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8:3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美文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美文學論文

篇1

英美文學有著相似的地方。美國文學的特點的形成過程中受到英國文學的影響較深。最初的美國文學一直是以模仿英國文學為主的,隨著美國的獨立和美國人的意識的轉變,美國文學已經脫離出英國文學成為獨立的文學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家的出現,美國的文學也越來越繁榮,甚至可以和英國分庭抗禮,成為真正獨立的文學。受到英國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學也具有類似的忒單,但是美國文學更加注重對自由的表達,同時更加具有浪漫主義思想。

2、文化差異對評論英美文學的影響

正如莎士比亞所講的那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在評論文學作品時的感想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講,不同文化內涵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評論英國文學概括的來講就是在反叛和繼承中掙扎;第二方面,美國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產生時間相差不多,因而,評論美國文學時要先探討有關的文學起源問題;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評論之間的差距。

英國文學評論的特點和莎士比亞描寫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類似,英國的文學評論自十七八實際開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無論是神秘的宗教色彩還是現代化個性的文學評論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國文學不斷在突破和繼承傳統的文學評論理念。客觀來講,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英國文學的評論沒能實現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無論從結構主義還是新歷史主義的文學理論中都能看到英國文學思想的痕跡。因而,從英國文學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英國文學評論是從荒誕與絕望中反思,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來理解英國文化。由于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學評論的出現時期是相同的,因而,我們無法從美國的文學進程中來把握文化差異對評論文學作品的影響。然而,隨著美國的崛起,美國文學這顆陌生的種子在不斷成長,雖然美國文學中有英國文學的影子,但是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學體系。

我們通常把英美文學放在一起評價。在不斷的發展歷程中,英國文學的評論模式和理念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尤其是和美國文學比較之后,英國文學顯得更加純正。但是,英國文學評論中猶豫不決的性格特點使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被美國迎頭趕上甚至遠遠超過。對于讀者來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我們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況下,卻使我們在求新追變的層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國相比,美國是開放的,是沒有歷史負擔的,這種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使得美國可以充分的將各個不同文化的優秀成果收為己用。

3、結語

篇2

(一)電影具有文學價值許多電影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而且電影在體現文學價值時具備兩方面的內容。首先,電影的制作來源于文學的文本,電影不過是文學的一種載體。英美文學的文學色彩非常凸顯,而電影的制作離不開文學文本,并且將文學文本用圖像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許多人都希望電影可以體現更高的文學價值,而不是純商業的電影制造,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去展現文學魅力的電影是人們特別期待的。其次,電影是對文學文本的另一種闡述。電影作為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材料,教師可以與文本進行對比的講解,積極引導學生對電影和文本間差異的思考,可以促進學生對文學更深入的理解。電影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學生通過電影材料,不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學,而且可以對英美文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二)電影可以輔助文學教學電影是英美文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通過播放電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文學的學習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電影更易實現,學生看電影更加直觀,能夠促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進行溝通時更有想法。其次,學生通過觀看電影,會對文本產生好奇心,善于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尋找與電影的不同之處,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學生對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為學生播放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的手段。許多學生十分迷戀電影,播放電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狀態,而學生對電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斷回味,會試圖從文本中尋找文學的魅力,這也就促進了學生對文學文本的閱讀能力。

(三)文本和圖像結合是時代的要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學生的思維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而我國高校的傳統教學方式必定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其教學方法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我國,有許多高校的專家學者等對電影引入課堂的教學方式達成了共識,并且希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實現文本與圖像的互動,從而更加適應教學方式的改革。

二、電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選擇材料的原則選擇材料原則主要遵循兩個方面:一是態度開放。選擇的電影素材只要是能夠培養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文學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為教學時選擇的材料。目前來說,電影對原著進行的改編的方式有三種,即忠于原著的翻譯式改編、細節性放大但與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編、對原著大膽創新的自由式改編。這三種改編的方式中,最為肯定的是第一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后兩者也是有可取之處的,通過給學生播放后兩種方式的電影,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從多種角度去看待文學作品。二是選材精煉。一部電影的播放時間較長,而高校學生的課時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將一整部電影全部播放完畢,所以教師在選材時,要使選擇的材料與授課的內容高度相關,從而使教學效果發揮更加理想。倘若電影選材不當,可能對學生產生誤導,因此需要教師在選材過程花費時間和精力,更準確的把握選材原則。

