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早期教育范文

時間:2024-04-08 18:0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早期的早期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早期的早期教育

篇1

一、兒童人格與品德的發展比知識灌輸、智力發展更為重要

如今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正處于快速轉型期,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與人先天素質各異、不同職業間的收入差距懸殊等因素,給如今的中國社會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在兒童教育方面,對這種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義)”。家長和教師特別注重對兒童進行早期知識的傳授和才藝的培訓,如:讀寫漢字、背讀外語、做加減運算、學畫、練琴、習武等,而嚴重地輕視了對兒童在道德行為、人際交往、合作共事、社會公德等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從而影響到兒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諧發展。

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本主義思潮在西方形成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從而使世人對兒童有了更為全面和完整的認知。兒童從其降生時(甚至于在母體內),他們的生命就被賦予平等的人類個體之地位和權利,年幼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權利也被視為社會成員應得的自由和尊嚴。盡管嬰兒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動物,但兒童生命早期的社會化在其社會性培育中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墒侨缃竦慕逃F實卻是:教養者把對正處于成長期中的幼兒的教育,等同于應試式“知識培養”和掠奪型“智力開發”,對于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中應該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養則考慮甚少。對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人的精神的培養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彼J為,如果教育者僅從增強智力的目的出發去實施幼兒教育是極為錯誤的,因為這種早期教育也許能讓兒童成為某一專業方面的所謂“英才”,但他們卻不可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他說:“教育的最重要之處并非是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能力,而應從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彼麖娏液粲鮾和缙诮甜B者“要把忘記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p>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產業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人類社會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對年輕一代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另一方面也對年輕一代的社會性養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復雜多變的社會生存環境既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漂泊無依、無所適從的迷惑。如今那些社會性發育缺失的年輕人,他們難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把握自我、難以在社會交往中扮演適當的角色,他們時時產生一種社會適應能力的危機。在對兒童的教育中,要避免這種社會適應性危機將來降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就應該把忘卻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視起來,加強兒童早期的社會性培養,使兒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教育和發展。

二、了解兒童生活、應對學習的變化,才能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主導作用

以往,知識、技能、文化、道德、觀念等的傳遞都是以學校(包括幼兒園)為中心來進行的。學校(包括幼兒園)不僅壟斷文化傳遞的專門權力,而且也壟斷著文化傳遞的專門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知識型社會逐步到來之際,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文化傳遞的特權地位受到了挑戰,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學校為中心的傳遞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戰。如今兒童的家長都普遍地受過良好的義務教育,其中相當數量的家長還受到過高等教育。他們從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遲、多少、好壞與人生幸福與成功的關系,他們已經比自己的父輩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識、條件和能力。他們強烈地期望自己的兒女將來能享有超過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功與幸福。他們在兒女出生后、入園前,就開始有意識對子女進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過,家庭對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傳遞能力的挑戰還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雖然家長已經擁有家庭教育的強烈欲望和具備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卻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來實施對子女的教育。家長一旦將子女的社會文化教養托付給教育機構(幼兒園、學校),他們往往會在子女面前盡量維護學校的教育權威,盡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機構中過多地產生對抗和抵觸行為。因此,可以認為,雖然以往幼兒園、小學堅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長的文化傳遞的意識與能力的提高尚未從根本上威脅這一中心的地位。

轉貼于

其次,當前大眾傳播媒介,即書刊、廣播、電視、電影、以及多媒體電腦及網絡的逐步普及和發展,正在使學校為中心的文化傳遞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的挑戰。這種挑戰在發達國家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經顯露,而在我國則大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最初的威脅源自于電視的普及和收視頻道增多所帶來的目不暇接、紛繁多彩的電視節目對孩子的莫大吸引。步入21世紀后,伴隨著電訊、電子和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家庭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電腦迅速在我國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得到普及。由于電腦在多媒體方面的強大功能(如:玩電子游戲、上網沖浪、閱覽電子書籍、觀賞數碼圖片、聽音樂、觀看各種影像節目等),因而當代兒童尤其喜愛它們,電腦已經成了一些兒童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由于電視、電腦巨大的媒體傳播容量與互動功能,兒童無一例外地迷戀于它們,因而過去幼兒園、學校在文化傳遞上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削弱。那些所謂的“電視兒童”、“電腦兒童”,時下也成了兒童教育的煩惱和難題。

