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課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20:4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學課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精品課程 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
《財政學》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我校金融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和我校的精品課程。因此進行“財政學”課程改革和建設,不僅有利于課程本身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和改革。精品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在財政學精品建設中,我們根據人才培養要求以及我校教學條件和課程狀況,從整體上優化“財政學”課程的內容,強化了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有吸引力;促進財政學知識與金融學知識的交叉滲透,增加了一些金融學知識,使“財政學”課程建設逐步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通過五年的建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課程規范、教師隊伍、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建立了“財政學課程教學網站”,教學改革成績明顯,連續多個學期學生評價為優秀。下面,我們就“財政學”課程建設的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注重課程建設,樹立精品意識,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經濟需要,我們重新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據此,在多年的財政學教學中,我們根據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內容,從整體上優化“財政學”課程內容,對財政學理論體系進行大膽整合,注意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和整體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強化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生動;促進財政學知識與金融學知識的交叉滲透;善于吸收有關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既能全面、準確、清楚地講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又能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精選授課內容,做到重點突出;與時俱進,及時介紹理論前沿知識與實踐最新趨勢;建立了各種規范的教學文件和教學資源,如課程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件、財政學案例、試題庫、輔導材料、模擬試卷、課程網站等。財政學在校級重點課程結題的基礎上,2007年又被確定為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2008年3月被批準為校級精品課程。
二、注重立體化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是教學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課程應有系列化的優秀教材。財政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知識更新非常快,學科特點決定了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材和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選用國內高水平的教材,如教育部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規劃教材、獲獎教材等。教材由主講教師推薦,經系主任審核,院長和教務處批準,方可選用。2003-2005年我校選用的教材有:由蔣洪主編的《財政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該教材已被列入國內面向21世紀的100部好教材)、陳共主編的《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該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教材)、哈維?S?羅森著,《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但是,財政學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如輔以生動、貼近現實的案例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促使學生為探詢案例解答而進一步延伸理論知識的思考,而上述教材內容這方面比較少,相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講比較深奧,不淺顯易懂,因此我們加強教材建設,組織有經驗的教師編寫教材,目前已經出版了《新編財政學》(復旦大學出版社),配合該教材出版了與之相配套的輔助教材《財政學案例》(復旦大學出版社)。該套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各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教學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既注重基礎理論和方法的闡述,又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培養。從總體上說體現了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針對性強、知識面廣,使理論、實踐結合緊密,大大加強了師生教學互動。這套教材先后為多所財經院校本科教學采納或作為主要參考教材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各使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認可和一致好評,教學效果好,也受到了同行專家的充分肯定,獲得了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三等獎。另外,我們還編寫了與主體教材配套的教學指導書、習題集、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相關配套教輔資料。
三、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
第一,合理設計課堂講授內容,講求教學效果。《財政學》內容豐富,要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的講解,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應針對不同授課對象,進行合理的課時安排和課堂設計,既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又能使學生對本課程知識有全面的掌握。為此,我們一般在學期初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針對不同專業學生,討論、確定要講授的重點章節和知識點,要求授課教師作精心準備,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盡可能多的新知識。
第二,積極開展案例教學,活躍課堂氣氛。開展案例教學,一方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對現實問題的解剖,既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煉學生應用財稅知識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財政學,我們通過跟蹤經濟和財稅工作實踐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新聞報導、報刊、圖書、網絡中的信息資料,2004年開始編寫案例,并投入教學使用,每學期加入新的案例素材,不斷更新和完善。經過了幾年的積累和補充,目前《財政學案例》作為《新編財政學》配套教材,已公開出版。該案例教材內容新穎,密切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多年案例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財稅方面現實問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各種現實財政現象和財政問題的能力,大大加強了師生教學互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不僅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而且大膽進行新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建立課程網站、積極引導教師和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為了適應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課程組從2005年開始精心制作了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的《財政學》多媒體課件,并且每學期開課前不斷進行補充、更新。另外,在課程負責人主持下,我們在學校率先建立了財政學課程教學網站。這些新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促進財政學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四,以課堂提問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教師課堂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課堂交流,既增加了教學互動、加深了學生對有關問題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比如講到第十三章關于財政政策部分時,結合目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所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配合模式進行講解,并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感到所學與經濟實際緊密結
合,使他們對在什么經濟背景下采用什么樣的政策組合模式更加容易理解,達到學以致用。
第五,以撰寫小論文方式,促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思考,鍛煉他們的理論分析能力、初步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一般要求學生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撰寫3-5千字左右的小論文2篇,教師對每篇論文均要進行審閱并給出評定成績,并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一般占總成績的30%)。
第六,注重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專業實驗室建設,申請了“勝祥商學院實驗中心”民辦高地建設項目,兩期共投入400萬元,建成了商學院實驗中心。在教學中,我們利用專業實驗室的便利條件,讓學生反復練習,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務操作能力。課程改革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真正做到講授與自學,教師引導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與專題講座,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特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財政學課程組負責人2005年、2007年、2008年連續三年獲得優秀教師;2006年獲學校教學優秀獎;在學校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和學生網上評教中,被評價為“完全滿意教師”;并被學校督導組專家評價為:備課充分,充分把握教材,適當補充材料,上課生動,管教管學,注重教書育人,學生反映好。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評定學生的綜合成績
我們改變了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與體系,以試卷考試、課程論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成績,既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考查。為此,我們制定了“財政學課程學習成績考核辦法”,考核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50%,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70%~50%,平時成績由平時作業、課堂提問、課堂討論和學術小論文四種形式組成。平時作業每學期每個班布置3-5次;原則上根據所講內容結合目前熱點問題,至少完成二篇學術小論文,以檢測學生對學科研究新領域及前沿知識的了解情況,教師根據完成情況給學生評定成績。這樣做,既體現了全面、公正的原則,又避免了傳統考試中存在的局限性。
五、注重課程教學梯隊的建設,以科研促進教學
一支高水平的教學梯隊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標準之一,教師是精品課程質量工程的靈魂。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培養優秀教學骨干,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我校財政學課程組負責人注重課程教學梯隊的建立,努力培養年輕教師參與財政學課程改革,建立了由6人組成的課程組,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助教2人。課程組成員在認真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堅持以科研促教學,不斷提升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近三年已發表各類論文22篇,課程組成員主持、參與完成省部級課題9項,出版教材共9部,課程組成員已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5篇;主持市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1項;主持校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3項。課程組積極整合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及時運用于新出版的教科書和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課程組教師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稱號;多位教師在期中教學質量檢查中獲得“A”;3位教師,在畢業生問卷調查中被評價為印象最深的教師。
