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0:5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社會發展對培養國家急需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在院系整合的基礎上,對現有專業進行重組與整改,誕生了許多新辦專業。新辦專業擴展了辦學思路,優化了專業結構。新興學科專業的繁榮發展,是高校增強辦學活力,滿足經濟社會及個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發展趨勢。學科專業是建立在占有一定數量的學科文獻基礎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科知識深厚累積的豐富文獻。我們認為要滿足新專業的文獻需求,就要在策略上重視下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在方式方法上引起三個注意,采取三個措施,三個相關的操作對策,從而確保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取得更好的成效。
1重視開展學科建設與支獻需求調研。是面向本科教學落實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的首要問題
學科專業的設立與發展,是以實施國家學科重點發展戰略為目標的。而大多數新辦專業是在以科學研究為主導,引入創新機制為靈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誕生的。因此,一些新專業一經建立就很快成為重點學科。我們必須認真著手總結、研究和規劃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趨勢。構建適應激勵創新和具有活力的培養機制,逐步完善以適應培養國家建設與科技發展需求為目標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深化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文獻資源建設改革。尤其對已成為重點學科的新專業、學科帶頭人或擁有高水平研究課題的導師,必須定期實施跟蹤服務,研究最大限度地滿足新專業文獻資源需求的有關問題。
1.1注意新辦專業學科發展動向
新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全面的文獻資料做支撐,快速增長的新專業大大地激活了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利用率,也凸顯出了一些新辦專業的文獻資源欠缺的問題,加劇了滿足新專業師生讀者需求的困難。學科專業的設置,在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對于基本穩定的學科專業、發展勢頭好的專業與發展前景一般的專業,應予以區別對待。在購書經費開支的比例上體現出保證重點、照顧一般的原則,及時反映出現行專業設置中重點學科與非重點學科的文獻資源配置發展變化情況,積極探索與規劃學校優勢專業的數據庫建設。加強對學科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的宏觀監控,視各學科專業發展的不同變化情況,掌握文獻資源建設的側重點和重點,以培養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急需的新型專業人才,靈活地在文獻資源建設中做出及時地快速反應和調整。
1.2注意開展文獻資源建設的數量和質量分析
加強對新專業文獻的收藏方式、收藏數量、收藏質量等方面的調查研究。一是要從總體思路設計方面,研究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發展的問題,統籌制訂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二是要研究制定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和質量保證措施;三是要適應新專業教學、科研的發展需要,研究論證新設若干種專業的文獻資源建設保障問題;加強文獻資源建設質量對新專業人才培養的利用效果分析,就全面提高文獻資源建設質量進行認真研究并提出指導性方案。從建立文獻資源建設的質量保證體系、質量保證過程、質量保證效果等進行深入研究,對是否高標準地按質按量建立穩定可靠的館藏結構,按培養創新型人才發展與和諧社會的人才培養要求。構建新專業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加強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
1.3注意與時俱進地理順文獻資源建設發展的相關思路
要以科學的效益管理觀念,用新型的文獻資源體系來對應與滿足學校辦學發展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按比例確定各學科專業、新專業等的購書總量、種類及復本率措施;研究制定本館與院系資料室兩級聯網共建共享的措施;改進本館借閱方式與館際互借及資源共享的措施;與院系和館際協作開展館藏資源建設的措施;文獻開發與電子文檔制作的措施;館藏資源的利用與用戶教育措施;館藏文獻的保護與剔除措施等。通過豐富的特色館藏信息資源吸引廣大讀者,以實現圖書館利用效果好的辦館目標。
2“重視制定文獻資源建設發展策略,是展望未來從理論上指導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藏書質量的比較分析,是文獻資源建設研究預測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據。探索專業數量仍在繼續不斷增加的新專業文獻需求問題,必須制定與實施中長期藏書建設發展規劃,科學地制定具有本館特點的藏書發展策略,形成相應的與之相匹配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方面的發展目標,提出或預測未來若干年的館藏文獻資源建設發展趨勢,總體預測、設計館藏文獻資源及其保障體系的構建。盡快使新專業的文獻資源形成結構合理、教學需求質量高、富有學術館藏特色的教學文獻資料保障結構體系,保持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1制訂具有本館特點的藏書建設發展措施
隨著創建學術型圖書館工作重心的調整,逐步形成館藏文獻資源能為學校各項決策、各前沿學科課題研究提供可靠的論證依據。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創造富有本館職能特征的館藏體系結構,強化富有本校辦學特點的優勢特色專業的文獻收全率。建立起對本校學科專業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高效率的文獻信息服務保障體系。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發展呈現出館藏信息資源建設更加突出本校的專業設置特色,藏書結構伴隨著更具科學性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文獻保障體系的建立更加科學規范與嚴謹。通過不斷地調整磨合和接受各級教育部門評估等考核檢測,使文獻資源建設更加能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
2.2制訂建立館藏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措施
新專業的申辦獲準設立,有些得到一定的專項學科建設經費。在撥給所屬院系的專項資金中,其中一部分用于該院系資料室購置新專業學科的文獻資料,僅作為支撐學科教學的即時之需,仍需校圖書館在館藏常規文獻資源建設中,把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當作館藏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加以考慮。每個新專業的設立,采訪部門都向書商及時征集有關的專業書目,采取訂購或到國內各大圖書賣場現采,迅速購進新辦專業所急需的專業學術著作和教學參考書籍。隨著院系調整發展變化的情況,跟上學校的辦學思路,協同調整和完善館藏書刊結構,不斷修訂《文獻資源建設原則及標準》,充實適合學校學科專業與教學科研發展需要的館藏體系。同時,注意發揮現有優勢學科專業文獻的作用,利用相近學科專業文獻資源的支撐作用,加強新辦專業文獻資源的建設。
2.3制訂新專業應急機制的文獻采購措施
一大批新專業的相繼建立,解決新專業廣大師生的文獻需求問題,被客觀地提上了議事日程。新專業的成立,都具有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優勢,是在建立社會專業需求和人才需求發展預警機制的前提下,經過充分的評估與論證,才最終確立的。短期內加大購書經費來四處搜尋突擊完成新專業的文獻購置任務,無疑會給常規的文獻資源建設帶來一定的沖擊。將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與常規文獻資源建設緊密結合的問題,是開展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的新問題,也是困擾開展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中的一道難題。應著力采取提高重點學科和優勢特色專業中文文獻資源收全率,保證新專業文獻資源滿足專業教學需求,重視文、理類專業文獻和學科前沿文獻的建設。