篇2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4)03(a)-0163-02

為了研究討論對嬰兒實施規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護理干預的意義及效果。該院從2010年開始便開展對嬰兒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護理干預問題進行規范性的跟進服務,將產科、嬰兒、保健、護理等多方面進行整合,實現一條龍的規范,有效的融合醫院與家庭,使醫護人員即嬰兒家長共同參與,延長了家庭早期教育時間,規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應用,最終取得顯著的效果[1],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對象為在該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嬰兒,共計260位,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兩組嬰兒護理方法 觀察組嬰兒從出生即給與規范的家庭教育和護理干預,3個月去嬰兒家里對嬰兒的體格進行檢測,并給與家長家庭教育的培訓和護理方法的指導,每隔1個月對嬰兒進行發育商的檢測,對照組不給與規范的家庭跟進服務,只簡單進行普通的體格檢查和發育商的測定。在實驗進行1年后對兩組嬰兒的各項身體指標及發育商值等進行對比分析。

(1)課程培訓,在嬰兒出生時開產親子的系統培訓課程,主要由產科的專家、嬰幼兒的保健專家進行講解,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對嬰兒的日常護理、喂養問題、早教的方法等。通過各種形式把培訓內容灌輸給家長,并且在培訓同時對嬰兒的身體等各項發育進行記錄。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計劃、季度計劃等,并協助家長一一完成進行,主要訓練的內容有嬰兒的視覺感官等,肢體協調等,并且即時對嬰兒的變化進行記錄。

(3)建設門診服務臺,專家坐診進行接收咨詢。觀察組嬰兒在新生兒出生后60 d后的每月都到門診處進行嬰兒身體指標以及發育商的檢測,并且針對嬰兒的獨特性,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給予最合適的早教方案,并給予實施培訓[2]。對照組只定期對嬰兒的體格進行檢測。

(4)家庭跟蹤訪視情況。觀察組嬰兒在出生后的1年內每3個月進行1次跟蹤家訪,并根據嬰兒的個體身體變化進行家教方案的變動和完善,給予規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導,包括科學育兒、保健營養,并且對嬰兒的身體指標和發育商進行檢測。

1.2.2 分析指標 比較兩組嬰兒12個月的身體發育指標,包括神經、行為、語言等多種能力發育情況。應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選擇等形式對觀察組家長在進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研究,調查家長掌握的知識主要包括護理干預知識、實質訓練知識等。其綜合知識考核在80分以上者為掌握,該研究130例嬰兒家長中,有效的調查問卷有116份。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運用t檢驗,計量資料運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1年后的體格發育情況

見表1。

2.2 兩組嬰兒在1年后的發育商情況

兩組嬰兒發育商的對比主要比較嬰兒動作的靈活度、語言能力、適應能力,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

2.3 觀察組家長在進行培訓后對知識的掌握分析

觀察組家長在進行培訓后對知識的掌握率達到90.51%,培訓前僅有28.46%,掌握知識面主要包括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保健與營養知識、早期喂養知識、規范的護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訓知識、嬰兒的護理技巧知識、嬰兒家庭健康評估知識等[3]。

2.4 觀察組對規范性的家庭早教與護理干預服務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家長在進行培訓時,包括護理知識、家庭早教知識、培訓的服務態度、與醫護人員的溝通情況及綜合的服務情況,有120人認為滿意,滿意度達到92.30%,有10人認為一般,占7.70%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的優生優育等國策的推進,對于母嬰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環節。但是,在傳統的醫療服務中,未能突破其傳統方法。近年來,將母嬰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國內外針對母嬰教育及護理工作的重點,為研究討論對嬰兒實施規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護理干預的意義及效果,綜合的觀察規范性家庭早教服務模式對嬰兒的身體發育及發育商的影響情況[4]。

篇3

關鍵詞:陶行知 創造教育 啟示價值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60-01

1 創造教育的主要思想

陶行知認為,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創造教育,即是培養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什么是創造教育?陶行知論述了兩點:第一,以社會為學校,學校和社會是融為一體的,有學校就是社會,社會就是學校的意思。主要是讓教育從學校走出去,在社會中去學教育。第二,是以生活為教育,就是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我們要從生活中去學,教要教的其所。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手和行動還有腦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獨出心裁”的教育。

2 創造教育的目的和實施方法

2.1 創造教育的目的

就學生方面來說,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的手和腦都動起來。他在《手腦相長歌》中寫到:“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边@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

就教師方面而言,教師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人,創造出一個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學生。陶行知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創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和創造的理論與技術。

