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模式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8:4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易模式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交易模式論文

篇1

目前,股指期貨交易已成為西方金融市場最熱門的交易,股票分析家稱其為“股票交易中的一場革命”。其中,世界上最具權威性及代表性的股指期貨合約主要有:標準普爾500種指數期貨合約、倫敦《金融時報》100種指數期貨合約、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期貨合約、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及美國主要市場指數期貨合約等。下面將根據上述各種股指期貨合約交易運作不同模式進行比較分析。

(一)股指期貨交易模式

由于各國證券期貨市場發展水平及國情不同,目前國際上進股指期貨交易主要有一種模式:(1)以美國、英國及香港地區為代表的分離模式,即股指期貨專門在期貨交易所(或在專設的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比如開設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標準普爾500種指數期貨合約、開設在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的倫敦《金融時報》100種指數期貨合約及在香港期貨交易所的香港恒生指數貨合約等。(2)以日本為代表的整合模式,即由證券交易所開設股指期交易,比如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的交易地點就在大阪證券交易所。類似的有韓國、以色列、挪威等一些新興國家。(3)以巴西、波蘭、俄羅斯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證券交易所及金融期貨交易所分別設立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如IBOVESPA指數期貨由巴西金融期貨交易所開設,而ISENN指數期貨則由圣保羅證券交易所開設。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投資全球化以及證券業國際競爭的加劇,證券業和期貨業高度分割化的市場結構模式逐漸變得缺乏效率,因此,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合并已成為國際化趨勢,可以預計股指期貨交易的整合模式將被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

(二)股票樣本指數的選擇

綜觀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股指期貨合約所選擇的股票樣本指數(即合約標的),它們雖然它括綜合指數、績優股指數、普通股指數、成分股指數等眾多品種,且各有特色,但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能較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對應股票市場的整體情況。如標準普爾500種股指的樣本股市值約占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80%;作為第一股指期貨合約的價值線綜合指數則為全美1700余種股票價格指數,這些股票約占美國有價證券價值的96%;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價格指數是由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所構成的加權平均指數,這100家成分股的市值約占英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70%;恒生指數雖然是33種各具特色的績優股的指數,但它們的價值能達到香港聯交所上市股份總市值的79%左右。上述這些典型股票價格指數的優點在于具有抽樣面廣、代表性強、且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各種股票的價格對整個股市行情的影響,有利于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等避險交易,因此它們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理想的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合約的標的指數。

(三)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

在股指期貨的交易中,合約價值是以合約單位與標的指數的乘積來表示,而合約單位是個固定值。世界上各國不同的股指期貨品種,其合約單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各交易所一般是根據本國的國情、各種股票價格指數的特點、流動性及交易成本合理情況來確定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證券期貨市場較成熟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等),由于機構投資者和擁有較多資金的專業投資者為市場的主流,為了滿足機構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這些國家各交易所確定的股指期貨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都相對較高。而新興市場國家由于證券期貨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為中小散戶,為保證股指期貨合約的流動性,這些國家各交易所確定的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就都相對較低。

(四)股指期貨合約報價及合約最小報價單位限制

股指期貨合約報價限制是指每日價格的最大波動范圍的限制,報價限制幅度的確定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其大小直接影響到股指期貨交易自身風險的大小及其避險功能發揮的程度。在國外股指期貨市場中,對有無報價限制有不同的規定,如紐約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數、日經指數期貨合約等就沒有設立報價限制,而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恒生指數、倫敦《金融時報》股票指數等大多數股指期貨的合約都設立了不同的報價限制。因此股指期貨合約是否確定報價限制主要是根據各種股指期貨的特點、市場發育程度及投資者構成來決定。

所謂最小報價單位,是指股指期貨的買入價與賣出價的最小差額。確定合適的最小報價單位要處理好市場的活躍程度與投資成本的關系。盡管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定其大小的必然理由或公式,但從國外股指期貨合約中可以在報價限制和最小單位之間找出一些規律(見表1)。

表1報價限制和最小報價單位的聯系

合約名稱單位報價限制最小報價單位比值

標準普爾500指數500美元+5點0.05點100:1

主要市場指數250美元+80點0.05點1600:1

-50點1000:1

恒生指數50港元+100點1點100:1

倫敦《金融時報》指數250英鎊+5點0.05點100:1

澳大利亞股指數100澳元+5點0.1點50:1

在表1中,除去最高比例值和最低比例值,大多數比例值為100:1。這為我們確定最小報價單提供了某種參考依據。

(五)關于股指期貨保證金水平

國外早期金融期貨保證金一般定為合約價值的10%左右,但通過對目前國外較著名的股指期貨合約的考證,發現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所引用的保證金水平與10%相去甚遠。實際上現在股指期貨保證金水平大多為固定值。如標準普爾500種指數期貨合約的保證金為5000美元;英國《金融時報》股指期貨合約保證金為2500英鎊;恒生指數期貨合約保證金為15000港元。因此僅僅簡單地以合約價值的一定比例確定保證金水平并不是很科學。那么期貨合約保證金水平如何合理確定?通過對國外多種股指期貨合約的比較分析發現,保證金的水平與日交易價格波動限制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見表2)。

表2保證金水平與日交易價格波動限制的關聯

合約名稱保證金水平日價格波動限制比例

標準普爾500種指數5000美元500美元×5=2500美元2:1

恒生股指15000港元50港元×100=5000港元3:1

倫敦《金融時報》股指2500英鎊250英鎊×5=1250英鎊2:1

澳大利亞股指1000澳元100澳元×5=500澳元2:1

從表2中可以發現,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的保證金水平與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考慮到這些股指期貨幾十年的運作都很成功,我們可以認為實踐證明了這些合約指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確定保證金水平基礎應該是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

(六)股指期貨合約期限及合約的最后交易日

香港恒生指數期貨的合約月份為現貨月份、現貨月份隨后的一個月份以及近期的兩個季末月份。美國的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期貨、紐約交易所股指期貨等大多數的股指期貨合約是按季交投,即合同月份為3、6、9、12月。因此,按一年的每季作為暖指期貨合約期限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已在世界上大多數股指期貨合約中采用。

