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學位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8:1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學學位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學法最早由英國教育研究機構提出,該種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將學生作為學習的機器,而應該將學生看做教育主體,多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考慮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開展教學。在應用“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學法時,需要遵循如下的原則:一是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所有的教學活動在開展時,都需要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以此為基礎來制定好科學的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高職學生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也有一定的差別,因此,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十分有益的。二是要開展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評價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開展“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學法時,教師需要應用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都要給予中肯的評價,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三是要考慮到學生的愛好與需求。高職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有著很大的興趣,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很難提起學習興趣,因此,在開展教學時,就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愛好與需求,在知識的講解與方法的選擇上都要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東西來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學法的作用。
2高職會計教學所面臨的不足之處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傳統高職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這也使得高職會計教學的不足逐步顯現出來,就目前來看,高職會計教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點不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在高職會計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養,使得最終培養出來的會計畢業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求;其次,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種教育上的缺失也使得學生缺乏靈活處理實際會計問題的思維,幾乎所有會計專業學生的業務水準只局限于課本知識。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著高職會計教學的成果,學生就業出路狹窄、靈活性較差、崗位適應能力慢也成了高職會計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將“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學法應用在高職會計教學中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3“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法應用于高職會計教學,能夠有效地改變這些不足之處,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3.1合理選擇教學活動
高職會計教學中有大量的原理、公式和概念,這門學科有著極強的應用性與操作性,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只有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可以深刻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只要教師再配合科學的教學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優化教學成效。
3.2準備好教學活動資源
在進行教學前,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精心地準備教學資源,在設計資源時,教師需要明確其具體的使用方式,多利用多媒體進行講解。目前,高職會計教學的資源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會計教材。會計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依據,在整合資源時,教師需要以會計教材為依托,建立好一種涵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評價方式、活動設計、設備需求等內容的教學方案。二是會計學材。會計學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依據,其結構包括前導技能、內容描述、學習目的、參考資料、學生自測等內容。在制訂教學方案時,教師需要遵循先開發教材再開發學材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發展與考評需求來設計教學活動,在開發學材時,應該盡量降低會計理論知識的難度,適當增加關于學習方法、學習建議、自學輔導、職場安全等學習內容。
3.3豐富會計教學活動的手段
在教學方案制訂完成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方案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在選擇教學媒體時,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則:首先,媒體應該優先選擇學校現有,且教師與學生均能夠熟練使用的設備;其次,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在開展多媒體教學時,教師應該把握好使用方法,注意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4豐富會計教學活動的內容
在現階段下,學生的學習已經表現出了內容豐富化、目標全面化、途徑多樣化、取向精神化以及方式多樣化的一種趨勢,單單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開展與會計學習相關的探究性活動、志愿者活動以及技能大賽,這對于豐富學生的會計經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效用。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工作,多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來分享學習資料,并幫助學生養成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好習慣。
3.5重視教學評價
“教”與“學”之間是一種互動性的雙邊關系,如果教師選擇的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個人情況,就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是,若教師的教學活動不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就可能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基于這一因素,教師在開展完單個模塊的教學后,就可以為學生發放測評表,對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同時,在傳統考核模式下,分數是鑒定學生能力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學校一般在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完成后用筆試法進行測試,在這種模式下,很容易導致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考試臨時應對,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是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在應用“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法時,學校就必須要改革這樣的考核方式,應用新型評價模式,既可以使用模擬評價法、角色評價法、觀察評價法,也可以使用口試評價法與筆試評價法,一個板塊的教學完成后就需要進行評價,這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為下階段教學方案的調整提供資料。
4結語
篇2
【關鍵詞】 會計專業學位; 全日制; 培養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決定開展以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目前對于會計專業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種類型:一是會計學術型研究生,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職人員都可以報考但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求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自主劃線招生單位除外),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二是在職單證研究生,以招收從事會計或相關領域實際工作兩年以上的在職人員為主,要求在職人員參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簡稱GCT聯考)”,聯考命題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各招生單位自己劃定,畢業時只能獲得碩士學位證書;三是在職雙證研究生,以招收從事會計或相關領域實際工作兩年以上的在職人員為主,但要求在職人員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自主劃線招生單位除外),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四是全日制雙證研究生,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職人員都可以報考但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求參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組織,錄取分數線由國家統一劃定,畢業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相對于會計學術型研究生、在職單證研究生和在職雙證研究生,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雙證研究生在招生對象、培養目標、就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需要我們在研究生招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對于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和在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研究生有其獨特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劉成立和陳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從2009年開始的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來看,學生主要來自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本科畢業生,而且生源絕大部分是學術型碩士落榜考生的調劑,受考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收費較高限制了部分優秀學生的報考,因而生源質量相對不如學術型碩士。相對于在職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日制專業碩士完全沒有工作經驗,只是從書本中學到了有關的理論,而對實務缺乏了解。
(二)培養目標不同
根據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培養方案,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會計職業,培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會計實務,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而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會計學理論,系統掌握會計學基本技能與方法,熟悉相關法規,能夠運用會計學和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會計研究和處理會計實務,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及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的高級專門人才。很明顯兩者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
(三)就業渠道不同
與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很多就業于高等院校或進一步攻讀博士研究生不同,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的主渠道是實務部門,即各單位的財務會計部門,很少有研究生會進行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如果是在職不脫產攻讀研究生,無論是單證的還是雙證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養碩士生”,畢業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單位(即現有單位)就業,無法通過雙向選擇方式進行工作的選擇,這是在職與全日制研究生一個很重大的區別。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關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繼續推動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和優化。要加快評價方式改革,把對考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查作為改革的重點。2012年管理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實行綜合能力考試的試點擴大了會計等共7個專業學位,并且在初試中取消政治科目,即會計等專業學位碩士思想政治理論考試由招生單位在復試中進行,在初試中只考核英語和管理類綜合能力,其中英語100分,管理類綜合能力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數學基礎、邏輯推理和寫作,共200分。相對于以前的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初試,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論和會計學考試,更加關注了對考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有利于選拔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但筆者認為在初試中還要進行兩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會計學基本知識的考查,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會計實務,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如果在初試中不考會計知識,只考英語和管理類綜合能力,很多英語專業或數學基礎、邏輯推理和寫作等方面能力較強的考生在初試占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培養時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難,不利于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因而建議在初試中增加專業課的考查;二是適當降低英語的分值或取消英語的考試,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即擁有在會計實務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進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到英語的可能性較小,因而建議適當降低英語的分值或取消英語的考試,或者把英語考查放在復試中進行,給招生單位更大的自。
