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的研究范文
時間:2024-04-23 15:4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的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 培智學校 特殊教育 國家一般課程
分類號:G764
我國專門從事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的培智學校,最早創辦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學的課程和教材。1987年,國家教委印發了《全日制弱智學校(班)教學計劃》(征求意見稿),隨后,全國各地幾百所培智學校一直都用統一的主要針對輕度智障兒童的《全日制培智學校教科書(試用本)》。近年來,由于隨班就讀安置形式的推廣,以往主要在培智學校就讀的輕度智障兒童紛紛進入了普通學校。當前的培智學校的學生以中、重度智障兒童和部分自閉癥兒童為主。與輕度智障學生相比,這些學生無論是殘障程度,還是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都有質的區別。原國家教委針對輕度智力殘疾學生頒布的課程計劃和教材顯然已不適應當前培智學校的教學需要。1994年頒發的《中度智力殘疾學生教育訓練綱要(試行)》只規定從生活適應、活動訓練和實用語算三個方面來設置課程。該綱要內容過于簡要,課程目標不具體,且無配套的教學用書。因此,上世紀的培智學校統編課程已不能滿足當前各培智學校的教學需求。面對無合適現成課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順應世界范圍內課程改革發展趨勢,2007年出臺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建構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堅持“一般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原則。該方案強調地方、學校對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參與,在實行國家一般性課程的同時,倡導因地制宜設置包括校本課程在內的選擇性課程,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培智學校和智力障礙學生的教育需求。而從實踐角度來看,源于培養目標和評價體制的差異,我國的特殊教育課程管理更為靈活。在這種環境下,為了增強課程的適宜性,培智學校紛紛展開了有關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討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指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包括課程選擇、修訂、改編、整合等,也包括對國家預留課程空間的全新開發。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當時沒有明確提出“校本課程開發”這一概念,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歷史,可追溯到1994年頒布的《中度智力殘疾學生教育訓練綱要(試行)》的校本化實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項調查中,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校本課程的培智學校占所調查學校的77%,還有10%的學校準備開發。由此可見,開發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培智學校課程發展的一個趨勢。
1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筆者將以上述地區的一些培智學校為例,管窺當前我國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學校的生活適應課程,其目標是培養智障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形成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寶山區培智學校將“讓教育適應每個孩子的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其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該校堅持“教、學、做”合一的課程理念,自主研發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學生為主要對象、以生活適應為目標、以自助技能訓練為重點、以學生自助學習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課程體系。
江蘇省揚州市培智學校以斯賓塞的“為完美生活做準備”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開展智障兒童生活課程開發與研究。以生活能力訓練為核心,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主線。訓練內容切合智障兒童的日常生活能力發展的需要,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即在生活中學習生活,達到學會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學校提出“社會適應”導向的課程觀,認為智障學生除了要學會生活自理以外,還應學習如何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使他們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將課程的選材方向歸納為五個方面:“購物、交通、交往、體健、休閑文化”。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總目標是,通過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兒童成為“社會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基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達自我及學生整個身心發展的基礎上。該校堅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題教學的方式,確立了從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較高的生存質量的寶塔式分類推進的教育總目標。
總之,雖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有差異,但“生活化”是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總方向。培智學校基本都是在“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的教學。一切為了智障學生的生存和發展,以發展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為主要訴求,是培智學校廣為認可的價值取向,是各培智學校的課程開發所共同追求的總目標。
2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類型
因選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課程開發可劃分為多種類型:依據開發的范圍,可分為全科課程開發(又稱完全課程開發)和部分課程開發;依據開發主體的變化,可分教師個人、教師小組、教師全體以及與校外機構或個人合作等四種類型:依據課程開發的程序和主體參與的程度不同,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結合當前培智學校課程開發的具體情況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開發范圍為依據,將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分為全科課程開發和部分課程開發。
2.1 全科課程開發
當前的培智學校課程體系由一般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組成。但時至今日,國家層面的一般性課程的開發還沒有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培智學校實行全科校本課程開發。也就是指,所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到培智學校的全部課程。這一類型的校本課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兒童訓練綱要》的精神為基礎,根據《綱要》提出的知識、能力目標,來開發相應的教材。全科課程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以核心課程統領。安華培智學校構建以生活適應為核心課程,以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唱游與律動、繪畫與手工、運動與健康為輔助課程,以信息技術、康復訓練、特長訓練、實踐活動為選擇性課程的義務教育階段校本課程系統。該校課程體系建設的總目標是:研究制定從學前康復、九年義務教育到職業高中教育的培智課程體系。
模塊課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按學習領域將課程劃分為:(1)基礎性課程(語文、實用算術、美育);(2)功能性課程(感知、康復);(3)技能性課程(自理、社會適應、常識、勞動技能)。這與南京市育智學校以及大連市中山區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類似。佛山市順德區啟智學校的校本課程包括社會化課程、體能課、圖形操作課、情緒分化課。
一體化課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學校為智力、語言、情緒障礙的學生以及孤獨癥、多重殘疾的學生提供了一體化的校本課程。該課程包括社會技能、溝通、認知、勞動、運動、娛樂休閑等六個教學領域。
上述全科課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題教學、活動統領各個領域和各個科目。這說明培智學校都較為重視課程開發的系統性、綜合性。然而,培智學校是否都具有進行全科開發的能力?所開發的課程是否與預期的教育目標相契合?怎樣凸顯校本課程的特色?對這些問題的爭議一直存在。
2.2 部分課程開發
這一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課程內容,僅對某一科或某些學習領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結合地方區域優勢和生源特點,通過對課程的改編、整合或重建,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
比較典型的部分課程開發的例子有:蒼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根據本地區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經濟發展的趨勢,為智障學生開展適合本地的種植業、養殖業和縫紉、編織等加工業實用技能的培養;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側重于智障學生的藝術休閑課程開發;大連市中山培智學校開發的智障者工藝美術課程;海淀培智學校開發的社區導向職業教育課程;上海市長寧區初級職業技術學校基于智力障礙學生人際交往潛能現狀和初職校現實的問題背景,開發了適合于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人與社會課程,等等。
3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與問題
3.1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
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實踐,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1)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學生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2)校本課程的開發,讓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與決策的權利得以更好地體現。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學校課程建設書面成果豐碩。以安華培智學校為例,該校已經編制課程文件8冊,并出版了《義務教育課程目標網絡手冊(試用)》和《義務教育課程評量標準手冊(試用)》等成果。此外,該校編寫完成了學前、義教、職高三個學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計113冊。課程成為培智學校新的課程生長點,豐富了培智學校的課程類型。(4)一些培智學校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學校課題研究相結合,以課題促課程開發,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學校依托“培智學校包班制班級中生活化綜合課程的開發研究”等市級課題,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開展綜合課程的開發與研究。(5)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課改經驗。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在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論依據方面為國家課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同時,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評估方式等方面,為國家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參考和借鑒的經驗。(6)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是增強普通學校課程開發自主性的試點,有利于推進融合教育。
