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競賽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2: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科競賽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科競賽論文

篇1

學科技能競賽是考察學生理論結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比賽,是面向廣大學生群眾的競賽活動,是激發潛能、提升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協作精神有力途徑,也是增強學生學習和工作信心的系列化活動。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該校作為農業類院校,擁有茶學、觀賞園藝等特色優勢專業,并積極組織相關技能競賽。該校茶學系茶藝表演隊成立于1992年,是湖南首支大學生茶藝表演隊,23年來多次承辦各級茶藝比賽,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茶藝技能競賽共二十余項,參與培訓及參加競賽的學生從十幾人發展到數百人,獲得茶藝師資格證的學生人數高達73%。園藝園林學院從2012年至今每年定期開展大學生插花花藝技能競賽,大賽針對全省園藝專業的學生參賽,還設置有不同層面的賽前輔導、插花培訓、大師講座等系列活動。學科技能競賽一方面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通過學習、思考掌握另一門謀生的技巧,拓寬了高校大學生畢業就業路徑;另一方面該類學科技能競賽的開展是對該校整體的學風建設工作的大力支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學科技能競賽對學風建設的促進作用

2.1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是高校構建優良學風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學科技能競賽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實際演練的機會,在實際操作中參賽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學,可以不斷地查缺補漏,認識到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營造和諧上進的學習氛圍。通過利用茶藝、插花花藝技能競賽活動的開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參與、共同訓練、在競賽體制下進行學習,通過學生間學習效率的橫向比較,無形間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態度的端正、競爭意識的提高,使整個高校被圍繞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之中。

2.2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90后,既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也具有探究問題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樂于挑戰不同難度的新鮮事物,解決問題的過程將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喜悅,并產生強大的正能量,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這種正能量地反復出現,必然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逐漸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求學動力,激發出學生最根本的好學精神。經歷了操作學科技能競賽的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善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經常開展技能競賽能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運用機會,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2.3有益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畢業人數與日俱增,就業壓力節節攀升。隨著科技的發展,“紙上談兵”式的人才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綜合素質成為新時代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參與過學科技能競賽的學生,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較強的操作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各方面顯得更加成熟。調查發現參加過技能競賽的學生綜合表現能力較強,在應對就職應聘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學科技能競賽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遵守活動制度、服從相關時間安排,完成不同難度的任務,還要學會處理學習工作與競賽活動的各方面的沖突和矛盾。通過矛盾沖突的解決,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組織紀律性也得到了強化,提升了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對于高校構建優良學風是強有力的保證。

2.4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涵蓋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多方面內容的有機整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紐帶。然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使不同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間”傳播開來。外來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沖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堪憂。茶藝和花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更具有歷久彌新的發展生機。東方式插花藝術在國際花藝界獨樹一幟,茶藝的精神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二者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強勁的生命力讓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通過插花花藝競賽和茶藝技能競賽,學生不僅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還能為優良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力量。

2.5有效地促進高校良好口碑的打造

湖南農業大學作為游離在一流大學邊緣的高校,錄取的大學生中有一些同學可能因為高考失誤未能進入理想的大學而處于低落時期,這些學生自身有極大的發展潛能。通過開展出色的學科技能競賽,提高高校的競爭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提高學校在高校間的排名,讓學生充滿自信、開心快樂的學習,形成學科技能競賽和學風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該校茶藝和插花花藝技能競賽分別從2010年與2012年啟動,每年各組織1次茶藝與插花花藝技能大賽,并積極參與全國茶藝、插花花藝專業技能大賽,與各兄弟院校同場競技,擴大該校特色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擴展學生的專業視野與心胸,增加他們專業學習的信心與動力。以此形成常態,逐步增強該校學生的參賽水平及動手能力,提高了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一步擴大了該校在全國農林院校中的影響力,打造了學校的良好的口碑。

3學科技能競賽體系的構建

3.1與時俱進,重視學科技能競賽意義

學科技能競賽既不是少數學生的事,也不是最終目的,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一種手段。讓所有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其中,才能從根本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才有利于高校優良學風的建設。因此,首先要從思想上對學科技能競賽的認識走向深刻,認識到技能競賽的真正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打造和諧的學科技能競賽氛圍。湖南農業大學校、院各級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插花花藝、茶藝等學科技能競賽工作,在省級和國家級的學科技能競賽中,院校領導全程參與競賽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同時,園藝園林學院相關專業教職工每年定期召開學科技能競賽研討會,交流總結競賽工作、制定來年工作計劃,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和擴大影響,爭取使學科技能競賽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3.2持久深化,完善組織結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

完善的組織結構和健全的評價激勵機制是學科技能競賽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競賽相關文件由學校統一出臺,競賽組織指導委員會統一部署,使得組織工作都有據可依,責任到人。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由院系主管教師主導的三位一體合理架構。而評價激勵機制的構建更是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學生潛能的重大舉措,從而推動學科技能競賽的健康發展。該校教務管理部門不斷規范學科技能競賽流程,及時總結表彰,并將其制度化,將競賽相關的組織和輔導工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之中。對獲獎學生給予綜合測評加分、湘農青年素質拓展學分、競賽獎金等獎勵;對指導教師給予指導獎金、工作量認定和職稱評定傾斜等獎勵,并在每年的校級表彰大會上對獲獎的優秀個人和優秀集體進行表彰,全面激發了學生和教師對學科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打造品牌,逐步形成多級管理長效機制

打造學科技能競賽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辦學特色的體現,具有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點的學科技能競賽是拔高教學質量、推動創新能力的重要契機。通過推動學科技能競賽的多級管理,使學科技能競賽向規模化發展,才能實現一院一特、一校多品的精品學科技能競賽品牌的打造。該校茶藝表演隊與茶學協會于2012年正式合并,從校方管理轉向同校學生社團聯合會的合作管理;花藝協會自成立以來由園藝園林學院單獨管理。由學生與學院、學校共同參與管理工作,既能保證各項競賽活動的正常開展,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及活動的主動性,從而真正實現“學校—學院—學生”多層次高統一的管理長效機制。

4結語

篇2

針對以上學科競賽存在的問題,以湖州師范學院聯盟師生競賽平臺的具體做法為例,總結幾點有意義的經驗。(1)打破學院和專業設置,組建跨學院、跨專業的復合型動態競賽師生平臺現有的學科競賽組織方式,是由下屬學院以某一學科競賽為目標,主要由所在學院專業老師組成教師指導團隊,主要在本學院選拔學生,完成競賽。但是隨著學科競賽的關聯性越來越強,競賽的綜合性要求也很高,勢必要求指導教師團隊化、參賽學生專業多元化,只有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背景的指導教師深入互動,思想碰撞,才能產生更好的作品。湖州師范學院聯盟師生競賽平臺,是由信息與工程學院、商學院的五位老師自發組成的一個競賽指導教師團隊,這個團隊打破學院和專業的限制,沒有行政命令干涉,以培養學生,提高教學水平為目標,指導老師分別具有信息管理、電子商務、軟件工程和平面設計等不同專業背景,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3人,職稱搭配合理。這個競賽團隊以浙江省電子商務競賽、浙江省多媒體大賽、浙江省服務外包大賽三項有關聯的學科競賽為目標,公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吸納學生,通過嚴格的筆試、面試,雙向選擇,每年大約吸收15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進入團隊。以浙江省電子商務競賽為例,由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競賽團隊,團隊成員一般具有商務策劃、計算機和美工的不同特長。在參賽項目開始階段,一般由商學院指導教師提出創意,再由指導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雙向互動討論,然后學生團隊修正創新,反復多次,最終形成可行項目。在項目實施階段,由商學院老師重點指導創業計劃書的編寫,信息工程學院的指導老師重點指導網站的建設,通過這樣的指導,使來自不同專業的師生圍繞競賽項目群策群力,思維交叉,作品的創新性、質量都得到極大的提高。根據統計,湖州師范學院聯盟師生競賽平臺2009年開始組建以來,已先后招收42名來自商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的學生,參加了浙江省電子商務競賽、浙江省多媒體大賽、浙江省服務外包大賽,三年之內共取得了全國電子商務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3項,浙江省電子商務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獲浙江省多媒體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浙江省軟件服務外包大賽二等獎1項,進入這個平臺的所有學生都獲得了浙江省三等獎以上的成績。(2)構建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創新培養模式跨學院、跨專業的復合型師生競賽團隊,不是行政命令組建,完全自主形成,具有動態性、自發性、復合型和虛擬性特點。為了保證團隊的健康、持續和穩定運行,制定了團隊競賽管理辦法和團隊競賽獎金分配辦法,并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地優化和修訂。在具體競賽過程中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核心競賽培養體系,提出“兩個相信、兩個引導、三個支持”創新培養模式,實踐證明具有較好的實施效果。“兩個相信”是指,一是相信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思想碰撞,自主提出競賽題目,指導老師團隊討論,師生互動,最后給學生提出綜合意見供其參考。二是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盡管學生可能初次涉入競賽,經驗及知識貯備都相對薄弱,但年輕人求知欲強,只要指導正確,就一定可以克服競賽創新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兩個引導”是指,一是引導學生隨時自主學習,建設團隊的學習知識庫,知識庫積累了近年競賽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及背景知識。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指導老師選擇新的知識方向,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自主制作講課PPT,學生講解,老師點評,提高了他們自己探索知識的能力。“三個支持”是指,一是開展專題講座進行支持,以學科競賽為目標,由指導老師為團隊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快速引導學生入門。二是開展關鍵技術的一對一輔導支持,對于較難的技術,為同學一對一講解,支持他們快速跨過技術障礙,降低他們學習掌握特定技術的難度。三是提供心理輔導支持,通過與存在困難的同學的不斷溝通和力所能及的幫助,解決他們的困惑和問題,使得他們能愉快開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學習之中。

