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纖維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形式語言主題高比林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從2000年到2006年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數百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纖維藝術家相約攜手來到中國,在這個展示才華的國際藝術舞臺上,東西方藝術不斷交流與互動,國際纖維藝術發展呈現勃勃生機。我們看到了近年來國際纖維藝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呈現出諸多新的趨向特點,探索纖維藝術的功能與價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纖維藝術家廣泛關注的課題。
一、纖維藝術表現形式呈現綜合材料展示、裝置展示與平面展示三大特點
當今的纖維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是纖維材料的編織和繪畫的復制,而演變為對纖維材料的表現張力進行深入的挖掘,似乎纖維藝術家已經不再滿足將繪畫形態直接轉化為纖維織物語言,而是更鐘情于對不同纖維材料流露出的情感進行表達,對如何把握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思考。在這幾屆雙年展上,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的作品不斷涌現,帶有巨大視覺沖擊力的作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纖維藝術呈現更大的表現空間。
任光輝的作品《水墨時光》,以裝置形式展示纖維材料的空間形態。將中國傳統水墨意向轉化為視覺語言,通過染色毛線精致的纏繞,形成一道虛實濃淡變化的人造風景。這件作品自然、質樸、純粹,強調了纖維材料的特征,表現出藝術家善于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材料美感,與觀眾共同分享材料所帶來的快樂。
《清晨的浮游物》《水墨時光》是作為綜合材料與裝置形式的典型,日本藝術家福本潮子的《夏夜》則是在平面形式上超越傳統的作品。作品采用經染色處理的天然麻布為材料,用鐵梳處理成疏密有致、變化微妙的層次。由于布料的雙層垂掛結構,在不同角度光線下,使其表面產生不規則的波動,隨著人目光的轉移,給人變幻動蕩之感,仿佛在時空中穿梭。作者將日本民族傳統染色技藝與現代創作觀念相融合,既有現代氣息又不失傳統韻味。
這些作品反應了當今國際纖維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向:綜合材料的使用,立體裝置形態的展示以及對平面語言的研究和超越,成為纖維藝術創作的三大特點。
二、纖維藝術創作觀念的思想內涵不斷提升,注重情感的表達
傳統編織工藝與現代纖維藝術的距離在于兩者創作觀念和思想內涵的差異,纖維藝術家通過借助一定技藝的展示,來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觀念性。韓國纖維藝術家宋繁樹在他的作品中呈現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從第一屆的《信仰的宿命》《從那日起》到第二屆的《邏輯的推理》,以嫻熟的編織技巧創造新的符號語言,講述著一個關于現實與理想的哲學命題;第三屆和第四屆的《來自伊拉克的來信》系列,更是直面當今戰爭與和平這一現實問題,作品產生的象征意義發人深省。
在2006年的第四屆雙年展中,許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創意新穎、內涵豐富。覃大力、余佩佳的作品《漣漪》,采用繩網結合抽紗結構,制作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網狀立體造型,利用光影投射出影像效果,給人以水波蕩漾的聯想。劉輝、王建的作品《往事如煙》和肖軍的作品《裂變》將技術與觀念進行有機結合。《往事如煙》雖然采用傳統“高比林”技法,但是通過作者細膩的編織,展示了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產生了新的意味,表達了作者對曾經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追憶,升華了主題。《裂變》突破了傳統纖維材料的表現形式,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管狀材料纏線染色,進行排列組構,并將中心部分開裂、變異,形成豐富的層次,從而揭示了宇宙間潛能積蓄到某一極限,必將釋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這一永恒的定律。李大鵬、周驥的作品《思想者Ⅲ》通過細膩的“高比林”技藝表現,將其與雕塑、裝置、三維動畫多媒體巧妙結合,反映了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主題。王琳的作品《盲人的色彩詩》描繪了一個充滿愛的永恒主題,在印染透疊而成的織物面料中加入凹凸變化的點狀盲文元素,通過手指的觸摸能夠解讀出詩的大意。作者用豐富細膩的情感表達了對當今社會弱勢人群的關注和愛心。
我們從這些作品中能夠深刻體會到,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融入個人的情感,對人性的關愛,對哲學問題的思考及對人文精神的謳歌,和對生活、對社會、對生存空間、對現實問題的廣泛關注。
三、纖維藝術編織技術呈現細膩、創新的特點
長期以來,運用“高比林”“緙織”“栽絨”等傳統編織技法,一直作為眾多纖維藝術家主要的創作手段。在第一二屆雙年展中,編織技法型作品成為參展作品的主流樣式,如:栽絨壁毯。相當一部分中國纖維藝術家是從壁毯才認識、走進現代纖維藝術的。然而,從第三屆雙年展開始,運用綜合技法的參展作品開始增多,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傳統編織技法型作品占主導之勢被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屆雙年展中傳統的毛織、絲織栽絨壁毯作品幾乎難覓蹤跡,而出現了大量以綜合手段、立體裝置甚至多媒體技術形式的作品。在許多藝術家看來,運用綜合手段表現似乎比傳統編織語言更能方便快捷地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而且材料特點體現得更為直接,更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分堅持運用傳統編織技術創作的作品中呈現出精致、細膩、復雜、豐富的特點,羊毛、真絲等材料不再是唯一,金屬線、紗、棉、麻、紙、化纖、尼龍等新的編織材料被運用進來,豐富了表現力。可以說,傳統編織技術以及新材料融合將是纖維藝術的又一趨勢。
堅持運用精湛的編織技藝創作,是剛剛故去的國際著名纖維藝術家基維的不懈的追求。他的遺作《春夏秋冬》用“高比林”技法,描繪了美麗的高加索山春秋寒暑的更迭,色線交織的自由、奔放,如同流動的音符,講述著春的復蘇、夏的濃郁、秋的熱情、冬的蕭寂。
雙年展策展人林樂成的作品《雙年展之旅》,作品以舉辦過“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蘇州的地理圖形為元素,通過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表現,來歌頌這三個地方所成功舉辦的四屆雙年展。北京古長城的滄桑、上海黃浦江的韻味和蘇州江南水鄉的溫潤通過“高比林”細膩的肌理與微妙的顏色過渡來加以詮釋。
結語
兩年一度的“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給我們留下許多啟迪,從作品中探究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諸多特點,體會東西方不同文化傳統上所呈現的不同藝術形態和文化觀念。近年來中國纖維藝術發展的可喜成績,中國纖維藝術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現上升之勢。正如日本著名國際纖維藝術家福本繁樹所講的:“在兩年一屆的纖維藝術雙年展舞臺上,中國纖維藝術家的成長會如此之快,是我所沒有想到的;中國纖維藝術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贊嘆。“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現代纖維藝術;藝術觀念;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065-01
通常意義我們界定纖維藝術主要是從其特有的材料特點來說的,以天然的動,植物纖維,如絲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纖維為材料,而今界限甚至寬泛到由線型的材料構成,以多種工藝手段,創造平面形象或立體形象,亦或兩者共有形象的一種藝術。對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其特點是集古典和現代,工業文明和傳統手工藝于一體,可以說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藝術門類。說它古老是因為纖維藝術有一定的歷史傳承,現代纖維藝術和以往傳統的各種紡織或纖維藝術形式,從技術角度上說,他們之間不存在決然劃分的界限,兩者都體現了織物藝術對不同文明生存條件下的人類需要的適應和滿足。
