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建設范文
時間:2023-03-18 03:10: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業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社會工作教育
近2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正處于轉型時期。
轉型社會是社會的重要、關鍵要素發生變化的社會,例如生產關系、政治關系、產業結構、階層結構、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這將導致社會的一些重要關系的重組,其中必然包含著不協調、矛盾與沖突。當我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之后,我們也就不得不打開國門,當打開國門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我們又發現我國不得不進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而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生產關系、分配模式、價值觀念、社會思想則蜂擁而至,突如其來的諸多外部要素進入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領域,引起了經濟、政治和價值觀念領域的全面沖突。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說地將剛剛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不發達、問題叢生的中國拉入其中,讓中國也去分擔世界經濟發展所造成的不協調后果,這無疑增加了我國處理問題的難度。另外,五花八門的文化價值隨著個人至上、消費主義思潮也大舉進入,并對傳統的價值體系發起了很有韌力的挑戰。我國的社會變遷如老齡化、城市化、工業化、個人價值的突顯等都與原來的社會結構和制度結構不相協調。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引起了諸多社會問題,如下崗職工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養老保險問題、產業結構調整所造成的震蕩、地區之間的差距,城市重建帶來的問題:還有一些社會問題與我國的社會過程相伴隨,如老齡化問題、看病難問題、殘疾人問題、青少年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心理焦慮問題等。
上述社會問題在一段時間里會長期存在,如何處理好上述社會問題,是影響我國繼續穩定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社會工作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現代手段。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是專門以“助人”為職業的工作,而社會工作者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民排憂解難,是一種崇高的、利他主義的職業。但是在北京召開的“社會工作學”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為:“社會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會上還不是廣為人知。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還很不成氣候。社會工作者還沒有列入拿執照的專業人士行列。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使其能夠在社會轉型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下面將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社會工作的建設任務。
社會工作學是一門正在建立的新學科。為使這項社會事業的開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須使其上升為理論上的認識,納入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軌道。從本學科的理論發展看,工業發達國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試圖從理論上解決由于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而造成的貧困和失業及其所帶來的社會救濟問題。而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們研究新概念、新理論,編寫新講義,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建立新的社會工作學學科體系,現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一)就社會工作學的基本理論而言,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應該包括:社區、社區管理、社區功能、社區意識、社區協調等含社會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層面的理論內容,體現出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公平、社會控制、社會保險、社會空間等一個“大社會”中的群體參與資源、分配和服務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論范疇,也包括社會工作的直接對象的一些更具體的理論范疇,如慈善事業、醫療保險、社會義工、安老形式和失業救濟等。(二)就社會工作學的原理內容考慮,應該是:數理經濟理論;服務價值理論;以人口為社區主體的人口理論;以解決社區問題和緩解社會矛盾為宗旨的社會學理論;以穩定社會秋序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論;以最終滿足全體人民需要為標志的經濟學原理等等。這些理論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共同揭示了社會工作學的規律性問題。(三)就社會工作學學科建設的方法論而言,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有賴于以下幾個主要方法的運用:(1)社會管理方法。社會管理方法在現代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中,集中表現為系統的方法,即系統分析方法和系統整體方法。(2)社會心理方法。社會心理方法是現代方法論中更高層次的分析方法,在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中,它是協調社會發展,解決個人及解決群體沖突,平衡社會成員心態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強的方法。(3)社會制衡方法。社會工作學研究社區管理和社會服務規律,必須把“制衡”方法貫徹學科建設的始終。如研究解決社區中不同群體的利益,解決老、幼、殘、鰥寡孤獨無勞動能力的無償救濟和面向全社會成員的有償服務時,必須依據制度和政策。
以上論述了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方面的任務,接下來將論述社會工作實際操作中的任務。
第一,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預測將來,往往要從歷史去看,吸收教訓與經驗,以此來引導未來之路的走向。美國社工教育從19世紀末已開始發展,那時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個重要發展潮流的影響而形成最初的社會工作教育。當時的社會科學成為一個學科,在大學里開始有此學科的教育,這促使對社會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嚴謹,引發更多對社會的研究。另外他們對應用科學的研究也開始了一點興趣。第二因素是美國當時成立了國家慈善總會,他們的慈善總會在當時團結了大部分志愿機構的工作。他們發現機構人員往往未受培訓,他們工作效能不高,于是開始重視培訓,希望有一些培訓給予工作人員。第三是當時許多私立女子大學在美國成立。由于有了女子大學,當她們畢業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婦,更希望到外面就業,而她們就業的一個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業方面的工作。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影響了美國社工教育的發展道路。當時第一代社會工作的學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從培訓班開始的。在發展過程中,人們日益發現培訓是十分需要的。他們就要求一些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有系統的培訓課程。當時在大學里面的培訓是從研究生的層次開始的。在1919年他們已有17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課程,并成立了全國社會工作培訓教育協會。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發展很快,學校增加了很多。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衰退,反倒給社工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危機下失業問題、貧窮問題、家庭問題等均產生了,人們認為社會工作服務要增加很多——應付問題尤其是失業方面的社會工作服務已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另外也覺得要這么大量的工作人員去做這些工作,他們也要增加許多課程。另外一個影響,以前比較注重個人性的個案工作,但由于經濟衰退使人們認識到引發問題的往往不是單層面,并不是因個人原因而產生的,是由社會影響的,所以他們也開始注重社區類的較宏觀層面的教育目標。30一50年代,他們有一個大的爭辯,社會工作的培訓是應該放在研究生層次還是處于本科生層次上。原先他們是從研究生教育著手的,后來他們發現社會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夠的,而且比較緩慢,于是開展了許多本科生培訓。到了50年代他們以承認本科生層次的教育解決了這個辯論,到了1952年他們成立了社會工作教育的議會,想通過議會方式正式規定一些評審的規則,其將統籌整個美國的社工教育的課程水平。到了70年代,教育層次不斷增加。其實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與我們都是差不多的,開始時沒什么專業人員,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和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的,看到別人的歷史,我們或許有一絲安慰:我們并不是孤單的,別人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2001年社會工作教育年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社會工作專業從80年代后期恢復發展以來,已有上萬的畢業生。社會工作教育的首要責任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者,走向專業崗位,為社會服務。有人曾對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表示擔憂,但社會需求是有的,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進步,社會對社會工作者的需要會更加強烈。要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的、高水平的專業教育和培養。這里包括進行規范的專業教育、努力使學校教育與我國的實際需要想結合,包括學生的社會工作專業精神的養成。社會工作既是專業教育,又是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要求嚴格按照專業課程體系去組織教學,素質教育則要求教會學生學習、處理問題和創新,要教給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社工教育還必須與實際緊密結合,給受訓者提供一個好的訓練和實踐的環境,其中包括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和提供良好的實習條件。