三、培養方案的改革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精神,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制定了《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幾點:(1)鼓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開辟第二課堂,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3)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4)成立導師組或實行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并適當吸收企業與政府部門中相關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5)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于40學分,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習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6)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要體現專業學位特點,突出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筆者認為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應進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積極吸收實務部門人員參與全日制會計碩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體系設計,根據社會的需求制定適當的培養方案,引入企業、行業等實際部門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評價,保障人才培養和職業需求緊密結合。實務部門人員應參加培養方案的制定、培養計劃的制定、論文選題與開題、課程學習與考核以及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二是適當減少總學分要求,目前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總學分要求不少于40學分,遠高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學分要求,而學習年限短于學術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學校在安排具體的培養方案時,一般把學生的上課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內完成,第二學年的上學期安排實踐課、下學期進行學位論文的寫作,這就必然造成第一學年課程過于沉重、學生疲于上課的情形,不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的學校甚至為了迎合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培養方案,而把每學分的學時減少為10學時,因此建議減少總學分要求;三是加強學位論文方面的改革,真正發揮雙導師制的集體培養作用。要根據學生在校外導師單位實習的情況,由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確定研究生的論文選題,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以解決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為研究的導向。通過論文寫作,不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鄭冬梅,2009)。
四、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改革
在減少總學分的基礎上,要大量減少核心課,適量增加專業實踐課。現有的培養方案要求核心課要達到22學分,筆者認為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在課程體系方面應進行如下幾方面的改革:一是適當降低專業學位研究生外語的要求,建議改為選修課,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二是由于在初試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論的考試,政治課的學習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體現,不必列為必修課;三是在專業課設置方面,可以將每門專業必修課的學分降為2學分,減少理論知識方面的內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習實踐,但實踐課的學分只有6學分,建議學校應加大相關實物操作層面的培養,加大實習力度,增強競爭力,將學分增加到10學分,即每兩個星期的實習為1學分;五是課程設置要與執(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而與會計密切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考試,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較簡單,主要考慮注冊會計師考試,建議應根據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科目調整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等課程,以使學生在畢業時獲得相關資格。
為加強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建設,我國已出版了國家會計學院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系列教材,如《財務會計理論》等教材,筆者認為需要在下列方面進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數是在2009年以前編寫的,針對的對象是有工作經驗的在職會計專業人員,但從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有很多教材并沒有根據授課對象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應進行全面的修訂;二是《全日制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指出,鼓勵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論的較多,介紹案例的較少,應進一步加強MPAcc案例課程建設;三是有一些課程并沒有相應的教材,而是借鑒了學術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同于專業型研究生,因而可能達不到培養目標,需要進行相應教材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恒,胡體琴.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探討[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篇3
關鍵詞:會計專業 雙學位 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為了迎合現階段對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高等學校把雙學位人才培養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學內容。
一、雙學位教育定位及各國狀況
雙學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學生在修讀本專業的同時,修讀了另一學科門類所屬的專業規定的學位課程,取得相應的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另外一個學科專業的學士學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雙學位教育作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突破本學科領域固有的思維模式,學習思路得以擴展和發散,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的創新和突破。
美國高等教育最早興起了跨學科人才的培養,開設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綜合性質課程,如杜克大學的“交叉文化”、“科學、技術和社會”、“倫理研究”等方面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跨越時間或空間、國界之內或國界之外識別文化和文化差異的技能。英國發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紀的教育和訓練》等教育白皮書,提出高等教育要從注重人文教育轉向重視現代科技教育,從重視專業人才培養轉向綜合教育和跨學科培養,如牛津大學課程三分之一都是由兩種以上科目結合而成,如“哲學與數學”、“經濟學與工程科學”、“生理學與哲學”課等。1985年我國《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為雙學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辦學依據,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選修、雙學位、主輔修等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大批復合型人才”,目前雙學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校普遍現象。
二、我國高校會計專業雙學位的實踐探索
會計作為工商管理學科中的重要專業,目的在于為社會輸送理論基礎扎實且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其適用性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就業前景,更是成為各個高校學生進行雙學位專業的首選。各個學校就培養要求、學分要求以及課程設置等出臺了相應培養方案,如表1所示。
三、關于雙學位及會計專業雙學位研究狀況
從國外來看,哥倫比亞大學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雙學位(跨學科)概念,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深入理論探討和精細實驗分析的文獻,國內近十年才開始展開了雙學位教育問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關于雙學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雙學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滿足企業和社會需要的畢業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學應至少在兩個學科間發展技能并在學習之間進行切換,雙學位學生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去適應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國內學者也指出雙學位跨學科已成為我國高校培養人才趨勢,雙學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實質性改革(盧曉東,2003;徐體高,2004)。 第二,關于雙學位的界定與屬性研究。雙學位是指在校本科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獲取學士學位的同時,又修讀其他學科門類專業而獲取的學位(高艷芳,2005;譚家健,2007;葉雙、曾志新,2008)。雙學位教育應定位于獨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綜合考慮人才培養、就業能力和學科滲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張彥麗,2008),會計雙學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應用研究型、高素質、能力強的專業人才(趙宏杰、2010)。第三,關于雙學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問題與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學學科間明顯的差異,跨學科教育可能會存在結構和文化障礙;針對我國高校的雙學位,學者們提出目前高校還存在著缺乏靈活的學制、學分制、選課制、導師制等制度保障(龍艷,2009),同時國家也存在著缺乏專門機構進行審核及缺乏明確的國家政策(朱紅,2007;丁峰,2012);針對管理方面的問題,吳亞男(2010)、楊宗仁(2011)等從明確政策、健全質量監控機制、指導教育學生、加強培養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關于會計學雙學位,余興無(2008)、邵軍(2010)、徐偉航(2012)分別就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點進行了比較,指出了我國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趙洪杰(2010)從引進兼職教師、完善會計學專業實驗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發展會計學雙學位的建議。
四、高校會計學雙學位發展和研究現狀述評
現有研究和各個高校實踐為會計學雙學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就目前實踐和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尚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從高校實踐發展角度來看,會計學雙學位教育模式趨同化嚴重,尚未體現出差異化特征。從本文八所學校的培養現狀來看,在培養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業單位、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務操作和會計管理工作以及從事會計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的經濟管理專門人才,而且開設的課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學分上有所差異。實際上,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科類型有較大的差異性,學科背景不同,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上應體現出差異性,如山東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層次教育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3大學科門類,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作為一所電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學校,學校戰略定位的差異化導致了其學生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等不同,差異化定位的學校應體現出不同的會計雙學位培養特征,但目前在各個高校還沒有進行培養方案的差異化和細致化的設置。
(二)從理論研究角度來看,會計學雙學位教育研究還缺乏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統性問題。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規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規范分析,關注的問題是客觀事物“應當是什么”的規定和陳述,與價值有關,目前研究對會計雙學位教育持肯定態度,在滿足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尚缺乏關于會計雙學位目前高校狀況的系統化實證的研究,尤其是要證實或證偽會計學雙學位對于學生就業、素質提高等變量之間關系的“假說”,目前尚無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養目標等單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從培養目標和培養理念、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等各個環節的全方位的系統化研究,如會計學教學模式應體現出會計作為應用型的特征,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移動課程、拋錨式等教學模式的設計等,另外關于會計雙學位的保障機制教學管理研究,就應從課堂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環節、考試環節、畢業論文環節等各個教學環節加強質量管理和監督,才能保證雙學位培養的整體質量效果,上述這些問題的研究都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182)
參考文獻: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學科主題單元教學指南[D].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龍艷.大學輔修專業實踐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徐體高.試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框架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趙洪杰.會計學雙學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管理觀察,2010,(11):118-119.
5.朱紅.雙學位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教學建設與改革,2006,(2):40-41.
6.丁峰.雙學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管理觀察,2012,(11):79-79.
7.余興無.中外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4):170-173.
8.楊宗仁.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J].江蘇高教,2011,(3):102-106.
9.徐偉航等.中外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2012,(4):115-118.
