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蛋白原范文

時間:2023-03-26 17:5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纖維蛋白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纖維蛋白原

篇1

【關鍵詞】 纖維蛋白原;臨床意義;測定方法

[關鍵詞] 纖維蛋白原;臨床意義;測定方法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g),分子量34萬,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占血漿總蛋白的2%~3%,為機體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漿中Fg濃度為2.0 g/L~4.0 g/L,半壽期約為3 d,電泳分離顯示在β2區帶。Fg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機體的一種非特異反應,常見于毒血癥、肺炎、輕型肝炎、膽囊炎、肺結核等感染及腎病綜合征、風濕熱、惡性腫瘤、風濕性關節炎、腦血栓、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無菌性炎癥;另外如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月經期及妊娠期也可見Fg輕度增高。Fg減少較少見,但當其<1.0 g/L時,機體可出現出血征象[1]。一種先天性Fg缺乏癥是極為罕見的遺傳性疾病,通過常染色體隱性基因遺傳,此患者肝臟不能合成Fg;繼發性Fg減少的原因是由于纖維蛋白溶解酶溶解纖維蛋白所致,如胎盤早期剝離,分娩時羊水進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原,使血中纖維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纖維蛋白,消耗體內原有的Fg,使其含量減少;嚴重的肝實質損害,如各種原因引起的肝壞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現Fg的減少;此外,嚴重的低Fg血癥也可見于肺及前列腺手術中。

1 Fg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

心腦血管疾病是現代人群中的常見病,其發生大都存在著Fg的異常增高,Fg又是血漿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質[2]。Fg能增強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處于高凝和高黏狀態,影響組織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3],且Fg能誘導內皮細胞(EC)PAI1 信使RNA及抗原呈劑量和時間依耐性增長,而tPA 信使RNA表達和抗原含量則無明顯變化,最終導致EC表面纖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4]。研究表明,Fg水平升高與動脈硬化血栓合并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腦梗死患者血漿Fg濃度會明顯增高;血漿Fg濃度增高是腦血管疾病發病的極危險因素[5]。近年的研究也發現,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纖溶失衡,主要表現凝血功能過強及纖溶系統活性降低,這必將促進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血漿Fg濃度升高與CHD發病密切相關,是CHD的重要危險因素,亦可認為Fg升高是CHD的獨立危險因素[6]。國內亦有人認為, Fg水平的增高與冠狀動脈炎癥反應程度和組織損傷程度有關,Fg水平僅在心臟有急性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的CHD中才明顯增高,在組織損傷程度較輕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增高不明顯[7]。總之,血漿Fg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殘的有效措施之一。

2 FgG/A455基因多態性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并發癥的研究

Fg是一種糖基化蛋白,它由兩條α鏈、兩條β鏈和兩條γ鏈組成,每三條肽鏈(α、β、γ肽鏈)結合成索狀,形成兩條索狀肽鏈,兩者的N端通過二硫鍵相連,整個分子成纖維狀。Fg的三條多肽鏈分別由不同的基因編碼組成,其中β鏈的翻譯和轉錄是Fg合成的限速性步驟。近年發現白種人Fg基因多態性與血漿Fg濃度升高及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并發癥具有相關性,位于Fg B β基因(βfibrinogen gene,FGB)5′端啟動子區455bp位點處的G/A455是倍受關注的一個多態性位點。張燁霞等檢測了國人CHD和原發性高血壓(EH)患者G/A455(FGB)基因多態性[8],發現CHD患者和EH患者均伴有Fg分子功能增強,但Fg分子功能與G/A455基因多態性不具有顯著相關性(P>0.05);等位基因A455的基因頻率不因性別不同以及有無高血壓、冠心病而具差異有顯著性,揭示G/A455基因多態性與EH及CHD的發病危險性無顯著相關性。國內另有文章報道[9],無論是CHD患者還是健康人群β HaeⅢ多態性(H1H1、H1H2、H2H2)分布頻率及血漿Fg濃度在男女性別間差異有顯著性,女性攜帶H1H2雜合基因型頻率比男性高(P<0.05),男性表現H2H2基因型,而女性未發現H2H2基因型;CHD組男性血漿Fg濃度較女性高,健康對照組男女性間血漿Fg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報道不盡一致,FGB基因及其他Fg基因多態性與血漿Fg濃度、Fg分子功能變化及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并發癥是否具有相關性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3 Fg與惡性腫瘤相關性的研究

惡性腫瘤患者血漿Fg呈高濃度水平,且較一般疾病顯著增高,病情嚴重者Fg水平更高。Fg屬粘附蛋白家族,與惡性實體腫瘤的轉移密切相關[10,11],其在腫瘤的轉移過程中可作為不同粘附分子的配體,即橋梁作用,增加白細胞、血小板及腫瘤細胞間的粘附結合,化療后已降低的Fg水平再次升高,常見于發生轉移的患者,且隨患者病情惡化程度增高而升高。但化療藥物對肝臟細胞有一定的損傷,會影響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雖病情加重,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12]。總的說來,Fg作為一個簡便、敏感的指標,從血凝學變化方面檢測腫瘤轉移、惡化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4 Fg與腎病糖尿病相關性的研究