第二,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建設。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福利服務、健康服務、社區建設、社團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臺了不少社會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卻往往不盡人意。在整個政策過程中,除了制度設計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實施中更屢屢出現問題。這是因為在中國政府的社會政策過程中,從政府行政到公眾行動之間,缺少了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的貫徹和落實社會政策的傳承機制。就中國現狀看,目前社會政策的貫徹和落實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體系——勞動、民政、衛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門和“準”行政體系——工會、青年團、婦聯等群眾團體來具體運作。正因為在政策過程中,政府與民眾之間缺少一個相對獨立的職業化的“中間層”,本來這個中間層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過專業化的手法和技巧轉變為公眾的行動的,而現在的工作體系依靠的僅僅是這些行政和“準行政”部門的行政命令,明顯地與公眾行動脫節,也與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和進程不相適應。同時,在國內社會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數的研究比較關注的是政策法規層面和行政組織層面的問題,對如何通過一套專業化的職業服務系統來提高社會政策實施的質量,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會政策的同時,結合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的國際經驗,探討中國社會工作的職業發展,應該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發展了,中國的社會政策的貫徹落實才能有有效的傳承機制,才能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強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和行業化建設。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專業標準,規范社會工作。開展資格認證工作,推動社會工作隊伍的職業化。對社會工作者,特別是社區基層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專業化培訓,使其適應社會工作發展的新要求,特別要發揮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作用。社會工作的發展還要加強同港澳臺地區和世界各國社會工作者和組織的交流。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在各國、各地區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加強合作與交流,可以把好的經驗吸收進來,促進我國社會工作水準的提高。中國社會工作在新形勢下肩負著歷史的責任,面臨著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必將在各界的努力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我國的改革開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粗淺的談了中國社會工作建設的任務,中國社工專業任重而道遠,社工專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社工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參考文獻:1.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篇2
[關鍵詞] 中央財政 專業群 作物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240-01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自2011年中央財政支持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建設以來,大力輻射植物保護專業建設,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構建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以作物為共同的工作對象,且技術領域相互滲透,反映在課程內容上有相當一部分共同的理論、技術和技能基礎。因此,基于專業群建設的課程體系,適合采用“平臺+模塊”的模式構建。
“平臺”是根據專業群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技術的共性發展和特征要求而設置的,由公共課和職業技術基礎課組成。
“模塊”則根據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分別設置,由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組成。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學生還可以通過課程選修的方式更加細化深入的掌握種植技術、種子生產與營銷、農產品加工三個職業方向的知識和技能,而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則可以選擇農業無公害生產與管理、農藥兩個職業方向的課程進行學習與實踐。
借鑒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構建植物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教學課件、試題庫,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等。
學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投入5 萬元加強植物保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帶頭人1名,骨干教師6 名;學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別投入15 萬元加強植物保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分別對各課程進行現場調研,并聯合制定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集成了職業技能訓練題庫多套。
二、建設開放、共享的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建設圍繞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和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技能訓練為中心,按專業群分類定位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實訓基地按功能定位為四類:(1)專業群內各專業學生共同的實踐教學基地;(2)各項專門技能訓練基地;(3)本地區職業技能訓練考核鑒定基地;(4)技術開發應用與推廣基地。
把“學生全程參與式生產基地”建成專業群實踐基地,除滿足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學生掌握從整地播種到田間管理和產品收獲銷售的技能外,也能同時讓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全面參與掌握大春、小春作物的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技術。
對現有的校外實訓基地,如省種子管理站、邑邦農業、種都種業、上海大地、利爾化學、國光農化等進行分類建設,以分別滿足作物專業、植保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共同實踐項目和專門技能項目實習的需要。
