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22:3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過程中的質量保證
通過對我國近十年的開放教育的質量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的重點一直集中在教學的過程,最常見的研究大多數是對教學過程的研究,詞頻甚至達到了46.徐皓在對我國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之后發現,我國開放性教育在本體性上實現了很大的轉變,開放性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教育方式出現了“超體量”的趨勢,在嚴冰的研究中指出,開放性的教育體系對教學過程的研究不斷加深,數量的不斷擴張開始向著質量的提高發展,教育的本源性開始出現回歸趨勢,開放性的教育更多的將目光集中在教學的過程上來,所以當前我國的開放性教育不在是單純的靜態教育模式,而是開始轉向動態模式發展,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體系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學過程的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導意義。轉型期的質量保證,必須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根據自身的特色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保證自身教育的質量問題。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化,為了提高辦學質量,手段是非常多的,體現出多元化趨勢。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頻次是5,“開放教育試點”的頻次為2,這都顯示出我國在轉型期進行質量保證已經開始進入到國家開放性的大學階段。
(二)質量的本體性研究
在研究包括“質量”因子詞項的70個關鍵詞之后,發現9為“質量”詞頻,在質量本體性研究占據的比例為12.86%,和開放教育存在和進步相比占據了份額很大,葛道凱(2004)著重認為“提高質量”非常重要,2為它的詞頻,在該范疇研究中占據的比例為2.22%,從另一方面得出2004年之前過多的強調質量,而對質量保證的關注度持續降低,“質量觀”促進了開放教育的實踐,直接左右了質量標準的建立。可是對質量觀的重視并沒加大,詞頻6,比例為詞頻6,“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相比,詞頻13,兩者相差無幾。“質量管理”屬于質量干預,“質量保證”屬于內發性和自動性的效能意識。兩者旗鼓相當,這就代表了轉型期開放教育的質量保證開始了舍棄了被動管理,轉為主動維護,辦學質量也開始不自覺的發生了變化,內部主動保障代替了被動的監督管理。
(三)剩余維度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教學過程的質量保證和大學的轉型期質量保證將教育體系的本體性完全顯示出來,一共包含了13個維度。但是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維度一般是21個,所以還有8個維度沒有納入研究陣容,這些都被歸為剩余維度,其中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王赫和藍斌對于如何構建教學過程的保證體系進行了探討,戴國良和陸海云對于教育資源的質量保證進行深入分析,對于一些現實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時錦雯從我國當前的開放性教育實際情況出發,對質量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分析,對于一些延伸性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對于如何構建開放性的質量體系和評估方法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陳信、鄧幸濤、王正東等對于國內外的開放性教育體系建設進行對比分析,為我國開放大學質量的相關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依據。
二、討論和思考
篇2
[關鍵詞]大學教育;文學教學;審美教育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使得我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文化體系,給我國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藝術條件支持。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性來源于創作者的審美意識,當讀者在品味文學作品時,也是在感悟創作者的藝術審美。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學在對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比較忽略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使得大學文學教學忽視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影響我國大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
一、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現狀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呈現出多樣化以及多層次化的優勢特點,繼承和弘揚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學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著大量的專業性知識人才,給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學文學教學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對大學生開展文學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我國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文學素養。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大學在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采用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填鴨式”“灌輸式”等,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文學教學,壓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大學生對文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從本質上影響著文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沒有得到顯著激發,影響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同時有些大學教師有著錯誤的教學理念,將自己的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用理論知識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藝術思維,在影響學生興趣的同時,制約著學生的審美意識發展。
二、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審美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在大學文學教育中對大學生開展審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感染大學生的情感世界,豐富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得大學生在實際學習的環節,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學習需要掌握的知識,并能夠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識別能力。大學文學教學對學生鑒賞能力的要求較高,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學生在文學教學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從而形成美的道德素質。同時在大學文學教學環節,實施審美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幫助大學生形成抽象思維,提高大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觀察能力,優化大學生的智力,使得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三、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展開
(一)挖掘文學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大學教學相比較其他教學體系,更具有成熟性和理智性,這就使得大學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均衡愉快與嚴肅之間的關系,大學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枯燥的文學素材進行深加工,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大學生對文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大學生能夠深入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比如大學教師要從固化的理論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改變傳統文學教學集中對寫作手法、環境分析以及背景分析的理論教學,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藝術以及情感刻畫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作品藝術鑒賞學習,讓大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從發現美的環節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最后能夠感知到該文學作品的整體藝術美。這種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集中提升,并且在學生對多種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鑒賞的時刻,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美感,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二)形象分析塑造心靈美。在實際的大學文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適時地對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具體信息進行分析,從而逐步地將文學作品中隱含的形象美展現出來,激發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美感產生一種向往之情,使得大學生注重自身心靈美的塑造。比如教師在講述某文學作品時,可以先將文學作品中涵蓋的文學素養進行提煉,從而引導大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幫助大學生走入文學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內心,最后教師設計作品模擬情境,讓大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與人物對話,幫助大學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藝術。(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興趣。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顯著的提高,在興趣的刺激下,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較強烈的文學作品,使得學生的閱讀興趣被顯著地激發出來,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索閱讀的興趣,使得教師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藝術美,引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中的藝術魅力,形成較為強烈的閱讀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在大學文學教學中,對大學生加強審美教育,可以顯著地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文學素養,使得大學生塑造心靈美,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李靜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倩.淺談當代大學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亞太教育,2016(15):79.
