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簡報范文
時間:2024-05-06 17:4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研修簡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網絡 遠程 研修 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網絡遠程研修是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以虛擬班級為單位,按學科統一編班,每100人編為一個班級,每個班級配備1名班主任、2名指導教師。在專家團隊和班主任、指導教師指導下,通過視頻授課、文本學習、在線研討交流、提交作業、互動評論等方式,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學習為一體,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實教學問題為目的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
一、研修環境 建立校園網并能實現寬帶上網。45歲以下的教師最好能達到信息技術中級水平,35歲以下的教師最好能達到信息技術高級水平。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和良好的網絡環境,為開展遠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健全制度 為加強對遠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遠程研修的實效性,需制定《遠程研修平臺使用手冊》、《班主任手冊》、《指導教師手冊》、《學員手冊》、《班級制度建設》等,對指導教師、班主任和參訓學員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學員在收看視頻的基礎上,在網上閱讀相關文章,完成相關專題要求的作業,提交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反思總結,作業由指導教師進行批閱,學員在網上與指導教師及其學員之間進行論壇交流。集中研修階段,安排專家與學員互動,邀請課程專家,在線集中解答學員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與學員進行網絡在線互動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過程中,班主任把常規班級建設和管理的經驗用于遠程研修學員班級的建設和管理,通過對班級學員的調研,根據每位學員的專業興趣,將學員分成若干學習研討小組。在研修活動中,班主任和指導教師重點抓了視頻學習、文本學習、提交作業、在線研討交流、參與評論等五大環節的管理,通過遠程研修解決學員教學中的現實問題。
在集中研修階段,每個班級每周提交一期學習簡報,在崗實踐研修階段,每3周提交一期學習簡報,由市專家組進行篩選、編輯,對優秀簡報在網上進行交流。
在研修過程中及時提供和反饋各區縣、鄉鎮遠程研修的基本情況,每學習一個模塊總結一次。培訓結束后,對遠程研修的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對在培訓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區縣、鄉鎮、指導教師、班主任、管理人員和優秀學員,進行表彰獎勵,對遠程研修工作效果較差的區縣、鄉鎮在全市進行通報。
五、研修考核 為確保遠程研修取得實效,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促使教師積極主動的研修學習,對學員在研修階段的考核分為五個部分,滿分100分。其中網上觀看視頻20分,作業考核20分,網上與專家互動、交流、發貼評論20分,教學實踐活動(教育敘事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提交)20分,個人工作室建設20分。
六、校本研修 參訓學員網上集中研修結束后,由任職學校安排10個月的在崗實踐研修,其主要任務由四項:第一,讀一本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專著。參訓者選擇一本適合自己教育教學實際的、有價值的教育理論書籍,制定讀書計劃,系統地學習閱讀專著,并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讀書心得體會;第二,完成一項教育調研。參訓者就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某一個問題做一項有價值的調研,對調研材料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和探討,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調研報告;第三,出示一節示范課。參訓者將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學理念和實踐研修的成果應用于教學中,在任職學校出示一節示范課,由學校負責人組織點評和研討交流,在同行的評價過程中,使參訓者再反思、再提高,通過示范課展示起到相互促進的目的;第四,做好課題結題工作。參訓者根據在集中研修期間申報的課題,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研修成果,以課題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達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篇2
【關鍵詞】校本;教研;價值;開展
英語本身有其特定的學科價值和文化魅力,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經濟和文明的發展,都是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面,無論面對中、高考考試制度怎么樣的變革,我們對英語教學校本教研是仍然要繼續下去的。
第一校本教研的價值所在。
1.寄予學生需求的教研。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英語的學習不僅是一門語言工具,也是學生作為一個新世紀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一項生存技能,這種技能不僅表現在學生的生活與交際上,還表現在文化底蘊的提升和素質修養的提升。為了更好的適應我校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必須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英語校本教研活動,為學生的英語水平的真正提升而深入研究教學行為和教學措施。
2.寄予學校發展的教研。隨著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飛速發展,初中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生存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的必經途徑,這就告訴我們,在學校建設過程中,就必須注重英語教學和英語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高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校走出自我的傳統教學,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帶著發展的眼光去采集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措施,取長補短,最終促使學校現代化、國際化發展。
3.寄予社會發展的教研。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有兩項基本技能的需求,第一是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第二是基本的英語閱讀和交際能力,這兩種能力的具備促使一個社會人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增強,英語教學的有效開展,特別是結合地方特色的英語教學,更能滿足當地的人才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促使社會的整體發展。
第二校本英語教研活動的開展
面對社會整體和學生個人發展對英語教學的需求,校本英語教研必須落到實處,且讓我們的教學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只有滿足了學生發展需求,才能更好地促使學校的發展,服務于社會的發展。
1.按需施教,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校本英語教研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教研研究的內容就要符合學生的需求,作為學生而言,他們除了用英語在進行考試以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用英語進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流。因此,在初中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要想盡辦法提升學生英語信息采集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這里就應該側重在英語閱讀能力、英語口語表達和交流能力訓練和提升。為此,我們要根據學校校本課程的設置,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設置一定的校本英語課程。比如晨讀、午讀時間段,這是一個學生自由安排、教師協助管理的時間段,這時學校要為學生創設聽、說、讀的英語學習氛圍,可以開放學校閱覽室,教師推薦豐富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比如午餐時間,我們可以提供校園廣播系統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等,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增進學生的語感。多樣化的校本課程要盡可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
2.按趣施教,提升學生學習的幸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與之共漁,與之共漁的最佳狀態應該是與之共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無比的幸福和喜悅,從而產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內驅力生成,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獲取幸福元素的機會很多,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校本研修課程的延伸,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幸福。比如,我們海門每年都舉行“金花節”,金花節是海門市一年一度重要的招商引資節會,是江蘇省海門市以“開放、發展、友誼、合作”為宗旨而舉辦的集經貿洽談、形象展示為一體的大型招商推介與商貿洽談活動。這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課余時間做一份招商引資的簡報,因為招商引資的對象包括國際友人,這時我們就要學生在簡報中不僅要有中文,還要有英文,對學生的簡報進行評比、指導、展示、推薦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英語學習的價值所在,體驗到自己努力后收獲成功的喜悅。教師也借此促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進一步提升。
3.按情施教,豐富學生文化的底蘊。對于中國的學生而言,英語學習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過語言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通過校本英語教研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豐富學生的視野。就當下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一種空對空的英語教學現狀,即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真正接觸過英語,或者接觸的很少,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停留在書本教材之中,缺少實際的英語學習背景和環境的熏陶。因此,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校本研修,通過研修來提升英語教師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感觸,無論是英語的教還是學,都充分考慮文化底蘊下的語意語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其境,深感其意。
