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3:4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飾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酉陽地區土家族、苗族傳統服飾上裝的樣式變化多,從結構上看,以對襟、斜襟、大襟、圓領、立領、連袖、直身為主要樣式。從領型上看,上裝多立領、圓口領、V字領。從衣袖、衣身結構來看,連袖、直身是衣服的主要特點,衣服一般以棉、麻織面料為主。下裝包括褲和裙,褲子是比較普遍的下裝,在酉陽地區土家族、苗族傳統服飾中,男子以褲子為下裝,褲身、腳口的長、短、肥、瘦各不相同,比較有特點的結構是其中的大褲襠結構,褲襠又寬又長,這種結構在我國古代被稱為“跨”。褲子一般由棉布制作而成。裙子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裙的類型有長裙、中裙、短裙,從造型上來看,還有喇叭裙、節裙和筒裙、A型裙等,形式多樣。
社會文化包括一個社會的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宗教、習俗、道德標準在服飾上的折射。
(1)宗教在酉陽地區土家族、苗族的一些民俗活動中,傳統的原始宗教儀式在特殊的日子里仍然被保留著,在服飾的式樣和服飾圖案中也蘊藏著一些宗教意識。反映在服飾上的宗教意義,其形式各不一樣,從服飾中可以看到,有的是以圖案形式對宗教意識加以記錄,使人們在著裝時通過圖案代碼被喚起一種熟悉的情感,進而思考它的宗教意義,正如貢布里希所說“對符號的使用,是人類克服不完善的回憶發展出的一種手段”。在一些服飾圖案中有表現“有超自然威力”的動物、人物紋樣,如苗族的“祖靈”和“萬物有靈”的圖案,在當地苗族服飾中很常見,并與口頭傳說故事相結合,這便使圖案被保留得更完整,加強了苗族人對崇拜物的感情,使圖案與意義緊密相連,再加上在有宗教意義的節日里,音樂、舞蹈、犧牲等內容渲染著宗教氣氛,引起情感的興奮以增強宗教的信念,更加強了苗族人對圖案的記憶。
(2)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標志指的是社會中不同性別、不同地位、不同支系、不同職業的人,用服飾來加以區別。性別不同,服飾就不同,這是服飾中最普通的現象,而且最顯而易見。酉陽地區土家族、苗族傳統服飾男女裝在材料的使用上區別不明顯,而在服裝的造型裝飾和佩飾上,男女服飾各有千秋。男裝造型比較簡潔、整體,以寬肩、直線外輪廓造型為主,強化男性的體型特征。女裝的件數較多,上裝、下裝、裙子、圍腰,層次豐富,變化多樣,以塑造柔美、婀娜的女性形象。從服裝的裝飾上看,有些男裝運用了一些裝飾材料,如圖案、穗子、寶石、金屬片等,而幾乎所有的女裝都使用各種不同的裝飾,如花朵、圖案、穗子、寶石、金屬片等。服飾的社會角色標志還反映在不同支系服裝的區別上,一個民族的不同支系在服飾上整體風格一致,局部造型、裝飾、色彩、材料有些不同。形成民族不同支系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歷史上的大遷徙。在民族遷徙過程中,部落被分散、割裂,以致定居點不一樣,不同區域文化影響加上與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就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習俗和服飾。酉陽地區的苗族由于支系不同,其服飾、語言、習俗就不完全相同。據清朝史籍記錄,苗族服飾由82個支系組成,現在統計的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分黔東型、湘西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四大分支,各分支里又有一些小分支,可謂支系繁多。
(3)民俗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就是民俗。從它在文化系統中的地位來看,“民俗是文化系統中組織層面的非強制性的組成部分,它通過文化的自然延續去節制社會成員的生產、消費和人際關系的協調”。①服飾根植于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是毋庸置疑的,民俗生活對服飾的創造和傳承有直接的關聯,民俗生活中也不能缺少服飾的參與。在苗族民俗中,剛出生的小孩用繡著蝴蝶圖案的布包裹,而蝴蝶是苗族的“祖靈”象征物,用繡有“祖靈”的布作襁褓,是希望孩子得到“祖靈”的保佑。在民族的風俗中,遇上過本民族傳統節日,人們都會特意打扮,著節日盛裝,以增強節日的喜慶氣氛。同時,節日活動也是人們展示服裝的最好機會,如苗族女子過節時會穿上自己親手制作的繡有各式圖案的盛裝。在當地一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誰的刺繡圖案精致,縫制的衣服美麗,表明她就是一個心靈手巧能干的姑娘”,能得到人們的贊美,甚至得到異性的青睞。
人們通過服飾的創造、變革,表現個性的釋放和對美的追求。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提出“藝術的努力是由它的整個過程或者它的結果來引起審美感情”,其觀點對后人的影響較大。說明服飾的藝術性應該從服飾審美和藝術創作兩方面來考察。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體現出來的審美意識是從社會學層面和心理學層面反映出來的,即人創造服飾的行為一方面受社會規范的制約,一方面也是自身價值的體現。審美意識在心理學方面的反映是指個人的動機與需求、自我概念、印象、知覺與個人服飾行為的關系。人們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去改造、利用其生存環境,從生存環境中獲得自身所需的物質和精神營養,來維持本民族的延續和發展。巴渝地區少數民族服飾是歷史上形成的以整體民族為概念的統一服飾外觀,服飾的創作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自我概念等個人需求,即使是適應人的需要而創造,也是指有共性的人的身體的需要。所以反映在服飾審美觀念中的個人愿望不占主要地位,反映在服飾審美觀念中的社會性特征最明顯,是社會背景下的審美。人們通過對服飾的創造、變革表現對美的追求和對社會規范的認可,反映在服飾的造型、色彩、材質以及人的整體著裝形象上,便是個人為了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規范或某一民族群體保持一致,便穿著某一民族認同樣式的服裝,于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統一的民族服飾面貌。另一方面,從服飾制作上來看民族服飾的藝術性,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制作包括對原材料的加工和服飾制作工藝兩方面的內容。傳統服飾面料由棉、麻、絲、毛纖維紡織而成,傳統服飾的制作工藝手段非常豐富,包括服裝定型工藝(做百褶)、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鑲花、織錦、編織、編結、首飾制作等,不同的工藝技術均產生出魅力不同的效果。
符號學理論可以為我們研究巴渝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從傳統服飾的符號化中進行符號解讀,構成對符號的詮釋過程。巴渝地區少數民族服飾的樣式、色彩、材料、細節、裝飾等方面無疑是一個符號系統,并系統地指涉該民族傳統文化。
“符號學”是20世紀初由美國哲學家皮爾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的,到20世紀60年代,才成為一門科學受到重視。“根據符號學的理論,人的思維和語言交往都離不開符號,而人的意識過程,就是一個符號化過程,思維無非是對符號的一種組合、轉換、再生的操作過程。”②“符號學”是研究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構建了語意的三角關系,并研究語意的性質和規律。語意的三角關系是:符征(signifier):是形式,可感知的;符旨(fignfied):是符征所指涉的意義;指涉物(referent):是符旨所指的物。
從語意的三角關系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一個具體的形式一方面傳達該形式代表的物,另一方面傳達該物所表達的寓意。符號是傳承和負載信息的媒介,是認識和表達事物的中介,它表現為有意義的符碼。符號概念的外延很廣泛,設計中的符號是一種非語言符號,但是它與語言符號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符號學理論不僅被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也被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如產品設計、音樂、舞蹈等領域。
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的理論把符號分為三類:一是圖像性符號,即利用符號形式和所表達的意義有共同特征,來指涉對象。如酉陽地區土家族織錦中的“老鼠嫁女”圖案,圖案中,“老鼠嫁女”的場景直接來源于生活,指涉民間的婚俗,表達該民族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指示性符號,即利用符號與表達意義之間存在“必然實質”的因果邏輯關系,構成指涉作用。如苗族人著節日盛裝時佩戴的各種銀飾,表達福貴、吉祥之意義。三是象征性符號,象征性符號與表達意義之間無必然或內在聯系,但社會約定俗成使其具有意義并互相傳承。如,土家族織錦的“萬家八錦”幾何圖案象征福貴;苗族服裝刺繡圖案中的“蝴蝶”象征祖先;等等。
對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研究,目的在于運用設計與創意,展現區域性文化元素,這是在全球化高度競爭下勝出的關鍵,即通過新的思考,將傳統文化資產里的元素轉換到現代生活中。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袍衫為主要形式,以H型、A型輪廓為主,上裝配下裙、多層衣、多層裙、連衣裙、上裝下褲、上裝下裙再配圍腰等的服裝外輪廓,其細節變化比較豐富,我們首先可以從款型中得到一些啟發,與當代設計手法結合,將其運用到設計中,如圖1(作者:唐雪芮)。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裝內部構造的方式較多,從形式來看,各具特色的領型、袖型、袖頭、腰線、門襟構造、內部分割線、下擺、口袋、褲腰、褲臀部造型、褲襠、褲腿、褲腳口、細節等元素,都可以被當做設計資源,重點是把這些元素與設計個性、設計理念結合起來,如圖2(作者:尹立)中的服裝是借鑒傳統服裝的領型、袖型,經過一定轉換設計的女裝。
巴渝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圖案與現代服裝設計的結合點最多,對傳統服飾圖案的借鑒,可以是傳統服飾圖案原始樣本的運用,也可以是對傳統服飾圖案的打散重構、重新組合,根據設計師的設計風格、設計要求而定。重點在于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至少保持傳統圖案一個單位的結構特點和色彩特點,這樣才能保留住傳統圖案所傳遞的原生態文化內涵,如圖3(作者:廖拉)對傳統服飾圖案的采集、圖4(作者:白薇)和圖5(作者:余秋雨)對傳統圖案的現代運用。
篇2
作為徐州獨特的節日習俗和文化現象,伏羊節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意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論是彭祖時已經流傳的吃羊傳統,還是以徐州為地理依托的地域色彩,都在不同方面加深了“伏羊節”的文化意義,從而使得這一“民俗文化節日”大放光彩。
1.1食羊文化傳統
羊,作為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人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著突出體現,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為食物,羊被馴養為家畜之后,更是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周禮•天官》中有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發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姜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冷勞山崗疾痢,婦人赤白帶下,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利產婦”。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看似與三伏天的暑熱格格不入,實際上夏日候濕熱,人們食欲減退,體內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欲,同時也能促人發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內濕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節”食羊,既是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1.2地域文化內涵
