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19:27: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價值投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傳統凈現值法的局限性和解決方法
傳統的財務投資理論認為,用凈現值法(NPV法)來判斷一項投資項目是否可行是最主要的方法,其基本原則是:首先預測并計算投資項目的現金流入量的現值,并預測和確定該投資項目所需支出的現值;其次計算上述兩項現值之差額,即凈現值NPV;最后,如果項目為非互斥項目時,項目的NPV大于零,則接受項目,NPV小于零,則拒絕之。另外,如果項目為互斥項目時,還需比較不同項目NPV的大小,選其最大者。傳統NPV法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外部決策環境的變化和企業決策過程的轉變。眾所周知,我國企業的決策環境在過去幾十年里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企業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外部決策環境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大。面對這種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就必須有足夠的決策靈活性,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隨時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決策選擇。決策環境的變化強烈要求決策者的決策過程由靜態決策轉變為動態決策,決策的重點從一般決策轉移到戰略決策。在這種環境中,傳統NPV法的決策有效性就受到嚴重質疑。
(一)傳統NPV法忽視了項目投資中決策柔性的價值所謂決策柔性,是指當項目的外部決策環境發生變化時,決策者可以改變或調整原先初始選擇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靈活性,這種決策柔性是具有價值的。傳統NPV法假設未來的變化總是按決策之初既定的環境發生,不論是對未來的現金流還是所需采用的風險折現率,都未考慮管理者對未來變化的適時調整,也就是說傳統NPV法認為某項目一旦作出決策,就按原先的選擇方案不折不扣的繼續到底。事實上,很多項目的投資運營都有一定的期限,在這過程中,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管理者可以現在或將來根據市場條件的變化對項目的運營進行調整,也就是說項目決策的過程由靜態決策轉變為動態決策。如項目投資建成并運營后,如果市場環境有利,決策者可以追加投資,擴大項目規模;而如果市場環境不利時,可以縮減生產或者轉產,當項目產品價格低于產品可變成本時,甚至可以暫時停止經營或轉賣項目。這種經營決策靈活性的存在為未來現金流的精確預測帶來了很大困難,它既改變了項目運營的風險,也為風險的規避提供了可能。然而,傳統NPV法并沒有考慮項目投資過程中的決策柔性,決策柔性的價值也無法進行評價。
(二)傳統NPV法忽視了項目投資中等待的價值傳統NPV法在對某一特定項目決策時有一個假設,那就是在某一時點上若項目凈現值大于零則執行項目,若項目凈現值小于零則拒絕該項目,永不執行。NPV法只對是否進行投資進行決策,而不考慮項目投資時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機的選擇問題。然而,很多項目投資具有可延遲性,項目非競爭性的特征決定了對某個企業來說,項目可以現在投資,也可以等待一段時間,當項目有關的不確定信息進一步明朗以后,再行決定投資與否。許多信息的不確定性會隨時間的推延而最終得以消除,因此,選擇投資的時機不同決策時得到的信息支撐就不同,項目的風險和收益就會發生變化。一方面,延遲投資可以保留未來投資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延遲投資可以規避風險,使決策者有更多的時間和信息來檢驗自身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預期以及提供不利環境下規避重大損失的機會。例1,某企業考慮一項建設投資,簡單起見我們假設項目生命期僅為一年,初始投資額為I=110,一年后根據產品價格的變化,項目產生的凈現金流有兩種可能,P=50%的概率凈現金流為242,另有P=50%的概率凈現金流為55,市場收益率為10%(假設這里我們就用市場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如果現在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為NPV0=-110+0.5×2421.1+0.5×1.1=25,根據傳統NPV法的決策標準,該項目的凈現值大于零就可以馬上執行。但是,該項目具有可延遲性,也就是說決策可以等待一年,當市場環境明朗以后再作決定。如果一年后市場出現第一種情況,那么那時決策者決定投資決策的現值為NPV0,1=0.5×(-1101.1+2421.12)=50;如果一年后市場出現第二種情況,那么該項目就不執行。這樣,我們就發現一年后投資的凈現值50要大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于現在投資的凈現值25,一年后投資將變得更有經濟效率。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等待是有價值的,但傳統NPV法并沒有考慮這部分等待的價值,往往不能把握最佳的投資時機。
(三)傳統NPV法忽視了項目投資中戰略的價值對一個企業而言,項目投資可以分為一般項目投資和戰略項目投資。傳統NPV法的適用范圍僅限于一般項目投資,凈現值大于零接受,而凈現值小于零則拒絕。至于戰略項目投資,它與一般項目投資具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十分注重現在或者短期內的經濟效率,而相對注重的是項目長遠的利益和長足的發展。對于一個戰略項目投資,用傳統NPV法對戰略項目初始投資進行評價,結果凈現值往往是負的,這不等于說該項目沒有投資意義,因為該項目投資中具有戰略價值,傳統NPV法對投資的戰略意義或間接價值及知識價值無法進行量化分析。在實際經營中,企業開展的投資活動并非都能立即獲益,而且投資的目的也不一定單純是為了獲得財務上的利益,尤其是短期性的利益。從長期來看,企業當前投入的資本是為了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擁有某種專利或者是持有進入某個新興市場的機會等,它們都是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戰略項目投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使企業獲得未來成長的機會。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是企業的第一目標。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未來的發展機會可能比眼前的收益更有價值。顯然,采用傳統NPV法不能為這些著眼于舉例來反映戰略的價值,例2,某企業有一戰略投資項目,首先進行試探性投資,試探性投資成功則進行主體性投資。初始投資的投資成本I=110,一年后的現金流入有兩種可能,經營順利有P=0.5的概率現金流為220;經營不順利則有另外P=0.5的概率血本無歸,凈現流為零。同時假設市場收益率為10%(這里我們同樣用市場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如果運用傳統NPV法進行評估,初始項目投資的凈現值NPV1=-10+220×0.5+0×0.51.1=-10為負,應該拒絕項目。但是,正如前面所述,該項目是戰略投資項目,還必須考慮項目長遠發展的戰略價值。該項目試探性投資若成功,也就是說一年后項目的現金流為220,已經占領部分市場,接下去就可以進入主體性投資階段,該階段的投入成本是212,一年后現金流入情況是一半概率為440,另一半概率為220。這樣項目整體的凈現值為:NPV2=-10-0.5×2121.1+0.5×(0.5×440+0.5×220)1.12=-10+40=30,項目整體的凈現值又為正。在此例中項目的戰略價值為40,遠遠大于初始投資的損失10,所以該項目對企業是有益的。然而傳統NPV法卻會忽視這部分戰略價值,最終導致錯誤的決策。超級秘書網
二、解決局限性的方法
既然傳統NPV法面臨諸多挑戰,在很多情況下不是項目投資決策的最佳方法,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嗎?有,那就是實物期權方法。所謂期權就是擁有享受獲利機會而不必承擔損失的一種權力。其實上文中提到的決策柔性的價值、項目等待的價值和項目戰略的價值都是一種期權。決策柔性指的是當環境變化時決策者有調整初始選擇的權力,而當環境未發生變化時決策者可以保持初始選擇;等待價值指的是當項目具有可延遲性時,決策者可以在現在馬上投資和將來某一時點投資間進行選擇的權力,而選擇的結果要視決策環境的變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化而定;戰略價值指的是當初始投資發生后,當市場發展良好,就有進一步投資的權力,如果市場發展很差,損失也會限制在初始損失很小的范圍內。在當今這樣一個高風險、不確定性日益增大的經濟環境下,傳統NPV法顯然已不能適應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若仍然沿襲以往一成不變的方式進行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常常會與機會擦肩而過。傳統的財務理論比較注重風險的回避,而未認識到不確定性的價值。實物期權作為一種選擇的機會,它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未來不確定性越大期權價值越高。實物期權價值的計算雖然具有一定復雜性,但無論對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實物期權這種決策思想在項目投資分析中至關重要,它能指導決策者在多變的環境中如何把握機會。不過,要真正實現實物期權的價值,審時度勢、靈活多變的決策者和決策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不然的話再好的機會也無法捕捉。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NPV法存在的意義,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且對環境相對確定、風險相對較小的一次性項目投資,這種方法還是比較適宜的。
參考文獻:
篇2
(一)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通過公允價值計量所發生的價值變動應計入當期損益,以前會計準則中基于歷史成本計量的收益觀發生根本的改變。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都計入當期損益,了原準則中短期投資只確認減值不確認增值的模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能是增加利潤也可能是減少利潤,不再是從前單邊調減資產價值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此時企業產權中的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政府和與企業相關的其他利益主體,出于各自不同的目標,會產生不同的利益驅動,因而會無可避免地產生利益沖突,特別是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存在沖突。管理者的業績、薪酬等個人利益直接與企業的經營成果掛鉤,企業利潤越高,管理者薪酬就會越高,出于私心,管理者就會忽視投資者的利益,不惜粉飾報表,甚至造假。此外股東等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并不參與公司的具體運營,因而其與管理層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管理層完全有機會利用公允價值歪曲財務信息,使得其他利益主體無法知曉公司的真實情況。現實中,也確實出現了很多利用投資、債務重組等過程中的公允價值計量來調節賬面利潤、偽造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的案例,此時的公允價值計量不僅是企業操縱利潤的工具,也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誤導了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利用債務重組調整損益、利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交易調整損益、利用金融工具調整損益。在會計實務中,無論是哪種盈余管理的方法,都是出于非正常的目的,利用人為判斷和會計估計技術以及信息不對稱,來改變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以滿足自身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利益主體的權益,進一步地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二)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公允價值計量作為應對風險而產生的會計屬性,其本身不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也存在著多種風險,而且這些風險往往是現實存在的,明明知道風險就在那里,卻無法有效地規避和控制。