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04 10:30:15
導語: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要針對紡織服裝產業變革的新形勢,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體系。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等方面都做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試為構建培養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裝行業人才的教學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制造;產業變革;教學改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裝產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提高服裝產品的生產效率,注重產品的高質量保障,規范服裝行業各類標準,以及根據消費者需求促進銷售和拓寬售后服務渠道。各大服裝企業都順應趨勢進行了產業變革,因此市場對服裝行業人才有了新的需求。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要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1]。結合產業變革的趨勢,市場對服裝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也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在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的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設計創造能力、動手制作能力以及市場應用能力。服裝產業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優化課程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和升級教學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要使得專業人才能夠適應行業發展,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1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1.1教學體系方面
在當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中,設計類專業的學生要對服裝品牌及服裝市場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完成流行趨勢的預測,并進行后續的綜合設計實踐。我國服裝市場中一些設計產品缺少品牌特色,趨于雷同,這使得其市場競爭力較低。而高校的一些專業書籍及課程中也多以西方品牌為例進行講授,使學生對于本土設計師或原創設計的品牌文化了解不深入,導致學生作品多模仿或借鑒西方品牌,缺乏創意性。因為教學內容的更新不及時,學生對于國內的獨立設計師品牌的信息學習和調研有滯后性,所以學生的設計作品也存在與市場脫離的現象。此外,面對產業進步與行業變革的快節奏,服裝與服飾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多有不適應,離企業的真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畢業生較難勝任技術崗位的工作,也很不樂意從基層工作開始做起,難以適應企業智能制造升級的需求,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會轉行;另一方面,企業很難吸收高質量、穩定的員工。行業的后備軍少,就業者斷層現象嚴重,特別是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影響了行業的進步與發展[2]。因此在教學體系的構造中要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調整教學大綱與體系,適應行業需求與發展。
1.2教學模式方面
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如《女裝結構設計》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手繪講授,學生記筆記。教師多以參照書本知識來講授制版方面的內容為主,學生從記課堂筆記到完成1:1的紙樣,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學生無法直觀地理解紙樣的數據原理以及與成衣之間的關系。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講授的制衣流程無法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完整的企業成衣制作過程。學生沒有通過親身實踐去感知設計實踐過程,因此在進入工作崗位時,學生所學知識就會出現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同時課堂教學因為沒有設置企業導師授課這一環節,因此無法接觸到行業最先進最前沿的設計理念和流行資訊。又如在《扎染工藝與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介紹基本的扎染技法,學生進行大量扎染練習實踐,進而掌握扎染技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掌握了如何運用不同技法表現扎染圖案,并沒有通過此技法的練習,將圖案進行合理的總結歸納,進行數字化處理,也未能直觀地感受到扎染藝術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可能掌握了技法,卻無法在真正的設計實踐中將這一工藝所達到的效果進行創造性轉化,以便在圖案設計、服裝設計、平面設計、文創產品研發等領域進行綜合應用。因此,在教學模式中應將藝術與科技融合,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學習,在探索與嘗試中感知設計的全過程。通過智能制造設備的引入及應用,創新教學模式,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3教學資源方面
學生在學習設計基礎類課程時,如學習《世界現代設計史》《中西服裝史》等課程時,因教學資源的缺乏,學生未能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在觀賞古代服裝樣式時,無法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因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設計不深入。首先,傳統教學中因缺少對智能制造設備的引入,致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繪畫類課程以手繪為主,設計類課程和綜合實踐類課程也只是按照傳統的模式從草圖繪制到設計產品完成這樣的流程,無法從草圖繪制階段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直觀感受設計草圖的最終效果。因教學設備的不完善,教學就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狀態,學生課堂的體驗感與參與度不高,因此設計作品較單薄,且作品存在著與市場需求脫離的現象。其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已有一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在傳統模式中,學生不易感知到最前沿的設計理念,企業導師也僅僅是在畢業設計階段進行指導,或者在某個教學階段進行一定的講解,那還是遠遠不夠的。在現代產業發展變革后,未搭建起企業導師與在校教師共建課程教學體系的橋梁,因此學生無法將最前沿的行業動態與設計作品相結合,所學內容無法跟上產業變革的腳步。教學資源的不完善,使教師教學過程具有局限性,這也導致學生的創作過程受阻,設計作品無法更好地與市場接軌。
2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2.1基于“立德樹人”來完善教學體系
