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成本分析范文
時間:2023-03-17 01:1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質量成本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EVA) 過程價值分析(PVA) 成本作業庫 質量成本分析
現有的財務處理方法側重點是已發生質量成本的分配,而我們所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好的發現質量成本來源和體現他們的經濟增值。本文研究了一種基于PVA與EVA的質量成本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并且比傳統質量成本分析方法更加突出了質量成本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可以彌補ABC法在實踐中可能扭曲產品質量成本的缺陷。
1.質量資本成本
資本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它不僅是企業的投資者對投入企業的資本所要求的收益率,還是投資本項目的機會成本。對于企業來講,資本成本是評價投資項目、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重要標準。質量資本成本是資本成本中的一部分,即為提高產品質量而付出的代價。在本文中,筆者認為質量成本由經營資源成本和質量資本成本組成。
2.傳統ABC及局限性
2.1 ABC法的基本原理
ABC法是通過對每一種產品所消耗的各個種類和數量的作業進行鑒別來提供準確可靠成本信息的一種計算方法[1]。它以作業為中心,首先通過對作業成本的歸集、計量,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然后確定一個成本動因率,將資源耗費按消耗成本動因量的情況直接追溯到某種產品,由此得出最終的產品成本。
2.2 ABC法的局限性
ABC法具有以下局限性[2-3]:
(1) 在作業成本庫定義方面沒有與實際生產過程相關聯
大多數的ABC法是從現有相關作業的文獻來給作業下定義的,并不是通過分析生產的過程來定義。這可能導致在理論上作業與質量成本存在邏輯關系,但在實踐中卻不存在任何關系。
(2) 在動因的定義和選擇方面沒有明確與質量成本分配原因的區分
通常,產生作業的根本原因與用來分配質量成本到產品的作業動因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但在開始分析過程時,鑒別質量成本產生的真正原因是重中之重,因此這種區分是十分必要的。
(3) 在增值與非增值定義方面沒有突出它們的本質區別
很多有關ABC法的文獻中沒有闡明增值與非增值作業的本質區別。本文主要是PVA與EVA結合從資源消耗成本和資金占用成本等方面來闡釋質量成本對象創造的經濟價值。
3.EVA與PVA原理
3.1 EVA的基本原理
EVA為經濟增加值的英文名稱縮寫,是全面衡量企業價值創造的一個指標。可簡單的定義為在扣除資本成本之后剩余的稅后凈營運利潤,即經濟學家長期所說的“剩余收入”或“經濟利潤”,其本質屬于經濟利潤而不是傳統的會計利潤[4]。
EVA的計算公式如下[5]:
EVA=NOPAT-WACC×TC=NOPAT-C
其中,NOPAT為稅后凈營業利潤;WACC為企業的加權平均質量資本成本率;TC為企業投入的全部資本;C為質量資本成本。
3.2 PVA
PVA是一種關注作業,降低質量成本和改進過程的理論方法體系。其主要通過定義整個生產過程中資源耗費和質量成本產生的根本原因來計量質量成本。它以過程中消耗資源時產生的質量成本為前提,強調系統整體業績而不是單項業績的最大化[6]。
4.基于PVA與EVA的質量成本分析
基于PVA與EVA的質量成本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
(1) 收集整理公司關于質量成本的財務信息,獲得財務報表。根據報表得出質量資本成本、質量資本成本與經營費用的比重、及質量資本成本與總成本的比重。
(2)根據分析質量作業的資源費用、制造費用和資本成本及公司的實際情況確定質量成本作業庫。
(3) 分配經營資源成本與質量資本成本。其中,產品經營資源成本主要包括質量改進費、質量評審費、質量培訓費、試驗檢驗費、設備維護修理費、生產設備折舊費、內外部報廢處理費、停工損失費、索賠費、折價費等。
首先,采用作業—資本相關性分析(ACD)模型分析各作業庫與資本項目的對應關系。
其次,將資本成本按平時經驗所得數據分配到作業庫中去。
最后,計算出質量成本的分配,即經營資源成本與質量資本成本的分配與產品的經濟增加值。
(4)利用PVA將質量成本分配到產品各階段的生產過程中。
其中,成本動因費率是操作站每階段生產過程在每一作業庫的成本動因數量占該作業庫質成本動因總量的比值,公式:
rij=
(i=1,2;j=1,2,...,8)
且dj=d1j+d2j;r1j+r2j=1
式中,rij為成本動因費率;dij為第i個生產過程在第j個質量成本作業庫中的動因數量;dj為j質量作業成本庫的動因總量
產品每個生產過程的質量成本Ci計算公式:
Ci=cj·rij
式中,Ci為每個生產過程的質量成本;cj為8個作業庫的質量成本
(5) 根據增值和非增值成本報告進行質量成本分析。
5.結論
基于PVA與EVA的質量成本分析在質量成本分配上的優勢,不僅表現在考慮了經營資源費用的分配,還表現在考慮了質量資本成本的分配,從而彌補了傳統作業成本法忽略質量資本成本分配的不足。PVA與EVA融合的方法能夠像作業成本管理一樣進行業績評價,對生產過程中質量成本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影響質量成本的各種主要因素。同時還能夠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去,通過企業經濟增加值的變化,為實現股東利益或企業價值最大化提供決策支持。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復雜生產過程基于數據的優化調度理論與方法及其在冶金工業中的應用研究”(61034003)。
參考文獻:
[1]趙賀春,謝蛟.作業成本法的原理與應用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0(7):54.
[2]張嬈.作業成本法的利弊分析—兼論ABC發在我國的應用[J].東北財經大學,2002(4):78-80.
[3]黃珍文.作業成本法的影響及其應用[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19-21.
[4]李榮融,李壽生等編.企業價值創造之路—經濟增加值業績考核操作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篇2
,我國建筑業經過多年的整頓和努力,特別是大中型在建設質量經驗和海外質量管理的科學與技術方面,已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現階段尚有不少施工企業在建設質量中總存在重大矛盾,重視了建筑產品質量,則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強了成本控制則使產品質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業甚至尚未進行質量成本核算。這主要是對質量成本的認識不足,對質量成本計劃、控制、核算、等和方法尚未掌握的緣故。盡管在建筑產品中質量成本占總造價5%左右, 但建筑業還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質量成本核算體系,許多施工企業仍處在摸索階段。因此有必要從和實踐的結合上就質量成本的核算與分析作一些闡述和探討。
1、質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所謂質量成本是指為保證和提供建筑產品質量而進行的質量管理活動所花費的費用。或者說與質量管理職能管理有關的成本。
質量成本由內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四部分組成。
內部故障成本即為使建筑材料經過合理技術組合形成建筑產品過程中發生的一切費用。其內容包括:
(1) 施工質量成本:指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所引起的缺陷和為處理缺陷而發生的費用。 其內容包括:
A.分部分項廢品損失;
B.返修品工、料費和復檢費用;
C.停工損失;
D.事故分析處理費用等(2) 建后服務成本:指業主在建筑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現質量缺陷而產生的一切費用。其內容包括:
A.由于建筑產品安全性能或質量責任分歧造成的訴訟費;
B.由于建筑產品質量問題造成業主損失而支付的賠償費;
C.在質量保證期內的修理費;
D.事故分析費等。
外部故障成本即為建筑產品所配套的機、電、水、管、消防、空調、通風、門窗、燃氣、通訊、樓宇控制系統等設備在保證建筑產品安全性能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其內容包括:
A.訴訟費用;
B.賠償費用;
C.維修費用;
D.事故分析費用;
E.保險費等。
預防成本為使建筑產品故障減少到最少而發生的一切費用。其內容包括:
(l) 質量計劃工作費用:指企業為制定質量計劃而發生的人員工資、文件費和辦公費等。
(2) 質量控制管理費用:指質保人員工資費、資料費以及控制設備的核準、維修費用和材料消耗費用等。
(3) 質量情報工作費用:指質量信息人員工資費、信息費、信息跟蹤費、資料費等。
(4) 質量、培訓、獎勵費用:指教員和學員工資費、講課費、資料費、學員外出培訓學費、租用場所和設施費,以及質量獎勵等費用。
(5) 設計更改費用:指企業為施工項目發生設計變更和受監理工程師指令更改造成的原實施方案、防止質量事故、試驗計劃等一系列變更而發生的有關人員工資費用以及資料費和會議經費等。
(6) 質量公關費用:指企業為施工項目質量接受第三方及業主的評審(比)或竣工交驗、進度檢驗等原因進行公關活動所產生的人員招待費、禮金(品)費用等。
(7) 處罰費用:因違反國家及地方規章管理規定而發生的罰款。
鑒定成本建筑產品是綜合性強且要求高的產品,每個分部分項必須經檢驗合格方能轉入下道工序繼續施工,所以建筑產品的鑒定產品是指原材料進場檢驗、各分部分項和建筑產品全面完工后的驗收和為進行質量鑒定而發生的一切費用,其內容包括:
(l) 原材料和外購件檢驗費用:指企業對所使用的材料和外購件進行檢查、試驗所發生的費用。
(2) 施工過程中的檢驗費用:指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對各分部分項質量進行驗收時所發生的人工費用和材料消耗費用。
(3) 工程移交費用:指建筑產品移交業主使用前進行性能檢測和系統試驗所發生的一切費用。
一般說來,內部故障成本占總成本的25%,外部故障成本占總成本的25%,預防成本占總成本的10%左右,鑒定成本占總成本的40%。
質量成本理論模型
施工企業在承包建設項目施工的過程中,要根據《規范》及業主要求以較少的質量保證活動經費取得較高的質量水平,根據經營目的確定適合的質量水平,這是市場經濟準則的需要,并非建筑產品質量越高越好。在滿足《規范》的條件下,建筑產品有效性能的提高,意味著成本的上升,經濟效能的降低。所以,我們要找出質量水平和質量成本之間的最佳平衡值。
質量成本核算原則
質量成本核算是化管理的產物,也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技術監督局1991—12—29,1992—10—01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質量成本管理導則》為企業開展質量成本核算提供了法規和政策依據。各企業要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企業質量成本核算辦法》,以反映實際質量成本的消耗情況和制定改進措施。
質量成本核算方法基本與成本核算相同。財務部門根據憑證和質量成本記帳憑證簿有關資料,建立質量成本臺帳,逐月進行匯總,并將匯總報告告訴質量管理部門和統計部門,以便使他們了解質量保證活動資金的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
(一)進行有效的質量成本核算必須本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質量成本屬于質量管理范疇,其核算的組織原則應是:由質量管理部門牽頭,分級管理,財務部門具體核算出綜合反映質量成本的最終結果,在核算過程中,質量管理部門必須根據本企業具體情況不斷地調整部門之間的分工, 修訂《企業質量成本管理辦法》,使部門之間的聯系更加合理,管理更加科學。
質量成本核算、數據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其原始憑證和報表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歸集和整理,唯有那些精心收集,準確無誤地數據才能產生有效可靠的信息。