篇2
【關鍵詞】地方高校財政學本科特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c-0068-02
特色人才培養是高校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財政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隨著財政活動范圍不斷變化,財政學科研究的對象內涵和外延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社會的人才需求也不斷變化,財政學科發展以及財政學科人才培養面臨著新機遇和新的挑戰。如何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是當前財政學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對地方性高校的財政學本科特色人才培養進行探討。
一、財政學本科特色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一)明確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定位。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專業培養目標明確界定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經濟學、管理學素養和較好的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系統掌握財政學科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熟悉財政稅務管理、財務會計核算等方面知識和業務技能,具備處理財政和其他相關工作能力及寫作能力的復合型高級應用經濟管理類專門人才,突出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財政、稅務、會計、信息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
(二)優化課程體系。首先,開展課程群建設。對現有的課程進行優化改革,注重整體優化和系統整合,構筑寬厚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強化和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依托財政學、中國稅制的發展優勢,建設財政學、中國稅制兩大課程群,彰顯各自教學特色。其次,優化課程體系設置。一是進一步優化學科理論課程設置。在理論課程設置上貫徹“厚基礎、寬口徑”原則,除突出專業知識課程外,還重點加強了對學生財務會計能力的培養。另外,通過增加跨學科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知識范圍。在突出專業知識方面,在專業主干課程上系統地設置了財政學課程,同時,從2011年起將財政專業選修課程分為財政管理和財政監督兩個方向;強化學生的財務會計基礎方面,除專業基礎課中安排了會計學課程外,在專業骨干課中還安排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財務管理課程,專業限選課中開設成本會計等課程;增設跨學科選修課,將審計、管理學等專業課程納入學生的選擇范圍,如審計學、ERP原理與應用等。二是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的比重。自2008年以來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幅增加實驗和實踐課程的學分和課時,實踐課程的學分占全部學分的比例達到21‰同時將專業綜合性實驗作為必修課程。三是增加財稅專題講座。為了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拓展專業深度,每年都邀請國內財稅專家給學生做多場專題講座。
(三)推行“讀、寫、議、評”教學方法。“讀、寫、議、評”教學方法是基于“高校教學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一核心要求,貫徹“兩個為主”(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原則,探索高校教育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素質培養轉變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一套教學方法。“讀、寫、議、評”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是:課堂教學不應只注重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為主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嘗試與體驗中認識理論、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讀、寫、議、評”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豐富教學形式、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師生互動。具體操作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導讀階段、寫作階段、討論階段、點評階段。導讀階段主要是通過布置學生大量--閱讀課外的專業書籍及文章,增加專業方面的信息量,拓寬視野,幫助學生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寫作階段重點是培養學生歸納及寫作能力,寫作的形式應多樣化,可以是讀書心得、觀點綜述、專業論文等。討論階段是通過組織課堂討論,促進學術交流,實現互動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點評階段包括學生互評與教師評議,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評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課時的多少靈活布置閱讀材料,科學地安排寫作內容及組織討論,講求實效。“讀、寫、議、評”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專業寫作能力、綜合素質有較大幫助,為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以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和研究型教學等為手段,以共建的實習、實踐基地為平臺,將第一課堂實訓與第二課堂實踐結合起來。建立了“認知—實踐—創新”的多層次、多種類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具備財經理論基礎知識、經濟思維、財稅技能,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1.建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根據“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實踐發展規律,我們構建了一套“認知—實踐—創新”的實踐、創新教學體系。設有財政稅收綜合模擬實驗室、財政信息化實驗室、增值稅防偽稅控模擬實驗室、財稅一體化實驗室,在財政稅務部門、企事業單位建立20多個“產、學、研、政”相結合的教學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參觀財政局和稅務局、觀摩財稅實踐操作、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暑期的社會實踐、志愿活動、社團活動以及聆聽學術報告和撰寫讀書筆記、社會實踐報告、畢業論文,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方位的培養。
2.以科研和競賽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申請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積極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增強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由學生根據自己興趣組成科研小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申報學校學生創新科研項目。構建課堂學習、實驗室模擬與實踐基地實習“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和對學生科研創新的激勵機制(如對學生校級及以上各級的科研創新項目、“挑戰杯”項目、公開,給予物資、學分獎勵),定期舉辦全校性“財政學”小論文比賽。通過上述措施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財政學本科特色人才培養的成效與不足
(一)財政學特色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經過近5年的努力,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取得較顯著成效。財政學、國家稅收這兩門課程已建成自治區精品課程,社會保障學課程是學校重點建設課程。財政系教師所承擔的教學改革項目《財政學重點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獲得2009年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編寫的《公共財政學》教材獲得2006~2008年廣西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參與撰寫的著作《廣西農村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研究》獲得2010年廣西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獲得廣西財政廳每年重點調研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10多項。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5年來,學生初次就業率都超過90%,并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好評和高度評價。考取碩士研究生和公務員的畢業生人數也不斷增加。
(二)存在的不足。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人才培養的地域特色不夠突出。廣西財經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有別于以培養高水平的學術性人才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學,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所處區位,實事求是地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在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專業設計和辦學形式上要有較強的為地方服務的針對性。從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專業人才培養來看,雖然明確提出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目標體現了與研究型大學的區別,但培養目標并沒有突出廣西的區域特色,與其他兄弟省份的地方財經院校基本雷同。在課程設置上,與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銜接也不夠緊密,與地方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2.相關設施的投入不能滿足需求。在特色專業教學過程中,隨著本專業招生人數的擴大、科研項目的增加,相關配套設施還無法及時跟上,如師生可查閱的專業圖書資料尤其是國外最新前沿的專著和期刊數量還比較少,組織學生開展科研、考試指導還缺少固定場所和設施等。
3.實踐和實驗教學有所不足。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多數是從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學)畢業后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實際工作部門的工作經驗,自身尚不能成為實踐教學的專家能手。雖然也有教師到財稅等實際部門進行短期實踐學習或掛職鍛煉,但這樣的機會并不普遍。另外,在實踐和實習基地建設方面,目前已有的基地主要分布在財稅部門,企業實習基地不多有待加強。有些實踐和實習基地雖然簽署了合作協議,但卻沒能真正運作,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未能接觸真實的業務流程。
三、完善財政學特色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突出人才培養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必須突出辦學的地域性特色,在專業建設上,必須清楚為哪些地域服務,并明確這些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和基本趨向、結構。當前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注意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建設的廣闊前景和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的現實。目前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學特色人才培養應緊緊圍繞這一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對財政學學生的培養既要面向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公共理財人才,又要適應廣西發展相對落后的現狀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教育,培養“能安心、能吃苦、能創業”的復合型高級應用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邊遠地區和農村基層;“能吃苦”是指經受艱苦環境、艱苦崗位和各種困難磨煉;“能創業”是指將所學知識技能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并善于開拓創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教學科研設施。為了更好地培養特色人才,必須增加經費投入,進一步完善教學科研配套措施。增加經費主要依靠爭取國家、自治區和學校的經費支持,通過申報學科建設項目、實驗室建設項目等方式獲得建設經費來改善有關教學可以設施。另外,也要考慮從二級學院的經費中拿出一定資金來增加投入,包括加強資料室建設,增加必要的圖書資料的訂閱和采購。