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病患者(不論是否合并有慢性腎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狀態,Fg含量增高為其重要特征,纖維蛋白在腎小球的沉積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病理變化,35%的病例會發生血栓形成[13]。腎病綜合征患者因尿中大量丟失以白蛋白為主的小分子量蛋白質,故易出現低蛋白血癥,繼而刺激肝臟代償性合成蛋白質增多,血漿Fg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被認為是肝臟合成蛋白質增多的一種表現,這兩種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質不能由尿丟失,它們在血漿中的高濃度、高活性是腎病綜合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險因素[14]。糖尿病是血栓前狀態[15],其血漿黏度、Fg濃度均明顯高于正常[16],改善體內血漿黏度和Fg含量對控制和治療腎病糖尿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5 Fg的測定方法

Fg定量測定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項試驗,有美國國家臨床檢驗標準委員會(NCCLS)推薦的Fg常規測定方法Von Cluass法及我國目前較常用的亞硫酸鈉鹽析法、熱濁度法、免疫濁度法和通過凝血儀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而推算Fg含量的PTDer法等。Von Cluass法屬于功能法測定,是建立在Fg經凝血酶作用后形成纖維蛋白凝塊基礎上的最能直接反應Fg的凝血功能,這也是目前國外最常用的常規方法[17];亞硫酸鈉鹽析法和熱濁度法屬于物理化學方法,是根據蛋白質的理化特性而建立的,這種方法特異性差、血漿中的其他蛋白質易影響其測定,所得結果往往偏高;免疫濁度法屬于免疫學方法,目前多采用抗Fg多克隆抗體與Fg反應,其所針對的抗原決定簇也存在于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和異常Fg中,故特異性也較差;PTDer法是當PT測定完成時,全部纖維蛋白原均變成纖維蛋白,其形成的濁度和纖維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試劑即可由濁度直接推算出Fg的含量,該方法簡便、快捷且精密度相當高,但Fg在異常范圍時,PTDer法所測結果往往偏高,建議使用Von Cluass法測定[17,18]。

參考文獻:

[1] 周立紅,劉敏涓,馬西,等.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纖維蛋白單體聚合功能的測定[J].陜西醫學檢驗,2000,15(1):3536.

[2] 尚人才,賈月霞,寇中新.心腦血管患者與纖維蛋白原的相關性[J].實用醫技雜志,2002,9(3):190.

[3] 吳杰,戴燕芳,吳洪飛,等.血漿纖維蛋白原與血漿黏度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研究[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1):5456.

[4] 陳曉春,黃春,藍玉福,等.纖維蛋白原對內皮細胞tPA和PAI1 mRNA表達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5):305308.

[5] 汲淼,崔嫻維,趙威,等.腦梗死溶栓治療中血漿纖維蛋白原功能的變化[J].中華醫學雜志,2001,25(1):2122.

[6] 張國平,張連英,蔣耀昌,等.纖維蛋白原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5254.

[7] 吳奇志,林濤,翁南星,等.冠心病患者血中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和白細胞的臨床意義[J].寧夏醫學雜志,2002,24(3):140141.

[8] 張燁霞,韓麗,馬西.人纖維蛋白原G/A455(FGB)基因多態性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并發癥的相關性研究[J].西安醫科大學學報,2000,21(2):115118.

[9] 馬會利,陳紀林.冠心病及健康者男女β HaeⅢ多態性與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比較[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0,16(1):3234.

[10] 李家增,賀石林,王鴻利.血栓病學[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43.

[11] 徐文,盧愛萍,夏大文,等.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含量與小細胞肺癌相關性研究[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1,14(1):2930.

[12] 劉秀巧,王淑娟,吳振茹,等.惡性腫瘤與高纖維蛋白原血癥[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1):5152.

[13] 周立紅,劉敏娟,石惠敏,等.慢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對纖維蛋白原的影響[J].中原醫刊,2000,27(2):2829.

[14] 張翠連,尹國燕,趙憲萍,等.腎病綜合征患兒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改變[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1,15(1):4142.

[15] 韓悅,王兆鉞,朱明清,等.腦梗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與纖維蛋白原結合反應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0,21(3):129131.

[16] 徐小燕.糖尿病、腦血栓血漿黏度和纖維蛋白原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00,11(2):59.

篇2

【關鍵詞】 大量輸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70

輸血是治療宮外孕和產后大出血的必要治療手段, 但由于輸血時間較短、輸血量較大, 患者容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本文針對已選定的40例接受大手術需大量輸血患者, 對其纖維原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進行檢測并分析結果, 以期提高輸血質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接受大手術需大量輸血患者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輸血量均符合大量輸血定義標準[1], 排除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礙者、凝血因子缺失者、本實驗前1~2周服用抗凝藥物者。本組中患者均為女性, 年齡19~62歲, 平均年齡(21.36±10.57)歲, 圍術期24 h出血量1863~3215 ml, 平均出血量(2573.68±189.75)ml, 輸血量2058~3462ml, 平均輸血量(2735±198.65)ml, 疾病類型:宮外孕17例, 產后出血23例。本組患者一般資料均未對本實驗結果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1. 2 方法

1. 2. 1 標本采集與處理 本組患者均于輸血前及輸血后12、48 h采集空腹靜脈血各4 ml, 分別注入EDTAK2抗凝管與枸緣酸鈉抗凝管中, 混勻后及時送檢。

