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01 18:4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呢?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呢?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既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是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不能產生“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在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更不是通過考試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身心疲憊。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代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的蠻干;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達到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目的。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講述;②大量訓練;③對學生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居高臨下,而且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一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項: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篇2

關鍵詞: 高三語文 復習策略 反思教學

一、反思教學的概念

反思理論首先應用于教學是由美國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提出的。他說:“反省思維的功能,在于將經驗得到的模糊、疑難、矛盾和某種紛亂的情境,轉化為清晰、連貫、確定和和諧的情境。”以后經過Lewin,Stenhouse,Kemmis和Elliott的研究和發展,得到大力提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進行了教師主導型的學校改進運動,提出了“反思性行動計劃模式”。1991年從斯騰伯格提出的“教師即研究者”理念出發,英國開始推行實施試驗性項目。

波斯納提出一個優秀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公式:優秀教師=經驗+反思。他們提出的反思性教學主要著眼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今天我們所說的反思性教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即教學反思),二是教師要大力指導、組織學生反思他們的學習行為(即反思教學)。優秀學生=訓練+反思。教師做好了反思,就可以避免高三教學跟著感覺走、散漫隨意的現象;學生做好了反思,方能真正落實過手,從而把教師的心血、自己的努力化為分數。

二、當下高三語文教學的不足

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師充當了三種費力不討好的角色即:“飼養員”:教師習慣于把知識、考題嚼爛了喂給學生,全然不管學生會不會消化不良;“訓練員”:魔鬼式訓練,就像寒假背幾十頁試卷,每天做半小時語文,三天一大考、五天一小考等把學生練到兩手發麻,兩眼無光,六神無主的境界;“裁判員”:教師對學生說得最多的就是“不”,你不能這么做,不能那么做,這里錯了那里錯了,學生可以說是動輒得咎。采用這種模式進行高三復習教學不僅沒有取得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預期效果,反而在大量的考試中出現以下問題:

1.對于需要積累的基礎知識(字音、字形、名句等),學生常考常錯。

2.對于剛練過、考過的題,再次遇到,學生還犯同樣的錯誤。

3.有些板塊的題,老師講清了方法,歸納了技巧,學生對基本方法也清楚,但做題仍不能得多少分。

這些問題都表明了語文教學中的理科化傾向。急功近利,教師大量講,希望講了就立竿見影,否則就心灰意冷,簡單粗暴,希望像理科一樣,希望通過大量練習漲分,一時達不到目標就變本加厲,歸咎于練得太少,再加大練強度。由此造成惡性循環,使語文復習教學走入死胡同。

三、構建高三語文反思教學策略

高三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角色扮演,在教學中樹立服務意識,扮演好五種角色:①心理按摩師:發現學生不良情緒,控制和引導其正向發展。②方法咨詢師:面向全體學生和個別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網絡建筑師:依據《考綱》《大綱》梳理出考點考題體系,幫助學生構筑能力網絡。④目標設計師:構建復習的教學目標、班級目標,引導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學情評估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1.備課要有非預設性

教學中強調精心備課,這是理所應當的。但要注意在高三復習中正確對待課前的準備。不要因為準備得充分,就大講特講,全然不顧學生的接受。其實高三課堂要講究“生成”,而非僅是傳授。人本主義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2.目標設立要有科學性

在對目標的設定、對目標實現的反思方面不要急功近利,簡單粗暴。要注意注意階段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高三復習一般是三輪復習。不少學校實際上搞成了兩輪復習,即考點講解和綜合練習。實際上,整個高三一年的階段安排可調整為三輪六段:“三輪”是教材梳理,考點過關,綜合強化。“六段”是9月新課;10月教材梳理(重點是字詞、文言);11月至12月考點梳理一階段(基礎、語用、詩鑒、間以作文);1月至2月考點梳理二階段(文章閱讀:科技、文學);3月至4月綜合訓練(重點考點的強化);5月至6月自主看書(清理答疑)。這樣的復習安排層次性表現為基礎(教材、考點)語用(句段)閱讀(篇章)回歸基礎綜合能力。

