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5: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論文

篇1

我國企業數量多,規模也很大,但綜合實力還是大而不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的管理不夠完善,管理不夠科學化,企業的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差距。當前生產調度報表的管理主要是以手工操作的方式,計算機化管理只占一小部分,主要是報表的生成和傳輸作用,不能滿足現代化管理要求,隨著市場競爭不斷激烈,企業應當不斷進行改革和進步,以較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占領市場,生產調度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勢在必行。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技術目前已迅速發展并應用,其信息管理系統具有許多優點,信息處理及反饋速度快,信息量大且綜合管理能力強,通過生產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可以使國有企業的管理進入科學化、精細化的時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步伐。下面結合貴州省黔西縣黔希煤化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信息管理系統做一下簡述。

2生產信息管理系統的架構

生產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三部分:數據采集層、調度監控層、管理層。下層為數據采集層:將所有采集的數據利用各種方法采集至調度室信息管理服務器。中層為調度監控層:利用服務器相關組態及配置,對采集點進行實時監控。上層企業管理層:利用全廠局域網的形式將各類采集數據在Web服務器,各裝置負責人及相關領導,可以通過辦公計算機實現實時監控和歷史查詢。生產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來源于生產裝置的DCS輸出數據、小型PLC裝置、分散數控儀輸出數據或從基層單位手動上傳的數據。

3生產信息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3.1實時流程監控畫面,B\S模式Web和遠程瀏覽功能,實現局域網瀏覽,支持手機遠程游覽功能。

3.2流程圖的趨勢查看,報警功能,回放功能。對重要設備報警監測。

3.3生產報表模塊,由用戶提供需求,可以自動生成生產數據。

3.4品質管理模塊,分析化驗中心設2個輸入點,可以上傳輸入分析數據,和在線分析數據分類匯總。

3.5計量管理,包括計量點管理,計量信息管理,檢定/校準管理等。

3.6視頻監控集成,生產畫面能進入工業大屏顯示。

3.7設備(主要設備及儀表)管理方面。①有各裝置設備臺賬,能夠分類查看和統計數量(如反應器類、泵類、換熱器類等)。②能對檔案內設備檢修內容、更換備件情況、改造情況進行實時更新。③能統計不同時間段內主要設備的運行時間、開停次數、開停原因。④建立壓力容器、壓力管線臺賬,有設備主要參數(管道長度、管道類別、操作壓力、溫度、介質、容器類別等)、目前運行狀況、檢驗評級、下次檢驗時間等。⑤建立設備及儀表日常維修管理系統,有故障發生時間、通知檢修時間和檢修內容、檢修結束時間及實際檢修內容、更換主要備件、試車驗收時間、試車驗收情況等。⑥有計量臺賬管理功能,有各種計量工器具臺賬,有目前狀況,下次檢驗時間等。⑦在工藝流程圖上可查看關鍵設備及儀表檔案(設計參數、開停車時間、檢修履歷、備件庫存情況)、報警次數、時間及原因。⑧可以查看關鍵轉動設備的實時軸振動、軸位移、主要軸承溫度,可以查看以上三參數的趨勢圖。

3.8察看庫存備品備件、原材料庫存情況及計劃申報內容。

3.9支持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生產優化、生產績效考核等功能。

4生產信息管理系統的優點

4.1通過收集生產過程中的大量數據,并對生產事件進行及時的反應和處理,來進行生產過程的優化管理,指導生產運行。

4.2實現動態調度與監控以及能源使用效率評估等業務的系統解決方案,進而實現企業能源的定量控制以及綜合優化使用,達到節能和增效雙同步。

4.3設備管理通過信息化手段,幫助公司提供設備的利用率、完好率、保障設備的連續運轉、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降低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實現設備資產壽命周期內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設備投資利潤率。

4.4通過建立標準的檢驗管理體系和檢驗方法,將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指標、分析數據進行系統采集和綜合分析,為質量追蹤和及時處理質量事故提供基礎。

4.5運行績效管理對生產操作水平進行量化考核以及對企業整體運行績效進行評估。

4.6安全管理功能模塊采集相關安全生產數據、排放數據,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通過信息透明實現及時決策,預防和消除與安全、環保健康有關的問題,消除風險,穩定經營。

5結語

篇2

【關鍵詞】信息系統;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隨著各種先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高校圖書館的各方面都發生了極大變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高速發展給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國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也必須由傳統的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模式轉變。

首先,圖書館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人能夠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獲取相關的文獻資源.同時使得圖書館的借閱、還書、預訂以及續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減輕了圖書館人員很多的物理負擔。

其次,在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上.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主要是以物質的文獻資料為主,查閱、儲存等既占空間.又存在質量保障問題。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化的文獻資料逐漸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購書的代價,同時也促進了文獻資料的方便閱讀和管理。因此.傳統的文獻與數字化文獻的結合是當前圖書館服務的主要特點。

再次,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對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工作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傳統條件下的圖書館館藏文獻以印刷型為主.圖書館工作人員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為主,服務內容以紙質文獻為主服務方式以人與人面對面為主。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館藏以印刷型與電子文獻相結合.管理與業務工作以計算機操作為主.服務方式以人與計算機(網絡)及面對面相結合,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文獻信息收集加工文獻信息管理、文獻信息傳遞、個性化針對性信息咨詢與讀者輔導,逐漸成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當前高校圖書館管理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促進了高校圖書館工作的有效運行但同時也暴露出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許多問題.亟需管理人員認真對待。當前,如何加快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網絡技術.而在我國,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3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動作,據某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此外,許多大學圖書館都建立起來頗具特色的數據庫,既充分收集了相關信息資源,為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又為學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優良的保障。

4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考慮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1)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2)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人員培訓。

篇3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技術;全面質量管理;畢業論文;SharePoint;工作流

中圖分類號:TP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9-4611-03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ion The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QM

YANG Tao, XU Dong-min, WANG Yi-wu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to the design process of graduation thesis. the use of TQM thinking and the method of PDCA process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sis workflow. And build the the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is quality system on the Microsoft SharePoint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graduation thesis; SharePoint; workflow

高校畢業論文已成為全面檢驗學生專業學習成果和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獨立科研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是高校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通過提高畢業設計教學質量,成為高等院校亟需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使畢業設計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增強畢業設計的透明性和可控性。

1 影響當前論文質量的因素

1.1 單機手工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論文管理大多是基于單機的辦公軟件結合紙質文件的管理方式,從論文的整個管理范圍來看,是一個個離散孤立的管理體系,缺乏統一的數據管理和調度,同時由于辦公軟件之間存在版本差異,造成產生的數據常常以不同的格式和介質存儲,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統一的歸檔以及查詢,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錯。

1.2 論文干系人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高校的論文設計時間一般都安排在畢業階段,很多學生在外地進行實習或者忙于找工作,而導師也往往在繁重的授課任務下難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指導論文設計,管理人員則面臨在學生和導師之間協調難,溝通難的困境。

1.3 缺乏統計數據支撐無法對結果進行分析改進

由于缺乏一致的管理平臺對論文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搜集,管理人員往往無法對論文過程中產生的非預期結果進行追溯,也就無法對論文過程的問題進行改進。

2 建立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2.1 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的理念最早由美國通用公司的A.V.Feigenbaum博士提出。ISO9000對TQM的定義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TQM的核心理念是:樹立全面質量意識,全員參與,全程監控,質量持續改善[1]。TQM通過PDCA循環作為其質量控制手段,PDCA循環是指質量提高過程的四個階段,即計劃階段(Plan)、實施階段(Do)、檢查階段(Check)、處理階段(Action),構成的一個環狀的模型,通過循環反復地執行PDCA來持續改進質量。這個模型是由美國統計學家W.E.Deming提出的。