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在共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實訓室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基礎上,完善植物病蟲害標本室,完善植物病理實驗室和微生物實驗室。共投入經費41萬元,其中項目建設資金10萬元,學院自籌31萬元購買了昆蟲標本:蝗蟲消化系統、薊馬纓翅玻片、薊馬玻片、昆蟲分類標本(白蟻標本、長蝽科標本、網蝽科標本、盲蝽科、莖蜂科、姬蜂科、繭蜂科、泥蜂科、胡鋒科、龍虱科、吉丁蟲科、螢火蟲)、地下害蟲標本(大地老虎、黃地老虎、東方螻蛄、華北螻蛄、暗黑腮金龜成蟲和幼蟲、種蠅)、各類作物害蟲標本(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薊馬、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電光葉蟬、白翅葉蟬、黑尾葉蟬。稻縱卷葉螟、稻癭蚊、玉米螟成蟲和幼蟲、黏蟲成蟲和幼蟲、高梁條螟成蟲和幼蟲、棉鈴蟲、茶黃螨、朱砂葉螨、棉卷葉野螟)、果樹害蟲標本(柑橘矢尖介、吹綿蚧、柑橘瘤螨、柑橘銹螨、柑橘潛葉蛾、甜菜夜蛾、甘藍夜蛾、銀紋夜蛾、黃曲條跳甲、美洲斑潛蠅、瓜絹螟、豆莢螟)、薯類害蟲標本(馬鈴薯塊莖蛾、28星瓢蟲、麥蛾、甘薯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薯葉甲、豆天蛾、油菜潛葉蠅、大豆卷葉螟)、倉庫害蟲標本(綠豆象、豌豆象、玉米象、赤擬谷盜、蠶豆象)、園林害蟲標本(美國毒蛾、大袋蛾、藍目天蛾、尺蛾、紅腹燈蛾、蚧類、蚜蟲、褐天牛、螟蛾、木蠹蛾)。此外,還購買了大量的病害標本:(1)小麥病害:小麥白粉病、小麥散黑穗病、小麥腥黑穗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全蝕病、小麥根腐病、小麥黃矮病、小麥銹(病葉銹、條銹、稈銹);(2)水稻病害:稻瘟病(葉瘟、苗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稻曲病、水稻紋枯病、水稻惡苗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稻粒黑粉病、水稻條紋葉枯病.綿腐病、立枯病;(3)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散黑腥病、玉米黑穗病、玉米絲黑穗病;(4)棉花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紅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黃萎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星病;(5):大豆病害:大豆灰斑病及大豆胞囊線蟲病;(6)油菜病害標本:油菜病毒病及油菜菌核病癥狀、油菜霜霉病、白銹病和病毒病;(7)馬鈴薯晚疫病及甘薯黑斑病、馬鈴薯環腐病;(8)茄類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茄子褐紋病、茄子黃萎病、辣椒疫病;(9)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白菜軟腐病、菌核病、黑斑病;(10)葫蘆科蔬菜病害黃瓜枯萎病病、黃瓜霜霉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11)果樹病害:果樹腐爛病、蘋果褐斑病、梨銹病、梨黑星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瘡痂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痘病、桃縮葉病;(12)觀賞植物病害:月季白粉病、杜鵑餅病、月季黑斑病、大葉黃楊褐斑病、枝干腐爛病、病毒病、瘡痂病、枝枯病、枯黃萎病、細菌性病害。建立了植物病害標本貯藏和展示室(生物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標本柜),并對有害生物實訓室進行改建,對原有的實驗臺進行改造,增加部分實驗設備。
三、專業群師資隊伍建設
以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為共享平臺,加強專業群師資隊伍建設,分別再培養、引進骨干教師3名,行業技術專家、技術能手兼職教師2名。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與作物生產技術重點專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共享,培養和提高兼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四、專業群課程建設
借鑒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構建植物保護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學習領域的課程標準、教學課件、試題庫,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等(目前均已完成)。
專業群建設關系到高職學院專業布局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對于高職學院的長遠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專業群建設不能脫離高職學院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客觀環境和自身的具體條件。一所學校不可能把所有專業都辦成特色專業,必須發展比較優勢,努力在幾個專業群上辦出特色,提升學院的品牌優勢。要從學院所處的行業背景、區位優勢出發,根據自身所具有的辦學基礎條件,逐步建立起若干個專業群,特別是將專業群中的核心專業作為建設的重點,將這些核心專業建設成為精品專業,帶動整個專業群的發展[1]。同時,專業群建設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要從行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學院拓展新專業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專業方向或相近相關的新專業,構建起一個以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獨具特色的專業體系。
篇3
一、專業特色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所謂專業特色,是指高等學校專業辦學點在一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的專業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辦學特色,以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辦學效果。專業特色建設是指一個專業辦學點根據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獨特的辦學資源,確定個性化發展目標,采取合理措施,辦出特色,以提升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人才競爭力。
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國家和各高校重點支持的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必定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專業只能在沒有上級專門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辦出專業特色,推動專業發展。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目前全國本科階段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院校多達兩百多所,但在教育部和財政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公布的7批3400多個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中,只有12所學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被列入特色專業建設的專業固然需要具有鮮明、突出的專業特色,并以此取得自己的合法性,而其他未被列入“質量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專業辦學點,不能因此放棄專業特色建設,而是需要通過自己開發資源、挖掘潛力、怡當定位、采取措施,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就屬于這種情形。
第一,從人才培養目標角度看,由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隸屬于中華全國總工會(以下簡稱全總),是全總所屬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重點培養了解工會運動規律、熟悉工會工作的勞動關系領域的專門人才,因此作為學院專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一目標服務。這就要求在專業建設中,既要符合專業發展的一般要求,滿足行政管理專業的共性,又要兼顧特色建設,將行政管理與勞動關系尤其是工會工作緊密結合,滿足人才培養的特殊目標。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不僅要維護工人的經濟利益,還要代表工人參政議政,起到聯系工人與黨和政府關系的橋梁、紐帶作用,因此,為了將人才培養與工會工作緊密結合,有必要將對勞動行政、勞工政策、工人參與、工會與黨和政府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與教學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作為專業特色予以重視。
第二,從辦學資源約束的角度看,作為一個二類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專業,其聲譽資源、物質資源和生源資源都無法與國內一流大學相提并論,如果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將很難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由于就業前景被家長和學生看好,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行政管理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在本科教育階段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院校多達200多所,39所“985工程”院校中的26所、116所“211工程”院校中的70所均設有行政管理本科專業,招生數量也在迅速增長。由此可見,各專業辦學點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追求與一流大學進行全方位競爭,而是依靠特色取勝,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必然選擇。
第三,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特色建設的可行性源于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其一,所屬上級單位全總是中國唯一全國性工會組織,截至2010年9月擁有會員2.39億,工會覆蓋率和職工入會率分別達到50.9%和74.7%,組織力量十分強大,是學院和專業建設的堅強后盾。工會組織及其業務不僅為專業特色建設提供了研究對象,也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平臺。其二,全總對學院發展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其三,學院地處北京,地理優勢明顯,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科研、教學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深入的專門研究,開發出一系列特色課程,有力地支持專業特色建設。