將目標計劃落實到每堂課,每個人。使用什么資料、練什么題、達到什么效果、補救措施都仔細考慮。

3.教法調整要有反思性

教師在高三每一教學單元(課時、一周、一月、一個考點專題等)后,應反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后期復習教學內容要考慮以下六點:①是否緊扣了《考綱》《大綱》;②是否突出了考試重點;③是否針對了學生的弱點;④是否找準了漲分空間;⑤是否有助于形成能力網絡;⑥練習是否有效。教法要考慮以下七點:①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不同類型的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講、練、自主學習的比例分配上應不同);②是否符合學科特點(是繁瑣的理論分析、頻繁的機械練習還是考點的有效點撥、精練中反思體悟,形成能力);③是否符合階段特點;④是否符合考點特點(基礎知識復習與作文復習不同,詩歌與現代文復習也各異);⑤是否符合學生狀態(比如上午的課、下午的課在教法選擇上應有差異;在一輪、二輪與三輪復習中教法有差異);⑥是否堅持一課一得;⑦是否堅持“四個為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主式,以能力培養為主標)。

4.學習模式構建要有方法性

篇3

關鍵詞:預設;生成;課堂

高三語文教學主要就是復習,加之其知識面涉及廣,知識點又較為零散,高考的考查方式又靈活多變,故整個復習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既乏味還不易把握。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高三語文復習,是身處高三的語文老師必須面對的難題。而我認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就是要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心預設

精心預設是高中語文課堂生成的前提,也是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決條件。具體體現在:

1.掌握學情,提前備課

語文教學的一貫宗旨都是圍繞如何全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展開的。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學的起點應是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身為高三的語文教師,也只有在掌握了學生的基本學情后,才能對癥下藥,并做好相關癥結的提前備課工作。要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做到提前備課。按照學期初制訂的教學計劃,有章有序地進行不同模塊的復習,更有利于知識點的系統化。這一點,在文言文專題復習時尤其突出和重要。如,一輪復習時,梳理《種樹郭橐駝傳》一文的知識點,學生對倒裝句“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翻譯不好,了解之后,得知學生是對定語的概念比較模糊,難以劃清句子成分。因而,在復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石鐘山記》《勸學》三課時,就結合三課中“求人可使報秦者”“石之鏗然有聲者”“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定語后置句,提前備好定語后置的幾種常見類型,讓學生從中鑒別、分析,最終找出規律,使之趨于系統化,從而促進教學實效。

2.整合資源,明確導向

在高三語文復習課中,精心預設還體現在對教材的整合和運用上,正如在文言專題復習時,根據復習需要,對教材中的重要文言篇目進行知識點的系統梳理和鞏固,有時可能只是借用某個實詞的特殊用法,以喚醒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或是借用某個特殊類型的倒裝句式,以輔助學生對陌生文段的理解和翻譯。而在進行古代詩歌專題的復習時,對教材的整合就體現得更加明顯了。在這個模塊中,我們不能僅僅教給學生單一的解題技巧和固定的答題模式,還要引導學生嘗試著自己去歸納、整理。例如,可以讓學生將其在課本中所學的詩歌,根據詩歌的內容予以歸類整理,可分為:詠史懷古類有《登金陵鳳凰臺》《登樓》《登快閣》等,行旅閨怨詩有《雨霖鈴》《聲聲慢》《夜雨寄北》等。讓學生在歸納中明確并掌握各類型的出題類型和常用的手法,使之形成一個知識系統,再結合已掌握的解題技巧,將其內化吸收,形成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二、巧妙生成

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取決于課堂上的巧妙生成,同時,它也是精心預設的延伸和提高。我們的授課群體是思維活躍的學生,這就注定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可能按著我們預設的軌跡來運行,相反,還總是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出現,因此,身為執教者要善于抓住這些契機,并結合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將之前的精心預設和當前的意外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語文課更具靈活性,從而打造精彩且高效的高三語文課堂。

1.營造氛圍,巧妙生成

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決定了其是復雜、多變的。加之又有諸種不定性因素,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在學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疑問時,教師要采用賞識教育的理念,尊重學生,肯定其表現的同時,作適當地調整,富有創造性地繼續組織我們的課堂教學,順著學生的思維角度,再創新生成與之相關聯的問題,給學生一個支點,引導和幫助其理解。