2以學科競賽為平臺,構建競賽學科鏈,全面提高綜合教學水平

現有的學科競賽的特點是縱向投入大,橫向聯系少,學科競賽對教學諸環節融合度不夠,往往以競賽為目標而競賽。本平臺構建了學科競賽鏈,把學科競賽和課堂教學、畢業設計、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項目等有機地融合一起,形成了基于學科競賽鏈的教學各環節改革,放大了學科競賽的效應,對綜合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上的思路可以形成概念模式圖,如圖1所示:(1)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現有的學科競賽機制,普遍存在著常規教學與學科競賽相脫離的問題。師生在準備競賽過程中需要額外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競賽學生人數的限制使學科競賽指導的收益面較小。本平臺的指導老師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比如對于電子商務競賽,團隊的指導老師在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合了常規教學和學科競賽內容,以學科競賽培養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理論知識學習和思維實踐割裂的狀況。既有利于厭學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又使學科競賽的參與面擴大。具體的做法是從課程一開始老師就向學生介紹競賽項目的目標,而且會把近幾年團隊的競賽庫獲獎作品作為范例提供給學生,動員每個學生都在較高的起點上來設計和規劃自己的項目,這樣在進行常規課堂內容時,學生因為有要理解和掌握應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內在需要,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課程結束時每個學生都提交自己的完整項目方案,然后師生雙向選擇,進入競賽平臺進一步孵化完成。通過這種課堂模式改革,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擴大了競賽學生的覆蓋面,使多數學生受益。(2)深挖學科競賽作品,力爭多面開花現有的學科競賽機制,師生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比賽,一旦比賽結束,團隊就此解散,作品往往被擱置起來,作品的后續效應沒有得到擴散。目前平臺的做法是對于已進入畢業論文階段的學生,要求學生以競賽項目為選題。這種做法有很多好處,第一是這些作品經過評審專家的提問、指點和點評,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之處。如果作為畢業設計選題,參賽學生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探索進取,不畏困難,繼續研究,會收獲更多,而不僅僅是當初參賽時為獲得獎狀和證書,心態有了調整。第二,對大學生來說,完成畢業論文之時,也正是求職、找工作的大好時機,因此很多學生投入畢業設計的時間大打折扣。而這些參賽的學生把自己先期的課題作為畢業設計選題,已有前期的研究基礎,對查閱資料、熟悉課題、如何進一步研究,都是輕車熟路,工作效率隨之提高。參賽學生通過持續的設計、修改、完善、再優化,使畢業論文的質量得以顯著提高。近幾年團隊的參賽作品轉化為畢業設計的論文,90%以上都獲得了校級優秀論文以上的獎勵,足見參賽學生的畢業設計的水平較高,得到了同行老師的一致認可。參賽作品完成答辯、評審之后,參賽學生如果尚未進入畢業論文,平臺的做法是指導學生繼續修改、完善作品,撰寫學術,積極申請開放實驗室項目、學生科研立項、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項目、國家創業創新訓練項目。一般來說由于有了競賽的前期積累,通過進一步完善優化后,立項的概率很大。據統計,團隊近三年已立項國家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1項,浙江省新苗人才項目5項,校級科研立項和開放實驗室項目30項。通過這些項目的立項,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競賽作品的后續效應進一步放大,輻射面更廣。

3結束語

篇3

關鍵詞:畢業設計;信息學科;創新;實踐;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12-04

1信息類學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信息類學科知識更新和社會需求更新較快,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新軟件、新算法不斷涌現,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時出現很多問題。如對專業和學科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缺乏足夠了解,專業面較窄,適應能力、動手能力較差;論文選題陳舊,如計算機專業的圖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類似的題目占相當比例,且每年都在重復使用,沒有發展,毫無創新性可言;避硬件就軟件,即使是硬件方面的課題,也僅是停留在設計原理結構層面上,缺乏實驗調試,與實際情況對接不上;課題脫離社會實踐,所使用的技術有些已是淘汰的技術,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幫助不大;課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虛擬課題,并沒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另外,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找工作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做畢業設計的同時,也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沖刺階段,很多大學生無法安下心來做設計、寫論文;即使找到工作,又有相當數量的用人單位要求學生進行實習。同樣,考研復試、部分學生需要完成重修考試等也因類似的原因占用了畢業設計的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重視程度和精力投入很難完全到位。有些學生畢業設計的目的不夠明確,態度不夠認真,加之有些指導教師水平有限、責任心不強,學校的監控措施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畢業設計,應付了事,甚至從網上直接抄襲論文。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也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培養質量,更不用說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進行整體優化,拓寬畢業設計的途徑,采取積極有利的措施,使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畢業設計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提高畢業設計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措施

2.1盡早介入教師的科研項目

目前,高校畢業設計基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但有效設計時間僅有3~4個月左右。要想在此時間內完成高質量和高水平的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顯然是困難的。因此為了實現畢業設計的目標,可以放寬畢業設計的時間限制,在不改變和影響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盡早提前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當中。

例如,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生作為教師的科研助手,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了解并熟悉科研的一般規律,從最基本的基礎工作做起,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建立起學生的好奇心,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在研究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我院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還充分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裝備制造業綜合自動化實驗室和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室等,結合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吸收部分學生參加實驗室科研活動并且在實驗室完成畢業設計工作。我院2006屆參與教師科研的學生人數為67名,2007屆為92人,分別占到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8%和25%。

良好的科研實驗環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科研工作通常在具體的領域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前沿性。教師的科研實驗室通常具備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和良好寬松的實驗環境,足以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可靠的保證。科研課題轉化為畢業設計的內容可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間,提前介入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精力進行思考和工作,既能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科研,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又能使科研與學習相長。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將實際科研項目融入畢業設計之中,真題真做,深入工程實際,抓住設計指導重點,教授工程設計方法,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和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升華。將這種過程持續到畢業設計過程結束,通過一年多甚至兩年的研究,無論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要遠遠高于僅用一個學期完成畢業設計的質量和水平。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取得專利。學生畢業后很大一部分人將從事這一類型的工作,這同時也使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快適應社會需要和新的工作崗位,為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打下堅實基礎。對于畢業后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也具備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能很快投入到碩士課題的研究工作。

2.2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

大學生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科競賽現在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及社會的認可,特別是國際以及國家級和省級的競賽,例如大學生“挑戰杯”、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網頁設計競賽、電子商務競賽等。一般可以從大學三年級做起,鼓勵學生跨專業、跨系、跨學院多學科綜合組建團隊,通過賽前的積極備戰,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學生刻苦鉆研的品質,培育團隊協作的精神,積極向上、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可結合已參與的電子競賽、機器人大賽等方面的題目,不斷延展科技競賽平臺的寬度和深度,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繼續發揮創造性,提出新觀點,創新內容,把課題做大、做活。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既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又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今后走向工作崗位至關重要。通過學科競賽與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我院每年都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商務、通信工程等專業選取80名左右的學生,還有個別來自于機械學院等其他學院的學生,每組3~5人,組成20余個創新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以參加各種競賽為載體,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展示其取得的成果。這些學生都能非常投入,連“五一”、“十一”等長假也不休息,而平常工作到后半夜凌晨1、2點鐘則更是常事,從中鍛煉了自己,學生的能力、創造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也成為這些學生畢業就業的一個很重要資本,用他們的話講,這是他們大學四年來所做的最有意義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2005屆自動化專業學生王剛、馮琦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李金峰、張義鑫組成的一個創新團隊,通過學科競賽和畢業設計的有機結合,取得了突出成績:設計完成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學校舉辦的CAI課件大賽上獲一等獎;研制完成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獲第三屆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二等獎以及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對競賽內容進行拓展與延伸作為畢業設計核心研究課題,并基于此研究撰寫的2篇論文“基于Visual C++的廣義形態圖像邊緣檢測算法實現”、“基于SPCE061單片機的音控智能機器人小車設計”分別發表在核心期刊《計算機應用與軟件》和《儀器儀表用戶》雜志上;其中2人的畢業設計(論文)分別獲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和三等獎,畢業后分別就職于東軟集團、中國移動沈陽公司等,并很快成為業務骨干和項目負責人。