確立質量成本經濟性的思想原則,為了使建筑產品既滿足《規范》和業主的需要,又能使質量成本最低,這就需要選定最佳質量水平,即考慮成本與質量保證值之間的最佳平衡。降低質量成本并不意味著降低對建筑產品的要求。
嚴格報告質量成本責任制,使各部門和個人的責任進一步明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職責,辦事有標準,從而便于對質量的考核。
質量成本統計核算
施工的建筑產品特點是品種多、批量小、周期長、協作配套廣、原材料消耗多、資金占用高。由于這些特點,使得質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與其它行業比有所差異。施工企業一般應以單項工程進行質量成本歸集。這樣便于核算和。
施工企業在進行質量成本核算前,首先應根據本企業資料和建筑產品結構編制質量成本計劃,確定質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質量成本項目進行分解,在內部成本、外部成本、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中,故障成本(內部故障成本與外部故障成本合并)占總質量成本的比重最大,其中施工質量成本發生額更為突出,所以施工企業要重點抓好內部故障成本的統計、核算和分析工作。下面就質量成本的統計核算內容簡述如下:
施工質量成本項目部根據各班組實際發生的質量成本原始憑單,逐月進行統計匯總,并加蓋“質量成本”印章,統計表由質量保證部進行核證,項目統計明細表。
項目部統計表原則上按單項工程進行統計,這樣便于歸集和可比建筑產品質量成本降低率。建后服務成本施工企業建后質量服務成本發生一般較少,如該成本呈上升趨勢,那將會嚴重企業信譽,影響已經取得的經營市場,所以,施工必須密切注意建后質量服務成本的動向。
建后質量服務成本統計明細表年月
建后質量服務成本一般由經營部門或建后服務部門統計。外部損失成本施工企業外部損失成本不是每月都發生的,但如果外部損失成本呈上升趨勢,那將會嚴重影響施工企業信譽,影響你開拓市場。所以,施工企業要必須密切注意外部損失成本的發展動向。
外部損失成本一般由設備材料部、經營部統計。
預防成本在一般情況下預防成本只占質量總成本的10%左右,它與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屬于不可避免成本。盡管發生額較小,但對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發生額的控制卻能夠起到積極作用。預防成本由質量保證部、工程技術部、經營部逐月統計。
鑒定成本鑒定成本一般由質量保證部和工程技術部統計。
質量成本報告各項目部和有關部門根據原始資料填寫了以上報告后,財務部據此進行核算統計,并匯總填寫當月質量成本總報表。
質量成本分析
質量成本分析是質量核算的深入,也是質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環。通過質量成本分析可得到必要的信息,從而為調整、確定質量成本中各項費用的投入,達到既定質量目標提供可靠依據。
質量成本分析,即根據質量成本核算的資料進行歸納,比較和分析,共包括四個分析內容:
1、質量成本總額的構成內容分析:
2、質量成本總額的構成比例分析:
3、質量成本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分析:
4、質量成本占預算成本的比例分析:
上述分析內容,可在一張質量成本分析表中反映,舉例說明如下:玉蘭寶都大廈,框架22層, 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該工程預算成本44175000元,發生實際成本38967650元,其中質量成本1156155元。
從資料看,質量成本總額占預算成本2.62%, 比一般工程的降低水平還要高,特別是內部故障成本的比例(占預算成本0.34%,占質量成本總額12.8%)更為突出,但是,預防成本要占預算成本的1.75%,占質量成本總額66.94%,說明在質量管理上采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致使返工損失、返修損失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停工明顯減少。當然從資料看,站在質量成本管理的角度上,還有質量公關費用、停工損失、質量過剩支出、專業分包損失費、劣質材料設備額外支出五大費表現偏高,其費用累計百分比為19.67%,對其還不可忽視,必須進一步深化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使成本降低到計劃指標控制范圍以內。
資料,對影響質量成本較大的關鍵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質量成本控制。質量成本控制。為了便于比較,除核算分析質量成本各項費用發生額外,還要計算質量指數。所謂指數,就是質量與某種基數之比。指數是一種尺度,長期計算下去,能夠從整體上看出質量成本的發展動向和趨勢。比較基數要視行業和各施工企業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建筑業常用的基數有:
1.直接施工人工小時;
2.直接施工人工成本;
3.產值;
篇3
摘 要:質量成本控制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XYZ公司的實際案例,提出針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質量成本核算體系。利用這個質量成本核算體系,我們可以對該企業質量成本的信息進行科學的收集和分類,再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質量成本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形成完整的質量成本會計報告,為質量成本的控制和優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質量成本質量成本會計體系建筑業
近年來建筑工程質量事故頻繁出現,這些事故的頻繁連續發生及釀成的惡果,無不令人震驚,也反映了工程項目質量問題的嚴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視。看似提高工程施工的質量刻不容緩,但是,一味地追求質量而不計代價是不現實的。質量差給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浪費;同樣,超過實際需要不計成本地生產過高質量,也是極大的損失和浪費職稱論文。
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對開展質量成本控制有很強的認同感,這使得在建筑行業中推行質量成本管理與控制有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現有理論的缺陷性,在實際推行中還是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問題,最終導致了管理成效不顯著。
一、XYZ公司質量成本控制方案研究
XYZ公司是由山東省建設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山東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組成的具有國家房屋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鋼結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園林古建筑一級資質,集房地產開發、建筑科研、建筑裝飾、鋼結構制作安裝、速成墻安裝、工程技術咨詢等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
通過對XYZ公司實地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很容易發現,盡管XYZ公司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已經開展了質量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其質量成本管理工作有著自身的特點,企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如:事后檢驗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失,成本太大;與質量成本管理工作相關的部門職責不明確;高層管理者忽視質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質量的重要性沒有滲透到基層工作人員當中去,質量意識不強;現有管理體系不健全。
綜上所述,公司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管理方案還是問題的焦點,這在結果上集中表現為現有體系沒能發揮有效的功能。這些缺陷之間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彼此之間又有著互為依存的甚至是互為因果的關系,這不僅是XYZ公司目前在質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核心問題,也是該行業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下面的章節中,筆者將在結合XYZ公司自身的特點的基礎上,論述如何正確的實現公司質量成本源歸集,如何合理的建立公司的質量成本核算體系以及科學的應用質量損失成本的分析方法。
XYZ公司質量成本科目的設置 XYZ公司建筑施工質量成本可通過設置以下會計科目進行核算:一級科目質量成本,并下設4個三級級明細科目,即預防成本、內部損失成本、鑒定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各三級賬戶應根據實際支付的具體內容設置四級明細目,以便反映實際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
由此可以看出,XYZ公司的質量成本中,預防成本及鑒定成本各占10%左右,而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各占了37%和43%,因此初步結論是:降低質量成本必須從降低內外部損失成本,加大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的投入。
2009年XYZ公司質量成本主要構成是質量損失成本。下面。分別對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項目進行分析。
從上可以看出,XYZ公司內部損失成本幾乎全部由內部返工損失和內部返修損失構成。其中內部返修成本占有絕大部分。根據ABC理論知。如果將內部返修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質量成本控制的優化將有很大的改觀。筆者給出以下建議:
/既要注重工程施工的質量,也要注意控制質量成本。提高質量水平不應該是以高的內部損失成本來實現的。內部返修成本如此之大,這是對不合格施工程序因返工重做而發生的費用。如由于工程質量不合格進行返工修復而發生的人工、材料、構件、機械等費用,這些費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2009年XYZ公司停工損失費為0,停工損失指由于各種內部的責任或外部的責任而引起的機械、設備閑置而造成的損失。如起重機發生故障造成停工是內部責任。2009年XYZ公司的內部損失成本結構不科學,加固成本、質量故障分析處理成本、材料降級處理損失的數額都很小。由此可以看出,2009XYZ公司沒有重視質量成本的分析和處理工作。在一味地犧牲質量成本來實現建筑施工項目質量成本的提高。
可以看出,2009年XYZ公司外部損失成本主要構成有為外部停工損失和外部返修損失。這兩者之和超過外部返修損失成本的80%,由此可知要想降低外部損失成本,主要對象是外部停工損失。外部停工損失主要因機械利用率低引起的,因此,應聯系項目實際,從管理組織機械施工,提高機械利用率著手,努力減少外部停工損失。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XYZ公司的質量成本結構很不合理,要加大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的投入,以及今后控制的重點要放在對內部返工損失成本控制上。然而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的投入量的多少,以及各成本比重多少是比較合適的等問題的解決,需要借助質量成本優化分析的手段。此外,公司應該重視對基層施工人員的培訓,只有通過培訓,才能提高他們的技術和質量意識,從而從根本上預防質量問題的再發生。
二、結 論
質量成本控制需要質量成本數據,質量成本數據顯示了公司經營管理工作能夠進一步合理化的潛力。
