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06:1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規劃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經濟狀況。2014年全鎮經濟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非公有制經濟總收入均比上年大幅增長,各項存款余額在3400萬元左右。根據對皎平渡各村的農業生產情況以及耕地面積調查顯示,皎平渡鎮并不是單純的農業鎮,第三產的發展規模逐步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相當活躍,而第二產業的發展還處在上升階段。
1.2資源。皎平渡鎮耕地面積24720畝,人均占有耕地約1.1畝。該鎮氣候條件良好,為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綠色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前提條件。該鎮還擁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其中48%為少數民族,包括彝族、傈僳族和傣族,不同風格的民族文化、的匯集,形成了多元化交融各具特色的、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同時,該鎮還擁有濃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巧渡金沙江指揮部舊址(四川窯洞)、皎平渡大橋等當年巧渡金沙江留下的革命歷史遺跡與紀念性建筑。此外,皎平渡鎮礦藏資源豐富,如皎平礦山是昆明市最大的鐵礦基地。
2.村鎮規劃建設要點
2.1認真貫徹國家城鎮建設方針,堅持城市與小城鎮共同發展。自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后,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作為戰略目標。積極有序地發展小城鎮,不僅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需要,而且已成為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2.2加強交通體系規劃。為徹底改善鎮域內外的交通條件,創造經濟發展的條件,需要形成區域內外有效的流通渠道。結合祿勸縣總體規劃,可規劃建成祿大二級公路;結合對外公路的建設,將通往各村委會的道路統一提升至三級公路標準,并實現路面的硬化;建設鎮區客運站,促進全鎮交通運輸;在各中心村加強臨時性公交站點設施建設;實現中心鎮區與各村委會之間鎮村公交的暢通;實現村委會與各村民小組之間車行交通的聯系;抓好鎮村公路的管理和維護,保證常年無阻。
2.3給排水工程規劃。給水工程的規劃中,需要對各村的經濟發展情況予以考慮,根據人均綜合用水量對鎮域的用水量進行估算,各村組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生活用水水源,建設生活用水處理設施,并保證生活用水水質全面達到國家有關生活用水水質標準。在排水工程的規劃中,各村組污水處理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處理方法。如在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中,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術處理;而分散式與合流制生活污水處理則宜采用凈化沼氣池、雙層沉淀池或化糞池等進行處理。同時在經濟欠發達、不具備建設污水處理廠條件的村鎮,需要結合當地具體條件,采用簡單、低耗、高效的多種污水處理方式。
2.4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針對村鎮公共設施比較缺乏的現狀,為了減少因公共設施對村民生活造成的影響,需要加強對公共設施的配置,尤其是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包括衛生隊伍、服務體系、衛生設備與衛生室(所)的建設,從而有效地提高村鎮的衛生人員素質,改善村鎮的衛生條件。在皎平渡鎮區的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中,規劃建成衛生院,以及各中心村建衛生室,進而為村鎮居民提供基本醫務服務和執行防疫保健任務,構成鎮區———中心村并滲透到基層村的衛生防疫保健網。
2.5重視教育事業規劃發展。加倍重視農村的教育事業,在繼續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收雜費,同時應根據村鎮的學校建設情況,在中學要配備電腦室,引入電化教學方式。規模較小的村,能到中心村就近入學的就近入學,條件不允許的,設立教學點。各中心村可配置幼兒園、文娛活動室來滿足教育發展需要。在有需要的基層村建設小學,嚴格按照學校建設標準實施,力求提高教學質量,以形成全鎮基礎教育網。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設施,建立農村掃盲工作站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供服務。
2.6充分運用資源優勢,加快推動旅游業發展。根據國家、市、縣發展旅游業的精神以及各種法規、政策和戰略的安排,在村鎮的規劃建設中應以國內外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正確處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三者關系,創建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模式,同時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完備旅游產業體系,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使村鎮旅游業實現旅游資源市場化、旅游產業集團化、綜合效益最大化。
3.結束語
篇2
1.1修建本線是促進天津市城市化進程和城鎮體系協調發展的需要
根據天津城鎮布局規劃,市域城鎮體系由“城市圖2天津市域空間結構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鎮—一般建制鎮”的四級城鎮體系構成。新城、功能組團是天津城市發展軸和發展帶上的重要節點,是各區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重要的功能區,是未來承擔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承接產業轉移,帶動區域發展的中等規模的城市地區。天津市城鎮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城市的規模、空間結構、居住分布形態等取決于出行距離和活動范圍,而出行距離又取決于城市的交通方式,因此,城市的發展與交通發展密不可分。軌道交通作為連接各城市組團間的大能力客運紐帶,對于引導城市發展方向、土地利用開發、城市形態發展等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對于促進城市功能完善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薊縣—大港市域快速鐵路的建設,可縮短天津市主輔城區、各功能組團間的時空距離,加強組團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聯系,帶動市域鐵路沿線新城、區縣的發展,實現新城資源開發和布局優化;促進市域鐵路沿線新城之間的分工協作和經濟文化交流,加強新城對其周圍地區的輻射作用和帶動效益,使新城產業特色分明、布局合理。同時,可以帶動沿線村鎮經濟的發展,引導經濟帶的形成,實現各組團間協調發展,對天津市經濟結構的改變、城鎮體系的形成以及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1.2本項目是天津市軌道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區域城際網和中心城區以及海河中游軌道網中是完善區域軌道網結構的重要線路,本線是對天津市城際網和軌道交通的補充和完善,主要作用如下。(1)區域城際網中的京唐城際可以在京津新城站通過聯絡線或者共站跨線車換乘;環渤海城際可以直接在大港站共站通行跨線車;(2)與中心城區軌道網,可以通過選線和規劃進行近距離換乘,銜接M6線通過外環東路站銜接換乘,M2(運營中)在空港經濟區站銜接換乘;M3可以在北部新城站銜接換乘;M8線通過海河教育園站銜接換乘;與海河中游軌道網中C2線通過小站站銜接,C3線通過津南站銜接等。(3)與其他的城際鐵路諸如津秦城際、津保城際、京津城際等可以通過在與中心城區的軌道如M2、M3直接在天津站、天津西站換乘城際。(4)本線通過與城際網和城市軌道網的銜接將天津市域范圍內南北向的主要客流節點銜接起來,可以便捷出入天津市中心城區,形成“城市主副中心—新城—城鎮”間的便捷客運通道。
1.3國內其他城市市域快速鐵路的發展情況
國內已開通運營的城際鐵路,主要服務于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間,如京津城際(速度目標值350km/h)、長吉城際(250km/h)、滬寧滬杭城際(速度目標值300km/h),廣珠城際鐵路(200km/h);還有一種服務于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間的市郊快線,如利用既有線開行市郊列車的北京S2線(速度目標值160km/h)、上海金山線(速度目標值160km/h)。1.3.1北京S2線2008年8月6日開通,全程77km,設站15個,線路情況:利用京包鐵路和康延支線,平原時速160km,山地時速45km。線路由北京北站始發,途經海淀區、昌平區,至延慶縣延慶站。是北京第一條快速通勤鐵路運輸系統,日旅客輸送能力2萬人次。1.3.2上海金山線2012年1月開通,全長57km,設站9個,最高速度160km/h,每日36對,日平均客流1.2萬人次,高峰時段2萬人次,全程約0.5h。1.3.3經驗總結(1)城市快線能夠發揮核心城區的帶動作用,實現重點城區對一般城區的帶動。(2)城市快線與核心城區地鐵網絡需要緊密銜接。(3)城市快線通常需要接入核心城區重要樞紐節點,充分發揮核心城區樞紐交通優勢。(4)城市快線較市內軌道交通站間距大。北京S2線平均站間距6km,上海金山線平均站間距7km。(5)速度快,時效高。北京S2線160km/h和上海金山線160km/h。1.3.4本線技術標準定位本線從薊縣新城經由寶坻新城、京津新城、北部新區、外環、教育園區至大港城區,屬于服務于市域組團間客流交流的快線鐵路,類似于北京S2線、上海金山線、廣珠城際,作為服務于市域組團的線路,故本線的速度目標值應在250km/h以下,運行時分應控制在1h內。本線正線長度約156km,故本線的速度目標值不應小于160km/h。通過市域快鐵實現中心城市功能有機疏解,加快城鎮化進程,引導城市布局理性增長,提高城市活力。本線不僅可以溝通市域南北極的人員和輕快物流需求,而且能滿足區域城際網以及中心軌道網的銜接換乘需要,在以天津市為中心的區域城際網和軌道網中發揮重要作用。