(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師資建設,積極培養高學歷、高素質的師質隊伍。特別是要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論知識,又能熟練動手操作的全方位高素質教師隊伍。在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上,要密切與實際部門的聯系,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一方面,形成教師“走出去”制度,要讓每位教師定期到實際部門進行掛職鍛煉或實踐學習;另一方面,要從實踐部門聘請一些實際操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來擔任學生實踐教學老師。
篇3
關鍵詞:財政學;課堂教學;財經類;核心課程;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 (2010)10-0182-02
財政學是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講授財政概念、財政職能、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家預算、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政策等基本理論;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在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結課后,會計、稅收、財務管理等專業課開課之前開設。目前,在開封大學財政經濟學院所有專業均開設含有財政學內容的課程,但是這門課程沒有引起學生足夠重視,往往認為財政學課程不實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不去努力學,為了考試死記硬背。為此,對于財政學如何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就至關重要。
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程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生
對于財政學教材來說,內容大同小異。因為對財政學的講解離不開財政學的框架,也就是財政概念、財政職能、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國家預算、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政策等基本理論。而這些內容學生會覺得太枯燥,沒用處。沒有像對待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和統計學這些學科那樣下工夫。
(二)授課方式缺乏靈活性,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在財政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以板書講授為主,沒有運用其他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授課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根據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接受能力根據感觀的不同而有強弱之分,文字解釋是抽象的、圖表或圖畫的解釋是直觀而易于消化的,教師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釋到位的同時,沒有考慮到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倦甚至抗拒情緒。由于上面所提到財政特點,如果對一些關鍵、重點的內容照本宣科,直接將內容寫到黑板上,學生仍然會聽不明白,這樣既影響課程進度又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缺乏主動性
由于這門課內容較為枯燥,教師授課方法單一等原因,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始終不能集中,并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不會積極思考,更談不上自覺學習,這種被動的知識傳遞方式造成學生只為考試而學,缺乏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不足,筆者認為要想提高財政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結合教材、教師收集的資料和課外輔導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彌補課程內容枯燥、教材內容陳舊和教學方法單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課堂上師生互動,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二、改進教學方法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積極投入到課堂中去,從而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是每位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筆者多年來一直努力在探討和嘗試,并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財政學教學方法,該套方法借助多媒體輔助常規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順整個課程思路,突出重點
在第一節課時,先把本課程提綱挈領,讓學生知道財政學課程應當學什么。首先,應當知道什么是財政,它的概念與職能;然后就是財政收支;再次就是對于財政收支的預算也就是國家預算;最后就是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政策等。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在這學期需要學習什么。還要給學生指出重點,首先是章節重點,另外就是各章的重點,需要在講述各章內容時指出。
在講述各章重點時,對于一些學生們早已熟悉的、或是教材中清楚表述但不要求深刻記憶的內容,可以適當地精簡和忽略,以此提高有效信息的集中密度、明確重要知識點。如同在修剪植物的時候把不必要的枝葉去掉,反而能更完美地展現韁參锏男巫春吞逄。
(二)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借助多媒體。多媒體教學使師生處于一個開放互動的審美心理場,學生情緒振奮,思想解放,參與主動,他們的思想隨情境而向四方發射,聯想與想象自由而不受羈絆,智慧的火花不斷引燃,思維發散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優于單一的教學模式。 商業銀行學是一門信息量極大的學科,涉及面廣,因此在教材編寫時對相關內容的解釋都會盡可能地完整、清楚。這就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冗長的文字增加了學生們閱讀的困難;二是幾個同類詞語出現的篇幅跨度過大必然影響教材的系統性。為此,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制作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彌補。
其次,采用案例教學,充實和更新課程內容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模式注重“怎么教”的方面,課堂以老師為主導。相反地,西方教育界一直推廣一種反思維的“案例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學生為主導,側重于學生“怎么學”。案例教學法突破傳統的教學誤區,是灌輸式學習向啟發式學習的轉變,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目標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論加強理智性的理解及應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評論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維和概括能力、辯論能力以及說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夠使參與者認知經驗、共享經驗,能夠促進學生擴大社會認知面以及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的愿望和能力。
教師應結合每章理論內容,把商業銀行一些實際案例編制成冊。把學生分成實訓小組,在每章講述完之后讓學生做相應的案例。做完之后,讓學生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答案。最后讓學生各組交換實訓結果,給出成績。這種方法突破了原有的那種“空中樓閣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對相關信息進行專題討論,從而掌握信息本身。
(三)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教學
財政稅收與很多宏觀、微觀的經濟問題相關聯。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財政稅收與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運用財政稅收理論剖析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門學科的理解。這一環節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財政、稅務部門進行實踐,讓他們在充實繁忙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真知卓見。
(四)結合不同專業,抓好教學側重點
財政稅收專業和非財政稅收專業比較,對財政稅收專業的學生學習財政學要求更高,掌握的內容更全面,對非財政稅收專業的學生,如管理專業的學生則要求重點掌握與企業、單位、個人分配關系較密切的內容,側重于了解國家財政政策、制度和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制度,關于政府如何加強財政管理的內容則可略述。
(五)注重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標準,不能以分數定終身
我們必須揚棄傳統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以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為最終判斷標準,構建與新型財政學體系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方法。考核方式上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筆試、口試、論文以及社會實踐等。考核內容上針對課程類型,確定考核重點。總的指導思想是減少客觀試題,增加主觀測試題。整個考核應圍繞財政學所涉及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等能力培養展開,檢測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素質,并促進教師日常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在對不同考核科目、命題范圍、題型類別、題量覆蓋面以及難易程度進行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成績考核的評價標準,真正對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和素質予以客觀、公正、公平的評價。
三、結語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所有教學材料都能精辟、簡明地傳達專業知識;如果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時間;如果引入主題、講解內容、習題訓練、消化知識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完全按照老師的思路走,并且每位同學都能緊扣老師的思路,則這一節課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經濟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新.淺論案例教學法在財政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校學報,2005,(1).
[2]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財政學專業;專業特色;問題導向;積小勝為大勝
財政學專業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之一,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實力最為雄厚的“標桿”專業之一。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于2006年、2009年先后被評為品牌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這說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在專業特色的建設上已取得了明顯成就。但作為地方財經類高校,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在我國財經類高校專門人才的培養中保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在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當下,能夠站穩腳跟并顯現出自身的“優勢”所在,就必須進一步加強財政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一、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成就與不足
