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范文

時間:2023-04-03 13:4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篇1

關鍵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政策;改革;分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了一系列貸款政策改革方案,擴大貸款項目的靈活性,并減少不必要的附加條件。之后,分別于4月17日和5月6日通過了墨西哥和波蘭對IMF新貸款工具“靈活信貸額度”的總額達675.8億美元的申請。本文通過評價其貸款政策的新變化及對我國的影響,提出我國應對策略。

一、IMF貸款政策改革的背景和內容

(一)背景

隨著起源于發達國家的全球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面臨全球經濟下滑帶來的日益增加的壓力。很多國家發現,它們的政策回旋余地受到更大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這些國家能夠及時獲得融資,而且融資的數額和形式得當,可以緩沖外部沖擊引起的經濟和社會代價。

在這個背景下,IMF于2009年3月24日宣布通過下列措施對IMF的貸款框架進行一次重大改革:對IMF的貸款條件進行現代化改革;推出一種新的靈活信貸額度;提高IMF常規備用貸款安排的靈活性;將貸款限額提高1倍;調整和簡化貸款的成本和期限結構;取消某些很少使用的貸款機制。此外,IMF還尋求大幅度增加其非優惠和優惠貸款資金,同時還準備改革面向低收入國家的優惠貸款工具。

(二)具體內容

第一,貸款條件現代化。IMF通過兩個主要辦法實現這一現代化。一是更多地依靠事先確定的資格標準(事先條件),而不是傳統的(事后)條件,作為向各國提供IMF資金的基礎。這項原則體現在新的靈活信貸額度(Flexible Credit Line,簡稱FCL)當中。二是在所有的貸款安排(包括在與低收入國家達成的安排)當中停止使用結構性業績標準。

第二,設立靈活信貸額度(FCL)。這是IMF對經濟基本面、政策及政策實施記錄十分強勁的國家實行的一項新的信貸額度。成員國可以出于危機防范目的而使用FCL。FCL的批準要求有關國家達到事先確定的資格標準,并在個案基礎上決定貸款限額。與傳統的IMF支持的規劃不同,FCL的撥款不是分階段的,也不以政策諒解為條件。

第三,加強備用安排(SBA)。改革SBA(IMF使用最多的解決危機的貸款工具)的目的是提高其靈活性,并確保沒有資格利用FCL的成員國能夠將SBA用作危機防范工具。新的SBA框架允許前傾式借款,并且在該國的政策實力和所面臨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性質允許的情況下,降低檢查和購買的頻率。

第四,將貸款限額提高1倍。將對成員國的非優惠性貸款限額提高1倍,新的使用IMF資金的年度和累計限額分別為成員國在IMF份額的200%和600%。

第五,調整和簡化成本與期限結構。有效延長IMF貸款的寬限期并簡化還款表。新的承諾費費率表(隨預防性貸款規模增大而增加)將有助于降低IMF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同時不阻礙使用IMF資金。

第六,簡化貸款工具。取消近期未被使用的一些貸款機制(補充儲備貸款和補償融資貸款)。

二、對IMF貸款政策改革的分析及評價

(一)改革措施體現了IMF面對日益惡化的危機表現出來的與時俱進的態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紛紛指責IMF長期以來忽略對主要發達國家和金融市場實施有效監督。2008年11月華盛頓峰會后,二十國集團(G20)成立了旨在改革IMF的工作組,體現了其對各成員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呼吁的積極回應。

以“靈活信貸額度(FCL)”的設立為例,FCL的條件代表了對早先的“短期流動性工具(SLF)”的增強,SLF將因此終止。為了幫助成員國抵御危機,IMF于2008年10月設立了SLF貸款項目,但由于貸款期短、金額有限等原因,迄今沒有發放出一筆貸款。盡管SLF也只針對表現非常強的成員國,但它的幾項設計特征(包括貸款數額有上限,償還期短,以及無法用于預防目的)限制了其對潛在借款國的有用性。FCL既可用于防范危機也可用于解決危機,專門針對表現非常強的國家,各項特征非常靈活。FCL的靈活性體現為:確保有資格的國家能夠在沒有持續實施的(事后)貸款條件的情況下先期獲得大量IMF資金;可續信貸額度(有關國家可自行決定最初期限是6個月,或12個月);較長的償還期(3.25-5年,而SLF的滾動期最長為9個月);對使用IMF資金的數額沒有硬性規定的上限,在個案基礎上確定限額(SLF的上限是份額的500%);具有在任何時候提取信貸額度或將其視為預防性工具的靈活性(SLF不能被用作預防性工具)。

(二)停止使用結構性實績標準,有利于增強借款國對改革計劃的所有權

長期以來,IMF所實施的宏觀經濟業績計劃中通常附加結構性條件。亞洲金融危機時期IMF對有關國家所實施的貸款計劃以及1996年對俄羅斯的貸款就是如此。一國在制訂調整與改革計劃時,這些計劃必須更多地是由本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而制訂的,即國家對這些計劃應擁有更多的所有權;與此同時,IMF在提供貸款時,須附加貸款條件。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要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結構性條件實績標準給借款國國內政策的余地太小,因而會削弱國家對改革計劃的所有權,從而會降低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同時,如果結構改革對于實現宏觀經濟穩定并非十分重要,那么在實施這些結構改革上的失誤會削弱社會對總體改革計劃的信心,從而會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引發負面反應。本次貸款政策改革后,IMF停止使用結構性實績標準有利于今后借款國增強對改革計劃的所有權。

(三)更多依靠事先條件提供資金的方式,有利于具有良好政策記錄的國家在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迅速獲得資金,但操作非常困難

依靠事先條件的方式基于這樣一種思路:在減少貸款條件后,必須有更嚴格的預選程序來選擇那些符合條件的國家,以確保IMF的貸款得以償還。它符合這樣一條原則,即一方面要保證IMF資金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鼓勵相關國家在向IMF申請貸款之前,能夠通過市場手段獲得資金,從而使IMF成為最后的貸款人。顯然,選擇具有良好政策記錄的國家,就可以減少那些明確的貸款條件。

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是:會降低IMF資金的安全性。此外,事先選擇國家的條件較高,可能會使得許多無法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國家無法獲得IMF的貸款。當一國政策惡化時,這也是IMF所應關注的一個嚴重問題。一國不符合IMF貸款所設定的條件,這本身就會加劇危機。

