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為什么會鬧覺范文
時間:2023-03-27 05:4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兒為什么會鬧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新奇的生理課作業
女兒14歲,在西雅圖念初三。一天她忽然很嚴肅地跟我說:媽媽,有件事我想和你談談。
原來是老師布置的生理課作業。有三個項目,可以任選其一,她選了帶模擬嬰兒的項目,想征求我的同意。她解釋說模擬嬰兒就是配上電子功能的假嬰兒,基本具有真嬰兒的功能。這個項目要求把小孩帶回家,照看一天。看看女兒快與我齊頭的個子,又想想家中已經十幾年沒有小嬰兒了,我很興奮地答應了她。
第二天,我剛剛下班回家,女兒又給了我兩張紙,讓我閱讀后簽字。上面是模擬嬰兒的重要性及價值的說明,讓家長簽字保證不損壞,如有任何損壞,我們要賠償500美元。嘖嘖,這假孩子還真不便宜,真有點簽字領養嬰兒的味道了。
女兒一邊等我簽字,一邊告訴我:“我已經在老師那兒排好了領嬰兒回家的日子,是下周二。”
下周二不行,我馬上告訴她,“ 下周三,你要代表學校參加一個統考,小嬰兒應該安排在周四或者周五帶回家。”
女兒不太高興地看著我,“媽,有那么嚴重嗎,不就是一個模擬嬰兒嗎?”
這可是具有真嬰兒功能的高級品呢,我一臉嚴肅,帶一個小嬰兒有多麻煩媽媽最清楚,你別到時帶了“孩子”回家才后悔。
最后的日子終于定下來了,是周五。女兒告訴我,老師給小嬰兒定了時,會在她放學回家后“活過來”。
聚會泡湯了
到了周四,我忽然想起,糟了,只顧考慮學校的活動,忘了這個周末是春節,周五晚上我們全家應該參加一個派對。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問女兒:“明天有一個派對在凱文家,你是不是可以帶小嬰兒去?” 她頭也不抬地說:“到時再說。”
看來女兒還是沒把這“孩子”當回事。
周五下班回家一進屋,就看見女兒正笨手笨腳地抱著一個三個月大小的嬰兒,她的腳邊還放著一個嬰兒提籃,地上有一塊尿布,一個奶瓶,旁邊居然還扔著一個媽媽包,哇!一切都跟真的一樣。
我馬上問她,“已經活過來了?”女兒苦著臉告訴我:由于她背著書包,加上拿嬰兒提籃和媽媽包,不小心在自己家門口摔了一跤,可能把小嬰兒摔疼了,她提前蘇醒了。從不到3點開始,大哭大鬧了半個多小時。而到目前為止,她已經把喂奶、拍嗝、換尿布等各種事項都干了一遍。她正跟我說著話,小嬰兒忽然安靜下來。
女兒松了一口氣,輕輕把小嬰兒放到提籃中,然后馬上在一張紙上做記錄。這也是作業的一部分,老師要憑她的記錄再參照原始程序給她打分。
我趁機商量晚上派對的事,“你的好朋友珊珊和艾米她們都會去,她們會非常高興幫你帶這個小嬰兒。”偷懶的主意立刻就被女兒嚴肅否決,“喔,媽媽,你知道這個項目要算生理課40%的成績,而且小嬰兒的頭可以轉,如果轉了360°它就宣告死亡。我決定自己在家看著。”
它哭個不停
我們正講著話,小嬰兒又開始吭嘰起來。女兒不得不又把她抱起來。
“媽媽,它為什么還在哭啊。我已經把該做的都做了啊。”她沮喪不已。我拿過老師給的嬰兒活動表一看,呵,還真全,各項活動全列了:吃奶,拍嗝,換尿布,睡覺,大哭大鬧,還有一項“小聲吭嘰(fussy)”及意外事件等。
我告訴女兒這是 fussy,一般小孩不舒服時會這樣,就是磨人呢,慢慢晃她吧。
也許撇開女兒那張愁眉苦臉,這其實是張挺美的“小媽媽抱著寶貝輕輕搖晃”圖。晃了十幾分鐘,小嬰兒還是小聲吭嘰,女兒放下嬰兒使勁揪頭發,“媽媽,我快受不了了。”
可我無能為力,這是她的作業。她照著列表,把吃奶等各項動作又重復一遍,還是不管用。看著疲倦的女兒,我建議干脆把她放回小睡籃中,看她怎么樣。沒想到,不到兩分鐘,小嬰兒就忽然開始提高音量大哭起來。
我和女兒嚇了一跳,“呀!不好,這小孩身上有探測器,趕快抱起來!”
誰的孩子誰最操心
我和先生獨自去參加派對。但一直念著女兒和她的小寶貝,吃飯交談時總是心神不定。半夜回家,一開門就見女兒的房間燈火通明。進去一看,哇!小嬰兒的戰場已經從客廳轉移到這兒了。
“感覺怎么樣?”我問還在抱著小嬰兒有氣無力搖晃的女兒。
糟糕極了。她皮笑肉不笑地回答我。
不小心又摔了它一次,所以哭鬧了很久,而且在這幾小時之內,各種需求動作又都重復了兩遍。“媽媽,我從來不知道帶孩子竟然這么累。”
母女齊上陣,我們又忙碌了半個小時才哄得小嬰兒“入睡”。接下來你也快點睡吧,我對女兒說,“你要知道,這可是個才三個月大的寶貝,它隨時會在夜里醒來折騰你的。”
一覺醒來已經是早上6點,屋子里靜悄悄的。我輕手輕腳地去了女兒的房間。房間里像被臺風光顧過一樣。小嬰兒胡亂扔在睡籃里,尿布也不在身上,女兒在呼呼大睡。我看了看小嬰兒的活動記錄,一直鬧到早上5點。
咦?我自己先就奇怪了,小嬰兒后半夜鬧,我怎么一點兒也不知道?我的兩個女兒小時候鬧夜,我總是最警醒。看來誰的孩子就該歸誰照顧,誰的孩子也就牽誰的心!
等女兒醒來已是中午。
“媽媽,我真為這門課感動了。”我沒想到她第一句話竟然是這樣。“媽媽,我真不知道養一個小嬰兒這么難,我小時候也這么多事兒嗎?”我趕快說:“噢,你是一個好孩子,只有在生病時才會這么鬧。” 看著女兒一臉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對老美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服了。這真叫,不養兒也知父母恩啊!
