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范文

時間:2023-03-19 15:3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

篇1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自去年以來國內農產品漲價壓力持續升溫,而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流通環節較多,造成了農產品損耗大、物流費用高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是由于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引起的。因此,保持供應鏈的穩定性對農產品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和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對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的研究是做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鮮農產品是指種植、養殖形成的,未經加工或初級加工的農產品,包括蔬菜、食用菌、瓜果、畜禽及其產品、水產品等,是除糧食以外農產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購買頻率最高的商品。生鮮農產品具有地區性、季節性、易腐性、不耐存以及價格波動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比一般商品供應鏈存在著更多的不穩定,因此,加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的研究,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成功運作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造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穩定的原因

供應鏈的穩定性是指供應鏈抗干擾能力的大小。如果供應鏈受到擾動,偏離了原來的平衡狀態,當經過調整,擾動消失后,供應鏈能夠以足夠的準確度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則供應鏈是穩定的。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就是以生鮮農產品為研究對象的供應鏈抗干擾能力的大小。

(一)傳統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

隨著第三方物流組織的發展及超市這種零售業態的出現,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模式不再只是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出現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或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現展模式,但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供應鏈模式仍占主流。而這種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中間環節過多,信息畸變嚴重,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過高,物流效率低下,導致交易成本提高,增加了整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條上交易的不穩定性。

(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自身的脆弱性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自身的脆弱性表現在:

1、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眾多,包括生鮮農產品生產資料的供應商,生產者,加工企業,批發市場以及生鮮農產品的零售企業,涉及農業、流通以及銷售三大領域,使得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比一般工業、商品供應鏈結構組織更具復雜性,也增加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

2、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所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例如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受到各種制度標準的檢驗等,使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受到外界環境的各種沖擊。

3、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經營主體自身的復雜性增加,例如小規模的農戶組織化和農業產業經營的發展,使組織內部的不穩定性增加。

(三)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存在的各種風險

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中存在的主要風險有: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合作風險以及信息風險。這些風險往往會造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效率下降、利益受損,若這些風險不能進行很好的防御,一定會造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嚴重的將導致整個供應鏈解體,所以,對供應鏈上存在的風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

(四)市場變化快,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程度低

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是構成現代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貫穿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始終,從產前、產中到產后,在供應鏈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信息都應做及時的處理。但由于生產者(農戶)居住分散,都是一家一戶式的經營模式,信息網絡不健全,流通渠道不暢,造成市場供求信息不能快速傳遞,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就有盲目性,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三、保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的對策與建議

保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系統良好運作的前提條件,是防范供應鏈風險的有效途徑,更是弱化供應鏈上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出以下幾點保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的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探索、發展新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

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加快了我國農業市場化的進程,但這一流通模式存在固有的弊端,所以要積極探索、發展新型的適合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流通模式。可以通過組建、培養其他核心企業的方式,例如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或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供應鏈流通模式,而這些新型模式的建立,目的是為了增加生產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縮短中間流通環節,減少因流通環節過多造成的信息傳遞不對稱等問題,保證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發展。

(二)加大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節點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節點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在節點建設上,政府應大力扶持當地農戶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建設,在收費上實行一定得優惠減免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加大對生鮮農產品基礎設施的投入,支持保鮮庫、冷庫的建設,完善生鮮農產品冷藏供應鏈,將易腐爛、易損壞的生鮮農產品從采購、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處于適當的低溫環境之中,這樣可大大降低損耗率,保持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供應鏈穩定發展。

(三)推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化建設是保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因素,推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化建設可通過建立電子虛擬市場,使生鮮農產品的交易更加簡單、快捷,提高了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了運作成本;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實時采集并各種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價格以及其分析信息,增加生鮮農產品信息的透明度、準確度和及時性。通過諸如此類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共用、資源共享,農戶可通過網絡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利用網絡完成交易,提高對市場的響應度,促進與流通、銷售企業更好的交流,穩定供應鏈發展。

(四)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評價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

采用科學合理的數學評價方法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有效的評價,解決實際運行中存在的不穩定問題,首先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再通過對指標的量化分析對正在運行中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做正確的評估,找到供應鏈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影響因素,有效改善現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狀態。通過對其穩定性的分析可對供應鏈制定長期發展,對供應鏈上成員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葉飛.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探究[J].現代商業,2009(9):16-17.

[2]康定華.論供應鏈穩定性的研究視角擴展[J].商業經濟,2010(12):18-19.

[3]劉沛,劉超.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規避與物流優化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17):74-75.

[4]柴磊.農產品供應鏈的構成及穩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篇2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 供應鏈 分析 策略

一、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及我國的消費特征變化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以生鮮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產品等)為對象,圍繞生鮮農產品這一經營核心,通過對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協調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農產品經營者、消費者之間利益訴求,從農資采購開始,完成生鮮農產品的生產作業、收購運輸、市場分銷的一系列過程(見圖所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產品鏈,而且還是一條生鮮農產品通過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的增值鏈。

圖 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示意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生鮮農產品生產、購銷模式正面臨兩方面的轉變:一方面,隨著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消費者在消費生鮮農產品的過程中形成著全新的消費觀念,他們不但關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制作方法等,而且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超市正在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成為農產品銷售終端的主流模式。例如,在歐美發達國家,60%~80%的農產品進入超市銷售;在我國沿海地區,農貿市場正在逐步退出農產品零售環節。

在國際市場上,近年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量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幾位,水產品、家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勞動密集型的生鮮農產品出口額占據其中較大比例。我們能夠依托供應鏈來進一步提升生鮮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其原因在于:對供應鏈的全程監控可以確保質量與安全,使其順利地跨越“綠色壁壘”;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及附加價值。目前在國際市場中,具備強大競爭力的生鮮農產品出口國家都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構建和發展我國的供應鏈體系非常緊迫。

二、我國構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廣泛的種植區域。居民消費需求一直非常旺盛,糧食消費量下降明顯,動物性食品像牛羊肉、水產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費量明顯提高,食品結構變得更富營養、更為合理。

(2)新型的生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正在生成,這種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市場交易型農業是一個巨大進步。特別是近幾年,在生鮮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實踐中形成了一些較好的企農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確定下來。

(3)大型核心企業已在供應鏈中起主導作用,而且會促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的優化,例如北京的匯源、四川的通威、河南的雙匯、上海的光明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供應鏈的實踐表現。目前在城鄉進行的產業格局調整,給龍頭企業發展生鮮農產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2.劣勢分析(Weaknesses)

(1)缺乏統一的物流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涉及農、工、商三大產業,各節點在產業環境、戰略起點、信息傳遞、物流系統等諸多方面所涉及的標準、原則存在著廣泛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合作伙伴聯盟的形成和農產品的安全質量監控。這會使得我國部分省區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即使局部子鏈最優,卻會在協調與集成時困難重重。

(2)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在農村普遍缺乏具有獨立產權的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生產者是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無法充分掌握農產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不能根據這些信息安排生產,只能被動聽從經銷商或中間商的安排,無法完全介入供應鏈。

(3)供應鏈各主體之間信息流通不暢。從全國范圍來看,生鮮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還很低,供應鏈各節點組織之間缺乏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信息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

(4)生鮮農產品產銷脫節和物流成本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脫節;二是農產品物流處于無序狀態,農資和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場營銷概念,不重視向外信息,不重視商品包裝,不重視品牌開發;四是信息不能快速傳遞,導致生鮮農產品在途損耗嚴重。

3.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

(1)加入WTO為我國農產品市場帶來了巨大商機。加入WTO有效地改善了我國生鮮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我們一樣可以享受多邊的最惠國待遇,可以減少其他國家的非關稅限制,我國生鮮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將更為廣闊。部分國外資本的直接進入,也為我國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增加后勁。

(2)國內外生鮮農產品市場需求穩步增長。開放的國際市場拓展了我國生鮮農產品市場的需求空間。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均成雙增長的態勢,說明國際、國內市場對我們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擴大。

4.威脅分析(Threats)

(1)我國生產經營自身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長期以來,我們對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投資滯后,使得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耗巨大。生鮮農產品的運銷成本過高,失去了價格的相對比較優勢。

(2)國內外農業保護程度差異性過大。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給予農業很高的國內支持。按照《農產品協議》規定,美國國內支持總量(AMS)可達191億美元,日本可達283億美元,歐盟可達769億美元,這些無疑會對我國的出口增加巨大壓力。

(3)外貿面臨綠色壁壘的嚴峻挑戰。我們的環保意識不強,環保技術發展和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滯后。近年來在國際貿易中因質量問題而被退貨和索賠事件屢屢發生,已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聲譽及國際市場的開拓。

(4)生鮮農產品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全。批發市場物流設施、設備落后,儲藏保鮮設施保鮮水平較低;由于保鮮設施跟不上,交易方式落后,農產品非標準化,只能即時現貨交易;電子商務不足,信息化程度低;農貿市場作為現階段主要的零售終端無法保證農產品安全,規模小、經營不規范,產品缺乏可追溯性。

三、我國構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對策矩陣

根據上述的SWOT分析,可以建立戰略選擇矩陣分析對策表(如表1所示)。依據戰略指導思想,借鑒國內外發展的先進經驗,我們的生鮮農產品產業應定位于可持續的中心多元化發展戰略,具體概括為:

一是保持并發展主業優勢,穩步發展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充分利用豐富的品種資源、耕地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達到整體穩步發展的目的;

二是積極發展相關產業。充分發揮大型龍頭企業綜合實力強、聯動能力強的作用,克服國內市場中的低端生鮮農產品供大于求、惡性競爭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避免和減少市場波動的沖擊和風險,積極開拓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