篇4
長期以來,羅飛教授潛心研究會計理論與實務,現已公開出版各種著作20多部,百余篇,這些學術成果,內容緊密聯系中國實際,又充分體現國際最新學術成果,觀點鮮明,務實求新,表達嚴謹,在會計學術及實務界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他知識面寬,研究興趣廣泛,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包括西方財務會計、企業特種會計、財務報表分析、外商投資企業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其次為成本會計及成本控制的理論和方法。
多年來,羅飛教授致力于企業特種會計內容的系統研究,如企業合并、合并報表、通貨膨脹會計、合伙會計、分支店會計、外幣報表折算、破產清算會計等。羅飛教授認為,企業特種會計是指一般會計業務以外的特殊業務會計,包括:①特殊的財務報告,如母子公司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分店經營的匯編財務報表、外幣報表折算和通貨膨脹下報表數據的調整問題;②企業會計中比較特殊而又較復雜的會計問題,如分店經營、合伙會計、外幣業務會計、租賃會計、所得稅會計等;③企業處于非持續經營等特殊狀況下的會計問題,如企業破產、解散和清算、企業合并等。羅飛教授在《企業特種會計》一書中對這些特殊業務會計問題的理論和方法作了系統的論述,并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觀點和方法,如企業聯合的分類,合伙會計的研究,分店會計中附屬企業會計的核算和匯編報表方法,企業特種會計的正名問題等等。
羅飛教授還著重從事合并財務報表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合并財務報表由于其技術的復雜性和理論上的難度,一直被視為國際會計的三大難題之一。羅飛教授深入研究了企業合并和合并報表的會計處理方法--購買法和股權聯合法及合并報表理論,指出了各方法的缺陷和傳統理論的悖謬,并提出了新的集團主體觀點及相應的會計處理方法。有關該研究的系列論文的陸續發表,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篇5
于增彪教授長期從事會計學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管理會計、行為會計、預算及管理控制系統、成本管理、薪酬與激勵制度、職業道德、管理會計與流程優化等。于增彪教授研究成果豐厚,已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中英文論文一百多篇,出版《管理會計研究》、《行為會計基礎研究: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等著(譯)作二十余部,完成縱橫向研究課題二十多項,曾榮獲美國伊利諾大學(uIuc)“高成就證書”(certfficate of HighAttainment,)、財政部“全國先進會計工作者”等榮譽,在我國行為會計、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等學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是我國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
管理會計作為為現代企業內部決策者提供信息的系統,是企業管理控制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引入戰略思想、流程理念以及行為科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等之后,管理會計,尤其是成本管理,越來越在企業發展中凸顯出其重要作用。于增彪教授始終積極呼吁學術界開展成本研究。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于增彪教授認為實體經濟應把成本管控放在首位,亟需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的成本管理系統。于增彪教授提出,必須轉變理念,樹立用科學技術與管理技術強化成本管理的理念,摒棄將成本管理等同于降低成本、將降低成本等同于減員增效、將減員增效等同于減少生產工人或降低生產工人工資的偏狹;在降低成本方面,要降低原材料成本,但不限于生產耗費階段,而是要沿著供應鏈條拓展到企業外部,要引進目標成本法,將新技術的采用系統化與企業競爭戰略相結合,要引進作業成本法,降低制造費用和管理費用;在成本增值方面,應建立系統、有效的資本預算評價與跟蹤制度,保證資本支出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些成本管理對策對指導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具有指導意義。
在預算管理研究方面,我國傳統的生產、計劃和財務計劃編制的起點是產能(生產觀預算),在引入西方教科書之后,我國學術界接受了“銷售觀預算”的觀點,于增彪教授認為這兩種預算觀念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上都有局限性,不適用于現代公司制企業,現代公司預算編制的起點應該是“每股收益”(EPS)或利潤,“利潤觀預算”的確立不僅有助于充分發揮會計和財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解決財務報告缺乏前瞻性、及時性和明細化問題。對于集團公司預算管理,于增彪教授將其結構理論化,他提出了預算管理系統包括編制、執行、計量、分析、報告、獎懲、鑒證(內部審計)和計算機支持等八個模塊,同時認為預算管理作為系統具有技術、組織、行為和環境等四個層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預算管理模式――全面預算整合模式。
篇6
夏成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精品課程“中級會計學”課程負責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即從教,先后在湖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作,歷任會計系副主任、會計學院副院長、學校教務部部長等職務。兼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金融會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理事、湖北省會計專業技術職務高級評委會成員、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會計準則咨詢專家、《會計研究》特約編輯、《會計論壇》編委等。
夏成才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會計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會計理論、財務會計、公司理財、成本管理等領域。作為博士生導師,他承擔了很多研究生指導工作;作為學校教務部部長,他要全面負責全校本科教學管理。然而,不論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終沒有離開教學第一線,沒有離開本科教學課堂。他先后為本科生開設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企業會計學、企業成本學、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級成本會計、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成本控制與資金管理、成本管理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在教學工作中,夏成才教授廣泛吸收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自己在主持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其精湛的講課藝術、豐富的知識信息,嚴謹的邏輯推理, 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夏成才教授始終堅持走科研與教學結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 既善于虛心向同行專家學習,又力求堅持創新;既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經驗,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夏成才教授提出的重構現代成本模式、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等,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新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夏成才教授特別強調“啟發式”教學,強調高等教育應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鉆研,讓學生及時掌握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常常把自己在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活動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作為案例,穿插在枯燥的會計教學過程中,并組織學生廣泛地開展討論。
夏成才教授十分注重會計學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隨著會計學科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推進,為滿足教學需要,先后主編出版了《工業會計》、《會計學原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概論》、《中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證券投資學》等著作、教材。夏成才教授勤于思考, 敢于創新,成果豐碩,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或參與了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 主要研究項目有:湖北省重點軟科學課題《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教育部重點教改課題《面向21世紀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與課題體系改革研究》、湖北省教改重點課題《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湖北省教育廳課題《關于建立與完善財經類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財政部重點課題《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操作指引與典型案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緊扣會計學科、財務管理學科發展的脈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他對財務、會計問題的認識,所提觀點對我國企業改革、財會改革和會計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辛勤育人,終結碩果。夏成才教授曾榮獲“湖北省自學考試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其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對我國的會計教育與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項目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項目被評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篇7
世界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起步早、成熟度高,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會計教育的首要問題是確立教育目標,它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方法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是該領域方面具有一定三個有代表性的國家,通過歸納總結了他們在會計教育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方面的特點,可以對我國高職會計教育找出一些改革的思路和辦法。
1、美國會計教育的特點
(1)會計教育的目標
美國是會計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會計教育仍承襲英國的師徒制。在20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會計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通過注冊會計師(cPA)考試,大學開設的會計課程與CPA考試課程緊密相關。到1950年,美國會計教育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建立起會計專業,但是會計教育的重心仍是為學生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做準備。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和大公司經濟權力的空前集中等環境因素,社會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會計教育與會計職業界的需求發生嚴重背離,會計教育改革已是大勢所趨。1989年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ce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簡稱AECC)成立。1990年9月AECC在《會計教育的目標》(Obi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明確指出:學校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學生能夠在將來成為職業會計師,讓學生掌握終身學習(Lire-long leaming)的技能。也就是說,會計教育不可能傳授職業會計人員應掌握的所有知識,但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的技能,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
2008年1月31日美國商學院聯盟(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簡稱AACSB)明確指出會計教育目標應多樣化。目前最盛行的會計教學目標為:專業勝任能力、溝通技能、團隊技能、道德規范、企業管理知識、批判性思維、有效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要求會計人員能全面分析事物的各個因素,并不斷進行反思,實現對事物的正確理解或做出合理的決定。
在美國,會計教育界必須根據會計職業界提供的需求信息,訂立會計教育的目標。會計職業界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信息,能通過一定的渠道反映給會計教育界,并不定期地對會計教育狀況進行評估。因此,美國會計教育總能培養出符合會計職業界要求的會計專業人才。
(2)美國會計教育非常重視會計入門教育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EC在1992年6月公布的《會計教育狀況公報》中強調第一門會計課程的重要性,建議各大學在開設會計專業課程之前。應開設一門對會計學做總體介紹的課程,名稱可以叫《會計學導論》。它主要介紹會計的環境、歷史、發展、未來、會計信息在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和政府管理人員決策過程中的作用。會計入門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認同感,也為學生日后學習其他會計課程奠定了基礎。