有關股指期貨的最后交易日,標準普爾500種股指期貨合約、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期貨合約、香港恒生指數期貨合約等規定合約月份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或之前一日)為最后交易日,而像日經225指數期貨合約的最后交易日則定在合約月份的第3個星期三等。總之,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將最后交易日定在合約月份的下半月。

二、我國股指期貨交易的模式設計

我國股指期貨交易模式的設計,對于確保股指期貨合約的成功上市和規范運作十分重要。在設計中應從下列幾個方面考慮:其一是遵照國際慣例,其二是符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現狀與發展需要,其三是盡可能滿足投資者的避險要求,其四是確保市場的流動性,有利于交易的活躍。鑒于此,借鑒國外股指期貨交易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筆者就合約設計中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如下設想。

(一)我國股指期貨合約上市地點的選擇

有關選擇哪個城市作為我國股指期貨合約上市地點,國內期貨界說法不一,候選城市主要是上海、武漢等。筆者認為最佳的上市地點當首選上海。因為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歷史上就曾經是遠東的金融、貿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不但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而且已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另外,從證券市場的規模、市價總值、上市公司的數量、輻射能力、吸引力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來看,上海也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關交易所的選擇,鑒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亡海期貨交易所相比,無論在交易、規模、資金管理、監管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參照國際上通用的股指期貨交易整合模式,可以考慮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貨合約。

(二)合約標的指數的選擇及合約價值、合約單位的確定

鑒于滬深兩個證券市場現有的綜合指數與成分股指數不宜作為股指期貨交易標的,考慮到套期保值效率及反操作要求,以及10年內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參照國際市場的通用方法,可以綜觀選取兩個市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00家公司(300家公司股票市值最好占滬深股票市場總市值的70%以上),編制統一的綜合指數作為股指期貨的標的物,以此反映我國證券市場的整體運行趨勢。

在確定我國股指期貨的合約價值及合約單位時,首先應考慮流動性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同時要結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狀況。通常,合約價值越高,流動性就越差。因為合約價值過高,就會把眾多的中小投資者排除在市場之外,根據我國股票投資者的分布情況,股票市場中擁有5萬~20萬元左右的中小投資者最多,他們必將成為股指期貨市場的主體,如果合約的價值過高,勢必使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影響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但是如果合約的價值過低,雖然其流動性增強,保值成本卻會加大。考慮到近幾年我國將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投資基金、保險基金和“三類企業”將構成我國股票市場的主要戰略投資者和股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的重要力量,由于它們的資金量巨大,從保值成本的角度考慮,所確定的合約價值不宜過低。這樣,根據市場的活躍程度和交易成本這兩個因素,筆者認為合約價值確定在10萬元左右比較適當。若將合約價值定在10萬元,選擇以上證綜合指數作為合約標的指數,考慮到我國股票市場屬于新興市場,上證綜合指數一般在1800~2200點的區間之內波動,那么上證綜指期貨的合約單位確定在50元(10萬元/2000=50元)左右較合適。

(三)合約報價限制及合約最小報價單位的確定

如何確定合約報價限制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若限價幅度太寬,價格限制的作用不明顯;若限價幅度太小,既會出現頻繁的市場休克現象,又給投資者的避險操作帶來難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價幅度不能大致包容股票現貨市場指數的漲跌幅度的話,回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就將不同程度地打折扣。鑒于以上原因,再結合我國股市近幾年的走勢情況,對每日價格波動限制擬確定為100個指數點。

考慮方便運作和活躍交易,同時根據上述談到部分國外股指期貨合約中有關合約的報價限制與合約最小報價單位之間的關系,即大多數比例值為100:1,報價限制若取100點,則合約的最小報價單位為1點。以上證綜合指數為基準,化作金額的話,即最小跳動點為50元人民幣。

(四)關于合約保證金水平的設定

保證金的設定,一般以涵蓋一日內價格波動風險來計算。如前所述,大多數國外股指期貨合約的保證金水平與日價格波動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假定以上證綜合指數作為合約標的,日價格波動限制為5000元,則保證金水平可確定為1萬元,該水平為合約價值10萬元的10%。

(五)合約期限及最后交易日的確定

當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對合約期限按季節劃分,有較長的期限。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發展初期,指數波動頻繁,因此,不宜實行中長期期限的股指期貨交易,可先從較短期開始,故合約月份定為3、6、9、12四個月份為宜。

關于股指期貨最后交易日,不妨采用西方國家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即以合約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為最后交易日,如這一天不是交易所的工作日,則最后交易日為該日之前的一個工作日。

【參考文獻】

[1]屈年增主編.中國證券市場專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10.

[2]張書幫.中國期貨市場規范化發展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9.

篇2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專題式 教學模式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原則或線索組合為一個個專題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按照教材章節體系依序授課,而是針對學生和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教師根據這些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對于這門課來說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值得嘗試。

一.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基礎,并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性格、涵養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可由教師引導講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1]148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由于專題式教學改變過去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孤立地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等老一套教學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學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設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學術性來提升課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成各種專題,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系統有序、有的放矢的表達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傳統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節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不同,所以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陸菊.高職院校專題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選修課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6)

篇3

人的生命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個人只有對社會和他人作出了貢獻才能獲得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即創造出生命自身的價值。醫學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醫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社會責任,人生價值在于奉獻,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會進步的事,才會獲得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從而創造生命自身的價值。

2死亡觀教育

死亡觀是人們對死亡的內容、本質、價值和意義的根本性的觀點,[1]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醫學院校除了要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教育外,還要實施死亡觀教育,讓醫學生正確理解死亡的本質及死亡是一個客觀的必然過程,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坦然地面對死亡,[2]從而清醒地認識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使個體生命積極健康的存在和發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覺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在有限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3醫學生生命教育的目標

醫學院校的培養對象是未來的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是他們的光榮使命。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標主要有三個:認清生命本質、尊重生命存在、創造生命價值。

