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28 09:10:56
導語: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要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補足鄉村建設和發展中的短板,推進城鄉區域統籌融合協調發展。本文對溫州農村經濟和金融發展現狀、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的困境進行論述,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舉措,助力溫州未來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未來鄉村;鄉村振興;金融支持;共同富裕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溫州市政府為高水平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未來鄉村建設。未來鄉村建設是由美麗鄉村向幸福鄉村升華,是從追求物的具象向人的體驗升華。未來鄉村建設作為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加快補足鄉村發展短板、推進城鄉區域統籌融合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義。未來鄉村建設離不開充足、有效的金融支持。近年來,隨著金融支農惠農政策的不斷加強,溫州市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取得階段性成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但整體來看,依舊存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風險高、鄉村數字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本文深入分析當前溫州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金融政策工具和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提出適應溫州未來鄉村建設要求的農村金融改革對策。
一、溫州市農村經濟及金融發展現狀
(一)溫州市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產業興旺是未來鄉村建設的重點,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溫州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大力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爭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市。溫州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始終處于增長的趨勢,從2015年的1,233,753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1,597,705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5.31%。2015~2020年,溫州市第一產業貢獻率處于穩定的趨勢,年平均第一產業貢獻率為1.02%,其中在2020年達到近20年的最大值,為1.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是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最能反映生活富裕水平的指標,也是全面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溫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1,235元提升到2020年的32,428元,年平均增長率為8.84%,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高出1.24點。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2015年的15,464元提升到2020年的21,544元,年平均增長率為6.86%,比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平均增長率高出0.61點。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2015~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僅為城鎮居民的49%。上述數據說明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逐步提升,并向城鎮居民靠齊,城鄉居民收入正朝著逐步縮小的方向發展,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仍較大。
(二)溫州市金融助推“三農”發展現狀。建設未來鄉村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鄉村振興與金融發展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溫州市在金融助推“三農”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首先,溫州市金融支農規模持續擴大,加大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投放。截至2021年8月末,全市涉農貸款余額為6,950.2億元,同比增長18%,占各項貸款的45.7%,較年初增加832.1億元。農業是脆弱產業,面臨諸多風險。農業保險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溫州為提高農業抵抗風險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戶、農業生產機構參保農業保險,2019~2021年溫州市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每年以2億元的速度遞增,增速遠高于其他財產保險,在2021年達到歷史最高值14億元。其次,強化金融科技賦能,破解貸款信息不對稱難題,提高貸款可獲得性和便利性。溫州市全面推廣“貸款碼”應用,破解農戶貸款信息的不對稱性,進一步提升農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如,溫州銀行直擊涉農貸款主體抵押物不足的痛點,運用大數據為風控賦能,針對農戶融資需求“小、散、頻、急”等特點,積極探索以“信用”換“信貸”模式,創新推出的信用快貸產品“溫信貸”,滿足農戶融資需求。再次,盤活農戶沉睡資產,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正規金融信貸產品的可得性。圍繞農戶貸款缺少抵質押物的痛點,溫州市穩妥發展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差異化推動海域使用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質押貸款增量擴面,推廣農民資產受托代管融資模式,持續擴大“整村授信”覆蓋面。如,甌海農商銀行率先在全國推出“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以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為基礎,用農民資產授托承諾代替傳統抵押和擔保,農戶憑借信用和承諾就能從甌海農商銀行貸款,從而盤活農戶沉睡資產,拓寬農民融資渠道,緩解“三農”融資難題。針對永嘉民宿經營權、平陽“五個鮮”特色產品、蒼南特色產業鏈、泰順美麗鄉村建設、文成縣農村文化等特色產品,構建“一縣一品”區域金融服務示范品牌,金融機構研發適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惠農貸產品。如,溫州銀行針對不同地域農村產業發展特色,推行“一行一品”,研發茶農貸、農宿貸、漁民貸、種植貸等一系列服務農村產業惠農貸產品,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二、溫州市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存在的困境
