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03:5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品安全監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食品安全監管論文

篇1

近年來接二連三爆出社會食品安全問題,盡管監管部門針對問題迅速采取行動,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問題層出不窮。有人戲稱廠家關于毒食品的創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國正處于食品安全風險高發期和問題多發期。我們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研究采取相應措施,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食品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監管體制雖然在我國已經形成,但在監管的執行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標準體系有待健全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問題開始凸顯,一是有些急需制定或修訂的配套法規規章尚未出臺,而且某些領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過于原則、粗放,疏于精雕細琢,缺乏可操作性,急需進一步細化充實。二是食品安全法律責任與食品安全形勢不適應。有效遏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必須堅持重點治亂。

2.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有待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食品產業的蓬勃發展,食品安全事件屢見不鮮。為了保障人名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國圍繞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目前,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有20多個。從表面看,這種體制似乎可以強化多重協同保障。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因職責不清導致監管重復或空白,效率低下。

3.食品安全科學監管能力有待強化

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氨O管部門總是慢一拍”的印象在公眾心目中尚未根本改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許多領域亟待拓展和加強。由于違法成本過低、代價較小,法律的震懾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食品違法犯罪行為懲處力度有待加大

雖然對食品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較之前加大了。但總體上看,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處罰力度還是偏輕。法律關于食品安全的規定有很多,比如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等。法律雖有上述規定,但在實際執法中,由于地方保護、行政執法人員失職、瀆職等原因,有些案件往往是以罰款等處罰力度較小的形式結案。

三、強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對策

1.強化法制建設

食品安全法制建設應立足于長效機制建設,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隨時關注經濟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食品安全法》進行適時修訂和完善。為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國家標準。

2.加快構建相對集中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全面快速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必須加快建立科學、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對食品安全實行強有力的監管。探索建立扁平化監管體制,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重在基層”的監管體制;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關系,合理劃分事權。建立健全“各級政府負總責、相關部門負專責、企業負首責”的監管責任體系。

3.加強能力建設

政府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包括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能力,政府權力資源整合能力,技術支撐、保障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社會穩定能力,基層監督能力等。一是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能力。政府應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分析食品安全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指導食品安全工作。二是政府權力資源的整合。合理劃分事權,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職責。三是加強基層監管網絡的建設。加大對基層監管的人、財、物的投入,使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全覆蓋。四是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加快建立獨立的食品安全檢驗體系,食品檢驗檢測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

4.建設行業自理機制

鑒于行業自律機制是政府對行業、對市場實現延伸管理的重要途徑,所以,強化行業自律機制建設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去行政化”。政府應真正從不該管的事情中退出,積極引導行業協會的建設和發展,并給予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二是“小型化”。堅持就近就便、社區化、微觀化原則,形成分治性組織布局。三是“全覆蓋化”。不論哪個行業、不論誰從業,只要進入市場,都要就近納入一個行業協會中,接受行業協會的管理,遵守行業協會制定的標準和規章。四是“權責化”。政府應實行權力轉移,賦予行業協會實體化的責、權、利。使其在管理中更有權威,管理更有效。

5.提升產業素質

篇2

1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基本狀況

1.1市場食品安全在流通領域的狀況(參考了2008年數據)

近年來,由于大力推行認證、索證、索票、信用檔案、場廠(地)掛鉤等準入制度,市場食品安全把關作用得到加強。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45%通過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類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7.11%設立了無公害產品專區,16.31%設立了綠色食品專區,6.14%設立了有機食品專區,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建設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環境因素的占59%,實行食品衛生安全崗位責任制的達91%,把食品安全指標量化并作為考核依據的達86%。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經銷企業中,有15.1萬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萬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萬家建立了銷售食品質量承諾制度。

1.2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在市場實行監管作業

批發市場普遍實行了自檢制度,實施檢測的零售店鋪數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務部門定點檢測機構已覆蓋了較大的范圍,并形成了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受托檢測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據調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2.6%設立了檢測室,55.1%配備了專職檢測人員,其中最多配備了62人;連鎖超市中,73%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建立了目標責任體系,21%向其所屬門店派出衛生質量巡查專員。

2食品經營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經營者自律

1)食品經營者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對經營的食品安全負首要責任,嚴把食品質量入市關

2)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落實領導、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食品質量查驗責任,設立食品質量監督員。嚴格執行食品質量查驗,查驗食品質量的真實性,嚴防有毒有害、污染、變質、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進入經營場所,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3)食品經營者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所經營的食品向消費者做出質量承諾。

4)食品經營者經銷的食品質量必須合格、價格合理、計量準確,不經銷有毒有害、污染、變質、過期、不合格食品或者無廠名廠址、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經營者銷售食品必須向消費者提供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出具銷售發票等購物憑證。

6)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發現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或者經國家有關部門抽查檢驗判定為不合格食品,或者經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檢驗檢疫等部門確認的消費者申訴舉報的假冒偽劣食品,可憑購物發票等憑證予以退換,并依法予以賠償。

7)食品經營者應當積極負責的維護消

費者權益。對質量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進行清理、登記、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質量檢驗檢疫、衛生行政等部門報告。

2.2經營者自律是根除違法經營行為的關鍵。

近年來,盡管各地農村工商所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整治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銷售超過保質期、“三無”、變質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進銷貨臺賬制度)的違法行為,但這些違法行為在農村尤其偏遠農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點在于農村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未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嚴格做到自律經營。

1)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

農村工商所可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讓每個農村食品經營者知曉該法,并入心入腦,增強經營者自律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時,農村工商所一定要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食品經營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筆者所在的農村工商所,就在該法頒布之前,向轄區內的所有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發放了“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書”,把農村食品經營者最常見的6種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和相應付出的違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舉在提示書上,并在提示書中提醒他們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經營成本,食品經營者一看提示書就明白自己該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門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場檢查的頻率和查處的力度

農村工商所要加大對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市場巡查頻率,認真、細致地查找經營者店堂和倉庫中的食品,檢查其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情況。發現其有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剛開始時務必要考慮到廣大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實際狀況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議推行行政指導和柔性執法,保護絕大多數農村食品經營者守法的積極性,相信他們會自覺行動起來,擔負起社會責任,改正違法行為,做到自律經營,絕不能粗暴執法,一罰了事。但對那些屢教不改者,要堅決依法予以重罰,直至其關門倒閉,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經營者,促使其自律經營。

3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有以下問題(以農村為例)

3.1集市散裸裝食品的“兩防”設施不夠完善,農村集市食品近60%為散裝、裸裝,雖然有的業戶添置了網罩,解決了防蠅問題,但防塵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裝食品標示不清晰,調查發現,農村商店所售的散裝食品多數無原料說明,無加工日期,無保質期,消費者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

3.2農村雜貨店食品混放嚴重。農村雜貨店規模較小,衛生狀況較差,商品類別較雜,洗化用品與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隱患。

