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導向理念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2:5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動導向理念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行動導向理念論文

篇1

摘要:近年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知識與就業技能的脫節問題,成為學生就業的一大障礙,如何破解這一困境,如何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筆者認為,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這正是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所倡導的。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 高校教育; 課堂教學

一、行動導向教學的含義及主要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理念。行動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教會學生學習、學會工作為目標而開展教學活動,所以這種教學法也被人們稱作以實踐為導向、以行為為導向、以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法等。“它要求教師創設一種仿真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的氛圍,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組織和指導學生在完成具體任選的行動中手腦并用,做學結合,身體力行獲取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關鍵能力的教學方法。”

二、將行動導向教學引入課堂中的意義

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是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就業適應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開啟良好的開端,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宏觀上來說,為社會提供大批量的優質人才,能夠有力的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在人才競賽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對于人才的數量與質量要求都在不斷地提高,然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畢業生每每為就業感到苦惱、校方也為如何提高畢業生就業率而發愁,用工單位則為如何招聘到合適的人才絞盡腦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困境的出現呢。根據筆者的觀察,畢業生中,僅有一小部分走向了深造之路,進入國家公務員系統的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畢業生還是流向了社會,走向了自己的職業道路,換言之,當前畢業生在其畢業之后,大多數學子就將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了自己的生存與事業而奮斗。因此,學生們首先是要面臨就業的問題,而畢業生由于一畢業就要迅速的進入實際工作崗位,因此,將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教學工作中去,必將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與工作學習能力,極大地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意義重大。

除了宏觀層面上提倡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有助于向社會輸送大批合格人才外,在教育工作層面上,引入行動導向理念也有其特殊的意義: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角色出現轉變,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同時學生也需要為自己的學習負更多的責任,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前進入角色,有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而教師從過去單純的自己掌握知識,講授傳遞變成了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指導者,這實際上是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強化,教師隊伍將為此強化自我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

三、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推動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引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需要經歷一個逐漸接受、學習使用的過程,在這更新教學觀念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全員理解,系統支持。須知,一項新的教學理念的接受和實施絕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能夠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整個教學組織從上至下的調整與支持,需要系統資源的配置傾斜,才能夠做到,因此,在引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推進課堂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做到從領導到教師,從上而下的集體更新理念,從校長到各級教學管理人員,讓每一位教學工作人員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理解并支持這一系統工作,為其順利展開創造有利條件,出臺相關的教學發展政策,提供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教學管理人員應當排除畏難情緒,不懼可能出現的新問題與新困難,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從作業布置、課時安排、論文寫作、考試內容等方面著手,全面改革,讓學生的學習貼近實際工作需求。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思維的轉變,因為教師是整個教學工作組中的直接實施者,直接承擔教學工作的根本環節,是承擔教學發展的棟梁和支柱,所以教師隊伍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以“行動導向”為理念的適應新的社會要求的教學內容,以自己的行動為高校未來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轉變,傳統的教學法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而新的教學法中,教師要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要完成這一轉變,僅僅是觀念的轉變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教師隊伍的教學素質進行提高,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行動導向教學”的優勢。教師隊伍成員都具備相當的教學經驗,但要順利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改革,教師的課堂布控能力與專業角色執導能力,以及公正的綜合評價能力等,這些都不僅僅是單純轉變教學觀念就能夠促成的,需要一個過程來培養、提升,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要求。

(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筆者接觸過許多教案,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但筆者注意到,大多數的教案中,對于教學目標一條的陳述是教師做些什么,而非學生做些什么。其實,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程度的互動,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求將教師與學生的扮演角色進行轉變,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首先就應當表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來促使學生發生變化,做出反應。其次,教學目標設計要做到可控、可測與可行,只有可測,才能檢驗教學效果,只有可行,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可控,則是為教師掌控課堂教學方向與節奏準備的,通過這三條原則進行認真備課,才能夠在確保教學方向與進度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備課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夠順利的完成這一轉變。

參考文獻:

[1]李芬,劉亦平.論高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別與聯系[J].江西教育2009.09.

[2]張也平.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如何走向實踐[J].課外教育2007.11.

篇2

【關鍵詞】行動導向;中職學校;語文

教育部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這些方針政策為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很難適應語文課程的教學,一言堂式教學法往往束縛學生的思維,也很難適應將來的工作需要。因此,在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中應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語文課程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的必要性

中職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道德素質,對于學生學習各科知識,形成較高的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對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滿堂灌”,“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致使語文教學脫離實際的社會生活,學生學習的功利化,實際化,致使學生對不感興趣的語文課堂更加厭學,學生對專業課更感興趣,普遍認為學好技術就行,將來找工作用得上,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對語文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想提高語文教育的效率,真正提高學生把握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就必須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引入新的教學模式。

二、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的實施過程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它指的是一種完整的創新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是由目標群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質量控制這六個方面組成的優化教學系統。因此,我們要運用行動導向型教學法也就存在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運用行動導向型教學法需要逐步領會、消化、直至應用和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最常使用的就是“五步法”: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在此實施過程中,教師起主導地位,學生占據主體地位。

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成效

1.提升了學生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通過任務下達和小組分工配合,實現分層次教學、體現差異,因材、因人施教,提高學生素質。一堂課下來,學生得到的收獲是很多的,學生自由分組、合作,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是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是處于積極參與狀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行動導向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并借助現代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綜合職業能力。解除了原來教學的種種束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了信心。

2.提高了教師水平

對教師的綜合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很高的應變能力,發揮示范、指導、引領作用。同時,行動導向教學促使教師不斷的給自己充電,學習新的教學理念,以適應新的教學環境。