雖然中國人食羊傳統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湯,并將這一習俗其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卻只有在徐州得以實現,這與徐州的地域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徐州無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氣候環境上,都體現出鮮明的南北交界地帶特色,其風俗傳統和文化氛圍也呈現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響、兼收并蓄的特點。以飲食文化為例,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川菜的麻辣鮮香,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以咸鮮為主。因此羊對徐州人來說,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們通常在烹飪羊肉時極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來正是“鮮”的體現。當地人用大鍋清水熬制羊肉羊湯,只在最后加幾味簡單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頤。這樣烹制出的膳食雖不精致,但鮮香味濃,經濟實惠,吃起來十分過癮。淳樸的民風和豪爽不拘小節的個性使得當地人能夠適應并喜歡吃伏羊,將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習俗一直保存了下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幾千年前,注重飲食和養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后又有沛縣漢高祖劉邦喜吃羊肉,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年輕時曾殺羊設酒宴客。另外徐州是漢代畫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銅山縣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便畫有庖廚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圖景。徐州的伏羊節,從一方面來說是對當地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順理成章的繼承,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向往,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2.“伏羊節”的社會影響
篇3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使得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在省、市等各級領導的培養和支持下,我縣把文化館當做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陣地,積極響應新時代群眾文化傳承的號召,在群眾文化輔導方面,一直堅持著 “面向群眾、圍繞中心、立足陣地、服務大局”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當成工作的重點,把組織輔導、創作多樣化的文藝作品、開展多方向、多層次的群眾文化活動,追求群眾精神文化的滿足為宗旨;把培訓和輔導基層的文化骨干隊伍作為主體,把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品質作為核心;把弘揚當地特色文化,保護非遺文化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與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相配合,服務大局,全方位的落實公共文化的服務職能。不論是在文藝創作、基礎設施建沒、群眾文化輔導、業務培訓,還是在非遺的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歡喜可賀的成績,對推動我縣群文建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盡管如此,仍然與新時代黨和政府對群眾文化工作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新時代群眾文化發展的趨勢還不能完全相適應,工作還有待加強。
一、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的作用與職能
(一)群文活動的組織傳播職能
文化館的活動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的文化節、藝術節等,另一部分是由各個部門自己發動舉辦的活動。文化館作為一個地區的文化引領者,當然也要肩負起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高國民素質、積極開展群文教育活動、宣揚我國國情、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對外交流的社會文化知識以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它可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適應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需要。
(二)群文的輔導職能
文化館的輔導職能對群文建設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其輔導職能涵蓋了許多方面:宣傳輔導、理論研究輔導、組織管理輔導和文化藝術輔導等。還有一些文化館為了更好的接近群眾,感染群眾,服務群眾,走進鄉鎮,下基層,為群眾開展輔導工作;會舉辦一些有關文化的輔導班,組織文藝演出、創辦有意思的文化藝術的交流活動、開展大型的文藝匯演或是公益性質的活動等。
文化館的一部分重要職能主要是組織群眾文藝創作和開展群眾文化理論探討活動。文化館要把文藝創作作為文化發展的目標,創作出具有生機和活力的文藝作品,用這些具有藝術氣息,內容豐富、感染力強的作品去影響、熏陶群眾,是目前群文工作者的任務之一。文藝創作主要表現在舞蹈、曲藝、歌曲、戲劇等方面,它不僅給予了群眾文藝表演和文藝演出的優秀素材,還為文化藝術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文化館藝術創作職能不單單要注重文藝作品的創作,還要注重與時俱進,只有不斷發展不斷追尋社會的腳步,才可以使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
二、文化館群文輔導工作的現狀
(一)文化活動眾多,輔導較少
大部分文化館的干部在開展文化宣傳工作與教導工作的過程中,往往都比較注重文化活動的開展,忽視群眾文化的輔導。雖然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文化知識的宣傳,但是與群眾之間相互缺乏溝通,對大眾的文化取向及文化程度沒有進入深化的了解。因此,群文活動的開展和文化的輔導兩者應該勢均平衡,若忽視文化的輔導工作,就會不利于群眾文化的溝通以及群眾文化的建設。
(二)文化輔導質量問題
文化館對輔導工作的不重視,使輔導課程出現單一化的教程,輔導人員在進行輔導時沒有制定詳細的教導內容,最終導致不能深入的開展輔導工作。對群眾了解不夠,不能夠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導致輔導質量的降低,從而也影響了文化館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文化輔導的質量也體現了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服務質量。因為在文化輔導中其形式的單一化、非專業的要求以及服務態度等多個方面出現的問題,使得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服務水平降低,從而不能夠給予群眾高品質、高涵養的文化輔導。
(三)個人色彩較強,忽視群眾色彩
有很多的文化館干部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工作安排方面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分的注重個人的創作工作,忽略了對群眾文化的輔導工作。追求個性化的創作和個人色彩的創作很好,但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展現個人色彩的創作中去,這對于一個文化館的群文輔導人員來說,就會顯得有些不負責任。群文輔導人員在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工作中懷有一顆負責任的心,積極主動的投身到為群眾服務的工作中,把個人色彩與群眾色彩相互分配,合理利用時間,為體現文化館的職能與作用,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做出貢獻。
三、全面發揮文化館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強化群文輔導人員的綜合素養
為了充分發揮群文建設的作用,對群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文化館的管理部門在進行管理時要將和諧社會的發展任務與人員的素養培訓相結合,而且在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文化精神的貫穿,并要引導其自身的創新和服務意識,從而培養出高素養、高品質、作風優良的人員,從而發揮文化館的最大效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二)加強輔導能力
加強對文化館輔導能力的發揮有助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對此,就要求群文的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服務意識,并要滿足“一專多能”的群文建設發展的需要。此外,還要根據文化館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自身要不斷地提升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從而可以為群文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性意見,使群眾文化活動達到最佳的舉辦狀態。另外,為了使群文建設活動有序開展,需要文化館在創辦活動時要結合鄉鎮文化一同參與,并促進之間的文藝交流,鼓勵群眾,從而實現不同文化的宣傳,使我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得到發揚。
(三)優化職能作用
我國《憲法》在內容完善過程中對文化館的建設必須堅守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遵守此項法律的基礎上,文化館就應該清楚明確自身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引導主流文化精神和承擔社會教育的職能與作用。在實際群文建設開展的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職能與素養,從而可以使我國的文化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付林. 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踐策略[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4:181-182.