2.3校企合作聯合指導

我院的每個專業已經建立起2~3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每年接收部分學生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行校企聯合指導方式,一方面,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和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實際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工作單位的實際課題,任務明確,要求具體,時間性強,能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校企合作開展畢業設計,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極有意義的實戰演練,這既為學生今后從事技術應用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提高了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由于前幾年一些高校連年不斷“擴招”,本科生和碩士畢業生的數量迅猛增加,就業形式愈顯嚴峻,就業門檻也在不斷提高。人才招聘的時間隨之前移,有些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前提是用人單位往往要求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到單位實習進行試工以便考察他們的能力。這部分學生為了以后的就業考慮,也往往希望在校外單位做畢業設計。如何適應這種形勢的變化,一個對學校、對用人單位、對學生都有利的做法就是允許學生到用人單位做畢業設計,這也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便于用人單位和學生較早互相了解,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盡早地進入工作角色。當然,這是有先決條件的,一是學生在企業所做的內容必須與本專業有關,二是企業也要指派專人進行指導,并與學校的指導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三是學校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在進行畢業設計評定時,應對學生設計的創新之處或與生產實際關聯緊密的研究課題進行鼓勵并在成績評定時給予體現。這樣也可較好地引導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力求創新。這樣不僅做到了真題真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率,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達到了校企“雙贏”的目的。

例如,2007屆信息安全專業王歡同學,在畢業設計期間一直在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進行實際課題“基于XML企業網絡信息交互系統實現”的研發工作,設計出一個適合企業Web應用的Java通用架構,通過XML自身的安全性詮釋XML在Web應用服務中的運用,開發結果表明,整個系統具有平臺無關性,并提高了應用系統的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移植性和組件的可復用性。其設計成果得到了實際應用,該畢業設計(論文)也獲得了學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由于設計期間的突出表現,福建、上海、沈陽的多家公司希望聘用他,最終該生選擇了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在網絡安全事業部工作。近幾年來,我院每年在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比例已經占到畢業生的15%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市場的變化,以校企合作方式開展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以及具體實踐過程、步驟,還需不斷加以改進和調整。

2.4充分利用網絡優勢

一方面,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加強網上檢索能力,了解本課題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情況,增強消化、吸收和開發利用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畢業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去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做出高質量的、有創見的畢業設計(論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校園網為依托開通的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JI)光盤鏡像站點上進行中文期刊檢索,利用篇名、作者、刊名、關鍵詞、中文摘要等途徑,輸入檢索詞、檢索范圍、檢索時間段,得到所需課題的檢索結果;通過因特網在中國專利數據庫、美國專利文獻數據庫、歐洲專利數據庫上進行檢索;通過“世界科技期刊網”(WorldSciNet)、EBSCO外文期刊數據庫等進行外文期刊檢索。

另一方面,在畢業設計期間,學生與學校甚至指導教師之間往往保持一個相對松散的聯系。我們通過學院網站的建設,專門開辟畢業設計專欄,將學校、學院有關畢業設計的規定、要求、通知、選題情況、結題評分細則、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模板、答辯要求、答辯安排、公開評優原則等公布在網上,搭建學生與指導教師、學院、學校之間聯系的平臺,及時溝通有關信息,進行在線交流與研討,反饋畢業設計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這樣,不受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即可以有效克服學校要求的每周與學生見面次數的限制,又可以克服有些學生在外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而不能及時與校方指導教師溝通的弊端,使畢業設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提高了畢業設計工作的實際效果。

2.5畢業設計實行結題驗收

為了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同時使學生切實重視畢業設計,將畢業設計按課題對待與管理。一般來講,在畢業答辯前2周內,學生已把主要精力放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與修改工作,以及答辯的準備工作,涉及畢業設計研究與開發的主要內容已基本結束。因此,可以答辯小組組成驗收小組,在畢業答辯前2周對每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在實驗室或設計現場進行,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設計成果進行實際演示與操作,成果根據專業與課題的性質,可以是設計出來的實物,也可以是開發的軟件等。對于結題驗收效果突出者,在評定院、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時給予優先考慮;對于結題驗收不合格者,責令限期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取消答辯資格,畢業設計(論文)成績按不及格論處,需跟隨下一屆學生重做畢業設計。這一做法,一方面對設計突出、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特別是提前介入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參加過學科競賽,以及在企業完成實際項目的學生充分展示了他們的風采;另一方面,可有效杜絕有些未認真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生答辯時隨意夸大自己的畢業設計以及虛構結果等現象。我院2006屆和2007屆由于結題驗收不合格的學生分別有16人和11人,經過整改仍未通過的有7人和4人。結題驗收的實施,對端正學生的畢業設計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結束語

上述思路與措施的綜合應用,在我院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取得了成效,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使得畢業設計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我院2006屆和2007屆學生獲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分別為6項和7項,位列各學院之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遼寧省教育廳組織的全省畢業設計(論文)隨機抽查中,獲遼寧省同類專業評比第1名。自2005年以來,我院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學科競賽獲獎3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學院學生在學術刊物上公開30篇以上;畢業生的就業率每年都達到90%以上,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穩步提高。

本科畢業設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還有許多其他環節,如選題、開題報告、答辯、評優、過程監控等方面,只要我們把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保證必要的經費,同時積極探索拓寬畢業設計途徑的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就會使畢業設計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增強人才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劉繼紅. 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 中國高教研究,2000,(3):84-85.

[2] 吳盤龍,李星秀. 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04-105.

[3] 王曉勇,俞松坤. 以學科競賽引領創新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2007,(12):59-60.

篇4

有學者發現,“自我”概念能夠通過學習環境適應和學習環境的中介作用影響自主學習[10]。浙江農林大學實施了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的本科生導師制。筆者在對學校部分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訪談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近年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匯報材料發現,他們都注重促進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引導過程具有明顯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體包括:①在大學一年級階段,注重對學生行為能力的測試,尤其是注重學生環境適應性的培養,通過搭建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以“傳幫帶”的方式使低年級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②在大學二年級階段,組織本科生開展“成長、成才計劃”系列活動,巧建“家校聯培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提高學生的自我勝任力;③在大學三年級階段,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學生“成長、成才方案”,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部歸因效應,使學生對學業、職業能夠科學地定位和正確地認識;④在大學四年級階段,加強對本科生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強調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輔導員是“距離學生心靈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譽為“塑造青年學生靈魂的工程師”[11]。通過實施輔導員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基礎上的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兼顧對學生思想動態和情感動態的關注,從而通過心靈的啟發和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和情感觀,培育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推進學生在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學習特點、學習難度和學習性質等方面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中期論文制度是指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調查和撰寫論文,最后導師對論文質量進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論文設計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由具備資格的教師(具有講師及其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專業導師,新引進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職稱的教師必須有教授的指導才可以擔任本科生的專業導師。同時,中期論文的導師名單要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擬定。中期論文的選題策略注重多渠道,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與農林經濟相關的課題,導師在對學生進行選題指導時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延伸和知識的拓展。中期論文選題可以來源于學生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或者相關的學科競賽,也可以來源于導師的研究課題。中期論文的研究內容注重實用性。在中期論文撰寫環節方面,強調運用多樣的學習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應用工具,以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中期論文成果最終以PPT講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導師還強調學生要在交流中豐富學習策略,要求所指導的學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學習匯報,并在匯報過程中進行前瞻性問題的探析、相關學術問題的交流,從而通過學生的討論及時發現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時,導師還會在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中提出問題,以提高學生在科研中的嚴謹意識、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豐富學生學習策略的形式。與中期論文制相似,畢業論文制是一項建立在中期論文制基礎之上的專業性制度,是對學生學習策略運用的梯度引導。畢業論文制度旨在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以后撰寫專業學術報告打下良好的基礎。通常,導師會在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調查和撰寫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和調節。在從中期論文到畢業論文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外在強化的學習策略也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專業綜合實習為平臺,提升自主學習中的專業應用能力筆者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體現在認知和學習策略的運用方面,還體現在與專業要求相適應的應用能力上。