3.3銷售三無產品、超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部分經營業戶銷售本應淘汰的過期商品,少數業戶為牟取利潤違規銷售三無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4部分食品質量堪憂。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凍、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標現象。部分飲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簡易勾兌而成,未經殺菌處理,便進入市場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裝質量低劣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選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進行食品外包裝,有些企業使用未經充分消毒殺菌的二次包裝,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3.6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1)部分生產企業和批發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質食品供應鏈。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價戰略向農村傾銷;部分批發商貪圖利潤,批量采購低價劣質產品;一些零售商只顧“適銷對路”,對食品質量置若罔聞,銷售低價“三無”商品。很多劣質食品和“三無”食品,正是通過這一供應鏈條流入農村市場。2)農村消費能力偏低,農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農村總體經濟水平不高,農民購買能力不強,質量過硬的名優食品難以占領市場。很多農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時,多數農民辨偽能力不強,在消費時沒有查驗證照和索要發票的習慣,給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農村埋下了隱患。3)農村市場存在監管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現出“跨區域流通、多部門交織”的特點,多數劣質食品由外地加工窩點制造并向本地輸出,打掉這些加工黑窩點,需要區域合作、部門配合,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食品銷售網點多、分布散、流動大,難以實現集中監管。

4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的意見建議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制。

要有效整合監管資源,促進監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助、無縫對接的聯動機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做到監管工作全履蓋和經?;?。

4.2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是做好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狀況,還要繼續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提高整體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鼓勵其積極舉報違法案件,達到實時監管的效果。

4.3強化食品源頭監管

要繼續加強農產品源頭的監管,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加快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產品建設,對已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基地的產品實行動態監管。要繼續加強對外來食品的監管,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實現食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源頭安全.

4.4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監管

要大力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要切實落實經銷企業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制度;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銷毀、公布制度,加大對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流通環節經營秩序規范。

4.5加大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加大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對餐飲單位食品、餐具等進行經常性檢查、監測機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要加大對無證經營的整治,開展集中整治衛生不合格現象,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食品清潔衛生。

4.6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教育

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要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業主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增強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把好食品安全“入口關”。

4.7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制定、落實國家和行業標準、產業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誠信建設、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形成自律機制,從而作為支撐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會組織

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臨近畢業之際,我還要借此機會向在這四年中給予了我幫助和指導的所有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感謝他們四年來的辛勤栽培。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課老師認真負責,在他們的悉心幫助和支持下,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并在設計中得以體現,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篇3

關鍵詞:農村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監管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336(2015)02-0045-0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生存下去的重要支柱,所以食品安全問題是大家尤為關心的,特別是在近幾年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得到了政府以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重視。盡管我國在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律,但是食品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尤其是農村地區,地處偏遠,設備落后,大量黑心店家的存在,政府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監督力度不夠等不可控原因,都使得農村地區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憂心忡忡。

所謂食品安全監管的概念是,國家職能部門對食品生產、流通企業的食品安全行使監督管理的職能。具體是負責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日常監管;實施生產許可、強制檢驗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查處生產、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質量違法行為。而近期頻頻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和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及其監管提高了關注度,也暴露出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存在著不足。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采取監管措施,加強整治力度,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1 背景及意義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質量也要求的越來越嚴格,而食品與人類生存下去是息息相關的,自然引起廣泛重視,尤其是染色饅頭、地溝油等在日常的飲食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食品被曝出,消費者對食品的態度不再是基于信賴原理而輕視甚至忽視了。雞、鴨、豬等動物的肉都是餐桌上的尋常菜,中國的人口基數大,需求量也多,相對來說飼養量、供應量與需求量是存在較大差距的,所以有很多現在我們聽聞的生長素、變異雞、注水豬肉等名詞,還有在生產、加工、包裝等環節添加的著色劑、防腐劑、塑料、亞硝酸鹽等化學產品,這些都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是市場上卻比比皆是。近期熱門的“辣條”,其生產過程的衛生環境,工人的操作流程都駭人聽聞。當今的國際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經濟發展迅猛,進出口食品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對人類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都產生了巨大 威脅,對我國在國際食品市場上的聲譽有很大的消極影響。

食品安全監管出現的問題日益嚴重,且農村處于劣勢地位,更應得到普遍的重視。原因是農村地區地理位置比較偏遠,人口比較分散,法律意識不強,交通不太便利,監管不到位,所以其食品安全監管更有難度,也容易被忽視。雖然現在對農村的關注度大大提高,2014年國家食藥監總局也提出要以保障農村食品消費安全為基點,采取四項措施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但效果卻是不太明顯。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的食品安全監管意義不言而喻。加強農村的食品安全監管有利于市場秩序得以維持,有利于保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統籌城鄉規劃,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的自身保護意識。在當今食品安全問題猖獗的情況下,加強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顯然是迫在眉睫的。

2 食品安全現狀

2.1 消費者存在的問題

第一,自我保護意識差。農村地區沒有正規的菜市場或者大型超市讓居民購買食品,存在的較多的是個體工商戶或者無合法經營資質的小商小販、小作坊等,水果、蔬菜、水產、肉類等等家庭普遍需要的食品都是他們涉獵的范圍。有的是游街串巷,有的是固定攤位,以多種方式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中。即使知道一些商家、店鋪是不存在資質的,或者經營的產品是不合格的,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的是不購買,自己不食用,而非舉報揭發。

第二,注重身體健康的意識不高,貪圖便宜。有些消費者覺得吃一些沒有什么事情,長年都是在那些攤位上購買,身體狀況并沒有太多變化,“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而且去正規的超市購買,路途遙遠,消耗的時間長,成本高,因為新鮮程度問題,不可能一次購買許多,那么周邊的攤位顯然是適合的選擇,

2.2 生產者、加工者等主體存在的問題

在食品流入市場前,要經過幾個步驟,生產、加工、運輸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而這些環節對食品的安全質量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稍有差池,食品安全就難以保障。也因為中間程序復雜,才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第一,缺乏社會責任感。例如給雞打激素,一只雞可以長多個翅膀;為了保障食品的新鮮和色澤,添加防腐劑、著色劑等化學物質;為了降低成本,賺取更多利潤,對工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和工作環境降低要求甚至沒有要求;等等。

第二,違法成本低,利潤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經受不住誘惑,添加些許禁止產品,就可以大大提高利潤,而農村地區的食品流通在一定條件下是自由的,甚至沒有經過質量、衛生等方面的檢查,已經流入市場,所以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存在重大隱患,那么出現的“注水豬肉”、“地溝油”、“染色饅頭”等廣大農村群眾普遍接受或使用的食品,嚴重威脅著農村地區群眾的身體健康。一些商家抓住有些消費者即使知道不安全也不舉報的心理,在農村地區的食品市場上肆無忌憚地制假造假。

2.3 相關政府部門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食品安全監管采取的是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監管主體多,責任區分難,所以產生問題解決不及時。

第一,人員不充足,監管難度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5條第1款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的工作機制;統一領導、指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評議、考核?!备鶕Υ朔l的解讀,縣級人民政府顯然是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管理機構的領導機關??h級下轄的鄉、鎮很少有對食品專門的監管機構,即使有監管機構,其檢查設備也是較為落后的,人員配備于農村地區而言也是顯然不足的。農村地區并非整齊劃一的,而是因當地的地形地貌選擇居住區域,所以有些地區分布較為分散,那么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人員來說,監管力度大,監管范圍廣,監管對象多且分散,人員較少增加監管難度。

第二,監管主體多,責任劃分困難。我國對外公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有10多個,顯然監管機構是充裕的,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卻層出不窮。多個監管主體也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因為監管主體多,都覺得在職責范圍之內,但是具體范圍又不清楚。所以會出現“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的情況。

第三,責任互相推諉,監管不到位。在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各個部門都是監管主體,但是出現問題,需要追究責任時,每個部門又都互相推諉,不想承擔責任,認為問題的出現不在所監管的范圍之內,導致有些環節缺乏政府部門的監管而讓不法分子鉆空子,農村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遭受威脅。2.4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不健全,普法范圍小