目前,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由2006年之前的單一財政學專業發展為現在的財政學專業、財政學專業(蒙語授課方向)和財政學專業(財政學—資產評估雙學位)。如果從大財政學專業即包括稅收學專業在內的角度出發,目前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由2006年之前的單一財政學專業發展為現在的財政學專業外加1個專門方向、1個雙學位和稅收學專業外加3個專門方向,亦即除上述財政學專業及其方向外,現有稅收學專業包括:稅收學專業、稅收學專業(稅務師方向)、稅收學專業(稅收籌劃方向)和稅收學專業(蒙語授課方向)。經過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經過近10年的建設,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顯現出如下特色:一是蒙漢雙語授課特色,即專業教學同時采用蒙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授課。二是切合專業特點的“雙證”、“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即稅收學-稅務師“雙證”人才培養模式和財政學-資產評估“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基于“臨近的可能”不斷夯實和彰顯專業內涵,即立足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現有4個專業(財政學、稅收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資產評估)之實際,在臨近的可能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凸顯專業內涵,探索培養具有為民生托底之眼光和知識架構以及具有扎實、系統資本資產評估理論和實操能力的財政學專門人才。實踐證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之特色建設,對于為我國8省區培養蒙漢兼通財經專門人才,對于充分利用內蒙古財經大學和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之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優勢培養復合型財經專門人才,對于增強內蒙古財經大學學生的任職履職能力培養市場緊缺的應用型財經專門人才,對于促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現有4個專業的互補共生培養創新型財經專門人才,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之特色建設,還為內蒙古財經大學在諸如民族財經問題、農村財經問題、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等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的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課程群教學團隊和稅收學課程群教學團隊先后榮膺級優秀教學團隊,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教學成果榮獲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但專業建設永遠在路上。與自身過去比,與內蒙古財經大學其他專業比,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若與其他高校財政學專業比,特別是與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財政學專業比,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建設尤其是特色建設仍存在明顯不足。概而言之,主要是:1.蒙漢雙語授課特色,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特色。一提到專業特色,內蒙古財經大學引以為傲的首推的是蒙漢雙語授課特色,財政學專業自然也不例外。問題是,遍及全校所有學科專業的所謂特色,還是學校某一專業所特有的嗎?誠如是,則毫無疑問,雙語授課是新疆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的特色,越漢雙語授課是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學專業的特色。果若如此,則拓展蒙漢、、越漢雙語授課的專業或班級就成為包括內蒙古財經大學在內的上述這類學校專業特色建設的不二選擇。如此一來,則這類學校的所謂專業特色,與非這類學校相比的確是一特色,但若與同類學校相比就無所謂特色了。問題還在于,循此特色進行專業特色建設,只能是一種外延式的建設,即不斷拓展或擴大蒙漢(、越漢)雙語授課的班級和人數,而這與專業特色建設的內涵式發展本質顯然是背道而馳的。2.特色即優勢,如果在同類或同一面向中算不上出類拔萃,就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特色。特色應是在長期的建設中所形成的獨有的比較穩定的優勢,而所謂優勢應是在同類中或在對同一問題的解決中超越眾生或出類拔萃者。也就是說,人無我有,算不上優。人人都有,我最出眾,才是優。我們知道,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財政學國家級重點學科所在高校,其下設的財政學專業是公認的特色專業。而其特色分別是:中央財政、比較財政、財政一般理論或公共財政、地方財政和財政史學。從中不難看出,所謂特色或公認的特色就是人人都有,但我最優。3.特色意味著高品質,其如果不能轉化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特色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專業設置特色、課程體系特色、科學研究特色、社會服務特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特色等。但不論是何種或哪一方面的特色,特色都是圍繞中心目標并為中心目標服務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心目標的,因此其最終都應體現在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上。
二、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取向所在
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搞好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就必須立足于自身所處的客觀現實環境,從財政學專業的專業定位和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在對接供需、彰顯優勢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聚焦發力。基于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取向應聚焦于以下方面:1.民族財政。內蒙古財經大學作為地處民族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承擔著為我國8省區培養蒙漢兼通財經人才的財經類高校,解決蒙古民族聚居地區的財政問題無疑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所肩負的首要使命。也就是說,研究解決民族財政問題、為民族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是內蒙古財經大學進行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卻不能僅僅局限于此。因為,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貴州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等擁有財政學專業且以培養民族財經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也同樣需要考慮這一問題。2.邊疆財政。內蒙古財經大學不僅是地處民族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是地處邊疆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研究解決邊疆財政問題、為邊疆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無疑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進行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但不能僅僅兼及或滿足于此。因為,需要進行邊疆財政問題研究并為邊疆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的地方高校,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還有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黑龍江商業大學、吉林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眾多的地方財經類高校。而且,退一步講,即便是既研究民族財政問題又研究邊疆財政問題且同時肩負培養民族和邊疆財政專門人才的高校,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也仍還有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大學、吉林財經大學等高校。顯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的探索不能取得公認的且處于領先地位的成果,也仍然不會被同行認可為特色,更不用說被認可為一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所應具有的特色。3.資源財政。眾所周知,我區資源儲量豐富,得天獨厚。內蒙古財經大學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財政專門人才是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根本職責所在。同時,我區作為資源能源大區,想要發展就必須尋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而轉化為財政優勢乃至發展優勢之道。因此,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只有在推動我區的資源利用進而推動我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有所作為,方才能顯現其價值。而唯其有價值,也才能談得上有特色。這意味著,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想要辦出特色進而強化特色,就必須致力于研究我區所面對的資源財政問題。事實上,正是由于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在指導和引領我區應如何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能方面少有建樹,抑或在指導和引領我區應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而不是成為一種詛咒方面鮮有奇勛,才無以凸顯或彰顯特色。由此看來,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應將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來對待。這是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有別于國內其他高校財政學專業的地方,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夠大有用武之地之所在。在這一建設進程中,如果我們取得了穩定的且被社會廣為認可的成就,我們的財政學專業也就擁有抑或強化了特色。
三、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主要對策
推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需要從多方面著力,但最主要的應是以下三個方面:1.苦練內功。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高等教育辦出特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性保障。因此,推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要求內蒙古財經大學教師尤其是財政學專業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或能力:一是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業務水平;二是要能夠深刻領會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教育教學方面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國內外高等教育財政學科的發展現狀、態勢和經驗有較全面的了解,并能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加以吸收和運用;三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靜心治學、潛心育人,勇于進取,樂于奉獻。這些都是辦出特色之必備的基礎或條件。2.堅持問題導向。進行專業特色建設,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科研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增強專業教育教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因此,推進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這是辦出特色的出發點和歸屬所在,也是辦出特色的最本質的內在要求。進而言之,這里所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緊緊圍繞以下問題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從而使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夠具備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里所說的這些問題包括但不應僅局限于:其一,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政策的制定,除了考慮一般的財政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的因素外,還應考慮哪些特殊的因素?其二,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三,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特別是針對這些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支出有何特殊性或特別之考慮?其四,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制度(政策)與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的其他制度(政策)應如何對接和協調?其五,資源富集地區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而不是使資源成為一種詛咒?其六,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專門人才應具備哪些特質?3.積小勝為大勝。特色是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且為社會所公認的成果,因此,特色的建設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意味著,我們在建設特色中,應采取積小勝為大勝之策,亦即:先著手研究細微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由細微問題構筑或反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的問題,最后再研究整個問題。與此相適應,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學術論文,以此為基礎,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系列論文或專門研究報告,最后再形成專著或系列叢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Z].
[2]葉芃.論地方高校的特色化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3,(3).