2.2 建立論文質量管理體系

在論文管理過程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必須遵循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法,建立科學的質量保證體系,運用PDCA環把論文管理工作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嚴密的有機整體。

2.2.1 基于PDCA循環的論文管理過程階段工作內容

計劃階段:計劃階段制定全局性的論文管理和論文實施工作方案,包括設置論文進度表、里程碑、關鍵時間檢查點等。指導性的工作原則和工作方針,保障實施的規章制度。

執行階段:按照工作方針和具體工作方案開展論文工作,完成任務布置,選題,開題,中期報告,結題等一系列工作。

檢查階段:根據工作方案安排,在每個檢查點根據里程碑標識遞交的文檔、進度表對論文過程進行檢查,對進度延后、文檔不齊的論文要進行追溯,查找原因,形成檢查表。

處理階段:根據檢查表列出的問題,根據工作方案中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對于成功處理的問題,應當使處理過程標準化、文檔化。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當提交到下一個循環的計劃階段,采取予以解決。

按照PDCA方法進行論文質量管理,使各個論文干系人在論文的實施過程中都有一個PDCA循環,上一層的循環的輸出又作為下一層循環的輸入,使整個論文質量體系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

3 基于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構建論文管理信息系統

在完成論文過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后,需要基于該體系構建論文管理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來為質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嚴謹的控制,同時也實現論文過程的電子化、網絡化、自動化,論文管理信息系統應該根據論文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基于質量體系的過程控制,根據PDCA方法,抽象各個環節的數據關系,將每一個環節的數據結果作為下一個環節的數據基礎。

3.1 論文過程框架

為了通過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精確控制整個管理過程,在系統設計時需要對論文流程進行梳理和規范,找出關鍵過程域,設置里程碑以及過程輸出文檔,得到論文關鍵過程框架表(表1)。[2]

論文過程框架由一系列的論文活動構成,在每個活動中由處于不同角色的論文干系人按照規定通過完成特定任務,生成特定文檔來驅動論文進程,整個論文過程框架行成一條任務驅動的工作流系統。

3.2 論文管理信息系統實現

選擇Visual Studio 2008集成開發工具基于微軟企業級門戶服務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來進行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選擇SQL Server 2005作為數據庫管理工具,系統部署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統之上。圖1展示了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圖。

圖1 論文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圖

3.3 主要模塊功能解析

3.3.1 論文過程管理模塊

基于論文過程框架,通過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來實現論文過程管理模塊,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構建于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WWF)之上,它是一種Microsoft Windows平臺組件,為開發和執行基于工作流的應用程序提供編程基礎結構和工具[3]。

論文過程管理模塊通過工作流審批機制來控制流程的運轉,例如在開題階段,導師對學生遞交的《開題報告》進行審查,可以看做一個工作流的審批行為,對于通過審批的論文,導師填寫并遞交《論文開題評閱表》,從而推動工作流進入到論文設計階段,對于未通過審批的論文,導師執行退回操作,工作流重新回到開題報告撰寫階段。這樣既實現了對論文流程的規范化管理,又能將控制粒度精確每個活動。

3.3.2 論文內容管理模塊

論文內容管理模塊主要是對論文電子文檔的信息化管理, SharePoint平臺通過文檔庫方式來進行并增強了傳統的電子文檔管理,基于SharePoint文檔庫,論文內容管理模塊可以通過文檔模板功能幫助管理部門制定并控制文檔格式的規范化,通過文檔簽入簽出功能以及內建Microsoft Office支持實現文檔的完全在線編輯,通過版本控制功能實現對文檔修改過程交互和溝通的記錄管理。從而實現整個論文文檔管理規范化,網絡化,可交互、可記錄。

3.3.3 論文數據統計模塊

論文信息統計模塊對論文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統計意義的數據進行匯總,數據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全局性數據,例如年度論文數量、論文平均完成時間、論文平均得分等,一個是過程性數據,例如論文修改次數、學生導師交互次數、平均修改間隔時間等。這些源數據匯聚到SharePoint報表中心,最后報表中心將這些數據以報表、列表以及關鍵性能指標的方式進行,SharePoint報表中心是一個為存儲報表而提供中心位置的網站,能夠通過設定權限來保證數據訪問的安全性,可以設定統計數據只能由特定的管理決策部門進行訪問,從而實現關鍵數據保密性,以及對決策的支持。

4 結束語

在論文過程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通過PDCA循環,將經驗性工作方法轉變成現代科學管理方法,增強管理的科學性和具體工作的活力[4],帶來質量的持續改進,同時還要認識到,在實施質量管理的過程中,不能照搬書本上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要根據論文管理業務流程的特點和相關規章制度進行合理變更,使過程更加易于操作,從而保障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葵陽.大學生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

[2] 董瑋.加強過程控制,提高計算機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8(22):121-122.

[3] 冀勇.基于Windows SharePoint Server工作流技術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8.

篇4

關鍵詞:信息化會計管理,現狀,發展趨勢,重大意義

 

20世紀40年代以來,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不斷的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其中對經濟環境,尤其是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效益的提高更是有著深刻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會計進入了電算化時代,從無到有, 從簡單到復雜, 從緩慢發展到迅速普及, 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批民族品牌的商品化財務會計軟件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阻礙了我國會計電算化向更深層次發展。

一、會計管理與信息化會計管理的定義

對會計的定位不同,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地位也就不同,這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以及管理活動需求的滿足程度等方面也不會一致。不少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都表明,會計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運用,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會計的管理功能正變得更加突出。

7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會計電算化”,就是把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數據處理工具和以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數據庫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新興理論和技術應用于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財會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進而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現在,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廣泛而充分的應用,高速傳遞、縱橫交錯的局域網、廣域網等互動式網絡的形成,信息高度充分的共享和傳遞,過去意義上的“電算化”已經逐漸不能滿足會計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一種更先進的管理方式――信息化會計管理應運而生。

所謂信息化會計管理是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企業管理、會計管理、信息管理等相關理論為依據,以會計管理信息、流程、知識和能力為內容,充分開發和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最終實現企業戰術目標和戰略目標的會計管理過程的總稱。至此,會計已經不僅僅是處理數字和信息的技術活動,而是將會計界定為企業管理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企業的整體管理服務的。

二、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起步較晚, 人們的思維觀念還未充分認識到電算化的意義及重要性。多數單位電算化都是應用于代替手工核算, 僅僅是從減輕會計人員負擔、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 根本未認識到建立完整的會計信息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使現有會計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為企業決策及管理服務,這時的會計系統完全是手工系統的翻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會計人員水平的提高,企業開始嘗試擺脫傳統理論的束縛、逐漸創新,開始為管理需要提供更加靈活的信息,比如自動對賬等。但是此時提供的功能仍然是報告不同格式的會計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如何使用,能否為決策提供參考,卻沒有做到,也就是說,會計的高端的管理功能沒有體現出來,而這一點正是當前信息化社會所必需的。

當初,不少企業在搞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正確的認識,對于到底為什么配置會計電算化系統、網絡會計系統等軟件,沒有一個清晰理性的目標,有的為了不再手工填制憑證,有的為了自動化、電子化甚至是“別人都在搞”等等,唯獨沒有從企業的經營目標或者管理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最終導致企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高投入、低回報”的結果。

三、會計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與發展趨勢

一方面,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發展落后,會計電算化技術的使用在總體上還處于低層次水平,會計信息系統的啟用并不能對企業管理帶來實質性改善。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外一些規模較大、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已經開始使用諸如ERP系統、SCM系統或CRM等管理系統,用于綜合管理的信息化平臺逐步得到企業管理部門的重視。