3.1認清生命本質

生命是一種復雜的事物,它的本質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生命本質是生命與非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性質,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質和動植物生命的本質。而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其本質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對它的特殊性進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對生命本質的狹義理解:生命本質即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與植物和動物等低級生命形式相區別的根本屬性,這一屬性表現為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主要是生產關系。醫學生在學校接受系統的醫學教育,對生命這一復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但仍需對生命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為治病救人打好基礎。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高于動物自然本能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基于實踐的社會結合中的依賴性,以及人與人、社會集團與社會集團之間生存和發展的相互制約的社會特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屬性高于并制約著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作為醫學生,既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視他人及動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覺樹立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3.3創造生命價值

哲學上講的價值是標志著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3]生命價值即生命具有的對自身、他人和社會具有效用的屬性,[4]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是價值的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當個人作為價值的客體時,其價值在于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構成了人的社會價值;當個人作為價值的主體時,社會和他人應當尊重和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構成了人的自我價值。在人的生命價值問題上,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不可或缺,但貢獻是主要的。作為醫學生,其生命價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兩方面的內容: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即他們不能僅僅為自己而活著,不能僅僅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快樂,而是為了病人,為了社會,要把救死扶傷作為己任,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4開展醫學生生命教育,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醫學模式的轉變呼喚醫學教育的整合。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學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維度,使其成為提升醫學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使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能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疾苦,維護病人的健康權,而且還能對病人進行心靈深處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4.1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

在醫學教育中對醫學生實施系統的生命教育,讓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救護生命。為此,要將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學校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將生命教育作為醫學院校通識課程加以開設,加強通識教育,從各方面培養醫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內涵和價值等內容,可以滲透到《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教學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師在給醫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時,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與醫德教育相結合、與職業生涯設計相結合,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

4.2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學階段是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盡管醫學院校也非常重視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會實踐、校園網絡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以黨團組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戰斗堡壘,對醫學生進行系統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雖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觸及或較少觸及到個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亦過于高遠,與醫學生的生命難以建立起直接聯系,其針對性和實效性難免會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生命教育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貼近醫學生的生活實際。

4.3探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醫學院校非常重視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醫學院校均遵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負責實施醫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醫學院校所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時也過于強調價值中立原則,把非心理問題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幫助醫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困惑。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納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考慮范疇,以生命教育的理論來具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術及案例運用到生命教育中,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

4.4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

篇4

1.實踐培訓重視不夠。

新課標要求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設計能力,但在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規劃中往往使專業理論教學偏頗,實踐培訓教學又深入不夠不到位,使得藝術類實踐教學形式往往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讓各課程間較為分散、銜接不夠;同時在實踐訓練設計上內容較單一,實踐訓練室建設不足,讓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導致藝術設計類教學內容與社會單位需求難以貼合。

2.師資條件限制大。

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上,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高職院校藝術類教學多以校內教師為主導,而且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師一般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而且高職院校招聘的藝術設計類教師良莠不齊,導致校內師資隊伍水平不高,根本無法保證實踐教學質量。

二、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應用情況

工作室化教學模式,是指教師通過工作室將課程安排、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融為一體,它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技術應用為核心內容,通過工作任務將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我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近年的開展情況如下:

1.工作室時間安排。

工作室主要由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導師負責,學生可以通過雙向選擇進入工作室學習,而工作室實踐內容主要從第二或三個學生開始、第五個學期結束,主要是通過項目實踐去鞏固課堂上的教學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2.工作室設置情況。

我院工作室主要根據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方向進行設置,目前主要設置工作室有:廣告設計工作室、室內設計工作室、多媒體設計工作室,工業設計工作室及動畫設計工作室等,工作室數量基本滿足學生需求。

3.師資結構情況。

我院負責工作室的導師具有較高專業水平、扎實綜合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全面負責指導設計課題與實踐課題,因此,我院工作室導師結構主要由本校專業水平及實踐經驗突出的教師和聘請的校外實踐豐富的設計專家、設計總監來組成。

4.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

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它幾乎能完全打破課程教學和實踐培訓的界限,而我院主要通過導師負責教學組織安排和常規的管理,作好教學工作實踐項目作品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三、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具體改善措施

在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應用工作室化教學模式,是為了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創新思維、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全面復合型應用人才。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就業率,滿足市場的需求。一般來說,改善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有:

1.構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學模式課程體系。

事實上,構建完善的學分制課程體系,不僅是有效運用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重要前提,更是實行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為此,我院積極組織校內藝術設計類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人民,在深入分析目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相對應的社會崗位需要的技能要求后,以社會實際崗位的職業技能素質為出發點,并以學分制為基礎,不斷開發相關的課程教學模塊,供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在各類課程模塊中自行選擇,幫助學生完成相關藝術設計類的課程教學,逐步構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學模式。

2.建設高水平的師資教學團隊。

高水平的師資教學團隊是確保工作室化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關鍵,為建設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我院積極招聘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專家到校擔任學生的指導老師,強化對校外指導教師的管理與聘任,處理好校外指導教師和校內教師的關系,實現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的互補,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校還積極引進和培養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專業骨干教師,大力建設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結構合理的師資教學團隊。

3.建立與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實訓室。

建立與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實訓室,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更成為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重要物質基礎。建立技能實訓室需要從專業建設實際出發,如建立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攝影實訓室、模型工藝操作實訓室等,強化工作室的實際意義,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訓練環境。

4.通過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

由于職業技能鑒定和設計具有較強權威性和實際意義,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職業技能鑒定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就我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而言,常設有如室內裝飾設計員、廣告設計師、動畫制作員、Adobe設計師、包裝設計師、陳列展覽設計師和景觀設計師等職業技能鑒定,教師大力鼓勵學生參加專業的職業技能鑒定。一方面,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接軌學校教學與社會企業。

5.強化組織建設,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強化教學組織結構建設,是保證工作室化教學模式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我院統一協調實踐教學管理部門,讓校內各專業教研室和辦公室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構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完全學分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全面調動校內各部門的積極性,為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室化教學模式的開展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結束語

篇5

(一)藝術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存在缺陷

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計劃的開展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素養和廣博的專業知識儲備,只重視某一領域的專業能力,片面追求藝術技能,忽視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作用。進而導致教師科研能力不強,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教學經驗無法轉化成科研成果,影響了藝術類學科發展建設。