質量成本數據是建筑施工企業工程質量缺陷和質量管理薄弱環節的重要指示器,通過質量成本分析可以為建筑施工企業改進工程質量,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益尋找突破口。
一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于非貨幣性數據不敏感,而對貨幣數據非常敏感,因此質量成本的貨幣形式能夠引起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足夠重視,從而促進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實現經濟效益增長的目標。建筑施工企業應如何有效的開展質量成本管理呢?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施工企業必須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構建一個可靠的質量成本核算體系。建筑施工企業的質量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是可行的。質量成本核算是質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礎組成部分,要正常、有效的運作需要各個組織保證。
2.注重培訓提高素質。既要注重施工質量,更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質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企業必須“始于教育,終于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大企業預防成本的投入,以便減少質量控制失效成本。
3.加強施工企業自身的質量保證體系。強化預防成本投入。必須要提到預防成本。質量較高的工程項目,這部分費用占質量成本費用中的比例相應就大。應實行以預防為主的質量成本管理,把錢花在避免故障的出現,而不是花錢解決不合格項目造成的后果。
4.建筑施工企業應關注質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業質量成本核算是開展質量成本分析、撰寫質量成本報告質量成本劃、實施質量成本控制預計反映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績效的依據,是企業質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5.企業應從制度上明確質量損失成本源。企業研究質量損失成本源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找出導致質量問題發生的原因,從而幫助有關責任部門盡可能地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
篇4
質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領域中較為新興的內容。企業運用質量成本報告進行質量成本管理對企業的益處良多。本文通過分析質量與成本間的關系,介紹質量成本管理對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并探討了質量成本報告在使用時的幾點注意事鞏文章還結合企業案例。討論了企業如何使用質量成本報告進行質量成本管理。
一、質量成本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工具
質量長久以來就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工具之一。什么是質量?質量并不是簡單的高品質。它可以從使用的效用性、顧客滿意度等各種角度來定義。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學家Juran認為,產品質量就是產品對用戶的適用性。一般而言,顧客需求能適用自己目的、不易損毀、并有一定維護保障的產品。在國際貿易日趨發達、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任何一家企業如果提供的產品不滿足用戶的適用性,就會把客戶推向自己的競爭者。國內范圍而言,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物美”較“價廉”更受消費者重視;國際范圍而言,中國制造一向以低成本取勝,但近些年來,因為面臨來自印度等勞動力成本低廉國家的競爭,也不得不把重心轉移到如何樹立中國產品優質形象上。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戰略管理的重點轉移到質量管理上。
然而,質量不是免費午餐,它的代價是成本,所以正如本文開始所說,質量并不是簡單的高品質,從經濟角度來看,產品的質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國外有觀點認為在衡量質量時,可以細分為三個衡量因素:等級(grade)、設計質量(quality of design)和遵循/符合性質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等級是指有同類功效的產品或服務之間在級別、價值或排序上的差異,等級越高的產品或服務,預期質量就越高,例如現在服務業流行的VIP服務,質量要高于給普通客戶提供的服務;設計質量衡量生產出來的產品的特性或提供的服務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程度,它強調產品的生產技術環節;遵循質量衡量最終產品或服務與設計和生產規格之間的符合程度,它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這一分類法同樣適用于國內企業。設計質量低于遵循質量則產品的適用性沒有保障,設計質量過高于遵循質量則會脫離實際需求,造成資源浪費,增加無效成本。所以在衡量三因素時,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遵循成本是關鍵因素。顧客是質量概念的核心。
根據以上分析,質量與成本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同時,只有為避免出現產品質量不合要求情況的發生或在出現不合要求后采取糾正措施而產生的成本才是質量成本。質量成本報告(Cost of Quality Report,CQR)是管理企業質量成本的有效工具。國外早有企業運用此工具,通過增加預防成本來減少再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上的開支,從而減少總的質量成本,并通過質量改善來減少顧客抱怨數,提高產品信譽,提升市場占有率,最終達到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的目的。故而質量成本的管理是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系統(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重要部分。質量成本報告的運用也可以與企業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系統相聯系。在平衡計分卡系統編制階段,質量成本報告的結果可用來反映企業質量成本與戰略管理之間的關系所以設立的BSC顧客相關指標要能反映質量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例如,設立市場占有率、廢品率、顧客抱怨數等指標,可以了解顧客因質量未達期望而不滿意的情況。
二、質量成本管理的注意事項
質量成本管理是對從產品生產到顧客消費這一全過程的成本進行管理。質量成本控制的優勢在于通過增加事前防范事項上的開支來降低差錯產生后所造成的損失。在具體實踐時,以下幾點值得企業管理層關注:
1.質量成本控制的有效進行需要得到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認可和支持。CQR是企業評估其公司戰略成功度的一個重要控制工具,在戰略的計劃階段也可發揮巨大作用。要將質量成本管理提高到公司戰略高度,需要公司高層的支持與配合。
2.質量成本的核算不是會計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公司各部門配合,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編制質量成本報告所需的數據是由研發部門、采購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等各部門分別收集,最后再匯總至品保部。這項工作并不是由會計部門單獨完成的。各部門要將與質量成本相關的原始記錄或憑證(如保修單、抽查記錄、廢品清單等)定期整理匯總,再按要求編制成報告。
3.在推行CQR時,要將非財務因素或其他特別情況考慮在內。比較典型的有:
(1)機會成本的計量。在設立質量成本具體項目時,會計賬目上未做記錄的成本也應在考慮范圍內,才能更為靈敏和準確地反映某項因素對決策制定的影響。例如,由于要提高產品質量而更改該產品設計,導致多占用本可以用于其他產品生產的車間。這些機會成本往往較難追溯,所以如何將它們量化需要特別關注。
(2)質量成本的多時間效應。分析質量成本的變動趨勢要在一定會計期間內進行。例如設計的變更對產品最終銷量的影響往往隨時間推移會有一個變化過程,所以在考慮該設計是否應該沿用時就要考慮質量成本隨時間推移的變動趨勢。
(3)質量成本間關聯性。質量成本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這四類質量成本間存在一定依賴關系,在決策時要全面考慮。例如:一項工藝的重新設計會增加預防成本,同時也可能導致檢測設備的變動從而增加鑒定成本,當然相應的內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也會發生變化。因此,衡量該工藝時就要考慮到它對四類成本的相互影響。
(4)道德因素。國外在衡量企業成功與否時常將社會貢獻作為很重要的一個維度,而中國企業傳統上只將財務指標作為單一衡量指標。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國外大型企業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許多國內企業也開始將一些非財務的道德因素作為制定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例如:某項工藝可以降低次品率從而減少內部故障成本,但該工藝將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決定采用何種工藝時會將該因素重點考慮。類似道德因素還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工人的安全和舒適度、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安全程度等等。
三、質量成本報告的應用:TG企業的案例
為具體探討CQR的應用1論文選取從事電纜制造加工業的TG企業,就其位于江蘇省某縣級市的一線纜分公司為分析對象,討論如何運用質量成本報告進行質量成本管理。
TG公司位于HM地區的線纜分公司主要從事各類電線電纜半成品至成品的生產。由于行業特殊性,所有產品都進行流程驗收,每道工序后都進行質量檢
查,未達質量要求的產品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負責每道工序的工人對該道工序的質量負責,最后全部產品進行抽樣驗收。該公司生產進行全員、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基本達到了TQM“零缺陷”的目標。該公司品保部設立僅兩年,表1是公司近兩年的質量成本報告。
TG公司生產的產品種類上百,但工藝流程相近,故本文討論時選取銷售額占比較大的交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絕緣(有屏蔽、有護套)電線電纜作因果分析。圖1是生產及質量控制流程圖。
根據流程圖,由過去年度經驗數據可知,企業內部故障成本是主要的非增值成本,需要重點控制。利用因果分析圖得到導致內部故障成本產生的因素如圖2。
較為嚴謹的方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圖,再結合對各類因素導致質量問題產生的次數統計,即利用Pareto圖形法來確定導致故障產生的因素排序。本文討論時并未利用此法,而是根據行業經驗和TG公司多年的經驗總結,將產品的設計和流程檢測作為質量控制的核心。