篇3
1.1英語翻譯教學地位薄弱
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在整體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弱勢,很多學生由于從未接受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指導,在翻譯實踐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和語言障礙。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強調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大學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指導思想在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上并未給予足夠重視,“譯”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在課程設置上,翻譯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基本上是作為補充課程來講授的,沒有正式開設翻譯課程?!洞缶V》規定基礎階段四個學期的英語課均為必修課。英語寫作、翻譯技巧、英語口譯等為選修課,安排在四個學期基礎英語課程后。但由于我國絕大部分高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的不足,在基礎階段之后,很少有學校能夠開出面向所有學生的應用技能選修課。加上近幾年的擴大招生,師資緊缺情況更為嚴重,能夠開選修課的,不過寥寥幾門,只是起了點綴門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學中造成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上課的學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學生沒有機會上課。
1.2翻譯教材缺乏質量
在教材方面,大學翻譯教學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缺乏高質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師,也缺少研究機構。目前公共外語采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系統全面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的獨立單元,大多只是在課后練習中有一些漢譯英單句練習或零星穿插的英譯漢練習。這些翻譯實際上是一種造句練習,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課文中的句型和詞匯,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同時,如果過分強調這樣的翻譯練習,會使學生誤以為只能有一種譯文,語言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從而形成死譯、硬譯的毛病。近年來盡管出現了不少翻譯教材,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教師仍以舊的翻譯教材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師感興趣或熟悉的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練習,教學安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傾向,教學效果不理想。就考試項目設置來看,近年來,各類英語考試試卷的主觀題的比重逐步加大,這一變化不僅涉及英語專業學生的各類考試,如英語專業4、8級考試(TEM4/TEM8),同時也涉及大學公共外語考試,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CET4/CET6);不僅涉及全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同時也涉及各種出國留學考試。翻譯題型,特別是英譯漢題型在主觀題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從試卷整體來看,翻譯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試題也缺乏規范,題型單一,測試目的不明確,覆蓋面較窄,試題內容往往局限于對學生詞匯和某些固定結構的測試,很少能夠涉及到需要檢查的知識和翻譯技能,難以有效地與相應的教學階段接軌;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把重點放到了追求通過率和應付考試上,客觀上降低了對學生實用英語能力的要求,其結果就像有的學生說的那樣,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
2應用英語翻譯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實用翻譯為支持科學研究,溝通地緣政治談判,幫助跨國公司尋求海外市場,促進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的告訴發展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與合作。翻譯---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政策的推進,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為減少“走出去,請進來”的絆腳石,社會各界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越來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國外開展銷會時把“可供合作出版書目”譯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據說后來無人找他們合作,也許與翻譯錯誤有很大關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現一些“中國速度”、“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名詞,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產生濃厚的興趣,近而來到中國了解中國。然而因翻譯卻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一位美國游客在一個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譯為“MountThreeSisters”,覺得好笑,因為mount可作為動詞,在美國俚語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賓語又是threesisters。因此應該為Three-sisterMountain為妥。因此,社會對外語教育給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國際化、應用型的翻譯人才,促進對外經濟合作、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成功達到“為中國與世界對話”,展現中華民族的強大與魅力。另外,聽、說、讀、寫、譯是相互貫通,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欲“聽懂”需要在頭腦里有“譯”的思維和意識,“聽懂”就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欲“說明白”也許要把母語思維,文化內涵轉換成受話者能接受理解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實用的翻譯能力與時下受寵的聽說能力不但不沖突,還是提高聽說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譯領域中,交際能力亦即翻譯能力。
3提出對翻譯教學的建議
3.1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方法
但必須讓學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使用何種技巧,翻譯時應遵循一條原則---必須符合原意。為了使學生在將來工作中具備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文體的譯法,包括調查報告、新聞、合同、通知和啟事及各類信函。另外社會急需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人才,所以還要培養學生科技文章的譯法,要求勤查專業詞典,切忌不懂裝懂,做到科學準確嚴謹。
3.2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語言教學觀認為,行為致使對外界刺激的習慣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種單純的由心理機制支配的行為,而人的語言行為是通過他的內在認識和情感力量而發生的行為,言語不是簡單空洞的符號,而是在特定場景中表達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譯做到“傳情,傳意”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帶入交際環境。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學過程必須交際化。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的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翻譯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教學目標,組織課堂活動。教師根據翻譯的目的給學生提供交際場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語際轉換,安排模仿練習,互譯練習,情景活動等,訓練翻譯思維,提高翻譯意識。
4提高英語翻譯教學的策略
4.1提升英語翻譯教學的比重
針對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各個高校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教學與“聽說讀寫”的教學聯合并重。并且還要適當的課堂上的翻譯教學,提升翻譯教學在整個教學任務中的比重。翻譯應該和聽、說和課文學習一樣在課堂上有相對一定的時間安排。其次,教材應該系統性的增加翻譯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譯的原則,(不拘泥于嚴復的“信、達、雅”之說)、翻譯的方法(例如增減詞,詞類轉換,選擇詞義等)、翻譯的技巧(例如重構,修潤,轉換等)、翻譯的忌諱(例如“字譯字,句譯句”)等。然而大學英語教師也應該自覺的給課堂更多的引進一些翻譯只是的了解和練習。