表 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SWOT矩陣分析的主要對策

三是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供應鏈。轉變和提升傳統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生產與管理,解決資源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達到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凌寧波朱風榮: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

[2]蔣侃: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年第1期

[3]蘭萍:全球化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貿,2005年第12期

[4]李 莉:SWOT分析法在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戰略選擇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06年5月

[5]湖南工程學院經管系. 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模式探析[J].學術研究,2006年第4期

篇3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評述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對外開放的速度加快,在當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農產品產業的壯大與發展來自其整個產業鏈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已不單純是某個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單一競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成為了這一環境下有效的競爭武器。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研究較國外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農產品供應鏈整體水平較低,題有待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國內的一些相關法規政策也不夠完善,有許多關鍵性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相關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上,針對相關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問題進行了相關梳理和探究,對農產品供應鏈及其優化進行歸納梳理,并提出評述與展望,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農產品供應鏈理論研究的評述

1.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是在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的。目前沒有統一定義,各國相關研究機構和學者對供應鏈的表述也都大相徑庭。美國的斯蒂文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英國的馬丁(2010)認為供應鏈是由相互關聯的企業通過上下游的連接,以各種方式聯系在一起,最終讓消費者享有產品或服務。艾倫(2008)認為供應鏈是由鏈上合作的成員構成的整體網絡系統,把基礎商品加工轉化為客戶需要的商品,且管理各階段的利潤。我國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從1999年開始,利用CNKI檢索表明,國內首篇關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文獻刊發于2000年。馬士華(2006)認為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相關環節的控制,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制成各類中間產品乃至最終成品,最后由各種銷售網絡把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網鏈結構就是供應鏈。李季芳(2011)還認為供應鏈網絡具有整體功能。

通過上述對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的定義,可以概括出供應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供應鏈的核心是企業。鏈的起點是從產品的原材料開始。通過對中間環節的控制,制成半產品以及成品。最后利用各種銷售通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將原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連接到終端消費者形成的一個整體功能網絡和模式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供應鏈。而供應鏈的管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對鏈條中各個節點加以控制,以便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滿足企業的利益,以實現整個鏈條收益的最大化。

2.農產品供應鏈

金廷芳(2011)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涉及的所有原材料供應商、產品生產者、中間商以及消費者等構成的網絡體系。周靜(2011)農產品供應鏈上所有的生產及銷售環節都與農產品有密切的關系。農產品供應鏈與其他供應鏈相比還有較大的差別是基于農產品的特殊屬性,首先,農產品種類繁多,如蔬菜、水果等果蔬,禽、蛋、水產品、肉等生鮮類,這部分農產品可以無需加工直接進入市場,也可以加工后再進入市場;而小麥、棉花等則必須通過加工這一環節,才能最終進入市場。其次是生鮮類農產品不易儲藏,且受天氣、病蟲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最后是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的主要是以分散經營為主,不便于管理。劉秀玲(2006)認為,農產品供應鏈使農戶和企業形成網絡結構。游軍(2009)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控制各節點,將各環節連成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通過對上述學者的研究梳理,筆者得到以下結論:農產品供應鏈是一條以農產品為主體,從原材料的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鏈,主體是農產品,而核心仍然是加工企業。

三、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評述

當前國內外關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關理論分析等方面,研究其形成的原因、發展的過程、現存的組織模式、合作的機理模型及各環節上的利益分配機制為主。

1.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評述

生鮮農產品因其品種繁多,且易腐壞、不耐儲藏等特性,其消費受地域、氣候、文化習俗、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很大,加上運輸成本巨大,一直備受各國政府和相關學者的關注。湯鵬(2013)利用Stackelberg主從對策理論的優化模型,分析得出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特性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隨機性。蔣侃(2006)以主要研究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在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中提出從服務水平、核心企業組織資源、信息共享機制、協調利益一體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趙辛(2013)指出管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就有風險管理,需要依靠政府來制定科學的政策去進行宏觀調控,保障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有效運行。謝若琪(2015)提出建立生鮮配送中心,加大生鮮農產品生產的建設、提升組織成員的素質,提高農民參與率等方式優化農產品供應鏈。李嬌嬌(2015)則通過引入實證案例,證明生鮮超市進軍生鮮電商不失為農產品供應鏈優化一個好的機遇。

2.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優化評述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簡供應鏈中物品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之間的過程,通過控制物流服務、物流信息等合理化管理,盡可能的降低供應鏈成本,并且高效率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曾德強(2013)提出了以農產品物流中心為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邱忠權(2010)則構建了可選的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模型,并在常溫、冷鏈的此基礎上擴展構建了有包裝、存儲條件可以選擇的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模型。王蕾(2014)認為區域農產品物流系統優化需要綜合考察,其主要從農產品物流體系主體優化、功能優化、平臺優化三個方面對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進行了構建。李建偉(2011)認為應用物聯網技術,能使供應鏈管理實現高度敏捷性和完全的集成化。

3.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優化評述

對于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任何節點企業,從產地到銷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各環節進行管控,無疑是為農產品供應鏈上信息傳遞實現了優化。陳永平(2014)指出在農產品供應鏈優化過程中,信息資源優化成為農產品價值創造能力提升的重點。李夢蝶(2014)分析指出目前消費者對于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終端供應鏈供應商品并不滿意,仍需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孫煒(2004)認為電子商務作為推進和實現農產品流通模式高級化和成熟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進行農產品價值創造與轉移,并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農產品供應鏈利用網絡信息實現優化。劉助忠(2015)研究指出,“互聯網+”致力于“線上線下”優勢流程的融合,希望通過集成優化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不同環節的供應鏈流程,加以融合“互聯網+”,是解決農產品供應鏈流程優化的關鍵。孫開釗(2015)認為應順應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大勢,利用當前以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創新供應鏈發展模式,切實際的給農民、涉農生產企業以及涉農零售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才是真正的實現整條供應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

四、結語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成果相對豐碩。近年來,農產品供應鏈在核心期刊、博碩論文等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研究數量越來越豐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雖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頗豐。但也有一些局限:第一,研究成果多表現在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少,大多停留在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性描述現狀和問題、分析過程與機理、設計框架和模式等方面,結論一般為策略和政策建議,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量分析的數據和結論相對較少。第二,農產品供應鏈的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第三,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優化多為理論模型或頂層設計,研究成果有待落實,在底層細節設計、實現系統實施的方面研究較少。第四,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研究文獻較少。

總之,農業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其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和較大的研究價值。基于目前研究成果,順應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大勢,后續研究要立足于數據,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進行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1]孫國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erican: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10.

[3]艾倫?哈里森.物流管理與戰略:通過供應鏈競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季芳.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6]金廷芳.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4:97-98.

[7]周靜.物聯網對農產品供應鏈競爭力提升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1-94.

[8]劉秀玲,戴蓬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供應鏈物流管理研究[J].商業研究,2006,5:183-187.

[9]游軍.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9,10:99-102.

[10]湯鵬.鮮活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3,5:5-9.

[11]蔣侃.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01:57-58.

[12]趙辛.鮮活農產品供應鏈價格風險生成機理與管理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3.

[13]謝若琪.山西省生鮮農產品“農超對接”供應鏈優化[D].太原理工大學,2015.

[14]李嬌嬌.農超對接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15]曾德強.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優化仿真[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3.

[16]邱忠權.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17]王蕾.基于供應鏈的新疆北疆農產品物流體系優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4.

[18]李建偉.物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J].河南農業科學,2011.

[19]陳永平.供應鏈信息資源優化及其價值創造能力提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

[20]李夢蝶.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的優化策略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4.

[21]孫煒.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結構優化[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

[22]劉助忠.“互聯網+”概念下的“O2O”型農產品供應鏈流程集成優化[J].求索,2015.

篇4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過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F304?3;F2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2-0082-04

0引言

本文所討論的農產品,是指以下的產品:初級農產品(果蔬、肉類、水產品與乳品等)和初級農產品經過簡單加工而形成的食品(速凍食品、包裝熟食與奶制品等)。

農產品供應鏈,指的是在將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活動與過程中,所涉及的農民(農業生產者)、生產商(農產品采購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最終消費者等“從田頭到餐桌”上下游企業構成的網鏈結構體系。

從農產品供應鏈問題提出開始,就與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和保證質量安全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集成物流管理的基礎上所提出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其研究的范圍已經進一步向上游延伸到了農產品的最上游企業(如種子供應商等);其目的在于跟蹤和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以便快速和有效地發現并解決問題。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狀況對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證程度,即:用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農產品,不得出現因食品原材料、包裝或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供應鏈中各個環節上存在的質量問題對人體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

農產品質量問題,在市場銷售和消費過程中大量存在的。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反映了我國農產品市場存在質量安全隱患和農產品供應鏈的脆弱性等問題。因而,如何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探討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保證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1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特點及現狀

農業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力、自然條件及作物個體生命的依賴性比較明顯,農產品本身往往具有鮮活性;農產品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十分突出;同時,生鮮農產品又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品,需求彈性小,具有消費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點。由于農產品的諸多特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特別是物流不同于工業供應鏈和物流,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四方面的特點:

(1)農產品供應鏈的資產專用性高;

(2)市場不確定性較大;

(3)市場力量不均衡;

(4)農產品供應鏈對物流的要求較高。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是一條由眾多的個體農產品生產者、生產加工企業、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的批發商、農貿市場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型如圖1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農產品的物流一般都會經過這樣幾個主要環節:個體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1]

