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檢測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20:5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快速檢測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快速檢測技術論文

篇1

【關鍵詞】橋梁工程,檢測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K92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橋梁工程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加強對橋梁工程施工質量的控制,就必須加強對橋梁工程的試驗檢測,從根本上保證實驗檢測的客觀公正性,促進整個橋梁工程質量的提高,保證工程安全,這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實現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橋梁工程的檢測中,工地試驗室是檢測的主體,很多試驗檢測工作多是由工地試驗室承擔,各種關于工程施工質量的相關數據也都從工程工地試驗檢測得出,因此,工地試驗室功能的正常發揮,對整個橋梁工程試驗檢測的效果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橋梁工程具體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橋梁工程檢測的質量會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比如工程資金,工程的施工進度等,更有甚者,很多工地試驗檢測僅僅是做做樣子,沒有真正貫徹落實到整個工程施工過程中來,工地試驗室形同虛設。這對我國橋梁工程的檢測質量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加強對橋梁工程檢測質量的探討,有著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

二.橋梁質量檢測技術

橋梁質量檢測技術包括:超聲波檢測、X 射線檢測、紅外熱像儀檢測、光纖傳感器檢測、探地雷達檢測等。

1. 超聲波檢測

根據超聲波在橋梁的密致處和缺陷處傳播的速度和傳播時間是不同的,在密致處的傳播時間要比在缺陷區傳播時間短,這樣根據聲時和聲速就可以檢測出橋梁的質量;根據超聲波在缺陷處會產生散射,那么超聲波通過缺陷處之后所接受的超聲波能量要比通過密致處小;根據超聲波通過缺陷處之后頻率會變低;根據超聲波通過缺陷處會發生反射及折射,相位會發生變化,根據以上原理就可以通過超聲波檢測橋梁的質量。

2. X 射線檢測

根據X 射線穿過混凝土中的缺陷處和鋼筋之后,其強度與穿過正常橋梁是不同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所拍下的底片上的黑度來判斷。

3. 紅外熱像儀檢測

這種檢測技術是利用紅外攝像機拍攝橋面,會生成橋面的溫度圖,根據這幅

溫度圖,我們就可以知道混凝土是不是有裂層。判斷依據就是,如果橋梁有裂層,

那么由于裂層中空氣的絕熱作用,使得太陽光的熱量不能傳到下邊,而使裂層的

上面的溫度升高的更快一些,,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使用紅外熱像儀,轉變成熱

圖像,通過特征分析,就可以知道橋梁表面的溫度變化,從而知道橋梁的哪個部

位有缺陷,達到檢測的目的。

4.光纖傳感器檢測

最近人們發現光纖傳感器可被用于橋梁的構建檢測,原理是根據光纖的特

性。第一個特性是:如果光纖的某個部位彎曲,那么這個部位的光矢量就會發生

變化。我們可以在傳感器拉緊狀態下測出一個出射光的密度,在放松狀態下測出

另一個出射光的密度,根據這兩個出射光密度值就可以知道入射光的變化。第二

個特性:此特性可應用于多層傳感器,多層傳感器內部安有多個反射鏡,利用傳

到傳感器的光,經過反射鏡被反射到光源處的時間的原理。利用這兩個特性,可

以制成多種傳感器,比如:光能傳感器、裂縫寬度傳感器等。因為光纖傳感器有

其獨特的性能,這種檢測技術的應用前景比較樂觀。

5.探地雷達檢測

我們都知道探地雷達就是從發射天線發出信號,并將此信號轉變成高頻電磁脈沖波送入地下,高頻電磁脈沖波在傳入地下后,會遇到不同的電性介質,在不同電性介質的交界面,部分高頻電磁波的能量會被反射回到地面,然后被接收天線接收。此檢測技術是利用反射波所特有的特性在地面淺層探測。此技術特點是:能精確測定出缺陷處的大小、形狀及深度等,需要的人力少,操作簡單,速度快,檢測范圍大,受環境影響小。在橋梁工程中,探地雷達的具體應用是:可以檢測出橋面混凝土的空洞、橋梁的含水量、鋼筋的銹蝕程度、橋梁面層厚度、橋梁的裂縫及溫度等。

三.提高橋梁工程檢測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強對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一)要嚴格做好施工測量工作

精確的工程施工測量是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相關的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中,要對導線點,中間樁和高程點實施科學有效的測量方式,并多次測量,使得測量結果能夠達到閉合的標準,同時,要客觀公正的做好記錄,減小工程測量的誤差,保證工程測量的精確性。

(二)加強對施工材料設備的質量檢測

首先,要嚴格質量標準,加強對各種原材料和工程構件的質量檢測。嚴格原材料和各種工程構件,配件的入場機制,對各種質量不達標,不合格的原材料,構件,配件,不準進入施工環節。比如,在水泥和鋼筋的入場時候,要對合格證做出細致鑒定,并要在專業的實驗室進行質量檢測,質量合格才可以投入工程施工。

其次,要做好試驗檢測工作。在實施工程分項施工的環節要加強對各個施工分項的試驗檢測,如果有分項難以符合工程質量標準,要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集體分項其存在質量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調整施工工藝。并采取有效施工措施,對已經出現的質量問題作出及時處理。要堅持從試驗后的數據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僅僅憑借經驗做出決策。

2.加強對橋梁工程交工驗收時候的檢驗

在橋梁工程施工竣工之后,要嚴格遵守各種施工標準和質量檢驗規范,在充分考慮到工程施工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實施逐段,定點的實施質量檢測,并將各種檢測數據做出公正客觀的記錄,并向相關的上級部門進行匯報,對各種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要如實報告。

3.強化檢測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

梁工程工地實驗檢測人員是整個施工過程中,檢測試驗工作的主體,對橋梁工程檢測試驗水平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橋梁工程是試驗檢測中,檢測人員的的監管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很多工程施工質量問題出現的原因,試驗檢測人員管理不力,使得各種安全隱患出現,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因此,要全面貫徹落實試驗檢測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要嚴格規定各個部門的權責,權責范圍等,要嚴格執行相關質量檢測機構計量方法和認證考核方法,加強試驗檢測管理,實施技術檢測試驗的全面覆蓋。同時,要加強橋梁工程試驗檢測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不僅僅要對工程檢測試驗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嚴格考核,實施淘汰制度,也要嚴格準入機制,同時,要培養橋梁工程檢測試驗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認真細致,認真負責,客觀嚴謹的工作態度。如此,提高工程檢測試驗的水平,保證試驗檢測的質量,提高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4.采用先進科技,提高檢測的效率

首先,采用先進的檢測方式來減少工作的強度,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在橋梁工程中,如果采用灌砂法檢測壓實度,不僅僅耗費更多的時間,延長了試驗檢測的周期,同時,也面臨著龐大而繁多,復雜的工序,高強度的工作嚴重限制著檢測效率的提高,如果采用核子法檢測,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采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對各種繁多復雜的試驗檢測數據進行采集處理,不僅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失誤,保證了試驗檢測結果的真實客觀性,也降低了工作強度,同時,也很大程度的防止了數據作假的行為,有利于試驗檢測工作的規范性和真實性。

四.結束語

橋梁工程的檢測工作將直接關系到整個交通網絡工程的施工質量。加強對橋梁工程的檢測工作管理,提高檢測人員的綜合和素質,建立健全檢測管理體制,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提高試驗檢測的質量,保證橋梁工程的施工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蔡清 試析橋梁工程檢測技術 [期刊論文] 《科技與生活》 -2010年13期

