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范文
時間:2023-03-31 19:5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情操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 2008年,兩千年前的古希臘名著《沉思錄》驟然走火,一年之間出了16個版本,其共同的宣傳語是:溫總理讀了百遍的案頭書。而2009年另一本西方名著、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也在幾個月里冒出了11個版本,這次的封面上寫著:溫總理五次推薦的大師巨著。
總理推薦《道德情操論》是在訪英期間。在劍橋大學演講時和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時他都引述了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論述:“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后來在新華網與網友交流時總理有一次引用了這段話。
時值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溫總理多次引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這段話,普遍被解釋為對這種金融危機起因的分析或者說批判。確實,在劍橋大學演講時引述這段話時明確說到:“有效應對這場危機,還必須高度重視道德的作用。……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我們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作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但是這兩本書在其身后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在中國也是如此。《國富論》1902年就被嚴復以《原富》之名譯介到中國,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學誕生之日,而《道德情操論》則到1997年才有中譯本。
《國富論》中的利己主義人性假設和《道德情操論》中人類同情心的人性假設看似互相矛盾,所以歷來被視為斯密悖論。但這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就說: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由于人們只看到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重視經濟人的謀利心理和行為,強調“自利”,卻相對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論》中所重視的社會人的倫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從而曲解、誤讀了亞當斯密學說。
但是我們也不可把溫總理對《道德情操論》的偏愛僅僅當作是一種“時事評論”,事實上,早在2004年接受《愛爾蘭時報》助理總編采訪時他就提到了這本書:“他(亞當斯密)在這本書(《道德情操論》)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對于我們來說,第一是發展。第二是協調發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此后在2005年到2007年間他還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這本書,其交談對象有參加兩會的代表,有《財富》論壇的企業家,有文學藝術家,也有人大青年學生。可見溫總理對這本書和這段話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以溫總理最近兩次談到《道德情操論》而言,在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有網友提及“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太大的問題,一些壟斷行業收入非常高”,總理以《道德情操論》里的這段話開頭,表示“我們非常關注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篇2
關鍵詞: 市場經濟 激勵性 約束性
一、引言
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承認對利益的合理追逐,而社會上的涌現的市場道德問題卻日益增多,從“瘦肉精”事件到“毒海帶”事件;從肯德基“蘇丹紅一號”事件到“三聚氰胺奶粉”;從“砒霜門”再到“紫砂煲”事件,各種破壞市場秩序行為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折射出了當下市場經濟問題的嚴重性。
亞當斯密被譽為西方經濟學之父,同時也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倫理學家,其主要經濟思想與主要倫理思想分別在《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中得以體現。《道德情操論》的主題是“欲望的約束”,主要闡釋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質以及道德評價的性質,強調道德正義對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性。《國富論》的主題是“財富的激勵”,《國富論》主要闡釋了人的自利形成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從而實現社會財富的增長,斯密從人的利己性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本文認為斯密寫國富論的目的是論證:自利性與自由競爭可以到達市場的自我調節和社會財富的增長,而寫道德情操論的目的是論證:具有利己本性的個人在追逐自身利益中需要受到道德的約束。
亞當斯密對《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兩書的創作也是交替進行的,本文認為在本質上兩書的思想體系也是一致的,并且要正確認識亞當斯密的寫作目的,理解其經濟思想及倫理思想,需用宏觀整體思維把握《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而不能割裂開來研究。
二、從《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來認識市場經濟的本質
斯密通過撰寫《道德情操論》論述了人在市場經濟中追逐物質財富的同時,要受道德情操的約束,強調了道德正義對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性,通過撰寫《國富論》闡釋了人的自利形成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從而實現社會財富的增長。兩本著作說明了在一個成熟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國民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同時練就了道德修為,從而使富與德得以同時實現。而市場經濟本質上也恰恰是經濟人對自己合理利益追逐帶來激勵與市場道德倫理對逐利主題的約束的有機統一體。市場經濟其本質應該是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的結合體,也是利益驅動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的結合體。
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受激勵機制的影響自發的追逐自己的財富,而最終又無意識的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形成。
根據“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具有利己本性的個人在追逐個人財富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長,促使社會福利的實現,這是現代市場激勵機制的核心。計劃經濟正是缺乏這種激勵性,而在資源的配置方面遜色于市場的力量。
市場經濟的激勵機制體現在形式地位平等,競爭自由,價值肯定三大方面。
