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算貨幣范文
時間:2023-03-14 16:3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結算貨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工業革命之后,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全球氣溫升高,世界各國通過各種經濟手段有效地實現減排目標,使得碳減排量成為了一種可以交易的金融產品,從而催生了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加速發展,由此帶來的碳交易結算貨幣綁定權以及貨幣職能等問題,將對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進程產生影響。
一、碳交易結算貨幣的內涵
碳交易結算貨幣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權交易中,由于其幣值的穩定性、流動性和安全性較好而被交易者廣泛接受和使用的貨幣,具體用于碳排放權的計價、支付等。成為結算貨幣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起點,在一國貨幣國際化進程中,貨幣發行國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益和更高的國際地位。而對于成為碳交易結算貨幣的國家來說,首先能有利于獲得碳信用的定價權,在全球碳交易中獲得收益;然后能進而占據全球低碳經濟和碳金融體系的制高點,在新的一輪國際金融體系的重新確定中取得有利位置;最后對于發展中國家,該國貨幣成為碳結算貨幣,將有利于推進該國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帶動本國金融體系的完善,獲得鑄幣稅、維護本國貿易安全、最終取得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權等諸多好處。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空間,各國為本國貨幣能成為碳交易結算貨幣展開了新一輪博弈。
二、碳交易結算貨幣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在這一輪充當碳交易結算貨幣的博弈中,歐元起步較早優勢明顯,美元依靠其傳統地位也占據了有利地位,二者呈鼎力之勢,其它貨幣如英鎊、日元、盧比、盧布等雖然所占市場份額相對較少,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博弈模型的構建
在這次的碳貨幣交易主導權的爭奪中,我們將參與人簡化為兩國:國和國。假設這兩國的行動空間都為爭奪和不爭奪。
2.博弈模型分析
根據以上假設,爭奪國、不爭奪國的博弈模型及其收益如下圖所示:
其中:在一國爭奪碳貨幣時,節能減排力度為;不爭奪時,節能減排力度為。且;
和分別表示為國和國的低碳技術系數,越大,表示該國的技術水平越低;
為一國進行節能減排獲得的收益,該成本與節能減排力度成正相關;
為一國節能減排付出的直接成本,該成本與節能減排力度成正相關;
為一國達到本國的節能減排目標需付出的其他成本,該成本與節能減排力度成正相關;
為一國奪得碳貨幣交易主導權獲得的超額收益,該收益與節能減排力度成正相關;
為由于他國掌握碳貨幣主導權,一國遭受損失。
3.對上述模型進行求解
(1)給定國選擇爭奪的概率為,國爭奪與不爭奪的收益分別為:
(3)根據以上結果,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是:,見式和式。
4.博弈模型的結論
根據模型求解結果可知,取決于、);取決于、)。和分別代表國和國的低碳技術高低;)和)分別代表國和國不同的既定減排目標的完成。由此說明:一國是否爭奪碳貨幣取決于技術水平和該國的既定的節能減排目標高低。
(1)若國和國都為發達國家,都承擔一定的既定節能減排目標,則爭奪碳交易貨幣主導權的最優概率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技術因素影響:取決于,越大,國技術水平越低,則越大,國爭奪碳貨幣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國的低碳技術水平越低,我國爭奪碳貨幣的最優概率越高,擁有高水平的低碳技術國家更容易獲得碳交易貨幣主導權。二是一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影響:取決于),)越大,國需要完成的既定節能減排目標越大,則越大,國爭奪碳貨幣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國的節能減排目標越多,對我國越有利,較低的既定節能減排任務越有利于一國掌握碳交易貨幣。同理可推,得出結論一致。
(2)若國和國一為發展中國家,一為發達國家,若國是發展中國家,國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暫不需要承擔一定的節能減排目標,所以,爭奪碳交易貨幣主導權的最優概率仍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影響:取決于),)越大,國需要完成的既定節能減排目標越大,則越大,國爭奪碳貨幣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國(發達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越多,對我國(發展中國家)越有利;取決于,又由于,國不需要完成既定的節能減排目標,使發達國家在爭奪碳貨幣主導權上處于劣勢。技術因素影響:取決于,越大,國技術水平越低,則越大,國爭奪碳貨幣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國的低碳技術水平越低,我國爭奪碳貨幣的最優概率越高,擁有高水平的低碳技術國家更容易獲得碳交易貨幣主導權,同理,但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技術相對落后,所以在技術因素上,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
(3)若國和國都為發展中國家,都不承擔既定節能減排目標,且,則爭奪碳交易貨幣主導權的最優概率受技術因素影響:取決于,越大,國技術水平越低,則越大,國爭奪碳貨幣的可能性越大;即他國的低碳技術水平越低,我國爭奪碳貨幣的最優概率越高,擁有高水平的低碳技術國家更容易獲得碳交易貨幣主導權。
三、碳交易貨幣博弈模型的現實意義
歐盟和美國對碳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根據以上模型,不難發現,歐元和美元均有可能成為掌握碳交易結算貨幣主導權的有力爭奪者。原因如下:首先,碳排放權資源占有額度較大。從當前碳交易市場的供求現狀看,可以把碳排放權視作一種稀缺資源,對稀缺資源的占有程度包括資源占有量和對資源控制力度,資源占有程度高的國家就相應地擁有選擇資源結算貨幣的權力。根據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現狀,歐盟市場EU ETS所擁有的碳排放權占世界總份額的比例相當巨大,數據顯示,EU ETS2007年的交易量達到16.5億噸,成交額達280億歐元,分別占全球碳交易量的68%和交易額的70%,2008年仍保持在很高水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占全球總交易量、交易額的64%和73%[3]。巨大的占有量決定了全球超過60%的可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權與歐元掛鉤。美國區域性碳交易強制市場(RGGI)也呈快速上漲趨勢,點碳環境分析公司預計,2010年RGGI二氧化碳的交易量將達到9.8億噸,交易額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29%,達到22億美元(約合16億歐元)。總之,以美元計價交易的強制和非強制碳交易市場規模不管是在碳排放權交易量還是在交易金額上僅次于歐盟碳交易機制市場,因而美元成為目前僅次于歐元的碳交易結算貨幣。然后,歐盟和美國在低碳技術和資金支持上的優勢。最后,穩定和完善的金融市場。碳交易市場的標的物已逐漸成為一種金融產品,所以,歐盟和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完善無疑更為歐元和美元掌握碳交易結算貨幣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除歐元、美元外,英鎊、日元、盧比、盧布等也在碳交易中占據一定份額,但比重較小。首先,由于本身有減排義務,碳排放資源占有額度較小,能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權很少,所以以這些國家貨幣進行計價的貨幣份額也就較小;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場和碳交易所,JI市場中主要的碳排放權供應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并沒有掌握碳交易結算貨幣的選擇權;最后,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碳交易風險不能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有效化解,如印度,雖然它堅持用本國技術和資金進行減排,獲得碳排放權,由印度提供的碳排放權就采用盧比進行結算,但由于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缺乏有效的風險規避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因而以盧比進行計價的交易份額也就不如歐元、美元。
人民幣也面臨成為碳交易貨幣的選擇,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歐元和美元雙足鼎力,英鎊也能維持一定的比例,日元、港元、盧布等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發展中國家的盧比也占有一席之地[4],人民幣如果還不能及時趕超,將有可能失去成為碳交易結算貨幣進而成為國際貨幣的機會。因此,助推人民幣成為碳交易結算貨幣,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完善我國碳金融市場,為我國碳交易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所,逐步掌控碳排放資源的定價權,鼓勵我國金融機構廣泛參與國際碳交易,不僅為參與者提供金融咨詢服務,還為交易風險的緩釋提供碳金融創新工具,提高人民幣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的地位,增強我國金融機構在二級CERs市場上的話語權,從而增加人民幣成為國際碳交易結算貨幣的可能性;其次,填補我國在碳交易法律政策上的空白,使我國企業在選擇碳交易結算貨幣是有法可依;再次,鼓勵我國自主碳減排技術的研發,擺脫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降低在CDM交易過程中失去技術支持的風險,在國際CDM交易中提供企業的主動權,從而掌握碳交易結算貨幣的選擇權;最后,適度放松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上的可自由兌換,通過貨幣互換等手段增強人民幣的流動性,穩定匯率,保證幣值,借助國際碳交易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的范圍,幫助人民幣成為國際碳交易結算貨幣。
參考文獻
[1]王留之,宋陽.略論我國碳交易的金融創新及其風險防范[J].現代財經,2009(6).