[2]覃正軍 橋梁工程檢測技術淺析 [期刊論文] 《中國科技博覽》 -2011年30期

[3]王志萍 橋梁工程檢測技術 [期刊論文] 《廣西質量監督導報》 -2008年12期

[4]滕云志 淺議橋梁工程檢測技術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年22期

[5]吳小松 芻議橋梁工程常見病害與檢測技術 [期刊論文] 《中國科技博覽》 -2011年15期

[6]謝開仲 曾倬信 王曉燕 橋梁工程檢測技術研究 [期刊論文]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ISTIC PKU -2003年z1期

篇2

關鍵詞:網絡安全,入侵檢測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許多部門都利用互聯網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統, 以充分利用各類信息資源。但在連接信息能力、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于網絡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在現今的網絡安全技術中,常用的口令證、防火墻、安全審計及及加密技術等等,都屬于靜態防御技術,而系統面臨的安全威脅越來越多,新的攻擊手段也層出不窮,僅僅依靠初步的防御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對整個系統進行主動監控。入侵檢測系統是近年來網絡安全領域的熱門技術,是保障計算機及網絡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

1 入侵檢測和入侵檢測系統基本概念

入侵檢測(Intrusion Detection)是動態的跟蹤和檢測方法的簡稱, 是對入侵行為的發覺,它通過旁路偵聽的方式,對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網絡或系統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被攻擊的跡象。

入侵檢測的軟件和硬件組成了入侵檢測系統(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繼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它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對網絡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測。它能夠幫助網絡系統快速發現網絡攻擊的發生,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一旦發現入侵,及進做出響應,包括切斷網絡連接、記錄或者報警等。由于入侵檢測能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對網絡進行監測,為系統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有效保護。因此,為網絡安全提供高效的入侵檢測及相應的防護手段,它以探測與控制為技術本質,能彌補防火墻的不足,起著主動防御的作用,是網絡安全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免費論文。

2 入侵檢測系統的分類

入侵檢測系統根據其檢測數據來源分為兩類: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和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

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的檢測目標是主機系統和系統本地用戶。其原理是根據主機的審計數據和系統日志發現可疑事件。該系統通常運行在被監測的主機或服務器上,實時檢測主機安全性方面如操作系統日志、審核日志文件、應用程序日志文件等情況,其效果依賴于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安全事件的定義。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具有檢測效率高,分析代價小,分析速度快的特點,能夠迅速并準確地定位入侵者,并可以結合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行為特征對入侵進行進一步分析、響應。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只能檢測單個主機系統。

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搜集來自網絡層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通過嗅包技術,使用在混雜模式的網絡接口獲得。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可以監視和檢測網絡層的攻擊。它具有較強的數據提取能力。在數據提取的實時性、充分性、可靠性方面優于基于主機日志的入侵檢測系統。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可以對本網段的多個主機系統進行檢測,多個分布于不同網段上的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可以協同工作以提供更強的入侵檢測能力。

3 入侵檢測方法

入侵檢測方法主要分為異常入侵檢測和誤用入侵檢測。

異常入侵檢測的主要前提條件是將入侵性活動作為異常活動的子集,理想狀況是異常活動集與入侵性活動集等同,這樣,若能檢測所有的異常活動,則可檢測所有的入侵活動。但是,入侵性活動并不總是與異常活動相符合。這種活動存在4種可能性:(1)入侵性而非異常;(2)非入侵性且異常;(3)非入侵性且非異常;(4)入侵且異常。異常入侵要解決的問題是構造異常活動集,并從中發現入侵性活動子集。異常入侵檢測方法依賴于異常模型的建立。不同模型構成不同的檢測方法,異常檢測是通過觀測到的一組測量值偏離度來預測用戶行為的變化,然后作出決策判斷的檢測技術。

誤用入侵檢測是通過將預先設定的入侵模式與監控到的入侵發生情況進行模式匹配來檢測。它假設能夠精確地將入侵攻擊按某種方式編碼,并可以通過捕獲入侵攻擊將其重新分析整理,確認該入侵行為是否為基于對同一弱點進行入侵攻擊方法的變種,入侵模式說明導致安全事件或誤用事件的特征、條件、排列和關系。免費論文。根據匹配模式的構造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誤用檢測模型。誤用檢測模型能針對性地建立高效的入侵檢測系統,檢測精度高,誤報率低,但它對未知的入侵活動或已知入侵活動的變異檢測的性能較低。

4 入侵檢測系統的評估

對于入侵檢測系統的評估,主要的性能指標有:(1)可靠性,系統具有容錯能力和可連續運行;(2)可用性,系統開銷要最小,不會嚴重降低網絡系統性能;(3)可測試,通過攻擊可以檢測系統運行;(4)適應性,對系統來說必須是易于開發的,可添加新的功能,能隨時適應系統環境的改變;(5)實時性,系統能盡快地察覺入侵企圖以便制止和限制破壞;(6)準確性,檢測系統具有較低的誤警率和漏警率;(7)安全性,檢測系統必須難于被欺騙和能夠保護自身安全。免費論文。

5 入侵檢測的發展趨勢

入侵檢測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提供了對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在網絡系統受到危險之前攔截和響應入侵,但它存在的問題有:誤報率和漏報率高、檢測速度慢,對IDS自身的攻擊,缺乏準確定位與處理機制、缺乏性能評價體系等。在目前的入侵檢測技術研究中,其主要的發展方向可概括為:

(1)大規模分布式入侵檢測

(2)寬帶高速網絡的實時入侵檢測技術

(3)入侵檢測的數據融合技術

(4)與網絡安全技術相結合

6 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入侵檢測技術已成為計算機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防護技術,提供了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為網絡安全提供高效的入侵檢測及相應的防護手段。入侵檢測作為一個新的安全機制開始集成到網絡系統安全框架中。

[參考文獻]

[1]張杰,戴英俠.入侵檢測系統技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計算機與通信,2002,96]:28-32.

[2]陳明.網絡安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

[3]羅守山.入侵檢測[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4.

[4]戴云,范平志,入侵檢測系統研究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2,4.

篇3

關鍵詞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3-0343-02

在全球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同時,食品安全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應運而生,食品污染、添加劑濫用、不法分子唯利是圖的人為摻假以及極端分子的投毒作案等事件[1]均引起全球廣泛關注。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除法律、法規、標準、管理等方面需要改進外,檢驗室建置數量少、成本高、周期長已經嚴重阻礙了食品安全領域的預警和監控。隨著我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加強食品安全的檢測成為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直接手段。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優勢表現顯著,同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也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課程在大學普及,該門課程作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更新更快、檢測涉及范圍更廣、操作性更強等特點。針對傳統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單一、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欠缺等問題,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培養其扎實的操作技能,對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及培養高素質食品安全專業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1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改革目標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是在微生物學、儀器分析、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門新興綜合學科,不僅是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基礎學科,還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性較強的實用技術綜合課程[2]。根據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理論的新進展、檢測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不斷改革教學內容與模式,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師生教學互動、更新傳統教學理論、拓展學生實際操作的內容為最終目標。通過理論課程和試驗內容的比例和內容的調整和摸索,切實達到培養專業理論扎實、技能熟練的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2 改革方法與操作途徑