(二)播放材料的原則播放材料原則主要遵循兩個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觀評并舉。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播放電影的目的。播放電影是為了使學生對文學加深理解,使學生輕松的學習英美文學,而不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增添負擔。這就需要教師謹慎考慮電影播放,科學合理的使用電影素材,從而使電影引入課堂是一種放松的娛樂形式。其次,適時插入對電影內容的評論,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形成批判思維。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利用電影播放手段時,需要對電影適時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學計劃對學生提出一些思考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的邊看邊思考,又不會使學生只是單純的觀看電影忽略了文學文本的學習。

三、電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將學生課堂權力歸還給學生將電影引入課堂,可以有效的使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二是學生自主選擇相關電影素材。首先,教師授課之前,學生對文學文本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過教師課堂播放的電影,學生可以有效的將閱讀文本和觀看節目相結合,從而學生會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于影像中與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學生會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十分有利于師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其次,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尋找與文學文本相關的影視資料,在課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體的對比,利于師生對影視資料與文學文本間不同之處的研究。

(二)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互動環節這種方法適合輔助對名人名家的教學活動中,因其作品較多,被翻拍成影視也較多,所以調動全班同學一起參與互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課堂學習的主人公背景較為復雜,作品較多,教師則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各個小組布置任務,從而在課堂上起到匯總的效果。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互動環節的方法,可以使小組同學在搜集資料過程中更有效的對文學文本進行學習。

(三)尊重學生對文學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學中,有許多名著的理解與學習難度很大,學生理解文學文本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從而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畏懼和不滿情緒,所以教師應尊重學生對文學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贊同。在學習英美文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電影,這些電影通過現代意義的翻拍,能夠增強學生對文學文本的理解。學生觀看文學電影過程中,必定會對電影的某個情節產生共鳴,從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師應在學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礎上對學生理解給予肯定,并且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加強理解。

(四)兼顧文本與圖像的結合在我國高校的英美文學授課過程中,兼顧文學的內視性與圖像的外在性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學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與我國高校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時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學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學的內涵,而電影形式與我國高校學生的距離較近,通過電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幫助學生增強對文學文本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和電影進行對比,有利于學生對英美文學的深入探討和研究。

四、結論

篇3

文學評論是隨著文學作品的出現而出現的,它與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他們都被認為是世界文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文學評論只是一些讀者對文學作品進行的主觀看法和建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評論也在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和評論方法。進行文學評論的前提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專業分析,沒有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研究和份就沒有資格對其進行評論,當然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其實也是文學評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學評論就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能夠通過相關理論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為文學創作者的在創作提供借鑒。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英美文學可持續的健康發展。英美文學評論主要是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創作意圖和作品的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加強作品讀者對小說、詩歌等的理解,提升讀者的鑒賞水平和文學素養,同時為文學創造者以后的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鑒,促進文學作品的良性發展。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如果要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我們必須對要評論的文學作品進行仔細研究。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側重點則是科學精神,也就是說東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質上來說就是不一樣的。東方文化在進行文學評論的時候主要是對人的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觀的評論相關事物。中國的語言藝術講究的是語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導演的動作電影《臥虎藏龍》一樣總是給人一種出神入化、極具詩意的感覺。西方文化講究的則是相對理性和科學性并強調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馬史詩》的創造。東方文化強調的是與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溝通,西方關注的重點則是自身與外部的關系。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兩者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為它們的出發點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學評論家們認為《城堡》主要是為了表現人們對于上帝的追尋,具體表現猶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尋精神寄托,表現人類對存在的意義的追問。以中國來說,大部分相關評論主要是對于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點等進行的討論,較少設計《城堡》的主題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側重評論與文學作品內容相關的社會、心理等的問題,目的是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規律。東方文化重點研究的是具體作品的情況和它的藝術方面的問題。我們以《老人與海》為例來進一步說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對英美文學作品評論的影響。美國文學評論認為《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表現出的硬漢品質是文學作品的創造者個人意愿的擴大化,相關的文學評論沒有對作品進行升華。而中國的一些英美文學評論家則認為小說主人公表現出的硬漢品質所反映的其實是美國的廣大底層人民對于人性的追求,這種品質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國的文學評論中的大多數都只是對作品自身進行相關分析和研究,一般會從文學中對人物的與社會的聯系進行細致分析,習慣將作品中所表現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進行評論。西方文化評論通常會以更加客觀的視角去比較不同文化作品之間的差別并進行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學評論體系。眾所周知,西方社會已經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樣、分類細致、辯證的文學評論體系。