1. 2. 2 標本檢測 經EDTAK2抗凝標本利用SYSMEX五分類血液分析儀XT-2000i及其配套試劑檢測血小板水平, 經枸緣酸鈉抗凝標本利用STAGO Compact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纖維蛋白原水平, 并觀察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指標水平。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本組患者輸血前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 本組患者輸血后12、48 h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輸血前,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本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水平 本組患者輸血前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分別為(11.96±1.52)、(12.53±2.04)、(34.02±3.67)s, 輸血后12 h則分別為(13.27±1.46)、(14.89±3.32)、(39.28±8.53)s, 輸血后48 h分別為(14.18±1.49)、(15.93±2.44)、(43.68±9.32)s, 輸血后12、48 h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均優于輸血前,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上通常把24 h內快速將大于或等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血液輸入其體內的治療手段稱為大量輸血, 由于各種因素部分患者易出現大出血, 需及時輸注大量如膠體液、晶體液等各類型血制品, 并維持其機體血循環和凝血功能水平[2]。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 本組患者大量輸血前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均未多于/少于正常水平(纖維蛋白原正常值:2~4 g/L、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大量輸血后12、48 h纖維蛋白原溶解, 且血小板計數顯著降低, 與盧春生等[3]臨床研究結果類似, 進一步驗證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檢測對提高輸血整體水平的積極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①大量失血后輸注的液體中不含有凝血因子, 血液被嚴重稀釋, 此現象造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稀釋性被抑制;②接受大型手術患者發病或病情嚴重時, 自身機體內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被大量消耗以發揮免疫作用;③大量快速輸血過程中, 血液溫度過低, 輸注入患者體內后其體溫下降, 體溫

綜上所述, 大量輸血后手術患者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計數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 應嚴格檢測相關實驗室指標并予以相應處理, 以降低嚴重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段瑩, 肖南, 陳玫.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的臨床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8):96-97.

[2] 梁文華.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的臨床分析.當代醫學, 2013, 19(31):58.

[3] 盧春生, 林列坤, 曹文平, 等.大量輸血引起的血清電解質及凝血功能變化的研究.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3):291-292.

[4] 劉穎, , 彭阿欽.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影響的研究.河北醫藥, 2014, 36(6):845-848.

篇3

【關鍵詞】冠心病;血脂;纖維蛋白原;尿酸

【中圖分類號】R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26-02

冠心病發病因素錯綜復雜,其中血脂異常、UA和血漿Fib升高都被認為是CHD的危險因素之一;本文通過測定CHD患者的血脂、尿酸、血漿纖維蛋白原,分析三者的相關性,以了解它們與冠心病的關系,探討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并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有益思路。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本院2011.6~2012.6年心內科住院患者中隨機抽取符合WHO診斷標準的120人,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50~83歲,平均(64.5±6.8)歲。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64例(A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56例(B組)。所有AMI患者入院前均未使用過抗凝、抗血小板、抗尿酸及溶栓等藥物,并排除急性和慢性感染、痛風、肝腎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統疾病。對照組:選自同期門診健康體檢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52~82歲,平均(66.5±8.3)歲。2組的性別與年齡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檢測方法:患者住院次日晨空腹抽靜脈血,用東芝TBA-12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脂、尿酸,用sysmexCA1500血凝儀檢測血漿顯為蛋白原;所用試劑均為原裝配套。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均以±s表示,冠心病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t檢驗,血脂、尿酸、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之間的關系采用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冠心病組TC、TG、LDL-C、Lp(a)、 UA、Fib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顯著性(P

3 討論

近年來冠心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已成為當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血脂異常與冠心病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氧化的LDL可刺激機體產生大量的粘附分子、化學趨化分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細胞毒素等,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化的形成和發展[1]。本研究顯示,冠心病組TC、TG、LDL-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纖維蛋白原(Fib)是凝血因素中唯一確定的冠心病的發病危險因素[6]。Fib升高,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強,血液精度增高,動脈血栓發生率增加,并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本研究中冠心病組Fib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組(AMI)顯著高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組(UAP)和穩定型心絞痛組(SAP),說明Fib上升將增加冠心病的危險性。尿酸(UA)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已被廣泛證實,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UA通過增加血小板的聚集,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炎癥反應。本文冠心病組UA明顯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許琳;李蕤;余庭華.高血壓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相關探討.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11):120-121.

[2] 成民;崔新娟;陸建國.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檢測結果分析.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04):52.

[3] Culleton BF,Larson MG,Kannel WB, 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the Framingham Study[J].Ann Intern Med,2004,131-137.

[4] 黃穗霞;黃益;尹金柱;曾育輝.血脂水平及血尿酸含量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當代醫學.2009,(12):71-72.

[5] Stianley B,Gibson AJ. Lip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levels in angiographically clifin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Cardio,2004,60:452-460.