(二)教師教育機制相對落后

藝術教師的培養大多集中在高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培養適合社會要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任務。但藝術教師培養過于專業化,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方式的調整和教育政策的執行。

二、藝術類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結構

(一)注重動作技能的學習經驗

動作技能是一系列復雜的運動協調系統,它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1)運動技能是經過訓練習得的。簡單的條件反射,例如眨眼,不屬于運動技能的范疇。只有經過后天訓練并穩定的保持下來的協調的動作才屬于運動技能。它是感知系統和骨骼肌肉系統協調統一的連續作用。(2)運動系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過后天訓練習得的運動技能在時間和空間順序上具有穩定性,感知系統會按照順序反射到肢體。(3)大腦對運動系統起決定作用。只有當任務需要時,動作技能才會做出反應。(4)長期的訓練會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通過練習,將低水平的感知與運動協調水平提高到高層次的協調性,形成完善的運動技能。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技能屬于運動技能的范疇,所以在訓練過程中應尊重動作技能的科學性。例如,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為了保持指法、手型的正確,掌握協調的雙手彈奏,往往需要經過多年的練習,通過大量的鋼琴作品的彈奏,才能逐步建立、鞏固、提高演奏技能。

(二)重視通才教育,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面對的學生在知識儲備、認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以音樂教育為例,教師應在因材施教的原則基礎上,一方面針對天賦高、音樂感知能力強的同學,偏重專業知識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對于音樂技能較薄弱,音樂天賦普通的同學,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外,更應重視學科內其他技能的普遍掌握,以及多學科知識的學習,重視音樂對人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三、復合型藝術類教師課程設置

(一)社會對藝術類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戰

目前對音樂專業課程改革的呼聲非常高,其焦點集中在課程實用性、綜合性、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上,原因是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傳統的音樂專業畢業生不再單一的從事教學和演藝的工作,經濟、文化和科技的進步,社會出現很多新興的行業,比如數字音樂編輯、藝術管理經紀人等等。整理各大藝術院校、師范學院和綜合性大學的音樂專業培養目標,“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一個明確的目標而被設立在接近半數的音樂專業培養目標內,足見其重要性。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學校首先要提供復合型的音樂課程;其次要加強教師教育,培養一批具有復合型課程教學能力的骨干教師;最后應在招生錄取標準上進行調整,為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打下基礎。

(二)打破學科專業限制,推進學生主輔修培養模式

主輔修制度是貫徹差別化教育,體現因材施教方針的有效手段。通過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輔修第二學位,幫助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在相關領域或其他領域掌握先進知識,做到深入研究,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知識面。一方面在就讀期間,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形成交叉,從中發現新的研究方向和問題;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拓寬就業面,成為既有理論知識,同時具備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整合教育資源,努力發展跨院系選課

資源共享,培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目標。然而,僅憑一所學校內部的新增學科點的建設,勢必會帶來大量時間與資金投入。新世紀以來,高校在整合教育資源、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精神指導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地處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附近的16所高校于1999年6月成立了旨在共享教育資源的“學院路共同體”。在“共同體”內部,學分各予承認,學生可以在雙休日跨院校選修課程。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各院校的學科優勢互補,加強了學科建設與交流,學生拓寬了知識面,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藝術的學習需要文化素養的支撐,文化素養決定了藝術學習的效果。“個人的生活經驗總是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所以有意識地去學習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培養多層次的愛好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學心理學理論的補充

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是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掌握并合理運用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是時代賦予了教師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和使命。”藝術類高校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相關知識,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尊重個體差異,才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總結和建議

篇6

(一)強調教師主體地位,激發教師主體意識

教師作為創業教育的實施者,作為"雙主體育人"思路的實踐者和探索者,教材的研究者、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必須清楚的認清自己的位置,必須積極主動的投入課程教學中,必須努力提高充實自己的知識水平,以適應幫助學生成長的需要。為此,我系從以下"四個維度"入手。

(1)結合專業教育,設置創業課程系部特改革

創業營銷類、技能類、管理類等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一方面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開發者和實施者,在教授此類創業課程中,對課程內容進行加工、整合、調整,不斷探索創業知識的更新,同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變革,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系統傳授創業理論知識,讓學生分步了解創業實踐所必備的相關企業管理知識,培養創業意識,萌發創業激情。

(2)緊抓師資培訓,提升教學水平

創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也不是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因此,創業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一批專業素質高、教學手段新、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創業教育運行機制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積極組織各類教師培訓、實訓和交流,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水平。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導師團,更好地調動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引導創業動機,培養創業能力,減少創業盲目性。

(3)強化科研意識,創新教育方法創業不同于

一般的企業管理,創業過程中涉及的不僅有管理學方面的諸多問題,而且涉及到其他許多學科方面的內容。國家總督學柳斌指出:"優秀教師不是靠大獎賽獎出來的,而是在教改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磨練,在教學研究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創業教育教師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通過深入研究,積淀深厚的創業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意識問題。實踐證明,科研可以通過提升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效果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對創業的認知會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創業意識;教師的應用性強、易轉化的科研項目對學生的創業認知和創業方向均有影響。

(4)整合內外資源,打造專家團隊

一方面組建一支專業知識面寬、授課能力強的創業教育專職教師,由系部市場營銷、財金、經貿、電商教研室等教師擔任;另一方面建設一支有商業管理經驗、創業經歷、能真正指導學生自主創業的實踐型兼職教師,可以是校企合作單位成功的企業家、創業者、優秀校友等。通過"專家團"給予學生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指導,具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實踐指導工作、結對幫扶工作,充分發揮教師的觀念引導、智力支持、技術指導作用。

(二)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創業能力

學生創業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持續不斷內化的過程,內化是不可替代的;學生創業技能的形成離不開實際的體驗,體驗也是不可替代的。這兩個不可替代決定了創業教育除了在發揮教師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雙主體"教育思路正是強調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學生內化過程以及在參與中得到發展。為此,特形成以下"六個結合"的方式。