培養孩子的感恩心
做父母是一門學問,在悉心關愛孩子的時候,也別忘記教孩子學會體諒自己。這并不是說要求孩子對父母的辛勞付出進行等價交換的回報,而是通過一些言傳身教,讓孩子更有愛心,發自內心地懂得感恩、尊重、關愛。這樣的孩子,內心情感富足,幾乎不會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應對任何事物時,自身情商也往往會更高。而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父母請注意以下幾點:
1.父母為孩子付出都會不求回報,但如果你有任何養兒防老的等價交換心理,請打消。從小向孩子灌輸“知恩圖報”的概念,只會讓孩子感覺困惑和壓抑,甚至從內心深處自責。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事情,如此才能從中感受到快樂,并用這份快樂感染、影響身邊每個人,孩子也不例外;
2.別因為溺愛你的孩子,覺得他們還小,就替他們包攬下他們應該做的事。這樣的孩子,除了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因為無法獨立,而遭遇重重障礙外,還只會把你的愛視為理所當然。所以不論你的孩子現在幾歲,只要表現出愿意自己去做的意圖,請協助他們開動腦筋自己完成;
篇2
有一位家長在日記中寫道:我家小寶寶,出生后的前三個月一直乖乖地躺著,什么人抱他都不會拒絕。可到了第4個月之后,他開始變得認人,連朝夕相處的奶奶抱他也不要,整天要我(媽媽)抱,弄得我寸步都不能離開。我想,這么小的孩子就認人,多不好,弄得老人家生氣,使喜歡抱他的鄰居和客人也很尷尬。
一位媽媽前來作心理咨詢時說:寶寶滿月之后,我抱他到外婆家,外公、外婆和周圍鄰居都來看這位可愛的小寶寶,他似乎很高興,臉部還帶有微笑。可是,過了二三個月之后,我再帶他到外婆家時,他一看到外公、外婆和周圍鄰居時,就哭個不停。外公、外婆抱著他四處走走,看看風景,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真奇怪,上個月來時還好好的,誰要抱他他都要,為什么只隔一個月,他就變得如此怕生人、怕新的環境?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孩子的性格特別膽小?
從以上兩個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寶寶怕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階段的寶寶,認人和怕生往往要延續好幾個月,弄得年輕父母十分困惑。有年輕的媽媽說: 這孩子只認我,粘在我身上使我一步路也不能離開,弄得我疲憊不堪,真不知怎么辦才好!”
那么,初生嬰兒到四五個月之后出現認人現象,是好還是壞?寶寶只要媽媽、爸爸,不要其他人抱該怎么辦?
寶寶怕生是否意味著膽小?老是怕生,是否會影響他心理的正常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寶寶合群的性格呢?
我們的思考:
1.新生兒到了四五個月時出現認人現象,是十分正常的,這標志著他認知水平的提高,有認生意識的出現,也正是他從無選擇性的認知水平向有選擇性的認知水平發展的體現,也是寶寶開始有認人記憶的一大表現。有研究表明:0-2個月的嬰兒還沒有形成圖象知覺,所以開始一二個月的寶寶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到3個月之后,寶寶已有了接觸人面孔的經驗,母親與撫育者的面孔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這種對親人圖形模式視覺的發展,不僅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嬰兒的社會性認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個月之后的寶寶,對人的面孔有了較為清晰的印象之后,他就會對熟悉的親人表示認同、肯定、接納和喜歡,這為寶寶對親人產生強烈的依戀感、親切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認知基礎,對此年輕父母應該高興才是。
2.對嬰兒的陌生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些兒科醫生對嬰兒的陌生感做過觀察記錄,他們發現:在2個月時,寶寶還不大有陌生感,他們看到醫生、護士并沒有害怕的表現,有的孩子躺在體檢臺上看看醫生,再看看媽媽,表現得若無其事;也有的孩子覺得好奇和開心,會手舞足蹈。到五六個月的時候,寶寶對醫生、護士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他們會逐步辨認出醫生和護士是陌生人,會感到害怕,還竭力想躲避,這說明這階段的嬰兒進入了認人的特別敏感期。寶寶從五六個月的觀察中獲得了某些認別記憶,開始能辨識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因為,與父母在一起會感到安全、愉悅和溫馨,開始形成親人意識和親情感。當不熟悉的人出現時,在嬰兒記憶的檢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跡,寶寶就會產生警覺,并感到不安、焦慮和害怕,這正是他的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年輕父母對此要表示理解并給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寶寶見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鬧,誤認為是“無理取鬧”、“不懂禮貌”,而去責怪或打罵孩子,這樣做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強化嬰兒怕生心理的延續,要順其自然,否則嬰兒會哭吵得更加厲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見生恐懼癥和隱性焦慮癥。
篇3
我和媽媽一起“飛”往酒店,在路上,我問媽媽,為什么要辦滿月酒呢?媽媽告訴我:舊社會嬰兒成活率低,特是在一月內夭折的較多,加上產婦在生子一月內為身體恢復期。滿一個月后,母子健康進入穩定期,人們用過滿月的形式表示慶賀。在滿月那天母親還要為嬰兒佩帶銀鎖、銀元、銀鏈等。主人家要設盛宴款待。至今,做滿月仍然盛行。說著說著,就到了餐廳。
一到餐廳,咦?奇怪,寶寶怎么不在,大人說寶寶的媽媽還在停車!哈哈,可可“隆重登場”只見她頭上戴著粉色的帽子,穿著粉色連體的衣服,外面是鑲著金邊的大紅色小兔子“披風”。大人們輪番搶著來看可可,祝福可可茁壯成長。我也擠到可可身邊,仔細察看小主角,只見可可小鼻子、紅嘴巴,正閉著眼睛嘟著嘴睡大覺,我摸了摸她的小臉蛋,軟軟的,嫩嫩的,像剛出爐的大麥面包,我真想撲上去咬一口,看香不香,好不好吃!
可可很乖,不哭不鬧,只睡覺,人越吵她睡的越香。有時,我逗逗她,捏了捏她的小鼻子,剛開始,還沒有反應,后來就皺著眉頭,一臉的不悅,還搖了搖頭,嘴巴成圓形!我扒開她的袖子,看了看她的小手,只有4個指頭,咦!大拇指呢?哦,原來躲在層層的衣服里了。我用我的手和她的小手一比,天哪!太小了,太好玩了!我想,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吧!