篇4

代謝綜合征是由于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ls―t8tnc,IR)引發的一系列機體代謝異常,常表現為肥胖、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癥、高血脂、高尿酸等,進而引發包括卒中、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在內的多種心腦血管事件。這些并發癥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初步統計,我國代謝綜合征患病率已達14%~18%,已成為我國一種新的慢性病和公共衛生問題。筆者自擬滋陰清心湯,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干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及納入標準:參照2002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ATPIII,2002)提出的代謝綜合征最新診斷標準以及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公布我國成人腰圍切點的研究成果。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標準三項以上者:①中心性肥胖,腰圍(WC)男性≥85cm,女性≥80cm;②空腹血糖(FBG)≥6.1mmol/L;③甘油三酯(TG)≥1.69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

1.2 排除標準:l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肝功能異常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u/L,腎功能異常如全血肌酐(Cr)≥176.8Fmol/L、總腎小球濾過率(GFR)

1.3 治療方法:由于對照組很難找到與治療組外觀相似、口味相近又不影響病情的中藥顆粒。而且中藥顆粒每次服藥劑量較大,用雙盲方法患者依從性較差。故綜合考慮,本次研究不采用雙盲法。但讓研究人員、發藥人員和統計人員各自獨立。

對照組予羅格列酮(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0475)4mg,每日1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服用滋陰清心湯(由深圳三九藥業集團供應的免煎顆粒,每劑相當于原藥:麥冬、生白芍、赤芍、玉竹、澤瀉、黨參、茯苓各15g,丹參、黃芪各20g,黃連6g,郁金、女貞子各10g),每日1劑,分3次沖服。2周為1個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1.4 檢測方法和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在治療開始以及治療后2周、4周、6周于空腹、餐后0.5h、1h、2h采靜脈血,測定血糖。同時空腹抽取靜脈血用放射免疫法測試血漿胰島素(FNS)以及TG、HDL C、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

1.5 代謝綜合征療效評分標準:參照《新藥(中藥)治療消渴(糖尿病)臨床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和中國肥胖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公布我國成人腰圍切點的研究成果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防治高脂血癥的療效標準擬定,自擬療效評分標準,顯效≥6分;6分>有效≥4分;無效≤4分。

1.6 統計學分析:臨床資料經審查后,由統計學專業人員盲態輸入電腦。應用SPSSl0.0統計分析軟件對結果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q-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經自然對數轉換正態化分析。各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z檢驗,分類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各實驗室指標及血壓、腰圍之間用簡單相關分析(Spear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

1.7 一般資料:本研究代謝綜合征患者為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浙江省臨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按上述條件共納入125例,排除20例,脫落5例,共計100例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8±5歲;病程4.3±3.1年。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7±6歲;病程4.1±3.4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中,顯效20例,有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中,顯效18例,有效19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TG、HDL-C及FBG變化比較:詳見表2。兩組代謝綜合征患者治療后SBP、DBP、TG、HDL―C及FBG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變化比較:詳見表3、表4。治療后兩組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根據簡單相關分析(Spear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表明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尿酸與WC、HOMA IR、TG呈明顯正相關(P

3 討論

代謝綜合征是以多種物質代謝異常為特點的綜合征,常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等,涉及糖調節異常、血脂代謝紊亂、高血壓、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癥、高凝血低纖溶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以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種危險因素,其共同的病理基礎為胰島

素抵抗。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代謝綜合征可以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1.5~3倍。新近發現,代謝綜合征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風險因素,是較2型糖尿病更敏感的預測指標,可能與代謝綜合征患者高血栓形成狀態相關。新近研究提示在代謝綜合征患者中,存在脂肪細胞功能障礙(如內臟脂肪沉積)、炎癥活化和不同程度的凝血系統改變,這些變化可以導致凝血酶形成增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低下和血小板高凝集。有效地治療代謝綜合征,可以減少19%的卒中發生風險。

在血栓形成過程中,FIB和PAI-1是兩個重要的成分。其中,FIB是不溶性纖維蛋白凝塊的重要前體成分,PAI-1則通過穩定血栓抑制生理性纖溶,兩者均是評價栓塞風險的重要指標。很多證據均表明代謝綜合征存在以兩者異常增高為特點的纖溶異常。其具體機制可能與代謝綜合征個體因高胰島素血癥、游離脂肪酸(FFAs)增加和慢性炎癥刺激PAI-1的分泌相關。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中醫藥防治代謝綜合征的研究,普遍認為,代謝綜合征的發生與內因(臟腑功能失調)和外因(飲食及少動)相關;主要涉及肝、脾(胃)、腎,瘀血、痰濁、燥熱是其主要病理產物;脾虛氣弱是重要的發病基礎,肝失條達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痰瘀、濁熱互結為其重要病理變化,并貫穿于病程始終。我院通過相關藥物的篩選,結合多位著名老中醫的經驗,自行研配了滋陰清心湯,發現能夠改善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胰島素抵抗、血壓等狀況,是單純西藥治療的有效補充。文章觀察了代謝綜合征患者在使用羅格列酮基礎上加用滋陰清心湯后,對改善微循環、減少血栓形成風險的臨床療效。

篇5

【關鍵詞】 骨折;深靜脈血栓;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22

靜脈血栓主要由血流滯緩、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損傷三大病因形成的。由于骨折后炎性反應及血管損傷反應, 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1]。會導致血栓形成, 致使出現DVT和肺栓塞(PE), 使病情復雜化[2]。因為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是反映體內凝血和纖溶過程變化的重要分子標記物。所以要通過對骨折患者術前、術后及并發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指標的測定, 就其相互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手術治療的156例骨折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58例;年齡28~75歲, 平均年齡(58.3±7.7)歲;均為外傷所致:其中高處跌下傷45例, 斗毆傷8例, 膝部、脛腓骨骨折62例, 摔傷14例, 裸部、足部骨折9例, 股骨、髖部骨折11例, 意外砸傷7例。所有患者術后由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了14例DTV, 無凝血障礙。