3.增強了語文活力

行動導向教學使語文教學跳出學科封閉化的怪圈,實現與現代職業教育最高目標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思維得到訓練,智力得到開發,既增知識,又長才干,將“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讓語文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四、體會與思考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符合人特別是邏輯推理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的認知規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完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一定的改良,并具有合作學習的特點,但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障礙、沒有溝通技巧等問題。在教學流程的安排中,應該加入這類學習方法的指導,并根據學生的情況適時的調整教學流程,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追求一步到位地達到“標準”流程。

總之,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師的水平,增強了語文的活力。在每一堂語文課后,學生能有所學,有所悟。每一個走上社會的中職學生,都讓人們豎起大拇指。如此,是教師之幸,學生之幸,教育之幸,社會之幸。

參考文獻:

[1]夏瑩.“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應用感受職業教育研究.2004

[2]史平,秦旭芳.《行動導向教學法探索與創新》.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篇3

【關鍵詞】高職教育 行動導向教學法 數字電子技術 課程改革

順應國家政策的指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的規模迅速擴大。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初期一直延續著本科院校的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傳統,雖然投入了高質量的教學師資和教學配備,但教學效果不佳,學生不僅理論學習掌握不好,甚至對高職學生最根本的熟練技術掌握的要求也沒有達到,不能給企業提供合格的高級技術人員。因此,促進了高職院校對適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探索。順應這一需求,西方的行動導向教學法被引入我國,并迅速被高職教育工作者應用到實踐中,稱為現今高職教育的主流。

行動導向教學法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以行動或工作任務為導向的一種職業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與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所構成的,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等。

行動導向教學法可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始于上世紀80年代,高職教育急于擺脫普通教育的影響,追求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添加實訓設備、增加實訓時數,重視實踐教學。第二階段, 在90年代之后,國外課程理論蓬勃發展,其中有許多被紛紛引入國內,在我國的直接教育中被吸收和實驗,課程改革稱為熱點,各教學團隊不斷進行教學內容重組,重新編寫教材。第三階段,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已進入內涵提升的階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這一時期,許多高職院校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主導,用系統思維來調整教學體系的各個要素,著力知識與技術的整合、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學習與創新的整合,學習領域與工作過程相統一,以此發揮系統整合的功能。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要求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的更新必須跟隨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原有的教學體系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并且由于高職院校數量的增加,學生對學校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也提高了對學習提供更好服務的要求,學校間的競爭加大。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建設與改革,必須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雖然數字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但其實用性強,隨著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涌現,其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因此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今后從事專業工作的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發展能力。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不好,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且學習積極性也不高,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要學”比“學好”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而行為導向教學法與高職教育的初衷一致。數字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偏重理論教學,配以少量的驗證性實驗,對高職的學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如果將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數字電子技術的課程中,那么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在活動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在主動地動腦、動心、動手過程中進行學習,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的發展。其教學環節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咨詢信息

根據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及對學生能力鍛煉的要求,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個適合的工作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查詢和參閱相關材料能力,數字電子電路設計、讀圖能力,硬件電路檢測排錯能力,焊接技術或應用軟件連接、仿真數字電路的能力等。教師通過任務書向學生公布獨立工作的任務,任務書包括項目名稱、項目要求、項目設計內容、設計完成時間等,學生從中得到必要信息。項目任務書中所涉及的專業性強的材料由教師或者由學生主動收集,再由老師審查其準確性,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要求由學生完成案例的收集。

二、計劃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得到任務書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任務的解決方法,每位組員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將設計任務模塊化,并對組員進行分工,由小組成員按模塊分析研究討論和查找資料,最后上交數字電路的設計方案。

三、決策

當小組的方案定下來后,教師參與到方案的評價中,讓學生認識到計劃的可行性,或準備再次修改方案,確定使用到的電子元件等。

四、實施

當小組方案最終確定后,學生按照計劃獨立完成電路的設計任務,完成數字電子電路的搭建。

五、控制檢測

學生完成數字電路搭建后進行功能檢測,看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如果出現問題,小組討論如何解決,并查找相關資料。根據市場上相關產品的技術參數,看設計出的實際電路是否符合標準。

六、展示成果

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設計成果展示,每位成員對自己的設計內容和心得進行分享,也可以在各小組間交流經驗,從而鍛煉學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七、評估和總結

評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我評價;二是學生互評;三是老師講評,在老師講評的過程中要指出每個小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對上一環節所記錄各組成果的內容和形式、演講者、互評者進行評價。

【參考資料】

篇4

論文摘要:文中以機械產品設計師為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背景,探討了目前高職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針對機械設計制造大類專業的以就業職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為了滿足企業用人單位對數字化機械產品設計人才的需求,針對本校已有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大類各專業學生的培養,以機械產品設計員(師)就業為導向,建立機械產品設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進行研究;大力培養具有機械產品設計就業意向學生機械產品設計能力,以適應國家對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1 現實背景及意義

機械是工業的的基礎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機械的要求越來越高。開發各種新型機械設備、機械傳動產品能更好地滿足生產及社會的需要。數字化機械產品設計師是機械行業企業產品開發、生產的重要崗位,近年來這一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多。高職院校機械設計與制造大類專業學生可以以機械產品設計師能力為培養方向,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教學改革措施下,完成該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畢業后尋求機械產品設計的職業和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上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務院作出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特別是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精神指導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大好形式。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 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

目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指導思想上,新的人才觀念和辦學理念正在形成。在辦學方向上,高職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并以此來推進在辦學思想、專業建設、管理模式和辦學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在人才培養上,開展“定向”或“訂單式”培養,走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相結合之路,實現雙贏和共同發展。現有較多的高職院校對探索培養技能型人才模式作了較多的研究與實踐,但是針對機械設計制造大類專業的以就業職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需要研究與實踐。

(1)企業機械產品設計員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2)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定義;(3)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4)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實施方案與實踐等。