首先,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能給與每一個財富的追逐者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所有人足以發揮所長,展現個人能力,來追逐財富的有利平臺使市場經濟下個人價值的實現有了前提保障。
其次,自由競爭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財富的締造者,在市場經濟之下,每個人都有經濟自,根據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掌握的信息,進行自主決策。人們的積極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調動。
再次,通過在形式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的競爭,在積累個人財富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實現,這是對市場主體價值的肯定,這種肯定的形式也是激勵機制的組成部分。消費者對商家的信賴,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認可,市場通過給與個人或組織以肯定從而使社會財富實現,并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第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受約束機制的限制是人們自發的追逐自己的財富而最終又無意識的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形成的必要條件。而約束機制主要來源于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客觀要求即利益約束,市場經濟的道德倫理基礎即道德約束以及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法律約束。
首先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清晰的產權界定會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就會形成一種相互的制約機制,每個經濟主體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就會受到其他經濟主體的制約。這種競爭機制起到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作用,使商家不斷提高自己的商品與服務質量,從而推動社會各個行業的進步。
其次是道德情操的約束,及具有利己本性的人需要在道德的約束下,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與情感。誠實守信市場道德傳統之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健康發展必要前提。政府也應該加強有關誠信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
再次是法律的約束體系。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法制的健全對保障市場經濟及其經濟秩序正常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國家不僅要對各種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對政府的管理職能,特別是經濟管理職能與宏觀調控職能要通過法律規章來規范和約束。法律能制約權利的腐敗,制約違反市場經濟規則的市場主體從而保證了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運行。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第三,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激勵性與約束性的有機統一體。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其本質應該是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的結合,也是利益驅動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的結合。一方面充分調動市場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更有效的創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利益的協調、平衡和相互制約來約束“經濟人”的行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本身的形式平等,競爭自由,價值認可使具有利己本性的人們得到激勵,人們盡其所能追逐自己的財富同時又促使了社會財富的累進。而在逐利的過程中,人們必須通過在市場經濟固有的競爭機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同時懷著利己得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的信念遵從道德與法律的約束。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激勵性與約束性的統一。
三、結論與總結
道德和法律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有其約束和引導作用,通過的道德的教化,法律規范可以使經濟主體的行為更趨向于善的一面。更重要的市場經濟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經濟,法制經濟,不單單存在約束機制,更應該是一種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結合體。市場經濟的激勵作用能給經濟主體帶來利益而不斷推動和調動著人們的積極性來參與經濟活動,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這就是亞當斯密給我們“德”與“富”同時兼得的啟示。
因此我們對市場經濟本質的認識首先應該承認的是這樣的一種激勵機制,承認人們的利己性的客觀存在,鼓勵人們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的行為。但是與此同時,市場經濟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其根源也是人的利己性的存在。我們應改整合道德、法律、法規的作用,形成市場經濟的激勵機制,并嚴格劃分職能部門地位和區分其利益相關性,同時用公開信息和利益約束機制,監督人們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制約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使其規范合法的參與經濟活動。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3]張云德,武洪洲.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對我國道德建設的啟示
[4]潘啟雯.亞當斯密的倫理關切與道德焦慮
[5]黃天立.道德情操有什么用?――讀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6]王義高.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的道德觀念與市場激勵
篇3
一、在字、詞、句、段教學中感悟道德情操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思想性較強、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課文運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文章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抓住重點字、詞、句、段深入理解,讓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在思想感情上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如,《挑山工》一課的最后一句:“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多年來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這是課文的重點句,也是難點。要理解這個句子,得弄清它的含義。聯系課文前面的敘述就會知道句子的“它”所指的是挑山工敢于登攀、永遠進取的精神。理解了這個句子,有助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意識到當下的人們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
