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技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未來科技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五大特征,具體包括:科技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
2、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基礎條件。
3、科技發展呈現出群體突破的態勢,盡管當代科技的構成不同、功能各異,但是它們都基于不同層次的理論與方法,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交叉,整個科技群體構成了協同發展的復雜體系。
4、這種發展趨勢正是因為客觀世界本身就是統一的復雜體系,科技在向微觀和宏觀層面深入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復雜系統的研究。而對社會系統、經濟系統、腦和生命系統、生態系統、網絡系統的研究,將對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科技進步本身產生重大影響。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新興學科不斷涌現。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科技館;重要性;項目開發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81-0186-01
貴州科技館開拓了貴陽當地及周邊的民眾的視野,擴充了他們的知識面,激勵他們創新精神,它向廣大民眾展示了尖端的科技產品,打開了貴州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同時也讓青少年了解到科普知識,了解到宇宙的奧妙,為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條件。同時,貴州科技館將面向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它的管理模式將不斷革新,它的運行理念將不斷得到轉變和發展,它將更好地為貴州民眾服務。
1 貴州科技館技術力量的重要性
1.1 利用良好時機,普及科普知識
科技館利用節假日時機向各個廣場舉辦益智活動,例如中秋節時舉辦“中秋知識競答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秋節的來源、深層含義,同時還可以利用中秋月圓好時機來讓人們了解關于星座的知識,讓讓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微妙,在冬至日或夏至日時,展開科普知識宣傳活動,讓人們更了解天文知識,貴州科技館利用節假日或特殊時機來做關于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活動,不僅開拓了市民的視野,而且還提高了他們的文化品位,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
1.2 有效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
如今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到現在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教科書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擁有其他課外知識,例如:天文、地理、自然等,貴州科技館的建立有利于把科技實踐、科技教育、科技人文精神滲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來,讓他們從小就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擁有科學創新精神,讓他們樹立愛國情懷和報效祖國、家鄉遠大志向。
1.3 推行科學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貴州科技館經常舉辦科技展覽活動,將科技中蘊含的人文關懷精神傳達給廣大青少年,讓青少年從小就感受到人文關懷的重大意義,讓他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祖國的未來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1.4 科技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技館作為一個地方的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人才、科普展覽、科技參觀活動等方面發揮了它自身的優勢,讓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得到正確地引導,貴州科技館為當地青少年學生進行最大限度地為科學素質教育服務,開拓了科技教育空間。有效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進程。
2 貴州科技館有關項目開發的方向
2.1 開發已有的科技資源來節約生產成本,創建特色的科技館
可以將科技館已有的人力資源、展覽作品、場地等資源進行整合,節約了科技館持續發展所需要的開支,并且還充分發揮科技館的教育功能,減少科技項目運作所帶來的難度,有效利用館內已有的資源,創辦科學知識講座專區、科技展覽區、宇宙探索區,盡可能地滿足廣大市民的愛好和需求。同時還要結合貴州當地的人文、天文、地理等實際情況,創辦特色的科技館展覽活動,讓貴州人民樹立起愛鄉情懷,讓廣大青少年樹立起長大后發展家鄉的長遠志向。
2.2 將科技館內已有資源同社會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更新展品
在貴州科技館內已開發資源的基礎上,把社會上的一些可利用資源整合進來,吸收社會上的一切可利用資源,豐富科技館的內涵,拓寬科技館的領域。同時還可以將貴州當地民間創造出來的物品進行展覽,讓廣大民眾了解到創新的重大意義,激勵民眾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創造能力。
2.3 轉變科技館的管理理念
科技館項目管理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用統籌兼顧地目光來規劃展覽項目,跟蹤和監控好參觀者和工作人員,組織管理人員進行科學地管理,在適當的節日展開適當的展覽主題,例如:中秋節策劃天文臺觀星活動、冬至日或夏至日時進行宇宙探索活動。對科技館的管理不僅僅是維護秩序,組織好參觀人員的參觀活動,更是要策劃好每一期活動主題,管理好科技館內的資源。隨著免費開放的深入,進入館內參觀人數多了起來,館內設備遭到破壞的幾率比較大,而且由于館內人手不夠,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不能很好地約束參觀人員的行為,因此,館內要加強管理手段,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參觀條例,對于違規行為,要給予嚴厲警告,更嚴重地還要給予適當處罰。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管理好科技館。
2.4 進一步發展科技館免費開放活動
科技館是非盈利的組織,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民眾的科普知識,激勵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科學探索熱情,主動地接近科學、走向科學,為我國的科技領域建立一支強而有力的科技后備軍。貴州科技館應當在未來的發展中,逐步向廣大市民進行開放,讓科普的輻射面更加廣闊,為提升貴州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發揮它自身的優勢。通過科技館的免費開放,讓更多的民眾感受到國家、政府在科普教育設施上所做的貢獻,加強民眾對祖國、對政府的感激之情,拉近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加強整個國家、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
2.5 進一步發揮科技館的科普教育功能
科技館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個地方的重要教育場所。貴州科技館為貴州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它進一步實現了貴州學生的素質教育,增加了學生的科普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科學技術、宇宙奧秘的追求。但是它仍然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最大限度地發揮它自身的資源優勢。貴州科技館大多只是面向貴陽市區的學校開放,對貴陽部分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引導作用,但是貴州其它地方的青少年并不能享受到科技館所帶來的教育,因此,貴州科技館應當充分利用假期、節假日向貴陽周邊地區,甚至向偏遠山區的青少年舉辦特別展覽活動,同事政府也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給予資金上的幫助,來幫助更多的貴州青少年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2.6 科技帶動當地經濟和政治發展
貴州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館的力量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隨著免費開放程度的深入,參觀人員肯定會增加起來,而人流動量的加大又進一步推動貴陽經濟的發展。作為科技館,雖然是以社會公益性為主要目的,但是也要適當地發揮其經濟效益。只有增加了貴州的經濟發展速度,才能更好地創辦科技館。同時,隨著科技館的繁榮,把貴州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升,在政治上也得到國家更多地關注,一直以來貴州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他們的政治觀念比較薄弱,科技館的開發可以提高當地民眾的政治意識,增加他們的政治敏銳度。
總之,科技館的建立和開放為當地民眾增加了科普知識,提升了他們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同時也讓廣大青少年樹立起科學發展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科技館的項目開發應當著眼于未來,立足于當地的經濟、教育、文化特色、科學技術創新。只有將長遠的目標同眼前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才能讓科技館得到長存。
參考文獻
[1]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J].中國旅游報,2000.