篇4
在這個社會生活是需要資本的,不是誰都可以驕傲。于是我說,我拿青春當資本,這底掀得夠大吧。
陪母親一同看落日,聽她說一件很久以前的事。
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還不會哭。于是她便把我送去當地的診所,醫生將我整個身體顛倒,用粗糙的手掌拍著我的腳心,嬰兒嘹亮的哭聲頓時穿透小小的診所。于是,人間又多了一個人類,一個新生的娃,但是世界并不會因此兒多或少些什么。
不知道為什么,有時候我會很自負,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渺小不值得一提的,包括我自己,人類死后,除了一堆肉,還剩下什么。他們的肉會腐爛,骨頭會被蝕化,一切都將被細菌分解,歸還給這個宇宙,我們都是渺小的塵埃。
誰在墻上刻下一段時光,誰在同一瞬失去一章年華。一轉眼,一晃神,我們匆匆老去,青春算什么。有意義么。青春不過一潭水,握不牢,捏不著,過了十八歲,一切都會煙消云散。
我想我一定不是一個乖孩子,我記得自己在單薄的日記本里用鉛筆寫下——好孩子與壞孩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好孩子在稱贊與榮耀中走過來。而壞孩子則在漫罵與責怪中熬過歲月。我不知道我這樣說對不對,單純是一種感覺,亦或是幻覺。
很多事情都是一瞬間發生的,就像很多人眼里認為的長大這種漫長的要死的事情,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輕而易舉的簡化了。轉變為簡簡單單毫無意義的東西。對我來說是的,是這樣的吧。毫無意義可言。
潛意識中,我一直以為自己不是個會玩憂傷的人,但在聽到旁邊的人說“啊你的文字都好傷哎。”“為什么你都只寫一些憂傷的句子呢。”之類的話,也就恍然徹悟了,因為我的文字啊,但其實,也都是沒什么的,毫無關系的吧。我無法解釋為什么我鬧的時候會比任何人都張狂。寫文的時候卻安靜不似我。為什么吶,不知道啊。不是說了。無法解釋么。
我發現在眼淚涌出的前一刻,全身都是麻木的。可是大多時候,在快要哭出來的時候,我都會仰起頭睜大眼睛看天。誰說的,在想哭的時候就抬起眼睛讓眼淚順著眼眸倒流回去。因為不想看見那種很臟很臟的咸澀的液體,那就花點力氣趕走它好了。
我喜歡八月明媚的陽光,那是夏季特有的,燦爛的晃眼睛。忘記那個有閑情逸致的人說。草長鶯飛八月天。野草開始瘋狂的向上生長,向上蔓延,會到天空那么高的地方么?不會吧。
當一個人離我而去的時候,我都不會太傷感,更多的是無奈。久而久之,就原諒,習慣他們所謂的“背叛”了。而那些成長過程中的傷,最終也會被時光所原諒。我能記住的,只是愛,只有愛。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的碎碎念了,我想讓自己安靜下來,停下來。至于那些憂傷的,開心的,難過的國王,或許只有時光的沙漏會記得,逝去的流年會記得,青春的缺隙記得。將它們統統裝進成長的大盒子里,讓它們沉淀下來。僅此。
后記。
我想我可能會因為這篇作文被槍斃了,但是我無所謂。我不想去說假話,面對青春這玩意,我能說出的,只是這些黑暗殘忍的事實。他們一點都不美好,真的。
不過,如果還可以繼續矯情的話,那么我一定會說:“我因擁有青春而自豪。”只不過這句話必須得成為后話,它是一個謊言。我一點都不熱愛青春。更別談什么自豪。
篇5
從超市回來,她邊喝牛奶邊看電視。我們在一旁聊天,聲音稍微大了一些,她馬上在旁邊大聲抗議:“不許再說話。”表妹很尷尬,大聲斥責她:“不能這樣沒禮貌!”她還擊:“你們才沒禮貌。”然后回到電視機前,把電視聲音開得震耳欲聾,表妹火起,過去“啪”一下關了電視。小姑娘頓時大哭:“我要看電視,我要看。你們都是壞蛋!”
表妹把我和母親都拉進臥室,小姑娘在客廳哭得驚天動地。表妹又急又煩地說:“我最怕她哭,一哭就停不住,除非答應她的要求。”母親聽不下去,到客廳里重新打開電視,哭聲才終于停止。
吃飯的時候,也許因為喝飽了牛奶,小姑娘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在幾盤菜里翻來翻去,只揀了幾塊雞肉吃,將表妹放到她碗里的蔬菜悉數扒拉到桌上,米飯更是一口不動。表妹拿起飯要喂她,她一個勁兒地搖頭,最后獨自跑到房間里翻抽屜去了。
看著表妹的無奈和煩躁,我想不光是我表妹,很多中國父母都會對孩子的任性束手無策。我們為什么會不知不覺就養出了一個任性、毫無自制力的孩子?從前我沒有細想過這個問題,三年前,有機會到加拿大住了兩年,目睹國外孩子的狀況,對比之下,恍然明白:養個不任性的孩子其實很簡單。
我最初的發現,是在多倫多的商場,看到那些跟母親逛商店的孩子一個個都安靜得很,幾乎看不見哭鬧的,連躺在嬰兒車里的幾個月的小寶貝都吮著奶嘴,不吭不哈的。而且他們通常都不是在父母的懷抱里,不會走路的坐嬰兒車,會走路的自己邁腿。有一次我甚至還看見一個白人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服裝超市里穿行,最大的女孩看上去八九歲,她推著嬰兒車,不時逗她的小弟弟,她的母親則在那里一件件地挑衣服,不急不躁的樣子。
母親們總是帶著孩子逛商店,是因為加拿大法律規定,12歲以下的孩子不許單獨留在家中,那里通常也沒有老人幫著看孩子,所以,父母們走到哪里,都得把孩子帶在身邊。他們帶著孩子到處逛,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累人。他們有什么訣竅能讓這么小的孩子如此安靜?