近年來,隨著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強,溫州在補足鄉村建設和發展中的短板、推進城鄉區域統籌融合協調發展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境,亟須改進。
(一)金融改革創新力度有待提升,難以滿足融資需求。規模經營農戶資金需求額度較大,金融機構對其供給信貸資金較為謹慎,提供的信用額度不能滿足其融資需求。正規金融機構從審慎經營的視角設立了較高的質押物門檻。雖然溫州市已開展盤活農民沉睡資產的改革,但由于農民資產盤活改革比較零散,在樂清、瑞安、甌海、龍港等地有一些試點,影響力不大。銀行對于農村相關產權抵押貸款推進緩慢,難以滿足貸款主體的融資需求。目前,全市農民住房財產權質押貸款業務主要在樂清和瑞安開展,2021年末兩地貸款余額均約42億元,農民資產受托代管融資主要在溫州市甌海區開展,農民資產盤活改革力度和覆蓋面有待提升。在訪談中,部分農戶表示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手續復雜、等待時間較長,使得授信的信貸資金不能較好地滿足農業生產中“急”的特性,導致錯失生產良機。
(二)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較低,農業經營風險程度仍較高。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溫州市農業保險存在保險險種少、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圍小等問題。小農戶因生產規模小,資本投入也較少,加上對農業保險認識不足,參保積極性不高,反而規模經營農戶購買保險的意愿高于小農戶。溫州市當前絕大多數農業保險是成本保險,僅保障直接物化成本,而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融資成本等不在保障范圍內,成本保險僅能彌補農業災后損失的30%~50%,農業經營主體仍要承受較大的損失。如農業大災保險僅面向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將小農戶排除在外,受惠群體受限,保障范圍小。而收入保險、完全成本保險等仍在試點推廣階段,覆蓋率不能達到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需求。農業經營主體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薄弱,沒有較好的農業保險作為“保護傘”,一旦遇到農產品減產或價格劇烈震蕩,農戶則可能會面臨收入驟減甚至返貧的困境。
(三)債券市場融資能力有待提升。未來鄉村建設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規模龐大,除銀行信貸外,還須發揮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提高債券市場助力未來鄉村建設的能力。自2018年8月四川省成功發行全國首單鄉村振興專項債券以來,全國其他地區在短時間內陸續發行地方政府鄉村振興專項債。從規模上看,主要集中在四川、西藏、湖南、江蘇等?。▍^)。2021年,我國鄉村振興債券(含鄉村振興票據)共發行176只,共募集資金1,537.76億元。相較2018年鄉村振興債券起步階段的發行數量3只和發行規模5.90億元,鄉村振興債券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較快增長。溫州于2021年6月發行首單企業信用鄉村振興債,融資規模1億元。截至目前,溫州共發行2只鄉村振興債券,共募集資金1.71億元。當前,與國內其他地級市相比,溫州通過債券市場募集到的資金規模較小,未能充分發揮債券市場融資功能。
(四)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溫州市數字化鄉村建設中的生產信息化和經營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從而沒法構建萬物互聯的場景應用到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和貸款決策中。農戶對智慧農業、數字金融產品了解程度不高,對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利用程度不高,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難以形成多方互信的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數據信用”,銀行和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得不到有效化解,銀行難以產品創新。溫州鄉村銀行網點服務形式單一,以存取款為主,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農民多元化、個性化的資金需求。另外,農戶對數字金融認識較淺,大部分農戶使用數字金融仍停留在二維碼收付款初級階段,不懂或不信任使用手機申請貸款、投資理財。
三、溫州市金融支持未來鄉村建設路徑選擇
(一)完善農民資產抵押貸款配套政策,有效盤活農民資產。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商業銀行和農商行為主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這些正規金融機構普遍要求農戶提供抵質押物和正規的財務報表,因此普通農戶難以達到授信要求。雖然溫州已開展宅基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海域使用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農民資產抵押貸款,但總體上來看,農民資產盤活改革比較分散,覆蓋面不大。其背后的原因是農民資產抵押相配套的政策有待完善。一是建立宅基地使用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海域使用權、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登記制度,確保產權清晰。權屬清晰、合法是抵質押的前提,明確農民對各項資產的權益,強化對各項資產的物權保護,為有效盤活農民資產打基礎。二是完善和規范農民資產市場化流轉機制。建立科學的農民資產評估標準和評估體系,健全價格機制,建立配套的中介服務體系,提供法律咨詢、委托代理、評估等中介服務,發揮中介服務體系在農民資產流轉中的潤滑劑作用,完善農民資產流轉的配套政策,構建流轉的市場化服務平臺,促進農民資產市場體制建立,形成農民資產市場機制,有效盤活農民資產,擴大金融改革輻射面。
