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范文

時間:2023-03-16 15:0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尿微量白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尿微量白蛋白

篇1

測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 h尿標本, 但是收集24 h尿往往因外界影響因素太多, 而直接影響結果測定, 不易早期發現患者的病情, 延誤診斷。隨意尿測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 但易受尿流量波動影響, 穩定性差, 因此需同時測定尿肌酐含量。由于每日肌酐排出量是相對恒定, 可避免尿量變化對結果的影響。現就駐馬店市中醫院2010年7月~2012年9月收集的303例患者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與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進行對比, 為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代替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來本院就醫的303例不同病種的患者, 經尿檢查蛋白定性為陰性, 分為三組:對照組121例, 均無高血壓、糖尿病及其它腎病有關病史, 其中男67例, 女54例, 年齡20~55歲, 平均42.1歲。糖尿病組81例, 其中男51例, 女30例, 年齡30~72歲, 平均年齡50.1歲, 病程2~24年。高血壓組101例, 其中男58例, 女43例, 年齡31~72歲, 平均年齡43.5歲, 病程2~25年。

1. 2 試劑和儀器 尿微量白蛋白試劑由挪威NyCoCard提供, 儀器是挪威NyCoCard-Reader11。尿肌酐試劑由上海藍怡提供, 儀器是貝克曼DC-800。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滲濾法, 尿肌酐檢測采用苦味酸法。

1. 3 方法 取干凈容器, 加入適量二甲苯, 留取24 h尿液記錄總尿量后, 混勻取2~5 ml, 并同時取隨意尿2~5 ml, 分別離心取上清液。然后進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檢測和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檢測, 然后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結果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 P

2 結果

三組結果顯示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并進一步作直線相關分析, 顯示各組有較好的相關性, r分別是0.969、0.964、0.959, 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目前, 尿微量白蛋白被公認為是早期腎臟損傷檢測的一個敏感指標[1]。因此它的檢測, 對發現糖尿病及高血壓病的早期腎損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作為一個敏感指標, 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心血管病變等并發癥[2]。有研究顯示, 尿常規檢查中尿蛋白陰性的糖尿病患者, 其中2/3已發生微量白蛋白尿, 雖然沒有任何腎臟病變體征, 但已經是糖尿病性腎病早期, 此時如積極治療, 就能緩解糖尿病性腎病的發展, 并能預防心腦血管病變[3]。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就顯得十分重要。尿微量白蛋白的檢出不僅是糖尿病性腎病的早期表現, 也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與腎臟損傷關系密切, 尿微量白蛋白作為高血壓相關腎損傷的早期檢測指標之一, 其水平與血壓水平及病程相關, 因此, 對其進行檢測對于高血壓病的進展預測、療效觀察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實驗對303例不同患者尿液檢測結果根據不同人群分為三組, 三組P值均>0.05, 各組內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與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結果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通過分析, 三組相關系數分別是0.969、0.964、0.959, 表明各組內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與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均有很好的相關性。這充分證明了隨意尿微量白蛋白經過尿肌酐校正后與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有很高的相關性。為了減少標本采集過程中各種干擾因素對結果的影響, 更為了方便患者, 建議臨床大夫用隨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測定比值來代替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這樣便于臨床對尿微量白蛋白的評估和監測。

參考文獻

[1] 陸永綏,張偉民.臨床檢驗管理與技術規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

篇2

[關鍵詞] 冠心病;微量白蛋白尿;CHD;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5-187-02

在臨床工作中,冠心病(CHD)是一種常見病,早期發現CHD的致病危險因素相當重要。眾所周知,CHD的傳統危險因素有高血壓、肥胖和吸煙、糖尿病、脂代謝紊亂等,但這些因素并不能很好的解釋CHD過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近年來,尋找新的危險因素成為CHD領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對在本院診治的182例CHD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進行了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診治且行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的CHD患者182例為研究對象,男136例,女46歲,年齡39~71歲,平均(55.6±9.3)歲。根據CA結果將全部患者分成兩組:CA陽性者為A組共118例,其中男100例,女18例,年齡40~71歲,平均(54.6±9.0)歲;CA陰性者為B組共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39~68歲,平均(55.8±9.9)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CA檢查采用Judkin.s技術,血管狹窄程度由計算機檢測系統自動分析計算血管直徑狹窄百分比。冠狀動脈病變以左前降支、左主干、回旋支和右冠脈中至少有1支狹窄程度≥50%為陽性,符合此條件的患者為A組,再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將A組患者分為1、2、3支病變三個亞組。B組為CA檢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全部患者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心、肝、腎功能不全。

1.2 方法

所有入組的患者均留取晨尿并在本院檢驗室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尿白蛋白及尿肌酐含量,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g)作統計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A、B兩組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值相比,A組尿白蛋白/肌酐值明顯高于B組,說明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病具有聯系,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大量的資料和臨床結果已經證實尿白蛋白水平與CHD的發病和預后相關。尤其在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中,白蛋白尿是預測CHD的發生發展的重要指標,及早發現白蛋白尿并及早干預,對減少CHD的發生和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2]。