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的形式主要采取農戶入戶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為此,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成立了由系主任、專業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以下簡稱“綜合實習”)導師組,對本科生開展相關的指導。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層級差異性[15],所以綜合實習的負責人在對本科生進行實習分組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層級的學生之間能夠互助合作,彼此進行智力啟迪與補充。導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求各實習小組先設計實習方案,然后在綜合考評實習方案可行性的基礎上,要求各實習小組獨立地深入農村進行調查。綜合實習小組每個成員的態度、能力和調查策略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調查成果。在開展綜合實習的過程中,各實習小組要獨立自主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每天通過電話向導師匯報實習進度等相關情況。綜合實習的最終成果以RRA報告、專題報告等形式展現,而且這些成果經過匯總、校正后最終要編制成冊,與縣(市)、鄉(鎮)相關部門共同分享。學生的綜合實習成績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工作量、實習態度、實習成果審核情況等評分。同時,導師對綜合實習的指導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記入當年的考核結果。從1996級學生開始,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每年組織一次為期半個月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迄今為止,先后有707人次參加了綜合實習,足跡遍布浙江省24個縣(市)的96個鄉鎮、192個村、3 840個農戶,累計形成30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并建立了擁有豐富的農戶調研數據的相關數據庫。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使學生在基層開展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和提高了主動發現問題、多渠道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加強。以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和專業協會活動為特色,凝練自主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心理學家洛溫菲爾德(L.Lowenfeld)認為,創造力主要包含問題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隱喻思維能力、發現缺失信息能力、注意問題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個方面[16]。這些特征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筆者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其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浙江農林大學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空間,實施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組織開展了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廣場活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專門為參加相關創新項目的學生安排了導師,保證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學生在選題、項目申報、調查、實驗、論文撰寫以及項目評審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導師的指導;同時,也為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配備了導師。導師在指導學生參賽的過程別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在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上與學生一起攻堅,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大賽、全國林業經濟論壇、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研討會等學科競賽和學術活動的學生人數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帶頭人指導創建的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三農”研究協會已成為匯聚興趣相近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培養特色人才的基層組織,進一步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Prntrich等學者的研究,筆者從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元認知能力、學習策略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創新突破和思維訓練能力3個方面,對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導師制的實施成效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開展本科生導師制提供借鑒。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提高其元認知能力內在動機因素主要包括興趣、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目標定向等,對人的行為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5]。通過實行輔導員和班主任相結合的導師制,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有利于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角色轉化,引導其適應新的環境,促使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同時,通過加強對高年級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規劃的指導,幫助其確立成長、成才的目標以及正確的職業目標和方向。元認知能力是指時間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自我監測和評價能力[17]。內在動機性因素對學生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并與元認知能力有著很強的聯系。學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時,通過主動尋求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幫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緒,從而逐漸提高情緒自我調控能力。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職業規劃,可以促使其進一步明確階段性的學習目標。通過“朋輩督導”和學生定期匯報等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監控和評價能力。引導學生使用學習策略,提高其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學習資源的能力顯著提升。中期論文制度和畢業論文制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調查、論文撰寫等專業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閱并篩選文獻的方法;同時,在論文撰寫中強調運用邏輯思維和數學工具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以學業救助等形式靈活解決各種問題,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論文入選校級優秀論文的達12篇,畢業論文的優良率達41.24%;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篇,論文撰寫能力顯著提高。通過實行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綜合實習制度,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運用社會性資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問卷調查、訪談和二手資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獲取信息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進行農村調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層實習期間,學生掌握了與基層群眾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強了從當地相關部門收集農林類信息的能力,豐富了甄別調查信息真實性的方法。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先后受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等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參加了多次基層調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學生參加了在浙江省義烏市、江山市等5個縣(市)的農村進行項目調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績效評估”課題組分別選調18名學生擔任調研員,赴浙江、安徽、山東、云南等4省9縣市的林區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查。在上述調研過程中,學生均受到了專家、教授的一致好評。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其創新突破能力認知策略特別強調批判性策略,注重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浙江農林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與科研訓練項目、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等,創新思維得到不斷激活,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科研訓練項目和學科競賽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動,包括科研團隊的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難題的攻破等,需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要求學生必須注重全局和要點、凝練創新思維、運用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意識上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有多名學生獲得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林業經濟論壇一等獎等榮譽。2008—2010年,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成功申報科研、創新項目共24項,其中省級項目6項,占經濟管理學院學生申請到的省級創新項目的54.55%;同時,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完成的“浙江省公眾生態服務支付意愿調查”等多個項目被評為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優秀項目。此外,大學生林業經濟研究協會和“三農”研究協會等專業協會作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基層組織,通過開展各項活動,使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學生以活動為載體、以專業為特色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華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篇5

關鍵詞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 數模競賽 創新能力培養 改革舉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Activities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ANG Wenfa[1], WU Zhongyuan[2], XU Chun[1]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o Yan'a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sub-level, sub-module" model of teaching and organization contest guidan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academic competitions, math majors and computer majors, two contests with a thesis project and Daiso, boutique website and digital-analog Association and second class "four convergence" approach to student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reform measures

高等學校的大學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科技創新能力。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競賽的廣泛開展對高等學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中,既能增強大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能提高大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這個問題是近年來眾多高校關注的問題。延安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在近幾年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數學建模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如經濟、計算機及軟件、管理、國防等,雖然數學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人們對其認識也不斷加深。但是,人們對數學類課程、數學學科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仍認識不夠深入,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措施等諸多方面,仍然沿用傳統數學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求完全脫節。正如著名的數學家王梓坤院士所說“今天的數學科學兼有科學和技術兩種品質,數學科學是授人以能力的技術。”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科技技術人才,數學作為一門技術,現已成為一門普遍實施的技術,也是未來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一門技術。因此,在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數學類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不能將其簡單地當作工具和方法,而要將其當作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普遍適用的高新技術,在保證打牢基礎的同時,力求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的。

2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2.1 分層次、分模塊實施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和競賽指導

一是在數學建模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教學中按照知識點及教師研究方向,將課程內容分為兩個層次九個模塊。第一層次包括數學軟件、初等模型、優化模型、數學規劃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五個模塊;第二層次包括離散模型、概率模型、統計回歸模型、數值計算與算法設計等四個模塊。第一層次針對公共選修課教學,第一層次+第二層次針對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教學。具體措施是:由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團隊集體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每位教師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主講自己所從事的方向模塊,在保證課程教學內容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根據學生知識層次,充分發揮每位教師專業優勢,有效地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二是在大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按知識點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三是在校內數學建模競賽中,按照“建模知識+專題講座+模擬+競賽”的模式組織校內建模競賽,主要以數學建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為內容,使學生對數學建模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和認識,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四是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按照“集訓+軟件應用+舊題新做+模擬選拔+強化訓練”的模式組織全國建模競賽,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洞察力、聯想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吃苦精神為內容,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得到良好培養。

2.2 建立數學建模精品課程網站,為數學建模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網站將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數模競賽有機地融合,為學生全方位了解、學習和掌握數學建模的相關知識、相關技能開辟第二條通道。網站包括:課程介紹【課程描述、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建設規劃】、教學團隊【整體情況、課程負責人、主講教師】、教學資源【教學安排、多媒體課件、授課錄像、電子教案、課程作業、課程習題、模擬試卷、參考資源】、實驗教學【實驗任務、實驗大綱、實驗指導、課程設計、實驗作品、實驗報告】、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課題、教學論文、學生評教】、教學成果【教學成果獎、獲教學獎項、人才培養成果、教材建設】、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在線自測】、成績考核【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實驗成績】、下載專區【教學軟件、常用工具】、數模協會【協會簡介、協會章程、通知公告、新聞動態、競賽獲獎、優秀論文、往屆賽題、模擬賽題、校內競賽、新手入門】等,這些內容幾乎囊括了數學建模教育教學活動的所有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料學習就可以全面了解數學建模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2.3 專業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學生各自專業優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四個專業,其中兩個為數學類專業、兩個為計算機類專業。在課程教學中針對兩專業的長處和不足,按照專業結隊子、學生結隊子的模式組織教學和小組討論,強化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強化數學類專業學生的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培養;在競賽組隊中,每隊均配備至少1名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和1名數學類專業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2.4 延伸數學建模競賽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校內數學建模競賽試題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取出的實際問題。因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時,從往屆賽題或模擬試題中選擇一些題目,將其進行適當的延伸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選題。通過這一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我校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成績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我校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國家一等獎4項、國家二等獎6項、陜西省一等獎33項、二等獎71項,4次被評為優秀組織獎,1名指導教師獲陜西省數學建模競賽陜西賽區優秀指導教師,600多名學生參與大創項目,公開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該賽事因此也成為了延安大學學科競賽品牌和亮點。