3“重視調整采訪措施優化館藏結構策略,是面對現實具體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切實保證”
在為學校新專業采集文獻的過程中,本著合理使用購書經費,注重核心圖書的采購,兼顧一般的原則,圍繞學校新專業的性質、教學任務、課程設置和科研的需要開展藏書建設工作。尤其是在面對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的評估工作中,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機制。采訪工作要根據圖書市場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各項采訪業務工作環節的應變對策,加大中文圖書需求信息的采集力度,及時地采取各種采購方式,購進各專業急需的參考書籍。尤其要具體注重搞好下列幾項工作。提高學科專業文獻信息服務的水平,就必須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改革發展趨勢,及時補充購入學科專業發展所需的大量學術文獻,藏書建設的日常工作準則都嚴格按照學科專業設置的文獻需求標準來開展。
3.1加強獲取最新的學科前沿書目信息,提高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水平
學科前沿動態信息,是科學研究理論創新的重要決策依據。新專業與前沿學科聯系緊密,依靠捕捉最新的學科前沿信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發展狀況,取得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憑借文獻資源的大量前沿動態信息,開展新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高校圖書館要逐步做到能夠自主地、持續地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學科前沿文獻信息,借鑒和運用研究成果,推動新專業學科建設的較快較好發展。關注新專業學科的發展變化趨勢,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有關文獻資源建設問題。瞄準各學科的前沿學術動態,側重重大的學術問題,探索現代社會知識生產、與采集渠道的各種情況,入藏各個學科專業所涉及的理論學術著作。在研究在理論和方法論上,應從過去著重研究紙質文獻載體擴大到搜集網絡信息資源。新專業中的一些重點學科代表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學術水平和教學水準。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立足于提高新專業的文獻資源建設水平,承擔起促進新專業學科發展的重任。
3.2加強電子資源的采購和開發力度,形成新型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網絡體系
凝聚著人類寶貴精神財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是人類知識傳承的物質載體,由長年累月歷史積淀,經過采購、加工、典藏入庫的紙質等載體文獻與“虛擬館藏”的網絡信息資源共同構成館藏文獻信息資源。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的載體形式、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必須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置嚴格科學地建立規范的文獻保障體系,突出館藏特色。以豐富的館藏學術專業書刊資料、電子圖書、中外文全文數據庫等組成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體系,多維化地為讀者廣泛提供服務,網絡體系的強大功能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賴以提供服務的資源基礎,而且使文獻信息資源的結構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疤摂M館藏”的網絡信息資源承載并開展電子信息服務和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形式多樣的學術論文、綜述、史料等電子文檔,使相應規模的電子圖書及富有本館特色的中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博碩論文、學術講座與報告的電子資源文獻藏量吸引和滿足讀者的需求。
3.3加強征求讀者對文獻采訪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優化采購方案
篇2
關鍵詞:兩型社會;兩型產業;城市圈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報告把以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為核心的生態文明作為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
1“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強調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立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關系,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梢?,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內容,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兩者在目標上是一致的。“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兩大宗旨。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漢城市圈和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標志著建設“兩型社會”將正式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將要為此探索一條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2發展兩型產業是構建兩型社會的關鍵
建設“兩型社會”就是要轉變現有的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環的節約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減輕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加速推進、消費迅速升級帶來的巨大環境壓力。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需要有強大的產業支撐,但是,從資源消耗、產業結構、產業質量以及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方面來看,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
從能源消耗的角度看,與國內先進城市、沿海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武漢城市圈在能源利用效率的工藝和技術上的企業研發能力還處于相對較低的層次。2005年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單位GDP能耗,武漢市列第14位,而第三產業比重列第6位。從犧牲環境的角度來看,現有經濟發展模式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對社會福利造成的損失,大大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就,據測算,兩者都要扣除大約10個百分點。這就使得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現有的經濟發展成就大打折扣。而且,近年來國際市場能源、礦產、糧食等傳統工業原材料價格飛漲,使得大量依賴煤炭、石油、鐵礦石的重工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傳統工業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威脅。在現有產業結構下,依賴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資源消耗行業不僅無法實現構建兩型社會的目標,短期內連過去的粗放增長模式也不可維持。
在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方面,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結果,武漢市城市圈土地集約利用呈現明顯空間差異性,大體表現為武漢一枝獨秀、東部高于西部的不平衡分布態勢.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普遍反映出城市規模呈外延擴張,土地持續利用趨勢不明顯的特征.部分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與土地利用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土地集約水平的提高。
