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5-06 17:4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未來產業發展規劃

篇1

一、現階段發展情況

現階段,我市的特色產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級政府密切配合,積極組織,取得了喜人成果。

(一)重點產業日益突出

近年來,我市特色產業得到了全面發展,經過科學調整,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其中粘玉米、棚室蔬菜、二瓜、苗木花卉、綠色有機水稻、馬鈴薯、林果、黃煙、食用菌、林蛙等重點產業已經凸顯出來,正逐步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被市政府確定為九臺市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產業的規模化、區域化程度明顯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鄉鎮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化發展思路,組織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生產,加大扶持力度,狠抓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使我市特色產業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形成一定的規模,而且區域特色突出。

現階段我市的粘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萬公頃,主要集中在沐石河鎮的樺樹村、于家村、常家村、永安村,土們嶺鎮李家村、民主村、土們嶺村、馬鞍山村、荒山村、丁家村;棚膜蔬菜面積已達到2100公頃,主要分布在卡倫鎮任家村、鎮郊村、東風村、紅星村、十里村,東湖鎮的黑林子村,龍嘉鎮的龍家堡村、袁家村、草城子村、雙陽村、陸家村,九郊辦事處蓮花村;兩瓜種植面積已達到1100公頃,主要分布在上河灣鎮的榆樹村、干溝村,葦子溝鎮楊家村;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到3300公頃,主要分布在波泥河鎮波興村,卡倫鎮東風村、鎮郊村,西營城鎮古榆樹村,東湖鎮雙山村,其中棚室鮮切花面積達到120公頃,主要分布在卡倫鎮東風村、鎮郊村;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主要集中在其塔木鎮紅旗村、西營城街道辦事處榛稈泡村、紀家鎮姜家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200公頃,主要分布在紀家鎮腰房村、大榆村、汾水村、太平村,沐石河鎮于家村、常家村;林果面積達320公頃,主要分布在上河灣鎮雙頂村;黃煙面積40公頃,主要種植在沐石河鎮太和村、于家村;食用菌面積20公頃,主要集中在九郊辦事處聶家村,卡倫鎮孫家村;林蛙養殖面積1.5萬平方米,投放400萬只,預計成活100萬只,養殖地點在莽卡鄉三道村。

二、未來五年發展規劃

篇2

味道花園集團發展規劃展示館是一座以展示中國菜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凸顯中國菜文化品牌打造為重要內容的展示館,通過闡述味道花園集團使命、愿景和組織架構、品牌戰略和發展目標、四大業務板塊、運營模式和發展思路等,成為中國味道花園集團總部對外文化交流展示平臺、中國菜菜產業理論探討的研究基地、弘揚宣傳中國菜產業的文化窗口。

中國味道花園集團發展規劃展示館的主要目的

宣傳中國菜中國有四大菜系,作為傳統中國文化精品,以美食為媒介,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空間,正在成為一種文化品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中國味道花園集團發展規劃展示館作為宣傳中國菜、提高中國菜知名度的平臺,為推介中國菜的文化窗口,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理念,并融合四大菜系特點結合西餐特點創新出新的健康中國菜,在宣傳展示中國菜文化產業方面發揮積極重要作用。

規劃大格局以味道花園集團發展規劃展示館為陣地,高瞻遠矚地規劃運籌中國菜產業發展,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謀劃中國菜文化產業發展建設的宏觀布局,為中國菜產業的長遠發展與美好未來提供藍圖規劃和前期研究。

推廣新文化以中國菜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展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品牌,挖掘美食特色,提煉中國菜不同層次正餐領域的文化內涵,實現城市特質資源最大化,倡行現代文明、低碳生活、生態城市下健康活力的美食生活樣本,增強中國不同地域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推動中國不同地域經濟發展和繁榮,建設富有特色的小康社會。

篇3

關鍵詞:戰略性 新興產業 能力 支撐2012年我國政府正式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規劃中強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以科技自主創新和重大發展為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是以重大技術自主創新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引導經濟社會。各地區利用自身優勢,以自主創新基礎,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一、加強能力建設

“十二五”規劃中重點提出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目前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創業能力與企業創新能力就成為了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力突出任務,同時強化人才支撐作用,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一)產業創新能力