三、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某種文化的主要載體,人們都是通過語言交流來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常說語言沒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見語言對于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是同源文化,因為它們有著相同的語言基礎。英語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個重要的階段。英國的英語作為英語語言的正宗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但是這卻使得英國的文學評論家在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文學評論時總是存在顧慮,總是怕對傳統英語語言破壞。而美國英語則不同,美式英語雖然與英式英語有著很多相同之處,但是由于美式英語是在英式英語與北美土著語言相融合而形成和發展的,與英式英語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時,美國是一個歷史并不太長的新生國家,對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滿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顧慮和擔心。

英國的文學評論總是在繼承還是發展的問題上糾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無論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創造手法還是荒誕的手法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該時期英國文學評論在繼承與改變傳統之間所進行的自我爭斗。該時期的英國文學評論正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樣優柔寡斷,總是不斷對自己發問:生存還是死亡。英國文學評論家們也試圖通過結構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理論來打破傳統,對相關理論進行重新的理解和闡述,但我們依然能夠從英國文學評論中看出傳統思想的痕跡。美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完全不同于英國文學評論,美國文化其實是多種文化的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沒有英國文學評論家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所以美國文學評論能夠運用各種理論進行文學作品的評論,同時也容易進行創新。總之,美國文學評論更為自由、開發。英國文學評論強調禁欲主義和神權主義,表現出來的是傳統的人本主義色彩。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不斷進步,英國文學評論中也進行了不斷地創新,做到文學評論的與時俱進。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國文學沒有英國文學評論界那樣的歷史負擔,美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不同文化的養分,使得美國文學評論具有了自由、開發并具有很強的創造性的特點。

四、小結

篇4

文學是什么?對于它的定義很多。文學可以是對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映的文學。它能說出“文學”定義的一些部分,但是它也僅僅表現出了這一部分。因此,文化所蘊含的層次性較多,呈現出多層次的現象,屬于多層次的結構。文化與社會息息相關,這表明了它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早在初高中,我們就知道英國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文學呈現出急劇發展的態勢,只有二百年多年的歷史。我們在進行欣賞的時候,每一部佳作都受著時代脈搏以及時代焦點的影響。

1)作品對現實的反映

例如:20世紀英國杰出的小說家勞倫斯,他的風格主要是以現實主義為文學范疇,大部分作品都以自己的家鄉為背景,從家鄉諾丁漢郡體現出他作品所蘊含的寫實意味。《香》這部作品,寫實意味非常種。通過這部作品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一名礦工家庭的艱辛,甚至能清晰的看到血與淚的交融。勞倫斯出生于一個平凡的礦工家庭,故事的背景也就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這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被勞倫斯的手筆將工業革命下對工人階級帶來的巨大影響體現的淋漓盡致。由此可見,一名偉大的文學作家與他每一部優秀作品的出爐,通常都是在歷史的特點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的影響下而形成的,而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家,他們的經典作品反過來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時代的獨特風貌。讀者在進行欣賞的時候,必須要對人物更加了解。作者與讀者在研究人的過程中,需要在一定的文學范疇內進行。社會其實就是這個范疇,它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了人所處于的社會、作者所在的時代以及讀者的社會背景。

2)歷史成就作家

文學是時代變化的產物,文學時代進步的鏡子,每一部文學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屬于一個時代以內的。從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到批判現實主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時期都造就了偉大的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主要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這個時期:工業化與城市化加快,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以及很長時期的經濟蕭條,接下來的社會價值體系的崩潰等等歷史原因都對這些文化者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時期的作家善于抓住人們的內心世界。很多作品體現出了作家在美學上敢于創新的精神,反出在精神上達到大徹大悟的渴望以及對所有同胞進行生命的吶喊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所熟悉的現代主義作家海明威就是“迷惘一代”的代表性人物。我們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沒有深層次的了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細節,沒有掌握其歷史背景,沒有將文學所發生的、發展的與演變的過程放在一個時代的背景下進行討論與研究,就不能找出文學內涵的發展規律,就不能更深層次的去理解各個偉大的作家表達的創作意圖,不能捉摸到作家所表現的創造風格,更不能體會到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實意義,不能在藝術的影響下產生共鳴,不能深刻的解讀文學作品。

