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6 22:29: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校園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校園故事

篇1

關鍵詞:學生傷害事故;高校法律地位;高校與大學生法律關系;過錯責任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5—0109—02

隨著大學擴招,在校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傷害事故也越來越多,這有社會環境安全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牽涉到學生、家長、第三人、學校等相關當事人的責任,高校又是思想活躍的人群集中區,對于傷害事故處理得是否得當就不僅是法律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如何將在校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好,關鍵在于明確法律責任的承擔。

一、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

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校學生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和安全注意義務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學生及他人損害后果,學校應當承擔相關責任的事故[1]。

學生傷害事故受害主體包括幼兒園的孩子、中小學學生,也包括大學生、研究生。學生傷害事故空間范圍是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包括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不以學校圍墻為界限,不以是否是正式上課時間為界限,只要是學校負責組織、管理的范圍內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都應是責任承擔者之一。

二、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

關于我國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觀點不一,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將高等學校定位為事業單位法人。我國規定高校在性質上不能以贏利為目的,不能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因而屬于非企業法人。在非企業法人中,高等學校既不同于政府機關,也不同于社會團體,因此應為《民法通則》所規定的事業單位法人。

第二種觀點認為高等學校是公務法人。所謂公務法人,“是指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由國家或公共團體依公法所設立的,行使或分擔國家權力或政府職能的法人”[2]在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公立高等學校普遍被認為是公務法人。《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學校是依公法設立具有法人資格,是獨立的法律主體,類似于大陸法系的公務法人。

第三種觀點認為高等學校是行政主體。我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一是國家機關,二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規定的高等學校權力有:招生權、學籍管理、獎勵與處分權、頒發學位證書權、聘任教師和其他職工及對其獎勵與處分權、對本單位設施和經費管理和使用權等。并且這些權力是高等學校以自己名義獨立行使并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由此推斷高等學校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第四種觀點認為高等學校既是行政主體又是民事法律關系相對人。應該說認為學校除行使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權力外,高校與學生又是一種平等的合同關系,高校對自己管理和使用的設施、財產以自己的名義對外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又是民事法律關系相對人。

筆者比較認同第四種觀點,認為高等學校是“特殊的行政主體”。任何一個行政主體在管理和使用自己的設施、財產的民事法律關系中都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相對人,此處說的特殊之處在于高校與學生的合同關系是通過行使招生權這一行政權力而建立的,是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相對人,行使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權力。

三、高等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關于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有學者認為二者是行政法律關系,有學者認為二者是私法上的契約關系,也有學者認為二者是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的混合。筆者認為高校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事合同法律關系為基礎行政法律關系為輔的復合型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有其特殊之處,它是以高校獲取法律法規賦予的行政權力為前提,以學生報考志愿為發生要件的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它是以行政和民事途徑為救濟方式的特殊的法律關系。具體而言,高校每一年以招生簡章等形式介紹本學校的教學質量、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招生計劃等就是一種對所有考生發出的要約,考生填報志愿就是承諾。但這個民事合同成立以考生達到錄取標準和高校獲取招生權為前提。高校與學生關系確立的關鍵是該考生是否取得或擁有高等學校的學籍,是否是該高等學校的成員[3]。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條:“新生入學后,學校應在三個月內按照招生規定進行復查。經過注冊后復查合格,即獲得學籍。”所以這個民事合同的生效時間應認為是學生學籍的取得時間。

學生入學以后即可享有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及學校提供的住宿、餐飲等后勤保障。高校即可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獎勵、處分、頒發學位證書等。學校提供的住宿、餐飲等后勤保障等是完全平等的民事合同,可以通過民事途徑救濟。而高校行使法律法規授權的對學生學籍、獎勵、處分、頒發學位證書等權力有損學生利益時,學生可通過行政途徑進行救濟。因為學生和學校形成的只是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學生并不是學校的內部成員。

高校與學生的這種平等的民事合同法律關系為基礎行政法律關系為輔的復合型法律關系,是以學生對高校要約了解后,自由、自愿選擇的結果,所以說平等性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基礎。學生入學后學校對學生有服務、管理的義務,這些義務包括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正常完成學業等,這既是學生受教育權的體現、又是合同潛在的義務,其中就涉及行政權力的行使,因而說這種關系以行政法律關系為輔。