產業創新能力是加快工業化進程,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更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選擇。加大開發核心技術研究,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和創新體系。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重點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七個支撐產業,形成行業間、企業間的產業技術體系,形成完善的具有動態能力的產業創新能力。

(二)地區創新能力

地區創新能力是通過在地區創建科技研發體系,建設重點工程和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及研發平臺,形成地區創新能力體系。打造地區創新能力首先要通過擁有核心技術來創造自己品牌,增強競爭能力提升地區國際影響,形成地區優勢能力,提高地區創新能力。

(三)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是構成經濟社會的基本元素,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最有力保障。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有政策的支持,打造企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其次完善激勵制度,讓企業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壯大自己的科技研發隊伍,形成企業創新能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四)人才支撐

擁有人才就是擁有技術,擁有稀缺技術人才,就是擁有先進的技術,可見,人才對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靠人才來支撐。“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都需要人才來實現。擁有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政府應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工作機制及管理辦法,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精神物質獎勵。創建培養人才平臺,向社會推出高素質人才隊伍。

(五)自主創新成果轉化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礎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1]科研成果要想取得經濟效益,必須將科技成果轉換為能夠創造價值的產品或生產力,推向社會,創造價值。創新成果轉換要服務社會,必須加強創新成果轉化程度,從而提高國家、地區及企業的競爭力。“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尤其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發展,更是保證重要要重視自主創新,那么提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就成為促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七大產業的重要發展舉措。

二、打造支撐體系

2009年9月我國召開了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是中國立足當前渡難關、著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我國計劃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為實現這個目標,要求打造完善的、合理的、全面的支撐體系。

(一)資金支撐體系

高投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特征之一,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是缺乏經驗和資金,不僅項目上需要資金支持,技術研發也要資金投入。一方面依靠政府撥款支持,另一方面吸引投資基金進入,從而建立并完善現有資金支撐體系,有效加快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

(二)人才支撐體系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依靠“人”來操作,這就要求高端人才來掌舵——戰略性管理人才和技術專家等。一方面,打造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平臺。地區之間、企業之間建立人才交流、培養方式,提高員工技能素質。同時建立完備的聘用人員的薪酬和激勵制度。另一方面,通過高等院校的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人才。通過高校教育來加強“七大產業”相關的專業學科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管理和技術人才。

(三)行業標準支撐體系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十年肯定新興產業肯定迅猛發展,要求加快完善“七大”行業標準體系。2011年我國工信部明確提出將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加強物聯網、三網融合、半導體照明、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重要領域標準制定修訂,并在經費、計劃安排和審批等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支持。[2]標準建設需要過程是個全面、細致、復雜的打造過程,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建立的行業標準體系首先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減少國際市場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其次,通過企業實際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積累經驗完善行業標準,同時,政府參與標準建設的推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建設,從而提升我國行業標準支撐體系建設。

(四)政策支撐體系

為了完成某一目標國家會以多種方式推出相關政策,進而影響國家宏觀調控的各種方針和措施順利實施。我國全面支持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應在金融政策方面,放松融資門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財稅方面,減計收入、加計扣除、減免所得額、低稅率、減免稅、投資抵扣、投資抵免等,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投資、償還性資助等多種投入方式

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方案設想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我國未來經濟快速發展重要途徑。我國將在未來幾年打造并鼓勵發展重點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生物化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等七個產業,為了形成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我國在建設新興產業的同時應權利培養加強能力力建設,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地區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人才支撐、自主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并形成自主創新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四大體系——資金支撐體系、人才支撐體系、行業標準支撐體系、政策支撐體系。最終,形成以自主創新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全新格局。

根據我國實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提出自主創新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方案,見圖1,我國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提出自主創新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方案。圖1自主創新帶動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方案

總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的總體目標,要始終圍繞自主創新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展開。新興工業體系規劃與布局,圍繞國家總體發展規劃,合理選擇區位,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政府通過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培育為創新服務的骨干中介服務組織,以及依托行業協會及行業技術中心等機構,(作者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十一五”產業出現拐點

“十一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強國的戰略起步期。這期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出現拐點的趨勢逐漸明顯:

從產業規模增長速度來看,增速從“十五”期間平均增長超過35%,到2006~2008年已經分別下降到23.6%、17.9%和12.5%。

從投資來看,投資重點由家用視聽、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產業鏈下游向電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轉移。