2.2 創造教育的實施方法

陶行知認為,“兒童是有創造力的,這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我們首先需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是為了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指出: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營養。包括強健的身體,清醒理智的頭腦,求知的欲望等個性特征,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于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從小培養,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主要在幼兒園里面生活和成長,幼兒園教育肩負著培養兒童創造力的任務。作為幼兒園里面的老師,要給兒童創造一個自由的環境,多提供豐富和自由發展機會,讓兒童自己去看世界,自己去感知和體驗,不要一味的去給予現成的東西。

3 創造教育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3.1 幼兒教育的現狀

我國幼兒家庭教育發展情況一個重大特點是“不平衡”,當然也取決于各個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同,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同致使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資也不同。同時由于鄉村幼兒教育的師資力量的有限,從而導致了孩子們不能受到與城市孩子一個水平的早期教育。早期的教育是孩子創造力的培養與創造思維的養成的關鍵時期,而幼兒園正式早期教育的關鍵。幼兒園包括了對幼兒的教育和照顧,更多的是引導和培養,老師的任務重大。

3.2 創造教育的啟示

首先,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氛圍,利于幼兒發展創造力。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我們要積極為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創造一個寬松、愉悅、溫馨和諧的師幼環境,只有讓孩子身心放松了,他們才能夠大膽想象、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我們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顒又?,也不要因為過多考慮活動秩序等問題而抹殺孩子們提出的個性化問題,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耐心傾聽理解孩子們的每一個奇思異想,并給與肯定,創設以人為本,以幼兒為主體的輕松活動氛圍,從而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與創造能力。

其次,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可以啟迪兒童開拓思路。在幼兒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引導孩子擺脫一些拘束的想法、觀念,自由的去想象,多角度的去看待問題。例如,關于布的用途,在孩子們說出布可以做衣服,做褲子之后,還可以啟發幼兒:布還可以做其他什么東西?從而引導幼兒想出更多的如:做沙包,做玩具等布織品;當孩子們發現天空的云彩很美后,老師可以讓每個孩子用不同的心靈去觀察去想象,并引發話題討論:你覺得像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常做個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開展討論,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讓他們多動小腦筋,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思維就會活躍、想象就會因此越來越豐富,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創造思維也會得到鍛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創造能力。

篇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074-01

【關鍵詞】早期教育 兒童保健

早期教育是據兒童大腦發育特點,以北京協和醫院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教授編著的《挖掘兒童潛能始于0歲》為教材,實施美國哈佛大學的多元智能的理論和個性化教育方案,通過新生兒行為測定,使新生兒的父母初識孩子的能力,促使他們和新生兒交往,有利兒童智力早期開發,并通過測查發現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產、顱內出血等)和新生兒輕微的腦損傷,為早期干預改善預后,防治智力傷殘和提高生活質量提供臨床依據。

1 科學地認知胎兒和新生兒的能力

(1)正常胎兒已具備運動、感覺、聽覺、觸覺等能力,因此進行科學的胎教有助于刺激胎兒能力的發展。

(2)新生兒的六種狀態,安靜覺醒狀態、活動覺醒狀態、哭的狀態、瞌睡狀態、安靜睡眠狀態、活動睡眠狀態。

(3)新生兒特有的原始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自動踏步。

(4)新生兒還有主動運動,能在幫助下豎起頭、身體站立。

(5)新生兒能顯示幾乎和成人一樣的面部表情和模仿能力。

2 嬰幼兒動作發展規律

嬰幼兒動作的發展是神經系統發育的一個重要標志,人的動作發展和心理、智能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尤其在嬰幼兒期,由于語言能力有限,心理發展的水平更多的是通過其動作表現反映出來,也就是說心理的發展離不開動作和活動,只有動作發育成熟了,才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打下基礎。

(1)動作的發展相對落后于感覺的發展,嬰幼兒動作的發展是從整體到分化,從不隨意到隨意,從不準確到準確。動作發展的順序是從上到下、從中心到外周、從大肌肉到小肌肉。嬰幼兒最早協調的動作是頭部的動作,如吸吮反射、眼及頭追隨物體的轉動,以后是手的抓握,軀干的動作,如翻身、坐和爬行,最后是腿和腳的動作,即站立和行走。從中心到外周的發展表現為,嬰幼兒先出現肩、腰部分的動作,以后才出現肘、腕、膝、踝等部分的動作。