四、在校大學生傷害事故歸責原則

篇2

關鍵詞:校園生活文化;大學校園空間;文化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校園生活文化是一種自下而上產生的文化形式,它發源于校園生活之中,又滲透進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影響師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理念來發揮作用。校園空間既是校園文化的載體,也是師生生活的容器,各種生活化場景對人的教育作用遠勝于課堂,校園空間環境對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校園人群年齡構成、文化素質、行為習慣相對接近,校園生活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的特點,不同的大學各自都具備相對固定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文化活動,在師生中代代相傳,植入了校園文化基因之中。在長期發展中,這種特色化的校園生活與空間環境之間逐漸形成了穩定的關聯,產生了一種生活化的文化網絡,進而激發了校園中場所精神的生成,使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融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校園建設步入,隨著信息全球化,東西方文化交融,社會經濟轉型,校園空間模式也在繼承融合中求變化。然而,由于當前校園規劃建筑設計周期的壓縮,建設規模的擴張,容易造成設計方案批量生產和重復使用,并忽視對原有生態地域特色的保護導致校園個性的喪失,導致規劃設計模式的趨同,以及大學所應具有的魅力和氛圍的缺失。中國的大學校園的生活文化建設正面臨精神和物質雙層面的困惑,大學校園生活文化空間的建設與發展迫切的需要理論的重視與研究,它的存在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供校園生活的多元承載

大學空間之所以較其他層級學校更具有討論彈性和論證的必要性,在于大學課余生活的本質具有準社會生活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尤其在社會關系和活動模式層面。大學的課余生活遠較中小學來得充滿余裕而具有活力,課外生活是大學生另類核心學習課程的概念,已為不爭的事實,但是相對應的課外活動空間確鮮為規劃者重視,課余生活的特色往往塑造出大學獨特的人文性格。英國劍橋大學被廣為傳送的師生下午茶和校外沙龍、咖啡廳里學生自發性的討論活動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泰戈爾大學在叢林中專注在于自然體驗的學習生活自成獨特風格;法國巴黎大學沒有圍墻、融入社區和城市,學生大多寄居民居,師生經常舉辦家庭烹飪、品酒閑聊的傳統,增加了另類的師生非正式互動生活。

大學校園空間,如果只是原始單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一個裝載活動的容器,無法真正觸動人心。引發懷念回憶,更不可能形成傳頌永久的意義空間。大學的傳統,出了引以為傲的成就之外,不可避免的也必然會建立在一些師生間的名人軼事以及行之久遠的儀典習慣上,凡此種種或可名之為“校園故事”。故事的本質有些會被出傳頌,也有些會被師生通過年復一年的重復活動形成集體記憶,這些活動沉淀在間上,行程“行為場域”,這些充滿意義的空間,與其他功能性空間大異其趣,因為它們是“值得記憶的”。

承載校園事件的意義空間的存在,基本特質是有機分布和零散的,從量體而言,具有微觀的特質,類似人體的神經叢結,相互糾結,密切關聯,若能普同遍布在校園各個生活圈域,可以形成意義空間的神經叢結構造,悠游其中,大學課堂之外的自由學習和生活詩意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

二、營造校園生活文化的個性特征

大學校園文化受到大學歷史發展、學科特色、教育理念的影響,反映了高等教育機構特有的組織制度、行為方式、精神內涵。校園文化通過空間環境和建筑整體形象,傳承教育建筑所應具有的空間特質,展現傳道育人場所應具備的文化底蘊,對校園空間行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千姿百態,各個大學之間往往文化性格迥異,學科專業、教學方式的差異也會造成文化內涵的不同,尊重這種差異,傳承校園文化的個性特色,才能產生風格多樣、個性生動的校園空間。

每一所大學在其歷史發展中都會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以及學科專長等客觀條件發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逐漸演變成大學傳統與校園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個性化、生活化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的文化生活氛圍由于更貼近師生的日常活動,具備深入而廣泛的影響力,對師生的個性、人格、心理有著更強的教育引導作用。同時,也由于它來源于校園環境與師生生活本身,所以具有強烈的獨特性,是大學校園文化個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例如,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校園均與河流鄰近,劃艇運動一直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自19世紀起,兩校開始正式的劃艇比賽,并逐漸發展成兩校之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校際傳統活動,而牛津、劍橋各個臨河而建的學院式建筑所擁有的河畔步道、小橋、船庫各具特色,是兩校最為獨特的校園景觀,成為師生課余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漢大學校園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校園”,其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織,大學建筑與山體環境相融合,是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每年一度的“櫻花節”都會吸引師生與大量市民的參觀游賞,其知名度與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校園范圍,成為城市中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活動之一,賦予武漢大學校園更多的浪漫色彩,在此生活的師生認為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調動了共同參與的熱情,激發了創造力與多元思想的表達,營造了充滿個性的校園文化,使他們為這里與眾不同的校園環境與生活學習氛圍而自豪。

三、傳承校園生活文化的脈絡體系

不同國家、地區的大學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地域大學的創建起源、演變歷程、發展目標各異,都導致了大學之間歷史與人文積累的千差萬別,校園的人文氛圍迥然不同。堅持各自的文化氛圍特色,立足于本校的歷史與人文傳統,是校園文化個性傳承的基本原則之一。歷史悠久的大學具有先天的文化優勢,人文氛圍濃厚并且具備傳承發展的自覺意識,只要不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改造,貫徹有機更新的發展理念,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氛圍延續。新興大學校園歷史較短,文化積淀較弱,但也可以通過對校園空間層次、尺度、序列等的優化處理,增強空間的親切感與歸屬感,輔以內涵深刻的文化景觀體系構建,仍然可以營造出特色鮮明的人文氛圍,近年來大學新校區建設中不乏這樣的優秀案例。