4.2適當的結合翻譯教學以及交際法的教學
目前的英語交際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口語教學”十分的正確,但是這并不是說傳統的翻譯教學已經沒有作用。相反的,適當的使用翻譯法可以有效的幫助教學。已經有專家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得出“學生的母語基礎在他的英語學習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帶來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語基礎,化阻力為助力,就能切實減少他的學習英語的困難”的結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講解課文中的一些長句、難句時,教師可以把翻譯練習與閱讀理解相結合,并同時告訴學生一些相應的翻譯知識,例如如何進行選詞用字、改變詞類、調整詞序、增詞減字、省略重復等等。再輔以相應的練習,加以復習概括。在翻譯時,學生也很難將其正確完成。主要問題是:(1)對狀語的位置排列不當;(2)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使用不夠靈活;(3)“invoke”“root”翻譯不準確,不知道用增減變字法。學生會翻譯為:“約翰納什西弗吉尼亞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證明,在普林斯頓,或在麻省理工學院,那兒他在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的書,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老師可以給出正確翻譯““在普林斯頓,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來解釋他的不諳世故”。點出句子里靈活翻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或在約翰納什50年代教過一段時間書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減詞變字(出身的背景)之處。如此經常在講解閱讀理解時,結合解釋翻譯技巧與訓練,再配以一定練習鞏固,定能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4.3加強翻譯練習,培養翻譯技巧
翻譯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翻譯技巧的訓練上,在翻譯課上究竟應該偏重理論還是應該偏重技巧,這在翻譯教學中一直是個倍受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對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學習翻譯的目的并非要成為專業的翻譯家,因此翻譯教學中似乎并不必要對其有很高的理論要求。在學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崗位之后,英漢或漢英翻譯也只是一項輔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譯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要教會他們如何盡量快速、準確的翻譯。況且現在的學生一般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翻譯理論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譯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感性知識的積累,還未上升到理性。對于這些處于感性階段的學生,應從技巧出發,進行一定的翻譯實踐之后再上升到理論高度。若是上來就講一大通翻譯理論,學生似乎很難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實踐之后,他們才能夠更好的理解理論。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理論的講解應根據學生狀況,稍加介紹,能初步啟發學生對翻譯這門學科的認識即可,而整個翻譯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翻譯技巧的訓練上。至于翻譯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譯家黃邦杰老先生曾舉過這樣的例子。有這么一句話:“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將之翻譯為:(1)“她歡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樣歡喜和別人在一起。”(2)“她歡喜和他在一起,勝過和別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別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歡喜的。”但其本人也認為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國話”。黃老先生認為譯者可以把重點放在考慮漢語比較句型的習慣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聰明、(更)高、(更)好看、(更)有辦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詞下功夫,即翻譯技巧中的“煉詞”。這樣這句話就可能這樣翻譯:(1)她覺得跟他比跟別人在一起更開心。(2)她覺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誰都開心。(3)她覺得跟他在一起最開心??梢娬莆樟朔g技巧之后,翻譯的路子有多么寬廣[2]!同時,翻譯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講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須給學生做大量的有針對性、實用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這些技巧的認識,熟練對這些技巧的運用,從而才能真正達到提高翻譯能力的目的。
篇4
(一)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的基本要求
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要求不論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只要是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勞動都是值得提倡的,都應該得到肯定。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障。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是在堅持理論觀念下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持三個代表推行的先進生產力的要求,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作用
1.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確立是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一觀念的確立為全社會尊重勞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保障。2.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保障了社會群體之間的開放和平等,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流動體制,推動了和諧社會的發展。不同類型的勞動之間,制度性的障礙被消除了。
(三)和諧社會理念下勞動觀念的三個原則
和諧社會理念要求保障平等、和諧、互助互利的勞動關系,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堅持一下幾個原則。
1.勞動的平等原則
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使大學生形成了平等的勞動觀念,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一切能夠有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勞動都是平等的。
2.勞動的合作原則
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勞動觀念使大學生形成了合作勞動的觀念,勞動者之間的合作是實現社會大生產的重要條件,合作勞動的觀念可以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集體主義觀念。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的社會主義公平教育的理念
(一)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公平觀念
公平是經濟社會各種關系的重要體現,是人們對于社會以及發展的看法。和諧社會理念下公平的實現主要是依靠制度來實現的,制度的公平性保障了人人都可以平等去競爭,在進行社會資源分配時,主要是按照社會成員對其需要進行分配,沒有絕對的公平。制度下的公平是指人們可以平等地參與到競爭中,而強調結果的公平,則是強調社會資源的分配時平均的,結果的公平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諧社會理念就是滿足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力,制度的公平來確保自身的權利不被侵犯。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大學生公平觀念教育