2.開放問題,巧妙生成

愛因斯坦說:“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因此,身為高三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在語文課堂上創設出易讓學生去探究、討論的問題,盡量用最精練且靈活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不由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使學生研習問題、討論問題的熱情高漲起來,在溝通交流中巧妙生成,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語文是一門主觀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后,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多聽聽不同學生的聲音,將這些反饋信息整理好,再結合自己授完課后的感受,認真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在反思的過程中,還要反思自己在備課時的預設哪些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并生成了“師生”“生生”的共鳴,教師要將這些亮點總結并記錄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繼承并發揚。還要反思有哪些不足之處,是源于什么造成的,如果再講一次,應該如何完善,并做好相關解決方案。事實證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課前,而在課后。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執教者駕馭課堂將游刃有余,而且也能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山東教學出版社,2000.

篇4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真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引起“質”的飛躍;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在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因為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又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對于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顯然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教師的教學只能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會取得成功。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我們需要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追根究底,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能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具備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一是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二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篇5

【關鍵詞】語文教育;學習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2-0064-01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曾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思是說,教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除疑惑的。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怎么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六冊書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后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復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后讓學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講解,講解以后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干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說,這就叫對學生所謂的負責!

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于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指導”,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 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的做法;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篇6

因而,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于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探索研究,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

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 現實、 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篇7

【關鍵詞】高三語文;整合式復習;文言文與傳統經典

當前高三語文復習模式一般為三輪: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查漏補缺。在第一輪時以專題形式展開復習,進行系統化,精細化教學。進入高三第二學期后,語文教學一般進入了二輪復習即提升能力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定位發生了一些細微變化。此時的高三學生經過較長時間專題復習和題海訓練之后,各考點的細實落實基本完成,學習相對枯燥,效率低下。在筆者看來,此時的復了各考點本身的縱向繼續落實之外,更應該注重點面結合,即以考試說明為基礎,以考綱要求的語文學習能力層級為核心,抽取各專題之間的規律性東西進行整合,借此優化學生解題思維,進而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從這一角度,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有了以下一堂復習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環節展示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選自《孟子?粱惠王下》)

[注]①運:轉

1.請學生讀該文段并斷句(限6處)。

2.說明斷句的依據,并翻譯斷句處文言文。

3.在上述材料中,你讀出了什么內容,請概括?

明確:本語段是齊宣王和孟子之間關于戰爭的對話。在對話中,齊宣王和孟子兩人在伐燕勝利后的態度截然不同,孟子認為應該以燕民的意志為轉移也即:民悅則取,民不悅則勿取。同時在這里孟子也提出討伐的對象必須是政治腐敗,暴虐無道者(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章句下》)。孟子的戰爭觀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4.聯系我們學習過的《先秦諸子選讀》中關于孟子思想的內容,說說選段的思想和孟子的哪個思想是一致的。

明確:孟子的戰爭觀是其以“民本”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體現。

5.在我們學過的《先秦諸子選讀》中,與選段內容相關聯的還有哪些思想?

明確:主要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還有墨子的“非攻”思想: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墨子.非攻上》

6.在此基礎上,請按照浙江高考語文試卷的要求給這個文言語段擬題目,并配有相對應的答案和擬寫的評分標準?

二、課后教學反思

在高三第一次市統考之后,筆者統計學生得分情況時意外發現學生的文言文得分和傳統文化經典的得分較低。其中文言實詞、翻譯和傳統文化經典第二題失分非常嚴重。通過實際觀察,較多學生對文言文興趣不大,特別是在進行文言文中部分字詞細致講解的時候,課堂十分沉悶,效率不高。這就要求立即調整教學策略,吸引學生對該類題目的注意力,以此實現在細微處得到更多的高考分數。

筆者所選的《孟子?粱惠王下》篇幅短小,既是文言文,同時也承載著經典的文化思想。篇幅小,學生的畏難意識就不強烈,內涵豐厚,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口。為此筆者主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整合:

1.以問題式教學為主線。本次微課主要以六個問題貫穿,按照思維規律層進。先是感受與鑒賞古文,在閱讀作品,品味語言中,感受其思想,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微課中的第一題和第二題涉及到了《考試說明》中的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譯,能力層級為C。再是思考與領悟,通過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對材料進行鑒別、賞析和評說,第三題涉及的能力層級是D。

