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7:2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教育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個高等學校的每個專業當中都設立了中文專業,目的是傳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面對當今社會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局面,大學中文教育教學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沒有將中文教學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的優勢發揮出來,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一)錯誤的思想觀念。我國目前的大學教育思想中,“重理輕文”的思想觀念嚴重,這是受我國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影響的,這種思想觀念導致我國大學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視,中文教學對學生成長的優勢也無法發揮出來,創新思維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
(二)不全面的培養目標。如今的大學中文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教學,目標在于知識的傳授,然而這違背了中文教學的真正目標,那就是通過傳授知識,達到人文教育和傳承中華精神的目的,然而傳統的大學中文教學目標不夠全面,導致學生課堂活動中循規蹈矩,創新思維無法得到培養。
(三)不合理的課程設計。在大學中文教學過程中,課程沒有專門針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特殊安排,課堂設計中完全是中文的學習內容,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維創新;同時,課堂設計的不合理還體現在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大學生的思維現狀,不能夠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學中文教育教學中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
在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條件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中文教育能夠將我國傳統的文化進行發揚和傳承,在中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中文教學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與此同時,中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因此我們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中文教學進行改革,使中文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有效的培養。
(一)更新教學思想觀念。要想加強大學中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培養,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將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作為大學中文課堂的重要教學目標和思想,教師在進行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目標,經過精心的課堂設計,與學生的不斷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激發學生不斷追求新鮮事物。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的思想觀念,能夠對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具有很高的指導作用,是對學生創新思維最好的鼓舞和激勵。
(二)鼓勵學生展現自我個性。中文的教學過程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自身素質和文化底蘊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學,最關鍵的不是對學生不斷地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知識,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學生能夠結合自身不同的特點對事物進行獨特的判斷。中文的這種性質,導致中文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優勢。因此在大學中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我個性的展現,在為學生不斷提供優秀的文學作品解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視野和角度對事物進行不同方面的解讀,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激發學生想象力。想象力豐富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從而來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為學生適時引進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要能夠貼近大學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學生大眾的審美觀,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在賞析過程中,鼓勵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對文章場景和畫面進行勾勒,將傳統的思維定勢進行轉變,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思考,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結論
篇2
1、大學物理教學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由于社會的影響,各個高校都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作為努力的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片面的強調專業的實用性,很多的基礎學科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物理是這些學科中表現的最明顯的,物理教學的課時在不斷的遭到壓縮。同時由于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高校都在進行擴招,在加上社會環境和現有教育制度的影響,獨立學院中所能招收到的學生的質量也在逐漸的下降。很多的學生,甚至是領導、教師都認為物理難學,而且沒有任何的實用價值。這些情況使的大學物理教學的內容往往根據各專業的需求進行選學部分內容,讓學的知識面越來越窄。
2、沒有合適的注重實際的應用型大學物理教材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大學物理沒有實際用途是有原因的,主要就是在教學內容上。大學物理在課堂教學時基本都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述和傳授,很少將這些物理知識聯系到實際中。現有的大學物理教材也都只是以理論知識為主,沒有聯系到實際的應用。同時獨立學院的教學基本都是依托于母校的師資力量,這樣使得在選用教材是也大多都是與母校使用相同的教材。這些教材往往也都是理論性很強的教材而不是具有應用性的物理教材。大學老師進行備課時都是根據這些教材進行備課,這樣上課時教學也不會有多少的教學內容聯系到實際,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讓許多的學生認為物理知識難以學習。而這些都混淆了母校與獨立學院教育對象之間的出差異,最終忽略了獨立學院自身的學生特點和辦學模式、目標與風格。
3、理論缺乏與實際的聯系
現在大學物理的教學內容很多都顯得過于陳舊,這直接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在的科技發展不相符合。課堂上鎖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也顯得過于落后和單調,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被調動,各種知識都只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很少與實際應用結合,教學的內容也很難與學生的專業需求沒有緊密聯系起來。同時很多教師的思想觀也過于陳舊,教學模式上基本都是從母體高校照搬過來的,教學大綱幾乎與母體高校相同,不利于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