現代纖維藝術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藝術家們不滿足于傳統的表現手段和傳統的材料的局限,而長期對新纖維材料的關注與嘗試所產生的結果。也可以這樣說,由一種技術手段轉變成一門藝術正是因為注入了人們的思維和觀念。它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經歷了漫漫的蹉跎歲月。時代在不斷的變化,觀念在不斷的更新,壁飾藝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許多藝術家在壁飾與繪畫的融合方面做探索,織物與雕塑的構成以及與建筑空間的綜合表現力等方面不斷地創新,發展。將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思維觀念運用到創作過程中。纖維藝術的稱呼也就此被確立。現代纖維藝術中很大部分的技術,技巧,制作手段都來自于傳統紡織領域,但它們又不是傳統紡織技術的直接延續,而只是將傳統紡織技術作為演繹現代觀念的一種手段或途徑。現代纖維藝術成為20世紀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興的獨立的藝術門類。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的發展進步,以及現當代人文背景的變化,現代纖維藝術除了在材料和形式上進行了突破之外,而且還在纖維藝術品的精神內涵上更加注重藝術家個人藝術觀念的表達。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觀念受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影響,與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創作觀念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然而,又遠遠大于或者說寬泛于通常意義上的藝術創作觀念。觀念產生變化,從而引發了現代纖維藝術表達的豐富性及發展。纖維藝術的觀念的來源之所以可以很寬泛,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根基和歷史的積淀。另一方面,在現代建筑空間環境中現代纖維藝術創作觀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然而正是這種制約,使現代纖維藝術創作表現出獨具空間形態的藝術觀念,具有一定的環境意向性。90年代后期,藝術家個性觀念的表達更趨多元化,纖維藝術在藝術審美和文化語境上呈現出深刻的藝術特征。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是必然的,因為它有著自身的特殊魅力。纖維藝術是一種藝術與設計身兼兩職的藝術門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的發展在歐洲主要是以古典裝飾壁掛,地毯等式樣行成的,用于宮廷室內的墻面,地面等,這時人們創作的思維觀念伴有著隔寒保暖的實際功用。而隨著時代日趨發展,在思維觀念的進步和發展下對纖維藝術新的理解和認識使其已經形成了一門更加豐富,更加有表現內涵的藝術門類。因此現在談起纖維藝術,人們不僅會想到壁掛,不僅會想到壁飾,還會想到軟雕塑。也因為各種思維觀念的介入,使得現代纖維藝術的界定也變得模糊起來。但思維框架仍保持著以各種纖維狀的物質材料出發,或采用經緯線式的編與織的平面表現方式,或采取雕塑式的立體造型與形體組合的裝置塑造形式,或采用環境式的自然環境或室內環境與纖維材料統合性建構形式――發展為多元,多維的藝術手段和形式。通過纖維材料造型或傳統或現代的技術工藝手段來表現人與纖維藝術作品,纖維藝術作品與環境,人與環境的整體性和結構關系性的藝術創造。思維的豐富決定了其愈加豐富,包羅萬象,隨思維變化發展而發展,由過去單純的手工藝真正的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提供了更為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
纖維藝術創作是作者通過自身及運用的思維觀念,借助于材料,去體現他想表達或處于時代環境精神的最廣泛,最直接,最敏銳的手段,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社會活動。因為通過藝術創作的語言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作者和作品一起發出的聲音一起不斷的深入生活,不斷地發現動機,為人類提供了思維觀念的更新,更進一步的思想和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思維空間,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由此,觀念也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思維方式。
當今纖維藝術家的創作大多運用現代技術的手段和新的觀念,將現代技術和觀念運用到纖維藝術中,成為當代藝術引人矚目的一個新特征。一切生產技術的發展都會在設計領域得到及時的反應,他們之間又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由此可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培養藝術思維觀念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在其他藝術領域中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3
在19世紀60年代,相關人員就對纖維藝術的概念進行研究,1965年,纖維藝術作品在瑞士雙年展中出現,這些作品打破了傳統機織的創作方式,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方式逐漸被人們關注。與傳統的創作形式相比,現代纖維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無論是使用的工具、選擇的材料還是采用的方法、遵循的原則都大不相同,這就使得現代纖維藝術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一,纖維藝術的早期概念是“壁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理論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纖維藝術的相關概念出現,經過不斷的發展,纖維藝術概念的表述逐漸完善。目前應用最廣的概念是,通過天然或人工的方式制作材料,運用恰當的創作手法,從平面或者立體的角度,給人帶來感官上的沖擊[1]。
2纖維藝術的審美
在本質上,纖維藝術的審美與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有相同的特點。它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會將他們的感悟或者是情感融入其中,通過一定的手法表現出來,最終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纖維藝術的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因此,纖維藝術的審美本質上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是相同的。
3現代纖維藝術的語言特征
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而藝術語言能夠有效地對藝術形式進行區分,人們通過藝術語言既能夠了解到藝術家的情感獲得不同的生命體驗,又能加深對不同藝術形式和表達效果的認識[2]。現代纖維藝術與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特征十分明顯。3.1材料上的語言特點。現代纖維藝術形式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就是材料,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創作材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音樂家必須使用五線譜和音符進行創作,文學家在創作時,文學思想和生活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而纖維藝術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媒介,它使用的材料是各種纖維,這些纖維具有天然、質樸的特點,它代表了藝術家的審美觀。現代纖維藝術的外觀不需要太多的裝飾,它是從視覺和觸感上展示出自身的美感,引起人們的注意,帶給人們感官上的享受。從材料上講,具有鮮明的語言特征。觀賞者與藝術作品進行接觸,通過采取直接體驗的方式,鑒賞藝術作品,從而讓觀賞者和藝術作品形成共鳴,感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內容。人們與纖維材料的聯系十分緊密,形成了材料上的語言特點。而這種聯系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人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纖維材料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特征。自古以來,纖維中的麻、毛、絲、棉都廣受百姓和統治者的歡迎,在生活中,用纖維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隨處可見。