公司采用的是按訂單生產,考核的第二年度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訂單數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在預防性支出上公司略有減少。但從占該年銷售額比例的角度來衡量,預防性支出的占比是增加的,其中前文分析出的設計研發費占比從第一年的0.47%增加到了第二年的0.49%;同樣的,用于流程檢測的檢驗費和檢測儀器的維修費分別從第一年的0.17%和0.23%相應增加到了0.20%和0.26%。總的預防性成本和鑒定成本分別從0.49%和O.5%增加到了0.51%和0.56%。而同時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都相應下降了,分別從第一年的0.16%和0.09%下降到了第二年的0.09%和0.0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生產過程中報廢不合格品的成本,從78138元下降至37517元,降幅達52%。將四類質量成本相加求總和,可見總的質量成本占銷售額的比例從1.24%下降至1.22%,從比例上來看,說明在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上的投入小于故障成本的下降量,質量成本管理的效益顯著。
需要特別說明兩點:
篇5
1998年,公司抓住整體加入三環集團和三環股票在深圳上市的機遇,在大力開拓市場的同時,堅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打響了以成本細分量化法為中心的轉換經營機制攻堅戰,從供、產、銷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門,直到工段、班組、銷售網點,全方位推行成本細分量化責任成本控制,促使企業激勵機制、約束與監督機制、管理創新機制得到根本轉換,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998-1999年,降低成本2160萬元,2000年元月至9月,又降低成本300萬元。1998年扭虧為盈,實現利潤472萬元,1999年實現利潤972.58萬元,2000年元月至9月實現利潤776.02萬元。
一、成本細分量化法的操作原理
成本細分量化法就是按照“市場細分”和“倒推成本法”的原理,將企業視為一個完整的市場,以市場銷售總額和目標利潤總額倒推出目標成本總額,再根據市場功能和等價交換的原則,依照成本項目和責任單位的不同職能,進一步層層倒推成本,按每一個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把成本分割成若干相類似的成本群,使每一個項目和每一個責任單位構成一個細分成本單元。
在成本細分過程中,根據單項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明確成本控制重點,再運用投入產出等管理,從源頭上抓住重點成本項目,進行包括全體員工在內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使每位管理者到每位員工都有清晰明了的責任成本控制目標,每個人都成為成本量化中的“經濟人”。由于成本量化到人,每個員工都切實感到自己的責任,因此自覺做到自我加壓、自我約束,挖掘潛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樣,也使每位“經濟人”均受到上一級管理者的約束監督,從上到下形成了企業內部責任成本控制。
二、成本細分量化法的具體運用
(一)按成本構成項目把成本細分量化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等三個單元。對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從控制材料采購價格入手。企管部門從采購物資的定價、采購合同與數量。質量等四個方面加強成本控制。公司專門成立了價格管理部門,對采購價格制定最高限價且跟蹤考核監督。采購單位實行比質比價采購。質檢、倉儲、財務等部門嚴格把好采購入庫關。從1998年以來,三年累計降低采購成本580萬元。其次,倉儲部門除嚴格把住采購物資質量、數量關外,還挑選整理了1997年以前的積壓配件、材料,利用改制、串換、退貨調換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兩年來共處理積壓物資550萬元。再次,計劃部門制定原材料、燃料、輔料、配套件消耗定額,實施費用定額控制,月終由倉儲部門進行考核,企管部門進行節獎超懲兌現。最后,實行材料消耗工序之間索賠制度,下道工序發現上道工序出現料廢質量,要報告質管部門予以向上層層追索,直到追索到供貨廠家。
對人工成本,將其細分量化為基本工資、補助工資、津貼和補貼、獎金等五個項目。基本工資又細分量化為計時(計件)工資、新產品試制工資、換裝費、返修、返校工資等五類。由生產調度部門根據生產車間投入產出結果考核計資,全面控制。補助工資又細分量化為停產(停工)補資、勞保假期補資、工資調級晉檔補資、外勤人員差旅費補資等四類。對于停產停工補資和工資調級晉檔補資由勞動人事部門考核控制,其它部分由生產部門考核控制。津貼、補貼細分量化為職務工資、職稱工資、崗位津貼、防塵補貼、勞保費、加班費、夜餐費等七類,由勞動人事部門考核控制。獎金細分量化為超產獎、質量獎、材料節約獎、能源節約獎、安全獎、設備獎、年終獎、評先表模獎等十類,分別由勞動人事、生產、質量、倉儲、能源、設備、安技、企管等部門考核控制。對于上道工序出現的工廢工資,下道工序發現后,上報生產部門予以向上層層追索,直到下料環節。
制造費用細分量化為車間管理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機物料消耗、差旅費、加工費、輔助生產轉入等六個項目,重點控制占制造費用33%的機物料消耗和占制造費用28%的輔助生產轉入費用,分別由財務、生產、倉儲等部門考核控制。
(二)按承擔成本單位的職能不同,細分量化責任成本為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銷售成本等六個單元,再根據業務分工細分量化若干明細項目。
采購成本細分量化為:原輔燃料采購成本、總成配套件采購成本、設備及備品備件采購成本、工裝備件采購成本、勞保、辦公用品采購成本等六個項目,分別由供應、配套、設備基建、生產、勞動人事、財務等部門執行控制。
生產成本細分量化為原材料(質量)成本、輔料成本、能源成本、設備成本、電器材料成本、人工耗費、制造費用等七個項目。其中,原材料(質量)成本(指原材料消耗中提高質量節約的成本)分別由倉儲、質管部門根據公司計劃與檢驗結果考核控制。輔料成本細分量化為產品生產車間與輔助生產車間消耗,由倉儲部門考核,企管部門獎懲。能源成本細分量化為水、電、煤、氣等四類,再按產品生產車間與輔助生產車間劃分為若干細目,由能源科分解落實且實施控制,重點放在占總成本30%的電能控制上。能源管理部門合理安排用電時間,避開高峰用電,大量使用低谷電,平衡電荷,以及開展節電技術創新等措施,三年來累計節約電費329萬元。設備備件、工裝備件、電器材料等低值易耗品消耗分別由設備、生產、能源等部門考核控制。人工耗費由企管、生產、勞動人事等部門考核控制。每年在產量產值提高20%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提高15%,而人工工資下降2%,年節約87萬元。制造費用按生產單位性質細分量化為基本制造單位和輔助制造單位兩類,然后再細分量化控制,分別由設備基建、生產調度、能源、企管、財務等部門控制。
倉儲成本細分量化為采購物資合理損耗、庫存物資合理盤損、發出物資差錯損失等3個項目進行考核,由倉儲部門日常監督把關控制,重點放在發出商品退貨損失率的控制上。
管理費用,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以工資為載體的變動費用。又細分量化為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經費、勞動保護費用、待業保險費等六個項目,由財務、企管、勞動人事等部門通過壓縮管理人員數量、提高管理人員素質與工作效率實施有效控制。(2)以效益為載體的變動費用。又細分量化為差旅費、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水電費、業務招待費、會務費、電話費、業務費等九個項目,是管理費用中控制的重點,由財務、價格等部門實行預算控制和事前、事后審批控制和責任方案控制。(3)以“服務”為載體的半變動費用。又細分量化為上級管理費、審計費、咨詢費、訴訟費、排污費、綠化費等六個項目,由財務部門嚴格執行政策,采取盡量減少向外咨詢服務,在內部培養一些專業服務人員的辦法進行控制管理。
銷售費用細分量化為以下兩個部分:(1)以銷售承包方案為基礎的差旅費、工資、獎金、交際費、市內費、補貼等六個項目,由企管、財務等部門嚴格執行承包方案進行考核控制。(2)以廣告、信用為基礎的廣告費、展覽費等五個項目,由財務部門進行核算控制。此外,財務費用,細分量化為各大銀行的貸款利息與業務手續費等兩個項目,由財務部門預決算控制,3年累計降低財務費用680萬元。
三、有效實施成本細分量化法的保障措施
1、強化責任成本的目標管理。首先,根據集團下達的承包指標,把降低成本目標捆在一起,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推行以成本目標為核心的承包責任制。如2000年公司提出了降低成本600萬元的目標,第一步是將其分解到主管生產、采購、財務等方面的副總,生產副總又進一步將所承擔的任務分解到生產、能源、安技等部門,再落實到生產車間;采購副總也進一步將其落實到供應和配套部門;主管財務和管理的副總亦是如此,分別將財務費用和管理費進一步分解落實到財務部門和各管理科室。各車間、科室再進一步分解落實到工段、班組、崗位和個人。通過層層分解落實,形成了人人頭上有指標、個個肩上有任務的10大總目標、66個子目標、358個分目標的目標管理體系。
2、強化責任成本的責任管理。按照制度的要求,企業內部轉換經營機制,建立了權責分明、職責明確、管理的目標管理責任體系。各位副總就各自承擔的工作目標向總經理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各科室按公司統一確定的承包形式向各分管副總簽訂經濟承包責任狀;各管理崗位按工作職能分別向科室負責人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在這個上包下保、一級保一級的成本目標承包責任體系中,34個責任單位和246位責任人簽訂了包保責任書,進一步保障了成本目標落實到位。
篇6
〔關鍵詞〕數量管制;稅收;執行成本
一、引言
政府在對不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或者說不符合其意愿私人行為加以控制時,數量管制與稅收是兩種常用的方式。數量管制是直接對不符合意愿行為的數量加以限制,禁止或者只允許少量存在;稅收是對不符合意愿行為加征額外的稅賦,行為主體的成本收益結構,從而間接的控制不符合意愿行為。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稅收遠優于數量管制,以經濟利益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控遠勝于政府權威這只“看得見的手”。前者的使用會促進資源的自發流動,達到更合理的配置;后者的使用則會造成資源流動的障礙,引起社會福利的喪失。但是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數量管制現象,從出租車的牌照之爭到的稽查清剿,從污染的數量控制到特定時期的禁漁禁獵,幾乎遍布于社會生活的每一角落。對這些現象的經濟學解釋很多,有的認為,數量管制約束了新廠商的進入,受到在位廠商的支持,但這無法解釋禁漁禁獵,這樣的管制同樣的約束了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有的認為不符合政府意愿的行為,如吸毒,是對社會有害的,因此被管制在零水平,但是對污染的管制卻允許少量污染的存在。還有的認為數量管制可以評估外在不經濟的成本,補償不充分的信息等等。這些解釋都不是完美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本文試圖通過對政策執行成本來為管制的盛行提供另一種解釋。我們從政府的角度出發,認為政策的執行是有成本的,政策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經濟。具有較低的執行成本的政策,執行的效果較好,比較接近既定的政策目標,被選擇的可能性較大;反之,較高執行成本的政策,即使其相應的政策目標更為理想,但是是難以實現的,也就難以成為政府的理性選擇。一般的說,政策選擇本身對其實施是有影響的,一方面,政策會創造執行的激勵,使得政策執行者有動機追求既定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政策會影響執行成本,以保證政策以最低的代價得以執行。但政策實施是對政策選擇有決定作用的,后者只是對前者的再強化。明了了這些后,我們就可以對數量管制與稅收展開比較分析。
二、基本假設與例證
首先,我們將政策執行的單位劃分為公共執行者與私人執行者。公共執行者指稅務局、行業管理局這類政府部門,他們執行政策的手段是正式而繁瑣的程序,對違規行為的調查要深入的考察被審查單位行為,而其執行成本由政府負擔;私人執行者可以認為是違規單位的競爭者,因違規行為利益受損者,甚至包括希望制止污染的環保主義者,他們執行政策的手段是非正式而靈活的,他們所處的地位使得他們易于觀察到某些違規行為的發生,而其執行成本由個人負擔。
