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范文
時間:2023-03-20 07:4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未來城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切始于世博會”,150多年的世博會舞臺見證了人類對科技創新的永恒追求。而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則為我們打開了未來的城市之門,透過各種新能源汽車、先進醫學技術、綠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區,一個充滿幻想、五光十色的未來城市正在向我們走來。
或許你覺得手中的3G手機已經能為你提供足夠的功能和消遣,但在世博園內中國移動架設的準4G網絡會告訴你這還遠遠不夠。在新的網絡中,所有手機都會有一個位置信息,把它提煉出來后,根據用戶位置信息變化,后臺就會知道手機主人的活動軌跡和運動速度,通過數學模型,就可知道這條路上有多少車,以什么速度移動。如果你需要轉乘多重交通工具也無需等待,手機就能為你提無縫對接方案。
或許“低碳”剛剛成為生活中的流行詞,但在世博園內,“無碳”才是建筑師們追求的目標。在最佳城市實踐區內,英國“零碳館”的6間樣板房向我們展示了這種難以想象的生活:無需電力就能實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朝南的房屋會在白天準備好夜晚的能源,房屋的雨水收集系統會將屋檐流下的雨水儲存起來,生活垃圾會被送入生物爐用于發電和發熱,些微殘留的碳排放也會被屋硬的綠色植物迅速分解……
在“未來城市”,繁忙的交通也將不再是嘈雜、污染和危險的代名詞。在上汽通用館展示的解決方案中,利用電氣化和車聯網兩大技術,未來城市交通將實現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新型概念車EN-V的重量只有現在汽車的1/3,長度也只有1/3,目前一個停車位可以停放5輛EN-V。它的馬達動力由鋰電池提供,可通過普通家庭電源充電,完全實現零排放,而且可以實現原地轉彎。在自動駕駛模式下,EN-V能夠通過對實時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動選擇路況最佳的行駛路線,從而大大緩解交通堵塞;通過車載傳感器和攝像系統,它還可以感知周圍環境。在遇到障礙物或者行駛條件發生變化時能夠做出迅速的調整,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更妙的是,你可以在途中放開雙手,上網和朋友進行實時溝通,形成一個在路途中的社交無線網絡。
篇2
以這個年頭為限,無論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是武漢、西安、成都、紹興、桂林等二三線城市,都已經完成了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全面小康時代的中國城市面貌開始浮現。
新城市名片
“目前城市經濟占到宏觀經濟總量的70%以上,科技力量的90%、稅收的85%都集中在城市。城鎮化的推進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否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副院長劉維新告訴《望東方周刊》。
在總體規劃中,各城市都描繪了2020年時自己的城市性質與發展目標。
北京: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上海:我國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廣州: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南方國際航運中心。
杭州: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西部的武漢、西安、合肥、蘭州等城市都亮出了工業、科研、教育、歷史、樞紐等名片。三線城市強調地域特色,例如紹興,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游城市,長三角先進的工貿基地。
顯然,有些提法著眼點頗為宏大,如濟南,致力于成為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烏魯木齊提出,成為面向中西亞的現代化國際商貿中心。
不少省會城市表達未來期許時謹慎持重,而杭州的目標先聲奪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人口激增,城市長胖
2020年,不少大中城市將繼續面對新一輪的人潮洶涌。作為應對,一些城市將引導人口流向新城和小城鎮。
比如蘭州,2020年市域總人口計劃為500萬人,比現在增149萬人。西安將實施“人口倍增計劃”,依賴西咸合并、就地轉移和吸引暫住人口、流動人口的方式實現人口翻番,屆時主城區人口將達到1000萬。
2020年的遼陽市人口將從現在的90萬增加到114萬。按照《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提出的城市劃分標準:100萬至300萬的為大城市。這意味著遼陽市將會升級為大城市。
“許多大城市都面臨人口激增,雖然中小城市戶口很早就放開,但二三產業沒有發展起來,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所以十后,應通過產業調整,把著力點放在中小城市,使我們國家城市實現大中小線條式發展。”劉維新說。
由于人口密度過高,北京、上海將從城市中心疏散上百萬人口。
北京2020年總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而2010年的常住人口已達1961萬人。
劉維新認為伴隨著舊城改造、人口遷徙,一些問題尤其需要重視:歷史文脈是否得到延續,原居民的補償是否公平合理,原城市中心居民是否會被邊緣化?