[2]碳點公司.2009年碳市場報告[J].Carbon,2009.
[3]王穎,管清友.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理論、現實與選擇[J].當代亞太,2009(1).
[4]管清友.低碳經濟下的貨幣主導權[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18).
作者簡介:
韋起(1988―),女,河南南陽人,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2007級本科生。
篇2
關鍵詞:兩岸貿易;貨幣結算;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創新實踐項目(項目編號:201213762011)階段性成果。項目指導教師:劉賢昌副教授、林泓助教
一、兩岸貿易現狀及貨幣結算機制建立
(一)兩岸貿易現狀
2002年至2013年,閩臺兩岸的進出口總額整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2009年的出口額由于受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呈現略微降低。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7%,出口年增長率為20.2%,進口年均增長率為16%,結算平衡杠傾向臺灣,臺灣在對大陸進出口貿易上處于順差,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到2013年,兩岸貿易總額超過了以往每年的水平。同時,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在兩岸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兩岸貿易額逐年遞增。
大陸對臺灣的進口產品中排名前五為:紡織制品及原材料、賤金屬及制品、化學產品、塑料橡膠及其制品、機電產品;大陸對臺灣的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為:礦產品、紡織制品及原材料、賤金屬及制品、化學產品、機電產品。可以看出,大陸對臺灣貿易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極為相似。
(二)兩岸貨幣結算機制建立過程
2009年4月26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簽署了《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先由商業銀行等適當機構,通過適當方式辦理現鈔兌換、供應及回流業務,并在現鈔防偽技術等方面開展合作。逐步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加強兩岸貨幣管理合作。2009年11月,大陸方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代表與臺灣方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代表簽署了《海峽兩岸銀行業監督管理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兩岸進一步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奠定基礎。
2012年8月31日,兩岸貨幣管理機構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雙方同意以備忘錄確定的原則和合作架構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隨后,雙方就清算行的選擇問題進行商討。同年 9月17日,臺灣“中央銀行”宣布臺灣在大陸的兩岸貨幣清算行為臺灣銀行上海分行;12月11日,大陸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大陸在臺灣的貨幣清算行為中國銀行臺北分行。2013年2月6日,首批46家臺灣外匯指定銀行及境外金融機構,與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簽署清算協議并開戶,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兩岸“通匯”開始實質運作。
二、兩岸貨幣結算對兩岸貿易的影響
(一)方便貿易清算,節約清算成本
根據《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經過兩岸雙方的協議商量,選擇一家符合所需要條件的清算機構開展相關業務。兩岸在進行購置貨品,勞務清算和投資產業等經濟貿易時,兩岸的金融機構可辦理在法律范圍內允許的合法業務,還可以開設相應貨幣類型的賬戶,進行滿足客戶多需求的結算業務。兩岸清算機制的建立使兩岸銀行將能直接使用雙方的貨幣進行結算,不僅節約了匯兌產生的額外成本,還能防止國際匯率變動對雙方貨幣產生的不利影響。兩岸貨幣直接清算,為臺灣努力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奠定了基礎,并促進臺灣金融業的利潤增長。
(二)拉動兩岸貿易和促進經濟交流
隨著兩岸貨幣結算機制的建立,兩岸企業可以開設人民幣賬戶,投資兩岸產業還有相關業務的開展,兩岸在貿易中可使用的幣種增加,提高了廠商資金調動的靈活性,兩岸貿易合作中使用本幣產生的各種問題得到解釋,拉動了兩岸貿易,促進了兩岸經濟交流。
(三)促進兩岸金融機構的發展
隨著兩岸貿易的深入,臺灣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臺灣銀行由此開展人民幣業務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兩岸金融機構隨之推出了人民幣相關的理財產品,以及有價證券等,并開展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人民幣業務,擴大臺灣企業和個人的投資領域,有利于臺灣各銀行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業務。隨著貨幣清算機制的逐步建立,臺灣銀行的人民幣有望超過約合6000多億人民幣的存款,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必將促進臺灣金融機構的發展。
(四)促進兩岸民眾來往,增加就業機會
兩岸貿易貨幣結算機制的建立也方便了旅游及游學期間貨幣的使用、清算和匯兌,可以做到隨時直接通匯,有利于兩岸民眾來往,兩岸可以各自為對方設計旅游線路,另外方便兩岸大學進行交換生及互訪,加進兩岸人才及學術交流。一方面拉動兩岸經濟相互促進,增加兩岸多方面、多層次的交流發展,另一方面,吸引人才在兩岸就業、創業,增加了就業的機會。
三、當前兩岸貿易貨幣結算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清算行的選擇問題
清算行選擇的定義是,經過雙方的協議商量,雙方各自采取最優原則,選擇一家符合所需要條件的清算機構開展相關業務,業務包括:提供清算服務及結算業務。2012年9月,臺灣貨幣管理機構商議決定,臺灣銀行上海分行成為了大陸的臺灣清算銀行。而大陸方面還在商議。大陸方會以公平公開的原則,大陸會選擇一家符合雙方條件,以有著銀行清算經驗的,對于相關兩岸貿易貨幣法律政策熟悉掌握目前并且有著便利的網絡來往的標準來選擇。目前,已確定會在交通銀行臺北分行和中國銀行臺北分行中選擇。
(二)清算機制完善的問題
如今兩岸貨幣往來從較少到逐漸頻繁,兩岸貨幣貿易的交流合作也出現新的氣象。在此情況下,銀行作為雙方的基礎,面臨著一些困難,由此產生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的完善問題也極為緊迫。例如,兩岸雙方貨幣回流的問題、貨幣如何兌換以及貨幣由哪些銀行供應等問題,這些問題仍然在兩岸貿易的發展中帶來許多阻礙和不利因素。
篇3
結算擔保金是期貨市場風險管理的第二道防線,這一制度設立的初衷是實現會員間的風險分擔,激勵會員參與風險管理,并可以在結算會員違約時使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保證存款(security deposits)、倫敦清算所(lch.clear-net)的違約基金(default fund),香港交易所的違約交割基金(reserve fund)及我國 臺灣 期貨交易所的交割結算基金,盡管名稱各不相同,但均是結算擔保金的具體實現形式。結算擔保金制度在近些年來 發展 較快,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劉德明、高曦慧等(2001)對結算擔保金在期貨市場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作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張昌邦、柳漢宗、張惟晴(2002)比較了國際資本市場跨市場結算的現狀,并探索了跨市場結算下交割結算基金的收取和使用規則;科索·瑞普提(kirsi ripatti,2004) 總結 了目前歐洲各期貨交易所或結算機構應用結算擔保金的現狀;陳威光、郭維欲(2004)以我國臺灣期貨交易所各上市合約為研究對象,在建立期貨市場持倉量預測模型的基礎上實證研究了結算擔保金;菲利普·魯索(filippo russo,2004)則從結算會員與交易所或結算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角度人手,指出結算擔保金可以減少結算會員逆選擇行為發生的概率。國際期貨市場中簡單法、壓力測試法和風險價值法的擔保金算法并存,且對同一個市場,使用這三種 計算 方法得出的結論差之甚遠。我國期貨市場目前僅有
二、我國期貨市場結算擔保金制度的實證研究
成立于2006年9月的中金所是我國第一家引入結算擔保金制度的期貨交易所。由于在本文的寫作階段,股指期貨合約仍處于仿真交易階段,因此利用簡易法、壓力測試法和風險價值法對滬深300期貨結算擔保金的分析是基于2007年第四季度(10月8日至12月28日)的仿真交易數據。
(一)結算擔保金的簡易法。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盤后基于簡易法預測2008年第1季度的結算擔保金總額,中金所2007年第四季度滬深300日均交易保證金為4141818萬元,根據中金所現行規則,結算擔保金總額是交易保證金總額的8%,即為33.1億元。
(二)結算擔保金的風險價值法。風險價值的結算擔保金算法主要涉及未來持倉金額和期貨合約風險價值估算兩部分:第一,未來持倉金額的估計。 臺灣 期貨交易所于2004年建立了期貨市場持倉量的線性回歸模型,其中,期貨合約總持倉量的 自然 對數為因變量,時間趨勢變量、非交易時段與交易時段的期貨價格波動率和股價指數波動率、定價誤差幅度及持倉量與總成交量自然對數的滯后期為自變量。由于中金所的仿真交易時間有限,數據量有限,無法通過模型來預估指數期貨合約的每日持倉金額,本文基于謹慎性原則選取2007年第四季度最大持倉數據作為未來持倉金額的估計。第二,期貨合約風險價值方法的選擇。風險價值可供選擇的 計算 方法很多,筆者在2007年基于方差——協方差和蒙特卡羅模擬的風險價值方法實證研究了上海期貨交易所金屬銅和大連商品交易所黃大豆1號的動態保證金,經檢驗,波動率模型假設為egarch,收益分布假設為t分布的風險計量模型可以準確的定量我國期貨市場的風險狀況。為此,本文采用egarch-t模型計算期貨合約的風險價值,結算擔保金需涵蓋未來5天價格波動,25%持倉違約的情況,置信度為99%。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盤后基于風險價值法預測2008年第1季度的結算擔保金總額,預估的持倉金額是20604214萬元,根據egarch—t模型計算而得一個交易日的風險價值是1032147萬元,五個交易日的凈風險價值為2095666萬元,則結算擔保金總額是五個交易日的凈風險價值的25%,即52.4億元。
(三)結算擔保金的壓力測試法。香港的結算擔保金總額能夠覆蓋市場連續20%的漲跌幅及25%的持倉發生違約情況下的風險。考慮到中金所現行的10%漲跌幅、6%熔斷的價格限制制度,本文考慮讓結算擔保金可以覆蓋16%的單邊漲幅或跌幅,違約率仍假設為25%。假定中金所需要在2007年12月28日收盤后基于壓力測試法預測2008年第1季度的結算擔保金總額,預估的持倉金額是20604214萬元,則:擔保金總額=(預期持倉總金額×0.16一期貨保證金)×25%=77.1億元。
篇4
關鍵詞:人民幣跨境結算
一、人民幣跨境結算推出的背景