以機械設計制造大類專業群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建立以機械產品設計員職業為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建立以工學結合,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研究和課程開發。具體為:教學體系中技術基礎課前二年培養計劃不變,第三年第一學期重點開設與機械產品數字化設計技術相關的課程,增設機械產品設計相關選修專業課程。第二學期安排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訓。在崗位任務分析前題下,對機械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進行正確定位,編寫機械產品設計專業教材。以企業產品設計實例為教材開發的主體內容。以計算機三維設計軟件應用為主要培養技能,以適應數字化機械產品設計職業技能的要求。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基礎上,與行業企業工程設計人員和兼職教師共同研究打造機械產品設計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建立對機械設計制造大類專業以機械產品設計為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工學結合,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改革和課程開發。大方培養學生的機械產品設計能力并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具有機械產品設計和創造的高技能型人才,使他們出了校門就能投入機械產品設計工作和自主開發創業。

3 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宗旨,緊密結合浙江省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以機械產品設計師就業為導向,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大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等進行研究與改革實踐。使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和以行動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用人需求,適應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積蓄個人職業發展潛力。

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研究與實踐。有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輔導,學生參與的課外科技小組活動;有實驗課、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活動的多環節、多方位的機械產品創新設計、計算機應用軟件應用等數字化機械設計實踐活動,參加大學生的各種創新大賽等。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與企業結合共同做好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訓,共同編著出版具有機械產品設計的就業導向專業教學教材,使本課題研究成果更適用于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要求。

4 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步驟

通過在企業調研、互聯網資源查詢,充分掌握機械產品設計師職業的內涵、職業特點、職業任務、職業等級和社會企業需求等信息。

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精神指導下,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和培養模式研究,打造為機械設計與制造大類各專業學生畢業就業為機械產品設計師職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與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機械產品設計職業人才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教材、教學手段的改革上創新。編著“機械產品設計”教材,教材內容定為,以機械產品設計師(員)就業為導向,按照機械產品設計任務和流程,較全面講述機械產品的設計理念、設計要求、設計方法、標準、設計工具軟件和數字化機械產品設計程序,配有可實際操作的機械產品設計實例,提供實訓任務等。

篇5

教師“科研素養”提升既是目標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是教師專業成長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發展、自我超越的過程。由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具有差異化和多變特征,因此,教師科研素養提升既要體現教師專業素質要求,又要能滿足教師內在價值和潛能實現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導向性學習”和“用以致學”的學習理念。

一、 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行動研究活動,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主動、積極實踐學習的過程,滿足不同年齡和學科的教師對于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有利于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營造教師“小課題研究”氛圍

學校教科室結合學校辦學理念,以“小課題研究”為載體,以“課題組團隊”建設為抓手,促使全體教師參與各級各類的教育教學管理課題研究。負責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師“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從小課題研究的選題特點、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課題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關要求和舉措。隨著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開展,教科室相繼制定了小課題立項、檢測、結題等相關的制度,還編輯了“小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學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圍。

2. 講座沙龍,引領教師“小課題研究”實踐

科研沙龍是一種交流科研成果、探討研究問題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龍”作為教師課題研究過程動態管理的有效途徑。通過科研沙龍讓教師們交流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或困惑,討論教育實踐問題,提高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對教育實踐的把握。學校多次給全校教師作“小課題研究”的理論講座和案例指導。教師的科研問題意識和課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學成果撰寫

教育科研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某種教育理論進行實驗或論證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學論文和科研總結報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主要形式,是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總結。

課題研究成果報告的寫作過程也是對研究課題進行理性思考和理論建構的過程。了解撰寫教育論文、教育科研報告的一般程序對教師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論文”評審為載體,促進教師提升教學反思意識

教育教學論文是教研成果的記錄,是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總結,它是衡量一個教師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學論文”評比是培養教師教學“科研素養”的有效途徑。校科研處也非常重視對教師優秀教學論文進行修改、提煉的指導工作。為幫助教師修改論文并編輯相關學習資料,使教師能從論文的題目、內容摘要、正文和具體案例呈現等方面知曉如何處理、總結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促進教師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區“課題成果”提煉指導為載體,促進教師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煉與表述,是一個嚴密的思維過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養、提高研究者的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從而進行有效的科研活動。

每年2月,學校科研處結合區科研成果評審的契機,對全校教師開展科研成果總結的講座培訓,并對立項課題負責人進行一對一的修改指導,幫助教師整理、歸類、提煉,拓展教師課題成果總結的視野。

三、校本課程開發

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使人們對教師與課程的內在關系、教師課程角色的理解和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教師不再是教學計劃、教材的忠實執行者,而應是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教師課程創生”使課程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教師職業的內在生命價值,促成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以“社團課程”開發為載體,促進教師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需要有一批具備課程開發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的專業化教師的參與和支持。學校科研處確立了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價值取向,通過對學生興趣和潛能的調查,開展了各級各類的培訓,讓教師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課程”開發方法,提升了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構建了使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生本化、社團課程多樣化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路徑。

2.以“學習社群”建設為載體,促進教師“2+1”專業結構能力調整

專業學習社群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強化教師專業知能、增進教師之間合作,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教師“2+1”專業結構發展需要教師與專家對話;分享與討論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學、學習與評價等相關議題。學校為教師專業學習召集了校內同領域、跨領域的教師成立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增進教師共同專業成長。“科研導師”旨在發揮學校科研“學習共同體”的引領作用,促進更多的一線教師走上“教育科研”專業發展之路。為提高教師的科技素養,學校還成立了校外科技導師團,開發豐富的科技教育社會資源。

四、科研學術交流

學術論壇培育教師自由的學術思想、深邃的學術智慧,激發教師自覺行走在造福學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學術交流活動有很多專家參加,有不同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對熱點問題的深入研討,通過參與切實有效的學術交流,可開闊視野,啟發教師教育科研的興趣,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育科研選題的產生,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學術思維的碰撞。