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方法有免疫比濁法、酶聯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電泳法、免疫擴散法等,目前多采用免疫比濁法。其測定方法有3種:白蛋白濃度、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白蛋白/肌酐濃度值。本項研究采用尿白蛋白/肌酐濃度值代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3]。有研究報道,普通人群蛋白尿大于5μg/min可預測CHD死亡的發生。尿白蛋白/肌肝值每增加0.4 mg/mmol,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上升約6%,其相關性可擴展到很低的水平,表明微量白蛋白尿對于CHD敏感[4]。尿白蛋白與其他CHD危險因素的研究顯示,尿微量白蛋白與血壓、體重指數、吸煙、血脂異常、性別、左室肥厚[5]等危險因子有關,有白蛋白尿的患者多數為吸煙者,有血壓升高、血脂異常和代謝綜合征的表現。男性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CHD關聯更為敏感。肥胖可導致腎損害,吸煙可損傷血管內皮,這些因素均可致尿白蛋白的排出增加;血脂的異常可以損害腎臟,以致尿蛋白的排出增加,而尿白蛋白本身也可加重脂代謝紊亂;高血壓患者血管硬化、腎小球硬化、血流動力學異常都與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有關,高血壓引起的腎損害與尿微量白蛋白有關[6];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發病率高達30%[7],高糖環境下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表達增加,可加重腎內血流動力學的異常,進而刺激腎臟系膜細胞的增生,以致細胞外基質沉積最終導致微量白蛋白尿。

本研究對182例CHD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結果表明,A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顯著高于B組,同時冠狀動脈3支病變組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1、2支病變組患者,這提示尿白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及其嚴重程度有關。本研究表明尿白蛋白水平獨立于高血壓、糖尿病等與CHD的發生有關,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CHD的危險因子,其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在CHD的干預和預防中,如在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易并發CHD的高危人群中早期發現微量白蛋白尿并及早干預和治療,對減少CHD的發生和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尿微量白蛋白檢查的范圍,將其作為CHD的常規檢驗項目,有利于CHD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1]馬賀,任志亮,張國珍,等.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變化的研究[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1-4.

[2]李敬.尿微量白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885-2886.

[3]張勇軍.微量白蛋白尿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關性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2,20(9):149-150.

[4]郭進,陳雯,王風,等.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與血管內皮舒張功能關系的探討[J].實用醫學雜志,2004,20(10):1112-1113.

[5]張賽丹,廖旺,張盛玲,等.微量白蛋白尿與冠脈狹窄程度相關性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04,21(5):492-494.

篇3

MAU是指常規尿蛋白檢查陰性,但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或酶免疫等測定法可檢出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具體定義為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albuminexcretionrate,UAER)達到20~200μg/min或30~300mg/24h,或一次性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creatinineratio,MACR)2.5~25mg/mmol(男性)和3.5~35mg/mmol(女性)。若低于最小閾值則視為MAU陰性,即正常;若高于最大閾值則視為白蛋白尿。在評價MAU水平時,MACR較UAER而言,能忽略尿量對所測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可信度更高[4]。

2.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機制

正常腎小球基底膜具有3~4nm的微孔,并帶有一層負電荷,即具有孔徑屏障和電荷屏障,使血漿中帶負電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質不易通過。腎小球血流量約為心輸出量的25%,每24h約有70kg白蛋白通過腎臟。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質,平均44g/L,相對分子量69kDa,半徑約3.6nm。正常時白蛋白不易經腎小球濾過,其濾過系數僅為0.011%,每天原尿中產生約8g白蛋白,并經腎小管幾乎全部被重吸收,最終每日排出10~30mg。然而,每日濾過的原尿中的這8g白蛋白加上其它一些微量蛋白質(β2-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α2-微球蛋白等),已達腎小管重吸收能力的飽和。臨床上一旦出現入球毛細血管壓升高、腎小球基底膜濾過孔徑增大、電荷屏障作用降低(濾過增多),或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重吸收抑制)及血漿中小分子量蛋白質增多(競爭性重吸收抑制)等情況時,均會導致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出現微量或臨床白蛋白尿[2、5]。

3.微量白蛋白尿在ICU中的應用

3.1微量白蛋白尿評價腎臟病變

根據其形成機制不難發現,MAU是反映腎臟受血流動力學和若干代謝因素(高血壓、血脂紊亂、糖代謝異常等)影響的敏感指標。1999年美國腎臟病基金會(NKF)公布的K/DOQI(KidneyDiseaseOutcomeQualityInitiative)指南已將微量白蛋白尿的檢測列為慢性腎臟病(CKD)篩查指標之一[6]。

在ICU中,當患者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時,MAU水平較之其它實驗診斷指標更敏感,在病程早期即會急劇增高[7],能更早的敲響警鐘。而一旦檢測出MAU水平增高就應予以早期治療,腎功能才有可能得到保護[8]。

3.2微量白蛋白尿評價血管病變

腎小球是由入球小動脈連接毛細血管袢再匯合出球小動脈構成。機體血管病變時腎小球往往最易受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分泌的多種血管活性物質所參與的多個體內平衡系統(調節血管床的緊張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及凝血與纖溶之間的平衡等)被打破,直接使血管床的緊張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并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引起腎臟血管收縮、腎血流下降,加重腎損害,進而出現MAU。由此可見,MAU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內皮功能損害的血管病變的重要臨床表現,反之在具有此臨床特征的患者中自然會伴有腎外血管病變發病率增高(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等)。