其次,我們將政策執行成本劃分為違規行為的調查成本與證實成本,前者是對被審查單位行為進行檢查,以發現其是否違規以及違規程度的大小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在法庭上將這一違規行為予以證實,對違規單位進行處罰的成本。如此劃分成本是為了分析的簡化,也可以附加上其他成本,但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
最后,我們以調查成本的高低來區分數量管制與稅收。數量管制的調查成本要遠遠低于稅收的調查成本,其原因有二:一個是違反數量管制的行為是很容易發現的,而違反稅收的行為,也即逃稅,是很難發現的,直觀的看,前者是一個有無的問題,后者是一個多少的問題,復雜程度就決定了調查難度;另一個是私人執行者參與了數量管制的執行,承擔了相應的調查成本,而稅收的調查成本全部是由公共執行者即稅務機關承擔的。原因很簡單,私人難以了解被審查單位是否已經交稅,交稅是否足額,而在數量管制下,被審查單位是否違規,私人執行者是很容易察覺的。由于違規行為關乎私人執行者的切身利益,只要個人的調查成本足夠低,私人執行者就有動力來執行數量管制。
由以上的假設可以看出,盡管數量管制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對社會而言有效率的行為,但是其較低的違規行為調查成本能夠加強政策執行力度與提高整體政策效率。尤其當私人執行者成為關鍵因素時,對數量管制的依賴就特別重要了。
三、基本模式
假設政府要對污染加以控制,最為理想的政策目標是保持某種程度的污染水平,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達到全社會的最優福利水平。我們分別采用數量管制與稅收兩種政策,在數量管制下,調查違規行為不花費成本,但要花費c在法庭上證實;在稅收下,對逃稅行為的調查要花費k,而在法庭上證實也要花費c.在這個模型內,逃稅難以發現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兩種政策下,我們假設公共執行者都能從證實違規行為中獲利A,而它并不關心這一行為對社會而言是否有利。
市場上有兩類企業在經營,第一類企業生產并造成污染,獲得的私人收益為B1,占有市場份額為s,第二類企業私人收益為B2,同樣的生產并造成同等程度污染。污染的社會成本為t,所以對社會而言,允許第一類企業經營,禁止第二類企業經營是有利的。如果這兩類企業在法庭上被證實有違規行為,都要付出罰款Z.我們假設關閉整個行業相對于允許兩類企業都經營是更有效的,即W0=sB1+(1-s)B2-t
先考慮數量管制,作為一種粗糙的工具,它不區分兩類。因此,如果A>c,執行者查獲所有的污染者,懲罰他們Z,在此,由于兩類企業同時經營是無效率的(W0
現在我們考慮稅收方式,政府對污染征稅t,t等于污染的成本,這也是模型中的最優稅收(optimaltaxation)。此時,每個企業面臨兩個選擇:是否生產,是否交稅。如果逃稅被發現,將要付出罰款Z.顯然,當AB>B2,即B1>t>B2,而根據我們的假設,這顯然是滿足的。在此稅收水平下,有效率企業收益為(1-θ)B1+θ(B1-Z)=B1-t>0,無效率企業收益為(1-θ)B2+θ(B2-Z)=B2-t0.
那么政府的最優政策是什么呢?當A>k+c,執行者有充分的激勵來調查逃稅行為,此時最好的政策是征稅,這樣可以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盡管并非所有企業都交稅;當c
四、結論與擴展
這個簡單的框架反映了稅收與數量管制的差異,提出了政策選擇的成本因素。盡管我們的論證不夠嚴密,但是至少可以定性的解釋一些現象。雖然稅收有可能帶來最優狀態,但是高昂的執行成本使得這一最優狀態難以達到。退而求其次,數量管制就成為在稅收不起作用情況下的最優選擇,它雖然排除了部分有效率的行為,但是防止了社會福利的進一步惡化。而當執行成本過高,兩者均無法實施時,惟一可行的就只有放任自流,這樣至少還可以節省政府開支。
在模型中,我們假設有效的數量管制驅逐了所有企業,關閉了整個行業。實際上,絕大多數數量管制只是確定了上限,并未完全的禁止,通常的實現方式是執照、許可證等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對不符合意愿行為的約束只需要局限在少數具有執照、許可證的企業或單位,仍然大大降低了調查成本,這與我們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伴生而來的執照、許可證的分配卻產生了嚴重的尋租現象,這種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額損失,這也正是數量管制招致學者譴責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注意到,執照與許可證的分配方式的無效并不代表著數量管制的無效,即使采用稅收方式來替換數量管制,仍然會存在賄賂,欺詐等行為,只不過表現的更為隱蔽罷了。
如果我們將社會看作一個最優激勵系統,政府應該堅持有效率的稅收規則,可以通過提高A或者補貼c,k來激勵稅收的執行。當然,單純的提高A或者補貼c,k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是難以控制的。過高的A會使得稅收機關過于熱衷于對企業違規行為的查證,這可能導致對企業實施過重的懲罰甚至進行虛假的控訴,個別情況下還可能出現企業與稅務機關串謀騙取國家利益。對c,k的補貼則難以保證稅務機關真正將補貼用于調查、證實違規行為,而將其用于在職消費等支出。眾多的現實問題使得稅收條件的易化難以實現。
〔〕
〔1〕郁維國外逃稅經濟模型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0(2)
〔2〕陳杰,羅鼐政府規制:與實踐的最新探討〔J〕上海經濟研究,1999(12)
〔3〕顧海兵,廖俊霞國外學者對政府管制的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0(5)
〔4〕〔美〕施蒂格勒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9
篇7
關鍵詞:數量管制;稅收;執行成本
一、引言
政府在對不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或者說不符合其意愿私人行為加以控制時,數量管制與稅收是兩種常用的方式。數量管制是直接對不符合意愿行為的數量加以限制,禁止或者只允許少量存在;稅收是對不符合意愿行為加征額外的稅賦,影響行為主體的成本收益結構,從而間接的控制不符合意愿行為。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稅收遠優于數量管制,以經濟利益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控遠勝于政府權威這只“看得見的手”。前者的使用會促進資源的自發流動,達到更合理的配置;后者的使用則會造成資源流動的障礙,引起社會福利的喪失。但是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數量管制現象,從出租車的牌照之爭到的稽查清剿,從污染企業的數量控制到特定時期的禁漁禁獵,幾乎遍布于社會生活的每一角落。對這些現象的經濟學解釋很多,有的認為,數量管制約束了新廠商的進入,受到在位廠商的支持,但這無法解釋禁漁禁獵,這樣的管制同樣的約束了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有的認為不符合政府意愿的行為,如吸毒,是對社會有害的,因此被管制在零水平,但是對污染的管制卻允許少量污染的存在。還有的認為數量管制可以評估外在不經濟的成本,補償不充分的信息等等。這些解釋都不是完美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本文試圖通過對政策執行成本分析來為管制的盛行提供另一種解釋。我們從政府的角度出發,認為政策的執行是有成本的,政策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經濟問題。具有較低的執行成本的政策,執行的效果較好,比較接近既定的政策目標,被選擇的可能性較大;反之,較高執行成本的政策,即使其相應的政策目標更為理想,但是是難以實現的,也就難以成為政府的理性選擇。一般的說,政策選擇本身對其實施是有影響的,一方面,政策會創造執行的激勵,使得政策執行者有動機追求既定的政策目標,另一方面,政策會影響執行成本,以保證政策以最低的代價得以執行。但政策實施是對政策選擇有決定作用的,后者只是對前者的再強化。明了了這些后,我們就可以對數量管制與稅收展開比較分析。
二、基本假設與例證
首先,我們將政策執行的單位劃分為公共執行者與私人執行者。公共執行者指稅務局、行業管理局這類政府部門,他們執行政策的手段是正式而繁瑣的程序,對違規行為的調查要深入的考察被審查單位行為,而其執行成本由政府負擔;私人執行者可以認為是違規單位的競爭者,因違規行為利益受損者,甚至包括希望制止污染的環保主義者,他們執行政策的手段是非正式而靈活的,他們所處的地位使得他們易于觀察到某些違規行為的發生,而其執行成本由個人負擔。
其次,我們將政策執行成本劃分為違規行為的調查成本與證實成本,前者是對被審查單位行為進行檢查,以發現其是否違規以及違規程度的大小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在法庭上將這一違規行為予以證實,對違規單位進行處罰的成本。如此劃分成本是為了分析的簡化,也可以附加上其他成本,但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
最后,我們以調查成本的高低來區分數量管制與稅收。數量管制的調查成本要遠遠低于稅收的調查成本,其原因有二:一個是違反數量管制的行為是很容易發現的,而違反稅收的行為,也即逃稅,是很難發現的,直觀的看,前者是一個有無的問題,后者是一個多少的問題,復雜程度就決定了調查難度;另一個是私人執行者參與了數量管制的執行,承擔了相應的調查成本,而稅收的調查成本全部是由公共執行者即稅務機關承擔的。原因很簡單,私人難以了解被審查單位是否已經交稅,交稅是否足額,而在數量管制下,被審查單位是否違規,私人執行者是很容易察覺的。由于違規行為關乎私人執行者的切身利益,只要個人的調查成本足夠低,私人執行者就有動力來執行數量管制。
由以上的假設可以看出,盡管數量管制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對社會而言有效率的行為,但是其較低的違規行為調查成本能夠加強政策執行力度與提高整體政策效率。尤其當私人執行者成為關鍵因素時,對數量管制的依賴就特別重要了。
三、基本模式
假設政府要對污染加以控制,最為理想的政策目標是保持某種程度的污染水平,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達到全社會的最優福利水平。我們分別采用數量管制與稅收兩種政策,在數量管制下,調查違規行為不花費成本,但要花費c在法庭上證實;在稅收下,對逃稅行為的調查要花費k,而在法庭上證實也要花費c.在這個模型內,逃稅難以發現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兩種政策下,我們假設公共執行者都能從證實違規行為中獲利a,而它并不關心這一行為對社會而言是否有利。
市場上有兩類企業在經營,第一類企業生產并造成污染,獲得的私人收益為b1,占有市場份額為s,第二類企業私人收益為b2,同樣的生產并造成同等程度污染。污染的社會成本為t,所以對社會而言,允許第一類企業經營,禁止第二類企業經營是有利的。如果這兩類企業在法庭上被證實有違規行為,都要付出罰款z.我們假設關閉整個行業相對于允許兩類企業都經營是更有效的,即w0=sb1+(1-s)b2-t<0,這里w0代表社會福利。在計算福利過程中,我們忽略了調查與證實成本,以及稅收與對公共執行者的支付,將這些全作為轉移支付處理。
先考慮數量管制,作為一種粗糙的工具,它不區分兩類企業。因此,如果a>c,執行者查獲所有的污染者,懲罰他們z,在此,由于兩類企業同時經營是無效率的(w0<0),z就會設置的非常之高,以致于驅逐了所有企業,關閉了整個行業。相反,若a<c,執行者沒有足夠的激勵在法庭上舉證,所有企業會正常經營并造成污染,而不會被懲罰。
現在我們考慮稅收方式,政府對污染征稅t,t等于污染的社會成本,這也是模型中的最優稅收(optimaltaxation)。此時,每個企業面臨兩個選擇:是否生產,是否交稅。如果逃稅被發現,將要付出罰款z.顯然,當a<k+c時,執行者沒有調查和證實違規行為的動機,所有企業經營,社會福利w0<0.當a>k+c時,就產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相互猜測對方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稅務機關嚴格,就大大增加了違規行為被懲罰的概率,納稅人就傾向于守規納稅;而面對守規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就不愿付出努力來監管,因為違規被懲罰的概率是很小的;但這一放松的管制又必然引起納稅人提高其違規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而最終又引致下一輪的嚴格監管。似乎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但事實上,這種博弈是可以達到一個混合均衡的。均衡結果是,稅務機關選擇一個固定的概率θ監管,納稅人以某一固定的概率υ交稅。在均衡狀態下,執行者在是否調查取證之間是無差異的,其收益為(1-υ)(a-c-k)+υ(-k-c)=0,則概率υ=(a-c-k)/a.企業在交稅與逃稅之間無差異,其收益為(1-θ)b+θ(b-z)=b-t,則概率θ=t/z.在混合均衡下,我們可以選擇適當的稅收來約束市場中的企業,令所有無效率的企業退出市場,有效率的企業留在市場中生產,并以概率υ交稅,而逃稅被發現的概率為θ。很容易證明出,這只需要b1>b>b2,即b1>t>b2,而根據我們的假設,這顯然是滿足的。在此稅收水平下,有效率企業收益為(1-θ)b1+θ(b1-z)=b1-t>0,無效率企業收益為(1-θ)b2+θ(b2-z)=b2-t<0,社會的福利水平為w=s(b1-t)>0。