公允價值計量的風險有來自會計系統外部的風險和來自會計系統內部的風險,外部風險主要包括影響公允價值計量使用的市場環境、外部壓力及其他的環境因素;內部風險主要包括理論固有風險和會計人員的行為風險。市場環境是復雜多變的,無法進行提前的精確預測,而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使用會作用在市場變化上,造成顯著的順周期效應。以金融市場為例:市場繁榮時,由于交易價格過高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導致了利潤的虛增;市場低迷時,則由于交易價格過低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低估,導致賬面利潤的損失。尤其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會使市場陷入價格下跌資產減記利潤下降核銷資本金拋售資產、提升資本充足率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中。由此風險就逐步地被放大,傳導到投資者,引起投資者投資決策的變化。會計人員的行為風險,排除主觀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會計人員局限在經驗和能力上,同時受到信息不對稱的限制,導致對風險的產生、發展、后果無法充分認識和把握,或者發現了風險卻沒有能力和意識及時地采取措施進行防范,導致了公允價值計量的異常,最終影響到投資決策。單一出現的風險,在風險識別和風險防范上是易于執行和管理的,可是現實業務中,風險的出現往往是內部風險、外部風險、固有風險、人為風險相互交織穿插在一起,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后出現在投資者眼前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所包含的風險根本無法區分,更談不上如何消除風險,還原公允價值的真實面貌。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所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投資決策中的風險防范
目前,盡管在我國實務應用中全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還不具備,在企業層面也存在著諸多困難,但是在國際上公允價值計量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盡管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還存在著種種短期內難以避免的風險,但市場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接受程度和風險防范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
(一)財務穩健性財務會計最基本的功能是真實地反映企業實際發生的業務,歷史成本法在可驗證性上無可挑剔,公允價值這個方面相對要薄弱很多。如何提高公允價值計量對資產實質估值的準確性,保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財務穩健性成為投資決策中的重點。1.理論層面。公允價值計量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的研究是圍繞公允價值的概念及相關理論,而且這些零散的理論還分布在多達17個準則里面,造成了公允價值沒有整體感,很難準確地學習和把握;同時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規定側重總體描述,會計人員在實際業務中往往是根據個人理解進行運用,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證。在投資決策中,對于準則中有限的公允價值計量規定,必須深入地學習,充分了解各項計量方式、方法所適用的范圍和具體的操作程序,來提高決策人員對公允價值資產的判斷能力。2.實務層面。由于我國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實務操作的規定相對籠統,更多情況下需要財務人員自行判斷公允價值計量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哪些假設條件,因而造成公允價值計量出來的資產價值帶有嚴重的主觀色彩和人為痕跡,而且我國至今還沒有統一的估值標準,也沒有提供定性定量的估值方法給企業,造成了企業擁有操縱利潤的可能和方法。因此在投資決策中,應和財務人員充分溝通,掌握其對資產計量適用方法的判斷依據,對假設條件的采用進行深入的探討,充分表達對公允價值計量過程的看法,對比不同計量方法的優劣,從技術層面斷絕公允價值計量可能的造假,以此來增強公允價值計量估值的可靠性,降低利用計量估值粉飾報表的可能,最后在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各個方面都達成一致后,再進行投資決策。
(二)尋求規范完善的市場環境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市場機制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因此公允價值推廣應用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健全而成熟的市場。然而,盡管我國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形成,但依然存在很多非市場化的因素,通過壟斷和行政手段扭曲市場的情況時常發生,作為市場機制主要功能的調配資源很難正常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無法通過市場交易獲取真實可靠的公允價值計量信息和范例。由此可見,市場環境的完善和良性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當資產存在于一個活躍的交易市場中,根據市價作出的資產估值才會最真實、最準確,過熱、過冷或非自由交易的市場所提供的市場價格都不是公允價值,可見市場失真,基于市場的公允價值計量也同樣會失真。只有在市場足夠完善和活躍的前提下,參與市場的各方利益相關者才能更好地運用公允價值,此時的公允價值計量優勢才能完全發揮。投資決策時,首先,要對市場本身可靠還是不可靠有個基本的判斷,尋求一個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規范市場。其次,在該市場中觀察公允價值計量的對象,了解其價值波動及影響其價值波動的因素,如果沒有同類對象,則要仔細研究類似對象在該市場中調配的情況,找出不相關的需要剔除的因素。再次,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市場值得依賴,就有必要考慮該項投資是否必須要運用公允價值計量,一定要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則應該比較國內外同類市場或者類似行業市場的情況,擴大市場的覆蓋范圍,通過以數量換質量的方式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料,運用不同的計量估值技術方法對同一項資產進行估值,作出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盡量確保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準確有效性。
(三)從財務信息的披露中獲取潛在風險的線索財務信息披露是聯系投資者和企業及其管理層的重要紐帶,企業管理層通過披露財務信息將企業經營業績、資源配置和財務風險等信息傳遞給各方利益相關者,投資者根據企業披露的財務報表和財務信息進行投資決策。因此,在統一的信息披露規范框架下,企業經營者應該主動披露什么內容、采用怎樣的方式披露以及何時披露、甚至披露內容的措辭等都將直接影響投資者的判斷和決策。目前,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缺乏相關具體準則和指南的規范,特別是一些涉及利潤操縱的公允價值會計政策的披露沒有細化標準也沒有操作范例,使得公司重大會計政策披露中存在不透明性,降低了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加大了信息的不對稱;同時,我國企業中普遍內控制度缺失,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內控制度更是無從談起,這也在客觀上造成公允價值計量和信息披露缺乏內部監督和自我糾錯,往往是財務人員做出主觀認定后,就會直接對公允價值計量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沒有主動披露相關認定信息的意識。在投資決策時,對于企業主動披露的財務信息要仔細地分析,找出對應會計穩健性的會計處理方法,應用的時間、范圍和程序;在面對公允價值計量信息時,應找到公允價值計量估值的確定方法和依據、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的影響、相關的估值假設、參數的選擇以及公允價值結果對估值假設與參數的敏感度等,以分析估值模型的可靠性和穩健性。如企業未披露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信息,投資者則應介入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從基礎信息入手,掌握被計量資產的實際情況和可能風險,對企業內控制度加以測試,以衡量基礎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時,參考市場上同類資產的計量信息并加以對比,自行判斷被計量資產的真實價值。
篇3
關鍵詞:價值投資;安全邊際;金融市場理論
一、價值投資策略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衛·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證券分析》一書,證券市場價值投資理論及策略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盡管證券的價格波動很大,其內在價值穩定且可測量。短期內證券市場價格會經常偏離其內在價值,但市場存在自我糾偏的機制,長期來看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趨同。價值投資的精髓是在市場價格明顯低于內在價值時買人證券,在顯著高出時賣出。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間的差額——安全邊際越大.投資風險就越小。預期收益就越高。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出發,通過分析資產價值、盈利價值和成長性價值來計算投資對象的內在價值。關于備受爭議的公司成長性價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給投資者帶來利潤的成長是那些資本回報超過資本成本的增長,只有具備經濟特許權(企業受壁壘保護,對手難以進人該行業)的成長性才是有價值的。格雷厄姆投資思想是價值投資理念的啟蒙和經典,其實質便是選擇買人被市場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時賣出。
《證券分析》出版之際,正值1929年-1933年美國股災結束,華爾街處于歷史性的熊市,市場中充斥著股價跌破凈資產的股票,是價值投資的大好時機。此時,通過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財務數據,格累厄姆及其追隨者找到無數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的股票,并在隨后的反彈行情中獲得巨額收益。但是此后數十年,隨著公司財務信息日益透明,投資者素質提升,想在美國證券市場找到被嚴重低估的優質股票已經日趨困難。到20世紀70年代大牛市中,市場中已很難找到傳統價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稱隨著市場越來越有效,投資者運用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很難再獲得超額利潤。然而此時及以后的數十年間,沃倫·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繼承和發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并創造出一系列極其成功的投資記錄。巴菲特認為選擇股票的本質是選擇上市公司。他的投資策略便是以合適的價格購入具備持續競爭優勢的超級明星企業股票并長期集中持有。在權益證券評估方法上,只認可現金流量貼現模型,即任何證券的內在價值取決于其未來現金流量以適當貼現率貼現的現值之和。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雖然價值投資方法的本質依然是通過判定證券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偏離而尋求投資機會,但具體的投資策略卻有著極大發展并各有特點。證券的基本面分析成為了價值投資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從宏觀經濟、行業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證券定價的三步定價法。從過去僅僅側重于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到關注報表數據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術領先程度和管理層品質等);從過去地關注上市公司歷史和現狀分析,發展到現在兼顧公司未來成長性分析;指標分析上亦從側重于市凈率和分紅派息,到現在對一攬子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市盈率、價格銷售額比率和經營性現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價值評估方法逐步得到優化,內在價值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得以擴大,分門別類的價值投資也有著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邊際的留存,使得買入的股票相對比較便宜,市盈率、市凈率等指標值相對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較少;(2)更傾向于中長期投資,對于證券市場的短期波動相對不敏感;(3)投資組合相對集中;(4)更適用于相對成熟的證券市場。