根據北京的新城發展策略,通州、順義、亦莊新城規劃人口規模為70萬至90萬人,同時預留百萬人口規模的發展空間;大興、昌平、房山新城規劃人口規模約60萬;其他新城規劃人口規模在15萬至35萬人之間。
上海向中心區外疏解的人口更多,目前的2347. 46萬常住人口將減少至1600萬左右。
作為目標,屆時京、滬等一線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別為90%、85%;蘇州、西安的城市化水平為80%;而洛陽、南寧等中西部城市化達65%;株洲的城鎮化水平達到60%,桂林的城鎮化水平為52%至59%。
此外,城市規模也將繼續擴大。盡管各城市都提出要集約用地、節約用地,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020年的城市仍將紛紛長胖。
杭州城市建設用地由2005年的290. 39平方公里增至453. 00平方公里;成都由2010年的490平方公里增至670平方公里。
洛陽的城市規劃區域擴大一半。此次規劃在原有464平方公里基礎上,新增諸葛、李村兩鎮,中心城區面積將達614平方公里。2020年前,洛陽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將從現有的1610平方公里增至2405平方公里。
劉維新認為,一些城市的規劃無限擴張,占用耕地,已經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
“城市無限擴張將直接威脅我國的糧食供應。改革開放至今,耕地占用已導致無地和少地農民達2. 5億之多,不少農民陷入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境地,利益分配失衡,農民在城鎮化中被剝奪的失落感十分強烈。這是涉及子孫后代的大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劉維新說。
不管城市大小,都需要一定的自給能力
根據中國各城市所勾勒的經濟藍圖,2020年中國諸多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將達70%,而第一產業占比只有1%。
比如在北京,2020年人均GDP將突破10000美元,第三產業比重超過70%,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產業比重降到1%以下。
“不管城市大小,都需要一定的自給能力。現在北京的蔬菜要靠山東、河北,糧食要靠全國,水資源也十分緊張。這種情況要給予必要的關注。”劉維新說。
在農業大省河南,2020年的中部城市洛陽,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5%。
即使在重工業城市長春,2020年第一產業比重會降到3%左右;第二、三產業比重均在48. 5%左右。
對產業布局,上海的設想是:第一層次,城市內環線以內,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第二層次,城市內外環線之間,以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第三層次,城市外環線以外,以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為重點。
到那時,上海的大多數寫字樓白領仍將在內環線內工作;IT和其他高新科技公司在內外環之間;而近郊區是人戶分離的主要導入區,流入人口最多的是浦東新區、閔行和寶山區,浦東新區以35. 34萬流入人口排名第一。
由于規劃中人口主要居住在郊區,大量上班族每天將從東、北、南方向趕往市區。交通壓力不可避免。
在交通狀況嚴峻的北京,計劃2020年全市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客運出行總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軌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擔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也就是說,每4人中有兩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兩人中,有一人坐輕軌或快速交通。
篇3
【關鍵詞】微建筑;空間;界定;速生城市
0.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房地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城市面貌不斷的被改寫,舊建筑被拆除,新建筑迅速興起,在物質表面變化的同時,一個城市的精神層面也在發生著裂變。這些瞬時、快速涌現的建筑在空間結構,意識形態上都對于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城市面臨的不再是宏大的設計與建造,它們已在過去的幾年中被匆匆透支掉了;如何在這新舊交替的轉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彌補城市中缺失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是未來建筑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1.城市微空間系統構想
1.1從微建筑到微空間
“微建筑”作為一個近年來被提出的新詞語,以它精致、節能、高效的優點逐漸被建筑師們所接受。“微”得益于其小而精致的占地面積,生態智能的設計理念,以及靈活性人性化的身心感受,改善了地球巍巍可及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為人居環境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那么對于近年來城市的快速膨脹,是否也可以通過微環境來改善城市環境呢?城市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人作為其主導核心,使各部分機能都在井然有序的履行其職能,而建筑作為其中最簡單但也最為重要的構成體,其對于人的影響應從最為基礎的物質層面過渡到精神層面。
1.2微空間的界定―意識決定形式[1]
在建筑設計史上,路易斯?沙利文第一個提出“形式追隨功能”這一理念,也就是說功能與空間的關系是不可小覷的,然而微空間的存在形式是不定性的,或者說它的界定形式可以不依靠“功能”來確定。微空間是附屬于城市建筑存在的,而人類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他們的思維模式,情感體驗便成為界定的主要因素。功能由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缺失的行為意識而決定,例如倡導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文化生態場所,憶苦思甜、感恩親人的情站??????這類公益性場所需要對空間進行精細的邏輯思考并進行量化處理,在有限空間中創造適宜人們思考、交流的氛圍,并因此確定其幾何形態,空間結構。可以這樣理解,微空間是意識創造的空間,它具有治愈性,是可以自我恢復與完善城市機能的綜合體。
1.3微空間的延伸―文化傳承精髓
如果說人的意識確定了微空間的形式,那么地域文化便是其命脈精髓。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國,對于自己本國文化并未在建筑上很好地詮釋出來,微空間作為一個城市的縮影,更應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之精華展開設計。日本在對于現代主義風格建筑的詮釋上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特點,近年來,面臨城市人口擴張和對于用地面積的有效使用,膠囊旅館、柿之木坂集合住宅[3]等“微住宅“已投入使用,建筑師們注重更多的是將特有文化的融入,藤森照信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茶道”文化與自然完美結合,創造出了適于人交流,休憩的微小建筑體―一夜亭、高過閹[2]。微空間作為城市空隙、灰空間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空間的延伸與釋放,同時也削弱了城市中原有古建筑與新建筑的鮮明反差。
1.4微空間的消隱―透明性
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在1964年提出“透明性”[4]這一觀點,他們認為一切建筑都是透明的,是脫離表層現象之外一種現象上的透明性,而空間層化結構才是透明性精華所在。微空間以一種消隱的狀態,在城市這個巨大的空間中占據特殊位置,透過它可以體現周邊建筑單體建筑群體之間的邏輯關系,它的透明性體現在擺脫簡單的通過材料、表皮實現的表象,而是融入附屬體(城市)精華所在的“透明性”,這便是微空間本質意義所在。