2.1 優化教學內容

隨著食品安全事件普發和頻發,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迅猛發展,新的檢測技術及多項新型檢測設備已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傳統教學模式以基礎理論教材為主,教材往往側重于傳統理論,缺乏國內外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內容滯后,與實際應用相脫節。針對傳統教學內容滯后的弊端,以使學生了解與掌握新理論與新技術為目標,以緊跟學科發展前沿為原則,立足于傳統理論教材的基礎之上,及時補充酶聯免疫學技術、生物芯片、液質聯用與氣質聯用技術和生物傳感器等新技術的應用,力求使學生把握學科前沿,洞悉研究最新進展。

2.2 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授課是以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灌輸的知識倉庫,忽視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對其學習方法的指導,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因而無法培養創新型人才。在該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枯燥,缺乏積極性與興趣,獲取知識能力和研究能力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摒棄傳統的教學灌輸思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2.2.1 聯想式教學。課堂教學應進行聯想式啟發,結合現實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引出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想與探討,例如介紹各種藥物試劑盒與檢測儀的發明與應用,將國內外食品安全問題融入課堂,淡化和簡化課堂理論知識點,使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2.2.2 重視討論,加強教學互動。課堂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將學與思和學與論相結合,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自我認知、自我拓展和自我討論的課堂教學方式。針對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事先預習,查找相關資料,分析現實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時要求教師做好討論前準備,給予學生相關的學習網站及參考書目,及時總結學生的觀點,肯定正確意見,表揚有創造性的見解,指出錯誤的論點及模糊的知識點,既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又使學生在思維方法上有所收獲,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3],鍛煉了學生查找信息、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又加強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課堂討論創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增進了師生交流與了解,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內容,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以后畢業論文的撰寫乃至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2.3 實驗教學

當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所面對的局面越來越復雜,要想順利地完成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任務,除了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以外,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4]。

2.3.1 實驗內容合理、新穎。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主要對象為化學性食物中毒物質、農藥和獸藥殘留及病原微生物等。傳統實驗課程安排以經典實驗為主,內容過于陳舊,且與其他課程相關實驗重復,例如簡單的培養基配置及微生物菌落篩檢。因此,在經典實驗安排之外,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檢測物質以及針對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將PCR技術、酶聯免疫分析技術-ELISA等新技術引入實驗室,使學生在掌握課堂理論之余,緊密聯系實際,以便掌握熱點食品安全問題的檢測技術手段,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3.2 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傳統實驗的安排一般是實驗教師準備好前期工作,學生進入實驗室嚴格按照給定的實驗方法程序化操作,對于實驗藥品的準備、實驗設備的選擇、尤其是樣品的處理等前期工作,學生參與少、了解弱,導致對大學后的深造,如碩士乃至博士研究影響較大,直接反饋為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參透實驗原理,實驗流程不順暢。因此,要求學生參與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使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實驗藥品及實驗儀器,充分掌握整個實驗流程,力求學生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優良的職業素質,在以后的學習或從事的相關工作中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3.3 開放性實驗設計。開放性性實驗,又稱探索性實驗或模擬科學研究,是針對未知或未全知的問題,采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大膽設計探索研究的一種開放式教學實驗,對于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就學生熟悉且有興趣的課題,選取若干題目,例如學校食堂飯菜的微生物檢測、超市飲用水的衛生檢查等,讓學生按照自己掌握或熟悉的檢測手段,結合個人興趣,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按照小組形式自主實施,同時將實驗方法結合結果列入實驗報告。設計性實驗的實施,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并通過靈活的實踐性操作技能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科學實驗素質[6]。

3 完善考核體系

考核是教師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檢驗方式,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及幫助學生選取合適的學習方式。傳統考核僅以期末考試閉卷成績及實驗報告成績為主,在此基礎上,將學生課堂表現、出勤率、實驗操作技能等也列入考核指標,使學生重視課程的學習,提高課堂積極性,鍛煉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具體考核分為4個部分:課堂考察,包括課堂表現及知識回顧,占60%;實驗報告撰寫,占20%;實驗操作技能,占10%;開放性試驗設計,包括設計思路及操作情況,占10%。

4 參考文獻

[1] 王林,王晶,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7.

[2] 丁建英,張根華,權英,等.《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0):17347-17348.

[3] 史雙枝,王新剛,羅鵬,等.《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3):168,171.

[4] 劉杰,張添,徐憲菁.食品分析大型綜合實驗是提高學生獨立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2(3):35-36.

篇4

[論文摘要]介紹當前壓力容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所采用的無損檢測技術,包括射線、超聲、磁粉、滲透等常規技術和聲發射、磁記憶等新技術,并論述他們的工作原理、優缺點和應用范圍。

一、引言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對產品質量和結構安全性,使用可靠性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由于無損檢測技術具有不破壞試件,檢測靈敏度高等優點,所以其應用日益廣泛。目前對壓力容器的檢測方法有多種,本文主要介紹無損檢測的常用技術如射線、超聲、磁粉和滲透及新技術如聲發射、磁記憶等。

二、無損檢測方法

現代無損檢測的定義是:在不損壞試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學方法為手段,借助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器材,對試件的內部及表面的結構,性質,狀態進行檢查和測試的方法。

(一)射線檢測

射線檢測技術一般用于檢測焊縫和鑄件中存在的氣孔、密集氣孔、夾渣和未融合、未焊透等缺陷。另外,對于人體不能進入的壓力容器以及不能采用超聲檢測的多層包扎壓力容器和球形壓力容器多采用Ir或Se等同位素進行γ射線照相。但射線檢測不適用于鍛件、管材、棒材的檢測。

射線檢測方法可獲得缺陷的直觀圖像,對長度、寬度尺寸的定量也比較準確,檢測結果有直觀紀錄,可以長期保存。但該方法對體積型缺陷(氣孔、夾渣)檢出率高,對體積型缺陷(如裂紋未熔合類),如果照相角度不適當,容易漏檢。另外該方法不適宜較厚的工件,且檢測成本高、速度慢,同時對人體有害,需做特殊防護。

(二)超聲波檢測

超聲檢測(UltrasonicTesting,UT)是利用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產生衰減,遇到界面產生反射的性質來檢測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

超聲檢測既可用于檢測焊縫內部埋藏缺陷和焊縫內表面裂紋,還用于壓力容器鍛件和高壓螺栓可能出現裂紋的檢測。

該方法具有靈敏度高、指向性好、穿透力強、檢測速度快成本低等優點,且超聲波探傷儀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和操作,對人體沒有危害。但該方法無法檢測表面和近表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表面的缺陷,此外,該方法對缺陷的定性、定量表征不準確。

(三)磁粉檢測

磁粉檢測(MagneticTesting,MT)是基于缺陷處漏磁場與磁粉相互作用而顯示鐵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

在以鐵磁性材料為主的壓力容器原材料驗收、制造安裝過程質量控制與產品質量驗收以及使用中的定期檢驗與缺陷維修監測等及格階段,磁粉檢測技術用于檢測鐵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紋、折疊、夾層、夾渣等方面均得到廣泛的應用。

磁粉檢測的優點在于檢測成本低、速度快,檢測靈敏度高。缺點在于只適用于鐵磁性材料,工件的形狀和尺寸有時對探傷有影響。

(四)滲透檢測

滲透檢測(PenetrantTest,PT)是基于毛細管現象揭示非多孔性固體材料表面開口缺陷,其方法是將液體滲透液滲入工件表面開口缺陷中,用去除劑清除多余滲透液后,用顯像劑表示出缺陷。

滲透檢測可有效用于除疏松多孔性材料外的任何種類的材料,如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陶瓷材料和塑料等材料的表面開口缺陷。隨著滲透檢測方法在壓力容器檢測中的廣泛應用,必須合理選擇滲透劑及檢測工藝、標準試塊及受檢壓力容器實際缺陷試塊,使用可行的滲透檢測方法標準等來提高滲透檢測的可靠性。