信息化環境下,各種新生的經濟活動,譬如電子商務、集成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進一步加強了企業對會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論文參考網。虛擬經濟和虛擬企業的發展,對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虛擬企業以信息技術為連接和協調手段,把不同地區的現有資源迅速組合,超越空間約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和服務。正是這種新技術革命和管理革命,帶動了每個企業內部的管理變革和功能重塑,而會計管理是對企業在任何管理環節涉及資金運動的過程的反映和決策,因此對會計管理職能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會越來越強調會計的管理職能,也就是說,會計管理信息化是當今信息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研究會計管理信息化的重大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來說,雖然傳統會計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能夠指導會計工作的開展,但是在信息化浪潮日益壯大的企業管理領域,有些理論已明顯過時,并不符合實際應用的情況。因此研究信息化會計管理能夠進一步擴大和完善會計管理理論,尤其是目前所缺乏的,信息化環境下的用于指導和支持會計管理體系的新思路。

從實踐意義上來說,會計管理信息化不僅能夠促進企業重新考慮自己的信息化戰略,還能提高企業各層管理人員信息化素養和會計知識管理的水平,并且為企業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提供參考,提高對競爭環境的快速反應的能力。

總之,會計管理信息化不僅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是企業生存發展的迫切要求。論文參考網。只有切實發揮會計管理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企業才能蓬勃發展,充滿活力。我們應該看到,企業會計管理信息化是漸進的過程。一方面,信息技術雖然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信息化水平在不斷提高,對會計管理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傳統會計理念根深蒂固,新的會計管理理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局部地更新。論文參考網。因此,會計管理信息化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業經營者、研究學者、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凡林,蔡立新.信息化會計管理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肖勇.我國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冶金財會,2007,(10).

[3]王永奇.當前會計信息化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商業文化,2009,02.

篇5

[關鍵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2)09-0016-02

教研室(學科組)是按學科、專業或課程設置的教學研究組織,教研室在高等學校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學校辦學和科研的最基層組織,教研室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1][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時間短,教學管理在逐步規范中,事務千頭萬緒,本文主要討論新建本科院校中基于本科專業劃分的教研室建設,并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研室(簡稱信管教研室)為例。其主要原因有二:信管專業的多學科交叉性,決定了教研室教學團隊凝練與目標定位等工作的難度;本專業由于歷史原因演化為現有名稱,對于確定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等具有一定難度。基于以上原因,本論文以信管專業為例展開研究。

一、教研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設尚未規范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對自身特點和教研室建設的認識不足,大多數由地方專科學校升本而來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經濟制約等原因,大多以任務為發展驅動力,其主要職能包括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組織科研課題研究、協助校系進行教學常規檢查。[1]大多數為滿足學校教學、學士學位評估與本科教學評估的需要而設立,相關規章制度、運作模式等還不完善。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活動不充分

教研室活動是學校開展教學、科研等活動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到教師水平提高,并對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新建本科院校也出臺了一些教研室相關活動的規章制度,比如把參加教研室活動列為考核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多數教研室活動流于傳達或完成學校、學院任務的形式,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動場面,沒有很好地形成教師提高、發展且行之有效氛圍。

(三)對該教研室所負責專業認識不足

信管是由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經濟信息管理專業和信息學專業發展合并而成的。我國教育部于1998年對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經濟信息管理專業、林業信息管理專業、科技信息專業、信息學專業與管理信息系統這五個分別來自工學、管理學等不同門類的學科進行資源整合,組建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歸入管理科學類[3]。由于該專業的特殊性,導致了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與培養思路認識不足,并直接影響到信管教研室在開展專業建設中的難度、復雜性。

(四)教研室在踐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中的不足

由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而信管專業是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需要及時跟進信息化的最新成果,作為該專業具體實施的教研室,需要從實踐教學設置、應用型或雙師型師資培養等方面落實或加強學校的應用型定位。現有新建地方型高校大多由專科高校升本而來,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的約束,在貫徹應用型教學環節非常薄弱,教研室也只是有此類思想,而無具體實踐。

(五)學校對教研室建設的保障措施不夠

作為一個基層教學、科研組織,大多數高校設置了教研室的相關規章制度,并對教研室教師、負責人制定了相應獎懲措施,但絕大多數教研室負責人沒有相應行政級別或只停留在比較低的薪酬待遇上,并且缺乏相應教研活動的經費,此類情況在信管專業教研室活動中尤為突出。由于信管專業由經濟類、管理類與計算機類等學科交叉而成,并且作為一類信息化的專業,其更新速度非常快,作為信管教研室活動如果不能及時跟進最新信息化研究成果、不能及時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活動,并掌握信息化動向,那么就無從談起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

二、加強教研室建設的措施

(一)加快教研室規范化建設,盡快形成一批標桿

針對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礎條件薄弱的現狀,首先,學校應加快教研室相關規章制度建設并督促相關教研室落到實處,然后對有條件的、發展勢頭好的教研室,學校給予更多資金支持和獎勵措施,使其盡快形成建設中的榜樣,最終使學校所有教研室建設水平得以共同提高。

(二)盡快形成有效的教研室活動局面

教研室活動在完成上傳下達任務的同時,需要創新教研活動的形式,并加強教研室教師的分工與協作。信管專業教研室,在實際活動中可利用系統論的觀點,采用項目組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在本教研室內部可采取類似學院人員設置,可設置主管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與學生管理等人員,并在教研室負責人的協調下統一開展工作。同時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室活動,除開展傳統的講課比賽、共同備課與學術交流等活動外,還可以以項目組的形式開展最新信管專業軟件學習活動,例如ERP軟件、企業沙盤模擬軟件等的學習。并積極開展基于信管教研室的信管專業學生技能大賽,信管專業教師作為指導教師,促進學生學習,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共同進步。

(三)及時開展本教研室的專業論證

新建本科院校在申請本科專業時大多基礎比較薄弱,對專業的認識也是隨著人才培養的進程逐漸加強的。每個學校信管專業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培養特色也不同,并且其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那么教研室教師就需及時進行專業論證,了解其發展思路、發展淵源與最新研究方向,并結合學校與社會的實際,凝煉培養特色,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四)教研室建設中需切實落實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教研室是落實學校教學理念、辦學定位與辦學目標的最基層組織,其相關學校的政策與文件的落實情況,關系到學校是否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大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的應用型定位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室建設中的落實情況。

(五)加強對教研室建設的支持力度

學校需要在制度保障、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教研室建設更大的支持力度,并給予教研室負責人相應的制度、物質保障,以切實調動負責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提高廣大教研室教師的參與性。在建設中,對教師參與的信息化建設類、電子商務類等技能比賽或學習活動給予資金支持,對于信管專業類雙師型教師給予相關鼓勵政策。

三、結束語

教研室建設直接關系到專業發展、學校的定位能否實現,因而需要加快教研室建設并制定出一套適應學校發展的、反映本專業特色的切實可行的教研室建設思路,并有效施行。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研究與實踐課程組.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篇6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比較分析中圖分類號:C931

一般認為,國外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國外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和管理叢林,而我國管理科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的是初創、重建發展和繁榮三個不同階段。二者的起止時間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卻有很大差異。時間上,國內研究要比國外晚20-50年;內容上,國內基本上是在學習引進西方的理論和方法。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和知識資本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豐富了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并帶來管理方式新的變革,給我國管理科學研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1]。隨著理論研究自身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舊的領域在逐漸淘汰,而許多新的領域已誕生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及出現時間、熱點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斷變化。

1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代碼可以看出國外對管理科學的理解與我國對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理解比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過吸收、改造、轉換其它學科如運籌學、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為管理科學其它兩個領域提供合適的基本技術、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本文首先通過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關資料,選定了有代表性的59種國外期刊;然后通過關鍵詞檢索的方法統計了1990年-2000年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錄的全部論文[5]。