1.4本線功能定位
(1)服務市域內南北長距離客運出行。(2)提高市域南北通達性。(3)帶動城市新城、組團及示范園區發展。(4)旅行速度>160km/h,實現市域1h生活圈。(5)直接或間接溝通區域城際網,增強天津市的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
2主要技術標準選擇
2.1鐵路等級
本線的功能定位為服務于天津市域內南北組團與市區間、南北組團內部的旅客交流為主的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本線預留延伸至北京平谷的條件,規劃預留與規劃津承鐵路、京唐城際鐵路、環渤海城際鐵路的銜接條件;本線開行城際動車組列車;因此鐵路等級應為城際鐵路。
2.2正線數目
本線開行高密度、小編組城際列車,列車采用公交化運行模式,因此為滿足速度、能力、服務頻率要求,須一次修建雙線。
2.3速度目標值比選
速度目標值決定了列車可能實現的最高運行速度,也直接影響項目的建設成本。影響速度目標值選擇的因素主要包括建設項目的功能定位、項目的工程建設成本及運營成本、運輸組織適應性三大方面。2.3.1從項目的功能定位角度分析根據本線的功能定位,速度目標值160~200km/h是適宜的。故以下重點分析160km/h與200km/h兩個速度方案。2.3.2運輸組織適應性分析(1)時間目標值的適應性本線的功能定位為實現南北市域1h生活圈。經過牽引計算模擬,兩方案從薊縣至大港的運行時分見表1,北部地區及南部地區通過本線并換乘其他軌道交通線路至市區的運行時分見表2。由表1可知,200km/h直達較160km/h直達列車快9min,站站停時分相差為6min。采用200km/h速度目標值,北部地區乘客至市區在華明站站換乘,旅行時間最短可達43min,考慮換乘其他軌道交通線路至市中心的時間為20min,總時間約63min;南部地區至市區在雙港站換乘,旅行時間約23min,考慮換乘其他軌道交通線路至市中心的時間為20min,總時間約43min。采用160km/h速度目標值,北部地區及南部地區至市區時間分別為70min和45min。可見,采用200km/h速度標準可以滿足南北市域間1h生活圈要求。(2)與車站分布的適應性在一定的電機功率和編組條件下,車輛最高運行速度越高,其相對應的加速度、減速度就越小,列車加速、減速所需時間、走行距離越長。如果站間距較短,則列車發揮不出其最高運行速度的優越性,其區間運行時分沒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站站停列車的最高運行速度與車站間距密切相關。本線主要服務于南北組團與市區的客流交流,客流斷面呈現兩端高、中間低,南部組團客流斷面大于北部組團客流斷面。結合客流特點,計劃在高峰時段開行大站停列車和站站停列車,其余時段開行站站停列車。一般當區間長度為加減速距離2倍以上時,列車在該區間50%以上可保持高速勻速運行,能發揮列車高速性能,提高設備運用效率。本線全長約156km,根據沿線城鎮發展規劃本線沿途共設車站15個,平均站間距為11.14km,站間距大于8.6km的區間有7個,大于15.8km的區間有3個。由此可知,采用160km/h的速度,能夠發揮列車高速性能的區間占總區間的50%,長度占總長的70%;采用200km/h,能夠發揮列車高速性能的區間占總區間的21%,長度占總長的36%。2.3.3從項目建設成本角度分析鐵路項目建設成本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為鐵路主要技術標準,沿線地形和地質條件,而決定主要技術標準的主要因素為設計速度目標值。根據上述速度目標值的定位分析,分別對160km/h和200km/h進行建設成本分析,具體詳見表4和表5。200km/h方案較160km/h方案增加投資5.38億元。160km/h方案一站直達列車全線運營時分73min,200km/h方案全線運營時分64min,運行時分較160km/h方案節省9min,節時比為5978萬元/min。2.3.4小結綜合上述分析,200km/h方案與160km/h方案線路走向基本相同,在投資上技術標準200km/h方案要略高于160km/h方案,但是對于一站直達和大站停車優勢明顯,能夠很好地滿足南北組團間、南北組團至市區1h的時間目標值,且投資較160km/h方案增加不大,增加投資占總投資2.55%。結合本線功能定位為市域快速鐵路,較高的速度目標值能更好地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旅客運輸服務質量,故推薦本線速度目標值為200km/h。根據客流特征,本線將在高峰時段開行一定數量的大站停列車,其余時段開行站站停列車。根據200km/h與160km/h站站停方案的運行時分模擬結果,200km/h速度方案較160km/h速度運營時分省9min,考慮兩車型單價相差不大,故站站停列車同樣采用200km/h,利于縮短乘客出行時間,同時便于全線的運營組織與動車的養護維修。
2.4最大坡度選擇
2.4.1從技術標準方面分析最大坡度標準對線路的走向、長度、工程投資、運營費用、牽引重量及輸送能力等都有較大的影響。快速客運鐵路均采用大功率、輕型動車組,牽引和制動性能優良,與內燃牽引的客車相比能適應較大坡道上的運行。國外高速客運鐵路通常采用的最大坡度在25%~35‰,如德國標準為不超過40‰、法國為35‰;國際鐵路聯盟UIC實用技術標準(SII)350km/h客專為35‰;日本標準最大坡度15‰~25‰等。從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條件看,動車組具有優良的牽引特性,CRH3動車組在定員荷載下,當動車組失去25%動力時,仍可以在30‰坡道上起動。《鐵路大型線路機械通用技術條件》(GB/T25337)要求,線路最大坡度30‰。目前我國適用于200km/h速度的動車組為CRH6-200,該機型已進入試車階段。根據行車仿真計算結果,CRH6-200型動車組在最大坡度上運行一定長度后的末速度見表6。從表6看出,200km/h動車,在20‰坡道上運行4km后的末速度189km/h,約為設計行車速度的94.5%,運行6km后的末速度186km/h,約為設計行車速度的93%;在25‰坡道上運行4km后的末速度178km/h,約為設計速度的89%;在30‰坡道上運行4km后的末速度168km/h,約為設計速度的84%,在35‰、40‰坡道上運行4km后的末速度約為設計速度的78.5%和71.5%。可見在坡度大于30‰以后,速度損失急劇加大。2.4.2從動車組性能方面分析本線采用新型CRH6-200動車組,8輛編組,CRH6-200動車組在20‰的長大坡上,可以170km/h的速度運行,速度損失15%;在25‰的長大坡上,可以150km/h的速度運行,速度損失25%;在30‰的坡道上可以130km/h的速度運行,速度損失35%。可見,電動車組在坡度大于20‰的長大坡度上,速度損失較多。2.4.3從工程條件和立交情況分析本線位于華北平原,控制高程多為公路、鐵路、防洪堤壩、城市立交橋等。雖然本線有城市隧道,造成坡度起伏,但最大坡度20‰可以適應,不會造成重大立交的改移和影響立交凈空的問題。如郊區大黃堡隧道,隧道進出口無重要道路,河流,線路采用最大坡度20‰達到了減少隧道長度的目的。又如東麗區空港經濟區隧道,線路在上跨北環鐵路后,有足夠的長度下穿京津塘高速公路,地鐵2號線后在南側達到-29m的高程,完全滿足北遠導航臺的防干擾的距離要求以及北塘排污河的河底高程至隧道結構洞頂的覆土要求。上述隧道如果使用30‰的坡度會減少隧道和路基的長度,但同時增加了橋梁的長度,工程經濟性相差不大。而如雙港隧道,受海河中游地方發展規劃和跨越海河影響,跨越海河后需要在規劃海河中游片區邊界內入地,受高程影響采用30‰坡度才能更好地滿足入地要求。從全線地形分析,20‰、30‰的最大坡度均能適應地形變化條件。結合本線地形條件、重大控制點以及動車組性能,推薦采用30‰的最大坡度。
2.5最小曲線半徑
根據《新建時速200~250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2005)140號的3.2.2條之規定,速度目標值200km/h的情況下,最小曲線半徑為2200m,特殊困難情況下,經技術經濟比選和審批后方可選擇2000m的半徑。
2.6線間距
根據《新建時速200~250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鐵建設[2005]140號)的3.2.9條之規定,速度目標值200km/h的情況下區間及站內正線線間距為4.4m。
2.7到發線有效長度
到發線有效長度考慮由站臺長度、安全防護距離、警沖標至絕緣節的距離組成。(1)站臺長度:CRH6型動車組采用8輛標準編組,列車總長度為199.5m,確定站臺長度200m。(2)安全防護距離:考慮測速測距誤差、司機確認停車點距離及動車組過走防護距離,確定安全防護距離≥95m。(3)警沖標至絕緣節的距離:根據目前第一輪對距離車頭的距離最長為4.85m,確定警沖標至絕緣節的距離為5m。因此CRH6-200型的到發線有效長度計算為:8輛編組時(5+95)m×2+200m=400m。
3結論
篇3
1.1安全性
實施配網自動化通信系統建設規劃時,在常規狀態下,設備均是室外安裝的,由于安裝環境變化無常,要保證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安全性,就必須不斷分析研究環境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使通信系統可以抵抗環境不利因素的侵襲,并盡量避免電磁裝置的干擾,從而為通信系統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確保數據信息的順利傳輸。
1.2可擴展性
配網自動化通信系統規劃建設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其是否可以及時有效地將信息進行對外傳送,并考慮到數據的準確性,同時還應將系統的可擴展性納入規劃考慮范圍。
2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