從產業結構來看,武漢城市圈2006年的三次產業結構為11.76%、44.38%、43.84%。其中武漢市2006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49.4%)低于北京(70.9%)、廣州(57.6%)、西安(52.7%)、上海(50.6%)、沈陽(50.5%)等城市。從產業的空間結構來看,武漢城市圈產業布局存在著明顯的“散”、“亂”狀況,表現出產業同構和趨同現象,圈內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與互補關系。在產業的技術結構方面,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關聯度低,未能形成合理的產業鏈條。在產業的組織結構方面,武漢城市圈的產業在區域市場上的產業集中度還比較低,缺乏應有的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
從產業質量來看,武漢城市圈產業的經濟效益(如稅收)、社會效益(如就業量和就業結構)還比較低,特別是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益(資源消耗、環境損失)更低。在其產業結構中,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污染密集型產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如2006年武漢市制造業工業總產值中污染密集型制造業所占的比重為32.3%,高于哈爾濱(16.0%)、青島(18%)、沈陽(18.6%)、北京(23.7%)、杭州(26%)、上海(26.4%)、重慶(26.7%)、廣州(27.4%)等城市。在2007年的圈內5557.24億元GDP中,“黑色GDP”所占的比例比較高、而“綠色GDP”所占的比重很低。
武漢城市圈作為改革試驗區,就是要根據十七大報告精神,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成為以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為核心要素的改革試驗區,將武漢城市圈打造成“綠色、宜居、和諧,并充滿活力、快捷的生態型城市圈。而以資源節約型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為特征的“兩型”產業最適合成為發展的重點,通過“兩型”產業的快速發展來促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應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中產業發展的基本戰略選擇。
3發展“兩型”產業的思路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解決危機無法求助于產生這一危機的思維方式”。同樣地,作為傳統的以“高消耗”、“高排放”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必然后果,我們目前所面臨的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等困擾人類生存、發展的危機是不可能憑借傳統的發展思維方式來尋求解決之道的。要走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就必須更新發展觀念,推動制度創新,從而在科學的發展觀念和制度規范引導之下改變社會行為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講,我們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核心,率先在優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率先在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取得新進展,為構建促進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產業結構。產業集群發展是建設“兩型”產業的有效途徑和基本內容,而建設“兩型”產業的戰略目標也對產業集群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前置條件和貫穿始終的約束條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積極探索,從而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要加強產業集群縱向一體化發展,形成一條條相互關聯的產業鏈網絡,有利于形成從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生產流程,能夠有效地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從湖北省的發展現狀來看,大部分產業集群都是大量生產同類產品的橫向一體化分工為主,不僅產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過度競爭。因此,建立以核心產業為中心,積極發展上下游相關企業,打造原材料、中間產品、制成品的一體化產業流程,通過合理有效地分工降低生產成本,是湖北省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路徑。
鼓勵自主創新,大力發展知識經濟。當今時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遠遠超過資本和勞動力的作用,從根本上擺脫快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大量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就必須依賴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的運用。要把經濟增加值放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創新、依靠知識轉化上來實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態園區建設,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在產、學、研方面的成功對接,形成知識和科技產業鏈條。積極開發資源節約型新技術、新工藝,對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技術瓶頸,以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實現節能減排。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局的支持,建設國家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基地和技術研發基地;建立有效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際國內大中型企業積極參與新能源和環保產業基地建設;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幫助其迅速做大做強;大膽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為武漢城市圈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第四稿)》中提出建設10大產業鏈,分別是:汽車、電子信息、鋼鐵、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鹽化工、紡織服裝、造紙及包裝、建材及建筑業、農副產品加工。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發展50個產業集群?,F階段重點建設已形成了光電子通信、電子信息及家電、汽車整車制造、汽車零部件、鋼鐵及深加工、金屬制品、石油化工、鹽化工、醫藥工業、紡織、建材、服裝、造紙及包裝、食品、飲料等15個產業集群。
總之,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大力發展知識經濟,以節能減排為目標,通過打造“兩型”的產業鏈集群,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盡量減少資源消耗,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武漢城市圈。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正確理解“兩型社會”建設的內涵[J].武漢學刊,2007,(6).
[3]李立輝.區域產業集群與工業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謝自強.著力培育與發展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J].湖湘論壇,2007,(6).