從投資主體來看,由外資企業向內資企業轉變。

從企業發展來看,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型。

“轉型”特征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產業背景,是產業發展到這一歷史階段,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使然。

長期以來,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有兩股重要力量:一個是國際產業轉移,使得產業投資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產能迅速擴大;另一個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這種以投資驅動、加工貿易為主體、外向型經濟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帶來了幾個突出問題:第一,外貿依存度過高,易受外部沖擊的影響;第二,核心環節缺失,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業附加值偏低;第三,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轉變發展方式

展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其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內生增長。促進產業內生增長包括幾方面內容: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自主創新,拓展內需市場。其目的旨在優化產業結構,突破產業鏈核心環節,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增長。

近期,國家也為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式轉型的戰略機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須主動出擊,密切關注國家戰略方向,仔細研究產業發展規律,準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十二五”產業規劃研究與制定,打造“四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即:搶位發展、本位發展、換位發展、定位發展。

搶位發展:

率先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也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環境。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新形勢下,我國提出要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要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這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戰略。

電子信息產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專用電子設備和材料、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下一代網絡、基礎軟件都是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以微電子、光電子和軟件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是新能源產業、物聯網、新材料產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基礎和核心,信息技術的基礎性和高滲透性也決定了生命科學以及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開發技術與電子信息產業密切相關。

以物聯網為例,基于物聯網與互聯網相融合的信息網絡產業,是這輪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也必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引擎之一。

本位發展:

推動兩化融合與產業升級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正式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推動兩化融合,有利于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也為地方政府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振興地方經濟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積極將兩化融合戰略落實到本地優勢工業領域。廣州、上海、重慶、南京、青島、珠江三角洲、呼包鄂烏地區、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區率先成為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這不僅激活了產業存量,同時創造了產業增量,培育出汽車電子、數控機床、醫療電子等新興產業形態。

此外,還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傳統產業特色,打造區域特色行業信息化標桿,落實有區域特色的兩化融合,帶動區域傳統產業的持續發展。

換位發展:

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

從全球來看,目前正在經歷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第四次重大產業轉移,中國中西部地區成本比較優勢逐步顯現,承接國外、沿海電子信息產業梯度轉移的成效日益顯著,一批重大電子信息產業投資項目已陸續落戶中西部地區。但同時,我國中西部面臨著東南亞、南美等區域的競爭。把握產業轉移趨勢,做好“筑巢引鳳”工作,努力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成為中西部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至今,我國已經陸續批復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等12個國家級區域建設意見或規劃。眾多區域發展規劃的密集出臺旨在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區域協調、集約式、可持續發展。

定位發展:

確保“十二五”產業規劃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產業規劃時,既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又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立足于區域比較優勢,科學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和戰略;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制定激發產業活力的產業政策,落實可操作性強的重大專項,打造服務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確保“十二五”產業規劃落地。

產業政策的制定有兩種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問題分析法,充分調研本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核心問題,分析制約本地區產業發展的政策瓶頸,面向產業發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二是利用對標比較分析法,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政策經驗,甄別出對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的產業政策。

重大專項的安排,必須圍繞本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定位,明確若干重大戰略產品市場推廣、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或重大工程建設作為重大專項。重大專項的實施,要根據本地區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逐項論證啟動。同時,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形勢的變化,對重大專項進行動態調整,分步實施。

篇5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增長,江西省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很多學者對新興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新興產業發展對于優化我國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興產業由于其有較強的創新性,且處于生命周期的成長期,容易產生比較旺盛的產品需求,對經濟增長有不竭的推動力。因此對擴大就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數量提高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切合我國現階段發展實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長久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全球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大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其自身的重要使命,在我國現階段發展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其對核心技術的掌握與前沿科技的運用上,更重要的是它要運用產業自身的優勢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積極擴大內需,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二、江西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2009年 12月,江西省率先在全國了第一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對江西省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平穩高位運行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著不少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但整體產業規模較小。

作為江西省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較好,對江西省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加。2012 年江西省全年實現地區產值 11583.8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占比重僅為 13.54%,還不到 15%。在《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2015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要力爭達到 1.5 萬億元,經濟總量占江西省的比重要提高到 60%。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大力發展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擴大產業發展規模。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但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