二、金融市場理論對價值投資策略的解釋及爭議
金融市場在整個20世紀有著長足的發展,分門別類的金融理論和投資策略亦層出不窮,各有發展。時至今日。證券市場的主流投資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論的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基于空中樓閣理論的技術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場假設的指數化投資。而行為金融學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起便逐步異軍突起,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金融理論。
成長投資和價值投資同屬于基本分析范疇,二者都強調嚴謹的獨立分析,在理論的內在邏輯上趨于一致,但實際投資風格差別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業的發展潛力,認為股票價格不斷上漲的動力來自于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盈利高速增長,當前股價的高低并不是考慮的第一要素,所選擇股票往往市盈率較高。在成長投資者看來,價值投資利用市場波動在安全邊際下購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標值較低,風險固然相對較小,但投資風格顯得保守單一,得不到高增長企業帶來的超額回報。從美國股市運行的實證分析結果來看,在過去的25年間,價值投資和成長性投資各有其風行周期,呈現周期輪動的態勢,各自在其風行周期中的表現均好過對方,但從長期回報來看。價值投資收益要明顯高于成長投資,而收益波動卻小于對方。
相對于基本面分析理論,空中樓閣理論認為證券的價格波動是由大眾心理預期的變化所決定,聰明的投資者所要做的僅僅是購入大眾認定可以漲價的股票,并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即可。在此理論依據下,技術分析方法僅從證券的市場行為來分析證券價格的未來變化。技術分析師認為價格變動受長期趨勢影響,對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確的反應,而是逐漸反應,因此投資者只需計算未來的趨勢,沒有必要進行基本面分析和價值投資分析。但大多數對歐美證券市場弱有效性的檢驗結果證實,證券價格并不按照一定趨勢變動,技術分析的前提假定條件難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場假設的現資理論認為,在所謂的半強式有效市場中,證券市場價格能夠迅速反映公開市場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價值投資分析不能為投資者帶來超越市場的額外收益。然而在歐美市場上的大量實證研究并不能證明證券市場完全有效,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非有效性證據,包括風險溢價的時間序列相關性、市盈率效應、賬面價值/市場價值比率和日歷效應等。同時沃倫·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價值投資群體的長期超額業績回報也從實踐上對半強式有效市場進行了極其有力的反駁。
在統計分析實證研究對現資理論提出挑戰的同時,行為金融學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誕生。該理論以心理學對人類決策心理的研究成果為依據,以人們的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點,研究投資者非理性決策對證券價格變化的影響。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并非如有效市場理論假設的那樣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種偏差會使人們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著“過度反應”,從而導致證券價格的非理性波動,證券價格偏離價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資者身上出現的類似認知偏差還有:過度自信,反應不足和損失厭惡等等。這個發現驗證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前提假設:從短期來看,市場只是一個投票機,股票價格不僅決定于基本面因素,還受影響于投資大眾的心理認知偏差。證
券價格的非理性波動,使得價值投資策略利用市場波動尋求套利成為可能。來自基本面的邏輯因素決定了股票的內在價值,而心理因素則影響其短期的市場價格。
三、價值投資策略的實踐效應
價值投資方法所具有的科學性和穩健性使其逐漸成為歐美成熟證券市場的主流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美國華爾街90%的證券分析師都聲稱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隨著證券分析業的不斷發展和走向成熟,歐美證券市場上越來越難以發現內在價值被明顯低估的股票,特別是在幾波大牛市中,市場中多數股票都被嚴重高估,此時價值投資者只能選擇有所不為。難以分享證券市場空中樓閣所帶來的超額投機收益。當證券價格普遍達到甚至超越其內在價值,股市若長期處于高漲狀態,堅持價值投資策略的機會成本也較大。
另外,在買人證券之前的價值評估環節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來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時也不高,已有信息中,無形資產等項目的價值也難以確定,由此造成其資產價值難以判斷;另一方面,企業未來的盈利和增長更是不易預測,很多復雜和隨機的因素都會導致原先的預測結果和實際值相差極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價值投資者雖然在單個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確度卻未見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夠的安全邊際在抵消風險和獲得盈利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如此一來,一些未來成長性極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資者往往只能選擇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凈率的股票,近似達到和實現價值投資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將利潤增長率指標結合考慮,提供一個新的價值指標公式:K=增長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資回報愈大,這樣能夠兼顧分享到成長型公司的業績回報。
來自歐美、日本以及新興證券市場的實證研究表明,從長期來看,堅持價值投資方法是能夠獲得超額收益的[(JosefLakonishok和Andrei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1997);Hart和Slagter(2001);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國學者對于內地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郝愛民,2006)。價值投資的業績不僅超越純粹的技術分析投資,也明顯超越了成長投資和指數化投資。與此同時,其遭遇風險而損失的可能性卻小于成長投資,穩健性更是明顯好于對方,尤其是在熊市中,價值型投資組合能夠表現出更強的抗跌性。
篇4
論文關鍵詞:外資并購 商標 評估
外資并購是引進外資的重要形式。所謂并購是企業合并與收購的總稱,企業并購最先在英美國家實踐和提出,它泛指以取得企業的財產權和經營權為目的的合并、股票買入和經營權控制等活動。在我國,外資并購指的是外國投資者購買境內非外商投資企業股東的股權或認購境內公司增資,使該境內公司變更設立為外商投資企業,或者外國投資者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并通過該企業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且運營該資產,或外國投資者協議購買境內企業資產,并以該資產投資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運營該資產。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外資進入中國的方式有了重大改變,那就是與中國的知名品牌企業合資。外資的進入雖然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資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但外資進入中國時所采取的所謂商標戰略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品牌損失和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威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外資并購中商標價值評估狀況
商標是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或者服務的提供者為了表明自己、區別他人在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上使用的可視性標志,即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所構成的標志。外資企業愿意并購中方企業,更多看重的是中方企業的商標價值,因為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商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產品的標識,更多意義上是代表一個企業產品的質量、企業文化和在所屬行業中的影響力,更多的是在標識一個企業的商譽。特別是馳名商標的價值更是不容小覷。在外資并購中必須要對商標價值進行評估,以便交易雙方明晰商標價值,尤其是讓被并購企業清楚知道自身商標的價值。然而由于商標評估存在種種問題,以至于中方企業的商標的價值被低估甚至不作價拱手讓與合資企業。如1994年,“金雞”品牌的持有人——天津日化四廠,為了引進外資,與美國莎莉集團所屬奇偉日化公司合資組建了中美合資奇偉日用化學(天津)有限公司,當時金雞鞋油已占據中國鞋油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合資時金雞品牌卻只折價1000萬元。又如廣州餅干廠與香港一家公司合資時,將其在50年代注冊并享有盛譽的“嶺南”商標無償轉讓給合資企業使用,這都造成了中方的巨大損失。
二、商標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
外資并購的前提和難點是清產核資、界定產權和評估資產。科學準確評估商標的價值,合法公正地處置商標,有利于在并購過程中維護雙方企業的利益,推動和保障外資并購的順利實現。目前在商標價值評估中出現的突出問題表現在:
(一)缺乏有關商標評估的法律
國家工商管理局曾在1995年頒布《企業商標管理若干規定》,該規定明確規定企業轉讓商標或以商標權投資,應當委托商標評估機構進行商標評估。接著1996年又頒布了《商標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但該辦法只對商標評估機構的條件、業務范圍及評估原則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規定,而對商標價值的構成、評估的具體方法等商標評估的實質內容為予明確,操作性不強。然而這兩個規章在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被廢止。目前我國沒有一部關于商標評估的法律法規。
(二)評估機構不規范
商標等指知識產權的評估技術含量高、程序要求嚴格,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在現實中,由于對資產評估機構的設置把關不嚴,對從業人員缺乏嚴格的培訓與考核,常常出現評估結果與實際狀況差距極大的問題。
(三)評估方法不科學