美國建筑師查爾斯?莫爾在他所著的《度量?建筑的空間?形式和尺度》一書中有趣的指出:“建筑師的語言是經常捉弄人的。我們談到建成一個空間,其他人則指出我們根本沒有建成什么空間,它本來就存在在那里了。 [5]微空間作為城市的延續,在“消隱”思想操縱下的空間結構將給城市帶來一種轉變,是在不改變城市建筑本身屬性的一種良性補給,微空間的這種低調的姿態建立起一種人與環境輕松共處的氛圍。
1.5微空間的再生―自發性
城市對于人類文明進程重要程度不容小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每個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需要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中注重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近年來,我國生態建筑發展迅速,它們將主動化為被動,更多的考慮了建筑的自發性,例如利用可持續資源太陽能供暖,風力發電,中水處理系統節約水資源的利用,綠色植被的引用盡可能減少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微空間的出現可以將各建筑可持續性設計做一整合,起到調節按鈕的作用,必要的時候可以對于城市生態環境進行補給和改善,同時作為城市的“節點”,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面貌。
2.城市微空間的意義
2.1城市精神的重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推進,微信、微博等微應用的快速發展使都預示著人類以及他們生存下的城市都將進入一個“微時代”,虛擬網絡下的交流互助日益頻繁,人們沉迷這種快速的電子訊息傳達而忽略人類最本質的精神語言交流。微空間存在的意義便是還原這個城市中最本質的面貌,重塑城市精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思考、交流的場所,用自身的公益性行動來強化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帶動城市發展。
2.2城市網絡的形成
目前的速生城市將“空間”這種模式削弱了,微空間的存在在原有圍護,分隔作用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轉變,融合的效益。它形成的城市生態系統里 “透明”節點,將城市中的各類建筑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將原本不夠明確不夠完善的城市機能激發出來,它作為最基本的構成單元,用簡單,機智的新構成手法來彌補近年來速生城市給城市環境帶來的種種問題,創造一個全新的各部分機能和諧,健康發展的人居環境。
2.3調節城市微氣候
城市建筑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城市微空間作為一個可再生的景觀節點,其自身技術材料都會采用可持續利用環保理念,針對城市自身制造出來的污染源能夠進行自行處理,并對其吸收再利用轉化為自身能源供給,并不會波及到周圍生態系統的發展,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獨有的城市微氣候。
3.結語
本文討論了在高速發展下的城市建設中,微空間的存在對于城市環境建設,居民社會關系,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價值。“微空間”的出現成為未來建筑發展中重要趨勢,而這也正是作為未來建筑師所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區別于傳統和創新,孕育自一個城市中心內部的精神文化體。
參考文獻
[1] 袁海貝貝 陸偉. 關于微空間與場所的思考[J].A+C, 2013, (12): 58-59
[2] 張成龍 張文龍. 地域文化視角下微建筑的景觀價值[J].黑龍江科學,2014,(5) :76-77
[3] 宋慶邦. 微建筑?微生活―關于居住為空間的探索[J].南方建筑,2012.6: 59-62
篇4
關鍵詞:智慧城市;未來城市;物聯網;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市人口、城市數量的增多,城市的政治、經濟、技術權力逐漸增強,盡管人類對城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而當代城市發展模式是否符合未來發展的需求,是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產生,智慧城市理念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針對咸陽智慧城市理念對未來城市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進行簡單分析。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含義
根據科學的城市發展理念,運用物聯網、決策分析、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把城市運行中的各個系統連接在一起,實現城市功能、人、物之間的協同聯動,對城市服務、民生、商務活動、公共安全、管理建設、環保等城市需求做出響應,形成綠色、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形態,為人們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活。隨著數字城市的發展,為智慧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針對信息技術的深化與升級。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國內目前屬于熱點話題,很多城市都組織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國家智慧城市首批試點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是在西咸一體化基礎上促進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生活質量等,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智慧城市理念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影響
智慧城市理念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城市管理、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城市生活。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物聯網、無線網絡、互聯網、云計算、衛星定位等技術也得到了新一輪的發展。
(一)對城市運行效率的影響
智慧城市理念的主要特征是“智能+互聯+協同”,是數字城市的進一步完善,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城市運營理念相結合,更好、更快的實現城市從管理到服務、從局部到整體、從治理到運營的跨越。對于智能城市而言,交通的互聯互通、智能化、協作關聯的應用,更能保證現代城市運行的高效、安全、綠色、便捷、和諧。對于咸陽而言,采用“一卡通”系統實現公共交通、天然氣、電力、自來水、輕軌、就醫等公共事業收費與管理,實現了公用事業、交通、社保等領域的刷卡消費理念,對于市民的生活來說,是極大的方便。同時,信息化基礎資源服務中心、社會管理與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應急指揮系統、數字城管系統、政府政務(市民)服務中心信息化系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服務系統、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系統等一系列重點項目的建設,對于咸陽市也提高了城市的信息化及管理水平,城市的形象與品位得到提高,城市公共服務的功能增強,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大規模新型產業的催生