二、專業特色建設的基本原則與措施
要使專業特色建設從愿望變成現實,推動專業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需要遵循一些必須的原則,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
(―)基本原則
1. 特殊性與一般性相統一。專業特色建設必須深入研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掌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整體發展趨勢,將人才特殊技能的培養置于一般規律約束之下。就行政管理專業而言,人才需求的整體趨勢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活動復雜化程度的加深,社會對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快速擴張,也對行政管理人才的專業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我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組織形式、功能和社會管理模式不斷創新,也要求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在技能和思維方式上緊跟時代步伐,具備應變與創新的能力。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特色建設需要在掌握以上總體趨勢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勞動關系領域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發展趨勢及工會工作的變化規律。
2. 教學與科研并重。專業特色建設以人才培養為指引,教學工作是其直接實現手段,同時,教學工作離不開科研的支持,科研工作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方向和內容,并保證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專業特色建設必須是教學與科研并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特色建設需要深入研究勞動科學,探索勞動行政規律和勞工政策問題,熟悉勞工參與技巧,了解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并將研究成果通過適當的教學形式轉化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3. —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可得資源。專業特色建設要將遠大的目標與現實的手段相結合,通過現實手段去促進專業發展。為此,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可得資源,積極開發潛在資源。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特色建設可資利用的資源主要有:年富力強、學科背景交叉互補、對勞動科學有深刻理解的師資隊伍;包括圖書館、實驗室在內的教學、科研資源;近年來建立起來并陸續豐富的教學、科研基地和國內外合作單位;各級工會組織及工會干部;業內專家學者等其他外部資源。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可得資源,是專業特色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
(二)基本措施
針對專業特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采取了以下教學改革措施:
1. 規范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的規范性是專業發展一般規律的要求,是保持一個專業生命力的重要支柱。針對課程設置中因人設課及機械性地強調應用與操作技能等問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辦學點采取了相應措施:①整合師資力量,發揮專業互補功能,統籌安排課程體系與內容,杜絕各自為政、因人設課的弊病,使課程設置符合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②在專業建設之初,堅持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開設出所有行政管理專業主要課程,以課程建設的系統性來確保專業建設的規范性。這些措施保證了專業特色建設殊性與一般性的統一,使得專業發展與主流接軌。
2. 加強特色科研和特色課程建設。在保證規范性的前提下,特色建設至關重要。為突出特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辦學點特別重視特色科研和特色課程建設。①在特色科研方面,近些年來,學院先后吸納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學科背景交叉互補的年輕博士充實到行政管理專業教師隊伍中來,并引導他們在各自的專業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切入勞動關系領域,向勞動科學發展。②在特色課程建設方面,專業辦學點通過以老帶新,使大多數教師迅速成熟起來,陸續承擔了一系列專業培養方案中計劃的特色課程,有不少教師還自主開發特色課程,豐富特色課程體系。
3. 強化學生經典名著閱讀。工具主義的課程體系是目前高校(尤其是二類本科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知識層次的膚淺和知識體系的斷裂。為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幫助學生克服對經典著作既陌生又恐懼的心理,引導學生從經典名著中學習觀察社會、研究學術問題、闡述理論觀點的方法與思路,梳理學科理論發展的路線與脈絡,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辦學點開設了政治學、經濟學、公共行政學三個系列的經典著作選讀課程,引導高年級的學生讀經典,幫助有學術研究潛質的學生提高專業素養,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推動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科研相結合。大學階段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應是一個主動的雙向建構過程。為實現這一過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辦學點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幫助其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從2007年開始,專業辦學點利用學院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契機,在學生中組織起課外興趣小組,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經過兩年多的實踐,2009年課外興趣小組正式列為實踐教學計劃的一部分。該項工作既與預設的教學目標相一致,又能使學生獲得一定數額的項目資助,便于學生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積累資料,因此得到學生的普遍重視和積極參與。
三、專業特色建設的效果與啟示
篇4
一、背景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現在招生越來越難,教師也越來越難上課,學生就業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有發展成惡性循環的趨勢,學校,社會對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的素質評價也較低,招生教師也不愿意把學生介紹到計算機應用專業去,計算機應用專業形成這種狀況,不得不讓人思考,原因何在?有解嗎?這些都是一直困擾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工作者的難題。
二、現象分析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網絡無處不在,各種層次的信息技術工作人員需求很大,那為什么中職計算機畢業生又難以找到工作,通過社會調研,現在中職學校的教學存在著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如課程設置不當,針對性不強,教學中實作欠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不到位,學生找不到學習的著力點,厭學情緒濃,學校對社會用人層次不清,對適合中職學生的崗位缺少了解,如果這些問題不加以解決,學生就業能力沒有辦法提高,學生就業困難,久而久之,專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學生就不到業,專業招不到生,老師沒有課上,工作崗位就會減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加強校企融合,弄清人才需求
由于學校與企業缺少溝通,相互缺少了解,企業用什么人?需要哪些技能?學校缺少了解,企業對學校培養人才的方法也不知道?相互脫節,各自為政,加強校企融合,是時代的需求;校企融合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學校可以派遣教師到企業不定時的鍛煉,頂崗工作,可以不定期派遣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企業也可以派遣專家到學校指導教學或進行講座,頂崗教學。這樣長期交流,學校和企業能全方位互相了解,學校可以有明確的目的培養學生技能和職業素養,企業招到學生再次培訓也會從簡,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搞好專業建設,優化課程設置
計算機應用專業是一個有歷史的專業,曾經是一個很紅火的專業,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發展,計算機知識的普及變成了每個人生存的一個條件,對計算機的簡單使用及專業化使用已經不再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才能干的工作,因此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要在社會上立得住腳,就要求更專業,更熟練;提高學生的技能就成了計算機專業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專業建設就成了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要搞好專業建設,不是某個人的事,必須要團隊共同努力,用集體的智慧;專業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就是根據學生要有的技能和素養來設置,要組織大量的有經驗的教師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一個是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手段現在可以多樣化,但教學方式一定要改革,如可以采用模塊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怎樣改,也要根據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溥弱,學習能力較差,缺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現在的中職學生的教學應從基本知識入手,技能培訓為主,根據行業細分學習內容,不能面面具到,把辦公、網絡、網站、網頁、圖片、平面設計、動漫制作、影視制作、電子商務作為不同的分支去展開教學,根據學生的主體興趣進行細分化式的教學,做到熟練熟練再熟練,才能把中職業學生培養成初級或中級技能人才。