我國目前沒有形成相應的法律體系,與食品安全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整,致使食品安全監管出現很多監管交叉地帶甚至空白地帶。在食品事故中責任人的處罰力度相對較小,違法成本低,但是收益卻很高,所以鋌而走險。農村地區的漏洞顯現的則更為明顯,首先是農村地區群眾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普及程度差,對法律尤其是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了解甚少,不知法不懂法的情況顯而易見。因而消費者很難做到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3 應對措施

3.1 提高公眾參與程度

食品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保障,其安全度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在面對不法商販生產、加工、銷售有安全問題的食品,“三無”食品,或者有沿街叫賣的商販時,公眾應及時揭發舉報,撥打當地食品監管部門的電話或者親自制止,等等,降低無經營資質的販數量,減少食品的安全隱患。日常生活中在正規、合法的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店鋪中購買食品,關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相關信息,不為貪圖便宜而購買無質量保障的散裝食品和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比如網絡、電話等,對有損于食品安全的行為多多曝光、舉報,讓不法商販的生存空間大大減少。

3.2 加強食品安全教育

我國對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大多比較零散,多是文章、電視節目等方式,普通公眾的關注度普遍較低,那么農村群眾的接觸可能性則更低,所以下鄉宣傳,在學校宣傳都不失為好方法。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對學生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不僅可以從小培養他們對食品安全關注的意識,還可以通過他們向家長普及,引起學生家長的關注,達到全民教育的效果。深入到鄉下,給當地群眾宣傳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用廣播、流動車宣傳車的方式,科普食品安全的意義,既生動想象又效果明顯,達到農村群眾了解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的目的。

3.3 完善監管體制,加強追責機制

為避免“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的現象出現,應該對監管部門的職責明確劃分。當部門之間出現職能重復的情況時,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互相推諉而無法劃分責任,按共同責任來確定責任的承擔,并追究各負責人的責任,達到積極作為的效果,降低甚至杜絕不作為的現象。

在鄉鎮一級擴充監管人員數量,配置方便高效的監測設備和巡邏設施,覆蓋網絡監測平臺,加強農村的監管力度,使鄉鎮有能力對所在區域的食品進行抽檢,規范農村的集市市場。農村地區的群眾可以通過網絡舉報不合法、不正規的攤點,凈化食品市場。

3.4 完善獎勵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十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舉報食品生產經營中違反本法的行為,有權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2011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下發指導意見:“地方政府要設立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專項資金”。針對農村消費者消極舉報,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獎勵措施,積極鼓勵消費者揭發舉報不法分子的行為。他們可以通過短信、電話、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不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能有力打擊損害食品安全市場的不法分子。前提是獎勵制度和資金運用必須公開、透明,程序必須正當、合法。

3.5 加大違法成本,嚴懲不法分子

對因檢查、舉報屬實等發現的違法店鋪應予以嚴懲,罰款的金額應參照同類食品行業的合法經營者利潤,處以3倍、4倍甚至更多,具有懲罰性,對不予改正的按日連續處罰。對食品安全行業“失信”的企業加入食品行業的“黑名單”,限制或禁止其再次進入食品市場,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圍。

參考文獻

[1]顏美雪.《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完善》.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3年,

[2]馬利國.《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研究――以臨安地區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浙江農林大學,2013年,

[3]周游,趙學剛.“論我國食品安全公眾參與的法律制度構建”.載《管理現代化》,2011年第4期.

[4]倪楠.“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研究”.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5]郗芙蓉,崔洋.“農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構建的難點與路徑”.載《安徽農業科學》,2012年第4期.

篇4

論文關鍵詞 基本原則 全程監管 信息公開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則是食品安全法基礎理論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靈魂,它體現著食品安全法的根本價值,反映著食品安全法的本質,并對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貫徹執行起著普遍的指導作用??陀^、準確、科學地概括、分析、提煉我國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則對于我國食品安全法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則,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食品安全法》的本質,有利于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利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內容,更好的指導食品安全活動,滿足國家在調節社會食品安全活動中所產生的對食品安全關系調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范疇、任務和目標與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獨特的基本原則。

一、分段監管原則

分段監管原則是指在堅持按照食品生產、加工、流動每一個環節由一個行政部門負責下,采取以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各盡其責為主導方針的多機構分段監管原則i。

分段監管原則首先形成與美國,1906年6月30日,美國通過了第一部《食品和藥品法》,之后的32年為了適應食品安全發展的需要,美國先后頒布了五部法案,進行了兩次大的修改,確立了詳細的檢驗標準和檢驗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藥品安全的法律不斷得到完善,這些法律涵蓋了美國所有的食品領域,使各個食品環節在監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監管原則在美國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體現出來。為了更好地完善這種分段監管原則,美國在1998年成立了“總統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來協調全國的食品安全工作。這樣就形成了由一個委員會總協調,六個部門來進行分管,對各自領域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分段監管從分落實了分段監管的特。

2004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將《食品衛生法》的監管體制變為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充分體現了分段監管原則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頒布進一步明確規定了我國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監管原則,對應的實行分段監管體制。在這種分段監管的原則下我國形成了與之適應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這種監管體制是國家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督管理采取的組織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的分段監管體制,國務院設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共有15個部門參加。至此我國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層面由一個總體機構協調,具體監管由五個部門在各自領域分別管理的分管監管體制。因此,我國現行的監管體制就是在分段監管原則的指導下構建的,他直接體現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監管原則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開原則

信息公開原則,是指為了實現公眾的知情權、食品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除依法不得公開的信息外,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任何信息應向公眾公布的準則。iv《食品安全法》始終堅持信息公開原則,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規范、不統一,會造成消費者不必要的恐慌?!妒称钒踩ā芬幎?,我國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統一公開制度,堅持信息公開原則。食品安全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廣泛關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總體情況、標準、監測、監督檢查(含抽檢)、風險評估、風險警示、事故及其處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關信息。

首先,明確了信息公開的責任主體。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公布信息,應當做到準確、及時、客觀。根據食品安全信息的內容,及其重要程度、影響范圍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門主要有:(1)衛生部負責公布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情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處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國務院確定的需要統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即現行體制下的省衛生廳、直轄市衛生局。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統一公布其影響限于特定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處理信息。這些信息的特點是影響力限于特定區域。(3)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h級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各自職責,按照規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門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報告、通報制度??h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獲知《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需要統一公布的信息,應當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由上級主管部門立即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必要時,可以直接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h級以上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相互通報獲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預防性原則

預防性原則,它是一項行動原則,是指將來很有可能發生損害健康、或者以現有的科學證據尚不足以充分證明可能發生的損害或者以現有科學證據尚不足以充分證明因果關系的成立,為了預防損害的發生而在當前時段采取暫時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預防原則意在將食品安全事后規制變為重點預防事故的發生,這是對食品安全監管理念的重要轉變。預防原則和風險分析原則是相對應的,它針對的是風險,而不是損害。風險是將來發生損害的可能性,一旦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那就是實際損害。預防的目的并不是將風險降為零,因為從實際情況來講,即便根據預防原則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將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的根源在當前消除為零。