篇4
1.1什么是乙方文化
乙方文化是在新形勢下按照乙方文化核心價值觀精神,特推出以乙方文化為特色的經營理念,在提升客戶價值的同時提升企業價值。他是“企業文化戰略”的組成部分,是深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重點加強乙方文化、服務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設的營銷文化。乙方文化能及時有效推進企業文化戰略的實施,進一步突出服務重點,抓好工作落實,促進其環境面貌、整體效能、社會形象的提升和推動企業全面科學發展。有一首歌里唱到:“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們自己,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們自己,這世界會變的更美麗。”這段歌詞用來形容奉行乙方文化的我們,應如何把握甲、乙方關系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與甲方榮辱與共,興衰連動已逐步成為全體實業人的共識。
1.2乙方文化的特點
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李平總經理關于乙方文化特點有其精辟的闡述,他高度概括為“講服務、求效益、重業績、負責任、市場導向、任務驅動、勇于面對、堅韌不拔、積極競爭、講究戰略戰術”等十大特點,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和實踐。
1.1.1乙方文化是講服務的文化。
把主業既當成老板又當成大客戶,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增加公司的收入。
1.1.2乙方文化是求效益的文化。
不計虛名,只追求經濟效益,不贏利的企業沒有存在的意義。
1.1.3乙方文化是重業績的文化。
在工作團隊中,成員間配合默契,求真務實,以工作業績決定員工崗位;英雄不問出處,有“為”才能有“位”。
1.1.4乙方文化是負責任的文化。
對團隊、對企業、對社會負責任,負責任是優秀員工的標準之一,責任心可以驅動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和工作激情。
1.1.5乙方文化是市場導向的文化。
深刻理解客戶,先尋找客戶的需求,簽訂合同后,再配置資源。
1.1.6乙方文化是任務驅動的文化。
以目的為導向,不過分注重形式,提倡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和網狀溝通方式。
1.1.7乙方文化是勇于面對的文化。
不抱怨、不推委,不看過去看未來,歷史不可改變,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1.1.8乙方文化是堅韌不拔的文化。
倡導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屈不撓,奮斗不息,直至達成目標。
1.1.9乙方文化是積極競爭的文化。
時刻關注競爭對手,努力構建競爭優勢,爭取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強。
1.1.10乙方文化是講究戰略戰術的文化。
乙方文化是一種“狼”的文化、“野虎”的文化。有迂回包抄的戰術,有隱忍不發的意志,有致命一擊的能力,有學習應變的本領。
二、通信服務乙方文化之市場導向文化
所謂通信服務乙方文化之市場導向文化,就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深刻理解客戶,先尋找客戶的需求,簽訂合同后,再配置資源。
2.1市場導向是一種文化。
市場導向是指企業按照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群的要求去設計、生產、交付產品與服務。市場導向包括三個部分:客戶導向,競爭者導向和跨功能間的組織協調;同時指出市場導向是一種組織文化,該文化能夠最有效果和最有效率地創造出為顧客創造更高的價值進而為企業創造優越績效的組織行為。Deshpandeetal將市場導向看作是傳統的顧客導向,并且將顧客導向視為公司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他們將顧客導向(即他們認定的市場導向)定義為:“顧客導向是在不排除其他利害關系人利益的前提下,將顧客利益擺第一以達成企業長期利潤目標的一套信念。”SlaterandNarver在1995年的文章中認為市場導向本質上是一種學習導向、是學習型組織的主要文化基礎,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市場導向是一種文化。三個要素中,顧客導向表示,持續地認識目前及潛在目標顧客的需求,并利用這種知識創造顧客價值;競爭導向表示,不停地了解可供目標顧客選擇的現實及潛在的產品及服務的特色、競爭廠商的戰略能力,并利用這些知識來為顧客創造優越價值;部門間協作,各部門進行協作以利用顧客及其他市場信息為顧客創造優越價值。
2.2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保障。
要求我們機制要活,腦子要靈,思維要敏,要緊跟形勢,積極開拓。事物要發展關鍵在質變,事業要發展關鍵在于人。以市場為導向,必然要求我們要根據市場對通信服務的要求及時調整經營計劃和營銷策略,開發有前瞻性、實用性的產品,淘汰、舍棄落后的產品與服務項目。積極探索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不打無準備之仗。以質量為保障則要求我們全面地貫徹戰略目標,不折不扣地落實乙方文化培養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營銷任務。貴州通信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戰略時期,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經營與管理的任務肯定會加重,我們一定要有思想與精神準備,積極探索市場導向文化的新路子。
2.3領先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
所謂領先市場導向的科技資源配置,是指以培育具有領先優勢的戰略性產業為目標,以市場主導為配置手段,面向領先市場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分配和利用。與傳統的通信資源配置方式相比,領先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必須選擇好具有領先市場潛力的行業,把有限的資源用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產業的培育中。
2.4樹立滿足客戶需要的市場營銷觀念。
這種觀念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出發點的,即“顧客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市場營銷觀念認為,實現企業各項目標的關鍵,在于正確確定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競爭者更有效地傳送目標市場所期望的產品或服務,進而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欲望。市場營銷觀念的出現,使企業經營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使市場營銷學發生了一次革命。市場營銷觀念同推銷觀念相比具有重大的差別。
三、構建“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乙方文化
貴州省通信服務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基站安裝、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微軟技術開發及手機銷售等業務,皆屬于第三產業。公司所屬的行業性質,決定了必須在構建“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乙方文化。隨著社會化大分工的不斷加劇,當今世界已形成了以客戶、以市場為核心的產業價值理念。企業不論大小,誰擁有客戶,擁有市場,誰就能生存,就能做大做強。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現實中小企業吞并某大企業屢見不鮮,聯想收構IBM的PC業務就是這樣一個成功案例,在報紙、電視、網絡中會經常看到這方面的消息。然而,擁有客戶,擁有市場的前提,就是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以顧客的需求為方向,集中和調整公司各方面的資源,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對產品、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從客戶感知的角度去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努力使產品做到“實用、好用、易用”;從客戶感知出發,設計惠民、便民方案,使客戶切切實實感受到通信技術的先進性、通信服務的優越性、通信業務的便捷性。今后,貴州通信服務公司須朝著全業務服務方向發展,制定全業務服務標準,在售前、售中、售后環節,從時限、功能、回饋三個維度,在服務的快捷、便捷、關懷方面提出更具體明確的標準,不斷優化內部業務處理流程,使客戶享受到更加舒心、貼心、放心的服務。同時,為落實好全業務服務初期階段的相關問題及時解決,公司要全面修訂、完善投訴處理流程及要求,在處理移動業務跨域投訴、越級投訴處理方面有明顯改善,保障用戶的咨詢、投訴、障礙申告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切實提高用戶滿意度。通信產品能否按時提供給是乙方也是很關鍵的問題,一個建設項目,設計咨詢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如果我們不能按建設方的要求按時將設計咨詢產品提供給建設方,勢必影響建設方的工程進度,使建設方蒙受經濟損失。所以,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并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在公司構建“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乙方文化,保質保量按時為顧客提供優質的通信服務產品。
四、增強甲方實力,促進甲乙方雙贏
貴州省通信服務公司于2004年3月1日成立,它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授權的全民所有制非主營企業,統一對貴州移動存續企業進行管理,旗下有四個已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經營服務板塊的實業公司、天波公司、國信公司及全球通公司。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核算企業,處理好與甲方的關系非常重要。甲方就是貴州通信服務公司的顧客,就是委托公司提供通信產品的服務單位。通信行業技術日新月異,管理不斷創新,一般服務單位都會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此項目管理,此部門的人員一般著力點在于項目管理,對于具體的技術,安裝、資費等細節就不甚了解,此部分的工作就要求乙方為甲方把關,確保合作項目的技術經濟可行性。為此,我們必須做到:
4.1具有豐富的項目實施經驗和項目開發背景。
我們的技術團隊必須通曉通信領域的各種技術和產品,并有很深厚研發背景,通過對各種產品的橫向對比和深入評測,能為客戶提供最適合的產品。
4.2具備深入的需求分析能力。
每一客戶的具體需求都會有所不同,每一客戶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們能為客戶提供最合身的解決方案。特別加大對融合業務的深入研究,從需求分析入手,快速形成支撐能力,確保具備復雜融合業務的支撐能力。
4.3高品質產品與服務。
