過關,實現“匠一師”的轉變。
在教學中,建立“提問―討論一實踐”學習模式,充分調動進修醫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進修醫師提出問題,在處理典型口腔修復病例時對進修醫師多提問,對重點問題多示教、多講解。然后組織進修醫師對問題進行討論,將討論的結果與臨床相結合,運用于實踐中,既提高了進修醫師的臨床技能,又充實了他們的理論知識。我們除將有關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技能、經驗傳授給進修醫師外,還教授他們如何獲得知識、總結經驗,使進修醫師實現“牙匠一牙科醫師”的轉變。引導進修醫師學會如何實踐循證醫學、查詢和應用他人從事循證醫學的結果、采用他人指定的循證醫學的方法,使進修醫師的臨床知識和技能及時得到提高和更新翻。針對進修醫師多數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技能,臨床操作敢于動手,但操作流程多不規范、臨床思維比較單一的特點,將學習目標定為對缺牙設計的宏觀掌握和臨床實際操作的標準化。為了學進度、集中示教、把關,我們采用由高年資本院醫師脫產帶教進修醫師的方法。前期,帶教教師選擇典型病例進行標準化示教、講解,進修醫師將接診患者的檢查情況、診斷以及初步治療方案報告給帶教教師,經確認后由進修醫師進行臨床操作,在這一過程中強調臨床操作步驟的規范性,避免進修醫師盲目追求治療患者的數量,忽略臨床操作的標準化。后期,安排進修醫師觀摩科室中有業務特長的專家、教授的診治操作,細心揣摩,對照提高。
(3)第三階段:飛躍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提高進修醫師的綜合理論水平和臨床疑難問題處理能力。要求帶教教師根據進修醫師前2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做到放眼、放手,不放心。
篇3
1“文獻討論講座”的由來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國外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為雛形,結合具體實情組織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討前沿期刊和文獻的討論講座。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醫學工作者發起的定期聚會,其目的是嚴苛評論最新發表的有關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的科學論文。后來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奧斯勒爵士以“給那些訂閱不起的讀者購買并傳布醫學期刊”[2]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的“期刊聯誼會”。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期刊聯誼會”被定義為一種教育性質的研討會,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組織討論近期發表的文獻。其通常是圍繞一個與臨床或基礎試驗研究相關的特定主題,主要目標是促進某個特定領域的回顧性研究或討論當前的研究工作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在可能性[3]。現代醫學教育中,這種方法又被改進應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歐美大學常用的一種學術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獻討論講座”的組織結構及運行流程
“文獻討論講座”是以研究生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發掘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并培養其語言表達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活動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提高其對相關研究的興趣并加深了解。講座一般兩周舉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復科導師及研究生參加,也可有本科生、臨床醫師、主要研究者和實驗技術人員參加。每期輪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為主題或文獻報告人,報告由教學秘書整理記錄,導師或課題組負責人最后評價并總結。主講研究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興趣選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以PPT形式與大家分享討論,以期達到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講座應盡量安排在人員均可以參加的時間段和地點,時間一般是40-80分鐘;主講研究生應將提前一周準備的討論文獻資料發放給參與人員,以確保會議時每個參加人員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并同時鼓勵研究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下面即是講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講人介紹(5-10分鐘):由主講人簡單的自我介紹,宣布本次的討論主題,并概要地簡述所涉主題的基本內容;第二,主講人宣講(20-30分鐘):報告人首先對本次討論主題的研究意義和角度進行闡述,然后按照文獻內容,依次陳述文獻相關背景,講解研究設計、實驗方法,結果及結論等;第三,發表觀點、參與討論(20-30分鐘):待主講人陳述完相關內容后,一般組織參與者就以下問題進行討論:①文獻的前言或問題陳述是否清晰?所選題材是否與臨床密切相關?②文獻所研究問題或假說是否清楚?文獻回顧是否全面且具說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問題?③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樣本量大小和樣本的特征?所用的統計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結果否真實可靠,討論是否全面?所得結論能否應用于各種情況或人群?當然,參與者可對文獻的結果和結論進行評價,也可對主講人的陳述方式方法提出個人意見,主講人可同時進行解釋和補充。第四,總結(5-10分鐘):由導師或科室年資較高的醫師對主講人的報告和參與者的發言進行補充、評價和總結,同時對本次討論文獻的知識點、關鍵點及疑難點作簡要陳述與引導;并對報告人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和PPT制作等進行全面總結。
3“文獻討論講座”的必要性
定期組織、帶領科內研究生進行“文獻討論講座”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對口腔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盡快熟悉新的學科領域。同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討論技巧、批判性評價技巧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幫助的[4-5]。就宏觀方面說,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高層次的精英教育,其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醫療人才和發展學科技術的雙重任務。隨著口腔醫學的飛速發展,對高層次、高質量口腔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教育、教學體制以適應口腔基礎醫學和口腔臨床醫學的發展。現行的醫學教育體制導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脫節。基礎實驗的研究不能及時應用于臨床,甚至是對臨床無意義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國外的科研思維,毫無創新意識。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現行的教育模式,搭建臨床與基礎的橋梁,真正實現基礎為臨床服務,臨床為基礎導航。現階段大多數研究生都覺得事基礎研究枯燥乏味,不愿從事基礎課題的研究,更不用說發現和創造新的科研思維了。而“文獻討論講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于相關課題的興趣,督促學生對該學科鄰域進行科技查新,通過討論不同的參與者進行對話與交流,使不同的經驗與思想交叉傳遞,常形成更深層次上的認識,從而達到科技創新的目的。就微觀方面說,通過“文獻討論講座”的鍛煉,參與者可通過對話和辯論,接納吸收不同的觀點,提煉適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新的認知體系,以達到共同進步,這都符合了現代口腔醫學發展和教育的要求。與此同時,研究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這就鍛煉了學生的統籌和機變能力。在講座中,學生互相討論,向老師請教,體現了團隊交流合作、團結互助的精神。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育教學方式,注重對普遍的客觀知識灌輸,強調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使學習結論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學習者的知識范圍和研究熱情,還可能阻礙醫學科技的進步與創新[6];不能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意識,使越來越多的醫學生缺乏開拓和創新的精神,導致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而“文獻討論講座”的教學方式對于擴大研究生知識范圍、活躍其思維方式、培養其創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鍛煉的平臺,從而為其以后撰寫類似學術報告和主持會議打下了基礎。同時,通過這種講座討論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全面認識,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對整個課題小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進作用。
4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