實體經濟對人民幣結算具有較強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國際貨幣進行結算。在與美、歐等主要貿易伙伴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貨物貿易中,超過90%的結算采用第三方貨幣。兩國的銀行必須通過第三方商業銀行才能實現貨款的最終清算。一筆貿易款項可能涉及進(出)口方、進(出)口開戶行、進(出)口方的外幣清算行等多家機構的多個環節才能完成。過多的環節使資金流轉速度、到賬速度放慢,且每個環節都需承擔一定的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家流動性緊張,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企業和貿易伙伴國企業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規避風險。
對境外企業來講,其在進行結算幣種時一般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結算的貨幣要有最廣泛的可接觸性;二是幣值要穩定,甚至有升值空間。
在當前國際主流結算貨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的情況下,允許我國企業以匯率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不僅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也有利于貿易雙方鎖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貨幣結算而帶來的二次匯兌成本,從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發展。
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本幣結算中人民幣能否被市場選擇作為結算貨幣,是由經濟實力、幣值穩定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歸根到底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量的不斷攀升以及全球貿易比重的不斷增加,為外貿企業利用人民幣進行貿易投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我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人民幣區域化后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人民幣支付環境的改善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來,人民幣支付結算環境不斷改善,金融體系結算效率不斷提高,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1996年12月以來,我國認真履行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承諾。這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幣經常帳戶可兌換的原則,并體現了本幣結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幣貿易結算不再納入外匯核銷的管理;結算中產生的人民幣負債只需外債登記,不納入外債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將主要通過監督商業銀行切實履行貿易真實性審核責任,建設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與有關部門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機制,共同防控試點中的風險。
二、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意義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機讓我國意識到,要擺脫當前各種不利狀況的影響,充分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必須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業務的適時啟動,不僅使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事務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從根本上取決于該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和地位。現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大國,這些都為人民幣在未來進一步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美元強大的規模效應,且其已經形成了市場的自發選擇,在短期內對于美元體制的改革將會非常困難。較為現實可行的做法應該是推進本幣國際化與加強區域貨幣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進這種變革的,無疑是東亞地區。
采用跨境人民幣結算無疑是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漫長過程中的第一步,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長期目標的一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目前人民幣在周邊以“硬通貨”的形式出現,實現了準周邊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臺灣地區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個大中華貨幣區;第二步建立東南亞貨幣區,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第三步擴大至整個亞洲,構建亞洲區域經濟體和貨幣區。即將人民幣從準周邊化發展為正式周邊化,進而發展為正式區域化及準國際化,最終真正實現國際化。而其貨幣職能的三個階段為,一是鼓勵外資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幣報價和結算;二是通過股票、債券和資本帳戶交易強化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貨幣功能;最后在外貿和金融交易對人民幣達到某一臨界量之后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以內地與香港地區的貿易結算為例,如果全部轉換為人民幣結算,現在的總貿易額約為1730多億美元,占國內年度貿易總額的7%左右。事實上,國內進出口總額的53.3%是與亞洲國家進行往來,并占東盟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10%以上。2008年,我國在貿易項目下,即向亞洲國家進口7000億美元,約4.8萬億人民幣,理論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幣對外支付)相當于僅在貿易項目下即可向亞洲國家輸出人民幣4.8萬億元。因此,構建人民幣跨境結算體系,對于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一步——產生“亞洲人民幣”意義重大。在中國經濟金融保持現有穩定增長發展勢頭的前提下,人民幣在未來5-10年的時間內,會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歐元之外,與英鎊、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貿易結算貨幣。
(二)對進出口企業的意義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實施對進出口企業而言,一是在國際結算貨幣上多了一個選擇,增加了企業結算的靈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國際結算成本,這主要表現在節省了用外幣收付款而引起的匯兌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外匯衍生品交易的有關費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幣收付,避免了匯率風險。雖然境內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也可能遇到匯率損失的問題,但進出口企業與投資機構的經營理念不同,進出口企業無需從匯率變動中獲取差價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為同一種貨幣時,就能夠在從事進出口貿易中鎖定匯率風險,使企業平穩運行,改變以往企業出口越多匯率風險越大的狀況;四是可以進一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貿易,其收匯資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備案,無須審批,不影響進出口企業貨物通關速度,按照有關規定還可以享受出口貨物退(免)稅政策,企業在辦理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出口貨物退(免)稅時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三)對商業銀行的意義
跨境人民幣結算是在國際結算領域的重要創新和探索。從準入角度而言,從事人民幣貿易結算只是將國際結算業務的幣種進行調換,并不需要用類似資本金、資產質量等硬性指標限制銀行;從技術角度而言,人民幣貿易結算主要是實現銀行間的帳戶對接,清算等,相當于通過境外行或港澳行作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覆蓋的區域半徑。而且,在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之后,跨境貿易的清算行范圍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僅有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擁有與央行大額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試點之后,幾乎所有具有國際結算能力的境內銀行都可以成為境內人民幣貿易的清算和結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幣結算在銀行現有的國際結算體制下,將為境內銀行拓展國際業務開辟新的空間,增加新的業務,同時也帶來大量中間業務收入的產生,而且當人民幣在境外產生一定的沉淀資金后,勢必會對銀行其他的理財服務產生需求。
對商業銀行而言,在近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一直都在承擔著資金上的巨大損失。如果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可以減少銀行外匯頭寸儲備,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損失。
另外,銀行可能因為這項業務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外資銀行由于擁有網絡和頭寸優勢,以前一些大型進出口企業更趨向于在外資銀行辦理業務。而采用人民幣結算后,這種優勢將轉向中資銀行,尤其是能為境外企業提供人民幣融資的中資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將擁有絕對優勢。
三、推行人民幣跨境結算面臨的問題
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進展較慢,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作為一個全新的業務,相關的管理部門、企業和銀行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學習和磨合;二是因為試點企業地域相對有限,從某種意義上也限制了試點規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業和銀行的具體操作上有一定困難。