(三)提高計算機教師的專業素質,精心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著教學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在教師的培養中,應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使他們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好的教學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完整的企業工作經驗,學校應通過學校內部建立一個教師培養的機制,利用好學校的條件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同時,也要派出去培訓,一個是理論的提高,另一個是到企業中去鍛煉,后者更為重要,學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來完成這方面的工作。
(2)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熟悉計算機專業的發展變化。專業教師對教學要有求“新”的精神,通過多種形勢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把知識與技能有機的融合,用到教學中去;讓學生能學得輕松,做得輕松,這也要求教師能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用模塊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等新的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3)教師應用走出學校進行社會,利用網絡、實地調查、市場調研等方法隨時關注市場動態,不斷改進教學活動,使其更加適應就業需要。擔任專業教學的教師應利用假期時間積極參加職業實踐,了解勞動市場對計算機人才需求情況,增加職業經驗,從而及時調整在校的專業教學目標和改革教學方法。同時要設法組建一支由專業教師和校外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兼職實訓教師隊伍,這也是培養合格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多途徑加強計算機實踐課教學,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有充足的實訓環境,實訓環境的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學校應加強計算機機房的建設、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驗室的建設、計算機網絡實訓室的建設,辦公自動化模擬工作環境的建設,學生通過實訓,動手能力 與掌握的知識協調、融合才能達到企業用人的標準。學校除了有硬件的保障外,專業建設還應通過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設計出企業環境,企業工作任務,用于模塊教學或項目教學中去。
(2)開展技能興趣小組。興趣小組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既能鍛煉學生,也能幫助教師完成一些工作,也能幫助學校完成一些交給企業來做的工作,如廣告欄、宣傳欄等。
(3)拓展技能訓練場所。利用實驗室,把學校信息化方面的部分工作交給學生去做,既可以鍛煉學生,也能減輕教師的一些任務。信息中心,學校教師的計算機維修和維護都是學生的實訓場地。
(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在學校有教師的指導,有同學的幫助,但學生最后要走進社會,獨立工作,在工作中學習是信息時代對每個人的要求,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強弱,決定著一個人以后發展的前途,所以,在校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篇5
關鍵詞:金融保險;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論文7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件,市級獎勵證書3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六)重視科研,推行有效激勵機制
鼓勵老師在授課之余從事科研項目的研究,建立報酬機制,出臺評聘結合辦法,深入發掘和調動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獎勵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篇6
(一)圍繞市場需求和區域發展科學定位。專業建設的首要條件是進行明確定位。專業必須主動適應區域(或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與工作崗位需求相適應。我院會計專業根據市場調查,將會計專業初次就業崗位定位于:出納、會計;目標工作崗位為主管會計、財務經理;培養目標為:立足石家莊,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掌握會計專業基本理論,具有較強的會計實踐能力,主要在中小企業從事出納、成本費用核算、債權債務核算、工資核算、納稅申報、財務報表編制、會計檔案保管等日常會計處理以及財務分析與管理工作的社會需要、行業認可、企業能用的高端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
(二)通過會計文化建設等多措并舉,強化特色德育教育。為提高會計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我們加強學生做人教育,通過會計文化建設等多措并舉,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道德競爭力,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1、營造濃厚的會計文化氛圍,將德育教育融入會計文化建設。會計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優良會計職業道德的準會計從業者。我們在校園內必須營造濃厚的會計文化育人氛圍,做到環境育人、文化育人。比如,創建文化展覽室或宣傳欄展示會計發展史、會計最新動態等內容;通過校內實訓基地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使學生親身感受會計工作的實際內容;通過開展會計文化節、會計大講堂、會計專家訪談、會計社團、技能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加強會計文化建設,使學生在濃厚的會計氛圍中,時刻去感受思索,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對會計工作的熱愛。
2、將德育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會計的德育教育要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逐漸形成“德高技強”的會計育人文化,并將其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中,人文素質培養的課程要從不同角度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第一學年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心理輔導等課程,幫助學生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學年開設法律常識、商務禮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課程,促進學生成熟。第三學年開設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就業指導等課程,指導學生順利就業。此外,還要結合學生就業崗位要求,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中。比如,第一學期將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專業品質融入到《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以及入學教育、企業參觀等活動中;第二學期將培育客觀穩健、誠實守信的專業品質融入到《企業會計核算》、《會計電算化》等教學中;第三學期安排《出納崗位實務》等崗位實訓課程,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以感悟和夯實專業文化;第四學期安排《企業財務報告編制與分析》、《成本核算與分析》、《納稅核算與分析》等主要就業崗位課程,使學生理解會計人的工作作風,塑造良好的職業素質;第五、第六學期通過校內一體化綜合實訓,以及校外頂崗實習,學生進行真實的工作體驗,環環緊扣,將會計特色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3、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會計教學中。會計教學必須把專業理論實踐知識與德育相結合,在專業授課時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為人處世的道理、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等內容。在教學中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少說教,多用案例、啟發式、任務驅動等方法,讓學生不僅明確各會計崗位的職責及各崗位之間的牽制機制,還要鍛煉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嚴謹求實的職業素質,使他們在工學結合過程中悟道,逐步提高職業道德修養。
(三)強化四位一體的實踐技能訓練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我們構建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技能訓練體系,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并加強實踐教學條件的建設,以此作為實踐教學的充分保障。