篇3
關鍵詞: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資源共享;建設
精品資源共享課是繼精品課程、網絡課程與視頻公開課等數字化教學資源之后的新的課程建設形式,在同類課程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較強的示范性。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已成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1]。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先后立項為校級網絡課程、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省級信息化教學應用“名師空間”課程項目?,F將多年積累的一些經驗與做法與廣大同行分享,希望對同類課程的建設有參考價值。
1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財政部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中提出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目標和任務: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在此政策引導下,各高校積極投入人力財力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將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訓練實踐相結合,對強化體育專業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過程
根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要求,“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過程中注重結合體育專業特色,以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出發點,重點對課程內容、師資隊伍、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進行了改革與嘗試。
2.1課程內容建設
課程內容是核心,要體現專業特色。體育多媒體課件是指根據體育教學特點、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計的輔助教學軟件[2]。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體育專業大學三年級本科生,經過前兩年的專業學習,他們基本具備了體育理論課程和體育技術課程的基礎知識。因此本課程教學素材主要選擇體育測量與評價、運動營養學、運動損傷與急救、體育保健與按摩,運動生理生化等理論課程以及田徑、體操、籃球、排球等技術課程的相關內容,教學多媒體課件以圖、文、聲并茂的信息傳播方式展示課程內容,既可以擴大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書本知識的教條與乏味,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3]。
2.2師資隊伍配備
師資隊伍是基礎,要體現專業優勢?;诤侠砉W院“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主講教師具有計算機和體育工程專業背景,已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從事計算機輔助教學實踐以及數字化資源建設相關研究經驗。依托本門課程教學過程,獲得省級教學能手、省級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立項了省級名師空間課程項目、省級教育規劃課題和省級教學改革項目。教學團隊有長期從事體育教學并擔任過奧運會、亞運會教練的教授以及獲得國家級多媒體教學軟件二等獎、省級現代教育技術一等獎的技術支持人員。在該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過程中,團隊成員各自發揮所長,齊心協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選取、課件制作和網站集成。
2.3教學手段選擇
教學手段是依托,要體現技術含量。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制作過程中使用了數碼相機、掃描儀和多功能錄播設備進行教學視頻、音頻、圖像的采集與加工,錄制授課視頻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軟件加工圖片素材(如運動解剖學各種標本、體育保健學人體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軟件進行動畫制作(如田徑跨欄跑的過欄動作、籃球排球技術戰術的動態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軟件進行格式轉換與剪輯合成(如運動生理學青蛙肌肉張力測試、體育保健學心肺復蘇術等),制作asf、wmv等流媒體格式視頻,利用asp動態網頁制作技術,設計試題、習題在線數據庫,方便學生在線測試、練習和及時反饋結果。
2.4教學考評反饋
教學考評是保障,要結合教學過程。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是一門面向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實踐性較強的計算機課程,通過網絡平臺建設、教學資源開發、教學案例設計等環節建成精品資源共享課,教師在課內利用在線平臺進行教學和布置作業,通過系統設置時限,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體育專業的學生平時技術課程訓練較忙,“學訓矛盾”難以避免,精品資源共享課拓展了教學時空。教師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勵學生積極討論,自主學習。通過上傳優秀學生作品,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利用共享課網絡平臺統計功能匯總學生參與時數及作業成績,作為課程考評依據,客觀準確。多年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考評方式能夠有效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了教學效果。
3總結與展望
建設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品資源共享課,通過網絡教學,能夠解決體育專業學生“學訓矛盾”,有助于提升體育專業大學生信息素養,掌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學、訓練,為其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需要從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學手段和考評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和完善。精品資源共享課貴在打造精品,資源共享,培養人才,服務社會。
作者:劉懷金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娟,孔亮.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研究———知識資產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4,260(12):68-73.
篇4
教學資源建設是有中國特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現的關鍵問題,也是長期以來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國教學資源建設仍然存在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難、不能有效服務專業設置、課程建設、頂崗實習和學生就業等諸方面的不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措施。卓越計劃結合自身規律開發數字化資源,加強以優質視頻、教學素材、特色專題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有利于推動卓越計劃相關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手段的不斷創新,并直接關系到卓越計劃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同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提出“通過多種方式整合校園資源,優化辦學空間,提高辦學效益,確保高校辦學條件不低于國家基本標準。因此,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提高資源建設的規范性和利用效率、降低建設成本和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和共享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卓越計劃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路
卓越工程師背景下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需要根據行業對化工工程師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確定相關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將涉及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培養、企業以及工程項目管理知識的課程納入培養方案中,增加工程教育相關課程,因此,必須按照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教材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為手段,改革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自主編寫和完善系列專業教材,使教學內容充分反映新世紀化工實際生產和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傮w建設思路如下:
2.1構建“新體系”