(1)與創業課程相結合課程學習不應是教師單向輸入知識的過程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例如:通過《創業實務》課的學習,學生分組進行創業計劃書撰寫,這使創業不僅停留在構想,進一步落實到具體計劃中去;通過創業實訓類課程,學生成立一定數量的"模擬公司",依托中國創業實習網這一第三方實習平臺,形成互動化商務環境,讓學生體驗從公司創建到運營的全過程,實現公司間博弈。

(2)與創業大賽相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業計劃大賽

在組織參賽過程中,專門配備專業老師進行一對一培訓和指導,提升選送項目競爭力。通過競賽使學生展現創業才華和能力,策劃制定有一定實際價值的創業方案,在創業設計過程中,激發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主動精神,商業精神以及市場經濟思維;使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吸收其他創業團隊的精華,借鑒其他指導老師的意見,為今后更好地指導團隊參賽收獲經驗。

(3)與創業社團相結合社團活動是學生實現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

創業社團如同孵化器一樣,提供專業咨詢、行業信息、合作互助。我系兩個蓬勃發展的創業類社團--"綠色營銷人"和"就業起航站"社團,在社團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組織社團成員展開向成功者學習活動、"領航人才"培訓班、專家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了學生營銷、管理能力、創業素質以及創業能力。

(4)與仿真集市相結合學校創設"百草根"商貿集市

下設校園稅務局、工商局、城管,通過仿真市場運營管理手段,幫助創業學子了解市場運作規則、培養開拓創新精神。系部緊緊抓住百草根商貿集市這一創業實踐平臺,大力宣傳,鼓勵有創業意愿的學子積極申報百草根攤位,將主動創業作為職業生涯的一種選擇,同時將百草根商貿集市這項創業實踐活動納入年級的班團建設中,實現了班班有創業團隊,班班有指導老師,人人有創業意愿,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此項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創業體驗。

(5)與愛心公益相結合公益創業指個人或社會組織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

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是一種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品和服務的社會活動。高校作為培養道德高尚、擁有知識底蘊的高層次人才場所,應提倡公益創業,引導大學生奉獻社會。鑒于此,我系學生創新校內報刊亭運營形式,學生自發組織公益創業團隊,以"公益運營、致力公益"為原則,開展"益米陽光"公益創業活動。"益米陽光"公益商店采取無人售貨模式,經營各種飲料、文具、雜志以及師生們無償捐助的物品等。顧客可按標價、也可高于標價購買物品,自己投幣、找零、取貨。經營中獲得的所有利潤都將回報學校、回饋社會,這既讓同學們享受了創業過程,培養了學生創業自助能力和誠信經營的高品質素養,又踐行了感恩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將愛心傳遞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6)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把社會實踐作為促進學生創業的重要載體

通過在企業、社區、街道等開展專業實踐、市場調研、創業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增長學生見識,增進社會認同,引導學生結合社會需求和創業需要開展有目的性的實踐活動,進而形成創業構思,培養創新思維。

(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

實現主體轉化校友資源是校友自身作為人才資源的價值,以及校友所擁有的財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會影響力等資源的總和。校友資源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校友從"學生主體"轉變成"教師主體",角色轉變帶來功能的轉變,我系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加強創業人才的培養。

(1)依托校友資源,推進創業課程教學改革校友

曾在母校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部分校友畢業后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創業,他們既有理論知識,更有豐富創業實踐經驗,對創業中將會遇到的問題和所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有了解,其創業歷程和人生體驗,是在校大學生極好的活教材。因此,創業校友參與我系的創業教育活動,將推動創業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創業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更好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可從教學人力資源、教學物質與經濟資源上為高校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提供大力支持,便于促進高校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

(2)依托校友資源,起到創業示范教育作用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周自強教授認為:"校友的高尚品德和先進事跡是母校的德育資源,校友的評價和贊譽是母校弘揚優良傳統和辦學理念的精神資源。"創業校友在創業實踐上的成長之路和肺腑之言,對在校學生來說有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我系在深入了解校友成就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比如邀請企業家回校舉辦創業之路講座、收集企業家校友創業故事作為教學案例、到企業家校友的企業進行走訪參觀等,切實加強學生對創業實踐活動的理解。

(3)依托校友資源,建立創業校友導師庫"校友導師庫"的建立

為在校學生募集多位校友精英,幫助有創業志向的青年順利起航商海。經貿系每年定期舉辦就業創業教育年會暨校友聯誼會,搭建企業家、優秀校友與在校學生溝通的平臺。通過學生座談會、專業技能講座、就業創業能力講座、創業經驗分享等活動,指導有創業意愿的學子進行創業活動。

二結語

篇7

“以練習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之上的。語文既然是一種工具,那么,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應該是使用這種工具的技能練習,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摘要:“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技能的培養,單靠教師講是難以形成的,必須開展行之有效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練習的 過程中逐步形成,這就和教練員培養運動員一樣。為了突出語文教學應“以練習為主”的指導思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將語文練習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48項 能力練習要求,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也將課文的“學習重點”改稱為“練習重點”,這都為我們實施 “以練習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提供了依據。

二、實驗的幾項基本要求

1.制定系統化的練習目標。練習目標的制定,要以《大綱》為依據,聯系教材和學生實際,借鑒目標教學的有關理論,通盤考慮,做到整體化,系統化,具體化,可操作。它的關鍵是系統化。

系統論的整體優化原理,非凡強調對學習對象的整體感知,整體把握。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屬性。因此 ,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來制定練習目標,就要把整個初中階段學生所應把握的知識和應達到的能力練習要求,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并根據系統化的原則,將全部初中教材納入這個整體系統當中,從而確定每冊教材、每個 單元、每篇課文在這個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應起的功能,據以確定練習目標,從而實現練習目標的整體化,系統化,序列化。

2.構建教學的基本模式。這里所說的“教學模式”主要指以閱讀教學為主、以一節課為單位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結構的相對定型化。根據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布置,一堂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摘要:

第一步摘要:定標提示。即確定練習目標,教師作提示性講解。講解的內容由課文和練習目標來決定,如解題 ,有關作者、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的介紹,和練習內容有關的語文知識講析,也可根據練習要求,進行診斷性測試和補償。一般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

第二步摘要:指導練習。即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目標要求,學生開展各種練習活動。一般占有25分鐘左右的時間,最少不應低于20分鐘。