4、課程設置不合理
獨立院校大學物理的教學基本都是學時少、內容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傳輸大量信息,很多學生都因此跟不上教學進度。課堂教師的講授方法也都比較單一,課堂氛圍沉悶,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大學物理的學習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例如學生需要掌握好微積分知識。但是很多學生的微積分都掌握的不好,不能理解掌握微積分思想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時候十分的吃力。
5、師資力量不足
很多獨立院校都沒有自己單獨的、充足的師資力量,基本都是從母體院校聘請過來的教師。這些教師的教學水平雖然都值得肯定,但是他們在原本的母體院校中都擁有的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們在完成了一、二本學生的授課之后,還要繼續給三本的學生授課。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很多老師根本沒有時間適當精簡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基本都是將原有的母體院校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照搬過來。但是由于獨立院校和母體院校中的學生的原有基礎狀況不同,培養目標不同,使得這樣的教學方法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積極性。
二、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思考
1、改善現有課程體系
獨立學院人培養的人才是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不能夠全部照搬母體高校的教學體系,需要對母體高校的教學體系進行大幅修改。合理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對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進行優化,并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大學物理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各院系中的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聯系,要反映物理知識技能的現代化,同時要強調知識的應用性。與母體高校相比,獨立院校的大學物理教學不應該將過多的精力放到理論體系的廣度和深度上,而應該淡化理論要求,而應著重于知識的應用性、實踐性,有針對性的講解一些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知識點,做到少而精。在大學物理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必須的系統性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將物理知識與學生所學的轉業知識進行結合,將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陳舊內容略講,讓學生有個了解,同時適當的引入反映前沿的知識及物理學在現代科技中應用的內容,讓學生對現代的物理學發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將所學與實際聯系起來。最終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由于獨立院校的中的學生普遍的基礎都較差,應該盡量將難度相對較大而又難以描述和理解的知識點轉化為形象而又生動的物理現象。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新知識、新領域的欲望。同時可以借助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來進行理論課程的教學。
2、根據學生基礎,改革傳統的分班制度
物理課的教學基本都是根據傳統的專業分班來進行的,這種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在高中時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些學生中有的在高中只上過必修課而且他們的物理基礎知識很薄弱,所以如果按照傳統的分班進行教學,很難照顧到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當發現自己聽不懂老師所講時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所以對于這些學生應該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而這一部分的學生人數一般比較有限,所以可以考慮采用全校集中處理的方式,為這些學生專門開班適當的補充一些高中物理知識,以加強他們的基礎,對于數學知識較為薄弱的還可以考慮為他們適當的補充一些數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在大學物理的教學過程中,考慮他們的理解能力,講解細致一點。
3、根據學生專業性質合理處理教材
專業的不同往往對大學物理知識的需求也不同,所要求的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差別。因此應該更加學生的專業性質合理的對大學物理教材進行處理,以防止學生出現物理知識與所學專業沒有任何聯系的思想的出現。例如對于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他們的大學物理應該對熱學部分基礎知識的要求高些。對于某些專業根據需要對某些教學內容進行加深,例如計算機相關專業、通信相關專業的學生應該對大學物理中的電磁學部分基礎知識的要求高些,將這一部分的知識作為講解的重點。
篇3
關鍵詞:教師素質;語言環境
一、大學口語教學現狀分析
為滿足社會對英語尤其是口語人才的需求,近幾年,英語口語教學越來越受到國家教委及應用型大學的重視。專家們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陳冬純2006:3)、認知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孫倚娜2003:3)、課外監督機制在大學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祝詢2005:4)、運用仿真情景對話培養英語口頭交際能力(曾路,李超2005:4)、SBI在大學英語口語課的應用設計(高曉芳,袁禹2004:6)等。但由于傳統教學方法在高校教學尤其是應用型大學中根深蒂固,且新的口語教學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因此傳統教學方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仍會發揮著主導作用(胡俊杰2007,2)。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多地重視詞匯,語法等概念化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口語技能的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并且,一些大學英語教學體制中仍存在一些嚴重損害著學生口語能力培養的現象:強調英語口語教學,往往忽略了語言教學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教師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學手段落后,很難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教學方法陳舊,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提高教師素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了五個因素與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境(4分)+教法(3分)]x教師素質。由此可見,教師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提高教師素質。