預防原則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德國的Vorsorge法則。2002年《歐盟食品基本法》該法第7條第2款對預防原則的具體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據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應恰如其分,對貿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實現共同體所選擇的高水平健康保護所必須的、技術經濟上可行的,以及考慮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應在適當時期根據鑒定作出的風險對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質及所需科技信息種類,澄清科技不確定性并開展更全面的風險分析?!眝i美國采取的開放政策和歐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認為對風險預防原則的過度適用將阻礙技術的進步、妨礙貿易自由,因此必須給予一定的限制。

我國規定的預防性原則的內涵和外延要比歐美更加寬泛,預防性原則在我國《食品安全法》中體現在下具體內容:第一,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實行許可制度,申請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的條件、程序,按照國家有關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規定執行,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第二,食品安全標準制度。制定并且實施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是真正實現食品安全源頭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條件。食品安全標準為強制執行的標準,除食品安全標準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分為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應成為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依據。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企業生產的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第三,食品安全強制檢驗制度。未經檢驗或經檢驗不合格的食品不準出廠銷售。對于不具備自檢條件的生產企業強令實行委托檢驗。第四,食品安全標簽制度。食品標簽是粘貼在產品外包裝上的標識。食品標簽提供了食品的內在質量信息、營養信息、時效信息及食用指導信息等,是消費者選擇食品的重要依據。食品標簽應當清楚、明顯,容易辨識,食品與標簽應當一致。

四、風險分析原則

風險分析(riskanalysis)原則是指的是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進而根據風險程度來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風險并且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全過程中保證風險相關各方保持良好的風險交流狀態。viii這一原則是對食品安全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現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標準的重要依據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風險分析是對人體接觸食源性危害而產生的已知或潛在的對健康不良影響的科學評估是一種系統地組織科學技術信息及其不確定性信息來回答關于健康風險的具體問題的評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歐盟委員會鐵于歐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則委員會綠皮書肋歐盟食品法確定了6個基本目標“確保法規主要以科學證據和風險評估為基礎”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歐盟關于食品安全自皮書》,該自皮書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則中認為風險分析必須成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礎歐盟必須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項風險分析的運用之上:風險評估(科學建議和信息分析)、風險管理(管理與控制)和風險交流同時認為如果合適的話預防原則將應用于風險管理的決議中。

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確地規定了風險預防原則。探索該原則實現的法律機制,其實質在于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貫徹執行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從經驗監管向科學監管、從傳統監管向現代監管逐步邁進。

篇5

    論文關鍵詞 食品安全 法律制度 完善建議

    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一)食品安全

    食品,通常是指人類可飲用、食用的物質,具體包括未加工食品、半成品食品及加工食品,其中不包括只用作藥品使用的物質及煙草。通常來說,人們對于食品這一概念的理解較為模糊和寬泛。而食品安全關于食品的定義則較為嚴格。參照《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可將食品安全進行如下定義:一是食品不能含有可能威脅、損害人體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質、不安全因素;二是食品不得造成食用者感染疾病、急慢性中毒;三是食品不得對消費者(及其后代)造成健康隱患。具體說來,食品安全包括了食品衛生安全、食品質量安全、食品數量安全3個部分。

    (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指用于規范、約束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規范,以及由法律部門、法律規范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是食品安全執法的行為準則、法律準繩。食品安全的覆蓋面極廣,從食品生產、食品銷售到食品周轉,各個環節都會涉及到食品安全,故而用于規范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也是一個結構復雜、涉及面極廣的、協調統一的體系。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實施離不開多部門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主要由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法規、食品標準三部分組成。食品安全法律,指的是用于食品及食品原料收獲、生產、銷售、加工環節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其是順利運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前提與基礎,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據;食品安全法規,是指依照食品安全法律而制定的各種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其是對食品安全法律的補充與完善;食品標準,即整個食品行業的所有技術規范,其包括了食品的產品標準、質量標準、衛生標準、檢驗標準、數量標準、添加劑標準、包裝材料標準等。它是食品生產、加工等環節操作中需要遵守的準則,同時也是評價食品安全的客觀標準。

    二、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在法律法規方面,可操作性、完整性不高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主要以“三大法”(《食品安全法》、《標準化法》、《質量法》)為核心,然而,在這些“核心”中,僅對食品質量安全作出了概要性規定,其中《標準化法》和《質量法》均頒布較早,覆蓋面較為狹窄、標準程度低下,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社會食品安全的實際需要。并且一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考慮較為欠缺,預防性措施體現較少,在發生新問題時,就會“力不從心”。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法律法規進行了補充與完善,但是站在法律體系的高度上來看,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仍然存在著較多缺陷。比如:沒有明確的法律對政府責任加以約束。對于因職能部門或政府對食品監管不力而導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其責任應由誰承擔?如何承擔?在《食品安全法》中并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另外,食品檢驗權也未真正落實。雖然在《食品安全法》中,鼓勵、保護社會力量、社會團體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但實際上卻沒有賦予社會團體實質上的檢驗權。

    (二)食品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食品標準體系包括食品工業行業標準(1164項)和國家標準(1070項目),雖然規定項目眾多,但大部分標準的制定時間較為久遠,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食品行業的發展要求。并且,在這些標準中,多為行業標準,而不是國家標準。在食品安全領域,我國起步較晚,技術也較為落后,再加上長期以來所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側重于發展經濟,而忽視了對人民健康的保護,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時,常常以降低食品安全標準來保護行業經濟發展。目前,在我國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僅有40%與國際標準等效,而國內食品行業對國家標準的采用率卻只有14.63%。

    (三)食品安全處罰力度不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更輕,不法人員的違法成本更低。《食品安全法》中,第84條規定了,對于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生產、經營食品及食品添加劑者,由主管部門沒收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以及用于違法生產的設備、原材料、工具。對于違法生產經營貨幣價值低于1萬元者,處以2千元-5萬元罰款,貨幣價值超過1萬元者,處以貨幣價值金額5倍-10倍罰款。從該條規定來看,相對于違法者違法獲利,處罰力度明顯較輕,這也是食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法律執行的持續性、規范化程度不足

    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我國相關部門的做法普遍都是事后“一陣風”的處理、檢查,“一陣風”刮過,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活動就偃旗息鼓,避過風頭的違法分子就又恢復如初,甚至更為猖獗,這也是我國食品制假造假現象泛濫的關鍵原因。在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方面,缺乏規范性、持續性,讓我國食品安全陷入了“問題泛濫—打擊—問題暫緩—再度泛濫—再打擊”的惡性循環,難以從根本上消除食品制假造假問題。

    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法律建設

    雖然我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食品安全法》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食品安全立法也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同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建設程度仍然相對低下,同時在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方面,也與國際水平相去甚遠。鑒于此,我國目前亟需加大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法律建設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擴大法律法規覆蓋面,讓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各個層次與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在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時,應當盡量與國際法律規范接軌,汲取國外先進、科學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對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和補充。與此同時,還要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制管理,保證法制管理的長期化、規范化。

    (二)統一并完善食品安全標準

    第一,要對食品行業所有的標準進行有效的補充、清理,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為核心,構建起地方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統一、協調的標準體系。國外食品管理質量高的國家,其食品標準的制定者均為國家立法機構,對于一種產品只制定一套標準,該做法有助于標準的落實。我國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由立法機構制定健全的食品安全標準,著眼于食品安全監控,在食品產業鏈中落實相關標準與規程。同時,還要對現有的各類食品安全標準進行清理,對于一些指標水平低下、不適宜的、自相矛盾的、重復的標準,要及時廢止,并補充一些與國界標準接軌的、重要的標準。