后來我和一個比我早來幾年的女朋友談起這個問題,她說這很簡單,那就是,這些孩子“早就哭夠了,知道哭沒用,就不哭了”。她說的“早”是早在孩子出生時,母親在醫院生完孩子,假如一切正常的話,可能一天就出院了。一回到家,孩子就被放入嬰兒室的小床,父母會在必要的時候進去照顧他,其余的時間,他就得獨自待著了。晚上即使他哭得沒完沒了,父母只要確信他沒事,也絕對不會理他。如此哭上一段時間,他就明白,哭,是沒有用的,便很容易放棄了這個“武器”。
這事聽起來很容易,可真要做起來,像我這樣的中國父母一定會感覺如五爪撓心,聽著孩子的哭聲不去理會,是不是太殘忍?所以我們都會忍不住起身抱起孩子哄哄,直到把他哄睡。我們的孩子就這樣從出生開始被父母抱在懷里哄,一路哄下去,哭鬧就成為孩子對付父母的有效武器。
兩廂一比較,中國的父母真是“心太軟”。其實,這也是傳統的教養觀念使然。如果想要改變,想養個不會哭鬧的孩子,那么,中國父母就得丟棄“哄”的教養原則,而代之以有效的訓練和培養。如果為人父母之初就能牢牢把握這樣一條原則,先“狠心”,后必“省心”,可以免去日后很多麻煩,也可以避免呵斥、打罵這樣真正傷害孩子的行為。
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運用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去年的圣誕節,我和幾個杭州老鄉在一起聚會,其中一位對老外撫養孩子的方式大為贊賞。她說:“看他們養孩子,像養小狗小貓似的,隨便抓一點,放在孩子面前,他吃不吃,無所謂,可他們的孩子一個個養得結結實實的。”我們對此都深有同感。
要讓孩子自己吃飯,只要從小堅持吃不吃隨他便,就保證能養出一個什么都愛吃的孩子來。可是,就這么一條原則,做起來真的很難,我們總是怕孩子餓壞了,餓出病來,所以就想盡各種辦法來哄孩子吃飯,結果,孩子還養得像“豆芽菜”,養成了挑食的難伺候的寶貝。
吃飯睡覺都不哄,雖然是一條簡單的教養原則,但卻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阻止了任性的萌芽,使任性這個最容易伴隨孩子一起成長的性格缺陷失去了滋生的溫床。可惜,我初為人母的時候,并不清楚地知道這條簡單的教養原則,也不知道“哄”孩子能哄出這么大的弊端。
除了不哄孩子這一條之外,我還從多倫多那些帶著孩子逛商店的父母身上悟出另一點,那就是讓孩子自小就學會獨立和自行其是,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過度依賴父母而在依賴不能滿足時表現出任性的哭鬧。我們總是習慣于將孩子抱在懷里,走到哪里都舍不得放下來,即使孩子會走路,我們也生怕他摔了碰了,而不肯讓他獨自行走,有時孩子剛剛走了幾步,我們會怕他累了,而非要將他抱起來。如此,在孩子開始學習人生中最初的獨立時,我們就為他們設置了障礙,使他們不得不轉而投靠父母的懷抱,從此不愿離開。如果父母偶爾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傷心地大哭大鬧。
而我看到的老外父母們,則是將他們的孩子早早就從懷抱里放下來,把他們放在床上、車里、地上,讓他們自己躺,自己坐,自己走,自己處理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他們摔倒時,會自己爬起來;累了,會自己坐在地上歇一會兒,然后繼續走;碰到麻煩時,會想辦法自己先解決。他們自小便知道,父母會在需要的時候幫助自己,但絕對不能事事依賴,所以他們沒有任性的理由,也得不到任性的機會。
篇6
仝女士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我,說她的女兒蘭蘭好像患了孤僻癥。蘭蘭今年4歲,上幼兒園中班,性格內向、靦腆。3歲那年上幼兒園后,蘭蘭就經常鬧著不去,說不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仝女士心疼孩子,就順著她,以為長大一點蘭蘭會慢慢適應集體生活。如今上了中班,蘭蘭卻更不愿意去幼兒園了,每天早上一提上幼兒園就大哭。
通過仝女士的講述,我知道蘭蘭也沒遇到什么特別的事情,主要是膽小、靦腆,無法融入集體生活。
蘭蘭不僅不想上幼兒園,就連和鄰居小朋友相處也總是怯生生的。有一次,一個小她兩歲的小弟弟和她鬧著玩,從她身后嚇了她一下,蘭蘭馬上大哭起來。從那以后,蘭蘭自己都不敢下樓了,每次下樓都得姥姥陪著。
三四歲是兒童發展同伴關系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通常開始主動尋找同伴,喜歡與同伴共同參與一些活動。此時,孩子依戀同伴的強度增大,與同伴建立起友誼的數量顯著增多。這也是兒童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技能發展非常關鍵的時期。很顯然,蘭蘭在同伴相處方面的表現是回避和退縮。
4歲的蘭蘭為什么害怕與同伴相處?如何幫助她走出困境?我準備通過沙盤游戲來與她互動。
過度保護與缺少關注
第一次見蘭蘭,是在一個周六的下午,仝女士和丈夫一起帶孩子來的。蘭蘭長著大大的眼睛,一副乖巧的模樣。當我蹲下來試圖和她打招呼的時候,她怯生生地往媽媽身后躲。她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和仝女士跟我介紹的一致:內向、膽小、怕生人、黏媽媽。
我請仝女士陪著女兒一起和我到沙盤室。
看到滿架子的沙具,蘭蘭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小娃娃、粉紅色的小床、小桌子、盤子、食物……蘭蘭急不可待地搜羅了一堆的沙具放在了沙盤里。不一會工夫,整個沙盤就被堆得滿滿當當的。看樣子,蘭蘭是要組織一場熱鬧的聚會,但是仔細看又不像是聚會那樣有序。
這時,蘭蘭拿起一個沙具漢堡,用她漂亮的大眼睛看著我,沒有說話。這表明她已經和我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關系。
這時,仝女士已借口上洗手間離開了沙盤室。蘭蘭拿了一個沙具小女孩放在沙盤的正中央。有趣的是,這個小女孩不是站在那里,而是躺著。蘭蘭在一堆零碎的小玩意中找到兩把小傘。那種沙具小傘像火柴棒一般長短,蘭蘭用她的小手使勁地想把傘撐開,卻怎么弄都撐不開,只好求助于我。這么精巧的小玩意兒,我也費了半天勁才撐開。蘭蘭在一旁耐心地等著,抿緊嘴唇暗暗跟著我使勁,始終沒有放棄的意思。等我把傘撐開,她高興地接過去,小心地遮在沙盤里那個躺著的沙具小女孩的上方。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那個沙具小女孩,一副少女的模樣,手里還托著一只和平鴿。我納悶,有必要讓她躺在地上,身上還遮著兩把傘嗎?