篇3
關鍵詞:家居環境設計;自動化;智能化;家庭設備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居環境的設計漸漸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人們的身體健康、居住的心情、環境的優雅都與家居的整體環境設計有著重要的聯系。“智能型”這個詞越來越普遍的出現在人們生活里,家電的智能化、電腦手機的智能化、交通工具的智能化,已經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因此,家居環境設計的智能化也在慢慢朝著成熟的趨勢邁進。
一 家居環境設計的幾種發展的可能性
(1)墻體隔斷的智能型變化
居住空間中,墻體的隔斷是起到組織、分割、劃分、限定空間的基本作用。不少人在新的毛坯房裝修時總會遇到墻體如何隔斷劃分空間的困擾,基本上,墻體都是“死”的,一堵磚墻高高砌起后,隔絕了兩個空間,幾年、幾十年之內,若沒有大的家居裝修改造是不太可能重新推倒重砌的。因此也就出現墻體隔斷完全把人們的居住空間畫圈圈一般地限定住了。如何改變空間的可調節性?業主要求此空間大,彼空間小時,看似紋絲不動的墻體是否能滿足業主的要求?
這就是對空間的可調整性提高了要求,智能化的家居環境設計在不斷的進步中也研究出了這樣的可能性。隔絕兩個空間的墻體可以發生移動,例如,當人坐在客廳看電視時,對客廳的功能、尺度空間的需求就比其他空間來的大。此時可以通過電力控制把隔絕客廳與其他空間的墻面后移,就能使得正在使用的客廳變得更加寬敞明亮。最大限度的擴大了正在使用空間的利用面積和功能利用率。但是這樣的墻體智能型移動調整空間大小只能對于一人,至多兩人的居住空間發生作用。居住的人越多,對其他空間的使用也就越多,因此移動一面墻體是無法滿足多人的空間需求的。
(2)室內色彩的智能化改變
現代家居環境的室內環境色的設計,是墻面漆、壁紙或者壁布上的顏色來決定。人們住在顏色一成不變的房間里,久而久之便會失去了對生存環境的喜愛。智能化地改變室內色彩也許能成為解決居住者們對于顏色無法改變的“心病”。根據居住者心情好壞、天氣好壞、溫度高低、甚至是使用者年齡或性別進行自動的調控與改變,是室內色彩達到智能化家居設計的一些手段和辦法。當居住者的心情舒暢開心,室內墻壁的顏色就會改成紅色黃色類的暖色調;居住者心情壓抑難過,居住空間的顏色就會改成灰色調子。打雷下雨的陰雨天氣,溫度較低時,人們一般都愿意蜷縮在家喝些熱飲,多多享受家居生活,此時的室內色彩可以變換成溫馨溫暖的顏色,拉近人們心理距離的暖色調;當天氣晴好,陽光明媚時,氣溫升高,室內色彩可以自動轉變為藍色綠色,容易讓人聯想到藍天白云青草地,人們在室內就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時多看冷色調也能讓人們感覺屋內的清涼。女性、男性、中年、青年、老人、兒童,這幾大類人群對于色彩的認識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根據居住者的信息,室內色彩就能自動變化成業主所要求的顏色,這也能實現智能型室內色彩的突破性設計。
(3)居住環境自動溫控
世界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不同的經緯度區域,人身體驗到的自然環境也就不會全然一樣。氣溫對于人們的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天冷天熱人們都有對應的解決辦法。對于智能型居住環境設計,自動調節室內溫度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設計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有許多人開始使用先進的自動控溫系統。這種自動化系統和人們所知道的空調或者中央空調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自動溫控系統不需要遙控器的人為控制溫度高低,它能夠根據人數、人體溫度以及人身周圍小氣候來自動決定最適合室內家居環境的溫度,并且根據環境的改變而使溫度不斷高低變化。
(4)燈光的智能化調節
燈光的明亮、昏暗調節已經不是高端技術了,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許久的時間了。燈光的設計可以根據人們利用聲控、溫控等技術手段來調節,這都是未來很有可能的發展方向。甚至燈光能夠感知空間使用者的日常活動,根據室內活動內容來進行智能化的自動調節。例如:使用者在看書,燈具感知到人的身體的動作和呼吸頻率,自動調節為較亮的光線,以保護使用者在看書時的視力;使用者在看電視時,燈具自動調節為較暗、溫馨的光線。
(5)垃圾的自動化處理
中國的垃圾分類處理并沒有做到很好的效果,根源有兩個,一是國家對人民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基本教育程度并不完善,即使讓一個成年人來做基本的垃圾分類投放也會出錯;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城市街道、小區內部、甚至是各家各戶的垃圾箱都沒有完全做好垃圾分類的標志提醒。近幾年中國大力提倡綠色、低碳、環保的新概念生活,如果在室內的家居體系設計中能加入廢水、廢氣、廢品的回收和二次利用,那么將大大節約了個人生活成本,甚至是國家資源。例如:洗臉洗手水經過水管中設置的污水處理凈化器后,進入魚缸、進入植物盆景中。生活垃圾的自動化分類可以由智能型的分類垃圾箱完成這種可能性,垃圾箱具備攝像頭掃描功能,掃描主人手中的垃圾,自動分析垃圾的類型,當即給出是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型垃圾的報告分析或者說指令,指導人們分類投放垃圾。這樣就完成了每戶家庭的日常垃圾分類處理,日后每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污染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
(6)家庭設備的智能監控、操作
家庭設備的只能操控也已經出現,但并沒有普及到各家各戶,也是有存在一些局限性的原因:成本太高,導致一般家庭無法接受、無線網絡的鋪蓋率不夠和電源太過耗電等問題。美國的康寧(CORNING)公司,致力于發展特殊玻璃產業,在居家設備設計中有非常重大的突破,他們打造的“全觸屏玻璃世界”正在慢慢像我們的生活延伸。例如:LCD電視玻璃,具有叫醒功能,觸摸屏幕播放每日新聞資訊;家電單板玻璃,冰箱、廚房灶臺和切煮平臺、桌面,都變成了光滑平整,手感細膩,并且可以調節圖像大小的玻璃平面;手持式顯示玻璃,形似現在已經有的屏板電腦,或者是手機,但是造型更加簡潔透明,同樣支持無線網絡;自動化設計玻璃,它能夠自動或者接受手動調控車窗、落地玻璃門窗的顯示度、透明度,這樣就可以省去室內窗簾或者車窗簾的麻煩,防止陽光輻射更是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智能型的操控系統已經不再是不可能達到的設想了。再比如說,車輛歸來入車庫前,遠程的感應就能自動開啟車庫大門,車輛停閉,車庫門自動關上;互聯網智能遙控技術,即便業主不在家中,也可以通過無線互聯網技術或者衛星信號,與室內家庭智能系統取得聯系,對住宅里的一切電器進行有效的操控。
二 智能化家居設計要注意避免的環節
智能化的家居設計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智能化自動化的家居設計離不開網絡和電,要格外注意兒童和老年人的使用。如果家長不慎看護,兒童的在家中玩樂無意觸碰到一些硬體和電就難免發生意外,因此對于硬體和電的保護性設計以及對兒童的視覺導向性和警告標示尤為關鍵,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有趣的圖案兼具也許是只能家居標示設計的其中一部分;另外,一些學者做過一些列關于老年人對于智能型設備的使用的調查和研究,都表明了老年人對于家居設備的智能程度接受度比較淺薄,機能操作比較遲緩,使用起來會讓老人覺得比較棘手,甚至“不順手”這樣的交互過程的出現,都會導致老人對于設備的使用率漸漸降低。這些都和老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甚至視力都有一部分關聯。因此,如何在未來的智能型、自動化家居設備的設計中更優化、更方便、更簡潔,有利于老人的正常使用,也是設計者們在未來研究發明具有艱巨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篇4
一、今天的食品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因飲食不當等種種原因造成的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已逐漸減少。