校本教研是學校本身的靈魂教學,校本英語教研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作為英語教師要大膽的邁出一步,走出應試教育的束縛,讓英語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校、社會與時俱進的有力武器。
篇3
戰略選擇 行政推動
行政推動是校本研修工作全面開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的組織保證。
理順管理機制。該區建立“一室牽頭、三室聯動”的校本研修管理體制。設立專門的校本研修辦公室,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承擔全區校本研修的規劃、實施與管理工作。把區教研室作為業務設計和指導部門,把區教育股作為行政推動部門,把區教育督導室作為考核評估部門。在各高中、初中、中心小學設立教研室,在中心校設立教研中心,專門負責學校教研管理。在學校建立課題研究工作室,確立專門人員,負責課題研究的日常管理。
落實第一責任。該區教育局建立校本研修工作行政領導包聯制度,每位班子成員和股室負責人都定期深入包聯學校調研。設立區級重點課題,由教育局領導班子成員和股室負責人擔任行政主持人,與實施學校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每年暑假舉辦全區校長培訓班,由局領導作專題報告,指導校長做好新學年校本研修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營造良好氛圍。召開全區課題研究動員大會,制定《“課題促進工程”實施辦法》、《臨渭區校本研修工作實施方案》,確立32所基地學校,以特級教師、省市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教研員為主體,按學段和學科組成了135人的專家指導團,公布區級20個重點課題和69個普通課題。
實行月報告制度。該區教育局要求學校按月填寫報告單,內容有當月工作進展、典型做法、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等,經校長審閱后上報;區教育局每月整理匯總報告單,安排調研核實后形成研修簡報。
明確研修職責。在選聘新任校長工作中,該區教育局把校本研修列為一項基本的考察條件,實行了公推公選公示制度。在新聘校長上崗前,在聘書中明確提出一年內學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標任務,考察期滿后完成目標任務的校長年度考核才能視為合格。
提供經費保障。該區教育局每年設立2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薄弱學校圖書資料配備和先進學校獎勵。同時要求學校按照不低于5%的標準設立專用經費。
同一目標 特色紛呈
臨渭區在“校本研修下的課題促進模式”中形成了三大特色,關注問題解決,是校本研修的方向;直擊教學常規,是校本研修的內容;聚焦課堂教學,是校本研修的重點。
目前,課題研究成為全區校本研修的主要載體,各級各類課題覆蓋全區廣大中小學。質量工程實驗學校、教育科研明星學校和區級基地學校均有市級以上的規劃課題;一般規模的中心小學、初中和各高中均有區級課題;其他完全小學均有校級核心課題;一些規模較小、教研力量相對薄弱的教學點均以中心校為單位積極開展課例研究和專題研究;在廣大教師中提倡普遍開展微型課題研究。一些基地學校的活動主題更加鮮明,特色更加突出,如官底中心小學的“學教練考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下吉一中的“基于課堂觀察技術的分解式評課研究”和固市中學的“基于學情的有效教學目標敘寫”等已經引起普遍關注,一些學校已經初步將研修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為了選準課題,各校按照“小而實”、易操作的要求,發動全體教師,針對備課、上課、學生作業布置與批閱、質量檢測等教學常規環節,通過實踐反思,查找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形成課題進行研究。臨渭實驗小學的“有效教學目標的設計研究”、固市中學的“基于標準的教學目標敘寫研究”就是以集體備課為形式,以設計具體、準確而又可檢測的教學目標為內容的課題;實驗初中“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課題,就是圍繞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結構和師生角色變化來選題;下吉中學“基于學情的有效作業設計研究”、自立中學的“磨卷”分別圍繞學生作業設計和試題命制來選題,提高作業設計和試題命制的科學性。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教學的改進必須以教學常規為切入口,這是全區學校選題方面的一個共識。
全員參與 一個不少
策劃研修活動。每學年初,各學校能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問題調研,確定普遍存在而且具備研究條件的突出問題,形成課題組織申報。在課題立項論證之前,課題組要通過查找資料、實踐反思與集體研討,明確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通過立項論證之后,課題組會圍繞對策制訂詳細的研究計劃,按照“提出對策、形成設計、實踐驗證、對策調整”的基本模式策劃一系列的驗證活動。每次活動前,課題主持人會布置具體的研討任務,讓每位成員提前搜集資料、實踐嘗試,做到充分準備;研討過程中,主持人會把握研究的主題和方向,使每位教師充分發表觀點,自然地融入交流與研討之中;在研修過程中,學校適時聘請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教研專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到實踐層面進行專題講座輔導;活動結束前課題組要歸納主要共識和基本分歧,形成體現集體智慧的、有操作價值的設計方案,同時提出下次活動的任務;實踐中,課題組將根據人員分工和預定的設計方案,引入課堂觀察技術,組織實踐驗證,收集相關數據作為調整對策的主要依據。
搭建交流平臺。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師徒結對”、“青藍工程”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業務特長,解決青年教師的教學困惑。部分學校還創辦了校本研修專刊,如《文理科雜志》、《景賢教研》、《樂賢教育》、《贠小研修》、《崇中研修月報》等,這些專刊成為學校展示階段性成果和教師交流的重要平臺。條件較好的學校還建立了校園網站,開設校本研修專欄,上傳有關資料供教師之間相互交流。此外,全區學校還建立了103個QQ群,參與教師達到5000余名,消除了校內研討的局限性,將交流的范圍擴大到校外。
形成常態 成效顯著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校本研修下的課題促進模式”的實施在臨渭主要帶來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明顯變化。
一是教師的成長方式多元化。課題的提出與研究的深入,讓教師看到了自身知識儲備上的不足。一些教師開始利用各種資源,創造學習的條件,自覺研讀業務書籍,查找相關資料,養成了自學“充電”的良好習慣。教師更加注重了實踐嘗試,注重了對實踐的理性思考和理論提升,注重了反思后的教學行為跟進,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全區有16名教師在國家級教學觀摩活動中獲獎,9項成果獲得陜西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126項獲成果獲得市級獎項。2012年,在全省第十一次教研論文評選中有275篇成果獲獎。全區32名教師全部被評為省級教學能手,22名教師被評為陜西省教學新秀。廣大教師特別是農村一線教師可以與專家零距離對話,提出教學和研究過程的困惑,得到了專家的指點,專業能力迅速提高。
二是校本研修活動被全面激活。課題研究使校本培訓更加貼近于教師需要。學校校本培訓的內容不再零散,而是更加集中,更加系統。一些專題的培訓,填補了教師多年來學科教學知識上的空白,擴充了教師專業知識上的積累。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課題的立項、實施和結題成為學校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課題研究激活了教研活動,打破了以往“主題不明確、話題不集中、研討無共識,問題無對策”的局面,一個學期或學年的學校教研工作有了一條課題研究的主線,一段時間的教研活動有了特定主題或專題的研討,一次研討活動有了前期準備、有業務交流、有思想碰撞,有基本共識,產生了解決具體問題的對策。
三是教學常規改進初顯成效。在備課方面,以提高教師備課能力為目的的集體備課活動,使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設計更能體現出課標要求和教材編寫意圖,更加符合學情。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逐步改變了以“講”為主,更加關注學生的“學”,不斷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了更多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作業方面,教師設計的學生作業更加合理,一些實踐性、探究性的作業代替了機械訓練的書面作業,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初步實現了“減負增效”。
篇4
一、 微課堂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基石,而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從現在的教育狀況看,有關課堂教學的校本研修不可謂不多,從各級教育部門組織的集中授課培訓、比賽展示或基于網絡平臺的觀課議課等,都給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因為農村教師對校本培訓的認識不夠,加上學習機會少,參與名額、硬件條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培訓收效甚微。與這些大型的課堂教學培訓相比,內容更具體、時間更短暫的“微課堂”漸漸顯現出它的優勢。
“微課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臺開展微型課堂教學的一種研究方式,一般課堂教學時間在20分鐘以內,教學內容較集中。授課時可以有學生授課,也可以無學生授課;可以是一課多議,即教研組一人上課,全體教師聽課,并參與評課,就教學研究主題進行研討,也可以是同課異構,在甄別比較中取長補短,受到啟發。
“微課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確定內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課堂教學,確定重點研修的某一項或兩項課堂教學技能,包括導入、板書、提問、組織討論、講評、結課等教師的各項教學基本技能,然后選擇某一個知識點或某一個環節作為授課內容。如我校語文組已進行過的一些微課堂嘗試:不同體裁的課文導入研究、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研究、課堂作業設計研究、課堂有效提問研究、前置性學習單的運用研究等等,都讓教師受益匪淺。
2.課前研討。組織教師進行交流,這一內容“假如讓我上,應該如何做”,每人簡短陳述自己的設想,以便集思廣益,形成最佳方案。
3.設計方案。上課教師根據主題內容編寫“微教案”,設計“微課件”、“微習題”等。教案中除了說明該技能實踐構想外,還要注明設計理念、操作行為、時間分配等內容。
4.觀摩展示。授課教師按教學詳案進行課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對本次研練作簡要解說,闡明自己的設計意圖,以便觀摩者作評價。
5.反思評析。展示教師課后進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達到了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找出有待改進的地方。全體教師各抒己見。
6.修改再練。授課教師綜合集體意見進行修改,進行第二次課堂研練。
“微課堂”的研討活動目標明確,互動深入,耗時少,見實效,擴大了教師參與的廣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線教師的青睞。
二、 微課題
課題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長期以來課題研究的高理論性、高專業性讓許多教師產生了類似“教育科研太深奧,我們不是那塊料”、“課題研究太繁瑣,耗時耗精力”的感覺,從而對課題研究敬而遠之。特別是農村學校因為缺少研究的專業引領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教師對課題研究更是望而興嘆。而微課題研究正彌補了這樣的缺憾,它是一種切口小、周期短、過程簡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種普及性強、基于實踐的草根化研修方式,為一線教師架起一座從課堂走向科研的引橋。