隨著人們對天然纖維的研究發現,他具有透汗、吸濕、防摩擦等特點。其二,纖維材料帶給人們觸覺和視覺上的沖擊改變了人們的喜好。不同的纖維纖維材料的內在結構具有差異性。它帶給人們的體驗也各不相同。例如,毛纖維具有鱗片結構,這就造成了它的彈性較好;棉纖維柔和度較好,光澤度適中;絲纖維具有光澤、柔軟的特點等。3.2結構上的語言特征。現代纖維藝術中,結構是其重要的要素,按照特點的不同,大致可以將結構分為天然結構和人為結構[3]。天然結構是自然形成的結構,而人為結構是通過人的干預,加工制造出來的。現代纖維是自然形成的結構,現代纖維藝術中,結構備受人們關注,為了突出結構上的特點,藝術家必須不斷提升創作的水平和自身的專業素養,這就需要藝術家深入了解纖維材料的結構,透過結構看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本質。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它的結構上的語言特征也較為突出。這種特征主要是借助人的眼睛來展現的,一般情況下,它會形成兩種視覺上的效果,其一是自由結構效果,其二是規則結構視覺效果,這兩種效果體現了纖維藝術不同的視覺表達。在傳統纖維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大多采用規則結構的方式,這種方式來源于生活,藝術家將排列組合和按照規則進行編制作為創作的思路,通過編排達到視覺上的效果。而現代纖維藝術的辦法傾向于自由結構,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追求個性,主張個人依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同時注重結合各種理論和觀念,力求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根據結構特征的不同,纖維作品各尤其優勢,采用自由結構創作出的纖維作品通常用來展示和收藏,采用規則結構創作出的作品更便于生產。
篇4
關鍵詞:纖維藝術纖維材料美感
纖維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圖案美,纖維材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現力,不同的纖維材料會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了纖維藝術中使用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上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在無形之中促進了藝術家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形式認識上深化,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無疑都給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這一切標志著現代纖維藝術的藝術語言、開拓性的創造思維和自由的試驗性特征與現代、后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隱藏在視覺形態中的時代特征。雕塑家呂品昌說過:“將技術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豐富品質和潛能充分地發掘出來”。在這方面不乏范例,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滿了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藝,充分發揮纖維素材的自然特質,引想和想象,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席拉•希克斯認為:在做纖維藝術作品時,藝術家應該完全自由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意圖,不需要臨摹平面繪畫的模式,而應該在編織過程中求開拓、求創新。當她的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新異的作品對看慣了墻面壁掛的人來說是非常吃驚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來制作的,藝術家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其實,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魯的編織技藝而且還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編織方法,比如:帶子的編織技藝。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傳統因素與現代語境的關系。在1967年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上,希克斯參展的一件壁掛的裝飾手法是用包芯經編紗線編織而成的。該技藝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禮服采用的技藝(Paracas,帕拉卡斯半島,在今秘魯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島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間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繡織物包裹尸體或作為隨葬品,織物圖案與納斯卡彩陶有關)。席拉•希克斯由鉆研傳統織物出發,在尋求突破與創新的當代背景下,展開了她對織物蘊含物質與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纖維藝術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運用了很多點狀材料元素。例如我們不太注意到的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這些材料都是作為點狀元素出現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興趣和愛好。高中時學習的是中國文學,她的閱讀廣泛而深入,尤其在詩歌寫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學習過服裝、雕塑和繪畫。從1991年起,安琪拉•林舉行了很多個人展和聯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繡展”展出14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來自閱讀挪威神話小說帶來的靈感。每一件作品上邊都繡有她寫的詩。她選擇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氈子作為主要的塑形基礎,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魚的眼睛、指甲、雞蛋皮等,來表現大地的生長與生命的延續。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嬰兒》;第六幅:《戀愛》;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細小的白色的線球和一些雞蛋皮,這件作品中沒有詩,意味著結束和新的開始。這種把文字和纖維作品聯系起來的方式源于中國藝術傳統。美國藝術家蘇金•烏爾《分散記憶》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狀材料進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圍合,形成籃子的形狀。通過單純的色彩,多種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聯的技法,藝術家將自己分散的記憶寄予一個筒狀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猶如珍寶一般召喚觀察者去觀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帶來的視覺和觸覺美感,并且其圖像給人以隱喻的聯想。這種珠子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象征的手法從較為深層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追憶。
篇5
從人類誕生之初,幾乎所有的日常行為、活動都離不開空間的參與。自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建筑設計科學的深入發展及人文思想的進步,人們意識到對于環境的要求不能僅僅滿足于空氣、陽光等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人產生心理認同感、歸屬感,能營造出豐富多樣生活氛圍的環境場所。纖維藝術作為現代室內空間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充滿自然氣息的軟性材料和豐富多樣的藝術形態,成為連貫室內空間與人的情感紐帶。室內空間環境中的纖維藝術重塑了人類最理想的生活環境。面對過于冷漠和堅硬的建筑外殼,人們更加向往重歸自然的深層感情交融,希望沿著心靈的軌跡去思考體味返璞歸真的人文關懷。在這種語境下,無論是建筑師還是藝術家,都更加關注具有自然而獨特表現優勢的纖維藝術,從而使纖維藝術轉向更為廣闊的大眾生存空間。此外,纖維藝術品與室內空間環境風格的和諧,營造了室內建筑藝術空間,使纖維藝術在環境設計中占有主導地位。而纖維藝術品的親和力和起伏流暢的肌理,也廣泛地改觀了室內建筑空間的環境。相反,在建筑空間中,纖維藝術具有空間導向。它能引導人們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使各空間層次與環境之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交流。