2.綜合運用了研究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方法。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理論顯示: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聽課效率最差,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剩5%,其次是閱讀10%,聲音/圖片20%,示范/演示30%,實際演練/做中學可以高達75%。而實踐證明以擬題代替做題這種反彈琵琶式的復習模式在高三二輪復習中有非常好的效果。第五題和第六題就是在這種理念下誕生,涉及的能力層級是F。

從最后學生呈現的課堂展示來看,這次課的應該是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按照2016年《浙江考試》中的語文參考試卷,第23題、24題是以問答題的形式出現,所以學生在擬寫題目是最終也是按照兩題問答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展示中,角度非常多樣化,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可以說他們經過了比較細致全面的思考,對自己的相關知識結構做一個很好的整合。如有學生的問題是《孟子》是“四書”之一,請寫出“四書”的其他三部。同時兩個問題基本能呈現階梯式上升難度。如有學生的兩個問題分別為:這段文字體現的孟子的戰爭觀是什么?結合《論語.顏淵》中子貢問政的片段,說說孔子與孟子的戰爭觀的異同。在擬寫答案和評分標準部分有同學擬了:“請評析孟子的戰爭觀與墨子的戰爭觀的異同”一題,他給了詳細的評分標準(相同點1分:二者都反對戰爭,認為戰爭不合于“義”。不同點2分:孟子和墨子代表的階層不一樣,孟子反戰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墨子反正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這樣的展示充分顯示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答題思路,為教師有的放矢的復習指明了方向。

以上這堂課就是文言文與文化經典的整合,在筆者看來在高考復習中,分專題精細化的教學自有其明顯優點,整合教學則在二輪復習中能很好的提升學生語文能力。高三二輪復習中可以整合的專題涉及方方面面,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探究與學習。

【參考文獻】

[1]陳賽茅.試論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語文教學通訊,2011(2):32-36

篇8

關鍵詞: 練習講評 誤區 扎實高效 方法

進入高三,語文課基本以知識復習、綜合練習及練習講評為主。關于知識復習及綜合練習課似乎更容易操作,而如何讓練習講評課更加高效,卻各有不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以為,練習講評課要做到扎實高效,首先要克服以下幾個誤區:

(一)重做題輕講評。有不少教師和學生熱衷于大搞題海戰術,一是深信“量的積累會引起質的飛躍”,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題撞車;二是對鋪天蓋地、泥沙俱下的復習資料失去鑒別力,覺得這也好那也好,于是統統采取“拿來主義”。做得多,講評分析少,學生沒有重視分析、理解、反思,教師沒有重視分析、綜合、總結。師生這樣囫圇吞棗、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沒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應該是精練,精講,使學生舉一能反三,觸類能旁通。

(二)師講生聽少互動。有相當多的教師和學生認為,練習講評課主要是教師的事,學生只要聽,只要拿筆隨時做筆記就可以了。殊不知這樣做最終的情況往往是課堂枯燥無味、沉悶壓抑,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一堂課下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形成機械接受的不良習慣,甚至產生講評課于己無關的懈怠懶惰情緒,教師長期表演“獨幕劇”,勞力勞心事倍功半。講評課缺少師生互動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不僅無益,而且有大害。

(三)泛泛而談“授之以魚”。這也是高三語文復習階段中常出現的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識記題、理解題有本可依,而閱讀等主觀表達題費力大,收益小,見效慢,只好靠天收,靠運氣。講評時往往草草帶過、匆匆收場,學生懶得自己去思考分析文本,分析問題及答案,只等著對老師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師對此現象也往往遷就,講評時經常不做細致深入的分析拓展,自己直接報出答案了事。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只得到一道題的答案或者一個問題的解答方法,缺少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融會貫通。最終學生可能題目做了不少,但碰上真正的考試,面對那一道道似曾相識的題目卻“無言以對”。