1.研究文化做鋪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課題研究首先需要營造校園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會組織“青年教師讀書會”活動,讓青年教師就教學經驗、讀書心得、教育困惑等進行交流、討論、分享,促使大家養成樂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經驗、所得的習慣,同時滲透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學習,奠定研究基礎,使學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
2.研究方式張個性。首先課題的選擇要兼顧教師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興趣,又要符合研究規范,更要彰顯教師的個性理念。可以是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惑,可以是借鑒別人的經驗做法在課堂中的實踐思考,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如我校已經進行的一些課題《一年級學生上課傾聽習慣的培養研究》、《提高小學生數學筆算正確率研究》、《小學英語情趣教學案例研究》、《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研究》等,就凸顯了學科和學生的特點,也明確了教師的研究指向。同時課題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動研究、案例剖析、實踐反思等等;課題成果呈現方式不單一,可以是課堂教學展示、語言陳述成果、現場評價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務于教育教學。
3.研究過程重引領。既然是科學研究,教師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內容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種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為盡快引領教師走上正軌,在研究初期,微課題申報評審書、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在降低難度的同時讓教師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寫要領;研究中期,開展研究咨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動,為教師提供科學的輔助,增強教師微課題研究的信心和積極性。
實踐證明,微課題研究作為農村學校校本研修的一種嶄新模式和有力抓手,雖然研究范圍小,成果也小,但相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服務教育教學的的作用卻是不可小視的。因為它幾乎具備一般意義上研修模式所具備的全部特點,如集體充電、個人研修、專業引領、團隊合作、沙龍研討等內容,因此更利于農村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農村教育科研的整體推進。
三、 微論壇
專家講座是教師研修中常見的培訓方式。在各級培訓中不乏樸實而生動的專業闡述,對教師的理論提升和實踐操作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對于農村教師來說,與專家面對面的機會畢竟很少,而且切入教學實踐的細節且有針對性的講座更少之又少,教師常常是“聽時激動,聽后不動”。我們啟動的“微論壇”研修,旨在縮短研修周期,拉近互動距離,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微論壇”不同于專家講座,主要是通過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學現象來揭示教育教學規律,它一方面考驗了教師的表達能力和精煉主題的能力,一方面激起了教師的思維碰撞,達到分享共贏的目的。一般利用教師業務學習的集中時間,每次耗時5分鐘左右。主要操作需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論題。論題可以是全校教師關注的熱點、重點問題中篩選確定的話題,也可以是讀書心得的微交流,還可以是現場話題,如看一小段新課導入教學視頻或一個教育案例、談談自己的看法等等。我們曾進行過的微論壇主題有“學習單的設計構想”、“個性作業,你怎么看?”“面對這樣的學生……”“新課導入之我見”等等,這些話題取自于教育教學一線,貼近教師生活,教師有話可說,有興趣參與,效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2.確定主講。主講教師可以是對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骨干教師,也可以是臨時“點將”。這種不確定性促使所有教師都參與研究,保證了論壇的實效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訓練了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提煉概括能力,也訓練了即時表述能力,同時心理素質也得到了鍛煉。
3.互動跟進。“微論壇”與集中的專家講座相比,優勢在于教師不需要帶著仰視的目光,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傾聽,大家都是一同研究一同實踐的“戰友”,彼此的親近讓大家可以心無旁騖地參與論壇交流,真正探究教育教學的真問題、實問題,在論壇中即時互動,常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每次微論壇結束后,將論壇的發言記錄于校園網,供教師繼續研討交流。
“微論壇”已成為一種短小精悍的研修模式,在促進教師研究、思考、實踐的專業發展道路上體現出迅捷、有效的特點。
四、 微反思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在各級教育部門制定的文件中,對于教學反思都有明文規定,如我縣“有效教學”推進過程中就提出“每學期20篇教學反思”的硬性規定。在學校教學內務的例行檢查中、在各級教學視導等活動中,這也是必查項目之一,有時候還會將反思內容作字數的最低限制。與之相攜而來的是教師為了體現“反思”過程,更看重“量”的多少,而忽視了“質”的存在。如何使反思落到實處呢?這首先要重新認識“反思”的本質。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它不在于字數的多少,不在于問題的大小,而在于它是否促進教師反觀自己的教學得失,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從“微反思”的角度,鼓勵教師一課一得,一人一博,一周一梳理,一月一交流。
一課一得:這“一得”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可以是一個詞語的教學靈感,也可以是一道習題的解法發現;可以是一句過渡語的新思考,也可以是一個小環節的再反思;可以是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萌發的靈感,也可以是聽課、評課的活動中突然受到的觸動等等,不求多求廣,只求有所悟、有所得。這樣“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如積跬步,必能行千里。如我校教師的《一得錄》所收錄的教學一得《“暫時”應該等一等》、《美麗的“錯誤”》、《方言“秀”課堂》等,既讓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讀有所悟。
一人一博: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我校每個教師都申請了自己的微博平臺,它是記錄教學反思的有效載體,可以利用網絡優勢使“微反思”的記錄更便捷,互動交流也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提升反思的效度。
一周一梳理:鑒于教師每天工作量都比較大,“微反思”常常因為沒有固定的時間進行“反芻”、整理、歸納而停留于簡單的現象描述或問題陳述階段。利用雙休日回顧每周的反思,可以促進教師進一步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如何改變現狀。
一月一交流:每個月學校以網絡和文本的形式將教師的“微反思”做一個簡單的歸類匯總,設置相應的欄目,如“課堂隨想”、“心靈小語”、“創新方舟”、“案例點擊”等等,再裝訂成冊,或制作成電子簡報,供全體教師學習研究,將“微反思”的效應進一步放大。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聚小溪,無以成江河”,“微研修”于微見大,于微見卓,于細微處求真知,正如一縷春風吹進了校園,給農村學校的校本研修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參考文獻
篇5
一、提升教學理論水平,更新了教育觀念
通過學習,我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職業道德、專業知識等方面在理論上有了新的認識,對語文課的性質、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改變陳舊的教育思想,這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明確了方向。
語文教師要吃透課標要求,研究好教材,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我深刻的認識到語文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二者不可偏頗。發揮它的工具性來實現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校本研修模塊中就有課堂教學設計和磨課小結、課堂觀察。“三備兩磨”實踐活動,讓我充分認識到“備-磨-上”的科學性,提高的教師備課上課的理念,只有精心備課,才能有序上課。
語文課堂設計一定要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即課程標準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課堂設計一定要滲透新課程精神,即整合、選擇、開放;第三,必須把握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以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倡導個性化閱讀,領悟閱讀教學秘笈
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既然是個性化行為,我們教師就要少干涉,更不要指手畫腳的粗涉。看了趙謙翔老師的綠色語文教學實例實說,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多少年來探索素質教育,真正做到的何其少哉!他的綠色文言教學、綠色詩歌鑒賞,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觸,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閱讀教學,其最終的目標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深化學生的精神、情感體驗。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閱讀時產生的獨特感受與理解,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閱讀教學首先就要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只有讓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他們才會全身心地進入閱讀狀態,只有學生真正地喜歡上了閱讀,他們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高,才會有精神、情感的真正體驗,最后達到文化素養的提高。當然倡導個性化,并不是不要引導和指導,就如游泳雖然要自己下水練習,但教練的指導作用也不可低估。我們教師也要不斷閱讀,讓閱讀成為自己一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唯有如此,才能錘煉出內功。
四、嘗試破解作文“老大難”,讓學生會寫樂寫
我認為作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要讓學生的作文回到真實的寫作之中,這就是注重生活體驗。學生只有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有深刻而獨特的感受、體驗,才會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作文。這次學習中,我看了袁xx的有效作文教學視頻,袁老師的《無畏》作文教學案例,看后我真的有些無畏感,原來作文有規律可循,也可以像理科那樣先按公式做,教方法練方法,然后變通求異,最后破繭而出,寫自己的東西。他很重視學生的思想,即作文構思,我們捫心自問,學生不會作文或寫不好作文,其瓶頸就是在構思這一環節,而恰恰這一環節又時常被我們忽略,構思的體現形式就是列作文提綱,有了提綱,就如有了骨架,然后補上肌肉,作文不就達到了有血有肉的要求嗎?