3.2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在總結成果的同時,我們更要認識到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尚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較差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然而,培智學校的教師工作本身就比較繁重,在工作日從事校本課程開發的時間有限。相當數量的教師只能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開發校本課程。這種疲于應付的狀況,不利于教師認真研究學生和教學,勢必也會影響校本課程的質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國培智學校大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以及綜合素質還不是很高,難以勝任全員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活動。研究發現,僅有36%的培智學校認為本校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技能“好”,63%的培智學校對教師進行了校本課程開發技能的培訓,為數不少的教師是在無課程開發技能和經驗的情況下邊干邊學。一個培智學校的教師曾說,很長一段時間,我并不知道校本課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該做什么和怎樣做。此外,在資源和經費方面,僅有50%的學校形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庫,僅有57%的學校有對校本課程開發的專項資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我國的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最早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國家的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當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學校沒有充分明確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學校自身條件怎樣,都一門心思完全重新開發全科課程,并以此開展學校的全部教學活動。事實上,這已經超出了校本的范疇和職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并不等同于學校零起點的獨立全科課程開發。以一個學校的力量,力圖完成國家課程的任務,未能將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違背了培智教育課程改革的初衷,也勢必會影響校本課程的質量。
從學校內部來說,有個別培智學校甚至在沒有課程論證、課程目標和課程大綱的情況下編寫校本教材。還有為數不少的培智學校未設立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規章制度。組織零散,使得學校內部溝通不暢,教師們各自為戰,各年級之間容易出現課程內容重復、課程目標缺乏層次性、遺漏知識點等現象。
當前,有一部分培智學校有自己的課程評估體系,對本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反思和修訂。但這些評估往往偏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而輕視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再者,已有的評估往往是學校自評,只有少數培智學校是由校外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校本課程評估,這勢必會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總的來說,我國缺乏比較科學的培智學校校本課程評價標準作為監督和管理的依據,是造成各培智學校校本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識淡薄,特色不明顯
從已有資料來分析,僅有少部分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學前特殊教育、職業高中教育課程及其他類別殘疾兒童的教育、康復課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校本課程的特色整體上不夠明顯。不但總教育目標基本一致,實施教學的內容、計劃、流程也趨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學校之問關于校本課程的對外交流合作不夠,學校之間往往各自為戰。這種情況下的校本課程開發,既浪費了成本,又影響了質量。重復性高,水平低、無特色成了培智學校校本課程的硬傷。在對待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學校將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作為保密材料,僅用于學校自編“教材”;也有的培智學校重視成果的公開出版,力圖大面積推廣。然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校際交流與合作相當缺乏,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如果能通過校際交流,將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可共享的教學資源,其效果和價值將更大。
4 促進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有效性的建議
4.1 增強國家對培智學校校本課程的引導和管理
課程開發不是隨心所欲的拼盤,而應該認真選擇,精心組織,嚴格監管。當前,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外部評價和監督的狀況,使校本課程的基本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門應當建立校本課程的督導機構,定期組織專家對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進行指導和監督,為培智學校校本課程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質量控制。
而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課程定義將導致對課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實施方式。培智學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課程”以及“為什么開發校本課程”這一核心問題上展開討論,形成共識。同時,國家應該主動擔負起培智學校課程的開發和修訂的責任。當務之急,就是組織特殊教育和課程開發的專家,做好培智學校國家規定性課程的開發工作,以緩解培智學校各自為戰進行全科課程開發的壓力。
4.2 加強校內外溝通與合作
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溝通與合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首先,是學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應以團隊形式開展,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學校內的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以提升校本課程的系統性和層次性。
其次,是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了避免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低水平重復,同一個地區的培智學校可以分工協作,各校分別承擔一兩門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做到術有專攻,時間、精力上有保證,校本課程的特色也會更明顯,對提升質量或許會有一定的幫助。
第三,是國內外培智教育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已有的資料來看,我國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借鑒普通教育的理論和經驗,而較少關注國外其他培智教育機構的課程開發理念和模式。事實上,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國外特殊教育課程開發經驗,再結合學校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開發,有利于拓寬思路,打破自身課程開發的瓶頸,彰顯校本課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學校與特殊教育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合作。要達到有特色、高質量的目標,校本課程改革必須以更高層次的理論指導為基礎,培智學校有必要通過與特殊教育和課程開發領域的專家合作,促進教師們專業知識的更新,提升他們的課程開發能力。
4.3 改善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課程開發將是持續深入的過程,開發的程度越深,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多,對各種支持系統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學校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直接決定培智學校校本課程質量。要使培智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得以持續的、高質量的發展,就必須通過各種途徑的培訓,提高教師對開發校本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提升特殊教育的專業素養,學習課程開發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智學校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鼓勵教師參加課程開發實踐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確保教師有充裕的時間和積極的態度來研究學生、研究教學,也是需要考慮的。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與教學相結合的持續過程。應該在合理配備師資的前提下,給教師們充裕的科研時間。校本課程開發也不僅僅是培智學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門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在信息、資源、經費、設備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調動教師們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課程資源,開發特色課程
篇2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現場咨詢、培訓學習等相關工作和分析后,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大部分學校雖有各自的校本課程,但是有些過于形式化,或者未能彰顯學校的特色,尤其是在理念上和新課標中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校本課程的形式普遍比較單一,學習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最終達到不了預期的目標和效果;另外,本身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不明顯,甚至有些孤立,沒有和其他的教學工作進行整合。
筆者根據搜集的相關資料以及對校本課程的實踐操作,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責任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提出一些想法。
一、強化責任意識及校本課程理念
首先,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在經過學習一定的內容,通過一定的教學過程等方式或途徑從而進行培養學生的責任素質,使得對學生在承擔的職責、義務和使命等方面加以確認、承諾并履行的一種教育。
而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開發的一門課程,由學生自主參加,以學生活動為主,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習慣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為目的的一門課程。