從總量來看,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運籌與管理;其次是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評估技術、復雜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論;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工業工程等領域論文數量相對少得多(見圖1)。出現上述研究格局是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直到70年代,國外管理科學的研究重點在于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數量分析方法來提高決策的精確度和管理的效率,這些領域一貫以來都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資助。而工業工程、預測技術、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則更多的被從工程角度和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如果得不到新的學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則會逐漸變弱。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所有領域的論文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論文數量增長最快,隨后就進入一個平均量比較平穩的增長時期。論文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有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和運籌與管理。而從發展的趨勢來看,運籌與管理、信息技術和管理仍將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繼續保持上升的態勢。

圖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1.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

在考察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現狀特征時,本文綜合了四個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認定的18種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針對重要管理學術期刊進行的調查結果;三是2000年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四是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據這些材料,確定了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的44種專業性學術期刊。

本文通過關鍵詞檢索,對所有這44種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間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6]。

從總量來看,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與管理和管理系統工程,其次是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管理科學與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和復雜性研究則在20篇以下,尚未成為主流(見圖2)。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且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系統論的產生在國外已經有一個世紀之久,雖然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但在與管理問題相結合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且持續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產生;預測技術、評估技術、運籌與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在解決新的企業管理和社會經濟問題時,得到了檢驗和新的發展。

從縱向的歷史變化規律來看,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信息技術與管理、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評估技術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統工程、預測技術和組織理論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可以預見它們仍將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大部分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長都不是很平穩,落差比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諸如政府政策、資助環境的影響太大,這對于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剔除掉這些影響,我們還發現,1996年和1999年分別是研究論文數量增長的波峰期。由此在沒有更長時間序列資料作為實證的情況下,推測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周期大體上是3年。這也提醒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資助機構,在制定資助計劃時應該最少覆蓋3年以上。

2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的比較分析

“研究熱點”反映著某一個時段內,學術界對于一些特定問題或領域的關注程度。對于理論研究來說,這一關注程度指標同樣可以用這一領域內的情況或相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來反映。熱點問題是隨著理論研究的進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變遷的。

根據熱點問題形成的來源不同,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來源于實踐的熱點和理論發展自身形成的熱點;根據熱點持續的時間長短,熱點問題可以分為持續的研究熱點、前一段的研究熱點和當前的研究熱點;根據熱點問題的地域差異,可以把熱點問題分為國外的熱點問題、國內的熱點問題和共同的熱點問題。

圖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論文總量圖

2.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研究熱點問題和研究的主流領域有驚人的同一性。通過對國外1990-2000年的研究論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熱點問題如表1。

表1:國外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國外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知識管理、團隊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論、管理系統的哲學屬性

運籌與管理隨機多目標問題及算法、生產系統的調度優化、網絡沖突分析和資源罪優分析、交互式組和優化、金融/保險市場的定價模型

決策與對策理論多目標決策、不確定性方法、神經網絡、多參與主體信息不對稱決策問題、風險和微機決策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變革與創新、網絡組織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對傳統組織的影響

管理系統工程系統分析方法、模擬技術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的構造、評估技術在項目投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應用

工業工程并行工程、供應鏈、人因工程

信息技術與管理面向應用的決策支持系統、電子商務、數據挖掘、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面質量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方法和可擴展數據庫模型

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量子理論和復雜策略的模仿

2.2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管理科學理論逐步滲透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來,并在我國的管理實踐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國理論界與決策界的高度重視。

通過對我國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論文和最近3年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與發展管理》、《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國軟科學》的全部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熱點見表2。

表2: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領域國內研究熱點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人本管理理論、人性假設及管理研究方法論、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識管理的初步理論、基于知識的管理激勵

運籌與管理動態規劃、線性規劃、生產系統庫存優化理論、多重運輸調度算法、各種限制條件下的排隊系統

決策與對策理論實際管理問題的決策模型、群體決策(委員會決策)問題研究、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模糊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及決策規則的選擇、可拓學在決策中的應用、事元、物元分析與決策過程、博弈分析

組織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術的組織再造、虛擬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

管理系統工程管理系統分析方法、系統最優控制、網絡計劃技術、灰色系統與灰色理論、系統效能分析、系統模擬與仿真方法

評估技術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灰色關聯評價模型、模糊評判、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風險評估、具體對象的效益與競爭力等指標的評估

預測技術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糊預測、數據包絡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預測、遺傳算法

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經濟計量模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模型、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的貢獻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業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產調度模型、先進制造技術及其評價、質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供應鏈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的抓鉤排序問題

信息技術與管理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模式與安全研究、組織決策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技術

復雜性研究灰色系統、集對分析、復雜系統的分析方法、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研究、混沌理論、非線性復雜經濟系統

2.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通過分別對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它們的異同點(見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統工程、信息技術與管理和運籌與管理是國內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內容。持續的研究熱點將集中在這些領域。決策與對策理論、組織理論是國外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預見,受國外的影響,國內未來3-5年內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大量出現。

表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內容的比較

國外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我國的主要研究內容(前5位)

決策與對策理論信息技術與管理

組織理論管理系統工程

運籌與管理預測技術

信息技術與管理評估技術

管理系統工程運籌與管理

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差異比較大,即使是共同的熱點問題,研究側重點也不同。如線性規劃,國外的重點是隨機多目標優化問題[9],而國內的重點是傳統線性規劃問題的求解算法和應用;此外,在熱點問題的形成來源來看,國外基本上來源于管理實踐和其他學科的啟示上,而國內則更多的是應用國外理論結合我國國情來解決管理問題(見表4)。

表4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的比較

類型問題特征說明

國內外共同的熱點問題線性規劃、優化理論、決策模型組織結構、組織學習、系統分析方法、決策支持系統、并行工程、電子商務[10]、數據挖掘經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在與實際管理問題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內外研究的共同重視。

國外熱點問題,國內尚未成為熱點問題復雜性研究[11]、供應鏈與價值鏈、知識管理、虛擬組織、績效評估技術、復雜決策問題的博弈分析、風險管理在前沿的研究問題上,國內要落后于國外。

國外非研究熱點,國內為研究熱點問題管理信息系統、敏捷制造、神經網絡預測方法、預測模型、評估指標體系國外前些時候的研究熱點,在國內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所以成為研究熱點。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還包括:

(1)知識管理、復雜性研究[12]等國外研究熱點,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則引入的時間不長,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13]。

(2)對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為理論、數量經濟分析方法等國內外研究成果日益減少的領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學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將難以繼續引起學術理論界的重視。

(3)國內關于一般管理理論、組織理論等一般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現在,我們已基本了解了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狀況,所以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在國內不會成為熱點,但其應用研究在國內還有前景。

(4)在信息技術與管理、決策與對策理論等領域,國內研究與國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國內外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熱點問題比較的啟示

(1)研究的主流領域越來越多地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或者說,這些新技術、新的時代特征給管理研究主流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突破。

(2)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有些研究領域要逐漸被淘汰,像管理心理與行為理論;同時也會出現新的研究領域,如復雜性研究和電子商務等。這就要求國內研究主體要跟蹤最新研究動向,培養發現研究熱點的敏感性。

(3)研究的熱點問題大多來自管理實踐的需要,即問題導向,注重技術和可操作性。這要求國內研究主體更多地關注管理實踐,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4)國內的研究熱點普遍地落后于國外,但也有自己領先的領域,如工業工程。

(5)國內的資助機構應加強對研究熱點問題的資助,因為研究熱點與管理實踐聯系得最緊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實踐中產生效益。特別是那些國內外共同的研究熱點,其所在領域將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國內研究熱點的形成,基本上有兩個前提:一是國外已經是研究熱點,國內研究主體加以介紹和引入,結合國內實際,形成研究熱點,如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二是國內出于國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動而形成研究熱點,如復雜性研究。

(7)從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管理科學基本上處在借鑒應用的階段,根據中國的管理實踐提煉出自成一體的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還不多。

參考文獻:

[1]席酉民.21世紀的管理與管理研究[J].軟科學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學學科代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00年《項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國管理科學的學科結構與發展重點選擇[J].管理科學學報,2000,(1).