1.發酵食品。是人類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類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釀、泡菜、醬油、食醋、豆豉、腐乳、黃酒、啤酒、葡萄酒,甚至還包括臭豆腐,這些都是頗具魅力而長期為人們喜愛的食品。發酵食品經發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體利用的物質(如乳糖、棉子糖等)轉變成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經發酵轉變成安全無毒的物質,改善了風味和結構;對于酸奶發酵生成乙醛、雙乙酰、3-羥基丁酮等,使其產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軟結構,而且發酵食品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增加保質期。發酵能提供種類繁多的組分、風味和結構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業化大規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調即可食用的食品。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旅游業的興起,省時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場的“寵兒”,并逐漸成為市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現在最普遍最常見的方便面、各種飲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頭、肉類罐頭、速凍水餃、速凍面條等,種類繁多、風味各異,趨于大眾化,是利于人們生活性很強的食品,它將成為食品中消費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學反應和酶反應,阻止微生物生長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費者喜歡并青睞的食品。人們把新買來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幾天后還可以保持其新鮮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過包裝改變氣體并與低溫相結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術在我國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發展。
4.水產食品。現在食品開發方向已由陸地發展到海洋、江河中。海洋中蘊藏著大量的魚類、海帶、浮游生物、海藻等海生動、植物,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寶庫,這些食品資源將被大量利用,為人類生存和生活服務。
5.輻照食品。是利用電離輻射(主要指60lor射線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或X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效應,對物質或食品進行加工處理的新型保藏技術。食品輻照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延長食品貨架期的食品加工方法,和其它食品加工方法相比,輻照處理具有操作方便、無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以及經濟適用等優點。該食品主要應用領域是香辛料和脫水蔬菜輻照殺菌,谷物豆類輻照殺蟲,作為一種處理方法,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
6.低熱卡值食品。主要是由高甜度甜味劑、低熱脂等代替原來食品中所用的糖、油脂所生產的食品,這類食品熱含量少,ph 穩定,從而抑制了肥胖癥、糖尿病、高血脂癥等一些疾病的產生。
7.熱處理食品。進入新世紀,遠紅外、微波熱處理的開發被廣泛用于食品的調和、融凍、干燥、加熱、焙烤、殺菌等方面,表現出了良好的效果。
8.人造食品。通過非農業途徑生產的單細胞蛋白質,,俗稱“人造肉”,是一種微生物食品。目前美國生產的人造雞蛋、人造魚子、人造火腿、人造蝦已暢銷美國各個地方成為家常菜肴。日本生產的“人造海蟄皮”香脆可口,已暢銷國內外。人造食品的前景廣闊它將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9.綠色食品。是全球人類呼吁并重視的食品。指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食品。它將是人類食品中最重要的食品。
10.生態食品。指在沒有污染的自然生態條件下生產的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如野蘑菇、野木耳、野山參、野水果、山野菜等,它們只依靠大自然所給予的條件生長起來。
11.有機食品。指由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或少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生產的原料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是人類注重生態環境的產物,其價格比一般食品高50%-200%,其中水果和蔬菜類有機食品占有機食品市場的62%。
二、未來的食品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的食品將會發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變化。并且還會有許多食品不斷的走上人們的餐桌。
1.昆蟲食品。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昆蟲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同時科學家已證明2000多種昆蟲含蛋白質高達60%,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且纖維少易為人體所吸收,昆蟲食品將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從現在的螞蟻食品、蠶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來看,它已成為一座微型的營養寶庫,具有抗風濕、抗癌、護肝、平喘、解痙、補腎、健脾、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多種藥理功效,在西方國家昆蟲食品已成為貴賓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會涌現出一些品種各異的昆蟲食品。
篇5
關鍵詞 英語碩士畢業生 身份構建與發展 社會構建理論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教師發展(teacher development)和教師培訓(teacher training)不同,它關注的重點不是對新手教師進行基本教學技巧和能力的培訓,而是教師“不間斷的職業發展”(Richards, Schmidt, Kendrick & Kim, 2005:697),也就是說,教師發展研究者的興趣在于教師在入職和在職期間的變化過程。許多學者研究過第二語言教師教育領域的教師認知、課堂實踐和教師效能等問題(Richards,2008; Swanson, 2012),不過對英語作為外語的新手教師的身份發展的相關研究還太少(Kanno & Stuart,2011),對于即將畢業的英語碩士生未來身份構建和發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本研究中,筆者依循Williams和Burden提出的教學過程的社會建構理論模型,探究在碩士畢業生代課經歷中影響其英語教師身份構建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由于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相互影響,筆者試圖探尋它們在促進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構建和發展過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1文獻綜述
社會建構主義模型是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Burden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旨在結合二語習得的兩大研究方向,即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互動理論,對二語習得教學及學習過程進行新的解讀。教學及學習過程進行新的解讀。他們從二語習得實踐角度出發,視二語習得過程為四大因素即教師、學生、任務、環境間互相作用影響的動態過程。作為社會互動理論的代表人物,Vygotsky (1978:90)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指出,當一個學習者與周圍的人和同伴發生交流互動時,他就能通過幾個內在的發展過程學到東西。與此類似,通過對本研究采訪對象的訪談,了解了她的代課經歷,從中可以看出其英語教師身份的構建與發展不是孤立的,如果不與學生和周圍的環境互動,她是無法順利進行教學的。
Williams和Burden (1997:56)認為,信念是比知識更能決定教師組織和看待教學中的問題和任務的方式,一位新手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如何表現,一般可以通過其信念推測出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相互的,新手英語教師很可能根據學生的反應改變課堂設計。Borg(2003)用“教師認知”這一術語來指代教師知道什么、想什么的不可觀察的過程,他認為早年生活建立的信念很難改變。可以說,教師學習外語過程中形成的信念對他們的教學有很大影響。
Williams和Burden (1997:188)將“任務”(task)一詞定義為“任何讓學習者參與到進一步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的活動”。從廣義來說,任務就是英語教師計劃和實際進行的課堂活動。課堂實踐可能對新手英語教師的身份形成影響小一些,因為它受到教師信念和環境的限制。所以,筆者將同時研究多種因素對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塑造的影響,為了達到此目的,筆者提出下面兩個研究問題:
(1) 教師信念、學生、課堂實踐和環境等因素如何影響英語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的構建和發展?