按照國際慣例,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有三種,即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評估對象和評估目的不同,評估方法也不同。有些單位卻是不分對象和目的,只用一種方法或用錯了方法。由于缺乏科學的評估方法,導致在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中,標準不統一,高估低估現象嚴重。
(四)不重視對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的評估
有的中國企業在重視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卻忽略了通過自己長期經營形成的商標等知識產權,在評估時將這一部分資產價值低估甚至沒有將這一部分資產作價,造成商標流失。尤其是造成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流失時,其損失更為巨大。 三、完善外資并購中商標評估
(一)加強商標評估理論的研究
商標評估是按照一定的估價標準,采用適當的評估方法,通過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計算確定商標資產在某一評估基準日時現時價值的工作。商標價值構成比較復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比如,商標的設計、注冊、廣告宣傳等費用,商標的使用期限、侵權狀況、法律保護程度,商標的顯著性以及商標帶來的市場占有率、企業知名度和信譽,商標資產依附于有形資產發揮的作用,包括所使用產品所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行業的平均利潤率與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管理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等。④加之我國開展商標評估的時間較短,積累經驗還不夠。為了促進并實現商標評估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應當在借鑒國外商標評估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商標價值的現狀和具體實際,加強理論研究,探索影響商標價值的定性因素及定量計算方式,逐步發展一套更加科學合理和規則的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以及技術規則,通過有關政策法規的頒布與實施,建立科學合理
的商標價值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 (二)完善商標評估的相關法律法規
針對當前商標評估無法可依的狀況,應加強商標評估立法,制定商標評估的統一法律規范,詳細規定商標評估的形式、時間、表現、機構及工作人員,建立和完善商標價值評估制度。
1.關于商標評估標準和方法。在商標評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商標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并通過法律法規將其確定下來。
2.關于商標等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的法律責任。國家工商管理局曾于1996年頒布了《商標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使評估結果嚴重失實的,所在地省級工商行政管理局或者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除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處理外,視其情節予以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實際上讓商標評估機構在對商標價值評估失實時僅承擔警告、罰款的法律責任并不能起到處罰作用,也不能有效遏止此類事件的頻繁發生,并且該規章在2001年被廢止。雖然隨后國家出臺了《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和《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但是這兩個規范性法律文件并沒有規定評估機構承擔的法律責任。目前我國沒有相關法律對商標等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應承擔的責任做出任何規定。由于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對我國商標評估價值失實幾乎不承擔任何責任,如經濟責任、道德責任、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尤其是法律責任,導致背離商標實際價值的評估現象屢見不鮮。針對這一情況,在商標評估立法時要明確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法律責任。
3.關于外資并購時的商標價值評估。外資并購涉及外方企業,與企業并購時雙方都是中方企業不同,外資并購時企業商標等無形資產被低估甚至是沒有估價,會造成商標流失,造成損失,尤其是造成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流失時損失更大。因此法律要對外資并購時商標等知識產權的評估做出嚴格的規定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三)強化企業商標保護意識,重視自身商標價值評估
按照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要求,企業資產的計價是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由于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無形資產價值具有不確定性和取得成本的不可分性,使得大量無形資產不能確認和計量,即使確認入帳,但計量的成本也往往是不完整的。導致專利、商標、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在研制、開發過程中投入的費用并沒有計入無形資產成本,使帳面上反映的無形資產價值與其真實價值相差甚遠,這樣當企業發生產權變動或產權交易時,帳面無形資產價值并不能成為交易的價值基礎。所以當企業涉及資產拍賣、轉讓、企業兼并、出資、出售、聯營、股份制改造、合資、合作時,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就成為必要,以反映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⑤商標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本身具有巨大的價值。中方企業作為外資并購的目標企業,要增強商標價值評估意識,要認識到商標價值評估是必要的,以商標使用權作價出資時要同并購企業商定商標評估辦法確定商標價格,避免企業自身商標價值被低估甚至是無償轉讓。中方企業與外方企業應當商定評估機構選擇辦法,比如雙方共同選擇、委托第三方選擇等,應當選擇有資質且資質比較高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機構做出報告后,應當聘請無利害關系的獨立專家對評估報告進行審查和評估,判斷評估報告依據的資料是否充分、真實,評估方法是否科學、評估程序是否公正、合法,調整參數是否科學、合理,最終得出評估結論是否真實、可靠。
篇5
論文關鍵詞:優化設計方案控制工程造價
工程造價控制應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同時又要突出重點。工程造價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投資效益,工程造價的控制關鍵在于施工前的投資決策和設計階段,而在項目作出投資決策后,控制工程造價的關鍵就在于設計。據國外的資料分析,設計費一般只相當于建設工程全壽命費用(工程造價是全壽命費用的組成部分)的1%以下,但正是這少于1%的費用對于工程造價的影響卻占了75%以上。長期以來項目管理論文,投資者普遍忽視工程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階段的造價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造價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階段,在審核施工圖預算、工
一、通過設計招投標和設計方
工程設計招投標是指招標單位就擬建工程的設計任務招標公告,以吸收設計單位參加競爭,經招標單位審查符合投標資格的設計單位按照招標文件要求,向招標單位填報投標文件,招標單位從而擇優確定中標設計單位來完成工程設計任務的活動。通過設計招投標
設計方案競選是指由組織競選活動的單位通過報刊、信息網絡或其他媒介競選公告,吸收設計單位參加方案競選,參加競選的設計單位按照競選文件,做好方案設計和編制有關文件。通過設計方案競選,可
二、運用價值工程理論
價值工程又稱價值分析,是二十世紀四十年展起來的一門技術和經濟結合起來分析的新技術。價值工程發展到六十年代初已被公認為一種成熟而行之有效的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技術經濟方法。價值工程在工程方面的應用,主要側重于設計階段,以提高產品價值為中心,并把功能分析作為獨特的研究方法。通過功能和價值分析項目管理論文,可將技術問題與經濟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龍源期刊。一般來說,提高產品的
以橋梁為價值分析對象,說明價值工程在設計中的應用。具體步驟是:1、對橋梁進行功能定義和評價。把橋梁作為一種完整獨立的“產品”進行功能定義和評價。從通行能力、牢固耐久、建筑造型、環境影響、便于施工、便于設計等這六種功能在橋梁功能中占有的不同的地位,確定相對重要系數。2、方案創造。根據地質等其他條件,對橋梁設計提供了多種方案
不過在設計階段運用價值工程控制工程投資,并不是片面地認為工程投資越低越好,而且要把工程的功能和投資兩方面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價值工程在我國還剛剛起步,但大量事實證明,它在工程設計中對于控制項目投資,提高工程“價值”,是大有可為的,特別是隨“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總
三、設計方案的技術
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評價的目的,是采用科學方法,按照工程項目經濟效果評價原則,用一個或一組主要指標對設計方案的項目功能、造價、工期和設備、材料、人工消耗等方面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評價
設計方案優劣不僅要考慮投資時投資額的高低項目管理論文,還應考慮項目投產后的生產成本高低和經營效益,即投資效益的好壞。例如同樣是高級路面,水泥混凝土路
目前相當多的業內人士還是認為工程投資的提高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施工費率增加以及建筑材料漲價引起的,而從上論述可見由于設計原因所引起的工程投資的提高,遠遠大于前者。
作者單位:吉林省四平市公路工程定額站。
所以向來“重施工、輕設計”的傳統觀念必須克服。設計階段工程投資管理必須受到足夠重視,從而使方案的優化選擇落到實處,這樣才可以為投資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后期養護費用較瀝青路面要小,只有既考慮了建設時的投資控制,又考慮了投產后的生產成本和經營效益,以此取得的方案才是最佳的設計方案。
,從而擇優確定技術經濟效果好的設計方案。常用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有:投資回收期、凈現值法和計算費用法等。通過工程經濟理論計算投資回收期、凈現值和計算費用等經濟指標,從而確定最佳方案。
經濟評價。
承包”嘗試和推廣,價值工程會越來越宣示出它對控制項目投資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根據日本開展價值工程活動的資料,有組織的價值工程活動可降低成本30%以上。根據另一項國外資料,價值工程活動的投入產出比為1:12龍源期刊。可見價值工程在投資控制中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項目管理論文,選擇其一作為評價對象。3、求成本系數。某方案成本系數=某方案成本/各方案成本和。4、求功能評價系數。按照功能重要程度,采用10分制加權平分法。對各個方案的6項功能的滿足程度分別評定分數。5、求出價值系數并進行方案評價。按“價值系數=功能系數/成本系數”公式分別求出各方案價值系數。當價值系數=1,方案即為最佳。
價值,主要有以下5個途徑:1、功能提高,成本降低。這是最理想的途徑。2、功能不變,成本降低。3、成本不變,提高功能。4、成本略提高,帶來功能的大提高。5、功能略有下降,帶來成本大降低。必須指出,價值分析并不是單純追求降低成本,也不片面追求提高功能,而是力求正確處理好功能與成本的對立統一關系,提高它們之間的比值,研究產品功能和成本的最佳配置。
優化設計方案。
以起到:有利于多種設計方案的選擇和競爭,從中選擇最佳方案龍源期刊。有利于控制項目投資項目管理論文,中選的設計方案所做出的投資估算一般控制在競選文件規定的范圍內。能集思廣益,吸收多種方案設計的優點。
,可以起到:有利于設計多方案的選擇和競爭,從而擇優確定最佳設計方案,達到優化設計方案之目的。有利于控制建設工程投資,中標項目一般做出的投資估算能接近招標文件所確定的投資范圍內。有利于加快設計進度、提高設計質量、降低設計費用。