五、就事說事說國培
篇6
一、學校網站的功能與意義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其網站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目前,社會上除教師外對進修學校的職能不十分清楚,對進修學校所做的工作也不十分了解,通過學校網站可以展示全校教師的工作成果,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在社會上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圍。
(二)教師了解培訓資訊的窗口
學校主要承擔的工作包括中小幼教師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教師的資格認定和成人學歷教育等。學校網站需及時公布各類相關通知,以便學員第一時間了解培訓信息,提前安排學校的教學工作,準時參加培訓。
(三)師德師風的導向窗口
寧海縣的師德師風教育是師資建設的首要任務。作為教師培訓機構,我們有責任挖掘教師身邊的師德典型,充分利用學校網絡平臺,宣傳名優教師的先進事跡,形成師德建設正能量。
(四)教師網絡研修平臺
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技能。網絡上的資源太繁多且良莠不齊,學校可以過濾整理一些優秀網上資源或自己錄制一些名優教師的教學視頻,也可以購買一些專家的專題講座作為教師網上自主學習研究的材料。
(五)教師咨詢的窗口
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如果有培訓等方面的問題要咨詢,從前一般是通過本校的師訓負責人傳話等,這種方法非常低效。通過學校網站,教師可以獲得多種途徑,如辦公室電話、辦公室主任的工作QQ等,直接聯系到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
二、學校網站的合理更新
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的前一個網站建于2006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網站存在著不適應實際需要的問題:由于學校內部職能分工的變化,網站的建設需要將欄目作一些合并、添加與刪除;以文本為主、純HTML全靜態的網站給訪客留下了不十分理想的視覺印象;原先建站的技術已經落后,網站的速度也緩慢,不能上傳一些大容量附件,更改界面、欄目的后臺管理操作也非常復雜;等等。基于以上多種原因,我校在2013年底對網站進行了全新改版,并于2014年3月向全縣教師推出。
在“去粗取精,合理有效”的原則指導下,學校的新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一)采用新的建站技術
學校網站是使用ASP和ACCESS技術組合開發的,采用DIV和CSS布局頁面。采用這種技術的網站有很多優勢:
1.降低了對客戶端的要求
ASP能與ACCESS數據庫交互,將用戶提交的信息在服務器端進行處理,服務器把處理結果傳給客戶端。這樣客戶端只要安裝瀏覽器即可,而且保證了服務器中數據的安全。
2.減少了網站維護的工作量
使用DIV+CSS技術,實現網頁內容與界面設計分離,即網站前臺訪問頁面與后臺管理系統獨立,方便網站改版,大大提高了網站建設與維護的效率。網站管理員可以在后臺管理系統中設置生成不同權限的用戶,靈活添加、修改、刪除欄目等。
3.有利于搜索引擎優化
CSS代碼簡潔,有利于搜索引擎收錄,適合搜索引擎優化,提高了網頁加載的速度,帶給訪客良好的上網體驗等。
(二)結合實際調整網站結構
原網站共有12個欄目:通知公告、教師培訓、干部培訓、中學名錄 、校本培訓、教務信息、視頻點播、網上學堂、教育科研、教苑、政策傳遞、上傳下載。新網站結合目前學校承擔的各項工作,將原來的欄目進行調整,共設置了14個欄目:網站首頁、通知公告、教師培訓、師德師風、教師資格、干部培訓、教育前沿、校本培訓、學歷教育、學陶師陶、教育科研、幼教天地、校刊簡報、網上學堂。各欄目的作用分別如下:
通知公告:提供學校及各處室的各類通知。
教師培訓:提供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通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通訊,教師培訓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
師德師風:提供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文章,包括教師學習師德的體會、師德論壇的文章及師德建設典型事跡推廣等。
教師資格:提供教師資格認定辦公室的教師資格考試的政策、報名、面試、體檢、證書領取通知等。
干部培訓:提供中小學校長、中層干部的培訓通知,學校管理經驗等。
教育前沿:提供國內外的一些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
校本培訓:提供中小幼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活動的動態及學員體會等。
學歷教育:學歷函授及遠程招生的政策及相關的報名信息、管理課程與考試安排等。
學陶師陶:提供陶行知思想研究活動的通知、活動開展情況及陶友們的學陶體會等。
教育科研:教科研通知、課題研究情況、教師論文和科研動態等。
幼教天地:提供幼兒園教師及園長培訓的通知、學習體會和管理經驗分享。
校刊簡報:上傳校刊《教苑》和師訓《簡報》的PDF格式電子稿,方便全縣教師網上閱讀。
網上學堂:將一些名師、專家的講課視頻以FLV格式分類保存在該欄目下,共有學科教學、師德論壇、專家講座、校長論壇、領雁工程等十個子欄目,與全縣教師共同分享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
(三)首頁界面與內容的創新設計
網站在首頁界面和內容的設計上也有一些創新:原網站導航欄一行最多只能放10個欄目,新的網站共有14個欄目,并分成兩行排列,沒有子欄目的放在上一行,有子欄目的放在下一行,看上去大氣而獨特;各處室的通知除了在各欄目分別顯示外,所有的通知都自動歸總顯示在通知公告中;將網站最新鮮、最精華的內容顯示在首頁的“首頁頭條”和“文章推薦”中,讓訪客第一眼就能了解網站的最新資訊;將學校最近開展的培訓活動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循環滾動播放;網上學堂中的資料都采用FLV格式,能直接在線播放。
(四)新增網站交互功能
原網站只能單向展示網站信息,無法與訪客互動交流。更新后的網站提供了多種聯系方式與交流途徑。(1)聯系方式:公布了學校各科室的辦公電話。(2)投稿信箱:方便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論文或通訊直接投稿到校刊《教苑》、師訓《簡報》或者網站的某個欄目。(3)在線服務:QQ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簡單方便的即時通訊工具,學校每個科室主任的QQ都以浮動窗口形式掛在網頁上,而且保證工作期間8小時在線。訪客碰到疑問,只要單擊“在線服務”的某個QQ就能與對方交流,而且事先不用加對方為好友。
三、學校網站的科學管理
學校建立了網站管理組織,不但要求全校教師參與到網站維護中來,而且在中小幼學校安排了信息員,保證網站內容的不斷充實與及時更新。除此之外,學校網站管理員還要加強網站的安全管理,保證學校網站的穩定運行。
(一)建立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領導(書記)與信息技術教育處主任任副組長,各處室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信息技術教育處,由信息技術教育處主任任辦公室主任,信息技術教育處網站管理員任副主任,學校各處室副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領導網站建設與信息提供、審檢、登記與等;定期組織工作交流與研討,確保網站健康、安全運行。
(二)安排校內外信息員
校內信息員為網站管理辦公室成員,校外信息員為中小幼學校校(園)本培訓負責人,建立縱橫聯動的系統,及時提供與交流培訓信息與動態,以推動培訓工作向更優方向發展。
(三)明確網站管理員的工作
網站管理員及時維護、接收及上傳信息,及時統計與分析相關數據如網上學堂各類視頻的點擊數,分析教師的學習興趣、學習時長與培訓需求,定期維護域名,及時續費等。
篇7
關鍵詞 高中 學科帶頭人 教師培訓 培訓需求
自2010年起,國家組織實施“國培計劃”,培訓一批“種子”教師,使他們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教師培訓方面發揮骨干示范作用。學科帶頭人能夠在教學、科研上影響、引領、帶動整個地域。他們的存在可以帶動一個區或者一個市學科的發展,能夠帶動青年教師的成長。2014年,我們申報的對某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的“國培計劃”項目通過教育部審批,并于去年下半年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集中培訓和一個月的網絡研修。我們對所有參培學員進行了“培訓需求”前期調研,目的之一是提高培訓針對性,增強培訓效果,同時也是為了挖掘教師交流的抗阻原因,探尋消解策略。本研究主要針對參加培訓的40名高中學科帶頭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問卷4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100%。為深入了解參訓學員的培訓需求,培訓期間隨機對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