(四)貸款政策改革并未改變美國和歐盟試圖通過其實際控制的IMF為其自身利益服務的事實

從表面上看,FCL有助于危機影響國得到資金緩解國際收支困難,但是,符合FCL嚴格的“事前條件”的國家并不多,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可能獲得FCL。事先確定的資格標準是FCL的核心,旨在表示IMF對合格成員國的政策及在必要時采取糾正措施的能力具有信心。根據IMF的說明,確定資格過程的核心是就以下方面對成員國做出評估:一是擁有十分強健的經濟基本面和體制政策框架;二是正在實施非常強勁的政策,并且過去具有持續的實施記錄;三是仍然承諾在今后繼續實施這種政策。

評估FCL安排的資格時使用的相對標準包括:可持續的外部頭寸;以私人資本流動為主的資本賬戶頭寸;具有國家以有利條件穩定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記錄;在預防性基礎上申請FCL時具有相對充裕的儲備頭寸;健全的公共財政,包括可持續的公共債務頭寸;在穩健的貨幣和匯率政策框架下,具有較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銀行清償能力不存在問題,不會立即造成系統性銀行危機的威脅;有效的金融部門監管;具有數據透明度和完整性。不難看出,以上標準對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的。

IMF在4月17日和5月6日先后通過墨西哥和波蘭的FCL申請。這兩個國家都在以往的金融危機中接受過IMF的附帶嚴格條件的貸款,其國內經濟金融結構和資本開放早已向著美歐希望的方向改革,美國和墨西哥、歐盟和波蘭之間的經濟關聯度相當高。FCL一旦使用,將有利于美國和歐盟在墨西哥和波蘭受困的資金安全撤離,因此,FCL的實際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和歐盟。難怪IMF管理層在不同場合高調宣傳FCL,并對FCL的使用設置極其寬松的條件(高額度、發放迅速)。

三、中國對IMF貸款政策改革的應有態度

第一,FCL的靈活性可能危及我國對IMF的出資安全。我國可對此工具持謹慎態度,在討論其未來的制度框架時兼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和我國利益。FCL對使用IMF資金的數額沒有硬性規定的上限且具有在任何時候提取信貸額度的靈活性,這對IMF的資金安全構成了威脅。近日,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的蔓延必將對其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增加其使用FCL的可能性。由于對墨西哥和波蘭使用FCL的討論將決定該工具未來的制度框架,中國作為出資國,應高度關注IMF對墨西哥和波蘭申請使用FCL的處理情況,并在對貸款使用的后續討論中提出上述關切,督促IMF盡快對FCL的關鍵細節和程序進行評估和說明。同時可聯合“金磚國家”呼吁IMF將救援重點放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兼顧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同時維護我方利益。

第二,停止使用結構性實績標準有利于增強借款國對改革計劃的所有權,符合我國一貫立場。停止使用結構性實績標準給予借款國政府在選擇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政策時更大的決策權和靈活性,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爭取的結果,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

第三,加強備用安排、提高貸款限額、簡化貸款結構等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低收入國家)有利,我國可敦促IMF盡快明確這些改革措施的操作細則改革備用安排(SBA)可以使沒有資格利用FCL的成員國能夠將SBA用作危機防范工具;提高貸款限額使成員國確信它們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滿足融資需要;調整和簡化成本與期限結構有助于建立從IMF借款的正確激勵機制;改革優惠貸款機制可以增強IMF向低收入國家提供短期和緊急融資的貸款工具。這些措施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低收入國家)有利,但是IMF并未明確這些措施的實施細則,增大了發展中國家申請使用新的貸款工具的難度,不利于這些國家及時利用IMF資源抵御危機。我國可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呼吁IMF盡快出臺便于操作的細則。

第四,對于歐美等國要求我國出資的呼吁,我國可強調“權利和義務對等、各國按份額共同承擔責任、多種方式融資和自愿參加”的原則。份額增資是IMF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的根本途徑,應盡快推動,在顯著充實IMF的可用資源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更大幅度提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使份額分配更能體現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應加快啟動并完成IMF第14次份額總檢查,盡早設計和通過新的份額改革方案,并為改革制定有時限、有約束力的路線圖,明確各階段的目標,爭取早日實現份額增資。在份額改革的基礎上各國可按份額比例通過多種方式(包括購買IMF債券)做出貢獻,這將迫使歐美等國等比例出資,從而減輕我國因儲備規模較大而承受的外部壓力。在上述增資方式仍然不能解決IMF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各國可按照自愿原則決定出資數量,從而為我國今后開展工作留出空間。IMF應以創新、務實的態度積極探討各種融資方式,充分考慮出資國對資金安全、合理回報的要求,并貫徹出資貢獻與權利對等的原則。

參考文獻:

1、IMF,IMF implements major lending policy improvements[EB/OL].省略/external/np/pdr/fac/2009/032409.htm.

2、IMF,IMF Approves $47 Billion Credit Line for Mexico[EB/OL].省略/external/pubs/ft/survey/so/2009/CAR041709A.htm.

篇2

次貸:危機開始深化并擴散

IMF認為,世界經濟最大風險仍在金融市場,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動蕩將造成近萬億美元損失。目前,危機正從次貸領域向優質房貸、消費信貸、公司信貸等領域蔓延,并演變成全面的信貸緊縮,拖累宏觀經濟。這反映了銀行脆弱的資產狀況和資本基礎,以及金融創新監管滯后等深層次問題,并意味著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廣、更深、更持久。

雖然摩根士丹利、瑞銀等機構近期作出了次貸危機即將見底的判斷,但IMF認為,目前金融市場依然面臨巨大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次貸危機真正結束尚需2至3年時間,因為危機終結必然有賴房市反彈,但從目前數據看,美國房市仍持續惡化。

同時,次貸危機有從美國向其他國家擴散的可能。IMF認為,房價偏高、企業和個人資產狀況偏緊的發達國家,以及依賴外資拉動國內投資的新興經濟體將面臨較高風險。

不過,也有機構對次貸危機前景表示樂觀。瑞銀集團最新研究報告認為,鑒于美國應對危機的財政、貨幣政策措施有力,以及美國多數企業盈利狀況保持良好,金融市場已經“作好反彈準備”,走出次貸危機指日可待。

但相關措施的有效性尚待觀察。2008年第一季度,信貸市場緊縮狀況緩解有限,美聯儲降息效應未能有效傳導到相關領域,部分企業融資成本和個人購房者的還貸壓力反而有所上升,而財政政策也要在第二季度才能開始發揮作用。而受次貸危機影響,第一季度全球股市劇烈震蕩、全線重挫。據彭博新聞社統計,當季全球股市蒸發掉3.9萬億美元市值。

衰退:美經濟放緩波及全球

IMF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輕度衰退,經濟增長率預計為0.5%。第一季度,美國失業率升至5.1%,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5年來最低水平,服務業連續3個月收縮,住房市場持續惡化,信貸緊縮未能有效緩解,金融動蕩影響到更深經濟層面。