篇6
論文關鍵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問題,改進方式
2006年2月14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隨后又出臺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企業會計準則解釋》和《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等對新準則進行補充解釋。新準則中《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實施能夠改善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但其在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界定和核算的有關規定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含義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含義
在投資分類上,新準則引進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變了過去的按投資期限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屬性進行分類的方法。將金融資產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此種分類方法使金融資產的分類更加精細化、管理更加明確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指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類的金融資產。通常包括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投資、基金投資、債券投資等雜志網。同時,基于企業風險管理需要且有意圖將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基于資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風險管理金融論文,企業也可將某項金融資產直接指定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二)現行會計準則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交易費用應當計入初始確認金額,取得的支付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債券利息或現金股利,應作為應收項目單獨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與現金股利,計入投資收益,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并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確認與計量方面
我國準則對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認定比較明確,但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劃分認定標準比較模糊,沒有明確劃分標準,應用指南中也沒有對此問題進行明確的補充說明且可操作性較差。而且現行準則的規定主觀性很強:例如初始確認時,對某項金融資產企業管理當局可以按其持有該金融資產的目的,并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風險管理要求和投資策略,將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處理,也可將該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與基本準則不一致,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1條明確了2006年準則頒布的目的。首次在準則中單獨以一章規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彰顯了本次準則頒布的核心精神—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規定:資產負債表日金融論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并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資本公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轉回時,根據該準則第47條和第48條規定,可分為兩種情況處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股票等權益工具時,原已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而通過權益轉回,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債券等債務工具,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借記“可供出售金資產一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產減值損失”。這與基本準則相關規定相悖,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
(三)關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核算,影響會計信息可靠性原則。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如果公允價值下降是非暫時的,則按減值損失處理;如果公允價值下降是暫時的,則按公允價值變動處理。這樣的判斷標準很難讓人準確把握金融論文,給會計實務操作帶來許多麻煩雜志網。此外,無論是公允價值變動還是發生減少,我們都很難從賬面上區分相關數據;原因是會計分錄的貸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籠統、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標準的不確定性和標準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為操縱利潤。導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下降,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的改進建議:
(一)完善金融資產初始計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從金融資產初始計量方面來看,一項金融資產,往往由于管理當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劃分歸類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確認金額的差異和當期利潤的不同。我們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認定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應更加具體明確的設定分類的條件,盡量減少其自身的不確定性,使之操作性較強,減小企業管理層利用金融資產歸類調節利潤的選擇空間,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此外,發生的交易費用在初始確認時的處理應保持一致,建議初始確認的成本中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以保證資產計價的一致性,因為它也是為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金融論文,應當與其他
資產支出一樣計入成本,同時也與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納稅調整,簡化了會計核算。
(二)完善相關準則體系,提高準則的可操作性
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強、社會影響面廣泛、操作性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講解和會計準則解釋制定、頒布過程中,相關準則當事人都應一起研究,協調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證準則內容的一致性、嚴肅性和權威性,以有利于會計準則體系的有效貫徹實施。同時,《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中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賬務處理,大都是有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公允價值變動、出售這些環節的業務處理。而22號準則和相應指南、解釋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說明、解釋上,基本上沒有具體實例和具體賬務處理過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的較少,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處理文字部分說明非常簡單,缺乏詳細說明和指導并且實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議對各個易混淆的、易誤解的重點、難點問題,給出嚴格的劃分標準,準則制定相關專家們應進一步檢查并完善相關準則體系金融論文,并結合實例加強準則的可操作性、系統性雜志網。
(三) 以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為主線分別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標準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債權工具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權益工具減值轉回的規定容易使人產生誤解而且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會計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債券投資核算比較復雜。而現行22號準則將金融資產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當局的管理意圖來劃分。因此,建議可按照金融資產投資性質,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為主線分別規定其會計核算,這樣讓學習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 為區分公允價值變動和減值損失應設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按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最大的特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賬戶是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該賬戶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品種和類別,分別設置“成本”、“應計利息”“利息調整”、“公允價值變動”等進行明細核算。在資產負債表日,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時,都是通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核算。因此,為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和減值損失核算分開,建議在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時設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長期股權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那樣也應設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科目,以方便區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公允價值變動還是減值損失。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F].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F].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王玲.淺談民營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J]. 科技經濟市場,2006(10).