2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上述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分析,可以發現:由于個體農產品生產者眾多且相對分散,加之中間環節過多,造成了農產品供應鏈鏈條長度較長、缺乏統一協作的局面。可以說,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還處在供應鏈的初級階段,許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環節相當欠缺,質量保證體系匱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沒形成完整的農產品檢驗檢測和質量安全評價體系。

由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起步比較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農產品標準體系、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食品質量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因而致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難以檢測,加大了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隱患。

(2)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保鮮成為影響家農產品質量的突出問題。

農產品的“新鮮”是鮮活農產品的生命。但是,我國目前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冷鏈物流不發達;80%以上的生鮮農產品在運輸流通過程中,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從而使產品質量保鮮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突出問題。由于農產品物流技術和設備落后,使得在物流過程中農產品損耗巨大。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運等物流環節損失率高達20%~30%,每年有總值約為750億元的農產品在運輸中腐壞、損失。所以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的物流技術設備落后,致使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的流通中耗損嚴重,給農產品供應鏈帶來了不小的技術難題。

(3)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結點之間信息不通暢,質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不長,所以造成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總體信息化水平比較低,供應鏈結點間質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時,農產品初始供應商多數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規模小且分布廣,農民面對市場組織生產時,由于市場信息傳遞緩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導致盲目生產,造成銷售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求均衡。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的不確定性信息從最初的農產品供應商開始沿供應鏈向各級逐級傳遞,直接影響農產品的進一步產品的生產進程和交付時間;農產品供應鏈下游信息的不確定性表現為顧客需求從最終用戶開始沿供應鏈的信息流方向朝供應商逐級傳遞,直接影響供應鏈上各級供應商的庫存量和庫存時間。這些現狀所造成的信息化問題為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4)作為核心企業的批發市場發育不完全,影響了對整個供應鏈的質量安全管理。

在企業組織系統中需要有一個核心企業肩負領導協調作用,推動供應鏈的有效運作。按照供應鏈不同的環節,核心企業可能是農產品原料生產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物流企業或農產品銷售企業。從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型圖1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是批發市場。供應鏈運作的好壞,以及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協調能力。核心企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第二,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批發市場中,其交易機制使交易雙方只存在競爭關系,不存在合作與協同,買方和賣方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信息流通的不暢;同時作為核心企業的批發市場缺乏必要的領導力和權威性,致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缺乏戰略配合,嚴重制約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可管理性”,核心企業無法負起質量安全管理的責任。

(5)沒形成供應鏈一體化運作方式,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農產品的產供銷環節還沒有形成供應鏈一體化的運作,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脫節,分散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沒有意識到互相之間是經濟利益共同體,每個環節往往從短期利益出發,缺乏對供應商的分析、評估、比較和考察,造成供應商魚龍混雜,大量偽劣產品堂而皇之進入食品超市。[2]

在上述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農產品供應鏈中質量問題的特殊性,我們從過程質量管理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途徑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績效,必須做到農產品從場地選擇、環境監測、原料采購、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包裝、批發、零售直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質量管理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可從過程質量集成系統的思路出發,把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看成是形成最終農產品(食品)質量的一個質量環節或階段。每個階段的質量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的協同關系,構成了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管理系統。如圖2所示。

從圖2可知,物流質量保證在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突出體現為冷鏈物流系統的發展以及物流追蹤技術的進步。在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中,不僅是各個環節全過程質量監控,還包括參與到各個環節的所有勞動者的全員質量管理。[2] 具體說來,可以采用以下具體措施:

(1)充分發揮政府監督、管理和支持職能。

政府是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最重要的監管者,為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護。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體系,加大政府部門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

②建立食品和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對質量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的研究,使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礎之上。

③加強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對食源性危害的控制,應包括從食品原材料到消費全過程。

④加大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的扶植,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農產品配送中心;為批發市場(物流中心)配備完善的硬件與軟件設施。

⑤加大政府的投資,并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努力推動交通網絡的建設,減少農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的時間。

⑥建設獨立的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加強對食品冷鏈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培養,并開展針對農業服務的物流咨詢業務等。

(2)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系統。

冷鏈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鮮農產品從產地收購、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直到消費,即從田頭到餐桌各個環節始終保持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自然屬性不受損壞,防止食品變質和污染,減少食品損耗的一種物流體系。要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大力發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車和組合式冷庫,它是現代化冷鏈運輸系統的核心。

②對加工車間應配備溫控裝置,使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不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加工的食品不因溫度變化而變質。

③引進先進的物流設備和信息技術,對食品的貨架期和保鮮期進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對在柜食品嚴格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作業,每天由作業人員檢驗食品日期,保證不出現超過保質期的食品。[1]

(3)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技術,提高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電子商務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以網絡為基礎的新興物流技術是實現農產品物流通暢、跟蹤其質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蹤的關鍵。一些企業發展了基于質量安全的食品供應鏈高新技術追溯(tracing)系統,如農場主使用電子耳標識和相關數據收集卡來追蹤食品或農產品的免疫記錄、健康記錄和飼養記錄等。此外,還有電子簽票揀貨技術、GIS技術、自動識別技術、GPS技術等新興物流技術的發展,對于跟蹤、保障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①廣泛采用信息網絡技術,結合電子商務,建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公共平臺。

②加快現代農產品供應鏈與電子商務的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以上兩者都能夠使得農產品供應鏈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目前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漸構筑起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網絡管理系統。

(4)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供應組織,從而確立核心企業在質量管理系統中的領導地位。

實踐表明,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農產品供應鏈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核心企業為有效載體。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核心企業只能是批發市場這種理念,還要大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上其它環節的核心企業。比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等。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自身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從戰略的角度選擇供應商,并與主要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還應開發后備供應商。

②采用接近客戶的網上直銷方法,縮短上市時間,直接獲取需求信息,降低供應鏈風險。

③盡量簡化供應鏈,即節點企業應按照農產品供應鏈流程需要進行組織流程重組,建立跨越企業和職能邊界的團隊,合作制定日常生產計劃和戰略規劃。

④通過“核心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形式,依托農工商、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⑤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和信息手段管理并優化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核心企業向農戶提供信息、技術、資金并對農戶提供的農產品集中采購,進行深加工,使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成員能夠進行協同工作。

⑥制定農產品安全政策要與農產品供應體系建設保持協調一致。

⑦制定統一的物流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規范農產品的流通和檢測。

(5)大力發展超市農產品供應鏈,解決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問題。

超市作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重要的銷售節點,目前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生鮮農產品的主要場所;而超市農產品的興起和發展,也深刻地影響著生鮮農產品的消費和流通。其中以超市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模式也將得到迅速發展。超市農產品供應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①選擇好的供應商,把好農產品采購關,即把好食品質量安全關。選擇供應商首要條件是產品質量狀況,無論是食品加工企業的一級供應商,還是作為農產品生產大戶的二級供應商,都要看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是用什么方法、程序進行產品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要經常對食品供應商進行評估分析,按產品質量狀況和供貨及時性,對供應商分為A、B、C等級別。采用末位淘汰制,對于級別高的供應商,可以結成長期合作戰略伙伴關系;對于評估級別低的供應商要求限期提高產品質量,甚至于淘汰出食品供應商行列。[3]

②應用現代化信息管理技術,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信息交換速度。

③進一步精簡、優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④建立超市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通過獨立的第三方物流實現生鮮農產品的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小霖、馮俊文:《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J];《生產力研究》2007(5):28-29。

篇5

關鍵詞:電子商務;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Maoming's economy, in order to transport Maoming's rich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E-commerce platform efficient and fast to the country and the world, must rely on the perfect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oming,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aom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build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mod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Maoming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E-commerce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network.

Key words: E-commerc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ed operation

1 茂名農產品電子商務和物流發展現狀

茂名地處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海岸線長,漁場廣闊,港灣眾多[1]。土地總面積1 718畝,迂回海岸線220公里,資源得天獨厚成就茂名農業大市。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龍眼、香蕉、芒果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是中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北運蔬菜生產基地、雜交水稻試驗基地,同時,茂名的水產養殖享譽盛名[2]。如今,茂名享有“中國荔鄉”、“全國水果第一市”、“中國羅非魚之都”和“橘紅之鄉”等眾多美譽,同時也是全國知名的“北運菜”生產基地,素有“天然大棚”之稱[3]。

隨著總理把“互聯網+”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電子商務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茂名作為農業大市,農產品電子商務也隨之發展起來。茂名財政每年總投入超過2 000萬元用于發展農村電商。茂名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吸引了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進駐。2015年5月,廣東省首個在淘寶開設的市級館――淘寶特色中國茂名館正式開館。目前阿里巴巴在茂名建設運營了2家縣級淘寶服務中心和87個村級農村淘寶服務站,京東在茂名開設的四大服務中心于2015年上半年也相繼開業。茂名明湖商場、大中商品等數十家知名地方企業投資建設企業電子商務網站,明湖網上商城目前已在全市建設了33個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站[4]。

為配合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茂名的農產品電商物流平臺建設也在積極開展,依托包茂物流、湛線物流等發展帶,以粵西農批交易中心為核心的物流集散地正在蓬勃發展,茂名已計劃在山美建設一個“實體市場+電商平臺”合二為一的便捷電商農貿市場、電子商務物流園,總投資近3億元[5]。目前,茂南、信宜、高新區都至少建成運營一個具有電商孵化功能園區(基地),發展勢頭良好。此外,茂名積極引導快遞企業將服務延伸到鎮村級,目前,茂名全市已設有鄉鎮快遞網點超過450個,實現了“鄉鄉有網點”,統一標志的信息惠民綜合服務站陸續進駐各村居,2017年將實現1 902個村居全覆蓋,及時解決鎮村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并逐步優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充分物流配送支撐[6]。