3.2 我校數學建模教育獲得多項教學成果獎、質量工程項目及教改項目

教學成果獎:“理工類大學生數學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09年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地方性院校開展數學建模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榮獲2003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計算機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榮獲2012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厚基礎、重實踐、強化工程素質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11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數學建模課程改革及數學建模競賽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07年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質量工程項目:“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為2010年省級特色專業;“數學建模教學團隊”為2011年省級教學團隊;“數學建模精品課程”為2012年校級精品課程;2014年“數學建模”課程獲批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4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獲批為省級專業綜合試點項目。

教改項目:“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為2009年省級重點教改項目;“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的研究與實踐”為2013年省級重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為2011年校級重點;“計算機相關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為2013年校級重點。

3.3 依托數學建模教育平臺,推動指導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

數學建模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為指導教師的教學、科研及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數學建模課程是一門面向全校理、工、經、管、教各學科專業大學生開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課程,主要以學生的洞察能力、創新能力、數學語言翻譯能力、抽象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使用當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計算機編程能力、數學軟件應用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以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數學建模競賽、第二課堂、畢業論文(設計)、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等為手段,通過“分層次、分模塊、四融合”的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在提高我校學生解決在理、工、經、管、教等學科專業領域遇到的數學建模問題的能力的同時,為我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基金項目:201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3BZ37);2014年陜西本科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項目“數學建模”課程建設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篇6

以省州縣教育主管部門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使我校現代遠程教育不斷拓展,提高和深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構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遠教資源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程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鞏固州縣教育局示范校成果,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計劃。

二、組織機構

組長:*校長

副組長:*

成員:*(小)、*各年級組組長

三、工作目標

設備有增加、管理更科學、培訓更扎實、技術更熟練、應用更頻繁

四、主要工作安排和措施

(一)、設備更新完善,為應用創建良好的平臺。

1、把州教育局給學校的網站做得更充實豐富。此項工作由梁振衡、趙官友老師負責,其他教師協助。

2、積極爭取上級的投入,為各辦公室配置一臺提供電腦,教室裝備簡易多媒體設備。

3、保證各辦公室、電腦教學室電腦設備完好,不影響老師們的使用。

(二)、設備管理

1、建立帳、冊、表,對項目設備逐項登記造冊,專帳管理,賬、冊、物相符。

2、落實《遠程教育項目設備管理、使用制度》,制度上墻,落實管理責任,認真填寫設備使用登記表。

3、管理教師要對項目設備每月進行檢查維護與保養,定期除塵,檢查連接線路。對設備的完好情況進行登記。

4、所有教師應按要求操作,不得隨意違規操作。

5、文志祥老師負責信技軟硬件及網絡故障的維護工作。

6、相關資料整理規范,裝訂成冊。

(三)、教師培訓

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教師適應中心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大家必須用前瞻的眼光迎接教育技術現代化。

1、本期將對全校教師進行博客管理、動畫制作的培訓。具體要求人人建有自己的博客,并會操作管理。將自己的工作計劃、總結、論文輸入博客,建立博客圈,相互訪問評論。動畫培訓只搞一個內容,體現基礎和簡要,要求人人都會做。

2、還不會文字處理的個別教師,要求通過自學和在他人的幫助下,提高速度,達到比較熟練,在一定的時間內能獨立完成一張試卷的制作打印,期末前進行達標驗收。

3、認真搞好每次培訓學習的效果評價,納入教師考核,并配置一定的學習資金。

4、學校班子定期開一次遠程教育方面的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四)、資源下載整理:

1、各年級語數學科及其它有條件的學科每周按年級分學科要求完成查找下載資源的任務,并做好記錄、分類、建檔。

2、本期末各年級分學科整理一套較完整的遠教教學資源。最起碼要有教案、課件、試卷、反思、論文等。

(五)、教學應用

1、鼓勵教師運用遠程資源上課。

各年級上多媒體課時間安排:

日期年級

星期五

一、二年級

星期四三年級

星期三四年級

星期二五年級

星期一六年級

2、學校整理好XX年年上期的校本資源庫,供老師們學習使用。資料建在FTP服務器上。同時整理好XX年年下期老師們的資源,形成資源庫。

3、年級組每期遠程教育資源應用教學研討課每學期不少于5節,并有課后應用體會小結。教師課堂教學應用嘗試參與面必須達到90%。

4、本期5月份舉行課件制作競賽。

5、搞好遠教課題研究。完成“十一五”省立項課題和州縣立項課題的實驗任務。

6、鼓勵老師多參加上一級的競賽,如課件制作、優質課競賽、論文與反思評選等活動,對獲獎者進行獎勵和加分。

行事月歷:

3月份:博客培訓及驗收

4月份:動畫制作培訓及驗收,教師資源下載整理診斷性檢查。

篇7

2017年試點高校自主招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證書、發明、專利、和造假等違規違紀行為,堅決斬斷“利益鏈條”。

弄虛作假,背后暗藏“利益鏈”

“孩子明年參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項專利。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嗎?”記者以高中生家長的身份,在某寶網站上咨詢。沒想到,表示能“接單”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動表示,“我們做過上百個這樣的案子”。

“得看著像孩子自己做出來的,現在學校面試時還會考察,不能讓孩子穿幫。”記者進一步咨詢。“可以申請生活用品領域的專利,到時候會把詳細的技術方案發您。”一個店家“很有經驗”地建議。

看記者有點猶豫,對方馬上發來《高中學生申請專利選題方向》,請記者和孩子“參考”。文件題頭寫著“自主招生”,分物理類、工具類、環保類等7個方面,比如物理止血繃帶、教學用黑板、自動收納鉛筆盒……只要付款,指定一項“專利”并提供考生信息,對方就能“一條龍服務”,直到專利證書交到顧客手上。

“證書保真嗎?現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記者問。“肯定是真的,我們是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網上查到,您可以放心。”對方胸有成竹。

據了解,用作交易的專利主要有轉讓專利、申請專利兩種。前者是將已有專利轉讓到考生名下,后者則是直接用考生姓名來申請,更加“安全”。一位專利公司員工介紹,“即使是轉讓,也可以在網上查詢到,這不違法,都是正常商業行為”。

與專利類似,買版面、發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發的“商機”。“高中生要發表文章,怎么操作?”記者咨詢一個從事論文刊發的商家。“文學類省級刊物,2000字符900元;財經類省級刊物,2500字符1100元。服務費另算。”這位工作人員還頗為“內行”地建議,“文章關鍵得看著真實,不然一看就是別人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買賣雙方的“心領神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層教師告訴記者,自己因為“有點文采”,飽受自主招生之苦。“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競賽名次,從而取得自主招生資格,請我作文,還有的讓我以孩子之名發表文章。”這位老師頗為痛心地感慨道:“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為什么總有人想鉆空子?”

一旦查實,取消其高考資格

“招生對象:高中階段獲得專利或者其他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和特殊才能并能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的考生……”這摘自江蘇省某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放眼全國90所自主招生試點高校,這樣的要求再常見不過。不少高校還提出,“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或論文”者優先,并對刊物級別、論文數量、是否第一作者等作出規定。

怎樣判斷一位學生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口說無憑。在學校要求提供的證明材料中,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競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大賽,門檻較高,難度較大,再加上獲獎證書真偽一查便知,很難鉆空子。于是,不少人就瞄上了有“操作余地”的發明專利、論文和文學作品。

一個“優秀學生”看起來“高大上”的證明材料,也許僅是金錢交易的結果。本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因為個別人的“歪腦筋”,敗壞了自主招生的風氣,更給其他考生帶來嚴重的不公平。

4月1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報名條件、材料審查、學校考核、監督制約、懲處造假5個方面提出“五嚴格”,并在自主招生歷史上首次提出“對查實提供虛假申請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應資格”。

根據《通知》,對考生提交的發明、專利、論文等申請材料,須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創,并對其真實性負責;對擬認可的賽事證書,要組織相關專家對賽事的科學性、權威性、規范性、普及性進行認真評估。