在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制度公平保障了人們可以享受平等的權利,可以通過制度維護自身的權利,可以平等地參與到競爭中,避免不公平的競爭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公平觀念可以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大學生對平等觀念理解比較透徹,對資源分配的平等比較在意,而對制度公平卻沒有深入的了解。所謂的制度公平,必須實現按需分配,強調多勞者多得。在和諧社會理念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對公平觀念的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公平有新的理解,使大學生摒棄結果公平的想法,改善大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只有在和諧社會大背景下,對大學生的公平觀念進行教育,才能培養出一批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的大學生,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大學生才能放平心態,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為社會作出貢獻。
三、和諧社會理念下的人生觀與創新理念的教育
(一)和諧社會理念體現了對大學生人生觀建設的要求
人生觀的形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大學生必須樹立以為指導,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以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己任。尤其是在和諧社會的理念下,應該高度重視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培養,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促進人格的完善,保障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創新精神的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培養大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運用新的方法處理問題,以創新的理念來迎接機遇和挑戰。
篇5
為了收集到各大高校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計劃的情況,研究人員詳盡地制定了調查問卷,并在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合肥工業大學下發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均為專門人員隨機發放,一共下發了250份調查問卷,有13分問卷沒有收回。
二、調查結果
1.當前安徽農業大學的招生情況
受訪人員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40歲,性別基本呈對半分布。大部分受訪人員的受教育程度都是本科,有一部分受訪人員只有大專學歷,極少數的受訪者具有初中學歷。上述調查結果證實了,“一村一”計劃囊括的人才層面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差別,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學習狀況
(1)專業不同導致工作開展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受訪者所修習的專業基本圍繞在獸醫、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以及養殖、園藝這幾個專業當中,專業分布比較集中,有利于集體教學的開展。
(2)受訪者的自主學習時間有較大的差異。不同的受訪者來自于不同的學校,學校的情況各有不同,導致不同的學校開展遠程教育的情況有一定的區別。遠程教育的相關知識一般只能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假如學生沒有一定的自覺性,學業很容易耽擱下來。
(3)真正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學生對教學的領悟不同,所喜愛的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區別,有的學生喜歡教師集中授課,有的學生喜歡自主學習。
(4)通過學習來保證遠程教育服務在遠程教育當中,通過學習建立起與服務間的支持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提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普及率的關鍵性方式。在本次調查所涵蓋的電視大學當中,大部分學校都能提供教材、錄像等資料,都有較好的校園網建設基礎。這也是“一村一”計劃開展的基礎。
3.使用網絡來解答學生的問題。
在“一村一”計劃當中,學生的自身情況不同,學習的實際效果也有一定的區別。由于學員的年齡差異較大,有的學員并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識,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速度也比不上年輕學員。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教師不能保證及時進行解決,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教學來解答自己的問題。
4.充分利用大量的學習資源。
學會利用學習資源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一村一”計劃當中,教學機構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在開展后繼調查之后發現,大部分學生十分贊許這種學習方式。
5.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
學生的自主學習要建立在豐富的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在傳統紙質教材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希望能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視頻,還要有網絡文本等資源。根據學生這樣的需求,學校應當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保證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6.通過高質量的工作來提升學員滿意度。學校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參與“一村一”計劃的積極性。學生對學校工作是否做到位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對學校的工作水平做出了自己的評價,評價的結果得到有效反饋。
三、結論與建議
1.在上述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文開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了“一村一”計劃應當注意的幾點。
(1)在該計劃當中,學員年齡層次較大,最小的25歲,最大的超過40歲,并且受教育程度較低,計劃開展有一定的難度。
(2)參與該計劃的學員都是以服務鄉村教學為目的,一般來說,學生由園林技術、鄉鎮企業管理以及行政管理這幾個專業組成。
(3)為了進一步貫徹該計劃的初衷,學校對日常工作開展了堅實的支持工作,學員也普遍肯定學校在這方面做出的努力。由于校園網更新較快,網上解答較為及時,學生日常有什么不懂的也能及時得到解決。即便如此,這種新的學習方法還有待普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書本學習為主。
2.在“一村一”計劃實行了八年之后,有了一定的地方基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1)提高基層人才選拔的質量。為了推動“一村一”計劃的發展,地方招收的計劃參與學生要有一定的基礎。在學生報名之后,首先由黨委、工委對學生進行評估,當學生自身素質滿足計劃所需之后,再上報給相關大學進行匯總,研究學生的錄取工作。因此在整個評選過程中,社區選拔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從基層就開始重視對高素質人才的選擇,才能確保計劃的高質量執行。
(2)確保培養過程的高質量。以往的教學工作當中,由于教學形式死板,對學生的吸引度有限。而在“一村一”計劃當中,教師應當學會用遠程教育作為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的因素。只有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讓其學會自主學習,這也是我國高校教學的最終目的。
(3)優化不同專業之間的關系,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在“一村一”計劃當中,服務對象為廣大農村基層。安徽農業大學有的專業與農村工作直接聯系,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有的學校專業設置存在較大問題,專業體系不穩固,導致一些專業畢業人才與農村基層聯系不緊密,到農村之后工作也難以開展。因此學校都應當靈活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積極引進農學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學校應當靈活分析自己的教學系統,結合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研究,確保學生能快速地融入到農村工作當中。
篇6
一、體育互動教學意義和要求
1.師生互動是促進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