[4]汪壽陽,金碧輝.SCI、SSCI與管理科學期刊[J].管理科學學報,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國期刊網: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輝.國內外管理科學的研究熱點問題比較[J].管理科學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篇7

關鍵詞:檔案管理現代化、數據采集、高水平的咨詢服務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integr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also to speed up, at the same tim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widely used in a rash of electronic files,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is paper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per on how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files, data acquisition, a high level of consulting service discussed, so as to speed up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s file management process.

Key words: the record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data acquisition, a high level of consulting services

中圖分類號: 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什么是檔案的現代化管理?如何研究開發檔案現代化管理?如何有效的進行數據采集,并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服務,規劃出一個科學全面且切實可行的檔案管理“宏圖”,是當前各級檔案事業負責人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綜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談談本人的見解。

一、計算機信息檔案管理現狀

1、檔案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及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是記錄歷史真實狀況的重要資料,是文字、圖表、聲像以及電子文檔等不同形式的記錄。檔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社會功能和社會使命是檔案存在與發展的依據,檔案的記錄功能對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檔案的現代化管理在傳統管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它以系統論為基礎,以數學方法為工具,借助計算機、數字通信等技術,組成最佳的結構體系,并充分發揮檔案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取得被管理對象在確定目標下,使整體動態取得最佳效果。與檔案管理現代化相對應的是傳統手工管理模式,兩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管理對象及其特點不同,傳統檔案管理的主體是紙質檔案,其信息與載體不可分割;而檔案管理現代化條件下,其對象更多的是數據化形式的檔案,具有可共享、動態、易控、可變、依賴等新型載體的特征;二是管理模式的不同:傳統的檔案管理是手工管理模式,包括收集、整理、鑒定、編目 、排架、統計和提供利用等諸環節,現代化的檔案管理以智能化的計算機管理為主,工作環節以監控信息為核心。

2、總的來說,檔案現代化管理的主要特征是:系統化,就是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為達到一個總目標,按照統一計劃而行動;定量化,就是把復雜系統中的變量及相互關系,用數學形式表示出來,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預測未來或調整方向;信息化,就是廣泛地使用計算機,對大量有用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利用反饋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智力化,就是現代化管理十分強調人的作用,注意開發管理人員的智力,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求組織機構具有應變能力,充滿活力和高效率,以適應錯綜復雜的變化情況或環境。檔案現代化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保護檔案質量,延長檔案的壽命;最大限度地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各界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服務。

3、能否有效的進行數據的采集和整理,將直接影響到檔案的現代化管理,并有利于提高咨詢服務的水平。檔案資料的數據采集是檔案信息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的基礎。檔案資料數據的采集是實現檔案資料信息集中和共享的基礎工作,沒有檔案數據的采集,檔案管理的現代化建設就成了無米之炊;沒有準確及時、先進可靠的數據采集整理工作,檔案管理的現代化建設也得不到必要的保證。

4、由此可見,檔案數據采集這一環節的工作好壞,對整個檔案現代化管理建設的成敗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只有規范檔案資料數據的采集,擴大數據中心收集范圍的覆蓋面,使檔案資料的收集、報送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才能合理整合檔案資料的數據資源,有效提高檔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要實現檔案數據采集與整理的高效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中心檔案數據采集的范圍和數據采集的渠道:檔案資料目錄中心數據采集范圍為:反映該地區各歷史時期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載體類型的檔案資料目錄。

二、 計算機信息檔案資料數據采集的渠道

1、檔案目錄信息齊全、數據準確是檔案管理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而高效的數據采集渠道則是檔案資料目錄中心建設的必要條件。檔案數據的采集人員應主動向社會各界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采集信息,豐富檔案數據資源的信息含量。在檔案數據采集實施方面,可以采取分階段建設、分批采集數據、采集數據數量逐年增加的具體措施,不斷優化數據采集渠道,使數據采集流程標準化,采集工作持續化、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

2、現代檔案咨詢服務是隨著檔案中介結構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它要求檔案界人士充分認識到服務是檔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使檔案人員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將檔案融入生活,發揮檔案工作的重要社會功能,高水平的咨詢服務是依托檔案人員有效的數據采集完成的。

3、一般說來,檔案咨詢服務除了具有獨立自主性,復雜綜合性等咨詢服務的共性外,還具有社會服務性、專業針對性、層次實用性、真實可靠性等特點。我國檔案咨詢服務的社會服務性決定了其必然分為多個種類,我們不妨試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1)按檔案咨詢的形式,可分為口頭咨詢、書面咨詢、網絡咨詢;(2)按咨詢服務的難易性來分,可分為一般性咨詢和專門性咨詢;(3)按內容性質分,可分為事實性咨詢、指導性咨詢、管理性咨詢、專業性咨詢、科研咨詢及委托咨詢。檔案咨詢服務的形式眾多,由此而來的是近年來我國咨詢服務發展較快,但同時也由于觀念滯后、社會需求不旺盛、自我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檔案咨詢服務存在諸多問題,比如(1)理論與實際脫節,理論研究沒有促進檔案咨詢服務法規體系的建立完善;(2)公私服務機構間矛盾日益突出;(3)咨詢人員素質普遍過低;(4)規模效應小,主要表現為檔案咨詢服務的業務范圍小、技術含量不高、服務體系不健全、社會影響小等方面。(5)發展不平衡,第一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如東南沿海發展較快,第二是業務領域的發展不平衡。針對以上不足,要提高我國咨詢服務的總體水平。

三、計算機信息檔案管理從根本上提高檔案工作者的總體素質

1檔案資源管理人才是知識型的管理人才,檔案信息的知識性及檔案工作的專業性決定了檔案工作者的勞動是知識性勞動。當代社會的檔案現代化管理的主要內容和核心,就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即檔案的電子化管理。計算機的產生和普及應用,對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機讀的電子文件在檔案載體形式中所占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紙張載體,但紙質文件載體形式必然會越來越少,電子文件也越來越廣泛地被認識和使用。即為了保證電子時代人類活動的真實歷史記錄得以長期保存和利用,檔案管理者必須要學會利用檔案計算機化管理及電子文件的歸檔與管理的知識與技能,這就要求檔案工作者必須及早適應電子信息技術革命給檔案工作帶來的影響和變革。在電子技術逐漸普及的時代,檔案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熟練運用電子計算機以及各類現代化辦公設備來進行電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維護,才能真正解決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為社會各界提供高水平的咨詢服務。

篇8

[關鍵詞]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環境,媒介生態學

Abstract:Thispaperemphasizeson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anddeeplystudiesanddefinestheconceptsofmediaecosystem,andthenadvancesthe“six-boundary”theoryonmediaecosystemstructure.Thispaperalsoputsforwardseveralenlighteningandforecastingthoughtso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

Keywords:MediaEcology;MediaEcosystem;MediaEnvironment;MediaEcology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莊子《逍遙游》

一、為什么“媒介是條魚”

媒介是什么?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雜志;是通訊、網絡、計算機;是手機、是信紙、是工具、是機器、是CCTV、是新聞集團、是時代-華納……是信息傳播的中介。不!媒介是條魚。