2、英國會計教育的特點
作為會計職業起源地的英國,在會計教育方面一直以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著稱。會計專業多隸屬于商學院、經濟學院、經濟與法律學院,會計通常與經濟學、管理學學位結合在一起設置專業,很少設置單純的會計專業學位。英國本科會計專業學制一般為三年,每個學年均包括兩個長學期和一個短學期,短學期經常開設一些課時較少的專題課程,聘請客座教授、實務界人士講授,開拓學生眼界。
(1)會計教育的目標
英國各大學會計專業都會在英國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規定的質量框架下,圍繞著專業知識的構建、認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轉換能力、實務操作能力4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專業知識主要包括學生應知應會的會計專業基礎知識和道德修養教育。認知和智力技能主要指學生的分析、綜合、評價和運用能力。核心和轉換能力主要包括學生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實務操作能力指學生的運用能力和自主技巧。
(2)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
篇8
關鍵詞:人才培養 教學模式 財務管理
天津商業大學與澳大利亞查理?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的本科項目于2002年12月獲得國務院學位辦[2002]101號文件的批復,2007年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復核,取得項目批準書。自2008年起該項目招生納入國家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并開設了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該專業頒發雙學位,即中方授予天津商業大學管理學學士學位(財務管理專業),澳方授予澳大利亞查理?斯特大學商務研究學士學位(Bachelor of Business Studies),2010年該專業成功申請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
一、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
通過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的學習,使學生成為既掌握財務管理的理論精髓,又洞悉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方法與技巧,把握國際企業管理發展最新內涵的專業基礎扎實,具備國際視野、知識口徑寬闊的國際化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具體的特色體現在:一是財務管理中強化管理的特色,加入更多管理課程,即植入外方合作院校澳大利亞查理?斯特大學體現國際管理理念的特色課程,實現24門課程的雙語化改造。二是加強中外課程的復合。經過復合的財務管理專業將進一步提升財務管理的管理力度,突出國際化的特色。
二、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教學現狀
澳方課程主要側重管理科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英文溝通、表達和寫作能力;中方課程側重于中國背景下的財務和會計知識技能訓練;實踐環節的專業認識實習、綜合實習;畢業論文,主要側重培養學生中文文獻檢索、資料整理及分析、寫作能力。
(一)澳方課程教學狀況
引進澳方的24門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前16門課程(Pathway Subject)由中方教師采用雙語教學的形式授課,英文試卷考試。第二階段,前16門課程全部通過后,學生可以進入后8門課程(Last 8 Subject)的學習,后8門課程由澳方教師授課,中方教師輔導,英文試卷考試采用教、考、判分離的模式。澳方24門課程教學資源一般包括:教材(Text Book)、教學大綱(Subject Outline)、學習指南(Study Guide)、閱讀材料(Reading)、案例(Case Study)、課件(PPT)等資料。
1.前16門課程由天津商業大學聘請中方教師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講授并用英文試卷考核。中方教師可以和澳方課程負責人就有關教學的問題通過Email聯系確認每學期課程的授課內容、重點、難點以及相應的變化和更新情況。前16門課程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的溝通性課程如管理學類課程,任課教師以澳方教學大綱作業要求為參考,結合中國的實際和學科發展前沿安排學生做兩次大作業和分組演講(Presentation)以培養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作業和演講教師需進行專門的課堂點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知識性課程如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學課程要求兩次大作業中至少一次是案例分析或調研報告,培養學生財務會計知識的專業運用能力。
2.后8門課程的澳方授課教師、中方輔導教師和澳方出卷教師、澳方閱卷教師分別為不同的人選,為保證課程教學的一致性需要中澳雙方教師很好的溝通。因此,每學期的教研活動嚴格按照教學活動流程(Schedule of Academic Activities)進行,即:(1)澳方課程負責人修改和確認教學大綱;(2)開課前一周中澳雙方教師召開Skype會議,溝通教學內容、教學指南、授課用的PPT、作業、考試樣卷等事宜;(3)學生作業由中方教師按照澳方的評判指南評閱,然后由澳方教師進行二次審核和調整;(4)期末考試,試卷由澳方按照閱卷標準評閱,學生對評閱結果享有復議權。澳方教師授課基本上是上午合班講授(Lecture),下午輔導(Tutorial)。輔導課大部分是案例討論和分析,教師事先將研討案例按教學進度布置給學生,學生分組討論,課上進行現場演講、分析并給出相應的結論,澳方教師予以總結和評述。
(二)中方課程教學狀況
1.根據近兩年的學生就業情況統計,70%左右的畢業生在國內就業,由此,核心專業課如《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實務》、《財務分析》、《稅法實務》等聘請有多年教學經驗和實務工作經歷的教師用中文講授更有利于學生對接國內就業市場。核心專業課程要求任課教師安排學生至少做一次實操性的大作業,幾個學生一組完成分析或報告,在培養協作精神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點評時,一是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進一步結合作業所涉及國內外該領域的科研和實務情況延伸講解,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
2.中方課程的另一個關鍵部分就是實踐環節。實踐環節的專業認識實習和專業綜合實習學生可以到學校指定的實習基地實習,也可以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結束后學生需要完成實習報告、調研報告和實結等。實習是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其反饋可以作為課程教學內容調整的依據。畢業論文從開題任務書、開題報告、論文提綱、論文初稿、論文二稿、論文終稿到畢業論文答辯,這個經歷對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和中文專業寫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接受雙語教學的梯度問題
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雙語教學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從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設兩門雙語課程(《組織與管理》、《市場營銷學》)。學生剛剛經歷高中應試教育,對大學的自主學習不是很適應,對管理專業知識理解不透徹,結合實際的能力比較差,由此,大學第一年的雙語課程學習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到大學二年級大部分學生才能適應雙語課程的教學模式;到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基本上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也經受了前16門課程的訓練,符合項目進入條件的學生,開始進入澳方后8門課程的學習,進一步適應外教的全英文授課和更加互動的教學方式。
(二)課程間的知識銜接問題
1.有關英文課程間的知識交叉重復問題,如《組織與管理》課程的“主題4: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與《戰略和公司治理》課程的“主題8:倫理道德和公司社會責任”重復。雖然每門課程的教師教學很認真,課程教授完整生動,但是課程間知識的交叉重復不僅使學生知識學習不成體系,而且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由此,非常有必要加強澳方教材編寫教師、課程負責教師和中方授課教師溝通協作,共同整合24門課程教學內容。
2.中文專業課程和英文專業課程的銜接問題。《會計學1》和《會計學2》是用英文講授的,面對英文原版教材、中澳會計準則和會計科目差異,部分學生學完后除了應付考試,幾乎沒有太清晰的會計學知識體系和框架。《中級財務會計》是在《會計學》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的課程,又是專業核心課程,授課難度明顯增加,雖然課程用中文講授沒有了語言障礙,但是專業難度陡然加深,學生不易接受,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互動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的任課教師40%具有海外留學或訪問的背景,擁有較好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語言表達溝通能力,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將其國內外融合的專業知識甚至閱歷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但是畢竟國內外文化和教學環境存在差異,我國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接受的傳統教育時間比較長,相對比較內向,不善于當眾發言,對教師也存有敬畏感。所以課上教師安排的互動式討論學生反映不是很積極,有時甚至集中在幾個善于發言的學生那里;課后安排的演講,學生課下準備很認真,但課上演講時大多數學生還是傾向于朗讀準備好的底稿和PPT,真正能做到脫口而出地自如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還不是很多。
由上文可以看到,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已經習慣灌輸式的被動接受知識,而國際化的教育理念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國際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國際接軌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現力等。為此,教師在授課中還應針對我國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學習特點進行反思和主動革新,創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
四、構建新型財務管理(中澳合作)特色專業教學模式
(一)人才培養目標明確
學生選擇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一是希望與非雙語班的同學相比,在財務專業英語運用方面具有優勢;二是希望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不僅學到財務、會計專業技能知識,還能夠拓寬國際視野。近兩年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下:20%出國留學,5%考取國內研究生,2%考取公務員,其余大多就職于國內銀行、外資和合資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學生整體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由此,要繼續保持該專業中外復合、財務和管理復合的特色,以更好滿足市場對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方式、方法因勢利導
1.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提供多方面教學支持。對于雙語課程教學,一是由澳方合作院校提供支持,針對大學一年級剛入學的新生由澳方委派專門教師開設澳方課程導學講座,內容包括英文學術寫作規范, Turnitin軟件的操作流程、期末英文試卷答卷注意事項等,為培養英文學術素養打好基礎。二是中方教師和學生合作整理每門課程的專業詞匯表和概念圖,即教師要求學生分章節整理關鍵的專業術語和定義或概念,翻譯成中文;然后學生在總結專業詞匯的基礎上繪制概念圖,將關鍵知識點以勾稽關系圖的形式整理清晰。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專業知識的能力,也加深專業知識的中英文理解。
2.建議中英文專業課授課教師集體備課,按學科門類設立課程組負責人,每學期開課前一周做教學內容的整體溝通,然后傳達給每門課的任課教師,使得教師授課有的放矢,避免交叉重復。此外,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時聽取學生學習反饋情況,為下一次的整合做好準備。
3.任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針對學生的特點培養其綜合素質和能力,如: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交流能力,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內外教學中;采用目光交流法、啟發式提問法、問題討論法、事后評價法、網路互動法、個別交流法等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究,以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內容合理整合
1.建議24門英文課程整合整體知識框架,前16門涉及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課程定位在初級水平,使學生掌握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即可;后8門課程的設置建議在前16門的基礎上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升到戰略層面或國際化背景,這樣課程之間界限的厘定相對比較清晰,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層次分明。