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預計,隨著貨幣和財政政策開始發揮作用,美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恢復增長。美國《商業周刊》高級編輯庫珀認為,得益于貿易和金融全球化、商業管理及美聯儲調控能力增強,美國經濟即便出現衰退也將短暫而溫和。

同時由于經濟衰退導致美國內需下降將使全球貿易出現萎縮,日本、歐盟和一些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日本政府預計,受企業設備投資、工礦業生產下降等因素影響,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復蘇勢頭處于停滯狀態。日本經濟界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更為悲觀: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美元貶值趨勢難改,因此日本工礦業生產和出口2008年第二季度仍有可能繼續惡化。歐洲經濟同樣復蘇乏力。歐元對美元第一季度繼續快速升值,一度逼近1∶1.6。歐元持續升值導致歐元區1月份貿易逆差再創歐元誕生以來新高。歐洲銀行業的次貸損失估計近800億美元,金融市場信貸緊縮,投資者信心受挫,作為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投資短期內也難有起色。

此外,美國為應對危機不斷降息,將導致全球宏觀調控政策沖突。

通脹:糧油價高企壓力加劇

美國經濟衰退與次貸危機相結合加劇了全球經濟風險,大宗商品市場熱錢涌動,投資組合變動和資金無序流動增加,使得全球通脹和金融形勢面臨更大考驗。IMF稱,食品和能源價格持續堅挺造成全球總體通貨膨脹加劇。發達國家在經濟減速情況下核心通脹率仍然升高,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則更為明顯。

對美國來說,美聯儲不斷降息增加流動性、美元貶值、能源食品價格高企將導致美國未來通脹壓力驟升。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認為,美國擺脫目前困境后將面臨嚴峻通脹問題。

對歐洲和新興經濟體而言,通脹是目前經濟的最大威脅。由于經歷此前數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過剩產能已充分利用,資源供給壓力陡增,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導致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通脹風險。對新興經濟體而言,應對通脹可能比應對美國金融動蕩和全球經濟放緩具有更大挑戰性。法國經濟學家勒穆瓦納認為:新興經濟體融入世界帶來的低通脹時代已經結束,產業轉移帶來的通脹抵消因素已經消失,對此西方必須調整相應政策,而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結構轉型考驗。

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或升溫

正值美國大選之年并發生經濟減速,歐盟貿易赤字持續擴大,加上產業轉移等因素,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升溫,貿易沖突可能性增加,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難以推進。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總會抬頭。

2007年底至2008年初,美國權威民意調查和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的相關論題表明,美國可能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008年3月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2008年度全國貿易評測報告》,指責62個貿易伙伴對美國出口產品和服務設置壁壘。目前經濟民粹主義、貿易保護等已成為美國大選的熱門關鍵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唐宜紅教授說:美國整體經濟不景氣、對亞洲國家的貿易逆差、產業轉型和業務外包造成的工作崗位流失、底特律等傳統制造業城市的衰退以及美國大選等因素,都使美國近期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

除美國外,整體經濟形勢好于美國的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也很強。唐宜紅認為,歐盟貿易保護主義趨強的原因,主要是歐盟外貿,特別是對部分亞洲經濟體貿易逆差擴大及歐盟內部一貫強大的保護主義勢力的推動。不過,歐盟貿易政策的制定比單一國家復雜,在反傾銷案件中,其內部分歧也很大。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也承認,全球經濟減速將不利于多哈回合談判。唐宜紅教授認為,今年的多哈回合談判很可能沒有結果。

脫鉤:新興經濟體將受影響

近年來全球化的特點是,出口的構成和目的地更為多樣化。發展中國家制成品的出口量相對于實際GDP的比重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穩步增長,亞洲已超過20%。世界銀行4月1日的《東亞經濟半年報》指出,東亞經濟得益于地區內部貿易的發展和與美國以外其他市場貿易的擴大。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此前曾說,由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不斷增長,亞洲經濟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在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支持下,即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亞洲經濟也不會遭受重創。

篇3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篇4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

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一)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創設了具有超主權貨幣性質的特別提款權,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缺陷,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別提款權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它的擴大發行有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作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因此,當前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推動改革特別提款權的分配,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作用,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應綜合考慮一國國際收支狀態和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以此來降低某些經濟大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繼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有足夠的可動用資金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廣泛的改革。(1)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的范圍,強化其國際最終貸款人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個國際的最終貸款人,顯然是難以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實行資金援助時,不僅要考慮恢復受援助國的對外清償能力,還要考慮促進其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改變將短期內恢復受援國償付能力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并把重點放在危機防范而不是補救上;(3)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測和信息功能。當成員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內經濟政策提供建議,并為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4)促進交流與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加強與成員國交流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改善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金融全球化為資本的無序流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世界上主要貨幣的匯率大幅度波動,為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成本,也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發達國家應主動擔起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這就要求各國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這是確保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基礎。從國別上看,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協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各發達國家之間應經常相互協調與溝通,共同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并以積極的態度,加強各國在貨幣和經濟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二是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關系。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注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強區域性經濟貨幣政策的合作。在總結歐盟與歐元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一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共同探討區域性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體的沖擊。此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還應加強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與協調。

    (四)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制已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2)抑制國際范圍內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特別是加強對“對沖基金”、離岸金融中心的監管。對對沖基金以及其他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已成為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這無疑中增加了資本無序流動的風險。因此,對銀行的跨境監管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1]冉生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國慶.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及改革

方向.上海經濟研究,2009.2.

    [3]周文貴等.國際貨幣體系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下面是今后數十年看來尤為突出的六大問題:

1.經常項目失衡

對于迅速增長的經常項目失衡,我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不支持,特別是在失衡現象初露端倪,似乎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我們對此如此擔憂有何不妥嗎?伴隨著經常項目迅速發生逆轉的往往是匯率急劇、并很可能是破壞性的調整,或更嚴重一些,是增長模式的急劇破壞性調整。可是,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未雨綢繆,那么很顯然真正的挑戰不是減少經常項目失衡,而是尋找辦法,維持更大的失衡,盡管方向適當。

工業化國家的孤立主義者應當停下來,看看自己日益增長的人口年齡結構。隨著本世紀晚些時候贍養和受贍養比率急劇增長,誰來為退休人員提供商品和服務呢?解決辦法有很多,特別是允許增加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年齡要年輕得多。不管怎樣,一個可取的辦法只能是工業化國家通過維持對發展中國家的巨額經常項目盈余進行海外儲蓄。這些累積起來的盈余盡管眼下促進了較窮國家所急需的投資,但日后隨著嬰兒潮一代停止工作則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們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討論的那樣,因此而形成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可能發現:到2030年工業化國家累積的海外財富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0%。隨后,這個進程將發生逆轉,工業化國家將因為經常項目赤字持續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至4%,而出現財富減少。此刻,這一體系無法輕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債務積累。我們必須對它加以改進。擴大貿易有助于支持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改進國際貨款合同的管理手續也同樣重要。