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園的公共空間體系設計得非常成功。校園中以中央水系形成景觀軸,將教學與生活分為東西兩區。教學區建筑以80m×80m的正方形平面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網格狀布局,產生了若干個相互連通的內庭院,引入不同文化主題的布置,形成了內涵深厚、尺度宜人的室外開放空間系統。庭院通過組織垂直交通的“節點塔”與網格狀教學空間相聯系,可以自由通達教學區各個部分。一條長達756m的“建藝長廊”聯通了生活區與教學區,成為整個校園平面構圖的線性主干,給師生提供了通暢、便利、舒適、安全地到達校園各個功能區域的捷徑。長廊東起生活區主廣場,西聯教學網格,并與教學區的交通網絡融合,把校園中各部分的公共空間聯系成為了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開放體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校園文化 新媒體 西京

一、新媒體的內涵及特征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舊媒體”、“傳統媒體”而言的,而人們對于媒體“新”、“舊”的劃分,必然會隨著時展、技術進步而改變。因此,從時間維度看,“新媒體”應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概念,其內涵會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

新媒體是利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及有線網絡等渠道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和媒體,主要以各大網站、手機媒體、數字雜志、電子書、移動電視、博客、微博、微信、數字圖書館等為主要形式,被稱為“第五媒體”。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新媒體資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獨當一面,必然會引起校園文化的連鎖反應,促進校園文化發生漸進式變革。

二、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1.新媒體增設了校園文化建設平臺。

新媒體作為網絡資源的集合體,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征,現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和服務等工作的信息平臺;成為學校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情況、溝通思想、研究問題的重要平臺;成為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甄別獲取信息,提高學生辨識和選擇信息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重要學習平臺。

2.新媒體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新媒體信息往往以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等復合形式呈現,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等特征。新媒體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進一步豐富了大學校園文化內容,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更豐富,方式更多樣,使大學校園文化可獲得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新媒體為大學校園文化提供了豐厚的養分,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載體,極大地豐富了大學校園文化內涵。

3.新媒體拓展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陣地。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即便身處校內,也可以十分便捷地與外界進行思想的交鋒與碰撞。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創意通過新媒體展示出來,便能得到更多的響應,更多的意見交流,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自信心不斷增強,更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校園文化的價值選擇更多元,大學生思想活動空間不斷拓展,同時極大拓展大學文化空間,增強大學文化的活力。

三、我校部分單位通過新媒體建設校園文化的具體應用

萬鈞書院自2014年6月起籌建以來,就已經通過建設官方微信平臺開展新媒體資源應用,目前書院微信公共平臺已開設服務號、訂閱號和企業號,服務號用于推送每周學校和書院的重要新聞同時配合各類活動開展多媒體應用,以書院達人秀為例,在服務號上開展選手投票,當日瀏覽量超過一萬八千人次,增加用戶一千余人。訂閱號用于推送每日新聞及學生喜聞樂見的幽默故事、生活百科等,同時可作為活動現場的互動傳播,以萬鈞書院迎新晚會為例,在訂閱號上開展微信墻,短短兩小時之內即收到兩萬條以上的留言。企業號用于書院內部工作,如活動審批、簽到簽退、功能室申請、推送工作消息等。三號同時運營,各有側重,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和日常工作上起到極大的積極作用。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共有用戶近五千人,自建立以來已推送消息140余條,覆蓋讀者70余萬人次。

四、開展校園新媒體建設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切實轉變觀念,確立適應新媒體的大學文化觀。

新媒體對大學的影響,觀念層面最深刻。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必須轉變觀念,確立符合時代特征的文化觀。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對于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文化,可以從五個方面把握:一是從空間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會,視野更開闊,決不可局限于校園的狹小空間。二是從時間上看,要更加迅捷,增強應變能力;要更加長遠,面向未來,決不可短視。三是從內容看,要更豐富,主動把握社會動態,決不可自我隔離。四是從主體看,要更多元,尤其尊重大學生作為大學文化主體的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與大學生對立起來。

2.建設數字校園,加強對新媒體的掌控與運用。

如今,新媒體作為人類新技術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經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理應在新媒體技術開發與應用方面走在全社會的前列。對此,大學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應適當超前規劃大學信息化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大學校園網絡基礎設施水平,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為廣大師生運用新媒體創造必要的條件,避免成為信息社會的孤島。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運動 自我醫務監督 預防

我們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受傷的部位、運動項目、易受傷的活動時間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預防知識和良好的自保自救意識,許多運動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新鄉醫學院2007、2008、2009和2010級4個年級在校的本科學生2800人,其中男生1547人,女生1253。每個年級700人,平均年齡19.2歲。