電信重組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競爭的層面由表現在網絡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運營管理層面的競爭直接傳導至業務支撐層面。業務支撐能力的提升將進一步推動網絡、業務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網絡、業務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將進一步帶動支撐系統的發展。IT支撐系統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業務管理流程再造,強化內控基礎管理,提高業務發展質量,不斷改善和提升用戶感知,最終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適應新時期競爭業務發展要求,首先要具有先進的、適合企業業務發展和管理需要的支撐系統。因此,全面推進先進業務支撐系統建設,已上升為公司贏得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高度。同時,服務也不能忽視,公司及分公司要重視服務更甚于產品,事實上,產品只是滿足客戶需求的一個環節。我們重視在項目實施后的定期效果評估、執行監督,以及配套制度建設,同樣重視每一客戶系統后續的升級、管理和維護。
4.4有力的二次開發保障。
公司要具有豐富的科研開發經驗和強大的設計、生產組織能力,為用戶提供應用于不同領域的各種軟件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主流的通信產品都應提供二次開發接口,替客戶完成某些開發和預期。
4.5強大的定制開發能力。
對于某些獨特的客戶需求,假如現有產品還未提供,我們能快速為客戶量身定制開發出穩定的功能模塊。針對他們不同業務需要而提供特別的設計,以滿足他們的長期的業務需要。這種服務既滿足了客戶們的個性化需求,又免除了他們自行建設所需的資金,以及各種困難和不確定性。此外,在乙方文化建設中豐富的專業知識,讓我們可以根據最新的市場需求和發展,不斷地改善通信服務,幫助客戶最優化的使用每個產品。如微軟技術開發,就可定制、開發貼近客戶需求的軟件產品,協助客戶降低辦公成本,提高辦公效率,建立節約、高效、環保、健康的辦公環境。總之,公司在經營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提倡“團結、創新、高效、求實”的企業文化精神。在注重企業員工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熱情同時,努力塑造和發展成為“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為保障、以服務求效益”的專業化隊伍。正是由于甲方項目管理人員的業務特點,加強與甲方管理人員的溝通,彼此通力合作,對合作項目的技術經濟作出客觀的評價,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服務實施方案,將服務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逐一例出,并逐一解決,使合作項目能夠順利完成,達到甲乙方雙贏的目的。
篇5
關鍵詞: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啟示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擺脫財政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繼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熱潮。誠然,西方各國因其國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內容與進程也不盡相同。但是,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變化,各國之間的信息和技術交流日益頻繁,西方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這就使得西方國家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凸顯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內涵
所謂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指“政府籌集各種資源,通過民主的政治程序設定社會需要的優先目標;與此同時,又利用私營部門之所長,組織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具體而言,指政府通過政治過程作出決策,確定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然后以市場機制為杠桿,通過多種方式調動私營部門、非營利部門等組織的參與,在競爭中完成公共服務的供給。目的是在政府部門不放棄公共政策制定責任的前提下,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挖掘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從本質上來說,公共服務市場化反映了公共服務供給領域政府職能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為了解決官僚腐敗及政府壟斷下的公共服務供給低效率等問題而引入市場的競爭機制,來提高供給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實踐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屬于國有的公司或公用事業通過產權轉移、拍賣、贈送、發行股票等形式轉給私營企業所有或經營。英國是西方國家中實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國家。在撒切爾首相上臺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爾政府表示私有化無,把電力、供水、天然氣等國有企業實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紀90年代梅杰執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領域繼續擴大,郵政、鐵路、運輸等部門的私有化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可以說,英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示范性效應為各國私有化改革樹立了典范。受英國的影響,西方國家隨即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稱合同承包、競爭招標,是西方各國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內容是政府將原先壟斷的公共產品的生產權與提供權向私營公司、非營利組織等機構進行轉讓。政府確定某種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然后對外向私營部門、非營利部門招標承包,中標的承包商與政府簽訂供給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許可的范圍內自由配置資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務。政府在此過程中的主要責任就是確定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標準,監督承包合同的執行。在合同訂立之前,公共服務的確定是一個政治過程,政治機制起主導作用。合同訂立之后,公共服務的提供就進入了經濟過程,市場機制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承包公共服務生產的組織在合同許可的范圍內自由配置資源,擺脫了原先傳統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下的各種限制。政府對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對行政組織的等級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與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資購買私營部門提供的服務,而是以政府特許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標的私營部門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或提供某項公共服務并允許承包商有投資收益權。公私合作可以發揮公私兩種部門在管理、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在各自目標中尋求共識,彼此合作,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達到既能借社會資源提高公共服務生產能力,又憑借價格機制顯示真實需求。
(四)用者付費制
通過付費,把價格機制引入公共服務中來,按“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消費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務時必須向政府支付賴以收回成本的費用。與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資購買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務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費模式下,服務的生產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務的消費者直接向政府購買服務。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公用事業、垃圾收集、廢水和污水處理、娛樂設施、公園、保健服務、特殊事項上的警察服務、樓房檢查、住宅區服務等領域,廣泛推行用者付費制。
(五)補貼制度
為了鼓勵可收費物品和個人物品的消費,政府實施補貼制度。它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補助,是政府給予生產者的補貼。補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對符合資格要求的消費者的價格,他們可以向市場上那些接受補貼的生產者購買更多物品。在補助安排下,生產者是營利的或者是非營利的組織,政府和消費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選擇特定的生產者提供補助,消費者選擇特定的生產者購買物品,政府和消費者都向生產者支付費用政府對相關行業的補助,是因為這些行業的服務能使公眾普遍受益,適當的補助能減輕這些行業的運營成本,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這些物品的購買能力。另一種是憑單,就是政府部門給予有資格消費某種服務的個體發放優惠券,有資格接受憑單的個體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務供給組織中“消費”其手中的憑單,然后政府用現金兌換各組織接收的憑單。實行憑單制的公共服務供給與消費模式是公共服務生產組織為爭取消費者手中持有的資源而競爭,這種競爭是在市場過程中進行的政府對消費者個體做出反應,公共服務生產組織同樣對消費者個體做出反應,消費者個體的選擇引發了公共服務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而這部分代替了政府對這些組織的監督,這正是市場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優勢所在。
西方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變了政府對公共服務“大包大攬”的局面,可從容配置行政資源,有利于政府緩解財政壓力。政府直接從社會提取資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場調動資源的能力相對比較強,公共服務市場化擴大了政府供給公共服務的資源及技術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這樣一來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