2 茂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存在的問題

茂名的很多特色農產品,比如荔枝、香蕉、龍眼等水果以及水產品,它們含水量高、保鮮期短,在流通過程中,倉儲、包裝、運輸等環節的表現會直接影響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因此對保鮮技術以及物流運作的及時性要求很高。若要開展生鮮電子商務,就必須要確保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并且盡量減少在運輸途中的浪費與損失,要實現這一切必須依靠強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體系。農產品冷鏈作為一種低溫狀態下的物流體系,從生鮮農產品的產地預冷開始,經過冷藏/冷凍加工、冷藏/冷凍儲藏、冷藏運輸,再到配送和銷售,整個過程涉及到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企業、批發商、零售商及用戶,要確保農產品始終處于規定適宜的溫度環境,才能保障品質,降低耗損。

近年來,雖然茂名農產品物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冷鏈物流的運作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體現在缺乏供應鏈視角下的信息整合以及各主w之間的物流資源整合。

2.1 缺乏供應鏈視角下的信息整合

在傳統流通環境下,茂名大部分農產品的供應鏈是相當松散的,上下游各主體之間尚沒有形成長期固定的合作關系。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茂名通過網絡銷售的農產品大都是通過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但目前的電子商務平臺還沒有真正整合生鮮產品這類生命周期很短的供應鏈,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的運作銜接不暢。生產供應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平臺等各類信息網絡成為“信息孤島”,由于相互之間缺乏無縫對接,導致農產品信息在各類相關企業主體之間無法實現充分溝通和共享,整體鏈條節點之間缺乏協調,使物流運作效率低下,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大打折扣,進而影響銷售,導致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受損。

2.2 各主體之間的物流資源缺乏整合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打造跨區域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非常復雜。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中,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消費者等主體之間結構復雜,而且農產品冷鏈運作的專業化程度很高。一方面,目前國內無論是農產品供應商、大型批發商、超市賣場,還是生鮮電商,大多數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組建跨省市的冷鏈物流體系,這很容易導致在冷鏈運作中出現“斷鏈”現象,使得前面環節的冷鏈效果大大削減,甚至為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生鮮電商市場目前仍處于起步期,各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如消費意識、生鮮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等),業務配送量相對較少。這樣一來,單獨由某家冷鏈物流企業進行全程冷鏈運作,在時效和成本方面往往難以兼得。

因此,為了確保流通過程中生鮮農產品的品質,減少損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應該結成聯盟,對冷鏈物流運作的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在公共信息平臺的調度下,緊密配合,整合各自的物流資源,形成協同運作、無縫對接、高效反應的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

3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的構建和運作

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要求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公共信息平臺的調度下,實現供應鏈橫向協同及縱向融合。縱向融合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包括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冷鏈物流企業、生鮮電商等)之間的協同合作行為,橫向協同是供應鏈同一層面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7]。通過不同層面多個企業之間的相互協作、資源整合,發揮供應鏈協同企業的互補優勢,對冷鏈物流設施設備進行集約化運作,實現冷鏈物流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確保生鮮農產品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各個環節變成增值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從而有效縮短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時間,降低成本。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需要在公共信息平臺的支撐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同時開展。

3.1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的構建

3.1.1 公共信息平臺

生鮮農產品信息平臺在我國已初具規模,但多側重于農產品溯源和銷售,供應鏈層面的協同信息平臺還很少。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體系中,由于各企業之間的信息傳輸需求巨大,必須要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平臺,建立統一有效的公共信息平臺,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等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在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協同運作,各主體在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運輸、加工、儲存、配送直至最終消費的全過程中,對各類有關信息進行及時充分的傳輸和處理,實時監控和管理冷鏈物流運作過程中的各種數據,使運營更加科學。

3.1.2 縱向融合

縱向融合指的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業務協同運作。當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下單采購生鮮農產品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訂單處理,通知農產品供應商整合并組織貨源,并經由公共信息平臺調度第三方物流企業對生鮮農產品進行保鮮包裝和入庫冷藏,最后通過冷鏈配送將生鮮農產品在指定時間內送達消費者。

3.1.3 橫向協同

橫向協同是供應鏈同一層面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在此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業務協同運作。為了實現全程冷鏈,并使社會上的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得到充分利用,不同區域、不同業務功能的多家物流企業需要參與業務協同,各取所長,形成跨區域、協同運作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根據生鮮農產品的出貨信息,在公共信息平臺的調度下,各協同物流企業結合各自的資源和優勢特點,對冷鏈物流設施設備進行合理調配、相互配合,完成冷鏈物流的全程運作。

3.2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的運作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需要在農產品公共信息平臺和協同運作的冷鏈物流網絡的支撐下進行。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按照不同的目標客戶群和經營模式,可將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分為跨區域B2C模式、茂名本地B2C模式、B2B模式三類。下面介紹各類模式下的冷鏈物流運作過程,如圖1、圖2所示。

3.2.1 跨區域B2C模式

(1)電子商務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各區域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并將分析數據與農產品供應商進行共享,使供應商的種植/養殖和加工更迎合市場需求;(2)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上下單進行生鮮農產品訂購;(3)電子商務平臺對訂單進行匯總處理,由電商采購部門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向農產品供應商下發采購訂單,供應商整合并組織貨源,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快速采集和保鮮包裝;(4)通過信息平臺的統一調配,由位于產地的物流企業利用冷藏車運輸到茂名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進行流通加工和分揀處理;(5)信息平臺分配運輸任務,由多家物流企業協同運作,利用冷藏車將整合后的農產品運送至各銷售區域的配送中心冷庫進行分揀處理;(6)通過“最后一公里”的冷鏈終端配送,由位于銷售區域的物流企業在溫控條件下將商品從冷鏈配送中心送達消費者手中;(7)目前生鮮電商的主要目標客戶群是上班族,他們的收貨時間有較大的限制,而且客戶分布極其分散、單位走貨量少,因此電商平臺可以考慮與各銷售區域的連鎖零售企業合作,配合其線下連鎖門店,在終端配送方面實施社區O2O模式。通過與分布廣泛的社區店合作,在門店內放置冷柜,由冷藏車在規定時間內將商品配送到相應的固定取貨點(社區門店),最后由客戶自行到附近門店提貨。

3.2.2 茂名本地B2C模式

茂名的本地企業,尤其是實力雄厚的連鎖零售企業(如茂名明湖超市),可以打造主要向本地消費者提供新鮮農產品、速食加工菜品等產品的本地B2C生鮮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由于本地生鮮電商可以依托茂名本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而且配送范圍較小,通過區域內的冷鏈物流體系即可完成全程冷鏈。本地生鮮電商所銷售的產品,大部分來自茂名及周邊地區的農產品供應商、生態綠色合作農業基地的直供,還有一些來自大型經銷商和進口生鮮產品的本地商。本地B2C模式的冷鏈物流運作過程與前述跨區域B2C模式的類似,但由于主要依托當地的農產品資源,物流環節相對更少,在終端配送方面主要依賴自身(或合作伙伴)的社區門店,采用社區O2O模式,由客戶到店自提。

此外,本地的生鮮電商企業還可以跟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如淘寶、天貓、京東等,借助這些平臺,加大向市外推廣和銷售茂名特色農產品的力度。比如鮮品的荔枝、龍眼、三華李、番薯、深薯、甜薯等,干貨的荔枝干、番薯干、桂圓肉、海味干貨等,利用電子商務促進茂名農產品走向外面更廣闊的市場。

3.2.3 B2B模式

由于B2C模式面向的主要是個人消費者,為了進一步擴大茂名農產品網絡銷售的規模,本地的農產品龍頭企業或批發商可以通過阿里巴巴等B2B電子商務平臺,或根據需要,在時機成熟時建立本地的農產品B2B平臺,以此通過網絡尋找大批量的采購者,擴大網絡銷售渠道,消除地域的限制。

由于大批量供應一般面對的是大型連鎖超市和大型經銷商的訂單,作為茂名的冷鏈物流中心一定要做好與供應鏈上下游的溝通協作,確保冷鏈物流運作的順暢,避免因為流程脫節造成溫度變化,從而影響農產品的品質。茂名各區縣的農業合作社及農產品龍頭企業,需要將農產品的種類、價格等信息分門別類地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展示給客戶(大型買家),客戶通過B2B網站下單。電商平臺歸集客戶訂單后,通過信息平臺向產地供應商下發采購指令,然后在現場進行采集、包裝,再通過冷藏車運送到茂名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冷庫,經過物流中心的加工、分揀等處理后,再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冷藏車運輸到達各銷售區域的冷庫。B2B模式對于農產品供應方而言,客戶的訂購量比較大,而且相對穩定,更能為冷鏈物流的運作帶來規模效益。

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運作模式強調信息共享和物流資源整合。在這種模式下,從農產品供應方、電子商務平臺、倉儲加工平臺、冷藏運輸平臺,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各家企業在公共信息平臺的調度下,通過有效整合不同的企業、冷庫和冷藏運輸設備,充分發揮自身業務專長,既有業務分工,也有緊密合作。

4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的實現途徑

為了構建和實施茂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模式,需要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以此推動茂名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在此前提下,茂名市政府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涉農市場主體參與茂名農業信息化建設,依托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構建貫穿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全過程的公共信息平臺。在多方主體的共同投入與協作下,構建協同運作的冷鏈物流網絡,以此整合多方企業的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實現各類資源的無縫對接和有機集成,確保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實現標準化運作和嚴格的質量控制,以此減少各環節之間的損耗和等待,降低成本,使生鮮農產品高效順暢的流通。