第三步摘要:答疑小結。即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對練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難新問題作出解答, 也可由師生相互質疑,師生討論解答,或者由教師總結講析,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練習效果。一般占用時間 10~15分鐘。

“模式”不是絕對的,而應根據練習目標、練習內容、課文特征等靈活變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應以第 二段為主,學生的練習時間,應不少于一堂課的二分之一。

3.把握模式的基本特征。該模式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練習為主”,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牢牢把握如下幾點摘要:

第一,緊緊圍繞目標,開展扎實有效的練習活動,牢記“練習”為主,要有時間保證。

第二,練習過程,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活動的主人必須是學生。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 都要著眼于學生的練習活動,服務于學生的練習活動。

第三,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參和練習的積極性。“練習”為主,指的是全體學生,沒有全體學 生的積極參和,練習就不全面,練習目標將難以實現,這是該實驗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傳統教學也有一些練習活動,但往往只局限于個別優生,大部分學生沒有參和的機會,因此,受益的僅是個別。一定要注重改變這種情況。

三、實驗過程中應該注重的幾個新問題

1.提高思想熟悉,更新教學觀念,是搞好該實驗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把語文課看作技能練習課,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變為以培養能力為主;把以教師講析為主變為以學生練習為主,變教師支配下的學生被動學習為教 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變隨意性教學為整體性系統化的目標教學,變優生優培式的應試教育,為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觀念不轉變,熟悉不到位,舊人穿新衣,實驗將難以取得實際效果。

2.切實把握該模式的基本特征,強化練習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真正地“忙”起來,才能體現出“練習為主”的特征。要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教師累得要命,學生閑媚咽堋鋇淖純觶妹懇桓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練習活動中去。

四、實驗的初步效果

1.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過去教師備課,主要考慮講什么,怎么講,很少考慮學生練什么,怎么練。“以練習為主的教學模式”,迫使教師改變備課的思路和方式。這種備課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觀念的 轉變摘要:由講為主到練為主的轉變,由師為主到生為主的轉變,由傳授知識為主到培養能力為主的轉變。

篇8

藝術類院校的英語教學一直處于舉步維艱的瓶頸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招生是以專業課成績為主,文化課錄取分數明顯低于其他專業。這就造成了藝術類學生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課,尤其英語課的現象。從高中開始多數藝術類學生就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專業課的學習。進入大學階段,由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他們的課程安排主要以專業為主,而且占極大比例,課后作業負擔重,更是無暇顧及英語課。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在逐漸淡化,甚至對英語課產生了消極情緒。其次,大多數英語教師未能針對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的區別性特征運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而習慣采用傳統單一的以“課本+粉筆+黑板”為主的教學模式,老師往往講得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暈頭轉向。整個課堂缺乏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英語學習現狀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師簡單地、長時間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學生視覺、聽覺疲勞,課堂上昏昏欲睡,灌輸式的教學實質并沒有改變。最后,在藝術類英語課堂上各班學生總人數常常高達五六十人,從而造成師生互動時間縮短,學生的語言操練機會減少。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學生會為自己爭取機會,鍛煉自己,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互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而英語基礎較差、性格偏內向的學生則不肯主動發言,更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與交流,如何提高其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性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

2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孕育動力的源頭,是引發學習動機的最好老師。多模態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方便快捷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識輸入。Krashen認為充分的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前提。在多模態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現代技術提供美麗的圖片、幽默的簡筆畫、秀麗的環境介紹,同時采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使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自覺、自主地學習,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2.2創設真實語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重在培養語言實踐能力,即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交際能力。由于技術和條件的限制,傳統教學雖然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來模擬交際語境,但缺乏環境的支持,實際語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層面,學生依然體驗不到真情實景。在多模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多媒體手段創設真實的語境,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刺激,使學生親身感受真實的目標語交際環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際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現象。

2.3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

傳統的識讀能力是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識讀認知能力,學生僅能學會從文字這種單一符號里獲取知識,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攝入的需要。而多元識讀能力不僅包含有傳統意義上的讀寫識讀能力,還包含有對文字、圖像、聲音、繪畫等多模態符號系統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態教學有助于學生學習和體驗多模態交際模式,更有效、更廣泛地獲取各類信息,迎接經濟全球化、語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際技術多樣化的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3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設計

多模態教學模式是一種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包括教師的多模態教學和學生的多模態學習。

3.1教師的多模態教學

多模態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某些教學環節中充分調用多模態獲取、傳遞和接收信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圖片、音頻、視頻、PPT、網絡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態教學環境,給學生提供多模態認知和感知手段。(張莉,2012)以英語精讀課的教學為例,課前導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課前導入部分,教師可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讓學生了解課文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在篇章講解部分,教師可有效利用手勢、動作、面部表情、語速語調的適當改變、空間移動、黑板書面語、PPT書面語等,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課堂討論部分,教師可通過師生問答、模擬演講、辯論賽等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所學知識。此外,由于藝術類學生表現欲強,活波好動,比較感性,善于形象思維,記憶力好,模仿力強,具有很強的語言可塑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創設真實語境,開展諸如角色互換、情景表演、電影配音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驗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模態信息表達,鍛煉學生接收和處理多模態話語信息的能力。

3.2學生的多模態學習

多模態學習指的是學生運用多模態觀察、分析、表述各類信息的認知能力。學生的多模態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堂傳授和學生自主學習兩種方式進行。(章瑋,2013)英語精讀課的學習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有一定的要求。在課前,學生應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知語篇信息,通過視覺模態進行教材文字識讀,找出疑點、難點。在課堂上,學生應積極配合教師的多模態教學以獲取語篇信息和非語篇信息,聽教師講解,回答教師問題,主動提問,觀看視頻片段,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勇于交流和主動展現自己,達到課堂的高度互動。在課后,學生應依據教學要求,根據自己的水平和學習方法,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與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來自主學習以加強鞏固當前所學知識。

篇9

中醫藥繼續教育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院校教育是基礎,繼續教育是關鍵。中醫藥繼續教育在形式與手段上也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而進入到現代遠程教育時代,并將成為不斷加強中醫藥行業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1中醫藥遠程繼續教育的優越性