有利于改進行政管理和精簡政府機構。公共服務市場化使具體的“劃槳”交給市場,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調整和優化了政府職能,微觀的工作交給市場去做。如英國的“執行局”,美國的“法定機構”,政府可以撤銷從事這些業務的常設機構,精簡了政府機構規模,同時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擴大民主參與。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能夠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以公眾的需求為中心,公眾通過直接參與或者是通過協商、公決等形式影響公共決策,這樣不僅能推進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市場化后權力的適當下放,不僅減輕了政府的沉重負擔,也有利于社會自治進程的發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責任政府”的建立,促進政府和社會發展。
西方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啟示
(一)市場化的制度設計
市場化方案的實施要求在宏觀上應把公共服務市場化作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做好市場化的制度設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一的政府供給模式已不能滿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產生的消費主體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這就必須實行公共服務市場化。”因此,要根據公共物品的性質,做好市場化的制度設計,對于純粹的公共服務,如國防、外交、政策、環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產,而對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設施、后勤服務、供應系統等則可交由民營部門、非政府部門來承擔,同時探索多元市場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務領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橋梁建設實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國企實行民營化,水、電、燃氣供應系統實施使用者付費制度等,從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務。
(二)有限的市場化
市場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務領域的退出,決不意味著政府可以脫離公共服務供給。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過程中,“政府轉交的是服務項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務責任的移交”。市場化方案只適用于純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不是全盤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場化。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純公共物品,如國家安全、環境保護等都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場化的話,那么公共服務的公共性就無從談起了。
(三)協調各方利益體
市場化改革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協調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關鍵。西方國家的實踐證明,推行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能夠較好地體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我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雖己初露端倪,但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發達國家也有相當一段距離。即便如此這一過程仍然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政府管理從根本上說應該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法規,不僅可以對市場運行的過程和結果施加影響,以達到利于公眾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壟斷權力的濫用,促使市場運行更加有效率。在這一漸進的過程中,協調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四)促進政府的職能轉變
要大力培育第三部門,促進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轉變。第三部門又稱非政府組織或中介組織。成熟、發達的第三部門是政府轉變公共服務職能、進行市場化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這是因為,公共服務成本高、利潤少,一般企業不愿承擔,而第三部門的公益特性使其具有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公共服務職能的能力和動力。西方發達國家在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十分注重發展非政府組織,這類組織的數量在英法等國相當于政府機構的2/3或3/4,他們有效的分擔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務職能,協助和參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項目。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第三部門雖然數量不少,但仍存在著政社不分、經費不足、能力不強、法制缺陷等問題,不能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國應對第三部門進行重新定位,大力發展新的非政府組織或中介組織,從而形成功能完備、行為規范的組織體系。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市場化并非是最優選擇。在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態度一定要謹慎,考慮一定要周密。既充分利用市場的積極功能,又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克服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等關系,明確角色定位,更好的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
參考文獻:
1.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滲碳腐蝕
不銹鋼是抗銹蝕材料,但如果與碳鋼長時間接觸,就會發生滲碳現象,使其理化性能發生改變,多數情況會進一步導致銹蝕[2]。例如,中石化洛陽分公司PTA裝置的最大進口設備氧化反應器,塔本體為不銹鋼,但其人孔卻誤用了碳鋼螺栓,因此當其運達國內時人孔封蓋和螺栓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銹蝕。溶劑脫水塔BT-403,也是人孔誤用了碳鋼螺栓發生了滲碳腐蝕。可見,實踐中經常出現的失誤是在不銹鋼設備上誤用碳鋼制的墊片、螺栓、螺母等小部件而導致滲碳腐蝕造成的。
防硫蝕與防靜電結合
硫蝕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油品中的單質硫和化合態硫與鋼鐵類器壁發生反應后所產生的FeS膜雖然對金屬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由于一般情況下很難形成足夠致密的FeS膜,且受到沖刷后會迅速減薄,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3]。對原油儲罐來說,可在其內壁加防腐涂層。而防腐涂層一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高的電阻率,這就與儲罐的防靜電要求產生了沖突,目前多數企業生產的涂料都不能滿足該要求。對此,日本最先研制出一種既耐腐蝕又具有導電性的新型涂料EV-70Rg。它是將具有導電性和耐腐蝕性的鱗片狀無機物,分散在具有防腐性的不飽和聚酯物中而制成的防腐材料,通常采用噴霧施工方法在儲罐內壁形成均勻的涂層,這種涂層能有效地抑制靜電的產生和積聚。目前,EV-70Rg涂料已在石油產品及硫化氫、硫酸氫鈉、甲醇等化學物質儲罐防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武漢材料研究所與武漢石油化工廠也于1998年共同研制出名為PE8810的導電防腐涂料,其體積電導率與EV-70Rg相當,而且具有更好的耐沖擊性、耐熱性和涂層附著力。由于導電性防腐涂料的使用性能與涂層質量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加敷導電性防腐涂料時,最好有廠家的專業技術人員做指導,以確保優良的施工質量,獲得良好的防腐蝕、防靜電效果。
篇7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利用光伏電池板直接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電能的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電能儲存元件、控制器、電力電子變換器以及負載等部件構成。光伏發電系統按運行方式可以分為兩類:獨立運行的光伏發電系統和并網運行的發電系統。
2光伏建筑系統的設計
2.1設計原則
(1)建筑美學原則:BIPV是建筑物的一個組成本分,整個系統必須符合人們對建筑審美的要求;
(2)建筑智能原則:BIPV系統必須同時滿足作為相應建筑物構件所承擔的保護、受力、隔熱、防水、采光、遮陽等建筑職能;
(3)最大電量輸出原則:光電轉換是BIPV系統的另一個重要職能。設計者在保證BIPV系統實現其建筑屬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實現光伏發電系統的電量輸出最大化;
(4)BIPV系統的穩定性、可維護原則:BIPV系統在其設計的生命周期內需保證安全、穩定的運行。
2.2光伏建筑系統的設計
(1)當地氣象參數的收集。在BIPV設計過程中,地點、氣候、緯度、平均日照、平均溫度、降水量、濕度、浮塵量、風荷載和地質條件都會影響光伏一體化城市建筑的經濟性。
(2)因此在設計前,需要收集當地的氣象數據資料。
(3)負載情況分析。負載的計算是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4)光伏板最佳傾斜角的設計。在光伏系統的設計中,光伏板的安裝形式和安裝角度對光伏板所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以及光伏供電系統的發電能力具有很大的影響。
(5)光伏系統總功率的概算。在構成光伏陣列時,為了得到適合的輸出功率,必須把單個電池串聯或并聯起來。根據負載用電量、電壓、功率、光照情況,確定光伏電池的總容量和光伏電池板的串、并聯數量。
2.3光伏建筑關鍵技術
(1)安裝位置。理論研究與實際運行顯示,屋頂是PV的最佳安裝點,其次是房屋的南立面。南立面的最優發電時間是冬季,最差是夏季。東西立面的發電量只有屋頂的1/3左右。光伏陣列的傾角和方位角對其性能也有重要的影響。角度設置主要取決于當地的緯度(有時,安裝角度與當地緯度并不相稱,需要測量決定)、斜面上的輻照強度和負載的用電需求。BIPV陣列的朝向和屋頂的傾斜度限制了其傾角和方位角。