針對證書、發明、專利、和造假等違規違紀行為,《通知》要求,堅決斬斷“利益鏈條”。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經查實,不僅要被“通報考生所在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更會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資格;如果學校、單位和個人在自主招生中或協助考生弄虛作假,將被嚴肅處理并追責問責;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中出現嚴重違規違紀現象,將被暫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資格。

“嚴厲的懲處機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造假,就讓這個考生付出慘重代價,這樣才能維護風清氣正的自主招生環境。”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表示。

肅清考紀,要煉就“火眼金睛”

“我入圍了一所‘985’大學的自主招生名單,當初腦子一熱自己造了幾張‘獎狀’,現在學校讓提交獎狀原件,我還有救嗎?”去年,高三學生小吳在網上倉皇“求助”。

要求出具證明材料原件,就是高校自主招生應對“作假”的一招。要想肅清招考環境,光靠考生自覺,顯然不可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高校健全報名材料審查制度,完善考核辦法,煉就一雙“火眼金睛”。

《通知》要求,針對考生提交的證書、發明、專利、論文等申請材料,以及有關學校、單位或專家提供的推薦材料,試點高校要組織校內外專家進行嚴格審核,仔細甄別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可信度和考生參與度;在考核環節,組織相關學科專家開展科學、規范的深度考核,重點考核考生是否具備申請材料呈現的學科能力、創新潛能、學術潛質,實際水平是否達到應有的程度。

為了最大限度地壓縮“灰色地帶”,今年,西安交通大學出了“狠招”,其報名條件只開了3個“口子”: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創類競賽決賽,高中階段以第一原始產權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者。“前兩項以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名單為準,第三項會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查驗。”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訾艷陽告訴記者。

“現在的問題是,專利證書經鑒別是真的,論文經鑒別也是真的,關鍵是這個真的‘成果’,是不是考生本人做出來的?這個難度非常大。”鄭慶華一針見血。針對這個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大今年專門制定審查辦法和評價標準,嚴查發明專利,300余位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庫、上千道面試題組成的題庫嚴陣以待。學校要求學生提供專利產生過程中的材料,并在筆試、面試環節,請專業教授對其發明專利進行專門考核,仔細甄別學生本人是否真的是原創者。據了解,去年用發明專利當“敲門磚”的考生,沒有一個通過西安交大的自主招生測試。因為嚴格把關,走過15個年頭的西安交大自主招生成績值得肯定,“就拿2016年本科學生標兵來說,10個當選者有7個是自主招生進來的學生。”訾艷陽自豪地說。

篇8

【關鍵詞】傳媒院校;工科;科技創新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近些年來國家在高校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浙江傳媒學院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創新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工科類二級學院是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主體,作為傳媒院校工科專業,其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傳媒特色,這使得其區別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工科專業,二是自身專業特色,作為工科專業,在傳媒這個大背景下,又不能偏離專業發展軌跡。所以傳媒院校工科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因其專業的特殊性,也有其獨特的地方。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

2015年筆者對浙江傳媒學院大二、大三年級工科學生共178人進行問卷,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根據調查反饋的結果統計數據,分析原因,對目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現狀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傳媒院校校園文化的潛在影響。作為一所知名的傳媒院校,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許多藝術類活動做得有聲有色,還兼具一定的知名度。學校目前學生總人數13000余人,工科類學生人數2200余,占其中的16.9%。以藝術類為主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廣大工科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在對學生就在校期間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進行問卷,其中工科學生選擇最多的是參加社會實踐,占41.6%;參加學生社團的占41%;參加學生會占36.5%;選擇參加學科競賽的占26.4%;參加學生科研項目申報的最少,僅占6.7%。由此可見,傳媒院校工科學生參與學校科技創新活動所占比例并不高。相比較而言,學生更喜歡參加社會實踐,參加各類社團活動,而不愿意開展研究課題。(二)學科競賽項目多,學生基數少,對科技創新活動產生影響。目前學校將大學生參加的競賽分為學科競賽和專業大賽,其中學科競賽共23類。學校給予學科競賽政策上的傾斜,并對各學院在學科競賽獲獎的數量指標進行分配考核。工科的學科競賽類別較多,但能夠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基數卻很小。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開展哪些學科競賽活動,如何倡導,如何將學科競賽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二級學院通過積極搭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比如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實訓中心、大學生PAT考試訓練平臺,教師工作室等來吸引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但結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這其中存在著學科競賽類別多與可參加類別少的矛盾,教育管理者精心組織與學生無力參加的矛盾,若專業學習與學科競賽不能很好的統一,這兩者也將互為矛盾。(三)師資隊伍的快速發展與本科層次教育矛盾帶來的影響。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校師資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進人門檻不斷提高,工科類二級學院非博士不進,師資隊伍的學術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強和充實。二級學院對博士生進校參與指導學生科技活動的期望較高。但是學校仍是以本科層次教育為主,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如果由博士生來擔任指導教師可能會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博士指導教師的專業研究領域,本科生參與不了,二是一些基礎應用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博士指導教師難以指導。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知識累計需要一段時間。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而言,師資隊伍的快速發展與本科層次教育帶來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四)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形式帶來的影響。宣傳組織工作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主要通過會議、班級通知下達,組織開展。學生被動接收信息,而且參賽方式多為突擊參賽,學生并沒有做到“有備而來”,從收到參賽通知,到構思、確定選題,著手實施,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時間。開展的各位學科競賽講座,并未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不夠。而為了達到參與講座學生人數上的要求,存在由負責學生工作的管理人員指定班級參加講座的情況,導致受眾質量不高,講座效果打折。(五)科技創新活動團隊構成因素的影響科技創新活動構成成員學科背景較為單一,成員一般為學生個人,或以學生個人研究為主的團體;二是學生團體。前者易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如學生個體的個人狀態(如自信心等)、個人事務(如考研、工作)等因素影響。后者在開展對于某些共性問題,若集體成員都束手無策,將出現對項目失去信心的狀況,使項目無疾而終。即使有些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使得項目順利進展,并且取得很大成績,但由于團隊隊員處于同一發展階段,隨著畢業和工作的變遷等情況的發生,容易發生同一時問段內大量人員離隊,人才流失,從而導致項目中斷,沒有持續性。后者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主要是團隊成員學科背景單一,沒有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背景支撐。團隊實力一般。指導教師是影響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有一大因素,因本科學生基礎較為薄弱,項目成員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都易受指導教師影響,可能造成項目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指導中斷,項目隨即停止;二指導不連續,則名存實亡。(六)學校、學院政策所帶來的影響。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學校全面落實13版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修滿創新創業學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學生課業繁重等原因,真正投入到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中的學生數量,并沒有達到預期。許多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是為了獲得學校創新學分。存在學生為了獲得學校創新學分,掛靠團隊的情況,所以難以形成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與初衷不符。

二、原因分析

(一)學生主體原因

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專業基礎薄弱、專業知識累計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同時,大學本科階段課業負擔較重,或忙碌于考試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規性事務,投入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質量。

(二)指導教師客體原因

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一是頭重尾輕,在活動前期投入較多,但是由于個人精力不夠,如評職稱、出差等原因,沒辦法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二是指導不連續,往往集中于“一頭一尾”,即對學生的課題申請和成果總結階段進行指導,而對研究過程這一中間階段缺乏必要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內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相關的參考材料引薦,而對學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進行研究的基礎文獻總結等缺乏進一步的指導。

(三)傳統的教育模式限制學生的創新能力

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科研能力不足,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從小到大,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輸式為主,造成被動學習的局面,考核方式都是側重于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嚴重不足,所以不利于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進行拓展性思考。

(四)積極引導消除認識誤區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大多數人認為,項目的立項及資金的獲批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必須條件,只有成功申請到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才會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所以大學生雖然對申請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熱情高漲,一旦申請失敗,大部分學生就會放棄項目,停止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進一步探索。這直接導致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之外的科研活動難以開展,加上高校對大學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經費支持,使得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僅僅成為少數大學生的專利,而不是全體大學生積極參與的普及行為。大部分學生認為科技創新活動只有學習優秀,拔尖的學生才能參加。在問及是否愿意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時,36.7%的學生認為自己專業知識不扎實,沒法參加。27.6%的學生認為活動太難了,參加不了。綜上,64.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對于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望而卻步。部分學生擔心項目立項后不能結題,害怕失敗。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也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誤區之一。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研究對策

(一)抓住重點,加強引導

結合學院專業,有針對性地選擇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參加一些學科競賽項目。學院可根據學院專業開設情況,開展一些專業競賽。對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切勿急功近利,為了應付任務而組織參賽。抓住重點,量力而為。