(2) 每個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英語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的構建和發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張敏是即將畢業的英語學科教學專業的研二學生,她明年六月份畢業,經過面試本學期在濟寧學院給專科學生代課。她是一個開朗樂觀的女孩,沒有經過專門的教師培訓,但是本科屬于英語師范專業,對于教課還是經過比較系統的學習的。在去濟寧學院代課之前,她沒有過類似的在正式學校的代課經歷,只是在一些輔導機構有過一些兼職經歷。接受采訪時,張敏剛好完成了第一學期的教學。
2.2數據收集與整理
我們進行了面對面的半結構式訪談,筆者按照可能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因素準備了大約十余個相關問題,但在訪談中針對張敏的回答并沒有完全按照事先準備的問題提問,作出了一定的增減。訪談持續了近半小時,主要包含以下主題 :張敏的的學習經歷、代課經歷以及她的身份認同變化、教師信念帶來的影響、學生帶來的影響、任務帶來的影響和環境帶來的影響。經調查對象的同意,訪談的全過程都作了錄音,并根據需要將其中十分鐘錄音轉錄成文字,后加以校對。
2.3數據分析
筆者仔細地聽了幾遍錄音,并且邊聽邊做分析、記錄,并對錄音中的多問所答根據論文需要進行篩選,選擇恰當的問答,對不連續的十分鐘錄音進行轉寫。
3研究發現
通過訪談,了解到她和學生們相處關系很好,在問及原因及之后的相關追問,發現由于多年的學習經歷及曾經的老師對她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她形成這樣的教師信念,作為教師可以有威信但是不一定要威嚴,對學生要有原則、要有愛,就是這樣的教師信念,潛在的影響她在代課過程中以及未來的教師工作中要構建一個亦師亦友、可親可敬的教師身份,努力讓學生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讓自己在活躍懂得環境中發展成長。
張敏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的認識相對來說還是很保守的。筆者列出了7 種可能的學生角色 : 反抗者、接納者、原材料、客戶、同伴、個體的探索者、民主的探索者(Meighan & Meighan,1990. 引自Williams & Burden,1997: 57),她更傾向于認為學生是“反抗者”和“接納者”,相對的教師則是“指導者”和“傳播者”,通過他的言辭話語,可以發現她在代課前后對于學生和教師角色的認識是有細微變化的,但是她總的來說對學生還是持有積極看法的,覺得只要教師給予其適當寬松的氛圍,足夠的關注,正確的引導,整個教學過程還是讓人滿意的。
4討論
塑造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的第一要素是教師信念,即他(她)可能會成為什么樣的老師。Taylor(1989:30)提到:“我們的身份讓我們能夠定義什么對我們重要以及不重要。”一位教師可能會根據自身經歷和信念定義自己的身份。張敏認為對于學生的親和態度和足夠關注很重要,要成為有威信又不威嚴的教師。
第二因素是學生,學生的態度與配合度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授課心情,影響著作為教師成就感的形成,最終會影響其教師身份的構建與發展。
5結語
本研究從代課經歷來研究塑造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的因素,通過對張敏的訪談和結果的分析,筆者發現,教師信念、學生、課堂實踐和環境都會對于碩士畢業生未來英語教師身份的構建和發展有影響,以我們國家教育體制為代表的環境很重要,同樣,受環境限制的教師信念也很重要。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更是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Borg,S.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and do[J]. Language teaching,2003(2):81-109.
[2] Kanno,Y.,& Stuart,C. 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ies-in-Practic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1(2):236-252.
[3] Meighan,R.,& Meighan,J. Alternative Roles for Learne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on learner as Democratic Explorer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 The School Field,1990(1): 61-77.
[4] Richards,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J]. RELC journal ,2008(2): 158-177.
[5] Swanson,P.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fessional Attrition[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La Revue canadienne des langues vivantes ,2012(1): 78-101.
篇6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強創佳”奔小康和“四化”發展目標,分析研究我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及各重點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趨勢、戰略重點及對科技的需求,提出總體及各領域今后5—15年科技發展的思路、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為制定“十一五”規劃和“規劃綱要”奠定良好基礎。
二、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戰略研究的目標
通過戰略研究,力爭實現“三個突破”。
一是在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來5-15年我市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指導方針和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
二是在重大科技發展任務上有所突破。根據*市長遠發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等,力爭能凝練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發展任務和項目。
三是在科技環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據科技發展需要,提出科技發展的保障機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確保規劃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戰略研究的主要內容
戰略研究的內容包含12個專題。
1、*市中長期科技發展總體戰略研究。
研究國內外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客觀評價我市科技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結合實際,研究如何通過科技體制創新提高我市持續創新與自主創新能力。根據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和“四化”發展理念對科技的總體需求,確定未來5-15年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總體框架、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基本任務、重點布局和戰略途徑。
2、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在客觀分析世界農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研究分析我市農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村第三產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技術瓶頸和對科技的需求,明確我市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重點、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提出加速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和思路。
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確定我市基礎應用研究的重點與方向,提出加強成果轉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對策;研究分析世界性產業與技術轉移的趨勢和我市現有條件與優勢,提出應對策略、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重大專項;提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發展的戰略目標與重點,確定優先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系統成套技術和重大科技專項。
4、科技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資源的現狀及主要問題,研究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科技人才的類型及數量,比較我市與國外和國內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強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的戰略思路、目標任務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科技問題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傳統產業發展現狀,明確我市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戰略重點、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確定技術引進、二次開發的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應對世界產業轉移趨勢,明確加速我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重大項目,確定發展戰略、目標,提出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對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幾年內有望成為10個年產值過百億的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科技的需求,提出促進企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
6、軍民融合科技發展問題研究。
分析我市軍民融合科技發展現狀,研究我市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體系和推進機制,明確軍工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密切融合的切入點,確定軍工技術民品化和民用技術軍品化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提出加快軍民融合的發展思路、重點任務及對策建議。
7、旅游、商貿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貿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旅游、商貿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樹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貿業發展的重大專項,研究加速旅游、商貿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問題研究。