(2)遮擋因素。對于晶體硅光伏電池,很小的遮擋就會引起很大的功率損失,而遮擋對薄膜電池的影響小得多。建筑師設計PV系統時,一定要計算遮擋因素對輸出功率的影響,因為不同的遮擋方式可導致不同的功率輸出效果。建筑師需要精心設計PV組件的排布,一方面使PV建材的框形設計達到最優,另一方面使環境建筑物對BIPV的影響降到最低。
(3)通風設計。為了保證充電電壓,設計光伏發電系統時必須考慮各種因素引起的光伏電池方陣的電壓下降量,并據此確定光伏電池組件的串、并聯方式和方陣的排布形式。其中,導致電壓下降的首要因素是組件的溫升。光伏電池組件接收太陽能后,其中一部分直接轉換為電能輸出,余下部分轉換為熱能向環境散出,因此電池組件開始工作后數分鐘內溫度升高,一般維持在50℃左右。在通風不良的情況下,光伏電池組件背面溫度可達80℃以上,直接影響了太陽電池的輸出電壓和轉換效率(溫度每升高1℃會使光伏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降低0.5%左右)[3]。因此,通風設計是BIPV中很重要的因素。通過對BIPV系統(包括光伏電池組件、枕木、角鋼、防雨保溫板等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安裝方式,可以達到良好的通風、降溫效果。
3結語
篇8
關鍵詞:福柯;話語理論;文學研究;文學接受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憑借其深邃獨到的思想、宏大的著作、難懂的語言和不羈的個性聞名于世,對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福柯的一生,研究的領域極為廣泛,跨越了文學、歷史、醫學和社會學等;著作也極為豐富,包括《瘋癲與文明》、《臨床醫學的誕生》、《詞與物》、《知識考古學》、《規訓與懲罰》、和《性史》等;其思想的深邃獨到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但是,縱觀福柯的思想軌跡,其核心部分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話語理論,探尋知識與權力的關系,福柯指出,話語不僅存在于文本上,它更包含了支配人們日常生活實踐的法則和規范,“福柯的話語論揭示了社會、文化中權力和知識隱而不現的共生關系”。
在所謂的后現代社會,福柯的話語理論受到了諸多領域的尊崇,文學研究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話語理論既能對正確剖析文學作品提供指導,又能為深入研究文學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擺脫文本的局限,而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寬廣的歷史和社會方面,更為全面深入地解釋作品的產生過程與內在意義;與此同時,話語理論也賦予了讀者以一定的話語-權力,使其在文學接受中擺脫了完全被動的地位,也能夠憑借自身的話語-權力,質疑和反抗創作者的原意,而這種對文學作品與讀者互動關系的研究也是文學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文學創作與話語-權力
話語-權力關系是福柯理論體系的核心,米歇爾?福柯關注的首要問題是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及其對話語(discourse)與話語構型(discourse formation)的操縱。他認為現實產生于權力,而權力是通過話語機制生產出我們賴以信仰的知識和真理,因此,話語和知識是被權力構建的,話語的爭奪實際上就是權力的爭奪。福柯通過對醫學、人口統計學、精神病學、教育學、社會學、犯罪學和政府管理等進行考察和研究,揭示出并不存在純粹客觀的知識和真理,因為看似客觀的瘋狂、犯罪和性等都是由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權力構建的。他的話語理論最初是針對醫學、政府管理等領域的,他所關注的話語也都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特征的領域,而非單純“形而上”的理論,他發現了曾經被奉為“真理”的“客觀知識”背后的權力運作關系,但由于話語理論的出發點在于文本和話語,它在被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迅速吸納的同時,也得到了文學領域的重視。
福柯的話語理論迅速掀起了軒然大波,他指出正是“權力”賦予我們說話和寫作的“權利”,為我們可以訴說的內容作出了限制,他認為一切社會文化問題的癥結,都在于“語言話語”以及各種話語的實踐和運用。而隨著愛德華?薩伊德的《東方主義》的出版,后殖民主義也方興未艾,福柯的話語理論在文學研究領域進一步為人接受。薩伊德在其書中對虛構類文藝作品進行了解讀,揭示了西方對于東方進行虛假想像,從而為其侵略占領東方提供道義支持。薩伊德指出,西方社會的理性、優秀和發達與東方的古怪、落后和貧瘠,都產生自“東方主義”的思維模式,正是西方行使其“話語-權力”的結果,薩伊德等人的后殖民主義明顯受惠于福柯的話語理論。繼之而起的女性主義、種族主義研究等,更使福柯的話語理論蔚為大觀。至此,話語理論終于在文學研究領域成為“顯學”,研究者紛紛發掘曾經被湮沒的聲音,第三世界文學、女性文學、黑人文學等都紛紛登場。而隨著改革開放后歐風美雨再次洗禮中國,話語理論也在中國的文學研究領域悄然落地生根,現實主義不再是文學研究領域唯一的尺度,甚至有人重新審視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
福柯在話語理論中提出,“話語通過三種途徑發揮作用,分別是賦權、限制和建構” 。研究者們在文學研究中逐漸注意到了話語-權力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他們基本有兩個著眼點:一是對文學作品本身暗含的話語-權力進行揭示,二是對不同版本的翻譯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前者對文學作品內在的人物角色和創作者對他們的情感評價進行分析,進而探討作者在創作時所持的權力角度及對話語權力的運用。雖然不同研究者針對的是民族、性別甚至時代特征等不同的角度,但是他們秉持的都是作者對一方話語-權力的賦予和對另一方的話語-權力的剝奪。例如:學者寧俊紅在《女性形象漫說―兼談的“話語”》一文里,對《水滸傳》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和、形象進行分析,進而揭示出作者在創作時所持的男性權力的觀點,因為其中的女性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她們也具有了武藝高強、講求義氣等男性特征,而則都是阻礙男性追求“義”的絆腳石。宋來根在《福柯話語理論視域下的》中揭示了福克納對南方種族關系的憂慮與無奈,小說正是通過《去吧,摩西》的主人公麥卡斯林最終無法挑戰根深蒂固的黑人異質性話語來表現作者的憂慮。相比于直接探討文學作品內在的權力-話語關系,對文學作品的不同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或許更能說明文學創作中的權力。翻譯的母本固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翻譯者對原著的不同理解、翻譯者的不同立場和所處時代都可能導致譯作的差異。譯者的翻譯活動,在權力話語的視角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轉換游戲,而被賦予了一種政治權利功能,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在有意無意地行使其話語-權力。例如閆玉在《從的翻譯看譯者話語權》中,比較了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譯本所蘊含的譯者權力,而劉娜則在《從的三譯本看時代權力話語》中指出,不同譯者不僅受到自身話語權力的影響,還往往受到譯者所處時代的權力話語的制約,正是處于不同背景下的翻譯者的不同,才導致了不同譯本的產生。
福柯的話語理論使研究者們擺脫了傳統意義上對文學作品的頂禮膜拜,特別是對具有現實主義特征的文學作品的無上尊崇,使他門能夠深入作品,通過對文學作品所凸顯和隱藏的內容,揭示出文學作品背后的權力關系,從而使得文學研究不僅有了新的視角,也進一步闡明了文學作品所能發揮的實踐性意義。
二、讀者接受與話語-權力
福柯的話語理論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視域,也有助于讀者的文學接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并不能完全放松,而應該提高警惕,才能發覺并反抗創作者的話語-權力。在這層意義上,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接收,就是創作者與閱讀者的話語-權力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的博弈。“話語生產、傳遞并強化了權力,卻也在同時破壞并揭穿了權力,使人們看到了權力的脆弱和反抗的希望” 。福柯的話語理論闡明了讀者并不一定必須遵從創作者的原意,而是可以基于自身的立場,對創作者隱含的話語-權力進行批駁和反抗,這也是后現代社會多元主義在文學領域的體現。
讀者在運用自身的權力時,實際上就是參與了文學作品的話語建構,這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含義,也是打破作者中心主義、破除創作者主觀偏見、揭示作品真正含義的必由之路。
三、話語理論視域下的文學研究方法
福柯的話語理論不僅拓展了文學研究的范圍,也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福柯是通過知識考古學,對醫學、生物學等領域的日常行為進行歷時性考察,追蹤各種“真理”和“知識”等話語的痕跡,從而揭示出其中的話語-權力關系。雖然福柯更多著眼于“真理”等看似客觀的話語,但是其深入不同文本的內部、比較分析它們異同的方法,為眾多的文學研究者采用。例如上述論文中對文學作品不同譯本的話語體系進行對比,就化用了“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對于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中國,尤其是存在眾多版本文學作品的傳統社會,知識考古學更有其發揮作用的空間。
在歷時性考察中,福柯重點分析了“話語的形成”過程,即為什么最終會呈現出這樣或那樣的文本和話語形式,這也為深入分析文學作品與作者提供的方法。作為藝術的文學領域,人們往往把文學中的人物角色、地理環境的描寫和評價看成是創作者無意地流露或者看成是為了增強作品藝術性,因而不會過多地牽涉到政治或權力。但福柯的話語理論打破了這一“神話”,話語無處不在,正如權力無處不在一樣,甚至正因為文學的藝術性、閱讀者在欣賞時也更為放松,它在運用話語-權力時也更為隱蔽而不為人知,其權力的行使也從而更為有效。例如,在《三國演義》“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中,諸葛亮的仁義與智慧為人津津樂道,但深入分析文本,作者的漢族立場就昭然若揭:漢軍多從高地上俯看孟獲的軍隊;南蠻的丑陋“不類人型”;南蠻地區蛇蝎遍地;而南蠻的結局就是被漢人“規訓”,這一切都是作者行使話語-權力的體現,而只有基于話語理論,我們才能有意識地去發現這類文本中暗含的權力。
由此可見,話語理論指導研究者對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挖掘,不僅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對作品中的人物關系、主動與被動等進行揭示,從而發現創作者的立場,這正是福柯的話語理論給文學研究提供的方法論意義。
綜上所述,福柯的話語理論,闡明了權力與話語的內在關系,為研究文本、話語與權力的內在關系開辟了新的境界。福柯話語理論在文學領域的運用,揭示了作者在文學創作中話語-權力的行使,從而為拓展研究領域、挖掘內在意義提供了借鑒;福柯對文本進行歷時性考察從而提出話語理論的方法,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此同時,福柯高度重視話語所蘊含的權力關系,為讀者在文學接受中賦予了更多的主動性和權力,這也是進一步完善文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把福柯的話語理論放置在后現代社會文學研究之中,其認識意義和方法論意義都是具有開創性的。
參考文獻:
[1]周憲. 福柯話語理論批判[J].文藝理論研究,2013(1):121-129.