所以,責任教育校本課程應該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教育模式,在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內容、課程的實施以及課程的評價等方面,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系列性的活動中尋找責任教育的契機,開發責任教育的內容,充分發揮教育的整合功能,以互動、表現與體驗等教育手段,有目的性地在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中施加教育影響,培養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未來的初步責任感,真正達到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為學生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二、合理開發并充分利用學習資源
如今電子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校本課程的形式也可以越來越多樣化、精致化。作為現代教育手技術段的多媒體,不管是FLASH還是微視頻,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最近在網絡上點擊率暴增的微視頻《父親》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借助這個視頻,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并且調查發現: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會感到非常輕松,非常愉快,也會感覺學習是一種樂趣。
責任教育,處處都在身邊。將身邊的故事蘊含在校本課程中,讓校本課程更生活化,更實際化。在校本課程《數學與絲綢紡織》的學習中,由于我校的地域性,有很多學生自己家中或者是親戚家是做絲綢紡織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并沒有這樣的條件,然而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務,有經驗的學生會向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輔導和講解,并指導他們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當然完成地相當出色,作為老師的我特地表揚了這樣的做法,并指出幫助別人,服務別人也是一種責任的體現,是一種良好品德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學生對責任教育的理解和深化。
最近都在提倡和流行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的教育思路,所以開發和整合與平時的教學相關的學習資源,如將責任教育蘊含在教學情境的小故事中,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在校本課程中攝取到不僅僅是該門課程的內容,更多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學問,多元化,多方位地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感受到充分的熏陶和教育。
三、讓責任教育與校本課程融為一體
1.尋找責任教育和校本課程的共同點和切入點
一方面,定位責任教育,尋找適合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選擇可以是針對責任教育的涵義的詮釋,也可以是針對責任教育的形態的培養,也可以是針對責任教育的意識的強化。不管是怎樣的校本課程,都要有責任教育的定位,通過尋找合適的校本課程來詮釋、培養、強化責任教育。
另一方面,定性校本課程,尋找責任教育的切入點。切入點的尋找可以在校本課程學習之前,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之中,也可以在學習之后。如開展課前的準備工作時,為了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有所幫助,所以很有必要認真負責地完成一些預習等任務,這也是責任意識的體現,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尋找切入口,這是相對較容易的;在課后完成一些作業和探究成果時,考慮到作業的質量和完成的效果,評價等方面,也要認真地思考和設想,因為這也是一份責任,能很好地體現責任教育。
2.責任寓于課程,課程深化責任
對于課程,責任意識可以蘊含在其中,當然,課程也會體現責任意識,并深化責任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主要表現在:
在目標上:課程的目標可以體現出責任意識的教育,對不同的課程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也同樣可以設置不同的責任教育目標,使責任意識的達成可以從多角度去進行評價,從而多方位地強化意識。
在內容上:選擇顯性和隱性兩種不同的內容也可以對責任教育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顯性的內容可以與教學有直接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開門見山地體會責任的意識;隱性的內容就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和理解,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較大,兩種不同的內容其實都能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也能體會責任的意識。
在形式上: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責任;進行小組合作交流,體會責任;創新自主探究,體會責任。從而多形式多方位地進行課程的教學和意識和培養,深化學生對責任意識的理解。
在評價上:課程教學目標的定量評價和責任教育目標的定性評價,相互作用,相互依靠 ,兩者既依靠對方去評價自身,又依據自身評價去作用對方。這樣的評價機制可以更好地服務責任教育和校本課程,讓兩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在本質上:兩者都是基于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重要部分,互相包含,互相作用,從而更深層地推進教育的邁進。
3.實現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統一
教育與德育,兩者永遠不會分家,他們是教育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作為德育中極具代表性的責任意識培養以及作為教學中極具特殊性的校本課程開發,兩者的有機結合是有很大的必要性。
篇3
關鍵詞:中學語文 校本課程 研究
發展以學校為基礎的方案,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案,專業發展,有利于。同時,也激活和豐富的語言教室,幫助學生許多的素質和技能,為學生提供個性的發展空間廣闊。課程為基礎的語言為基礎的知識作為一種媒介的語言,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科目,如語言和語言,形成良好的識字班。它是為高中語文課程注入了新鮮血液,但要推進這一進程,也有很多問題。
一、開發初中語文校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機制得不到改善。課程發展語言學校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目前,該問題涉及到常見的教學資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夠重視。學校設備不足,學校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資金投資,教育資源缺乏,負責課程一方面,教師面臨教學課程發展的基礎上,學校的手對其它過程的學術壓力超負荷的任務,有沒有政治上的支持,時間,資金,資源,準備嚴重不足,學校課程發展面臨許多困難的實際問題。
(二)許多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語言的重視程度不夠,流于形式。許多學校已經在基于語言和課程實施的發展如火如荼,但事實上,很多學校只是流于形式,不夠重視。許多其他的學校,校長完全照搬模式,制定目標和內容是不成立的評估本地資源的特點,我們的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遠遠不夠精華學校為基礎的方案的發展,會有學校課程開發降到實處,導致基于語言的節目內容的發展,有兩個負面趨勢:一方面,一些教師一味滿足學生的利益,但他們不知道的語言學科,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只從自己的角度,而不考慮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學。這將導致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供不應求,有些苛刻關心的話題學生。課程發展是一個門面,他們應付上級的檢查。在他們看來,開發課程和高中,高考和競爭更重要。
(三)教師自身存在問題。首先,缺乏知識學習的本質。學習是一種促進個人成長,其最終目標是獲得一些訓練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生活并不需要知識純粹是無用的。今天語文課,但僅限于剛性模型演示,教學每節課三個問題:寫什么(內容),為什么這樣寫(主題),怎么寫(寫作),重復“內容-寫作-主題”語言教學課堂盛開在學習過程中,飽滿的表面,學生不能形成一個很好的技能,有了問題,我不知道如何應對。其次,教育的任務是不明確的,該機構的目標直接知識的傳播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最大化的內存成為中心教學和任務。而課本是知識的載體,將課文教完便成了教師的首要任務,這種只顧知識的傳授而不管學生有沒有形成能力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教材只是闡述基本原理的一個例子而已。第三以手段代替目的。運動僅僅是檢測手段,而不是目的。現在常見的現象就是過度的工作,與學生疲于應付,一些學生僅僅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如何建立高效的運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技能,既保證了必要數量的工作但也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以解決。
二、加強學校課程建議和措施
(一)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實語言開發,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語言類學校應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創建一個基于課程的通道號。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創造相應的活動方案,并努力打造一個“偉大的中國愿景”的學習環境,切實有效的語言。同時,在發展課程為基礎的語言,學生應該參與,這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特色學校的語言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學校課程和新課程一起成長,與學生一起成長,學校課程開發語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必須始終是學校的一個特點,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
(二)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管理制度創新,確保學校的和諧發展中的程序。學校領導必須推進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將被列入學校課程的優先發展,內部機制創新,圍繞新課程,該計劃的實施學校的課程設置,突出的研究課題,然后按獎勵,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學校課程發展提供支撐條件的研究潛力的發展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發展學校為基礎的方案,根據身體和精神獎勵教學的結果可能也與教師的工作,教師專業成長“的分類,并逐步刺激內部需求。教育和研究活動的一位負責人稱,時間和地點必須受到保護,教育的主題和內容是現實。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重視學校課程的發展,以減少承擔教師的負擔太重了,給她更人性化的關懷制度創新管理,確保和諧發展校本課程。重點建設信息的開發和保護力度,努力創造和專家,提供財政支持,各級校際交流和機遇的對話節目課余時間積極。
(三)要加強學校的教育和科研培訓,打造學習型教師。學校領導必須抓住機遇,為學校的發展,組織發展的教師仔細分析學校的長處,短處,讓所有的教師都達到了共識,同時,學校還根據搜索豐富的學術培訓學校的教學和科研,負責開發學校課程所有教師根據自己的條件,并在某些方面進一步的研究,實現了由簡單的教書匠教師尋求轉換。利益的同時,努力建立一個民主和文化的氛圍和諧,民主務實學校建立嚴格的環境研究,教師有效建立全面運作平臺,減輕教師心理壓力的教師舉辦不同的學術觀點的自由,相互鼓勵,自由擺脫學科界限,建立一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語言是學生的發展潛力,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學校的老師和充分發揮的重要手段,實現教育的理想,多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工作,勤奮工作,努力開發高品質的學校課程。
參考文獻:
[1]廖哲勛.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8)轉.