為打造“國際化、市場化、生態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綜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衛生、重大突發事件應對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現狀與趨勢基礎上,提出相關重大科技問題,篩選出重大關鍵技術和重大工程項目,并提出對策與思路。
9、現代服務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電子化、網絡化的商務、教育、文化娛樂、金融、社區服務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和技術創新現狀與趨勢,提煉出影響現代服務業的重大科技問題,篩選出重大關鍵技術和重大工程項目,并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對策與思路。
10、基于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
分析我市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現狀及主要問題,根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研究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對科技的總體需求,明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及重大科技任務,并提出對策建議。針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學處置中需要科技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及對策建議。
11、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問題研究。
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資源現狀,根據我市經濟與科技發展的總體布局,明確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發展目標、重大任務,提出為科技企業提供研發服務平臺以及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的措施。
12、科學普及與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問題研究。
根據我市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分析科普工作現狀,研究提出未來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標、重點任務和對策建議。研究創新文化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創新文化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的對策。
三、組織設置與工作方式
戰略研究工作由規劃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多部門共同協作,并充分發揮科技、經濟、社會、管理等各方面專家的作用,尤其注重發揮一線優秀專家的作用,確保戰略研究全過程的開放。要動員我市有戰略思維能力和戰略眼光的優秀專家參與,調動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體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戰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組織設置
*市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規劃研究總體戰略組共同負責戰略研究的組織實施。
總體戰略組主要負責規劃研究的頂層設計,包括制定規劃總體架構,確定戰略研究專題設置及研究內容,對各戰略研究專題組進行指導等,同時負責總體戰略研究報告的起草工作。
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聯絡組、文件組。聯絡組主要負責具體協調工作,包括規劃戰略研究各專題組的協調,辦公室與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總體戰略組及專家顧問組之間的溝通協調,負責戰略課題研討會、論證會的召開及資料準備和整理等。文件組主要負責有關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檔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戰略規劃研究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承擔單位和專題組長,市級相關部門參與協作,其負責同志作為專題組副組長。專題組長根據規劃領導小組的工作部署全面負責本專題的研究工作。在組長和規劃辦公室簽訂戰略研究計劃任務書后,專題研究的具體部署,研究人員的組織、資料收集和調研、研究報告的撰寫等由專題組負責組織完成。
四、對戰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規劃的戰略研究是規劃制定的核心和基礎,直接服務于“十一五”規劃和“規劃綱要”的編制。
(一)戰略研究的方法
----在對我市科技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充分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趨勢,把握科技發展的前沿,做好技術預測,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對我市科技發展經驗進行總結,注意廣泛調研,聽取意見,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分析入手,找準科技發展的切入點與突破口,逐漸深入,不斷總結和凝練,提出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關鍵技術、重大項目與課題等。
----對典型的案例進行解剖分析,并與其他省市有關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客觀評價我市科技發展的地位與差距。
----加強研究的開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視角考慮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等問題。利用多種多樣的渠道,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過程中,發揚民主、鼓勵爭鳴,使各種觀點相互交鋒,允許不同的觀點存在。注意加強專題之間的交流,對于領域比較寬的專題,尤其是要注意系統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專題研究的頂層設計和綜合,使專題研究工作做到宏觀有序,并根據專題研究的整體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專題研究方案和專題任務分解方案,精心組織,深入研究。同時,在專題設計與研究過程中,允許專題之間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強專題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協調溝通,以減少專題間不必要的重復,保持整個專題研究的完整性。
----專題研究應特別強調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創新性的思維,力爭為制定出一個有新意的規劃奠定堅定基礎。
(二)專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根據規劃制定的總體要求,專題研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發展趨勢分析:系統分析國內外的經濟、政治、社會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2、現狀分析:在系統研究我市實情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領域我市發展的現狀、優勢及問題,并與國內省市相對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階段特點,以及未來發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統計數據要求詳實,統計分析方法科學合理。
3、發展思路研究:根據形勢和現狀,研究本領域未來發展的總體思路,包括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發展途徑等,提出未來15年本領域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及未來5年的階段目標。4個戰略研究專題要重點提出未來15年發展目標,同時提出未來5年階段目標;8個問題研究專題以提出未來5年目標為主,同時展望未來15年發展目標。
4、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研究:根據目標和需求,研究本領域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總體布局與部署,提出優先發展關鍵技術和重點、以及重大項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為實施上述目標和任務而采取的對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條件、環境等建議。
(三)專題研究報告形式
各專題研究任務完成后,須提交專題研究報告,主要包括:
1、專題主要研究成果與總報告摘要;
2、專題研究總報告;
篇7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技術;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H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06-0010-01
一、前言
21世紀的今天,科技迅猛發展,在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里,我國的制造業里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提高,逐漸拉近與世界機械設計及制造技術的水平,當然,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水平還有很多不足,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我們應該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隨著計算機在全世界的普及,機械設計的設計手段變得更加多樣化,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機械設計的理論、思想、手段、方法等得到不斷的充實,同時對機械設計的創新、發展及變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機械設計是制造業中機械工程的主要組成,機械設計水準對產品質量、產品性能、研制時間及經濟利益等有直接的影響。制造技術的出現是制造業的發展要求,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前提保障。由于社會的需求發展變得多樣化并且個性化,生產發展的方向也發生根本的轉變,引入了計算機等高科技的生產和管理,傳統制造技術不斷革新。
二、解析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的現狀
(一)機械設計的現狀。傳統的制造業機械設計,大多都是手工設計,工作人員僅借簡單的工具就能制作圖稿,設計思維相對收斂及封閉,借鑒同類經驗進行形式設計,預算上無法做動態分析,加大安全系數法減少數據上計算的誤差。不僅設計花費的時間長,而且工作人員的設計思維不同,無法完全協調的合作,在對信息的溝通方面也不是很好。現在,傳統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產品功能的要求以及市場的需求。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與發展,制造業的機械設計也逐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利用計算機網絡上龐大的共享資源系統,借鑒經驗,揚長避短,在設計上優化計算結果,機械設計向著自動化以及高效率的方向發展,不僅縮短了設計的時間,而且設計上更加精確[2]。