英語教師的素質包括流利、地道、規范、順暢的英文;寬泛的知識面;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具備科研能力;具備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劉潤清,戴曼純2003:16)然而,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數量不足,導致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不高,學院往往對新教師只考核外語知識,對年輕教師的培訓也只側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對教師整體素質的培養。口語教學要求教師素質的整體優良性。口語授課教師除具備標準的語音語調、正確的語法規則、規范的英語、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除掌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以外,同時應具備教研、科研能力。只有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了,方能“名師出高徒”。2007年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年。教學要求提高、學生水平提高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考核標準提高將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夏紀梅2007:02)。對此,口語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一方面要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英語節目、閱讀最新外語報刊、書籍以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包括來自學生、教材、課堂、同事、專家、社會的資源,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2.了解學生文化
巴西著名的教育學家保羅.弗萊曾說過:教育者要比以往更具有一種科學能力來讓他們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對學生所處的現實世界,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和言語包括口音以及并非一定能被教師的個人世界輕易接受的某些習慣、愛好、信仰、恐懼和欲望所形成的文化環境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口語教師如何了解學生心智并怎樣適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積極主動開口說英語,需要教師深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家庭、學習、朋友、喜好等各方面的情況。特林.芬瑟著的《學校是一段旅程》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努力成為孩子早期階段敏感性的保護者;成為童年中期深度感覺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領者;成為青年期觀念和理想發現的陪伴者。我認為口語教師應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聆聽者;成為學生口語意識提升的促成者。
3.創設語言環境
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帕默(H.E.Patmer)和洪貝(A.S.Hornby)等提出了情景教學(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的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情景,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這一理論對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及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包括三個環節,語言的輸入(Input)、學習者的中心處理(centralprocessing)和語言的輸出(Output)。要想培養學生講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口語,首先要給他們以足夠的機會去聽和讀,即輸入語言材料,只有在語言的輸入積累到一個相當量的時候,才能逐步轉化為說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課外監督機制(祝尋2005,4)要求學生課外多聽磁帶,模仿其語音、語調,逐漸形成地道純正的口語。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放映原版電影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直接、真實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Shortreportatthebeginningofclass、RolePlay.、Game.、Storytelling以及Retelling為學生創造言語處理、言語輸出的平臺。語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二語習得的保障。因此,大學在外語教學中應給予高度重視。結語
外語教學方法一直是外語教學界研究的重點。但是不同的培養目的,決定了不同方法。根據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具體情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創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境一定能改變目前學生“難開口,開口難”的局面從而提高口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漣漪.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初探[J].外語界,2005,02。
篇4
關鍵詞:大學語文;高職高專;互動教學;互動模式
《大學語文》是高等職業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公共課,它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市委《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等文件要求,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經濟的視角應該拓寬、加深。因此,職業教育更要與時俱進地加大文化傳承、創新的投入力度。
一、大學語文互動模式實施的可能性
(一)理論基礎
1、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是由美國的讓•萊夫教授和丁納•溫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此理論有兩個重要原則:知識需展現于真實的語境;學習要求社會交互與合作。高職院校的許多研究者特別重視“學與用相融合”的觀點,并開發出了相應教育方式。如:設置作坊、廚房,進行角色扮演;開展實地旅行、考察和采風創作結合。而《大學語文》涉及文學藝術鑒賞和創作,在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講授中,可采用情境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臺上表演,并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長對文本進行闡釋。如面向英語專業的學生講解《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穿插經典英文歌曲,分角色誦讀、翻譯原著的英文詞句。這樣既有效結合了專業特色,又可激發學生的情感。
2、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合作活動;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積極性,如以話劇表演的方式講授《紅樓夢》相關篇章,以寫作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應該強調討論、合作、協調和知識共享。
3、群體動力原理。群體動力原理認為,群體不是人們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動力整體,某一部分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大學語文》互動教學應具備以下特點:其一,根據授課班級素質、特點提前安排任務;在互動合作學習中,全體成員應通過彼此的交流溝通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二,互動合作要使學生學會傾聽、理解,在思想與觀念的交鋒中達到和而不同;其三,構建課堂教學中的多維人際交往,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
(二)學習者及其能動性。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構成了互動教學的基本要素,要做到合理、有效地設計、實施互動教學,就要正確認識這些要素。高職院校的學生已掌握了基本語法知識,具備了閱讀理解現代文及一定難度的文言文的能力。這使得學習者之間及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成為了可能。信息時代的電子產品為學生接觸新知識提供了極大便捷,有利于實現探索式、發現式的互動教學。信息時代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更為深廣,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堂實施互動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教師及其能動性。互動教學中,教師不以權威自居,對教學內容重構,分課外、課內兩個環節布置課堂任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面對變化莫測的課堂,我們認為應采取階梯式互動教學。此種方式注重問題的導入,氣氛的調動,力求全體參與。除了恰當安排互動環節,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總之,教師高尚的師德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扎實的專業基礎及幽默風趣的表達是大學語文互動教學的另一重保障。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堂的互動策略