篇4
1實驗背景
1.1珠心算發展背景。
珠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是我國千百年來主要的計算工具,在經濟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珠算不僅有計算功能,還有教育啟智功能。其手段和目標是:調動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眼看、耳聽、腦想、口念和雙手撥珠相互配合使大腦皮層的視覺、聽覺、語言、書寫等重要中樞建立起聯系,發揮右腦形象思維或者是表象符號系統的作用,推動左右腦開發,提高兒童綜合心理能力。
上海珠協指導下的小學階段珠心算教學經歷了從“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課內活動課、與數學教材整合的珠心算教學實驗、以幼兒階段學過珠心算的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四個階段。從2005年開始,開始了《珠心算校本課程教材》的開發并開展教學實驗。
1.2校本課程發展背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中提到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海市十二年一貫普通中小學課程體系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組成。基礎型課程由國家統一開發和組織實施,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主要由國家及學校負責開發和實施。
學校基于多年積累的珠心算教學經驗,與珠算少兒進修學校聯合,編寫珠心算校本教材并于2005年開始實踐。將珠心算校本課程定位于拓展型課程中的自主拓展課程。珠算作為認數和計算的工具已經納入上海數學教材中,珠算校本教材立足于課內知識的延伸和拓展。
2研究過程
2.1研究對象。
學校在2008屆學生中選取有珠心算基礎的、自愿參與珠心算校本教材實驗的學生,組成一個班級。2008年一年級招生4個班,(1)班29人,(2)班31人,(3)班30人,(4)班32人為珠算班,1~3班學生均為隨機分入各班。
根據2008年第一學期數學期中測試作為參照期初測試的依據,確定無顯著差異的(3)班和(4)班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
2.2課程設置。
學校將珠心算課程定位于拓展型課程中的自主拓展課程,作為數學學科課程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為目標開設課程,并編制珠心算課程教材。在課時安排上除每周一節珠心算拓展課外,教師因地制宜地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珠心算教學內容或進行相應練習,以確保珠心算課程的教學,同時促進數學學科知識的延伸和發展。
2.3《珠心算校本課程》教材的編排。
《珠心算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遵循“把符號形態的珠算融合入現代數學”的原理,打破數學全盤西化,古算傳統淪落湮沒無聞的現狀。依據珠算發展的歷史和當前教育部門對小學數學教學所提出的教學目的、任務、方法,發揮珠心算的功能,把它作為繼續開發學生智力的手段。
1―6冊教材內容一欄表
2.4《珠心算校本課程》教材的特點。
珠算符號、模型是人類最高智慧的顯示之一,古今中外迄今再找不到第二例這么科學,具有這么多優點的相當的記數符號和運算模型。故在數學課程中運用珠算、運用中國傳統的率思想方法將顯示積極作用。
2.4.1珠碼符號同時體現“累數制”、“位值制”思想方法。
珠算既解決了“位”可賦予不同值的問題,還解決了每個位上的“記號”怎樣最美妙的設計問題。珠碼符號既能體現累數制思想方法,又體現位值制思想方法,既形象,又直觀。
2.4.2珠碼符號二元示數 對立統一。
算盤的二元示數功能,使得正負數教學簡易、自然天成。所謂二元示數,即在算盤上撥一個數靠梁時,靠框的算珠也可表示一個數,且和梁珠數互補。利用算盤的這一特點,只需增加一個懸珠符號,即可輕松學會正負數,且容易講清正負數加、減、乘、除法的法則的道理。2.4.3自然整合計算機程序教學。
程序式的珠算(計算機)算法,有自己的合適載體,那就是算法語言程序。珠算與計算機運算模型相同,珠算是形象化的電腦,珠心算是手、腦、機通用的算法,教學珠算、心算的同時就相當教學了計算機算法。
2.4.4用珠圖簡化簡化、完善幾何教學內容。
珠算符號、模型還有體現數字化幾何思想方法的圖形功能,操作珠算符號運算,從幾何的角度看就是在進行圖形變換,既能夠透徹地體現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又體現了計算機幾何的思想方法。
2.4.5用率思想方法簡化解決應用題。
珠心算校本教材對應用題教學的處理上,除了采用數量關系式、線段圖等傳統手段外,還引入了“率思想方法”。率思想方法的運用有助于理解和建立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既能體現算法的多樣性,也是解決應用問題的有效措施。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3.1計算能力顯著提高 數學學習能力整體提升。
篇5
關鍵詞:中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語文校本課程是以語文知識為載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科,并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的一門課程。開發校本課程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課程計劃,有利于專業的發展。同時,還能激活和豐富語文課堂,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個性的廣闊空間。語文校本課程是以語文知識為載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科,并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的一門課程。它的開發為中學語文課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在前進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不少學校對于開發語文校本課程不夠重視,流于形式。很多學校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工作,但實際上很多學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視不夠。不少學校領導干脆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制訂的目標和內容并不是建立在對本校學生個性需求與本地資源特色的評估上,而是遠離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本質,沒有將校本課程開發落到實處,導致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出現了兩種不良傾向:(一)有些教師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語文學科領域的學術性;(二)有些教師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顧及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學術性太強。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科目供不應求,而一些對學生要求較高的科目卻無人問津。開發校本課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門面,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在他們看來,和開發校本課程比起來,考試和競賽要重要得多。
二、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課程意識薄弱,知識技能準備不足。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主體是廣大語文教師,但是多數語文教師更適應以前的角色,即被動地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遵從學科專家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甘愿當一個“教書匠”。競賽輔導和考試的壓力使多數語文教師從來不想、也不愿意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就意味著要加重工作負擔,從中又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甚至認為課程開發是國家或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與學校無關。即使與學校有關,也是極少數權威教師的工作職責,與普通教師無關。同時,長期以來,教師只有教學的觀念,而沒有課程的觀念,在教育理論方面,也只有教學論,沒有課程論,既沒有從事過開發課程的活動,也很少參加相應的培訓。因此,絕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缺少開發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素養。
三、保障機制尚待改進。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目前,帶有共性的問題是對于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語文教師的數量少、負擔重,學校的硬件不足,學校的場地有限,投入的資金有限,教學資源短缺,負責開發課程的教師一方面面臨超負荷的教學任務及升學壓力,另一方面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政策扶持,時間、經費、資源準備嚴重不足,校本課程的開發在重重現實困難面前舉步維艱。以上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勢必會影響到所開發的語文校本課程的質量,進而影響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筆者通過參與中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認為要取得預期的目的,就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學校要高度重視,以創新管理體制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學校可以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對老師進行精神及物質獎勵,與年終考核掛鉤,也可以跟教師的職稱評定掛鉤,逐步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部需要。教研的各項活動要有專人負責,時間地點要有保障,教研內容和主題要切合實際。學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門應注意減輕承擔開發校本課程教師過重的負擔,給予其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創新管理體制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為其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時間和精力上的保障,積極進行資料建設,盡可能地提供經費支持,努力創造與各層次專家、校際間交流對話的機會。(二)加強校本教研培訓,打造出一支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學校領導要緊緊抓住學校發展的契機,組織教師認真分析學校發展的優勢、存在的不足,使全體教師達成“校榮我榮,學校與教師共同發展”的共識。同時,學校還要豐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訓配合校本教研,實現由單純的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同時,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打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校本教研環境,切實為教師搭建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讓持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教師暢所欲言,相互激勵,破除學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
三、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校本語文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多渠道地開設校本課程。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設置相應的活動課程,努力構建一種切實有效的“大語文觀”語文學習環境。同時,在開發語文校本課程中,應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能更好地發揮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特色建設中的作用,使校本課程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學生共同成長。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要始終具有本校特色,從而滿足學生發展的各種需要。