(二)制造技術的現狀。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基本前提,制造業的先進程度和制造技術的發達水平是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弱的具體表現形式。制造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加強國防、促進社會繁榮發展、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生活質量[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機械制造技術上是取得相當高的成績,但還是比世界發達國家落后,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對新產品的研制開發上,我們欠缺專業的設計知識、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管理上,計算機先進的管理模式得不到廣泛的應用,組織不夠完善,體制管理上不夠健全,我們大部分企業都還處在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階段。技術上,對激光、微細、精密、高精密等技術方面的加工還不被廣泛應用,很多技術還在學習、開發以及掌握的階段。在自動化上,計算機的集成制造、數控機床制造、柔性制造等系統還沒有實現智能化、柔性化以及集成化,我國還只是處在剛性和單機自動化的階段[4]。
三、展望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的未來
(一)機械設計的未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產品需求的不斷多元化中,企業要想生存與發展,就應該對機械設計的理念不停的改進,采用先進的技術,對產品質量要嚴格把關,盡量減少成本支出,把生產效率提高。設計制造的成品要盡量符合并且滿足客戶對產品的需求,這是現代機械設計的發展要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遠程機械設計是未來機械設計發展的重點方向,目前,我國在遠程機械設計方面正處在初步的發展階段,它的研究領域非常的多樣化,很多計算機和機械工程方面的知識領域都有涉及到。機械設計是對建模和設計理論過程中的設計研究的內容,在計算機的運用中,是對現有資源的設計的組織以及,方便更多的機械設計工作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的查詢和應用。達到了減低人工成本、縮短設計時間和提高有效的工作效率等目的。
(二)制造技術的未來。1.互聯網方面。現今社會的科技發展迅猛,互聯網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互聯網以媒介的方式成為機械的制造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必要因素,采購材料、開發市場以及制造產品零件等都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異地購物、付款、送貨。互聯網的通訊,可以更加豐富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更加直接的信息技術間的交流,提高了機械制造技術的服務,順應市場發展的要求。2.制造技術精密化。未來機械制造技術的市場要求越來越高,精密的技術也將成為制造技術發展的必然規律,包括有精密的加工塑性、精密的切割技術、精密的焊接技術、精密的鑄造技術等,制造技術的精密度有多高,將是決定能否進入微型機器人的時代和微型電子技術的時代有著關鍵的意義[5]。3.自動化方面。機械自動化將是機械制造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具有必然性,科技的日新月異極大的推動了自動化的發展與普及,在機械制造技術上,自動化發展的系統表現有集成技術、系統技術、人機一體化系統等,機械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自動化的完善下奠定了很好的前提基礎。4.環保方面。在到處都呼喊環保口號的今天,機械制造技術也向著綠色向著環保方向發展,在制造生產的過程中,對材料的選擇、包裝、成分等都更多的選擇更環保的方面,制造生產出綠色環保盡量減少降低污染的產品,這樣,制造業對環境的污染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減少,并且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利用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結束語
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一個國家科技的發展程度,是國際間科技競爭的主要手段。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水平還相距較遠,所以,對我國的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是刻不容緩的,深入研究先進的設計技術、大力推廣先進的制造技術、努力向著自動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并且要堅持綠色的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努力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腳步,加快我國科技的自主創新,提升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間的科技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和更多的社會財富。
參考文獻:
[1]劉小琴,續海峰.機械設計中的材料設計方法研究[J].機械管理開發,2009(03):521-522
[2]王曉晶.柔性制造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內江科技.2010(08):106-107
[3]劉斌,劉安心.先進制造技術與先進制造模式[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9(01):111-112
篇8
關鍵詞:科技;哲學;未來;人類生存
幾千年來,尤其是近幾百年來,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都一直在追求一種確定性知識,企圖用真理代替謬誤,用知識代替意見。這往往產生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導致哲學和科學研究重點的轉移,而這必然帶來人們關注的問題轉移;另一方面必將導致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研究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其結果是,促使人類認識的深化,從而帶來科技的進步。
在文藝復興以及思想啟蒙之后,現代科學的理性思維已經建立起來。現代科學的蓬勃發展表明:早期的一些哲學家、科學家們在獲得確定性的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受到重重挑戰。鑒于科技的日新月異、文化的多元發展,本文試圖分析人類未來的動態發展,探究科學、社會與人類未來的交互作用。
一、人類社會生存的現狀與危機
關于“人類滅絕”、“世界末日”的談論一直是熱門話題,從2012年廣為流傳的瑪雅人世界末日的預言,到層出不窮的災難題材影片,這一話題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內容,也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無比的焦慮與恐慌。近來,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一個由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對高科技的依賴可能給自身帶來滅頂之災,而這種情況最快于下個世紀出現。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尼克·博斯特羅姆在接受網絡采訪時表示:“人類的科技能力與人類運用這些能力的智慧正在展開一場重大比賽,我擔心前者可能會遙遙領先于后者。”博斯特羅姆稱,實際經驗和科學研究表明,在未來的一個世紀中,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爆發、核爆炸等災害并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科技創新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他解釋說,人類對于最新科技的了解并不完善,而正是那些人類沒有掌握的“未知因素”最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二、對危機追根溯源
現代科技中的合成生物學、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很有可能有一天會變成人類的敵人,并給人們帶來滅頂之災。大多數學者認為,依賴高科技極有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理由如下:
一方面,人類運用科技的智慧總是無法跟上飛速發展的科技能力,人類在發現并建立了牛頓經典力學體系之后有過一段時期的合理利用,但進入量子力學等領域之后,人類卻無法對其進行合理的運用。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合成生物學、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實際應用,只是這些學科真正能力的冰山一角。以合成生物學為例,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最初由Hobom B.于1980年提出來表述基因重組技術的,隨著分子系統生物學的發展,2000年E. Kool在美國化學年會上重新提出來,2003年國際上定義為基于系統生物學的遺傳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統研究,從基因片段、人工堿基DNA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分子、基因調控網絡與信號傳導路徑到細胞的人工設計與合成,類似于現代集成型建筑工程,將工程學原理與方法應用于遺傳工程與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領域,合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與化學生物學一同構成系統生物技術的方法基礎。然而,許多人只看到了這種做法的種種益處,卻沒有發現其背后的隱患,或者說即便看到了背后的隱患,如倫理學上的爭議等,卻依然以科學的名義繼續向前。
另一方面,人類的科技水平是不斷發展的,然而科技水平的發展并不會顧及運用者的能力與智慧。當科技的發展超出人類智慧的駕馭范圍和使用能力范圍之外,科技仍將繼續發展。人類最終無法控制科技以及無法應對科技帶來的問題,高科技將極有可能使人類滅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科技的智慧超越了人類的智慧,當合成生物學與人工智能結合之后,依據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沒有道德倫理限制的執行力,人類是很難與人工智能抗衡的,特別是在人類過度依賴于高科技產品,進入數字化生活之后,這一隱患逐步加大,我們很難想象有一天全世界的網絡同時崩潰,電子產品全部失靈到底會帶來怎樣的災難,在長期依賴電子產品而喪失一些基本生活能力的今天,這一問題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假設與反駁
雖然這一觀點很難被反對,但是總有那么一些反對的理由存在。比如,有些學者認為,人類總是能駕馭科技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這些問題并有效地進行避免措施的,人工智能是無法超越人腦的機能的等等。對于這些觀點,另一些學者反駁的理由是:負責科技的發展的人是不會顧及使用者是否可以駕馭的。作為發展科技的人,除了有基本的道德倫理觀可以限制其不將技術用于制造災難以外,我們很難限制其行為。上海的大學宿舍毒殺舍友的案例就是說明這一問題很好的例證。甚至有學者更加懷疑有些科學工作者可以預見到科技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隱患,以及極度懷疑在發現這些隱患后是否能終止某項科學技術的研究。因為對于他們而言,技術的發展意味著他們人生的成就。試想,如果人類沒有原子彈的話,生活會不會更加美好?原子彈對我們而言是必要的嗎?