2.官方債務

遺憾的是,盡管全球化進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儲蓄的好處,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別龐大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產要素流動日甚,對它征稅也日益困難。

公司可能更加樂于將生產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隨著全球投資選擇范圍擴大,對財富持有者進行征稅也變得更加困難。甚至不能指望勞動力留在國內。實際上,未能彌補效益(比如采取超過平均生產增長率的辦法保證稅后收入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可能發現:隨著21世紀的深入發展,自己越來越難以找到貸款。否則,如果一個政府任憑債務無限增長,那么就會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外流,限制了回報留下的投資者和勞動力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政府的借貸能力將降低,即使是在國內,如果債務不與主要貨幣掛鉤的話。債務與主要貨幣掛鉤也降低了可維持債務的水平,因為債務加大了受匯率調整的影響。

所幸除了提高生產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辦法增加其日后償還債務的承諾的可信性。改善國家稅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盡管如此,在我們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許已經在循循善誘之下變得更加謹慎,至少在經濟繁榮時期保持經常項目盈余,這樣在急需的情況下還能留下一些借貸能力。當然這應當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訓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仍保留了赤字。

3.匯率

也許經濟史學家將來回顧今天大雜燴式的全球匯率安排時會把它看作是一個巴別塔。但是,還有什么體系呢?由于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的預期壽命短得像好萊塢的姻緣。而且,整體上看,試圖通過資本管制實行呆板的固定匯率的國家的歷史經驗并不令人滿意。除非貨幣和財政政策與固定匯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則一個平行市場很快就會在實際上的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繁榮起來。通常,平行市場不斷壯大,資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匯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戰后歷史上,大量所謂的固定匯率制度實際上都成了通過雙重和平行市場進行“后門”秘密流通。而很多國家名義上實好浮動匯率,但由于種種原因,通常是因為某種形式的債務美元化,而對匯率進行干預,從而將匯率保持在相對狹小的范圍內。

切實實行浮動制的匯率(如美元與日元、歐元與美元)的變化又令人非常難以解釋,更不用說加以預測了。決策者必須認識到這一事實。

自1945年以來,世界貨幣種類大約翻了一番,幾乎與國家數量相等。我認為本世紀晚些時候,貨幣將出現合并,最終可能只有兩種或三種核心貨幣,同時會有一些零星的邊緣地區實行浮動匯率。實現這個目標,在匯率變化較小的情況下管理宏觀經濟,這是下一個全球化時代面臨的重要政治和經濟挑戰之一。

4.資本管制

必須承認,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日常監管中有時可能過于寬容而有所忽視,因為亞洲國家在尚未制定內部管理結構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短期資本流動市場。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有了細微差別。不過,我們應當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實現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隨著各國經濟形成日益復雜的金融部門,資本管制也就得愈發難以執行。其次,在存在嚴重管理問題的國家,資本管制可能成為腐敗問題揮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種程度上,資本項目和貿易自由化是并肩發展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多開或少開發票可能都會被用來逃避資本管制。如果資本管制太重,遵守復雜的規章就限制了貿易。發展中國家向外國直接投資開放特別重要。外國直接投資是資本流動形式中變化最小的一種形式,而且近年來也是數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達1700億美元。這就是說,有限而暫時的資本管制,特別是處于金融發展過度時期的經濟體,其作用需進一步研究。.非洲

宏觀經濟穩定,包括某種程度的價格穩定,無疑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請考慮一下非洲的宏觀經濟決策者面臨的嚴重問題吧。內部沖突和干旱暫且不談。許多非洲國家嚴重依賴少數初級產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屬和石油)。而所有這些產品都深受世界市場的價格波動的影響。此外,國際援助的可預測性非常差,因此可以發現在任何情況下宏觀經濟穩定都將難以實現。

在制度發展不完善的國家,就更困難了。決策者難免受到誘惑,采取大量價格和匯率控制的辦法,企圖保護經濟不受變化波動的影響。不幸的是,完全封鎖價格信號妨礙了通常長期存在的沖擊調整,更不用說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敗了。非洲的很多地區在降低通貨膨脹、開放市場和恢復增長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了幫助。盡管如此,未來的挑戰仍然令人可怕,需要進一步重新思考標準宏觀經濟管理辦法。

6.敗德風險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

人們普遍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風險貸款是裸的緊急救濟,帳單主要由工業化國家的普通納稅人支付。這種觀點的影響之大,怎么說都不為過。關于限制這類緊急救濟及其長期負面影響的必要性幾乎是所有已經提出的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方式的每一項重要計劃的核心內容。緊急救濟觀點提出的挑戰并不僅僅是缺乏透明度,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實際上是即時轉帳,應當這樣稱謂。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義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敗德風險”理論。簡單地講,如果放款者相信他們最終可以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大補貼的貸款得到補償,他們就會以不能反映真正潛在風險的利率向新興市場的舉債者提供大量貸款。結果呢?危機的程度和頻率就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存在的情況下更大、更頻繁。人們認為,鑒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來源較廣,它本意要減輕的危機反而會加重。

不錯,這是一個上好的理論。但是,它的前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是補貼性的緊急救濟”,這種說法正確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幾乎一成不變地是要償還利息的。為了保證富裕國家的納稅人支付帳單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不斷重新貸出它的本金和利息,這樣才能保護帳目。這個龐大的計劃總有一天要徹底修改。不過,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一主張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認為,有些情況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緊急救濟敗德風險”,但似乎并不經常或大規模發生。

篇6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特別提款權可行性分析

引言

2007年初開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發展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并進一步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成為影響全世界的全球經濟危機。為了應對這場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通過了特別提款權的新一輪分配,目的在于恢復世界經濟使其發展重回正軌。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前段時間撰文,提出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來應對愈演愈烈的美國金融危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聯合國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格利茨表示,全球儲備貨幣體系改革早該進行。

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以綜合研究、歷史研究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為依托,著重分析了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貨幣體系本位貨幣的可行性。同時針對當前特別提款權的缺陷提出自己的改進建議,利于特別提款權更好的發展,以期推動國際貨幣新秩序的形成。