二、纖維藝術對室內建筑空間環境的影響
雖然纖維藝術從屬于建筑而存在,但是纖維藝術對建筑環境產生一些影響。纖維藝術對空間的使用功能、空間環境的色彩、室內空間形態等都產生了影響。
1.通過空間使用功能來影響環境
我們都知道,室內空間環境設計是通過人的行為方式來表達主題的創造性活動。對特定的環境進行纖維創作時,纖維藝術的風格體現和表達形式都對特定的環境產生影響。例如,在學校的圖書館,一幅構成氣勢龐大,色調淡雅、質樸的壁掛作品懸于墻面,會給老師、學生帶來舒適、親切良好的學習氛圍。相反,在娛樂場所懸掛類似的壁掛作品會造作生硬,更體現不了特定的空間用途。再如,藝術家李鳳文女士為廣州新白云機場設計的纖維壁掛《生機》,選用絢麗的色彩,造型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既抽象又寫意,大而不散,收放適度,引來了不少觀眾。有的乘客駐足而望,有的乘客以畫為背景留影。這個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纖維藝術品對周圍的環境起到了很強的裝飾效果,就整體設計而言,一個極具現代建筑藝術風范且又與嶺南文化密切交融的標志性建筑,充分展現了嶺南的人文色彩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通過前面的例證,說明了一個好的纖維藝術品對環境空間布局是有彌補作用的,突出了空間環境獨有的特質。
2.通過室內環境色彩來影響環境
現代室內環境的色彩主要來自燈光色、陳設色(家電、裝飾物品)、環境色(地面、墻面)三個方面。良好的纖維色彩能對室內空間起到調和和配色的作用,使整個空間和諧舒適。對于室內環境色彩比較單調的情況下,色彩豐富的纖維藝術品就能給室內空間憑添幾分味道,豐富了整個室內的色彩觀感。例如,納什維爾界標中心的整體環境色呈灰白色調,它的室內懸吊式纖維藝術品運用了紅、藍、綠、白幾個強烈而跳躍的顏色,使室內環境色彩豐富了許多,沉穩而不失明亮的和諧感覺。運用纖維藝術的色彩與室內環境色彩產生對比或調和,使有限的色彩空間收獲意想不到的色彩變幻,使空間環境更加意趣盎然。因此,無論纖維藝術以何種形態呈現在我們眼前,其色彩變化對室內環境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3.通過室內空間形態來影響環境
室內空間是體現使用功能和人們活動的場所,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人們對審美的不斷提高,要求空間形態的多樣化,不僅僅是直線體面(方體、矩形體等),而是帶有弧線體面(圓體、圓柱體)和直線、弧線體面綜合的空間形式。這樣就要求纖維藝術品與空間的整體協調,珠聯璧合。如果運用不恰當的纖維藝術品就會對室內環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具體來說纖維藝術品的大小、形態的表現和顏色運用是室內空間形態調和的必要方式:如果較小的纖維藝術品放在室內空間較大的地方就會比例失調,喪失空間美感的體現,纖維藝術品的壁面、浮雕、立體不同形態放置在不同空間形態中的美化作用對人的視覺美感的沖擊,以及纖維藝術品冷暖的運用對空間形態增大縮小的效果,都充分體現了纖維藝術與室內空間形態相輔相成的關系。例如,我國著名纖維藝術家林樂成教授的軟浮雕《行云流水》懸掛在通程國際大酒店的咖啡廳里,壁掛的尺寸大小與環境空間比例協調,羊毛質地軟浮雕效果具有的溫暖性使咖啡廳既舒適又溫馨,明快豐富的色彩使室內空間環境寬闊明亮。通過纖維藝術品的運用,有效地引導、調和室內空間,使空間形態更加生機盎然。
三、纖維藝術對人的影響
我們在討論纖維藝術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不得不提到人的存在,因為現代室內環境設計的最終目標都是以人為本,纖維藝術的表現是對人心理的認識與掌握過程在室內環境的體現。同時,運用纖維藝術品體現室內空間環境良好的人文內涵,以及從中表現出室內生活者的美學品位、、民族習俗、職業等特征。
1.從文化角度來看纖維藝術對人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文化角度談起,人是室內生活環境的主體,室內環境承載了纖維藝術品的創作,纖維藝術在經與緯、編與織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空間化的語言。它提供給人們一個情感述說的廣闊空間,其中包括了創作者內心的情趣、對美的追求、民族精神的表達。例如,基維•堪達雷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創作的《秋之印象》,畫面表現秋色紅艷、層林盡染之景色,深色密林之中,一泓飛泉蜿蜒而下,又如飛升之云煙,盡在觀者的遐想之中,而遠處的山嵐,清新碧透,整個作品宛若一幅中國的潑墨彩山水畫,表現了非本民族的藝術特征,而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再如:美國纖維藝術家雷諾阿•察里斯的大型懸垂織物作品《秋•自然的垂落》和布里斯•讓的空中吊飾作品《清涼的雨絲》,以及日本軟雕塑家小林正和的以繩線纏繞而成的軟雕塑作品《銀色的波浪》,運用點、線、面的構成與室內空間緊密結合,表現現代纖維材料在室內空間中的纖維特殊效果,為忙碌在緊張氣氛中的人們,憑添一份自然的詩情畫意。通過纖維藝術品形式與內容的創作表達了作者良好的審美品位。筆者認為室內空間的纖維藝術品,用豐富的語言為人們的審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極大地滿足了室內環境中人的精神需求。
2.從心理感受角度來看纖維藝術對人的影響
現代室內環境是人們工作、休息、就餐、娛樂等生活內容,與室內環境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人的心理感受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傳達到內心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因此,具體到室內纖維藝術品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注目、是否讓人們觸景生情、是否能體現人們的行動心理都會對室內環境設計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瑞士藝術家摩依克的作品《無題》,把壁掛作品陳設于室內環境最突出的中心部位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含有畫龍點睛的意味。清華美院的林樂成教授的纖維作品《春•夏•秋•冬》分別置于中苑賓館茶廊和IBM北京總部的大廳里。作品中采用了大自然的色澤,黃、綠、紅、紫四種顏色代表4個季節,寓意季節在不斷變化,但生命卻是永恒的。雖然不完全與大自然景色相同,但近似自然的美感能喚起人們腦海中的回憶與聯想。再如:圖中所示的室內纖維壁掛作品,根據人的行動心理因素,運用色彩絢麗、圖形優美的纖維作品陳設于樓梯旁空置的墻體,指引人們的行動方向,同時也美化了環境。因此,通過以上三個例子充分地說明了纖維藝術從心理角度對室內空間環境的營造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晨
現代纖維藝術在室內環境中不僅具有賞心悅目的效果,而且具有傳情達意的精神功能。如果能結合其他室內構成要素很好地運用在室內環境中,那么會讓人類與所處的室內環境更加和諧與豐富多彩。另外,現代纖維藝術無論以何種形態來營造室內空間的環境,我們都應該看到纖維藝術創作對生活的關注,對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類情感的理解。我們要力求使纖維藝術更有效地作用于室內環境之中。
參考文獻:
[1](英)布萊恩•勞森著,《空間的語言》,中國建筑出版社,2003年版
篇6
關鍵詞:現代纖維藝術 創新 思維
現代纖維藝術,無論在材料還是觀念的創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纖維材料、工藝流程的更新以及藝術理念的前衛化,為現代裝飾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也正是在這些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基礎上,藝術家拓展了纖維藝術的創新領域,將更多的觀念和手段運用到作品創作當中。
一、思維的創新
藝術的創新首先是思維的創新,纖維藝術的多方位創意思維方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形式:
1.邏輯性思維和非邏輯性思維。邏輯思維在創意設計中通常是時斷時續出現的,有利于對信息進行理性分析和處理。現代纖維藝術的創新離不開邏輯思維。但是非邏輯思維更適合進行藝術創新,它可以分為轉移思維、直覺與靈感思維、形象思維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開發,而感性能力的開發正是創意性思維的關鍵所在。非邏輯思維方法是現代纖維藝術家們運用的最廣泛的一種思維方式,他們總是從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廣闊空間中進行選擇、加工,運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聯想等藝術思維創造活動,進行藝術創作。只有克服了思維的惰性、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具有能動性、敏銳性、求異性和獨創性才能在現代纖維藝術創作當中獲得獨特的靈感,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藝術作品。