1. 以市區級“科研論壇”交流為載體,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表達

“科研系列論壇”活動能活躍學術氣氛,也便于廣大教師分享和交流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激發教師的職業情感。學校科研處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系列論壇活動,去年一個學期就有10人次參加了市、區各級“科研論壇”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學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

2.以學校“科研特刊”編輯為載體,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科研理念的傳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價值最終要通過在實踐中的應用才能體現出來。價值的大小與其應用的范圍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體現,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礎,更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6

為了解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的研究現狀,把握最新的研究熱點,筆者對與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相關的論文進行文獻調研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關問題和建議。

一、研究范圍

本文中的高職公共英語教材是指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使用的的公共英語教材,包括綜合教材也包括為聽說讀寫譯單個語言技能編寫的教材。筆者以“高職”“英語”“教材”為篇名檢索詞,對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發表的論文進行檢索,然后剔除掉專業英語教材研究方面的論文,共125篇與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研究相關的論文。

二、研究現狀評述

(一)研究的總體趨勢

從表1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的數量依次為37篇、26篇、24篇、30篇、8篇,共計125篇。2015年只統計了6個月的時間,不能和其他年份全年的發表量相比較。總體來看,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平穩、變化不大,相比2000至2010年10年間的107篇論文[1]的數值有較大增長。但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比例一直不高,說明論文的總體水平有待提高。作者大多數為教師,極少數為研究生或研究員,在這幾年中沒有與教材直接相關的出版、編輯人員發表與高職英語教材建設相關的論文,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總體來看,對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數量相對穩定、質量有待提高的時期。

(二)研究主題

在教材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大家關注的問題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兩類。這兩類研究都體現出以教學現狀為起點、以教學目標為終點、以教學問題為導向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并且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理論研究中的理念、原則、方法、策略、標準等是對教材設計、編寫、評價、選擇和使用的指導思想,是不分先后的。但實踐研究中對教材的設計、編寫、評價、選擇和使用卻是一個由各個獨立的環節組成的從先到后的循環。

借鑒以上各種分類方法的優點,結合搜集的論文的具體內容,筆者將研究主題分為六類,第一類是與教材相關的理念、原則、方法、策略、標準等的研究,也就是理論研究,其他五類是對教材的設計、編寫、評價、選擇和使用的實踐研究。這六類研究主題雖然不在一個層面上,但因為理論研究得出來的指導思想對實踐研究的各個環節都有借鑒意義,而且理論研究方面的論文相對較少,因此對理論研究不再細分。這六類研究主題的內涵或特征如表2所示。

主題確定的標準有兩點:第一,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為準,而不是引用的內容。如很多文章里都引用了與教材相關的理念、原則、方法、策略、標準,那些都不是作者自己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而是以這些原則或理念為基礎設計了教材的框架或對教材做出評價,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文章都被歸類為實踐研究,而不是理論研究。第二,以作者的論點為準,而不是論據。例如有些文章先分析了教材使用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然后提出對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議或對新教材的設計思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文章被歸類為設計而不是使用。

從表3可以看出,數量最多的是研究教材設計、教材評價和教材使用方面的論文,但這里的設計大多是對已存在教材的修改建議,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改進有較多的思考,對教材的評價和使用也是教師在教學中較為關注的方面。

1.理論研究

在理論研究中教材編寫的原則受到了較多的重視,例如黃玉君(2011)認為在高職英語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應突出職業場景、循序漸進和寓教于樂的原則[2];史潔(2012)從境界論的角度提出教材編寫時應該關注教材內容的興趣化、語料的生活化以及編寫的科學化[3];蒙詩茜(2012)論述了“因材施教”原則下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制與開發的需求分析的原則,提出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4]。近五年的理論研究的論文中,只涉及到教材編寫這一個環節,還需加強對其他環節的理論研究。

2.教材設計

在本文中,教材設計被重新定義,這里的教材設計不僅是指對新教材的設計,還包括對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議。在這一方面,以職業為導向或基于職業需求分析的教材設計受到極大的重視。魏英玲(2011)提出應該以需求分析為前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來設計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李奇(2011)提出應該按照工作流程來劃分單元內容,創造低焦慮的學習環境[6];李芳芳(2011)認為教材的編寫要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要考慮到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兩個方面[7];謝盟夢(2013)提出英語項目課程教材的編寫思路是:教材設計職業化,項目內容任務化[8];季正紅(2013)認為應該基于CBI理念將基礎英語和職業英語有機融合[9]。胥芝韻(2014)提出應以就業為導向,注重教材的職業性[10]。甘利(2014)認為應該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和項目導向的教材體系[11]。

教材設計中受到較多重視還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學的重點從知識傳授轉為能力培養,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為學生,逐漸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12][13][14]。二是對教材的立體化建設的研究[15][16]。三是在英語教材編寫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17][18]。

3.教材編寫

教材編寫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確定教材編寫的方向。這幾年的論文中體現了以培養實際工作中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的教材編寫趨勢。如張淑琴(2011)從對英語教學進行專業化改革的角度總結了英語教材編寫工作的步驟與措施[19];王愛琴(2012)在工學結合的理念下提出了“課程單元化,單元主題化,主題行動化,行動情景化”的教材編寫思路[20]。趙玲潔(2013)提出通過職業分析來確定某一職業要求的各種能力[21],等等。在這樣的方向指引下,作者們詳細介紹了所編寫的教材的特色、框架、內容等方面,對編寫的步驟與措施也有所提及,但相對較少。