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支持,這些信息技術能夠帶動大規模產業鏈的形成,包含物聯網網絡服務業、設備及終端制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軟件開發與應用服務業、基礎支撐產業及物聯網應用服務業等產業。以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咸陽市,企業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骨干企業圍繞研發設計信息化、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經營網絡化等應用,采用信息技術對傳統工藝流程、生產和經營模式進行改造,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另外,咸陽作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背景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興紡織工業園區、空港物流產業園區等必將借助智慧城市的機遇實現智慧園區,實現產業升級改造、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
(三)有利于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的引發
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科技技術,各種技術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關系到多個領域及科學。物聯網相關技術涉及的領域較多,其中感知層包括數據采集、中高速短距離信息傳遞、傳感器中間件等;網絡層包括無線網絡、有線網絡及互聯網等傳輸技術,而帶來的信息安全問題也一個重要方面;應用層涉及的技術比較廣泛,數量也是最龐大的。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的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不斷的向新興產業匯聚,促使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咸陽市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全覆蓋的信息網絡城市。推進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無線城市及行業信息化建設,加大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西安-咸陽國家級兩化融合實驗區的建設。此外,隨著GIS系統的發展較快,在資源調查、災害預測、城市規劃、交通運輸、商業、公共設施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必然會在咸陽智慧城市的建設中發揮其功能。
(四)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創造
隨著咸陽智慧城市建設的進行,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將發生改變,不管是工作、社交、娛樂、出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行為方式都將受到影響。通過“一卡通”智能交通方式,使人們的出行更加的順暢,對城市道路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通過智慧醫療系統的完善,使人們的健康得到及時的護理,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通過智能家居的應用,使人們的家庭環境更加的智能、舒適、安全;通過智慧食品供應鏈的建立,使人們的飲食更加的安全。咸陽市通過一些列智慧工程的建設,為城市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營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三、結語
根據國家智慧城市的試點要求和部署及咸陽市“十二五”發展規劃部署,咸陽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以推動物聯網、互聯網、云技術等新技術在社會、經濟及城市管理中的應用作為主要任務。咸陽市的城市發展中,將智慧城市作為發展戰略,順應城市發展需求,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將我市打造為人民滿意的和諧城市,打造幸福咸陽。
參考文獻:
[1]曹祎遐.智慧城市的“自由”理念[J].上海信息化,2011(12).
[2]胡蓉,夏洪勝.我國建設“智慧城市”的瓶頸及對策分析[J].未來與發展 ,2012(4).
篇5
各方互動 共同探討未來城市嶄新格局
整場論壇在政協副主席董恒宇先生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中拉開帷幕。他首先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隨后,他介紹了鄂爾多斯在快速發展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生態方面的諸多問題。他指出,為了更快更好可持續地建設城市,就需要確立生態文明時代新的思維方式,由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經濟發展方式。他表示本次論壇的召開將會幫助鄂爾多斯更穩定健康地發展,也會對經濟模式轉型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帶來更多思考和啟發。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陸雄文院長在隨后的致辭中深刻地指出在探討鄂爾多斯發展奇跡和神話的時候,特別是在西部大開發更為深入的背景下,如何總結發展經驗、分享管理知識、傳播前沿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他表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商學院,一直致力于將管理教育研究同國家商業結合起來,在他看來,無論是商學院的學生還是普通的企業家,都須具備借鑒西方國家以及重視西部發展的戰略眼光。陸院長表示,未來十年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十年,因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組織本次論壇旨在匯集更多的頂尖專家、學者、企業家,搭建起東西方交流的合作平臺,希望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隨后,中國經營報社副總編輯吳剛先生、星河灣副總裁梁上燕女士、鄂爾多斯商會會長郗樹森先生也分別從舉辦此次論壇的意義、鄂爾多斯從過去到未來的演變以及企業家應有的精神角度作了精彩的開幕致辭。整場論壇在充滿思辨和啟迪的演講中隆重開啟。
精彩演講 深入剖析城市發展各方各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在探尋自己的道路,在中國未來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能否脫離全球化的一般邏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呢?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星河灣中國經營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周漢民先生首先以“國際化視角看中國城市發展未來趨勢”為題,對此展開了精彩闡述。他提出理想的城市模式應當具備六大特質:必須以人為本:堅持科技創新;堅持文化多元,做到生態友好:強調合作共贏:同時面向未來。他在發言別強調,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為了人類更幸福地生活。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城市的發展也是依托世界的發展趨勢的,因此我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全球格局的發展。