一、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結束后,我們對參加培訓的40名高中學科帶頭人的基本情況分析發現,63.3%的來自城市學校,16.7%來自農村學校,10%來自縣或市教研室,6.7%來自教師進修學校,另有3.3%來自其他崗位。從被調查者參加培訓經歷看,所有老師都參加過多次培訓,其中,43.3%的教師參加過省級培訓,6.7%已經參加過全國級培訓。被調查者的其他基本情況如下表。
二、培訓現狀分析
1.關于培訓內容
基于當前專業發展,教師的困惑主要有:科研能力弱(46.7%)、學校平臺低且支持力度不足(20%)、缺乏進取的動力(10%)、教學技能停滯不前(3.3%)、其他(13.3%)。所在單位地域不同,主要困惑也隨之改變。農村學校教師的困惑以“學校平臺低且支持力度不足”為主。訪談中,Y老師強調:“自己想發展但是缺乏一個平臺。科研課題缺乏團隊,缺乏資金,缺乏試驗點。”城市學校教師的困惑以“科研能力弱”為主。來自農村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在訪談中抱怨學校提供發展平臺有限的同時,更感嘆農村學校教師自身發展意識淡薄,自己雖是學科帶頭人,但卻無人可帶,處于孤掌難鳴的尷尬局面。談到教師交流時,所有城市教師都沒有到農村學校的意愿,農村教師則不假思索地說,有機會我們當然也想到城市學校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解釋為什么城鄉教師交流困難重重。
調查發現,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多種多樣,排名前三的:一是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二是作為一種自我完善與更新;三是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更新。為了評優評職稱和服從上級安排等目的較少或幾乎沒有教師選擇。目前高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最需要的知識,按教師需求程度依次排列為:教育科研方法(63.3%)、專業學科知識(13.3%)、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13.3%)、新課程標準的解讀(3.3%)、其他(6.7%)。學科帶頭人急須培訓的內容有:科研能力指導(60.6%)、教學智慧(21.2%)、師德研修(6.1%)、課標解讀(3.1%)。另外,訪談中,S老師說:“我希望聽到語文方面的本來的、學科專業的東西,還希望聽到語文教學方面的,一個是漢語言文學的理論,也希望聽到語文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總之,高中教師認為要把前沿理念培訓、知識培訓以及技能培訓相結合。
對于以前參加過的培訓活動,超過半數的教師認為存在最大的問題是與教學工作結合不緊密,20.69%的教師認為培訓計劃過于“一刀切”,17.24%的教師認為培訓單向灌輸,忽視了學員的感受,3.45%的教師認為當前教師培訓受金錢驅使,不顧質量,另有3.45%的教師認為還存在其他問題。針對目前培訓過多、目的不明確,缺乏主題、缺乏前期調研的情況,開展有效的培訓首先就要了解培訓對象的需求。
2.關于培訓組織
學科帶頭人在學員管理方面應采用的方式:小班制(30人以下)(86.7%)、大班制(3.3%)、不分班(6.7%)、分不分班都可(6.7%)。在培訓的形式上,教師認為最適合于骨干教師培訓的組織形式是:集中培訓(53.1%)、專家個別指導(34.4%)、遠程培訓(6.25%)、校本培訓(3.1%)。關于學段和學科分類方式上,超過半數的高中教師選擇分學科集中培訓。
在培訓模式上,教師們認為最有效的途徑是:觀摩教學(聽課、觀課、議課)(37.5%)、名師引領(35%)、課題研究(15%)、上示范課(12.5%)。另外,高中教師都認為學科帶頭人培訓適合采用“走進高校”的方式進行高級研修,除此之外,同時采用“影子教師”環節,如與本地中小學一線優秀導師互動開展教研活動。在有準備的情況下,90%的教師自愿進行課堂教學展示。
3.關于培訓的師資與考核
在培訓師資方面,被調查者最希望接受高校教育教學專家作為培訓師資,其余依次是中小學學科帶頭人、教學研究人員、培訓機構的專職教師。高中教師認為擔任學科帶頭人培訓的授課教師最需要的素質是:對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了解(61.1%)、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19.4%)、新課程理念(11.1%)、敬業精神(5.6%)、對教師的人文關懷(2.8%)。
對于高中教師短期集中培訓應該用什么方式進行考核評價時,教師們的選擇依次是:根據培訓課程完成相應的作業(26.7%)、提交經驗論文(17%)、建立基于培訓課堂表現的紀實檔案(16.7%)、提交教育教學案例或現場說課(15%)、對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學科教學中運用能力的考核(10%)、對理論知識的檢測(8.3%)、其他(1.7%)。
三、培訓建議
基于上述調查結果,在進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高中學科帶頭人培訓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前期調研,關注參培教師需求
應該在學員來參加培訓之前,進行廣泛的前期調研,主要包括實地調研和網絡調研。實地調研可以確保那些網絡覆蓋率低的地區的教師參與調研活動,而網絡調研可以使那些沒有參加實地調研的教師也能在網上參與調研活動。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準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設置相應的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式,這樣才能確保教師培訓的實效性。
2.開發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從上面的調查發現,參培的各科高中教師不僅有頗豐的科研成果,教學上也已經是經驗豐富的骨干,他們最希望解決的困惑和問題:一是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二是專業知識的拓展與更新;三是自我完善與發展。因此,在培訓的目標設置和內容選擇上要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學科帶頭人的培訓,不僅要安排通識性的學科講座,例如老師怎么寫科研論文、老師如何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基礎教育若干證明問題、師德方面案例教育等等,同時,要增加各學科前沿知識,分科分學段進行培訓。
3.靈活培訓形式,鼓勵學員積極參與
培訓學員組織上,最好是分學科分學段小班制有針對性地進行骨干教師培訓。在培訓的方式上,注重幾個方面相結合:一是集中培訓與專家個別指導相結合。發揮專家教授的引領作用,幫助學員更新觀念、豐富理論、指點迷津、增長見識。二是觀摩教學、名師引領、課題研究、上示范課相結合。除了大學里教授的指導,也要到當地中小學進行參觀與一線特級教師進行經驗交流。三是在網絡平臺上與線下交流相結合。例如,學員以心得體會、培訓簡報等形式將自己的感悟時刻上傳到網絡與學員共享、與專家探討,實現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相結合。以多種方式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從聽眾、配角轉變為合作者、主角,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針對農村學校教師發展平臺弱、教師提升意識淡薄的現象,要對農村學校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教師培訓。我們認為,僅僅依靠教師外出培訓和進修學習很難對教師的專業提升提供有效保障。農村學校在走出去的同時,也可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榜樣示范和紐帶作用,聘請高校或一線教學名師來校組建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同時,可基于學校實際開展校本教研。研究表明,校本教研是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增強農村學校教研氛圍,提高農村學校的吸引力,這或許也是破解城鄉教師交流難題的一劑良藥。
4.強化培訓師資,確保培訓效果
培訓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培訓效果,應該多方選聘師資,組建專家團隊,建立專兼結合、動態更新的專業培訓師資隊伍。既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專家教授,也要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優秀名師,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研究人員等。培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專業學科前沿知識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理論聯系實際,以學員的困惑和問題為中心,通過案例講解等方法,使得講課受到教師的歡迎。
――――――――
參考文獻
[l] 方彬.國培計劃――參訓幼兒教師培訓需求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 劉加霞.北京市小學數學教師培訓需求分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3(6).