該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缺陷顯示直觀,檢測靈敏度高,可檢測的材料和缺陷范圍廣,對形狀復雜的部件一次操作就可大致做到全面檢測。但只能檢測出材料的表面開口缺陷且不適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檢驗,對工件和環境有污染。滲透檢測方法在檢測表面微細裂紋時往往比射線檢測靈敏度高,還可用于磁粉檢測無法應用到的部位。

(五)聲發射檢測

聲發射(AcousticEmission,AE)是指材料或結構受外力或內力作用產生變形或斷裂,以彈性波形式釋放出應變能的現象。而彈性波可以反映出材料的一些性質。聲發射檢測就是通過探測受力時材料內部發出的應力波判斷容器內部結構損傷程度的一種新的無損檢測方法。

壓力容器在高溫高壓下由于材料疲勞、腐蝕等產生裂紋。在裂紋形成、擴展直至開裂過程中會發射出能量大小不同的聲發射信號,根據聲發射信號的大小可判斷是否有裂紋產生、及裂紋的擴展程度。

聲發射與X射線、超聲波等常規檢測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是一種動態無損檢測方法。聲發射信號是在外部條件作用下產生的,對缺陷的變化極為敏感,可以檢測到微米數量級的顯微裂紋產生、擴展的有關信息,檢測靈敏度很高。此外,因為絕大多數材料都具有聲發射特征,所以聲發射檢測不受材料限制,可以長期連續地監視缺陷的安全性和超限報警。

(六)磁記憶檢測

磁記憶(Metalmagneticmemory,MMM)檢測方法就是通過測量構件磁化狀態來推斷其應力集中區的一種無損檢測方法,其本質為漏磁檢測方法。

壓力容器在運行過程中受介質、壓力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易在應力集中較嚴重的部位產生應力腐蝕開裂、疲勞開裂和誘發裂紋,在高溫設備上還容易產生蠕變損傷。磁記憶檢測方法用于發現壓力容器存在的高應力集中部位,它采用磁記憶檢測儀對壓力容器焊縫進行快速掃查,從而發現焊縫上存在的應力峰值部位,然后對這些部位進行表面磁粉檢測、內部超聲檢測、硬度測試或金相組織分析,以發現可能存在的表面裂紋、內部裂紋或材料微觀損傷。

磁記憶檢測方法不要求對被檢測對象表面做專門的準備,不要求專門的磁化裝置,具有較高的靈敏度。金屬磁記憶方法能夠區分出彈性變形區和塑性變形區,能夠確定金屬層滑動面位置和產生疲勞裂紋的區域,能顯示出裂紋在金屬組織中的走向,確定裂紋是否繼續發展。是繼聲發射后第二次利用結構自身發射信息進行檢測的方法,除早期發現已發展的缺陷外,還能提供被檢測對象實際應力---變形狀況的信息,并找出應力集中區形成的原因。但此方法目前不能單獨作為缺陷定性的無損檢測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必須輔助以其他的無損檢測方法。

三、展望

作為一種綜合性應用技術,無損檢測技術經歷了從無損探傷(NDI),到無損檢測(NDT),再到無損評價(NDE),并且向自動無損評價(ANDE)和定量無損評價(QNDE)發展。相信在不員的將來,新生的納米材料、微機電器件等行業的無損檢測技術將會得到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魏鋒,壽比南等.壓力容器檢驗及無損檢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王自明.無損檢測綜合知識: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沈功田,張萬嶺等.壓力容器無損檢測技術綜述:無損檢測,2004.

[4]林俊明,林春景等.基于磁記憶效應的一種無損檢測新技術:無損檢測,2000.

篇5

[關鍵字]差分吸收光譜技術 技術原理 大氣環境檢測

[中圖分類號] X85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209-1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氣體排放日益加重,空氣中充斥著大量的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不但造成空氣環境的極端惡劣,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當前,各種檢測技術方法或大或小的存在弊端、缺陷,隨著環境檢測理論與技術的進步,差分吸收光譜技術脫穎而出,成為大氣環境檢測領域的寵兒。

1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在環境檢測應用中的發展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瑞典、德國等諸多國家開發出以常規光源為基礎的長光程光譜分析儀,并投入市場使用,我國開始自主研發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則開始于1998年,在2002年一些科研機構開發出相應的環境監測系統,能有效檢測出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氨氣等,目前這些儀器主要分布于南寧、北海、桂林以及張家港、懷化等地區。

2差分吸收光譜技術的基本原理

差分吸收光譜技術簡稱DOAS,根據分子吸收光輻射的原理,不同的分子吸收的光輻射也各不相同,因此當光穿過被檢測氣體樣本時,會被樣本中的分子選擇性吸收,從而使得光在結構上與沒穿過樣本之前的光有所不同,通過與原先的光譜進行分析即可得到吸收光譜。分析吸收光譜能夠確定樣本中是否存在一些特定的成分,同樣也可以分析出樣本中這些特定物質的含量。

圖1為典型的DOAS系統示意圖,根據Lambert-Beer吸收定律,當光線穿過均勻且有一定厚度的氣體介質時,假設該氣體介質厚度為L,濃度為C,可得透射光強I(λ,T,P)和入射光強I0(λ)的關系公式為:

I(λ,T,P)= I0(λ)·e-σ(λ,T,P)·C·L ①

其中σ為氣體的吸收截面。

在式②中,σi -第i種氣體吸收的截面;Ci -第i種氣體在光程L上的平均濃度;εM –米散射系數;εR –瑞利散射系數;A-測量系統與波長關系變換相對平緩的慢變結構

其中,式③中,σB –慢變結構;σ’-快變結構

接著把式③代入式②可得:

式④可改為:

把式④與式⑤相比較,可得差分光學密度OD’:

最后通過最小二乘法對式⑥求解,則可得到各污染物在氣體內的平均濃度。

3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在環境檢測中的關鍵

3.1高質量吸收光譜的獲取

差分吸收光譜技術作為一種弱光譜檢測技術,對屏蔽噪聲、雜散光等干擾有較高的要求,并且為了得到精確的分析檢測結果,就需要確保測量光譜的質量。吸收光譜在差分吸收光譜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為了提高吸收光譜的質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結構上,為了降低太陽光的干擾,可采用大焦距的望遠鏡;其次,使用雙Czemy-Turner結構的單色儀,以減少內部的雜散光;第三,為了使掃描的時間縮短,可以采用快速掃描的方式;第四,使用光電二極管陣列測定譜段光譜可以降低大氣擾動帶來的影響;第五,保持探測器的恒溫、低溫,以便減少暗泄漏電流導致的噪聲干擾。

3.2光譜的反演計算

反演計算在差分吸收光譜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著該技術測量的成功與否。在差分吸收光譜技術中往往會涉及到三個光譜,第一是測量光譜;第二是背景光譜;第三是光源光譜。在計算差分吸收光密度的計算值時,需要對上述三種光譜進行去除暗電流干擾的處理。緊接著在測量光譜以及光源光譜中去除背景光譜,然后再用測量光譜除以光源光譜,所得結果即為預處理光譜。隨后對這個預處理光譜進行高通與低通的快速傅立葉變換計算,可得兩個光譜,即精細結構的預處理光譜和預處理光譜的慢變化走勢光譜。然后在用前者與后者相除,多的結果的對數即為差分光學密度。