從人民幣本身來看,一是美元作為傳統貨幣有著巨大的優勢,路徑依賴使得企業很難放棄原有結算方式;二是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進口商采用人民幣結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幣作為非自由兌換貨幣,國際化程度不足,資本賬戶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流出渠道及規模均受到制約,降低了人民幣的吸引力,而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也在近年來力推本幣國際化,對于人民幣結算積極性不高。
雖然有種種問題,但相信隨著試點地區的擴大,隨著中國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改革,特別是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該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業務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婧薇,史進峰.首日人民幣跨境結算上海寫實[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7
2.劉昕.匯改四年[N].國際商報,2009.7
3.魏革軍.人民幣對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國金融,2009(14)
篇5
《關于積極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試點的提案》提出,關于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貨幣,國內已有過不少研究和探索。當前,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積極推進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無論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吉曉輝認為,積極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有利于我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密切同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增強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同時,推進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可以使國內企業更好地規避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加快企業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可以使國內商業銀行獲得新的業務發展空間,提升國內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已經具有現實可能性。
篇6
關鍵詞:中日貿易;人民幣;日元;結算比例
在中日貿易中,雙方為了避免匯率風險,會更愿意以本國貨幣結算,但由于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很低,人民幣的跨境結算也是剛剛起步,而日元由于匯率波動很大,不利于匯率風險的規避,目前大部分以美元、歐元等第三國的貨幣進行結算。隨著兩國對美元的依賴降低,中日貿易中日元與人民幣存在著更大的競爭,但是二者可以優勢互補,進行更好的協調。
一、中日貿易現狀
雖然2012年和2013年中日貿易額雖然稍有下降,但是一直保持在3200億美元左右。并且,現在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地,日本是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其中,在2012年,日本對中國的進口額占日本進口總額的21.27%,比美國高處12.67個百分點。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占日本出口總額的18.05%。
而日本對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食品飲料和煙草、輕工產品、雜項制品以及皮革制品。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電氣設備、機械、原料制品和化學制品。雖然隨著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中日貿易結構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近期由于日本技術水平及產品質量優于我國,并且復旦大學教授華民認為在中國經濟結構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之前,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中的計價結算貨幣的空間是有限的。
二、中日貿易結算比例的簡析
在國際中,石油、黃金、礦產和糧食等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計價結算的,雖然中日貿易中大宗商品的份額較小,但是由于美元規模經濟的慣性原因,中日兩國一直主要使用美元計價。
隨著2012年6月,人民幣可以直接兌換日元,這樣中日貿易結算可以不再繞道美元,減少美元兌換風險,進而還可以在中日貿易中可減少美元計價的比例,加大人民幣與日元計價的比例。又根據大井搏之等日本學者歸納的出口計價貨幣的選擇標準所述,如表2-1。
表2-1對外貿易結算理論
大小
出口對象國貨幣對本國貨幣的方差與出口國貨幣對美元的方差相比第三國貨幣生產者貨幣計價
商品差異化程度生產者貨幣計價當地貨幣計價
進口國的進口中出口國所占比重生產者貨幣計價當地貨幣計價
出口國規模生產者貨幣計價當地貨幣計價
本國貨幣供給的方差與外國貨幣供給方差相比當地貨幣計價生產者貨幣計價
從中我們可以把中日貿易中涉及到礦產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以及差異化程度較小的原材料以美元計價。又由于日本和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和差異化產品的存在,這些以出口國貨幣計價,即中國從日本進口的電氣設備、機械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以日元計價。
從我國的統計局網站可知,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及原料的國別構成中,中國占據第一位,大約占到77%,其次為越南4%,泰國3%。而日本進口的雜項制品國別構成中,中國以 69%的比例占據第一位,其次為越南和泰國各占4%。還有,日本進口的輕工制品的國別構成中,中國占據74%,其次為意大利和越南各占5%。
另外,日本進口的皮革制品中中國比重最大,為59.4%,進口的塑料、橡膠也是中國比重最大,為25.8%,進口的賤金屬及制品中,也是中國比重最大為24.8%,進口的光學、鐘表、醫療設備中也是中國比重最大為28.9%,又由圖表2-3、2-4、2-5可知,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及原料、輕工產品和皮革制品中中國占有絕大比重,這些日本進口的貨物中中國占有比重大的產品應以人民幣計價。
據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可知,2012年日本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中,一般機械占到27.4%,原料制品為13.8%,化學制品是13.9%,礦物性原料為1.3%,原料為3.8%,運輸類機器占到9.6%,電氣機器占到23.7%,食品的比例為0.3%,其他占到12.9%。
而2012年的日本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中,一般機械為16.5% ,原料制品為11.6%,化學制品為5.5%,運輸類機器為0.6%,原料占到1.3%,食品為5.3%,電器機器為26.3%,其他為32.9%。
三、中日貿易中人民幣與日元應有的結算比例
依據以上所述,可知,日本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中,原料和礦物性燃料由美元等第三國貨幣計價,而食品與原料制品因差異化較小,以人民幣計價,其余的可由日元計價,則可得現階段日本向中國出口的計價比例如圖表3-1,美元等第三方貨幣結算比例為5.1%,而日元結算比例為80.8%,人民幣為14.1%。
圖3-1日本向中國出口各貨幣應有結算比例
同樣基于計價理論的分析,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原料與礦物性燃料由美元計價,由于食品、化學制品、原料制品、一般機械在日本從世界各國進口的總額中的比重最大,用人民幣計價,而電器制品及運輸類機器用日元計價,在其他類中科學光學機器用日元計價,而衣服類、家具、皮革制品等用人民幣計價。則可得現階段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的計價比例應如圖3-2,美元等第三方貨幣結算比例為1.9%,日元結算比例為28.4%。人民幣結算比例為69.7%。
圖3-2日本從中國進口各貨幣應有結算比例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付麗穎 日元國際化與東亞貨幣合作[M]商務印書館 2010.4
[2]露口洋介 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J]國際經濟評論 2014.02
[3]孫杰 跨境結算人民幣還是人民幣國際化?[J]國際金融研究 2014.09
[4]付麗穎 孫漢杰 提升人民幣在東亞地區主導地位的難點與策略[J]經濟縱橫2014.04
篇7
關鍵詞: 支付結算體系,轉移機制,公開市場操作,金融監管體制,貨幣體系,資金清算
一、支付結算體系概述及其前沿研究的重點領域
支付結算活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伴隨著經濟活動而產生的交易者之間、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債權債務關系進行清償的行為,是由提供支付服務的中介機構管理貨幣轉移的規則,也是實現支付指令傳送及資金清算的專業技術手段共同組成的、用以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制度性安排。
完整的支付結算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即交易、清算和結算。交易是指債權債務的產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對收付款人身份、支付方式、支付能力的確認和支付指令的生成與發出。清算是指在收付款人金融機構之間,按照約定的清算規則,完成支付指令的交換并計算出待結算的債權債務的過程。其中,支付指令的交換包括支付交易數據的接收、存儲和發送。結算是將清算過程產生的待結算債權債務,在收付款人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相應的賬簿記錄、處理、完成貨幣資金最終轉移并通知有關各方的過程。
現代社會中,貨幣的轉移機制表現為完整的體系,即支付體系,它指實現貨幣轉移的制度安排和技術安排的有機組合。支付體系則由支付工具、支付系統、支付服務組織、支付體系監督和相關的法規制度等構成。支付體系作為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將一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和離岸市場等緊密聯結起來。支付體系通過嚴謹的法規制度和技術設施安排,向金融機構和社會提供資金運行的工具和通道,滿足金融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需要。因此,安全、高效的支付體系對于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密切各金融市場有機聯系,維護金融穩定,推動金融工具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支付清算系統促進經濟活動,方便市場交易,減少現金的使用,維護市場次序,規范結算行為,防止支付風險,加快資金周轉,提高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打擊洗錢、逃債、逃貸、腐敗等,維護金融穩定,為央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提供基礎。同時,金融市場競爭加劇使得金融產品日益多樣化、復雜化,也使得金融系統越來越多采用科技進步成果,以提高金融系統運營效率,增強金融系統競爭性,改進金融系統管理效率。這就極大地促進了支付清算系統的改革與完善,推進了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創新。支付結算體系既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創新活動的重要內容,它的創新與金融服務產品及金融制度的創新密不可分。