(二)培養團隊,建設梯隊

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骨干學生,建立團隊,鼓勵跨學科組隊。通過團隊形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開展課題研究,參加學科競賽。發揮團隊優勢,增強團隊凝聚力。積極吸收優秀的低年級學生進入團隊,形成良性循環,承上啟下,建立梯隊。

(三)發揮指導教師能動性

積極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傾斜,例如改進教師評價機制,在績效工資的分配時候給予體現,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教學專項,列入教學業務費預算,有計劃的加以實施執行。

(四)樹立典型,加強考核

有計劃地將一些優秀的科技創新活動案例突顯出來,樹立典型,同時加強考核,在分配教師工作室時,可對工作室進行考核,做到一年一考核,對于指導老師中斷指導,指導上名存實亡的教師工作室進行調整。

(五)政策調整,下放創新學分授予權

改變學生忙于應付創新學分的局面,將創新學分授予權下放到二級學院,建立二級學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項目庫,改由指導教師考核給分,學院把關。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做實,呈現活動效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積極引導,又要循循善誘,不急功近利,不以成敗論英雄,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協調運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開展的一個重要目應該是引導廣大學生參與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營造開展科研活動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之上,逐步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質量。

參考文獻:

[1]藍夏怡;李婭;干坤濤.文科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調查與分析———以武漢科技大學文科學院為例[期刊論文]-{H}科技創業月刊,2011(18).

[2]魏華.人文社科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以北京林業大學法學專業為例[期刊論文]-中國林業教育,2013(5).

[3]邵世志.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期刊論文]-現代管理科學,2010(11).

[4]于蓬勃.成桂蘭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期刊論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篇9

依據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不同范圍,“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按學科劃分的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另外一種是按能力層次劃分的‘分層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3]。按學科劃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適用于某一具體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建設,目的是明確專業內不同課程環節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與方式,這種模式構建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不易明確能力的不同類別及不同層次要求,在教學上不易突出能力培養之間的連續性。另外一種按能力的層次劃分構建的“分層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是教學型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構建時常采用的一種模式,并按通識技能、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三個層次來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行“分層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注重能力的分層,但對能力的分類及不同教學環節的要求劃分不夠,在教學上不易把握能力培養的重點以及能力與素質之間的關系,不能較好地兼顧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與實踐教學的課程實施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從學校層面來講,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模式應具有全校指導意義。新建本科院校作為教學型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要辦學目標,必然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為核心,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為其主要的培養模式。“寬口徑、厚基礎”主要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強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高素質”主要通過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來體現。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講,新建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必然首先要對培養的能力進行分類,這樣便于與人才培養方案中教學計劃的課程模塊(通識模塊、專業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職業課程模塊)相對應,然后確定不同類別的能力培養應采用的教學實施環節,最后才是對不同的教學實施環節進行能力培養的分層設計。由此,就形成了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能力分類別—實施分環節—要求分層次”的體系化構建模式。本文擬在這種模式下構建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二、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原則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地方院校,在建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時應主要遵循時代性、系統性和地方性三個原則。時代性就是要求在建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時,應體現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時代要求。具體講就是結合社會發展對學科專業人才的時代要求,以基本能力訓練為基礎,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以創新精神教育為主線,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為目標,根據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和本專業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養結構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礎、加強綜合、強化訓練、突出能力”的原則,圍繞本科教學計劃的總體框架,結合學校自身的優勢和辦學特色,構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系統性就是要求在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時應堅持系統的整體優化、系統設計的原則。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礎上,再對能力培養進行系列性的整體優化設計,從而加強對學生綜合實驗能力、設備操作能力、綜合設計能力、作品開發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職業崗位能力等七個方面的具體能力的培養。地方性就是要求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上應堅持體現地方性,在結合地方性的基礎上突出職業性和前瞻性。就是針對當地產業結構和人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并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設定專業方向,使所設專業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突出職業性,就是針對地區、行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采取與企業、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共同研究,按照技術領域和社會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求來設置課程體系,使每個專業的職業崗位指向更加明確。具有前瞻性,就是考慮人才培養的周期,預測未來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創辦新興產業和行業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適時滿足社會需要。

三、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內涵

根據上述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分類別—分環節—分層次”的構建模式以及構建原則,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內涵如下。(一)基本框架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的重要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由實踐教學培養能力的類別、環節、層次三個維度構成。不同類別的能力由實踐教學的不同環節來培養,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培養能力的方式及側重點也不同,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都具有三個層次的能力培養要求。具體講,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又是由能力類別體系、實施環節體系和要求層次體系等三個子體系構成,體系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二)基本內涵1.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能力類別子體系根據實踐教學內容按培養能力的功能不同,實踐教學內容的能力體系按模塊設置分別為通識技能培養模塊、專業技能培養模塊和職業技能培養模塊等三個方面構成。通識技能模塊由人文素質及相關能力(如人文社科知識,文學、藝術鑒賞能力,文學、藝術創作能力,表達能力等)、心理素質及相關能力(如心理學知識、心理調適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心理鑒別能力等)、體育素質及相關能力(如體育知識、體能體質狀況、體育欣賞能力、體育參與能力等)、社會素質及相關能力(如計算機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公關禮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駕駛能力等)、軍事素質及相關能力(如隊列訓練、內務管理、軍事意識等)構成。外語應用能力主要指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求達到實際應用的水平,計算機應用技能主要是指學生能熟練使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信息化辦公、教學和學習。本模塊主要通過通識選修課的實驗、認識實習、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完成。專業技能模塊分師范專業技能和非師范專業技能。專業技能主要是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的知識、技能要求,通過實驗教學(由基礎型實驗、提高型實驗、研究創新型實驗構成,根據課程和教學大綱要求開設)、設計(論文)(由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等構成)、實習(由以參觀、考察、走訪等形式開展的認識實習,野外采風、校外考察、藝術實踐、專業見習、生產實習等方式進行的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等構成)、實訓等環節完成。職業技能模塊包括職業資格鑒定、崗前培訓及就業指導等,各專業均在第七學期設置了崗前培訓及就業指導實踐環節,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讓其盡早進入職業角色,了解崗位要求,為就業奠定基礎。[4]師范專業的職業技能由課堂教學基本技能(“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現代教學設計與媒體技能(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方法、教學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構成,主要通過“微格教學”訓練,以舉辦說課競賽、講課競賽、多媒體課件制作比賽等活動促進提高。非師范專業主要根據對應的職業領域從業人員必備的能力素質為核心制定職業技能的具體內容。2.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實施環節子體系實踐教學內容按實施性質不同分別由實驗教學、實習教學、職業實訓、設計(論文)、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六個環節構成。3.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要求層次子體系實踐教學內容按難易程度分為基礎型、提高型、研究創新型等三個層次,構成實踐教學內容的層次體系。實驗教學環節按難易及綜合性程度分為基礎性實驗(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演示性實驗和操練性實驗)、提高性實驗(主要指綜合性、設計性和應用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由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學生獨立科技立項實驗、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實驗等構成)三個層次。實驗教學環節主要是理論知識的檢驗、運用,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實驗分析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實驗技能、鞏固理論知識的目的。實習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是校內學習與校外實際相聯系的重要橋梁,對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綜合程度及難易程度分為基礎性實習(專業認識實習、課程認識實習)、提高性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專業見習及金工實習)和創新性實習(主要是指畢業實習,師范專業特指教育實習,非師范專業特指專業實習專業認識實習)三個層次。三個實踐層次構成學生對專業的綜合知識和工程技能認識的全面框架。論文(設計)是培養學生的從事科研學術能力的主要手段,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論文(設計)能力的培養應遵循專業培養的規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形成系列,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洞察能力、資料檢索與分析能力、規范化撰寫論述性文章的能力。設計(論文)教學環節的基礎性要求由專業調查報告、專業研究綜述等構成,主要在一年級配合專業導論課、介紹本專業發展情況的專題講座或專業基礎課,有意識地要求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或文獻工作撰寫專業調查報告、專業文獻綜述,從而對專業培養目標、從業領域、知識體系、能力要求、發展趨勢有一個初步的正確的認識,樹立專業意識,確定專業發展方向,規劃自己的職業之路。提高性要求是在本科二、三年級對學生科研和學術能力的培養以課程論文、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科研調查為主進行。創新性要求是在四年級通過畢業實習后,全面梳理和綜合專業知識,撰寫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進行體現。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科研學術能力的全面培養,必須有明確的、獨立的教學大綱,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有明確的能力訓練要求,具有嚴格的執行程序和評價標準,是學生合格畢業和取得學位的重要環節。科技競賽具有強烈的競爭、淘汰性質,科技競賽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奮勇爭先、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鉆研意識、精神,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檢驗和培養的重要手段,以課外競賽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活動形式組織實施。按層次分,基礎性競賽主要指各項單項技能競賽,提高性競賽主要指校內組織的學科技能或學科論文競賽,創新性競賽主要指全國性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制作競賽、英語競賽、挑戰者杯論文競賽等。職業實訓是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能力轉化的重要環節。職業實訓的教學環節的基礎性要求主要是指表述能力、基本形體規范、普通話、書法等的訓練,提高性要求主要指文體藝術表演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簡筆畫、教學試講等的訓練,創新性要求主要指社會交往能力、心理應用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現代媒體技能、崗位角色扮演等的訓練。各專業應根據專業特點,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將職業實訓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層層落實,步步推進,形成系列化的職業實訓體系,縮短就業適應期,逐步實現校內專業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零距離。社會實踐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學習與校外實際緊密聯系的重要渠道。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意識,使學生成為關心社會、回報社會的責任公民。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性要求主要指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社團活動。提高性要求主要指學生假期“三下鄉”活動,創新性要求主要指學生參與假期社會調查的要求。上述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必須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課程計劃全面反映,實踐教學的不同能力、內容、層次的學時與學分的具體分配由各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合理設置。具體講,通識技能模塊與通識課程模塊對應,專業技能模塊與專業課程模塊對應,創新能力模塊與發展性選修課程等對應,職業能力模塊與各專業對應的職業實訓課程對應。

