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城市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時間:2022-07-13 15:19:35
導語:建設大城市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做好城市工作,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城市發展質量。”荊州市委、市政府找準定位,把“大城市”作為推動發展的主載體,提出建設“五區五中心”,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據此,全面梳理了荊州發展的歷史脈絡,理性分析了荊州建設大城市的優勢,從6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大城市;歷史脈絡;優勢分析;對策
1荊州城市的歷史脈絡
1.1荊州之始
荊州,是中國最為古老的行政區劃名稱之一。相傳,夏王朝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荊州就是其中之一。西周時期,諸侯交相攻伐,而楚君熊渠甚得江漢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于鄂,封其長子康為句亶王,都江陵(地處沮漳河與長江交匯處,今荊州市)。此即為荊州之地有明確建置之始。
1.2荊州之興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包括荊州在內的九州之名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所熟知。楚文王時期,迫于周的壓力,楚都自丹陽遷于郢。自此,楚國都郢而強,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有20代楚王在此縱橫諸侯間411年,當時楚在今荊州城處置渚宮,建官船碼頭,作為郢都外港。可見當時荊州之于楚國是絕對的核心位置。
1.3荊州之盛
從西漢時期開始,荊州地區農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江漢地區的農業種植中心,水稻和其他糧食作物的種植得到進一步推廣,農用工具也有所進步,農田水利建設迅速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以荊州為中心的江漢地區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從而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1.4荊州的近現代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第49軍解放荊州,并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領江陵、公安、松滋、京山、鐘祥、荊門、天門、潛江8縣。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1957年1月,荊州專區改為荊州地區。1979年6月,沙市升為地級市,劃出荊州地區。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荊門市,以荊門縣城關鎮及附近35個生產隊屬荊州地區。荊州管轄范圍較大,曾一度被稱為“大荊州”。199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復,湖北省人民政府通知,設立荊沙市。1996年12月,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2荊州建設大城市的優勢分析
2.1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十三五”時期,荊州市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600億元,總量保持湖北第四。工業持續發力,“4611”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已經形成智能家電和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新型造紙包裝、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六大產業門類,產業的“含金量”“含科量”“含綠量”不斷提高。一批世界五百強和全國重點企業紛紛在荊州落地生根。數十家省直部門、金融單位和高等院校與荊州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全力支持荊州加快發展;農業基礎厚實,淡水產品、油菜籽產量多年居全省市州之首,擁有湖北首家以農業為特色的國家高新區;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1109.78億元,旅游綜合收入1292億元,比“十二五”期間累計分別增長103.41%和123.54%。
2.2區位、政策紅利彰顯
荊州“區位”最大的優勢是地理中心。荊州地跨長江中游核心段荊江兩岸,長江荊州段有483公里,是湖北長江經濟帶核心區。長江黃金水道與我國南北大通道浩吉鐵路、京珠高速在此交匯,荊州是兩湖平原唯一一個具有公鐵空水多式聯運條件的交通樞紐城市。荊州坐擁五大政策紅利。荊州擁有豐富的長江資源,身處長江經濟帶的要沖,“一港九區”正在全市范圍內加速建設;在中部崛起戰略中,荊州處于“中中之中”,對于銜接南北、溝通中西有重大意義;荊州也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地跨湖北、湖南,但荊州是湖北唯一入圍城市;荊州是全國第5個、湖北唯一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些政策為荊州高質量實現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多硬支撐。
2.3社會治理成績斐然
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脫貧攻堅如期完成,40.05萬人如期脫貧,接續推動鄉村振興。統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驗收。2017年荊州獲授“國家衛生城市”。同年,首次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榮譽———“長安杯”。2021年荊州榮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蟬聯綜治最高獎“長安杯”。
2.4荊州文化底蘊深厚
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的傳承地、水文化的聚集地。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有20代楚王在此定都立國,熊家冢楚墓遺址是目前國內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有62回寫到荊州。長達11.14公里的明清城垣荊州古城墻,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長江穿越荊州全境483公里,雄偉壯觀的荊江大堤和荊江分洪閘,多姿多彩的洪湖濕地保護區和天鵝洲白鰭豚、麋鹿自然保護區等平原水鄉自然景觀,折射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九八”抗洪精神,共同形成獨特的荊州水文化。
2.5綠色發展引領生態建設
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指示精神。荊州高舉綠色發展“指揮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實施“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扎實推進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積極發展文旅產業,方特游樂園、園博園引爆荊州旅游,在打造“吃住行游娛購”于一體的產業鏈上成效明顯。
3荊州大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3.1融入長江經濟帶,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1)堅持鐵腕治污,加快生態修復。化工園區企業環保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污染達標排放;積極開展水環境治理,基本消除黑臭水體;農業面源污染“一控兩減三基本”治理措施全面落實。全面完成長江干線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及岸線復綠工作任務,打造城市濱江風景帶。推進還湖還濕,加大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創建工作,持續開展四湖流域綜合整治和荊南四河流域整治。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捕”,全面推行湖泊“人放天養”。(2)著力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平臺優勢,發揮荊州境內豐富的濕地資源和水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濕地景觀和水上景觀建設,發展觀光旅游業和水產品產業,將荊州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經濟走廊。構建節約環保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3)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夯實發展平臺,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加大產城融合力度。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主導產業吸附力。大力培育上市公司、百億企業、“隱形冠軍”。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主導、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助可控能力,推進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相關產業的集聚。