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生產能力迅速擴張。2012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從 1 月到 12 月,累計同比增長幅度在 21.6%到 23.4%之間穩定波動,其中有五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增速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這五個產業分別是: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光伏,文化及創意,綠色食品。2012 年實現利潤增長的產業是:風能核能,非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半導體照明,綠色食品制造,生物及新醫藥,金屬新材料產業。利潤出現下降的產業是:光伏產業、航空制造產業和文化及創意制造產業。金屬新材料產業的利潤是 163.99 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8.4%。雖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但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應采取措施防止產業之間的差距繼續拉大。

(三)產業集聚格局初步形成,但區域發展不平衡。

江西省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夯實產業基礎,引導企業集聚,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布局,產業集聚格局初步形成。金屬新材料產業大力打造“世界銅都”-鷹潭,加快建設南昌銅精品產業,同時把上饒、撫州、贛州發展為銅加工聚集區。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圍繞南昌、景德鎮、上饒、宜春、贛州來重點布局。半導體照明產201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收入鷹潭、新余、南昌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774.08億元、1385.04 億元、1232.25 億元,合計為 4391.37 億元,占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 51.43%;而其它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合計為:4146.83 億元,占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 48.57%。鷹潭、新余、南昌三地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收益較多,而其它地區從中收益相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

三、江西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路徑選擇及對策

(一)合理引導規劃,發展本地區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省內現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中選拔具有較強優勢的產業進行優先布局,從全省的高度對這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進行總體規劃,制定長期有效的發展規劃,為屬于同一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橫向的競爭與合作平臺,發揮產業內部互促力量,為實現并加強全省范圍內的產業綜合實力奠定基礎。建立全省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各市區初具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動發展,形成以大帶小,大型產業重拳出擊、深入拓展自身優勢,小型產業穩步前進、逐步占領市場的省內戰略發展格局。

(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戰略與指導意義,但是由于其帶有新興產業的色彩,并且大多數依靠先進科技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具有投資額大,實現經濟效益回報時間長的特點。又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還不成熟,因此對該類產業的投資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但是風險與機遇并存,要想實現產業的發展、經濟的跨越,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是必要的,大量資金支持是產生重大科技成果的必要條件。

(三)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具有高新技術產業所要求的科技含量,又包含新興產業所代表的前沿性,因此科技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最重視的因素江西省依據本省具體情況,對本省未來的技術發展戰略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從財政、金融、法律等方面對積極創新的企業給予優惠,對先進技術成果給予產權保護,充分調動省內各方積極性,同時為省內各種知識、技術交流創造機會,多管齊下,齊抓共管,大力推進江西省技術創新、技術研發不斷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陳仲常.產業經濟理論與實證分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篇6

新聞回放:

2012年4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規劃》在產業發展目標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將突破40000億元,占信息產業的比重將達到25%;“十二五”期間行業年均增長將達到24.5%以上;軟件出口將達到600億美元;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將超過25000億元,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比重超過60%。

 

《“十二五”規劃》提出,在“十二五”時期,將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的研發投入超過業務收入的10%。同時,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著名軟件產品和服務品牌。

 

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軟件企業,產生3~5個千億級企業,著力培養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形成10個以上產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培育2~3個產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

 

新聞點評: 敢問路在何方

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是2012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句老話說“要低頭做事,更要抬頭看路”。《“十二五”規劃》的就是政府在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商場中講究“勢”和“運”,順勢而為當可乘風破浪,逆勢而行則會辛苦很多,“勢”可遇而“運”不可求。《“十二五”規劃》內容就是行業發展大勢,幾乎涵蓋了整個產業的所有領域,從中也可看出作為市場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市場和產業發展的專業水平。

 

從我國的實際國情看,政府對市場的巨大影響勿庸置疑,也是目前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期的客觀需要。在第三方行業協會組織相對弱小、行業標準普遍不完善的現狀下,市場的規范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相當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政策的科學引導和專業指導。在“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各級政府機構都在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轉變,工業和信息化部也不例外,《“十二五”規劃》在內容的專業性上,業界給予了充分地肯定。

 

但客觀上說,《“十二五”規劃》中確立的發展目標實現起來難度不小。比如,在培育龍頭企業的發展目標上,首次提出培育3~5家千億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目標,而目前我國達到百億規模的企業數量都是個位數,因此如何培育挑戰巨大。

 