高三練習講評課想起來重要,看起來容易,操作起來難,似乎人人都會上,但又誤區多多,勞心費神卻收效甚微。那么高三語文練習講評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扎實高效呢?結實自身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師需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思想上重視。練習講評課是貫穿整個高三復習的全過程的,只做不講或者多做少講會讓高三復習成為沒有扎實根基的空中樓閣,看起來做過的練習堆成了山,實際上學生該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練習講評課,對學生練習及時講評分析,才能以此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發現命題規律,做好答題規范,最終在高考試卷上反映出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及能力。

(二)做好訓練分析,注意課堂互動。為上好講評課,教師課前應對學生訓練情況做出分析。如每次訓練后,認真查看本班各道題的得分率,結合其他班級的得分率,分析出本班學生在哪道題上是薄弱的,找出原因并制定出改進措施。如根據分析確定講評重點,對那些錯誤面大的題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題目、新題型的題目、思維難度較高的題目應該重點分析講解。講解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探討,提問學生答題思路,找出錯誤原因,與他們一起找出應對方法。也可將訓練和講評結合起來,邊做邊講評,鼓勵學生就某題口頭、書面作答或講解,或者上黑板演練,以便發現問題并及時勉勵做得好的學生,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避免了教師過多的“口舌之勞”,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9

感謝各位同事支持我、幫助我,各級領導扶助我、指導我,讓我繼續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崗位上摸爬滾打,給了我錘煉、提升自己的舞臺;也慶幸我自己有著教書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著持續讀書學習的不竭的動力。

本人奉守“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從業準則,嚴于律己,光明磊落,溫良恭謹,與人為善。以校為家,恪盡職守,勇挑重擔,超工作量滿負荷運行,常常為工作而廢寢忘食。熱愛學生,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原則,不僅在課堂上堅持德育滲透,而且注重從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全面關心學生,在學生評教中深受學生的敬重與歡迎,年終被評為“師德優秀個人”、“先進工作者”。

信守“以學習者身份從業,以思想者姿態施教”的工作準則,在勤于學習、耕讀不輟的過程中苦練內功,在教學上不斷超越自我。訂閱專業雜志5種,全年購買業務書籍40余冊,潛心研讀;精心選購優秀的高三語文教輔資料15種,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評為瀏陽市“百名讀書積極分子”。正是在這樣的讀書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踐行課程改革新理念、追蹤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動向,在教學設計上博觀約取,追求“用教參而不囿于教參”的個性化處理,總是在廣泛占有資料的前提下精心選材備課,形成了“縱橫拓展,淺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啟智”的語文課堂教學特色,所教語文課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有可見、可感的良好發展,教學效果好。積極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內外同行上教研公開課和示范課,所授公開課得到醴陵二中、瀏陽一中等同仁的好評。被市教育督導室、市教科所選調,陪同教研員赴六中、一中等校參與高三教學調研并評課,并在全市高三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對公開課作點評。

立足“大語文大閱讀”教學觀,創造性開發語文校本教材。團結并指導本校5位青年語文骨干教師,主編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語文校本課程《悅讀 怡情拓智(第二冊)》。該書針對農村高中學生的學業基礎、情感特質和文化底蘊,精心選文,由我確定全書的編排體例、章節設置、篇目選定,五位老師分別承擔某些章節的導讀設計和具體篇目的賞讀分析,歷經一年半的反復刪改、修訂,終于在2012年底完成了這本涵蓋了十個專題章節、選文超過150篇、內容總計28萬余字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編寫。該書在青年同學中大受歡迎,并得到縣、市語文屆知名同行、特級教師、專家的一致好評。

榮任“核按鈕”和“熱點重點難點”兩種知名教輔品牌的語文編審,參與編寫兩本高三語文復習用書《高考語文核按鈕·2012版》、《高考語文二輪復習用書·熱點重點難點專題透析》。論文《在課程資源自主開發過程中踐行中學語文有效教學》獲長沙市市級骨干教師培訓優秀論文一等獎。課件《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獲長沙市it節課件專項評比二等獎。

11月,被推選赴清華大學參加“長沙市中學語文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首期培訓,獲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結業證書。12月,“長沙市語文骨干教師高級研修·清華班”的優秀代表,被推舉在“昆明市—長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討會”上,在雅禮中學主會場多功能廳,面向兩市教育屆領導、專家及骨干教師,上展示課《汪曾祺小說〈侯銀匠〉文本細讀》,教改理念鮮明,個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評。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開始了教學的整合反思,從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學用語的錘煉、課堂局部精彩向整體厚重提升幾大方面尋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長沙教育學院評為“長沙市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優秀學員”。