當我們把媒介放在社會大環境下觀察的時候,媒介更像是條魚。這條魚可大可小,大可以大到莊子《逍遙游》中所描述的鯤鵬:“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小可以小得置于掌上,甚至讓你肉眼看不見。我在給學生講解傳播學時,常常把媒介比作魚,信息資源比作水。信息的傳播就好比魚把水和養分從嘴里吸入,經過傳播者的選擇加工成為信息內容產品,再經過不同的傳輸渠道傳給受眾,最終形成的反饋和影響還又回到水里。

按照孔德劃分社會學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信息傳播的研究劃分為傳播靜學和傳播動學。傳播靜學是指對傳播現象的結構性分析,一個傳播現象的靜態分析就象剖析一條魚的解剖圖;傳播動學則是把傳播現象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動態地觀察,就象一條靜態的魚又突然動起來,活蹦亂跳地游弋在江河湖海中。社會中有無數的媒介,象無數條魚,每天在吸進呼出,循環往復地做著信息處理與信息傳播的工作,在維持社會信息系統的大環境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魚,有大魚,有小魚,有大魚吃小魚,也有小魚吃大魚。

媒介和自然環境一樣成為一個龐大的環境系統,由媒介系統每天提供的信息,對于人類來說已經成為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媒介這條魚也與其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生死相關。生態環境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條件。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環境一樣,媒體的生態環境也存在相互制約和依存的生態系統。媒介生態學是借助于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延伸和發展。

以往的傳播學理論說到底還是對傳播現象的一個靜態分析,至于對傳播的動態研究,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我們國內都是一塊尚待開掘的研究領域。正如邵培仁教授所指出的“當代大眾傳播學關注的是微觀的傳播過程及其各傳播要素之間的工作關系﹐而不太注重大眾傳播中微觀﹑中觀﹑宏觀系統之間和它們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生態關系﹐更沒有積極探索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生態規律[1]。”媒介生態學這個概念的提出,給了我們研究當代傳播現象和動態傳播的規律一個很好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這似乎給面對瞬息萬變的媒介陷入困惑的大眾傳播研究投來一道曙光。

為什么我們把媒介看作是條魚,這里面有幾層意義:

首先,我們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

其次,媒介是始終處在一種運動狀態的事物。媒介傳播現象就是在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綜合運動與傳遞。

最重要的是,我們既然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那么,就要以生態的觀念來看媒介,就要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要保護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媒介的大量死亡,就像漂在水面的死魚。實際上,很多媒介已經死掉了,只不過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死而不僵而已。

那么,既然我們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的生態環境下進行考察,媒介生態的研究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我們展開媒介生態研究的時候,對媒介生態研究的淵源和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確認。比如:最早開展研究的學者有哪些?有什么觀點?用什么研究方法?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是什么?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還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媒介生態研究;生態與環境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媒介生態系統是怎樣的構造?什么是媒介生態平衡?什么是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研究有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下面我們著重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二、媒介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

1、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

應該說,媒介生態學研究在我國的展開,來自于我國傳播學者的自覺,不同于傳播學研究那樣是從海外引進。盡管美國學者開展媒介生態研究和日本學者開展媒介環境研究要比我們早很多年,但似乎國內的媒介生態研究最初的展開與他們并沒有什么淵源。中國學者的媒介生態研究意識是原發的,而不是引進的,從一開始學者的關心就側重在媒介的發展生存環境研究方面。國內傳播學界的有識之士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共識,邵培仁教授最早發表了媒介生態研究的論文“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等論文開了國內媒介生態研究的先河;張國良教授也開展了媒介生態方面的課題研究;童兵教授在論及中國傳媒市場格局的文章中也使用了媒介生態的概念[2],張立偉等的“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3],表現出媒介實物研究方面的專家也對媒介生態問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對媒介生態頗有見地的觀點和研究。這種研究意向和研究意識,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學者似乎有一種默契。但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需要深入探討。

2、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

從全球來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起源應該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中,又分為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和美國的紐約學派。提起媒介生態學,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多倫多學派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當然,不可否認由一群多倫多大學的媒介學者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多倫多學派在媒介生態學理論的早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和著名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是這個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應該被認為是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物,當然其代表人物還包括EricHavelock以及EdmundCarpenter等人。但是,美國的媒介生態學者卻把芒福德看作是比英尼斯等更早的先驅者。美國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媒介生態”理論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國學者尼斯卓姆(Nystrom)的《面對媒介生態理論:人類傳播系統研究理論范式集錦》[4]。在這本書中,尼斯卓姆將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的論述作為媒介生態理論的基礎。同樣地,另一位美國學者昆斯(Kuhns)也將芒福德(Mumford)作為他編篡的“主要媒介生態學者名錄”的第一位。因此,他們傾向于將芒福德看作是整個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芒福德也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和哈羅德.英尼斯(HaroldInnis)這兩位學者提到,被稱為是最早介紹媒介生態的概念和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影響的人。

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被看作是紐約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紐約學派并不象多倫多學派那樣所指的是一所單獨的學校,而指的是紐約這個城市中的媒介生態學者的群體。紐約學派早期的成員包括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Postman)和尼斯卓姆(C.Nystrom)、哥倫比亞大學的LouisForsdale、福德哈姆大學社會研究學院的約翰.庫克(JohnCulkin)、皇后學院的GaryGumpert和CharlesWeingartner、曼哈頓的TonySchwartz等等。紐約大學的奈爾波斯特曼(NeilPostman)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態”概念并將其建設成紐約大學一門課程的學者[5]。雖然芒福德的確將媒介與傳播學、文化、科技和城市放在一起研究,但實際上,他無論是在媒介研究領域還是在傳播學領域都沒有被視為一個偉大的先驅者。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大眾傳播和城市化是大眾社會研究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談到技術,芒福德的技術理論對多倫多學派的媒介技術理論是有影響和關系的。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生態學”一詞是德國媒介學家E.海克爾1869年提出的;eco-源自希臘文,意思是“家”或“生活場所”,-logy意思是“學問”。海克爾在其動物學著作中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后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6]。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芒福德將媒介與生態聯系在一起,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很多其他的媒介生態學家僅僅只是將生態學作為了一種隱喻,但芒福德卻將人類生物學和科技學上的一些習慣轉化為了研究過程中具體的、可行的方式。而在芒福德之前把生態與人類文化研究聯系在一起的學者是戈德斯(Geddes)。戈德斯的思想對于芒福德和英尼斯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戈德斯(Geddes)是一位蘇格蘭的生物學家,他的理論涉及到了植物學、生態學以及古生物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人類學、宗教研究、城市學等等諸多領域。戈德斯的“人類生態”的觀念在芒福德歷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的興趣范圍的確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人類生態學”是戈德斯(Geddes)思想中被人們常常提及的一個。

多倫多學派的英尼斯和麥克盧漢同樣也受到了戈德斯的影響,戈德斯對那些芝加哥學派的著名人物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戈德斯(Geddes)也通常被看作是紐約學派和多倫多學派之間聯系的橋梁。戈德斯的“人類生態學”理論的論題在芒福德早期的作品中反復出現[8],并且成為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一書的中心主題[9]。甚至有學者認為媒介生態學的奠基人是戈德斯而不是芒福德或英尼斯[10]。但是,不管怎么說,在英尼斯和芒福德的思想里,媒介環境的概念都已經產生并且明確了。

不少學者往往對媒介生態學的一些論點有所誤解,草率地以科技決定論一詞來作否定。例如,傳媒生態學創始人之一的麥克盧漢的理論,從六十年代起,就一直受到西方馬克斯主義學派學者的抨擊,不斷的攻擊其理論沒有考慮到傳媒的政治經濟背景,缺乏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認識媒介。當然,這些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之批評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些批評者提出的問題,是政治學或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不是傳播的問題。

3、國際媒介生態學研究的進展

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研究各種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以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媒介生態學者所研究的問題大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例如﹕在人類還沒有文字之前,他們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對當時的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信息?基于什么理由他們會如此定義?當時的人是如何去建立其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什么是他們的歷史觀和知識論?文字的產生、新媒介的產生對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有什么樣的沖擊?