總之,老師要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做一做社會調查,了解一下社會、民情、民風,認識一下民間的文化。使他們認識到在某一方面都有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機會,從而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的語文實踐能力。老師只有積極投身到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踐中去,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掘課程資源,只有利用自身這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去演繹這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課堂,才能迎來語文課程開發的一個又一個的春天。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實行的課程開發模式是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成為許多學校教育科研的重點。在我國校本課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些學校的校本課程的設置總體上是以本校的實際情況為主,以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為參照物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本文就以陜西眉縣明德小學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一、校本課程的相關概念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會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探討、設計或與研究人員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是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①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校結合本校的傳統以及學校發展的多樣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規劃合理的課程結構,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多樣化課程。②校本課程的開發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實際情況。具體體現在基于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上。
二、明德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本文就以陜西眉縣明德小學為例進行說明。該校的校本課程是以經典誦讀計劃為主要內容進行課程的開設的。讓我們看看明德小學是怎樣成功將經典誦讀計劃作為該校校本課程的。明德小學的校本課程總體上是以該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讀本》為載體而進行。根據不同年級制定不同的誦讀計劃。例如,一、二年級主要是《三字經》和古詩20首。三、四年級以《三字經》、《弟子規》和古詩40首為主。而五、六年級則以《三字經》 、《弟子規》、《論語》 《大學》和古詩詞40首為主。選擇以經典誦讀計劃為主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基于兩個原因。其一,該校的教師隊伍以年紀較大的教師為主。這部分教師大多對經典誦讀的開發較為重視且對其較為感興趣。他們積極參與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師是開發校本課程主體的局面。其次,該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陜西關中平原,擁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基于此,該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篇章為主。
與此同時,該校校本課程時間的設置方面同樣是與眾不同的。明德小學校本課程在課程時間設置上不是按照傳統的課程開設時間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適的時間,實施其校本課程。例如,早晨升旗后開始五分鐘的誦讀;每節課預備鈴響后兩分鐘,大家一邊念一邊等其他小朋友進教室,幫助安靜教室氣氛,從而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中午的十五分鐘用于誦讀;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靈活安排,充分利用時間;校內向校外延伸,激勵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在時間上靈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尋找機會讓學生多接觸經典詩文,多讀多背從而多用,不增加負擔,使古詩文誦背活動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樂事。這種時間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學作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學在課程時間安排上有別于非寄宿學校的時將設置。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學不拘泥于將校本課程開設成為一門傳統的課程。而是靈活的開設相關的誦讀課程。
明德小學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措施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該校采取學生集體背與單獨背、老師教讀與講故事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小型而靈活多樣的誦讀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如:采用比賽的形式看看五分鐘的時間內誰背的多;比比看誰最先背下一條;規定任務,誰先背下誰就可以先出去玩。這一方法最好用,因為它能更好地激勵孩子背誦的熱情。同時,該校建立了學生的誦讀檔案,積累了大量實驗的一系列過程性資料如:學生誦讀情況分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家長意見征詢、班級活動的方案、記錄照片、及時總結好的做法等等。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全日制的寄宿學校,在與家長溝通方面,明德小學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著重面向家長進行校本課程相關的宣傳,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詢意見和建議,形成校內校外的合力,促進誦讀活動卓有成效地開展下去。
明德小學在實施誦讀經典計劃中的過程中,校園的經典氛圍也越來越濃厚,走廊上可見"步從容,立端正、寬轉彎,勿觸棱",食堂里可見"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就連廁所里也出現經典的語句。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讓你不得不學經典,對經典也不得不愛。
轉貼于 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誦讀經典篇章必將會遇到許多生澀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學的誦讀計劃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難。例如,每天中午讀經典時,很多孩子讀得無精打采,集體讀時聲音還可以,可是仔細觀察,也就是幾個會背的孩子,每天聲音響亮地不厭其煩地讀一遍又一遍,而多數孩子雖然看著書,但心思都不在經典篇章上。還有的干脆就沒帶書,在東張西望,無所是事。面對此種情況,明德小學的教師和校領導們積極尋找解決措施。為了激發同學們對于誦讀經典的興趣,很多老師開始利用更多的時間給同學們講解所背誦經典的"背后故事",以此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這種方法在一段時間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漸漸的,該種解決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諸如,這種講解會占用大量的時間,以至于孩子們就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背誦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積了許多的篇章沒有背誦。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接受能力較強的孩子們就不太注意老師講故事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明德小學的教師和校領導們又嘗試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將每天要求同學們背誦的經典篇章寫到黑板的一角。讓同學們反復的記憶,并作相關的解說。那些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們可以作為"小老師"給自己的伙伴們講解,大家共同背誦。利用這種方法,同學們漸漸的對經典誦讀有了更進一步的興趣。正是這樣的方法,使明德小學的經典誦讀計劃一步步推進,并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經典文化的校園氛圍。
三、對明德小學校本課程成功經驗的反思
以上幾個方面就是明德小學在經典誦讀過程中所擁有的寶貴經驗。我想這也是其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經驗。對于校本課程開發效果的評價,就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和聲音。學生作為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其對于校本課程的興趣和意見在很多程度上是評價課程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③在對明德小學校本課程進行調研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向部分學生作了簡單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對于該校的校本課程持肯定態度。同時,學生們反映通過經典誦讀計劃,使他們增添了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這就體現了"校本課程以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發展為主旨。"④也就是以學生為本的具體體現。明德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之處是值得很多學校學習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我看來,好的校本課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實依據本校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進行開發,就一定會開設出優秀的校本課程。
注釋:
①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駱玲芳, 崔允漷.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實施
全省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管理。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加以選擇、改編、整合、拓展、開發和開設的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將成為中小學教師當前與今后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校本課程《青春與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啟示作一簡單的介紹。
一、尋找合適的主題,貫徹課程開發原則
電視上的《法制在線》《今日說法》《舉案說法》等法制節目,用簡單的案例分析,給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法律條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啟發,我開設了校本課程――《青春與法律同行》。
1.把握導向性與協調性、時代性與先進性的原則,編好課程綱要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普通高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意見(試行)》要求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與國家課程協調一致,防止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成為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的隨意加深與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選修課,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識。我就考慮,在開設校本課程時,能不能把學生關心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法律知識加以歸類介紹。為防止校本課程的教育內容與國家課程必修、選修模塊簡單重復,我認真閱讀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識,明確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識儲備,又把相關法律知識進行了分類和整理,找出與高中生密切相關的,又是他們感興趣的法律知識。據此,確定了課程的主要內容。
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思路和目標。即立足于高中學生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以及會對他們的行為習慣產生導向作用的具體案件實例;注重分析,在講解的過程中進行法制安全教育,滲透基本法理精神,使學生在素質養成中融入足夠分量的法律知識和公民意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2.把握選擇性和靈活性、簡約性和通俗性的原則,精編教材
《意見》還要求“校本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或教材編寫中,應注意精選內容,合理編排;內容呈現形式應該活潑多樣,通俗易學。”