1、構建四位一體的實踐技能訓練體系。高職會計畢業生主要就業于中小企業,我們從主要就業崗位出發,基于會計工作過程,構建了基本技能訓練、分崗位技能訓練、混崗技能訓練、實戰訓練四位一體的實踐技能訓練體系,將它們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實踐與理論一體、手工與電算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表1)
2、強化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必須能夠為學生進行校內仿真實訓和校內生產性實訓提供設備和場所,能夠滿足教學計劃的安排,實訓室支撐的能力培養要能覆蓋專業所設計的全部能力。目前,我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情況如表2所示。
(2)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是校內實訓基地的延伸和補充,也是進行理論再檢驗,實現技能改進與提高,使能力體系不斷系統化的場所。我們將校外基地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主要陣地,企業和學校共同加強監管和考核,制定《應屆畢業生校外頂崗實習相關規定》、《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要求》、《會計專業學生頂崗實習成績評定標準》等相關規定,以此促進和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率和實習效果。
(四)提升專業教師職業能力。高職院校會計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升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水平。
1、建立外部保障體系。第一,創新高職院校教師師資管理制度,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學校要不斷營造以成為專業帶頭人和各級教學名師為榮的教學氣氛。增強教師對職業教育的榮譽感,把增強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與個人榮辱有機結合起來;第二,校企共同進行教師培訓,聯合制定培訓體系。完善專業教師到對口企事業單位定期實踐制度,有計劃地安排他們深入生產、科研一線參加實際鍛煉,增加相互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三,完善教師考核和職稱評聘標準。將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應用、社會服務等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和工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2、會計教師自身提高發展的途徑。第一,制定明確的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規劃。教師應當根據學院發展規劃和制度保障,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和職業能力的提升進行規劃;第二,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在學習中才能成長,在學習中才能不斷創新;第三,有意識地加強教學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各類培訓、說課、授課比賽,參與精品課建設,主動拜師學藝,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第四,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參與社會服務。高職會計專業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途徑很多,比如進行專業培訓,進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職業技術資格考試、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還可以通過在企業鍛煉過程中將理論結合實際工作,不僅提高實踐技能,還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工作中的難題。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 軟件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36-01
一、改革教學觀念
首先,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整個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的發展。其次,高職院校的教育是具有雙重屬性的,這雙重屬性是指一方面高職院校具有高職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具有職業教育的功能,將這二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實現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的全面發展。再次,創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職院校培養優秀的、高質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職院校的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創新教育制度,實現教育制度的不斷更新,為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指明培養學生的方向。最后,應當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從教學的客體逐步向教學的主體轉變,還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講述書本上的知識,要做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教學的全面發展。
二、改革高職院校軟件技術的教學方法
首先,要將“教”與“學”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職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將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述以及學生的學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操作實例講述給學生,并在此基礎上適當的穿插學生的動手實踐。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制造相應的、教學需要的情景教學模式。充分地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方式,是以往教學方式中所不能夠達到的。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篇的貫穿項目教學,進一步培養軟件團隊的合作開發的技能。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所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全國IT企業的、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而實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還具有非常熟練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貫穿項目教學法,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畢業后,以零磨合的條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崗位當中去,滿足企業和社會對高職院校軟件設計專業學生的需求。在軟件設計專業中,將相關的多門課程劃分為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是在模擬企業實踐項目,這種方式,有效的實現了“學”與“用”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單一的教學模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牢固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將學生視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多多鼓勵教師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法、技能模擬訓練法等等,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培養優秀的高素質人才。積極鼓勵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僅如此,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還能夠打破傳統授課模式的時空限制,使學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夠學習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高職院校軟件設計專業的所有課程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這對于進一步提高該專業的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教學過后,推行“頂崗實習”制度。應當在整個高職院校的學習接近尾聲的時候安排相應的企業實習,有學生和企業雙方簽訂正式的錄用證明,證明該學生正式被企業接受成為頂崗實習的工作人員。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公司應當派專門的、經驗豐富的員工對學生進行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能夠讓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深刻的明白行業需求,實習結束后,學生應當撰寫相應的實習報告,記錄自己實習期間的心得體會。實習結束后,企業的工程師應當以學生在企業工作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班主任應當根據實習情況給出實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曉姝.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標準建設探索――以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5,01:66-70.