2.發散性思維與收斂性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意思維的典型方法,又叫求異性思維,輻射性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從標新立異出發,充分發揮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測、想象、假設等思維的方式向多個方向拓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某種纖維藝術立體形態造型方法的解決途徑,可以有懸吊、支架、纖維熱定型或化學定型等方法;某一編織作品的材料選擇,從纖維的類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絲、毛,化學纖維的粘膠纖維、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原脂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從纖維的線型上有紗、線、繩、帶等。收斂性思維又稱為聚合性思維、集中思維,是從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尋、尋求和推出正確答案和最優秀方案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在發散思維所產生的多種方案、設想途徑中收斂性思維所起到的是一種匯總和遴選的作用。
3.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橫向思維是一種歷時性的橫斷性思維,它具有同時性、橫斷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是從不同側面去認識、分析事物,探尋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特點的思維過程。如現代纖維藝術種的許多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都受到同時代其他藝術思潮的影響,纖維藝術家們從綜合材料繪畫、裝置藝術、現代建筑等中不斷獲取創作的靈感。許多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其創意、材料使用和制作設計都是橫向涉及多個領域,并將這些領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運用在自己的創新之中。
縱向思維是一種以事物的產生、發展為線索的思維過程,它是一種歷時性的比較思維或稱為單一的垂直思維。通過比較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夠較為科學、客觀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反復性和復雜性。如果在纖維藝術的制作方式的運用上,你不去了解、總結過去那種制作方式的成功經驗,吸取別人的長處,就很難獲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現方式的創新
在纖維藝術的創意過程中,創意表現方式的選擇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決定創意成功與否的關鍵,它要求我們突破傳統觀念,以全新的手法來傳達創意信息,還要從觀賞者的視覺與心理角度入手,尋求最佳的表達方式。創新的表現方式包括以下五種:
1.主題的表現。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對主題進行詮釋和發揮,如何將主題的文化內涵與自己的文化傳統、材料特點、制作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纖維藝術家西德霍•塔納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纖維碎片和燒焦的棉線編結而成,突出表達了人類的發展給生態和自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纖維與自然、自然界的循環發展關系這類環保的主題。
2.解構與重組。傳統審美趣味往往只重視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時破壞也是一種創造的途徑。自然的風化、秋天的落葉、色彩的蛻變以至原子裂變等,都是一種完整美轉化為殘缺美的造化過程。若有意識地將完整、單一的自然形態加以破壞、分解,使原有形態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來的形態意義,再根據需要進行分離和重新組合,并產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達,這種方法常被稱為解構重組。分離和重組后元素的對比組合具有跳躍性的動性,其形態能帶給觀賞者比原自然形態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
3.異質同構。異質同構是超現實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將兩個或多個不同但相互間有聯系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共性合二為一,這種結合并不是表面的將兩個元素并存、合并,而是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互統一,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表現形態,并展示出新的創意價值。這種表現手法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形式向觀賞者展示其強烈的感染力。運用異質同構的手法,常常可構建出現實世界不存在的形態,或者是矛盾的形態。
篇7
關鍵詞:《山海經》;傳統裝飾符號;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獨特
一、《山海經》與傳統裝飾符號
(一)《山海經》中的傳統裝飾符號
《山海經》是一部偉大的專著,主要是介紹遠古的自然風光、地理位置以及人文傳統,它的內容宏大豐富、氣象萬千,所述事物奇詭多變,光怪陸離,所描述山海總長可達數萬里。內容記錄了許多山河湖海名稱,包括記載了山的名稱及方國的名稱,人們的習俗、人情和歷史神話人物,可以用于作藥的動植物、異獸奇禽,并保存了許許多多有名的神話與傳說。《山海經》中的許多動植物都已變成了后世傳統裝飾符號的代表,如“玄龜”,又作“玄武”(圖1),與青龍、白虎、朱雀并稱為“天之四靈”。玄武象征著幽冥、智德,漢后道教將其吸納為護法神,稱執明神君,后又稱之為“真武大帝”。“鳳皇”,又稱作“鳳凰”(圖2),是無上祥瑞,吉祥富貴的象征。“西王母”在《山海經》中是掌管刑殺的神,在后世被稱為“創世之神”。在大量的民間傳說,小說戲曲中出現,很多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圖3)就與“西王母”有關。這些傳統裝飾符號常常具有吉祥如意的意義,以此來表現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與追求,也表現出文化價值的世界與價值觀與美學意義。后世將《山海經》中的動植物提煉規劃,并給予一些特定的意義與價值,使得其成為一部集歷史、地理、文學與醫學、宗教與民俗文化、繪畫、藝術、神話與傳說、奇聞軼事、雜論為一體的百科全書。
(二)《山海經》中傳統裝飾符號的思想內涵
1.自然崇拜從古至今,對自然的崇拜永遠是人類追求的事物,藝術的本身就是人類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纖維藝術設計的古樸富麗和自然的崇拜,也是對自身的塑造。纖維藝術設計中的龍紋鳳紋、鳥獸草蟲、祥云日月以及亭臺宇榭間等裝飾符號,所展現的是人們對自然天體的敬畏和對神獸的朝拜,也是在大自然界中尋求精神的寄托,并借此傳達人們的自然崇拜與自然敬畏之情,更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和追求。用傳統裝飾符號寄托種種有形和無形的事物,這是中國文化歷來傳輸的價值觀,保持敬畏就是對自身最好的寄托。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太多符號來傳達巨量的信息,纖維藝術作為重要載體,將自然界中的元素作為裝飾符號能夠和諧運用,使其在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和實用價值的同時,更是孕育了一種圓滿而又十分內斂的希望。2.美好愿望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中,傳統裝飾符號作為一個特殊的承載信息載體,通過特定的形象標識所承載的文化背景,能夠使一個特殊的對象成為一系列事物的代表。《山海經》中的中國傳統裝飾符號大都承載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如佩戴鹿蜀(圖4)的皮毛可以福延子孫;吃了丹木可以治療黃疸病,還可以用它防火;吃了大鯢的肉便不會得癡呆病。這些意義吉祥的符號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文化結構中,由人們思維和想象延伸而成的,隱藏在一定的環境文化或情感文化中,都蘊藏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美好的愿望。