篇5
關鍵詞:財政金融學;內容整合;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伍士林(1963-),男,安徽無為人,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福泉(1973-),男,湖北黃崗人,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浙江?臨安?311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農林大學“財政與金融”精品課程支持的研究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8-0098-02
一、“財政金融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財政金融學”課程屬性
“財政金融學”是一門經濟學方面的基礎理論課程,由財政學和金融學兩個部分構成,都是研究社會經濟運行中資金運動的。財政學是研究以政府為中心的貨幣資金收支的,而金融學則是研究社會貨幣資金的相互融通的。這兩部分既有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從聯系上看,兩者都涉及資金運動,但兩者研究的范圍則是根本不同的,一個是國家財政體系,一個是社會金融體系。因而,兩者的聯系是有限,而區別則是最主要的。大綱要求:通過“財政金融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要弄清有關財政、金融的范疇,系統地掌握財政與金融的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正確認識財政與金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財政與金融的基本業務,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等。可見“財政金融學”內容廣泛,理論性強,且要求全面,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又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2.“財政金融學”課程在高校中的設置狀況
“財政金融學”作為經管類大學本科主干課程之一,廣泛地開設于經管類的眾多專業中,如會計、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旅游管理、電子商務等,且大多被列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必修課程。此外,還有不少高校則將“財政金融學”列為通識性課程,開設為全校性選修課;在教學時數安排上,“財政金融學”課程教學時數一般為32學時到64學時不等,通常以48學時者為多,但總體教學時數偏少,浙江農林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情況就是如此。二本開設此課程的主要有會計、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等6個專業,三本則有會計、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5個專業開設,而二本及三本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則單獨開設“財政學”與“金融學”。同時,“財政金融學”也是我校全校性選修課程之一。我校該課程教學時數一般為48學時,部分專業為32學時,全校性選修課也為32學時。
3.“財政金融學”課程的教與學情況
由于“財政金融學”課程偏向于理論課型,長期以來該課程的教學方式基本上采用以班級為單位,以教師課堂集中講授為主,同時輔之一些其他手段,如課堂提問、課堂討論、作業等,而聯系實際的課外調查、專題論文、實際操作等帶實踐性的教學方式采用得比較少。現今教學條件改善,教師可利用的手段也較以往多,如大多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來上課,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仍是主流模式;再從學生學習方面看,目前學生的學習還是以課堂聽課、做筆記或打印PPT課件、做作業等方式為主,大多以完成課程任務獲得學分為限,缺乏學習主動性,被動學習比較多。
二、“財政金融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財政金融學”是重要的基礎課程,但并非是專業課,且每個專業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有著諸多的問題:
1.教學內容問題
在“財政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遇到的且較為犯難的問題之一就是教學內容問題,具體說來主要有:
(1)課程內容取舍或稱教學內容廣度問題。如果財政學與金融學分開上,都有不少內容,“財政學”一般有十二章左右的內容,“金融學”有十五章左右內容,多者達二十章內容,而合并為一門課后,課程教師就必須要考慮應安排多少教學內容問題。教學內容過多,則顯得十分龐雜,而教學內容過少則又不能反映課程的主旨。
(2)教學內容的深度問題。這和教學內容廣度緊密相關的又一個重要問題。本科教學不同與專科,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深度,但在有限教學時數的限制下,若教學內容安排較深,則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廣度。
(3)“財政金融學”與其他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問題。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涉及財政、金融的其他課程很多,這樣難免會存在不同課程間教學內容交叉、重復現象,如財政部分的稅收與稅制與“中國稅制”課程有交叉;又如金融部分的涉外金融與“國際金融”課程部分內容有交叉等,外如“財政金融學”和“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投資學”、“保險學”等都存在有此類問題。
(4)教學內容的更新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財政與金融的社會實踐在不斷地改變,而教學內容有很多地方比較陳舊,甚至與現實脫節,難以緊跟時代的發展。
2.教學形式問題
從目前“財政金融學”課程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其教學模式以傳統模式為主,而諸如啟發式、討論式、研究性教學和互動教學等教學方式采用得比較少,究其原因有:
(1)課程教學時數不足。由于“財政金融學”課程的特殊性,它在整個教學計劃安排中不可能有較多的課時,這樣就存在一個教學時數有限問題,致使多種教學手段難以開展。
(2)課程內容多、理論性強,使得除講授外難以采用其他教學方式。實踐中,課程教師常常會陷入如果運用其他多種教學方式,則難以完成教學內容,若要完成教學內容,則只能以講授為主的兩難境地。
(3)班級大,學生多。“財政金融學”課程一般都是合班上課,少則兩個班,多則達四個班,人數常超100人,客觀上也給多種教學模式的采用帶來一定的困難。
篇6
個人概況
姓 名: 劉富燦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83-9-15
健康狀況:良好
學 位: 大學本科
專 業: 統計學
研究方向: 投資決策與分析方向
E-mail:
聯系方式:(MOBILE)1595224716
教育背景
2002年9月-2006年7月就讀于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讀于福建省武平一中。
所修課程
主修課程:投資經濟學,房地產投資學,投資項目評價與風險分析,證券投資學,投資項目概預算;
輔修課程:管理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運籌學,中級財務會計,市場營銷學,公司理財,管理信息系統,企業經營與市場競爭,經濟預測與決策,C語言及應用實例,計算機在統計學中運用;
科研、論文情況
畢業論文《房地產泡沫問題初探》。
英語水平
順利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四級75.5分,六級497分)。
計算機水平
順利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絡技術。
所獲獎勵
2002年獲龍巖市三好學生。
2003學年獲校三等獎學金。
2004-2005連續兩年獲廈門市政府助學金。
2005學年獲國家一等助學金。
工作實踐
參加03年廈門市交通旅游市場調查。
參加04年福建省大學生模擬炒股大賽。
參加05年晉江市房地產消費者市場調查。
現供職廈門基興閣房地產公司
個性特點
做事認真,能吃苦,工作責任心強。
求職意向
1.投資顧問(房地產投資,證券投資,金融銀行)
2.統計分析(財務)
3.網絡管理(網站維護,程序開發)
篇7
關鍵詞:雙語;雙語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7A-0201-02
上世紀90 年代,我國開始在部分重點高校進行雙語教學試點。2001 年,教育部制定《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標志著雙語教學在全國高校本科教育中正式推廣。多年來,雙語教學在國內高校不斷升溫和普及,各類高校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雙語教學實踐,雙語教學實踐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目前國內雙語教學中普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師資力量缺乏、課程設置不科學、教材選擇面臨兩難、教學手段陳舊,課堂效果一般等。因此,研究分析上述問題,探討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文在全面梳理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六大策略,以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雙語”和“雙語教學”的內涵
“雙語”(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兩種語言),是指在某個地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同時存在,并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歷史背景條件下,可能或必須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流的情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交往的方便,往往兩種語言并重,即Bilingual,或是一種語言為主、另一種語言為次。雙語人才,實際上就是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工作、學習的人。
“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與語言學術界經常說的“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FL)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ESL)在內涵上有所不同。在中國,包括英語在內的任何其他語言及其教學在通常情況下只能稱為TEFL,即把英語(教學)作為外語(教學)。只有當我們創設了一定的語言環境條件(主要是學習者周圍的人使用該種外語的比例),使英語經過一定的積累,逐漸成為日常交流的語言之一,才使英語教學從Foreign Language(外語)變為Second Language(第二語言)甚至是Bilingual(雙語)。
顯然就英語學習者來說Bilingual(雙語)是最高層次。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能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自由的切換。
二、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六大問題
一是對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標認識不清。有人把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作為雙語教學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認為,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為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少部分學生也抱著通過四、六級考試的目的而選擇雙語課程。這些對雙語教學本質和目的的錯誤認識,導致對教學規劃、課程安排、教材選擇、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一系列問題的錯誤定位和選擇,最終使雙語教學的真正目的難以實現。