《大學語文》課堂互動的實施應該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可以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感互動等,又可采用表演式、演講式、辯論式等。本文提出要開設課內、課外兩個互動陣地,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施行“四分講授,三分展示,兩分演練,一分測試”的課堂結構。
(一)課堂“精講、靈動、趣評”。互動教學要求老師從之前的“滿堂灌”轉變為精煉、精深的“講、評、動”結合的方式。講解陶淵明的《飲酒》時,需指導學生課前查閱魏晉時代的社會背景,課堂上分小組就詩人、詞匯和情感等方面上臺講解。教師則在學生思想認識和情感體悟的基礎上提供更透徹的解讀,突出其人文內涵。如傳統美學中的“虛靜”、“空靈”的奧妙,詩中的道家精髓,魏晉風流名士的風采,讓學生感受到中文專業詩性的心靈。在學習《秋天的況味》一文時,我將全班按音樂喜好不同,分為“古風組、外文組、現代組”,每一組合作制作“秋之美”PPT,推薦一位學生講解“秋之歌”。這實現了課前預習、課堂表演與知識講解的結合。對于優美的詞句,則當堂背誦。最終完成了“四分講授,三分展示,兩分演練,一分測試”的課堂設置。
(二)課外“網上學、比賽練”。如今的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第二次“斷奶”時期,普遍依賴手機、網絡等電子設備。教師可利用電子郵箱、QQ空間等實現課外互動,使學習成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網———生”交叉式互動的過程。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感,才能讓“大語文”教學豐富多彩。我校的《挑戰杯•漢字聽寫大會》、“校園禮儀小姐評比”、“繪本故事大賽”等比賽,彌補了刻板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最真誠的展示舞臺,將大學語文的工具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發揮到極致。
三、結語
萬州作為渝東北生態涵養區,其庫區歷史文化的保存和創新急需高等院校為其提供才智支撐。全面實施五大功能區戰略,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夢,這又與大學語文開設的目標相符。把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學習的快樂傳遞給學生,才能實現高職大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突破。
作者:仵兆琪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雷呈勇,孫澤文.互動教學實施的原則和策略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25(1).
篇5
[關鍵詞]大學英語英語教學分層次教學
我院學生生源來自全國各地,有教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強的省份,也有來自條件相對薄弱的偏遠地區,尤其是英語教學,和學生聽力口語的基礎密切相關。如果把這些學生編排在一個班級里,就會出現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差的學生又跟不上的現象。我院經過長時間探索研究,決定扭轉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分層次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分層次教學”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改變傳統統一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一、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基礎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機會,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其關鍵是教師要提供適當的教學條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分層次教學”的目標就是“從差異出發,達到消滅差異”。
二、我院分層次教學的探索研究
1.如何科學合理的把學生分開層次是“分層次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分層次原則可采取統一考核的方法,實際水平和考試結果相結合的原則。分層次教學的編班在學生入學時進行。根據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和統一考試的成績統計結果,學校規定分數線,把基礎好的,基礎一般的和基礎差的學生分為A班(快班),B班(普通班)和C班(提高班)三個層次。分層次時應該把握一個原則,就是A班和C班時少數,而B班時大多數。還可以根據學期成績進行調整,這種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2.合理的分層次是我院“分層次”教學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合理的安排各個層次的教學內容,使每個級別的學生都能適應該級別的教學內容和水平。過高或者過低的要求都是不適宜的。我院在對不同的層次學生選用的教材也是不同的,主要有《新編大學英語》,《新視野大學英語》和《大學體驗英語》。這樣,就能達到因材施教。如果我們在選用教材,規定教學內容和進度方面,向所有的學生提出相同的要求的話,會使程度稍差的學生喪失信心,給教學造成困擾。
3.我院還針對教材的不同配備不同的教師。實施分層次教學并不意味著給學生分層次,也不意味著要把骨干和高職稱的教師用在少數學生身上。主要目的還是要通過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提高各個級別的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無論是分配到A班還是C班,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基礎不好的同學應該得到更多的幫助,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我院在教師配備上做到了周密的安排,在每個層次都配有骨干教師和優秀主講教師。再根據ABC不同級別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于A級的學生,因為他們有著較好的英語基礎,所以對他們就采取多一些泛讀,多一些語篇分析的方法,而對于基礎薄弱的C級學生,應加強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的補足,將高中的一些語法知識融入大學的教材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4.我院的教務管理也在分層次教學法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學英語分級打亂了系、班級的體制,不可避免的給教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不好,就會影響分級教學的成果,所以我院教務處在教學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比如說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在教學設施的分配上,在教學課程的安排和學生的考試組織上,規章制度的配套等等,我院教務處都在立足于現有的條件,充分的挖掘潛力,使得教學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法,更應該是一種教學思想。分層次教學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同時,分層次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從根本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他們的實際情況,并利用這些差異使教學得到優化。它又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競爭意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學英語教學應形成這種“層次化”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境和教學理念,融合現代的信息技術,推動大學英語教學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劉潤青.關于英語語言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9.