(2)嬰幼兒感知覺發育規律,感知覺的發育是從嬰幼兒降生就開始的,絕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覺能力在嬰幼兒期即已完成。在嬰幼兒早期的認識活動中,感知覺占主導地位,是嬰幼兒探索世界、認識自我過程的第一步,以后各種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活動都是直接的或間接的在感知覺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促進感知覺的發育是早期教育、促進智能發育的重要內容。

(3)嬰幼兒語言發育規律,語言的發展在嬰幼兒認知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分為語言感知階段、發音階段、語言―動作聯系階段、學說話階段。語言能力是智力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也是智能發展的基礎,所以要給嬰幼兒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促使嬰幼兒語言得到很好的發展。(4)嬰幼兒注意、記憶、思維的發育。

(5)嬰幼兒情緒、情感和個性的發育

3 開展早期教育

(1)制訂早教門診;(2)針對每一個嬰幼兒實施早教課程,定期檢查嬰幼兒完成情況;(3)對嬰幼兒發育較落后,要認真分析原因,強化訓練,促進運動張力發展;(4)通過早期教育能給更多家長提供了解和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積極參與嬰幼兒心理生長發育過程中。

4 開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嬰幼兒的家長正確掌握科學育兒觀念,嬰幼兒身體健康不僅是體格健康,還包括心理上健康。

(2)使廣大家長同志認識到,嬰幼兒智能的發育與家庭環境氛圍有大關系,只有科學的給嬰幼兒提供充分合理的營養、良好的健康狀況,才能促進嬰幼兒智能健康發展。

(3)對我們兒童保健工作者又提新要求,要求我們不僅作好兒童體格檢查工作,而且從0歲開始作好嬰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為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4)對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產、顱內出血等)和新生兒輕微的腦損傷,開展早期教育,早期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并且能夠促進嬰幼兒動作和智能的發育。

篇5

[關鍵詞] 早期教育;早產兒;大運動;發育

[中圖分類號] R-04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7(a)-136-02

The influence of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 with early education

XU Zhibing, DU Defeng, ZHANG Xiaoy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Yunf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 with early education. Methods: 100 cases of obstetric preterm born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early edu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ed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the capital of children IAS) prepared by the "0 to 6 years ol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hecklist" (the child heart scale) to test for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regularly, test results was indicated by development quotient (DQ). Assessed 1 time within 6 months, assessed every 2 months within 7 to 12 months, assessed every 3 months within 13 to 24 months, compared with two groups of differences, observed early time educated to the premature infant big movement growth influence. Results: The DQ in early educ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start early education from the neonatal period could indeed promote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in preterm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early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premature infant big movement growth, it is one effective measure to develop the child cerebrum potential growth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Premature infant; Large motor; Development

早產兒是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高危兒中較多見的一種,原因多種多樣。由于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救治早產兒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讓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也不斷提高。早產兒孕周越少,發育越不成熟,新生兒期發生疾病越多,易患一些并發癥,如呼吸困難、缺氧、顱內出血、腦組織損傷、高膽紅素血癥及嚴重的感染等,這些可以引起大腦缺氧,使大腦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影響大腦的正常發育。運動發育是嬰兒神經系統發育的一個重要標志,嬰兒期運動發育遲緩更多的是腦癱、智力低下等疾病的早期表現。要使早產兒的身高、體重趕上正常水平已經不是難事,但是要使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智能發育趕上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這些正是家長們最擔憂和迫切需要幫助的問題。本研究從新生兒期開始實施早期干預,及時給予指導,以預防或減輕早產兒腦性癱瘓導致的運動發育遲緩?,F將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產科出生的100例早產兒隨機分為早教組和對照組,比較兩組大運動發育差異,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產科出生的胎齡為34~36周的100例存活早產兒按照家長自愿參與的原則隨機分為早期教育組(稱早教組)和對照組(常規育兒組)各50例,其中,早教組中胎齡為34、35及36周的早產兒分別有11、17及22例,在對照組中分別有13、16及21例。兩組早產兒無明顯缺血缺氧性腦病、呼吸窘迫綜合征、顱內出血等疾病。