2.1系統信息化建設
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的基礎是信息化,即在系統中集成在線數據、離線數據、配網用戶數據等信息,從而實現保護、監視、用電、配電管理的自動化。配網中的GIS系統具備錄入配網全部接線線路以及操作、維護數據的功能,這些線路和數據通過GIS系統平臺形成單線圖、接線圖、環網圖等,然后再接入配網自動化系統中,確保數據信息的有效利用。配電自動化系統的信息平臺應具備清晰有效的分層布局和功能模塊,同時還應具備統一管理能力,以利于與其他系統的互聯和數據共享。
2.2配網終端
配網自動化系統的主要工作是綜合處理電網運行中形成的數據信息,為此集中建立了多個數據庫,以便收集系統中各個終端采集的數據信息。工作人員可在指定范圍內利用軟件對數據庫進行遠程訪問,從而實現對配網系統運行的控制管理,還有助于維護配網終端。配網自動化系統支持各種通信協議和方式,并能長時間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同時還支持歷史數據上傳操作。
2.3通信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通信手段也越來越多,如無線方式與有線方式,無線包含GPRS、CDMA等,有線包含光纖、電纜等。有線方式中,光纖通信性能較強,且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以及保密性,適用于電磁干擾較強的環境中,同時還具備傳輸間距遠、帶寬高等特點,是規劃建設通信系統的首選。當前,無線通信方式中3G網絡與GPRS等均屬于較為先進的方法,如配網終端信息流量較少,則使用無線3G公網對數據信息進行刷新,不但刷新速度快,而且完全符合配網運行的要求。此外,規劃采用無線方式不僅投資較小,在常規運行中一般不會出現投資失敗的現象,而且使用無線公網實現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規劃、維護、設計的最簡化。例如,廣州供電局在實施通信系統規劃建設時只重視采用載波通信方式實現“通道一”、“通道二”的數據傳輸(圖1),選用這一方式信息傳輸效率較低,但其對于光纖通信來講卻是一個較好的補充,可以解決光纜鋪設困難的問題。
2.4開關改造
在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期間對開關設備進行改造,可在自動化線路中安裝臺柱真空負荷開關,并配置整套故障檢查裝置與PT,從而實現饋線自動化功能。但僅僅如此,系統尚不具備通信功能,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對開關進行進一步改造,如在原有的控制裝置中安裝遠方終端裝置,以滿足數據輸送要求。
2.5線路運行升級
實現開關改造后還應對配網自動化系統中的線路運行方式進行升級。本文選取監控裝置RTU,并將通信裝置與監控設備進行連接即可,可滿足通信系統的各種需求,利于對主站通信系統、自動化裝置進行升級,從而實現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建設。
3配網自動化通信系統規劃
3.1結構規劃
通信系統結構規劃包含底層終端與上層結構,具體如圖2所示。
3.2重視一次規劃
一次規劃是配網自動化通信系統規劃的基礎,必須嚴格按照配網自動化裝置提出的要求去實施。例如,新建開關裝置包括環網開關、電纜開關以及多數支線開關的自動化特性必須根據配網自動化的綜合因素進行考慮,以防后期在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過程中需要對線路開關進行二次改造,從而降低系統功能的有效性。
4結語
篇4
根據醫院總體規劃,建設一棟具有一定規模、功能合理、流程科學、技術先進、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醫院門急診醫技綜合樓,堅持“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改善就醫條件和醫療環境,為實現總體規劃邁出重要的一步。方案構思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醫院功能的合理組織、規劃與整合、一次規劃、分步建設。
(2)院區內環境空間與城市景觀的營造。
(3)系統工程理念的運用。
(4)從實際出發,節能、節材。
二荒總體規劃
(1)總平面布置
將各功能區的建筑緊湊布局,為遠期發展和室外環境留出空間。醫療區布置在用地南側,靠近規劃道路經二路;門診部面向經二路設置前廣場,親切地迎接看病人群;住院病房靠北布置,并適當扭轉角度,以獲得良好的日照、優美的景觀和私密安靜的環境。醫療區預留發展空間,做到“一次性總體規劃,分步建設實施”。
(2)環境景觀與建筑空間
環境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并強調與自然和建筑空間的有機結合。建筑空間軸線以門診、醫技樓為中心沿南北方向展開,用地內的建筑于軸線兩側形成非對稱的平衡;環境空間軸線結合建筑空間沿南北方向展開,分別形成與城市共享的外向型綠化環境和相對幽靜私密的內向型環境。環境空間設計結合遠期擴建統一規劃,即便擴建后亦可與原有的建筑環境、交通流線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場地、景觀、建筑、空間四位一體的全新理念。
(3)院區交通
沿基地北側文昌大道設置院區形象出入口,東側沿經二路由北向南分別設置住院、院區人行、門急診出入口,西側沿經四路設置后勤出入口。院區交通盡量短捷,沿交通主線上,根據功能需要布置停車場、內花園等設施,既起到了引導作用,又將各類功能有機地、互不干擾地串聯在一起,交通線路分區、分層次完美銜接,人車、人貨、潔污、醫患分區分流。
(4)醫療區內部交通
在門診-醫技-病房各功能區之間布置導向性明確的醫療街,結合醫療街布置垂直交通,便于患者明確方位、識別方向。
三建筑設計
1建筑空間
醫療區內部空間以精彩的大堂中庭為中心,有機地連接各子空間,更好地詮釋了“內街”的設計概念;同時,商業、接待處、餐飲、信息亭等設施的精彩布局和小品、家具的陳設使得內街的空間更加靈動而富有活力。健康康復中心均為南北向的板樓,建筑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滿足通風、日照等要求,配套設施齊全。整體景觀與建筑圍合成組團式花園,為康復過程提供良好的條件。
2建筑形象單體
形象簡潔明快,群體空間變化豐富,尺度宜人,彩色金屬墻板典雅歡快,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和弧形建筑輪廓創造了全新的醫院建筑形象。內庭院和外花園與建筑相結合,自然采光和通風良好,有助于創造宜人的微氣候環境。
3生態、綠色“綠色屋頂”與景觀環境相呼應
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并延伸至內街,巧妙地將綠化景觀引入建筑之中,這樣的設計強化了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對于能量調節、雨水利用及降低供暖與制冷成本等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4空間質量設計
十分注重病房的空間質量,通過住院樓的適當扭轉,使絕大部分病房采光良好、日照充足;透明玻璃的設置使周邊的自然美景一覽無遺。
5功能現代醫院設計越來越注重內部功能
根據醫療流程,將醫院功能進行拆分組合,通過建筑體量反映其功能特質。方案設計分成地上、地下兩部分。其中,地下功能包括平戰結合的人防、地下車庫、配套設備機房及部分醫療用房;地上功能包括門診、急診、醫技、住院、行政科研及其他配套用房。主要流線:以醫療街和共享大廳、交通核為中心組織內部交通,有效地連接各個功能區域。此外,每個單體建筑分別設置了服務于潔物與污物、工作人員與病人、公眾與探訪者等各類專門通道和電梯。輔助流線:廚房到餐食電梯(住院部)之間,廚房到員工、公眾食堂之間均設有直接通道;手術室與消毒供應室之間設有專門的潔凈、污物運送電梯;地下層的太平間和尸體解剖間設有獨立的通道通往外部。傳染病控制:篩查部門設在一層入口附近,位于急診部、醫技區和門診部等高客流區域邊緣。病患在此接受檢查后即可獲知應當前往感染樓或是其他部門治療。住院部:每層安排兩個40床護理單元,使得公用輔助空間的設計具有一定的經濟性。本方案護理單元布置的主要特點在于病患、探視者與醫務人員的交通及區域完全分開,二者互不干擾。病房盡可能布置在南向,醫護用房置于北向。護士站位于中部,面對護理單元主要出入口,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監護視野,開敞活動區置于電梯廳旁邊,通透明亮,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手術部:設兩個不同的通道:一個為各個手術室通往污物專用電梯的清潔通道,另一個則是潔凈通道,可供病人與工作人員使用,并用于運送從消毒供應室通過無菌電梯送來的無菌推車。可由“換床”區以及工作人員更衣區進入無菌走道。采用先進合理的梳狀多通道式布局手法,由潔凈通道及清潔通道將手術室分組排列。手術部采用生物潔凈空調系統,保證手術室內不同等級的生物潔凈需要以及等電位接地等技術措施,提供安全可靠的手術室運行環境。ICU(重癥監護病房):有聯系手術部、其他病區、醫技區和急診部的專屬通道。病房朝南布置,能觀賞到室外景觀。采用凈化空調系統,送風使用高效過濾器。合理組織病患、醫護人員、探視家屬以及潔污物品的動線流程。醫技區:每個療區都設有各自的前臺和可通往門診部的候診區,并與通往住院部及輔助功能區的電梯和通道相連,方便門診、住院病患及醫護人員使用。候診空間盡量沿天井、花園布置,使其有良好的視野和通風采光。將病患與工作人員的空間、通道完全分開,有利于改善工作及就醫環境,提高效率。門診部:為病患和工作人員分別設有專用電梯,正對病患走廊處設有各門診科室的等候區、掛號處和繳費處;工作人員走廊則設置了醫師和工作人員用房。每層沿南北方向布置門診單元,各單元之間設有內花園,最大程度地采納了自然光,并強化了醫療街、病患等候區、醫師室和檢查室的通風與采光。急診部:根據現代急救醫學理念設有專用通道、寬敞入口及大廳,不同通道可將急診患者分別送至極危重、次緊急,與普通急診區。設有步行患者入口、120急救車等送達患者入口。根據24小時服務原則,除設有獨立完備的診室、搶救室、手術室、ICU、觀察室、掛號收費、藥房、化驗外,還設有輔助的拍片單元(包括常規X射線,CT和B超等),可有效降低急診部與醫技區之間的病患流通量。此外,還設有方便通往醫技樓的通道。急診搶救、EICU、手術室相互緊密布置,方便使用。EICU按單人病房設置,有利于預防交叉感染,可酌情設置負壓病房;島式護士站位于中部,具良好的監護視野。醫院環境保護是醫院設計的重要環節,本方案設計從環境保護各個要點采取相應措施。