一、特別提款權的設立

20世紀60年代中期,普遍存在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一直困擾著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的增長始終無法滿足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由于不斷爆發的美元危機讓人們對美元同黃金間的可兌換性產生懷疑,對美元的信心嚴重不足,許多國家不愿意繼續增加其國際儲備。但是另一方面,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又必定導致其他國家的國際儲備不斷增長。這一矛盾始終無法很好解決。

因此,從60年代中后期起,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英美方面認為,為了維護美元、英鎊日益衰落的地位,防止黃金儲備進一步流失,補償美元、英鎊、黃金的不足,才能適應世界貿易發展的需要。而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西歐六國則認為,這一問題并不是國際流通手段不足所致,而是“美元泛濫”的結果。因此強烈要求美國消除國際收支逆差,并極力反對新的儲備貨幣的建立,相反他們主張建立一種以黃金為基礎的儲備貨幣單位來代替美元與英鎊。隨后在1986年,由當時的“十國集團”提出了特別提款權的正式方案。在美國政府單方面廢除布雷頓森林體系后,美元無法兌換黃金,因此也就不能獨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同時其他國家的貨幣又沒有能力充當國際儲備貨幣。這樣一來,如果不能增加國際儲備貨幣,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世界貿易的發展。自然而然地,提供其他的流通手段或者儲備貨幣就成了貨幣基金組織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69 年的年會上正式通過了“十國集團”提出的特別提款權方案。由此,特別提款權正式成立。

二、特別提款權的配額與使用

(一) 特別提款權的配額

依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會員國可以通過參加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成為特別提款帳戶參加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規定了5 年為分配特別提款權的一個基本期限。第一次分配期被設定為自1970 年至1972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發行95億特別提款單位,按照各個會員國所擔負的基金份額比例進行分配,基金份額比例越大,分配得自然越多。第一次分配過后美國分得最多,為22.94億,占此次發行總額的24.63%。

(二) 特別提款權的使用

特別提款權的使用原則是:會員國分得特別提款權單位后,即將其列為本國儲備資產,在本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可以使用。而且使用特別提款權時必須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由其指定一個相關會員國接受特別提款權單位,同時提供可以自由使用的貨幣,主要包括美元、英鎊、歐元和日元。參與特別提款權分配的會員國還可以直接使用特別提款權支付貨幣基金組織貸款的利息費用并償付相應款項;只要參加過雙方同意,還可以互相使用特別提款權進行相應借貸或贈予行為,以及其他諸如遠期交易和擔保等金融業務。

三、特別提款權的優勢與缺陷

(一)特別提款權的優勢

特別提款權主要具有兩方面優勢。首先,特別提款權是參加其分配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享有的對其儲備資產的提款權,它不同于成員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賬戶下享有的普通借貸性提款權。《基金協定》規定,參加國使用特別提款權只要符合《基金協定》規定的國際支付目的即可,除此之外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同時其行使特別提款權無須償還,并且擁有的特別提款權資產還能夠獲得利息收益。

其次,特別提款權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國際清償能力的需要而發行的,由參與國共同管理的儲備資產。按照《基金協定》的規定,特別提款權每幾年再發行一次以適應全球經濟貿易的發展對儲備資產的要求。這種發行方式能夠更好平衡與穩定全球儲備貨幣。

(二)特別提款權的缺陷

1、特別提款權缺乏牢固的國際社會基礎

特別提款權是設立在不穩固的國際社會基礎之上的儲備資產。60年代以后,美元危機的頻繁爆發使得國際貨幣體系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和其控制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美元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地位。設立特別提款權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舉措。

2、特別提款權實體與形式相分離缺乏自身穩定的物質基礎

與黃金脫鉤之后,特別提款權僅僅成為一種純粹的價值形式或者說是記賬單位,而缺少和這種價值形式相對應的價值實體。特別提款權使得貨幣實體與貨幣形式兩者相分離,因而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穩定存在的物質基礎。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貨幣,僅僅是《牙買加協定》人為規定的。因此它既不像黃金那樣本身具有穩定的價值,也不像美元一樣以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作為基礎。一旦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發生急劇變化,這種儲備貨幣很有可能大幅度貶值,更嚴重的,甚至成為毫無價值的廢紙。

四、特別提款權的完善

針對特別提款權的完善問題,首先應該擴大組成特別提款權的貨幣范圍,比如可以嘗試把目前比較穩定的中國人民幣、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等貨幣吸納進貨幣籃子。其次,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會議上提出的,可以適當考慮制定一個路線圖:逐步擴大特別提款權在非官方持有者中的使用范圍,使特別提款權成為國際交易、國際貿易中的可供選擇的支付工具,最終達到推動發展特別提款權的市場的目的;鼓勵推出以特別提款權計價基礎的金融資產,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決定提供簡單便利的方法,從而使其能夠很好地應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對儲備貨幣的需求,并為其最終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基準做準備。正如歐洲貨幣單位成為歐元一樣,在一定條件下,特別提款權也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一。

五、結論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本位貨幣在目前來看是不現實的。特別提款權制度還存在著許多缺陷,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當下現行的貨幣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是隨著特別提款權的進一步完善與改革,相信特別提款權在不久的將來還是可以承擔起全球貨幣體系的重任的。當然,本文的分析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例如,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中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利,在分析中并沒有太多考慮美國方面的作用。同時由于數學知識與理論知識的限制,分析的深度不夠,沒有能夠挖掘到深層次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杜泳評.試論特別提款權定值的缺陷.萬方數據 2009

[2]金中夏.國際貨幣制度改革與中國的選擇[J].世界經濟2000(3)

[3]米歇爾·康德蘇.邁向國際金融新秩序[J].資本市場 2009

[4]陳元富.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缺陷改革方向和中國的參與策略[J].金融研究2010(5)

[5]陳煜.關于特別提款權的未來展望研究[J].現代商業 2009

篇7

    一、反自由市場機制的政府干預

    馬來西亞的外匯管制:為了防止國際組織和外國勢力摻活進國家內政,馬來西亞一開始就拒絕了有附加條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企圖憑自己的力量應付危機。然而,巨額國際游資的沖擊實在太強大了,豈是區區一小國能夠獨立招架?2 馬元和股市無法遏制地持續下滑,迫使總理馬哈蒂爾最終選擇了外匯管制。管制內容包括非居民的貨幣兌換、離岸戶口轉帳、沽售股票所得的轉出、海外投資、進出口結算以及現金的出入境。簡而言之,退出游戲,關門不玩了。公布外匯管制措施的當天,馬元匯價上升了7.2%。3

    香港的莊家下場和增加磨擦的“七招三十式”:面對國際炒家“按提款機”式的新一輪摧毀性攻擊,香港當局忍無可忍,直接入市,大筆作多,買港元,買股票,買期貨。8月28日一天,香港股市成交790億港元,創歷史最高記錄。特區政府照單全收大量拋售的恒生指數股,拋多少收多少,大有不惜“國有化”恒生指數股企業的架式。