[3]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2004.
篇6
一、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語教學和文學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過去尤其是20世紀之前,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提供語言的形式,另一面則提供語言的內容。例如,為英語學習者提供巨大幫助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學作品里的引文作為例句解釋單詞。而我國解放前的學生英語學習材料主要來源于英語文學作品。但20世紀以來,不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學界都認為文學在語言學習的作用正在減弱。許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認為文學是不實際的,應該從英語學習者的課程表里剔除。但我們認為,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英語是語言工具,閱讀文學作品并不會成為他們提高專業水平的障礙,相反文學對人生、社會及世界的微妙表現以及文學語言的精巧優美能鍛煉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文學主要表現的是人類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們有可能體驗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使第二語言的交流更順暢”。正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中載教授在2006英國文學學會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指出的:“英美文學課程在語言、文化學習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語文學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水平,人文素質,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下面我們將具體介紹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實踐情況。
二、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英語文學選讀課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從2003年開始,為了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以及人文素養而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在開設文學課之前,相關教師調研了文學課在本校和國內其他高校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教學和學生反饋情況。我們發現,英語文學課在各高校都面臨著困境與不足。大多數院校強調培養學生實用性的語言交流和具體的實踐能力,英語文學課程的課時量和內容被大大壓縮。同時,文學課因為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枯燥而不太受學生歡迎。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對英語文學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作了相應調整,以滿足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1.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英語文學選讀課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的規定,為非英語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的為期一學期的選修課。選擇在三年級開課是因為我校三年級學生大多數已經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我們認為,在此階段開設文學課能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它能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學、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同時,該課程還希望幫助學生較流利地運用英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們課程教學的重點。
2.教學內容
在一些學校的英語文學課中,往往在講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講文學史,這樣的效果并不太好。因為我們面向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所以,我們放棄了專業性很強的文學史,主要以作品選讀為教學內容。在選擇課本時,考慮到學生的非英語專業背景和實際英語水平以及課時長度,我們并沒有找到合適的課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學生水平和興趣的情況下,授課教師自己編寫了《英語文學選讀》講義。教材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文學課本以時間或文學流派為線索編寫,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如selfidentity,spiritualgrowth,love,family,socialchanges等。每篇作品開始部分有作者簡介,文本中附有生詞解釋,文本后有三類思考題,分為理解、闡釋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單元結束前還有文學術語介紹。當然,為了讓學生擴大文學的知識面,我們也選了一些著名戲劇或長篇小說的片斷,但數量不多。對長篇的文學作品,我們主要列出了閱讀書目,希望學生課后閱讀。此外,我們在選擇作品時雖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為主,也兼選了世界其他國家,如俄國、德國、尼日利亞、沙特等國的英語翻譯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橫向比較中引發較深入的思考。同時,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中國作家與各個主題相關的作品,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通過對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國文化,激發批評性思維。3.教學方法
我們認為傳統文學課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乏味是因為教師通常采取“滿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課方式。為此,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于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大膽創造。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1)啟發激勵教學法。在每篇文學作品后都設計有由淺入深,從內容理解到主題探討等各種問題。在教學中提倡個性的發展,注意啟發和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分散性思維,就各類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僅僅聽教師的講解或名家權威的解讀。因為如果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所謂“正確”的觀點,不會自主思考的話,久而久之思想就會僵化,更別提創造性了。同時,因為學生的思維不受教師固有思路或權威的局限,他們也有更大的表達空間,覺得有話可說。
(2)小組討論教學法。學生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也要求和同學交流。通常我們會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有一句英語諺語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下,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分析文學作品,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發現自己沒有想到過的新思路、新見解,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3)實踐活動教學法。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文學實踐活動,例如,文學創作、戲劇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遙不可及的文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貼近生活,使純知識、純文本的課程成為知識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比如,詩歌創作讓學生開動腦筋,創造性地用英語表現生活,表達思想。這不僅符合年輕人渴望表現個性的愿望,增強其自信心,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以便更好地表現自我。