孩子第一次玩沙盤游戲,我一般不對孩子所玩花樣的象征意義做確定的結論,而是會提出一些假設。沙盤中的小女孩有可能是蘭蘭內心自己的影像,而撐開的那兩把傘無疑代表“保護”。蘭蘭一定要把兩把傘都撐開,一種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護太多了,另一種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護還不夠,所以才希望多撐開一把傘。蘭蘭到底在表達什么,需要在今后的沙盤游戲中進一步證實。
無論蘭蘭在表達什么,這種表達本身非常重要,既是她內心負面情緒的宣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梳理。更重要的是,當她感到把這種內心的體驗表達給了可信賴的成人,她會有一種安全感,這是心理修復的基礎。
看孩子玩沙盤游戲,只要默默地看就行,諸如“你擺的是什么”“你為什么這樣擺”“你愿意講個故事嗎”等等詢問會打擾孩子。此時,沙盤中的沙具在訴說著一切。對于成人來說,不僅需要用眼神、姿態、表情等表達對孩子的關注與保護,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沙盤游戲中去。成人營造的這種溫馨、自由、安全的氛圍,孩子能夠感應到,有了感應,孩子自然愿意和你在一起進行心靈的溝通。
蘭蘭繼續做她的游戲。此時,我又發現了一個重要細節:沙盤中,在一大堆沙具中間,有一個非常小的角落。小小的角落中央是一張小得幾乎看不見的嬰兒床,躺在床上的嬰兒非常小,而且嬰兒床是傾斜的。嬰兒床旁邊沒有明顯的照顧者,雖然有一個沙具成人在不遠處,但是卻有一堆玩具壓在他身上。
如此豐富的沙盤中,大家都很忙碌,很歡快。然而,這一部分投射的是孩子內心的某個細膩的小角落,是不被照顧的、被忽視的。
這個細節和被兩把傘保護的女孩的情境相呼應,究竟在暗示什么?還需要日后在與仝女士的溝通及蘭蘭的沙盤作品中尋找答案。不過,對蘭蘭來說,表達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蘭蘭玩累了,吵著要媽媽帶她回家。我事先已和仝女士約好,為了讓蘭蘭像自然地玩游戲一樣來診所做沙盤游戲,游戲結束后我們之間不做交流,而是等到她們母女回到家以后,我們再進行電話溝通。
蘭蘭第一次玩沙盤游戲一直在表達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保護過度,第二層意思是保護不夠,自己被忽視。我請仝女士仔細思考,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對蘭蘭保護過度?孩子哪些需求被忽視了?這些與蘭蘭害怕與同伴相處有什么關系?電話中,仝女士似有所悟,但又說不清楚。我寬慰她,不要著急,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沒有給仝女士布置具體的任務,因為她為女兒的異常表現已經著急很久,在這個時候非常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媽媽內心安定了,孩子更容易恢復。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協助仝女士找到幫孩子走出困境的方向,確立了方向,后面的路才好走。
無理取鬧與合理抗議
仝女士告訴我,在第一次沙盤游戲后的第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她問蘭蘭去不去幼兒園,蘭蘭爽快地答應了。老師反映,蘭蘭在與小朋友相處時,雖然還是比較退縮,但是不像以前總是黏著老師了。蘭蘭的變化讓全家人驚喜不已,同時也增強了治療的信心。
沙盤游戲是孩子潛意識的非語言表達,關鍵是咨詢師要“抱持”孩子所表達的內容。所謂“抱持”,就是理解、支持、關懷、包容和保護。一旦孩子感覺到你理解了他表達的信息,他就安心了,踏實了。雖然很多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把那些具體問題先存放在沙盤所代表的心靈花園里,孩子便可安心地正常生活了。
我把沙盤游戲的道理講給仝女士聽,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第二次和第三次沙盤游戲中,蘭蘭依然在表達“保護”這個主題。她的沙盤中出現了垃圾場、綠色植物和正在建設的街道。
不難看出,垃圾場與蘭蘭第一次沙盤游戲所呈現的不被保護的部分是相呼應的,都是被忽視的角落。成長過程中,蘭蘭需要有人鼓勵她大膽嘗試,給她嘗試的機會,從一次次克服膽怯心理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從而慢慢建立自信。然而,蘭蘭的希望落空了。每當她退縮,媽媽和姥姥馬上出面保護她,說:“我家蘭蘭膽子小……”
這些問題暫時還解決不了,可以先把它放在一個角落里等待處理。接納使改變成為可能。綠色植物是蘭蘭自身有序與有能力的部分,而街道則是成長和發展的象征。
在第三次沙盤游戲中,蘭蘭突然對我說,她需要水來澆樹。我用一個大號可樂瓶子裝水給她。我以為蘭蘭用一點點水就夠了,可她把那一大瓶水“咚咚咚”地全倒進了沙盤,然后舉著空瓶子對我說:“我還要!”我滿足了她的要求。蘭蘭又把滿滿一瓶水全倒進了沙盤。水已經越過了沙具的表面,順著沙盤的縫隙滲到地板上了。
“再要一瓶!”蘭蘭又把瓶子舉到我面前。蘭蘭這一不可思議的舉動究竟在表達什么呢?這有可能是她長期被溺愛,無理取鬧的一種方式。如果是這樣,我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告訴她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她是在合理抗議,成人給她的愛太多了,泛濫了,但這些愛不是她需要的。如果是這樣,我就必須滿足她,讓她充分表達出來,我才能真正幫到她。
我遲疑片刻,做出了判斷。憑借直覺和蘭蘭目前的表現,我感覺她應該屬于第二種,即她在向我表達她不需要的愛已經泛濫了。于是,我接過可樂瓶子,又幫她裝了一瓶水。
倒完這一瓶水后,蘭蘭接著要了第四瓶,再次全部倒進沙盤。水溢了出來。此時,沙盤游戲結束了,蘭蘭顯現出了我從未見過的輕松。
負面暗示與核心家庭
蘭蘭結束游戲時的狀態讓我確認,她確實是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告訴我,她無法承受那些不必要的保護。我慶幸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通過沙盤游戲,蘭蘭把內心的不滿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盡管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單單是表達出來,問題實際上已解決一半了,因為蘭蘭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問題先放在那兒,是可以解決的。我相信,接下來的治療,她會有更加令人欣喜的變化。
在之后與仝女士的電話交流中,自然地說到了蘭蘭的沙盤游戲主題“保護”。
我得知,蘭蘭性格比較靦腆,有時家里來了客人,與她打招呼,她便會本能地害羞、退縮。此時,姥姥或媽媽會馬上把蘭蘭抱在懷里,告訴客人:“我家蘭蘭膽子太小,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媽媽帶著蘭蘭在小區里玩,媽媽擔心蘭蘭膽子小,被欺負,也總是迫不及待地去和小朋友談條件,告訴他們讓著蘭蘭一點。上幼兒園這件事更是典型。其實一般孩子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蘭蘭在小班的時候卻頻繁不去幼兒園。媽媽和姥姥的理由是:“我家蘭蘭膽子小,需要更多的照顧和保護。”
問題逐漸清晰了。表面上,蘭蘭得到了很多的保護與照顧,然而,她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她更希望成人鼓勵她大膽嘗試,自己體驗如何化解與小朋友之間的沖突,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
我建議仝女士,今后在生活中對蘭蘭適當放手,鼓勵她大膽與陌生人交往,當發現她在交往方面有點滴進步,更要及時表揚。當蘭蘭害怕、退縮的時候,不要馬上抱起她,說“我家蘭蘭膽子小”之類的話,因為這類話對孩子是非常不好的暗示,容易強化孩子內心的恐懼。另外,由于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蘭蘭心里缺少一個明晰的核心家庭概念(核心家庭指的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內心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建議仝女士要說服丈夫,每周至少兩次一家三口在一起活動。
場景有序與內心安定
隨后的幾天里,仝女士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她陸續告訴我,蘭蘭在交往方面進步很大,見陌生人不再躲避了,在幼兒園吃飯敢主動找老師要紙巾了,等等。
接下來的幾次沙盤游戲,蘭蘭已不再表達“保護”的主題,作品變得和諧有序起來。她還是時常設置聚會的場景,比如,她會擺一個小熊的生日聚會,有餐廳、舞廳、游樂廳,顯然有了分區。這表明她無序的內心世界在修復。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來看,她的行為表現正是如此。蘭蘭的變化何以如此顯著?一方面,幼兒問題形成得快,及時、正確地干預也會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仝女士及其家人的積極配合也非常重要。
篇7
“心不在焉”的媽媽
黃女士說,做了媽媽以后確實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樂,甚至很無奈。黃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職,工作業績出色,頗受上司的賞識,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業務由別人承擔了,這讓她的自尊心很受打擊,于是黃女士遞交了辭職書,在家里做起了全職媽媽,還請了一個小保姆當助手。
雖然家里經濟寬裕,丈夫也通情達理,黃女士卻常常感到緊張、恐慌和焦慮,這種情緒影響了她哺乳和養育時的行為狀態。當兒子醒著的時候,她有時會與他親切地目光交流、溫柔地擁抱撫摸、甜甜地喃喃低語。但也有很多時候,她在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時會心不在焉,她總覺得自己應該有新的目標并開始為之做準備;還有更多的時候,為了不打亂自己的睡眠、吃飯和休閑的習慣,她會把兒子交給保姆。每當黃女士從陽臺上看到一位母親怡然自得地推著兒童車在外散步時,一絲內疚就會掠過心頭:做媽媽是幸福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是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呢?