    緊接著,政府推出“七招三十式”。其中“七招”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七項新措施,旨在強化貨幣發行局制度和增加銀行體系流動資金,減少港元利率被人為操縱的機會。“三十式”則分別針對香港聯合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中央結算公司、政府財經事務局五個機構,提出新紀律或重申一些交易規則,加強對股票拋空的監管。這些技術性措施,歸根結底是給國際炒家的“提款”程序設置障礙、增加摩擦,讓炒家沒那么容易賺到錢,知難而退。雖然聯系匯率發行局制度不變,這些限制性措施不僅在特殊意義上絆住國際炒家的腳,同時也在一般意義上為國際資本在香港進出的流動增加了摩擦。

    各國家和地區政府紛紛出手,干預市場:早在1998年1月初,新臺幣兌美元在三天內大跌之后,臺灣就立即關閉了NDF(無本金遠期外匯交易)。 4 9月初,為了防止索羅斯旗下基金“空襲”,臺灣金融當局指名道姓地宣布,不準臺灣投資人將資金匯出境外投資索羅斯基金,嚴禁臺灣證券商為索羅斯旗下基金下單買賣。5 新加坡則修改了股市指數,將原來以價格加權的計算改為市值加權計算,使炒家通過操縱指數成份股獲利的難度增加。6 俄羅斯為了捍衛盧布,曾經在8月宣布限制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其實就是外匯管制。7 后來又放棄了,結果,盧布匯價一路下滑,從8月17日到9月9日,盧布貶值超過60%,8 外匯交易幾度被暫停,銀行也一再停止盧布的兌換。最近又有消息說,總統葉利欽正在考慮限制美元在國內的流通。9

    二、“資本神話”幻滅

    自由派經濟學貿易理論的權威巴格瓦提(Jagdish Bhagwati)說,資本自由化是貿易自由化的理念延伸,可是,鼓吹資本自由化的經濟學家從來沒有象自由貿易經濟學家那樣拿出足夠的實證分析。大量事實證明,不規則和難以控制的短期資本流動,是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淵藪。越來越多的證據和邏輯推理都支持限制貨幣自由流動。貿易自由化和貨幣自由化是完全不同的是兩回事,云云。10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說,亞洲的“病因”是資本市場過早開放。11 美國《新聞周刊》發表署名文章說,全球資本流動使窮國的經濟越發不穩定,同時反過來損害了富國投資者的利益。12 投資銀行Warburg Pincus & Co.的執行總裁Rajiv Lall說:“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本來就是“雙刃劍”,人們原來以為好處會大于壞處,現在看來不對了。對國際資本流動作某些方面的限制,也許不是一件壞事。13 有跡象表明,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西方七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都有可能改變反對管制資本流動的一貫態度。因為在“新的國際金融體系”下,可能需要某些特定的資本管制措施,應付特殊情況。14

    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說得更直接,亞洲各國經濟苦苦掙扎,絲毫沒有起色,隨時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資本流出浪潮和更嚴重的危機。對此,唯一的方法是外匯管制,盡管這是很多人所忌諱提到的。他認為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存在很大的問題,卻能成為亞洲金融風暴中的“安全島”,靠的就是有效的外匯管制。 15

    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能為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年度財政報告,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財政年度,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最多的是南韓、印尼和阿根廷。16 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己已經出現財政危機,希望美國國會盡快批準180億美元的撥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執行總裁Fischer估計,現在可用于援助的款項只剩下50至90億美元。17 姐妹機構世界銀行也發出警告,向遭殃國家提供大量援助貸款,已經影響了世界銀行資產的穩定性,除非股東再注入資金,世界銀行將無法繼續向有問題的國家施以援手。到目前為止,世界銀行已經向亞洲國家和俄羅斯提供了84億美元貸款,占可提供貸款額度的77.7%。1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錢又出力,為受援國提出一大套進一步自由化的改革開放方案,要求那些急需刺激經濟景氣的國家緊縮銀根、提高利率、嚴格控制財政赤字,而且不能實施貨幣局制度。19 結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的國家,至今沒有一個可以擺脫困境。克魯格曼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劃不但沒有將亞洲從危機中挽救出來,反而使情況越來越糟。20 雖然有種種資本自由流動和開放金融市場的理論,作為各國“最后貸款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在國際游資巨大的破壞力面前無能為力。

    四、歐元面對嚴峻挑戰

    1999年1月1日,歐盟11國正式啟動歐元。但是,要到2002年7月,創始國貨幣才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三年過渡期,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意大利里拉等貨幣與歐元并存,同時發行和流通。這樣“雙軌制”的過渡期,為國際炒家利用歐元中央銀行與各國中央銀行之間政策取向的偏差,選擇薄弱環節各個擊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典型的前車之鑒是1992年的英鎊“阻擊戰”。 當時歐洲匯率穩定體制(ERM)中,弱勢貨幣英鎊兌馬克幣值明顯偏高。英國既要維持貨幣幣值(維持高息),又要擺脫經濟衰退,唯一的出路是要求德國減息。可是,德國剛剛統一,西德馬克與東德馬克按一比一的匯率合二而一,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率飆升的強大壓力,非但不能減息,反而要加息。于是,弱勢英鎊成為投機者大筆沽空的攻擊目標。一場惡戰下來,英鎊被國際游資打出歐洲匯率穩定體制。索羅斯志得意滿,大賺10億英鎊,英國財相灰頭土臉,被迫辭職。21

    如今,參與歐元的11個歐洲聯盟國家中,各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政策取向也不一致。這些民主國家的民選政府,政治必須服從選票,關鍵時刻制定政策,只能從本國選民的利益出發,很容易在貨幣政策上不能共同進退。歐元挑戰美元,是一伙鉤心斗角的聯盟與一個統一強大的巨人搏斗,前景令人擔憂。22 如果說1992年,英鎊和意大利里拉可以被相繼打出歐洲匯率穩定體制(ERM),不能說1999年以后,歐元區的其它貨幣,譬如德國馬克,沒有可能成為國際游資投機的目標。如今,德國對俄羅斯的巨額問題貸款已經可能沖擊德國的銀行體系。23 與原東德和俄羅斯經濟關系密切的東歐國家,受俄羅斯危機的直接拖累,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的貨幣已處風雨飄搖之中。24 德國建議用歐元救援俄羅斯,希望由此把自己在東歐和俄國的利益卷成歐盟的集體行動。25 如果俄羅斯和東歐情況惡化,影響到德國的貨幣和經濟政策,造成德國與歐盟其它國家不一致的政策取向,邏輯上,不能排除馬克面臨1992年英鎊處境的可能性。倘若馬克受到強有力的沖擊,甚至被打出歐元體系,歐元、乃至整個歐盟的前景都將面臨空前未有的嚴峻考驗。