1.2 實施方法

使用兒心量表定期對大運動發育進行測試評估,測試結果以發育商(DQ)表示。DQ即發育商,是指采用兒心量表發育商檢測法評價嬰幼兒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適應能力、社交行為五個方面的發育水平,為嬰幼兒早期訓練提供參考依據[1]。DQ=智齡/實際月齡×100,依據統計學換算結果,嬰幼兒的智能水平可分為五個等級:DQ≥130為高智能,115~129為中上智能,85~114為中等智能,70~84為中下智能,≤69為低智能。6個月內每個月評估1次,7~12個月每2個月評估1次,13~24個月每3個月評估1次,比較兩組早產兒大運動發育情況。具體實施方法為早教組:在婦產科及新生兒病區住院期間,讓家長了解早期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取得家長的配合,并開始接受早期教育的指導,按鮑秀蘭[1]教授的0~3歲教育大綱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并進行撫觸和動作訓練,指導家長實行操作。出院后建立早產兒隨診卡,定期回兒童保健科進行隨診及使用兒心量表對大運動發育進行測試評估,測試結果以發育商(DQ)表示。0~6個月每個月隨診,7~12個月每2個月隨診,13~24個月每3個月隨診。對照組(常規育兒組):在產科及新生兒病區住院的早產兒,出院后建立隨診卡,定期回兒童保健科隨診及使用兒心量表對大運動發育進行測試評估,測試結果以發育商(DQ)表示。隨診同早教組,但只作一般健康檢查和指導,不作過多干預。

1.3 統計學方法

用epidata 3.1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t檢驗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早教組3、6個月無失訪,12個月失訪1例,對照組3個月無失訪,6個月失訪1例,12個月失訪2例。兩組早產兒在糾正胎齡后3、6、12個月時大運動DQ測查結果顯示:3個月齡早教組大運動DQ高于對照組,早教組較對照組高4.2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從表1可以看出,比較兩組差異,早教組在3、6及12個月齡大運動DQ值高于對照組大運動DQ值,表明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確實能促進早產兒大運動發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說明,大運動發育與大腦發育有密切關系,早產兒出生時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運動發育常落后于正常嬰兒。因此,嬰幼兒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尤其對于早期因各種原因大腦受過損傷或發育不良的嬰兒來說,更是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腦的發育和外界環境、教育密切相關,在3歲以下,特別是在0~1歲,小兒的智能發展日新月異。早期教育,最好從新生兒期開始,在嬰兒期制定相應的早期教育計劃,包括運動發育、認知能力、語言發育和交往能力。對早產兒進行早期教育,提供早期干預、早期治療,促進早產兒智能發育,對早產兒的大運動發育有極大的幫助和有明顯促進作用,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提高人口素質,對個人、家庭、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

從新生兒期開始實施早期教育,尤其是大運動發育的訓練,定期隨診、評估,根據每個早產兒不同的發育狀況,結合實際月齡及嬰幼兒智能發育規律,給家長提供一個詳細而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時指導家長如何結合家庭條件給嬰兒提供和創造一個豐富和適宜早期教育的環境和氛圍。說明盡早的對早產兒進行神經系統發育長期、連續、動態隨訪,并幫助和指導家長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可促進神經精神發育,也可以減少腦癱的發生率[2]。

如何降低早產兒運動障礙的發病率及大運動發育落后的程度,是兒童保健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本研究旨在探索早期教育對早產兒大運動發育方面的影響,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時期,從新生兒期開始實施早期干預,及時給予指導,以預防或減輕早產兒腦性癱瘓導致的運動發育遲緩。通過早期教育,促進早產兒腦部發育,尤其是大運動發育,以進一步減輕傷殘的程度。

聯合國大會曾召開兒童特別會議,其中第一個預期目標就是“每個兒童應該擁有一個最佳的人生開端”[3]。要讓寶寶有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解決的途徑就是及早的對早產兒進行早期教育和訓練,大腦功能的成熟和發育需要豐富的訓練刺激和外界環境[4]。早產兒大腦的結構已經基本完備,能夠接受教育,如果能盡早的進行早期教育和訓練,就有望追趕上正常水平。從新生兒期開始,對早產兒進行早期教育訓練,在嬰兒期制定相應的早期教育計劃,包括運動、認知、語言、社會交往能力,能促進早產兒的智能發育,尤其是對大運動發育有明顯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5-6]。

[參考文獻]

[1]鮑秀蘭.新生兒行為和0~3歲教育[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320-327.

[2]林慶.腦性癱瘓[M]//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17.

[3]金漢珍,黃德氓,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3.

[4]林秀雯,朱曉玲,周杰,等.早期教育對促進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智力發育的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23):37-38.

[5]童梅玲,鄧靜云,段婭莉,等.早期教育對嬰兒運動發育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9(5):298-299.