支付服務組織是指向客戶提供支付賬戶、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務的金融機構以及為這些機構運行提供清算和結算網絡服務的支付清算組織,主要包括央行、金融機構和支付清算組織等。央行是銀行間資金轉移等支付服務的法定提供者。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資金往來或應收、應付款項,通常通過其開立在央行的結算賬戶辦理劃撥轉賬。商業銀行直接面向客戶,為單位和個人提供各種類型的支付產品和支付服務,如銀行卡、自動取款機以及網上銀行、手機支付等新興的電子化產品和服務。支付清算組織是提供支付指令的交換和計算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包括票據交換所、從事銀行卡數據交換的網絡公司等。健全的支付系統是保持和促進金融穩定的重要保證。
支付體系監督是為維護支付體系的安全和高效進行的公共政策活動。支付系統通常還是傳導金融市場沖擊和波動的主要渠道。因此,僅憑市場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自動地實現支付體系的安全與高效,因為市場主體沒有足夠的動力承擔所有的風險和成本。為彌補市場缺陷,必須由政府對支付體系進行監督。央行通常在支付體系監督中發揮主導作用,這主要是由于央行承擔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和提供金融服務的職責,并且在支付體系監督管理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支付體系監督的核心目標是維護支付體系的安全與效率。此外,央行可能還會關注其它目標,如犯罪預防、競爭政策以及消費者保護,等等。此外,為實現支付體系監督目標,央行需要與銀監會等相關部門合作。
目前,對支付結算領域的研究和探索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支付體系的成本與效率,主要包括支付工具的創新、支付服務組織的創新、支付系統的改進與完善、監管體系的完善與協調等。二是零售支付中,消費者的支付選擇行為問題,主要包括對傳統的紙質支付工具和電子支付的選擇、對各種支付服務方式的選擇,以建立個人消費信貸及理財的行為模式。三是支付體系的技術安全、風險控制、技術創新等,如技術的創新與運用對于支付體系安全性的影響,技術規范及監管細則等。四是跨境支付結算體系與對相關跨境支付活動的監管,尤其是支付結算體系的危機擴散機理及監管協調。五是支付體系、支付工具的創新、虛擬貨幣、電子貨幣等與傳統上貨幣法償性的關系、大額支付系統效率改進與虛擬貨幣對貨幣發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影響,以及支付電子化、虛擬貨幣等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及其實現途徑的影響等。
二、中國支付結算領域的若干問題及其改進
(一)中國支付結算體系的結構及特點
中國支付結算體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結構,主要包括:(1)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資金支付清算全過程的銀行賬戶管理體系。(2)以票據、信用卡為主體,以銀行卡、互聯網、手機等電子支付工具為發展方向,滿足不同經濟活動需求的支付清算工具體系。(3)多元化、多層次的支付結算系統由2000多家同城票據交換清算所組成,處理行內和跨行支付交易;四大國有銀行的全國電子資金匯兌系統,處理全國三分之二的異地支付清算業務;全國電子聯行系統處理異地跨行支付的清算與結算;銀行卡授信系統、郵政匯兌系統以及正在推廣、試圖逐步取代現行電子聯行系統的現代化支付系統。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滬深分公司仍然分別按照不同的登記結算方式負責兩市證券交易登記結算,尚未形成統一、互聯,證券交割和資金轉賬之間的電子連結還不完善,難以實現真正的DVP。央行公開市場業務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國債、政策金融債的場外交易則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辦理登記結算。聯網客戶在系統中開設有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三大期貨交易所的結算部門則提供期貨交易的結算服務。此外,還有政府債券登記、交割和結算系統。
(4)支付清算管理體系,包括支付結算法規的制度性管理如《票據法》、《支付結算辦法》、《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支付清算系統準則》、《人民幣大額和可疑支付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等;銀行賬戶管理系統及日常監督檢查、支付結算風險控制管理如結算違規社會舉報制度、結算紀律定期檢查制度及結算違規處罰制度等;支付結算紀律監督管理;支付結算糾紛協調管理及反洗錢工作管理,如大額支付交易監測系統及國際反洗錢合作等。
中國支付清算體系已形成如下特點:一是在同城支付清算和結算的高效與安全性上。分布在全國城市和縣城的2500家同城票據清算所處理了三分之二的支付清算額,便于監管,控制支付結算風險。二是支付清算系統的綜合性及較高的自動化。
央行、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經紀公司等對交易、結算的自動化、電子化進行大量投資,基本上建立起了全國范圍的通訊網絡和各級各類支付清算系統。此外,以各種支付卡為代表的電子支付方式成為零售小額支付領域的重要形式,各類信用卡、借記卡、非銀行卡層出不窮,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等支付工具高速發展。當前,重點是優化支付系統的功能,建設全國統一的票據交換系統。
(二)中國支付結算體系的缺陷及其改進
金融改革進程中,形成了央行主導,多家商業銀行為主體,外資銀行、農村信用社、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期貨交易所、期貨經紀公司等共存的多種利益格局,基本上實行四級管理的模式,形成多級寶塔式結構。因此而建立的業務管理系統突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即逐級匯總,層層把關。這種高度分散的賬戶管理方式,一是分割了國家銀行體制,使得銀行監管變得困難,不利于商業銀行有效管理行內資金。全國電子聯行系統只能將支付清算工具交換最末端實行電子化。二是阻礙了支付清算系統的一體化進程,不利于建立統一的基于RTGS方式的大額支付系統,使得業務管理系統既不能體現科技的促進作用,也難以適應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
篇8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市場接受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我國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對人民幣結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是造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最主要原因。從我國商務部統計的對外貿易國別數據來看,近幾年我國出口最大的市場為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進口來源地除歐盟外,東盟、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等占據很大一部分。而美歐等發達國家采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意愿低,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采用人民幣意愿較高。2012年西聯公司旗下的西聯商業支付部門針對1000多家允許采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的我國大陸試點企業進行的調查報告明,美歐等發達市場的公司更不愿意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美國企業的不愿意度最高(占42%),歐洲企業(占23%)其次,而日本企業(占8%)和澳大利亞企業其次的不愿意度最低(占2%)。一般來說,要使貿易對象接受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工具,最主要是人民幣持有者能夠用人民幣買到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優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我國一般有能力滿足,但對于發達貿易對象國所需的很多商品和服務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和環保型產品,還不能滿足,美歐貿易對象尤其如此。因此,在人民幣結算業務操作中,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貿易伙伴、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明顯高于美歐等貿易伙伴。由于美歐是我國最大出口市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又在我國進口來源中所占比例較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導致企業議價能力低在國際貿易實務中,一筆貿易采用何種貨幣計價一般由進出口雙方事先協商約定,可以是出口方所在國家的貨幣,也可以是進口方所在國家的貨幣,甚至可以是第三國貨幣。但是由于從國際貿易合同的簽訂到貿易合同的履行要經歷很多環節,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最后到貨款的收付一般時間較長,在此期間一旦計價貨幣的匯率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進出口雙方的經濟利益必然直接受到影響,因此如何選擇計價貨幣對雙方都顯得格外重要。而到底由誰來選擇計價貨幣這就關系到貿易雙方企業的議價能力,企業的議價能力高,自然就有選擇計價貨幣的權利。雖然世貿組織的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在全球的貨物貿易額排名中位列第二,僅比美國少150億美元,全球貿易處于低位增長,我國貿易地位繼續提升,但是在全球生產網絡上,我國還處于低價值鏈環節,無論是在生產分工還是收益分配上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當前,我國出口產品由于技術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的差異性不強,且面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如東盟激烈的競爭,企業議價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在計價貨幣選擇中居于弱勢地位,關于貿易計價貨幣的選擇,自然大多參照貿易對象國所指定的貨幣,再加上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在我國出口貿易中采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比例自然較小。如我國出口加工貿易產品,一般附加值較低,產品差異化程度偏小,技術含量也比較低,屬于買方市場,替代性強,需求價格彈性大,買方議價權高,多采用進口方指定的交易貨幣結算。