3.3差分吸收光譜技術測量精度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利用該技術進行環境檢測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影響測量精度的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一是標準吸收截面。因為標準吸收截面不僅與波長有關,還受到壓力以及溫度的影響。所以在進行實時濃度的反演計算過程中,并沒有該溫度下標準差分吸收截面可供參考。此外,標準差分吸收截面的測定一般在實驗室進行,而具體的實際操作中,因為儀器的精度問題,從而出現誤差。影響二是噪聲以及其他氣體的影響。在進行測量時,各式各樣的噪音、其他氣體對光的吸收等,都會使得測量出現誤差。

4總結

作為一種新興的大氣環境檢測技術,差分吸收光譜技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廉、維護方便、故障率較低等特點,使得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在環境監測中被越來越多的運用。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研究,差分吸收光譜技術必將在大氣環境檢測領域取得良好的效果,成為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尖端科技。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計算機病毒 檢測技術 預防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c)-0026-01

計算機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隨著計算機網絡中存在的利益價值,就有人通過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來摧毀他人的計算機程序或竊取機密資料,謀取個人的利益。而計算機病毒的傳播給網絡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嚴重威脅人們的財產安全與信譽。計算機的種類多變、傳播的途徑多,具有復制和傳播的功能,破壞其他計算機,傳播的形式有圖片傳播、郵件傳播和文件傳播,有的還在下載的文件中進行傳播,不僅傳播的速度快,而且帶來的危害大,及時的檢測對于計算機病毒的預防有重要的作用。

1 常見的計算機病毒分析

許多國家對于計算機都有自己的定義,能夠威脅到計算機程序的編碼也被當做病毒,當前比較常見的計算機病毒主要有四種類型:其一,蠕蟲病毒,其傳播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網絡復制和郵件發送,當蠕蟲病毒被激活后,其形態像蟲子,可以吃掉屏幕上的所有字母;其二,木馬病毒,作為最為常見的一種病毒,也是計算機殺毒軟件檢測的主要項目,用戶一般都是在無意中點擊激活,并且難以制止,木馬病毒會損壞計算機程序,使某些功能喪失;其三,黑客程序,黑客一般是獲取權限,可以攻擊他人的電腦,正常使用對方的電腦,如某些網站受到攻擊之后,可以更改頁面信息;其四,腳本病毒,顧名思義,腳本病毒就是破壞其他電腦的腳本來達到目的,常見的腳本有HTML等。

2 常見的計算機病毒計算檢測技術

2.1 自動防御檢測

一般在電腦中安裝常規的自動檢測軟件,具有自動檢測防御的功能,當軟件發現有程序可疑,會提醒用戶停止運行會中止程序。其判斷的機理類似于犯罪病人的非正常表現,當一些程序不符合規范時,運行的軌跡可疑,有破壞計算機的傾向,則自動防御技術會彈出提示框,提出警告或中止程序。其基本步驟是在計算機中安裝建立好應用程序的調用接口,殺毒軟件進行全盤的掃描檢測,但程序符合規范則放行,發現可疑的程序或文件時就彈出警告窗,但是自動防御技術是通過分析程序行為是否正常來評估的,具有誤殺的可能性,此外,對于某些比較高技術的病毒則無能為力。

2.2 啟發式病毒掃描檢測

啟發式的病毒掃描檢測即是在殺毒軟件內置一個記憶功能,類似于建立一個庫,其中存儲了各種計算機病毒的類型,一旦計算機中出現類似于庫中的病毒形式則馬上會彈出提示框,提示用戶存在病毒的可能性,及時終止程序。這種檢測技術和自動防御類似,掃描全盤的程序,對可能有病毒特征的程序進行查殺。但是這種掃描檢測技術也有出現誤報的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模棱兩可的程序,如在編輯殺毒軟件中存儲熊貓燒香的病毒類型,當出現類似于熊貓燒香的病毒程序就進行記憶分析,彈出警告框,提示用戶終止程序。

2.3 智能型廣譜式的病毒檢測

這種檢測技術對于高變種的病毒有較好的效果,尤其是病毒的類型具有轉變性大、非連續性的特點時,可以對程序的所有字節進行分析整合。由于當前的計算機病毒的變種多,形式多樣,而傳統的病毒在很多殺毒軟件中都有資料,檢測起來比較快速。但病毒編制者為了讓殺毒軟件無法快速查處,會不斷的轉變病毒的形式,常規的檢測技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識別能力也較差,而智能型廣譜式的病毒檢測技術通過不同段的分析,對自己進行檢測,當發現代碼中出現兩個以上的病毒編碼則定義為病毒,找出病毒的準確性高,速度快,并且會主動移除病毒。

2.4 特征碼計算機病毒檢測

與啟發式和自動防御有類似之處,以已知的病毒為識別的基礎,存儲在殺毒軟件中,其步驟為專業人員對已知的病毒特征進行提取,然后根據原有的病毒進行掃描,具有相同的特征碼的病毒則會被識別出來。但是此類檢測技術對任意變形的病毒無能為力,只能進行有特征碼的病毒檢測工作。

3 計算機病毒預防分析

3.1 病毒檢測

如上述內容介紹的,病毒的檢測是預防病毒的重要手段,在被病毒感染的系統上通過查找蹤跡來檢測病毒存在與否。在計算機中,被病毒修改的部分有ROM通訊區、中斷向量表、DOS通訊區等。常用的病毒檢測方式有快照技術和掃描法,快照法是在系統初始化時記錄關鍵信息,并加以存儲,一旦發現有不同的情況,則可以定義為病毒;而掃描法通過掃描病毒的關鍵字來判斷系統是否感染病毒,效率較高。

3.2 病毒識別

病毒識別是計算機感染病毒之后的重要操作手段,在系統的每個區域尋找具體的病毒代碼,版權標志、病毒標記等特定的文件名,具有病毒特征,如果發現這些特征,則進行消除。識別并分離病毒的特征后才能開發一個消毒程序,對于大量的感染磁盤系統,用諸如反病毒軟件和病毒殺手具有相當的速度。但是此類病毒程序的可靠性難以確定,尤其是對于有變種能力的病毒,效果較小,此外,在識別之前,如果系統被破壞,其識別程序的效用則會受到限制。

3.3 病毒監視

病毒監視有系統控制結構和監視系統表,并核對系統設備的請求,在系統啟動后常駐內存監視其他程序。在系統啟動時駐入內存,首先要執行病毒的預防程序,然后進行終端處理,當系統被感染時,病毒預防程序會發出警告。目前比較常用的方式是選擇病毒感染特征區進行區分,正常時不對主引導扇區進行操作,但在主引導扇區進行文件的讀寫操作時,一般可以認為是非法的操作,并且向用戶發出警告。這種監視功能對防止病毒擴散具有良好的效果。

4 結語

計算機技術已經融入了各個領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計算機病毒計算機和網絡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影響計算機網絡的正常發展,論文分析常見的計算機病毒,并分析其檢測技術和預防的技術,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胡慧雅.計算機病毒的技術預防措施[J].科技經濟市場,2008,6(3):56-58.

[2] 余斌,劉宏培.淺析計算機病毒檢則方法[J].福建電腦,2009,10(8):98-99.