[6]朱艷華,林霞,張志英.早產兒智能發育的早期干預[J].醫藥論壇雜志,2006,27(8):82.

篇6

21世紀,是一個互聯網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物質文明的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才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的需要,已經成為我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音樂,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生活、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為早期的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育,在培養兒童的美感,欣賞美、創造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可以開發兒童潛力,塑造兒童的健康和活潑的個性,促進孩子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它是教育的開始,是生命的啟示,鼓勵孩子們更加主動、自信地參加社會活動和學習。兒童通過音樂的學習可以增強記憶力、觀察能力和想象力,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等都非常喜愛音樂。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還曾經在1911年創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然而,作為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一種手段,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并沒有被廣泛地關注,大多數人的目光停留在文化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兒童音樂教育的發展。當然,學習文化知識是很重要的,但為了培養兒童的發散性思維,我們應該以音樂教育作為幼兒音樂教育的一種手段。

首先,早期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環境,還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研究,嬰兒被分成兩組,一組生活在一個只有白墻,天花板上沒有任何裝飾,安靜的隔音的房間里,另一組生活在墻壁和天花板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圖案的房間里,透過玻璃能看到醫生和護士在工作,還能聽到美妙的音樂。幾個月后,對兩組嬰兒進行智力測試,發現房間里缺乏刺激的孩子,其智力水平與另一組相比是緩慢的。這項研究表明,早期豐富的環境是兒童的智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音樂在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早期音樂教育是開發孩子潛能得最有效的途徑??茖W證明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巨大的潛力應該說每個孩子生下來個個都是天才。那是遺傳基因決定的,科學發現,人的基因當和卵子結合時就決定了孩子大腦的結構,其影響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異,以生理遺傳最為明顯。它告訴了我們兒童的潛能是客觀存在的,開發的空間的巨大的。這不僅為孩子發展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物質前提和發展的可能性而且還制約著孩子日后發展的方向。武漢市一個5歲的女孩已進入武漢大學超智班,她可以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伊索寓言,并能使用英語進行對話。主要原因是她的醫生父親讓她從小聽音樂,她父親還說 :給孩子適當的信息來刺激大腦,是一種重要的早教手段。不僅如此,生理學家也早已證明:音樂訓練可以促進人們大腦左右半球的均衡發展。因此,對兒童進行早期音樂教育是必要的。聽音樂,學習唱歌可以開發兒童智力,通過樂器的學習,節奏的訓練,你可以鍛煉孩子們手部的精細運動,這樣孩子的聽覺、觸覺和視覺相協調,使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形象思維能力得到培訓和發展,促進均衡發展兒童的大腦左右半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學齡前兒童學習鋼琴或其他樂器可以使他們未來的推理能力在學習數學等學科時發揮極大的作用。偉大的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個,一個是數字,一個是文字,一個是音樂 !在孩子們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音樂作為啟發兒童智慧的關鍵,不僅是合適的,而且是非常富有成果的。

其次,早期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育,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以及音樂素養,還可以促進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質。優美的音樂可以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顯的方式。音樂用美麗的聲音,美妙的旋律,生動的節奏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通過潛移默化的環境接受音樂對其性格的感染和教育。正確的音樂教育,能使孩子體會到積極、快樂的情緒,體驗音樂的美,享受美,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潑開朗,并且培養孩子的膽量和才能。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請一些剛生過孩子的母親給嬰兒聽一些古典音樂。例如,莫扎特的奏鳴曲,循環反復,不斷放給嬰兒聽,不斷給他們講解。直到嬰兒5個月的時候,又進一步實驗,把一些他們從沒聽過的曲子夾在已經聽熟的曲子中放給他們聽,當聽到那些從沒聽過的樂曲時,嬰兒臉上帶著驚訝和不安的神情,而聽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時,他們則露出會心的微笑。這個結果說明5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記住樂曲了,所以音樂,是培養孩子記憶力的最好途徑。