蘭斯.斯瑞特(LanceStrate)與凱薩.曼孔盧姆(CaseyManKongLum中文名:林文剛)是現在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蘭斯(Lance)的研究著重在媒介生態思想的研究;凱薩(Casey)的研究著重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解析文化的形成和變遷,并且他的研究以中華傳媒與文化研究為中心,以各種傳媒的發展和其符號、信息特性為依據,來分析歷史、政治、社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在2002年4月在《新澤西傳播學雜志》上主編了一本有關「媒介生態學的學術淵源的專輯,該專輯中的七位學者主要圍繞媒介生態學研究展開了深入的探討[11]。

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日本也很早就受到關注,六十年代,最早提出“信息產業”的梅倬忠夫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展開對信息社會的研究的。不過,日本學者倒是一直沒有準確地使用“媒介生態”這個概念,而更多地用的是“媒介環境”,由于信息科學和社會信息學在日本比較盛行,使得日本的媒介研究也多少帶有信息科學的色彩。在媒介環境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大學的社會情報研究所和在九十年代末成立的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的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其中,2001年出版的由月尾嘉男和濱野保樹、武邑光裕合編的《媒介環境原典1851-2000》[12]一書是比較有價值和份量的媒介環境研究著作。

三、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1、媒介生態系統(mediaecosystem)

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最核心概念是媒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態系統一詞是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的[13]。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并處于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14]。

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媒介系統、社會系統和人群,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媒介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受眾生態環境;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媒介制度與政策環境;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的行業生態環境;媒介與經濟界之間的互動關系則構成了媒介的廣告資源環境。媒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和區域也在變化,變得移動化和虛擬化。媒介變了,環境變了,媒介與社會、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也將發生變化。媒介生態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到媒介的工作方式和受眾的接受方式。媒介生態系統變化也會導致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對象,也是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瓶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媒介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人類活動范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生態系統的基本單位一般以城市或區域來劃分。應該是基于某個區域或城市范圍內的媒介個體、媒介種群以及媒介與個人、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我們經常把“媒介生態”和“媒介環境”的概念混淆在一起,難以分辨。那么,這兩個概念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媒介生態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媒介環境則是一個相對中觀的概念,有時這兩個概念又是交叉的,我們采用“媒介生態環境”這個概念也許更恰當。環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媒介環境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生活環境和傳播環境。對于媒介自身的生存發展來說則是媒介的生態環境。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媒介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媒介環境中的媒介變遷、轉化和傳播規律,探索它們對人與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等。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的區別是:前者著眼于媒介環境的整體,而后者側重于媒介彼此之間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媒介環境和媒介生態兩個概念很相近,但前者突出人類在媒介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類同媒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媒介生態系統的構成

媒介是多樣化的和大量的,媒介生態系統的劃分方法也是多樣的。地球上的媒介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每天運行在郵電系統中的郵件有數以千億計;每天發行的報紙也數以億計;人類擁有的電話有數十億部;更有數十億臺電視供人們收拾節目;數億臺電腦連著因特網在不停地進行著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媒介的種類則更多,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結構,它們的傳播方式也變化多端。

由于媒介變化太快,媒介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按照媒介的發展分為早期的“新聞媒介”到“大眾媒介”,到“傳播媒介”,再到“信息媒介”的概念,還可以按內容分為新聞媒介、娛樂媒介、通訊媒介和網絡媒介;也可以簡單地分為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報社是媒介,報紙也是媒介;電視臺是媒介,電視機也是媒介;到底哪個是媒介呢?看來,每種媒介的分類方法都有不周全之處。

在媒介生態學中,我們可以參照生物學家的辦法來劃分媒介系統。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的發展歷史、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將生物分為若干界。當前比較通行的是美國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統。中國生物學家陳世驤于1979年提出6界系統[15]。

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媒介系統劃分法是:我們可以按照媒介在社會信息系統的傳播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把媒介生態系統劃分為六界: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儲存媒介系統、信息傳播媒介系統和信息接收媒介系統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時會使這六界媒介系統之間相互轉變和融合。

[page_break]

媒介生態系統的“六界”一界二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

媒介系統媒介符號系統媒介資源系統媒介管理與規范系統信息處理媒介系統信息傳輸媒介系統信息接收和儲存媒介系統

科技數字化網絡化宣傳部硬件、軟件光纖、衛星芯片、納米

文字、圖片廣告、讀者新聞出版署報社發行網新聞紙

語音廣告、聽者廣電局廣播電臺電波收音機、磁帶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電視臺微波電視機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有線電視臺光纖電纜電視機

圖、聲廣告、觀眾廣電局制片機構發行網錄像機、VCD

圖、聲、文、數字廣告、使用者、消費者電訊局計算機因特網計算機、芯片

圖、聲、文廣告、收視廣電局、電訊局衛星電視臺衛星折射器電視機、芯片

圖、聲、文廣告、觀眾文化部制片廠電影院膠片、VCD

圖、文購者、讀者新聞出版署出版社書店書

3、媒介生態學的主要任務

第一,探索全球范圍內媒介生態變化的規律。媒介生態環境總是不斷演化的,媒介形態變異也隨時隨地發生。為使媒介生態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過程、基本特性、結構形式和演化規律等。

第二,揭示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同媒介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媒介系統為這個巨大的信息系統的運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的子系統,其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內容資源的生產等。人類通過生產和消費信息的活動,不斷影響社會環境也不斷影響媒介系統。環境既是媒介的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媒介的資源。正如美國傳播學家德弗勒和鮑爾.洛基奇(L.DeFleurandBall─Rokeach)指出的:媒介生態關系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目標﹐另一方面在于資源。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部分意義就在于個人﹑群體和大型組織為了達到個人和集體目標,必須依賴其它的人﹑群體或系統控制的資源,反之亦然。”[16]人類生產和消費信息資源的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社會的信息資源足夠豐富和信息傳輸渠道保證暢通,整體的社會環境才能保持相對平衡。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媒介環境發展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傳播規律和媒介生態環境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三,探索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媒介生態環境變化是由媒介技術因素和社會因素以及它們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信息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以及進媒介形態的各種變化。同時,還必須研究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同社會信息系統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可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控制信息污染和信息生態危機。

第四,研究媒介生態危機和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發達國家對應信息危機和媒介生態問題的研究包括幾個方面:60-70年代主要是信息爆炸和信息污染的治理;80年代側重研究信息安全和信息犯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媒介產業的數字化和全球化所引發的一系列媒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媒介生態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媒介生態環境的整體出發,利用信息系統分析和媒介生態的規律尋找解決媒介生態問題的最優方案。

任何媒介的生存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同類媒介之間有互助有競爭,不同媒介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空間、資源與社會環境。媒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對周圍環境和條件的各種需要,如受眾資源、傳播技術、廣告資源和傳播制度等。各種媒介所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表現為媒介的特性。因此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媒介系統與媒介種類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的社會信息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成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四、關于媒介生態學發展的思考