MAU獨立于其它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年齡、吸煙等),已成為腦梗死復發的最強的獨立危險因素[9],這為ICU中術后腦梗死的預防和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MAU對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預測價值更高。任何程度的白蛋白均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且獨立于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及腎功能,其危險性自微量白蛋白閾值以下即開始隨MACR的升高而升高,MACR每升高0.4mg/mmol,校正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升高5.9%(95%CI為4.9%~7.0%)[1]。急性心肌梗死時,MAU與梗死面積呈正相關[10]。MAU患者再發血管意外的危險性增加、預后不好,HOPE試驗表明MAU與主要終點(心肌梗死、心絞痛或心血管死亡)相對危險增加有關(分別是1.97和1.61)[1]。因此,篩查MAU有助于識別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病人,并應進行早期干預以降低死亡率。

3.3急性肺損傷(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研究表明,急性肺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病過程均有多種免疫細胞和炎癥介質參與,不僅局限于肺部出現滲透性肺水腫及炎癥浸潤等特征性改變,而且在其它器官的血管床中也有類似改變,表現為微血管功能障礙[11]。

Abid等[12]發現MAU在預測ALI的發生時,其陽性預測率為57%,陰性預測率達到100%。Pallister等[13]研究發現在ICU的創傷病人中,隨著UAER升高,ARDS發生率也升高,當UAER>80μg/min時,陽性預測率為54%,陰性預測率為80%,敏感性63.3%,特異性73.3%。同時,MAU不僅與ALI或ARDS的嚴重程度呈正性相關,其持續增高也提示死亡率升高[14-15]。通過檢測MAU水平,有助于早期識別易發展成MODS的高危患者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

3.4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ICU患者易發生機體免疫調控機制失衡,失控或過度激活的防御反應所釋放出的大量炎癥介質,可引起強烈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即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此時患者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中的白蛋白和水分滲透至組織間質中,造成間質性水腫,而細胞的水腫進一步限制毛細血管血流量、氣體交換、組織氧供,從而加重病情,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5、11]。

研究發現[16],MAU在SIRS發生時相對其它常見炎性指標上升更迅速,有助于在SIRS早期進行干預性治療,以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發展至MODS。感染性休克是MODS發生的最常見誘因,DeGaudio等[17]發現術后ICU患者MACR升高,則感染性休克發生率也升高。Abid等[12]發現MAU在預測MODS的發生時,其陽性預測率為50%,陰性預測率達到96%。MacKinnon等[15]在對綜合性ICU患者MODS發生情況進行研究后發現,若取MACR閾值為3mg/mmol,則其陽性預測率為50%,陰性預測率為85%,且MAU水平可用來評價MODS程度及患者死亡率,其預期死亡率與MACR間的Logistic回歸方程為預期死亡率=1/(1+ey),y=1.9485+log10(MACR+1)(-1.1389)。Gosling等[18]的最新研究顯示,在術后、創傷、燒傷類的ICU患者中,當MACR>5.9mg/mmol時,陽性預測率為25%,陰性預測率為100%,敏感性100%,特異性59%,且MACR升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估Ⅱ即APACHEⅡ評分(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也隨之升高,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即ROC曲線圖(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上,MACR在曲線下所占面積為0.843,而APACHEⅡ評分則為0.793,可見MAU對此類ICU患者病情評估更為可靠。

4.微量白蛋白尿的應用局限性與應用前景

篇4

[關鍵詞]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 高血壓; 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349-01

糖尿病、高血壓早期的腎損傷臨床上多無明顯癥狀,目前對早期腎損傷的診斷主要依靠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主要的檢測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我們能過對正常人及部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進行檢測、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0.13±11.57歲,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可能造成腎損傷的病史;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9.54±12.35歲,均排除高血壓及其他可能造成腎損傷的病史;6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高血壓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43.57±14.62歲,血壓范圍170-200/95-115mmHg,病程最長25年,最短3年;所有患者尿常規檢測蛋白定性均為陰性。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與試劑 儀器采用BehringNephelometer-100特定蛋白儀;尿微量白蛋白測定試劑盒由上海凱創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檢測方法 留取患者10ml尿液進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由專人按照儀器的使用說明及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尿蛋白>1.95mg/dL為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所有數據用(x±s)表示,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中健康人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為1.27±0.72mg/dL,陽性率為11.67%;糖尿病組中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為3.87±1.24,陽性率為68.33%;高血壓組中高血壓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為4.01±1.53,陽性率為71.67%。糖尿病組及高血壓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及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糖尿病組與高血壓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及陽性率也有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日漸嚴重,隨之而來的老年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有越來越快的趨勢。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糖尿病、高血壓這類的老年病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年齡逐漸向全部年齡段發展。隨著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率不斷增高,糖尿病腎病及高血壓腎病造成的慢性腎損傷也成為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主要特征是腎小球硬化,是腎衰的最常見原因。早期對糖尿病腎病進行診斷對于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但常規的尿蛋白檢測很難在早期得到陽性結果[1-2]。高血壓腎病主要是改變腎動脈血壓,造成血液循環的改變而造成慢性腎損傷,同樣在早期尿常規檢查中也無法發現陽性結果。在高血壓患者累及心臟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即可出現陽性表現,有研究顯示,尿微量白蛋白是特發性高血壓病人發生心血管危險的重要指標[3]。