此外,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抓住課文中最能表達情感的句子進行賞讀、品讀,從這些句子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在課文內容中滲透道德情操
課文內容是教師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優秀道德情操的課文不計其數,這些課文中滲透著大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樂于助人、誠信做人、文明禮貌、愛惜生命等。
如《王二小》《十里長街送總理》《飛機遇險的時候》等課文,文中的思想道德觀點正確,道德教育明顯,愛憎分明,感染力極強,具有很積極的教育意義。教師在上課時,既要注重講解課文的復雜字詞和篇章結構,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深刻的思想內容,適時向學生傳播積極向上的理論觀點和道德情操。又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重點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如路途美、溪水美、巖洞美、石筍美,讓學生找出描寫美的詞、句,體驗語言文字的形象描寫,把它們連成畫面去加以想象,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秀麗,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三、在作文教學中培養道德情操
作文是思維創作的高級表現形式,它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人、事、景、物,要求學生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只要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起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低年級看圖寫話作文,根據圖意“救鳥”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教師可指導學生看圖明意,教育他們愛護動物是一種美德。在練習寫簡單記敘文時,我還注意在選材中滲透德育。如“寫班上發生的一件事”,指導學生可以寫“勸架”“成立圖書角”“評選班干部”等,從而教育學生之間要團結友愛,努力為集體做貢獻,積極鍛煉班級管理能力等。在寫觀察日記、讀寫筆記、書信等作文教學中也可以培養道德情操。
四、在各種活動中延伸道德情操
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實踐活動,是對語文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增強素質、形成個性的另一重要途徑。
篇4
德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系統來考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經過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德育經驗與同仁分享。
一、教育說服法
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的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準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 ”。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說服法很多,如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
二、情感陶冶法
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都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所以,對于一個初中班主任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系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準,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三、實踐鍛煉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于初中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欲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我在實踐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討的方式附于集體討論,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
四、榜樣模仿法
篇5
【關鍵詞】初中歷史 思想道德 結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0(b)-0143-01
我國一直是一個禮儀之邦,在長期的文化教育中一直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真正實踐的內容。在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也逐漸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教育相結合,重視在其他學科教育中不斷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初中歷史教育作為我國初中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讓學生客觀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多年來的初中歷史教育中,涉及到我國很多傳統的優秀思想道德內容,也涉及到我國諸多的有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歷史人物,因此,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可以充分發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對當代學生的啟發作用,將思想道德教育與我國初中歷史教育相結合,以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進行論述。
1、營造良好氣氛,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
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態度是關系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程度,只有當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程度比較高的時候,才能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來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歷史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讓學生對于這些歷史人物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也對他們的高尚道德情操有更加深刻地體會。比如,在講到漢文帝的“文景之治”時,我們可以引入漢文帝至孝的故事。“漢文帝劉恒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其二十四歲的那一年,他的母親得了一種病,因為不能服食藥物,所以這病好得非常慢。漢文帝看著自己日漸消瘦的母親,常常淚如雨下,并且日夜守候在母親的身邊,直到母親病愈為止,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也消瘦了不少。”在這個故事講完以后,我們可以問同學們:“你們有誰對自己的父母做過類似的事情?”從而引發學生們深思,以提高他們對“孝道”的認識。通過這樣長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國長期以來優秀的思想道德傳統,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提高對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視,進而在自身的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2、初中歷史教師從自身做起,為學生樹立好榜樣