2002年11月,筆者去美國參加全美傳播學大會,并應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會的邀請參加了他們的學術活動,與幾位美國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代表學者蘭斯(LanceStrate)和凱薩(CaseyManKongLum)等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我發現我們與美國學者之間對媒介生態研究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的立足點是從人出發,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為主,但豐富多彩且多元化,研究的面也很廣很雜;而我們國家的媒介生態學研究目前的切入點,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經濟學和媒介經營管理學。以下是筆者關于媒介生態學研究地發展和趨勢的一些思考。

1、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如果我們需要對媒介生態學的研究范圍進行確認的話,是否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生態學(mediaecologystudies)是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成就和研究方法逐漸發展起來的,是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以及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媒介生態學研究媒介的種類、系統結構、功能、行為以及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

媒介生態學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類:一個部類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的,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另一個部類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人與媒介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可能把這類研究稱為媒介環境學更恰當。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媒介生態學體系。人與媒介環境的研究是把媒介環境作為社會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它的運作規律以及人與它的相互關系;媒介與其生存環境的研究則是把對媒介的生存發展影響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環境、市場競爭環境等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研究,研究媒介與此之間的互動問題。美國的媒介生態學研究接近于前一種研究,日本的媒介環境學研究也側重于這種研究;而我國學者對媒介生態學關注和研究則更傾向于后一種研究。

媒介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分支學科的展開有多種架構。比如,按所研究的媒介類別分,有報業生態學、電視生態學、網絡生態學等。也可以按媒介所處的環境類別分,有國內媒介生態學和國際媒介生態學,美國媒介生態學、歐洲媒介生態學、亞洲媒介生態等。還可以按媒介生態發展的歷史分,有古代媒介生態研究和當代媒介生態研究等。還有一些應用性分支學科:如媒介經營生態、媒介生態危機、媒介生態環境管理、農村媒介生態、城市媒介生態等。

2、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媒介生態學吸收了傳播學、生物學、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媒介研究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等是在媒介研究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媒介研究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

現在,這些研究方法與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綜合而成現代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呈現出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統計調查和計算機的應用,使媒介生態學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媒介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對復雜的傳播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從中找出規律。

3、媒介生態學的創新與拓展

媒介生態學研究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一方面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在進入微觀領域,涉及個體媒介的傳播、經營、管理等各個層次;另一方面,媒介生態系統又越來越全球化,研究也在走向宏觀;微觀和宏觀各層次之間又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媒介生態學的研究具有綜合性。

研究深度在不斷加深。我們對西方媒介生態學理論的了解也不斷深入。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觀點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了,而芒福德的“技術就是容器(container)”的觀點對于我們則比較陌生[17]。容器技術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種技術形式,與工具和武器是人體的延伸的觀點不同,技術即容器的觀點與媒介環境和技術系統這些觀點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工具、武器和機器是男性文化的符號,“容器”則顯示出女性文化符號的特征,有機體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繁殖是女性文化的特征,同時也是“容器”的特征,從而擴展為建筑和城市的特征。這種理論在芒福德對女性器官延伸的論述中得到體現。芒福德將城市看作是“母性的擁抱”、“容器的容器”[18]。

4、關于學科的交叉

媒介生態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日益顯著。例如,由媒介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看,媒介生態學是傳播學和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交匯點;從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媒介生態學又是心理學與統計學的交匯點;在方法論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離不開社會調查和統計分析,更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信息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概念基本是借鑒生物學,而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研究角度則可說是社會學、經濟學等共同交叉的研究。

在《藝術與技術》[19]這本書中,芒福德提到了科技和生物之間的緊密聯系:“人類的技術發明與其他生物的有組織活動之間存在著很多的類似之處:蜜蜂按照工程學的原理來筑巢,電鰻能夠產生電壓很高的電擊,蝙蝠早在人類之前就懂得使用它們的雷達在夜間飛行”。在《技術和人類發展》這本書中,他表達了一種更深層的觀點,認為科技是生物器官的一個部分。芒福德認為科技和生物學的融合在后現代文化中既是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作為一個美學問題提出來的,科技和生物之間的分離是人為的,是機械化和工業化的結果。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不是工具、工業或勞動,而是語言、藝術和游戲[20]。

5、媒介生態系統的保護

世界上的媒介生態系統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媒介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媒介作為“社會公器”,它在大眾傳播中的任何生態失控或失衡都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關系造成破壞。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保護媒介生態,否則我們將會受到懲罰。

媒介生態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保持媒介生態平衡的方法和規律。綜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和整體概念,就像系統論所提到的那樣: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現象是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控制論卻是將其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傳播和反饋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加強對社會信息系統的認識,搞清媒介生態系統結構以及媒介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從生態整體出發,對媒介生態系統“人為地施加有益的影響,調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系統最優結構和最高功能,以實現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最大的生態效益。[21]”

6、確立我們的媒介生態觀那么,我們怎樣對待媒介生態呢?確立怎樣的媒介生態觀呢。媒介生態的基本觀念有一些是人類共通的,比如生態系統的理念,互動的理念,生態平衡的理念等。確立正確的媒介生態觀念,對于化解媒介生態危機,正確而科學地管理媒介系統,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媒介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邵培仁教授曾提倡要樹立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媒介生態的整體觀、互動觀﹑平衡觀﹑循環觀、資源觀。他認為,不這樣就會破壞媒介的生態資源,進而危害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最終也使媒介失去了自身的奮斗目標和用來與社會進行交換的資源。[22]

芒福德在他的頗有爭議的“龐大機器”理論也提到媒介生態的觀念問題。“現代的權力國家實際上僅僅只是古代“龐大機器”政權——軍隊系統的升級和放大而已,只是一部完全由人組成的勞動機器而已,只是組織人力去修筑金字塔的埃及法老而已”。芒福德指出古代與現代龐大機器最為重要共同特征是“隱藏在古代和現代龐大機器之下的意識形態是為了加強權力的規模與擴大控制范圍,而毫不顧及生命的需要與意義”[23]。芒福德在他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在反抗著這種意識形態。

在我國,媒介生態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目前研究思路和學科框架還很模糊。北美的媒介生態學研究已經積累了一批成果,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鑒和啟發。但是,我們未必一定要走北美媒介生態學研究的路子,北美的研究思路與理念和我們之間有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媒介生態學研究正在探索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媒介市場正企盼著文明的媒介生態。童兵教授對我國媒介生態狀況的改變充滿了樂觀:“隨著入世后保護期的縮短,政府角色的逐步轉換,中國新聞法制同國際法的接軌,受眾對傳媒需求的變化,一個文明的媒介生態和更為開放的傳媒市場的新格局必將在人們的期盼中呈現。目前這種前景已端倪初現”[24]。

最后,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要有保護媒介生態的意識。要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要以生態的觀念把媒介放在一個大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和研究。總之,媒介是條魚,是有生命的東西,很神奇,也很脆弱。不是木頭,不是石頭,不是機器,不是工具,你記住了:媒介是條魚!

注釋:

[1]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新聞界》2001年第5期。

[2]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國傳媒市場新格局”,2003-1-6

[3]張立偉李之俠楊飚鄧斌:“入世一年的四川傳媒生存環境變化”,

[4]Nystrom,C.(1973).Towardsascienceofmediaecology:Theformulationofintegratedconceptualparadigmsforthestudyofhumancommunicationsystem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NewYorkUnviersity.

[5]LanceStrateandCaseyManKongLum,LewisMumfordandEcologyofTechnics,TheNewJerseyJournalofcommunication,Volume8,Number1,Spring2000.

[6]R.達若著,張紳等譯:《生態學概論》,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1981。

[7]Novak,F.G.,Jr.(Ed)(1995).LewisMumfordandPatrickGeddes:Thecorrespondence.London,EnglandLRoutledge.

[8]Mumford,L.(1934).Technicsandcivilization.NewYork,NY:Harcourt,Brace.

[9]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NewYork,NY: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