在搞好自身教學的同時,積極承擔青年教師培養任務,對張曉玲、周輝等青年教師的教學經常給予評點,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成長為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兩位分別已擔任備課組長、教研員,并有多項論文在省市縣各級發表或獲獎)。

擔任學校教研處主任,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全力推進“科研興校”。工作認真、務實,講求科學,積極創新,負責了常規教研工作、課題研究、師訓工作、電教管理、校本課程管理等各項工作。實現了教學、管理工作雙豐收。一年來,本人累計聽課77節,在聽評課過程中加強教研督導,與授課教師一起真誠探討課堂教學的改進策略,受到老師們的歡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統”到“分”,由“管”到“導”,注重粗線條地布置全校各學科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確,突破方向的指點到位,有利于各學科特色的自由釋放。地理教研組被評為長沙市先進教研組。老師們你追我趕的教研氛圍更深厚了,論文正式發表和參編正式出版物的教師達52人次。

課題研究方面,本人現擔任《高中語文、化學學科信息化資源庫建設與應用》、《中學衛星遠程教學雙向互動交流研究》、《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中小學教師良好氣質修養研究》三項“十一·五”省級課題的課題組長。各課題有序開展,進行了階段性督查,相關論文成果不斷提交。本人所撰課題中期報告《〈中學衛星遠程教育教學雙向互動交流的研究〉階段性工作總結報告》獲省級“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學衛星遠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總課題組論文評優一等獎。

篇10

如何化解高三語文的這種困局,或者說如何讓高三的語文課堂凸顯出高三階段特有的語文味道,從而避免語文到了高三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死”而后已的悲劇命運呢?

一、倡導基礎知識樂學化,舍棄死記死背

高三的語文學習,須強化記憶的東西確實多,像拼音、漢字、詞語、病句,修辭等等。這些知識看起來似乎是死的,但絕不等于教師就只能選擇讓學生去單調地死背死記,其實只要教師想點辦法,這些“死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自主“活學”的。譬如學習現代漢語的句式時,江蘇泰州中學的董旭午老師是這樣樂教的:

“我要兩個黑面饅頭”是常規語序,如果變成“我要饅頭,黑面的,兩個哦。”雖然傳達出的信息基本沒變,但說話人所強調的意思卻大不相同了。再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若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的小姑娘”,就既不能突出春天的美麗,也不能符合作者喜悅的心情和文章明快的語言節奏了。

這樣的例子生動好懂,趣味橫生。還比如講解多音字的區別時,董老師也是將知識生活化了,如遇到“折”這個多音字,啟發學生這樣想:拿一根樹枝在那里反復地折(讀zhé),這個過程就叫“折(讀zhē)騰”,最后終于把樹枝給折騰折(讀shé)了。“折(讀zhē)”指動作,“折(讀zhē)”指過程,“折(讀shé)”指結果。

這樣的別致趣味教法,比起乏味的死記硬背來,不僅能使單調乏味的知識變得活潑有趣,形象易記,而且能夠激起學生對枯燥的語文知識的興趣,去智慧地活學活記這些“死知識”,這樣的做法不但與應試備考不矛盾,反而更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儲備應試知識。

二、倡導基本原理語境化,舍棄死教死灌

當下的高三課堂,部分教師或許已經忘卻了學生自主體悟的妙處,他們把學生當作了一個知識接納的容器,以為只要教師將知識灌輸了,學生一定會儲納接收,于是一些教師便直截了當地把所謂的藝術手法、寫作技巧等連分析帶結論一股腦地灌給學生。教師只管知識的灌輸,不顧學生的體悟。更多的時候教師都是借助大量的習題,讓學生淹沒在點對點的練習中,或分解或綜合。結果學生是長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中,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被老師忽略了,學生只能生硬乏味、甚至根本不知其味地吞食著一些現成的結論,在大量的練習形成的巨大的壓力下,被動而又無奈地失去了對語文課程的興趣。