    五、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戰國時代

篇8

發達經濟體從去年3%的經濟增長減緩到2.5%

新興市場將會從2010年的7.1%降到6.5%

世界經濟穩定形勢仍然嚴峻,亟需綜合的快速的應對措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盡管世界經濟正從全球金融危機中恢復,但國際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包括發達經濟體的高失業率、銀行不良業務和新興市場過熱等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更新的兩個分析報告,《世界經濟展望》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全球經濟處于兩種恢復狀態,一種是發達經濟體的緩慢復蘇,另一種是新興市場甚至是一些低收入國家的相對輕松的復原。

“此次金融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現已經接近四年的時間,但全球的金融狀況仍然沒有穩定,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

2011年全球經濟形勢

2011年全球經濟產量預計擴大到4.5%(見表),比2010年10月的預計多出0.5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認為,這反映出2010年下半年超出預期的經濟活動性以及美國提出的新經濟政策將對2011年的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發達經濟體2011年的增長預計為2.5%,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為6.5%,去年這一數字為7.1%。中南非洲預計為5.5%,去年是5.0%。

亟需應對措施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在其最近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到:“重振經濟最迫切的需要是綜合的快速的應對措施,以克服歐元區及其政策中的風險和金融問題,從而彌補財政失衡,從整體上修復并改善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系統。這些措施需要控制經濟過熱和減輕關鍵新興經濟體外部失衡的相關政策所支持。”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認為,目前階段全球經濟主要面臨兩大關鍵問題。他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桑頓會議中心時說道:“首先是新興市場國家如何處理資金流入的問題。這些國家的經濟高增長與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兩者共同導致資金向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流入。這些資金的流入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即是機遇又是挑戰。說它是機遇是因為,它減少了這些國家使用資金的成本。說它是挑戰是因為,這些資金會帶來經濟過熱和泡沫。”

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持續的經濟低增長率意味著高失業率的保持,而旨在減少政府赤字和債務積累的政策環境依然艱難。“低增長給財政整頓帶來困難,但整頓又勢在必行以防止赤字的擴大。”布蘭查德說。

綜合的解決方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顧問、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何塞.比尼亞爾斯表示,發達經濟體的低增長以及財政收支方面的薄弱加強了市場對債務可持續性風險的敏感度。“歐元區也如此,許多國家針對其風險和銀行風險采取的敵對行為已經加劇,這導致了某些基金市場的混亂。”比尼亞爾斯說。當前,需要一個綜合的方法來解決這種為了各自金融系統穩定和債務可持續性而采取的敵對行為,以切斷這種可能會從歐元區小國家中傳播開來的惡性循環。

物價繼續上升

篇9

【關鍵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財政 財政透明度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社會公眾對財政收支狀況的透明度、財政支出的用途、結構及其效果等愈加關注。另外,政府財力的增強和支出規模的擴大對政府公共財政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設,但其中反映政府職能的財政活動必須接受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因此,提高財政透明度和建立有序的財政管理體制是我國當前財政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財政透明度的內涵與基本要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透明度手冊》的核心思想是政府應當定期向公眾提供全面且真實的財政信息,并對公開財政信息的內容、程序以及如何確保這些信息的質量進行了具體的規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提高財政透明度、增進政府活動的效率以及建立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是改善財政管理的三個重點。所謂財政透明度,主要是指政府向公眾公開政府的結構和職能、財政政策目標、公共部門賬戶和財政預算等信息的程度,具體內容可涵蓋以下幾方面。

1、政府應當明確其職能和責任范圍

《財政透明度手冊》清楚地界定了政府的職能和范圍,認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產品,政府主要是指廣義政府(有時也擴大到公共部門),并建議各國遵循聯合國《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中關于廣義政府的定義域,即包括“所有以履行政府職能為其主要活動的實體”。一國經濟體系主要是由非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廣義政府部門、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和住戶組成的復雜系統。一方面,廣義政府不具有金融部門調節貨幣供應量、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維護金融穩定等許多職能。雖然中央政府部分地執行中央銀行的政策職能,但中央銀行也不屬于廣義政府部門。另一方面,廣義政府與公共非金融公司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前者擁有后者權益的程度,即政府可以通過權益的變化來控制和監督公共非金融公司的運營。

2、政府必須全面公開財政信息

根據《財政透明度手冊》,政府提供的財政信息至少應包括預算信息、資產和負債信息以及各級政府的財務狀況等。其中預算信息涵蓋了所有的預算內和預算外活動,包括年度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相關年度預算的比較信息、未來年度的預測情況和預算外資金的明細情況等。資產和負債信息主要是以資產負債表為載體,輔之以表外披露形式。政府應當在資產負債表內披露所有的資產(分為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和負債(即公共債務和其他負債),并進行分類披露。同時,政府應當對或有事項、稅收支出和準財政活動進行充分披露,在可能條件下予以計量并考慮在表內確認。另外,政府還必須編報各級政府的合并財務報告。總之,為了贏得公眾的信譽,政府應把實現“財政透明”作為一項法律義務,以法律條款規范財政信息提供的時間、頻率和公開方式等。

3、政府應公開其預算編制和決策程序,提供預算報告

根據公共財政理論,預算是各國政府財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因此,預算信息就成為“財政透明”的核心內容。《財政透明度手冊》之所以要求政府合理公布預算編制和決策程序,是源于有些預算過程的敏感性和公布過程中的附加成本問題。但是,為了使公眾對國家的政策目標、宏觀經濟框架以及財政風險能有所了解,為了體現信息提供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政府務必編制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預算報告,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同時,規范政府預算會計制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在此基礎上提供現金流量表。權責發生制會計相對于收付實現制會計的優點是:能夠有效解決財政風險的評估和披露;預算項目的投入產出分析;政府財政狀況指標的計量等。可見,只有采取權責發生制會計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資產和負債,反映政府所有公共交易活動結果(如政府的拖欠款、被低估的實際財政赤字、應收未收的稅款拖欠等)。

4、政府應提供真實的財政數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保證財政數據的真實性應當通過達到高質量的數據標準和進行公開、獨立監督兩個方面來實施。達到數據質量標準主要包括對預算收支的準確預測、采用公認的會計標準、財政數據內部的交叉核對和與其他數據的協調,并通過內部有效的審計來實現。公開和獨立的監督是指國家審計機關的權威審計、專家認定監督和嚴格按照國家統計機關的統計數據核對,宏觀的財政數據必須通過微觀的會計系統產生。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各國政府參照《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編制政府會計和公共部門財務報告。