二、傳統裝飾符號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中的特點
中國傳統裝飾符號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中有了新的發展,很多中國現代纖維藝術設計師開始對傳統裝飾符號進行研究,并逐步完善了傳統裝飾符號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隨著許多優秀的纖維藝術作品的誕生,傳統裝飾符號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的應用里更加多元化。很多的傳統裝飾符號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象征意義,并且有著獨特的功能特點。
(一)傳承性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心、它是民族的根和力量來源,是推動一個民族發展創新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果想要這種文化能夠連綿不斷,就必須要把文化的傳承性放在重要位置。保持傳承性實質上是文化不斷“再生產”,是不斷積累與創新。文化傳承與靜態的文化保護不同,它是一種文化延續的動態過程,強調的是民族經濟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中,傳統裝飾符號用于現代纖維藝術,就使得其文化傳承的特點尤為凸顯。現代纖維藝術設計在運用傳統裝飾符號時,會將傳統裝飾符號的文化內涵與現代思想觀念進行創造性融合,能夠創造出具有文化專屬性、有故事情感的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能夠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產與現代時代背景結出民族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果實。現代纖維藝術設計師能夠通過傳統裝飾符號為抓手,抓住民族文化的本質,跨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間的界限,能夠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和技術的碰撞完成具有傳統文化傳承性的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傳統裝飾符號的價值包括使用和文化價值得到越來越多設計者的注意。不僅如此,由于它獨特的裝飾和文化寓意,豐富多變的圖案,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文化使它更能在越來越多的設計作品里得到運用。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弘揚發展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后世也可以理解發展傳統裝飾符號意義,在進行現代纖維藝術設計時應該注意到關于文化傳承性的問題,要樹立一種不斷發展創新的設計理念,而要避免生搬硬套和“拿來主義”,在設計運用時應承其精華,將其與現代纖維藝術設計進行有機結合。
(二)特定性
一般而言,現代的纖維藝術設計創作更具有現代主觀性,而如果運用了傳統裝飾符號的現代纖維藝術作品并非意義單調的作品,它更加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呼應依賴關系。在這些現代纖維藝術作品中,“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他們首先推崇的。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都有著特定的傳統符號來與之呼應,如“龍紋”(圖5)對應著尊貴,“麒麟”(圖6)圖案對應著祥瑞等。傳統裝飾符號首先得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它也會影響著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形式,甚至是色彩、肌理、材料和工藝。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要與傳統裝飾符號保持同一格調、同一寓意、同一審美,這就注定了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的文化特定性。
(三)靈活性
傳統裝飾符號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圖形結構,神秘奇幻的文化內涵,就注定了它在運用到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時的靈活性。這種特殊屬性不僅使纖維藝術設計者能夠擁有無限的創作靈感,還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在當下時代進步、科學發展、信息傳輸交流毫無障礙的背景下,許多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均以一種“國際化”的形象出現。很多纖維藝術作品差異不大,使人感到乏味,這時便需要傳統裝飾符號來扭轉或突出纖維藝術設計作品的個性和生機。這些傳統裝飾符號可以組合使用、適當變形,可運用現代解構主義,可以合理疊加,又可通過色彩的冷、暖、深、淺變化來設計創造不同的感覺氣氛,其靈活性無與倫比,是其他纖維藝術創作內容來源無可比擬的。
(四)趨時性
現在人們對藝術設計的要求已經逐漸轉變為滿足感性和情感的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對個性的發展,能夠滿足個體的精神愉悅。隨著“新中式”風格的不斷發展,具有中式文化風格和內涵的纖維藝術設計作品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因此,在當下纖維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滿足觀賞者與時代一定的需求,可以通過結合傳統裝飾符號來達到對于精神境界的滿足,提高纖維藝術設計的形式化美感。這就使得傳統裝飾符號運用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時具有很強的趨時性。傳統裝飾符號因其悠久的文化積淀具有回味無窮的魅力,且經過現代設計思維加工后的傳統裝飾符號更符合新時期下人們審美變化的需要,能夠加強纖維藝術設計中蘊含的情感,將傳統裝飾符號與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相融合,能夠讓現代纖維藝術源源不斷發展與創新。
三、《山海獸》———傳統裝飾符號與現代纖維藝術的融合
設計作品《山海獸》,就是以《山海經》中提煉的一些傳統裝飾符號為主要的創作靈感與創作內容,將鹿蜀、鳳凰、旋龜等動物形象符號進行再創作。如圖7所示,該作品運用概括、夸張、裝飾的手法和冷暖對比的色彩與簡潔的纖維制作語言。如圖8所示,該作品具有特性形象的表現要素融入其中,對這些傳統裝飾符號進行重新設計,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圖7 《山海獸》局部1圖8 《山海獸》局部2作品中的傳統裝飾符號因其悠久的文化積淀具有回味無窮的魅力,且經過現代設計思維加工后的傳統裝飾符號更符合新時期下人們審美變化的需要,能夠加強纖維藝術設計中蘊含的情感。將傳統裝飾符號與現代纖維藝術設計相融合,能夠讓現代纖維藝術源源不斷發展與創新。
四、結語
中國傳統裝飾符號在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表達中有著獨特的方式,它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特征非常多樣,制作材料也是非常的豐富多彩。傳統與現代的工藝和手法不斷融合,使現代纖維藝術散發出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而隨著人們的欣賞和審美水平呈不斷上升趨勢,對審美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現代纖維藝術設計作品中加深人們對傳統裝飾符號及其人文內涵的理解,才能夠理解其時代特征與藝術魅力,才能在繼承中發展,繼往開來,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高愛香.纖維裝飾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2]李潤英,陳煥良.山海經[M].長沙:岳麓書社,2016.
[3]王紅旗.山海經的來龍去脈[J].地圖,1998(2):16-17.
[4]曹媛.淺談山西傳統建筑裝飾符號[J].藝術教育,2019(2):34-35.
[5]邱琪,宮藝兵.蘇州園林中傳統裝飾元素的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23):4-5.
[6]聞婧.徽州古民居裝飾符號的文化傳承問題分析[J].信陽農林院學報,2017(1):22-23.
[7]張桃.互聯網思維下文化傳承性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2019(9):14-15.
[8]羅瑞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9(4):15-16.
[9]吉曉楠.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山西建筑,2019(3):31-32.