二、人文素質的加強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要堅持分類知道、堅持以生為本、崇尚因材施教,積極推行英語個性化教學,適應國際要求。”英美文學融入了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不同方面的知識,學生在進行欣賞的時候,加強人文精神的吸收,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與文學進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基礎語言課程,也能打開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素質教育的綜合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操作性。”因此,在制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時候,要以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為出發點,從而加強文化知識的傳輸。文學欣賞課程應該融入文本于史綱,實現文史一家的課程,將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從而對社會、文化進行更深刻的了解,對經典的作品進行欣賞,加強語言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三、社會需求

“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呈現多極化與世界經濟轉化為一體的時期。國際之間的競爭在各方面都比較激烈,也逐步加強了國際之間的合作。而這類競爭主要體現在人才之間的競爭,而合作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此,作為大學要重視對新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要成為國際化新型人才,首先要對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與地理環境進行深刻的了解。外國文學史也就是外國文化史,對文學與文化整體、文學與其他文化子系統的考察、分析、理解,然后將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進行對比,從而更好的學習與掌握外國文化。”同時“通過學習與比較,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并從中吸取更多的有利因素,從而讓我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廣泛,英美文化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加強介紹與交流,為培養國際新型的人才作出貢獻。

四、創新教學

篇5

    論文摘 要: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授課教師應合理應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幻燈片、視頻、音頻文件及網絡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英美文學課程是針對于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對英語這一門語言的運用能力,增強對英美文學及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1]英美文學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屬流派跨越了多個時代,所歸屬的政治、歷史時期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知識量特別大。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顯得頗為重要。[2]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所遇的障礙 

    課時不夠。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之風的影響下,許多院校注重開設“實用”類課程而刪減英美文學課程或課時。根據統計,目前許多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中英美文學課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為二至四門,有的只有一至二門,每周只有兩課時,而且課程設置隨意性大,設置結構單一,選修課少,英美文學史與文學作品選讀課程的關系處理不好。傳統教學模式下對課時量的需求很大,而實際課時偏少以及學生興趣不高的現狀導致教學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學課程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學史方面,教學目的是講述文學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貫通、主次分明、脈絡清楚;在英美文學選讀方面,教材應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傳記等各種題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讀性、代表性、時代性和文化內涵,所選的作品應能體現作家的寫作風格,應有作者、作品介紹以及重點、難點注釋和思考題等,以便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是將文學史與文學選讀結合起來講解學習,但由于受到課時量的限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時間內很難使學生窺見整個英美文學史的全貌,更難分析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風格特色。 

    學生興趣不濃。英美文學課程的講授和學習不但對教師有著較高的素質要求,對學生也不例外。首先,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閱讀和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減少障礙;其次,學生對英美文化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語言表層技巧所反映的深層社會文化內涵。但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望而生畏,從內心就有著一種抵觸感,覺得自己離英美文學的國度太遙遠,認為英美文學的語言生疏,用詞陌生,難以理解,文學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更是極為陌生,這就進一步拉遠了他們與文學作品的距離。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反而使學生認為文學課程非常枯燥無味。 

    二、現代多媒體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運用 

    在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匱乏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容量小、信息量傳遞不足,學生的知識獲得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知識儲備,而一個教師即使再博學,也無法達到網絡資源所覆蓋的信息面。[3]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以變應變,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大膽的改革,在備課時應做好充分準備,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傳統意義上,多媒體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媒體:1) 文字和旁白;2) 圖案和插圖;3) 靜態的照片;4) 圖表和圖形;5) 視頻和動畫;6) 音樂和音響;7) 網絡。[4]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一)幻燈片的運用 

    自古以來,人類都是通過視、聽、嗅、觸、味五種感官來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從圖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學課程中所介紹的許多作家及其作品對于中國學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強學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變成直觀的圖像展示在學生面前,是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忽視的。越是陌生的內容,就應該以一種更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來講述,以幻燈片的形式將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給學生,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激發學生閱讀英美文學原著的興趣。PPT課件的制作可以將跨時代的文學作品進行整合對比,可以引入更多的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參考資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作者作品的羅列,作品中精彩選段的呈現,從而能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在了解文學文本的同時進一步了解不同時代的英美社會文化。