1.2研究方法

1.2.1運動傷害事故調查 采用問卷向學生調查是否發生運動傷害事故,運動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受傷的部位、運動項目、活動時間。同時,在校醫院的配合下復核了上述4個年級學生病歷,核實運動傷害事故情況。

1.2.2干預實驗 把新進校的2007級作為實驗班,2009級共有40個班,分成兩個大的對比班,對前20個班有針對性地以講座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自我醫務監督知識。21-40班按正常的教學法進行。對2010級全年級按2009級前20個班的教學模式進行教育。

2 結果

2.1運動損傷發生一般情況 2009年9月—2010年7月共發生運動損傷612例,其中因踢足球而受傷237例;籃球104例;田徑69例;排球31例。運動損傷的發生時間以下午課外體育活動多見,共發生453例,占74.01%。受傷類型以扭傷和挫傷多見,分別為204例和123例,占總數的33.33%和20.09%。

2.2實驗班與對照班體育受傷發生率 2009級前20個班(實驗班,350人)2009年9月—2010年7月共發生41例運動損傷,發生率為11.71%;而2009年級21-40班(對照班,350人)共發生73例運動損傷,發生率為20.86%,對照班運動受傷發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班。

2010級(實驗班,700人)自2010年9月至2011年7 月共發生106次運動損傷,發生率為15.14%;而2007級、2008級第1學年運動傷害事故分別為139次和128次,發生率分別為19.86%和18.29%差異亦有高度統計學顯著性。

3 討論

造成運動傷害事故的原因:

3.1準備活動不充。

3.2學生身體素質差,技術動作不熟練。

3.3場地、器械不符合要求。

3.4天氣、溫度的影響。有的同學在烈日高溫下進行長時間大運動量的練習,時常會因為體內缺水,而造成人體虛脫,隨時會發生各種運動損傷。

3.5高度興奮,憑著自己的一時沖動,不管主、客條件因素的限制,橫沖直闖,在練習和比賽中不遵守規則。精神狀態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產生恐懼、緊張的心理。將使肌肉力量減弱,生理功能和運動能力下降,反應較遲鈍等發生損傷。

3.6組織工作未做好,缺乏必要的指導,致使大量損傷事故的發生。

3.7老傷未愈,過早鍛煉。

3.8運動量安排不合理。

3.9不懂保健知識,不會自我保護,被他人撞、踢等易導致受傷。

4 運動傷害事故的預防

4.1要加大體育教學的資金投入,逐漸完善學校體育教學的場地改造與擴建,更新體育器材和設施,確保提高體育場地和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數,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

4.2加大對傷害事故預防的教育力度,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保自救能力,特別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體育教師,應當將安全防范教育列入體育教學計劃,要對每位學建立健康檔案,掌握學生是否有某些不適宜劇烈運動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關活動時加以控制。

4.3我校從2004年成立了體育俱樂部,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由體育教師對每個俱樂部成員進行場地的分配,器材的借還,技、戰術的輔導,統一安排,統一活動,運動傷害事故明顯得到控制。

4.4要合理地使用運動器材,避免一些運動傷害的發生。

4.5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后要做好整理活動,運動中要穿合適的衣和鞋,不要在過低和過高的氣溫中做長期大運動量的活動,也不要在饑餓或過飽的狀態下參加激烈的體育活動,在競賽中,要懂得該項目的規則,無條件的執行規則,聽從老師或學生裁判員的判罰。

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 言情小說 獨立學院女生 戀愛觀

大學生談戀愛是目前大學校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獨立學院女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承受著更多的學業與心理壓力,她們的戀愛觀更應引人關注,并已成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1]。本文從獨立學院女生戀愛和她們平日喜愛看言情小說的普遍現象出發,分析獨立學院女生戀愛觀的特點,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的相關舉措。

某天,我驚訝地發現我的一些女同學們正在熱烈地討論著某個名字和某些故事情節,她們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痛心疾首,時而無比羨慕,那表情足夠讓人對她們所討論的故事垂涎三尺。看到大學城里一對一對的情侶游走在校園,我自然地聯想到了兩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影響。

一、戀愛是女大學生的普遍現象

正值青春期的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婚戀觀也在發生著變化,引人關注。她們以女性獨有的細膩體驗著愛情,體驗著人生。由于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年齡和特殊的情感等因素,她們作為一個經專門知識訓練的獨特群體,觀念更加前衛,思想更加解放。目前我國大學生生理發育出現“加速現象”,呈現出發育年齡的早期化,并已經基本發育成熟或趨于成熟。而在大學校園內的女生,生理已趨于成熟,這必然促進她們對異性向往、追求及愛慕的情感產生。這是人類的自然屬性,也是愛情萌生的原始契機,是大學生戀愛的內驅動力。愛情就其內容而言,絕不是單純的肉體吸引,而是一種思想的一致、感情的共鳴和興趣協調的高級精神生活。在大學校園里,來自生活、社會與學習的壓力都較小,她們不必為了生活而過多地擔憂,而在未工作前社會的壓力也相對較小,學習方面更是比較寬松,她們的剩余時間比較充裕,更有時間去接觸言情小說,而正是這種環境,以及對愛情的向往造就了現在大學生戀愛的普遍性。大學校園像一個暖巢,為她們的愛情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機會。這就使戀愛現象在大學生中的普遍表現,成了大學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女大學生普遍愛看言情小說