    第二,在制定標準時應當注重標準的科學性,將危險性作為標準制定基礎。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與世界發展潮流、健康保護極不適應,為此,我國應當采用科學的方法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對于所制定的標準,要進行多次實驗驗證,驗證通過以后方可公布、實施。

    第三,我國食品安全部門應當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指派專人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以提高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參與能力,加快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的進程。

    (三)完善監管體系

    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直沿用了分段監管模式,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能較好地適應我國的行政機構設置模式;二是能適應食品安全當前復雜的監管形勢。分段監管在擁有上述優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存在的不足:食品安全監管缺位、越位現象普遍;地方與中央監管機構有著復雜的隸屬關系;監管機構責任追究未落到實處。分析國際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不難發現“品種監管”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青睞。品種監管,就是根據食品價值、市場需求進行食品分類,將有限的行政資源集中起來,重點監管重點食品,從食品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實施全程監管,實現“以有限資源監管無限品種”。和分段監管比起來,品種監管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集中性優勢,二是全面性優勢,三是連續性優勢,四是綜合性優勢。

    鑒于品種監管的突出優勢,筆者認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應當轉變傳統監管模式,重點實施品種監管,同時輔以分段監管。要完成從分段監管向品種監管的轉變,首先應當確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較高地位,同時加強其協調權和指導權;其次,建立第三方機構,尊重其獨立性,加強社會性監管;最后,還應當對監管模式加以完善,逐漸實現品種監管為主、分段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四)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

篇6

關鍵詞:餐廚廢棄物;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一、選題的背景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到飯店品嘗美食的機會逐漸增多,而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愈加令人擔憂。地溝油問題的曝光,到最近央視對餐桌上食品浪費問題的關注,都說明了這點。如何將每天產生的這些大量的剩余食物處理好,使之不被某些人非法利用,或者將它們變廢為寶,應該是引起我們這個人口大國注意的問題。餐廚廢棄物的處理屬于政府應該主導的項目,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引導,吸引有能力、有資質的企業和個人更多的參與到項目中來,我個人認為,這才是促使此項工作健康有效開展下去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該充當什么角色,該起到哪些作用,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執行、具體操作上應如何去做,這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二、遼寧省餐廚廢棄物處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從源頭治理的有效規定

要想對餐廚垃圾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從源頭上就要應該以法律規定等強制性手段進行控制。如果僅依靠飯店等餐飲企業自身的力量做到這點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從自我約束的意識上就難以實現。目前餐廚垃圾多是以一定的價格賣給前來收購的養殖等個體戶。即使政府承諾給予免費運輸,他們也難免不會為了利益而繼續買給收購者。其次,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講,僅憑企業自己的力量處理掉每天產生的垃圾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無論是收集、貯藏、運輸還是處理,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讓這些企業無償將垃圾交給政府統一處理都尚且存在難度,何況讓他們自掏腰包來承擔這個事情。綜上所述,我們首先從源頭治理上就應該建立強制的規章制度。比如在管理辦法中要明確說明建立餐飲企業廢棄物回收臺賬等記錄制度,對廢棄物的流向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一旦出現非法收購、販賣的情況,也方便對它們進行跟蹤調查。

2.政策法規缺失

政策法規的執行不利是餐廚垃圾收運難的首要原因。目前,沈陽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宜的餐廚垃圾的管理法規,只在2002年出臺了《沈陽市餐飲廢物收集運輸及處置管理規定》,時至今日,這項規定仍沒有得到有效執行。餐廚垃圾是一項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沒有統一的機構來負責,造成餐廚垃圾的流行及處理比較混亂。另外,法規的規定沒有與沈陽餐飲行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也是導致法規執行不力的原因之一。不法商販收購餐廚垃圾是有償行為,而環衛部門的收購則是無償的,這就導致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將餐廚垃圾偷偷賣掉。因此,制定適合沈陽現狀的政策法規并嚴格執行可以從源頭控制餐廚垃圾的流向。

3.部門監管之間配合不力

近年來,每一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都會引發“問責”這一話題,而在討論眾多職能部門究竟誰該負責的時候,往往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找不到真正負責的部門。這說明一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職能分工上面可能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各部門在監管上存在縫隙,使得再出現問題時,各部門間可互打球,都把自己的問題推得一干二凈。

三、遼寧省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對策和建議

1.盡快出臺遼寧省餐廚廢棄物的相關法律法規

本人認為,現階段最緊要的任務是制定并出臺一部統一且全面的餐廚垃圾管理規范。因為如果沒有一部正式的制度規范,執法監督部門在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是就無據可依,對餐飲企業、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也沒有規范其行為的依據,甚至對違法經營者、不法商販等一系列的違法行為都不能有理有據地進行判定。因此,遼寧省餐廚垃圾處理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盡早出臺一部適合遼寧省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規范。

2.加大政府財政支出和支持力度

餐廚廢棄物從產生到最后的利用,歷經收集、分類、運輸、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因而無論對各餐飲企業還是處理企業來講,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費用。以目前存在的情況來講,餐飲企業將餐廚廢棄物賣給收購者會得到一定的收益,而且之后的運輸、處理等環節不需要再承擔,即使政府將來會統一對這些廢棄物進行免費的運輸和處理,想要餐飲企業無償提供所產生的廢棄物原料也存在著不小的難度。因為這將直接影響企業在這個環節上的利益問題。對處理廢棄物的企業而言,由于處理后所產生的產品的盈利能力有限,再加上社會認知度有待普及和提高,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收支平衡或者盈利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在這段空白期內,企業所承擔的成本壓力是很大的,這將直接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因此無論是對產生餐廚廢棄物的餐飲企業還是處理廢棄物的技術企業而言,政府都要考慮如何直接從資金上給予扶持和幫助,以逐漸牢固樹立起他們的信念和信息,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中來。

3.大力宣傳進行宣傳教育,提高社會責任感

提高社會媒體、民眾的監督能力,可以采取反應迅速形式靈活多樣、百姓喜聞樂見的途徑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向群眾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餐飲單位進行曝光,為監督執法部門查處違法行為提供了線索,同時也對監管部門進行了監督,從而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通道,讓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享有參與權和知情權,促使其關心并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讓社會各界一起參與到管理餐飲業食品安全中去,通過各界的監督,引導餐飲業自覺管理和自律管理,以達到餐飲業長效管理食品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巧麗.試論食品安全無縫隙監管的體系建設.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吳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篇7

關鍵詞:就業崗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前言:我院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專業是近幾年新開設的專業,在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首先進行了食品企業崗位調研,在行業、企業專家討論歸納基礎上,進行專業就業崗位群分析,專業核心能力確定。其次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與崗位結合的職業課程體系設計,完善了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一、就業崗位與發展方向分析如下。

二、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指導思想及人才培養目標

(一)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高職教育目標為宗旨,結合食品企業安全管理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成才的能力,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實踐教學環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新方案的培養目標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需要,適應地方區域經濟需要,著眼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終生發展,以化學、生物學、食品加工、食品質量與安全知識為基礎,以食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能力為重點,以綜合素質為核心,面向食品行業,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及監控、食品檢測、食品生產等第一線工作,高職層次的德能合一、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職業發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實用性人才。

三、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專業新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和原則。

課程體系的改革實踐依據是就業崗位分析及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了以必修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為主體,以公共選修課為補充的新型課程體系,增強了課程架構和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和開放性。