構建以培養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綜合能力為目標的實踐教學新體系。按照基本技能層、知識應用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層、創新能力與工程綜合能力層等“三層次”,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工程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基本技能層,主要通過課程實驗、上機操作等實踐環節加深對理論課程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知識應用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層,主要通過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等環節實現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創新能力與工程綜合能力層,主要通過化工企業輪崗實習、化工企業項目設計與研究、畢業設計(論文)、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產學研合作開發等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工程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2.2突出“厚基礎”
本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分為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模塊。通識教育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體育、素質教育公共選修課等,其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47.7%,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47.5%;專業基礎課包括相關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其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34.9%,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34.3%;專業課包括基本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其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17.4%,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18.2%。突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厚基礎,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2.3強化“寬口徑”
本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了精細化工、能源化工和生物化工三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其中,精細化工方向課程模塊開設了精細化學品化學、精細化工工藝學、精細化工過程與設備、精細化工及分離實驗等課程;能源化工方向課程模塊中開設了煤化學、煤化工工藝學、潔凈煤技術、煤化工實驗等課程;生物化工方向課程模塊中開設了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化工工藝學、生化分離技術、生物化工實驗等課程。強化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寬口徑,以滿足大化工行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
2.4體現“重創新”
教材建設也是教學資源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材的選用上,以“加強基礎、精選內容、有所創新、有利教學”為原則,盡量選用國家規劃教材或者比較權威的高水平教材。同時,組織教師立項編寫或參編高質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或精品教材;自編配套輔導教材和講義,制作和充實各類聲像教學資料,積極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CAI課件,錄制網絡教學視頻。重點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爭取獲得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省級精品課程、4~5門校級精品課程,通過改革與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造出有扎實理論功底、掌握化工專門技能、有很強事業心和吃苦耐勞精神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以滿足現代化工業發展對化工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我們將不斷完善卓越背景下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教學資源建設,確保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確保專業建設項目績效。
3卓越計劃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資源建
設存在的困難卓越計劃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資源建設的內容相當豐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突破重重難關,其中最為突出的有校企合作、人才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
3.1校企合作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院不斷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努力通過各種渠道與企業溝通,先后在多家大中型企業設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并成立了一個工程實訓中心,為學生營造了在企業進行實踐學習的良好機會。但有些企業為了兼顧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不能為學生提供在相應的技術崗位上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鍛煉。
3.2人才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
不同的公司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均存在差異,如同樣是培養化學工程與工藝卓越工程師,有些公司需要學生具有精細化工或生物化工方面的知識,而有些公司則需要學生具有能源化工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有的放矢地進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教學資源的建設,以滿足不同公司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3.3師資隊伍的建設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必須擺脫傳統的大學生培養模式,為了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和落實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標準,形成具有良好的學緣結構、知識結構和以中青年為主體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是順利、高效進行教學資源建設的必要條件。而要改變目前師資水平不足,知識結構單一和學緣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4結論
篇5
(1)一個企業在自身建設過程中的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是由兩個矛盾形成的一大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方式中偏硬性的手段,而文化建設則是偏軟性的手段。但是歸根結底來說,硬性的制度再強硬,也難以毫無差池地管理好企業所有的事務。而人力資源又是企業最靈活、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必須要靠文化建設作為柔性管理手段來輔助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用企業的營業思想、建設方向等精神意識去俘獲員工的內心,讓他們在精神上支持企業的發展。
(2)企業為文化建設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鋪平道路,指明方向,是企業發展道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企業的文化建設各具特色,正因為具有特色的文化建設,各企業之間才會有大相徑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如果將一個企業比作一個人,那么文化建設就相當于此人的大腦,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相當于此人的手腳四肢,頭腦指揮著手腳四肢,四肢在頭腦的支配下,接受命令去改造世界。頭腦和四肢必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此人真正的實力,頭腦更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們說文化建設是指引企業一切行動的基地。
二、在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人力資源管理的注意事項
(1)首先企業必須打造一個完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作為管理企業上上下下全體工作人員的硬性體制,企業必須樹立起標桿,然后要求所有人員按照這個標桿去行動、去工作。硬性的管理體系是幫助企業打造現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工具。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必須完善,能夠捕捉到員工日常在企業中工作的各個方面,對所有的行為都作出硬性的標準與規范,引導企業的建設向更加規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2)注重用文化建設方向去引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貫徹。文化建設是企業的精神根基所在,在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大力重視人文精神的貫徹落實。人文精神是企業對員工關心、愛護有加的集中體現,是企業具備偉襟的重要體現。員工是企業的基礎組成部分,企業必須加強對員工的照顧和愛護,時刻關注員工的自身利益,經常拜訪家屬,增加對員工的關心。綜上所述,在企業的文化建設中,人力資源管理與其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只有將二者的關系真正弄明白,在貫徹一個的基礎上發展另一個,才能夠幫助企業建成現代哈有實力的
三、結語
篇6