高校體育課堂體育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互行為是體育活動和教學過程最為基本的表現形式,只要教學行為存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行為就會產生,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能夠很好的了解學生,感知學生基礎和學習現狀,很好地反饋學生信息,進而更好地改進教學方式,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學生的及時反饋,對教師的教學成績也是一種很好地肯定,從而很好的激發教師教學的潛力。學生和老師的互動,能夠很好地向教師展現自己的基礎、不足和需求,以便教師更好地指導自己;同時,自己的學成績和體育基礎能力的提升能夠得到老師的及時關注和肯定,教師的表揚和激勵能夠激發學生更進一步努力,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邁進,提升自己的體育成績。所以,教學互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很好中介,能夠很好地協調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2.師生互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互動過程中,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才是判斷一節課的重要標準,教師的教最終要落實在學生的學上才有效果。師生互動能夠很好地突出學生主體,教師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更高效地學習,在互動教學中合理的引導、及時的激勵、科學的評價對學生都是很好地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性別年齡特征,在互動教學中揚長避短,很好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鍛煉習慣,讓學生盡可能的喜歡上體育課,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發掘學生的潛質,推動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3.互動教學實施的條件
互動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要想真正實現教學互動,教師應首先改變教學觀念,努力創建和諧師生關系,只有在民主輕松的環境學生才能愿意跟老師進行交流互動,才能很好地實現互動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高校體育老師在學生眼里是最為嚴厲的,每個學生都對體育老師有一種素來的敬畏心理,尤其是女生,都比較害怕體育老師,因此,大學體育老師首先應給學生展現自己溫和、平易近人的一面,讓學生從心理上消除敬而遠之的習慣,拉近和學生的心靈距離;同時,更多發揚民主,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選擇的權利,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才會和老師進行很好地互動,更好地喜歡上體育老師、喜歡上體育課,提高學習成績。
二、體育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策略研究
(一)言語互動
一直以來,教師教學的主要的憑借都是語言,盡管現代教育技術日益發達,但是語言教學的主體地位依然是最為重要的教學手段。體育教育中師生互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言語互動需要教師引導。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訓練什么并引導學生合理練習,而教學的關鍵在于體育教師如何更好地借助語言進行引導。傳統教學中,學生一般都是被動接受,學生都會有一種受動心理,他們都很少體現出自己的意愿,一般都不敢和教師主動接觸,不敢和老師主動交往,更多地是根據教師安排被動接受理論,技能訓練。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盡可能地利用語言優勢,從語言上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用語言來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來更好地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語言溫暖學生,用語言傳遞感情,用語言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更好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努力鍛煉,和學生形成情感共鳴。
2.語言互動需要體現師生的雙向互動。
體育互動教學應是雙向交流,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更好地傳遞感情,傳授知識,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應很好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信息,以便更好地教學。而學生在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及時的向老師反饋信息,以便教師更好地指導。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在民主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生動輕松的雙向語言交流,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表達個人觀點,反饋學習情況,提出合理要求,教師應具有很好地應變能力,學生的即時反饋能夠增強語言互動教學的有效性。
3.言語互動要增強感情投入
教學不僅是在教授知識,提升能力,也是在傳統感情,進行情感交流,互動教學中,語言教學應突出情感性,沒有情感的語言就是生硬的信息符號,而教師語言是情感和信息的符合體。要想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教師應改變刻板的說教,用更富情感的語言打動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表達意愿,反饋信息,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二)非語言互動
體育教育和其他學科教學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非語言教學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接受的外界信息有將近80%是通過視覺來獲取的,因此,非語言教學在大學體育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師生互動教學中非語言教學互動甚至比語言互動更為重要,尤其是教學過程中一個眼神就能給學生以極大的鼓舞,學生一個表情就能很好地傳遞出自己對體育專項的好惡和理解程度,還有跟多的面部表情語言、手勢語言、體態語言以及各種距離語言等等,都是師生互動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的。
在大學體育教育中,體育教師一般都會涉及講解提問、評價、觀察,都會附有較為豐富的非語言信息,學生也會在聽課和訓練中很自然地流露出諸如緊張、自信、害怕、心不在焉等信息,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非語言反映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以更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效率。教師在學生緊張時運用一些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可以很好地活躍氣氛,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和單純的語言教學相比,非語言互動教學更為豐富有效,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學生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更愛體育,學好體育。
篇7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當前高等教育院校鎖培養的大學生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明顯,社會發展對大學畢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培養學生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在這種矛盾的發展之下,人本教育理念的概念被提出來。這種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培養的人才更加全面,學生的潛力能夠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這一教學模式首先在大學教育中開展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二、人本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所謂人本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題,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提倡人人平等,以學生本身知識的增長作為目的。這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種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地方主要是拋開了“填鴨式”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不同個性,實行個體化教學。
(二)人本教育的必要性中國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富強,離不開教育,而傳統教學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進行人本主義教育,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高到更高層次,不斷重視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層次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人才。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大學教育也要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人本教育正是適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被更加的重視,學生的潛能和特長被更大程度的激發了出來,學生的自身素質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人本教育理念在大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一)改變傳統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束縛了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阻礙了大學生思想的升華,對大學生的管理過于死板,違背了大學應該是紀律性和自由相統一的學術圣地這一概念。人本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往傳統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大學要把學生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學風逐漸放開。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體現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提升,將學生的實踐性不斷加強。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兩方面:首先,加強實踐性教學。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即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張揚個性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經過正確的引導,最終能夠轉變為其內在的素質。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要逐步實現平等化。大學教育不能延續高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也不能是傳統的從上往下的灌輸式教學,而要引導學生重視學術性探討,轉變師生關系為平等的交流關系。