以符合食品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為原則,在食品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應用、知識能力與素質之間的關系,優化課程設置,整合更新課程內容。建立核心課程體系,注重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注重實驗實訓教學,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構建了與理論教學并行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各類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

(二)課程體系構架。

以食品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或規范為依據,緊貼行業或產業領域的最新發展變化,圍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參照對接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通過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設計課程體系結構。依據國家職業標準,結合區域經濟及企業職業崗位的需求,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招生對象,采用模塊化、層次化和綜合化等多種課程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合理、科學、均衡地設置學習領域。形成以“工學結合”為基礎、以“教、學、做、用”相結合為特色,以道德養成教育為主線的基礎教育、職業發展、道德養成三個平臺。

1.道德養成平臺

是針對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學與人文、體育軍事、心理等社會素質培養設置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訓練、及公共選修課程。

2.基礎理論平臺

是為本專業學生工程技術和職業素質培養而設置的基礎課程。設置的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基礎化學、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法規與標準、食品衛生與安全等必修課程。

3.職業發展平臺

是為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基本職業技能,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而設置的應用性或技能型課程。本專業職業技術課程體系是以食品質量安全學習領域課程為主,以食品檢驗技術、食品生產技術等學習領域課程為輔來構建。

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本專業核心課程為: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安全認證共計3門課程。專業核心技能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管理技能、食品檢驗技能、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能,共計3項核心技能。職業能力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管理能力、食品檢驗能力、食品質量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在充分進行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工作崗位及崗位職業技能,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崗位需求及培養方向構建職業課程體系,培養高職高端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食品安全 召回 食品安全法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要求也愈來愈高,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當前政府與公眾共同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在我國不斷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管理貫穿于食品生產、物流、銷售的整個過程中,必須針對每一個環節,都提出相應的管理制度,建立詳細的法律及法規,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辦法。

食品召回制度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減小食品安全風險,保證食品安全體系健康平穩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相對于歐美國家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我國食品的召回與退市制度目前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關鍵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1 我國食品安全召回制度關鍵問題的思考

幾個發達國家的食品召回制度有如下共同特點:第一,食品召回有法可依。頒布了統一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并建立健全了食品召回法律體系。第二,監管有效進行。各部門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第三,執法力度大。嚴厲的法律責任和處罰力度使得管理效率高。第四,建立了完善的食品信息溯源系統。由此告訴我們,我國食品召回制度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1 強化立法

我國目前已經對食品安全予以立法管理,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著法律不完善,缺乏系統性,部分領域立法缺失,部分條款立法不明的現象。目前我國缺少一門具有權威性的食品召回管理的法律,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在食品召回管理中,部分法律條款不明晰,執行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很有必要針對食品召回進行專門的立法管理。這就要求我們制定一部具有權威性的法律,對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監管主體,召回級別,召回種類,召回程序,召回懲罰制度等內容統一予以明確詳細的規定,使食品召回真正有法可依。

1.2 明確監管

食品安全管理不是一個行政部門就可以全面監管的,需要多個相關部門共同管理,相互協作。衛生、質檢、工商、食品藥品、農業等相關部門協同合作,比如農業部要負責初級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確保農產品來源安全;衛生部門負責食品經營者的場地的衛生達標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局主要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衛生監督管理安全,并組織實施國內食品的強制檢驗及出入境食品的衛生檢疫;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則負責市場上的食品安全監管;商務主管部門主要負責流通領域中的食品安全。

由于食品召回管理過程涉及到食品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產業鏈,而多部門監管導致職能不清,在食品召回的監管與執行上缺乏效率,同時存在著食品安全管理權限配置不合理,執法部門定位不清等問題,由于行政權限劃分界限不明,多頭執法與行政不作為現象并存。同時因為監管部門的不統一,導致了監管執法缺乏持續性和規范性。

目前已經成立了以國務院副總理為主任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但是依然缺乏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建議國家成立一個食品行業監管委員會,類似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電監會這樣的行政管理機構,統一執法和管理,制定統一的管理法規和條例,統一執行,賦予機構相應的監管權和執法權,跟公安部門建立緊密的執法關系,對于嚴重的的食品犯罪,予以堅決的查處和執法。

1.3 明確法律界定,加強執法與懲罰力度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關鍵手段是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的執法,提高法律打擊力度,提高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嚴格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目前明確定義食品安全相關法律的條文主要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這些法律為食品安全的執法提供了依據和方向。但是這些法律條文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1)未能明確監管層面的法律定義,單純的食品事故只能由受害個體進行維權處理,對于批量出現不安全食品,未能明晰法律條文。(2)食品安全量刑太輕?!妒称氛倩毓芾硪幎ā穼τ谶`反的行為,行政處罰力度才3萬元罰款。從經濟層面無法起到處罰作用,相對于違法行為的牟利,實在微不足道。(3)食品召回執法的執法力度不明晰。

為了從法律層面加大食品安全的查處力度,必須在當前的《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基礎之上,建立一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處罰細則,明確食品安全的主體:生產者,消費者及監管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對于各個領域、各種類型的食品安全違規與犯罪行為,定義詳細的處罰方法,以”食品安全無小事“的原則去定義處罰力度,要執行高標準嚴要求。對于重大的食品安全犯罪,不但要處罰相關的犯罪分子,對于相關的執法監管者,也要定義明確的行政處罰及犯罪處罰。

1.4 食品信息系統的建立

1.4.1 物聯網技術的食品溯源

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首先需要做的是,切斷不安全食品的流通,檢查食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擴展?;谖锫摼W技術食品溯源體系是一個重要的方法。當出現任何食品安全事故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食品溯源,及時禁止不安全食品繼續流通,同時可以追回不安全食品,另外最重要的功能是查找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給監管者和執法者提供法律依據。目前我國已經有無錫物聯網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等研究機構已經開始研究物聯網在食品召回體系中的應用,通過RFID、移動網絡、互聯網等技術,初步實現了物流鏈溯源。

1.4.2 基于移動網絡和互聯網的食品安全預警系統

目前可以通過建立食品監管網絡,結合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及時食品安全信息,定時公布官方對食品物流檢驗的結果,將安全食品信息通過網絡傳遞給公眾。同時任何不安全的食品因素,都及時通過網絡,保證食品體系的安全。

1.5 食品安全保險及補償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關乎公民健康,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果都是非常嚴重的。目前針對食品安全事故帶來的公民損失,還沒有很好的方法,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大多數無法及時得到責任主體相應的補償,不但承受了身體上的折磨,同時承擔了一定的心理上的打擊。

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應該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保證公民在意外狀態下的安全,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保險和補償制度,應該成為食品安全召回體系中的一個分支。

食品安全保險金應該由食品生產制造企業定期繳納,作為食品安全保險的基金,由專門機構管理運營。

在食品召回體系中,增加保險評估賠付的階段,一旦發生食品召回,在制定召回計劃的時候,就制定保險介入方案,根據食品安全保險的詳細細則,及時提前賠付受害主體的損失,之后由保險公司對相應的責任主體收取相應的費用,保證食品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在第一時間能拿到賠償。針對嚴重食品安全事故的企業,在召回的處理階段,必須依據保險的相關條例,除以對應的罰款,罰款進入保險基金,保證后續基金的穩定運行。

2 總結與思考

本文針對我國今年頻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對于我國的食品召回制度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并進一步分析了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召回體系,針對我國在食品安全召回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立法和監管的建議,列舉了當前立法的不足,給出相關立法和執法的建議,提出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信息化食品召回辦法,最后提出了在召回體系中增加食品安全保險補償制度的方案。我國的食品召回制度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這是一個大的系統的工作,需要我們從社會的各個方面去不斷完善該制度,使之能真正成為保障公民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

參考文獻

[1] 王宇.《我國食品召回制度探析》[M],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3月.