(三)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美元作為國際貿易中主要計價及結算貨幣,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美國金融體系整體陷入信用和債務危機,造成美元匯率處于動蕩之中,流動性驟然緊缺。與此同時,歐元、日元也大受影響,出現大幅波動。而與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全球“貨幣錨”的劇烈動蕩相比,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廣受國外機構和企業歡迎。2010年6月我國實行匯改,自此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重新進入雙邊波動的升值通道。重啟匯改三年來,人民幣年均升值3%,這個預期可能還會持續若干年。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使得境外企業和居民有較大的動力持有人民幣長頭寸。對于企業來說,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更愿意持有人民幣資產,而將負債美元化,所以在我國出口貿易結算中,境外機構和企業即使擁有人民幣,也不愿意用于支付,而希望選擇其它的外幣去支付,讓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享受升值收益,這樣我國出口就大多采用外幣而不是人民幣結算,人民幣收入少。同理,在進口貿易中,境外機構和企業則更愿意接受人民幣結算,反對外幣結算,收入人民幣,獲取升值收益,我國進口貿易就大多采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付出多。因此人民幣升值預期也是造成人民幣跨境結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四)跨境套利存在人民幣跨境結算套利是指在無真實貿易背景或融資需求背景下,通過人民幣跨境結算來獲取利差和匯差的行為。跨境套利操作會進一步促使人民幣結算失衡,這主要是因為與內地相比,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香港存在著溢價。即使外國出口商不想持有人民幣,外國出口商也可以從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中獲取人民幣,然后拿著人民幣以更具吸引力的離岸匯率將其兌換成美元,從而在兩個市場間進行套利。以最常使用的信用證套利為例:進口商提出申請之后,銀行給其開具30萬美元遠期人民幣信用證;轉交香港銀行,由其審證核押后再交給境外受益人,即該進口商的境外關聯體;關聯體以此信用證作擔保,在香港銀行即期借入30萬美元;關聯體隨即在香港銀行做一筆“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的遠期合約。通過此過程,進口商獲30萬美元融資,并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獲取利差收益。實際上,在此過程中,內地銀行、香港銀行、進出口商均獲益,最終央行為套利承擔成本。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國境內企業一般會向我國境內銀行申請保付加簽或者遠期信用證等銀行信用擔保。關聯企業在向境內出口之后,就會利用應收境內的人民幣債權,特別是銀行擔保信用,在境外申請低息美元貼現,到期利用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匯率賣出人民幣歸還美元貸款,獲得匯率和利率的雙重套利。因此,人民幣跨境結算套利的存在使得外國出口商更青睞于用人民幣結算,收入人民幣,加大了我國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比率,也使得外國進口商不愿意支付人民幣,減少了我國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比率,從而造成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
(五)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發展緩慢離岸金融中心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金融管理體制和優惠的稅制條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參與的、經營可自由兌換貨幣、在貨幣發行國境內或境外進行資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規和稅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目前我國主要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有中國香港、英國、新加波、法國、中國臺灣等,但總體來說,我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發展緩慢。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我國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2010年內地與香港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占到內地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總額的七成以上,2012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逾2.6萬億元人民幣,年上升37%,占內地以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總額的九成以上,大量人民幣通過跨境貿易流入香港。截至2012年底,香港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余額分別為6030億元及1173億元,恒生銀行曾預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在2015年會超過美元存款,成為香港存款第二大主要貨幣。盡管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增長速度較快,但整體規模仍小,流動性不足。對除香港企業之外的其他境外企業而言,獲得人民幣貿易信貸以及用富余的人民幣投資都比較難。再加上香港銀行的人民幣借貸利率較高,造成人民幣融資業務規模較小,有融資意愿的企業寧愿選擇以港元或者美元借貸而不愿意采用人民幣借貸。而境外進口企業由于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轉換成本較高以及獲得人民幣融資比較困難使得我國出口采用人民幣結算開展較為緩慢,這樣我國出口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比率較低。
(六)境外人民幣來源不足一般說來境外人民幣來源有居民境外消費、貿易交易、金融交易等,金融交易有對境外發行人民幣國債、提供遠期購售匯、發展銀行間借貸市場,還可以進行股票投資等等。當前境外人民幣來源主要有中央銀行貨幣互換的人民幣資金、內地居民境外消費的人民幣(主要集中在港澳、東盟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資金。由于人民幣存在預期升值、跨境套利等人民幣需求量大,境外人民幣處于供遠小于求的局面,加上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需要人民幣時不能用其它的貨幣進行兌換,在境外也沒有形成自由的人民幣買賣市場,人民幣自由流通性較差,人民幣的可獲得性得不到滿足,這給境外進口企業用人民幣支付貿易造成困難。這樣勢必造成我國出口貿易采用美元、歐元等流通性較強的外幣,方便了國外進口商支付,從而降低了我國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比率。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的應對策略
第一,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改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現狀。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并不等于限制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而是在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國家可以采取相關政策支持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如在出口退稅政策上可以將人民幣結算與外匯結算實行差別待遇,在現有外匯結算的出口退稅率下,適度提高人民幣結算的出口退稅率,鼓勵出口商采用人民幣進行進出口貿易結算的積極性;在出口信貸方面將出口信貸的貼現率與出口結算的貨幣幣種聯系起來,對采用外幣出口結算和采用人民幣出口結算兩種不同做法實施不同的貼息率,對采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信貸予以較高的貼息,對出口信貸采用外匯結算的實施較低的貼息,這樣選擇人民幣作為出口結算貨幣的出口商可以享受更多的政府貼息,從而刺激出口商采用人民幣出口結算,提高人民幣出口結算的積極性,最終改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現狀。
第二,優化出口商品貿易結構,提高出口企業的定價權。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人民幣跨境結算失衡的重要因素,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差異性程度,增加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優化升級外貿結構,促進市場多元化等措施優化出口商品貿易結構,提高本國出口企業的議價權。如在規模和低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上,可以提高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進一步完善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和促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的措施,從而獲得更大范圍的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場議價權。
第三,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2005年匯改以后,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呈現單邊升值預期。人民幣升值預期之所以揮之不去,主要是因為匯率機制僵化和外匯儲備持續大幅增加,無風險的單邊投機行為,又造成了預期的自我實現。因此可以加大匯率彈性,形成匯率雙邊深度波動,增加單邊套利的機會成本,可一定程度上弱化升值預期。
篇9
關鍵詞:跨境貿易 人民幣結算 貨幣國際化
引言
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是一條崎嶇而又漫長的路。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決定,在上海和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成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一步。然而在開展試點的初期,結算規模并未達到政府的預期。截至2009年9月11日人民幣跨境結算施行兩個月時,貿易結算量僅為70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0年6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交易額終于突破了500億元,逐漸走出了初期的低谷。