二是雙語教學師資力量薄弱。許多高校都面臨著雙語教學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外語口語和專業水平俱佳的老師非常缺乏。一般教師精通專業知識,但英語表述能力不足;而英語專業畢業的教師聽、說、讀、寫能力都不錯,卻又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高校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出國經歷的卻很少,其外語綜合運用能力薄弱的現實與雙語教學的要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這已成為推廣雙語教學的一個瓶頸。
三是雙語教學課程體系有待完善。一些高校盲目推廣雙語教學,舍本逐末,導致學生喪失專業素養。針對目前大學生英語應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現狀,合理進行雙語課程體系的設置很有必要。
四是教材和教學資源不完備。國內引進了許多世界一流的英文原版教材,作為高校雙語教學用書。國外原版教材英文規范,內容新穎,注重納入學科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知識面廣,實用性、針對性較強。但是,與國內教材相比,國外原版教材內容發散性較強,條理不夠清晰,知識不夠系統,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由于國外原版教材優點和缺點均很明顯,所以在原版教材選擇上應持慎重態度。
五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落后。雙語教學是一種難度較大的教學模式,受制于英語應用能力的限制,教師們多沿襲“以寫代講”的傳統模式,缺乏多樣性的師生互動,導致課堂乏味、教學效果難盡如人意。為了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
六是管理機制不健全。雙語教學在我國正處于探索階段,一些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時間不長,相應的管理措施和評價機制還存在許多缺漏。主要問題有:對雙語教師的資格把關不嚴,雙語課堂教學、作業、考試等教學環節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對雙語教學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用一般課程的評價手段、評價方法來評價雙語教學,挫傷了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
三、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六大策略
(一)正確認識雙語教學的本質和目標
實際上,語言和專業是雙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習者能夠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綜合運用英語和專業知識進行跨文化交流和解決實際問題。以財政學為例,雙語教學首先是增強學生用英語思維來理解和表達財政學理論的能力,掌握財政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時,注重對學生專業英語的訓練,引導學生去接觸更多的英文文獻和資料,加深學生對國外先進的知識體系、思考方法以及前沿的學術理論的進一步了解。只有正確認識雙語教學的這一本質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課堂信息,保證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高雙語教學師資水平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是保證雙語教學質量的首要選擇。一是聘請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外籍教師或有國外留學經歷的碩士、博士進行雙語教學。這樣可以快速滿足對雙語教師的需求,但在普通高校實施還有一定的難度。二是在專業知識扎實、英語水平較高的中青年教師中選拔優秀人才作為雙語教學的師資儲備。通過聘請國外知名學者定期培訓、派送教師到國內著名大學接受專項培訓以及到國外進修學習等途徑,快速、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外語水平。這是目前較為直接和有效的途徑。三是建立雙語教學師資來源渠道。從長遠看,沒有穩定的師資來源必然導致雙語教師隊伍的青黃不接,有必要在師資的源頭上下功夫。例如,采用“雙學位”的方式,培養“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從跨科(原專業是外語)報考的研究生中選拔雙語教師;對在師范院校和外語院校就讀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分流,使那些有志于雙語教學的學生輔修外語或專業知識等。這樣就能源源不斷地為高校輸送雙語教師。
(三)合理設置雙語教學課程體系
首先,不能濫開雙語課程。應選擇學科發展迅速、具有國際通用性的學科的相關課程開設雙語教學。其次,注意雙語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和連貫性。在雙語教學開展之前,除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之外,還應開設專業英語、專業外文資料選讀等課程,介紹專業領域中的通用英語知識。第三,選擇理想的雙語課程開設時間。雙語課程最理想的開課時間是三年級,大學一、二年級主要開設大學英語,第四學期開設專業英語,這樣可為雙語教學做好前期鋪墊,縮短專業英語的講解時間,增加課堂教學容量。
(四)合理選擇教材和教學資源
合理選擇雙語課程的教材和教學資源,應該多管齊下。一是“引進”和“自編”相結合。既要引進國外原版教材,使學生原汁原味的吸收國外先進知識;又要針對學生實際專業水平和英語水平,在整理、消化原版書相關章節內容的基礎上,自編雙語教材或雙語教學講義。二是原版教材和中文參考資料相結合。教師應當為學生推薦中文參考教材,以保證學生不致因語言因素影響對課程所授知識的理解。
(五)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雙語教學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戰。教法必須靈活多樣,切實有效。譬如提問、討論,舉辦學生主題講座、辯論賽等;借助實物、圖片、視頻、案例等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緩解學生的語言壓力;讓學生用外語撰寫課程論文、案例分析等,強化外語能力和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通過網絡課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課的生詞的發音、意義、用法等,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
二是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發揮多媒體優勢,制作CAI課件,彌補雙語教學中教師英語口語和學生專業術語薄弱等不足,在課件中插入英文聲像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建立雙語教學網絡課程網站,呈現課程教學信息,設置相關知識、教學資源庫鏈接,豐富學習資源,營造雙語氛圍,創造協作式、探索式學習方式,以有效降低雙語教學的難度。
(六)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是規范雙語教學、推動雙語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一是建立雙語教學激勵機制。為推動雙語教學的開展,各高校應建立雙語教學專項經費,并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二是確定雙語教學標準。各高校對雙語教學的認識不同,對雙語教學的要求也存在差異。因此,亟須對雙語大綱、教材、作業、考試等內容和要求提出明確要求,避免雙語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三是認定雙語教學師資。通過外語口試(兼聽力)、筆試、能力測試等方式進行雙語教學師資資格認定,只有通過雙語教學能力測試并被授予雙語教師資格的教師,才允許走上雙語教學的講臺。四是監控和評價雙語教學效果。成立雙語教學質量考核小組,定期聽課,發放學生調查問卷,定期召開雙語教學師生座談會,了解雙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雙語課程教學質量評估。對教學效果較差的課程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或中斷雙語教學,以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志浩.高校經濟類專業雙語教學問題研究―以財政學雙語教學為個案[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09(78)
[2]盧有紅,彭迪云.金融學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與思考[J].科技廣場,2009(10)
篇8
著名經濟學家、北大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的辦公室里有兩座“高山”。
肆意擺放著、壘起來接近天花板的兩座書山,像摩天大樓一般矗立、排列在這間小屋內,使人仿佛置身于書海世界。窗外清晰可見的北京西山,在冬陽照耀下顯得沉穩、安靜。相較之下屋內倒是有著活躍的氣息。
“這里,就是做學問最好的地方。”平新喬說。
勤奮的幸運者
書,是平新喬一生的“密友”。
1954年生于紹興鄉下的平新喬自小就嗜書如命,“家里沒有書,但基本村里所有能搜集到的書我都看了。”平新喬笑著回憶道。鐘靈毓秀的紹興賦予這位農家子弟好學的天性和出眾的記憶力,而在小學編輯黑板報的經歷也鍛煉了他的文字表達能力,看似平常的技能則在日后成為了他的求學敲門磚。
1970年,16歲的平新喬因編輯墻報受到紹興文化館認可并被推薦,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這也是平新喬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當時的上海華東師大聚集了多位文史方面的名家,如哲學史的馮契,經濟學的陳彪如,中國近代史的陳旭麓等。從他們身上平新喬看到了在學術、求知上新的道路和境界。這3位名家都對平新喬有過單獨輔導。“當時的華東師大在文史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底,我有幸受教于他們,真的是受益匪淺。”平新喬在此期間通讀了馬恩全集、列寧文選和選集等書目。靠著勤奮與努力,他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華東師大學習不到兩年時間,平新喬又被抽調到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那時也參加到上海市委寫作組下經濟組內學習《資本論》。在這里,每周五會定期舉行有關上海財貿、商業、金融和進出口等方面的經濟會議。“我大開眼界,這些實際情況讓我看到了經濟是如何真正運行的。”平新喬說道,“可以說這段經歷令我豁然開朗,當時研讀《資本論》時有關流通、銀行方面的知識一下清楚了。”
1973年,平新喬的畢業學術論文刊登在《文匯報》上,他告訴《經濟》記者,“這就是我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開端。”畢業后,剛滿19歲的他在華東師大留校做了教員。“從這一點說,我是很幸運的。”
坎坷的求學路
如果說此前平新喬的人生道路是意氣風發的平順,那么之后的求學道路便是崎嶇不平的坎坷。
在時期,他屢遭磨難。關于平新喬的審查終于在1978年結束,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體育學院教課。一心向學的他接連報考了兩次研究生:一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研究所,一次是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然而阻礙他的并不是成績,政治審查這堵高墻兩次將他拒之門外。
“我很肯定地知道中國社科院和復旦大學都已經決定錄取我了,因為他們都過來調檔案了。”平新喬說道,復旦大學的老師都跑到他的母校華東師大進行了調查。礙于各類因素,中國社科院和復旦都放棄了筆試成績出眾的平新喬,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平新喬自己對此也很釋然:“想到在寫作組的經歷,我是逃不掉的。”
或許有著真正求知欲的人并不十分在乎環境的影響和命運的捉弄,對他們來說,既來之,則學之。平新喬并未就此放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上海體育學院走上了獨特的求學之路。