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實際行為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大的,也是在教學過程中最有說服力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想將歷史教學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那么就需要從自身做起,在學生面前樹立好榜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教師的教育。歷史教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增強自身的說服力才能使學生們對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更加的感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師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高度。提高歷史教師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措施有:首先,教師應該定期接受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內部組織的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工作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工作綜合能力。其次,歷史教師應該不斷地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感悟歷史人物的博大情懷和高尚情操,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歷史教師應該定期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行為進行客觀的評價,使自己處于一個不斷反省、不斷進步的狀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3、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強化道德素質的培養
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中很多歷史人物和他們的經典事件都是宣揚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素材,也是在初中歷史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可以利用歷史人物的經典事件來營造教學氣氛之外,還可以利用這些事件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可以將歷史人物的一些名言名句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所需要承擔和面對的現實,讓學生體會到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表現出的擔當,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結合現在的社會情況,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客觀看待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中的不足,認真努力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用歷史人物的卓越表現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4、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培養
思想道德水平是指導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學生的行為是否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受到思想道德意識的影響。任何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識最終都要落實到行為上,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上進行教育,也要在學生的行為上進行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客觀認識到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思想意識的影響的,因此,要做到踐行高尚的思想道德行為,就需要學生在思想上就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其次,教會學生合理利用思想道德意識的影響,在實踐行動中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要學會獨自分析情況,保持自己的優秀思想道德意識來指導行為,確保在實踐中真正落實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
篇6
關鍵詞:美術教育德育關系融合實踐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各學科在教學中加強了與德育融合實踐,美術教學也不例外。“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①這里明確指出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要結合德育。
一、美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契合點
美術教育以具體物象再現現實生活或以抽象語言表達作者思想境界,通過作品及與美術有關的活動發揮美育的功能。它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對個人的道德情感培育具有積極作用。美術教育除了培養學生基本美術素質外,還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德育功能。古人云:“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學校德育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體驗、道德行動三個發展過程組成;美育也需要從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到審美升華。它們形成的過程具有相似之處,都是潛移默化的緩慢過程。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一個人有了辨識與評判美的素質就能無形中接納各方面的審美理念及附屬的道德觀念;《禮記樂記》中提出的“樂以象德”也是說通過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國學大師王國維強調美學與倫理學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等等。這些證明德育與美育在內容上有緊密的契合點。德育重理,美育重情,通情而后達理,情理結合并運用于實踐,這樣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深刻意識到德育在美術教育中的地位,推動美育的深度發展。