我們以溫州大學城為例,對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甌江學院和溫州醫學院仁濟學院進行調查問卷,實際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實際有效問卷734份,有效回收率達91.75%。

調查顯示,90%的獨立學院女生曾經讀過言情小說。22%的人天天看小說,16%的人基本兩三天看一次,只有23%的人偶爾看一會兒小說。從調查問卷中可以反映出,在校園里存在一大批看言情小說的女生,有的女生甚是入迷。

三、言情小說與女大學生戀愛觀的關系

在曾經看過小說的女生中,31%的人贊成大學生戀愛,不到10%的人反對大學生戀愛。研究還發現有86%的獨立學院女大學生經常在一起相互討論某本小說里面的情節,其中有30%的人會被小說所謂的愛情吸引,認為愛情會像小說寫的一樣美好。還有56%的女生因為小說中的愛情故事而對現實中的愛情抱有美好的幻想。

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發現,言情小說的存在對女大學生的戀愛觀確定存在一定的影響,它們是女大學生獲取愛情知識的重要渠道,這種信息不斷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不可否認,它們的有些思想是積極的、健康的,對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有一些在經濟利益或是一些其他因素的驅動下,對戀愛、性進行夸張描寫和渲染的小說,這就很容易讓一些女大學生想入非非,這對于一些充滿好奇心且沒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較高的鑒別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女大學生來說極具誘惑,很容易誤入歧途,進行不該有的模仿和嘗試;有些小說反映了一些因失戀采取極端方式如自殺、殘殺戀人等的過激內容和場面;有些小說充斥著婚外戀、第三者、同居、傍大款、包二奶。這致使部分女大學生并不牢固的傳統道德受到削弱和瓦解,偷吃禁果、傍大款、充當第三者的現象不斷出現,從而使性觀念開放化、實施化[2]。

四、正確引導女大學生戀愛觀的舉措

研究表明,有78%的獨立學院女生認為學校應該開設一些有關愛情方面的教育。在解決女大學生的戀愛觀問題上,既要采取措施幫助她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又要加強對她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這才是解決女大學生情感問題的根本舉措。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載體,因此引導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站在學校的角度,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教育,使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3]。

(一)加強女大學生戀愛觀教育,幫助她們懂得戀愛的意義。

在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引導女大學生在擇偶標準上,把道德品質放在重要地位,要使她們認識到,道德品質是真摯而持久的愛情的重要基礎,也是建立長期共同生活的一個首要條件。只有在生活態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基礎,雙方才能志同道合、共同奮斗、共創幸福、互敬互愛。男女之間的真正愛情的產生,除了道德品質之外,還有性格的相近,志趣的相投,容貌和風度的互相愉悅,精神和氣質的互相吸引,等等。擇偶總是把對方的經濟、思想、品德、性格、文化、身體、容貌等方面的條件加以“綜合考察”,根據主要條件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在擇偶時要將內在美與外在美統一起來。然而在這個問題上,一些女大學生往往追求外在美勝于內在美。如果把自己的愛情僅僅建立在“外在美”的基礎上,則未來的家庭、生活等是沒有保證的。

(二)加強女大學生道德觀教育,幫助她們明白愛情的真諦。

不管當事人是否愿意承認,戀愛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實際上都是與人類最基本的心理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女大學生感知細膩、情緒易激動,在性格上依賴性強、意志力弱、敏感、多疑、情感不穩定、自制力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女生的心理輔導教育,可以成立一些專門的女生心理咨詢機構或安排專門的女生心理指導服務時間,采用集中輔導和重點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心理教育講座或者利用學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時間調適女生的戀愛心理,使之能夠正確認識戀愛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把愛情擺在適當位置,使她們增強自我激勵、自我調控的心理機能,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正確的愛情觀。針對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戀愛動機和需求,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她們提高戀愛需求層次,培養自尊、自愛、自強的生活態度,在心理教育中端正她們的戀愛動機,讓她們懂得為什么戀愛、怎樣戀愛,做一個“戀愛情商”高的人,從而促使她們的心理健康發展[4]。