而有的老師就很會將語文知識語境化,語文原理生活化。如在賞析詩歌疊詞的作用時,有的老師不采取簡單傳授知識的方法,而是舉了一個學生學過的案例,讓學生在案例中去體悟:

教師提出“《聲聲慢》中連用的七個疊詞為什么歷來被人稱道?”這一個帶有思辨性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教師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體悟:尋尋覓覓是寫動作行為,東尋西找,若有所失,尋了又尋,覓了又覓,此為動作之境。通過動作構成的生活情景,突出了詞人經受一系列打擊之后,恍惚之態,此為情境。難以言說,意在尋覓中解脫,心情之冷清,加上蕭殺之秋意背景,則形成了意境。最后凄凄慘慘戚戚,由環境到內心,“凄”在此文中當“寒冷”講,慘為悲慘,戚為悲傷,此為心境。

學生在自我體驗中感受到了疊詞的妙用,進而體會到了詞作的形式美和音韻美。這樣的自我體悟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用案例詮釋原理,用體悟代替講授,原理寓于例證,有效又有吸引力。

三、倡導哲理思辨常態化,舍棄死學死練

當下高三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些教師眼中只有考試和分數,幾乎徹底拋棄了學生自主思辨這個過程,因而也就較少設計讓學生自主思辨的教學環節,有時搞了也是面上的時髦的合作探究,大多遠離甚至架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聯系,根本談不上延展性和深度思辯性,這就直接導致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提升失去了真實的演練語境,每年高考中作文審題出現跑題和偏題的現象就說明了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缺失。高考選做題每年的得分率也普遍不高,原因也在于學生的思維沒有深度和廣度。針對這一點筆者的做法是在每節語文課的開頭五分鐘設計了時事辨析,選題演講,話題辯論等活動,這一環節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時政意識,更是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識能力。這種模式不但關注到高三學生的視野和社會生活的對接,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對事物的辯證看法,使得高三的語文學習變得生活化、社會化,不但使得語文課堂趣味盎然,而且也無形中積累了學生寫作文的素材。

四、倡導學科視野社會化,舍棄死圈死禁

當下的高三學生似乎都被“圈養”起來了,圈養在教室里,禁錮在課桌上,局限在教輔書里,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完全陷入了死學、死記、死接受、死考練的牢籠。他們被禁止涉獵和高考無關的內容,他們的視野被局限,生活沒有回歸,人文素養不能積淀,思辨能力發育不良。很多語文教師每天只讓學生痛苦地忍受著字音、字形、病句、成語、默寫等考點知識的“地毯式轟炸”,又用現代文、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和作文知識的簡單傳授對接高考的題型和風向。確實,高考知識和技巧不能不教也不能不訓練,但是這種死圈死禁不僅對高考備考無大功效,更是徹底切斷了語文和生活的內在聯系,對學生學文立人有百害而無一益。要打破學生的這種生活和精神的圈養困局,我認為語文教師要適度地提供讓學生精神視野拓展的平臺,我的做法是在班上訂閱了《南方周末》,《中國青年》等報刊,讓學生在時政閱讀的天地里,將語文的學習和視野的拓寬結合起來,在復習備考的同時,豐富開拓自己的社會知識和語文視野,積累寫作素材,促使學生將語文的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讓課內指導課外,讓課外豐富課內。

五、倡導考練用途多樣化,舍棄死考死練

高三的學生經歷過的考試不計其數,實際證明適度的測驗對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必要的,關鍵是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指導學生面對考試。一般的學生考完以后看下分數簡單總結一下就了事了,有些學生則會查漏補缺反思自我。但是有的老師卻能把枯燥的考試試卷功能最大化。譬如前文提到的董旭午老師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他會自覺地將每次考試的閱讀試題(尤其是試卷中的那篇文學類文本)的講評作為課堂教讀的延伸,他會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生活,去領悟閱讀文本的人文內涵,使考試轉化為學生的一種人生歷練,真正讓學生把考試當做一種“痛并快樂地提升自我”的過程。這種用考試試卷提升學生的做法,對開拓語文考試的附屬作用意義重大,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將死考死練的傳統考試模式進行了多用途開掘,讓學生在自主歷練的時候多方面涵養、修煉、提升自己,促使學生自己的精神和境界一天天拔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