陸雄文院長則把關注的目光放在“民營經濟發展與西部崛起”方面。他認為:“整個西部是中國民營經濟非常薄弱的地區,但是鄂爾多斯是個奇跡,它證明了民營經濟的推動能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西部崛起必須鼓勵私人資本到西部來,這將會構成西部崛起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的重要動力。”
陸院長還提出了四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鄂爾多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規劃是什么?原本推動鄂爾多斯經濟取得成就的模式在新的發展契機面前,應該堅持還是有所創新?如何保持推進鄂爾多斯經濟成長的企業家隊伍的發展勢頭?最重要的挑戰是:如何確保充足的人才儲備?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解答,陸院長特別強調了優秀的管理人才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民營經濟將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論壇中,中國人民銀行總部黨委委員兼金融服務一部主任馮菊平則從金融角度出發,以“在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優勢與劣勢”為題,闡述了自己對于金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的看法。清華大學教授企業戰略與政策系主任魏杰、星河灣集團董事副總裁梁上燕、分別就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星河灣與鄂爾多斯的關系發表了各自的主題演講。
智慧碰撞 把脈鄂爾多斯未來發展模式
鄂爾多斯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部城市未來發展之路的走向。如何建設區域經濟中心、盤活各項資源、鼓勵民間資本的發展和繁榮、轉型現有經濟模式、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讓中國城市的未來更為光明,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各方專家的關注和重視。
深圳東方匯富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闞治東先生針對“政策導向與鄂爾多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星浩資本總裁趙漢忠就“民間資本如何實現對接全球金融資本”這一主題展開闡述。
篇6
【關鍵詞】微型電動汽車;城市交通;發展趨勢
0.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逐漸顯現,成為了制約城市整體發展的癥結。城市交通的擁堵情況以及司空見慣,在當今的城市生活中,每天有70%的駕駛者至少遇到一次找不到停車位的問題,30%的燃料浪費在尋找停車位或堵車的過程中。現在的汽車重量為駕駛者的20倍,所需的停車空間占去城市土地的100平方英尺,龐大的車型很容易造成城市交通系統的擁堵,而且約90%的時間都待在停車位上。針對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很多城市都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式試圖緩解交通擁堵,提出要建立新型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在未來的城市交通體系中除了軌道交通、BRT等,為滿足個人的出行需求,微型電動汽車將會占據城市道路的主導地位。
1.微型電動汽車的發展現狀
1.1國外微型電動汽車發展現狀
針對日益嚴重的車輛擁擠、道路堵塞、車禍頻繁、污染嚴重等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正在構建以大運量、快速、經濟的軌道交通方式為主,其他交通方式(如出租車、自行車、私家車等)為輔的高效、便捷、大眾化的城市交通系統。同時為滿足個人出行的需求,在巴黎、尼斯、里昂等歐洲城市,還推出了電動汽車共享租賃服務。作為這個項目的主角――Twizy 是雷諾公司自主研發的 2 座純電動微型小汽車,此類型的微型電動汽車能夠有力減少巴黎市內停車難,減緩城市道路擁堵,減少環境污染。在挪威的街道上,約有4000輛清潔安靜的小型電動車已經投入使用。
同時,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由于其城市道路狹窄,路寬大都小于5.5m,加之家庭住宅內部相對比較緊湊,居住區擁擠,停車場不足。所以微型車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的三大汽車制造商對微型電動汽車的研究也從未間斷過,如豐田的“COMS”,本田的“Micro Commuter”,以及日產的“choi-mobi”。
1.2我國微型電動汽車的發展
隨著近年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交通需求增長迅猛,機動車擁有量不斷增加,道路系統趨于飽和,交通設施建設不完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車輛行駛速度逐漸降低,居民出行時間延長,擁堵“瓶頸”逐年增加。電動汽車在國外的快速推廣也刺激了我國的電動汽車的發展,現在我國的主要汽車制造商都已經推出了不少小型電動車,如:奇瑞eQ,知豆,及已經走在這個領域前列的比亞迪。這些小型電動汽車的推廣對于解決我國城市道路的擁堵問題十分有利。
2.微型電動汽車的優勢
微型低速電動車具有體積小,車身輕,能耗低,舒適等優點,對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有很大幫助。
大多數城市中國人的上班距離不超過30km;在中國城市市區,車速也很少能達到60km。因此,一個重量約300kg的、額定載2個人、續駛里程100~150km、最高車速40km/h的城市電動通勤車就可以滿足很多人的需要。這種貧富兼顧、老少皆宜的微型電動汽車會成為電動自行車和燃料汽車之間的替代產品。屆時微型電動汽車將會有效的緩解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并與軌道交通系統,BRT系統一同構建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運輸系統。
3.微型電動汽車對于城市交通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交通機動化進程迅速發展,城市交通擁堵己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個世界性難題,城市交通日趨緊張已經成為制約城市良性發展的瓶頸。交通擁堵之所以成為城市的公害,不僅在于它影響城市正常社會秩序,而且還引發城市環境質量的持續惡化。將微型電動汽車投入到城市交通的運營中,將會有助于城市交通的道路擁擠,減少應城市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和減少能源、土地的消耗以及交通安全威脅等危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現代化營造良好的環境。
4.結語
對于個人而言,由于微型電動汽車有小體型,低噪音,易駕駛,無污染等特征。所以微型電動汽車的使用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減少市民的出行時間和出行成本。當個人的需求被滿足后,將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當城市生活沒有了道路擁堵、停車不再發愁、霧霾不復存在、交通事故幾乎絕跡,人們的生活便會變得更加輕松愉悅,社會將會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威廉?米歇爾,克里斯托弗~波羅尼伯德?勞倫斯?伯恩斯等.“未來車”世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81-187.
[2]GM.通用汽車“2030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藍皮書[R].深圳: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2010.11.
篇7
那么,為什么城市生活依然布滿荊棘?