6無障礙設計
醫院功能考慮無障礙使用,設置方便病人及殘疾人,體弱病人的無障礙出入口,專用停車位及專用廁所、專用電梯,各層干道設置扶手等,體現對患者的關懷。
四結語
篇5
隨著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規劃設計逐漸成為建筑行業爭論的熱點,為了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很多城市建筑的規劃效果幾乎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別,也不能將城市的民族文化體現出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不僅僅對物質享受有很高的要求,對精神世界的享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建筑規劃設計中,不僅能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還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通過建筑將各地區的文化特色顯示出來。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筑規劃設計的整體布局有很大的影響,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考慮的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有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會考慮環境、日照、文化等因素,而有的設計師在帶有一些迷信風水思想,還有的設計師會對古代哲學、美學等進行考慮。中國傳統建筑四合院是傳統文化的象征,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居住思想觀念,四合院的布局對外具有防御氣候環境變化,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對內能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還能將地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來。對于現代建筑,這些思想雖然看起來很平常,但對現代建筑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傳統的人文思想對建筑的審美觀念有極大的影響,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體現為對外自由,對內嚴格封閉;禪宗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思想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體現為親近自然,在生活節奏十分快的城市中,人們越來越希望接近自然,遠離喧鬧的城市,因此,這種思想很容易受到人們的贊賞;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對建筑規劃設計也有很深的影響,國家大劇院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設計出來的,這種看似無為,實則貼切自然的思想,使得建筑物的空間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運用
2.1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運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出來的建筑是不同的,建筑設計師的思想觀念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價大,因此,在設計建筑過程中傳統文化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建筑的周圍環境、地理位置及當地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筑規劃設計的主要影響在布局方式和人文風情,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遵循傳統文化理念和自然環境,將現代建筑藝術和傳統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自然、和諧、統一的設計效果。
2.2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運用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其設計效果對建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有很大的影響。傳統文化對人們有很深的的影響,對建筑設計師而言,傳統文化對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價值觀、審美觀等的影響很大。如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經常會看見龍的存在,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神圣、吉祥,隨著時代的變遷,龍逐漸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寄托,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設計師不單純追求建筑的商業價值,更是要求傳統文化和建筑整體的和諧統一,在這種情況下,龍的形象就會引入建設規劃設計中,這樣建筑就會以傳統文化質感和現代審美內涵相結合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建筑的整體性很容易受到當地的傳統文化影響,因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不僅要有創新的思路,還有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背景,將當地的人文背景應用在建筑設計中,使得建筑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情懷,從而使得建筑得到人們的認可,例如浙江美術館和西湖相對望,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畫。
2.3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創新中的運用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設計師需要含有豐富的創新精神,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為防止建筑規劃設計出現相似的現象,就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在建筑設計創新中。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創新時,不能單純的依靠奇思妙想,還要對創新思路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充分考慮建筑美學和歷史文化,遵循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進行建筑設計,這樣不僅能保證建筑設計效果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還能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要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符號,如果將建筑物看成某種文化符號,那么設計師使用的文化符合則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設計師不僅要將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還要展現出具有特殊含義的文化符號。將文化符號運用在建筑規劃設計中,不僅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表現出來。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在建筑設計創新中,不僅能避免出現建筑設計雷同的現象,還能通過傳統文化將建筑設計的多樣性充分發揮出來。中國傳統文化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一方面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要深入發掘傳統文化,這樣就能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建筑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建筑物的社會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是關注對內涵的理解,因此,設計師不僅要注重建筑設計的創新,還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統一的建筑設計目標。設計師在進行創新時,要注重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擴展,通過保護、修復文化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不僅能提高建筑設計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能為設計師提供良好的設計思路。
3總結
篇6