2.對于有可能交叉重復的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中講解時要有不同側重,如“基金定投”與《財務管理原理》、《個人理財》、《投資學》課程都密切相關:在《財務管理原理》課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學者難以理解的內容之一,教師在講解“年金”的相關內容時,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在《個人理財》課程中“基金定投”是一種強制儲蓄計劃,在這一課程中,可多介紹些關于“基金定投”和個人理財知識,使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業務的重要性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在《投資學》課程里主流的投資理論都認為,個人投資者不應該直接投資于股票,而應該通過投資于基金而間接投資于股市,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基金定投”也可以很好地解決投資時機問題。教師在講解基金方面的內容時,應介紹“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優勢及意義和哪些基金適合進行“基金定投”。不同課程將相近的知識點講授側重點明確界定,學生掌握才更加系統、清晰。
3.教學內容盡量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方向,如考取碩士研究生、出國留學、考取會計資格證書等。比如中文專業課《稅法實務》、《財務管理實務》、《審計學》直接采用CPA教材,這樣學位授課和資格考試結合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學生時間,提高學習效率。24門英文課程對學生申請出國留學、參加ACCA考試都有很大幫助。對于準備考取國內碩士研究生的學生學校還開設專門的考研數學,輔導學生提高應試能力。
(四)教材選擇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
教材的選擇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知識需求為原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針對性。《大學英語》是學生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關鍵課程,該課程采用大學本科英語專業使用的教材,按照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為后續雙語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24門英文專業課直接引進澳方合作院校原版教材,每三年更新一次,能很好反映學科的前沿動態。《中級財務會計》、《財務分析》、《會計綜合實驗》三門中文專業課是學生掌握財務和會計專業技能的核心課程,教材由任課教師根據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學生自身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寫,在做好中外課程之間的銜接同時,最大限度使學生掌握這三門課程的專業技能精髓。《財務管理實務》、《稅法實務》、《審計學》三門中文專業課采用CPA教材,以滿足學生考取中國注冊會計師的需求。
(五)學生考核應趨于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9
關鍵詞 經濟管理 專業建設 一體兩翼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21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One Goal, Two Modes" for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LEI Yinsheng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one goal, two modes". Basing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condi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ing two kinds of school-running mod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bility.
Key word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ne goal, two modes";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與現行錄取方式相比,改革后的高校錄取方式,有三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將逐步取消高校招生批次,也就是現行的一、二、三本院校,甚至高職院校,都將在同一批次錄取;二是推行“專業+院校”的投檔方式,專業優先,不同專業之間不再互相調劑;三是增加高校和學生雙向選擇機會,一個考生可能同時拿到多個院校的錄取通知。
上述變化,使得專業排名比學校排名更加重要,專業建設水平高低將直接決定生源質量的好壞,甚至決定著各專業的生死存亡。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改造和發展,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專業競爭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專家學者對應用型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重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專業定位研究。林江ァ⑽饉孛貳⑺尾勢跡2012)提出:專業定位大致涵蓋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結構布局的關系等方面內容。①劉翠蘭、征艷珂(2011)認為:總體來講,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目標定位,應該是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術專門人才。②萬璽(2012)認為:應用型本科中應用的含義是學生所學的知識應該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但應用不等于實用,應用型本科必須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僅僅只是讓其擁有就業的基本才能,而且要注重培養其素質以及理論功底,使其具備就業后進一步發展的潛力。③
專業特色建設研究。覃業飛(2013)提出:特色專業建設首先應符合學校學科專業的整體發展規劃和布局,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及素質的需求,應與本校的辦學定位、水平和特色相符。④雷銀生(2012)指出:立足學校的行業優勢,突出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的行業特色,是創辦特色型專業,促進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姜書竹、殷紅蕾(2009)提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需要結合區域經濟特色進行專業特色建設,可以從開設區域經濟特色課程、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鼓勵學生創業等途徑入手建設專業特色,并充分運用校內外資源解決師資和實踐基地問題。⑤
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雷銀生(2013)提出“3+1”“4C”(4個“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培養與企業培養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導學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素質培養與能力培養相結合。金瑋、梁敏(2011)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四種,即:“協同式”模式;“按系招生、多方向培養”模式;“模塊式”模式;“校企合作式”模式。⑥張霞(2014)將地方高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總結為三種,即:“訂單式”模式;“X+Y”模式(X年在學校組織教學,Y年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工學交替”模式。⑦
2 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原則
2.1 堅持特色發展原則
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校的辦學目標定位,必須和學校優勢學科建設相結合,積極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行業服務,保持行業和地方優勢與特色。
2.2 堅持協調發展原則
專業建設既要符合內部的科學規律,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改造傳統專業、扶持新興專業,開創各專業發展相互支撐的良好局面。努力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布局科學,能適應學院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
2.3 堅持內涵建設原則
以品牌專業建設為示范,加強專業基本條件建設和內涵建設,形成一個教學條件優良、師資隊伍能力較強、穩定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較高、辦學綜合效益好的專業建設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
3 經濟管理類專業“一體兩翼”發展戰略
所謂“一體兩翼”,就是以“強化專業條件建設”為根本(“一體”),推行“國際化”和“校企合作”兩種辦學模式(“兩翼”),改造和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能力。
3.1 強化專業條件建設
專業辦學條件主要體現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實踐條件建設”三個方面,做好上述“三大建設”內容,對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教師是專業建設的主體。積極開展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和湖北高校教師國際交流計劃選派工作;積極選派青年骨干教師作為國內外訪問學者赴國內外高校進修;積極選派教師參加教育部精品課程師資網絡培訓;積極開展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訓練工作;多途徑培養一批專業骨干教師。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方法改革,配合學校教師發展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幫助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
專業課程建設。專業課程是專業建設的載體。努力創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會同行業專業人士和企業管理人員設計課程體系,突出與專業特色相關的課程建設;將企業改革的內容及各專業資格證考試課程納入教學內容之中。加強教材、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基礎建設。力爭建成會計學原理省級資源共享課程。加強校級示范性通識課程和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并以此帶動整體課程建設水平的提高。
專業實踐條件建設。專業實踐條件是專業建設的平臺。各專業要區別不同專業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拓展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各專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2~3個。建設好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加大投入,加強實驗室軟、硬件建設,特別是新辦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完善實驗中心管理機制,探索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
3.2 “國際化”辦學模式
為學習借鑒境外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的經驗,以及適應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對國際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有條件的專業可引入“國際化”辦學模式,具體實施方式有:
與境外高校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本院與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游與管理學院于2013年簽訂聯合辦學協議,雙方在國際學術交流、教師互訪、學生交流、推薦優秀畢業生繼續升造等方面進行合作。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游與管理學院具有旅游管理博士學位授予權,其國際款待與旅游業管理專業課程獲得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教育優質認證(TedQual),也是澳門唯一獲此國際認證的專業課程。協議簽訂以來,對方聘請我院1名專業教師擔任該校博士生導師,邀請本院10余名專業教師參加了在澳門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本院也推薦多名優秀碩士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赴澳門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與國際培訓機構聯合舉辦“課程嵌入式”國際化教學班。“課程嵌入式”國際化教學班,就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嵌入國際化培訓課程,學生在系統學習原有專業課程的同時,學習相同專業的國際化課程,并參與國際化考試,取得相應的國際化職業資格證書。在此模式下,學生不出國門,就能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國際化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學習效益。
本院與國際培訓機構(楷博教育)聯合舉辦會計學專業“ACCA”(國際注冊會計師)教學班。“ACCA”培養方案,在保留原有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嵌入14門“ACCA”專業課程。“ACCA”專業課程由楷博教育選派教師實行全英文教學,學院選派會計專業教師全程助教。學生正常修完全部課程后,在獲得原有會計學專業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同時,可獲得“ACCA”職業資格,并享有“ACCA”機構推薦全球就業的機會。