(二)改變傳統大學教育教學手段當前社會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大學生思想非?;钴S,因此以往傳統的古舊的大學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對學生進行威脅,進行恐嚇等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管理就是要充分發揚學生特有的創造性和活力,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進行人性化的管理。對于學生的發散思維不但不能打壓,還要進行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發揮出來。人本教育最基本的一個觀點就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從學生的性格、感情和態度入手。因此,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消除學生對教師傳統的恐懼感和敬畏感,讓學生感覺到親切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了解學生的想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制定出特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正在做到因材施教。
四、結束語
篇8
1.強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把大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必須強化制度建設,以此規范人、管理人、教育人和引領人。民族學院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密切聯系學生的工作制度,諸如院領導接待日制度、領導聯系學生制度、領導干部聽課制度、目標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和學生工作例會制度等,面對面地傾聽大學生意見、了解大學生訴求,與他們進行深入交流。通過“以學生管理制度、學生工作制度建設為抓手,確保學生管理有章可循,學生工作有據可依……有效促進管理育人工作規范化和精細化”[2]。大學農牧學院堅持做到制度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先后制定或修訂完善了……52個規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促進了學生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3]。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堅持“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則,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學生為了一切”的工作目標,陸續建立了日常管理的相關制度,從“早操、宿舍衛生、晚自習檢查等方面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并與評獎、優、貸、補、勤等工作相結合,實行獎懲機制……”[4]
2.探索教育管理的創新實現形式。為使教育管理實現立體化和全覆蓋,各民族院校主動延伸觸角,逐步由課堂向宿舍拓展,由八小時之內向八小時之外延伸。民族學院深入開展校領導入住宿舍“結對認親交友”活動?!皬?013年秋季學期起,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先后分六批入住學生宿舍,每人入住一周,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他們“深入學生中間,聽取學生意見,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和學生交朋友拉家常……同時,學校出臺了《干部入住學生宿舍工作辦法》,擴大入住宿舍人員范圍,輔導員、班主任、科級干部及學校處級以上干部全部參與……通過開展星級宿舍評比、‘靜、雅、和’文明宿舍創建……寢室形象設計大賽及宿舍文化研討等活動,豐富了學生宿舍和生活區文化”[2]。大學同樣發揮宿舍在大學生教育管理的載體平臺作用,以“豐富宿舍文化共建和諧校園”為主題,于2012年舉辦了以“優秀宿舍評比活動、大學生宿舍文化征文比賽、評選宿舍文化消防安全宣傳展等系列活動”[5]為核心的大學生宿舍文化節。在2013年舉辦的第二屆宿舍文化節上,他們則以“青春智慧獻高原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開展了“大學生宿舍文化書法評選、攝影作品征集大賽、尋訪‘宿舍內民族團結、互幫互助’小故事”等系列活動,對創建“優美和諧的宿舍環境,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營造富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氛圍具有很大意義”[6]。
3.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提升育人品質。為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各民族院校不斷提煉校園文化內涵,并把教育管理內植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中。民族學院以特色品牌文化活動引領校園文化方向,常態化開展“校園歌手大賽、校園涂鴉墻大賽、演講辯論賽、民族服飾秀、手工藝作品展(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學術沙龍、青春勵志影視展播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校園處處有文化,文化時時能育人,充分發揮了校園文化育人功能”[2]。大學結合“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先后開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健康宣傳單發放、《大學生心理導向》課評優等活動,對培育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控制情緒、加強人際交往等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質產生了積極作用”。結合“五月文化藝術節”,開展了“書法、演講、原創詩歌朗誦、藏漢語辯論賽、師范生試講、ppt制作、宿舍才藝比賽”[7]等多項活動,發揮了校園品牌特色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解析
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以及國家的政策傾斜,自治區高等教育開始步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化階段,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有些問題是帶有普遍性或共性的,有些問題則具有特殊性,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教育管理理念傳統落后。部分民族院校表面上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教育管理實踐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招數不活,辦法不多”等現象,直接影響了教育管理的質量水平。一方面,強管理弱服務。部分民族院校教師不能正確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他們沒有認識到教育管理應以“增強服務意識、突出服務主題、提升服務品質”為前提,把有效管理寓于優質服務之中;沒有突出“服務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為各族大學生的成長進步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與之相反,他們繼續沿襲“規范人、管理人”的傳統育人慣習,管好大學生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在這種“強管理輕服務”的育人理念驅使下,在校大學生就像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一樣難于進行獨立思考,個性特征很難得到張揚,創造潛能難以得到有效釋放。另一方面,強灌輸弱引導。部分民族院校教師引導作用缺位或弱化,他們往往采取灌輸而不是引導、輔導或指導的方式教育管理學生,不是以師生雙方平等互動為前提,它更多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絕對服從,從而忽視了在校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