篇7

論文摘要: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衛生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際衛生組織非常關注食品微生物污染問題,食品微生物檢驗成為了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術之一,對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分析食品微生物檢驗應注意的問題入手,來探討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內容和技術,為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食品微生物檢驗應注意的問題

1、操作人員的選用和操作要求

實驗室應當聘請具有一定微生物學資質的人來操作,并且要經過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要求其具有較熟練的操作技能,強烈的質量意識,并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困擾。

操作要求:(1)操作人員牢記無菌觀念,整個過程要求無菌操作,嚴格按照 GB/T4789食品微生物檢驗標準進行操作。(2)用無菌工具無菌操作取樣。(3)按照 GB/T4789標準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實驗結果。

2、設施設備的放置環境

實驗室應當具有適宜微生物檢驗進行的設施設備條件,包括檢測設施及輔助設施,并且要特別注意特殊的設備要在特殊的環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種設備及藥品的正確配置

(1)培養箱、水浴鍋 、于熱滅菌箱和高壓滅菌鍋的安裝要求:①在首次安裝時要校對溫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②記錄以上設施其溫度穩定性達到平衡時所需要的時間。③要求定期對以上設備進行清潔和消毒。④最好是使用感應器來對運轉循環情況進行控制和監控。

(2)藥品配置:①培養基采用高壓濕熱滅菌法,121℃滅菌15分鐘。②部分培養基如膽硫乳培養基則需采用煮沸滅菌法。③對于熱敏感的培養基采用膜過濾法。

4、樣品的采集、運輸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并且樣品采集必須在無菌操作下進行,以防止樣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細菌的生長。采樣用具及包裝物必須是滅菌的。在樣品的運輸和保存過程中應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來物的污染。采樣后,應將樣品在接近原有貯存溫度條件下盡快送往實驗室檢驗。運輸時應保持樣品完整。一般不應超過3小時。如不能及時運送,應在接近原有貯存溫度條件下貯存。

二、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和技術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內容有以下幾類 :

1、對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檢驗。(1)細菌總數又被稱為菌落總數,指食品及生活飲用水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經過培養后,所得 1g或1mc檢樣中所含細菌菌落個數,是判斷食品及生活飲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2)大腸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養24h后能發酵乳糖、產配、產氣、需氧或兼性厭氧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桿菌。其主要來源于人和牲畜的糞便,所以研究中經常采用糞便污染指標菌來評價生活飲用水及食品的衛生質量。

2、對食品中致病菌的檢測。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準中,已明確規定某些微生物的數量,所以我們除要檢測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總數、大腸菌群(MPN)的測定外,還有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技術

多年以來,對食品微生物的檢測,通常采用瓊脂平板培養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幾年各國的許多機構和學者都致力于快速檢測技術和方法的研究,已改進和開發了一些快速的檢測技術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檢驗的高效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幾種。

1、采用電阻抗法。其原理是細菌在培養基內生長繁殖的過程中,將會使培養基中的火分電惰性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類等,代謝為具有電活性的小分子物質,其能增加培養基的導電性,從而使阻抗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檢測培養基的電阻抗變化情況來判定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繁殖特性,即可檢測出相應的細菌。該法已用于霉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檢測。

2、采用快速酶觸反應及代謝產物的檢測。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合成和釋放某些特異性的酶,所以根據其特性來選用相對應的底物和指示劑,并記錄反應的結果。如美國3MPetiffilmTM微生物測試片可分別快速測定細菌總數、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其又包括兩種技術:(1)核酸探針技術。根據堿基互補的原則,用特定的方法測定標記物。(2)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技術。其原理為通過加熱使雙鏈 DNA經裂解成兩條單鏈,成為引物和 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溫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與 DNA分子上的互補序列退火。一般情況下退火溫度越高,擴增特異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抗原和抗體的技術。其有三種技術:(1)熒光抗體檢測技術 (IFA),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熒光抗體檢測法是在檢樣上直接滴加已知特異性熒光標記的抗血清,經洗滌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間接法是在檢樣上滴加已知細菌特異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經洗滌,再加入熒光標記的抗體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2)免疫酶技術 (EIA),其是將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結合,是一種新穎且實用的免疫學分析技術。通過共價結合將酶與抗原或抗體結合,形成酶標抗原或抗體,或通過免疫方法使酶與抗酶抗體結合,形成酶抗體復合物。(3)免疫磁珠分離法 (IMS),即應用抗體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個磁場裝置收集鐵珠。

5、采用儀器法。(1)微型全自動熒光酶標分析儀(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優異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酶聯熒光技術(ELFA),所測的熒光與抗體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 (Vietk—AMS)。其可以同時對60-~480個樣品進行分析,并且鑒定時間只需 2~3h,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個檢驗系統,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

三、總結

總而言之,我們在對食品微生物檢驗時要遵守職業道德,嚴謹科學態度,注意各個環節來確保微生物檢驗數據的準確性,為食品衛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據。并且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發展方向會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檢驗方法,來提高檢驗效率;(2)形成標準化的實驗條件;(3)提高和保證檢驗的精度和靈敏度。

參考文獻:

[1] 張潔梅.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篇8

關鍵詞:有機磷農藥,快速檢測

 

有機磷農藥能有效地控制害蟲、雜草及細菌的生長,提高農業產量。但農藥中有些物質在一定環境條件下能長時間保持其毒活性,若長時間攝取殘留農藥則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殘留農藥在人體內不斷累積,能引起各種嚴重疾病[1]。因此,研制出有機磷農藥快速、可靠、靈敏和實用的農藥殘留分析方法,使其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等條件限制,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控制高殘留農藥蔬菜的攝入,降低農藥中毒發生率,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1.氣相色譜法

1.1 氣相色譜技術

氣相色譜法(GC)是一類分離分析方法,它是根據分析物質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之間的分配系數的不同達到分離目的,并將分析物質的濃度轉換成易被測量的電信號,然后送到記錄儀記錄下來的方法。GC法的分析對象是氣體和可揮發物質,其優點是分離效能高、選擇性高、分析速度快。目前,GC法已由過去以填充柱為主轉到以毛細管為主。但是,對于沸點高和熱穩定性差的農藥,GC法不能進行分離檢測,需先進行衍生化法處理后再進行GC分析檢測。

1.2 氣相色譜現狀

氣相色譜法是檢測有機磷的國家標準方法,檢出限為1 ng,具有既能定性又能定量、準確、靈敏度高,且一次可測定多種成分等優點。其主要通過相對保留值來定型,通過峰高與峰面積并采用內標法和外標法來定量。曲麗萍、張曉波[2~3]等分別對大米樣品和小麥樣品中殘留的有機磷農藥,通過較為簡便的提取方法和實用有效地凈化處理,用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方法所需時間短、干擾小、準確可靠、易于操作、回收率和檢出限均能滿足大米、小麥樣品中殘留農藥檢測的需要。劉永波[4]等采用選擇離子—氣相色譜—質譜聯用(SM-GC-MS)方式,依據保留時間和特征離子峰度比,對農藥進行確證,此方法可在36min之內檢測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48種農藥,并可同時定性和定量,對蔬菜、水果等多種農產品進行檢測。盡管色譜法靈敏且準確,但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成本高,而且所需儀器昂貴而笨重,需要專業人員維護,不適合在線檢測。

2.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是研究最多且相對成熟的一種對部分殘留農藥進行快速檢測的技術。利用有機磷農藥可特異性的制昆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破壞神經的正常傳導,使昆蟲中毒致死的原理進行檢測。