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現是臨床上診斷腎臟早期損傷的重要標志[4]。白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質,其半徑大于腎小球基底膜的孔徑直徑,正常生理狀態下,其不易進過腎小球基底膜的孔徑屏障,在臨床上,當出現入球毛細血管壓升高、腎小球基底膜的濾過孔徑增大、電荷屏障作用降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等時,白蛋白則會進入尿液之中,在臨床檢測中會出現微量結果或臨床尿白蛋白陽性結果。因此早期檢測尿微量白蛋白對阻止或延緩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5]。

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的內分泌及代謝紊亂,導致腎組織發生慢性病理性改變。微量白蛋白的排出量的多少與腎小球基底膜的損傷程度呈正相關,是腎損傷的重要標志。在糖尿病的早期,由于腎組織的損傷是輕微可逆的,但常規尿檢測結果大多為白蛋白陰性,當尿常規檢測出現尿白蛋白陽性時,剛說明糖尿病腎病的發展已經到達腎損傷不可逆的程度。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一個十分敏感的指標,可以根據尿微量白蛋白結果對糖尿病腎病早期進行診斷。在腎組織損傷輕微可逆的時候及時對糖尿病腎病進行診斷可以避免患者發生永久性的腎損傷,對糖尿病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中的檢測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糖尿病患者的檢測結果為3.87±1.24mg/dL,明顯高對正常值1.95mg/dL;高血壓患者的檢測結果為4.01±1.53mg/dL,也明顯高對正常值1.95mg/dL。說明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早期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陽性率為68.33%,在高血壓患者中的陽性率為71.67%,在正常人群中有11.67%的陽性率。說明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對大部分糖尿病和高血壓腎損傷進行早期診斷,但單一檢測尿微量白蛋白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診、誤診率,臨床上盡量與其他檢測一起聯合應用,以避免假陽性及假陰性的結果。

綜上所述,為了對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腎損傷進行早期診斷,以減少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發生永久的腎組織損傷,應該對糖尿病、高血壓的高危人群進行尿微量白蛋白檢測,以早期發現糖尿病及高血壓造成的腎組織損傷。

參考文獻

[1] 史慶元,王秋月.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片段的變化[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3):716-719.

[2] 畢會民,胡勝.Ⅱ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水平與尿白蛋白排泄率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1,17(5):311-312.

[3] 永珍,吳元健,金一等.尿微量白蛋白測定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0,20(3):461-462.

篇5

[關鍵詞] 糖尿病腎病(DN);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中圖分類號] R587.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12(b)-036-02

Diagnostic value of urinary mAlb and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OU Wen-hua, CHEN Xiao-yu, SU Xi-kang, WEN Shao-lei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Foshan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lue of UAER and NAG for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The UAER and NAG were examined in 106 case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or trace. Results: The UAER and the NAG were (15.84±6.11) mg/24 h and (2.13±0.91) IU/mmol.Cr in 28 normal control cases. The diabetes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ith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and 42 cases urinary albumin trace. In the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group, the average of UAER was (22.44±10.30) mg/24 h, 16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25.0%(16/64), and 48 were normal in the UAER. The average of NAG was (2.74±1.14) IU/mmol.Cr. 12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18.75%,and 52 were normal in the NAG. 18 cas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in UAER and NAG, the positive rate was 28.12%. In the urinary albumin trace group, the average of UAER was (40.86±18.76) mg/24 h, 22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the rate was 52.38%, and 20 cases were normal in the UAER. The average of NAG was (5.01±2.34) IU/mmol.Cr, 23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54.76%, and 19 cases were normal in the NAG; There were 26 cas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in UAER and NAG, the positive rate was 61.90%.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he UAER and NAG can advance the r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kidney damage.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hould examine the UAER every year.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DN);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 Urinary albumin ejection rate (UAER)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發癥之一,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與生命,是導致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對疾病的防治和改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經臨床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共106例,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無高血壓,無泌尿系統感染,無其他原因引起的腎損害。其中,尿常規蛋白定性陰性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齡33~70歲);尿常規蛋白定性微量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35~73歲)。

對照組28例,年齡30~68歲,無腎病、高血壓及泌尿系感染的健康體檢人群,男性16例,女性12例。

1.2研究方法

受檢者留取24 h尿,以二甲苯為防腐劑,測定白蛋白,并留取一次新鮮尿,檢測NAG及尿肌酐,NAG活性以IU/mmol.Cr表示,以消除尿液濃縮稀釋程度對結果的影響。尿白蛋白測定儀器為德靈BNⅡ特種蛋白分析儀,德靈公司專用試劑;尿NAG使用浙江新昌夸克生物公司試劑(酶法),尿肌酐使用豪邁生物公司試劑(酶法),儀器為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3統計學方法