2.師資素質不是很高。民族院校具有起點低、底子薄、規模小等特點,尤其是現有師資整體素質不是很高,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無疑產生消極影響。一是在任教師素質不一。有調查統計,高職院?!皩B気o導員少,大多數仍然依靠兼職教師充任”??梢哉f,做好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而且需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專業知識”及“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社會工作、團體拓展等專業技能”,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尚無“一名畢業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8]的在任教師。部分教師職業素質不高,專業技能水平相對較低,隊伍建設嚴重滯后。民族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的僅四人”[9]。其他院校從事教育管理的教師質量同樣不容樂觀,長此下去勢必影響到全區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的質量。二是年齡結構不合理。民族院校從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師,年齡結構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態勢,年齡結構極不合理。比如,民族學院“43位輔導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34人,30-40歲的3人,40-50歲的2人,50歲以上的2人……近3年參加工作的34人,占總數的79%”[9]。三是學歷層次較低。據2008年統計,自治區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占3%,具有碩士學位的人數比例為30%”[10]。這一數字不但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他們絕大多數從事專業課教學或科研工作,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是具有本??茖W歷的教師。比如,民族學院43名輔導員中,“大專學歷6人,本科學歷35人,碩士研究生學歷2人”[9]。四是職稱結構不完善。2008年“高校的正高級職稱占總專任教師的4.1%,副高級職稱占總專任教師的22.4%,中級職稱占37.5%,初級占22%”[10],這一數字既未達到教育部《普通高?;巨k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的有關規定,與內地省市高校相比更是差距明顯。五是分布不均衡。民族院?!案黝惤處熢谖膶W類專業分配較多,在哲學、歷史學方面分布較少……”[10]從事教育管理方面的教師數量更是嚴重不足。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強化。從調查來看,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他們政治可靠,理想信念堅定,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但在部分大學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健康的思想行為,具體表現為: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迷茫,出現了“注重個人主義、忽視集體主義;注重實惠、忽視理想;注重索取、忽視奉獻;注重享受、忽視奮斗”[11]的傾向。部分大學生世界觀偏離,人生觀錯位,價值觀扭曲,他們強調個人利益至上,追求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尤其缺乏進取意識和拼搏精神。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現了困惑、迷茫和無所適從;有的厭惡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則強化了當官發財的思想意識”[11]。還有部分大學生缺乏理性思維,“對社會、人生缺乏宏觀把握……面對比較復雜的事情和局面,缺乏理性判斷,是非不分、黑白不分……做事缺乏對后果的預測和必要的心理準備,即不計后果,憑感覺,圖一時沖動和痛快做決定、做事情”[11]。更有些大學生深受宗教思想影響,據民族學院調查顯示,“有81%的區內學生認為他們受到宗教的影響……濃厚的宗教氛圍,不僅影響了他們正確的世界觀、文化觀的形成,而且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政治立場”[11]。大學生是自治區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是否過硬,對自治區的未來發展無疑將產生深遠影響。各民族院校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必須勇敢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教育管理職責,進一步強化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學分制給大學生教育管理帶來新挑戰。學分制作為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目前已在全國普及推廣,民族學院等也開始嘗試這種教學管理模式。學分制作為“雙刃劍”,在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的同時,傳統的以班為單位的學習形式逐漸被打破,出現了“同學不同班”、“同班不同學”的現象。受此因素影響,原本同一班級的大學生由于共同上課的次數減少,同班同學之間的相互交往次數顯著減少,班級的凝聚力、影響力、約束力和戰斗力嚴重削弱,班集體出現了離散性和虛幻化傾向。部分自我管制力差的大學生“懶、松、散”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以班集體為教育單元的傳統管理形式面臨新挑戰。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可靠接班人,還需借助班級這個載體開展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但受學分制的持續影響,每個大學生上課的時間不同,上課的地點也較為分散,加之沒有固定的教室,原有的班級概念已經完全虛幻化,班級活動的內容、形式、場所等受到較大影響,開班會或舉行相應的集體活動及開展黨團教育、素質教育等難度較大。
三、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途徑選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2]。為適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動態需求,針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癥結問題,應采取有針對性地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育人品質。
1.切實轉變教育管理理念。民族院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艱巨性,必須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轉變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增強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以尊重大學生、關心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服務大學生作為教育管理的出發點,采取柔性化或人性化的服務形式,把自己轉換成服務者,把大學生當成服務對象,將服務寓于管理過程中,逐步拓寬服務渠道,增強服務能力,以此增強主動、到位、細致的服務意識。無論是學習生活環境的營造還是宿舍衛生的清潔等,都要體現服務主題,尤其注意了解每個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家庭收入狀況、學習成績優劣、個好特征以及社會閱歷等,并建立個人信息檔案,以便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貼心服務。對于貧困生、單親生等特殊群體更要給予特殊的照顧,并給予一定的心理輔導。二是強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所謂精細化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13]。民族院校導入精細化管理模式,主要是考慮大學生日常管理瑣碎、細微的特點,需要對管理的程序、步驟乃至環節進行規范,尤其對每一個細微環節都要細心關注,注意從小處著眼,從小事抓起,以細心的態度、精心的過程,實現大學生教育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和質量最優化。另外,制度建設是管理工作精細化的基礎,通過建立科學、規范、嚴格、公平的規章制度,要求在校大學生嚴格遵守,做到有章可循,并將管理工作量化到人。通過全員、全過程的參與,實現事事有人管,處處有人抓,人人有指標,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當然,在管理過程中,還要采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或者采用先進適用的管理技術,以此促進大學生教育管理由粗放模式向精細模式轉變。三是強化自我管理理念。所謂自我管理“就是學生要以管理主體的身份參與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改變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過學生自我管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以適應自治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戰略需要。民族院校大學生教育管理也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以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為基礎,以大學生為主體,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培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和獨立性,逐步養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習慣,實現學生之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促進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