[2] 蘇保濤.《對完善我國食品召回制度的若干思考》[J].宜春學院學報,2009,(68).

[3] 朱曉東.《完善我國食品召回制度的困境與法律對策》,中顧法律網.

[4] 史林謙,向恒陽.《不合格食品處理方法探討》[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18).

篇9

一年來,市場規范監管股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既有成績也有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主要工作版權所有

全面落實了“三項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開展以“三項整治”工作為重點的各類市場專項整治工作16次,其中組織食品安全及節日食品安全專項整治6次,組織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專項整治2次,組織開展虛假違法廣告專項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項整治”督查組在對我局“三項整治”工作進行檢查后,對此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開展了鹽業市場專項檢查,切實整頓規范了鹽業市場秩序;對流通領域的成品油進行了質量監管,對全縣的成品油進行了兩次質量抽檢;組織開展了“紅盾護農”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加強了蠶繭市場管理,進一步規范了蠶繭市場秩序;對全縣鐵路沿錢廢舊收購站點進行了全面清查,規范了廢舊市場收購秩序;對轄區煤礦、非煤礦山、旅游景點、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生產經營戶進行了安全生產大檢查,消除了部分安全隱患;對新進駐我縣的5家保險企業進行了監管,規范了經營行為;全年共辦理違法違章經濟案件6件,其中兩件免予經濟處罰;開展了服務消費領域監管調研工作,形成了“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的調研論文”;在食品安全、農資監管領域實行了監管“關口前移”,初步建立了行政執法、企業自律、社會監管“三位一體”的食品安全和農資監管機制;成功地籌辦了漢陰2006年“三月三”商品貿易大會,積累了辦會經驗;積極投入創建衛生縣城的各項工作,全面擔負了分解給我局的各項創衛任務。

二、工作特點版權所有

1、工作全面,效率高。在全局率先完成了罰款、規費收入任務,以點帶面地促使了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

2、加強了橫向協作。在搞好自體工作的同時,加強了股室間的協作,增進了信息共享,改變了“各自為陣”的思維及工作方式;

3、促進了縱向溝通。在股所之間不僅僅充當上傳下達的“二傳手”,不重復安排工作并盡量少交辦工作,可以不交辦的盡量不交辦,能不督催的盡量不督催,實實在在地從業務及心理上減少他們的壓力,利用協助、檢查工作的機會,加強溝通交流,了解其工作、思想狀態,從現實的方面幫助解決困難。

篇10

摘要:生鮮農產品作為居民生活消費中的重要食品,如何有效保障其食品安全成為食品安全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對近年中國發生的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食品種類、發生環節、責任主體及本質原因等關鍵信息的研究表明,各類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存在關鍵控制點,對食品安全關鍵點的重點監管,有利于提高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水平。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關鍵控制點;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5-0031-05

一、引言

食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生鮮農產品(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是指通過種植、養殖、采收、捕撈等產生,未經加工或經過初級加工,供人們食用的新鮮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包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產品、鮮蛋等。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食品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鮮農產品因具備了新鮮、美味、富含營養等特點而越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是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不易存儲等天然特性,在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問題,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屢見不鮮,成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點。如何保障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成為當前中國食品安全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研究現狀和研究方法

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針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開展了食品安全領域的研究。m.f.stringer等(2007)將食品供應鏈分解,細化為27個單元步驟,并將食品安全事故歸因于21項本質原因,運用這一方法定位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和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1]。雷聲芳等(2010)通過對北京蔬菜供應鏈的研究,認為在供應鏈的供應環節、配送環節和流通環節存在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應該加強對這三個環節關鍵控制點的監管[2]。張慶平等(2007)認為新鮮果蔬在零售環節存在食品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并對關鍵控制點進行了定位[3]。劉暢,張浩,安玉發(2011)通過分析近年來1460個食品安全事件,通過建立食品安全事件集和定位矩陣的方法定位了四個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4]?;艏t等(2011)根據黑龍江省情況,分析了果蔬、肉禽、水產品和乳制品4類農產品各自在其供應鏈環節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指出了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所在[5]。張竹青等(2011)應用haccp原理分析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儲運等環節中存在的關鍵控制點,認為應建立關鍵控制點體系,以便協助食品安全的監管與控制[6]。綜上所述,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針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來展開研究,但此前研究主要存在兩點不足:一是研究中多運用實際經驗和文獻總結來定性分析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運用定量分析定位食品安全關鍵點的研究很少;二是以往多以全部食品作為研究對象,偏于籠統,而對食品進行分類,找出不同類別食品的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才能準確的判定各類食品的食品安全薄弱環節,對食品安全風險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雖然國內外針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的研究已經存在,但對于“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這一概念,學術界尚未形成成熟的概念[7]?!拔:Ψ治龊完P鍵點控制”(haccp)作為一項成熟的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安全控制系統已在世界各國廣泛使用。haccp是指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對原料、關鍵生產工序及影響產品安全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確定加工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監控程序和監控標準,采取規范的糾正措施①。同時,此前學者在研究時也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劉暢等(2011)認為通過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要素分析可以定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而食品安全事件中存在四個基本要素:一是事件涉及的食品種類,二是導致安全事件發生的供應鏈環節,三是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責任主體,四是導致安全事件發生的本質原因,通過對四個要素的分析可以定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

因此,參考haccp理論并結合此前相關學者的研究,本文將“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定義為:在一類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食品安全風險集中存在于某個關鍵點上,即某個生產經營主體在供應鏈的某一環節的某一工序所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多,可以預見當控制措施在此點應用,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消除或將危害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筆者通過政府信息網站、食品行業專業網站、其他權威媒體等渠道搜集了2001年初到2012年9月份10余年間國內發生的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經過篩選去偽,整理出521起事件作為對象展開研究。通過定位不同品種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從而發現中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為監管部門和企業有效防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提供參考建議。

三、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近年來,中國屢次發生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收集和整理這些事件信息所涉及的食品種類、發生環節、責任主體和本質原因等四個基本要素并對其展開分析,以便對中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質和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一)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種類

本研究對象是生鮮農產品,包括果蔬產品(包含水果、蔬菜)、畜禽產品(包含畜禽肉、蛋)和水產品。在521起生鮮農產品事件中,涉及果蔬產品的事件211起,占40.5%;涉及畜禽產品的事件199起,占38.2%;涉及水產品的事件121起,占21.3%。如圖1所示。

(二)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環節

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均可以歸于供應鏈中的一個環節,將供應鏈劃分為不同的環節,以便對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環節進行定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可分為七個環節:生產環節、初加工環節、批發環節、倉儲運輸環節、零售環節、餐飲及食堂環節、家庭消費環節。對三類生鮮農產品各自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環節進行統計分析,各環節事件出現的頻次如圖2所示。

x(三)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責任主體

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都存在責任主體,而責任主體可以根據規模進行分類。以往的學術研究中通常依據企業員工人數或企業的注冊資本金額對責任主體分類進行界定。本研究從搜集到的食品安全事件相關報道中所給出的信息判斷責任主體規模類型,將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分為個體生產經營者②、小型企業、大中型企業三類。三類食品安全事件中責任主體出現的頻次如圖3所示。