3.3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本院與百世物流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物流管理專業推行“3+1”“GDPC”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戰略性新興(物流)產業人才培養目標(Goal,簡稱1G)為導向;以定向培養(Directional training)和雙導師制(Double tutorial system)培養方式(簡稱2D)相統一;設置專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崗位能力培養三階段(3Phase,簡稱3P)教學環節;形成學校培養與企業培養結合、教師導學與教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結合、素質培養與能力培養結合的四結合(4Combine,簡稱4C)教學體系。即“1G―2D―3P―4C”模式,簡稱“GDPC”模式。
目前,學院與公司均表達了深化合作的意愿,下一步將從以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1)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物流管理專業每屆大四學生赴百世物流公司實習6~12個月;物流管理專業每屆大三學生“雙11”赴百世物流武漢基地見習1周。(2)共同開發專業課程。與百世物流公司共同開發專業課程2~3門。要求學生畢業論文結合百世物流公司管理實際進行選題。(3)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聘請百世物流公司管理人員6~8名擔任校外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和畢業論文,開設專業講座,講授部分理論課程內容;選派物流專業教師2~3名去百世物流公司進行工程背景訓練。(4)試行“2D”人才培養方式。試行定向培養(Directional training)和雙導師制(Double tutorial system)聯合培養方式。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編號:2014B180
注釋
① 林江サ. 專業定位與專業建設――以上海高校為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7).
② 劉翠蘭,征艷珂. 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現狀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12)
③ 萬璽.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④ 覃業飛.高校專業特色建設與課程體系構建改革與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
⑤ 姜書竹、殷紅蕾.區域經濟與地方本科院校國貿專業特色建設[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12).
篇10
【關鍵詞】 本科院校; 特色專業; 目標定位; 特色發展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質化傾向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各高校在改革與發展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同類學校的會計專業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會計專業的設置方向、課程體系、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實驗內容、畢業論文、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模仿,盡管形式上有差別,但在內容和實質上沒有區別,既使內容上有差異,但差異小而不易分清,以至逐漸相互趨同而同質化。會計專業同質化傾向阻礙了會計專業的發展。建設特色專業是克服同質化傾向的重要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國家全面開展特色專業建設,開始于2007年1月22日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迄今已批準特色專業建設點3 376個。會計學特色專業是指會計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優異成就的獨特模式,并獲得社會較高聲譽和認可的專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會計專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很多高校紛紛設立會計學專業,擴大招生規模。但是,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理性需求與高校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之間匹配程度矛盾凸現。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經濟建設需求的多樣性、變動性、高速性與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相對穩定性、滯后性之間的矛盾。中國經過20年的發展,信息化、金融化和國際化為其基本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呼喚大批會計學優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而現行的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觀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例如,20世紀末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本世紀初財務舞弊案頻發以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機,迫使企業越來越關注包括財務風險在內的風險管理,而相關會計教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對風險管理的評價和審核課程幾乎沒有涉及。二是組織對會計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與高校培養人才的同質性之間的矛盾。會計專業的設置方向、課程體系、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實驗內容、畢業論文、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模仿,以至逐漸相互趨同而同質化。自20世紀末以來的高校體制改革,部屬院校并轉,有些原行業特色高校追求綜合化發展,行業特色專業不同程度地被削弱。比如,嘉興學院的前身是浙江冶金經濟專科學校,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有色總公司,會計學專業主要為冶金系統培養會計方面的專業人才。當時會計學專業除了開設會計專業課程外,還開設相關冶金工藝方面的課程,學生在冶金企業進行專業對口實習,畢業生由于“動手能力強、上手快”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由于隸屬關系的變更和行業服務意識的弱化,致使具有行業特色的會計人才資源出現匱乏。三是會計工作崗位所涉及的學科的廣泛性、交叉性與學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專門性之間的矛盾。本科會計學專業已經從核算型會計發展到管理型會計階段,由于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對管理型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判斷能力和預測、決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進而要求會計專業人才所掌握知識的廣泛性、跨學科性以及迅速更新性,然而,畢業生卻不能對知識進行創造性的應用,不能從事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工作。教育部和財政部實施“質量工程”的實質就是要解決好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促進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增強高校專業的適應性。
二、特色專業的內涵及建設原則
(一)特色專業的內涵
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特色專業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有他無”,即特有性或個性;二是“他有我優”,即杰出性或優質性;三是“他優我新”,即開拓性或創新性。
特色專業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特定的、具體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嘉興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決定特色專業產生和發展的內部環境包括:培養對象、師資質量、辦學條件、學校整體目標定位等;服務于地方,決定了特色專業產生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必然是浙江省乃至東南沿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由此可見,特色專業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是經過積淀形成的,獲得社會認同并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
(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則
1.因地、因時制宜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強化優勢為根本,以突出特色為核心,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特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的協同。嘉興學院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色專業應首先體現“地方性”,地方性高校的辦學宗旨就是面向地方,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急需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一線人才;其次,特色專業建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同時結合學校的現有條件和師資力量。地方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其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內容、手段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2.應用性原則
高等教育的普及導致了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同類型的高校依據各自的特點確定各自培養目標的層次,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反映了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綜合性重點大學模式培養研究型人才,也不能按照職業技術院校模式只是注重培養職業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而是要考慮畢業生擇業需求和就業導向,結合地方或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一定職業判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前瞻性原則
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既要考慮當前行業及崗位對應用型財經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要從長遠考慮,反映經濟建設的先進理念,具有引領專業的前瞻性的知識結構。特色專業建設應通過調研,及時了解和掌握未來應用型財經人才能力需求,動態地、適時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相吻合。
4.示范性作用原則
特色專業應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激發同類院校相關專業的創新意識。特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均應有其特色,實現特色專業和非特色專業之間的學習互動,真正顯示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效,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具有明顯的特色。比如,嘉興學院在“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10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同類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5.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原則
高等教育主要是學歷教育,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目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進入具體行業必然會涉及到各行業從業資格的認定。對于會計學實務強的專業來說尤其如此,從業資格證書是對實踐技能的一種認可,為了保證畢業生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應適當地加強職業資格教育。
三、建設目標
根據先進的高等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理念,按照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會計學專業”建設總體目標是: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需要,以嘉興學院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為指導,遵循會計學科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傳統專業優勢,培養“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具有職業判斷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管理型會計專門人才,力爭把本專業建設成長三角地區有影響、特色鮮明的會計學專業。主要有以下具體目標:
(一)會計學專業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
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為國內外大型企業和研究機構培養研究型人才或高級管理人才,也不能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浙江省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營企業較為活躍,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更是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就是為浙江省乃至長三角地區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和會計咨詢服務行業培養管理型會計人才。據統計,浙江省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占了浙江省GDP的70%,而浙江省的民營企業中超過90%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該目標定位充分地體現了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的原則。而作為管理型會計人才應具備成為會計主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乃至企業家的基礎知識結構。