4.教材選擇

在教材選擇方面,高小芹(2012)提出在選擇教材時應該注意教材內容的專業性、趣味性、時效性和練習的實踐性[22];侯麗娜(2013)認為在選擇教材時應該關注內容上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還有結構上的連貫性與引導性[23];張鵬(2013)提出的選擇教材的思路是注重分級分類和教材的立體化建設[24];梁春蓮認為應該選擇符合學生水平和專業特色的教材[25];總體來看,在教材選擇方面,大家比較關注教材內容的職業化、教材結構的引導性以及教材資源的立體化。大多數作者認為,內容要突出實用性和職業性,結構要分級分類、循序漸進,要有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只有選擇這樣的教材,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5.教材評價

對教材評價的論文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某套特定教材的評價,例如杜鵑(2011)對《高級職業英語》、皮艷玲(2011)對《成長英語綜合教程》、冼嘉璐(2012)對《新潮實用英語》、王曉峰(2013)對《新實業英語教程(第二版)》和《新職業英語教程》、鮑彬(2014)對《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曾艷(2014)對《新編劍橋商務英語(初級)》都做出了評價。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教材都在不斷追求適應新的教學理念以及高職英語發展的現狀,但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另一類是對教材的特定方面進行評析,例如王麗(2011)對閱讀教材的易讀度、黃艷萍(2012)對課文練習的設計、劉斌(2012)對聽力練習的難度、劉麗(2013)對教材的文化內容、鄭藝真(2014)對多模態內容、王麗媛(2014)對教材的職業取向等問題都進行了評價和分析,為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6.教材使用

教材的使用是教師工作的重要方面。黃文星(2015)從互動教材、蔣曉雯(2014)從聽說教材、令亞貞(2012)從《走遍美國》這套特定教材的角度論述了使用教材的原則和方法;周靜(2014)從概念隱喻、阮蓮菊(2013)從詞匯銜接、杜鵑(2011)從需求分析、許澤芳(2011)從融入中國文化的角度論述了要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時應如何使用公共英語教材。也有些作者提出了使用教材的通用原則和方法,例如黃小妹(2011)論述了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引導學生有效利用現行教材培養自身英語語言能力的方法及具體措施[26];黃映雪(2012)提出的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順序和教學活動進行調整[27],成為大多數作者的共識。

(三)研究方法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研究方法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例如,根據數據的來源,可以分為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根據數據收集的時間可以分為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根據研究的性質和作用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用研究,等等。本文討論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在各個研究主題中支撐作者的觀點的數據或材料是否來自有系統、有計劃的采集和分析,因此筆者參照束定芳的界定,將其分為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研究兩大類[28],實證研究又分為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種,其內涵或特征如表4所示。

125篇論文中采用非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03篇,占82.4%。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22篇,占17.6%。相比前十年的論文中的非實證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比例分別為90.7%和9.3%來看,已經有更多的作者開始通過有系統、有計劃地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來支持自己的結論,說明研究的方法逐漸向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發展。

實證研究方法出現在教材設計、教材評價和教材使用三個方面的論文中,全部采用了定量研究法,主要是使用問卷調查學生和教師對教材的滿意度,統計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或對教材的內容特色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數據表明,近五年與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相關的論文,大多數是個人感想、操作描述、思辨探討,雖然通過有系統有計劃地采集和分析材料得出結論的論文比例有所增加,但數量仍然較少。

三、問題和建議

(一)研究主題分布不均、薄弱環節比較多,應從更全面的領域開展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是理論研究領域薄弱環節比較多。如果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用研究來劃分,對高職英語教材的理論研究應該屬于應用研究,應用研究是連接基礎研究和實用研究的橋梁,在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建設研究領域,理論研究是把心理學、腦科學、認知學等基礎研究領域的成果轉化成對教材設計、編寫、評價、選擇和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導性的理念和原則。但是這次收集到的論文中只出現了對教材編寫這一個環節的理論研究,其他環節沒有涉及。而且實踐研究的論文作者們所借鑒的較為權威的理論,大多不是中國人創立的,更顯示出我們理論研究的薄弱。

其次,在實踐研究領域,對教材的使用和使用以后對教材做出評價、提出修改建議和設計構想是三個研究較為密集的方面,對教材的實際編寫和選擇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教材的編寫是教材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編寫出優秀的教材,其他環節才有實施的依據。在編寫的過程中,除了關注編寫的內容,同樣應該關注編寫隊伍的組建、編寫的步驟和措施等方面。選擇優秀的、符合學生水平和實際需求的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應該加強對教材選擇的研究,積極選擇出更多優秀的教材并加以推廣使用,才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學術研究缺乏規范性,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應采取更加嚴謹科學多樣的研究方法

篇7

關鍵詞: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人才培養方案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思路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規格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體設計方案,是教育機構為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而要實施的一切活動及其安排的總體規劃,具體規定了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所需教學條件以及實施教學和評價的建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的綱領性和指導性文件,是課程建設和管理的依據。

但是傳統的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環節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課程設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論課,再進行相應課程的實訓,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相關知識未能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學生掌握理解,往往學生實訓時,理論課內容已經忘記。第二,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根據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老師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地學習,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第三,課程教學內容未能與職業崗位工程內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制定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基于工程過程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路應當如下。首先,專業教師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行業情況調研

通過電子郵件、電話與已畢業的本專業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的人數比例、工作崗位及專業知識需要等情況;2. 請企業老總們來校參加專業設置的研討會,提出本專業課程設置看法與對學生的要求等;3. 專業教師下企業進行走訪,了解行業最新發展狀況及急需專業人才。其次,專家及專業教師根據對行業調研情況進行系統分析,確定本校建筑工程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崗位、崗位群工作任務及所需的職業能力,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相對應的行動領域,根據行動領域確定學習領域即確定課程體系。最后,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

1、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的確定

通過專家分析該崗位群的各崗位的主要職責、工作任務、工作過程,歸納形成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以此歸納出具有代表性的職業行動領域及相關知識、能力、素質要求。