我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幅員面積遼闊,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尤其是礦產資源,我國的礦產資源總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且礦種比較齊全。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少,部分地區出現礦產資源供需失衡。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分布廣泛,相對集中。建國初期,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推動經濟發展,采取一些激進的方式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而礦產資源分布集中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采礦難度增加。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劇了供需矛盾。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開采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技術限制等原因,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雖然目前我國的采礦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采礦過程中的安全事故、人員傷亡都使國家的經濟財產受到損失。因而,提高采礦技術水平,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率亟待解決,不容忽視。
二、采礦工程中常見的問題
1.采礦工程中的技術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國的采礦技術大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采礦技術的落后,造成資源浪費、安全事故頻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提倡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的前提下,國家必須高度重視采礦安全,提高采礦技術,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率。雖然,我國的采礦技術逐漸提高,且日臻成熟,但是采礦理論知識與開礦技術實際發展不相適應,發展較為緩慢。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需要不斷加強理論創新,緊跟采礦技術的發展,為采礦技術提供理論依據。尤其是在礦產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西部山區,那里生態環境脆弱,對技術的要求更高,施工工程難度更大。
2.采礦工程中的安全問題。
眾所周知,采礦技術操作過程復雜,難度大,而且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嫻熟的技術。一般情況下,礦產資源都是深埋地下,需要地下鉆探,尤其是在西部山區,地質構造復雜,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對采礦技術要求更高。在這樣的環境中開采礦產資源,需要注意瓦斯爆炸、礦井坍塌、火災及透水事故等常見的安全問題,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減少事故發生率和人員傷亡。同時,采礦也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不能毫無節制地開采資源,而不重視礦工的生命安全。
3.采礦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建國初期,為了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國家積極開采礦產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但在開礦的過程中,采用比較粗放的開采方式,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破壞了自然環境,就是對人們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懲罰。雖然,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重視采礦工程中的環境保護,但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環境破壞,特別是在資源豐富,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更要重視環境保護。
三、采礦工程中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
采礦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都使經濟蒙受損失,不僅給礦工的人身安全帶來威脅,也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解決采礦工程中的問題,從而保證礦工安全,煤礦高效生產。
1.提高采礦工程中的技術水平。
目前,我國的采礦技術大大提高,但仍有進步的空間。為了實現礦產資源高效生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對采礦人員的技術培訓,努力培養一批素質高、專業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采礦技術人員;二是完善采礦工程的技術設施建設,使采礦技術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完善采礦地區的交通運輸,減低運輸成本,爭取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2.提高采礦工程中的施工安全。
采礦人員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應高度重視采礦工程中的施工安全,具體可以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加強采礦施工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二是建立完善的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嚴格遵循安全生產規定;三是提高采礦人員的安全意識,仔細檢查安全隱患部分,做好安全應急預案,防患于未然。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采礦中的人員傷亡和事故發生率;另一方面,保證采礦過程順利進行,做到安全高效生產,,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
3.重視采礦工程中的環境保護。
篇7
(一)設計不合理,無法滿足學習者需求
開放教育的教學資源設計,既要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去開發建設,更要注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開放教育的教學資源是學習者、課程知識模塊與多媒體技術三者整合的系統化資源。教學資源的建設要以學習者為出發者,要切合學習者的需要。開放教育學習者基本上都是進入社會的上班族,他們不像全日制學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因此要結合學生特點與學生需求來設計教學資源。從目前的開放教育的教學資源平臺來看,教學資源基本是文字教材的陳列或者是課堂教學的呈現。內容形式不夠豐富,教學資源缺乏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適應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要,也不能對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
(二)資源更新滯后,搜索不方便
開放教育的教學資源建設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資源的滯后性。有些課程教材使用的教材版本還是20世紀90年代的,課程的教學活動使用的都是陳舊的教學資源,毫無更新。這樣嚴重滯后的教學資源必然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有些課程如計算機、法學、經濟學如果沒有及時更新,產生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會誤導學生的學習。除了教學資源的更新緩慢,要搜索與查找教學資源也較為不方便。從電大網上教學資源來看,它有多個平臺的進入,如網絡課程有專門的平臺進入,普通的教學資源則是從電大在線進入,而歷屆試卷則需從圖書館界面進入,這就導致如果想查找某一方面的資源需要從不同的平臺進入,不能實現統一的教學資源的檢索與查找,不利于學習者學習的方便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整合教學資源的途徑
(一)提高教學資源質量,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要符合課程自身和學生學習特點,是適合不同區域、不同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的。那么,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需要豐富教學資源,加強動態資源的建設以及網絡課程的開發。因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動態資源能夠切合學習者學習需要,及時地跟蹤學習者的學習困難。而網絡課程則是數字化社會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體現了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同時也是教學技術平臺和網絡支持平臺的建構。在網絡課程設計環節中,我們可以增加復習指導、檢驗測試等環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資源的實用性。這樣就能有效促進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離不開師生的相互配合。對于教師而言,需要精通本專業知識并且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且能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在開放教育環境中,要強化自主學習的理念,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習慣,這樣才能使教學資源合理利用。
(二)制定統一規范,指導資源建設