作為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結合的產物網絡文化產業,在具有市場化、現代性特點的同時,還天然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要求社會以創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設視角來關注他,如此,使網絡文化法規自身及其建設具有戰略預見性,緊跟時代。借以更好的引導、促進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網絡文化法規是指涵蓋網絡文化產業的產業政策、管理制度、相關法律條文與規范的寬泛綜合稱謂,而網絡文化法規建設則是指有關該類產業法規制定、試行、重建完善、運行等環節的法規保障具體歷程。在實踐中,它既可以是一部產業法律制度的運作歷程,也可能指一個部門具體管理法規的創新路徑。世紀之交以來,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在與社會互動中,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時代特點,積極回應社會需求,在與國際同行業相比較而存在、相競爭而發展的過程中,為助推和扶持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獲得長遠進步,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部門已經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網絡文化產業的制度規范、國家政策、地方或部門法規。這些法規,零零總總、卷軼浩繁。其共同特點在于,他們在對我國網絡文化產業全局中某一專項問題或某一地區網絡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規范管理的同時,無一不是洋溢著引導、扶持、推動、包容的制度情懷和人文精神。對于我國網絡文化產業法規建設之制度關懷情懷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與考察,可以從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徑來展開。
(一)時代與社會因素
技術與社會互動相關原理表明,社會需求是技術進步至關重要的因素,網絡文化產業作為與網絡相結合的文化產業,應該回應時局的召喚緊扣時代的脈搏;作為與文化相結合的網絡(技術)應回應社會的需求。從技術與社會互動原理看,發展網絡文化產業的對策及政策著眼點只能是看社會效益、有無社會需求及如何激發社會需求,作為社會及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從網絡文化產業與社會互動的視角來考察,他的發展,不應是一個單一的線條式的歷程圖式而應是和社會彼此影響交互前行的雙鏈圖式。社會對于網絡文化的發展,有意無意之間會施加諸多的影響。而有關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因素是比較復雜的,實際社會事務也是多頭緒的。化解這些事務與社會影響因素則既需要理論探索,也需要付出艱辛的實踐努力。如,一方面從政府和社會綜合的群體層面來講,努力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積極培育和繁榮健全多樣的文化消費市場、普及國民的網絡知識和技術等等,這些事關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事業與事務性工作都是相當繁雜、需要花費相當力氣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績和起色更是要歷經千辛萬苦、動員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從國民的個體層面來看,“要把群眾潛在的文化消費需求激發起來,培育居民網絡文化消費習慣!提高網絡文化消費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勤勞節儉、重生產輕消費是千百年來每一個中國農民傳統的持家美德。所以網絡文化法規假設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線上,應該首先是扶持、促進和幫助,然后才是觀察、評價和管理、精約、提高。當今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綜合國力的比拼中,文化軟實力和文化霸權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當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較之西方,尤其歐美,他們還占據明顯的優勢。然而我國作為傳統的文明古國,中華之大,魅力無窮,文化資源卻相對豐富。自古是人杰地靈,名勝古跡、歷史文脈文人騷客、山川河流,無不應作為我們和西方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中,可以憑借的資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文化霸權的較量中,這東風就是機會和平臺。現在,這機會來了。作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的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理應在國際文化霸權的比拼中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做出應有的貢獻。“文化部在2012年頒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網絡文化產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產業自身特點
從網絡文化產業數字內容的特點看,數字娛樂業及網文產品具有即時性娛樂性、非傳統性、起點高、市場化程度高。由于這些特點,網絡文化產業,具有一開始和市場緊密聯系的可能性,不像傳統文化產業,從發端時就要和行業規范、行業權威、產業機制、產業體制不斷互動、不斷磨合、不斷碰撞,因而少了羈絆,少了規約。這是網絡文化產業發展軌跡的一般特點,自然適用我國網文產業發展過程的起始階段。那么,在直觀上,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所需的環境與社會政策條件,應該只求養眼性、注目率,不需要過高的市場準入條件,針對其規范政策不宜過細切過嚴密、過繁瑣,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場、有效益就應助推、鼓勵其發展。網絡文化產業與傳統各產業甚至傳統文化產業自身相比,包括傳統文化產業在內的傳統各產業具有各自嚴格的產業獨立性,互不貫通性、彼此制約性等。如,各行各業各自獨立的運營范圍、運營方式招攬顧客特點等,人們對各傳統產業甚至傳統文化產業內部各行當如,戲劇、說書、電影等的業態獨立性的特點有著許多大眾式的哲理認識“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狀元”、“傳統文化產業的產業價值鏈獨立運行,互不交叉,如廣播、電視、報紙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各自的流通環節運行。網絡的跨媒介傳播,打破了傳統業態間的束縛,貫通了傳統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網絡與文化的結合誕生出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而網絡文化產業作為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具有表現平臺的高技術性和新興性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跨媒體特點使網絡文化產業具有的跨業態性、貫通性。這使得他在各產業間和文化產業內部各業態之間具有較強的整合性、包容性。這個特點,也自然需要一個包容、開闊的制度空間來對待網絡文化產業。人們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因素第一,強調的就是人才對一件事物發展成長的極端重要性。從網絡文化產業的自身特點看,他屬于知識密集性、技術密集性產業,甚至具有高科技產業的特點,從業人員自然應該以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據統計,目前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只有2萬余人,其中高端人才僅占5%有經驗的專業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整個網絡文化產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從現實我國網絡文化產業人才儲備與產品產出質與量的客觀現狀看,“(我國)網絡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國內外高素質的動漫與網絡游戲設計、研發、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業落戶(中國)的少”。我國該產業相關人才及其儲備相對于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來說缺口很大。這主要是因為,發展網絡文化產業所需要的人才與其他產業明顯不同,這個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復合型的、多層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網絡文化產業所具有的時代性、全球化和市場化特點,要求這支人才隊伍必須是具有產業戰略預見性、緊跟時代特點緊扣時代要求的戰略管理專家,如此,才能快速應對國際產業行情與動向、并分析相關資料、處理危機,這些專業人才還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網絡技術和創意內容知識。因而,這三個行業方面兼具的高素質懂行專家實屬鳳毛麟角,即便是擅長和精通其中某兩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極為稀缺和難得。市場實際情況也表明,“網絡動漫培訓市場的火爆從側面反映了相關人才的奇缺。兼通多個行業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網絡文化產業教育界面臨的難題”。現時的網絡文化產業法規、政策的制定和建設只能是從扶持、支撐和助推的角度出發,才能有利于當前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實際難題。