2、確定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歸納確定行動領域

行業專家通過調研結果分析,再結合國家職業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分析與確立施工員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比如:施工準備階段的“圖紙會審”、“施工組織設計編制”,施工階段的“基礎工程施工”、“主體結構工程施工”……等等。根據典型工作任務來構成施工員崗位行動領域。

3、根據行動領域確定專業學習領域

選擇典型職業行動領域中有教學價值的并考慮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復雜性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影響,將行動領域轉化成學習領域。形成了“課證融和、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專業學習領域分為三大模塊:一是基本能力課程,二是專項能力課程,三是綜合能力課程。

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平臺建設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職業能力為基礎,徹底改變傳統的以知識為基礎的課程設計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務為基礎的課程設計理念。在實施中實訓室建設是關鍵。實訓室的建設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平臺,在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培養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統籌規劃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形成對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有力支撐。我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2010年被評為省級示范性專業,在項目建設期內規劃設計校內實訓基地(下設4個校內建筑實訓中心),使校內實訓基地建筑面積達3000㎡。建立一套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管理制度,滿足崗位實境訓練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實訓中心、建筑識圖實訓中心、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實訓中心、建筑施工實訓中心滿足專門技能訓練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實訓中心滿足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還建設了25個校外實訓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滿足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結束語

    基于工程過程導向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是按照行業調研、崗位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培養方案實施平臺建設等流程進行的。從2008年開始我系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建筑工程專業幾門課程分別獲得省、市級精品課程;發表關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論文數篇,申請校級課題1個。大部分的課程按照基于工作過程來進行教學,所培養的學生獲得企業一致認可。

參考文獻:

.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篇8

從計劃到行動,改進管理效能

以往的工作計劃,從學校、年級組、學科組到教師個人,雖然都有計劃,貌似全面,也都有目標,有措施,但對各個領域間的相互關聯性、支持性缺乏細致規劃;工作目標往往沒有相對應的具體問題,也沒有針對性的策略;工作計劃在實踐層面,沒有階段性的總結、修正和策略支持;各級行動計劃間缺少有效銜接,而且職責不清、缺少監測,缺少有效的自主評價。計劃與工作仍是“兩張皮”。

新理念指導下的學校發展計劃,是一個科學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改善的管理過程。首先,我們面向學生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調研社區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調查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需求,調查學校發展的不足。然后借助“SWOT”分析法,組織全體教師對本年級組、本教研組和本部門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分析和梳理;結合現狀和調查結果,研討今后辦學的機遇和潛在風險,圍繞“中英項目”提出的“學校管理”、“學校課程”、“教與學”、“學生獲得的關愛與支持”、“學校氛圍”、“學業成就”、“學校資源”等七大領域,對學校發展水平做細致的自我評估,又做了明確分工,不同的領域由不同的處室負責。

在此基礎上,我們梳理學校的辦學愿景。在“陽光教育”理念指導下,修改并完善了學校的辦學愿景,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健康、尚學、明理”的陽光少年。圍繞七大領域,制定學校三年發展計劃。其中包含每一年的發展目標、策略、標準和評價方式等內容。

學校發展計劃文本,僅僅是一個愿景規劃,一個目標體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實施、效果如何評價、問題如何改進,包括具體實施策略、階段目標的改進和修正,也包括學校發展計劃本身的改進和修正。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深感受益。課題項目雖已結束,我們仍自發地將這項工作延續下去。在學校發展計劃指導下,制定行動計劃,通過行動計劃的執行、落實和反思,不斷改進教育和管理行為。

建構發展工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如今的行動計劃,體現出明顯的針對性、互動性、協作性、客觀性等特征。同時,責任到人,有專人定時監測,確保了執行的準確性和管理的規范性。通過實施行動計劃,我們解決了很多困擾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問題。

以往評價教師,主要看論文獲獎情況、上研究課的情況、所教授班級的學業成績,都是通過結果來衡量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教師面對的學生不同,如何體現過程中的發展因素?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方式,通過個人行動計劃來看教師專業發展,簡稱QHSR模式,其中Q(Question)是指在每學期之初,每位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現狀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H(Howtodo)是指解決這個問題采取哪些策略方法,S(Standard)表示解決問題的標準是什么,也可當作是目標,R(Result)代表問題是否解決的實證結果。

采取QHSR模式重在改進,而非診斷。這種模式讓教師進行自我評估,根據自身特點及所處教育教學的環境背景,選擇可以解決或可能被解決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行動策略。更重要的是讓所有教師都明確工作目標,以問題為導向,即要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預期標準是什么。換句話說,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明確起點、路徑、終點――從哪里出發,到哪里去,走怎樣的路。

如何對課堂進行發展性的督導與評價,而不是僅限于給出等級式的課堂評價,A類課是多少,B類課是多少?在行動計劃中,我們更注重于教師課堂的發展與提高,圍繞督導評價框架中的學業成就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標準,采取課堂觀察的方式,簡稱OSII模式。

首先根據不同的觀察主體,我們有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察表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察表,聽課者轉變成課堂的觀察者,如實記錄教師的提問或學生的回答以及學生的參與度,這是課堂督導的觀察階段(Observation);然后根據兩張不同的觀察表,觀察者提供一些相關的數據信息,比如學生的參與率達到百分之幾,教師的核心問題有幾個,無效問題有幾個,有效評價有幾個,等等,根據數據提出改進建議(Suggestion);接下來是教師自我反思階段(Introspection),根據觀察者的數據及相關建議,反思課堂中的成功與失敗;最后是對課堂的改進階段(Improvement),教師將會重新修改教學設計,在同軌班進行再次實踐。

這樣,經過一輪的督導與評價,不僅以發現問題為目標,更重要的是搜集了課堂教學情況的實證性數據,這些實證性數據往往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以此引起教師的重視,并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改進,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從實踐到理念,增強學校辦學自信