[4]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 人民出版社, 2008.
[5]徐晟.金融穩定性與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優化[J]. 會計研究, 2009(5).
[6]馬力.民營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 企業導報,2009(3).
[7]柳曉秋.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空間分析[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0.
[8]李錦燦.個人投資者股市投資收益分析[J]. 財會通訊,2010.
[9]李曉敏.金融資產的分類與計量問題研究[D]. 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 2010.
篇7
論文關鍵詞: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公司特征
一、引言
IPO的成功發行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公司籌集大量資金投資新項目,擴大經營規模,實現公司戰略目標,且有助于改善公司資本結構和公司治理,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上市公司募股功能的發揮,對促進上市公司快速發展金融論文,提升上市公司的社會貢獻水平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其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弊病有待解決,IPO上市公司變更募股資金投向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這是因為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時的《招股說明書》,實際上都是對投資者的一種承諾,投資者據此做出投資與否的判斷。如果投資者決定投資,就等于與上市公司簽訂以招股說明書為內容的投資合同,約定投資人出資,公司方面負責經營管理。所以IPO上市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式實際是一種違約行為,這不僅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而近年來,中國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行為越來越頻繁,其用途變更已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關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因此,本文擬在股權分置改革背景下,通過采用公司特征作為主要研究變量,對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進行了實證研究,試圖從中找出某些規律,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二、文獻綜述
國外理論界對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和深入,但是由于國外的股票市場比較健全,監管得當金融論文,幾乎沒有隨意變更IPO募集資金使用用途的現象,所以國外文獻對此的研究也很少,未發現西方關于募資投向變更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融資的資本結構、成本、融資順序等方面。但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也始于1997年后,市場上出現大量變更募集資金使用用途的現象之后。
關于國內對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客觀因素和非客觀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
2、研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變更前后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以此分析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變更是“善意”還是“惡意”以及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對公司業績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3、分析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引起的市場反應,檢驗公眾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變更的反應以及影響這種反應的因素有哪些,并對不同種類募集資金變更的顯著影響因素是否不同進行對比分析。
4、從戰略與績效的視角對我國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的多元化與變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募集資金投向的多元化程度與變更程度相關關系。
5、對上市公司面對的制度約束分析的較多,缺乏對這些制度約束的形成機制及其歷史演變進行分析。
三、研究假設
張為國、翟春燕(2005)得出了因主觀因素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的比例大于因客觀因素變更的比例。并進一步說明上市公司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現實因素所造成的。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需要改變我國“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完善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論文參考文獻格式。2005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向各上市公司及其股東、保薦機構、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下發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股權分置改革的實行使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手中的股票價值與小股東一樣伴隨著二級市場的價格波動,大小股東的利益基礎一致,這必然促使大股東關心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段特奇(2003)認為上市公司發出的募集資金變更投向公告會在證券市場上產生傳導效應金融論文,引起該公司股價下跌。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正相關。
如何防止內部人控制及大股東操縱、完善董事會的職能與結構,從而重樹投資者的信心,成為全球范圍內企業所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人們開始意識到引入獨立董事會制度以強化董事會的職能,確保董事會運作的公正、透明的必要性。從股東投資者層面來看,獨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制衡控股股東,監督經營者。獨立董事有助于保持董事會獨立性,維護所有股東利益,增加股東價值。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能為董事會提供知識、客觀性、判斷和平衡,從全體股東利益出發監督和監控公司管理層。因此,獨立董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行為的發生,我們提出下面假設:
假設二: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獨立董事比例呈負相關。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現象非常普遍。但在所有發生變更的行業中,以傳統制造業所占比例最大,這是由于傳統制造業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和微利狀態,該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較低,如果把募集的資金用于主業金融論文,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會很小,受高額利潤的驅使,這就使得這些上市公司紛紛放棄原來擬投資項目,而改投其他收益率更高的項目或轉向非實業投資領域以期獲得高利潤。而對于新興行業來說本身主營業務具有很好的前景,公司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沒有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的動機。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假設:
假設三: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行業具有相關性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募集資金變更實際上是對IPO公司《招股說明書》中可行性項目的否定,這是上市公司投資決策的失誤,從實質上反映了我國上市公司普遍沒有建立起細致有效的投資決策程序和規范。但這種規范化的決策程序的建立與公司規模是具有相關性的,我們知道公司規模越大,其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也會有科學的規范投資決策機制為其提供支持,對可行性項目的論證相應的較充分。另外,公司規模越大,其受到各項監管也越多,所以不會輕易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四: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公司規模呈負相關。
如果上市公司負債較多金融論文,很可能會盲目的拼湊一些項目,來解決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募集資金到手后,又找各種理由來說明原來的項目效益差,另外的項目好等來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同時,債較多、財務狀況較惡劣的公司在遇到其他投資項目或是應對公司發展的其他需要時,沒有其他渠道獲得資金,只好使用募集來的資金。也就是說為了“圈錢”欺騙廣大投資者。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五:IPO募集資金投向變更與公司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
從以上假設定義本文的變量,如下表:
變量定義
變量
代碼
變量說明
預計符號
因變量
1
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
0
沒有發生募集資金投向變更
解
釋
變
量
FS
變更年末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
DS
變更年末獨立董事比例
―
INS
傳統行業為1,新興行業為0
LnTA
變更年末資產總額對數
―
DA
篇8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EVA),價值創造,杜邦分析,平衡記分卡
一、引言