那么政府的最優政策是什么呢?當a>k+c,執行者有充分的激勵來調查逃稅行為,此時最好的政策是征稅,這樣可以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盡管并非所有企業都交稅;當c<a<k+c,征稅不再可行,但是數量管制是可行的。數量管制使得社會福利達到0,因為整個行業被關閉了,但這仍然高于整個行業都生產時的w0<0;最后,當a<c,稅收與數量管制都是不可取的,福利水平w0<0。
四、結論與擴展
這個簡單的框架反映了稅收與數量管制的差異,提出了政策選擇的成本因素。盡管我們的論證不夠嚴密,但是至少可以定性的解釋一些現象。雖然稅收有可能帶來最優狀態,但是高昂的執行成本使得這一最優狀態難以達到。退而求其次,數量管制就成為在稅收不起作用情況下的最優選擇,它雖然排除了部分有效率的行為,但是防止了社會福利的進一步惡化。而當執行成本過高,兩者均無法實施時,惟一可行的就只有放任自流,這樣至少還可以節省政府開支。
在模型中,我們假設有效的數量管制驅逐了所有企業,關閉了整個行業。實際上,絕大多數數量管制只是確定了上限,并未完全的禁止,通常的實現方式是執照、許可證等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對不符合意愿行為的約束只需要局限在少數具有執照、許可證的企業或單位,仍然大大降低了調查成本,這與我們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伴生而來的執照、許可證的分配問題卻產生了嚴重的尋租現象,這種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額損失,這也正是數量管制招致經濟學者譴責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注意到,執照與許可證的分配方式的無效并不代表著數量管制的無效,即使采用稅收方式來替換數量管制,仍然會存在賄賂,欺詐等行為,只不過表現的更為隱蔽罷了。
如果我們將社會看作一個最優激勵系統,政府應該堅持有效率的稅收規則,可以通過提高a或者補貼c,k來激勵稅收的執行。當然,單純的提高a或者補貼c,k是很容易實現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是難以控制的。過高的a會使得稅收機關過于熱衷于對企業違規行為的查證,這可能導致對企業實施過重的懲罰甚至進行虛假的控訴,個別情況下還可能出現企業與稅務機關串謀騙取國家利益。對c,k的補貼則難以保證稅務機關真正將補貼用于調查、證實違規行為,而將其用于在職消費等支出。眾多的現實問題使得稅收條件的易化難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郁維國外逃稅經濟模型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0(2)
〔2〕陳杰,羅鼐政府規制:理論與實踐的最新探討〔j〕上海經濟研究,1999(12)
〔3〕顧海兵,廖俊霞國外學者對政府管制的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0(5)
〔4〕〔美〕施蒂格勒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9
篇8
建筑的施工是建筑物的形成過程,施工決定著產品的質量,同時,因為工程項目施工涉及面廣,過程極其復雜,任何條件的不足或變化都會對成品造成影響,甚至發生安全事故。同時,工程項目建成后,如發現安全、質量等問題時不可能實行退換或者退款等方式,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對施工安全、質量控制以及涉及施工方的成本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本文主要就施工管理中安全、質量和成本這三個最為重要的方面展開論述。
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是高風險行業,安全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在目前高層建筑普遍,建筑造型復雜,大型機械施工等情形下,更加提高了事故發生率。而安全施工的高發生率不光關系企業的正常生產,還會嚴重影響整個企業的聲譽,因此,為保證作業人員生命安全,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必須對安全管理做更嚴格的要求。
1. 施工中的安全問題
很多企業對安全管理的投入過少,主要表現在缺乏安全人員。有時整個合作企業內部,都存在安全人員嚴重缺編,屈指可數的安全人員無法覆蓋整個工作面,施工現場出現大量安全監察死角。同時,大部分項目部的安全人員多由其他技術、管理人員兼職,這樣,安全員無牢靠職業素質,無法切實展開安全教育訓、隱患排查及安全檢查等具體工作。
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容易對自身崗位職責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負責技術管理,而忽視技術同安全的關系。如在編制模板裝拆、外架搭設、臨電布置等相關方案的技術交底時,對于施工安全,多是進行摘抄、拼湊,為應付安全檢查做表面文章,完全不去結合自身項目的實際情況,導致施工中根本無法按所編訂的安全方案進行,最后只能任憑各班組自作主張,就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很多項目部對管理人員及所屬勞務人員的安全考核,會以處罰為主要手段,在處罰力度非常強大的同時,獎勵依據力度小、無實施。這樣,上至管理人員,下至作業班組,都會產生逆反情緒,缺乏糾錯積極性。而且,違規的處罰,通常不是對于違規者本人,一般情況下,罰金的支付者是勞務公司的老板或工頭,這些人很多時候考慮的不是罰款,而是效益,這不但使違規工作人員對罰款缺乏敏感性,而且讓罰款變相成為花錢買違規。
2.對策及建議
首先,要加大安全生產的成本投入,主要辦法就是組建起一支完善可靠的安全管理隊伍。這支隊伍中部分人員的組成可以是項目部自行培訓、培養,跟隨其在項目部專職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是施工企業培養的,在企業各項目部調配使用,還可以由項目承包人從人才市場聘用。培養和挑選好的安全員,重要的是現場經驗,必須結合扎實的專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協調力記憶極強的責任心,才能承擔安全監管工作。
技術負責人對安全生產的認識不夠常見,但要求他們立即具備所需的相關安全生產知識,也很難做到。這就要求項目主管和部門加強對技術負責人的安全知識教育及安全知識培訓,尤其是重點、難點部位的施工,例如卸料平臺、懸挑架等位置。還要加強在方案編制及交底時是安全工作,技術人員必須在專職安全員,或者安全工程師的協助下,做技術和安全的統一編制,對現場作業面、平面布置的仔細查勘,使得編制出的方案可行、可靠。
對于違規的獎懲應該做到獎罰并重,只要安全生產可以控制并順利執行,在一段所規定的時期內沒有發生的安全隱患和事故,就要由項目部對相關安全管理人員進行獎勵。在罰款方面,嚴格兌現制度承諾,最好能對違規作業人員執行現金處罰,在某種程度上增加經濟刺激手段的力度。同時,對獎罰雙方都應該進行公示,從物質、精神兩方面對施工人員進行控制,即表現出項目管理者對安全的重視程度,還對施工人員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3.加強安全管理,杜絕安全事故,減少安全事故損失。加強安全管理要著眼于預防事故的發生,降低工程施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
(1)減少事故的發生次數,可增加經濟效益,施工項目每一事故的發生,都可能會有設備的損壞,工作的損失以及工作場所恢復費用等。事故發生次數減少,就相應減少事故處理費用,最后體現于項目直接經濟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事故減少也相應減少了停工損失費用,表現為項目間接經濟效益的增加。
(2)制定應急預案,一旦發生事故,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通過安全設計,操作,維護,檢查等措施,可以預防事故,降低風險,但不可能達到絕對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萬一發生事故后應采取的緊急措施和應急方案,建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在事故發生后迅速控制事故發展,保護現場人員和場外人員的安全,將事故對人員,財產和壞境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質量控制
要提高建筑工程產品的質量,就必須抓住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建設工程項目施工一般涉及人員、材料、機械等較大的范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因此影響建筑成品質量的因素較多,在施工過程中對施工質量的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就目前的管理模式而言,項目部對建筑施工項目質量控制管理的具體途徑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對建設項目技術文件、報告、報表的完整、確鑿進行管理,是項目部對建設工程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最主要手段。具體是做好如下內容:驗證技術資質,出具開工報告,編制施工方案、施工組織設計,整理材料質量檢驗證書,收集動態施工統計資料及圖表,協調設計變更、收集變更圖和核定書,出具問題處理報告,檢查工序交接,做好分項、分部工程質量檢查及報告,簽署現場必要的技術簽證、文件等。
2.加強現場質量檢查,一般來說,此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包括:開工條件、工序交接、隱蔽條件、復工條件、確認滿足下道工序、成品保護、日常巡視等。檢查方法要結合觀察、測量和事件記錄并重的辦法,做到細節不放松,重點有記錄。主要根據質量標準對施工產品進行評價,通過現場實測數據與施工規范及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允許偏差對照,來判別質量是否合格。
3.堅持以試驗數據作支撐,主要是通過試驗手段對質量進行判斷,所獲取的數據要與現場實際情況相符合。如樁或地基的靜載試驗,復核各部位承載力,對鋼結構的穩定性試驗,確定失穩狀態,對鋼筋接頭的拉力試驗,檢驗連接能力等手段來控制施工質量,切實做到有據可查。
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作為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工程項目成功實施的基礎和關鍵因素,直接關系到建筑企業的信譽和經濟效益。建筑施工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別是在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住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以及建筑材料價格、人工工資的不斷上漲等因素使得建筑施工企業的利潤正在逐年下滑。為了解決這一現狀,建筑施工企業加強成本控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成本管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已經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的經濟模式向著集約化方向的發展,效益為先的理念日進人心,建筑施工企業在全力保證施工安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好工程成本的管理,已經逐漸成為企業正常發展的決定因素。本節主要針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觀念。