(三)哲理透視
作為新興產業它的發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發展的哲學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擴張既是事物發展進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觀必然性的要求。為提高和增強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網絡文化產業法規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現實性上應是以鼓勵、推動為主,設限規約為輔。從網絡文化產業要素構成的內在邏輯關系看,文化是內容,網絡是形式、條件;文化是本質,網絡是表象和表現平臺、技術。二者結合的基本哲學關系應為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擴展關系,也可以是,內容和平臺、條件的關系,現實性上就是中國文化與科技相結合以求適應時代快速發展的關系。因此在此視角下我國網絡文化產業法規建設必須著眼于扶持推動。
二、結語
篇7
1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血站檔案管理是無償獻血事業發展的必要保障。近年來,血液的臨床使用量持續增加,與此同時血液采集及供給過程中涉及到的原始數據需求也日益強烈,若歸檔不及時、資料缺失嚴重,那么將直接影響到臨床應用效果,而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能夠對獻血者的基本資料、獻血時間、獻血量等進行詳細的統計,為臨床用血提供參考,同時助推無償獻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能夠確保輸血糾紛各方合法權益的實現。近年來,由獻血、輸血引起的醫療糾紛逐年增多,部分患者輸血中會出現不良反應或感染某種血液傳播疾病等,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血站檔案記錄將能夠作為原始檔案對各方責任進行判斷。另外,血站檔案管理能夠為臨床用血尤其是稀有型患者用血提供保障。當出現稀有血型患者輸血時,可以從血站檔案中查詢相關血型記錄,迅速確定合格的獻血者,為患者的治療爭取時間。除此之外,我國《獻血法》明確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能夠享受雙倍免費用血[2],憑獻血證便能夠享受用血報銷,一旦獻血證丟失,將無法補辦。而通過血站檔案查閱則能夠查詢到獻血者的相關信息,為獻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2血站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檔案管理意識薄弱
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收集管理過程中,對檔案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檔案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對檔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直接造成了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效率低、利用率低等現象。
2.2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的血站檔案管理普遍呈現出管理分散、信息資源整體性不強等特點,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部分血站盡管建立了統一的檔案管理制度,然而更多是沿用醫療機構檔案管理模式,實用性不強。另外,部分采供血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責任意識不強,容易出現填寫錯誤、資料填寫不完善等現象,為檔案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2.3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當前,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工作未納入到行政預算中,血站對檔案室設備及網絡化建設等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的單機整理模式,不僅信息量少,而且制約了檔案的綜合利用與開發。一方面檔案管理信息化設備價格較高,血站內部所投入的預備預留資金少,制約了采購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血站采購人員對信息設備了解不足,所采購的設備整體質量不高,阻礙了檔案信息化建設。
2.4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網絡信息化時代,血站檔案管理工作對管理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理論知識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部分檔案管理人員甚至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檔案管理工作中,檔案管理相對混亂。
3血站檔案管理規范化建設策略
3.1增強血站檔案管理意識
血站檔案管理關系著無償獻血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著獻血者、用血者雙方權益的順利實現,血站內部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到血站檔案管理實際工作中,體會血站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3]。通過講座、集體培訓等向血站檔案管理人員傳達檔案管理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提升其責任意識與道德意識,更好地投入到血站檔案管理工作中。
3.2建立規范的檔案管理制度
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離不開領導的支持,相關領導要提升思想認識,結合血站檔案管理工作實際,建立完善的血站檔案管理制度,體現合格、安全、方便、保密等原則,與此同時要定期對檔案管理制度實施效果進行反饋,對存在的不足之處擬定整改計劃,并認真及時予以改進提升,進一步加強檔案長效管理,嚴格執行各類檔案法規制度和管理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各類檔案信息,推動檔案管理與業務發展的同步提升[4]。
3.3加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
基于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血站檔案管理要與時俱進,從業務檔案信息入手,加強血站檔案的信息化建設,①要使用新的檔案管理軟件取代原有的單機版管理模式;②要加強三大數據庫建設,即目錄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建設[5];③做好檔案開發利用,積極創建各類編譯材料檔案,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提升檔案管理的整體水平,為采供血工作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3.4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素質
人才是確保血站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必須加強對血站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在招聘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時,要結合血站檔案部門的工作實際,選取具有較高專業能力及業務能力的人員擔任檔案管理工作,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業務標準,并定期進行考核。另外可以組織參觀優秀檔案管理單位,使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彌補,確保檔案管理的每一項工作都落實到位
4結語
新時期,社會對血站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直接關系到民生,關系著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更關系著臨床用血的體驗,因此,必須認識到當前血站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檔案管理制度,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發揮血站的社會作用與價值。
作者:鄭萬森 袁遠 韓秀彩 單位:濰坊市中心血站
[參考文獻]
[1]馮海魂.淺析中小城市血站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111.
[2]曹志剛.襄陽市中心血站實現檔案管理規范化的做法與體會[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3,16(2):269-271.
[3]李建華,黃會武,楊雪松.研究新時期血站檔案管理的現狀及創新發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5):164-165.
[4]鄭克芬,ZHENGKefen.淺析血站電子檔案管理采供血業務的安全性[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4(30):184-185.