2.1 電化學法

電化學方法對有機磷的檢測一般有兩種傳感器。一種是膽堿酯酶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常用的又有單酶傳感器和雙酶傳感器。單酶傳感器是將乙酰膽堿酯酶(AChE)固定在電極表面,酶催化底物乙酰或丁酰巰基膽堿生成巰基膽堿,通過對有機磷在AChE抑制前后生成的巰基膽堿的檢測來測定有機磷的含量。免費論文。而雙酶傳感器是用AChE與膽堿氧化酶(COx)共同修飾制備酶電極,通過對生成的雙氧水的檢測達到對有機磷檢測的目的。宋昭[5]等以絲網印刷電極為載體,以明膠包埋為主要方法制備了基于乙酰膽堿酯酶和膽堿氧化酶的電流型生物傳感器,并對其性能進行了一系列評價,發現該酶電極在pH值為6.8,溫度為37℃時對氯化乙酰膽堿有最大響應,其穩定期可達30d,測量的平均相對偏差為2.18%。利用敵百蟲對酶電極的抑制作用,可實現傳感器對其的快速檢測,測定時間可控制在10min,其測量的線性范圍為10-10~10-15mol/L,對敵百蟲的檢出限為1×10-10mol/L。盡管膽堿酯酶生物傳感器在環境檢測方面靈敏實用,但在線分析應用上仍存在不足:如這類傳感器只能測出各類農藥的總量,其選擇性低;酶電極重復使用率低,成本高,檢測過程繁瑣、費時;AChE本身是不太穩定的酶,制備的生物傳感器穩定性也不太好等。

2.2 酶片顯色法

在酶抑制作用下,減弱某種顯色反應來完成有機磷的檢測。免費論文。劉海霞等在檢測有機磷農藥的酶分析法中,通過兩種不同顯色劑(2,6-二氯靛酚乙酯和固B鹽)的顯色原理及性能對比實驗,證實了采用2,6-二氯靛酚乙酯既兼顧了底物和顯色劑雙重作用,又具有底物穩定性好、靈敏、簡便、實用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2,6-二氯靛酚乙酯法的優越性。大量實驗證明,用植物酯酶片代替從動物體和血液中提取的膽堿酯酶作為酶源,不僅來源廣、價格低,而且獲取方便。紀淑娟等發現有機磷農藥可以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在無有機磷農藥存在時,氯化乙酰膽堿在膽堿酯酶作用下可以生成醋酸;當有機磷農藥存在時,膽堿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作為其分解產物的醋酸也相應減少。農產品施用有機磷農藥后,樣品對膽堿酯酶活性抑制程度的高低,可以反應有機磷農藥殘留量的多少,而且可以通過產酸量的多少進行估算。根據上述反應特性,依據指示劑顏色或反應液pH值的變化,就可以對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情況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免費論文。酶片顯色法可快速地對農藥進行在線檢測,但它也存在酶容易失活的問題。

3.結語

有機磷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危及到人類的健康,發展有機磷快速檢測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人們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關注,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新的農藥品種將不斷進入市場,并且對農藥檢測限的要求將會更低,所以需要研究更加靈敏、可靠、快速的檢測技術,以期在測定方法的多樣化、測量靈敏度的提高、響應時間的縮短、儀器自動化程度和現場檢測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 D.M.Ivnitskii,J.Rishpon.A potentio-metricbiosensor for pesticides basedon the thiocholine hexacyanoferrate(III)reaction[J]Biosens. Bioelectron,1994(9):569~576.

[2] 曲麗萍,國娜.氣相色譜法快速測定大米中多種農藥殘留[J].黑龍江糧食,2005(6):21~22.

[3] 張曉波.氣相色譜法快速測定小麥粉中多種農藥殘留[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5(4):14~16.

[4] 劉永波,賈立華,牛淑妍. 氣-質聯用快速檢測蔬菜、水果中農藥多殘留的分析方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3,24(6):491~495.

[5] 宋昭,黃加棟,胡敏,等. 快速檢測敵百蟲濃度傳感器酶電極的研究[J].傳感器技術,2005,24(7):16~18.

篇9

關鍵詞: 電容層析成像; 有限元; 敏感場; 圖像重構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11-04-02

0 引言

在現代工業中,兩相流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在石油、煉油、電力、環保及核能等國民經濟行業中兩相流動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實際中對兩相流的計量、控制及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發展兩相流檢測技術是現代工業發展的迫切要求[1]。但兩相流系統極其復雜,它具有比單相流更復雜的流動特性。兩相流檢測技術發展現狀及水平與飛速發展的現代工業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我國各大油田紛紛進入中晚期的開發階段,油田多采用注水工藝來提高原油的采收率。井口產出液常常是原油、水和天然氣的混合物,同時海上石油生產中的產出液通常也是由原油、水和天然氣組成的多相流體,這些多相流體具有粘度較大和凝固點較高的特點,油水、氣在長距離混相輸運時,對管線壓力和溫度等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各相流體特征的在線測量也依賴于油水、油氣兩相流本身的流動規律,其中含水率測量、流型的識別等是必須解決的難題[2]。因此急需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這對相關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現階段,電容層析成像技術[3-4]是解決這方面問題較為理想的理論方法,本研究將為解決以上難題在理論上提供支持。

1 電容層析成像問題采用的有限元法解析

1.1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5]基本思想是,將連續的求解區域離散為一組有限個且按一定方式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單元的組合體。由于單元能按不同的聯接方式進行組合,且單元本身又有不同的形狀,因此可以模型化幾何形狀復雜的求解域。利用變分法原理對單元近似求解而實現對整個連續體的數值逼近,其基本思想是結構體離散和分片插值。

有限元法是把要求的被測場簡化為靜電場,利用靜電場的湯姆遜定理[6],并通過變分原理將靜電數學模型轉化為:

1.3 方程集合

為了獲得整個被測場域內的所有節點的離散方程組,將式⑻中的單位元的插值進行擴展,可寫為

1.4 極板電容值的快速計算

在獲得傳感器內電位分布數值后,可以通過電通量積分法或電荷法計算檢測極板j上的電荷量Qj。

2 數值測試

3 結束語

表1所示為采用有限元法計算的電容值與實驗測量數據的比較,實驗中選擇的兩相介質為水和油。對被測場域采用三角形剖分,全水時理論數據與測量數據之間的平均誤差為1.2533%,全油時理論數據與測量數據之間的平均誤差為1.5229%。可見,兩種場域剖分的傳感器電容理論值的平均誤差均小于1.523%,說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和編寫的三角剖分求解方法是正確有效的,可以得到較好的仿真效果,為工業兩相流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海青.兩相流參數檢測及應用[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

[2] Y Yan. Flow measurement of particulate solids, in pipelines[J].Flow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2000.11:151

[3] 彭珍瑞,殷紅,董海棠.電容層析成像技術的研究現狀綜述[J].傳感器與微系統,2009.28(9):5-8

[4] 王保良.電容層析成像技術及其在兩相流參數檢測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

篇10

關鍵詞:工學結合;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是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培養學生藥品檢測的知識與技能,樹立強烈的藥品質量觀念與安全意識,具備藥品質量檢測能力與素質。這也是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院對《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課程改革的依據

黑龍江省醫藥產業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每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員新增需求約2000人,為制藥類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我院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歷史的校辦制藥企業——牡丹江溫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起來的,是黑龍江省高職高專院校最早開辦的制藥類專業。至今,本專業六百余名畢業生大部分已在省內百余家企業就業。在哈藥集團等多家企業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藥品質量檢測職業工作崗位進行了分析,確定了藥品質量檢測專業崗位有藥物檢驗、制劑工藝質量監控、質量管理、藥品經營與養護和前物料管理等5個崗位。藥物檢驗崗位是本專業的核心崗位,通過分析藥品檢驗的工作任務、檢驗過程及檢驗的行業要求,結合職業技能標準,我們確定了藥品質量檢測專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我院本專業課程團隊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實施方案的設計,完成了藥品檢測課程體系的構建,如圖1所示。