在基本理念和思路的指引下,我設計的課程主要內容有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介紹、三大基本法的講解。考慮到法律的實踐環節,又增加了實用法律文書的書寫、律師制度的簡介。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參考了教科書的編寫模式,教材由理論介紹、相應的案例和根據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同類案件這三大部分組成。
編完民法部分后,我就根據所編寫的教材來上課。第一、二節課學生熱情很高,效果也不錯,學生熟悉了這個模式后,課堂又回到了傳統的以老師為主、學生參與的常態中,這違背了我開設校本選修課的初衷。
我開始新的嘗試:先呈現案件,讓學生自由評說,讓他們先把對案件的理解說出來,再舉案說法,來看看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法律的規定之間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不同,經過這樣的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再根據所學的法律知識,就能把案件分析得比較到位了。
由于“舉案說法”這種新模式的成功,我投入到第二輪教材的編寫中。為了更好地掌握學情,我設計了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對哪些法律知識感興趣;研究少年法庭公開的一些案例,給學生以警示和防范;從報紙、網絡中搜尋相關的案例,把搜來的案例進行改編,與所講的法律條文更相匹配;還專門學習視頻剪輯技術,更好地展示相應的資料……諸如此類的嘗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二、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積極展開教學實踐
校本課程是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集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與自主性于一體,必須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
1.突出學習者的生活經驗,注重實踐性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提供有效的與學生生活情景有關的素材,讓學生有感受和體驗的過程,密切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比如,介紹書的書寫后,我呈現了一份自己2005年接到的北侖區人民法院的書副本,是物業公司狀告我本人不交物業費。學生一看,書中的被告是我,頓時來了興趣。于是,我就請學生幫助我根據狀的事實和理由,逐條進行答辯,書寫答辯狀。
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必須出示相應的事實和理由,說明不交物業費是因為物業公司沒有盡到義務。比如,閣樓滲漏、公共設施損壞,物業沒有及時進行維修、公共維修費的使用收支從未公示等。向學生解釋后,讓學生進行證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起寫好答辯狀。
等學生準備好了答辯狀,我就把當年自己寫的答辯狀跟學生一起研究,看看各自的答辯狀有何異同,探討不同之處怎么改才能更符合法律條文。
最后有學生關心,當年法院是如何判決的,當告訴他們,最后的結果是物業公司及時進行維修,交1/3物業費時,就有學生感慨,今年自己家白白多交了物業費,因為房屋也有滲漏。我告訴他,《物權法》2007年10月1日才開始施行,規定了如果物業達不到《物業標準》,業主可主張物業違約承擔違約責任或解除合同;如果物業不違約,業主應當支付物業費,所以沒白交物業費。我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程注重實踐,突出了它的實用性。
2.加強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教學過程中,通過“舉案說法”“案情簡介”“大家說案”等方式呈現具體的案例,讓學生針對某一案例,談談自己的看法,也讓學生嘗試多角度考慮問題。比如你是此案的法官(受害者或辯護律師),你將如何辯護?依據有哪些?通過這樣的情境設計,引導學生投入研究案情,分析案情,尋找法律依據的過程中,真正能夠學以致用。另外,教學中也較多采用多媒體等音像資料,給學生直觀的影像,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深入思考。
3.關注學習過程的生成性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把握教學設計的科學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在講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時,通過案例分析,講清了兩者的概念和具體的處理方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請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的例子,再讓他們把自己的探究結果加以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如何區別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就被提了出來,也通過學生自己的感受把兩者加以了區分。通過這樣的預設,關注了知識的生成過程,提升了學生自主探究、建構知識的能力。
4.探索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常規的班級授課外,積極創設條件采用多種形式實施教學。比如,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法院參觀庭審的過程,了解庭審的程序;組織模擬法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講了法律文書的書寫后,指導學生就具體案例書寫狀、答辯狀;邀請律師到學校講座,具體講解律師資格的取得、訴訟業務、非訴訟業務等。通過這些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運用,使學生的興趣、知識和能力在學習中整合提高。
三、建立靈活的教學評價機制
我們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發揮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
1.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綜合評價功能,突出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評價。我制作了選修課學生反饋表,請學生談談對《青春與法律同行》選修課的感受。有學生這樣寫道:選修課《青春與法律同行》最吸引我的一個方面就是“法”,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為此增添不少樂趣,而且可以提升相應的素養能力。在課堂上,老師通過典型的案例在開闊我們視野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思考問題、怎樣分析、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在反饋表中也有一欄是請談談你對任課老師的感受,有學生這樣寫道:老師善于用淺顯明白的話語去解釋復雜事物,但老師可以試著讓學生進行更多的組合來模擬中小場景的案例,從實踐中獲得更加深切的體會。通過這樣的反饋,讓學生和教師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自我,讓教師了解學情,以便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課程和教學的反思。
2.重視評價內容和方式的多樣性
課程不用筆試方法評價學生,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實踐環節的情況進行評價。比如,學生書寫的狀和答辯狀;查閱《物權法》,掌握有關擔保物權的法律條文所形成的文本;觀摩庭審時的庭審記錄;上課時的課堂筆記等都是評價的具體內容。在實踐環節中,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評價內容。
3.重視實施的過程評價
校本課程的實施應有學年教學計劃、教學過程的詳細記錄,建立相應的教學檔案。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安排,教師對自己開設的課程要有明確的教學計劃。比如,《青春與法律同行》根據18課時的安排,具體分配給教材的六章。同時對教學過程也要有詳細的記錄,比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即上課出勤情況、課堂紀律情況、課堂發言情況、實踐中團結協作的情況等,用以豐富學生的教學檔案,做出過程性評價。
篇8
[關鍵詞]:禮儀教育 校本課程 開發實施
重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中華優秀的禮儀文化作為小學生德育的載體,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近年來,我們結合《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如何運用禮儀教育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開發《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實施的基礎。作為校本課程教材的《小學生禮儀教育》,必須體現出活動課的本質特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
校本課程是針對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級的特定的學生群體的,在不同的地區、學校和班級之間,學生狀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校本教材必須有自主性,必須適合校內外的情境。
當前,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種類繁多,質量不一。從校本課程的本質出發,只有適合自已的教材才是最好的。因此,開展禮儀教育,自編適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課程的成敗。
結合我校情況,在禮儀教育實踐中,我們開發了以年段分級――以板塊傳承――以動態求新的自成一體的《小學生禮儀教育》教材,這一充分體現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教材的實踐性
所謂實踐性,是指禮儀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特點,在教材實施中,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的、方法,都要求它必須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必須注意兒童的生活實際與興趣需要緊密相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訓練活動,向生活和經驗學習,在實踐中有所思、有所悟,實現學生內心的自我喚醒。
(1)教材內容以活動為主,突出實踐性特點
教材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需要,都以有關聯的板塊活動呈現主要內容,以實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驗和感悟。每個活動內容只是一個樣本,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二次開發,把生成的有價值的活動充實進教材。
(2)教材禮儀知識貼近生活,便于學以致用
禮儀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規律,內容上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尤其要體現學生生活和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現實需要,才能保證了學以致用。在小學低段禮儀教育中,重在解決家庭、學校日常生活習慣中的禮儀問題;中段重點學習在學校和社會、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禮儀要求;高段涉及異往、社交及審美禮儀,并適當了解國外禮儀。
(3)教材活動設計關注體驗,重視內心喚醒
禮儀教育是情感教育,只有打動人心的情感教育才能內化為人的素養。注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用學生生活體驗喚醒內心,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升華,這才是禮儀教育之“法”。在活動設計上,我們大量選用了學生在校園和家庭中真實的有禮儀教育價值的生活錄像片斷,幫助學生透視自己的生活,體驗怎樣做事、做人,逐步實現自我喚醒。
3.教材的時代性
禮儀是一種社會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禮”的內涵也在發展,因此,運用禮儀文化開展學生禮儀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教材內容以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為主
以時代新興禮儀為輔,注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要著力體現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視傳承又兼顧學生的長遠發展。
(2)教材應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等要求。
(3)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
教材要注意動態發展,教材的編選、實施、檢驗改進和再實施,要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
這主要體現在:不斷改進教材內容及呈現形式,如及時更新抓拍學生生活的真實場景和典型案例充實教材內容等。只有鮮活的內容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重視教學反思,要定期開展教材研討,不斷二次開發、修訂完善教學標準。
二、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
在《小學生禮儀教育》教學中,我們努力追求超越課和學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點:
1.活動性