二、美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實踐
美術教育既包括課堂教學,又包括課堂外的實踐教學。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借助課外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道德情操,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提高學生修養和審美品格,促進學生各方面的進步。這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
篇7
論文摘要:音樂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水平,完善人的知識結構,以及增強人的體質等,從而促進藝術教育目標的達成。
音樂是藝術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它以情動人,進而達到陶冶情操、啟智健體等效應。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通過音樂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得到音樂美的陶冶和塑造。音樂也具有輔德、益智、健體等多種非審美功能,如音樂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是通過審美與道德的轉化過渡,對人的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們對音樂促進藝術教育目標的達成展開探討。
一、音樂培養人的審美能力
從本質上講,人的審美能力養成,是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其中包括體驗、想象、情感、理解等。音樂聯想與想象能力是人的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類似記憶,如急驟、快速的旋律,往往使人聯想起奔騰、跳躍、歡快等情景。如在格里格的《朝景》一曲中,以連續上三度的轉調來表現旭日冉冉升起的景色,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的鋼琴伴奏用特性音型來表現馬的狂奔等。美妙的音樂,令人神思飛揚,在主體內心顯現出絢麗多姿的畫面、美麗動人的故事,要借助人的創造性聯想與想象進行“轉化”。受教者在音樂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對音樂作品的內容、藝術規律的認識逐步加深,隨之也會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更善于領悟、把握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含義和內在意蘊,從而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
二、音樂陶冶人的精神情操
音樂對人的精神陶冶可以使人的情感和心靈得到凈化,實現對人性的塑造。比如《思鄉曲》可以寄托異國他鄉游子的思鄉之情,恢復和保持人的心理健康,這種情感以藝術形式的宣泄,使人的情感和心靈得到凈化。在音樂藝術教育活動中獲得審美享受,是通過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情感體驗來產生心理愉悅,進而使人產生對人生、未來、永恒的感悟。人們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品評體會,培養起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使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使精神獲得平衡,最終讓人憂愁變歡悅、暴怒變溫柔,人的氣質和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改變。
三、音樂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水平
音樂有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水平的功能,它是通過優美、動聽的音樂本身潛移默化的作用產生的,從而避免了說理方式和強制方式。比如,我們在欣賞《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時,在潛移默化中就會痛恨舊道德、封建禮教,追求新道德和自由美好的人生。這實際上達到了德育的作用,且往往比理論說教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更容易收到實效。音樂教育可以使人達到優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過音樂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等接受某種滲透,乃至靈魂的陶冶,從而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水平。
四、音樂使人知識淵博
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人有更加淵博的知識。比如,我們只有熟悉中國古代楚漢相爭那段歷史,才能深刻地理解我國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我們看過了瑞士畫家勃克林的《死亡島》這幅畫,才能更好地體驗拉赫瑪尼諾夫的《死亡島》交響詩,因為交響詩作者的創作靈感,正是看了這幅畫后才得到的。音樂教育的整體性、完滿性,有利于培養綜合發展的整體人格,這正是音樂開啟人的智力的重要作用;而智育傾向于知識的分化,是“將完整和完滿的人撕成碎片”,音樂藝術教育作為智育的互補手段,能夠使被“撕成碎片”的人恢復其完滿性,使人的思維、創造更為宏觀。
五、音樂增強人的體質
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增強人的體質。古代史書《樂記》中清楚地談到了音樂的治療保健功能:“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心緒舒暢可使疾病不治自愈,而情緒抑郁是人們致病的重要原因。音樂的健體作用有多方面的體現,人們在抒情或優美的旋律伴奏下進行健美操、藝術體操等體育活動,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在鍛煉了身心的同時又強健了體魄。
多姿多彩的音樂活動,培育了受教者的集體協作觀、頑強拼搏觀、奮力爭先觀,使不甘落后的競爭意識極大地得到了增強;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受教者勇于面對現實、勇于承擔挫折、努力擺脫困境的應變能力和互相尊重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 董曉利.我國音樂教育之目標芻議[J].音樂教育與創作,2008(12).
篇8
1君子仁愛人格的界定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實際就是一種“內仁外禮”的人格,孟子更進一步拓展其內涵,但歸根結底,都以君子作為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并被賦予守仁、行義等五種基本道德品質。而“仁”則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內核,是一種道德信念。其君子理想人格,也正是根據這一內核來進行構想的。關于“仁”的描述,大概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仁者愛人”了,它實際上包含了謙恭、寬容、不偏愛親故、能愛敢恨以及惠民等幾種基本的道德內涵。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儒家的理想人格與我們當代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要求并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很大層面上講,可以認為是繼承了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提煉而成。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本質上也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君子教育”以其明確的道德指向和發展目標,能夠與我們的教育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2音樂對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樂論專著《樂記》認為,音樂對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必將擴展到人的心理的各個方面,從而對人的道德品質發生作用。“樂者,所以象德也”,“觀其舞,知其德”。音樂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民關系和睦,相親相敬。“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共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從而使他們的思想變得更高尚和健康。