(三)加強女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幫助她們提高自身的能力。

處于青春期的女大學生心理發育趨于成熟,但思想、情感不穩定。她們有強烈的“成人感”,情感豐富卻難以駕馭,渴望交往而又有較強的閉鎖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交往教育,鼓勵女生在交往中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溝通情感,增進了解,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建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鼓勵女大學生走出狹隘的人際交往空間,多與同學、教師、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制造同學問溝通的機會和渠道,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樂于助人的精神,使同學之間關系融洽,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團結合作,一人有難,大家幫忙。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而且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的氛圍,增進女大學生的情感健康,促進女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同時學校也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多學習,使學生的注意力重新轉回到學習上來,并在學習過程中認識新朋友,從而擴展女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加強女大學生榮辱觀教育,幫助她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高校應大力加強理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建設,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戀愛、事業、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充分利用家長、同學等教育渠道,引導學生在戀愛中能正確控制、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正確把握感情底線。除此以外,還應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使學生精神生活得以充實、精神追求日益升華,支持她們正常的異往和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戀愛關系,把大學生戀愛引入健康的軌道。改善社會環境,倡導健康文明的校園氣氛,消除她們的孤獨感,培養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優化生活環境,使她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以積極的態度正視女大學生戀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熱情幫助因單戀或失戀而造成心理壓力的同學擺脫不良情緒的困繞,培養她們積極的健康情感。同時還應該增強學校的管理育人的功能,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五、結語

愛情是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女大學生風華正茂,青春蓬勃,涉足戀愛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戀愛觀和健康的心理,就有可能釀出愛情的苦酒。我們不能完全抵制言情小說,既然它能在這個社會存在就一定有著它的價值,我們要切實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生存狀態,對女大學生在戀愛中暴露的種種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并致力于揭示她們的戀愛現狀和心理特點,探討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和舉措。

參考文獻:

[1]金樂.當代女大學生戀愛觀的研究與思考.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Vol30,(03).

[2]范小西,劉會可,寇譽元.高校女大學生戀愛觀存在問題的社會化因素探析.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1).

篇6

1、棠雪不滑冰是因為她在一場比賽中意外受傷,盡管獲救,但這給她造成的傷害還是存在的,也直接導致她放棄了夢想。

2、該劇根據酒小七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學校園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語冰,兩人在追逐冰上夢想的過程中,收獲真摯愛情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1.從形式上看,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在內涵上有共通點 組織記憶有三種形式:

(1)精神層面的記憶,比如組織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意識。

(2)物質層面的記憶,即組織所創造出的物質成果,包括榮譽、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層面的記憶,即組織存在的行為規則、規章條例、辦事程序和慣例。同樣,大學校園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個層次。從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系:大學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價值觀念、辦學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物質文化主要指物質環境、信息化平臺和一切環境設施,包括課程和專業建設、圖書儀器設備、校舍建筑、實驗(實訓基地)等校園環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種規章條例等;行為文化主要指師生員工的人際關系、行為規范、道德情感和傳統風氣等行為方式,包括校風、教風和學風等。因此,校園文化在形式上的分類與組織記憶的存在形式在內涵上具有共通性。

2.從特征上看,校園文化和組織記憶都具有歷史性

組織記憶是組織內部一定歷史階段特定時間所記錄下來的人與事的活動和信息積累,是學校事件和實踐活動等歷史事實的體驗性記憶。而校園文化,無論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還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傳承性和時代性,它們都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積累的產物。這些文化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所以,組織記憶和校園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

3.從內涵上看,組織記憶是建構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學的組織記憶是組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是師生對學校過往事件的認識、理解和體驗。可以說,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構件和主要通道。

(1)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園文化的建構首先要從學校歷史中尋根,通過回味歷史記憶、尋求教育價值和社會需要,形成組織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構校園文化,不是毫無價值地選擇堅守史實,而是需要帶著集體情感對其進行重構,根據師生的身體實踐、心理體驗尋找鮮活靈動的故事,并從中分析師生實踐活動中隱藏的群體的價值取向。

(2)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件。校園故事、典故、建筑遺址和關于壯大、變故和發展的學校記憶的創造,是學校記憶生成的過程,也是文化產生、選擇和聚合的過程。通過講述歷史、展望未來,把過去帶回現實,建立自己的文化。

(3)組織記憶是校園文化的主要通道。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對老一輩積存的文化內容加以價值審視和評判,經過“文化再造”后選擇性地傳播給后人。這個文化的審視和評判的過程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和遺忘的過程,也是學校的歷史記憶被取舍、認同和接納的過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進必須經歷記憶的改造,通過師生員工個體與集體的創新、批判和吸收等過程,實現成功的變遷,真正成為學校的歷史文化。

二、組織記憶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組織記憶是學校發展創新的關鍵要素

歷史記憶在學校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想創新發展,必須建立在對歷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學校的發展需要歷史記憶來參與建構。

(1)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活史料。歷史記憶是成員集體對學校過去發生的事件、活動及其產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記憶。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記錄在師生員工大腦中且已得到普遍認同的文化符號和其中蘊涵的價值,是學校發展的原養料。學校的發展必須體現歷史的厚重與新的觀念的和諧,并在當前的社會境遇下,根據外部變革的要求,對原有的傳統與習俗進行轉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學校保持可持續發展。