分別計算DM尿蛋白定性陰性組、DM尿蛋白定性微量組UAER和NAG高于正常上限的例數,并計算百分率,并計算各組UNAE、NAG的平均值,與對照組平均值的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糖尿病組106例包括尿常規蛋白定性陰性64例和微量42例。64例尿蛋白定性陰性者其中16例UAER高于對照組上限,占25.0%;12例NAG高于對照組上限,占18.75%;UAER和NAG共計有18例高于正常,占28.12%。42例尿常規蛋白定性微量者,其中22例UAER高于對照組上限,占52.38%;NAG高于對照組上限23例,占54.76%,UAER和NAG合計共有26例高于正常,占61.90%。

DM尿蛋白定性陰性組、DM尿蛋白定性微量組和對照組的UNAE、NAG平均值見下表,經t檢驗分析,DM尿蛋白定性陰性組和DM尿蛋白定性微量組的UNAE、NAG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3討論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種高分子糖蛋白,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體內的溶酶體水解酶,而血循環中的NAG一般不被腎小球濾過。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NAG含量極其豐富。糖尿病患者尿中NAG活性增高,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是間接反映腎小球濾過膜的受損,當腎小球濾過膜的電荷或結構屏障或腎小球高濾過致尿蛋白濾出增加,在腎小管近曲吸收增加,激活NAG,使尿中NAG增加。亦有學者認為,糖尿病的病理過程侵犯腎小球基底膜,同時損傷腎小管,當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時,細胞內溶酶體酶釋放至尿中,尿NAG活性增加。正常時尿NAG排除量相對穩定,而且在尿液中不易失活[1]。因此NAG是一個反映腎損害的指標[2]。本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尿常規蛋白定性陰性,有18.75%出現NAG升高,在蛋白定性微量的患者中,有54.76%出現NAG升高,而且兩組平均值都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NAG可以作為一個腎損害的指標,相互補充,提高檢出率,使患者病程得到及早的控制。

白蛋白分子量為69 kD,正常情況下,由于濾過膜電荷選擇性屏障的靜電同性排斥作用,絕大部分的白蛋白不能通過濾過膜,而95%的Alb又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3]。尿中有極微量白蛋白排出,一般小于30 mg/24 h尿。糖尿病患者在出現臨床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前,尿Alb的排泄已呈亞臨床升高,在30~300 mg/24 h,稱為微量白蛋白尿。由于尿常規的隨機尿受飲水量等因素影響較大,而UAER測量24小時尿白蛋白排泄總量,結果相對比較穩定,目前,微量白蛋白尿(UAER在30~300 mg/24 h)已被臨床廣泛接受為診斷早期DN的一項敏感指標。由于UAER有25%~40%的變異性,一些專家建議[1],2型糖尿病患者應每年進行UAER測定,具體做法:在1~6個月內收集3次24 h尿,若有其中2次UAER在30~300 mg/24 h,可確定為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本組研究中,64例尿常規蛋白陰性者,UAER有16例(25.0%)高于正常,42例尿常規蛋白微量者,有22例(52.38%)UAER高于正常,可見尿蛋白定性的不足和進行UAER測定的必要性。很多對糖尿病腎病的研究[4,5],都采用單次尿液的白蛋白,其穩定性不如UAER,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和監測,采用UAER非常必要。

尿NAG與尿白蛋白24 h排泄量的聯合檢測,可提高腎臟早期受損的檢出率。但一般門診患者留取24 h尿比較麻煩,留取時,時間的起始及防腐劑的加入需有明確指引。

[參考文獻]

[1]葉山東.尿系列蛋白測定對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4,7(1):66-67.

[2]劉彩艷,魏健.尿RBP和NAG與糖尿病腎病早期病變的關系[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4,12(2):28-29.

[3]陳仁涉,高芳坤,魏潔.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機制、預后及治療[J].國外醫學?臨床微生物與檢驗分冊,1997,18(4):156-158.

[4]董德平,嚴沖,錢開成,等.尿微量蛋白聯合尿酶測定對糖尿病腎捐害的臨床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2001.19(3):185.

[5]陸進,金一,吳元健,等.尿微量蛋白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4.14(1):102-104.

篇6

【關鍵詞】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腎損傷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模式的現代化及社會人口的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是逐年增加,相應的并發癥也在增多。其中,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慢性并發癥,早期無任何臨床指征,進展緩慢,容易被忽視。而一旦進入臨床蛋白尿,則病情較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使其盡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住院或門診就醫院的糖尿病患者80例,診斷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40~70歲,平均55歲,男45例,女35例,對照組為已排除引起急慢性腎損害的各種因素和疾病的健康查體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38~68歲,平均56歲。

1.2 儀器與試劑 U-Alb檢測采用挪威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金定量金標檢測儀。試劑采用上海奧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獨家的配套試劑。尿常規蛋白定性檢測采用Uritest-300自動尿液化學分析儀(中國桂林)及原裝配有產品。

1.3 方法 收集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晨尿中段尿,尿蛋白定性采用尿蛋白試紙法,U-Alb檢測采用金標定量。如尿液渾濁,加樣前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在室溫下1 h內檢測完畢,U-Alb參考值>30 mg/L為陽性,均嚴格按說明書操作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分分率表示,統計分析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60例,尿蛋白定性為陰性,U-Alb均