從學校層面來講,需要制定統一的教學資源建設規范,明確目標,部署建設進程,規劃指導工作。需要學資源管理規范和質量標準,規范資源開發與建設行為,保證教學資源建設工作的有序進行。教學資源建設的規范要有統一的標準,要學資源的分類依據和組織方法,保證網絡教學資源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學校要整合平臺,將分散于網頁上的多個教學資源平臺統一整合到電大在線平臺上,避免資源分散、多界面登錄,達到登錄平臺的同一性來獲取資源。另外,需要優化平臺界面。以專業或學科分類,以課程為單位呈現教學資源,同時以專題資源和拓展資源為輔充實教學資源。最后,要不斷完善與提升平臺功能,滿足學習者統一檢索、BBS討論、遠程支持服務、在線測試等學習需求。
(三)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篇8
1.1教育形勢的客觀要求
國外目前已有一些教育方面的應用,但我們還不能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我國也十分重視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特成立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和專家組,以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動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
1.2教師教學的需要
為了實現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合理運用恰當豐富的課件逐步呈現所授知識點。但自制全部課件工作量非常大,更主要是個人想法見解有局限性。
1.3學生學習的需要
現在大多數學生已從原來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但是很多學生沒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面對網絡更多的是瀏覽新聞、聊天,甚至沉迷于游戲。造成這種情況,與學生自身有關,同時網絡學習資源匱乏也是重要的原因。
2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
2.1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2.1.1技術困難
每所中小學基本上只配備二三名計算機教師,職責是負責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學校日常網絡維護等。而網絡教育資源庫建立則需要很前沿的專業知識,而且必須有非常豐富的網站開發經驗。
2.1.2經濟困難
建立網絡教育資源庫前期需要購買相關的服務器、主機等硬件設備,需要申請域名、軟件開發等費用;后期使用中還會產生軟件維護和更新等費用。這些對任一所中小學來說,困難都是很大的。
2.1.3思想觀念守舊
一些習慣了粉筆、黑板、教案的教師會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緒,往往不愿意接觸使用網絡,即使使用也是應付工作,不會深層思考,這樣根本達不到建立網絡教育資源庫的目的。
2.1.4缺乏統一標準
如果中小學各自獨立開發,必將造成多重標準、資源使用局限、功能重復單一、大量重復勞動、勞民傷財等問題。
2.2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途徑
2.2.1自主研發
自主研發是指學校自籌資金組織學校教師開發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庫。由于都是校內教師,便于溝通,遇到問題及時協調更改,能夠充分保證需求的準確性。資源庫的建設完全依照任課教師、使用教材、學生要求量身訂做,適用性強。教師在教學中可直接應用階段成果,檢驗資源庫建設效果,提供反饋信息。但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的支撐,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對大部分學校來說壓力還是非常大的。開發人員有限,也使開發的周期過長,當遇到教材版本變化等需求變更問題,更新不及時。另外,學校自主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庫在思想視野上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建立小型的單科網絡教育資源庫時,可以考慮這種方式。
2.2.2校-企聯合開發
是指學校通過招標等方式聯合專業的軟件開發公司共同建立網絡教育資源庫。專業的軟件公司有專門的調研組負責收集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然后根據需求采用科學的開發方法、先進的開發軟件建立網絡教育資源庫,每一過程都會形成相應的文檔資料以備日后查閱。學校方面,各科任課教師主要負責準確的描述需求,使用階段成果,反饋信息。計算機教師要擔任變更需求的描述職責,了解開發的基本過程,與開發公司共同承擔資源庫交付使用后的培訓工作及后期使用中的簡單維護。這種方式使資源庫建設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開發的產品功能強大,綜合性強、可擴充性、兼容性等考慮全面,開發的周期和質量能得到保證。開發別要注意的問題是需求描述準確、多溝通。再有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需要大的經濟投入,除了開發的費用,后期還涉及相應的維護、更新升級等費用。
2.2.3校-校聯合開發
校-校聯合可以分為中小學的聯合和中小學與高校(科研所)的聯合兩種。中小學的聯合開發包括:小學與小學的聯合,中學與中學的聯合,中學與小學的聯合。合作的學校共同探討,制定統一的標準,搭建網絡教育資源庫的框架,然后分工協作,每個學校負責資源庫建設的部分模塊,比如按學科建設分工等。這類聯合可以獲得互相支持、減少工作量,共同協商、拓寬思路,分工協作、共享建設成果的好處。經濟上共同承擔,可以減小壓力。但核心技術難題沒能解決,限制了網絡教育資源庫向高精的深層次發展。中小學與高校(科研所)的聯合。高校(科研所)致力于科學研究,同樣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還擁有很多尚未投入市場的新成果,技術上十分過硬。高校(科研所)為非盈利單位,這樣經濟上的壓力會減輕許多。另外,高校(科研所)本身也從事教育工作,與中小學合作共同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庫,就有著自身的許多優勢,更容易理解用戶需求,從用戶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中小學的聯合減輕了工作量和經濟壓力,再與高校(科研所)合作解決技術和經濟難題,這樣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就指日可待了。
2.2.4校-校-政府聯合開發
校-校-政府聯合更推薦的是中小學、高校(科研所)和政府的聯合。政府通過相關文件,成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小組,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的方式強調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意義,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加大資金投入,掃清人為障礙,使其從制度上得以保證。有了政府的支持,各方人員更加重視,溝通更加便利,工作更加暢通,開發建設效率會大大提升。雖然在協調三方、信息溝通方面會花費一些工作量,但從資源庫整體建設來看,都是值得的。而且通過這種聯合開發可以帶動全市甚至更大范圍的教師投入到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和使用中,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使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培養帶動新教師和軟件人才的發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平臺,實現了教育信息化,推動整個地區教育的發展。
3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中需注意的問題
3.1平臺工具的選擇
當前比較流行的教學平臺工具有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Sakai等,經過綜合考慮平臺性能特點、維護成本、中小學課程情況及教師學生操作難易程度等因素,推薦選用Claroline平臺工具。Claroline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滿足中小學教學需求,操作相對簡單,更易于教師、學生掌握,對系統資源占用也相對較少,更適合搭建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
3.2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有了政府部門的支持,建設資金得以保障,而且各方更加重視、溝通更加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門的參與,更能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甚至以點帶面,掀起廣大教師參與建設、學生樂于使用資源網的熱潮,也因此真正實現建設資源網的目的。
3.3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需求
資源庫的建設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方便教師工作,因此一定要把學生和教師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調研階段,要真正深入掌握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狀態,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切實走到教師和學生中掌握第一手資料,切忌不能憑經驗下結論。在需求分析階段,認真分析需求層次。在資源平臺規劃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教師實際操作需要和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特點,不宜片面追求功能先進、全面,卻不適合中小學教師和學生使用;不宜片面追求界面美觀、炫麗,卻分散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忽視了首要的教學功能。另外,在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各個階段,開發者都要與教師及學生代表保持聯系,探討階段方案,及時交換意見,避免后期可能返工將造成的損失。
4結論
篇9