[2]約翰?斯道雷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56.
[3]李潔.權力話語與文學經典復譯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2,5:112-113.
[4]宋來根. 福柯話語理論視域下的《去吧,摩西》[J]. 安徽文學, 2013, (4): 5-6.
[5]劉娜. 從《簡?愛》的三譯本看時代權力話語[J]. 作家, 2012 (16): 172-173.
篇9
關鍵詞:地質體 可視化技術
現有的地理信息系統(GIS)都主要表達二維的地表地物的圖形和屬性信息,要擴展到真三維包含地下地質結構的地質信息系統還有差距。一個大型地質工程項目從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到詳細設計階段,乃至到工程運行期的管理與監測期,建設周期長,往往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用三維模型圖形圖像來表達、解釋和管理如此龐大的資料比光靠數據庫和圖表圖紙等傳統手段來得有效的多。建立地質工程復雜地質體的三維模型,處理巖層界面與結構面組合關系,逼真反映地下地質結構全貌,將為地質工程工作者分析研究工程地質現象和發現掌握巖土體結構規律提供一種嶄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復雜地質體可視化研究與開發現狀
TITAN三維建模軟件是由北京東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TITAN地學綜合信息系統中的一個組件,是基于框架建模的思想研制開發而成的,利用平行或基本平行的剖面數據建立起三維空間任意復雜形狀物體的真三維實體模型。TITAN三維建模軟件的組成部分有:①剖面數據處理模塊,建立剖面數據,為建立三維實體模型提供由一系列平行的剖面組成的框架數據,數據剖面由多邊形、環和點元素組成;②對應關系處理模塊,建立剖面之間、多邊形之間、環之間和點之間的對應關系,為建立三維實體模型提供剖面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從而建立建模元素之間在三維空間中的聯系;③模型處理模塊,建立實體模型,用剖面數據和剖面間的對應關系建立起三維實體模型,并且可以對模型進行任意切割、計算面積和體積的處理。此軟件只是三維建模與圖形處理的引擎,適用面廣泛。但在面向具體專業時,需要添加或擴充專業模塊,比如工程地質專業模塊等。縱觀國內外幾種軟件的研究與開發現狀,對于地質工程專業的復雜地質體建模與分析的針對性不強,沒有充分體現地質工程專業的特殊性,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地質工程生產與研究的實際需要。
二、地質工程復雜地質體三維建模和可視化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2.1 離散數據的插值與擬合 地質信息的插值和擬合函數要根據實際勘測數據建立,實測數據越豐富精確,得到的地質模型越能夠真實描繪出這些信息的空間分布規律。對于不同的地質信息,需采用不同的擬合函數。地表地形測量數據(X坐標、Y坐標和地表高程Z)、地下水位埋深測量信息(地下水位測點地表X坐標、Y坐標和水位埋深h)等的曲面圖形生成可歸結為雙自變量離散數據的插值和擬合。空間曲面插值函數有以下構造方法,如與距離成反比的加權方法(Shepard方法),徑向基函數插值法(Multiquadric方法),平面彈性理論插值法等,它們同樣適用于單個連續地層界面、地球物理勘探數據、地球化學勘探數據以及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在地質體空間的分布。
2.2 三維數據結構 地質工程地質體一般是不規則形體,在計算機圖形學中曲線和曲面總是分別通過很多微小直線段和微小三角面逼近,來模擬地層巖性界線和巖層曲面,即巖層界面(和地表曲線、地下水位面等地質層面界線)和巖層曲面都分別是許多微小直線段和微小三角面的集合。這就要求必須具備有效的分層的三維數據結構,比如地質工程地質體空間中的點由有三位坐標分量表示,微小直線段由其兩個端點組成,地質層面界線由所有屬于該邊界的微小直線段組成,而巖層曲面由微小三角面組成。有效的三維數據結構能夠確保人機交互和查詢的實現。
2.3 曲面求交 地質體中存在大量各種層面,包括地表、地下水位面、地層層面等,當出現地層不整合、地層尖滅和地下水出露于河谷地表等情形時,就自然會遇到曲面間求交的問題;地質體三維模型的上部邊界是地表曲面,通過數學方法擬合出的巖層面或地下水位面不應超出地表曲面,即超出部分不應顯示。同樣的,當顯示多層地層時,下面的每一巖層應以其上一巖層為邊界。因此,為了可視化地層界面必須要解決地層面與地表或其他地層面的求交問題。另一方面,在剖面圖成圖時,地質界線的繪制是通過顯示剖面(平面)與各種地質界面(曲面)求交所得出的交線。因此曲面求交包括地質界面(層面)之間的相交,和地質界面與剖面的相交兩類問題。
2.4 三維拓撲結構分析 從地質學角度看,拓撲是地質對象間關系的表格,拓撲表存儲層位間上覆、下伏和交切等的地層學關系及地質空間位置關系。拓撲也可視為允許這些地質關系合理儲存的數據結構。例如,考慮多層地層,上一個巖層的底面和與其相鄰的下一個巖層的頂面是上下巖層這兩個實體的公共部分或共享邊界,它們之間的拓撲關系就是相鄰和同一的關系,在存儲數據時只存儲上一個巖層的底面或其相鄰的下一個巖層的頂面,即相鄰巖層的邊界曲面可以存為一個地層曲面,大大減少數據存儲量。評價地質模型系統的優缺點往往決定于描述地質對象所用的拓撲結構。
2.5 可視化技術 地質工程復雜地質體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工程勘測獲得的數據轉換為形象直觀便于進行交互分析的地下地質結構空間形態的立體圖和剖面圖形,其基礎是工程數據和測量數據的可視化。利用可視化技術可以從龐大的地質勘測數據中構造出地質工程中對于邊破穩定性和地下硐室變形破壞等起關鍵作用的巖層和結構面,并顯示其范圍、走向和相互交切關系,幫助工程地質人員對原始數據做出正確解釋,繼而為工程地質分析具體問題提供決策支持。通過離散地表地形測量數據的插值計算并用不同顏色表達高程的差異達到山巒起伏和河流侵蝕切割山地形成河谷的狀態的可視化。
三、復雜地質體三維建模與可視化技術的初步開發與應用
3.1 地質工程復雜地質體三維建模與可視化的研究 基于離散采樣數據的插值與擬合的思想,即將離散數據轉化為連續曲線曲面, 地質工程復雜地質體三維建模與可視化的過程是,從勘探數據庫中提取各種地質信息的坐標位置及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通過不同的擬合與插值函數得到地質層面(曲面)和地質實體的三維計算機圖形顯示,表達地質信息在研究區域內的分布規律。生成地質巖層面和地質實體后,實現從任意角度觀察建立的模型,實現根據指定的剖面走向、傾向和傾角生成垂直剖面。
3.2 初步開發 工程勘測空間數據庫管理。工程勘測空間數據庫在收集整理現場勘測數據后錄入各分項數據表,這些數據表不僅包括地質信息的位置數據,更重要的是提供屬性數據。以地層巖性數據表為例,要求錄入鉆孔編號、巖層起始深度、巖層終止深度、層厚、巖性(地層名稱)、地層代碼(地層年代)、巖層走向、巖層傾向、巖層傾角、接觸關系、地質描述等數據。隨著工程勘測的進展,能夠方便地修改補充和管理勘測數據。
篇10
關鍵詞: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信息共享
1引言
運用市場手段為城市規劃行業提供知識產品、信息咨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信息工作業務培訓等專業服務企業的發展,也催生了一門相對獨立的服務門類——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從當前來看,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既是城市規劃行業的分支業務,也是信息服務業或者出版行業的分支業務;從其運作方式來看,其更多具備的是信息服務業和出版行業的一般運作特征,而就其承載的內容來看,則主要是城市規劃的相關信息和服務。在城市規劃行業管理工作或信息產業中獨立劃分出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對于城市信息資源市場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發展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的意義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規劃信息資源
獨立界定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有利于行業內部的相互交流,通過各業務環節的相互銜接,可以充分運用各方的資源,實現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規劃平面出版媒體,可以通過其傳統的、權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篩算出更有價值的城市規劃知識;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服務機構,則可協助各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城市規劃設計機構建立與其他管理部門、設計機構、城市規劃電子出版機構等部門的互動平臺,提高信息供需雙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獨立劃分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有利于城市規劃信息供需雙方的相互結合,提高城市規劃信息資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規劃信息服務的專業水平
如通過合理的引導和培育,一批原來從屬于城市規劃行業或者信息服務業、出版業的人才和隊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務于城市規劃信息工作的專業水平。例如在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有的業務環節既需要熟知城市規劃管理業務的人才,也需要系統建設人才,在當前這兩方面的人才和隊伍絕大多數是相互分離的,而隨著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業務需求的擴張,這種專業分離的人才和隊伍將會在業務合作過程中整合為專門的人才和隊伍,提高城市規劃信息服務的專業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規劃信息管理服務工作的開展
促進城市信息資源市場化是當前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資源市場化的發展,主要依托市場主體來實現。就全國層面的城市規劃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標準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門組織。而在城市規劃信息市場發育成熟以后,一些企業將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構建起更具操作性的產品和服務標準;企業間也將根據業務需求組織不同層面的交流,無需政府部門出面組織。此時,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規劃信息管理機構,則主要是依托企業進行產品或服務標準的制定和推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的發展搭建更為廣闊的平臺。就各城市層面的城市規劃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門推進,存在各自為政、資源利用效率低、重復建設等問題。而在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企業發展壯大以后,通過采購專業的產品和服務,城市規劃信息管理工作也將從繁瑣的技術業務中擺脫出來,轉向宏觀層面的指導。