實香水,放電影的世博會
法國人拿出巴黎街頭的氣味和奧賽美術館的珍藏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各國忙著把建筑材料運到世博園區時,他們忙著在垂直貫穿展館的法式花園里做園藝……這些還不夠,“法國館(reaa de Parfum Pavilion France)”還將成為一瓶記錄上海城市氣味的香水,由長年為香奈兒、迪奧等生產香水的MANN公司操刀,并在世博會期間銷售。
對此,法國館館長方可解釋,城市中這那那這的系統固然重要,但普通人在一天結束時最關心的始終是開心與否。而無論何時,找到美的經驗與分享美的經驗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在正在測試中的“網上法國館”方案里。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走入”館內的名畫。用高科技來玩藝術,與薩科奇帶布呂尼出訪一樣,法國人的形容是“嚴肅與有吸引力兼得”。
浪漫的不只有法國人,曾在紐約世博會成功預言高速公路的通用汽車此次和上汽集團共同參展。雙方歷經3年訪問全球27位專家,結合中國國內6000多份調查,就20年后汽車能帶給城市人生活的改變做出大膽又合理的設想:智能化汽車,個性化駕駛選擇甚至車與車、車與環境之間的“車聯網”。
未來的東西無法跟博物館“借”,雙方索性自己拍了電影:單單電影還是像車展的宣傳片,于是就有了488張相當于488部A級車造價的“動感坐椅”。館長金麒博士說這樣的“折騰”就是為了要“觸動心靈”。汽車技術能完成的只有駕駛這件事本身,但若人本身對他人懷有尊重,搶道這類違章就無需技術來進行約束。“我們希望你體驗之后,會對將來的生活會有一些想法,做一些行為上的改變。”
早期的世博會以各類工業展品著稱,在科學剛剛起步的年代推銷“有了知識就能改變一切”。然而當諾貝爾的炸藥炸響了一戰戰場,核反應堆啟動的3年內廣島和長崎被夷平,世博會與“科技控”正式脫離關系。而再等到連美國總統都能拿下諾貝爾和平獎的年代,人與自然的戰爭成為世博重點探討的主題。
玩技術,不純玩技術
各國首腦在哥本哈根為之舌戰的話題,世博會早在數年前就開始討論。愛知世博主題“自然的睿智”即是典型的一輪。聯合國分配降排指標,那是環境部長的任務;WTO排GDP增長,舊城改造成了經濟部和建設部的任務。但到世博會看看倫敦零碳排放小區、巴塞羅那市中心老城改造方案,普通人也有了份環保和歷史文化保留的迫切心。
地鐵毒氣事件讓第一次探討城市化問題的世博會打了水漂,這個話題從1996年的東京移師2010年的上海,足足十數年。“國際化大都市”日益崛起,都市生活卻益發不美好。這個時候打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自然招來眾多非議。然而,這依然是個誤會。上海申博始終以英文“Better city,Better Life”為主題,先有好城市,再有好生活,待得申博成功做了現在的中文解釋。才發生了一連串的誤會。
上海世博局主題演繹部研究中心的部長季路德博士闡釋這個主題。是先對城市化有信心,再對城市化的問題擔起責任來。目前包括上海在內的大城市所遇到的問題并非用歷史可以來解釋,原因在于每個時代的問題都起于現世人的行為。如今城市化問題的三大主角:人、城市、環境,“技術只能在環境問題上起點作用”。
反觀城市化已經成熟的歐洲多國在本屆世博上大打感性牌:法國人的趙無極畫作、波蘭館百人彈奏鋼琴紀念肖邦、荷蘭人在“快樂街’,展現城市生活興奮點,其他如日本館打出的“拯救朱”、以色列人擺出的“低語”姿態,玩的不是純技術,卻爐火純青。
篇8
數字孿生:建一座“虛擬城市”
"數字孿生"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一種發展方向。”軟通智慧總裁馮嵱告訴記者,“數字孿生”是從虛擬制造、數字樣機等技術發展而來,是以數字化方式為物理對象創建的虛擬模型,來模擬其顯示環境中的行為,最早被用于工業制造領域。而將其引入智慧城市建設,是基于創新的數字孿生技術與全域數字化融合,將物理城市精準映射到虛擬環境,形成數字城市;再通過城市科學模擬與仿真系統對城市進行科學預測,為城市管理者與企業提供有效的決策輔助,助力城市的發展規劃和運營管理、產業轉型與善政惠民。
概括而言,“孿生城市”就是將城市管理的各種數據映射到網絡虛擬空間的數字模型,是數化萬物與AI技術的具體體現。
AI算法為實現數字孿生提供了技術支持。它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智能搜索分析,進行自我識別、自我判斷,形成人們可見的自動駕駛、自動監控、自動生產等。一方面,AI算法方面的突破,讓自動識別速度既快又準;另一個方面,5G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的極大提升,讓人工智能和城市的各種場景結合在了一起。比如運用到自動駕駛領域,原本是汽車有一套獨立的智能駕駛系統,道路有一套獨立的智能網聯道路,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將他們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解決出行問題的整體智慧方案。
馮嵱表示,目前軟通智慧已經將大數據和AI技術運用到了城市的科學規劃、產業分析、輿情監測、精準扶貧、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節能環保、文化旅游、醫療養老、社區服務等諸多領域。他們以城市為平臺,提供綜合的大數據應用和運營服務,逐步覆蓋了政府、產業、民生的方方面面,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
與以往相比,孿生城市AI技術的運用將極大提升城市各部門協調管理的自動化。比如,生態環境網格化監測云平臺護航智慧環保應用,在降低政府投資風險、規范監管執法、實現部門協調等方面實現了“全空間、全區域、全過程”的動態化智能管控。通過這些AI技術的應用,為政府優化產業結構提供決策依據和大數據支撐。
無感支付:量身定制個性化金融服務
如今移動支付、智能信貸、智能投顧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整個社會在朝著數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一切智能的應用一定是先有數據,數據足夠大,智能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隨著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的維度越來越多,如何把包括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AI技術應用到金融服務等垂直領域的實踐之中,滲透到業務發展的每一個環節?