[2]宋鈺.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建設的路徑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83-85.
篇8
西安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2007年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該校為本科生開設了口、筆譯兩個專業方向,立足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堅持“高起點,厚基礎,重技能”的教學原則,實行分級教學方案,以過程教學為導向,以項目學習為特色。在基礎階段以語言和通識為主,分別開設了歐洲文明史、自然科學史、跨文化交際、演講的技巧、平行文本閱讀、聽力與筆記等特色課程;高年級階段主要側重于翻譯專業教學,開設了商務翻譯、科技翻譯、網頁編譯、影視翻譯、會議口譯等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口、筆譯綜合能力。①可見,現行翻譯教學內容已經逐漸向其他學科擴展,將語言和其他專業學科結合起來,加強了翻譯教學的實踐性。但缺陷在于課程設置涉及面廣卻不夠全面,專業細化程度較低,教學內容深度不強,學科建設不夠成熟,致使學生的專業知識不足,專業方向不夠明顯,難以滿足市場對專業型翻譯通才的需要。
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評價機制
1改革教學方法
本科翻譯專業的成立使課程與專業有了明顯的區別。對于外語專業而言,傳統的翻譯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對于翻譯專業而言,翻譯則是一門專業,旨在培養專業翻譯人才,一切教學活動都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為核心,教學活動和課程設置都應以此為根據。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強調理論教學,忽略了實踐環節;強調語言分析,忽略了翻譯技能培養。長此以來形成了“技巧講解+實例解析+翻譯練習”的教學模式,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通曉熟練的語言知識和翻譯知識,沒有熟練的實際翻譯能力。要培養能滿足本地化行業發展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就得從本科教育抓起,形成良好有益的教學模式,這樣也可為翻譯碩士和博士教育輸送基礎扎實,訓練有素的人才。相對而言,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有了明顯改善,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西安外國語大學在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和職業翻譯技能放在了首位,開展“合作式”教學,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交流、協商合作等方式相互學習,完成翻譯任務。
2改進教學評價機制
傳統的翻譯教學以單一的閉卷測試作為主要評價手段,這無法客觀合理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翻譯能力。根據實際需要及各門課程的不同要求,西安外國語大學目前采用測試、大論文、小論文、大型翻譯合作項目、小型合作翻譯任務等方式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方式,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閉卷測試的不合理性。此外,學校可以采取教師評學、學生評教、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自評的評價方式;學校也可按照本地化行業對譯文質量的要求對學生譯出客觀檢測和評價,以促進學生掌握合理的職業翻譯要求,為日后從事翻譯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本地化市場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和校際合作
篇9
分包人(全稱):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及其它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鑒于 (以下簡稱為“發包人”)與承包人已經簽訂施工總承包合同(以下稱為“總包合同”),承包人和分包人雙方就分包工程施工事項經協商達成一致,訂立本合同。
一,分包工程概況
分包工程名稱:
分包工程地點:
分包工程承包范圍:
二,分包合同價款
金額:大寫:人民幣 元,
小寫: 元。
三,工期
開工日期:本分包工程定于 年 月 日開工;
竣工日期:本分包工程定于 年 月 日竣工;
合同工期總日歷天數為: 天。
四,工程質量標準
本分包工程質量標準雙方約定為:
五,組成分包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協議書;
2,中標通知書(如有時);
3,分包人的報價書;
4,除總包合同工程價款之外的總包合同文件;
5,本合同專用條款;
6,本合同通用條款;
7,本合同工程建設標準,圖紙及有關技術文件;
8,合同履行過程中,承包人和分包人協商一致的其它書面文件。
六,本協議書中有關詞語的含義與本合同第二部分《通用條款》中分別賦予它們的定義相同。
七,分包人向承包人承諾,按照合同約定的工期和質量標準,完成本協議書第一條約定的工程(以下簡稱為“分包工程”),并在質量保修期內承擔保修責任。
八,承包人向分包人承諾,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本協議書第二條約定的合同價款(以下簡稱“分包合同價”),以及其他應當支付的款項。
九,分包人向承包人承諾,履行總包合同中與分包工程有關的承包人的所有義務,并與承包人承擔履行分包工程合同以及確保分包工程質量的連帶責任。
十,合同的生效
合同訂立時間: 年 月 日;
合同訂立地點:
本合同雙方約定 后生效。
承包人:(公章) 分包人:(公章)
住所: 住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委托人:
電話: 電話:
傳真: 傳真:
開戶銀行: 開戶銀行:
帳號: 帳號:
篇10
【關鍵詞】品牌專業 職業學校 標準 建設
加強專業建設,是職業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舉措,是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核心環節。2011年江蘇省將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的創建作為“十二五”期間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組織開展了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的申報、評審和認定工作。筆者既作為校專業負責人參加了品牌專業的創建,又作為視導專家參加了品牌專業的視導考查,現結合個人的實踐和思考談兩點粗淺的體會。
一、對品牌專業的理解
根據省教育廳頒布的《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標準》,專業建設有合格、特色、品牌三個標準。品牌專業應該是專業建設的最高層次,它是職業學校創建的通用性強,與區域內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相適應,能夠發揮示范作用的專業。分析品牌專業建設的標準,筆者認為品牌專業應該在“四度”上凸顯優勢。
(一)知名度高
品牌專業作為專業建設的最高層次,它應該在本地區有較高的知名度。知名度高至少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知名度高。品牌專業應該有一批在本地區有影響的教師,這些教師不僅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水平高,為本地區的名教師、領軍教師,而且專業技能較高,為本地區本專業的名技師、能工巧匠。尤其是專業負責人,其影響力要大。二是學生知名度高。品牌專業不僅曾經培養出一批在本地區有影響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省市技能大賽、創新大賽等各級各類比賽中摘金奪銀,而且今后還能繼續培養出這樣的優秀學生。
(二)美譽度高