所以,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接觸音樂,讓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練習唱歌、表演,大膽的、天真地表達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能力的評價和欣賞。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審美和道德往往在同一進程中實現。當我們教孩子學會唱或讓孩子們享受到豐富的音樂和藝術歌曲,能引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學會唱歌的孩子不僅喜歡,而且善于通過行為表達他們對這首歌的內容的感受。在集體歌唱、演奏樂器或小節目時,為了確保演出效果,孩子會控制自己的行動,提高集體的責任感和約束力。所以讓孩子們學習音樂、舞蹈、樂器、可以培養孩子團結、誠實、勇敢和優良的品質。美妙動聽音樂的韻律和節奏,符合了人們生理的韻律和節奏,被不同年齡和知識階段的人們所接受。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積累,不需要循序漸進的鋪墊,無論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夠一定程度地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根據音樂這樣的特點,如果讓學齡前兒童經常性接觸音樂,或者帶他們參與各種適宜的音樂活動,兒童大腦就會時時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就像我國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說的那樣: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我們應該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體驗到快樂,喜歡音樂,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記得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六歲開始學習拉小提琴,音樂世界賦予我的直覺,對我的新發現(運動物體的光學)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因為直覺產生了新的科學發明。那種直覺實際上與音樂世界的所謂靈感是相通的。因此,早期音樂教育,在孩子的智力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育和提高,能夠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育,在兒童早期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記憶力等方面的能力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我們應該結合其他藝術手段,將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作為早期教育中一個重點方向,使兒童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7

現如今在我國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充分認識到早期教育對孩子一生重要,而我國也在大力支持早教育,通常情況下,學前教育指的是3-6歲幼兒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而0-3歲則是早期教育。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0-3歲的早期教育并沒有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梢哉f,0-3歲時熱的一個起始階段,該階段詩人大腦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幼兒在成長中意識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有學者曾經就說過,3歲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國也向來流行著一句古話,即3歲看大,7歲至老。從這就可以充分看出,對孩子實行0-3歲的早期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必須實行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可容緩的一項重要工程。該階段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關鍵的時候,同時也是實行教育的最佳時機。因此,重視0-3歲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一、對孩子實行教育應當趁早

真正的教育應當孩子出生時就開始,0-3歲的幼兒正處于各種感覺器官迅速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實行早期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接受豐富而有效地刺激,實行早期教育對孩子后期的學習教育具有促進作用。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摟抱、對視、對話、微笑、撫摸等方式實行教育,在孩子生命開始的階段就經歷信任、鼓勵與愛就會成為孩子大腦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在過去,曾經有一位夫人來請教進化論的創始者達爾文先生,詢問對孩子實行教育應當什么時候最好。達爾文問這位夫人:您的孩子多大?這位夫人回答,才兩歲半。達爾文惋惜的說:夫人,您已經遲了2年半。在研究進化論的過程中,達爾文也是世界第一個為自己孩子記日記的人,他一直都認為對孩子實行教育應當從一出生就開始。隨后又有不少的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在嬰兒生下來的第三天,甚至是第四天,就已經晚了好幾天。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曾經說,幼兒時期對人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此階段習慣、技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需要相應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將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充分說明,早期教育對人的發展非常重要。不僅是我國關注幼兒教育應當從出生開始實行,國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說明早期教育應當始于出生。幼兒接受過早教育,在其后期生活與工作方面就會顯示出明顯的優越性,而這也正說明了實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防止潛能遞減

有外國學在研究早期教育的時候就曾經指出,兒童與生俱來就已經具備相應的能力,但是這種潛能會遵循一定的遞減法則,如果在早期階段沒有進行理想的教育,那孩子的潛能就會逐漸遞減。在此基礎上,隨后不斷有研究人員對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說明,普遍都認為如果不對孩子實行早期教育,將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潛能遞減。在此方面學者經過大量的時間與說明都目的就是為證明重視早期教育可以避免孩子潛能遞減。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以前就說過:只要是人所需要的習慣、態度與傾向等,大多都應在6歲半以前的教育培養完成[2]。從這就可以充分說明,不僅僅是國外,我國也對此進行了行營的研究。這些研究都在有力證重視早期教育其實就是防止孩子潛能會隨著相應的遞減法則出現遞減。而要想徹底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家長就需要特別注意0-3歲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實行教育,通常都認為越早越好,進而可以更好地將孩子治理開發出來,并且取得效果就會越明顯,孩子在后期做什么的成功幾率相對而言都會大一些。作為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錯過了0-3歲的早期教育,也就導致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期,進而孩子各方面的潛能會出現一定的限制性,即使孩子有較為明顯的天賦,但是也很難在后天的教育中獲得發展。

三、早期教育有助于開發潛力

篇8

關鍵詞 函授教育;遠程教育;網絡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1-0125-04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Early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Du Mingming

Abstract Examin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of Sino-foreign early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historical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but also for analysis and study of people, plac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e reason and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important historians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Lishu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Lishui, Zhejiang, China 323000