[3] 任春亮.江西省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需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4] 張雪艷.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培訓――農村教師培訓需求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5] 顏鈺梅.宜賓市中學教師培訓需求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08.
篇8
關鍵詞:聯校培訓 教師專業發展 針對性 有效性
目前,中小學教師培訓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有效教師培訓”已成為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和培訓院校深入研究的課題。“有效教師培訓”就是教師培訓活動的有效性,需要用系統的觀點從培訓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培訓的組織、管理等方面整體考慮和設計。蘭州市在“十一五”期間,為實現有效教師培訓,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培訓工作的思路上確立了三個轉變:一是培訓內容從以理論培訓為主轉變到以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為重點的能力培訓上來;二是培訓機制從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為轉變到聯校片區、學校、教師個人作為相結合上來;三是培訓方式從單一的集中培訓轉變到與教學實踐結合、與教育科研結合、與自主學習結合的多種形式上來,創造一切條件,積極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了實現以上三個轉變確立了以聯校培訓為抓手的區域繼續教育模式。
聯校培訓是蘭州市探索創新的一種新型教師培訓模式,它將市區60多所學校劃分為八個片區,各片區指定一所學校作為牽頭單位,組織開展聯校培訓。同時,各縣區也劃分了聯校片區,制定了工作計劃,全面開展師資培訓工作。
聯校片區是集培訓、教研、教學為一體的學校聯合體,通過片區內各校自我管理、自我培訓、自我提高的方式,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目標。聯校培訓是貼近中學教育教學實際,針對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施的一種有效培訓,這種培訓以育人為本為指導思想,貫徹“學研結合、分層培訓、共同發展”的培訓方針,以新課程理論的學習為主線,以優秀教師為主導,以各校優勢學科為主體,全力構建新課程理念與教育實踐的操作平臺,力爭使師資培訓工作求實、求精、求細,切實提高培訓水平,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聯校培訓中,各聯校片區和各學校采取了多種培訓形式,形成了多種培訓系列:
一、 聚焦課堂,培訓與教學相結合
聯校培訓最突出的優勢就在于貼近教學一線,針對教學實際開展培訓。各片區學校在組織培訓時,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梳理,開展針對性培訓。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教育科研為紐帶,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績效。第一片區的六所學校開展聚焦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片區內各校分別承擔了2門以上科目的學科教師集中研修與培訓活動,片內學科教師互相交流,集體備課、研討,取得了很好成效。第六片區的七所學校將培訓著眼點放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方面,總結出課堂教學“實、廣、深、活、諧、真”6個維度的評價要訣,激發了教師踴躍參與的積極性。第八片區組織了多次聯校觀課、評課活動,聘請專家現場指導,運用“觀課(聽講座)——評課(互動)——反思”三維一體的交流形式,教師在活動中收獲頗多。在培訓中,很多學校還采用了“案例培訓”、“課型研討”、“教法指導”等形式。504中學提出“高效課堂”的標準和要求,具體為:嚴格執行“說課+練課+小結”三段教學模式。許多學校開展教學開放周活動,進行課堂教學展示。蘭州2中組織編制“大成學案”,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部分學校針對學生作業量大,課業負擔重的問題,探討作業有效性方法的研究課題,提出作業有效量、作業批改量、作業反饋量的有效設置方案。部分市屬學校還開展了集體大備課活動,以新的教學理念、課堂設計和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進行教研和交流,活動范圍輻射到縣區。
聯校培訓還帶動促進了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素質的提升,市屬各民辦學校也加入到聯校片區培訓活動中,共同促進,共同提高。
二、理論提升,專家指導與自學反思相結合
在聯校培訓工作中,注重教師教學理論的提升和專業化的發展,邀請眾多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傳遞先進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先后有山東杜郎口中學崔其升、山東教育社陶繼新、上海閘北8中劉京海、北師大肖川教授、人教社任小艾、華南師大郭思樂、全國小語會崔欒教授等眾多外地專家作學術報告。很多片區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西北師大等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舉辦講座,邀請外地名師來蘭講學。專家的指導引領,開闊了廣大教師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各校還組織教師赴外地參觀學習,學習全國各省市名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外地名校結成友好學校,加強了全市與外地的交流與合作。除了與外地的教學交流之外,各聯校片區和學校還充分發掘利用本地優秀教師資源進行培訓,蘭州市高中新課程師資培訓講師團、中小學繼續教育講師團的專家以及各校特級教師、名優教師都積極參加、指導各片區聯校培訓工作,為全市師資培訓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專家引領、名師指導的同時,各聯校片區廣泛開展教師讀書活動,在自學中進行反思。第八片區片內各校組織廣大教師大量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進行自學研修,撰寫學習筆記、反思論文、案件分析,并建立教師成長記錄袋,詳細收集紀錄每個教師的成果、業績、學習體會、論文、反思筆錄等;蘭州民族中學開展了“走進經典、提升自我”的讀書活動,向教師推薦教育家理論專篇,全市大部分片區要求每位教師閱讀8本以上教育教學書籍;部分學校為教師發放了購書卡,為教師自學創造條件。全市各片區、各學校積極倡導廣大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通過多讀書、常反思、多動筆等方式,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充實自身知識結構。
在教師自學活動中,各片區利用培訓簡報的形式在片區內交流教師學習體會、培訓心得、觀課反思等;很多學校利用校刊、校訊等多種形式為教師學習研究提供交流平臺。
三、培育新人,崗位練兵與崗位競賽相結合
重視青年教師培養,開展崗位競賽與崗位練兵是聯校培訓的又一大亮點。為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各校采取了多種形式,對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對青年教師制定培養計劃,組織青年教師拜師學藝,結對子。蘭煉、蘭化各中小學實施“青藍工程”、“新秀工程”,為培養青年教師成長搭建平臺,他們提出新教師“一年站穩講臺,三年站好講臺,五年成為學校新秀,發展為名師、首席教師的培養目標”,并提出:一定(初步定位);二領(領上講臺、領進青藍工程);三導(老教師、教研員、名師指導);四研(研究培養方向、教學方法、教學風格、教學態度);五培(基本功培訓、三字一畫一機);六聽(聽課);七查(查教學、班級管理、業務學習);八評(評課、評獎)的八步培訓法,促進新教師、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在聯校培訓和校本培訓過程中,各校廣泛開展了崗位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蘭煉總校各校開展了青年教師比武活動,競賽項目有板書、即時演講、說課、多媒體課件等,通過競賽,一大批教學新秀脫穎而出。蘭化總校各校通過競賽和長期教學業績考核設立首席教師制度。這種以練促訓、以賽促訓的活動在其他片區也蓬勃開展,各校圍繞教學基本功訓練,教學技能的掌握開展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課題引領、培訓與教科研相結合
教師培訓與教育科研相結合,以課題為中心,以研帶訓是聯校培訓形式的一大拓展。各片區在培訓中挖掘、發現、收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作為聯校培訓和校本教研的課題,鼓勵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將理論學習的成果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到教學研究中去。以研帶訓、以訓促研,推動了聯校培訓、校本培訓工作的開展。 五、突出課改,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為了做好高中課程改革準備工作,在全市的師資培訓計劃中把對高中教師的課改培訓做為重點,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舉辦各種培訓班。在培訓中采取小班額教學,采取理論講座與觀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與此同時,特別重視對高中新課程師資培訓講師團的培訓,在總結以往的培訓經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集體備課、研討。講師團成員準備充分,講座內容貼近教師需求,培訓設計合理、科學,注重教師共同參與,注重課改成果的交流和分享;部分學科聘請國家實驗區的教師做現場觀摩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全市集中培訓的同時,聯校培訓活動在全市各類學校有效地開展。市教科所和縣區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積極參與聯校培訓的指導工作。并積極組織開展了送教下鄉、巡回指導、教學觀摩、教學研究等活動。蘭州市教育局為指導聯校培工作,制定印發了《蘭州市中小學聯校培訓、校本培訓評價方案》,并對全市聯校培訓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評選先進片區和先進基層學校,有力地推進了聯校培訓的順利實施。