1. 2 檢測方法 術前、術后第3天156例骨折患者空腹采集靜脈血1.8 ml, 放入含0.2 ml的枸櫞酸鈉抗凝管(規格:0.109 mmol/L)中, 離心15 min, 3000 r/min, 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對血漿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的水平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156例的患者中并發DVT 14例, 未并發DVT 132例。并發DVT與未并發DVT患者術后3 d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骨折手術是導致下肢DTV形成的重要誘發因素, 較大的手術與淤滯、血流緩慢有密切關系[3, 4]。纖維蛋白原是肝臟合成的分子量為34萬的一種蛋白, 由三對多肽組成。而在血中其濃度雖然較小, 但是分子量最大且呈不對稱的長鏈形, 因此能產生較大的阻力, 成為對血液粘度影響最大的血漿蛋白。血液粘度增加會導致靜脈血栓的形成危險度增加, 骨折后會有局部凝血止血功能的激活及血管完整性的破壞。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原經FXⅢa活化、凝血酶水解形成的交聯纖維蛋白。經纖溶酶水解產生的特異性降解產物, 反映了體內凝血和纖溶活性的增強[5, 6]。機體的凝血和纖溶的兩大系統是緊密相關的, 纖溶系統主要功能是降解沉積在血管壁上的纖維蛋白, 從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 維持血流通暢。DTV形成患者D-二聚體呈陽性, 血漿中D-二聚體陰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體可反映血栓大小變化, 作為溶栓治療和肝素抗凝用藥指導及療效觀察[7-9]。

本研究結果顯示, 156例的患者中并發DVT 14例, 未并發DVT 132例。并發DVT與未并發DVT患者術后3 d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對骨折并發DVT有早期診斷價值, 而且在實踐中為患者的后續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崔健, 呂鴻雁, 張志國, 等. 創傷患者血小板增多的臨床分析與處理. 臨床薈萃, 2007, 22(2):125-126.

[2] 郝振海, 周東生, 張進祿. 嚴重四肢骨折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4(9):608-609.

[3] 郭會艷. 骨折患者術后血漿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 河北中醫, 2011, 33(9):1426-1427.

[4] 徐方艷. 骨折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3, 34(1):44-46.

[5] 王奔放, 司煜安, 周劍波. 下肢骨折患者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檢測結果分析. 職業與健康, 2010, 26(5):593-594.

[6] 黃海安. 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檢測意義. 當代醫學, 2013(16):17-18.

[7] 李洪軍, 王海, 何成彥. 血漿纖維蛋白原及D-二聚體檢測對老年下肢骨折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價值// 亞洲大洋洲地區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大會中文論壇講演暨, 2007:1053-1054.

[8] 吳宗勇, 齊軍, 趙國華, 等. 肝癌患者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全國現代免疫診斷技術學術研討會, 2005:337-340.

篇6

摘 要:目的:探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關系。方法:用全自動血凝儀測定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設立老年對照組和非老年對照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采用凝固法。結果:試驗組、老年對照組及非老年對照組血漿纖維蛋白原分別為(4.68±1.59)g/L、(3.10±0.83)g/L、(2.99±0.71)g/L,試驗組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明顯高于兩個對照組(P<0.01)。結論: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時明顯升高。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血漿纖維蛋白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以冠狀動脈病變為病理基礎的一種疾病。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血漿纖維蛋白原(Fg)與AMI有著一定的關系。利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對AMI患者臨床樣本中的Fg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由癥狀,心電圖,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和肌鈣蛋白I(cTnI)確診)作為試驗組。其中男53例,女24例,年齡43~87歲,平均(66.7±10.73)歲。由于血漿Fg在部分老人血漿中含量高,所以健康對照組取兩組,一組是老年組,年齡≥60歲,另一組是非老年組,年齡<60歲.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9.

篇7

【關鍵詞】臨產孕婦;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R5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154―01

纖維蛋白原(Fbg)即血漿中凝血因子Ⅰ,是在肝細胞和內皮細胞內合成并分泌的糖基化蛋白,具有止血、抗血栓和調理素的作用[1]。D-二聚體(D-D)是在血液凝固及纖溶系統中,由于FXIII的作用,穩定的交聯纖維蛋白被纖溶酶分解的產物,D-二聚體濃度的升高常提示體內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2]。本文對我院2013年1月到8月婦產科收治的952例臨產孕婦進行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的檢測,并進行結果分析,以探討其臨床意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檢測對象:臨產孕婦組,年齡20-41歲,平均(27.5±6.3)歲,所有產婦均為足月臨產(≥37周),于入院時采血測定。正常非妊娠對照組100例,年齡18-43歲,平均(29.8±7.5)歲,各項生理指標均正常。

1.2檢測方法:

1.2.1采血: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1.8ml,加入含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的真空管中,3000轉/分離心15分鐘,取乏血小板血漿2小時內測定。

1.2.2檢測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血凝儀,SIEMENS公司生產的配套試劑。Fbg測定采用Clauss法,D-二聚體采用免疫比濁法。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全部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

2 結果

臨產孕婦組與正常非妊娠組的Fbg和D-D測定結果的比較見表1:

結果顯示,臨產孕婦組的Fbg和D-二聚體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P

3 討論

正常生理狀態時,人體的凝血、抗凝處于動態平衡,妊娠期的婦女由于雌性激素水平的升高,

凝血因子Ⅶ、Ⅷ、Ⅸ、Ⅻ、血漿蛋白原、緩激肽釋放原隨之增加[3],表現為凝血功能增強。這種高凝狀態對孕婦是一種生理性保護作用,有助于產后迅速、有效地止血。尤其是血凝與纖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時,更有利于分娩時胎盤剝離面的止血以及子宮內膜的再生和修復。本組資料中,臨產孕婦組的Fbg與正常非孕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

本組資料還顯示,臨產孕婦組的D-二聚體與正常非孕組相比,顯著升高。D- 二聚體是交聯纖

維蛋白經纖溶酶作用后的特異性標志物,反映了機體在血栓形成后繼發纖溶狀態。正常妊娠時,胎盤附著面即為一局部發生慢性DIC的潛在場所,胎盤處有慢性局限性血管內凝血,血漿中纖維蛋白的轉換率加快,則激活纖溶系統引起血漿中D-二聚體濃度升高[4]。機體進入高凝狀態,易迅速形成血栓,甚至是微小的血凝塊亦能產生D-二聚體,導致孕婦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在產科某些疾病如胎盤早剝、死胎滯留、妊娠高血綜合征等疾病時,常伴有凝血功能的紊亂,此時血漿D-二聚體水平常出現異常升高。因此,D- 二聚體常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的標志之一,被臨床廣泛用于各種血栓疾病的監測。

綜上所述,臨產孕婦血漿中Fbg和D-二聚體的水平較正常非孕婦相比,顯著升高,這為產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臨床上對孕婦加強對Fbg和D-二聚體等凝血指標的檢測,可及時發現出凝血異常,為預防血栓性疾病、出血危險以及預后評估等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英芝 李麗娜. 臨產孕婦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檢測及臨床意義[J]. 中國保健營養,2013,3(3):657.

[2] 宋林林,朱旭. 呂梁地區臨產孕婦D一二聚體檢測及意義[J]. 檢驗醫學與臨,2013,10(8):1021-1022.

篇8

關鍵詞:黃連解毒湯;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6-0033-02

近年來研究表明慢性炎癥在冠心病(CHD)發病機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實了慢性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采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并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血清Fg和TNF-a的改變,從炎癥因子角度探討黃連解毒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作用機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東莞市石碣醫院門診及住院并已確診冠心病患者110例,冠心病心絞痛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ISFC/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的報告以及《內科學》(第6版)有關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執行。診斷由當班醫生或床位醫生進行,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53~65歲,平均年齡(57.70±10.62)歲;病程0.1~14.0 a,平均(8.51±4.75)a。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50~65歲,平均年齡(53.74±9.60)歲,2組各項指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體檢,檢查心電圖,根據既往病史,主訴,現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輔助檢查由主治醫師做出診斷,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40 mg,腸溶阿司匹林片100 mg,辛伐他丁片10 mg,每日1次,低鹽低脂飲食;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經典方劑黃連解毒湯:黃連10 g,黃芩10 g,黃柏10 g,梔子10 g,每日1劑,每劑煎2次,每次加水500 mL,取汁150 mL。2次藥汁混合后,分2次早晚溫服。2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方法 (1)心絞痛療效:分別于治療前后記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及含服硝酸甘油的次數以及評估心絞痛的療效。(2)心電圖療效: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3)血清Fg測定: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由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動分析儀,比濁法測定F g。(4)炎癥因子: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TNF-a水平。(5)安全性指標:(1)臨床上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消化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6)三大常規檢測,X線胸部攝片,肝腎功能指標檢查。

1.4 療效判定 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參照《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2]。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l3.0軟件統計。2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總體比較及多樣本兩兩比較采用單因素ANOVA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4 藥物不良反應及安全性檢測 治療前后每位患者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均未發現可能直接與藥物有關的異常改變。患者服藥期間均未發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的病理基礎,細胞外基質和許多炎癥因子構成動脈粥樣斑塊的主要成份,其中細胞外基質與細胞黏合在一起,并交織成有序的網狀結構,賦予斑塊的完整性;細胞外基質含量、厚度對于維系斑塊的穩定性至關重要。研究發現不穩定斑塊具有纖維帽薄、脂質豐富、斑塊內炎癥反應活躍等特點,容易破裂并極易形成血栓[3]。而炎癥的激活認為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斑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炎癥反應過程中,各種炎癥因子被激活釋放多種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細胞外基質,并引起內皮細胞的分離、溶解或屏障功能破壞,使動脈粥樣斑塊趨于不穩定,進而影響冠狀動脈血流,導致心絞痛癥狀發作[4]。