3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機遇和條件
3.1信息(知識)逐漸成為規劃設計行業競爭的重要砝碼
隨著城市規劃設計行業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設計部門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作為知識密集型的行業,能及時、準確地掌握業務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識,成了城市規劃設計機構在競爭中取勝的重要籌碼。在這種背景下,購買城市規劃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將越來越多,這將為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持久的、規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規劃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將促進政府層面的城市規劃信息服務需求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規劃信息化,多數大城市已經開展辦公自動化、檔案數字化、電子輔助報建等系統的建設。而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進。隨著城市規劃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個城市都建立起完備的城建信息系統將成為必然,這將為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服務、信息工作業務培訓等服務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
3.3部分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機構己積累業務經驗與市場運作經驗
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機構在實踐過程中,已積累豐富的業務經驗和市場運作經驗。如1999年成立的廣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廣州城市規劃自動化中心的部分職工為主體,以自動化中心原有的成果為基礎,面向市場提供城市規劃領域的信息技術開發和服務,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內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業務領域涉及規劃、環保、測繪、商業布點、人口統計等行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服務對象已經達到東北、華北、華東、西南、華南的幾十個城市[1]。中國城建數字圖書館系列數據庫的運行商,也開展了面向個性化需求的服務,并制定了產品和服務標準。這些企業的發展,一方面為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其成功的運作模式也可以為其他同類企業發展提供借鑒。
4促進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深化對城市規劃信息價值的認識
城市規劃信息的持有量,將直接影響到城市規劃編制的質量、決策的科學性以及城市建設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門和規劃設計企業認為專門開展信息工作是一項負擔,將購買城市規劃信息產品和服務認為是一種浪費行為。這種觀念不僅不利于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的市場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門與時俱進、科學決策,不利于設計部門把握時代設計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設計產品。為此,需要行業的信息管理部門、社團組織積極宣傳及依托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企業宣傳城市規劃信息的價值和作用,改變部分機構和個人的不正確認識。
4.2及時開展城市規劃信息標準化工作
城市規劃信息標準化是城市規劃信息服務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相對統一的產品標準、服務標準和交換平臺標準,交易雙方就難以達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聯的環境中,只有通過建立標準化體系,做到總體規劃、統一標準,才能發揮行業內部和行業之間各個節點的互動性,實現交易成本最小化,實現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的良勝發展。
4.3促進政府部門的城市規劃信息資源共享
我國的城市規劃信息大部分為政府部門持有,而目前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檔案館(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質量不高。因此,促進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發展,需促進政府部門的城市規劃信息資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門應當積極對所貯存的規劃信息進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補償方式提供給城市規劃服務企業。
例如城建檔案館中的一些優秀設計作品和歷史照片,如果通過有償使用機制提供給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企業,再由他們加工、之后轉售給設計部門,則可作為某些歷史建筑復原重建的依據。
4.4調整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機構職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成立了信息服務中心,開發了辦公自動化系統、檔案數字化等工作;有些規劃設計單位也在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信息資料庫,向信息資源管理的方向發展。這種內設機構在信息化的初級階段對于提高辦公效率、促進內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對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處在較低的水平。隨著城市規劃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規模化,事業型城市規劃信息機構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適應信息市場化的需要。目前,這些內設的城市規劃信息機構,可向以下方向調整工作職能:主動提供有償的對外信息共享職能;注入市場因素,推進其向企業轉型;部分城市規劃信息管理部門可剝離具體的技術業務。
4.5培養城市規劃信息服務工作所需的專門人才
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業務分析、系統設計、編程、數據采集和輸入、系統管理等多方面的專業人員。其中有些業務環節是可以委托專業機構來完成的,但業務和系統管理等環節的人員卻是不可或缺的。隨著城市規劃信息化工作的推進,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將越來越突出。因此,建議在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或者城市規劃專業中設立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相關課程或專門成立分支學科,培養專門的人才,并鼓勵和支持一些機構依托豐富的實踐經驗開展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業務培訓,如支持中國城建數字圖書館開展面向全國各地的業務拓展和培訓工作等。
4.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進我國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服務、自律和維權的作用。在當前可主要開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業信息化過程中,通過資質認證,讓有水平、有能力的企業參與信息化的各項工作;通過企業實力、業績等評比,培育城市規信息行業的知名企業和服務隊伍,讓他們成為城市規劃信息行業發展的先行軍;為城市規劃信息企業協調價格、開展合作,甚至戰略并購等提供平臺和仲裁;為信息企業和政府、非政府用戶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臺;以運作相對成熟的機構為依托,制定城市規劃信息產品和服務標準;研究城市規劃信息和服務的價格機制,協助物價部門維護行業價格秩序;與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企業共同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對策和措施。
5結語
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作為新興的服務行業門類,其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并具備了發展的基本市場條件。政府有關部門與行業協會等機構應在信息資源供給、人才培養、標準建設、價格機制制定、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城市規劃信息服務企業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大力支持,從而促進城市規劃信息服務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注釋:
[1]參見:廣東省建設廳.廣東省城市規劃指引——廣東省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指引(試行)(GDPG--006)[Z].2004:P56
參考文獻
[1]雷翔,歐陽東.關于我國城市規劃信息資源共享若干問題的思考[J].規劃師,2006,(5).
[2]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與信息管理研究報告[R].2001.
- 上一篇:紀念品設計論文
- 下一篇:城市園林綠化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