EVA是經濟增加值(economice value added)的英文縮寫。它的原型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EVA的產生并不是一項全新的創造,它吸收了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 )概念的“合理內核”。剩余收益是一種專門用于評價企業各業務部門業績的財務指標。論文格式。剩余收益的定義為息前稅后利潤減去投資資本的成本,這種資本成本是企業作為投資者的最小可接受報酬。EVA概念從不同角度擴展了剩余收益評價方法,其核心理念是資本回報與資本成本的差額。這一理念強調對資本成本包括股權成本的扣除,是以股東價值為核心且符合經濟現實的理念,與傳統的會計利潤指標相比,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作為現代公司的一種理財理念,其理論淵源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默頓·米勒和弗蘭科·莫迪利安尼1958年至1961年發表的一系列關于公司價值的經濟模型的論文。而首先引入定義,并將其作為公司管理評價工具加以發展和推廣的是美國 Stern stewart & Co財務管理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喬爾·斯特恩赫、G·貝內特·斯圖爾特。EVA的計算公式是:
EVA=NOPAT-資本費用
NOPAT=EBIT-稅金
EBIT=凈銷售收入-經營費用
這里,EBIT指息稅前收入,NOPAT指息前稅后利潤另外,資本費用=投資資本×資本成本。計算簡便,但其包含的財務信息卻相當完整。若EVA為正表明公司資產使用效率高,公司價值增加若為零,說明公司盈利只能滿足債權人和投資者預期獲得的最低報酬若小于零,即使會計報表上的凈利潤為正值,也表明公司經營狀況不理想,公司價值在減少,股東的財富受到侵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EVA引起了企業界和學術屆的廣泛關注。在眾多國際性大公司中,正取代傳統會計業績評價指標,成為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標準(Make lanen ,1998)。EVA不僅可以準確衡量企業獲得的實際營運收益,而且在幫助企業管理者經營資產等方面也成效顯著。一些發展良好的大公司把它們的成就歸因于采用了作為企業評價指標(Brigham,1999)。發達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將公司是否采用EVA指標,作為預測未來業績、評估公司價值的重要依據。
二、EVA與價值創造的關系
根據有關學者的推導EVA與價值之間的關系清晰明確:
即市場價值可以表示為投資資本與未來EVA的現值之和。未來的EVA來源于兩方面:以獲得的業績水平的持續性以及EVA的增長。當投資資本加上當前資本化的EVA時,就得到公司的當前經營價值(COV),當資本市場預期值EVA保持在公司近幾年所取得的水平上時,COV就是公司的市場價值。資本化的當前EVA值就是當前EVA除以資本成本。資本化的EVA增長值稱為未來增長價值(FGV)。
所以:
市場價值=當前經營價值(COV)+未來增長價值(FGV)
=投資資本+當前EVA的資本化價值+未來增長價值(FGV)
=投資資本+當前EVA的資本化價值+資本化的預期EVA增長值
可見,公司的價值受其現今的表現和未來因其內涵和競爭位置帶來的價值兩部分決定。在新經濟條件下,公司中的FGV一般在總市值中占很高的比例,公司的決策不僅要重視當前的EVA利潤,更要重視那些尚未顯示其未來產生巨大利潤潛力的因素。
三、EVA進行價值創造的基本方式
從目前實施EVA管理的眾多案例可以看出,實施EVA的建議通常由首席財務(CFO)提出,從董事會或CEO開始,僅在公司的戰略層運轉。如何在戰略層以下推行管理,以利用全體員工的價值創造潛力,而不僅僅是高層管理者的價值創造潛力。這就需要借助“價值驅動要素”的力量。
為了提高企業的整體EVA水平,部門經理必須找出影響EVA的關鍵因素,并了解哪個因素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直接影響的。把EVA分解成一個個比它本身更容易在公司較低層面上加以衡量的組成部分,這些組成部分就是價值驅動要素。與EVA本身相比它有兩個長處:一是在一些部門中可以精確衡量,二是與部門管理者的職責對應的更加緊密。挑選EVA的組成部分雖然有助于恢復EVA在公司較低層次中使用的功能,但是,它卻忽略了價值創造行為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價值導向型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未來EVA的現值。這意味著不但要激勵管理者提高當年的EVA,還要鼓勵他們實施能提高未來階段EVA的措施。否則,管理者會把目光集中在短期目標上,而忽略了長期業績的驅動要素。為了幫助管理者明白當年的那些行動可能增加未來的EVA,還需要一套未來的先導指標,這些指標不是EVA的組成部分。因此,價值驅動要素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EVA的組成部分,可以稱為“財務性驅動要素”一種是反映的先導指標,可以稱為“非財務性驅動要素”。
(一) EVA與杜邦分析
EVA=(RONA-WACC)×投資資本 (1)
杜邦分析框架含有對RONA的漸進式的分解,使人們深刻觀察到的來源。
RONA=NOPAT/銷售額×銷售額/平均總資產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2)
(WACC 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RONA 為總資產收益率;NOPAT 為稅后凈經營利潤)
從公式(1)我們可以看出只要企業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就會增加,就會促進價值的創造
1. 提高現有資本的回報水平
如果WACC和投資資本不變,RONA增加,則EVA增加。當企業實現競爭優勢時,RONA會超過WACC,并會為股東創造價值。這種競爭優勢可以表現在技術或費用的領先上,也可以表現在公司股票的知名度上。然而在競爭的市場上,超額回報的存在會引起新的競爭,各種創新都會被復制,超額回報很快會消失,這種規律對世界級的大型企業也是如此。此后關鍵的問題是能否維持高水平的RONA。
2.保持有效增長
當某一投資預期會帶來比WACC更大的收益時,價值則會產生。如果預測到一個增長戰略會減少RONA,但只要它的增量RONA超過WACC,價值仍會產生。正如沃倫·巴菲特、羅伯托·哥祖塔等幾位價值創造神化的主角經常說的格言價值創造的核心在于使市場價值增長得比資本快。
3. 降低資本成本(WACC)
WACC的降低會給價值創造帶來與RONA同比上漲一樣的結果。凡是提高超額利潤幅度的行為或戰略,都可以為股東創造價值。
根據公式(2),我們可以把RONA 進行分解,分解成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再進一步的可以對利潤率分解,把費用成分計算成銷售額的百分比,這些費用成分包括已售商品、銷售和管理費用、稅額、折舊和人工費用等。論文格式。也可以對總資產周轉率進行分解,分解成固定資產周轉率、運營資本效率、存貨周轉期和應收賬款周轉期等。這些指標主要是財務性驅動要素。
(二)EVA與平衡記分卡
市場價值=當前經營價值(COV)+未來增長價值(FGV)
在有些具有突出成長機會的公司里,未來增長價值占公司整個價值的90%以上的情況并不罕見。所以,對公司經理而言,在其業績衡量系統中標出推動未來增長的因素很重要。否則,他們就會冒著巨大風險,將公司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會為股東帶來價值的活動上。論文格式。而預測未來EVA的最佳指標不僅僅是當年的EVA。例如,比起公司今年度的EVA來說,顧客滿意度可以更好的預測公司所擁有的在未來創造更高EVA的能力。
平衡計分卡從公司戰略與業績評價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認為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有顧客、內部經營、學習與成長和財務四個方面,因此業績評價也應以上述四個方面為基礎。雖然人們在設計平衡記分卡時并沒有考慮EVA,但實踐證明這個框架與EVA是高度互補的。
如圖所示:
通過圖示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的價值創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營戰略,另外是競爭戰略。在經營戰略中,主要包括了內部經營和財務兩給方面,本文已在前面論述。下面主要闡述競爭戰略:
首先,客戶關系管理(CRM),是正在興起的一種旨在健全、改善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的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統。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Romano 的觀點: CRM就是“吸引并保持有經濟價值的客戶,驅除并消除缺乏經濟價值的客戶”。CRM是一個經營戰略,該戰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將企業的客戶資料整理出來, 為企業提供一種全面、可靠而完整的認識,從而使客戶與企業間所有的過程和互動能夠有助于維系和拓展這種互利關系。面對競爭激烈、變化多端的市場,怎樣發現、吸引、留住客戶成為企業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其目的就是通過為客戶提供超越競爭對手的服務,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
其次,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這是企業利潤生成的基本要件。在產品/服務選擇上,主要解決:企業提供服務的種類,企業提供的服務是否具有個性化,服務質量的選擇,時間或速度的選擇,還有價格的選擇等方面。
再次,培養企業的核心人才。企業的核心人才既是企業的核心資源又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載體,它在企業的價值創造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核心人才主要包括企業家和核心員工。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有自己的核心人才、并不斷創新與學習,才能自如地應對內外環境的挑戰,茁壯成長并立于不敗之地。
四、結論
企業經營的目標就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而驅動企業價值增值的因素可以分為“財務性驅動要素”和“非財務性驅動要素”。本文在論述財務性驅動要素的時候試圖把EVA與杜邦分析體系聯系起來,本文在論述“非財務性驅動要素”時試圖把EVA與平衡記分卡相聯系。以便使三種管理模式相互交溶、相互補充。這種結合不僅使外部評估者明確企業價值生成的動因,也使內部價值創造者明確外部是如何評價企業價值的。這種價值管理理念的變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也是企業理財活動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谷祺、于東智 EVA財務管理系統的理論分析 會計研究,2000(11):31-36
[2]劉淑蓮 企業價值評估與價值創造研究 會計研究,2004(9):67-71
[3]張純 論新經濟時代的效用性 會計研究,2003(4):19-22
篇9
學生:xx
xx工業大學會計學院
一,課題來源及類型
2,課題類型:
二,課題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情況,本課題特點眾所周知,會計信息是經濟決策的基礎.投資者和債權人可以根據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決定其投資和信貸活動,并進而影響到公司的股價表現和資金成本,保證資金向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流動,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經營活動,相關的決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礎,資源分配的效率就無法得到保證,必然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同時,會計信息還直接參與價值分配活動,如不同會計政策的選用,將直接影響到當期的盈利水平和相應的股利分配.可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會計信息的披露正確與否,充分與否無論是對公司本身而言,還是對投資者,債權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過程及結果,向有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的信息,以便進行科學決策.