篇8
基于生態理念的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生態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和成敗。科學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前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只有科學確立生態新農村建設的近景和遠景規劃的主要內容、基本目標和具體標準,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確保生態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因此,探索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內容是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加快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
二、生態建設與建設新農村關系
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的連年增長,掩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顯而易見,農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強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見新農村”這是幾年來農民最大的抱怨,由于過去注重于城市化,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多數村莊垃圾亂倒,污水亂排。許多農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靠洪水,污水處理靠蒸發”的現象。所以,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處置系統,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目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包括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既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針對具體的考核標準,開展“四化、四改、雙清、雙治”活動,既四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活動,四改(改墳、改廁、改圈、改路);雙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雙治(治理黃、賭、毒,治理歪風邪氣)。村莊基本做到無物品亂堆,無露天糞坑,無亂張貼,房前屋后無暴露垃圾,場地平整,社會風氣良好,家畜家禽圈養,庭院栽樹植綠,綠化養護,創建文明的、優美的生存空間,形成人人講衛生、講文明、講環境的社會氛圍。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面貌,也使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質量。通過村民守則公約,創建農村生態示范戶,宣傳生態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提升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呈現一片新農村景象。通過三年來生態示范村鎮建設的實踐,我們認為村鎮生態建設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切入點。
三、生態建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
廣袤的鄉村,是億萬農民的家園,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同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狀況相對落后,環境基礎設施極不完善。要建設新農村,各地千差萬別,從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態建設,從這幾年創建的實踐來看,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對于大多數鄉鎮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態示范村鎮創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農村臟亂差問題上,是一致的,是異曲同工的。都以創建活動載體——農村清潔大行動開始,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說,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對于有條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村,只能因地制宜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打“生態牌”。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的過程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腳踏實地,走有特色創建之路。因村制宜營造良好的生態和區域特色生活居住環境。
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中,單單靠上級政府資金。很難有足夠創建資金。只有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他們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積極引導富裕了農民參與,多方籌措資金。
新農村建設,需要管理民主,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體推進和諧鄉村的建設進程中的各項工作,各級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讓民間組織、資金有效地參與生態示范村建設、讓農村先富起來經濟能人發揮出更大作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并分享生活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生態村鎮建設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警示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了解環保、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
四、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目前**沒有做規劃的村莊占到總調查數的72%,即使做了規劃的村莊,也是不完全符合《村莊規劃標準》,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樓房,有些是普通磚瓦房,有些是磚混結構房,參差不齊。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莊衛生較差,秩序較亂,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村莊建設過程中通常沒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消防設施的安排、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人畜分離等。
在對某個設區市的調查中發現,那里的市領導和建設規劃部門極為重視村莊建設,已對部分村進行了規劃。但是,規劃者們一是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在這些規劃中遺漏了關鍵的安全項目,沒有考慮建設中心村,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類條件;二是測量底圖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慮污水對水井的影響;三是多數規劃通過改變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以致基本上喪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風格。即使這樣,許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設施、消防設施等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生態新農村所必須的。
五、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的必要性
5.1生態理念的內涵
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其本質主要強調: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生態倫理道德觀。因此,生態理念就是運用生態規律,在實踐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5.2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其中,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生態文明。
5.3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乃客觀之必要
新農村的建設如果不結合生態理念,必將步城市發展的后塵。目前在城市,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困擾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生態理念。也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體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農村才能實現可持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六、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6.1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態新農村發展模式,是基于農村發展現狀而又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思考,是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在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針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協調問題,應用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現代生態學、生態工程原理、景觀生態學、生態建筑學、產業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堅持“生態與發展并重”的原則,以和諧、可持續為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農村社會為目標,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等方面對農村進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態化設計,使農村建設成為一個整體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其結構、功能最優化,能流、物流最暢通,調節、控制最自如,村莊布局合理,人口規模適中,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宜人,既有傳統農村特色又體現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其實質是農村的全面生態化發展。
6.2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特征
生態新農村是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理想模式,與一般農村相比,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以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二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三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廣大區域的集合體。
七、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規劃是調控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和依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局。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研究和探索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7.1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農村社會各個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深入而廣泛,而且許多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計算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能夠滿足農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二是有助于在農民中間傳播環境保護觀念;三是有利于生態技術的推廣和傳播。超級秘書網
7.2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長方式與新的生產體系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相互統一發展,實現環境支持系統的重新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便成為人類共同的必然選擇。把生態新理念融入農村規劃中,實現農村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統一和最大化,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的目的,才能達到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強調保護當地資源的發展形式,其對環境的正面效應是十分明顯的,它負有環境保護及維護地方居民福利的雙重使命。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們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加大全社會的環保力度;二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人們提高回歸自然的意識,體驗自然,提高和豐富生態知識;三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協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四是在傳統農村建設中注入生態理念,能促進地區村鎮布局的合理化,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動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適度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43-57.
[3]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資料集(第四分冊)——控制性詳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8-74.
篇9