(1)把課堂講授、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訓練三種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講授重在傳授禮儀知識,模擬訓練重在體現禮儀教育操作性的特點,日常養成訓練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實踐性的要求。理想的禮儀教學模式,應該是這三種教育方式的珠聯璧合。
(2)教學中要重視對禮儀文化的滲透
禮儀教育雖然具有十分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禮儀教育不需要理論層面的學習。禮儀的性質、起源和發展及禮儀的規律等,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禮儀規范,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應當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感悟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復雜的、突發的情境中,避免禮儀失范。
2.整合性
《小學生禮儀教育》教學實際上是“小禮大教學”,要注意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特別強調人、財、物及環境等資源的整合利用,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科整合
除了《小學生禮儀教育》課堂教學,在語、數、藝術、體育等各學科的教學中,也要注意結合課程特點滲透禮儀知識,開展禮儀實踐活動,這對延伸和強化禮儀教學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師整合
除禮儀課教師外,其他教師也要走進禮儀課堂,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如禮儀教師與語文教師一起開展課本劇展演、禮儀兒歌創作比賽活動;與藝術、體育教師一起創編禮儀操及形體訓練藝術操活動等,
(3)活動整合
有機地整合大課間活動、校園主題月、“推普周”等學校活動,有針對性地滲透禮儀教育內容,使之成為學生禮儀實踐的舞臺。
(4)資源整合
主要表現在學習運用現成經驗,實現資源共享方面。
3.創造性
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在禮儀教學創新實踐中,重點應做好以下三點:
(1)教材內容的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囿于教材現成的內容和框架,要加強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例如:教學家庭禮儀部分內容時,教師以自己錄制的家訪錄像為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待客之道。用親身經歷的事作材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單純利用現有教材要生動得多,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很好。
(2)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教學模式上,我們重視發揮教師團隊特點,創造了“多級主導”的教學模式。一些課形成了“主講教師+輔講教師”聯合主導,“主體活動+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模式。主講教師設計主體活動框架,輔講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設計分散活動內容,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活動的實踐者、組織者、學習者、體驗者、反思者,充分體現了教學生成性。這種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了教學的實效,形成了許多精彩的課堂。
(3)教學形式的創新
禮儀教育的形式不只限于課堂,各類活動都是可利用的“課堂”。例如在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中,我們創編的“小學生禮儀操”,就是禮儀教育形式的一朵奇葩。它把學生日常禮儀規范,以韻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優美的旋律,用夸張的動作藝術地再現出來,既強化了學生對禮儀條規的認識,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禮儀的熏陶,避免了課堂的生硬說教,深受學生歡迎。
4.開放性
《小學生禮儀教育》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下面三點:教學人員的開放性。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員都可以根據需要走進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環境的開放,不只是校園,社區、街道、市場甚等公眾場合也可以是禮儀教學的舞臺;教材的內容也因以上兩點得到極大的開放和豐富,必然導致出現大量的新生資源和課堂生成資源。
三、提供課程開發和實施保障
1.教學保障
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與研究者,教師應有主動詮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為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在教師和教學方面,要注意做好:切實開展好禮儀教育校本教學研究活動,充分關注禮儀教師的個人成長;重視教學交流,通過內引外聯,實現專家引領,切忌閉門造車;發揮教師團隊作用,形成禮儀教育教學研團隊。
2.經費保障
由于《小學生禮儀教育》以活動為主的特點,經費和必備的設施和設備的支持,相比其他學科顯得更加必要,是開展教學的必要保障。
3.聯合開發
目前,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學校也較多,有條件的學校,應該主動溝通交流或進行聯合開發,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多快好省”、事半功倍。
四、做好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反思
《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的教學,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才能不斷發展完善。實施中,還應認真思考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學校是否有必要培養專職的禮儀課程教師?就當前,校本課只能算是“小”學科,開發人員特別是教學人員可能只有一兩人,課時每周每班只有一兩節,規模小的學校更是如此。在這樣的現狀之下,如何開展課程的校本教研?這個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像《小學生禮儀教育》這類的校本課程從開發實施到效果評價,普遍只停留在學校層面,其教學效果需要有漫長的時間檢驗。教育行政部門怎樣全面評價考核,將直接影響課程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小學生文明禮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小學生禮儀常識.新華出版社,2003.
篇9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儒雅德育
《荀子?榮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可見博學多才、溫文爾雅自古就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人的最高贊賞,是育人的最高標準。
“儒”是指有儒心,即做有文化內涵,書卷氣質之人。“雅”是指有雅行,即做言行舉止優雅之人,具有高尚的素質修養。
“儒雅德育”立足于學校“儒雅教育”,是這樣的一種教育:以孔子八德、對聯文化、武術文化等傳統文化為教育的載體,“以儒導學”“以儒導思”,從而培養內儒外雅的現代儒雅新人。因此,儒雅德育的核心是使師生形成共同的儒雅價值追求。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具有外表優雅、內涵博雅、舉止典雅、氣質高雅的現代新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儒雅德育校本課程的構建
1.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內涵及基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完善校本特色課程的需要。我校位于石鎮蓮塘村,這是武術大師黃嘯俠的故鄉;學校還毗鄰孔子后裔居住地大龍村,一文一武為學校構筑自己的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為此,學校以“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儒雅新人”為辦學目標。為了培養儒雅新人,德育處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編寫了《學對聯、賞對聯、寫對聯》、《中國少年強》、《我們愛武術》、《每日一誦》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對聯文化“、”孔子文化“、”武術文化“三大特色課程,為學生積淀了濃厚的文化根基。
2.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內涵及基于“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張揚學生個性特點的需要。學校一直以來重視開設美術類、舞蹈類、語言類、音樂類、體育等七大類活動,組建小聯迷社團、華蘭僑心民樂社團、華蘭僑心武術社團、儒劍辯論社團等特色社團、興趣小組共27個,其中“小聯迷”、“辯論”、“武術”和“民樂”成為特色社團。全面發揮學生的特長,張揚個性,展示博藝之長。
3.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內涵及基于對班級德育自主建構,提高主題班隊課實效的需要。在班級管理中,提出了德育自主建構的模式,圍繞著孔子文化思想,并結合年級的特點,形成班級文化特色。制定出每月的德育主題,在學生在廣泛開禮儀、誠信、感恩、愛國等教育。同時,大力推行儒雅班級、儒雅學生,儒雅之星的評比機制,通過星級評比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品質。
三、強化功能,提升儒雅德育校本課程育人實效
1. 用好班會課主陣地
石鎮中心小學以“崇文尚武 厚德博藝”為校訓,以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現代儒雅新人為使命,校訓“崇文尚武 厚德博藝”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個人層面的要求有極高的契合度。學校圍繞著提出的育人目標,堅守班會課這一德育的主陣地,統籌規劃“我們愛儒雅”的主題班會課。在“規范和規則”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思想和文雅的氣質。
石鎮中心小學以“儒心” “雅行”為標準,以“培養現代儒雅新人”為目標,打造了規范的班會課系列,針對培養對象的長遠發展,有步驟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根植學生“中國靈魂”地同時,拓展了學生的“世界眼光”,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篇10
【關鍵詞】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小學;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5-0101-04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是為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學生應當享有對校本課程建設的話語權。但在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中,不少學校忽視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感受和建議,話語權的喪失使學校建設的校本課程未能有效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促使我們思考:校本課程是否真正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改進措施?本文以常州市L小學為例,從學生滿意度的角度對小學校本課程現狀進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理論框架
1. 顧客滿意度理論
顧客滿意度研究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Cardozo發表的《顧客的投入、期望和滿意的實驗研究》。顧客滿意度是對顧客滿意程度的量化描述,是顧客接受產品和服務的實際感受與期望比較的程度,是一個變動的目標。
近年來,學者開始將顧客滿意度理論引入教育領域,提出學生滿意度的概念,作為學生消費者參與教育過程、評估和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尺度。本文將校本課程視為學校提供的一項教育服務,而學生是這項服務的直接消費者,探討和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程度。
2.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校本課程的建設應該針對不同需求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還要從學生正在產生或未滿足的需求著手,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研究設計
1. 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取便宜抽樣的方式,選取常州市L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08份,剔除答案呈明顯規律、空白、填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179份,有效回收率為74.6%。調查對象情況如表1所示。
2. 問卷的設計與分析
在文獻閱讀梳理的基礎上,借鑒已有的關于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問卷,結合校本課程的特點,筆者自編了“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順序量表,每題均采用正向記分。