(二)加強農業保險宣傳,推廣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降低農業經營風險。農業因其天然的屬性,成為自然風險最集中的行業。農戶可通過購買農業保險來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減少損失,增強種植的信心和積極性。然而,小農戶對農業保險認識不足,參保積極性不高。各級政府部門、保險公司、村委會等通過組織宣講農業保險,增強農戶對保險的認知,積極購買農業保險,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保障收入穩定,提升種植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F行的農業保險是成本保險,僅保障直接物化成本,只能彌補農業災后損失的30%~50%,即使購買了農業保險,農業經營風險依舊較高。政府應增加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力度,加大對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大力推廣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豐富農業保險產品,滿足農戶多元化農業保險需求,增強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降低農業經營風險,增強農民種植的信心和積極性,增加農產品供給能力,從而起到保障農戶、農業和涉農金融機構三方利益的目的。
(三)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發揮債券市場作用。除銀行信貸外,鄉村振興專項地方債、“三農”專項金融債、鄉村振興公司債、鄉村振興票據等鄉村振興債券,在拓寬融資渠道、促進社會資本進入“三農”領域、高效籌集低成本資金、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未來鄉村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健全鄉村振興債券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鄉村振興債券發行機制和交易機制,加強鄉村振興債券的配套監管,提升鄉村振興債券市場化程度。二是推進業務創新。創新鄉村振興專題債券品種,推出適應當前未來鄉村建設需要的債券品種,探索鄉村振興與碳中和、綠色金融等概念相結合的復合型債券。三是完善券商社會責任的考評和激勵約束機制。重點圍繞券商在“服務鄉村振興”和“參與社會公益”兩個方面的作為,在評價指標設計上著重突出證券公司的融資、投資、研究等資本中介服務功能,把握公益和普惠的本質要求,對券商在服務鄉村振興、社會公益、綠色發展等方面做得好的給予獎勵或稅收優惠等政策。
(四)深化金融科技賦能,助力未來鄉村數字化建設。數字鄉村是未來鄉村的建設方向,深化金融科技與“三農”的深度融合,將生產經營信息以多方互信的數字化形式保存,深入分析數據呈現的規律特征,為客戶建立“數據畫像”,從而有效化解銀行和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賦能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助力銀行精準實施貸款決策。一是加快金融科技基礎應用設施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投放移動終端、智能終端等設備,提高金融科技的滲透性和覆蓋面,推動“數字鄉村”“數智鄉村”快速落地。二是構建全方位協同機制,打破信息孤島。構建線上線下信息“共享”、跨機構信息“互通”的協同合作機制。一方面金融機構加強與電商、移動支付等機構的合作,將交易、消費、行為等信息數據加以挖掘分析;另一方面拓寬數據來源渠道,接入社保、稅收、不動產等行政職能部門數據。只有線上線下機構和政府多部門協同提供數據,深入挖掘數據,才能建立真實的“數據畫像”,為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評估、貸款決策和風險防控等建議。三是強化金融科技監管。金融科技產生的數據涉及大量敏感、私密的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保護數據刻不容緩。監管部門須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確保數據收集、傳輸、整合、分析和共享等環節的安全性。四是提高農民金融素養,提高金融科技在“三農”領域應用的滲透性。建立金融教育長效機制,讓金融下鄉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切實提高農民金融知識,能夠安全使用金融工具。
主要參考文獻:
[1]黃祖輝,胡偉斌,鄢貞.以未來鄉村建設推進共同富裕[J].農村工作通訊,2021(19).
[2]胡立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三農”重點工作[J].溫州農村探索,2021(01).
[3]呂柏樂.鄉村振興債券發展演進路徑、實踐與未來[EB/OL].中國經濟網,2022-01-14.
[4]施端銀,張玲萍.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下農民住房財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省溫州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05).
[5]張海軍,周勝男.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國際經驗與完善路徑研究[J].領導科學,2021(18).
[6]許勝瑜,吉祥華,朱雅雯,張龍耀.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路徑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4).
[7]呂柏樂,周雯,呼延玉瑾,赫彤.鄉村振興債券發展演進路徑與中國實踐[J].記者觀察,2022(07).
[8]張曦.金融助推河南省鄉村振興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12).
[9]馮興元,孫同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與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18(12).
[10]杜婕,萬宣辰.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的路徑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11]卜銀偉,李成林,王卓.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模式研究[J].西南金融,2022(04).
[12]江世銀,馮瑞瑩,朱廷菁,焦玥鳴,張雅姿.金融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探索[J].金融理論探索,2022(01).
作者:張玲萍 劉秀梅 辛岳峰 單位: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民辦高??蒲谐晒D化探討
- 下一篇:事業單位薪酬管理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