1.1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學對象的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與教師及別的學習者進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傳統教育的地域及限制。在網上,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手段和輔助教學手段(如參觀、實驗)以及考試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異,選擇性強。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使得學習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彌補了傳統教學簡單化的缺陷。

1.2交互性的教學特色突破了傳統教學的面授方式,學習者可以隨時對交互的速度、時間、地點和方式做個性化設定,通過文本、聲音、影像的即時溝通可達到類似于面對面交流的效果,使教學手段更為豐富。在交互內容方面,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與同一課程或同一科目的師生或學習者進行交流,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方便地獲得幫助,及時地觀測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按要求調整學習,從而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1.3自主性學習的轉變遠程教育使學習者擁有充分的學習自,教學方式由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以學生的“學”為主,更多地體現出個性化的學習。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使學習者的教師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學習者可以自由地選擇課程與學習內容,自行制定課程學習計劃,有選擇地接受教師對重點、難點問題的輔導及學習思想與方法的指導。因此,在遠程教學中,教師把指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習者的自學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學習者也將自覺視為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途徑與方式。

1.4協作性的學習方式在網上,無論是教師之間還是師生之間都可以協同攻關,共同提高。從教師之間的合作來看,遠程教育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勞動的個體性和封閉性;從師生合作來看,網絡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結構關系,而且改變了師生既有的角色和地位;從學生間合作關系來看,網絡教學為學生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可能,使協作性學習成為現實。

2中醫藥遠程繼續教育的方式

2.1開發高水平的多媒體課件中醫藥遠程教育是依托多媒體課件實施的,它是網絡教學的關鍵。課件應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教材。這決不是書本教材的翻版,而是先進技術的創新。中醫藥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應該用現代電子設備以及多媒體傳媒將它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員面前;二是練習部分。這部分內容對于網絡教材來講,也很關鍵。目前,相當多的網絡課件的練習部分比較死板,缺乏活力。應該逐步加強交互性和實現智能化。在教學中應允許有多種形式、多種版本的課件自由競爭,甚至還可以引進國外的優秀課件。

2.2將電子學習應用在遠程繼續教育中電子學習(elearning)是將音頻、視頻、動畫、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綜合起來,運用網絡和IT技術,使每一位學員可以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一種高效率學習方式。elearning在遠程中醫續教育中,是一種新型的中醫藥教學與學習方式,具體可以采用電子郵件、聊天室、BB與討論區方式進行[13]。

【參考文獻】

[1]劉力紅.對中醫繼續醫學教育的思考[J].廣西中醫藥,2003,(2):52.

篇10

論文摘要:從模因論角度看,跨文化語用失誤是由于跨語種語碼對等轉換的表現型模因引起的。根據模因的歷時和共時傳遞特征及模因類型,以新的視角解釋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的產生。通過背誦和模仿的同化、記憶手段,及重復與類推的復制傳播機制,強化程式性話語模因在生命周期循環中的輸入與輸出,能夠明顯提高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運用及應變能力。

論文關鍵詞:模因論 模因 程式性話語模因 語用失誤

隨著經濟社會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交流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然而,語用失誤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國內外廣大學者們紛紛掀起了“語用失誤”的研究熱潮。其中多數研究要么以英語作為外語或二語學習(EFL)為切入點研究語用失誤,為外語教學和交際能力培養提供指導;要么從文化差異、聯想、心理認知等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甚至有學者從和諧管理及民族信仰的角度討論語用失誤。此外,還有學者對初始的語用失誤“二分法”提出質疑,進行了“多分法”研究。本文擬在模因論視闕下,根據模因的特征和類型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進行分析,根據模因的生命周期研究程序性話語模因的語用輸入,為跨文化交流及外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為語用失誤研究途徑提供新啟示。

一、模因論概要

1.模因定義。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其核心概念“模因”一詞是由牛津大學著名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他認為,模因是文化傳遞單位,通過模仿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入另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隨后,牛津英語詞典和美國韋氏詞典中相繼收錄了模因定義,即“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 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播”,“模因是在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思想、行為、風格或用法。”1999年蘇珊·布萊克摩爾在《模因機器》一書中,沖破了文化語域的限制,圍繞模仿概念,對模因概念進行了極大拓展,她認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具體而言,模因不僅可以是“曲調旋律、思想觀念、時髦用語、時尚服飾、建筑樣式、器具制造模式”等文化傳遞單位,也可以是電子病毒、鏈式信件、手機短信、語音語調、文字圖像、面部表情、美容整形、身姿手勢、客套禮節、動作行為等等只要加以模仿就可得到復制和傳播的任何抽象或具體的事物。

2.模因特征與類型。從上述的模因概念可以看出,并不像基因那樣只能由上代生物體縱向地遺傳給下代生物體,模因既可以在生物載體間傳播,同時也可以在非生物載體間或生物與非生物載體間傳播,其傳播方向可以是縱向也可以是橫向的。例如一首好聽的歌,媽媽可以把它教給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可教給自己的媽媽,教給兄弟姐妹和朋友們;媽媽既可現場教大家唱歌,也可把歌聲錄入光盤,大家再模仿光盤學唱這支歌。通過模仿,模因不斷地被復制,從一種載體傳播到另一種載體。

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其表現形式可能發生變化,但內容實質卻保持不變,布萊克摩爾將這類以傳遞信息內容為主的模因比喻為基因型模因。例如為顧客提供住宿的場所,古時候通常叫客棧,計劃經濟時代叫招待所,改革開放后叫旅館,經濟盤活社會進步后叫賓館、飯店,與國際接軌后叫酒店。這些詞語雖然稱謂形式不同,但功能實質都是一樣的。另外一種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保持形式同一或相似,但傳遞的信息內容卻發生了變化。“三高”一詞最早出現在醫學領域是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酯總稱,但近年來這一詞語也頻頻出現在其他領域,如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呈現三高”中指高房價、高股價、高CPI,在“三高農業”中指高質、高產、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或項目,在“三高企業”中指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在“三高單身女性”中指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何自然先生將這類按需而發、形式相同、內容迥異的模因稱為表現型模因。簡而言之,根據其選擇后的變異方式,模因可分為“相同信息,異型傳遞”的基因型和“不同信息,同型傳遞”的表現型。