    (二)視頻文件的運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大量根據英美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被引進到國內,學生可以更廣泛地接觸到英語語言文學,聲情并茂的視頻資料拉近了學生與英美文學所體現的西方文化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一時的視覺享受上,而應該借助視頻文件這座便橋走入英美文學的國度。英美文學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課堂時間很難逐一詳細分析單個文學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學生的閱讀時間有限,在沒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況下分析作品,只會加大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觀看由英美文學原著所改編的電影,在學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及人物后,再利用課堂時間重點分析教材上作品選讀的內容,這時,學生根據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可以較輕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對比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時,形成自己的文學觀點,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觀看影片,讓學生在人物形象和情節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學選讀教材中的選段進行講解,這時可以請學生自己根據上下文來分析文本選段,討論電影中的苔絲與哈下的苔絲這一人物性格表現有何異同,進而拓展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發學生對文學文本閱讀的興趣。 

    (三)音頻文件的運用 

    視頻文件可以增強學生對英美小說的了解,而音頻文件則更適合被應用在英美詩歌的教學中。聽覺和想象力是理解詩歌的關鍵,英美詩歌中的格律只通過書面的講解很難被學生所理解,只有當學生直接聽到抑揚頓挫的格律時,才能感受到英詩之美。最古老的英語詩歌形式就是民謠,也稱歌謠,這些民謠就是以聲音的形式被傳載至今,現在,隨著人們對英語語言運用的重視,朗誦英美名詩的音頻文件已經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將這些音頻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如在講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蒲柏的英雄雙行體或華茲華斯的浪漫主義詩歌時,都可以讓學生靜靜地聆聽,一同感受詩歌韻律。除了運用音頻文件來感受詩歌的格律外,教師還可以用它將音樂和文學聯系起來。《友誼地久天長》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譯成了不同的語言,用這首歌作為一個引子來介紹蘇格蘭著名農民詩人彭斯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樣一來,文學作品就能以音樂的形式來親近聽眾。  (四)網絡的運用 

    閱讀文學作品是學生作為個體從讀物中汲取精神營養的腦力勞動,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在文學教學中,教師是不能代學生理解的,作品意義是學生欣賞作品本身的結果,它不在教師的頭腦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語里,而只能由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網絡則是用來作為輔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工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利用網絡來了解課堂上所要講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的時間來考察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情況,可以以簡單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創作的背景,也可以師生換位,讓學生來介紹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用電子郵件方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寫作予以指導, 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批改作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學會上網搜索文學電子書和文學評論資料,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文學學習中。[6] 

篇6

    建構主義理論與英美文學教學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尤其是在維果斯基的理論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它認為:教學中,學生個人的“經驗”和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中起重要的作用;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在此過程中,知識、內容、能力等不能被訓練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構;這種建構過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一個已有的知識結構作為基礎。學習者主動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文學課教學應從學習者個體出發。真正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充分把閱讀、欣賞、評論等自主權教給學習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訓練其思維能力及研究能力:教師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從而使他們構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作用,認為他們在走進課堂之前。頭腦中已形成豐富的經驗,能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文學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而應把他們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教師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能用自己對知識正確性的強調作為讓學生接受它的理由。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們自己的構建來完成,以他們的經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也是分析、檢驗和批判新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先有經驗及知識對作品理解的影響,運用各種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識,引導他們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先前經驗對其意義構建的影響,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培養他們多樣化思維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傳統的文學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學設計理論幾乎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按此理論設計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不利于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

    搭建支架,培養能力。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斷地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由于文學課內容龐雜。課時量有限,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尚不足以真正欣賞英美文學原作,要求他們系統全面地掌握文學史及文學作品是不可能的。教學中,教師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及文學鑒賞能力,力求學有所感,學有所獲,并逐漸培養他們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首先,搭建支架:圍繞當前學習的問題,建立概念框架。以講授文藝復興為例。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圖片等)激活學生中學時期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及對莎翁、培根等人作品的了解情況,幫助搭建基本的知識框架:該運動興起的緣由、過程、實質、意義、代表人物、作品等。其次,進人情境: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并提供可能獲得信息的工具,鼓勵他們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學習資料,以啟發討論式教學為主。學習Hamlet的節選時,教師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Howdo you understand “to be or not to be”in the context of thesoliloquy and of the play as a whol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Hamlet?/From Hamlet,could you learn Shakespeare’s humanisticideas and his literary ideas?etc.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學生可觀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或研讀原著,或利用網絡查找資料等,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最后,探索研究:學生自愿組成小組(3至5人)進行分析、思考、探索、研究作品;教師啟發、引導學生,使他們最終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攀登。由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賞析,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每個學生都應具有獨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會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