“決策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是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實現良性運行的關鍵,工程建設期是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工程建設期是資金投入量最大的階段,也是決定工程項目價值量和實現價值、由藍圖變為實體的關鍵階段。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具有施工線路長、工程規模較大,投資大,組成復雜,引水工程距離長,集水庫工程、引水工程、閘工程為一體,工程跨行政區域、跨流域,涉及范圍較廣,協調難度較大,地質、地形和氣候條件復雜等特點,這些特點給工程建設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難度,使工程建設管理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從而對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已進入建設期的準備階段,如何有效地實現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是擺在工程建設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由于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規范化管理與工程特點、建設管理體制、建設管理模式、市場環境、項目法人的情況、文化、建設慣例等密切相關,因此,為了對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質量、進度、投資、安全等目標進行有效的控制,解決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嚴格執行工程建設程序,規范項目法人以及參建各方的行為,增加工程建設管理的可操作性,減少工程建設管理的人為因素,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確保工程投資、進度、質量和安全等目標的實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得工程建設不僅在技術、質量、安全等方面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同時也使得工程建設參與各方經得起思想、廉政等方面的考驗,為此,需要對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實行規范化管理。
2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規范化管理措施
2.1加快完善工程建設管理制度體系
認真總結和積極推廣水利工程建設“四制”管理的好經驗、好做法,強化制度保障和支撐作用,結合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活動,重點破解影響黔中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發展的體制。一是研究制定項目法人單位組建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建立科學的考評獎懲機制和問責制度;二是按照關于工程招投標活動管理的最新法規,修改水利建設項目招投標細則,強制推行工程項目招投標資格預審制度,規范市場主體在工程招投標活動中的行為;三是構建水利工程建設信用平臺,盡快制定水利工程建設從業單位及人員信用評定及考核辦法,規范從業主體及人員的進入與退出;四是完善水利建設項目稽察管理辦法,強化稽察、檢查的監管作用,強化整改跟蹤督辦機制;五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保障安全生產投入和各項安全防控措施的落實。
2.2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強化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權威性,一是各類水利建設項目,必須按規定在開工前辦理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手續,主動接受質量監督機構對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凡未按規定辦理質量監督手續的項目,主體工程不得批準開工,違規開工項目,不得驗收。二是要建立質量安全監督檢查與工程稽察檢查工作的聯動機制,強化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對從業單位及人員市場信用評級、資質審查、執業資格審查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加密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安全檢查的頻次,建立完善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問題通報制度和公告制度。四是各級質量安全監督機構,要加快完善工作機制,保證監督隊伍和人員的相對穩定,落實工作經費,加強監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監管水平。強化安全生產監管,一是要嚴格落實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法人總負責和參建主體單位負責制,做到安全生產與工程建設同時部署、同時檢查,同時考核,確保安全生產教育、責任、組織、投入、防范、應急措施全面落實。二是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產大檢查,將腳手架、基坑支護、高邊坡、洞室開挖、模板工程、爆破、起重吊裝、施工用電等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環節作為檢點,加強水利工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改,做到整改措施、整改資金、整改期限、整改責任人和應急預案“五落實”,促進水利工程安全文明建設。三是要加大對違規違章操作等行為的檢查處罰力度,堅持安全事故“四不放過”原則,對違章指揮、違規作業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損失的,要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
2.3強化工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
堅持“誰批準、誰主管,誰驗收”的原則。水利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以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批復為標志,嚴格執行水利部工程驗收規程。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不得進行后續工程施工。強化工程驗收的計劃管理,項目法人單位在申請主體工程開工的同時,應向竣工驗收主持單位和質量安全監督機構上報項目建設進度安排和工程各階段驗收計劃,提供第三方工程質量檢測計劃,及時按照進度和驗收計劃組織或申請驗收。凡不經驗收,工程擅自投入運行,造成質量或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項目法人代表的行政責任。加大水利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工作的考核力度。水利廳直屬項目法人單位,竣工驗收工作要納入事業單位年終考核,實行項目法人代表負責制,項目法人代表任期內,未按計劃完成工程竣工驗收的,不得通過任期責任審計和離任審計。市縣水利項目竣工驗收要納入“黃河杯”競賽考評,項目法人單位驗收準備工作不積極、竣工驗收滯后的,全區通報。竣工驗收工作嚴重滯后的,在致函同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的同時,壓減乃至停止該地區項目資金安排。
2.4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隊伍發展能力建設
培育壯大建設企業實力,要通過市場競爭、政策引導等措施,加快推進事企分開,著力轉變水利從業單位的經營理念,進一步明確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水利施工企業重組兼并,吸納技術人才、擴充資產和裝備實力,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要根據水利工程建設形勢需要,每年制定水利工程建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和培訓計劃,以業人員業務素質和質量安全意識為重點,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促進水利工程建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3結語
篇10
摘 要: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文化在生產經營中的意義越發重要。但較好的企業文化不僅應該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文化,也應該是所有廣大職工認同的文化。故此,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應該從廣大職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開始。
關鍵詞:企業;職工;歸屬感;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企業中每一個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們更加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普通員工,使其能夠對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敷衍。企業文化的建設主體在于普通員工,需要普通員工對企業有非常可靠的歸屬感,需要普通員工將企業的發展當做是自己應該為之付出努力的重要使命。歸屬感的建立能夠有效的使全體員工團結一心,共同為企業的發展和企業文化的建設拼搏奮斗。
一、管理者要以身作則
企業的決策層是企業文化導向的直接掌控者,是企業文化發展中最有力的推動者,因此一個企業的決策者要認清自身在企業文化中的地位,擺正自己的態度。企業的決策者既是企業文化的締造者,同時也可能成為企業文化的破壞者,決策者的言行舉止對于企業文化的塑造有很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讓員工對企業文化有足夠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的決策者首先就必須要將高層管理者的思想進行統一,使管理層能夠在工作中做到步調一致,從管理上便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有足夠的重視。同時管理層應該成為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領路人,要以身作則踐行企業文化思想。決策者和管理層更加不應該將企業文化當做規范管理的工具和衡量標準,而是將其視作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推動力。企業領導者本身就需要將企業文化做為衡量自身的準繩,以其為標準規范自身行為,讓自己成為企業文化在建設和執行過程中的標準和榜樣。
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實施工作需要傳播者和追隨者,企業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對企業文化進行宣傳。譬如可以借助企業史志的編撰工作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和宣傳工作,利用宣傳部門的工作能力和經驗制作相關材料,同時將制作好的材料進行廣播或者印發等等。這種形式有利于企業文化在傳播、宣傳工作中走向正規化、系統化,同時也能夠對職工的思想產生有力的影響。在員工學習和了解企業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加深自身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夠使員工從心理對企業產生感情。在宣傳工作中要結合企業和員工的實際情況,不要過分宣傳使員工產生逆反心理。宣傳的形式不要死板,可以結合活動或者工作來進行。宣傳工作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不需要急功近利似的大強度開展,企業文化的建立和良好塑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得到全體員工認可的過程,只有在員工心里建立了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真正的完成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管理層做為聯系企業決策者與普通員工的紐帶,結合自己管轄部門的實際情況開展宣貫工作。
二、廣開渠道加強員工歸屬感
加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要從點滴做起,要從最小的方面開展企業文化工作的建設。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需要持久性,也需要擺脫形式主義,從細微處入手,用最能貼近員工工作和生活的形式進行有力的開展,要用有內涵、有意義的開展方式加強員工的歸屬感,使員工能夠提高企業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而不是僅僅將企業看成是一個工作賺錢的場所。因此要盡量減少大張旗鼓的掛牌子、貼標語等形式主義的宣傳方式,避免走過場,應付上級檢查的行為。小從小事做起,從員工的最基本利益著想。在平時的工作中,將企業文化融入員工工作的的每一個環節之中,為員工的工作提供便利,為員工的生活提供便利。不強求員工參加企業文化相關的各類活動,尤其是需要占用員工個人時間的活動,防止由于占用員工的休息時間而在員工心理上造成相反的效果,對企業文化的宣傳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員工歸屬感的建立不能僅僅依靠宣傳和教育,還需要關心和交流,需要構建一條可靠的感情紐帶,通過這條紐帶來連接員工和企業。使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來自于內心的感情而不是金錢利益。
三、宣傳企業文化讓員工體驗文化內涵
企業歷經多年發展,如何能在風雨變革中迎來新氣象是企業建設中要切實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在發展中出現后備人才不足的情況下,人力資源將會形成嚴重缺失的局面,這就需要探尋如何在市場發展大潮中進行定位和思考,如何在發展中提升員工的文化內涵。從而讓員工認同企業文化的理念,對企業產生牢固的歸屬感,從而通過企業文化的有效建立來留住人才,發展企業。
良好的群眾基礎可以為讓員工歸屬感的建立起到積極作用,企業文化發展中較為標志性的創舉是征集職工代表的意見,讓群眾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中。為能真正的將這臺“戲”唱好,全體職工的良性表現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在企業發展中,很多職工認為企業的文化標語,多是口號性標語,從具體方面操作很難落實。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從規范、誠信和高效的經營理念出發。既然說到準則,我們應該從細微處入手,在做好細節管控的情況下實施文化的貫徹,如在檢驗職工操作是否能達到規范性的時候,要求職工物品擺放要整齊,資料收集要規范,并檢驗職工做事的效率,讓員工能切實的感受到企業文化內涵,員工的每個言行都能切實的體現出企業的文化,所以企業文化的落實才需要高質量的群眾基礎。
引導員工認同和思考企業的文化理念。員工在企業中工作時間較長,導致員工很難走出企業客觀的看待其發展,所以在發展期間員工的引導工作落實十分必要,要讓員工主動的探尋企業文化,而不是強制員工學習企業文化,員工在感受中能結合自己的認知,真正的去體驗和領會。第一,要讓員工意識到,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僅僅依靠人、財、物參與市場競爭,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競爭的迅猛態勢,所以就要從文化品位上強化企業的發展態勢。目前很多企業其自身發展態勢迅猛,競爭實力較強,并且其企業文化也非常的合理、積極,代表企業如海爾和寶鋼等企業。第二,需要讓廣大職工了解到企業確立文化理念的原因,員工在工作之余可以理解企業的豐富內涵,企業的發展受到歷史文化背景影響,所有員工要了解到企業發展中的歷史因素、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中所要面臨的問題,通過了解一個企業的創業發展史,能了解到過去一段時間企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國家Ω瞇幸檔姆鮒擦Χ齲對調整自己的工作重心有積極意義;第三,讓員工思考自身本職工作的完成是否能與企業的理念融合。讓自己的工作能契合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契合時代的新境界。在理清企業文化工作內涵以后,才能真正的將企業文化內涵落實到生活與工作中,讓企業文化在員工心中扎下根,從而將企業文化轉換為職工的內在素養,最終形成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結語:建設企業文化不是一個花架子,也不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其實企業文化是企業建設和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企業能長遠發展的系統化工程。具有光輝歷史的企業都有其獨有的企業文化內涵,所以就要在文化內涵宣導期間讓員工產生良好的歸屬感,將企業看成是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認識到企業的興衰變化與自己的興衰變化有緊密聯系,并將企業的責任看成是自己的責任。員工只有認真負責的做好每項工作,企業的整體發展才能落實到位,企業的長遠發展對企業中的個人而言也是值得驕傲的。只有當員工能認識到位,才能在企業發展中力爭打造出持續、高效的企業靈魂。
參考文獻:
[1]王顯平;王玉庫.淺議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帶給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啟示[J].大慶社會科學.2015(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