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國年輕一代的獨立原創設計師品牌的成功做法及其市場影響力引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更多地關注我國本土品牌,讓學生的設計作品能更好地表達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符合我國本土化的需求。基礎類課程中要引入虛擬現實技術,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我國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并挖掘其內涵,將其與當下流行趨勢結合有機進行。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使學生深入感受漢服文化,將漢服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進而將其更好地傳承與發揚。設計類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完成作品時,主動選擇以我國服飾文化為背景的靈感,進而完成設計方案。綜合實踐類過程中,通過傳統工藝的引導,使學生感知我國服飾工藝的博大精深。在進行面料改造完成成衣制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綠色時尚為理念,運用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創作出更讓消費者歡迎的服裝,以改善服裝企業的積壓情況。在學習和實踐中設計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具有環保理念的服裝作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職業道德修養。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學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應立足于時代變革與發展,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教學體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與創作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與藝術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2.2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并革新教學模式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關注智能設計發展趨勢以及智能制造產業人才需求現狀,鼓勵教師定期赴企業進修、掛職,熟悉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促進產教融合,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市場需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有動力、更有方向,為畢業后的就業選擇奠定堅實的基礎。聘請企業導師到校共同參與教學大綱的制定,在教學計劃中合理地安排企業導師的授課環節,定期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學習智能設備的使用方法,感知企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定位,推動學校與企業之間良好的交流與合作,為社會培養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奠定基礎。綜合創作實踐環節,讓學生走到企業中去,了解新技術,接觸新材料,熟悉新工藝,不僅要完成設計策劃方案,還要運用智能設備獨立完成作品制作。在整個畢業創作環節與企業合作,學生在校完成畢業課題后,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在企業導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創作。既讓學生適應了企業的工作模式,又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使畢業設計作品在表現創意理念的同時,兼具商業潛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賽促教,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設計大賽、技能大賽,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使學生在參賽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提升設計制作能力。通過教學模式的革新,消除畢業生設計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脫節的現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僅接觸到了前沿的智能設備和先進的設計理念,同時還將設計打版制作這一流程銜接得更加有效便捷,直接獲得了企業一線的技術經驗,從而讓自己提早熟悉企業崗位能力需求,提早接觸企業的操作流程及設計思維方式,解決了學生由于缺乏大貨生產經驗而難以判斷樣衣與成衣間的差距等問題[3]。學生將所學基礎知識提前在企業中進行設計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提升自己。企業通過“教學+實踐”的模式來培養學生,為學生后期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好地幫助企業發展。
2.3以《中國制造2025》為行動綱領優化智能設計教學
在產業變革與發展的背景下,服裝與服飾專業在教學中安排教師及學生到企業學習的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設備。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不斷豐富優化教學資源,如在《中西服裝史》《少數民族服飾》等課程教學中,通過虛擬現實實驗室使學生得到沉浸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夠感悟到中華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發揚并傳承我國服飾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在《成衣設計與制作》《女裝設計》《男裝設計》《珠寶首飾設計》等課程的教學中,效果圖作業的繪制不再局限于手繪,運用其他電子設備也可完成,學生運用自己擅長的繪制軟件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展現更好的學習成果。在虛擬仿真教學環境下,學生通過初期設計的服裝圖就能觀看到三維的虛擬試衣效果。在《服裝CAD》《成衣設計與制作》《服裝創意設計》等課程的教學中,學生可利用三維人體掃描系統測量人體數據,并形成數據庫,在軟件課程教學中增加CAM制造及樣衣制作環節,使二維的平面結構圖得到三維的驗證,并運用3D試衣系統完成樣衣試衣模擬。智能設備的引入,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進行完整的設計制作流程的實踐學習;在《服裝展示設計》《服飾搭配藝術》等課程的教學中,與視覺傳達專業合作,完成服裝陳列展示平臺的創建。將學生的設計作品通過服飾搭配及展示,進行服裝展示與營銷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優化智能設計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學內容能夠緊跟時代進步與行業發展的步伐,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學生在校期間可獲得沉浸式的學習效果,整個設計過程更加連貫,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2.4達到專業的培養目標
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設計人才為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在紡織服裝行業、時尚文化產業以及相關領域從事產品策劃與設計開發、服裝紙樣與版型設計、服裝展示與陳列設計、民族民間服飾設計等方面的工作,適應時尚流行與科技發展,具備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緊跟產業的發展與變革。
3結語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教學體系,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育工匠精神。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革新教學模式,使學生提早接受市場的檢驗并及時跟進檢驗成果,以此來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智能設計教學資源,使教學過程更便捷更智能,使學習環節更直觀更生動。構建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服裝與服飾設計教學的智能化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各方面推行多角度、立體化的科學培養,以促進服裝產業的發展,大幅度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舒.服裝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0(2):154-156.
[2]王小紅.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藝術大觀,2020(8):65-66.
[3]王靜,閆琳,梁立立,等.智造時代背景下《女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紡織經濟,2020(10):50-52.
作者:李思儀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 上一篇:現代詩教學價值和操作研究
- 下一篇:鐵路信號計算機聯鎖設備維護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