篇8
隨著室內空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室內空間的認識,理解,創新觀念以及享受空間的藝術上審美,藝術感的不斷提高。設計裝飾的材料也由原來的建筑剛性材料灰暗,陰沉,單調乏味,缺少藝術效果,空間感弱轉變成現代纖維藝術,運用其明亮,柔軟,溫和,變化多樣,極具藝術效果,空間秩序強,肌理樣式多變的特征,和樸素,自然的屬性,被設計師大量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中,成為一種具有藝術設計感,視覺效果突出,是設計師思想的表達,精神的寄托的藝術形式。現代纖維藝術在室內設計中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墻面壁飾是其中一種。墻面壁飾以壁掛的形式展現在平面的纖維藝術作品。這種平面纖維藝術作品風格有很多,具象的、抽象的、半具象的、半抽象的都以編織的形式展現出來。但是由于它的平面性,肌理的豐富性就顯得特別重要包括在一定范圍內的凹凸起伏的關系,顏色的搭配使用,手法的變化,疏密程度等甚至在材料的運用上比如采用大量質感柔和的棉、麻、絲、毛等纖維材料交替使用都可以詮釋作品的藝術性,使其給人以舒適,和諧的視覺效果。
傳統的壁掛纖維藝術作品以模仿為主,將其視為纖維手工藝品,而現代纖維藝術融入了設計師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環境,空間,表達的情感,自我主觀意識對室內空間的觀察、分析、思考、合理選擇利用獨特的材料和精湛的手法以及創新的意識。作品本身附有設計師的主觀意識和思想情感,超越了材料及編織本身的精神意義。
裝飾性的纖維藝術也頗受現代設計師的喜愛,被設計師廣泛的應用。裝飾性的纖維編織物指的是沒有實用價值或者實用價值很小的作品,這種作品主要是以裝飾為主,烘托設計者的情感,寄托設計者的精神,美化室內空間的纖維編織物,以此達到人們心理需求的作用。現代纖維藝術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和創造是與其在空間層次的結構布局,視覺效果,審美效果相互依賴,彼此相通的關系。如果一件纖維藝術作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起到修飾作用或者提高空間層次感時,說明這件作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起到藝術性的作用。相反,如果一件纖維藝術作品在室內空間中破壞了整個空間的整體感,層次感,不但沒有起到藝術性反而破壞空間環境的氛圍。同時也失去了纖維藝術產品存在的必要性,那么,這件作品將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多余的作品,破壞環境的作品。
因此,纖維藝術作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既有裝飾效果表達個人情感同時也由于室內空間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和制約。進而,設計師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不僅在表達自我主觀意識和個人情感還依據特定的空間環境進行設計和創作。使得作品與空間環境彼此依賴,相互襯托,達到和諧,穩定的效果。所以,兩者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現代纖維藝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軟性裝飾,在室內空間設計中被設計師廣泛的運用,表達出對空間環境的獨特作用。在創作材料和手法的運用上都是需要根據所依托的環境進行觀察、分析、思考、選擇的,目的是達到作品與空間相協調,和諧,均衡,有藝術性。所以,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創作不同風格的設計作品,同一設計作品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起到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在設計中,建筑本身是實體的外殼,空間是人們的使用價值,軟性裝飾則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由于每個區域的功能特征各有不同,形態也有所差異,空間的形式也有各異,各個功能區域帶給人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所以,每個功能區域對材料的選擇和應用也是通過長期對建筑的探索,延伸,轉換得來的,通過質感的變化,形式的多樣,肌理的豐富以及光影的結合使空間環境更加和諧,舒適,柔和,明朗。
篇9
關鍵詞:纖維藝術;材料;傳統工藝;綜合技法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5-0027-01
材料是藝術創作的前提。纖維藝術以材料來命名,就說明了材料的重要性。纖維藝術是材料的藝術,各種纖維材料都有自身區別于其他材料的質地、結構、顏色和肌理,傳達出某種特定的情感信息。藝術家總是在努力地挖掘,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并在多方位和多層次上自由試驗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材料運用的可能性,從而使藝術不斷呈現出嶄新的審美面貌。纖維藝術綜合材料與綜合技法的運用是目前纖維藝術創作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現代藝術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各門類高度分化的同時,又趨向高度的綜合。
一、纖維藝術創作
在創作的時候總會遇到兩個問題。
1.這件作品及作品的意義?2.用何種方式創作?當然這兩個問題有多種表達方式,你準備用什么方式表達的你的想法?你如何表達你的感受?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可以作出以下的分析。
感受――表達 感性認識――理性表達
內容――形式 創作理念――藝術技法
以上的四對矛盾是相互成立的。這是一個終極問題。但因為藝術不同于數學,將各種條件帶入一個公式中便能求出結果。我們很難說某種形式適合某種內容,或藝術理念適應藝術技法。雖然無法完善的回答這個問題,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卻貫穿筆者創作的始終。而成熟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感受的完美表達。感性認識的理性表達,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理念與藝術技法的完美組合。
根據纖維藝術創作的特點,在勾畫草圖的過程中應該加入對纖維材料的研究。根據各種材料的特性,進行技法上的調整。而制作小稿的過程,應該是完成一個微型作品的過程。盡量多的完成技術試驗,對最終畫面所呈現的效果有可控性和預見性。
二、《魚我所欲》作品分析
《魚我所欲》的創作過程:
(一)創作理念
這幅作品想表達的觀念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為人類更好的生存,人把自然置于其對立面,把自己作為自然的中心,纖維織物成為人體的忠實保護者,纖維藝術創新要突破織物作為人的“第二肌膚”,代之以自然生態的保護者,成為自然生態的“肌膚”,反思人類中心的思考方式,抑制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穩定,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充滿誘惑的今天,人們在取舍的時候總是左右搖擺。就象孟子所寫的《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而當今的人們會怎么選擇呢?