由于當時運動員需要學習的知識有限,平新喬的教學任務并不是很重,因此也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回憶起上海體育學院,平新喬說道:“那時體育學院格外重視英文。因為體育是中國開放比較早的領域,游泳、體操、排球這些項目的突破需要引進、翻譯大量外國資料,所以體育學院學習外語的風氣甚至強于華東師大。”于是這段時間內,英文書籍成了他熱衷的對象。后來在體育學院的英文考試比賽中還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另一個舉動便是平新喬經常騎車到距離體育學院不遠的復旦大學去旁聽。他旁聽了復旦經濟系77級的全部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的課程和經濟史、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等。他甚至還通過電視自學數學、物理和化學。而這一切的背后僅僅是因為他很“喜歡”。
平順,坎坷,對于一位執著的學者都是暫時的風景,平新喬從未忘記他的方向。1983年,已然29歲的他以“再試一試”的心態報考了北大經濟系。以破北大紀錄的《資本論》考試分數成功通過筆試,陳岱孫先生的面試也十分順利。但平新喬心中忐忑著的卻是最后的這一道政審難關。所幸在陳岱孫先生的保護和周旋下,平新喬終于跨過了那道艱難的檻。正式進入北大經濟系,平新喬感嘆道:“好像自已又活了過來。”
北大與留學
在平新喬看來,北大、北方所特有的厚重文化讓他深感自如,“對比上海的敏感、前沿,這里學術氛圍更濃厚些。”
到了北大,平新喬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專業經濟領域的學習。直到去美國后他才發現,70年代所學習的其實是屬于社會學的范疇。這中間巨大的差異敦促他奮進。在北大時,平新喬保持著每天將近100頁的英文原著閱讀量,同時也在不斷地補齊各類數學工具,一直到1989年留學離開北大。
其間,畢業后留校任教的平新喬追隨厲以寧老師,協助進行各類國內經濟研究的項目。再次與實踐正面對話,平新喬在運用經濟工具的過程中逐漸發覺了知識上的不足。來訪的美國經濟學教授用平新喬很難理解的前沿方法和數理知識刺激了他的求知心。他決定走出國門去大洋彼岸深造。
1990年開始,平新喬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旁聽了部分課程。平新喬遇到勞倫斯?薩麥斯、梯若爾、馬士金和哈代等年齡與他相仿的經濟學大家,親眼見識到了外國經濟學名家對問題精準深邃的把握能力,“在哈佛,經濟名家不看論文,只問幾個問題就可以將整篇論文的精華抓住,就會把人難倒。這個本事我可學不來啊!國內也很少有老師能做到這些。”
第一年的留美經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新喬覺得這樣一年回去是不行的:中國的經濟學在這一方面和世界還是脫節的。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自己的求知心,平新喬都有了一種必須繼續下去,直到完全弄懂的必要,“盡管我當時已經36歲了,但我也要念下去,這便是我當時的決心。”
1998年,44歲的平新喬拿到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待辦的三件事
平新喬別無他求,回到國內的這些年他相繼在清華、北大的經濟學院任教。“我的資本就在中國,于是就安心將學到的本事用到研究中國問題上來,將來能做中國的研究,也能與世界學術界交流。”
“在這個年紀了,我大概還可以做3件事。”
再編幾本教材是平新喬的第一件事,除去現在已經印了21次的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和1992年出版的《財政學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平新喬已經有了新的編寫教材的計劃,“畢竟教育總是有人要來做的,中國經濟學也需要人做一些基礎理論工作。”
第二件事,是對中國農村金融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工作進行總結。這項由平新喬組織的調查樣本涵蓋6省18縣,包括100多個村的4000個農戶。“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大學畢業后又有3段與農村接觸的經歷,我1998留學回國后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后來的國發院做了10年研究。我們想知道什么情況下,普惠金融可以促進減貧,在哪些情況下普惠金融沒有完全普惠,國家可以據此加以注意、調節。”
篇9
關鍵詞:財務會計雙語教學;教學目標;ACCA
財務會計雙語教學是為培養國際化會計復合人才的一門會計學專業學生拓展需求類課程,需要在培養閱讀專業文獻和專業寫作能力的同時,兼顧專業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專業術語,學習財務會計領域的理論和前沿知識,并了解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假設和原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主要是英美)財務會計理論的現狀,學習并通曉西方國家財務會計的各種實務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語進行會計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讀懂一般的外文專業文獻。
一、西方會計教學現狀
那么,在西方國家(英美),財務會計教學采用何種模式呢?筆者在分別對美國加州大學富樂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國龍比亞大學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學院的會計相關課程進行了跟班學習后,有以下幾點感悟:
1、專業方向種類繁多,但彼此差別不大
以會計學學士學位為例,專業選擇就分為企業金融學方向,市場營銷學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經濟學方向,法律方向和創業方向六個層面。其中,企業金融學方向和人力資源方向的的主要課程為:
Napier大學會計學學士企業金融學方向和人力資源方向的的主要課程設置對比表
學位研究方向
課程
設置
會計學學士企業金融學方向
會計學學士人力資源方向
第一學年課程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商業技能》《經濟學原理》《會計信息系統》 選修《市場營銷學》《行為學》《創業學研究》
《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行為學》《經濟學原理》《會計信息系統》 選修《創業學研究》《市場營銷學》《跨文化與組織管理》
第二學年課程
《公司會計》《商法與公司法》《職業會計學》《財政管理》《管理科學與統計》 選修《商務會計學》《商務》或《管理挑戰》
《公司會計》《商法與公司法》《職業會計學》《財政管理》《管理科學與統計》《人力資源管理概論》
第三學年課程
《高階公司報告》《高階管理會計》《公司財務管理》《現代公司財務》選修《稅務學》《管理會計學應用》《審計》《公眾財政學》
《高階公司報告》《高階管理會計》《公司財務管理》 選修《雇傭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發展》 選修《稅務》《現代公司財務》《管理會計學應用》《稅收編制與財政研究》《審計》《公眾財務》
第四學年課程
論文 選修《投資管理》《當代財政問題》《全球財政市場》《貨幣理論與政策》 選修《國際會計》《管理會計學改革》《戰略管理會計學》《企業社會責任》
《領導力的改革與創新》 論文 選修《全球雇傭實踐》《當代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選修《國際會計》《當代財政問題》《管理會計學改革》《戰略管理會計學》《公司管理》《投資管理》
由此可見,同一學位的不同方向所開基礎專業課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級之后逐步細分,在論文的寫作方面有較大的差別。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的不同決定了課程設置,論文方向,以及學生學習范疇的差別。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會計專業,基本只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和國際會計學之分,每一類學科方向的課程設置以及最終的論文選題沒有太大的區別。
2、課程結構設置簡單,以學生自學為主
英美大學課程每門課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師共同擔任。教學十三周,每周教學二小時(有的為一小時),教師輔導學習一或二小時。每門課只有一至二個大作業加一次考試。學生按要求應在三個學期內(每年三個學期)選學課程(相當于一個學期專攻三門課程)。每周總學時(包括輔導學習)在10個學時左右。教師只給大作業一個等級分,基本不詳細批改。
英美教學方式以學院為范圍開設課程,課程學時數少,由學生自由選擇規定數目的課程學習,這是很好的教學組織方式。相比較中國的本科教學而言,中國的教育學制長,學的課程多,有些課程與所學的專業無關,學時數非常多,每一門課程都只由一門教師完成,學生習慣于聽,而非自己學習思考,學習依賴性相當嚴重。西方的教學方法與中國的教學方法有相當大的區別,老師不會照本宣科,每周雖然只有2個小時的課堂講授時間,但是教學速度非常快,以財務會計課程為例,一堂講授課就涵蓋了2-3個章節,一百多頁的課本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基礎。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學生在課下閱讀大量的書籍,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財務會計國際化培養目標
會計教學理應培養契合經濟全球化與國際準則持續趨同的客觀需求,拓寬培養復合型會計國際化人才,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雙語教學要求,隨后又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中明確將雙語教學作為教學建設與改革的項重要內容,其后在2007年陸續了鼓勵雙語教學的舉措,即輔助教學的模式。眾多高校包括我們貴州財經學院開始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選取少量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現代會計學雙語),希望能提高學生掌握國際會計語言與規范的能力。
2011年,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快速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積極引進了英國公認特許注冊會計師(ACCA)、加拿大注冊會計師(CG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IMA)、英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1MA)等辦學方式,使用國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課,因而,教學計劃中的絕大部分必須采用雙語教學。在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須重構會計國際化教學目標,強調會計國際化教學是對傳統會計教學的有益補充,雙語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處于主導地位,財務會計雙語的教學目標定為:培育學生熟練掌握國外會計處理基本規范,能夠按照國際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并使用管理會計知識加以分析。
三、財務會計雙語教學的準備與實踐
1、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準備教學資料
通過西方會計教學的跟班學習和多年雙語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問題是明確教學目標。以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為例,由教師帶動學生朝會計國際化視野方向進行系統的培養,最佳程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通過教師串講,案例剖析,師生互動討論,由教師檢驗學生課前自學效果并解決重點疑難問題,提出系統的專業前沿理論知識。但實際過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實現,因為原版教材往往閱讀量很大,一些學生由于語言問題而不能堅持自學,或者雖然課前閱讀了課文和相關資料但不能把握要點,致使課前預習沒有實際效果而最終放棄。因而,選用合適的教材就成了雙語教學至關重要的問題。對于《財務會計雙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國際化的培養目標,著重于對ACCA人才的培養,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編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該教材從ACCA考試的層面系統介紹了西方會計的理論和實務操作方法,內容全面且難度適中,外語地道,語言明快流暢,學生可以領略地道的專業表達方式,了解中西方會計處理的不同,達到財務會計教學的目的,把握ACCA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拓寬國際化的視野。在中文教材上,選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編著的《會計專業英語》作為輔助材料,該教材采用中英文對照學習,是學生進行會計雙語學習的基礎材料。