纖維蛋白原(Fg)是肝臟合成的一種血漿糖蛋白,可參與血栓及冠狀動脈疾病的形成和發展,是冠狀動脈事件的獨立預報因子之一[5],也是一種炎癥因子,其降解產物不僅能刺激白細胞遷移和增殖,而且可直接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內皮細胞功能失調[6],還可以通過轉化成纖維蛋白沉積于血管壁,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從中層向內層的遷移及增生,導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和管腔變窄,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7]。TNF-a是一類具有廣泛影響的有效的促炎癥性細胞因子,存在于粥樣硬化損傷部位,介導和放大了許多相互作用,導致炎癥發展,斑塊不穩定和促血栓形成傾向[8],相關研究表明,冠狀動脈硬化時TNF-a合成增多[5]。最近研究發現,TNF-a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有關[9]。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用瀉心湯,或曰,心氣既不足,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另吐衄。以苦瀉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二得之……。”本研究組采用的黃連解毒湯為唐·王燾所著《外臺秘要》中所收載的經方,由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組成,組方精煉嚴謹,為清熱解毒代表方,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使梔子通瀉三焦,導熱下行,使火熱從下而去,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黃連解毒湯有抑菌,增強免疫,抗疲勞,改善微循環及保護內皮細胞功能,降低炎性反應,調節血脂水平,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等作用。以黃連解毒湯為主要成分的清解寧湯能降低腫瘤壞死因子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選擇素的表達,從而抑制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10]。

本研究結果顯示,黃連解毒湯可以明顯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癥狀及心電圖情況,說明其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同時該方劑顯著降低Fg與TNF-a水平,由此表明,黃連解毒湯可以通過降低Fg與TNF-a水平 抑制炎癥反應以改善內皮細胞功能,進而減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緩解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癥狀,黃連解毒湯為經典方劑,具有多途徑,多靶點作用的特點,本研究為黃連解毒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馬會利.炎癥因子對冠心病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5):21.

[2]陳國偉,顧菊康,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22.

[3] 劉元生,陳運貞.冠心病基因機制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0.32(1):61~64.

[4] 田才林,劉岳懷.血漿纖維蛋白原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08.13(2):175~176.

[5] 常際平,馬桂霞,周清平.冠心病類型與纖維蛋白原水平關系的臨床觀察[J].中原醫刊,2006.33(24):64.

[6] 張莉,王蔚.血漿纖維蛋白原與冠心病和血脂的相互關系[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2.27(3):229~230.

[7] 盧翠蓮,嚴之紅.冠心病危險因素血脂、尿酸、纖維蛋白原相關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7.9(6):62~64.

.Ann Vasc Sur g,2005,19(1):130~138.

篇9

[關鍵詞] 不穩定型心絞痛;冠脈循環;纖維蛋白原;血小板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1(c)-046-02

The changes of fibrinolysis and platelet counts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YANG Ye,XU Y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chical College, Baotou014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the changes of fibrinolysis(Fg)and platelet counts(PC) in coronary circulationof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Methods:20 UAP patients and 10 control subjects with arter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were collected simulteaneously from coronary sinus(CS),aortic root(AO),and superior vena cava(SVC)while coronary arteriography performed.Plasma Fg and PC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Fg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subjects(P<0.01),platelet counts had no difference.The PC and concentration of Fg in CS ofUAP patients who were having angina pectoris while samples with drawn were lower.Conclusion:The increase in Fg is the risk facto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re is an increased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us or mircrothrobusformation.

[Key words] Untable angina pectoris;Coronary circulation;Fibrinolysis;Platelet counts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臨床表現,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多數與冠狀動脈內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狀動脈痙攣等因素有關[1~2]。迄今為止,國內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都是采集靜脈血進行有關指標的測定。本試驗同時從冠狀靜脈竇(CS)、主動脈根部(AO)和上腔靜脈(SVC)采血,測定Fg含量及PC,以進一步探討UAP的發病機制,并了解CS中Fg及PC與周圍血的相關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臨床命名和診斷標準,選擇UAP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9±9.67)歲,均有典型臨床表現,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狹窄直徑為正常直徑的75%~95%。選10例冠脈造影無狹窄者為對照組,男7例,女3例,年齡(6.5±8.49)歲。對照組多是因不典型胸痛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律失常等需除外冠心病(CHD)而行冠脈造影的患者。全部研究對象除外各種凝血功能異常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明顯肝腎功能異常及急性感染、風濕性疾病。

UAP組和對照組在年齡、性別、體重、血壓、血脂、血糖、吸煙、飲酒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1.2 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法UAP患者在心絞痛發作后1周內采血,3例在做冠脈造影抽血時心絞痛發作。采血前3 d停用抗凝藥及抗血小板藥。所有受試者均在做冠脈造影及用肝素前,用8F Simmons-Ⅱ導管經頸內靜脈鞘管放至冠狀靜脈竇內取血,然后抽出導管放至上腔靜脈取血,同時用7F左冠脈造影管經動脈鞘管放置升主動脈根部取血,三部位采血時間差小于5 min。

1.2.2 測定方法纖維蛋白原(Fg)含量用免疫濁度法測定。試劑為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 血小板計數用Sysmex KX-21N血液分析儀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依據資料性質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UAP患者與正常組CS中Fg及PC測定結果

與正常人相比,UPA組冠脈循環(CS)中Fg含量增高(P<0.01),PC計數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2.2 兩組CS、AO、SVC三部位Fg及PC測定結果