4.1 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標準化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生鮮電商領域脫穎而出,茂名的農產品必須實行品牌戰略,而這需要以實力雄厚、開拓市場能力強的企業作為載體去推進。由于單個農戶力量薄弱,交易成本較高,所以眾多分散的農戶可以組成農業生產合作組織,或者培育當地的農產品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不但可以打造更多的農產品品牌,還可以提高當地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發展程度,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茂名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可以聯合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共同制定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可量化的生產加工標準,如產品感官特征、允許缺陷值、加工環境溫度等。此外,在物流執行過程中,根據不同種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與物流需求制定農產品的物流操作標準,如冷藏與運輸溫度、包裝材料與規格標準、冷鏈物流斷鏈最大時間限制等[8]。在整個冷鏈運作過程中,將從供應到銷售整個過程中要規范的問題以標準化的形式固定下來,對于涉及的預冷技術、冷藏運輸、冷藏加工、冷藏儲存等各個環節都應該形成一整套可量化、可執行的標準。

4.2 建設公共信息平臺

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是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運作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通過公共信息平臺,相關企業可以及時監控和管理冷藏加工、冷庫儲藏、冷藏運輸的各項數據,包括銷售商的銷售和庫存狀況、運輸車輛的跟蹤、產品溫度監控等,以此科學調度和管理各家物流企業的冷鏈物流設施設備,促進資源共享,提高冷鏈物流運作的效率。

在茂名生鮮農產品網絡銷售的起步階段,當地涉農企業可以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享受專享推廣渠道或專享推廣扶持政策。但是從茂名本地農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為了真正實現茂名農產品的產業化、規模化和信息化,有效提升茂名農產品物流運作各環節的運作效率和網絡銷售的市場競爭力,茂名應該打造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信息平臺。茂名市政府應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大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切實引導各類涉農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茂名農業信息化建設,依托電子商務,由多家企業共同構建農產品公共信息平臺,該平臺的日常運營可由茂名大型的綜合冷鏈物流中心主導。通過這個平臺,來自不同區域、不同企業的物流資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4.3 構建協同運作的冷鏈物流W絡

茂名可以通過聯合、引導產銷兩地的農產品市場,依托全國主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銷地的大型批發市場,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實現上聯生產基地、下聯零售終端,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在公共信息平臺的統籌調度下,不同區域、不同業務功能的多家物流企業協同運作,根據自有資源及分布區域合理調配物流資源,多家企業可以同時進行鮮活農產品的采集,在統一地點(冷鏈物流中心)進行分揀配貨,最后再根據不同區域的配送需求,經由信息平臺調配相應區域的物流企業實施運輸配送。

冷鏈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離不開茂名農產品綜合冷鏈物流中心和各區縣配套的中小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在這其中,綜合冷鏈物流中心的設置至關重要。冷鏈物流中心一邊連接著上游的農產品供應商,另一邊連接著承擔開拓市場業務的銷售商,同時也是公共信息平臺的主導者。作為供應鏈的核心成員,冷鏈物流中心必須集農產品的采后預冷、加工、包裝、倉儲、運輸和信息管理等業務于一體,并且應該將其設在離產地較近、依托交通樞紐(包茂高速、沈海高速等)和主要貨運站場的區域,方便供應商在采集完農產品后,能夠盡快送到物流中心進行加工、分揀、儲藏等處理。由于物流中心在供應鏈中要承擔農產品的冷鏈加工、包裝、倉儲等業務,這要求物流中心必須具備先進的冷藏儲運技術和設備。由于綜合冷鏈物流中心的投資巨大,必須由多方共同投資才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茂名市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力量,開展廣泛的招商引資,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加盟。

參考文獻:

[1] 吳肖林. 茂名市“三高”農業綠色營銷的必要性及環境分析[J]. 茂名學院學報,2010(1):64-67.

[2] 黎小業. 中國第一果城南疆文明之源――關于塑造茂名旅游品牌的大策略構想[J]. 南方論刊,2013(3):33-34.

[3] 馬健,高鳳,丘立賀. 茂名布局農業由大到強――南中國農產品物流集散地已具雛形[J].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5(15):23-27.

[4] 鄧義深. 電商產業成重要經濟增長點[N]. 茂名日報,2015-11-14(A1).

[5] 李新華,張文洋,鄧義深. “政府推動”打開廣闊天地――茂名“農業+互聯網”發展紀實(下)[N]. 茂名日報,2015-12

-09(A1).

[6] 梁雪玲. 茂名市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N]. 茂名日報,2016-07-27(A1).

篇6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產銷直連;平臺模式;上海市

中圖分類號 F2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349-02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農產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引起人們對這一民生問題的極大關注。從市場與供應鏈角度來看,市民承擔高菜價,為安全擔憂,但同時也存在農民賣菜難、效益沒保障等問題。農產品流通不暢已成為當前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農民增收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1]。生鮮農產品易變質、難貯存,新鮮是生鮮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2]。由于生鮮農產品易腐爛、難貯存、不易長時間運輸,生產者所面對的市場風險很大,很多生鮮農產品無法實現“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農產品電子商務代表著全球農產品貿易的大趨勢,將對傳統的農副產品生產流通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3]。上海市地產生鮮農產品品質優良、一致性高,主要供應到上海市,探索適宜的生鮮農產品營銷模式尤為重要。

1 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的問題

傳統農產品流通一般包括生產、供應、銷售等多個環節,存在供求信息不對稱、供應鏈復雜、營銷成本高等問題。在生產環節,農民很難獲取市場信息,農業生產周期長、受到氣候影響大,導致生產決策盲目性大。在供應環節,農產品供應鏈復雜,引起生產大起大落,導致農產品結構性過剩,以致于無法真正體現農產品價值,即“增產不增收”。在銷售環節,存在很多中間交易,價格逐級攀升,遇到供大于求時極易引起爛市現象,即“漲價不漲利”。上述問題一直困擾著農產品生產、消費和市場經營管理,已成為民生焦點。

“增產不增收,漲價不漲利”原因復雜,但是關鍵原因還是在于農業本身。農民之所以賣菜困難,主要是因為我國實行,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不相適應[4]。農業之所以屬于弱勢產業,主要是因為農業從事初級生產,農產品價值低,還要承擔種植和市場風險。農產品流通環節多,市民從最后環節購買蔬菜就注定著市民買菜要承擔高昂的價格。農產品供應鏈復雜,農民一家一戶很難直接融入大市場[5],這注定農民收益只占據了極小比例。因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產銷對接,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減少市民開支,有利于穩定農產品供應。

2 電子商務與農產品流通互補性分析

農產品及其貿易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與電子商務之間不僅具有適用性,還具有極強的互補性[6]。國內外研究表明,傳統農產品流通信息不對稱、市場風險大,而農產品電子商務可以促進產銷信息暢通、擴大貿易機會,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產品流通環節多,價格節節高升,而電子商務將買賣雙方直接銜接起來,可以降低價格,從而能夠減少市民的開支。同時網上交互式的交易方式,能夠農產品信息“零時滯”[7],農產品采收后可以當天送到,等客戶穩定后可以以銷定產,從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將對農民、市民、農業都產生積極影響,是對傳統農產品貿易的有益補充(表1)。

3 幾種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分析

電子商務雖然發展迅速,但是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許多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運用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價值鏈理論(Value Chain)和供應鏈理論(Supply Chain)對其進行解釋和分析[8]。以下研究生鮮農產品交易成本構成和降低成本途徑,尋找生鮮農產品增值方法及便捷高效供應途徑,探索適合上海市地產農產品流通的電子商務模式(表2)。

3.1 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網站模式

B-B模式主要指合作社與超市、食堂等大客戶進行網上交易。該模式下買賣雙方相對固定,沒有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不能明顯減少人工、物流等成本,不能增加交易機會,賣方也很難提供豐富的產品。

B-C模式是指面向規模化種植企業和市民的電子商務網站。該模式實現產銷銜接,可以明顯減少信息和物流成本,擴大交易市場,通過產品更新、新鮮供應、方便訂購等服務增值,但賣方同樣無法提供豐富的產品。

3.2 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平臺模式

C-C模式是指農民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開設農產品網店。該模式下農民按單采收,并委托第三方配送產品,減少交易風險,保證產品新鮮,還可以增加交易機會,但由于缺乏豐富產品、品牌保證和專業第三方服務,該模式很難做大。

F-B-C模式是指當地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并提供宣傳、包裝、配送、結算等專業化服務。該平臺具有“雙重集散”功能,農民市民都可以參與進來,農民可輕松接到訂單,市民可放心選購產品,專業而密集配送網絡能確保產品生鮮供應。

3.3 上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選擇

上海市地產生鮮農產品主要來源于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大部分供應給上海市當地市民、飯店、食堂。其流通過程包括田頭收購、市場批發、終端零售等環節,存在單一基地品種少、批發零售差價大、市民購買不方便、新鮮難保證等突出問題。理論分析表明,F-B-C模式可以緩解上述問題。該模式下實現了農民與市民 “直接對話”,農民可以即時信息,市民可以方便挑選產品,龍頭企業將發揮帶動作用,提供宣傳、物流、支付等專業化服務。還可以將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在市民集中、交通便利的場所,設置農產品展銷、提貨網點,將新鮮農產品推廣給消費者,將農產品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工作緊密結合。F-B-C模式符合上海市地產農產品特點和消費習慣,或許是大都市先行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有效方式之一。

4 結語

上海市消費集中、物流完善、網絡覆蓋全面,部分市民有網購習慣,喜歡網上購物的方式,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具有先天優勢。近年來,上海市相繼建設了幾個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如孫橋電子商城、菜管家、多利農莊等。對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做了很多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目前上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第三方服務體系尚不完善,還需要政府積極引導下不斷建立和發展,特別是專業化的生鮮物流,將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活動開展。

5 參考文獻

[1] 萬筱寧,孫新宇.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網上交易探討[J].計算機與農業,2002(2):17-19.