3.2提升交通樞紐地位,以“大交通”支撐城市發展
(1)積極爭取國家支持。荊州水陸空布局要對接和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湖北“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大力爭取國家和湖北“水陸空”規劃布局對荊州的傾斜和支持,為荊州大交通建設提供有力支持。(2)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空鐵公水”無縫連接、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形成“四縱兩橫一支”鐵路網絡、“八縱三橫一環”高速公路網絡、“一民九通”機場場站體系、“一港九區”港口布局、“一隧十橋”過江通道等綜合立體交通格局,打造長江中游功能完備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大力發展水鐵聯運、江海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的現代物流業,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多式聯運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重要航運基地和區域物流中心。(3)推進荊州綜合交通項目建設。包括快速鐵路、高速公路、通用機場、多式聯運和集疏運通道建設,重點是李埠公鐵兩用橋、荊州至常德鐵路、武漢至貴陽鐵路、荊州通用機場、當枝松石高速公路松滋段等項目。
3.3對接區域產業分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1)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堅持工業崛起。一是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為核心,著力優化工業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拓展新興產業。通過資源整合,擴大開放平臺,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開展補鏈延鏈強鏈工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貫通,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二是發揮創新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科研和技改投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產業為基礎、平臺為載體、企業為主體、人才為支撐、轉化為導向,全方位加快科技創新。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招大引強,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大健康等前沿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以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為主,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做大食品制造業。以做優做強白酒飲料業為主線,打造具有全國地域品牌的食品加工產業。重視新農業水產品加工、宗圣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紐萊福現代高效融合農業科技產業園、益海嘉里糧油精深加工、瑞邦動植物蛋白肽生產基地、華貴水生蔬菜精深加工產業的需求。培育松滋白云邊酒業產業集群、監利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洪湖水產加工產業集群。二是做優特色農業。搶抓鄉村振興和革命老區建設機遇深挖農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蝦稻共作”“雙水雙綠”等綠色高效種養模式,培育現代種養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三是推進現代農業、高標準農田、鄉村振興示范村、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現代農業精深加工產業園、特色產業村、糧食物流園等項目建設。(3)大力提升服務業競爭力。依托臨鐵臨空產業園,發展現代物流、民航產業、會展商貿、民航科教、知名嬰童服裝設計與生產為主要功能的現代化生態產業園區;逐步擴大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領域的發展。
3.4推進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鄉協調和鄉村振興
(1)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優化城市發展空間,統籌城市功能、產業布局與人口的均衡分布,以功能疏散帶動人口疏散,重點推進古城人口疏散和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統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繼續推進城區衛生環境整治,實施“還路于民”“亮燈照明”工程。(2)提升縣域發展水平。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建設特色小城鎮,實現更高效率資源配置、更高水平產業協同;推動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激勵縣市區爭先進位、奮發自強,力爭新增1個省內縣域經濟20強縣市。推動荊州市中心城區、江陵縣和公安縣深度融合,強化產業、交通、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全方位一體化發展。(3)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打破阻礙勞動力在城鄉、區域間流動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
3.5傳承城市文脈,彰顯特色魅力
(1)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荊州擁有燦爛、深厚的文化元素,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實感,要通過文化載體建設來彰顯歷史文化特色,使其穿透力、影響力、滲透力不斷增強。在古代,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先民在這里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是三國文化的中軸區,關公文化的源頭。荊州不乏特色,關鍵是要定好位。可將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水文化為主要內涵進行凝練,以彰顯荊州古城個性。(2)進一步加強景區景點建設。突出“三國文化”內涵,形成獨具特色的“三國名城”游。打造熊家冢楚王車馬陣景區、楚故都紀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八嶺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主體的楚文化品牌。圍繞三國文化和楚文化主題,高水平建設一批博物館、名人故居、文化廣場等景點,形成歷史文化遺產觀光游、民俗風情游、宗教文化游、休閑娛樂游等系列旅游特色產品。要實施縣市聯動,加快縣市文化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做到統籌資源、統籌發展。(3)推進文旅產業化發展。將地域特色文化體現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謀劃一批文化創意項目,豐富城市建設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以文化包裝旅游,讓旅游承載文化,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良性互動、共同繁榮。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吸引力和附加值,加快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
作者:趙瑞祥 李玉邦 余美 張犢 單位:中共荊州市委黨校
- 上一篇:黨的斗爭精神內涵生成邏輯和實踐路徑
- 下一篇:系統分析的旅游演藝產品開發驅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