聯校培訓已在蘭州市中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取得的了明顯的成效:一是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師學習鉆研教學理論的風氣已經逐步形成,教師將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的結合,教師研究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課堂備課模式有所革新,教師業務素質的提升直接作用于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教師教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的平臺已經形成,教師課題研究、撰寫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教師學會運用學習--實踐--反思的方式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教師研究性學習的意識逐步形成。三是加強了區域間、校際間、教師間的合作交流。聯校培訓改變了以往培訓中學校單兵作戰或全市集中作戰的方法,形成了以區域或各類型學校劃分組成的培訓集團,聯校片區的學校強弱搭配、類型相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搭建了校際間交流合作的平臺,特別是為學科教學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片區內同學科教師可以進行集體備課、教學研討、互幫互學、互促共進,片區區域間的合作交流也在逐步展開。
參考文獻:
[1] 汪文華.對有效教師培訓實現策略的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2)17-18
篇9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21-0017-03
在推進三通工程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配備裝備容易,但是教師積極應用卻很難,比如:學校購買的資源庫無人問津,在常態課上只愿意進行最簡單的應用,等等,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作為管理者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呢?
一、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現狀
三通工程的建設已經將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師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下面從備課、上課、培訓等幾個方面說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
(一)備課
班班通實現以后,教師們在常態課上比較樂于使用教材的配套光盤資源進行教學,因為,配套光盤提供的資源比較齊全,教師備課比較輕松,但是,光盤資源很難進行編輯,教師沒有發揮的空間。
公開課的準備一般沒有如此輕松,很多教師為了制作一個滿意的公開課課件要花費很長時間,有時還要請人提供技術支持。大部分教師認為備課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教學設計上而不是課件制作上,因為課件只是輔助工具。
不少學校為了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專門購買了學科資源庫。但據筆者了解,資源庫搭建完畢后,教師平時真正瀏覽下載和上傳的并不多,一般是到比賽的時候才會真正去利用它,制定政策鼓勵教師下載和上傳資源的學校情況稍好一些。另外,資源庫一般購買后就沒有后續的技術支持和更新服務,只要課標或教材發生改變,資源庫基本就淘汰了。
(二)上課
班班通實現以后,教師上課可以隨時使用多媒體設備和資源,環境的改善的確使傳統課堂發生了改變。但是,教師們普遍比較喜歡用操作簡單的設備和軟件,比如:錄音機、投影機、電腦、PowerPoint等的使用率就遠遠大于電子白板、Flash、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技術更多的是用于演示交流,用于交互的少,用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就更少見了。按照馬寧、余勝泉的研究結論,這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水平處于第一層次,即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信息技術還沒有成為認知工具。
不同的價值觀也影響著教師的積極性。有的教師認為,電子白板不一定就比投影幕布好,因為,使用簡單的設備同樣取得優秀的成績,如果電子白板在提高學生成績方面沒有顯著效果,教師就不太愿意花費精力去學習使用。與此不同的是,一個學校里把技術難度最高的設備用得最好的教師,往往是大家眼里公認的“明星”教師,這樣的教師出去學習、比賽、展示的機會最多,晉升的機會相對也多。
(三)培訓
針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自上而下各級都有,形式上有遠程的和集中的,對象上有全員的、學科的和管理的,培訓一般都納入教師繼續教育范疇并與績效工資和評優掛鉤,培訓的內容一般分層次,教師有一定的選擇余地。
但是,教師們如果選擇技術難度較高的內容,往往會抱怨時間一長就把學過的技術忘記了,于是能力又回歸到原起點,從而影響了積極性。有趣的是,教師真正掌握好的技術很多是自學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遇到困難產生需求,自己學習或者請教別人學會的。
現在,網絡研修已經逐步走入到教師的日常工作中來,大有取代傳統教研的趨勢。筆者所在區目前是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試點區之一,從去年開始各個學科在教研員的組織下開展了多次的網絡研修活動。活動的流程基本是這樣的:各個學校的教師登錄社區,觀看專家講座或者圍繞專題研討,然后心得或者反思,組織者還要編輯簡報。
筆者也參與過幾次這樣的活動,對于這個新生事物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還是有熱情的,學校也鼓勵教師參與,但是,那幾次活動的時間都是安排在下午,很多教師由于要上課而錯過,擠出時間參加的教師不多,專家的講座對于不少教師來說一時也很難消化,短時間內完成的心得與反思往往以應付居多。
綜上所述,當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可以概括為“四多四少”:學習多,收獲少; 配備得多,想用的少; 比賽用得多,平時用得少;簡單工具用得多,復雜工具用得少。
二、影響教師積極性的因素
根據以上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影響教師積極性的因素可以分為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兩大類。
(一)正面因素
1.國家政策導向
《2006-2020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加上電子政務、電子學籍、三通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使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大環境的要求,是必須要掌握的。
2.信息化環境的完善
從“農遠工程”到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從電視到投影,到電腦,再到網絡教室和電子書包,我們為缺少裝備而發愁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3.學校的規定和激勵措施
大多數學校為了激勵教師多用和用好信息技術,制定了激勵措施。一般來看,有硬性規定的學校,教師應用的積極性遠遠高于沒有硬性規定的學校。
4.來自同事、家長、學生的壓力
隨著教師隊伍的不斷更新,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對教師形成了一種壓力,而家長和學生普遍歡迎多媒體教學,而且家長還有與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需求,這都要求教師在工作中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
(二)負面因素
1.信息技術無用論
在信息化建設轟轟烈烈進行的表象下,其實隱藏著一個嚴峻的現實——對于很多教師來講,最關心的是什么?分數!信息技術對于提高分數有用嗎?如果沒有明顯效果,干嘛要運用呢?還不如采用原來經得住考驗的方法,那才是最實際的,這就是一些教師的信息技術無用論。
2.實用資源少,更新慢
就目前而言,教師有多種途徑獲取教學資源,比如:國家和省市的各種基礎教育資源網、學校購買或自建的校本資源庫,等等,但是,教師們反映最大的問題恰恰是不能及時找到想要的資源,筆者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優質資源少,是資源的開發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教育發展的變化,一方面缺少教師急需的素材,一方面很多老舊不配套的資源又得不到更新。
3.教師工作壓力大,空余時間少
新課改以來,社會對于教師的關注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有調查發現,安徽某縣城的小學教師周工作量53.8小時,平均每天工作10.8小時,高于其他許多國內外對教師工作量的統計,而教師工作量過多會導致工作壓力大,進而影響教師的積極性。教師工作量的相關調查[1]如圖1所示。
4.功利性的評價
如同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一樣,信息化建設的目的也是為了每一個教師和學生的成長。但現實中很多做法功利性太強,比如:每當一個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出來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生把某種技術、模式捧上天的事情,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要求大家都去學,樹立典型大力表彰,列入考核評優的范圍,等等。如此一來,掌握新技術、新模式的教師就是理所當然的骨干教師和明星教師,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異化成了對名利的追求,從而形成兩個極端:有的教師為了名利而積極學習,有的教師因為功利性而不齒,抵觸信息技術。