3 討論

白蛋白是人體質量要的血漿蛋白之一,相對分子量為6.5萬,帶負電荷,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含有大量負電荷,對帶負電荷的蛋白通過濾過膜起排斥作用,絕大部分蛋白不能通過濾過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白蛋白含量甚微,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的白蛋白排泄呈亞臨床性升高,而尿常規定性檢查蛋白定性為陰性的一種病理現象。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現是反映腎臟結構與功能受損的早期敏感指標,在腎組織學或結構改變之前即可檢出[1]。可在患者腎功能損害尚可逆轉時發出警告,提示患者采取積極合理的治療,能有效防止或延緩患者腎功能損害進入不可逆轉期。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而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其主要的病理損害是微血管病變,使腎小球濾過膜損害,引起腎小球基底膜電荷屏障缺陷,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2],本文資料顯示,有57.5%的糖尿病患者,在尿蛋白定性為陰性時,已發生微量白蛋白尿,而對照組U-Alb陽性率為0,兩組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篇7

方法:從我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中選擇糖尿病(2型)患者45例,同時將45例無內分泌疾病體檢者的檢測值作為對照,在檢驗病患晨尿的過程中,兩種檢測指標分別選擇干化學試紙法和膠體金法。

結果:檢驗尿糖的陽性率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陽性率分別為82.2%(37/45)和53.3%(24/45),體檢人群中無尿糖陽性者,且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在20mg/L以下。

結論:兩種檢驗法的聯合診斷可避免漏診,增強檢驗可信度。

關鍵詞:糖尿病早期腎損傷尿微量白蛋白尿糖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36-02

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情況呈現紊亂狀態,最典型的代謝異常為高血糖。可能是因為胰島素量減少,也可能是因為胰島素的部分作用無法發揮。血糖值的異常將引起器官損傷,造成功能障礙或功能衰竭,而最易受到損傷的是腎臟。損傷早期的患者不易察覺,而常規指標檢查也并不明顯。在臨床診斷中常會采用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聯合檢驗方法,本文中以此聯合法檢驗45例病患晨尿,分析其診斷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從我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中選擇糖尿病(2型)患者45例,20例女性,25例男性。年齡均大于32歲,77歲為最大值。同時將45例無內分泌疾病體檢者的檢測值作為對照,16例女性,29例男性。年齡均大于22歲,67歲為最大值,此部分體檢者不存在任何腎臟病患。

1.2方法。應用尿液分析儀(HT—150)和讀數儀,操作以說明書為標準。檢測病患晨尿,兩種檢測指標分別選擇干化學試紙法和膠體金法(選擇奧斯邦試劑)。

1.3指標值標準判定。弱陽性——尿糖值超過1.67—2.77mmol/L范圍;陽性——尿微量白蛋白值在20mg/L以上。

2結果

體檢人群中無尿糖陽性者,且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在20mg/L以下;病患檢驗尿糖的陽性率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陽性率分別為82.2%(37/45)和53.3%(24/45)。數據如下表1。

3討論

糖尿病因為其發病率在近幾年快速上升、無法治愈、且病變較多(最易受到損傷的是腎臟),被人們愈加重視。人們對腎臟健康的在意也是重視程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存在較高的保健意識,所以定期進行系統的全身檢查,本文中45例無內分泌疾病體檢者中有24例為定期全身檢查者。但是也存在部分人群由于意識薄弱或是經濟情況等原因對輕微的疾病或表征并不重視,直至情況嚴重甚至已無法正常生活時來醫院就診,加重了病情,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當然,在檢查中因為以平常選擇的規指標檢查結果并不明顯,會存在漏診的情況,也影響了積極治療。選擇尿微量白蛋白檢查診斷早期腎病,是因為常規的方法無法將蛋白持續排泄的微小變化檢測出來[1],其與尿蛋白的定時檢測比較更有優勢,采集尿標本更方便,尤其是縮短了門診患者在醫院中采集標本的時間,且判斷結果更準確。而在檢驗中出現了微量蛋白尿即說明患者尿中含有的蛋白已經不在正常的參考范圍內[2]。

本文中選擇了患者檢查痛苦相對較小、靈敏、快捷、簡便、易于取材的檢測2種指標的方法,對我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中的45例糖尿病(2型)患者的進行了聯合檢查,結果顯示,37例尿糖檢測呈陽性,比例為82.2%,8例尿糖檢測呈陰性(占比17.8%),呈現陰性的患者可能是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了尿糖值;24例微量白蛋白檢測呈陽性,比例為53.3%,而29.1%(7例)的患者已經不再是早期階段(微量白蛋白陽性值大于200mg/L),可診斷為臨床腎病。國際診斷標準中已經將尿微量白蛋白列入其中,不過在診斷中需考慮指標值異常增高的其他因素[3],比如高血壓、心臟病、運動量、尿道感染等。針對此現象,我們選擇以2個月為一次的檢查間隔,若患者在6個月中有2次的檢查結果符合診斷標準,則判定為早期腎病。綜上,兩種檢驗法的聯合診斷可避免漏診,在診斷糖尿病患者早期腎損傷時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青云,楊艷,譚偉武.代謝綜合征組分與尿微量白蛋白發生率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4):289—293