1.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建筑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與責任體制。在施工項目運行之前,能夠對成本管理中的具體工作以崗位責任制的方式,建立起責任控制系統。就是要從組織上建立由項目經理、各專業施工隊隊長組成的成本控制團隊,把成本控制的責任層層落實到每個成員中,使項目成本控制形成一個面、線、點分明,結構分工合理的管理網絡。系統的組建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明確責任的主體,即具體機構或人員,二是明確主體的責任范圍,即工作和成本控制的范圍,三是明確目標,對各主體的成本控制范圍進行量化評比,四是明確獎罰辦法,定出合理的標準,將成本控制的目標與主體的收入進行掛鉤。上述內容環環相扣,可以通過各種針對具體工程靈活地組織實施,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必然可以建立強效的成本監控平臺和體系。
2.建筑企業要具有掌握成本控制的手段。建筑工程施工的隨機性很大,但應始終不忘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就作者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而言,成本控制的手段一般是由計劃、控制和分析三個階段所構成。
首先,在組織施工之前,依據施工圖、施工預算等資料,編制企業的預計投入的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以及項目、企業管理費等費用,所有費用的合計做為成本計劃。成本計劃必須嚴謹可行,盡量接近最終資金使用限度。
然后,當計劃成本由施工企業認可后,下發到項目部所屬的各個部門。各個部門在資金的利用上要嚴格把關,也就是說成本必須進行有效控制,并及時比較實際成本和所發生的實際費用。當出入值超出正常允許范圍時,要認真查找誤差原因,總結經驗,避免再次出現類似問題。
最后,在施工時,要隨時分析工程發生的費用進入實際成本,利用實際成本與相應的計劃成本進行對比,依預算、成本和決算做出實際的利潤率。通過計劃與實際對比,可發現原因并制訂糾正預防措施,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和材料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企業利潤。可以通過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的方式,集思廣益、探索分析成本控制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3.要做好建筑施工成本分析。
(1)材料費。材料費是工程直接費用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70%。要控制材料費,需要施工企業從材料的采購到庫存以至領用,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材料采購方面,可根據工程計劃,進行招投標,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購,可大大降低采購保管費。在離建筑材料市場比較近的情況下,部分材料可通過信息化系統,建立虛擬倉庫,實現零庫存。這樣不僅降低了資金成本,而且減少了庫存積壓造成損失的風險。同時項目部要建立嚴格的材料收入庫制度,倉庫管理員和采購員要“驗質,驗量,驗品種,驗發票”。施工領用材料時,要根據預算限額領用,物質保管人根據限額領資單發料,領料必須嚴格手續,以明確責任,超損耗者從工資中扣除,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目標責任。同時動員施工人員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減少材料浪費和流失。
(2)現場管理費的控制。現場管理費是與工程直接相關的成本,貫穿整個施工過程,直至保修期滿。①做好雨季,冬季施工準備工作,預防因突然的自然環境變化而影響施工;②嚴格按照施工規范,技術標準,質量要求施工。各個專業應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對于不按照操作規程作業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有執行負責人負責;③防止質量事故發生,質量事故會增加返工費,停工費,返修費,事故處理費等,這部分費用可以通過先進的施工管理而降低;④做好工程施工的預算,檢測工作。如及時對工程的質量進行檢測,做好隱蔽記錄,建立質量安全檢查小組,隨時檢查施工安全,速度情況,做好預防工作。
(3)改進施工工藝,合理組織施工。要加強科技管理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設備,工藝,以提高人機工作效率。對施工生產作業人員進行培訓,以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使他們能夠完成和超額完成勞動定額,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勞動消耗獲得最大的勞動效率。根據施工作業計劃,通過網絡作業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現有工作面,盡可能組織平面作業,擴大工作面,使后續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時利用效果,盡可能減少窩工現象。
結束語
篇9
【關鍵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質量控制;成本控制
前言
建筑的施工是建筑物的形成過程,施工決定著產品的質量,同時,因為工程項目施工涉及面廣,過程極其復雜,任何條件的不足或變化都會對成品造成影響,甚至發生安全事故。同時,工程項目建成后,如發現安全、質量等問題時不可能實行退換或者退款等方式,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對施工安全、質量控制以及涉及施工方的成本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本文主要就施工管理中安全、質量和成本這三個最為重要的方面展開論述。
1 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是高風險行業,安全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在目前高層建筑普遍,建筑造型復雜,大型機械施工等情形下,更加提高了事故發生率。而安全施工的高發生率不光關系企業的正常生產,還會嚴重影響整個企業的聲譽,因此,為保證作業人員生命安全,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必須對安全管理做更嚴格的要求。
1.1 施工中的安全問題
很多企業對安全管理的投入過少,主要表現在缺乏安全人員。有時整個合作企業內部,都存在安全人員嚴重缺編,屈指可數的安全人員無法覆蓋整個工作面,施工現場出現大量安全監察死角。同時,大部分項目部的安全人員多由其他技術、管理人員兼職,這樣,安全員無牢靠職業素質,無法切實展開安全教育訓、隱患排查及安全檢查等具體工作。
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容易對自身崗位職責存在認識偏差,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負責技術管理,而忽視技術同安全的關系。如在編制模板裝拆、外架搭設、臨電布置等相關方案的技術交底時,對于施工安全,多是進行摘抄、拼湊,為應付安全檢查做表面文章,完全不去結合自身項目的實際情況,導致施工中根本無法按所編訂的安全方案進行,最后只能任憑各班組自作主張,就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很多項目部對管理人員及所屬勞務人員的安全考核,會以處罰為主要手段,在處罰力度非常強大的同時,獎勵依據力度小、無實施。這樣,上至管理人員,下至作業班組,都會產生逆反情緒,缺乏糾錯積極性。而且,違規的處罰,通常不是對于違規者本人,一般情況下,罰金的支付者是勞務公司的老板或工頭,這些人很多時候考慮的不是罰款,而是效益,這不但使違規工作人員對罰款缺乏敏感性,而且讓罰款變相成為花錢買違規。
1.2 對策及建議
首先,要加大安全生產的成本投入,主要辦法就是組建起一支完善可靠的安全管理隊伍。這支隊伍中部分人員的組成可以是項目部自行培訓、培養,跟隨其在項目部專職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是施工企業培養的,在企業各項目部調配使用,還可以由項目承包人從人才市場聘用。培養和挑選好的安全員,重要的是現場經驗,必須結合扎實的專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協調力記憶極強的責任心,才能承擔安全監管工作。
技術負責人對安全生產的認識不夠常見,但要求他們立即具備所需的相關安全生產知識,也很難做到。這就要求項目主管和部門加強對技術負責人的安全知識教育及安全知識培訓,尤其是重點、難點部位的施工,例如卸料平臺、懸挑架等位置。還要加強在方案編制及交底時是安全工作,技術人員必須在專職安全員,或者安全工程師的協助下,做技術和安全的統一編制,對現場作業面、平面布置的仔細查勘,使得編制出的方案可行、可靠。
對于違規的獎懲應該做到獎罰并重,只要安全生產可以控制并順利執行,在一段所規定的時期內沒有發生的安全隱患和事故,就要由項目部對相關安全管理人員進行獎勵。在罰款方面,嚴格兌現制度承諾,最好能對違規作業人員執行現金處罰,在某種程度上增加經濟刺激手段的力度。同時,對獎罰雙方都應該進行公示,從物質、精神兩方面對施工人員進行控制,即表現出項目管理者對安全的重視程度,還對施工人員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2 質量控制
要提高建筑工程產品的質量,就必須抓住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建設工程項目施工一般涉及人員、材料、機械等較大的范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因此影響建筑成品質量的因素較多,在施工過程中對施工質量的控制就顯得極其重要。就目前的管理模式而言,項目部對建筑施工項目質量控制管理的具體途徑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2.1 對建設項目技術文件、報告、報表的完整、確鑿進行管理,是項目部對建設工程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最主要手段。具體是做好如下內容:驗證技術資質,出具開工報告,編制施工方案、施工組織設計,整理材料質量檢驗證書,收集動態施工統計資料及圖表,協調設計變更、收集變更圖和核定書,出具問題處理報告,檢查工序交接,做好分項、分部工程質量檢查及報告,簽署現場必要的技術簽證、文件等。
2.2 加強現場質量檢查,一般來說,此項工作的具體內容包括:開工條件、工序交接、隱蔽條件、復工條件、確認滿足下道工序、成品保護、日常巡視等。檢查方法要結合觀察、測量和事件記錄并重的辦法,做到細節不放松,重點有記錄。主要根據質量標準對施工產品進行評價,通過現場實測數據與施工規范及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允許偏差對照,來判別質量是否合格。
2.3 堅持以試驗數據作支撐,主要是通過試驗手段對質量進行判斷,所獲取的數據要與現場實際情況相符合。如樁或地基的靜載試驗,復核各部位承載力,對鋼結構的穩定性試驗,確定失穩狀態,對鋼筋接頭的拉力試驗,檢驗連接能力等手段來控制施工質量,切實做到有據可查。
3 成本控制
隨著我國的經濟模式向著集約化方向的發展,效益為先的理念日進人心,建筑施工企業在全力保證施工安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好工程成本的管理,已經逐漸成為企業正常發展的決定因素,本節主要針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提出作者的一些觀念。
3.1 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建筑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與責任體制。在施工項目運行之前,能夠對成本管理中的具體工作以崗位責任制的方式,建立起責任控制系統。就是要從組織上建立由項目經理、各專業施工隊隊長組成的成本控制團隊,把成本控制的責任層層落實到每個成員中,使項目成本控制形成一個面、線、點分明,結構分工合理的管理網絡。系統的組建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明確責任的主體,即具體機構或人員,二是明確主體的責任范圍,即工作和成本控制的范圍,三是明確目標,對各主體的成本控制范圍進行量化評比,四是明確獎罰辦法,定出合理的標準,將成本控制的目標與主體的收入進行掛鉤。上述內容環環相扣,可以通過各種針對具體工程靈活地組織實施,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必然可以建立強效的成本監控平臺和體系。