比起讓人望而生畏的高科技,或許大自然的山水草木會更讓人覺得心曠神怡,鳥語花香、清泉流水更讓人覺得親近。因為它們才是人類的伙伴,是人類永恒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生物學的新軍——合成生物學-生物學通報,2011年第4期(46).
[2] 徐飛等.科技文明的代價-科技發展的負面效應與對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 謝長生.人類文明的基石:材料科學技術.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 楊慶旺.科技上下五千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社,1994.
[5] 肖飛.科技時代:人類文明發展思考.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
[7] 庫浩.人與地球共存亡.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8.
篇9
記者:當前,我國經濟步入增長速度的換擋期,不僅從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逐漸轉向中高速增長,而且經濟發展的動力也發生相應的轉換,進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科技服務業是為科技創新活動全鏈條以及創新成果產業化過程提供專業化服務的行業,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有助于創新型國家建設。請趙院長談談,當前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趙燕霞:好的。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起步較晚,主要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扶持下產生了一大批的科研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交易所等科技服務機構,科技服務業也由此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到2012年底,我國科技服務業法人單位數32.49萬家①,從業人員423.5萬人;2011年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6965.8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39%,初步形成了涵蓋研發服務、設計服務、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市場推廣等專業領域的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鏈。
但是,總體來看,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美國、德國等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規模、質量和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科技服務業對國家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還遠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記者: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
趙燕霞: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存在著四方面突出問題。
第一,科技服務業創新產出效率較低,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科技服務業中的研發服務業、設計服務業是直接進行研發創新活動的行業業態,但是總體上看,我國的科技服務業創新能力還相對較弱,創新產出水平較低。2012年,我國科技服務業領域的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占我國的10.6%,R&D經費投入占全國的13%,但是專利授權數僅為全國的1.3%,發明專利授權數比重相對較高,也僅為5%,科技服務業領域的投入產出水平還很低。
第二,科技服務業市場化水平較低,發展活力有待提升。我國科技服務機構中國有企事業單位占相當大的比重,非公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研發服務業主體以國有事業單位為主,其研發經費投入主要以政府經費為主,而且由于缺乏對科技人員有效的激勵機制,發展活力不足。受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缺乏等因素影響,技術推廣、科技咨詢等領域的專業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真正適應市場需求,能夠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專業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還很缺乏。
第三,科技中介機構發育尚不成熟,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有限。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技術轉移和擴散的橋梁,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不可缺乏的紐帶。目前我國科技中介機構整體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科技中介機構發育尚不成熟,服務能力較弱,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一是科技中介機構普遍缺乏專業知識豐富、服務技能及創造性強的高素質人才,市場觀念、服務能力不強。二是大部分科技中介機構是從政府職能部門或科研院所分離出來的,對政府依賴性較強,服務內容單一,很難真正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
第四,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尚不完善,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科技服務業以提供研發服務、創意服務為主,其產品或服務內容主要以技術標準、專利等知識產權形式存在,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更為迫切。目前,全國關于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尚不健全,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對技術交易、技術推廣服務、科技融資等環節也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此外,科技服務業領域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專業領域缺乏明確的管理部門,行業規范尚需完善。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呢?對此您有哪些好的對策建議。
趙燕霞: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激發科技服務業發展活力。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仍存在著諸多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如科技服務機構轉企改制不到,依然存在政企、政事不分、定位不清的現象;科技成果評價導向中普遍存在著重成果產出、輕成果轉化的現象;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等等。因此,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要以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為動力,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激發科技服務業發展活力。
一是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釋放科研院所創新效能。要加強分類引導,對于基礎研究類院所,重點在于加強科技評價制度、科技經費投入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創新,提高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對于技術應用類院所,要繼續推進科研院所轉企改革,以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為目標,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科技成果處置權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增強科研院所的研發服務能力。
二是放開市場準入,著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科技服務業領域。由于部分科技服務業具有研發投入大、創新風險高的特點,有些科技服務業具有準公益性特點,因此我國的科技服務業長期以來處于半官方狀態,社會資本進入科技服務業領域相對不足。因此,未來要加強政策扶持,激發科技服務業領域的創新創業活力,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創辦科技服務機構,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民營科技服務機構。
第二,以完善科技服務鏈條為著眼點,提升重點領域科技服務能力。科技服務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滲透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小試)―中試―商品化―產業化”創新鏈條的各個環節。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創新鏈條中間環節非常薄弱,科研部門和產業部門分別形成了各自的“閉循環”,使得科技與經濟嚴重脫節,整體創新能力不高。未來,應抓住科技創新鏈條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研發服務、設計服務、技術轉移等科技服務業,增強專業化科技服務能力。
一是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研發服務業。面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部署各國的戰略性產業,旨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爭取技術主導權。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創新部署。大力發展研發服務業,就是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研發服務機構發展,助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二是加快發展設計服務業,提升“中國設計”競爭力。設計服務業處于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對于提升產品品質、提高附加價值和品牌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來要加快發展設計服務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工程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設計服務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設計品牌;著力推動設計服務領域的模式創新,加強傳統產業中的設計融入,帶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科技中介專業化水平。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業,是完善創新鏈條中間環節、打通科技與經濟通道的關鍵舉措。未來,一方面要繼續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行業協會、技術轉移機構、技術交易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傳統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著力提升其專業化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產業聯盟、創業服務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新型科技中介服務業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市場化水平。如創業服務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涌現出創新工場、車庫咖啡、36氪、天使匯等一批新型創業服務機構,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創業投資、創業輔導、技術開發平臺、創業社區等各種專業化服務。
第三,以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整合釋放科技服務資源效能。當前,我國科技服務機構普遍存在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因此,未來應著力推動科技服務模式創新,整合各類型科技服務資源,構建涵蓋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支持產學研共建開放式科技條件平臺。目前,我國的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布局在科研院所和大型行業龍頭企業,而且整體上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還滯后于創新發展的需要。因此,未來要繼續支持科研院所與大型企業集團以產業技術聯盟、開放實驗室等方式共建行業性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整合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共性技術平臺等創新資源,開展聯合創新,并為領域內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指導、檢驗檢測等各種專業化服務,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中試平臺。中試環節是我國創新體系中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也是制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未來要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科技成果中試基地,鼓勵科研院所、大型科技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機構等成果轉化載體,加大中試資金投入,提高成果中試服務水平。