篇8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微量蛋白;糖尿病腎病;測定;臨床意義

糖尿病腎病是2型糖尿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傳統的醫療技術條件是測定肌酐、尿素氮作為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指標,這些指標一旦超出正常值,患者一般已經達到中晚期的病程,因此,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是預防糖尿病腎病進一步損害的關鍵[1]。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發生緩慢連續的非酶促糖化反應的產物,在糖尿病的器官損害中起重要作用。尿微量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腎臟損害的靈敏指標。2008年1月以來,筆者通過臨床24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實驗室檢測,并與正常組進行比較,探討其臨床價值,現論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8年1月以來,隨機抽取我院的24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180例,女性60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5歲,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診斷均符合WHO診斷標準,并且排除了患者的其它心、肺以及腎臟慢性疾病。依據患者的病程,將患者分為3組,分組為1年以下的80例,1年-6年的患者80例、6年以上的患者81例。對照組患者80例。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特征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采用膠乳凝集反應,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2結果

將對照組患者的正常值與糖尿病組患者的值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糖尿病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值,并且我們發現隨著患者糖尿病病史的時間越長,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尿微量拜旦巴的值也越高。同時我們還發現,糖化血紅蛋白的值與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呈現相關性,即糖化血紅蛋白的值越高,尿微量白蛋白的值也越高,腎臟的損害越嚴重。同時作者在單項檢測中還發現,糖化血紅蛋白與尿微量白蛋白均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但是,尿微量白蛋白的陽性檢查率更佳。

3討論

3.1糖化血紅蛋白是由人體體內的紅細胞與血糖進行結合形成的,兩者之間發生的反應是不可逆的反應,其在人體血液中的存活時間約為120天,所以利用糖化血紅蛋白可以觀測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的英文代號為HbA1c。糖化血紅蛋白測試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糖尿病監測中有很大的意義:①能夠反應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因為糖化血紅蛋白與與血糖值相平行。②可以在進食后進行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每次抽血檢驗患者的血糖時,只能代表患者當時的血糖水平,不能代表患者以前的血糖變化,然而糖化血紅蛋白這能夠提示患者8周甚至12周以前的血糖。③較少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是指其在總血紅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2]。

3.2尿微量白蛋白白蛋白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液中,在正常人的尿液中可以出現很少的白蛋白,如果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明顯增加,說明患者的腎臟出現蛋白質滲漏現象。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多見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妊娠子癇前期[3],是腎損傷的早期敏感指標。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參考值為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通常應用尿微量蛋白指標來監測腎病的發生。尿微量蛋白的檢測是早期發現腎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診斷指標。通過尿微量白蛋白的數值,結合發病情況、癥狀以及病史陳述就可以較為準確的診斷病。

總之,在常規尿蛋白出現陽性之前,監測尿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變化,及早發現患者腎微血管病變,進而采取適當的措施: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糾正脂代謝紊亂、低蛋白飲食等,能延緩和阻止DN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周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3.

篇9

方法:采用免疫比濁法,對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及隨意尿的mAlb進行了聯合檢測,并與52例健康查體者作對比。

結果: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相比,晨尿、隨意尿mAlb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隨意尿與晨尿mAlb的聯合檢測,能提高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檢出率,減少漏診。

關鍵詞: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腎損害

【中圖分類號】R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37-01

糖尿病腎病是由于糖尿病糖代謝異常為主因所致的腎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過正常,稱為糖尿病腎病。早期多無癥狀,血壓可正常或偏高。測定尿蛋白為微量,此期叫做隱匿性腎病,或早期腎病。如能積極控制高血壓及高血糖,病變可望好轉。如控制不良,隨病變的進展可發展為臨床糖尿病腎病。尿微量白蛋白(mAlb)為糖尿病早期腎損害一個敏感指標。現在認為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的第一個臨床信號,mAlb測定對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監測價值已被公認。微量白蛋白尿的特征是白蛋白排泄30~300mg/d或白蛋白/肌酐比為30~300/lg肌酐,這樣的水平用常規試紙法是陰性結果。一旦尿中白蛋白超過300mg/d,腎病即可確定,而且是不可逆的。為探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檢測手段,筆者對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及隨意尿的mAlb進行了聯合檢測。旨在探討晨尿及隨意尿mAlb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損害早期診斷的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對照組為2012年12月已排除引起急慢性腎損害的各種因素和疾病的健康查體者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6歲。糖尿病組為2012年12月在本院內分泌科就診,按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57歲,病程6個月~18年。兩組均留取晨尿及隨意尿。

1.2方法。尿液收集及處理:晨尿留取晨起第1次中段尿,隨意尿留取中段尿,在2h內送檢,加樣前3000r/min離心10min,在室溫下1h內檢測完畢。

1.3儀器與試劑。選用奧林巴斯-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芬蘭Oriun診斷公司生產的尿微量清蛋白測定試劑。免疫比濁法測定。按該試劑說明建立自己實驗室正常值,以mAlb