[2] 關海玲,陳建成,錢一武.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與對策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1):201-204.

[3] 姜華.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19):312-314.

[4] 林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途徑和措施[J].農業與技術,2005(3):43-44.

[5] 劉慧.農村收入現狀與農民增收淺析——基于福臨鎮的調查報告[J].企業家天地,2009(7):22-23.

[6] 關海玲,陳建成,錢一武.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交易模式及發展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1):47-49.

篇7

當國外零售企業帶著生鮮經營的概念進入中國之初,在經營生鮮產品方面也曾面臨著不少難題,例如:缺少適銷的、標準化的農產品;在生鮮初級產品經營上無法與農貿市場相抗衡;沒有完整的冷鏈供應和配送系統;也缺乏滿意的供應商配合;更沒有深加工冷鏈食品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市場,所面對的是以鮮銷為主的非標準化生鮮商品,以及如此復雜的東方鮮食消費方式和習慣,而外資超市所熟悉的西式生鮮經營方式并不為中國消費市場所認同,可想而知當時外資超市面對的是一個怎樣艱難的生鮮市場環境,國內外生鮮經營環境和成熟程度的反差巨大!

回顧1996年連鎖超市在我國開始經營生鮮商品的時候,生鮮經營的諸多難題是平等地擺在外資超市和內資超市面前,當時兩者在生鮮經營的市場環境方面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在對東方鮮食消費習慣的理解和適應性上,國內超市生鮮經營者們還略占先天優勢,這時的主要差距反映在對生鮮經營的基本認識和觀念上,比如生鮮經營應該建立在什么樣的產品標準和管理標準上如何保持這些標準等。

五、六年之后的現在,隨著連鎖超市生鮮經營環境的不斷改善,進入連鎖超市銷售的生鮮產品日益

豐富,經營方式更加貼近顧客消費,生鮮采購渠道逐步形成,連鎖超市生鮮供應商階層已經產生并逐漸壯大,生鮮經營在連鎖超市銷售格局和經營戰略中的作用為經營者充分認識,但此時基于生鮮經營基本理念不同所導致的整體經營技術差別逐漸顯現出來,它直接反映在外資和內資超市生鮮經營整體經營效果的距離正在明顯拉大。面對不菲的前期投入,一些內資企業未能從生鮮經營中得到應有的起碼回報,投入與產出失衡,甚至對于以生鮮經營帶動關聯商品銷售的“集客”作用這個基本目的看上去都顯得那么令人生疑。

有鑒于此,國內連鎖超市的生鮮經營者有必要冷靜地對自身生鮮經營現狀、差距和盈利能力做出客觀的分析評價,對生鮮經營核心管理技術完整性及其后續提升勢頭予以充分重視,并對未來生鮮經營“競技賽跑”中的優勝劣汰及其對連鎖超市整體經營力的影響保持清醒認識。 二、生鮮經營“過三關”——從精細化管理中獲取現實的“第一桶金”

就目前中國連鎖超市生鮮區近幾年的發展軌跡來看,生鮮經營乏力的主因有三:生鮮經營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不夠;銷售力和盈利能力不強;管理和培訓體系不健全。因此,生鮮經營的集客和盈利等預期效果未能有效展示出來,直接導致了連鎖超市未能從中收獲相應的果實。

連鎖超市要在生鮮經營管理上過好三關(管理關、經營關和物流關),才能取得應有的回報,這三關中的每一關都有不同的目標和工作內容,也反映出連鎖超市不同的管理境界和層次水平。

首先是管理關。

現在一些連鎖超市生鮮經營效果不佳,在基本管理環節上問題頻發,關鍵在于未能有效地建立高效運作的生鮮經營管理體系(如圖),這個體系包括管理標準體系、管理制度體系和管理培訓體系三個部分,無論構建這個管理體系的管理平臺技術含量如何,它都是連鎖超市生鮮經營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企業的管理水平說到底就反映在這個體系的系統性、健全程度和運行狀況上。

目前的實際運作情況,只有部分外資和少數內資連鎖企業通過努力,已建立起這樣管理體系,得以基本達成生鮮經營的初衷;而多數生鮮經營企業無論是在基本認識程度還是實際管理水平上都存在著差距,其核心是圍繞著高品質商品和嚴格管理標準上的認識不到位,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管理技術水平的落差,它勢必在生鮮經營的未來競爭中影響到連鎖超市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經營關。

連鎖超市生鮮區所經營的是顧客購買頻率非常高的、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它要求生鮮區的核心經營管理者要對顧客消費需求和自身經營的適應性有深刻的體會及高水準的認識,作為一個出色的“生意人”應該注重并有效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經營”靈魂,并體現在生鮮經營的實際工作中,這就要求經營者悉心研究如何在合適的季節賣合適的商品,運用正確商品的組合策略,輔以適當的促銷活動,并在生鮮制成品的組合變化和創新經營上做足文章,只有這一系列“攻于心計”的經營手法都能到位,才可能出現預期的銷售業績和利潤回報,才能使生鮮經營不再僅僅停留在聊以的“集客”目標之上。圍繞企業的盈利目的,一個經驗老道的“生意人”是會從生鮮經營空間及其利潤空間中獲得相當的經營回報的。

第三是物流關。

超市生鮮經營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菜籃子工程”的發展有著密切關聯,所有的生鮮初級產品(蔬果、禽肉和水產品等)都無法回避商品采購環境及其保鮮配送問題,規模化連鎖生鮮經營要與生鮮供應鏈上游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形成有效“鏈接”,這也是“菜籃子工程”與超市生鮮經營對接的根本問題。其中,產銷結合是關鍵之一,生鮮物流配送規劃和適時建設生鮮加工配送中心是關鍵之二。由于生鮮產品的特殊性,它比一般常溫物流配送的管理要求高得多,業務復雜得多,在關鍵問題上的突破,會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鮮經營的農產品采購環境。

超市生鮮經營目前的困難根本上還是超市內部管理問題,如果生鮮經營企業能夠潛心于超市生鮮經營的“精耕細作”,過好這三關,就一定會取得生鮮經營投資應有的“第一桶金”。 三、生鮮經營“過三關”的新詮釋——從生鮮供應鏈管理謀求戰略性“第二桶金”

在超市生鮮經營中時常會受到一些問題的困擾,例如:來自超市外部的農產品標準化問題、生鮮產品成本核算和定價依據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放在連鎖超市局部經營來看,會認為是供應商或者是供應商關系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放在中國農業生產和流通這個產業鏈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它實際上反映出生鮮商品身后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整條供應鏈方面問題,是生鮮商品的采購環境的問題,連鎖超市作為下游環節是在一個既不完整也不順暢的農產品物流和產業鏈的現狀下經營生鮮商品,而農產品產業鏈和生鮮供應鏈上的斷點、盲區和落后的運行機制直接影響著超市生鮮經營,超市生鮮經營是不可能脫離中國農業現狀這個大背景而獨立存在的。

當以超市生鮮經營內部管理為核心的管理、經營和配送工作得到改善,生鮮經營的銷售和利潤潛力會得到有效提升,但在未來的生鮮經營“競技賽跑”中,如何從有限的超市生鮮經營及其關聯銷售額中,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綜合毛利率將是生鮮經營者將要面臨的深層經營問題,這就要從生鮮供應鏈管理上尋求解決方案,以謀求生鮮經營的遠期戰略性回報,即超市生鮮經營的“第二桶金”。

生鮮供應鏈管理是圍繞核心企業,按照市場運行機制組織生鮮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通過對相關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組織,使各環節的參與者之間由原來的單純買賣關系變為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為準繩、相互聯系起來的新的互惠共同體。在此基礎上,生鮮經營者若以新的視角來分析超市生鮮經營所面對的三關,將會得到新的啟發。

關于管理關,從生鮮經營未來發展和生鮮供應鏈管理角度看,超市生鮮經營在建成高效運作的經營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各管理體系中方法手段的技術含量,例如電腦系統在生鮮經營管理流程中各關鍵管理流程和環節上的運用;基于標準化基礎上的生鮮商品數據收集積累、信息分析和深度加工;與生鮮供應鏈各環節合作者在管理技術和信息協調上的適應性等。這些問題對未來生鮮管理體系及其基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它們將為提高銷售能力及精確化管理提供基本依據,并在向生鮮供應鏈兩頭延伸的生鮮經營策略中,對基于生鮮供應鏈上的整體生鮮經營效益產生深遠影響。

關于經營關,生鮮經營中有經營靈魂的經營思想,要求生鮮經營者跳出超市生鮮區的范圍,將生鮮經營的出發點向生鮮供應鏈的下游展開,運用現代化管理分析手段不斷關注、分析和挖掘消費行為的核心——消費者及其消費行為,并與自身的經營創意相結合,把生產者推動的生鮮供應鏈形式向顧客需求拉動的生鮮供應鏈轉移,以此指導超市生鮮區的采購、銷售服務和整體經營工作,整合生鮮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資源,共同謀求生鮮供應鏈管理所帶來的長期穩定的、更大的經營利益。其中生鮮供應鏈各環節參與者的組織機制、協調性和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將成為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關于物流關,生鮮加工配送中心建設將使連鎖超市有條件向生鮮供應鏈的上游延伸,擴大農產品采購范圍,有效地改善超市生鮮采購環境,與農產品生產者形成有效產銷連接,滿足顧客消費需求和生鮮經營差異化市場策略的需要。