    協作學習,共同提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該群體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觀點和假說,進行協商和辯論,先內部協商,即和自身辯論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然后相互協商,即對當前問題擺出各自的看法、論據并對別人的觀點做出分析和評論。通過協作學習環境,整個學習群體將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習文學作品,經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交流或編排所學過的作品是非常有益的;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便于補充、修正、加深學生對所提問題的理解。學習Hamlet,每個學生對王子的理解都不一樣,通過展開對該人物性格和人性的討論、分析,將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和賞析。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成立文學愛好協會,組織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借助協作學習,學生能發現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自主性學習的習慣,完成對自己知識的建構。

篇7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養。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提高學生的英美文化素養貫穿于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重視大學生英美文化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實現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從而適應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一、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英美文化素養

    大學英語是一門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的教學大綱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法、詞匯知識,還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傳統的外語教學重視語言技能的傳授卻忽略了文化素養的培養。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所占比重較低,人們將大部分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將課堂時間完全用在語音、語法和詞匯等語言技能訓練上。結果在實際交往中,學生很自然地將漢語使用習慣帶人跨文化語境,常會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識而犯錯誤,輕則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重則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專家、學者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林意新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其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這里所指的綜合應用能力不僅包括聽、說、讀、叮、譯的能力,還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和文化素養,即能夠了解母語與目標語文化的差異。王永杰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法、詞匯這樣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要重視并加強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張萍認為,加大英美文化教學力度是深化外語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唐美蓮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學習英美文化對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積極作用,闡述了大學生具備一定英美文化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曉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認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提高其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張舍茹闡述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使從只注重培養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文化素養過渡,使文化規則成為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如專題介紹法,討論法,媒介視聽法,自主閱讀法等。

    這些努力都對文化教學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忽視或輕視文化教學的問題依然存在。

    二、培養大學生英美文化素養的作用

    筆者在多年的英語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發現,培養大學生英美文化素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英語語言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它生動、有趣、知識性強。由于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我們學習與漢文化不同的英語時感到有不小的障礙。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產生了畏懼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和巧妙運用,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而且能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話: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把‘該隱’叫起來了”。“遲到”和“叫起該隱”有什么聯系呢?原來,該隱是《圣經》中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長子,亞伯的哥哥。由于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貢物,而沒有看中他的,該隱為此妒忌,殺害了弟弟亞伯。該隱是個性情狂暴、容易發怒的人。在英語中,cain成為devil魔鬼)的同義詞,常用raisecain表示“大發脾氣”。因此,上面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要大發雷霆了”。老師在講解這個句子時,把相關的背景知識加以介紹,使學生增強理解的同時,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講到simile(比喻)這種修辭格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一些與禽獸、顏色有關的聯想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別的現象。如:在中國古時代,人們把龍( dragon)和鳳(phoenix )作為皇權的象征,龍是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有“望子成龍”一說,而西方人則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以消滅。再比如,“虎”在中國人眼里是百獸之王,漢語中許多帶“虎”字的詞語就體現了這一喻義,如:虎子、龍潭虎穴、虎踞龍盤等。但是在英語里,“虎”的地位卻被“獅”所取代,眾多詞語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額)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等都說明了“獅”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類似中國人眼中的“虎”。

    這些文化知識的講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有利于提高授課效果。

    (二)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其知識面

    書本知識的獲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在內的課外知識的介紹和了解也同樣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是培育英語語言環境的沃土。向學生適時、適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能開闊其視野,擴大其知識面,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

    英語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文學作品。《圣經》和莎士比亞戲劇是最杰出的代表,許多出自《圣經》和莎士比亞戲劇的成語和典故早已家喻戶曉,如“wiseas solomon"(像所羅門一樣地智慧過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參孫一樣力氣大)等。它們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英語又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語言。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英語又涌現出了許多新的詞匯和表達,如cyberspace(網絡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價格聽證會)等,它們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加深語篇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經過研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對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已經取得了共識。讀者閱讀時可以運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去理解語篇所傳遞的信息,如果對語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讀懂英語語篇的內涵,從而導致理解困難,甚至產生誤解。所以,在語篇教學前,教師除了要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外,還要事先給他們提供理解語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或提供提取這些背景知識的途徑,擴大其知識面,引導他們準確地理解所讀的語篇。