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說過:音樂是表達人民高尚道德品質和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對青少年產生長遠的影響。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歌頌祖國、熱愛人民,或歌詞內容有是非對錯、善惡美丑和做人做事基本原則的直接表達;有對學生理解、判斷事物及自我教育的引導,這些雖沒有直接表現健康人格的內涵,但客觀地影響這些個體人格的形成;另外,就音樂本身的特性而言,它叉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各種文化藝術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就為學生感受、表現音樂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從而在影響健康人格的過程中起到多學科、多方式、交叉的綜合作用。
以教材內容為例,創作于抗戰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了千千萬萬熱血青年投筆從戎,為民族的生存和國家的興亡而戰斗;《歌唱祖國》就直接地表現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勞動人民的的熱愛,對侵略者嚴正以待的堅定決心;歌曲《友誼的回聲》以自然界中的回聲作比喻,表達了對友誼的贊美、珍惜和追求;《可愛的蘋果》借物抒情,以純樸真切的語言,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一片感激之情和尊師敬長的優秀品質;《原諒我》一歌中,“我”帶著內疚的情緒,向朋友傾訴自己的“一點錯”,表達對同學的信任,希望同伴的“原諒”和寬容,使音樂更貼近學生生活……
3如何有效地在教學中融入君子仁愛人格教育
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君子仁愛教育,實質上就是把德育與美育結合起來,通過對美的感受、體驗、鑒賞及創造,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形成優秀道德品質,正確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式雙邊活動,以“教”促“學”,形成知識與能力,最終達到認知與能力的統一。
3.1要有正確的導向意識。教師要全面把握教材內容,以《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審美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君子仁愛”人格為目標,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內容,按照學生年齡和認知特征,把君子仁愛人格分解、貫穿、整合到教學內容及環節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君子仁愛人格的教育。不可把學校教育等同于專業教育,只側重于技能的培養或死板地照本宣科是不完整的教育,甚至可以說是不合格的教育。
3.2寓教于“樂”。關于音樂的美感認識,《樂記》有比較深層的論述。它強調音樂給人們的愉悅感受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在開展君子仁愛人格教育中,我們應當通過音樂所具有的聆聽、演唱、演奏等形式,以“音樂美”的呈現和感知為手段,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綜合能力,豐富精神生活。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主動參與并配合,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3.3化“說教”為“自我塑造”。孔子在培養學生君子人格時,就充分認識到了人的主體作用。所謂“君子求諸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可否認,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的限制,針對他們進行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說教方式是有必要的或者說是一種主要手段。通過音樂開展道德教育,就可以巧妙地化空洞的“說教”為有效的“自我塑造”。在教學中,道德準則和要求可以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鏗鏘的節奏或優美的旋律,激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將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要求內化為“君子仁愛”人格,并能夠在學習、生活中以之為標準指導和調節自身行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幫助和引導學生以作品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的具有“君子仁愛”人格藝術形象為榜樣,提高學生自我認知水平,培養高尚情操。
篇9
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就像是學生的父母一樣,照顧學生的一切。由于在學習過程中,班主任是學生接觸最多,最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對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為了改變現有的德育教育現狀,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教育者,一定要抓好德育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
此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于未成年的狀態,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和熱情,對于沒有接觸過的事情非常感興趣,可是又不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很難清楚地分辨哪些事是自己不該去做的,處理事情也大都依靠自己的情感去判斷。此時,班主任要發揮作用,在學校中要經常與學生接觸,善于和學生交流、溝通,用自己成熟的思想、行為舉止以及高尚的道德觀念來直接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和思想取向,用自己正確的、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可見,班主任教師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對學生美好心靈的鑄造、健康心志、良好習慣與高尚品德的培養都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重要性。