篇8

[關鍵詞]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9-0126-02

連鎖經營作為當今世界商品流通和服務業中最具活力的經營方式目前在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連鎖經營也是現代農產品流通的發展方向。農產品連鎖經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或生鮮產品主要是靠連鎖超市銷售。目前,美國和德國的農產品95%是通過超市或食品店銷售的,日本的銷售比例也達到70%。農產品連鎖經營具體包括農產品連鎖店、大型綜合超市生鮮區、農改超、農加超等各種形式,經營范圍一般有糧油、肉蛋、水產、蔬菜、水果、花卉、奶制品及初級加工品。

1 我國生鮮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現狀

當前從我國生鮮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的現狀來看,農產品配送過程浪費大、成本高、效率低、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當前的主要問題。

1.1 缺乏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生鮮農產品損耗浪費驚人

我國冷鏈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冷鏈物流硬件設施建設滯后。目前只有10%的肉類、20%的水產品進入冷鏈系統,而歐美國家進入冷鏈系統的農產品比例為85%。我國現有的鐵路冷藏運輸設施非常陳舊,大多是機械式的速凍車皮,缺乏規范保溫式的保鮮冷凍冷藏運輸車廂,冷藏食品運量僅占總貨物運量的1%。公路運輸中,易腐保鮮農副產品的冷凍冷藏運輸只占運輸總量的20%,其余80%左右大多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因此造成腐爛損失嚴重,物流成本大大提高。我國物流費用占國內生鮮農產品總成本的70%,比國際上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生鮮農產品從采摘、包裝裝卸到運輸、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大量的技術問題,使得農產品的物流過程成為既消耗成本,又降低品質的過程。

1.2 配送中心功能缺失,效率較低

配送中心管理不規范。現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包括如下功能:進貨、整理分揀、加工、儲存保管、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目前,我國農產品配送中心主要有三種具體形式,一是以超市等大型采購集團為依托,以組織貨源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二是以促銷本地農產品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以本地團體客戶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生鮮易腐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業務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而專門針對生鮮易腐農產品的物流服務更是微乎其微。

由于物流配送規模小,多數連鎖經營企業統一配送率只有40%~50%,造成人員閑置,運輸設備不能充分利用。且由于配送率低,造成整車裝載率低,而回車空駛率高,這不僅浪費了大量運力,而且送達速度慢,貨品保證率低。

1.3 農產品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

人才缺乏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我國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還非常落后,職業教育更加貧乏,通過委托培訓方式培訓員工的企業也不多見。

物流人才是全國短缺人才之一,熟悉農產品連鎖經營的物流人才就更加匱乏。目前僅有少量的農村經紀人從事簡單的農產品運輸,在農產品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以及為上述各個環節提供裝備和配套服務的諸多領域存在較大人才缺口。

2 我國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發展之對策

2.1 積極發展冷鏈物流系統,選擇合適的配送模式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首先,政府需對冷鏈物流進行政策引導和扶持,支持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其次,加大物流配送主體培育,加大第三方冷鏈物流在農產品物流的比重;最后,銜接好冷鏈物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環節,形成區域內的農產品綜合物流配送體系,努力實現倉儲、運輸高效安全化,商品配貨電子化,提高管理水平。

2.2 加強供應鏈管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連鎖經營在充分利用內部資源的情況下,更加強調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在消費者需求驅動下,通過各職能分工與合作(如農產品生產、加工、配送、連鎖銷售等),通過共享的過程控制(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實現共同的目標。

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配送中心可以成為連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的關鍵性節點。一方面,通過它連鎖超市可以向農產品生產基地或產地批發市場集中采購生鮮商品,減少中間環節,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通過農產品的初加工,可以有效提高生鮮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大大降低零售終端生鮮加工、管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

篇9

關鍵詞:農產品;農改超;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生鮮農產品是人們除糧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國外資料顯示,歐美發達國家生鮮農產品超市銷售比例達80%以上,是生鮮農產品銷售的最主要業態形式。我國自2002年初福建省福州市進行了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后,國內各大中城市紛紛效仿,但隨著一些地區 “農改超”的失敗,對 “農改超”的認識從樂觀變成悲觀。如何辨證地認識“農改超”問題對各地政府進行農產品流通的深入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改超”的主要原因

我國鮮活農產品零售經營業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依次經歷了國營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農貿市場(20世紀80年代)、從事生鮮經營的普通超市(20世紀90年代初)、生鮮超市(2002年起“農改超”的推進)幾個階段。“農改超”之所以會產生并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改革中的重要領域,有以下主要原因:1、現代流通業的發展,連鎖超市大規模、大范圍組織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成為可能。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日益關注食品安全,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及清潔舒適的購物環境推動了 “農改超”的進程。3、農業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解決要求必須要有真正的市場主體引導農業生產。理論界認為,生鮮超市尤其是大型連鎖生鮮超市會以其先進的信息技術(如:POS系統)在一定規模的市場中對農產品需求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反饋從而直接指導農業生產;另外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及超市自身發展的需要,生鮮超市可能以定單農業的方式穩定生鮮食品貨源,持續經營,同時對農戶而言則穩定了需求降低了市場風險。

二、“農改超”前后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的變化

1.“農改超”前農貿市場條件下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方式

在農貿市場為終端的條件下鮮活農產品參與者眾多,包括生產者、進口商、運銷商(中介組織)、大量零售商和消費者,因此其流通環節很長。另外,農貿市場僅是生鮮食品交換的場所,為大量零售商販和消費者提供交易平臺,不具有商品所有權,因而不是農產品的流通主體。

2.經營生鮮農產品的綜合超市(超市具備生鮮區)下的農產品流通方式

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需要有相關加工配送中心及市場采購部門進行供應。超市生鮮經營首先是超市為應對競爭而產生的,但由于當前我國超市規模普遍不大,超市連鎖業還處于發展時期,超市生鮮區因規模限制,目前絕大多數經營生鮮農產品的超市并沒有對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其他環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但誘致了銷地批發市場的主體化。

3.達到規模條件下的生鮮超市生鮮農產品流通的組織方式

規模條件下生鮮超市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參與者有生產者、進口商、運銷商(中介組織)、超市系統以及消費者,其流通層次明顯減少。與前兩種形式相比規模較大的生鮮超市經營會通過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較少的流通環節、便捷的銷售服務、安全的產品質量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趨勢;同時它以利潤最大化為其目標之一,會從各個環節去控制成本,從而降低生鮮農產品的價格;另外為尋求長期發展,生鮮超市必須要對產品的質量安全負責,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因此,生鮮超市的出現標志著從事生鮮農產品的真正零售主體開始出現,它對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及農業部門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我國“農改超”的現狀

我國“農改超”自2001年福州永輝試點,到2002年初福州市政府專門成立“農改超”領導小組,對“農改超“進行統籌規劃,再到各地政府大力推動試點經歷了近七年時間,經媒體報道和筆者了解的“農改超”情況從各地“農改超”企業的結果來看,歸納起來有幾種情況:

(1)全面退市或轉型:如廣州家盈和家宜;廈門如意;福州久佳、洋下和好日子;南京和杭州的“農改超”等。

(2)以不變應萬變:從連鎖經營之初就以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為特色的企業,例如深圳民潤;武漢中百等。

(3)成本導向,向下兼容:嚴格控制店鋪資金投入和經營成本,店鋪的經營形式也因此向農貿市場回歸,例如廈門超大。

(4)從“農改超”到農加超:以市場和消費為導向,從“農改超”到借助農貿市場人氣的農加超,例如南京蘇果。

(5)從“農改超”到多元化:成功借助“農改超”起步,并經過轉型,走向生鮮超市、大賣場和便利店等多種業態,例如福州永輝。

(6)商業地產式“農改超”:重慶的“農改超”以商業地產銷售返祖方式,借”農改超”之名行房產銷售之實,例如重慶龍寰等。

從以上資料顯示中我們看到,‘農改超”的推行效果十分不理想,不少“農改超”企業迅速地走過了閃亮登場、快速發展、鎩羽而歸的三個階段,周期在一年甚至半年左右。為什么“農改超”從理論上具有滿足社會需求和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征,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其進行本質及辨證的思考。

四、對“農改超”相關問題的辨證思考

1.對“農改超”內涵及模式的思考

許多研究者認為:農改超是指通過政府政策的鼓勵支持,引導相關主體(主要是龍頭企業)按照超市化經營理念對原城市農貿市場行生鮮超市化改造,使其成為經營主體組織化、經營產品標準化、經營方式超市化及服務規范化,以經營生鮮農副產品為主的超市,并對經營生鮮農產品規模達到多少才能稱之為“農改超”之后的生鮮超市制定了明確指標。而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導致商品流通渠道的多樣性。從現代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角度來看,多種渠道會同時并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就我國當前農產品的流通形式而言,“農改超”的定義應進一步修正和延伸,即農改超是基于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全方位改造,它是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集合,既包括“農改超”,農加超,也包括各種果蔬、肉類等農產品專賣店,以及原有連鎖超市生鮮區經營,同時也不排斥通過升級改造,能夠達到農產品安全標準的農貿市場,“農改超”應該是多種模式并存,建立于多元化之上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所以,應把 “農改超”進一步理解為現代農產品超市化經營。