四、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跨學科;協同創新;整合;人才培養

A Research on Graduat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V Yan-fa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being concerned by world-renowned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graduate interdisciplinary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providing a platform of postgradu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uil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 to provide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exchanges, and financing outstan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hort-term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projects.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協同創新作為創新發展的主流模式,體現了各學科領域整合的發展趨勢。單向創新不能充分體現創新發展的多維知識結構。多學科交叉和整合研究成為各學科學者倡導的、突破學科邊界的合作研究方式和新思路[1]。當今社會所需求的人才知識結構應兼具復合性、層次性及應變性等多元化特點。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養質量對于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基于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日益受到世界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關注。為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高等學府中探索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研究生跨學科人才培養,不僅符合科學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且是各高校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競爭力、保持領先優勢的重要途徑。

1 培養研究生跨學科協同創新的理念

學科交叉與整合已成為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近年來,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逐漸呈現出科學化的發展態勢,研究問題本身要求多學科知識架構。而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是數學與經濟學相互滲透、整合的現象愈加明顯。愈來愈多的學者認為,在經濟學領域里不可能僅憑單一知識,說明某個理論正確與否。經濟學有必要借助于數學這一較為嚴密、精確、實用的思維工具。數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現實生活等領域的應用構成數學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2]。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數學模型在研究經濟規律中的巨大威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3]。經濟學中的均衡分析、邊際與彈性分析、聚類與主成分分析、回歸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經濟增長、經濟控制、博弈論模型等都是利用數學工具來解釋或解決實際經濟問題[4]。數學方法不僅能分析經濟關系和現象的數量方面,而且可對經濟現象進行質的分析[5]。然而不是所有經濟學思想都可以數學化,很多高深的經濟學思想是不能轉化成數學模型[6]。科學本身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數學在科學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限度[7]。正確發揮數學在經濟學的教學根植于對經濟學數學化問題的深入理解,掌握教學中數學使用度的問題[8]。由于定量分析方法依賴于數學建模,數學建模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極好的載體[9]。高校教師應正確地灌輸研究生跨學科協同創新的思想理念,應注重培養研究生更新知識結構,調整智力結構,將不同學科有機結合,融會貫通。

2 加大跨學科課程建設與資源共享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信息化的日益加速,世界上許多難題無法僅憑單一學科有效解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某些重要問題,在內容和方法上已超越單學科的界限,覆蓋多學科知識體系。眾多問題自身兼有多學科領域的跨越性、相融性特點,嚴格的學科間劃分及分界日益被打破。當前科學技術的突破和重要科技成果的創新,薈萃了多學科滲透融合的成果。傳統高校各學科之間涇渭分明,難以共享教學及科研資源。高校研究生跨學科培養過程中,應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整合與優化課程結構,融入各學科特色與優勢,設計與制定課程名稱與內容,共享開放式跨學科資源,加大跨學科課程建設,鼓勵研究生跨專業、跨學院選課。

3 提供研究生協同創新平臺

研究生群體作為科學發展的后備力量,如果能正確引導、協同創新,擴大研究視角,加強培養機制,將來會成為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高等學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學校設置的學科進行整合,建立文理學科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為實質性的文理、多學科交叉整合研究提供平臺。利用多學科交叉整合優勢,為研究生創造靈感激發、思維互動啟發的有利平臺,提供學生的獨立實踐過程,確保研究生在創新實踐中的自由發揮留有一定空間。通過協同創新基地的平臺建設,使研究生掌握跨學科領域先進、前沿的知識、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協同創新能力。

4 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

利用學科集群與整合優勢,對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和科研較為突出的研究生,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讓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以往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以院系培養為主,通過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組建跨學科培養的導師隊伍,安排好各位導師的職責分工,集體參與指導、培養研究生。根據培養目標與方案,突破以往僅局限于院系結構的培養模式設置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從而對加入跨學科研究團隊的研究生在導師配備、課程選擇、科研指導、論文設計等方面,建立靈活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5 提供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

跨學科交流可以創造學習、交流氛圍,是推動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在跨學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中,各院系應高度重視如何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與發展模式。圍繞理論、方法及學科前沿定期舉辦知名專家學者的“跨學科學術沙龍”、“專家論壇”等,開展跨學科學術探討與交流活動。這種內容豐富多彩的跨學科學術交流活動,一方面營造了濃郁的學術氛圍,拓寬了研究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激發了研究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對多學科知識的挖掘能力,多學科熱點問題的捕捉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

6 資助優秀研究生參加短期跨學科研修項目

為了促使研究生學習更多的跨學科知識,以及在實踐中靈活應用跨學科知識,實現跨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學校可選拔優秀研究生,資助他們到國內外進行短期研修。利用國內外跨學科優勢資源,開拓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也可為研究生提學研合作平臺,與校外多家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研究生提供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實踐機會。

7 開展研究內容訓練及競賽活動

在協同創新理念下,為培養跨學科研究生學以致用及充分挖掘學生創新能力,深入了解跨學科專業前沿動態,擴展和提高研究生能力,財經類高校針對經濟問題的技術和方法處理,如委托問題、連續公共物品的私人供應、稅收壟斷者的動態最優化、企業的最優投資路徑、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均衡、最優社會儲蓄行為等,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內容訓練及競賽活動。研究生可自主選擇靈活多變的研究方法,諸如線性及非線性回歸、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最優規劃、博弈及決策、埃文斯模型、喬根森模型、拉姆齊模型、隨機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等,對某一經濟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撰寫研究方案,參與學校舉辦的競賽活動。學校根據研究生提供的解決方案,評選出不同獎勵級別。為激發學生參與競賽的熱情,除了精神上的獎勵之外,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通過開展跨學科知識的研究內容訓練及競賽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展及調整知識結構,培養具有牢固寬廣的跨學科理論及應用能力。

8 實施多導師聯合培養機制

目前多數高校的研究生在學習期間主要選擇一位指導教師。這位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及論文設計、撰寫等。受制于國內整體科研形式及水平,教師的專業背景和研究基礎,絕大部分導師在某一學院任教,專注于某一具體學科的某一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因而研究內容及方向較為固定。由于學科之間壁壘,與其他學科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交叉與融合,教師之間實質性的學術探討、交流與合作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培養。對跨學科研究生各院所可嘗試在不同學科及專業導師指導下實施聯合培養機制,由一位指導教師作為主導師,其余導師為副導師,博采眾長,達到融會貫通各科知識的目的,保證研究生獲得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提高跨學科的人才培養質量。畢業論文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多導師聯合指導更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有利于實現個性化與多元化教育,培養時代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包水梅.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解讀和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5):46-52.

[2]龐坤,李秀林,李明振.大學數學建模方法的有效教學策略[J].求實,2010(S2):251-252.

[3]勾立業.高等數學建模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7.

[4]周祖亮.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商場現代化,2008(12):384.

[5]屈力進.論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J].當代經濟,2007(9):147.

[6]姜桂芝.淺談經濟學的數學化[J].現代企業教育,2007(18):70-71.

[7]朱富強.經濟現象的復雜性與經濟學數量化的認識論局限[J].財經科學,2009(8):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