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是打破美元壟斷地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國家也認識到想要實現人民幣更深度的國際化,我們必須走好這一步。
一、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意義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指經國家允許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規定的政策范圍內,可直接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相關結算服務。其業務種類包括進出口信用證、托收、匯款等多種結算方式。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是一種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業務,而一般來講貨幣國際化益處主要體現在 :第一,貨幣發行國獲得鑄幣稅收益,即憑借發行特權所獲得的貨幣面值超過發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額。第二,本幣在國際貿易結算和金融清算中大量使用可降低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第三,有助于減少外匯儲備、緩解經濟結構失衡狀況。第四,提高本國金融機構業務水平和競爭能力。而對于業務本身來講,主要有一下三個意義:
第一,幫助企業降低匯率風險,穩定我國企業的出口。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升值腳步的啟動,對于境內企業來說,由于匯率變動往往會產生較大的損失。這一問題在出口貿易型企業,或是對外銷售份額較大的企業中尤其突出。與此同時,以往很多出口貿易企業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在進行結算時往往還需要通過銀行進行衍生品交易,使用金融工具來鎖定匯率風險。但使用這些衍生產品,如遠期結售匯時,會產生一筆不小的交易手續費。直接采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企業也可以減少這一費用的支出。
第二,對我國企業貿易結算費用的節約作用。是節省企業進行外幣衍生產品交易的有關
費用。當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以非本幣進行結算時,通常為規避匯率風險而委托銀行進行外匯衍生產品交易。根據測算,委托銀行進行外匯衍生產品交易約占企業營業收入的2~3%。若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我國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所承擔的外匯衍生交易費用即可消除。二是節省兩次匯兌所引起的財務成本。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與我國之間的貿易大都采用美元結算,對貿易雙方來說,存在著各自貨幣兌換為美元再進行結算的兩次兌換成本,企業購匯結匯存在相應的匯兌損失。若人民幣可用于國際結算則可減少其中一次兌換并節省有關費用,則可幫助企業有效規避匯率波動風險,有利于企業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實現匯率風險最小化。
第三,減少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壓力。截至2012年一季度,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
32557億美元,并不斷以每年約3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推動人民幣計價結算后,我國部貿易順差將體現為人民幣,這既可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又能降低因匯率升值造成的外匯儲備損失。
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工作,穩步推進人民幣“走出去”,跨境人民幣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進展如下: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及業務種類不斷擴大,結算量不斷提高
今年以來,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量明顯增加。央行統計顯示,第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5804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貨物貿易結算金額4165.7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出口結算金額1638.3億元。第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498.7億元。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結算金額28.7億元,外商直接投資結算金額470.0億元。圖1為2010年一月至2012年3月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結算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交易額在近兩年增長十分迅速。
(二)國際貨幣合作進一步深化
201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聯合《關于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中提出樂所有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均可開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至此,中國從事進出口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其他經常項目的企業均可選擇以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和支付。
為配合跨境結算業務開展,央行還與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增加國外人民幣存量,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創造了有利條件。據公開數據統計,從2008年底至今,貨幣互換規模總計高達21162億元人民幣。今年以來,央行又先后與阿聯酋、馬來西亞、土耳其、蒙古、澳大利亞等國的中央銀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達3500億元人民幣。
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面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途徑
篇10
一、主要國際貨幣國際化路徑回顧與啟示
(一)主要國際貨幣國際化路徑回顧
英鎊的國際化歷程。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占據世界經濟領先地位。通過巨額貿易盈余積累了大量黃金儲備,使得英鎊幣值成為世界其他貨幣比價的參照系,借助倫敦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地位,操縱著當時國際金本位制乃至金融秩序。從而使英鎊成為黃金替代物,成為那一時期世界主導國際貨幣。
美元的國際化歷程。美國內戰結束后,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美元漸成強勢貨幣;經二戰,美國成為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第一大國,奠定了美元國際化的政治經濟基礎。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正式確立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此后,美元雖然歷經多次美元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等嚴重打擊,但目前,美元依然是國際貨幣體系主導貨幣,其國際貨幣霸主地位難以撼動。
日元的國際化歷程。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異軍突起,擁有巨額經常項目順差,同時美元地位漸衰為日元國際化提供了契機,日元國際化道路逐漸起步。80年代,日元國際化進程加快,實現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但“廣場協議”重創了日元,加之90年代后,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日元國際化進程開始有停滯。亞洲金融危機后,日元大幅貶值使其失去區域錨貨幣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日元國際化進展再次遭挫。
馬克的國際化歷程。二戰后,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馬克地位不斷提高,為馬克國際化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德國金融政策著力維持馬克幣值穩定,為馬克贏得了國際信譽,促進了馬克發揮國際記賬單位、價值貯藏和交換媒介職能,使其成為了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強勢貨幣。此后,德國借助歐洲區域合作大趨勢,通過發展貿易和貨幣聯動機制,推動馬克成為區域關鍵貨幣,最終促成了歐洲統一貨幣聯動機制。
(二)主要國際貨幣國際化路徑的啟示
首先,從經驗角度看,較為成功的國際貨幣在國際化進程中都遵循了多層次并進和各層次間彼此促進的演化路徑。英鎊、美元、日元、馬克國際化歷程表明,多層次推進貨幣國際化無可回避。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化具有天然優勢,是市場自然選擇過程,都經歷了先發展儲備職能和國際化,后發展結算和計價職能的演進過程,演化過程具有自身特色。其中,英鎊崛起于全球金本位制度確立,美元則利用了國際金本位制向現代信用制度過渡的大趨勢,兩者均通過國際制度以替代黃金并成為計價單位而實現國際化。
其次,從教訓角度看,實體經濟必須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一方面,日本虛擬經濟畸形發展教訓值得汲取。日元國際化進程中金融深化是其重要路徑,但因“結算貨幣+離岸市場”模式脫離本國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過度超前與泡沫化,阻礙了日元國際職能延伸。事實再次證明,貨幣國際化必須依靠強大的國家實力和政策的穩定;另一方面,德國發展實體經濟為其貨幣國際化打造了良好基礎。依靠強勁突出的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馬克實現了先區域化再國際化的道路,其基本模式為:“經濟實力+幣值穩定+區域合作”,正所謂“內在一致、高度穩定、質量優越是偉大貨幣的共同品質,它們將在競爭中勝出而成為國際性貨幣”(蒙代爾)。
最后,相關問題引發思考。例如,完善貨幣輸出機制、科學處理金融市場改革、自由化和風險控制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利用區域貨幣合作使貨幣走向國際化等問題都引發了人們持續思考。
二、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演進路徑現狀
(一)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演進路徑總體輪廓