1.4統計學處理。數據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用X2檢驗,P

2結果

2.1在69例健康查體者中,晨尿及隨意尿均

2.2在73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9例患者檢出晨尿mAlb陽性,其陽性率為67.1%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相比,晨尿mAlb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在73例糖尿病患者中,有61例患者檢出隨意尿mAlb陽性,陽性率84%。與對照組相比,隨意尿mAlb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上約40%的糖尿病患者在發病10年后出現糖尿病腎病[1]。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是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診斷指標。早期階段,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常規檢測并無異常。此時,糖尿病腎病若不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患者將進一步出現大量蛋白尿,進入臨床糖尿病腎病期。當糖尿病腎病患者病情惡化進展為臨床期時,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難度加大,糖尿病腎病病情將持續進展,直至發生糖尿病尿毒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故糖尿病腎病患者如能及時診斷、治療得當,糖尿病腎病的病情將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逆轉。尿微量白蛋白作為腎小球微血管病變最早期的客觀指標,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

尿微量白蛋白是國際公認的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但尿路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壓、運動等均可導致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暫時升高,因此有3~6個月內做3次檢查,至少2次升高,可診斷為尿微量白蛋白尿[2]。

檢測中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晨尿mAlb的總陽性率為67.1%。在69例對照組晨尿mAlb的陽性率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檢測中12例晨尿mAlb陰性的糖尿病患者,有6例出現了隨意尿mAlb陽性的結果。有學者認為,晨尿mAlb可出現晝夜節律變化,健康人尿蛋白的排泄率白天變動較大,也較高,夜間尿中變動較小,排泄率較低。但無論如何變化,都在正常范圍內變化。而糖尿病的早期損傷主要是腎細胞溶酶體降解清蛋白的功能降低,隨著腎小球損傷的加重而濾膜的孔徑增加,致使尿中出現更多的白蛋白[3]。糖尿病患者的尿mAlb變化超過了正常波動范圍。

隨意尿mAlb的出現早于晨尿mAlb,對糖尿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隨意尿mAlb更優于晨尿mAlb[4]。與筆者觀察一致,建議對糖尿病患者要進行隨意尿與晨尿mAlb的聯合檢測,能提高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檢出率,可以減少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漏診。

參考文獻

[1]歐陽涓,姜鏡.腎病的損傷性診斷[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8):877-880

[2]張松青,潘時中,嚴孫杰.尿微量白蛋白測定的早期診斷意義[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3,11(4):23-24

篇10

【關鍵詞】血栓通;2型糖尿病腎病;尿微量白蛋白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23-3523-01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嚴重并發癥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加,已成為終末期腎病(ESRN)的首位病因,嚴重威脅著眾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但至今D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也尚無有效的藥物阻止其發生與惡化。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可以使我們及早發現DN,DN在早期若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是可以被阻止或延緩甚至是可逆的。為此筆者近幾年來對2型DN患者在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合理使用降糖藥物的基礎上加用血栓通靜脈注射,觀察尿微量白蛋白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50~81歲,平均(55.6±12.6)歲,病程4個月~17年,平均(13.1±6.8)年。患者均無急慢性腎炎、尿路結石、尿路感染、陰道炎、酮癥酸中毒、發熱及近期使用腎毒性藥物史。

1.2 方法:(1)治療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飲食控制、適當鍛煉、降血糖、降血壓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血栓通注射液(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Z44020284,規格5 ml:175 mg)15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4周為1個療程。研究對象均停用其他抗血小板,抗凝及調脂藥物。(2)檢驗項目和方法:用藥前及停藥后3天內清晨空腹采血、采尿,分別檢測血流變、尿微量白蛋白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兩組差異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觀察:治療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指數、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

2.2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有較好的順應性。

3 討論

DN是糖尿病最常見、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其特點是危害性大,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改變了細胞膜上的脂蛋白成分,使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糖基化、紅細胞膜僵硬、變形能力降低、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微循環障礙,使組織缺血缺氧,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高糖血癥本身可使血管內皮表面受損。由于血管內皮表面受損微血管收縮,高凝狀態加重,從而增加了血液粘滯度,又使腎小球受損。微量白蛋白尿提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一部分,是DN腎小球損害的早期病變[2]。因此,對DN的治療應在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的同時, 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激活與聚集、改善腎功能以延緩腎小球硬化的進程。

注射用血栓通主要藥用成分為中藥三七蘆頭中提取精制所得的三七總皂甙。實驗表明該成份具有擴血管、改善紅細胞膜流動性、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度[3],改善微循環[4],抗自由基、增強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5]。本實驗顯示血栓通對此病變有明顯的近期療效,尿微量白蛋白測定值的降低可能與其改善血流高粘、高聚、高濃、高凝一系列改善微循環、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有關。本觀察未見不良反應,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作為2型DN尤其是伴有微循環障礙患者的有效治療劑。

參考文獻:

[1] 姚 建,陳明道.糖尿病腎病及其早期防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4):330.

[2] 張 健.尿蛋白-1對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2):989.

[3] 張 浩.血栓通治療高脂血癥合并高粘血癥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8):490.

[4] 胡俊玲.血栓通治療高血壓并皮下水腫的微循環機制[J].中原醫刊,2003,3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