兒子丁丁兩歲多的時候,一天,黃女士的妹妹帶著兒子來做客,一歲多的小外甥在新環境中興奮地摸這玩那,而丁丁卻躲在墻角里不停地抽泣,聲音不大、畏畏縮縮。黃女士先是好言相勸,可丁丁還是縮在那里哭,黃女士忍不住大聲呵斥了起來,結果,丁丁的情況變得更糟糕。兒子見到外人這么沒出息,黃女士覺得很沒面子,進而對自己做媽媽的能力懷疑起來,她更擔心這樣下去,兒子的發展會不會出現障礙。
【心理診斷】
黃女士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了“母親非真實性在場”狀況,其不良影響的結果是兒子出現了“社會性退縮”行為。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指的是媽媽對哺乳期寶寶無意識的、心不在焉的態度,表現為一種隱隱約約、難以捉摸的氣惱。這種態度在哺乳期媽媽身上的表現并不少見,尤其是在事業和家庭雙肩挑的知識女性中更為普遍。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是形成兒童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主要“病原體”之一。
不愿做“心靈孤兒”的寶寶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是哺乳期寶寶面臨的最嚴重的困境,它使寶寶每天都處于緊張的抗爭狀態,并必須為自己的每一次勝利付出代價。
當媽媽常常心思游離時,寶寶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以偵察媽媽的冷漠,同時還要使盡渾身解數,來喚回媽媽的關注和愛護。于是,有的寶寶睡眠不好,夜里總是醒甚至吵鬧;有的不能獨處,總是粘著大人不放;有的出現攻擊性行為,有的行為退縮膽怯……這些情況一般家長會認為是孩子淘氣、鬧人或者任性;如果反映給老中醫,他可能會說上火、內虛等因素導致,接著抓中藥;然而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都是嬰兒過度緊張,長期處于警覺狀態的結果,無須服藥,只要父母尤其是母親改變撫養態度和養育方式即可。
亡羊補牢未為晚
人生頭三年的養育很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一點得到越來越多的家長的認同。但是如果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也就夸大其詞了,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矯正以后,孩子的情況也很快就“雨過天晴”。
生了孩子后,黃女士處于一種心理上的“夾板”:事業與家庭之間的矛盾讓她猶豫、彷徨,殫精竭慮的結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造成“母親非真實性在場”。在黃女士看來,兒子不善交往、畏縮不前,是不合邏輯的問題行為,可是在丁丁的心理世界里,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邏輯結果,選擇“社會性退縮”可以吸引媽媽的關注,這是經過自己漫長的摸索、付出了心靈的痛苦才取得的勝利。嬰兒雖小,但也是很有“氣節”的,他寧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誤解,也不愿意成為一個心靈上的孤兒!
與黃女士多次交談以后,她讀懂了自己也讀懂了孩子,開始了“亡羊補牢未為晚”的拯救工作。
黃女士一改往常深居簡出的清高的生活習慣,主動與小區里其他年輕媽媽打交道,讓兒子與同齡小伙伴一起摸爬滾打。到了雙休日或節假日,她就主動邀請親朋好友來家里做客,不在乎家里亂成一團糟,而讓兒子“瘋”個夠。以前逢年過節,黃女士不愛走親訪友,現在為了兒子她改變了自己,帶著他東家串西家游。經過一段時間的緊急補救,丁丁不怕與人打交道了,成為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
后來再見到黃女士,她已在一家公司高薪就職。她很感慨自己跨過了一條“心坎兒”,當她拋卻顧慮,全身心投入養育孩子以后,發現孩子進步了,自己也成熟了一大步,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干練、果敢了。
人生第一年的故事雖然很短,但是力透紙背。擁有健康的早期生活經歷是兒童走向美好人生的重要砝碼,因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懷特說:“沒有什么工作比撫育出生頭三年的嬰兒更重要。”
篇8
曉歡是個3歲的男孩,全家人都喜歡得心肝寶貝一樣。大家都說,曉歡真是個乖孩子。可是,最近大家卻發現,曉歡不那么聽話了,不那么乖了,什么都要插手,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常常是大人越不讓干他越要干,常常為此發脾氣。
比如曉歡姥爺差不多每天都要收到雜志社寄來的樣刊。過去,曉歡就等著大人給打開牛皮紙信封,他才拿過去玩。現在可不行了,他非要自己拆開信封不可。那天,他拆不開了才遞給媽媽,那意思是讓媽媽起個頭,媽媽卻順手直接全給拆開了。好家伙,他一看又哭又鬧大發脾氣,那意思是,我要自己拆,誰讓你全給拆開了?
還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大人說某個東西危險不要碰,曉歡非要伸手不行,說不聽,攔不住,直鬧到大人打屁股了哇哇地哭。還有,和姥姥從外面回來,該上樓了,曉歡卻還要在下面玩,說什么也不肯上樓,常常是弄得媽媽打,姥姥鬧,他自己大哭大鬧發脾氣。
本來一個很乖的小男孩,怎么學會發脾氣了?