三是鼓勵社會機構建設創新創業全業務鏈服務平臺。業務鏈整合成為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如清控科創致力于搭建覆蓋全國的“應用集成化、服務網絡化”的創新創業服務資源整合平臺,為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包括技術轉化、服務資源整合、政府政策咨詢、科技成果孵化與科技金融等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未來,應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科技服務集團整合其他科技服務機構,搭建全業務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集成化、高品質的科技服務。
第四,以標準化、規范化為目標,著力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政府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關鍵是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為科技服務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
一是構建科技服務業標準體系。推進科技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是提高科技服務業專業化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鼓勵行業協會建立行業規范、行業標準、行業統計和信息制度,實施科技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促進行業規范自律。鼓勵研發服務、設計服務等專業領域的龍頭機構牽頭共同開展行業標準建設,并加強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二是加強科技服務業誠信體系建設。我國科技服務市場尤其是科技中介服務市場存在著市場混亂、缺乏誠信的問題,對科技服務業發展造成嚴重的制約。因此,政府應著力加強科技服務業市場環境建設,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同時要積極支持行業協會開展科技服務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強信用評定,培育一批信用高、規模大、實力強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三是強化科技服務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服務業中的研發服務業、設計服務業本身就是直接產生科技成果的行業,對知識產權保護也有迫切的需求。未來,一方面要加強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環境,為科技服務機構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支持科技服務機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建設,整體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與運用能力。
記者:您的談話使我們認識到當前我國進入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核心就是要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我們不僅要面對我國科技服務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還要群策群力、積極應對,通過體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務鏈條、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等方式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
非常感謝趙院長接受我們的采訪。再見!
注釋:
篇10
關鍵詞:發展前沿 前沿技術 戰略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6-0295-01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同志對當前國際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的形勢曾做過這樣的估計:“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正在形成,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初見端倪。”
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一日千里,在這一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在爭先恐后地采取積極的和有效的措施發展他們的科學技術和經濟。據統計,美國每10年科技人員約增加一倍,西歐每15年翻一翻。預計未來100年中全世界科技人員將增加一倍還要多。可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是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作用也是越來越大。
一、當代世界科技發展前沿
由于高技術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競爭、高風險、高潛能等特征,因此,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海洋技術等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并列入21世紀重點研究開發。其中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被看作是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先導
信息技術是高科技的前導,它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
1.1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基礎。被稱作“神奇的芯片”的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微電子技術的核心產品。現在的集成電路已能夠把整套大百科全書的內容存儲到一塊芯片上。目前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是開發可支持更高集成度的新的半導體材料,實現光電集成和光集成、研制生物芯片和功耗低的綠色芯片。
1.2計算機技術
最近10多年來,混合計算機和多媒體計算機的發展十分迅速。進人21世紀,計算機技術正在醞釀一系列新的革命,各種新概念計算層出不窮。未來的討一算機不只是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而且還將有分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智能化的計算機出現。歸納起來,計算機技術主要朝高性能和應用的廣度與深度發展。
1.3通信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電信技術的發展趨勢將是實現數字化、寬帶化、綜合化、智能化。大容量、低損耗的光纖網將發揮它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許多國家的信息網正朝著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智能和個人化信息網發展。我國“863”通信主題“寬帶化、智能化、個人化的綜合業務數字網(BIP-ISDN)”反映了未來電信技術發展的總趨勢。
2.新能源――高新技術的支柱
發展重點是開發高效的節能技術和未來的新能源,特別是氫能、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技術和未來的熱核聚變能等,為解決未來能源問題開辟新的途徑。在發展新能源和采用能源利用新技術的基礎上,更有一條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而“節能”則被國際能源界稱為“第五能源”。
3.新材料技術――高新技術的基礎
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納米技術將取得革命性突破。納米技術是在納米尺度上研究物質(包括原子分子)的特征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特征的高新科技。納米技術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分子以及物質在納米尺度上表現出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使生產方式發生飛躍。
4.生物技術――高新技術的核心
生物技術是應用于有生命物質的技術。它涵蓋了包括傳統生物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在內的許多方面的內容。生物技術又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是21世紀高科技的核心。
二、新時期科技發展戰略
1.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基本戰略
當今科技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把科技投資作為戰略性投資,把超前部署和發展戰略技術及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措施。后發達國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利用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躍升,但如不能抓住機遇,也可能拉大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最終被邊緣化。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
2.1指導方針
2.1.1自主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各組成部分的核心行為,是指導方針和總的精神。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們提出自主創新,就是要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以后的再創新,綜合起來形成國家的總體創新能力。
2.1.2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重點是當前的重點。
2.1.3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說明科學和技術要和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相結合。
2.1.4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方針是我國半個多世紀科技發展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說明基礎研究要適度超前。
2.2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2.3發展重點
2.3.1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21世紀,開發利用清潔、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是人類必然的選擇。從長遠來看,從兼顧能源和環保來看,隨著制氫技術、燃料電池和儲氫技術的進步,以氫為燃料的電動車可能在城市,特別是在大城市成為未來的綠色交通工具。
2.3.2要掌握裝備制造業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競爭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制造科技有四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綠色制造。面對日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世界各國都在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
趨勢二,高新技術制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納米、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制造科技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制造業是高技術的重要載體,高技術又為制造業前瞻性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趨勢三,用信息技術提高制造技術水平。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有機結合,即將進一步給設計與制造技術帶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創新產品。信息產業是我們提高競爭力的途徑。在通訊技術方面,我們已經是生產技術大國,我國現有有線電話、無線電話的容量以及因特網用戶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華為、中信,還有一些其他企業,形成了一批有自主核心產權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信設備企業。
趨勢四,極端制造。就是特別大或特別小,大的比如,三峽70萬千瓦的水輪機的裝置,光輪重就有430噸,在整體制造過程中如果沒有計算機那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就是計算機數字制造的好處;小的比如微型的計算機,可以在手上放置。還有納米齒輪,小得讓人肉眼都看不到。
2.3.3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技術產業的重點
- 上一篇:業務心理素質培訓
- 下一篇:數學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