幾年來,我們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感悟,具體有以下的理念收獲:

首先,問題意識更強了。制定學校發展計劃,先要進行自我評估,尋找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切計劃和策略都是基于這些問題提出的,以問題的發現為起點、為依據,以問題的解決為目的、為導向,以問題驅動的模式層層推進。

其次,確立了科學的實證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切策略的提出都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學校的實際,要有嚴格的舉證過程。要有充分的背景分析,用證據說話,保證決策和計劃的科學性。實施中,重視實證材料的積累。

再者,注重“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結合。在問題收集和共同愿景的梳理中,我們廣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調動師生、家長和社區人員的參與。同時,對于學校辦學的頂層設計,我們基于自己的理念和培養目標,自上而下地建構了動態發展的課程體系。

篇9

【關鍵詞】中職行動導向教學法工程制圖

一 行動導向教學法理論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通過教學活動基本規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確定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教育目標的適應性,其主要內容包括:大腦風暴法、卡片展示法、項目引導法、文本引導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它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引導組織學生心、手、腦并用,教、學、做結合,身體力行獲取知道與技能,自行完成學習任務,自行進行反饋和評價,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習效果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學習能力同步提高。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學習模式,“行為”意為“所作所為”,“導向”意為以“行為”作向導。在職業教育中,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以行為或工作任務為主導方向,通過對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媒體等因素的重組,創設師生互動交往的教學情境,把教與學的過程視為一種社會的交往過程,這個過程期望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適應工作行為。由此可見,行為導向教學法與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是吻合的。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職業教育教學策略。學習的成效使學習主體得以持續發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重現與鍛煉,最終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包括本專業知識能力,多項適應工作的能力、跨專業學習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集體相處的能力、負責能力等)。

二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及實施過程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下簡稱中職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文化課基礎普遍薄弱。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且易受外界干擾。為什么學生缺少學習興趣?是不是我們沒有找到開啟他們智慧的鑰匙?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造成他們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的不統一:一方面他們因為有對自身職業行為能力的需求而渴望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他們對學習習慣性地采用應試的態度來應付或逃避。在課堂上,他們時而這種心理占上風,時而另一種心理占上風,造成情緒波動,成績下降,久而久之,當他們想學的時候,已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根據《工程制圖》的主要教學任務,我們以“邊繪邊學、邊學邊繪、邊學邊識、邊識邊學”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導向,即以教師為主導,針對學生基礎薄弱、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根據認知規律、記憶規律,把所學引伸到所用,把所用聯系到所學,降低記憶干擾,把教學內容分解成學生所能接受的幾個階段,減少學生認知難度,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學生的基本能力,以語言為教學載體把認知、練習、記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有節奏、有效果的教學互動,形成對《工程制圖》學習過程的全程導向。不同階段,對學生學習行動導向的內容應有所變化,具體為:

第一階段,對學生學習行動的導向是“繪圖”。中職生基礎較薄弱,層次各不相同,形成原因也不一樣。為了減小這種差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此階段,利用學生擁有的對圖形的記憶和繪圖的基本能力來組織教學,師生之間以“繪圖”為平臺展開教學互動,采用舉重若輕的心理暗示方法:要求學生畫好和畫快,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勝心。從最簡單的線段的平分線段的任意等分圓的等分……平面圖形。在繪圖過程中,掌握繪圖工具的正確使用、圖線知識、幾何作圖技巧等相關繪圖知識和技能,把對知識鞏固、應用能力的要求隱藏在對繪圖熟練度的要求當中,從初學乍練到駕輕就熟再到融會貫通。在此階段,隨著學生精力和情感的投入,繪圖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提高,自信心也會逐漸增強。學生的制圖能力是以圖的形式來表達的,繪圖能力將成為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瓶頸。想得到,繪得出,繪得既快又好,必將對該門課程及其他專業課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在此階段,教師的親自演示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學習。

第二階段,對學生學習行動的導向是“學”。學生的繪圖能力此時成為學生學習新知和鞏固新知的工具,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新知識向識讀工程圖和鋼筋圖進行導向,做好向“識圖”的知識及記憶鏈接。

第三階段,對學生學習行動的導向是“識圖”。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一張工程圖或鋼筋圖中的信息識讀起來會覺得多而且有難度。所以,“識圖”的過程還是要把它當作再學習及鞏固、應用的過程來加以導向。

下面以牟明主編的《工程制圖與識圖》、《工程制圖與識圖習題集》為教材,舉例說明“基本視圖及向視圖”的講授。

“基本視圖及向視圖”教學內容應該屬于第二個階段,運用模型教學以導“學”為主,以“工程圖”和“鋼筋圖”進行知識及記憶鏈接導向為輔,具體過程為:(1)以教室的空間形態來說明基本投影面;(2)以實物模型(圖2),進行空間視點轉換演示,來說明觀察者、物體、投影之間的關系轉換與基本視圖的生成;(3)以平面圖形(圖1)來說明基本視圖的配置關系;(4)利用圖1對圖中的圖形進行位置轉換,來說明向視圖配置的靈活性;(5)利用圖2的視點轉換來說明主視圖與后視圖、左視圖與右視圖、俯視圖與仰視圖之間的鏡像關系,輔導學生繪圖;(6)應用實物投影,對習題集53頁的學生作業進行集中輔導,用實體模型對還未完全理解的學生進行可見性判斷輔導。轉貼

第四階段,進行測繪,對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導向。

為了體現行動導向性學習法應用的一致性,鞏固成效,強化學習過程,考試和成績評定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1)考試的內容以繪圖和識圖為主,細節問題盡量淡化,以突出學生對圖形的應用能力;(2)平時的繪圖練習(作業和課堂練習)以“(質量+分值)/每份”直接計入總分,以強化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邊學邊繪、邊繪邊學、邊學邊識、邊識邊學”是基于培養學生職業行為能力的行動導向性學習,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和再學習的需求,以輕松的方式,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導向,實現了對話與互動式教學的師生關系,做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統一,符合以學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三 結束語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但是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對學生合理把握,充分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避免發生兩極分化。總之,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法,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進一步發揮其優勢,為中職學校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參考文獻