美譽度高就是指辦學聲譽好,它包括: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并被大家所認可;有較高的辦學質量,學生不僅有較高的本專業操作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畢業生受到社會贊譽,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三)認可度高
認可度高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認可度高,與本專業相關企業認可其辦學質量,愿意到該學校該專業招聘員工,愿意與其展開校企合作,畢業生出路好。二是社會認可度高,家長都樂意將孩子送到該學校該專業就讀,辦學規模較大。
(四)集成度高
集成度高指該專業集學歷制辦學、短期培訓、產學研等為一體,不僅是本地區本專業專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本地區本行業再就業培訓、員工專業技能再培訓等的培訓基地,還是學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的基地。
二、對品牌專業建設的思考
總結和反思當前品牌專業建設的做法,要在上述“四度”凸顯優勢,品牌專業的建設應重點在四個方面實現“四優化”。
(一)從專業定位入手實現專業優化
專業定位是品牌專業建設的基礎。根據品牌專業建設標準,要求專業設置有效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這是專業定位的基礎,否則專業建設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但作為品牌專業,不僅應提高與地方產業的吻合度,還應引領本地區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專業發展才有生機和活力,才能始終處于不敗之地。如果簡單地依據本地區本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品牌專業建設,專業建設就會永遠滯后于產業發展,就很容易被產業所淘汰。所以在品牌專業的專業定位上一定要高瞻遠矚,一定要在認真調研本地區行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站在全國、全世界的高度考量本行業今后一個階段的發展趨勢,預測本地區本行業今后可能的發展變化,從長遠的角度思考職業崗位的變化和專業建設規劃,科學開發專業群(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專業優化。
(二)從師資建設入手實現隊伍優化
師資隊伍建設是品牌專業建設的核心,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專業教師的學歷層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從品牌專業的高度來看,專業教師隊伍還亟待優化。優化應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更新教師的觀念。不少教師追求的是把每一堂課上好,在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鉆研得比較多。但品牌專業的教師一定要更新觀念,要對自己有較高的定位,不僅要做名教師,還要做名技師、名工程師。所以不僅要把課上好,還要在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產學研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二是完善教師的結構。現在職業學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來源還是高校畢業生。而要提高品牌專業建設的水平,必須要從企業引進能工巧匠,他們專業技能熟練,對新設備、新工藝、新生產等了解較多,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三是健全培養的機制。優秀的品牌專業教師培養不僅僅在學校內,更應走出校門,進入企業。學校一定要真正建立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制度,讓專業教師有時間扎扎實實進企業實踐;要完善考核制度,要讓教師帶著任務、帶著課題去企業,帶著成果、帶著收獲回學校。
(三)從課程改革入手實現質量優化
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品牌專業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實現質量優化,課程改革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品牌專業建設的現狀,就課程改革而言應重點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調整教學內容。過去一般從“夠用、實用”兩個角度確定教學內容。作為品牌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有實用的文化知識、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有較強的人文素養,所以教學內容要根據這一目標進行調整,尤其要增加人文素養方面的內容,以提高人才培養的檔次。二是改進教學方法。要在普遍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項目教學的基礎上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積極推行分層教學,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學有所得。三是靈活教學機制。要積極實施獎勵學分制度,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課程機會及培養興趣特長的時間和空間。四是優化教學安排。現在一般教學安排是學生先在學校集中學習,然后去企業頂崗實習。要提高教學質量,建議在品牌專業建設過程中做一些優化,嘗試三段制,即學生先在學校學習,然后到企業頂崗實習,最后再回校“回爐”學習。
(四)從校企合作入手實現途徑優化
品牌專業建設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企合作。品牌專業的校企合作要在傳統的訂單培養、學生頂崗實習、教師赴企業鍛煉等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領域和內容,在引企入校上做更多的嘗試。引企入校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引企入校建立實訓室。品牌專業的實訓設備更新換代相對而言比較快,就職業學校而言要讓學校的實訓設備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資金壓力較大,引企入校共建實訓室可以緩解這一壓力。二是引企入校仿真生產。通過引企入校把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結合,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還可以提高學校實訓教學的仿真度。三是引入企業高級技工參與實訓教學,讓他們一起指導學生的實訓,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
職業學校只有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專業與特色“產品”,才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而品牌專業建設又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共同提高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水平,推動職業學校的內涵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
文摘
基于“雙閉環控制”原理的中等職業學校校內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基于控制論原理,構建“雙閉環控制”教學質量保障框架
“雙閉環控制”系統是閉環控制系統的一種,由設定、控制、執行、檢測和校正等幾個環節組成。借鑒“閉環控制”原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也可以是一個具有內環反饋與監控及外環反饋與評價的閉合回路。
二、對“雙閉環控制”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