凡普金科創始合伙人、愛錢進總裁楊帆表示,未來金融將是“無感支付”。當你身處某一金融需求場景之中,一套完善、合理、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方案便能夠自動生成,大家只需簡單的操作,就能輕松獲得最佳的金融服務方案,真正實現“當你需要時,它就在那里”的無感體驗。
篇9
關鍵詞:未來城市;園林綠化;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城市的園林綠化使其重要的基礎設施,并且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合理的對用地情況進行分析,并且要從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方向出發,進而到造出一個新型的城市園林。
1.未來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的創新任務以及目標
城市的建設特殊性能夠使其環境對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生存競爭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城市的不斷建設從而使生態環境不斷的出現惡化,并且適應性的物種不斷出現減少。在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不斷的提出城市園林綠色的建設,以此來改善城市的生態系統以及美化城市的環境,為人的生活提供適應的環境,所以,我國把園林綠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作為城市園林事業和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城市環境園林綠色創新的任務主要是有以下內容:第一是要對城市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污染進行規劃治理。第二是對現存自然條件盡可能的加入保護,并且輔助人工手段輸入自然因素,提高生態系統以及綠地質量,進而達到必要的生態效益,盡可能的構筑城市完整的生態系統以及綠地系統,同時也要盡可能的通過自然山川的綠地系統,進而形成城市良性氣流循環,改善城市的小氣候,以此來為城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根據世界園林的發展趨勢為主,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園林綠色生態系統的原則,應該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遵從生態為和互惠共生的宗旨,并且要通過對國內外的城市園林綠色生態系統的考察以及技術產品的開放和應用,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內容:第一是監理城市園林綠化生態統計綠量的回歸模型。第二是推薦具有著當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骨干樹種。第三是區域性園林綠色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定時評價,提供綠地類型和植物配置模型差異比較和量化分析結果。最終為區域建立符合世界園林綠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能夠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園林綠色生態系統。
2.創新關鍵技術
2.1 計算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讓傳承和創新進入一個新階段
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園林綠化的研究方法更加的先進,不僅具有科學性,同時也具有可操性。例如:虛擬技術的應用,把園林綠化的相關因素,例如:景觀生態、綠量與景觀質量和數量之間的關系,與土地的合理利用等進行有效的模擬配置,通過相應的調整比較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選擇出最優方案。通過對計算機進行的創作以及可行性的研究,能夠迅速而準確,對設計的質量進行不斷的提高。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利于規劃設計尋求更廣泛的合作,進一步的創造出更好的成果。由于計算機的應用,能夠對規劃設計以及工程實施管理進行有效地銜接,保證設計目標的實現。為了能夠和規劃設計相適應,在園林進行綠化工作的過程中,還應該進行相應的研究,例如:植物育苗技術、綠地灌溉節水節能技術等。只有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對科技成果進行積極的推廣,園林綠化的傳承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技術的支撐,進一步的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2.2藝術是園林綠化成功的標志
園林自身就是一門藝術,始終和藝術相互影響,同時也是對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園林設計師更把大地作為一張畫布,通過造園技術用景觀實現詩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有利于設計師不斷的從現代藝術理論當中吸取營養,并且通過先進的手段將我國傳統園林的空間藝術和色彩藝術進行總結,能夠更好的創造出高水平的園林作品。園林綠化的藝術觀和藝術素養將會直接的影響到規劃設計的傳承。古代的園林多數都是少數人享受的獨樂園,現代園林則是人們群眾的眾樂園。在對園林進行規劃設計過程中,傳統園林時空處理的方式為動靜結合等方法在現代藝術指導下,依然能夠把景觀和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規劃設計增添光彩。
3.城市園林在進行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3.1人文觀
針對園林綠化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大眾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決定規劃設計成本是以人為本,傳承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應符合人們心理、人們生理的感受以及審美情趣等,能否解決這一問題是衡量設計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3.1.1關于功能以及需求
園林綠化功能具有著多元屬性,并且也能夠改善生態環境以及美化城市。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園林綠色的首要功能,同時這也是規劃設計過程中的首要問題。綠地系統已經是由公共綠地、交通綠地以及防護綠地等做成,并且他們所發揮的功能也不同。比如公園是大眾休閑的場所,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游人散步和安全、休息以及造景等要滿足人們游賞的樂趣,以此來適應人們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創建主題公園等。
3.1.2應該美觀舒適
在對園林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滿足于創造優美環境為宗旨,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同時也能夠創造充滿生機的植物景觀,充滿活力的設施,從而也能夠使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體會到自然的美。同時也能夠讓身心得以休息,不僅僅能夠更好的換起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同時也能夠喚起美好的感情滋生。因此,根據以人為本的觀念來對園林藝術進行追求,并且對園林綠化的傳承和創新進行不斷的提高,從而使園林的景觀能夠自然美和人文美進行相結合,同時也能夠更加符合人的心里和生理對于舒適度的追求。
3.2關于綠地的生態觀