客觀上,現有人民幣國際化演進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一般考察角度包括,一是模式選擇,與主要國際貨幣如美元、日元和馬克國際化模式比較,總體看,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道路遵循了“結算貨幣+離岸市場”模式,力促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盡量充當結算貨幣,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二是貨幣職能延伸,即人民幣職能向國際貨幣職能延伸。具體指結算職能、計價職能、投資職能和價值儲備職能次序選擇與優化。結算、計價、投資和儲備職能依序拓展是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演進基本思路。但在東亞地區,人民幣國際化正朝三職能同時延伸方向發展;三是區域定位,核心是理順人民幣周邊化、區域化和國際化的關系。主流觀點和實踐中,我國對貨幣區域化和國際化次序并不強調,即使注重借助開展經濟區域合作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但也并不認為區域化是國際化的前提;四是有序推進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與國內金融改革相協調,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改革方向是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資本賬戶自由兌換。在具體改革步驟上,央行課題組在《協調推進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中指出,金融改革并無固定次序,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賬戶開放是循序漸進、協調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措施上應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體政策
一是加速發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擴大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對象和數額。二是加快香港離岸市場建設,雙向推進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其中流出機制包括: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貸款和金融機構向境外分支機構增資。回流機制包括:前海雙向跨境人民幣貸款、雙向跨境ETF交易、點心債和人民幣貨幣期貨。三是加快國內利率市場化步伐。今年央行兩次非對稱降息即為積極信號。四是加快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直接兌換逐步開始。央行課題組報告《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為我國資本賬戶開放時間線路圖做基本描述。實踐中,前海已成資本賬戶開放試驗區和橋頭堡。
三、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演進路徑存在的問題
(一)“貿易結算+離岸市場”模式內生動力不足
該模式立足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但缺乏雙向流動機制的支撐和內生優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國企業缺乏議價能力,致使跨境人民幣結算發展不平衡;二是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占比較大,中國企業處于價值鏈低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企業選擇人民幣計價,但人民幣結算動機不穩;三是資本賬戶管理限制了境外企業持有和使用人民幣資產;四是我國金融市場不夠成熟,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廣度,香港離岸市場作為國內金融市場對外延伸的補充人民幣資金池較小,人民幣計價產品發展緩慢。
(二)貨幣職能延伸缺乏聯動機制
價值尺度是結算職能的基礎,而結算職能必會產生貨幣存量。而存量則需要價值尺度、投資和儲備職能方可消化。同時結算和投資職能又需有關經濟體持有的該儲備貨幣可以避免匯率風險。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結算職能首當其沖,而實際上計價和儲備職能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標志。當前,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快速上升,但單邊替代美元現象凸顯,核心原因在于我國企業缺乏議價能力,人民幣計價職能有限,計價職能與結算和儲備職能間缺乏相互促進機制;同樣,由于離岸市場資金池較小、投資品種有限,投資職能也未對結算發揮有效支撐作用。
(三)人民幣國際化區域定位有欠清晰
人民幣國際化仍需堅持雙邊和多邊結合發展原則。立足在不同區域內的區域化逐步實現國際化。但基于文化、歷史和政治等非經濟因素考慮,人民幣區域化路徑較為復雜。目前尚缺乏明確的區域布局,貿易結算區域多在周邊較小國家,規模和范圍有限,戰略側重似乎有待深化清晰。
(四)離岸人民幣市場供求失衡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重點在于創造人民幣供給。如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貸款等;需求層面,在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只能借力香港離岸市場開展人民幣業務,如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但香港離岸市場規模、品種與渠道尚難滿足投資需求,境外居民使用人民幣積極性不高,供給和需求存在失衡。
四、完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思考
(一)正確認識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復雜性
從國際經驗看,一國貨幣國際化路徑受其國內外環境制約。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危機沖擊尚未消退,國際貨幣體系仍由美元主導;國內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繁重艱巨,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經濟核心競爭力不夠強大,金融抑制客觀存在,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雙順差格局將長期存在,人民幣雙向波動尚難預期,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任重道遠。上述因素表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仍需較長過程,路徑演化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因而人民幣國際化演化路徑很難是既定且穩定的具體方案,路徑設計應是戰略穩定性與具體措施靈活性的綜合。
(二)認清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演化針對的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需要針對切實可行的演化目標。立足我國國情和世界基本格局判斷,未來國際貨幣不會唯一。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并非服務于人民幣取代當前國際貨幣,而是部分替代有關國際貨幣成為國際貨幣之一。
(三)認清人民幣國際化演化的保障與貨幣職能目標
一方面要突出人民幣國際結算職能。在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盡可能使人民幣充當結算貨幣并非是人民幣國際化歸宿,但卻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保障;另一方面,儲備職能是貨幣國際化的最高形態。即使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被廣泛接受,也不能替代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發揮作用。綜合上述,人民幣國際化演化路徑必須圍繞結算職能為基礎,圍繞國際儲備職能為最終目標。
(四)慎重判斷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中的必經之路
理論上,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并不唯一,有些過程并非是必經環節,因此在路徑設計上要避免誤區。例如,人民幣區域化即非人民幣國際化必經之路。
(五)人民幣國際化是市場和政府力量綜合推動的結果
一方面,某種貨幣成為世界貨幣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另一方面,由于貨幣與政府信用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國際化貨幣形成也不可能脫離國家引導與推動。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是市場與政府聯姻的產物,是政府承認、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結果。
五、構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建議
(一)“結算貨幣+離岸市場”模式與“資本輸出+跨國企業”模式相結合
現實中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必定是復合路徑,前者模式利于短期內人民幣輸出和流入并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貨幣職能;后者模式利于實現人民幣國際計價貨幣職能,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綜合兩者,中國應加大對非洲和東南亞國家資本輸出,鼓勵國內企業率先搶占該類國家產業鏈高端,獲得中非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貿易定價權和結算貨幣選擇權,同時爭取在全球產業整合過程中走向價值鏈上游。
(二)建設“先易后難”務實路徑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演化構想必須切合實際,“先易后難”是基本原則。首先,我國與東亞各國貿易關系緊密且為逆差國,利用貿易渠道輸出人民幣難度較小。應優先力促人民幣成為該地區國家儲備貨幣之一,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其次,我國應加大對非洲國家等經濟實力較小國家直接投資、提供買方信貸和加強對外援助;最后,加強投資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和推動企業海外并購。
(三)以創造人民幣海外需求豐富強化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建設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演進必定伴隨貨幣職能間的相互激發,其中,增加海外人民幣需求是激發人民幣各項職能聯動,豐富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的關鍵。應優先創造人民幣海外需求,隨后增加海外人民幣供給,借以形成國際結算、計價、投資和儲備職能互動機制。建議立足全局加大我國海外有抵押的買方信貸業務,并以香港為依托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和其他金融產品交易。
(四)完善國際資本監管機制,加快資本賬戶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