心理探源:發脾氣總是有原因的
孩子發脾氣了,讓不少父母感到頭疼。但是,頭疼不如心疼,不如讀懂孩子的心。如果能真正讀懂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不難理解孩子發脾氣總是有原因的。
運動能力發展的原因 隨著孩子體格的快速發展,身體活動能力也逐漸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長由于害怕孩子受傷,都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于是就會促使孩子發脾氣。
自我意識發展的原因 孩子在兩歲左右,學會了說“我”,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對于表現自我的態度,也變得異常的強烈,有了第一反抗期的表F。這種表現往往與成年人的規范相抵觸,進而讓孩子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了他們發脾氣。
心理需求發展的原因 隨著孩子活動能力的增強,探索環境的機會增加,對世界的認知逐漸豐富,導致孩子的心理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2~3歲的孩子就很想自己動手吃飯了,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經常弄得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泄,要發脾氣。因為父母是自己最親的人,就容易拿父母當出氣筒,對父母發脾氣了。
情緒控制力差的原因 兩三歲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泄方式。而家長就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是他們不聽話的表現,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對他們,從而導致了孩子的大發脾氣。
先天個性方面的原因 除了前面的心理發展的共性原因外,還有個性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脾氣,在心理學上叫作氣質,是人先天帶來的個性特征。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其中膽汁質的孩子,大多脾氣急脾氣倔。這樣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發脾氣,而且不分年齡,即便剛出生的嬰兒也有愛發脾氣的。
后天教養方面的原因 常有父母說,如今的孩子都脾氣大。為什么?一家就一個孩子,即便再有教養智慧的父母,也會不知不覺間嬌寵孩子。越是受嬌寵,越是愛發脾氣,甚至可以說,孩子不發脾氣,反倒有點枉費父母的嬌寵了。此外,父母自身脾氣暴躁,也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潛移默化中形成愛發脾氣的毛病。
心理處方:讀懂孩子對癥下藥
面對孩子的發脾氣,我們該怎么辦?
體諒理解,讀懂孩子的心
孩子發脾氣,往往因為大人不懂“小人”心,沒有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一位媽媽領著3歲的女兒逛商店。媽媽興致正高,女兒卻總是心煩意亂發脾氣。媽媽哄,媽媽勸,怎么也不管用。直到媽媽蹲下身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看不見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所以,首先要讀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了解孩子的個性特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的情緒活動。只有體諒理解孩子,才能幫助孩子。
講究策略,助益孩子的心
讀懂了孩子,也就可以對癥下藥,助益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了。一是打好預防針。比如,告訴喜歡自己獨立做事的孩子,去做,但是咱做不好別著急,慢慢想辦法;告訴孩子有時候可以對父母發脾氣,但是學會好好說話更是好孩子。二是機智巧應對:發現孩子發脾氣了,及時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學會反抗了,給孩子多一分理解和疏導;管教膽汁質的孩子要多一些策略,不去輕易觸動他的倔脾氣;孩子犯脾氣是任性地要挾大人,或是要引起大人的關注,最好的辦法是不予理睬,不當觀眾;不過分嬌寵孩子,不教會孩子拿發脾氣要挾人;即使孩子有過錯也不盲目發脾氣,不給孩子當壞榜樣。
坦然面對,疏導孩子的心
篇9
我也是您獨一無二的寶貝。
女兒也可以做您最貼的小棉被。
不傷心,
女兒也能給你最溫暖的安慰。
(無論如何,我都是地球上的一個生靈,也是你的女兒,請你愛護我,讓我在你愛的翅膀下成長,長大了,女兒也將給予您最溫暖的回報。)
天上掉下一個小生靈,那便是我,我是爸爸和媽媽兩人結晶而成的,我很開心自己能演變為一個人,不用再羨慕凡間的一切了,因為我也將要去接受那一切新鮮的事情。我在媽媽的肚子里快活舒適的成長,媽媽給予我足夠的營養,爸爸給予我最溫暖地撫摸,我發現跟天上一樣的溫暖,在天上有老仙人們呵護著,在凡間,則有爸爸媽媽寵愛著,不過,凡間可比天上好玩很多,等我出來以后,一定會有更多有趣的東西等著我去玩耍。我已經五個月多大了,最喜歡在媽媽的肚子里踢小球球,我每當踢小球球的時候,媽媽便會一邊撫著我,一邊說:“小寶貝,怎么這么調皮呢?”我在媽媽的肚子里隱隱約約聽到媽媽愛的呼喚,我知道媽媽一定是在跟我說話,雖然有些東東不懂,但是我還是很喜歡聽媽媽對我說話。為此,媽媽告訴了爸爸,我會“踢”她了,爸爸很欣慰,經常把耳朵貼進媽媽的肚子里,想聽聽我在踢球的聲音,每當我玩踢一下,爸爸就會激動的叫起來,孩子會動了。好調皮的旋律呀,他一定是個男孩。噠!爸爸,你說錯了,我是女孩,不是男孩。隨后,我聽爸爸對媽媽說,明天去醫院做個B超,測一測吧。媽媽說好。我聽得有凝問了,B超是什么東東呀?我開始反復的思考,可是,我還是想不通什么叫做B超。不理了,我先覺覺再說。
第二天,一大清早,媽咪便小心翼翼的起床,我也隨著醒來了。又是新的一天,我又長大了一天,為我將來到這個世界又近一天了而高興。隨之,媽媽準備好了一切,就去到醫院,醫生詢問媽咪的一些情況后,就說什么可以測一測,于是,媽咪開始測B超了,B超的顯示了我的模樣,我覺得挺好玩的,媽咪可以看到我了,醫生一面介紹我,一面用筆指指畫畫的,告訴媽媽這是腳,這是頭……。我很開心的動來動去的。最后醫生對媽媽說我是個“男孩”。啊?我怎么會變成男孩了呢?我明明是女孩呀。于是,我又轉動著身子,好讓醫生和媽咪看清楚,可是醫生堅決的說我是“男孩”。媽媽聽了,笑得更加的燦爛,我開始煩躁不安了,我明明是個女孩,怎么硬要說我是男孩呢?隨著幾天,媽媽繼續是去醫院照B超,醫生們還是那句話——我是個“男孩”,我開始有點絕望了,為什么醫生們都要說謊欺騙媽媽,難道說我是個女孩會有什么不測的遭遇嗎?我不知道,我不想再去思考這件事了,我開始整天呆在媽媽的肚子里睡覺,我不再像以前那么活潑的在媽媽肚子里踢球球了,我開始安靜下來,等待將臨世界的那一刻。我越來越安靜了,媽媽似乎覺察到了什么,每天撫摸著我唉聲嘆氣的,爸爸似乎也是這樣,不再用耳朵傾聽我活動的聲音了,以往的笑聲,以往的熱鬧,也隨著凝結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隨風而去,我不知道我能來凡間當一個女孩,是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只能盼望著出生的來臨。某天,一家人做在沙發上,悲傷一點點的延伸。慈愛爺爺發話了:“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生她出來吧。雖有人不太愿意,但大家都同意爺爺的說法,不知道為什么第二天,媽媽就匆匆忙忙的帶著我回外婆家,我聽說,什么計劃生育,不準多生孩子,唉,這個社會呀,我第一次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悲哀。過了幾天,媽媽就到醫院去,打催針,催我下來,媽媽開始發作了,很是痛苦,我也竭力的掙扎。也盼望早點出去。也不讓媽媽那么痛苦,可是,似乎很困難。我很心痛媽媽,但是,也只有隨著時間的變遷,慢慢的降臨。