教育部直屬遠程高校所建立的課程,編著,研究論文以及期刊論文等都是由高級階層所提供的;較低的等級主要是在教案,教學參考書,考題以及學習指導等方面下功夫。資源庫的不斷拓展遍布各個門戶網站(其中包含了開放教育資源目錄搜尋,各種素材資料,數據的搜查),教育網站銜接(接入到Carnet、國際遠程教育網絡等),資源調整(其中有資源質量承諾,資源轉換等),資源評價等。并且,階層和內容是相關聯的,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遠程學習人員可以到資源庫中的各個階層中,獲得更多高質量,全面,便于人們掌握的信息資源。因為遠程開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教學課程資源的種類應該更加的豐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學習人員的資源使用價值?,F在,開放教育教學資源的分類根據是否在線,可以劃分為網上資源(網頁和網站,多媒體課件,電子圖書館,網絡課件等)和網上下載的資源(文字資料,影視資料,電視直播課堂,CAI課件等);因為多媒體的不同,可以劃分成為印刷媒體資源(輔導資料,實驗材料,參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業手冊等),影視媒體資源(電視網絡,教學錄像,錄音資料和VCD光盤等),網絡媒體資料等。因為教學資源種類較多,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比較有利的資源,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
二、加強資源整體化構建中的雙核思想
根據教學中的雙核思想,在設計課程資源的時候要注重適當的使用多媒體資源,對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和使用,從而實現資源間的互補效用。隨著網絡技術不斷向寬帶,多媒體和高速的方向發展,現代社會的信息技術也更加的快速,便捷,從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實驗證明,媒體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從而使得學習者在學習中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主動性嚴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資源融合到多個媒介資源中,例如電視,互聯網,印刷品,錄影帶以及VCD等,有效的發揮各個媒介的實際效用,從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傳遞到學生和老師的手中。雖然教學媒體的特點,效用有所不同,但實際沒有明顯的區別,主要就是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多媒體,因為課程不同,條件不同,學習者的特點不同,所以使用的媒體種類也各不相同。實際上,遠程開放教育資源整體化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以學習者為主要內容,根據輔助體系,其中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課程老師,工藝專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全面的,多層次,全范圍的傳播知識和學習技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以資源建設經濟性為基礎
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區域之間的差距是我國現實教育的主要特點,開放教育的范圍比較廣,覆蓋面積大,能夠有效的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以經濟性適用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主要就是,能夠使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清楚的闡釋教學內容,不需要太過復雜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體來表達教學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電子媒體。相對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區域和少數民族區域,需要堅持實用的原則,適當的使用文字資料,視聽資料(廣播電視,VCD光盤)等資料,逐漸建立計算機網絡情歌大復活,加強使用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相關的教學資源。不論任何地方,印刷媒體現在都是比較方便和基本的學習工具,適合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但是現在還是需要加強投入力度,構建更多適合眾多教育者的獨具個性的印刷媒體。經濟性原則不但需要開發教學資源,還需要根據學習者的承受能力,進行相應的選擇和配置,其中有經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觀意愿方面的。如果學習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經濟條件有限,即使教學資源制作比較先進,模式比較新穎,類別更加繁多,最后都會成為擺設,不能有效的發揮其中的價值。換句話說,如果新技術,新媒體不受學習者的歡迎,資源構建的過程都會受到阻礙。
四、調整資源,進行共享
篇10
高職院校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以事為本,對人的注意、關心相對較弱,具體表現在對學校的評價上,所有指標偏重對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最終結果的考核。在人與事的關系上,價值觀的天平傾向于事,事的地位超過了人,事的重要性取代了人,這是造成高職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滯后于校內其他改革的重要原因,而衡量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與否,主要應看教師的積極性是否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新一輪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去取代傳統的人事管理辦法,把人的發展、人的解放恢復到主要地位,也就是激活生產力基本要素中最活躍的要素,真正樹立以人為本、人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在對物的投入上,可以一年安排上億資金建樓房、征地,而對人才的投入上則投入甚少,須知“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我們應對人才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志,把人事管理的重心從以事為本轉到以人為本上來,樹立辦學必須以教師為本的觀念,形成尊重知志、尊重人才和鼓勵教師干事業、支持教師干成事業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做到從感情上、政策上、事業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改革傳統的教師分配制度、職稱評審制度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依次經歷了供給制、以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工資制、教學工作量制度和結構工資制等。這些分配形式無一不是以勞動量為標準,這種分配制度現已無法滿足進入知志經濟時代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應是以生產要素為標準的分配制度。以生產要素為標準的分配制度主要強調發掘生產力的潛質,尤其是強調發揮科研創新能力包括知志產權的作用,這一分配制度既與高等學校以知志生產、傳播與應用為主要功能的規律相符合,也與發展知志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志經濟發展的社會發展總趨勢相吻合,因而明顯比傳統的以勞動量為主要標準的分配制度優越。目前,各高職院校大都實施了以崗位聘任為前提的校內分配制度改革,通過定編、競聘上崗,大幅度提高了關鍵崗位教師的待遇,對穩定吸引高層次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分配制度改革最終必須與市場價格接軌,并創造條件與國際價格接軌。只有將分配制度與市場價格接軌,才有利于人才良性流動,也才能留住你要留的人。
我國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教師的個人利益幾乎全與評審掛鉤,從而促使教師將職稱評審作為個人發展的最終目的,以論文、評獎為追求目標,成果的應用和經濟、社會效益的產生以及人才培養任務完成得好壞受到了較大影響。另外,從評價與聘任制度在實際中的作用分析,評聘結合的結果總是偏重于評。在傳統的評價聘任制度中,教師的利益主要與評結合而非與聘結合,從工資、住房、崗位津貼到申報課題等所有教師權益均取決于評的結果。在此利益導向的趨使下,教師將主要精力和興趣放在職務評定上。因此,在評聘分離上不能突破,評聘結合在實際操作中仍將偏向于評。評聘分離的先決條件是,與評掛鉤的所有利益都能實行社會化與評脫鉤,與聘掛鉤。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人才評價制度的良性發展,建立起充滿活力的競爭機制,也才能打破論資排輩的“制度”性弊病,為青年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三、建立起機動、靈活的引人用人機制,適應人才資源的國際化
當前我們已經面臨著世界跨國公司爭奪中國本土人才的壓力。最近以來,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紛紛亮出新招搶奪中國本土優勢人才。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我們必須制定出面向國際化的人才發展戰略,建立起靈活機動的引人、用人機制,通過發展事業、優化環境、改革制度、提高待遇、增進情感來吸納和穩定人才,抓住入世后機遇,走出校門、國門,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筆者認為,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我國高職院校的師資資源的組合模式應從“近親繁殖”向“多元化組合”的方向發展。實踐證明,大量吸收從不同學校畢業并經過社會實踐的優秀人才,是教師隊伍整體保持高水平的保證。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的競爭更趨激烈,特別是對高職院校而言,能否建設好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事關學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將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精、建強,以應對新形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高俊輝.談素質教育下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J].成才之路,2009,(1).
[2]陳金芳.素質教育的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09,(3).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資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