兩組三部位Fg含量及PC無差異,見表2。

2.3 3例在心絞痛發作時采血Fg及PC測定結果

3例在心絞痛發作時,CS中Fg含量及PC比周圍血中低。因例數少,未做統計學處理,見表3。

3 討論

Fg即凝血因子Ⅰ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它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纖維蛋白(Fb),Fb是血栓的主要結構成分,也是構成血栓的細胞和血液成分的網架。大量流行病學證實,Fg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中的一個急性期反應物質,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4]。本文在篩選實驗對象時最大限度地均衡了兩組間在年齡、血脂、血糖、血壓、肥胖、吸煙、飲酒等多方面的差別,結果顯示:UAP患者周圍循環及冠脈循環中Fg含量高于正常人(P<0.01)。說明遺傳因素對Fg影響很大,Fg水平增高可作為心絞痛不穩定性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預報價值。由于Fg除作為凝血因子Ⅰ直接參與凝血外,還有其他多種功能[5],如與血小板糖蛋白結合促進血小板聚集,增高血漿和全血黏度,改變血液流動及增高對血管內皮的切變應力,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有利于動脈粥樣硬化。所以,Fg水平增高也間接反映UAP患者有較強的血栓形成病理基礎。因此,通過檢測血漿Fg濃度,指導對UAP患者進行降纖及小劑量溶栓治療,有可能減少UAP心臟事件的發生。本實驗UAP患者PC與正常人比較,無顯著差別,說明UAP的發生與血小板數無明顯相關性,血栓形成主要與血小板功能有關。

本文在心絞痛發作當時采血的3例患者,其Fg含量明顯高于UAP組平均值,CS中Fg水平及PC均低于周圍循環。由于Fg含量高可增加血液黏滯度,促進血小板聚集,加之冠心病患者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斑塊處內皮受損[1,2],所以很容易在斑塊處形成血栓或微血栓,大量Fg及血小板消耗,使得冠脈循環內Fg及PC低于周圍循環。本實驗結果說明,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血栓或微血栓形成是不穩定性心絞痛發作的主要原因。

本實驗結果還提示,無論是正常組還是UAP組,在心絞痛緩解后(本文是在心絞痛緩解2 d后),冠脈循環中Fg水平和PC與周圍循環血中一致。

[參考文獻]

[1]Theroux P, Lidon RM. Unstable angina: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urr ProblCaldiol, 1993,18(3):157-162.

[2]陳在嘉.全國心絞痛及心肌缺血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5-408.

[3]汪鐘,鄭植荃.現代血栓病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132-143.

篇10

【關鍵詞】 社區獲得性肺炎;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

【中國分類號】 R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039-01

社區獲得性肺炎是患者在院外所患感染性肺實質炎性病變肺炎,屬于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當機體免疫損害宿主增加、病原體變遷、奶抗生素菌株增加等原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治出現新的問題。在其臨床診斷過程中,特別是疾病早期選擇合格的痰標本有點困難,而病原學檢查往往時間較長,給早期診斷社區獲得性肺炎較為困難。本文觀察檢測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水平,觀察以上三者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意義。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至20111年3月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80例,以上患者診斷均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以上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最小為46歲,最大為82歲,平均年齡為66.4±7.5歲;同時選擇同期到我院體檢的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齡最小為49歲,最大為81歲,平均年齡為65.8±9.4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入院后即常規抽取靜脈血測定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漿纖維蛋白原(FIB)、C反應蛋白(CRP)水平,同時檢測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容積、血小板寬度等。對照組患者在體檢時抽取靜脈血,檢測項目同觀察組。

1.3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檢測項目結果比較。觀察組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容積、血小板寬度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檢測項目結果比較

3 討論

社區獲得性肺炎在臨床上很常見,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情發展快,預后差。需要臨床早期診斷并及時正確處理,有助于患者臨床預后。采用痰檢測和細菌培養等作為社區獲得性肺炎在早期診斷有局限性[1-3]。而在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早期就會出現C反應蛋白水平等改變,可能有助于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早期診斷。

C反應蛋白是肝臟合成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時相蛋白。多在感染、組織損傷、壞死等情況下,其合成增加,在組織發生炎癥反應的9小時內其水平顯著升高,可作為鑒別感染嚴重程度的指標[4,5]。本文結果顯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

在一定的條件下,紅細胞沉降率發生會發生改變,如急性細菌感染時,紅細胞會因為血漿中蛋白類物質增多情況下,紅細胞發生聚集,使紅細胞沉降加快。本文結果顯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紅細胞沉降率升高。

纖維蛋白原在機體受損時,其濃度會大大升高,纖維蛋白原是肝臟合成。準確測定纖維蛋白原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和判斷疾病預后。纖維蛋白原在急性炎癥、外傷等作用下,其水平會增高[6]。本文結果顯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纖維蛋白原水平顯著升高,說明纖維蛋白原在急性炎癥時明顯升高,對診斷有提示作用。

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容積和血小板分布寬度是血小板檢測的三項指標。有研究認為,以上三項血小板相關指標會在急性炎癥刺激性下顯著升高。本文結果顯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血小板三項指標均高于正常健康人。

綜上所述,紅細胞沉降率、血漿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在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體內顯著升高,提示以上三項指標的檢測有助于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檢測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 劉兵, 楊敏. 社區獲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 24: 100- 102

[2] 徐堅綱, 朱裴欽, 陳峰. 不同年齡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和治療分析[J]. 實用醫學雜志, 2008, 24( 1 ): 93- 94.

[3] 陳永紅, 林海龍. 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237例臨床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09, 14( 6) : 758- 759.

[4] 劉艷, 毛毅敏, 霞.超敏C反應蛋白測定對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早期診斷價值[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7(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