從發展速度上看,未來五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毫無疑問仍然是發展最快的行業領域,我國的GDP增長速度已調整至現今的7%,而“十二五”期間,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預估是24.5%。這意味著,在這一產業中的所有企業如每年的增長速度低于24.5%,將落后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另外,《“十二五”規劃》中,政府對主要應用領域、技術創新突破、專業人才培養、區域市場發展等都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指導,這些內容如果相關企業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消化,對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方向選擇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篇7

2009年12月23日,央行網站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調整信貸結構、有保有壓進行了明晰,在禁止對嚴重產能過剩項目盲目放貸的同時,加大對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

對產能過剩行業再出重拳

此次《意見》出臺,明確在信貸和直接融資兩方面對過剩產能行業進行更為嚴厲的調控:“禁止對國家已明確為嚴重產能過剩的產業中的企業和項目盲目發放貸款”,“禁止產能過剩行業通過新發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可轉換債、股票或增資擴股等方式融資”,相比4個月前,調控政策再度升級。

在短短4個月內,中央對產能過剩行業頻出調控重手,折射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嚴重現狀:截至2008年底,中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而國內需求不到5億噸;水泥產能18.7億噸,國內需求只有14億~15億噸。據工信部的《2009年夏季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水泥產能已過剩3億噸。同時,也顯示出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宏觀政策取向由“總量政策”向“結構性政策”方向轉變的決心。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受到更多政策傾斜

《意見》在禁止對嚴重產能過剩項目盲目放貸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可以預見,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受到更多政策傾斜。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是2010年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現階段是我國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新興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總體競爭能力。顯而易見,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科技將會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牽引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蘊含巨大的長期投資潛力

篇8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的大數據產業已經在社會認知、政策環境、市場規模和產業支撐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目前我國大數據技術已經在政務、民生、金融、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中展開了廣泛的應用,隨著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企業創新的不斷投入和產業環境的不斷優化,我國大數據產業正在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產業規模迎來加速增長

鑒于大數據對經濟、社會、科研、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價值,我國政府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大數據產業深入發展。繼2015年國務院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之后,2016年我國在“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此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于組織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促進大數據發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等大數據發展配套政策;2017年1月,工信部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促進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國家政策的接連出臺為推動大數據產業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據賽迪智庫統計,2016年我國包括大數據核心軟硬件產品和大數據服務在內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100億元,預計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有望達到4185億元,未來2~3年市場規模的增長率將保持在35%左右。

企業積極投入

產業創新不斷深入

隨著《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貫徹落地和實施,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產業生態系統日趨完善,涌現出一批典型的大數據企業。包括如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也包括華為、浪潮、中興等傳統IT企業,還包括如人大金倉、數據堂這些已然成長、初具規模的特色企業,更包括大批聚焦大數據創新應用的初創公司。

2016年,我國大數據骨干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技術融合創新取得重要進展。阿里巴巴電子商務交易系統實現了“雙十一”每秒鐘17.5萬筆的訂單交易和每秒鐘12萬筆的訂單支付,主要歸因天技術平臺的重要支撐,而該平臺本身就是大數據和云計算融合創新的成果。此外,百度大腦、訊飛超腦等重大科技項目,其本身也是超大規模計算(云計算)、先進算法(人工智能)和海量數據分析(大數據)融合創新的成果。隨著大數據的技術發展,其與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領域的聯系將更加緊密,融合創新將會不斷地涌現和持續深入。

數據安全不斷加強

產業發展獲得進一步保障

數據資源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近年來,相對于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大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建設和網絡信息管理體制發展相對滯后,使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風險日益增加。

2016年,我國政府大力推動大數據安全創新發展,11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從國家法律法規層面明確了對大數據安全和數據跨境流動的管理規范。

篇9

日前,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正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規劃》指出,我國新材料產業將著力發展五大方面,未來5年產業整體增長速度保持在20%以上,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

據了解,《規劃》對新材料產業重點行業“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規劃》提出,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共性基礎材料”,推進航空航天、能源資源、交通運輸、重大裝備等領域急需的碳纖維、半導體材料、高溫合金材料、超導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納米材料等研發及產業化。