3.2.1綠地的數量和質量并重
在城市中,一個適宜的綠地指標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最低要求,同時也是能夠更好的改善環境因素的措施。但是綠地量則是指園林植物莖葉所占據空間體積所發生的能量交換。同時也是綠地植物類型以及數量的有效結合,與此同時也是衡量綠地生態功能的指標。所以,城市應該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而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進行參考,將人均的綠地面積指標投入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提供綠地建筑的質量,將二者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而使其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城市的功能、凈化空間以及減少污染等。因此,在對園林綠化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要將其功能進行更好的發揮,同時把傳統的園林綠化功能進行結合以及創新,進而使其園林綠化的功能以及形式能夠得到統一。
3.2.2其核心就是尊重自然以及保護自然
從繼承傳統園林精華和園林創新的角度進行出發,讓綠地生態功能能夠更好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要對地方性進行充分的考慮。生態恢復以及重建理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由于地方生物氣候、地貌以及植物群落和產生的傳統文化等,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還具有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創作的主要基礎和源泉。例如:農村中的小橋流水等田園情趣居多是在熟知當地自然基礎上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杰作。
總結: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目前正處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的加強,所以,在對園林綠地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配置等方面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標準,從而更好的和國際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趨勢進行接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顏景D.未來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的創新與發展[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12(24):120-125
[2]付帥.城市設計視角下的重慶市街道綠化規劃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0,12(24):144-148
[3]陳華,潘宏,林方喜.城市園林綠化規劃的創新與發展[J].福建農業學報.2000,12(24):185-188
篇10
人們預測到2100年世界人口可以達到100億(有些人甚至預測110億),特大城市的快速擴張將會帶來許多挑戰。這些成長中的城市需要主要的基礎設施,而且我們不禁會好奇未來的城市是否會充滿動亂和不平等,是否會缺乏基礎服務、能源和食物。
這些挑戰非常偉大。應對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是時代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現在生產的二氧化碳已經超過地球的吸收能力。幾乎所有的城市活動都應為溫室氣體排放負責(聯合國估計城市應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負70%的責任),社會將不得不尋找新的低碳方式。有許多充滿幻想的想法提出我們可以利用工程技術解決氣候變化,比如增加海水中的養料,鼓勵浮游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或在平流層放置億萬的反射盤,使太陽射線偏離原有方向;但是更合理的方法是為城市尋找碳中和的方式,以及改變我們的行為。
城市的增長速度是難以置信的;我們現在擁有10個特大城市(超過一千萬人口),但是在未來十年內將增長至37個,其中兩個將會擁有超過四千萬的居民。分散的農村人口將快速向城市遷移;目前的城市和農村人口呈對半分配的狀態,截至2030年,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截至205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70%。許多城市會在幾年內迅速擴大兩倍甚至三倍,因此需要復雜的城市系統和基礎設施來維持城市的運轉,但是我們知道主要的基礎設施項目一般需要超過10年的時間研究、設計和實施。
很快,城市將很難提供充足的社會、交通、供水、衛生和能源的基礎設施。住房,特別是人們可負擔得起的住房,將十分關鍵,因為截至2030年,預計將有超過二十億人住在貧民窟。供水在很多區域都將十分困難,特別是在那些抽水速度高于補水速度的地區,比如美國的奧加拉拉水庫,其抽水速度已經是補水速度100倍。分享水資源可以導致潛在的矛盾;全球現有超過250個國際水資源被兩個以上的國家共享。提供充足且可靠的能源將會是一個關鍵問題,而且淘汰化石燃料將使問題進一步惡化。交通是一個城市運轉的關鍵,但到那時人們將不得不舍棄私家車,轉而使用公共交通系統,而那些系統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發展、完善。食物的供給將發生改變,因為人們能更好地理解集約型農業給溫室氣體排放和物理環境帶來的致命沖擊。我們目前生產了成堆的垃圾,所以我們要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循環并重新利用材料。
如果我們要保護地球并創造順應地球生態系統的宜居城市,所有這些挑戰都需要創新和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需要理解人類的生態足跡和行動的內涵。我們將不得不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基于低碳能源的基礎設施,而且我們需要減少浪費,學著去識別和珍惜維持我們生活的產品中所含的水和碳。食物不應再以集約農業的方式生產,而應轉向小規模的有機農場,其中許多食物實際上可以在城市內部實現供應。公共交通將成為城市中出行的主要形式,其中步行和自行車應占很高比例,所以我們的城市規劃應更鼓勵這些出行方式。城市應有充足的、可負擔的住房;約50%的住房應為居民買得起的,這就需要新的融資和建設機制。
全球有數不清的關于創新和可持續實踐的例子,如去中心化的能源系統,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在廢棄土地上種植有機食物,利用下水管再造河流,重建自然棲息地,以及運用新的社會住房方式并建造碳中和的建筑。應鼓勵替代性的實踐,支持創新。數以千計的小型項目已經在發展中,我們應將其擴大規模,從當地擴展應用于整個城市,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個體機構的實施。這一操作的基點應是一個通過策略性的綜合規劃而確定的強大愿景。其中應著重強調宜居性和可持續的社區。
改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并要求我們謙遜地改變行為,但如果政府機構支持向可持續實踐的轉型,且我們都擁護新的行為方式,那么這一改變的痛苦將相對較輕。我相信未來的城市將會是潔凈、美麗、多元、令人興奮的城市。關鍵是要向創新者和可持續實踐的推崇者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在保持經濟持續飛速增長的過程中尋求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