5.低效的培訓
目前的培訓在內容、形式、評價等方面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在內容上,教師自主選擇的空間不大,因而針對性不強,比如:最常見的專家講座,對新教師的作用往往就不大,因為,新教師最需要的是實踐學習,是“做中學”。在形式上,教師聽得多,做得少,得到的個別輔導更少。實際上,隨著技術的成熟,未來的教師網絡研修完全可以做到與實踐相結合,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互動性強的培訓。
三、調動教師積極性的對策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積極行為形成的規律是按一定程序進行的,即需要動機行為目標。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教師的需要,從滿足低層次的需要逐漸向滿足高層次的需要發展,讓教師在不同階段為不同的目標努力。
據此,筆者認為在三通工程的建設中,學校一方面要有保底的硬性規定,另一方面要從基本的工作環境的改善開始,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為教師做好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一)為教師創設愉快的工作環境
三通工程的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的學習與應用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實際生存狀態,從實際出發,科學發展,為教師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
首先,深化課程改革,盡快實現教育觀念由注重分數向注重素質發展的轉變。
其次,學校要想方設法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并在設備、資金和技術人員上提供支持。
再次,學校有信息化中長遠發展規劃,并幫助教師設計自己的發展路線圖。
工作環境是影響教師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學校教師的工作環境并不愉快,那么,在三通工程的推進中就應該考慮適當降低對教師的要求。
(二)資源建設變被動搜索為互動生成
網絡時代,資源的數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確保的資源正是教師需求的資源。目前的各種資源庫往往只能被動檢索,檢索到的資源又不一定是教師真正想要的。所以,我們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網絡互動的技術,這方面可以借鑒百度知道的做法。
百度知道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動問答平臺,是用戶自己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積分獎勵機制發動其他用戶來解決該問題的搜索模式,是Web2.0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網站。我們的資源平臺也完全可以搭建這樣的“求助區”或“問答區”,教師自己需求的資源,別人如果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資源,不僅可以得到同行的感激,也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等級和人氣,如果這樣去做,一定會得到教師們的歡迎。
(三)教師培訓要“為需而培”,要“做中學”
以目前正在探索中的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為例,國內的一些研究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比如有專家指出,網絡研修活動應該遵循經驗學習圈模型,分為四個階段:具體經驗獲取階段、反思性觀察階段、抽象概括階段和積極實踐階段。我們當前的培訓往往重視抽象概括階段的專家指導,忽視反思性觀察階段和積極實踐階段,教師自己動手、體驗和模擬的機會少,導致內化不夠,最后的實踐容易返回到原起點。
網絡研修活動的實施策略,可以分為組織策略、知識轉換策略、資源流通策略、調節策略四個子系統。在組織策略上注重分工合作和文化制度建設,以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團隊的共同愿景;在知識轉換策略上,以隱性知識外顯化、顯性知識內化、實踐經驗系統化表征為目標;在資源流通策略上,在團隊內和團隊間建立多條通路;在調節策略上,引入激勵和競爭機制[2]。我們當前的培訓在組織、知識轉換和調節方面存在不足,教師參與積極性和成就感不強。
可以看出,要想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就必須讓教師產生內驅力,而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我們的培訓一定要在滿足教師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方面下功夫,改變過去培訓硬性攤派、集中講授等弊端。
總之,人的因素始終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三通工程轟轟烈烈推進的浪潮中,我們應該格外關注教師的生活與工作狀態,要多從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制定政策和開展活動。這樣的話,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參考文獻:
[1] 楊和穩,周本圣.安徽省S縣小學教師工作量的調查研究[J].教育
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0,(3):33.
篇10
一、草樹知春不久歸――制度文化讓管理彰顯人性關懷
學校制度建設的主體應該由原來的管理者轉變為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當制度建設采用自下而上的制定模式時,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制度執行的可能性。在制定過程中的一次次討論、甄別,使得學校內部統整了辦學思想,統整了基本行為規范,提高了制度約束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校成員對制度的尊重。
為此學校重組了行政內部結構,分別設為:學校協調部、教師發展部、學生發展部、校務管理部,要求中層干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社團團長組成新的“管理共同體”,而且每位共同體的成員都要深入到一個學科和一個年級,參與一線教師的學習和研修活動,呈現學校組織結構扁平化的新形態。實施行政問責制、周工作績效分析和月工作考核以及月工作簡報制使學校新行政班子更具行動力和創新力。
二、百般紅紫斗芳菲――質量文化讓校園煥發生命的活力
質量對于社會來說,綜合體現了經濟、技術和科學文化水平;質量對于一個學校而言,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質量文化應該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嚴密的制度約束人,形成講究質量的工作作風;以科學的評價引導人,形成爭先創優的環境氛圍;以先進的文化提升人,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優勢。集中質量優化行為模式,主抓四項工程:
1.奠基工程――三級監控,職責到人。建立學校、教研組、教師的三級監控機構,提出追求“第一責任人”的高質量的管理思想。采用“校長引領式”的學習和研討模式,開展“策劃反思會”和“管理研討會”,進一步更新管理觀念。
2.核心工程――隊伍打造,立體多元化。以“核心課題”為主線,走“高位發展”之路,力求把每個教師潛在的創造力和智慧開發出來,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3.質量工程――綠色接力,公開留軌跡。我們把“綠色接力”知識質量調研作為學校追求質量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在不斷實踐中,逐步摸索出新的教學質量監控模式。通過日常課程執行情況檢查以及各種調研活動,收集教育教學信息,了解教育教學動態,并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經常性的隨機督導和反饋。
4.評價工程――提出“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還孩子以“充滿陽光的課堂”,使課堂變成學生向往的精神樂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摒棄注入式,采用啟發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思考,有時間實踐,有時間鍛煉身體,有時間參加自己喜愛的科技或文藝活動。
三、散入春風滿洛城――環境文化讓校園成為智慧生長的樂園
學校既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上體現一所學校的特點,更要關注精神文化的營造,著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創新能力、合作意識。
1.硬環境――讓學生呼吸文化氣息。布置學生學習和活動環境時,從兒童立場出發,為他們豐富的學習活動提供物質保障。讓校園文化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成為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成為一本無聲的教科書。讓學生在賦予豐富的生命力的校園生活中“深呼吸”。
首先,學校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地精心布置校園的每一處,真正做到了讓每一面墻說話,讓每一處景育人。同時開展豐富的體驗活動,如“讓愛流淌,讓格桑花綻放”“打開大自然五彩課本”“守護生命 疏散演習”等,讓學生切身去體驗。
此外,學校推出了“培養習慣月主題活動”,分別為“文明禮儀”“健康身心”“環境保護”“熱愛學校”“勤奮學習”,同時每月分別開展“禮儀之星”“健康之星”“環保之星”“愛校之星”“勤學之星”的爭創活動。
2.軟環境――讓學生感受文化魅力。學校組織夢想劇場、陽光數學節、OM嘉年華、百靈放歌、小海豚夏令營等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形成學科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性知識,發展各方面的能力。活動和學科有機結合,既擴大課程資源,又拓展學科空間,打破課堂就是學堂的觀念。
四、萬紫千紅總是春――精神文化讓校園成就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