2、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著重講解重點與難點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鑒于西方的授課經驗,學生的自我學習是關鍵。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定位學生的學習方向,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之后,按授課計劃進度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料供學生課前參考學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量用英文授課,在必要時以中文輔助解釋,主要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理解程度適當加以調整。在財務會計雙語教學中,筆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專題主要內容,列出關鍵詞并加以解釋,通過例題講解加深對學生理論的理解,提出問題讓學生以習作的方式解答,著重引導學生發現重點,理解難點,掌握解題的技巧。這要求雙語教師在掌控教學進度的前提下,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過程的互動,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要避免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知道聽的“填鴨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夠精彩紛呈的課堂變得平淡無味,甚至成了純粹的專業詞匯學習,或者出現備課時幾乎把每一句課堂用語都設計好,根本不敢多講一句教案上沒有的話,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默默無聞”的教學。
3、動手與動腦結合,恰當安排習題和答疑
在雙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看得懂、聽得懂,但仍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題目依舊不會做。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這些能力又不能僅依賴教師講授達到提高,問題長期積累下來,往往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教學的惡性循環。因此,習題課和答疑課就成了重要的環節。筆者認為,習題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師講解,可以請一些知識掌握得好的學生在充分準備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教師總結,或者由同學自由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課堂,可以針對全班、部分同學或者個人,借助于班級公共郵箱或網絡教學系統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習題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盡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學生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只是等著習題答疑,降低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筆者將習作的成績最終計入學期的總評成績,以便將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理論跟實踐相聯系,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同類課程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學校雙語教學的總體質量,有效實現雙語教學目標。
參考資料
[1] 于洪,周恒男.對管理會計雙語教學方案的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7-28.
[2] 史艷紅.解決高校雙語教學中矛盾的方法與途徑 [J].山西大學學報,2007(04).
[3] 李穎琦.高校雙語教學實踐研究[J].會計之友,2008,(1下).
篇10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學習建議;案例教學;研究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095-03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中國之后,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推廣普及”階段到“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提高階段和應用研究的推廣階段”,再到“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階段”[1](李子奈,2008),其經歷了與傳統經濟學內容的不斷磨合,直到完全融入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中。計算機技術、網絡以及學術交流的國際化都為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普及和不斷創新又為提高我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縱觀國內外應用經濟學研究成果,其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作為主要分析工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目前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主要經濟管理類期刊中,以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主要分析方法的論文占比已超過50%。計量經濟方法在應用經濟學及管理學科學研究中應用的增加和普及,使得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它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2](洪永淼,2007)。計量經濟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在使用廣度上在國內都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且其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已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很多學生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或認識上的誤區,尤其是在部分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中,這些問題可能直接導致結論的錯誤,進而使一些學者開始懷疑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很多講授和傳播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試圖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象[3](李子奈,2009等)。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多年教學和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當前研究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在學習和使用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本文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將歸納目前部分學生,尤其是非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甚至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計量方法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三部分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最后給出本文的結論。
二、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無論是在經濟理論的科學研究中,還是在經濟問題的實際分析中,采用計量經濟方法解決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學生為了趕上這趟“潮流”,在分析問題過程中積極地開發和使用各種前沿的計量方法,而忽略了模型需要滿足的一些外部條件,例如模型設定的假定、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模型的經濟意義等。本部分將主要歸納幾個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第一,計量軟件的多樣化,弱化了學生對很多基礎計量方法的探究。隨著計量經濟方法在經濟分析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很多學生開始注重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計量方法,尤其是前沿的方法。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量方法的相關軟件也越來越豐富,促使其應用變得更加普及。然后正是這種軟件的多樣化和智能化,弱化了很多學生對計量經濟方法理論基礎的探究,如模型估計前一些必要的檢驗等。很多研究生在使用計量方法時,只是簡單地將搜集到的數據輸入到一個類似“黑箱子”的軟件包中,然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結果。
第二,過分強調計量方法,而忽略了經濟理論。與第一個問題不同的是,還有部分學生也許對計量方法使用得很好,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更應該是一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時,缺少必要的經濟理論支撐和分析。眾所周知,目前在國內一些經濟類核心期刊中,超過50%的文章采用計量經濟模型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這種現象使得更多的研究生喜歡在論文寫作中加入計量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當很多學生陶醉于學習和應用各種先進的計量方法分析問題時,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忽略了也需要閱讀大量經濟學、金融學或財政學等與本專業理論相關的文獻或教科書,進而缺乏對實際經濟現象深入的觀察。因此也許他們可以采用計量方法得到非常合理的結果,但他們根本無法對結果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這一現象并不是個例,而是可以在大部分碩士生的寫作中看到——很多的結果圖表,文字卻很少,看上去更像一個經濟學的實驗報告,而不像一個學術論文。這正是由于很多學生片面追求計量方法的前沿性和復雜性,而忘記了計量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如果計量模型的使用和結果分析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撐,則變成一堆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漂亮的圖表,而無法體現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真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