研究采用SPSS22.0軟件包對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問卷數據的整體克朗巴赫α系數值是0.818,KMO值為0.708,信效度良好。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1.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1)對樣本學校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頻次統計來觀察學生對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的情況,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看出,94.97%的學生選擇一般及以上,大部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2)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各指標及具體滿意度分析。通過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學生對于校本課程建設質量各個維度的滿意度以及各項具體指標的滿意度的基本情況。
課程設置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課程設置維度滿意度的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在校本課程設置這一維度中,“征求學生意見”這一題項得分偏低(M=2.94),“自主選擇”(M=3.02)、“與興趣相符的科目數量”(M=3.13)、“選課制度”(M=3.14)這幾個題項得分顯示出明顯的低分傾向。
教師能力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教師能力維度的學生滿意度情況如表4所示,不難看出學生對教師能力維度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高分傾向,但是“師生互動”這一題項得分偏低(M=2.91)。
課堂教學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如表5所示,通過描述性分析可見,學生對課堂教學維度總體較為滿意,呈現明顯的高分傾向,但是在教學內容需求滿足程度這一題項上得分偏低(M=3.13),表明教學內容仍然有待改進。
課程評價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課程評價維度的學生滿意度分析如表6所示,學生對評價的總體滿意度以及對日常作業的滿意度均表現出低分傾向,均值都為2.90。與此同時,學生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校本課程評價的意向(M=3.94)。
綜合以上各維度的分析可見,在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滿意度的38個題項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項目只有4個,其中有兩個集中在課程的評價方面,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師能力、以及課堂教學3個維度上的滿意度基本都呈現較明顯的高分特征,課程評價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學生對課程評價的總體滿意度也相對較低。
2.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指標差異性分析
(1)學生滿意度在年級上的差異。選擇年級為自變量,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探究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在年級上是否存在差異。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通過表7可以看出,“課程設置”檢驗變量Levene統計量的F值等于3.463,p=0.033
對于滿足方差齊性的變量,即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兩個維度,由單因素方差分析表可知(如表8),“課堂教學”的F值為2.448,p=0.089>0.05;“課堂評價”的F值為1.142,p=0.322>0.05,所以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兩個維度在年級上沒有顯著差異。
對于不滿足方差齊性的變量進行Welch檢驗。由表9可知,課程設置滿意度的P值為0.429,大于0.05;滿意度總分的P值為0.066>0.05,所以無法證明對于不同年級,課程設置滿意度和小學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有顯著差異。教師能力滿意度的P值為0.009
(2)學生滿意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本研究選擇性別為自變量,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評價的總分為依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探究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度在性別上是否存在差異,具體的統計分析數據如表10所示。
如表10所示,在課堂教學這一維度上,相伴概率P=0.014,P0.05,表明在小學校本課程總體滿意度上不因性別差異而存在顯著性差異。
3.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對學生總體滿意度與其4個維度的滿意度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1所示。
(1)學生滿意度與教師能力維度的相關系數最高,達到0.623,這表明教師因素對小學生的校本課程滿意度影響最大。
(2)學生滿意度與課程評價的相關系數相對最低,為0.287,說明在這4個維度中,學生滿意度與課程評價的相關性相對較弱,課程評價維度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學生總體滿意與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課程評價這4個維度之間呈正相關,Pearson相關性均處于較顯著的水平,表明在校本課程深化的過程中,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著手提升學生的滿意度水平。
五、基于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調查的結論與建議
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滿意度測評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到校本課程的建設之中,通過統計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滿意與不滿意之處,找到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優勢與不足,對于進一步深化校本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都有非常大的實踐意義。
1. 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調查的結論
本研究在總結已有的關于校本課程建設現狀以及學生滿意度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自編問卷對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進行了測量和分析,由此獲得以下結論:
(1)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整體比較滿意,選擇一般及以上的共有17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4.97%,可見,大部分學生對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2)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3個維度上的滿意度呈現較明顯的高分特征。但是這幾個維度中,學生參與題項的得分普遍偏低,表明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需求,學生無法做到“樂學”,滿意度自然呈現低分趨勢。
(3)學生對校本課程評價的滿意度表現出明顯的低分趨勢,而學生在調查中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校本課程評價的意向。說明在校本課程評價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學校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自評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作用,老師和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也缺乏平等地交流,學生仍然是校本課程評價的客體。
(4)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女生的滿意度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力維度上。
(5)學生對小學校本課程的總體滿意度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滿意度差異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力維度上。
(6)小學校本課程的學生總體滿意度與課程設置、教師能力、課堂教學、課程評價均呈顯著相關。其中,學生總體滿意度與教師能力維度的相關系數最高,與課程評價維度的相關性最小。
2. 思考與建議
學生滿意度作為一種態度和情感體驗,是動態的,會隨著人的需求不斷變化和升級,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根據此次對小學校本課程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研究,筆者認為,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可以從豐富校本課程內容、提升教師能力、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入手,具體建議如下:
(1)深化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不少學生反映應當擴充校本課程體系,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應“走下神壇”,走向開放化、多元化,選取教師、學生擁有的課程資源,聽取學生的建議,從個別化開發到有規模的開發,使課程體系逐漸從零散走向系統化。此外,劉世民、苑大勇提出利用課程資源的多樣性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分別是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利用當地優秀文化資源、根據民族特點、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來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筆者認為這也是值得學校借鑒的,校本課程要從學生本位出發,但也不能忽視學校自身特色的打造。
(2)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在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參與者,教師的能力與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本課程的質量。首先,教師要擴充自己的知識,不斷吸納新知識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課程教學設計的能力、表達能力、教學媒體應用的能力等。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男生與女生在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調整,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也應當提升課程開發的能力,不僅要學習課程理論知識,更應當掌握課程開發的知識和技術,不斷增強課程開發的能力。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李臣之指出,一切課程人,均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一心向“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更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求為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校本課程的建設需要學生的聲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這一報告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體系只為持消極態度的人服務;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學習者積極地親自參與,那么,這種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從實際的調查情況來看,學生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校本課程參與意識,而且有能力提出比較客觀的建議。因此,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在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管理以及課程評價的各個環節傾聽學生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張曉東.生命哲學視野中的校本發展――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
[2] 劉寒梅.大學生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學生滿意度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