(二)各種材料與技法
這幅作品的主要材料有:毛線、金屬、塑料、半導體管等。毛線是柔軟、溫暖的,金屬是堅硬、冷漠的。毛線代表“自然”,金屬代表“人為”。這里技法主要運到,平繡、縫綴、粘貼、纏繞、打結等等。
(三)創作過程
這幅作品創作之前,只是大概想個草圖。開始大量收集材料,盡量多的收集各種材料,在廢品收購站筆者發現螺旋狀的鐵屑,它們排列起來看起來就像是魚鱗。廢舊的自來水閥門,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這些廢舊的自來水閥門就像是被污染過的水一樣。魚眼睛部分用現成品小手鐲直接粘貼,是想增加一些唯美的女性元素。其它大量的廢品進行再加工處理,對其進行裁剪、縫合、粘貼盡量體現它們不同的質感,同時加強材質之間的對比與融合。
材料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開始進行制作,首先選用亞麻作為底布,亞麻給人以樸實、自然、親切、溫暖的感覺。接下來把麻布繃在事先做好的框上。隨著技法的深入學習,開始運用的一些技法會顯得生硬。有些地方的技法和材料來回試,走了很多彎路。比如在魚眼睛的時候,想表現魚的靈動與跳躍感,這里也是幅作品顏色對比最強的地方,其它地方基本使用的都是灰色,這里準備加入紅色。如圖2-2左使用黑色的半導管體來表現眼睛周圍彎曲的線條,縫上去后發現黑色的半導體管太大了,細節無法表現出來,后來改成小的紅色半導體管,黑色用塑料亮片,這樣塑料亮片的亮光和紅色半導體管的亞光對比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很好的體現作品的創作觀念。纖維藝術的制作也是再創作的過程。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美感和自身的情感特征,它們形成的肌理效果能調動人們視覺、觸覺、知覺等其他感受。
在制作第二幅作品《魚我所欲二》時,創作技法與材料基本已經掌握,所以在制作的時候可以用“輕車熟路”來形容。但是有時候輕車熟路未必是件好事,這幅作品的缺點是,有點像技法的羅列,過于注重材料和技法的表現。
纖維是材料藝術,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對材料和觀念在創作中的地位我們要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材料與技法在纖維藝術創作中的作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同的材料應用不同的技法會有不同的視覺效果,表現不同的意境和思想;同樣,同一種技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時也會展現不同的藝術效果。技法的發揮需要材料作為支撐,而材料性質的展現也需要與之相協調的技法來實現。
三、結語
纖維藝術與其它藝術形式的區分是從材料的區別開始的。作為一門材料藝術,當代纖維藝術具有很大的廣泛性、包容性、融合性、多元性和綜合性。表現為:它關注所用材料的表達方式的變化,在形式中求突破;它從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不斷延伸,對材料所對應的觀念做深入思考;它借助外部形態,對其潛在的文化不斷挖掘;它力求材料美感的發現和創造,對其應用無限可能作堅持不懈的探尋;它通過藝術表現實踐,以多元綜合來重構當代藝術的視覺張力;它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層次分明,釋放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的生命力。
纖維藝術創作,首先通過對綜合材料的實踐,逐步總結一套完整的創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根據纖維藝術的特點,筆者認為纖維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分是材料的特殊性。那么對纖維材料的認識,對纖維材料極限的追逐便是進行纖維藝術研究的第一步。
其次建立在材料基礎上的纖維技法是通過對纖維材料的使用與操作完成的。技法的多樣性給創作帶來了多種選擇。認識纖維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實踐的過程。實踐是尋找自身創作語言的捷徑。
篇10
關鍵詞:居住空間 軟裝飾藝術 纖維藝術
1.軟裝飾藝術
軟裝飾藝術設計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熟練各種裝飾材料性能和工藝制作技能,具有較高的裝飾藝術創作設計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涉及企事業部門、各類設計公司從事室內外設計、裝飾繪畫、景觀設計、家具設計、小區規劃等創作設計。
居住空間的軟裝飾通過在室內環境中,對經特別選擇之后的家具、工藝品、收藏品、燈具、花草植物等可移動裝飾物進行構成組合。軟裝飾對室內空間的分割大多采用象征性的形式。創造開放性的多元化空間,這樣不會使空間顯得擁擠,使室內的空間無須“硬隔斷”便可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產生富有節奏感的交相輝映的裝飾美感。在室內軟裝飾階段,我們可以用家具、屏風、地毯等移動裝飾物來對室內進行空間功能的劃分,一塊地毯,一組低柜或一個小型雕塑,我們便可以利用其位置的擺放來對室內劃分出一個虛擬的空間來,人們在室內的行進線路會自然地繞開這些物體,從而在室內進行“隔斷”便可以虛擬出不同功能的空間。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合理運用開發這種“軟環境”可以創造出溫馨、愜意的居室環境和各種舒適宜人的情調空間。室內紡織品設計在成功的室內環境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人的另一層皮膚和室內建筑空間內層的紡織品,它是作為聯系外部裝修和人之間的媒介而存的,是把人引向更另舒適的室內環境的橋梁。室內紡織品和室內空間的相融之處,正是人類生活最理想的室內環境。
2.居住空間中軟裝飾的流行趨勢
在當今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對生活、起居的居住空間要求也從簡單實用過渡到更高層次的追求.這就要求我國設計師從使用功能、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構思創新的居住空間設計概念,即概念設計.運用概念設計獨特、創新的特點,使居住環境能夠適應新的消費觀,促進我國居住空間設計水平的提高,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本,實現與世界對接的同步發展.家用紡織品是軟裝飾中最重要的裝飾手段。室內紡織品設計要根據特定的室內環境來考慮具體的裝飾,只有注重藝術性和主題性,才能創造出高品位、有人情味、藝術感強和有吸引力的優美環境。因此,室內紡織品設計要有一個與室內空間形態、物質形態相關聯、獨具特色和立意新穎的主題。個性化的體現無疑是居住空間的主流趨勢。
3.纖維藝術—DIY裝飾創作
80后的居家理念:舒適、情調、等以此展示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比如運用鉤針的技法,制作沙發上的靠墊,或是茶幾上的面巾等,以及布衣情侶娃娃,作為生活的一角。無不體現出,生活的易趣。纖維藝術是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纖維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包括各種編織、印染、絎縫、軟雕等等。目前,中國的纖維藝術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對纖維材料的積極探索,與世界各國纖維藝術的不斷交流,及高校纖維教育的開展,中國的纖維藝術煥發出勃勃的生機。雖然纖維藝術的材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本身具備自然的符號,但作為原始材料,只有通過纖維藝術家靈巧的雙手,有意識地去運用貼、繪、編、捆、縫等多種獨特的手工藝方式,在線與線的交錯中,凹凸變幻的肌理中,傳達出人與自然融合的符號語言。如一條條雜亂的稻草、藤條、柳,經過編織便成為一件樸素的壁飾 ;一堆堆破舊的廢紙在加工成紙漿或折疊拼接后,可創造出富有肌理感的纖維裝飾畫 ;殘敗的枯樹枝被不同的毛線包纏后,又被賦予了生命延續之感。總之,現代纖維藝術,隨著多種材料和純手工藝制作的發展,愈來愈明顯地進入到人們的觀念中,產生視覺和心理上的美學效果。兩年一度的“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給我們留下許多啟迪,從作品中探究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諸多特點,體會東西方不同文化傳統上所呈現的不同藝術形態和文化觀念。近年來中國纖維藝術發展的可喜成績,中國纖維藝術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現上升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