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高尚的榜樣,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觀念和素質,確保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符合當下的道德觀念要求。“德育素質的內涵是隨著德育觀念和德育實體的不斷完善、德育經驗的不斷豐富、德育理論成果的科學化,不斷呈現擴展和嚴謹的趨勢。”這雖然是一位教授的話語,但是卻明確地指出了班主任的德育教學一定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強德育理論的學習,及時鞏固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和道德素養,并且在教學的適當時機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教學工作。例如,現階段的德育教學水平并不是很理想,部分原因是班主任教師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和方法,也沒能及時地更新和鞏固自己的德育觀念,最終導致德育工作沒能達到要求的標準,使得自己的德育工作處于薄弱環節。因此,有關部門或是相應的領導應該多為班主任提供一些定期研討和培訓的機會,確保班主任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得足夠快,方法也運用得恰到好處。
二、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確保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此學習階段是學生的一個嶄新的人生轉折期,學生要逐漸地邁向自己人生的新時期。此時,學生的思想將由以前的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在學習中學生就會表現出對現有的知識理論的不滿足,也不滿足于學校教師的簡單說教,不會再按常規的理解去掌握現成的知識理論。由于思想還不成熟,學生也會表現得十分固執,思想十分偏激。因此,班主任若是僅采取單純的說教進行德育教育,其作用就會顯得 “微乎其微”,而且也是不聰明、不明智也不科學的。
這個時期的學生心理上還不成熟,心理變化靈活、情緒復雜且不穩定,思想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此時的學生心理極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惡現象的侵蝕和傷害,但是卻有益于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道德思想觀念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轉變,摸清學生此時的心理特點和行為舉止的類型,針對學生這一顯著的特點,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融入情操陶冶和規范行為的教育,幫助學生尋找到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方向,促使學生將個人的成長與祖國的前途、社會的需要聯系起來,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各學科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為現代社會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同時,學生在此階段生理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第二性征會逐漸的凸顯出來,這會讓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有一定的轉變和波動,此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愛和教育耐心,積極主動地接近學生,融入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用教師自身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
三、班主任要善于采取多種方式和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齊心協力培養高道德的人才
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能只局限于教師個人的工作,學生除了擁有學校的“家長”,自己“真正的家長”也要肩負起對孩子的德育教育任務。只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班主任在教學時一定要善于和家長溝通,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家庭表現情況以及學生生活的環境背景,督促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培養,爭取讓學生、家長以及教師三者建立融洽的相處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和成長的自信心,坦然的面對現實,建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
篇10
休謨的主要哲學著作包括《人性論》,《人性論》第一卷改寫而成的《人類理智研究》,《人性論》第三卷改寫而成的《道德原則研究》和《人性論》第二卷改寫而成的《論情感》,以及《<人性論>概要》和宗教哲學方面的《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其中,《人性論》是目前較為公認的休謨最重要的哲學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部經典。
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介紹休謨著作時提到了兩部著作。第一部著作就是休謨的大部頭專著《人性論》。但黑格爾概述休謨哲學時沒有從《人性論》引用一句話,而是引用布勒寫的《近代哲學史》和鄧尼曼寫的《哲學史綱要》。如果黑格爾讀過《人性論》,那么即便他反對其中的觀點和論證,在談休謨哲學內容時也應該會引用《人性論》中的原文。所以,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大膽但似乎并不太冒險的判斷—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時沒讀過休謨《人性論》。同時,我們似乎還可以再做出一個類似的判斷—黑格爾了解休謨哲學主要是通過他所引用的布勒的《近代哲學史》和鄧尼曼的《哲學史綱要》。
黑格爾述評休謨哲學介紹休謨著作時,除了上面說過的《人性論》,還有一部《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黑格爾介紹時說這本書的“第一卷包括《道德,政治和文學方面的試論》。而實際上1742年休謨出版的是《道德和政治論文集》(或譯為《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試論》)。在休謨的理解中,“道德學和批評學研究人類的品味(tastes)和情操(sentiment) ",而“政治學研究結合在社會里且相互依賴的人”。基于對“道德學”和“政治學”異于常人的理解,休謨把他的4篇哲學史論文與論及品味與情操的短文,加上政治方面論及政府的第一原理等主題的文章一股腦兒編人了他1741和1742年分兩卷出版的《道德和政治論文集》中。這本“論文集”1748年再版時內容雖有刪增修訂,但題目未變。直到1753到1756年出版《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時,休謨才為了更好地適應大眾對書籍內容范圍的理解,把《道德和政治論文集》改成《道德,政治和文學方面的試論》。所以,黑格爾介述他所知道的這部休謨著作時在時間或書名上是出了差錯的。雖然存在黑格爾讀過休謨這部分原著而對原著標示的出版信息記憶有誤的可能性,但似乎更可能的情況是黑格爾參考引用的二手資料誤導了他。
黑格爾對休謨哲學著作介紹的文字中僅提了上述《人性論》和《關于若干題目的試論和論著》,而且很可能沒有讀過《人性論》。至于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論情感》,以及《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黑格爾似乎根本不知道。當然,簡要概述《人性論》的《<人性論>概要》是黑格爾去世之后的1938年才重新被發現并確定是休謨著作的,黑格爾就更不可能讀過了。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做出一個風險較小的推斷,即黑格爾介述休謨哲學的內容時,自己沒讀過休謨的《人性論》《道德原則研究》《論情感》《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對話錄》等主要哲學著作。至于黑格爾是否讀過《人類理智研究》,不能確定,但總體上他不夠了解休謨哲學是確定的。黑格爾自己不了解休謨哲學,所以述評休謨哲學時也就不得不依賴和借助二手資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