[1]劉邦祥.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J].職教論壇,2006

[2]牟明主編. 工程制圖與識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M]2008

篇10

論文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高職教育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從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6%到2005年的21%,10年間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這其中,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備直接在生產、技術和管理等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使高職畢業生既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有實踐技能。但是,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卻有著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的問題,那就是畢業生一般都在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但是卻偏重理論知識,缺乏職業技能,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職業教育還遠遠未能滿足現實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還偏于傳統,多數課程還處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古老方式,再加上現行的專業課教材大多重視知識結構的系統性,教學內容大多以線性方式展開,以“管理學”課程的教材為例,從管理的概念到管理學的理論、管理的五大功能等等,分章編排,每一章的內容也是按線性方式展開。教師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按章節講授,其結果是教學枯燥無味,這不但難以培養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而且學生在以后的實踐工作中不知道如何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巧。這樣的教學結果使學生很難適應今后的工作。要改變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的這一現狀,可以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教學。本文正是就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探討。

二、行為導向教學法簡述

“行為導向教學法”,也稱行動引導型教學法,是近幾年從德國引進的現代職業教育新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是以職業行為活動為導向,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工作”為目標。教學活動的開展,通常是圍繞某一課題、案例或項目展開。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動手能力。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主要模式有如下幾項:

(一)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指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或事件,設計出一個個項目教學方案,并將具體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在收集信息、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完成任務中學習和掌握知識。而教師只起到輔助設計、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深刻理解并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方法。通過實際操作,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這里的能力已不僅是知識能力或者是專業能力,而是涵蓋了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源自于20世紀初的哈佛大學。它是一種通過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相關知識,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在要案例的分析過程中,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與之相關的知識。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通常有下面三個步驟:一是案例的選擇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接近實際,最好是實際發生的案例。二是案例的課堂組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又要讓自己成為學生的伙伴,也就是既要充當設計者,也要成為激勵者,認真去傾聽他們的想法并適時給予啟發。三是案例的講評。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這種總結可以是總結規律和經驗,也可以是獲取這種知識和經驗的方式。還可讓學生以書面的形式作出總結,這樣學生的體會可能更深,對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來各種問題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除去學生自身的思考之外,教師也要總結整個案例分析的過程,指出討論中的優點和缺點,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所見所聞,告訴學生如何去思考問題。在這種雙向交流中實現集思廣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種情景模擬活動,是根據被試者可能擔任的角色,編制一套與該角色實際根據相似的測試項目,將被試者安排在模擬的、逼真的環境中,要求被試者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體驗自身角色的內涵活動,又體驗到其他角色的心理狀態,從而對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進行全方位鍛煉的教學方法。

(四)引導文教學法

引導文教學法是一個面向實踐操作、全面整體的教學方法。常以引導問題的形式出現,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引導文教學法是指借助引導文,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行控制,引導學生獨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它有助于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是項目教學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引導課文教學法的實施包括以下6個步驟: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計劃和評價成果。

三、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根據行動導向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項目,師生面對共同的教學項目,要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游戲、確定角色、角色內容說明、了解游戲環境與流程、情景和場地、準備道具、確定游戲規則、進行知識測試等。而學生需完成下列任務:了解游戲過程、了解和體會角色任務、了解學習目標、準備道具、準備文獻資料、進行知識測試、設計游戲情景和場地等。

(二)實施階段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在實施階段要以學生為主導。在此階段,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并且控制游戲時間,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作為這一階段的主體,學生則要:1、根據角色任務要求,有質量地實施行動,并作出必要的決策;2、記錄游戲中發生的事件、采取的行動、作出的決策以及得到的結果;3、在游戲中進行系統的角色交換。

(三)評價階段

在此階段,學生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指導性評價。

學生進行評估時,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1、根據不同的工作場地對游戲流程進行評估;2、對獲得的結果、觀察到的事件出現的問題,不足之進行共同的討論;3、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4、共同決定下一輪游戲中哪些方面需要改進;5、對整個游戲過程進行討論;6、游戲和上一輪相比有所改變,對引入的改進措施所帶來的效果進行評價;7、思考游戲對個人知識的提高:工作任務,工作內容,工作活動,決策,怎樣面對困難和問題,工作時間,對過程的理解等等。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反饋意見進行評價,能夠使學生以下方面得到提高:增加了對預期、非預期結果的認識;增強了對游戲過程和知識的理解;對游戲中的行動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了解;增加對困難的認識;能力提高。

四、“行為導向教學法”實施實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溝通的方式;2、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3、熟悉有效溝通的障礙。

(二)項目的實施過程

教師預先準備好一個模擬情景——公司業務人員與顧客的溝通。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為宜,每個小組有業務員兩名、顧客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員一名。模擬兩個公司的業務員在與顧客進行業務洽談時的溝通情景,最終看顧客會選擇哪家公司的服務。觀察者主要起到觀察業務員和顧客的交流,并由記錄員對整個過程進行記錄。

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咨詢員、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現在學生中,并要求學生在模擬情景時必須用到事先預習的一些溝通方法和技巧。學生做為行為主體來具體實施這一活動。通過這種真實有趣的學習,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了如指掌,并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把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枯燥的專業課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項目檢查

教師根據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學習態度、記錄完整等方面的情況綜合打分。

(四)項目展示

各個小組將其完成的成果進行展示,由觀察員向教師和同學介紹本組各個成員的表現情況。通過對比,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學習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