2.全面提升在任教師的能力素質。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能否得到質的提升,提高在任教師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至關重要。一是補齊補全在任教師數量。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合格標準》的有關規定,各民族院校應對教育管理師資狀況進行一次大摸底、大普查,對數量不足的師資崗位要盡快補齊補全,以適應高素質人才培養對教育管理教師的數量需求。二是調優調強師資隊伍。民族院校從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師,大多或因年齡偏大或因能力素質低等而從其他教學崗位轉到現任崗位的,許多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對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陌生。基于此,應結合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育人實際,盡量把那些接受過思想政治教育、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的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充實到一線隊伍中來,或者面向區內外引進若干具有專業知識和業務素質的專門人才,以此不斷調優調強教育管理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使之成為職業型、專家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三是強化對在任教師的培養。對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素質的中青年骨干教師,或者鼓勵他們攻讀相關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或者支持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專門人才培養計劃,以使他們盡快提高自己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對其他在任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可采取以老帶新的傳幫帶形式,或者采取外出進修等形式,通過對他們進行先進教育管理理念的動態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個性化綜合能力。
篇9
動畫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1.增強動畫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跨學科綜合能力項目引導教學法以項目的完成為目標,立足于社會,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深入社會展開調查,分析新產品動畫設計的優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全程都不參與。這改善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改為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調查期間,學生需要具備各種能力,如市場營銷、采訪等,不僅僅是動畫設計那么簡單,其跨學科綜合能力也會得到改善。
2.使學生多接觸社會,為畢業打下基礎項目的立足點在于社會和市場,這是以往的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學生將深入社會探索動畫設計給當今的文化產業帶來了什么,學習動畫究竟有什么意義,理論如何聯系實際,這些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很難理解,甚至教師也似懂非懂。項目引導教學法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切,無疑是要求學生向社會需求看齊,提早為畢業做準備。
二、項目引導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動畫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1.教師分配并指導項目任務
教師在分配項目任務時,首先要慎重選取項目,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分配項目,考慮學生的有利條件進行項目的實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視公司的動畫設計情況,最好把這個任務分配給當地的學生,這樣更方便。除此之外,項目的設計要根據動畫行業的技能與目標設定,要時刻把握項目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從而真正鍛煉學生的能力與思維。如“Flas設計”就是一個大的項目,適宜安排在期末進行,也算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識點也在項目的考查范圍內,不僅能鍛煉學生接觸社會,也能使其鞏固知識并有所創新。教師應該在項目開始之前,對于如何開展項目進行簡單引導,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啟動小組討論模式
小組討論是項目引導教學法中的一項重要程序。教師應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5到8個人,分別實施不同的項目。分組應該按照項目的便利條件來分,如地域、感興趣的領域、擅長的方面等,總之要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分組之后,每個小組設置一名組長、匯報員、調查員、記錄員。匯報員將本組的成果匯報給教師、同學,記錄員將調研的信息記錄下來,調查員是進行實地考察的學生,每位學生各司其職。在實際教學中,每位組員都應該去企業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討論,找出創新點,這樣才能有效實現項目引導教學的目標。
3.制訂計劃,實施項目
計劃要靠學生討論得來。如在“調查某影視公司的新產品Flas設計”這個項目中,學生要了解Flas設計中的知識點,如動畫設計的原理、思路、制作要點和ActionScript腳本語言編程等,從而學習公司新產品動畫設計的優點和特色,并善于發現不足,找到創新之處。計劃應包括聯系企業、確定采訪時間、討論動畫設計、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討論設計方案等。接著便是實施項目,應將重點放在討論動畫設計與提出設計方案上,因為這體現著教學內容與思維能力。學生應嚴格按照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技能的操作,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
4.匯報項目成果,認真反饋
篇10
在大學生的宗教觀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內容少,教育方式單一,存在法制教育與宗教觀相脫離的現象。同志在《論宗教問題》中指出,“宗教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歷史和現實的矛盾相交錯”①因此宗教問題關系到社會發展,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解決不好就會影響全局。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依法處理好宗教問題是依法治國的組成部分,而加強宗教法制建設、宗教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基礎。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應該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但現實中各大高校的法制教育方式單一,多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性課程少,內容多以法律制度為主如法理、憲法、訴訟法等。由于無法增加課外知識如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知識;另外由于教師水平有限等原因一些教師不愿意或無過多的精力去從事宗教方面法律知識的研究和講解,從而產生大學生對宗教法律法規了解甚少,在涉及宗教問題時總會出錯或者做出違法的行為。另外各高校在進行法制教育時往往只注重“任務”忽略“素質”,例如對于一些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除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外,再無培養大學生對法律的敬畏的有效措施。
2、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宗教觀的重要作用
宗教問題涉及范圍廣、復雜必須在法治化管理下才能有效地解決,才能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在法制化管理下必須要有一支積極地隊伍,一支能補充力量的貯備軍,大學生就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因此,必須對他們加強法制教育,這對他們認識、解決宗教問題有重要作用。
2.1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宗教觀教育。
大學生宗教觀教育應該是廣義的宗教觀,泛指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包括有俄國特色的列寧宗教觀,我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中提出的中國特色宗教觀;其中相關的法制內容應是重中之重。在大學生宗教觀教育中加強有關法律的教育是必要的,有益于大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宗教及宗教問題、有益于宗教事務管理法制化建設;有益于學生正確理解“公民自由政策”,“政教分離政策”等,是加強科學無神論教育、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關鍵;尤其是在新疆。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大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我國宗教法律法規,在遇到一些宗教問題時才不會表現出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是想當然地忽略法律、政策的要求盲目信教或受等極端思想的左右,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權利等從而造成嚴重后果。
2.2有利于抵制新形勢下組織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