(4)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資源的運用使文學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比如,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而這種輕松的學習方式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學的巨大魅力,上課的積極性會更高。再如,每個單元我們都會精選一些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名畫,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可引導他們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對同一主題進行思考。
篇7
1、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
學生在上英語課程的過程中,是學到了很多的英語知識,但在實際的運用中卻不知道怎樣運用,對于學過的英語知識而且忘記的也很快,更不用說在實踐中使用了,即使有的學生對于學過的英語知識進行了使用,但在實踐中卻是前言不搭后語,語無倫次表情也不自然,也就是說,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才沒體現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運用。
2、遠離生活,課堂枯燥乏味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的英語教材上的英語知識與實際的生活有很大聯系,但是很多英語教師卻視而不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還是機械地停留在“教教材”上,導致學生積極性并不高,課堂氣氛壓抑,說話成了復述課文內容。實際上,我們可以根據英語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生活聯系到一起,讓學生們根據日常的生活來投入到學習英語中來,然后進行反復的運用。
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科學進行課程設置
按照大學生的性格和特點,大學英語教師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關鍵在于英語教師要創作出能夠帶動讓學生增加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的教學辦法。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討英語問題和英語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要把英語教師在教學授課過程中呆板單一的授課現象改變的目的。
2、英語教師要開展多種評價方法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首先,學生自我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過程是學生認識思維提高以及自我“領悟”英語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學生有沒有進步。“領悟”的到來促使學生對英語運用知識的了解不斷的進行深化,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領悟”是英語教師給予不了的,而是學生自我努力、不斷進行自我評價,達到英語水平不斷提高的目的。其次,教師激勵性評價。通過英語教師激勵性評價來鞏固大學生學習成果。更能體現出英語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評價所起的作用。最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通過教師的及時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評價,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彼此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吸取更好的學習方法。
3、切實提高學生英語應用寫作能力
每學期都應為學生安排一定學時的有關英語寫作的講解,主要講授英語寫作技巧和實際工作中英語應用文,如求職信、感謝信、致歉信、求學申請信、英文簡歷、工作日程安排解釋說明等)的寫作特點。同時,從選詞、短語、句子結構和語篇結構等方面來講解如何提高文章的可欣賞性。并通過大量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實踐活動,例如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假期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親自去學校附近的廠礦企業、鄉村就某一具體問題進行調查了解,然后寫出英文調查報告。或鼓勵、要求學生利用暑假去兼職工作,用英語寫工作總結及心得體會。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現實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4、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一,啟發式教學方法上課提問是啟發教學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帶動學生去思考,回憶,去創新,促使學生的思維緊隨老師的講解步伐,從而更好地與老師溝通。第二,情境式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設置情境,把學生帶入角色,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標。
5、采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
篇8
1.反思性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美國心理學家Posner曾在1989年提出了經典的教師成長公式,即教師成長等于經驗與反思之和。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作為一門實踐課程,眾所周知英語需要通過學生的實踐才能培養和提高其語言技能。因此,學生的學習成果才是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評價方式。教師在對材料進行組織,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參與性加以考慮,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設法調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思考和探究自身的教學效果,對學科發展的動向時刻留意,對教學反饋的信息著意收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自身的業務能力進行提高。優秀的教師往往會在信息的積累過程中不斷反思,改革教學方法,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這點來說,反思性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是其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2.反思性教學有利于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是知識的傳授者外,還是一個學習者。教師一方面要著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使教與學齊頭并進。反思性教學能夠幫助大學英語教師認真思考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對自己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能夠根據反思的結果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進,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達到理想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3.反思性教學能夠增強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和責任感。大學的不斷擴招,加重了英語教師的授課任務和工作壓力,使他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科研任務。反思性教學這種通過反思和解決問題來提高教師能力的理論,能夠幫助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實踐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觀察,對某些問題的反思、實施和驗證有利于增強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為其論文撰寫和科研提供素材。此外,反思性教學會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此在反思性教學中可以增強大學英語教師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
二、基于反思性教學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進入20世紀后,廣大教師和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逐漸將教師專業發展作為關注的熱點之一,如何通過反思性教學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研究中一直被強調的問題。在終身教育的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的作用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對新的觀點和方法進行探討,改進教學的同時提高自身水平。總體來說,在反思性教學理論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可以從如下幾點入手:
1.在教學中始終保持反思意識。隨著我國政府對英語課程標準的提高,目前進入大學的新生基本都已經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聽、說、讀、寫都基本能夠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學生入校后對英語課堂的期待是教師能夠教給自己什么,大學英語教師也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反思自己的教學如何才能符合學生的期待。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始終保持反思意識,要有職業危機感,能夠根據現有知識結構不斷地進行調整、充實和提高以勝任更具挑戰性的教學任務,與當前個性化、專業化的教學需要相適應。大學英語教師應將教學當成教學實踐與反思不斷循環發展的過程,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根據自身所處階段和需求的不同,對自己欠缺的知識結構認真反思并以開放的心態加以彌補,反思的內容可以是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也可以是教師的作用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等,通過反思來促進自身專業的不斷發展。
2.對知識結構進行整合,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隨著社會對高水平、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高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開始逐步向多元化發展,開設了各種不同的英語專業方向。這個發展趨勢促進了英語專業類型和專業方向的豐富,但同時也給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英語專業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通常包括三部分,即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但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仍然顯示出了一定問題;一些英語教師的跨學科知識結構尚不夠全面,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很難真正培養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教育理念落后于時代步伐,有待加強實踐性知識的學習等。面對種種問題,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立足時代的變遷和學科范式的轉變,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全面地重新整合自身的知識結構,轉變以往單一的教學理論方法為跨學科、多樣性和多層次的研究理念,對專業發展目標進行清晰的界定,促進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3.通過對話與合作尋求共同發展,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大學英語教師雖然同教一本書,但由于不用坐班,各個教師之間通常聯系較少,基本處于“互不干涉”的狀態,使大學英語教學成為一種封閉式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十分不利。大學英語教師應對這種教學方式加以反思,認識到彼此工作的相似性,從而加大彼此的對話與合作,通過集體共同研究和探討解決問題,尋求彼此的共同發展。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協作”,為彼此提供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的機會,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較好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進行分享,通過觀摩示范課等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開闊自己的視野,學習對同一問題的各種不同處理方式;其次,大學英語教師應在專業發展中認識到自己的身份———教師和學者,即大學英語教師除了英語教學能力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將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進自身教學模式從技能型教學向研究性教學轉變。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參加和組織教改實驗,對各種教研、科研論文進行撰寫,將教學過程中反思的問題上升為研究主題并投入到研究和行動中,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完成理論研究,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篇9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各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深深地蘊藏在語言中,制約著語言行為的發生。文化差異是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目的語的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成為英語教學熱門的話題,也成為許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但總的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方面的問題。其表現是:多數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沒有把文化作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沒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就絕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共同的弱點是對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也就是重視了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在做題時,一些涉及文化問題的題目差錯率也很高。例如:
問題: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題有近半數的學生答錯,障礙之一是沒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確切意思,多數學生不知道,選項A)所表示的與自己的導師約定時間進行討論或要求解答問題在西方大學里是種慣常的做法。還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以為約會的對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選了C)。由此可見,語言文化和背景知識對于正確理解是多么重要。
3.與時俱進加強文化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參加涉外工作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應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成為時代的要求。將近幾年來的四級考試試題進行統計與分析后,發現其中涉及某種社會文化內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內容的37.5%(王英鵬,1999)。1998年12月通過的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將“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本專業的信息”,提高為“用英語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養的任務。這些都充分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對比
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五單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西方國家歡度圣誕節的一些習俗: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歌曲,圣誕晚宴等,然后可以讓學生把西方的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從而對西方的重大節日―—圣誕節有個較深的理解。
4.2融合
現行的各種大學英語的教材中課文大多選自原文材料,其中許多語言與文化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體,所以課文既可用來學習英語語言,又可作為介紹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過課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他們的家庭關系及父母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養等文化觀念,這些對我國大學生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4.3典故引入