(2)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準過程。《文化的記憶》一書分析了文化記憶的形成過程: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溝通記憶———文化記憶,從個人記憶到集體記憶,再通過溝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記憶。這個不斷變化的認同過程是記憶選擇和更新的過程,也是推動組織發展的準過程。由此,學校記憶的形成過程也是師生員工在記錄校園事件中不斷認同和更新記憶的過程。

(3)歷史記憶是學校發展的新動力。記錄歷史是用來反思的,反思歷史是為了創造未來。因此,組織記憶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拷貝,不只忠于“過去”,還要忠于“未來”,要通過學校記憶來總結和反思經驗與教訓,選擇與融合新的內容,通過歷史記憶的各種養料滋養新的發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記憶。

2.組織記憶是引領教師成長的主要資源

集體記憶是組織個體記憶中雷同的部分,個人記憶需要來自共同存在的集體記憶的引領。

(1)學校記憶是構建教師文化的重要內容。集體記憶由教師個體一代代地傳遞,教師記憶體系的建構必須在集體記憶的框架內完成。某種程度上,教師在傳承過程中會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師對學校記憶的個體認同、感知和加工過程也即教師文化的形成過程。

(2)學校記憶是指導教師實踐的一種策略。學校記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智慧或教訓等有關。這部分記憶由于貼近教師的實踐和心理,如作為培訓教師的基礎材料,將會產生較好的培訓效果。

(3)學校記憶是潤澤教師發展的文化形態。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基于過去的集體意象。這種意象體現了諸多關于做事方式和價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態。記憶形成的過程并不止于建立記憶,還在于在教師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價值觀的過程中,并逐步形成這個年代教師發展的文化。

3.組織記憶是滋養學生成長的重要養分

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滋養學生成長。校園是個充滿記憶的場所,學生在學習期間發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園文化成長的空間。發生在校園里的記憶是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

(1)學校記憶是教育對話的基礎。從師生共同擁有的記憶中找到教育對話的起點、共鳴點,建立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關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可用學校關鍵性事件、集體體驗和校園時空記憶等作為課程,對學生進行校史校情教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2)學校記憶是引領學生成長的課程。校園生活的元素非常豐富:有校園環境的變遷,有記憶場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勵志故事,有探究成長、解決情感問題的案例,也有面臨困難、遭受挫折的教訓和典故等,處處包含為人處事的典范和學習實踐的生動事例。這些都是活生生的學習和生活教材,是學生成長的“養分”。

(3)學校記憶是學生文化的核心。在學校的框架內,學生只要還在校內,他們的話語體系、行為舉止和言行習慣就十分契合。可以說,學校和教師、學生構成了一個整體。師生在校園的學習與生活畫面,構成了學生對學校的集體記憶,而這些記憶又構成了學生群體文化。

三、組織記憶視野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構思路

1.以組織記憶方式架構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的構建有多種思路。常見的一種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來架構,通過提煉校園文化的總體狀況,然后區分校園文化的不同層面,從中細化出多種文化類型。這種方式雖然全面,但卻有可能忽視一所學校生動的活動事實與人物。另一種思路,則是以組織記憶的方式,也即校園事件講述、交流、回顧的方式來構建。這種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學校的活動事實,在每個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對學校文化的豐富記憶。從組織記憶方式入手構建校園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學校的歷史事件和相關敘述。召集歷經學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學校發展過程的親歷者和參與者,進行集中講述、討論交流,分享發生在校園的代表性事件,并把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學校故事。

(2)提煉學校精神,將學校故事和師生員工的體會、感受與敘事整合在一起,從中梳理出使用頻率高的詞匯,對頻繁出現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詞匯整理加工,提煉形成學校精神的基本詞匯。

(3)展開學校精神,即從中引申出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等價值體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種文化形式都用一個或幾個學校故事作為解釋。雖然這種方式應用得不多,但卻不乏成功運用的例子,比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寧職院”)的《北侖沖擊波》一書,就是作者通過手中的筆,講述了一系列在創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歷程中,充滿智慧的能夠代表寧職院文化特色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有回憶、有反思,也有構建,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寧職院這所特色名校校園文化的存在、更新與成長。

2.以組織記憶助推校園文化管理

校園文化多姿多彩,學校記憶紛繁復雜。引導學校記憶是學校校園文化管理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善于運用梳理、定格和豐富學校記憶的方式,來重構、優化校園文化,推動師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學校組織記憶。可以通過集體梳理、提煉提升,形成完整的集體記憶,讓零散的記憶接上“記憶鏈”。具體的做法:建立學校記憶整理機制,可以將學校師生中的核心成員聚集在一起,開展文化分享活動。通過舉辦懇談會、節日茶話會和離退休教師座談會等,共敘學校重大事件,聯結個人記憶,延續集體故事。每學期回顧一些專題活動,建立梳理集體記憶的良好機制,定期評選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兩年編輯匯集學校記憶文本,引導師生定期回顧、總結和反思,積淀良好的學校記憶。

(2)定格學校組織記憶。將學校記憶存儲為固定檔案,幫助定格,促進保持。可以建立三種記憶定格:

①物質載體符號定格。將學校記憶符號化,借助校園物質載體來保存,如編輯出版校報、校刊,建立校史室和榮譽室,開辟師生作品紀念館,搭建學校記憶墻,編輯學校老照片,為優秀學子和教師塑像等。用這些載體記錄歷史,促進學校記憶的定格。給予學校環境和活動豐富的文化符號,提升校園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讓學校記憶更鮮明、厚重。

②網絡信息虛擬定格。建立校園網站、微博或微信平臺,將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實踐活動的資訊、圖片、紀要等,通過電腦網絡、手機客戶終端實時傳達,供大家瀏覽和欣賞交流。

③活動儀式定格。構建特色記憶場所,保留和繁衍集體記憶。比如在一些特定場所,堅持舉辦某個紀念慶典,開展具有象征意義的實踐活動或教育儀式活動,通過儀式的演練來喚醒、保持和傳達學校的活動記憶,維持記憶場所中積累的集體記憶。

(3)豐富組織記憶。通過對記憶進行相應的調整、更新和充實,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來建構內容豐厚的學校記憶。

①創造活動,增加學校記憶。想方設法創設環境和條件。根據師生需要,強化參與式活動。每次活動組織讓盡可能多的師生參加,增強文化活動的輻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讓集體活動留下的記憶更廣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會事件,推動實踐探索。學校要順應國家和地方需要,服務社會需求,開門辦學,拓寬師生視野,開設時政講座和論壇,組織師生對重大社會事件進行剖析、探究和親身實踐,促進大家對學校記憶進行歷史節點的解讀和建構,豐富其內涵,讓學校記憶具有歷史空間感。

③創新組織記憶。封閉和保守的學校記憶必然導致學校停滯不前。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對教育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提升學校記憶。在學校重大轉型和提升時期,對學校記憶產物,諸如文化符號、制度規章、教育活動和傳統儀式等,進行系統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顯、時代感不強、過時了的內容,搭建順應時展的記憶框架。通過重組和創構,建立學校新的記憶體系,推出新的文化產物,引發新的思考,滿足新的需求。

四、結語

篇8

1、棠雪參加了騰翔杯,復出之后第一戰,本來想要證明自己,沒想到賽程最后一段意外摔倒,所以沒有拿獎。

2、《冰糖燉雪梨》是由朱銳斌執導,吳倩、張新成領銜主演,周歷杰、楚月、曹博、何宣林、魏天浩、韓玖諾、秦天宇主演的青春愛情競技成長劇。

3、該劇根據酒小七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學校園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語冰,兩人在追逐冰上夢想的過程中,收獲真摯愛情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1、《冰糖燉雪梨》于2020年3月19日在江蘇衛視、浙江衛視首播,并在優酷視頻同步播出

2、《冰糖燉雪梨》是由朱銳斌執導,吳倩、張新成領銜主演,周歷杰、楚月、曹博、何宣林、魏天浩、韓玖諾、秦天宇主演的青春愛情競技成長劇。

3、該劇根據酒小七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學校園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語冰,兩人在追逐冰上夢想的過程中,收獲真摯愛情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九月是開學的季節,但是云南大山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卻因高昂的學費和走出大山的路費望而生畏。在今天的航班上,昆明航空‘阿詩瑪’乘務組將特別開展‘空中義賣·公益助學’愛心義賣活動,義賣品為兩架47cm昆航機模,義賣收入將由昆明航空和云南省青基會捐贈給2012年云南希望工程“公益100”——第三屆昆明航空“助夢起航”愛心助學活動中的貧困大學生用于學習和生活,并由云南省青基會向捐贈者開具和郵寄捐贈發票。”航班起飛前,乘務員向客艙旅客介紹了本次愛心義賣活動。

“此次資助的貧困生中,有來自臨滄市永德縣身患淋巴癌晚期輟學半年進行化療卻以608分的成績考取廈門大學的李嘉林,有來自玉溪元江縣龍潭村委會武灑組父親右手三級殘障、母親間歇性精神病卻考上全國唯一一所女子高校的18歲少女白海瀛,有來自楚雄市八角鎮八角村父親患有嚴重的鼻咽癌為治病欠下12萬元巨額債務卻堅持考上南京財經大學的余春興……”當聽到這些山區孩子們自強不息、堅強奮斗的故事后,許多旅客都為之動容。

隨著乘務員主持人通過客艙廣播飽含熱情向大家發起號召,這場萬米高空的愛心義賣正式開始了。47cm昆航機模200元起拍,每次競價以10元倍數進行。“200!300!350……600!”第一架機模拍賣在愛心旅客們激烈的競價聲中開始,最后由王先生的600元價格拍得。在熱烈的掌聲中,王先生從乘務員手中接過機模,他激動地說:“祝孩子們夢想成真,平安健康,展翅翱翔!也祝昆明航空越發展越壯大!”簡單而真摯的語言,表達的卻是對山區孩子們滿滿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