    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夏天”常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煦。)“夏天”在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中所表達的意思竟是如此迥異,這是由于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嬌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于北溫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有了這種背景知識,對莎翁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聽力水平

篇8

英美典故具有突出的語言特色,寓意深刻。它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英語典故的用詞簡練,意味深長。它不僅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還被譽為語言和修辭藝術的瑰寶屋。英語典故在英美文學發展史上可謂是歷久彌新,無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典籍、宗教文獻,還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英美典故都占據著自己的一片天地,且廣為流傳,由此可見人們對其的喜愛程度。根據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將典故分為以下幾類:

1、基督教典《圣經》的典故英美國家中,基督教是人們普遍信仰的宗教,它涉及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西方社會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西方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倫理觀等也深受其影響。《圣經》,作為基督教的教典,是西方文化形成的另一源泉,對英語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也極大地促進和豐富了英美典故的發展。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典故都是從《圣經》中引用的,比如圣經中的人物或重要事件。如:forbiddenfruit禁果該英美典故出自于《圣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亞當和夏娃由于抵擋不住誘惑,偷吃禁果,最后被從伊甸園中逐出。除此外,還有大量來自于《圣經》中的典故,也是我們所熟知的,如:Heapcoalsoffireonone’shead以德報怨AspoorasJob家徒四壁Juda’skiss口蜜腹劍lostsheep迷途者

2.其他來源的典故有些典故產生于民間的日常生活中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然后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約定俗成,來象征一定的人或事。英語典故有些是存在于一些書面的典籍之中,而部分則是獨創的,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語言特色。這些典故,如果我們只從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不能真正領悟它的內涵,我們只有結合它的來源,它的文化背景,才能對它進行準確的解讀。

二、英美典故的翻譯方法

濃厚的民族特質和地方氣息是語言的一大特色,英美典故也不例外。因此在英美典故翻譯時,必須根據其來源及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選擇翻譯策略。英美文學典故常用的翻譯策略有下面幾種,重點講2種:

1、套譯法漢譯中西方文化畢竟有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典故如果不能夠用直譯策略翻譯,如果要堅持采用直譯,不可避免的將導致其真正內涵無法傳達出來。但是如果這些典故與某些漢語典故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就可以采用套譯的策略,通過其他漢語典故將其呈現出來。如:Crocodiletears假慈悲Cantheleopardchangehisspots江山易改,本性難移Somepreferturnipsandotherspears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篇9

通過深入英語教學課堂掌握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實際情況,多媒體英語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主次不分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現代教學理論注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當前的多媒體教學實踐中,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按照課件被動的“放戲”,學生成了被動的“看戲”者,教師和學生都丟失了自己。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不能的單一化,我們要始終記得發揮教師的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課件制作過于追求效果,甚至“華而不實”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活力,使某些過于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在多媒體的演示下更加生動,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但是教師也對這些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圖像等特效愛不釋手,使得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鼠標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這時,多媒體沒有起到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所以,對于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定要注意不能華而不實,追求花樣,一切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

3.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時間過長

由于新課改要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大多數老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致跟風現象相當的嚴重。幾乎所有的課程都在運用多媒體,學生一天下來眼睛都是盯在多媒體的屏幕上。學生出現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4.教學過程中情感缺失

多媒體英語教學中,很多老師放棄了傳統的教學手段,粉筆與黑板被拋棄在一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按照教學課件按部就班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很難產生的一些突然而至的靈感,畢竟做課件的過程和在課堂講授的過程是有差異的,這對一堂課而言就產生了不少遺憾。好的手工板書也是教師風格的體現,有無形感化的作用。過多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也就沒有了偶像作用。所以教師應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

二、相應對策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上面的問題,教師應該從英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從每一節英語課的教學需要出發,科學的設計自己的多媒體課件,認真的選擇多媒體教學策略和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效果。

1.課件的制作和利用要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而定

畢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不能為吸引學生注意力,尋求感官刺激,而講究多多益善,或制作得華麗虛空。

2.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要在教學手段方面既發揚“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法傳統教學的優點,又要適當合理利用多媒體,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日常的教學中,英語教師完全可以聰明地利用計算機來克服不足,揚長避短。如,書寫不太美觀的老師可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或方正奧思等多媒體制作工具來設計板書;發音不夠標準的教師可讓學生多聽與CollegeEnglish配套的磁帶和光碟;繪畫能力不強的老師可進行圖片掃描,用計算機顯示,起到與掛圖同樣的作用。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物為人所用”。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同時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在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造學生的創新人格,是新課改精神的重要內涵。在靈活多變的英語教學課堂上,程序化的電腦語言并不能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更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善于抓住和保護學生瞬間的創造性火花。要靈活運用CAI,讓學生變被動地觀看電腦屏幕為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總之,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對于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必須從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多媒體運用的技巧,改正以往是失誤,科學合理的運用多媒體,發揮其最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肖衡,許曉敏.淺談多媒體CAI課件的制作.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10.