課程改革的理念與思路

課程改革理念《藥品質量檢測技術》課程應從實際崗位需求出發,通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確定課程內容。以藥品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流程為主線,以典型藥品、典型檢測方法為載體,依托校內藥廠實訓基地,在真實藥品、真實環境、真實崗位的情境下,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以任務驅動、現場教學為導向,實現教學、工作一體化。

課程改革思路(1)對崗位——通過崗位分析,確定教學目標。通過開展廣泛的調研,聯合多家制藥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與專業骨干教師組成教學團隊,明確了從事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的崗位有藥品生產中制劑工藝、質量管理、藥品經營與養護管理、前物料管理、藥物檢驗五大崗位,根據崗位任職要求,確定了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從而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2)依藥典——基于藥品生產過程與檢驗流程,按照藥品標準構建教學內容。中國藥典是藥品生產和檢測的法定依據,是制藥企業檢測藥品的強制性標準。因此,本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依據中國藥典。依據藥品生產過程,即入廠(原輔料、包裝材料)檢測——中間產品質量控制——成品(各劑型藥品),設計了原料藥質量檢測、包裝材料質量檢測、成品劑型檢測3個類別(1個包裝材料和10個藥品);依據藥品檢驗的基本流程——取樣、檢驗(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書寫檢驗記錄與報告三個步驟,設計檢驗方法。(3)練藥檢——以單項檢測為基礎,綜合實訓作提升,教、學、做整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采用任務驅動、現場教學等方法組織教學,設計了11個學習項目。每個項目都是依據典型藥品單項檢測內容和典型檢測方法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在學院專業實訓室和實訓基地完成;4個綜合實訓項目在校辦藥廠完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藥品質量檢測的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循序漸進,實現了學校與藥廠、課堂與基地、教學與生產的合一。

課程改革的實踐

遵循“對崗位、依藥典、練藥檢”的課程建設思路設計教學內容根據本課程崗位需求確定學生該“用什么”,教師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使教、學、用相統一,以工作過程和任務驅動教學,實現工作過程向教學過程轉化。藥品質量檢測課程根據藥品在入廠(原料藥、輔料)——中間產品——出廠(成品劑型)的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檢測任務設置3個類型、11個檢測項目,根據真實藥品檢測工作過程中取樣、檢驗(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書的典型工作任務安排20個任務(檢測項目)和4個綜合全檢項目,共108學時。每個教學項目都包含布置任務、查閱資料并制定檢測方案、檢測材料準備、檢測操作、記錄結果并分析、學習效果評價、思考與練習、相關知識與技能學習等8個方面的內容。

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藥檢教材經過幾年課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們編寫了《藥品質量檢測技術》教材,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針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首次以模塊的方式突出技能訓練,設計了三個模塊:基本檢測能力、專項檢測能力和綜合實訓。教材將藥品質量檢測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緊密結合,按原料藥、包裝材料、成品制型等質量檢測技術要求安排實訓任務,最后設計原料藥、中間產品、片劑、注射劑4個類型藥物的全部檢測實訓項目,是一部工學結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多家制藥企業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

探索出了基于“一條主線、兩個典型、三個真實”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1)一條主線:以藥品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流程為主線。針對制藥企業中原料藥、輔料、成品劑型的生產過程中的檢測確定教學項目,基于取樣、檢驗、書寫檢驗記錄與報告書的藥品檢測過程序化教學內容。(2)兩個典型:以典型藥品、典型檢測方法為載體,從藥品的單項檢測過渡到合檢測,由簡單到復雜,使課程內容與藥品質量檢測崗位實際工作內容一致。以片劑、注射劑等9種劑型為典型劑型,以一般雜質檢查、高效液相色譜法、可見分光光度法等作為典型檢測方法。(3)三個真實:在真實藥品、真實環境、真實崗位的情境下,進行現場的藥品檢測。充分利用擁有校辦藥廠教學資源的優勢,使課堂與基地一體化,實現教學、工作一體化。該教學模式明確了藥檢崗位的任務、應具備的檢測崗位職業能力與素質,使學生快速適應崗位、轉換角色,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成長為合格的藥物檢測員。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兩個典型:從典型藥品切入教學內容,從典型檢測方法確定實訓任務,從操作標準出發,教學生掌握藥品檢測的方法和技能;從行業標準出發,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從就業質量出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特征。(2)現場教學法——三個真實:將全部課程移到專業實訓室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完成,使學生置身真實的藥檢工作環境和真實崗位中,規范實訓條件和要求,嚴格訓練操作技術,對真實的藥品進行檢測。例如,正確取樣、多份平行測定、填寫藥品檢驗記錄和報告等,使教學形式和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讓學生真正掌握規范實用的專業技能,能夠獨立完成藥品檢驗任務,從中產生成就感,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前校后廠,真崗實做,“學員”成“準員工”利用學院校辦企業——牡丹江溫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優勢,藥品檢測專業學生全部能在藥廠5條生產線實訓,能對藥廠生產的原料藥、注射液、顆粒劑等多種劑型的藥品進行檢測,學習過程就是工作過程,實訓過程就是檢測過程。學生能切身體會廠風廠紀廠貌、責任和態度,技術與技能同步提升。學生能按照gmp認證要求去生產、操作、檢測,邊學習,邊工作,適崗位、強技能,教師教,師傅帶,由“學員”變成“準員工”。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我們以網絡教學系統為平臺,建設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庫,開發了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網絡課程,包括教學資源、課程標準、自主學習、教學課件、試題庫、在線考試系統、教學視頻等,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教學系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網上互動、網上練習、輔助學習的虛擬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單項與綜合全程考核,德技雙修,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我們本著“單項考核要達標,綜合考核要精準;小組評價和學生自評貫始終;過程評價與結果考試相結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融一體”的思路完成課程的考核評價。總成績包括職業能力考試(50%)、職業素質考核(20%)、結果考試(30%)三個方面。

教師培養機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科研、技術服務水平,教學質量明顯提高(1)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教育教學改革論壇、課程建設能力專題研討會等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職教理論培訓,拓寬教師職教視野,使教師的職教理論水平顯著提高。學院搭建平臺,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和教材編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學術科研和專業技術水平。教師累計發表教學及科研論文四十多篇,主編、參編國家和行業規劃教材12部。(2)采取“導師制”、教學競賽等措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安排專任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掛職鍛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職業能力。目前,本專業有6人通過考試,獲得了執業藥師職業資格證書。

課程改進的方向與途徑

進一步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廣泛開展課程組內教師聽課、評課、上公開課活動;進一步明晰“導師”和青年教師的職責,完善考核方案;鼓勵教師參與實踐鍛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提升藥品質量檢測與管理能力;通過課程資源建設帶動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完善頂崗實訓的設計和管理充分研討頂崗實訓項目,與校辦藥廠和校外合作企業有效對接,加大對企業兼職教師聘任力度,使頂崗實訓管理與考核更加規范化。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利用課程團隊現有技術優勢和優越的實訓條件,積極與省內制藥企業和藥品經營管理企業合作,開展技術咨詢、培訓工作,為黑龍江省制藥支柱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積極開展社會調研,緊跟企業的生產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白玲玲,姜輝,李偉威.基于就業導向的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