隨著凌晨一聲的哭啼聲,我便到了這個世界,我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只知道哭,媽媽也不知道為什么哭得好傷心,她有氣無力的摸摸我的臉。好憐愛的看著我,隨后,我便被好心的護士姐姐抱進嬰兒監護室,溫柔的護士姐姐出去的時候,還不忘給我一個燦爛的微笑,表示歡迎我來到這個世界,我竭力睜開眼看看四周圍。面對陌生的環境,似天上方塊箱的房間,有一種好不不寂寞的感覺,我好累,我有點后悔放棄做天使的機會了來到了凡間。我發現凡間并不適合我,我真的累了,就昏昏欲睡過去了。
過了好久,我又被護士姐姐抱出嬰兒室,把我抱到媽媽的身邊,我媽媽哭看著我,我好不心痛。我好想去安慰媽媽,但是,我不會。我發現媽媽好漂亮,應該也很溫柔吧,不禁的把頭靠近她的懷里。媽媽把抱到公園去逗我玩,我看看周圍的風景,我發現,這時候葉子黃了,飄滿了整個天空,好似在為我感到燦爛,這便是我出生的季節,也是我最喜歡的季節,伴著媽媽的的逗玩,心中才慢慢的欣喜起來。
篇10
洋鄰居送來的貴重賀禮
3年前,我隨“洋老公”移民加拿大。半年后,我懷孕了。這是我第一次懷孕,心里不免有些緊張。
這個時候,鄰居芮娜來敲門了。她有個6歲的兒子,現在即將生第二胎。她抱歉地告訴我說,今天找了工人來為她即將出生的女兒裝飾房間,希望沒有影響到我。說完,她熱情地邀我去參觀她家的房子。
芮娜告訴我,在加拿大,醫生通常會在產前告訴準父母們孩子的性別,以方便父母提前為孩子起名字、布置房間。而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屬于各自性別顏色的房間里。男孩房間的顏色是藍色,女孩的則是粉紅色。
當我走進芮娜兒子的房間,便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那房間裝飾得整個像是一片湛藍的海洋。而芮娜為即將出生的女兒準備的房間已經貼上了粉紅色的壁紙。
我悄悄告訴芮娜自己也懷孕了,她聽后十分高興,鉆進房間里摸索好一會才出來,硬是往我手里塞了兩件令我驚詫的小禮物:一個嬰兒用的舊圍兜和一個可以抓在手里玩的舊小熊!圍兜已經洗得發白了,小熊的熊掌處還用線縫過……
后來我才知道,老外認為自己孩子用過的東西,別人也一定會需要,所以,當有朋友準備迎接小生命時,他們會將自己孩子用舊的東西轉贈給別人。無論贈方還是受方,都不會嫌“禮物”破舊。
特殊的PARTY
與“母子分居”
加拿大是一個適合孩子生長的地方。書店里關于懷孕、生產、哺乳、培養和教育孩子的書刊多如牛毛,社區里有許多給準媽媽辦的學習班,教她們怎樣應付人生角色的全新轉變。
更有意思的是,準爸爸得陪同太太參加各種育兒培訓班,學習相關知識。指導老師更會鼓勵準爸爸們進行胎教,如撫摸妻子的肚子、與胎兒交談等等,培養他們對孩子的感情。對于孩子,似乎每個人都充滿了關愛和熱情。我挺著肚子在公園散步的時候,常常會有不相識的人沖我微笑致意,一些女性甚至會過來問長問短,摸摸我的肚子向我道賀。有時碰到在路邊抽煙的男士,看我過來,他們遠遠地就把香煙藏在身后。有一次散步時,我的肚子有些不適,就一邊按著肚子一邊慢慢走,結果迎面一輛“尼桑”開過來掉個頭停在我的身邊,問我需不需要幫助,是否到了該去醫院的時間?
一個周末,老公帶我去一個朋友家看錄像。去了之后我發現,客廳里已有十幾個人,我一進去就被朋友領到廚房,餐桌上放著一個精美的蛋糕,大家齊說:SURPRISE(驚奇)!我才明白,在加拿大,生孩子前孕婦的親戚朋友會給她舉行一個聚會叫做BABY SHOWER(寶寶秀),參加的人都會給即將到來的小生命準備一份禮物,衣服、鞋帽、玩具、奶嘴,甚至還有搖椅小床之類的,差不多小寶寶需要的一切就基本有了。當我在眾人的擁圍和笑聲中一件一件拆看著禮物時,真忍不住想對寶寶說:“孩子,快出來吧,你看這么多的笑臉和禮物在等著你!”
終于進了產房,肚子疼得厲害,醫生、護士不時進來檢查進度,溫言軟語,在我聽來像是從遙遠的天邊傳來。疼得實在難以忍受時,醫生就把我扶進沐浴室,里面有防滑坐椅。當我坐在椅子上,讓熱熱的水流沖擊著腰部,疼痛馬上就緩解了許多。就這樣在眾多的關愛和幫助下,我的兒子終于順利地出生了。
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的當天晚上,先生就提出讓寶寶去嬰兒房睡覺。我有些惱怒:“你是說讓出生才一天的嬰兒單獨睡?難道你腦子出了毛病?”“親愛的,在我們國家,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在他自己的房間睡,這沒什么不好。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就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
這一夜,沒有媽媽陪伴的兒子照樣睡得很香,不哭也不鬧,先生得意地說:“怎么樣,我們的小男子漢夠堅強吧?”
兩個月后,先生的父母來看孫子。兩位老人不停地親吻、撫摸著寶寶,還對小家伙說了很多話。先生告訴我,在加國的新生兒,從一開始就被看成是一個能接受語言信息的“個體”,而不是個只需要吃奶的孩子。
當我按規定時間給他喂奶時,小寶寶竟哇哇大哭起來,扭動著腦袋就是不肯吃。看見我硬性將塞進孩子嘴里,一旁的婆婆顯得很驚訝:“為什么要這樣?孩子不愿意吃,為什么要強迫他呢?”
公公解釋道:“我們的意思是,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餓了自己會吃的。強迫孩子按照家長的意愿去做,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
帶著幼兒暢游歐洲
兒子滿半歲時,婆婆邀我去商場給小家伙挑選玩具。中國家長給孩子買玩具,通常會考慮玩具對智力的開發,目的性較強,而婆婆在購買玩具時更在意孩子是否喜歡。
曾有一位在加拿大讀書的中國朋友,他的兒子喜歡上一套化學實驗儀器,但是他認為兒子才6歲,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實驗,買了也是白費。后來,他的教授把這套儀器當生日禮物送給了他的兒子。令他驚奇的是,兒子在他不經意的指點和自己的摸索下,竟然學會了用甘油制造出肥皂!
兒子周歲時,先生提出帶我和孩子去暢游歐洲。我擔心兒子稚嫩的生命是否能適應長途飛行,老公笑道:“我已經向醫生咨詢過了,只要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讓小家伙咬吸奶瓶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