(二)“動手能力強、崗位適用快”作為人才的基礎優勢
會計學專業作為嘉興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經過近百年的凝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畢業生以“上手快”在有色行業享有盛譽。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財務、會計工作早已超出會計核算的范疇,財務分析、財務控制、財務預測、財務創新等既是現代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重要職能,也是優秀會計人才必須具備的企業管理能力。因此,現代企業會計必須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將會計學置于管理學背景下,將會計業務融入企業管理系統,從會計技能教學入手,提高學生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充分發揮會計人才在企業管理中的預測、決策和納稅籌劃、投資、籌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強調寬口徑、厚基礎
首先,浙江省民營企業比較活躍,家族企業占了較大的比重,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內部分工不能太過細化,會計專業人才不僅具有勝任會計相關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適應多種崗位的綜合素質;其次,會計專業人才應對整個會計核算體系比較熟悉,具有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現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會計法律、法規、制度及相關法律規范,能通過資本預算、業績考核、戰略管理、跨國投資決策等方法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控制和風險規避;最后,民營企業經營比較靈活,經營的業務不斷地發生變化,新業務不斷發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培養目標應該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為了達到“寬口徑,厚基礎”的目的,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適應市場需求適時增加和調整相關課程,如增加開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評價相關課程,開展百篇經典閱讀以及各種形式的專業競賽、社會調研和科技創新活動。
(四)構建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提高動手能力,實驗教學四年不斷線,各課程按照“點、線、面”教學法設計實驗內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實驗材料組織實驗教學。“點”實驗是幫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課堂內容。“線”實驗是有針對地、系統地對某一課程的內容進行綜合練習。“面”實驗是指在主要專業課結束后進行的專業實習,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力。“點、線、面”教學法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地規范實驗時數、實驗內容、實驗手段、實驗組織等,明確實驗各環節的責任和任務,以改善實驗效果。同時,實踐了“雙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每位在校生配備兩位導師,大二配備校內導師負責其專業學習,大三配備校外導師負責其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其目的是:把專業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課堂訓練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雙導師制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校內實踐教學模式,拓展了實踐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從大三就可以接觸社會實踐,實現了應用型人才的零距離培養。通過校內導師著重進行專業理論、基本技能的培養,校外導師注重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資源互補。
四、建設思路
(一)以市場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培育專業特色
首先,專業特色應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吻合。現在各個大學都非常重視辦學特色的探索,而會計專業辦學特色更不能脫離學校的辦學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辦學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項目,體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有我優”的思想。其次,會計專業的特色需要積累和凝煉。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學校才能在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是特色專業建設的主線,在專業培養目標上突出專業定位特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課程特色、培養方法的特色等。依據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廣泛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在充分考慮人才培養方案前瞻性的基礎上修訂專業建設規劃,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調整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切實考慮到客觀實際,確保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強“雙師型結構隊伍”建設,以科研反哺教學
“雙師型結構隊伍”是指教師既能完成實務教學任務,又能從事一定的科學研究。學術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科研,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科研型人才,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目的是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掌握和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動態,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教學改革,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財政、稅務、咨詢、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師的科研,應注重于如何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研究,并且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識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實現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學校應鼓勵那些應用型強同時能夠體現地方特點的科研成果通過專題講座或專業班研討會的形式,使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相關學科的動態。雙師型結構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科研成果反哺教學的前提,為此本科院校制定專業教師的培養計劃,積極推薦骨干教師到國內知名大學和國外做訪問學者,支持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教師。與此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豐富教學內容。
(三)建立柔性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
教學管理的主導思想是倡導先進、鼓勵后進,注重團隊合作與專業發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文化。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效果,應建立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的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質量控制制度。比如,在檢驗學生的實踐效果方面,結合不同實踐方式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驗收及考評機制;案例教學的成績評定應依據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撰寫案例分析論文的情況;會計模擬實驗的成績評定則采取了平時成績與實驗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考核課堂出勤情況、課堂表現情況以及自主學習情況,實驗成績集中在對實驗成果的驗收與考評;校外實習成績的評定應主要依據學生撰寫的實習日記和調研報告等實習成果的質量。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質量考核,包括考核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過程控制、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會計實踐教學過程的考核包括教師在會計理論授課中對學生實踐認知啟發、專業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洞察問題的敏銳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對教師實踐教學質量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客觀評價和學生實踐教學成果的質量等方面。
(四)強化特色專業建設的過程控制
特色專業的建設過程,應經過確定專業特色、專業建設規劃、特色專業建設和運行、特色專業建設的評價與監控等若干個環節。
1.確定專業特色
首先,應進行充分的外部條件調查,主要包括市場人才潛在的發展狀況、相關高校本專業建設情況、本校學生在社會上的認可度、畢業學生的意見反饋等,做到準確的市場定位;其次,要對學校內部資源和優勢進行充分的評估,確定特色專業的內部條件;最后,根據內外調查和分析,結合本專業現狀,確定專業的特色并加以凝煉和提升。
2.特色專業建設規劃
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與辦學指導思想、學科發展規劃制定特色專業建設規劃,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戰略與目標,明確特色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經反復討論確定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
3.特色專業建設和運行
特色專業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按照特色專業的建設規劃,不斷充實特色專業建設的內容,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修正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確保特色培育的有效性、實時性和穩定性,保證特色專業建設的質量。
4.特色專業評估與監控
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專業建設機制,對于特色專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其色專業評價與監控制度應是一項基本制度。特色專業的評價和監控可由學校內部和校外兩部分構成,評價和考核標準應盡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觀公正,監控應盡量做到實時,以便及時修正和補充。
五、建設方案
根據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在師資隊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成果考核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調整和整合。
(一)建立雙師型結構的教學和科研團隊
第一,組建教學與科研團隊。將現有的教師隊伍根據研究方向劃分教學和科研團隊,按團隊承擔科研和教學任務,日常的教學和科研管理以及年終考核以團隊為基本單位。第二,培養與引進并重。根據團隊的實際情況以及專業的實際發展需要按照“匯聚人才、培養團隊、成就大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方略,堅持培養、引進、聘用并舉。第三,注重實踐能力。強化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加強青年教師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了解和認識,并從企業生產一線聘請經驗豐富的高級會計師作為兼職教師。第四,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鼓勵團隊成員從事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研究,定期給學生開設講座,充實教學內容。總之,建設一支熟悉社會需求、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敬業奉獻精神、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二)圍繞專業特色適時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定期組織老師和相關專家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廣泛征求任課教師的意見。例如,自2007年實施新會計準則以來,《中級財務會計》教材中多處涉及到實際利率法,而實際利率法的基礎是貨幣的時間價值,有關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屬于《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課程的開設又遲于《中級財務會計》,這就有必要根據實際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可以考慮在講授《中級財務會計》之前補充一些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或者在編寫《中級財務會計》時,增加貨幣時間價值的內容作為學習《中級財務會計》的預備知識。