2.對“農改超”的目標的思考

“農改超”的目標,在我國初期“農改超”的有關規劃文件早有說明:一是商貿流通現代化;二是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為生安全水平。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非常突出, “農改超”作為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越來越清晰地定位于: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只是達到這個核心目的的方式之一。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許多通過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后的生鮮超市,包括政府扶持的試點項目,其賣場無論是商品保鮮、陳列方式、設備配置和管理水平遠遠達不到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終端銷售的要求。除有投資者的投機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制定出發展規劃及有效地“農改超”準入制度和評價標準,以及后續問題的應對措施。因此為推進“農改超”目標的實現,長遠的規劃和對可能出現問題的預警及配套措施是重要保證。

3.對“農改超”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關系的思考

有觀點認為“農改超”能夠解決生鮮農產品安全問題,這也是導致“農改超”受挫的主因之一。筆者認為有關于生鮮農產品的安全與鮮度問題應體現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如果僅僅寄希望于“農改超”即僅通過終端改革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忽視了來自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環節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是幼稚單一的。 “農改超”的實踐令我們逐漸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要從源頭抓起,要從整個農產品和食品供應鏈的多環節入手,齊抓共管;農產品銷售渠道改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思維方式的更新,以系統思維代替過去的單點思維,從農產品大流通系統的角度看待“農改超”。

4.對“農改超”中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思考

“農改超”之初,許多企業盲目跟風,除了經營模式相似外,還忽略了生鮮食品經營需要較高水平的管理與技術,同時目標顧客不明,沒有明確的定位,因此許多企業紛紛倒下,因此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應做好行業進入決策、準確定位決策及高效管理決策。

5.對“農改超”中政府角色的思考

政府在“農改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政府行為主要在于如何創造制度、政策、法律及消費環境,從而更好的推進“農改超”的進行,因此政府應做到:1、充分認識和把握好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場運作規律的關系,應有所為,有所不為。2、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農改超”重點環節的投入;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和力度,建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保障體系。3、加強政府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以及零售行業發展的系統研究規劃;“農改超”后續發展要有流通環境配套,特別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范管理,“農改超”企業的農產品直采直配,要關注農產品流通渠道上下游之間的產業協調,鼓勵發展農產品和食品半成品加工產業;充分考慮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結構,建立“農改超”企業的登記審核制度,鼓勵有規模有實力的連鎖企業參與,減少投機性以確保實效;注意“農改超”的試點和扶持,做好布局規劃引導,避免“農改超”企業之間過度競爭導致的低成活率;在農產品加工配送等重點環節,加強政府在難點攻堅上的政策協調和投入。

五、結論

在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問題日益突出的時候,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環節之一,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長期課題。“農改超”或是農產品超市化經營從理論及實踐上都說明了其對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保障,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信息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都有著重要意義,其發展方向是正確的。本文通過對農改超理論與現實反差的思考得出以下結論:(1)“農改超”應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可理解為農產品超市化經營,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參考模式。(2)要實現“農改超”的目標,政府和企業的長遠規劃和配套措施是保證。(3)解決生鮮農產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和企業必須要從農產品大流通體系出發,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系統進行全面的改革。(4)“農改超”之后,企業是市場主體,因此企業要提升市場競爭力與贏利水平必須做出科學的進入、定位與管理決策。(5)政府在農改超中應真正起到政策、法律環境保障和宏觀調控的作用,才能保障農改超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朱愛武 石河子大學經貿學院

沙莎新疆人民出版社

參考文獻:

[1]陳麗華.專營生鮮超市的取勝之道[J].商業經濟文薈,2002,(4):34-36.

[2]胡定寰,俞海峰, T. Reardon.中國消費者超市購買生鮮農副產品消費行為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 2003,(8):26-28.

[3]胡定寰. 農產品“二元結構”論――論超市發展對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影響[J]. 中國農村經濟, 2005,(3):1218.

[4]楊萬江,李劍峰. 城鎮居民購買安全農產品的選擇行為研究[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5,(10):55-57.

[5]周潔紅,姜勵卿. 影響生鮮蔬菜消費者選擇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方式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消費者的實證研究[J]. 浙江統計, 2004,(11):22-24.

篇10

“菜到啦”成立于2015年1月,其創始人谷元福在中興通訊工作過六年,應該算是一位技術派、同樣是一位跨界創業者。2015年底獲得500萬元天使投資,是一家菜場O2O電商平臺,上線時意在為菜場商戶及買菜用戶打造一個C2C的電商平臺,一方面幫助商戶獲取更多訂單,另一方面讓用戶買菜更方便。

2017年2月24日“菜到啦”公眾號宣布關停,已經停止現有生鮮配送!

在外界看來,最后把錢燒光了,之后又沒有太多的錢進來,從而導致失敗。

但,我們要不要回過頭來思考:遇到的問題、痛點是不是也在我們身上發生呢?

成本與利潤問題

大家都說生鮮電商一直沒有盈利的關鍵是整體利潤沒有上來。

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子商務的毛利率平均可達30%至40%,其中海鮮產品最高,達到50%以上,凍肉類20%至30%,水果次之。

這一數據看似生鮮利潤很高。但生鮮電商的人力成本、推廣成本、平臺維護、物流等成本與投入更是多得嚇人。

創始人谷元福幫大家算了一筆營收賬。客單價約80元,日均訂單300單,平均毛利36%,履約成本(包含分揀、包裝、物流等成本)約13.52%。后來,隨著業務的擴大,谷元福決定用蜂鳥進行社區配送來解放自有人力,蜂鳥一單費用6元。履約成本上漲為17%后,一單利潤約為15元,月利潤約為13.5萬元。在較低的人力成本下,公司月開銷不到10萬元,已略有盈利。但是如果人員薪水上漲,或者擴大規模,沒有資金支持,仍然是岌岌可危的。

每一個環節扣除后,又有多少能成為平臺的利潤呢?

供應鏈問題

供應鏈最可怕的就是“有訂單,沒有貨供應”。

當前,生鮮O2O的供應鏈都不是自己來做,而是把供應鏈交給商戶來完成。因此,一旦商戶供應鏈出現問題,同樣會危及平臺的口碑與服務。

有關供應鏈問題,谷元福認為這也是導致業務受阻的重要問題。原先接入了五十多個菜市場,但公司運營上規模了之后,很多菜市場的商戶忙不過來,沒辦法進行配送,所以用戶的流失率就很高。

或許,因模式不同,生鮮O2O模式不做供應鏈,只做鏈接者。但也有很多B2C或者B2B生鮮電商模式都在自己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或者找大B端合作,或者自建基地。

品控問題

本來,農產品就是沒有標準化的,談品控的確很難。同時,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又特別看重。作為生鮮電商平臺來說如果加大品控管理就必須要投入更多資源與錢。而生鮮O2O平臺的品控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品控出問題,平臺客戶就會流失。

融資之后,決定自建物流團隊上門配送,收取商戶返點,負責物流的人員一共有60來個。每筆訂單提高返點費用,商戶又會漲菜價。而且做平臺在產品的品質和價格方面都不可控,但品控其實是做生鮮的生命線。最終平臺模式以一個月虧損五六十萬元的結局告終。

我國農產品生產分散化,也讓生鮮電商缺乏在上游的控制力。為避免投訴,生鮮電商不得不在購買貨品后自行分揀選貨,這必然帶來貨損的進一步提高,加之生鮮電商的貨源渠道和線下實體區別不大,議價能力并不高。

因此,如何在品控上發力,需要生鮮創業者去創造出一套更新的模式。

規模效應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整個生鮮產品的零售總額大概有2.5萬億元,線上交易僅占1%。因此,規模效應成為生鮮電商盈利的重中之重。

資本寒冬期,沒有規模的生鮮O2O企業并不被看好。

在生鮮電商行業里,資本是很關鍵的推動力量,但僅僅有資本還不夠。隨著生鮮電商的加速發展和規模升級,未來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規模也將會上一個臺階,而平臺具有的規模效應會變成非常強大的競爭力。

谷元福認為,規模效應一直沒有做起來,從而導致每一個環節都不盈利。由于當時客單不均勻,單量少的菜場一天幾單,單量多的菜場一天最多只能做30單,物流人員一個月工資在4500元左右,這就意味著虧損。

回歸商業本質

盡管生鮮電商有著多種模式或者說玩法,諸如B2C、B2B、C2C、F2C、O2O、移動電商、社交電商等,但在筆者看來,其商業本質只有一個:將食物“從農場到餐桌”的傳統流程優化。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從農場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到消費者餐桌上的食物,需要經過兩個鏈條:一是顯性的產品鏈,二是隱性的價值鏈。

從產品鏈的維度,通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生鮮電商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價格和服務;從價值鏈的維度,生鮮電商則一方面結合上游提升農產品品質,做品牌化建設,另一方面引導消費者,把生產者、消費者和渠道商的利益一體化,減少中間的信任成本,為整個鏈條創造價值。

作為生鮮O2O,“菜到啦”解決2個痛點:一個是商戶賺錢的痛點;二是消費者購買便利的痛點。

2016年4月底,“菜到啦”決定轉型為自營。因此谷元福的策略是用高價換高品,走略貴但相對高質的品牌定位路線,以獲取白領家庭用戶。為了減少庫存和損耗,采用以銷定采模式,白天用戶下單,晚上12點當天訂單截止。采購部門連夜去批發市場采購。商品入庫后,員工在后半夜進行分揀,黎明r按路線配送。清晨,干線物流把貨物運至社區,配送員再把商品統一宅配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