 

(四)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本質原因

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均可進行工序操作歸因,用于定位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本質原因。本文根據生鮮農產品特點,將可能導致生鮮農產品出現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劃分為天然原料使用不當、使用回收廢棄物、使用不合格原料、添加有害投入品、加工程序不當、要素使(施)用量不

當、原料儲存不當、包裝不當、人員環境不衛生、廢棄物處置不當、成品儲存環境不當、自然環境污染等12項。對三類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事件本質原因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中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總體特點是品種分布較為均勻,發生環節相對集中,責任主體高度集中,本質原因根據品種不同而各不相同。

(1)發生的食品種類。生鮮農產品的三大類品種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比較密集,均存在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但是果蔬產品、畜禽產品比水產品發生頻率高。

(2)發生的環節。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環節相對較為集中,果蔬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生產、初加工和零售等幾個環節發生的頻率均較高,果蔬生產環節發生的頻率、畜禽產品初加工環節發生的頻率高的現象尤為突出。

 

(3)發生的責任主體。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高度集中,個體生產經營者在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中占最主要地位,果蔬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的責任主體均高度集中于個體生產經營者。

 

(4)發生的本質原因。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本質原因根據品種不同有所區別,果蔬產品主要是要素使(施)用量不當、添加有害投入品兩個原因,畜禽產品則集中于添加有害投入品、使用不合格原料和使用回收廢棄物三個原因,水產品的主要原因則在于添加有害投入品、自然環境污染和使用不合格原料。

 

四、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定位

本文對生鮮食品安全事件中四項關鍵信息進行分析后,明確了不同種類、環節、主體的問題發生頻次及原因。接著對其進行多維度交叉分析,找出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概率最高的組合,以此定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例如,經過分析發現果蔬產品中個體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環節因為要素使(施)用量不當而產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組合是最多的,那么“生產環節—個體生產經營者—要素使(施)用量不當”就是果蔬產品的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如圖5所示。

 

本研究對三類生鮮農產品各自不同的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分別進行了分析和定位,查找并確定了各類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發生頻率最多的三個關鍵控制點。果蔬類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個關鍵控制點共發生食品安全事件109起,占果蔬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52.1%;畜禽類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個關鍵控制點共發生食品安全事件64起,占畜禽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32.2%;水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個關鍵控制點共發生食品安全事件55起,占水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49.5%,關鍵控制點定位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果蔬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都存在“個體生產經營者—生產環節—添加有害投入品”這一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因此需要加強對個體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環節添加有害投入品行為的控制,提高生鮮農產品生產的規范化程度,防止在生產環節有害投入品的使用,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還可以看到果蔬產品和水產品都存在“個體生產經營者—零售環節—添加有害投入品”這一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說明零售環節也是食品安全監管中的薄弱環節,政府應著力強化對生鮮農產品零售市場、尤其是零售市場中個體商販行為的規范,在市場檢測中加強對常見有害投入品的檢測力度,避免不法商販添加有害投入品等不法行為的發生。

 

通過對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的分析,還可針對單一食品的特點,進行精細化監管,如知道了水產品存在“個體生產經營者—生產環節—自然環境污染”這一關鍵控制點,就應對水產品的生產養殖環境加強監測,一旦出現生產養殖環境污染的情況,要及時預警,避免受污染食品流入市場。

 

五、政策建議

中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有著其多方面的原因,也同我國當前的經濟、法律秩序不完善有很重要的關系。因此解決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社會各個方面的協同配合,共同努力[8]。結合本文對我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現狀及食品安全關鍵控制點的研究結論,為我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1. 提高生鮮農產品領域從業者組織化程度。研究發現,個體生產經營者是導致中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主要責任主體。我國參與生鮮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主體都存在著數量大、規模小、分布廣的特點,由于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小規模的生產、加工、流通難以提高技術水平,發生違規的概率較高,是影響中國生鮮農產品質量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這一情況,應著力提高生鮮農產品領域的從業者組織化程度,減少散戶生產在市場中的占有份額,提高大中型企業在生鮮農產品市場中所占比例,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高之后,政府和社會的監管就可以從分散的經營者轉向大中型企業,提高監管效率。

 

2. 加強對上游生產資料市場的監管。從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來看,在生產、初加工、零售等環節添加有害投入品的行為成為各類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最重要的原因。我國對于生鮮農產品的上下游市場監管相對弱化,在生產投入品市場上存在著監管不嚴、監管不力甚至監管缺失的現象,導致在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中禁止使用的有害投入品可能流入到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環節,增大食品安全風險。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上游生產資料市場的監管,對于可能用于食品生產加工中的有害工業原料要嚴控其市場流向,嚴格買賣手續,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查。通過嚴格監管,切斷不法商販的原料來源,有效地降低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3. 加強對生產和初加工過程中重點工序的監控。在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事件中,生產過程中添加有害投入品、使用不合格原料、要素使(施)用量不當都是生鮮農產品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在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數是由于生產者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未按照相關標準操作、工序處理不當而造成的。因此,應在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推行規范操作流程,加強對要素投入、使用原料、添加劑等重點工序的監控,避免相關人員在這些工序違法操作造成危害。通過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規范化操作,提升我國生鮮農產品內在品質和安全水平。

 

4. 進一步規范生鮮農產品零售市場。零售環節是生鮮農產品與消費者直接見面的關鍵環節,也是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環節。政府應加強對生鮮農產品零售市場的監管和規范。現階段,中國生鮮農產品的零售市場存在著超市、農貿市場、早市等多種市場業態并存的現狀,各類市場對商戶、產品的管理方式尚不一致,存在監管漏洞,尤其是農貿市場、早市在質量安全檢測方面面臨很多困難,是食品安全監管的薄弱環節。因此,政府應增加對生鮮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投入,改善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工商、質檢等部門應加強對零售市場的食品安全監管,市場自身也應加強對經營者行為的約束,強化市場管理,保證消費者能夠買到放心合格的產品。

 

注釋:

①概念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工業基本術語》gb/t15091—1994。

②個體生產經營者包括個體農戶、個體食品加工者、零售商戶等。

參考文獻

[1]m.f. stringer,m.n. hall,the breakdowns in food safety group.a generic model of the integrated food supply chain to aid the investigation of food safety breakdowns[j]. food control,2007,18(7):755-765.

 

[2]雷聲芳,何忠偉,劉芳,張帥.基于供應鏈的北京蔬菜質量安全管理[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3):148-149.

[3]張慶平,師建華.零售環節新鮮果蔬的質量關鍵點控制[r].2010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會議論文.

[4]劉暢,張浩,安玉發.中國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本質原因及關鍵控制點研究——基于1 460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4-31.

 

[5]霍紅,沈欣,黃志鵬.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與質量安全分析——以黑龍江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2):105-112.

[6]張竹青,靳東明.應用haccp原理控制食品安全風險[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1,(1):56-57.

[7]姚玉才.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cp)的原理及應用[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29-31.

[8]恭順龍,白麗,王向陽,劉戰禮.合作監管視角下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j].消費經濟,2010,(2):79-82.

責任編輯、校對:何 焱

chines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safety event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positioning

li yang, an yufa, gu ch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an important food for residents living consumption, how to ensure the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 types of food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red link,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ssential reason and other key information that, all kinds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safety critical control point exists, focus on the key points of the supervision of food saf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