大多數人在說話和寫作時都引用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語典故大多來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經》。在《大學英語》中,就有許多課文引用了文學和《圣經》中的典故。這些典故許多學生并不熟悉,這就需要教師對此仔細講解。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三單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據《圣經》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并將生命之氣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靈氣的人。很明顯,作者在這里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圣經》典故,把教師比喻為創造生命的上帝,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們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義。
4.4課后補充
篇10
1在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教學的客觀前提在之前的兩個世紀里,由于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強大的優勢,英語在國際交往中已經獲得支配的地位。英語的使用已經逐漸遍及全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通用語,其地位也正在穩步地得到鞏固。英語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產生了這樣一個結果:在使用英語的不同國家和地區里出現了英語本土化現象。在原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各種新英語變體應運而生。這些新的變體在與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交流中在語音、語調、句子結構、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不斷吸納這些國家的語言元素,反映這些國家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深入的學習英語時,充分的了解其相應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我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概括
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實際情況是,很多學校平均每周分配給英語教學的時間只有四節課,三小時左右,并且絕大部分用于教授精讀。按照教學進度,每兩周需要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包括5節閱讀、2節聽力課、1節口語課,教師們總感覺講解詞匯和課文的時間都不夠充裕,更不用說騰出時間進行文化教學。雖然很多學校學生在四、六級考試中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因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在實際交際中,特別是與外籍教師交往的過程中常常錯誤百出,令外籍教師尷尬的同時又感到費解,因為他們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也應具有較好的交際能力。有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與外籍醫生交流的過程中,也常常因為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影響到合作關系。正如Wolfson所說的“,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言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因此,文化錯誤(即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覺得不合適或者不能接受的語言或行為)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更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這違背了學習語言的初衷。3簡述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種種
在大學英語教學范圍內,中英文化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3.1環境理解上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所以中英文化中對環境的理解迥然有異。比如:中國的秋天(autumn),萬物開始凋零,故常有“悲、涼、傷、愁”之感,正如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游人思故里的畫面躍然紙上;而英國的秋天毫無“愁”反倒有“寧靜,歡樂”之情調。
3.2政治理解上的差異。通過一個明顯的例
子,就能了解中英文化中對政治理解上的差異:“inpidualism”(個人主義)在英語文化,尤其在以實用主義哲學為“主要思想基礎”的美國文化里,人們對其懷著崇尚的情感,贊成并追求之。而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是被唾棄的觀念,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的狹隘觀念,在情感上是被排斥而不被接納的。3.3動物理解上的差異。對動物的理解上大概是中文化中差異最大的部分了。比如中國比較崇拜的“dragon(”龍)在漢語里是吉祥、避邪之物,但在英語里是指碩大、兇殘的怪獸,是制造水災,危害人類生存的惡獸。
4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認知原則研究
首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歷史背景、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一些背景知識。如宗教信仰差異是影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因此應該有意識地介紹對西方影響較大的書籍,通過選用典故,講解詞語來源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某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最后,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語,比如:現在比較熱門的商業英語中的“in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5如何將文化教學靈活的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來
根據學生的認知度,我們可以把文化教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歸納為以下三種:
5.1運用情景法創造語言文化氛圍。由于真正的目的語環境很少,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虛擬的目的語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目的語文化。例如設計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活動,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境正確選擇得體的語言、表情和語調進行表演。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5.2語言承載法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語言中所承載的某一文化現象進行直接闡述說明,使學生習得英美文化。例如,講授Thanks giving一詞時,教師要注意其文化內涵,要有意識地介紹感恩節的來歷、慶祝方式、相應的風俗習慣,包括食物、禮物等。
5.3通過對比法讓學生了解英漢間的差異。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英漢文化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異,學生往往會犯錯誤。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英漢文化間的差異,并且結合語言教學特別是注重詞匯、習語、禁忌語、委婉語、比喻等文化內涵的對比教學。
6結論
現階段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相對較差是不爭的事實,這證明,學習者有語言能力并不一定代表他同樣也有語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該提高對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視,并進行適當的教學改革。假如英語語用能力由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兩部分組成,那么語言教學也可以相應的從這兩個角度著手。通過對文化的學習可以達到培養社交語用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加引入文化因素,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牛張莉.從文化角度談英語比喻的翻譯[J].英語知識,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