3.模因復制的生命周期。根據Heylighen對模因發展階段的分析研究,模因復制的生命周期可被分為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四個階段。同化階段,是指模因以其合理性、實用性、時尚性、或權威性感染宿主,獲取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最終進入宿主記憶庫的過程。記憶階段,即模因在宿主記憶庫中停留的時間長度。模因停留的時間越長,被宿主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表達,即模因被宿主從記憶庫中提取出來,再外化于新宿主的過程。表達手段很多,諸如文字、圖形、話語、肢體語言、行為舉止等,要根據語用環境,按需而選。傳播,主要指模因所表達的信息得以成功傳遞的載體或介質,如紙質書、交卷、磁帶、光碟、物品器件、廣播、電視媒體等。網絡時代的到來給模因傳播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和選擇性,例如簡易、快捷、多產的各類電子文檔、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程序軟件及互聯網絡。模因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以上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復制傳播,每個循環都有優勝劣汰。

二、基于模因理論分析語用失誤現象

在中國文化環境下人們見面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①“去哪啊?”、②“吃了嗎?”、③“干什么去呀?”等諸如此類的話語,但實際上問候者并不在意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目的只是寒暄,人際關系而已。當遇到操英語的外國人時,初級交際者一般會把上述的問候語碼對等地轉換成a“Where are you going?”、b“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c“What do you plan to do?”等,這往往會讓對方感到驚訝甚至反感,影響交際效果。已將中式的問候模因轉換成了它的表現型英式模因,為什么還會發生這樣的語用失誤現象呢?①、②、③在漢語語境中是強勢模因,復制、傳播能力極強,一遇到問候場合就會馬上從宿主記憶庫中跳出,但是隨著語用環境的變化,它們的實質交際功能發生了變異。在英語文化中個人隱私權神圣不可侵犯,a、b、c實有探人隱私之嫌,所以不會同化新宿主而被接受。操英語的宿主記憶庫中關于問候的強勢模因應該是“Hello /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加上first name或address + surname”之類的話語。雖然英式與漢式的問候模因內容形式不同,但它們的交際功能相同,廣義上屬基因型模因,能夠確保交際的可持續性。所以,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具有相同交際功能模因域的語用輸入,以便模因宿主在不同的跨文化語境中具有更大的選擇性。

三、強化程式性話語模因復制、傳播

1.程式性話語模因。程式性話語模因源起于程式性言語行為。錢冠連先生認為一定的行為(或言語事件)與一定的話語穩定配合,即話語形式內容穩定搭配,行為步驟基本固定,且這二者之間基本固定搭配,這樣的言語活動類型稱為程式性言語行為。語言既是模因的主要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模因。據此,我們可以推導出程式性話語模因,即形式內容、信息功能、復制傳播步驟基本穩定搭配的一套話語模因。以恭維及應答為例。當聽見別人夸自己的衣服漂亮時,我們常常會說“都買好幾年了”、“隨便挑選的”之類的話語,或者只是笑笑默不作答,因為在我們的品德模因庫中謙虛與內斂始終是強勢模因,所以這種恭維與回應已基本固定,形成了程式性模因。而在英語語境下,只要回答“Thank you”之類的感謝話語就可以了,因為真實(或誠實)是英語文化的強勢模因。如果這兩類中、英程式性話語模因混搭配合,勢必造成嚴重的語用失誤。程式性話語模因是人際交流時遵循的基本范式,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交際的可行性與連續性。

2.加強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同化與記憶。一個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目的語語言知識,更需要具備恰當運用這種語言的能力。因此,跨語種的程式性話語模因的輸入尤為必要。語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傳播話語模因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習者將必須掌握的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進行同化和記憶。具體而言,可以將東西方文化存在典型差異并且應用頻率較高的“送、接禮物”、“見面打招呼”、“恭維與回應”、“請客吃飯”等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通過flash動畫、電影片段等影音文件生動而真實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兩種語言與文化的異同,感受目的語程式性言語行為的實用性、可理解性與可學性。待學生觀、聽完某一言語行為視頻之后,教師要及時、準確地作出點評。教師可以把本言語行為的程式性模因醒目地打在大屏幕上,對其言語內容、表現形式、肢體語言、行為步驟、適用場合、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并指導學生結合語用環境背誦熟記,使學生將背誦的程式性話語模因得體地運用到交際場合。背誦常常被誤解為死記硬背,實則不然。背誦不僅可以明顯地提高模因的同化強度和記憶數量,還能推動思辨和創新的發展。創新并非意味無中生有,而是以現存為基礎,再加以良性修改。背誦可以通過重復機制更保真地復制話語模因,也可通過類推機制變異元話語模因,創造新模因,進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及應變能力。

3.強化目的語程式性話語模因表達與傳播。要使模因獲得長久性、多產性和保真度,最終得以成功復制傳播,還要指導學生將儲存在記憶庫中的程式性模因通過模仿表達出來,既可原樣重復,也可創新類推。具體而言,將多種程式性話語模因通過電子課件、各種影音文件、互聯網絡等現代化傳播手段傳輸給學生,并將其設置成模仿任務,讓學生協力合作,自行編排場景,表演過程中著裝、言語、行為、表情、道具等要搭配適合,要突出實用性、趣味性和簡潔性,易于感染觀眾,同化觀眾,易于觀眾理解和接受。待任務組模仿完某一言語行為過后,可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現場點評,指出優點與不足,增強記憶過程。也可再要求其他組別保持整體程式性模因,替換部分可仿造復制的信息或實體進行模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表達,作為模因成功復制傳播的必經階段,它既是在推動模因生命周期上一個循環的完成,又是在促使其下一個循環的重新開始。學生觀、聽某一程式性話語模因的過程,既是模因同化、進入宿主記憶的過程,同時也是其表達、傳播的過程;當學生模仿某一話語行為時,其自身既在表達和傳播話語模因,同時也在加強該模因對新宿主的同化與記憶。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在模因成功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循環往復,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