3.2 建筑企業還要具有掌握成本控制的手段,建筑工程施工的隨機性很大,但應始終不忘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就作者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而言,成本控制的手段一般是由計劃、控制和分析三個階段所構成。
首先,在組織施工之前,依據施工圖、施工預算等資料,編制企業的預計投入的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以及項目、企業管理費等費用,所有費用的合計做為成本計劃。成本計劃必須嚴謹可行,盡量接近最終資金使用限度。
然后,當計劃成本由施工企業認可后,下發到項目部所屬的各個部門。各個部門在資金的利用上要嚴格把關,也就是說成本必須進行有效控制,并及時比較實際成本和所發生的實際費用。當出入值超出正常允許范圍時,要認真查找誤差原因,總結經驗,避免再次出現類似問題。
最后,在施工時,要隨時分析工程發生的費用進入實際成本,利用實際成本與相應的計劃成本進行對比,依預算、成本和決算做出實際的利潤率。通過計劃與實際對比,可發現原因并制訂糾正預防措施,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和材料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企業利潤。可以通過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的方式,集思廣益、探索分析成本控制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4 結束語
2l世紀是變革和創新的世紀,建筑企業經營的主題走到如今,安全、質量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也發生著越來越大的變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上述最值得建筑企業重視的三個方面,在理論和方法上將變得更加豐富,建筑企業應根據形勢的發展,把握現在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探索高效、有力的管理方法,在安全管理、質量控制和成本投入上提高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石立新.房建施工中幾種質量通病的預控措施[J].隧道建設,2000.
篇10
[關鍵詞]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序貫療法;下呼吸道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56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7(c)-060-02
阿奇霉素作為新一代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克服了紅霉素對酸不穩定的缺陷,具有組織滲透性好、血漿半衰期長、臨床適應證廣、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好等優點,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下呼吸系統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我院常選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治療方案有兩種,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或靜脈滴注后改為口服的序貫治療。為了論證阿奇霉素治療方案的經濟性,選擇療效確切、費用低的給藥方案,本研究對我院2005年2月~2006年9月以來,阿奇霉素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兩種方案的病例進行回顧性成本-效果分析,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通過醫生工作站和藥房管理系統,統計在2005年2月~2006年9月期間,來我院診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患,從中選擇來我院前72 h未接受抗菌藥物治療,體溫超過38℃,實驗室檢查符合細菌學的診斷標準,臨床癥狀、體征、X光片確定為下呼吸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治療下呼吸道感染兩種方案的患者112例,年齡在19~65歲,其中使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后改口服的序貫治療病例有58例,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齡41歲,將其分為治療組A;另使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54例,其中男15例,女39例,平均年齡為42.5歲,將其分為對照組B。兩組患者身體無其它疾病,性別、年齡、病種、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A;注射用阿奇霉素(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注射劑量為0.5 g/d,1次/d,加入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3 d后,改為口服阿奇霉素片(河南天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口服劑量為0.5 g/d,1次/d,總療程為6 d,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抗菌藥物。對照組B:注射用阿奇霉素(同一生產企業生產品種),注射劑量為0.5 g/d,1次/d,加入250 ml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6 d為1療程。
1.3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3年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抗菌藥物進行4級評定,即痊愈、顯效、進步、無效。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痰細菌培養轉陰,胸部X片病灶全部吸收,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菌4項均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有明顯好轉,痰細菌培養轉陰,上述4項中有1項未恢復正常;進步:病情有所好轉,但不明顯;無效:用藥72 h后,病情無好轉或有所加重。患者痊愈和顯效合計為有效,據此計算有效率。
1.3.2 細菌學判定標準:抗菌藥物的細菌學療效按清除、未清除進行評定。清除:治療結束時,原致病菌消失。部分清除:治療結束時原2種或2種以上致病菌至少有1種被清除。未清除:治療結束時,原致病菌仍生長。替換:治療結束時,原致病菌消失,但培養到新的致病菌,無任何臨床癥狀,也無需要治療。再感染:治療結束時分離到新的致病菌,并出現相應臨床癥狀、體征,需要治療。
1.4 成本確定
成本(C)是指因使用藥物治療所消耗的資源價值,以元為單位。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成本,即醫療總費用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之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時間對較短二方案的其他費用基本相同,間接成本可忽略不計[1]。以上各項費用按二甲等醫院的收費標準及2005年藥品招標采購的價格進行計算。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1.5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
2 成本-效果分析
2.1費用計算
藥品成本(C藥): 注射用阿奇霉素(500 mg/瓶)的單價為46.2元/支, 阿奇霉素片(規格為250 mg/片)的單價為1.3元/片,250 ml0.9%氯化鈉注射液單價為1.8元/瓶;治療組A的總藥品費用為:C藥=46.2×3+1.3×2×3+1.8×3=151.8元。對照組B的總藥品費用為;C藥=46.2×6+1.8×6=288元。其他費用C其=420元(包括治療前后檢查、診療費)。治療組A 輸液費(C輸)=18.3元/次×3=54.9元。對照組B輸液費(C輸)=18.3元/次×6=109.8 元。總治療費用A組C總(A)=626.7元,B組C總(B)=817.8元。
2.2 療效評價
效果(E):是指所關注的特定方案治療結果(表1)。
2.3細菌學評價
2.4成本-效果分析
采用成本C和效果E的比值來表示每獲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凈成本[2]。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尋求達到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最低的治療方案(表3)。
2.5敏感度分析
藥物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變量往往不易準確測量,這些難以控制的因素都會對分析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必須通過變化不確定因素來檢驗結果的敏感性,即進行敏感性分析。且隨著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進一步規范化、藥品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的降低勢必造成藥價的下降趨勢。特假設藥品的成本下降15%,其價格的敏感度分析。
敏感性分析的結果表明二種治療方案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說明此分析的數據結論是可信的。
3 討論
3.1 臨床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較多,但達到相同效果時所花費的成本往往不同,如何運用藥物經濟學方法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療效是臨床藥學所關注的問題,本文對阿奇霉素兩種治療方案進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確定用藥安全、有效、經濟。
3.2 上述臨床評價結果表明:經χ2檢驗,阿奇霉素序貫療法與阿奇霉素連續靜滴這兩種治療方案在臨床療效及細菌清除率方面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結果表明,經t檢驗,兩組在醫療總費用方面有顯著性差異(P<0.05),序貫治療組總醫療費用明顯低于連續靜滴注組,靈敏度分析也表明了這一結論是可靠的。
3.3 總的來說,序貫療法具有能降低醫療費用,患者易接受等優點,同時也克服了連續靜脈注療法的許多缺點,如避免了刺激靜脈以及輸液中微粒對人體的危害,本研究表明二治療方案,在有效率、細菌清除率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二方法相近,但序貫療法成本明顯低于連續靜滴,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潔.藥物經濟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60-118.
[2]胡晉紅.醫院藥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112-129.
[3]顏魯青,劉愛玲.氟羅沙星與阿奇霉素治療非淋菌性尿道(宮頸)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07,18(2):91-9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質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