隨著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斷發展,股市的國際化,規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國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從無到有,已經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對維護股市秩序,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起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上市公司的出現與發展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是比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深入揭示會計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尋找治理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對策,研究會計信息披露的展趨勢,以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仍然是需要我們認真探討的一個問題.
社會各界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有著廣泛的需求和強烈的依賴,所有的信息用戶對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但會計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著許多缺陷.這些缺陷的存在,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對各方面(對公司本身,投資者,債權人等等)的影響,指出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對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過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中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進完善之處來預測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本文的重點在于通過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與研究,指出其缺陷與不足,從而做出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預測.
本文的難點在于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來預測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
四,課題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
市場調研法,比較分析法,歸納總結法
五,課題的研究進度(標題宋體小四號加粗, 內容小四宋體,1.5倍行距)
打算用五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論文的大體模式.用三周的時 間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時間加以修改,補充,最終定稿.
·開題報告范文 ·英語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交論文提綱:2005年 月 日
交論文初稿:2005年 月 日
交論文定稿:2005年 月 日
論文裝訂: 2005年 月 日
篇10
【摘要】“余額寶”作為一種新興的第三方貸款銷售平臺,剛剛出現就對我國的金融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網絡化的 21 世紀,投資網絡化也將必然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在網絡方面的創新,也對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人應當順應網絡化發展趨勢,彌補我國法律在網絡投資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僅從經濟法簡論之。
【關鍵詞】余額寶,證券投資,法律,網絡化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額寶正式推出“余額寶”這一業務,余額寶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內,既可以隨時用于余額寶消費、付款等支出,同時也能夠購買貨幣貸款投資收益,獲得增值。余額寶的操作流程并不復雜。用戶將自己余額寶中的資金轉入余額寶用戶,后者中的資金平時用于投資金融產品,而當用戶需要用錢時,可直接從余額寶用戶提取。
余額寶實際上是將貸款機構的貸款直銷系統內置到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的過程中,余額寶和貸款機構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貸款開戶、貸款購買等過程。而目前僅有天弘貸款“增利寶”一家貸款機構作為余額寶的對接貸款機構。
用戶存在余額寶的投資所獲取的利益并非是銀行利息,而是投資貨幣貸款的收益,銀行利息至少在國內是無風險的,而投資貨幣貸款盡管投資風險極小,但并不屬于無風險投資。貸款機構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貸款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投資的情況,而貸款手中所持流動性資產又不敷支出時,曾在 2006 年就出現過這種現象,這將是對貨幣市場貸款重要一擊。貨幣市場貸款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這種情況在 2006 年就曾出現過。
T + 0 交易適用于用戶的不固定性,同時余額寶可以給用戶貸款,使用戶可以用此筆錢投資、消費,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使用余額寶。以前對于現金的管理一直以傳統貨幣獨占鰲頭,但是因為傳統貨幣不夠方便,在 2012 年,貸款機構就要用投資者擁有或借用的資金來替客戶先墊付資金,此時是最早的 T +0 產品的贖回過程。
雖然省略了傳統貨幣帶來的不便捷,但如果銷售量增加,對于中小型的貸款機構的資金流動量是重大壓力,此時需要貸款機構提出高效的營銷方式來度過難關,不論是哪里信用體系沒有 100%完善的,雖然淘寶推出天貓利用成交數建立信任度,但是對于信用體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譜的,信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來,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小額價值、數量較少的商品后由作為第三方的直接余額寶墊付,操作流程簡單、方便,快捷。而增利寶則是作為一種貨幣貸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直接被消費者購買。
相對于用余額寶購買商品只能在網絡上進行的局限性,用戶將資金存放于銀行零風險,以及購買商品的平臺不受約束。由此而來,更多的人信賴有實力的貸款機構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貸款機構,大型貸款機構介紹的產品也更受歡迎。
證券投資貸款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貸款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貸款托管人托管,由貸款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炒股、債券等金融手段投資。人們平常所說的貸款主要就是指證券投資貸款,它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投資者通過購買貸款的方式來間接投資于證券市場。
證券投資貸款的設立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通過發行貸款股份成立投資貸款機構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機構型貸款; 二是由貸款管理人、貸款托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貸款契約設立,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契約型貸款。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證券投資貸款基本都是契約型貸款。
隨著網絡在社會應用中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眾化的工具,網絡也逐漸深入到金融行業中,銀行銷售的產品也將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上,其中也包含貸款。銀行以往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儲戶的存入銀行的錢來獲得利息差額,像余額寶這樣的新式業務漸漸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響老百姓傳統的投資、理財理念,雖然現在這種新的網絡貸款形式沒有像銀行的存蓄業務一樣被大眾完全接受,但是作為網絡的金融界勢必會對傳統的商業銀行造成嚴重沖突,同時網路上的金融行業一定有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必將成為金融 IT 及大數據挖掘機構的新寵兒。
雖然我國在證券方面法律不斷加強如《證券法》、《證券投資貸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但是依然不及貸款業法律。liuxue86.com
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依然不夠完善,沒有以此為主導的相關法律法規,甚至連較為相配套完善的規范性文件都沒有,沒有一套完善的證券投資貸款法案,對于在貸款中產生的問題,政府即使參與進去監管,但是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難有效擔任起監管的重任,監管的操作性差,監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國外的證券投資貸款具有延續性,法律法規相對健全,而我國到現在為止,監管貸款行業的機構如中國證券業協會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為主,沒有行政處罰的權利,一次監管的力度一定會受影響。
目前,我國網絡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制度還處于空白狀態。我國2012 年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貸款法》,及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部門規章均未出現與證券投資網絡化相關的條文,這也讓目前的網絡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缺乏相關保障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投資現狀。
這要求有關國家權力機構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章的制訂,彌補我國法律在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盡量規避法律的滯后性。從而,為調控證券投資網絡化中出現的各種法律關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撐。同時,我們也應當完備相關執行、監督體系,確保相關法律得以準確適用、實施。
余額寶的一經投入市場,便以驚人的迅猛速度發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未來網絡證券投資貸款將會為我國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我國金融界發展創新的同時,法律應當與時俱進,跟進時代的發展步伐,適應社會的廣泛需求。
參考文獻:
[1] 歐麗君,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評價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2] 王怡,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大智,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