[4]張莉,咸洪泉,王殿坤.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5):01.

篇10

【摘要】尊重文學性原則。多媒體信息可以包括文本文件、圖形圖標、靜態圖像、動態畫面、視頻影像、聲音和音樂等,由于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是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我們應該在英美文學課堂上注重文學作品的文學性。雖然我們提倡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采用各種媒體形式,并不是說多媒體教學就是要插入大量的圖片或動畫,不管與教學目的是否有關。

1前言

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美文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主干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對此有明確的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見在高校英語專業開設英美文學相關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中提高英語水平,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是,在傳統的教學中,英美文學課程都是學生在單一的接受教師的說教,最多可以在課堂上接觸極其有限的一些英美文學作品,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感到課堂比較單調,對老師講過的一些內容也不能夠很好的掌握。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以后,為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教學器材,讓學生從聽覺和視覺等方面全面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就目前來看,把多媒體應用于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有其必要性和優勢,當然,我們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2英美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必要性

就目前高校英美文學教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我們做過一項調查,就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68%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學課堂氣氛不好,所學到的東西不系統,對英美文學沒有興趣,因此不想參與課堂討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他們感覺文學作品的真實性,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其次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比較呆板。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的高校英美文學教學,62%的老師還在沿用比較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就某一作品而言,先是介紹這個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然后再介紹作者的生平,最后對整個做平的文學價值、故事梗概進行簡要的點撥。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呆板,然學生感覺非常老套,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以后,期待學生課后能夠自覺閱讀整個做平,但是,學生的興趣不夠,時間不夠充足,所以,學生們幾乎沒有完整地閱讀過一本英美文學作品,即便是閱讀,也不是閱讀全英文版本,都是閱讀翻譯成漢語的版本,失去了我們開設這門課的意義,不能感受到原創作品的獨特魅力。第三是英美文學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是主體,教師一言堂,內容滿堂灌,學生在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的教育,這樣的課堂讓人感覺發早無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壓抑。如果我們能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段,或者是通過讓學生觀看文學作品的相關講座光盤,然后,教師進行啟發式的、探究式的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第四是課時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部門能夠順利完成。目前,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但是,課時顯得非常欠缺,基本上都是每周兩節課,學生在課堂上很少參與討論,只是被動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也是一再地壓縮時間,精簡課堂教學內容,但是,在這有限的時間里,還是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如果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教學計劃的實現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3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

在目前的英美文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明顯的優勢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有助于素質教學目標的落實。目前,我們推行的是素質教育,學生素質的培養非常重要,作為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文學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我們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特別是可以讓學生在更加輕松的學習環境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改變教學手段,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學的教育。其次,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節省課堂時間。英美文學的教學內容是非常繁雜的,文學史資料比較多,著名的作品和知名的作家也是層出不窮,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傳遞大量的信息給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是很難實現教學目標的。經常是老師緊緊張張講了45分鐘,學生睡了整整一堂課,教師講了,學生沒有掌握,學過了,學生沒有印象,課堂效果極差。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將聲音、影像、文字等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精彩的電影畫面,這樣,就可以讓大量的信息濃縮在這些多媒體課件中,不僅能加快課堂進程,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第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是因為課堂教學不夠生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進行情景教學,也可以把傳統教學模式下苦口婆心講述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4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遵循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授課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片面地看作單純的教育客體,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教師也不是標準答案的提供者。對于同樣一部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對文學作品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所以,我們在英美文學教育的課堂上,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題,尊重他們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師生互動性原則。我們說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說教師就沒有事情可做了,教師在課堂上是一個總策劃,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是演員,我們采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巧妙進行課堂設計,通過置疑、合作等方法與學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的時候,教師應該面向學生,細致的觀察學生的各種反應,并隨時修改教學步驟以適應學生,最終達到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最大程度互動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