《規劃》指出,目前我國新材料產業正處于強勁發展階段,新材料產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預計年增長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每年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而由新材料帶動而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市場則更為廣闊,年營業額突破2萬億美元。據《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預測,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新材料產業市場的年均擴張速度將保持在20%以上,將引發多資本進入,從而進一步加快擴張速度。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超過800億元,至2015年,這一數值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增長空間巨大。

中國建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主任蔣荃表示,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新材料產品的進口額遠遠大于出口額,并且差距呈擴大趨勢。這說明我國雖然已成為材料大國,但并非材料強國,一些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還主要依賴進口。

工信部有關人士表示,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的石化、鋼鐵、紡織、有色、輕工、建材六大材料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 D P的22.8%左右,從業人員占城市就業人口的15%左右,由此帶動相關產業超過G D P總量的50%、城鎮就業人口的50%以上,所以材料行業是基礎。他表示,目前我國材料產業依然面臨一些問題,如基礎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資源消耗大,新材料行業研發以跟蹤國外較多,原始創新較少,人才質量與結構問題突出、新興產業人才流動性過大等。

針對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規劃》在未來產業發展目標方面提到,一方面要發展中國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另一方面要形成產業的集群化發展。《規劃》在“產業目標”中指出,要在未來10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產業。新材料產業要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我國在電子信息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電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術新材料核心產業。

在細分產業發展方面,《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化工新材料及助劑、加工機械和模具制造等將形成2600億產值的體系,屆時化工新材料滿足率將達65%。

據了解,近年來,全國先后設立了7家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關特色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逐步擴散和帶動周邊地區形成更大的區域新材料產業發展聯盟,長三角汽車材料和化工材料產業聯盟、環渤海灣半導體材料產業聯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產業聯盟等各具特色。

篇10

相比于上一屆,雖然規模小了很多,但其對于如何提升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在當下的“大健康時代”,健康產業將會擁有怎樣的未來的議題,也引發了不少的關注和探討。

大健康將成為我國第一大行業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專著《財富第五波》中指出,繼個人計算機和網絡產業之后,隨著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引發全球財富第五波的將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健康產業。

加拿大溫莎通用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孟貴龍介紹,世界各國保健品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未經嚴格的實驗證明或嚴格的科學論證;第二代保健食品,經過動物或人體實驗,證明其具有某種生理調節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僅其特定生理調節功能需經動物或人體實驗,證明其明確可靠,而且還需確知有該項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學結構及其含量。

與發達國家該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同,我國保健食品行業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最初的廠家不到100家,年產值只有16億元。在經過30多年的發展之后,目前行業已經進入了成長期,不僅廠家數增至2000多家,年產值達2800億元,其產品特點也從最初的以滋補為主轉變為多生物型和產品差異化。

2011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首次將“營養與保健食品制造業”列為了我國重點發展行業。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賀燕麗認為,“營養與保健食品產業對于我國把被動的‘已病才就醫’模式,轉變為‘未病先預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礎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規劃還指出,到2015年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并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企業。

目前,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占GDP比重已超過15%,而在我國,其只有4%―5%。據悉,我國保健品產品年人均消費額為63.14元,約為美國的10%,成長的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

孟貴龍認為,人口老齡化將是推動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推手。根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總數超過2億;到2020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43億;到2025年,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所以,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勢必會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機遇。

在2014年6月14日舉行的“2014正和島島鄰大會”上,復星集團CEO梁信軍就預言,未來6到8年,大健康將會成為我國第一大行業。大多數業界人士也認為,在不斷擴大的市場容量面前,未來我國的健康產業將會是兆億級的市場規模。

海洋生物產業駛入快車道

海洋中生活著20余萬種生物,其占地球生物物種的80%。這些生物在漫長的進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結構和奇妙的生理功能,為人類提供了眾多結構新穎、功能獨特和生理活性很強的活性物質,諸如蛋白質、多糖、肽類、核酸、酶、生物堿等。

這些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醫藥原料。目前,已知具有藥用作用的海洋生物達1556種,其中,動物1431種,藻類125種。

2013年,國務院出臺《生物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積極推進海洋生物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應用,發展工業用酶、醫用功能材料、生物分離材料、綠色農用生物制劑、創新藥物等海洋新產品。

據悉,未來10年,我國也將在海洋創新藥物、海洋高端生物制品、海洋功能基因產品、海洋微生物技術與產品、海水產品加工與高值化利用、遠洋和極地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全面推動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