三、提升我國財政透明度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總結出《財政透明度手冊》的指導思想:各國政府必須公布政府的結構及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職能與責任范圍,以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形式全面、及時地向公眾提供包括預算信息在內的所有財政信息,并通過內部控制、獨立權威審計等確保公開信息和數據的真實性。這一目的的實現要通過建立微觀的會計系統,即全面統一的會計標準來反映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收入和支出,通過成本―效益核算原則,建立政府財政狀況指標和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1、轉變政府職能,創建一個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根據《財政透明度手冊》要求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特征,必須重新進行政府職能的準確定位以及對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進行戰略調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政府到底應管什么、如何管、政府管理績效如何考評等等一系列問題,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

《財政透明度手冊》中提出的遵循《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對政府與政府職能的界定的建議值得我國參考。我們認為,政府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企業化、法治化、道德化、統一化和公開化的效率政府。

2、建立健全政府財務會計制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所有的政府職能均為財務活動。”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政府財務會計體系。與企業的經營性目的相比,政府的活動雖然不考慮盈利指標,但政府對財務資源的利用要受到有關法律、法規、合同、協議等來自外部的約束。也就是說,限定政府對財務資源的使用用途,保證政府財務資源的使用能有效地達到相應的公共目的(這構成政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受托責任)。我國當前政府財務會計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定期編報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反映政府的各項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和現金流等信息,構建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審計監督的“三位一體”式的財務監管體系,提高政府財務活動的透明度和效率。

3、建立科學的政府收支分類和管理體制

按照IM F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收入是增加政府權益的交易,支出是減少政府權益的交易。基于這種概念,IMF按經濟的性質和功能劃分財政收支體系,這與我國現行的財政收支概念和收支劃分體系有很大的差別。比較來看,我國目前的財政收支分類體系存在著不規范、不統一問題,使得財政收支統計不能直接、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動,從而不利于加強財政分析,不利于提高財政透明度和財政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因此,有必要借鑒IMF的收支分類標準,完善我國現行的財政收支體系。另外,我國目前的政府收支管理體制直接影響政府的財務活動效率,這主要表現為:其一,稅收征收部門與財政支出部門的責任脫節,增大了政府資金的運用成本;其二,國庫管理的銀行制造成公共部門多重設置賬戶、財政資金分散付出等,嚴重影響了政府資金的運用率;其三,政府各部門的預算體制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考核評估體系,各部門的“小算盤”形成大量的預算外“漏損”。有鑒于此,政府的收支管理體制必須改進,其目標是“責任制、透明度、預測能力和參與制”,即用法規明確規定政府各部門財政收支活動的職責,定期提供公正的財政收支信息,執行政府資金流的預測機制,形成公眾對財政收支活動的參與和監督。

4、構建我國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體制

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的評價方法,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績效的內在原則,對財政支出行為過程及其效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對財政支出績效進行科學評價是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提高政府資金運營效率和增強公共支出效果的關鍵手段。我國目前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體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績效評價工作缺乏制度化、經常化,迄今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法律法規,使得評價過程和結果約束乏力;二是缺乏權威綜合的管理機構,具體評價工作分散于各個管理部門,因而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三是缺乏一整套科學、規范、合理的方法指標體系,評價內容側重合規性,而忽視效益性,評價工作只是表現出一般意義上的審計特征。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我國財政績效的評價工作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而且影響了財政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因此,我國必須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標準與體系,結合具體實際,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績效評價制度。其中最關鍵的是建立績效評價的系列法規,明確執行評價的機構主體,加強與國際評價機構的合作,提高評價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財政透明度的要求雖然不具有強制力,但實際上對很多國家的財政制度改革提供了規范性建設意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種建議逐漸形成國際性慣例。我國對外經濟的開放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必須關注國際社會的信息需要,在財政制度改革過程中,盡可能地與國際通行的作法相協調,努力提高財政透明度,規范政府行為,從而提高公共治理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玉廷: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若干問題[J].會計研究,2004(9).

[2] 程曉佳:財政透明度與政府會計改革[J].會計研究,2004(9).

[3] 孟春、李曉慧:建立高效的政府現金管理體系[J].財政研究,2004(7).

篇10

進入2015年,所謂的“一帶一路”計劃的受關注度逐漸上升,特別是在亞洲博鰲論壇舉辦期間,已經被稱為三大國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為這個巨大經濟規劃的金融支持,亞投行的設立也相應被矚目。

3月31日,是中國財政部宣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簡稱“亞投行”,AIIB)創始成員申請的最后截止日期,越是接近這個時間點,申請就越是眾多重量級經濟體關于中國態度的一個站隊活動。3月29日俄羅斯也加入了申請,這個位于中國北方的巨大國家,幾乎占據了亞歐大陸土地面積的一半,其勢力范圍又基本和中國所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有很大的重合。所以它的加入讓亞投行聲勢大壯。

從功能上看,與亞投行類似的巨型國際金融機構已經有3家了。它們是世界銀行(WBG)、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亞洲開發銀行(ADB)。其中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任務方向更為類似,它們主要的任務是協助全球和亞洲地區的國家克服窮困,為其公共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貸款或者捐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功能是為一些國家出現的短期流動性問題提供貸款并穩定國際匯率。

這三家金融機構的組織特點都是,按照理事國出資多少來分配決策投票權。由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建立的,所以美國在其中占有的權重非常大,并且對這兩個組織的決策持有一票否決權。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國會對這兩家機構有支配作用。在亞洲開發銀行中,美國和日本占有最多的股份也享有最多的投票權。

在三大國際金融機構中,執行層的最高職位的歸屬也很有規律,世界銀行的行長始終是美國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總是歐洲人,而亞洲開發銀行的行長一直是日本人。2013年中國曾經想趁黑田東彥離任的機會,把一位中國官員放到亞洲開發銀行行長的位子上,但最終沒有成功。在三家機構中,中國的投票權順位基本在第二或者第三。而且,這些機構有時候會做出一些令人尷尬的決定,比如向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地區提供基礎設施貸款。設立一家能持有更強話語權的國際金融組織,已經成了中國這種新興大經濟體的一種本能。

對于亞投行這個新加入的競爭者,歐洲國家的態度最為靈活,歐元區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和使用英鎊的英國對此都表現積極。而離中國更近的日本則持一種比較抵觸的態度,2014年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對亞投行的表態是“不歡迎”。其后日本的看法也一直維持在相當謹慎的態度。雖然,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3月31日表示不排除以后加入亞投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