(三)強化基礎,建設高水準、富有特色的課程群
課程建設是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要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建設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具有特色的課程群。
1.以專業特色和人本理念為主線建設人文素質課程
首先,以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等重點課程為核心,帶動課程群的發展和課程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為了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展管理學、經濟學、內部控制學、金融學、管理信息系統等學科領域,設計交叉性強的課程。此外,開設反映會計學建設特色的系列課程和專題:
(1)內部審計學。由于民營企業的發展較快,內部管理對規范性運作的要求日益強烈,大多民營企業積極地建立和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內部風險。隨著內部控制體系的不斷完善,隨之而來的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和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科學性和執行效果,這正是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責。考慮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的前瞻性,有必要增設內部審計學的內容,使學生掌握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增強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
(2)小企業會計準則和稅務籌劃。《小企業會計準則》即將,該準則從稅務的角度披露會計信息。據不完全統計,90%的企業將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有必要開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不同會計準則的區別及要求。有些地方院校雖然是面向全國招生,但是生源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本地區,而且將會有更多的學生留在本地區工作,浙江省的民營企業特別發達,以小企業為主,其會計核算的特點就是簡單實用,從核算成本和經濟后果來看,小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稅務籌劃課程更加有利于小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
(3)會計準則應用分析專題。實務中大多會計人員習慣于以前的會計制度或者現行的會計準則講解,不能真正領會準則的精髓,一旦遇到新的業務就會手足無措。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方式比較靈活,經營的業務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會計專業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另外,我國的會計準則正處于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的過程中,相關的準則內容尚需不斷完善。考慮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對大四的學生進行相關準則應用分析方面的講座,配合中級和高級財務會計中的相關內容追溯到具體的每一項會計準則(溯源式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會計處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準則,更好地靈活運用準則。
2.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其他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就是聚集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教學共享的一項教學創建活動。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在高質量地完成省級精品課程《會計學》和《中級財務會計學》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爭取再成功申報1至2門省級精品課程。同時,推動《審計學》、《計算機會計學》等專業主干課程的建設。
(四)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以案例課程認知會計實務――以校內模擬實習培養動手能力――以校外會計崗位鍛煉崗位適應能力。這幾個環節互為補充,構成了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是會計實踐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案例獲取較難,相關教材太少,因此案例教學應用較少。本院打算組織教師利用帶學生實習和組織會計信息大賽的機會,收集相關資料自行編制案例。
2.校內實驗室模擬實驗
校內實驗室主要是以短學期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為主教學基地。模擬實驗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即掌握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基本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幫助消化課程理論教學的內容。
3.校外專業實習
校外實習是以短學期、畢業實習并結合平時到校外導師單位進行的實戰訓練。在經過系統的會計理論知識學習和模擬實驗之后,安排學生到企業、事業單位進行實地實習,通過觀摩和親自操作將校內所學知識運用到實務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務的對接。校外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到實際工作中去演練,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改善情景教學條件
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需要,提高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率,逐步發展和實現課程的網上輔助教學。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平時從課本中難以真正領會具體會計流程,例如相關會計憑證的傳遞流程以及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通過課本講解比較枯燥,不易記憶。實踐證明,中財課程實驗和會計虛擬平臺實驗軟件,以游戲的形式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建立聯動實踐教學實驗中心
由于會計工作涉及企業各個部門,設想通過ERP系統模擬一個企業的相關業務,相關專業的學生利用短學期共同參與完成從產品設計、制造(加工)、貿易、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投融資、金融等業務仿真實驗活動。這種實驗不僅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而且可以學習團隊協作的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深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和整個工作過程的理解。
6.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特色優勢
雙導師制是嘉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從二年級開始為學生配備雙導師幫助學生的學習、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和就業提供指導。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校外導師的作用并沒充分發揮出來,在校學生不夠主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改善雙導師制運行模式,建立長效機制,充分利用校外導師資源,實現零距離培養。
(五)進一步完善考核和評價體系
1.考試方式的多樣性
在美國和英國,考試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撰寫學術論文、實驗報告、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報告等。許多課程還要求學生上臺進行演講。此外,考卷中相當一部分試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教師主要根據學生對分析問題的深刻程度以及對整個會計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性的把握程度來評分。會計專業考核評價改革按照公平評判學生的原則獨立命題和考核,題源不僅應包括教科書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還應包括目前會計實務的變化。題型應多樣且考察面廣,可以增大案例分析、自由問答或小型論文的比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層次性的多重評分標準。
2.嚴格平時考試成績
目前,老師給學生打平時成績基本是根據印象,由于合堂班上課,一學期下來老師對很多學生名字和人根本對不上號,也就談不上什么印象。平時成績只是一種隨機的行為,有時平時成績只是期末老師用來調節學生期末成績的一種手段,失去了平時成績的真正意義。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才能科學公平地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一些非考試科目也存在成績評定隨意性較大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規范期末成績評定
有相當科目的考試在期末存在教師劃重點的現象,教同一門課的老師所劃重點又不盡相同,學生通過對不同老師所劃重點的比較猜出試卷的內容。期末過分的劃重點,一方面,使學生形成依賴,增加了學生期末考試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年級的學生又會將他們所謂的經驗傳授給新生,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嚴格規范期末考核。例如,每次考核只能提供考試大綱,大綱中只能有掌握、重點掌握、了解、一般掌握等字樣,不得涉及具體內容,同一門課的考試大綱應統一。目前學生的學習風氣與當前考試制度不無關系。
4.引入柔性考試制度
在規范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引入柔性考試制度。每門課程結束都要進行結業考試,這個成績就作為學籍檔案成績,這有點一考定終身的意思。對于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失去了彌補的機會,影響持續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專業主干課程會影響到學生就業,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柔性考試制度就是每門課程結業以后,學生如果覺得自己的成績不理想,就可以隨下一級學生一起學習,參加下一級考試,最終在學籍檔案上的成績就高不就低。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永生,等.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8(8):15-17.
[2] 陳小林,高濱.中國會計教育改革的歷程、經驗與未來發展――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年會會議綜述[J].會計研究,2008(10):88-90.
[3] 余鵬冀.會計學專業辦學特色的思考――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財經學院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6):111-114.
[4] 潘煜雙.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性思考――兼論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踐特色[J].會計之友,2010(3):115-117.
[5] 郝春虹.內蒙古財經學院“財政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模式――目標、思路、方案與成果預測[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3):1-5.
[6] 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課題組.以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特色――國家特色專業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專業建設實踐[C].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
[7] 李曉慧.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J].會計研究,2009(10):77-82.
[8] 劉永澤,池國華.中國會計教育改革30年評價:成就、問題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8(8):11-17.
[9] 王永霞,張卓.關于會計專業辦學特色的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7):198-199.
[10] 潘煜雙,張惠忠,劉勇.會計教育改革:理論探討與經驗總結――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第二屆會計學院院長(系主任)論壇會議綜述[J].會計研究,2009(12):85-90.
潘煜雙教授簡介
潘煜雙,1964 年10 月生,會計學教授。曾就讀于廈門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等,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6 年任職于嘉興學院,現任嘉興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負責人,2010 年入選浙江省教學名師,2009年入選浙江省先進會計工作者,2008 年入選浙江省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2007 年入選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7 年入選浙江省精品課負責人,2007年入選校級會計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等。
主要研究方向:反傾銷會計以及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