1 國外早期函授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1)英國。函授教育是現代印刷業和郵政業共同孕育而生的教育形式,1840年,英國傳教士、速記師伊薩克·皮特曼把速記教程通過郵政寄送給他的學生自學,這是廣泛被公認的遠程教育的起源。1836年,倫敦大學創辦起初并無教學職能,而是對聯合王國和海外學生進行注冊和考核,頒發校外學位。很快,許多私立機構如大學函授學院和沃爾西·霍爾學院興辦起來,為注冊學習倫教大學校外學位的學生提供函授輔導。這種特定教學模式,即由獨立的機構為公立大學頒發的學位提供函授輔導,可能是大學層次遠程教育的最早起源。1849年,為了適應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英國和英聯邦各國高等學校的學生報考倫敦大學的學位課程,并為注冊報考者提供函授教學。鑒于英國倫敦大學首創校外學位制,這一年被看做世界遠程高等教育的誕生年。1858年,又對校外學位制進行修訂,規定對國內外的男性居民實施開放教育,學生可不經過入學考試,只要通過規定的課程考試,即可取得倫敦大學的校外學位(不包括醫學),把教育活動擴展到校外、民間。1868年,英國文學推廣運動開展,文學會的人們鼓勵沒有條件入學的青年自修,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當時雖未形成函授教育的制度,但對后來形成的函授大學起到準備的作用。1873年,英國一些大學到校外講學,例如,劍橋大學派斯達特到校外講學,許多教授合辦一所函授大學。

2)德國。1856年,為解決從業或在職人員的再就業問題,柏林的古斯塔夫·朗沙氏建議用法文撰寫新聞稿件,以提高撰稿人法文水平,這是在外語學習領域里函授教育的最初嘗試。1895年,西蒙·米勒開始在建筑行業按教學計劃采用書信往來的方式授課。1865年,法國人查爾斯·塔桑和德國人哥斯塔夫·蘭根斯其特開始在柏林函授法語和德語。1896年,米勒與位于波茨坦的幫耐斯-哈赫費爾德出版社合作,用“卡那克”這一筆名從事函授教育。1904年,幫耐斯-哈赫費爾德出版社第一次開辦高中畢業考試函授補習班,米勒成為德國函授教育的先驅者。

3)美國。1870年,美國的福斯特為了煤礦安全生產,在報刊上選登文章,提供教學大綱,進行函授教育。這時的函授教育形式還是處于探索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函授教育制度。1873年函授教育從英國迅速傳入美國,于是在1874年,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首先辦起函授教育。同年,威斯里安學院也相繼開辦了高等函授教育。1890年,美國的芝加哥大學用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函授部。同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成立斯克蘭敦萬國函授學校,該校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有幾十所分校,是美國函授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標志。189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開始函授教育。1892年,芝加哥大學成立希伯來語函授學院。同年,美國成立非贏利的教育協會,為函授的進一步推廣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在這一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首次提出遠程教育的術語,這一年被世界公認為遠程教育誕生年。1906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始函授教育。1981年,64所大學的校外函授部聯合成立全美大學校外教育協會。

篇9

關鍵詞:早期教育 內容 智力 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53-02

暑假,應是眾多學生休息、放松的日子。但是,目前的暑假對于一些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日子。假期里,我曾對一所縣城幼兒園做過一個初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許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老師來說,明確早期教育的內容、任務仍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我們這些孩子的父母和教育者來說,早期教育究竟要教育什么,教育者們應對孩子進行怎么樣的早期教育呢?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倍骂C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但是在《規程》和《綱要》頒布并實施多年后,很多幼兒園教師頭腦仍拘泥在傳統觀念之中,偏重于灌輸,習慣于“上課”。她們仍然認為幼兒園只是一個幼兒接受智力教育所在。調查中,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時值七月底,酷暑難當,但幼兒園中卻仍有不少三歲左右的孩子留園“上課”,而且絕大多數是剛入幼兒園的小朋友。疑惑之下,我為此詢問了老師。一位當班老師告訴筆者:“他們是來上預備班的?!鳖A備班?上幼兒園之前還需要上預備班?望著我不解的神情,這位老師更進一步解釋說:“不上預備班,開學功課怎能跟得上班?”這句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九月份要上幼兒園小班,還怕功課跟不上班,要提前兩個月到幼兒園來接受“園前預備班”?望著一群本該在快樂玩耍的小朋友,卻像個小學生似的在老師指揮下,望著黑板上的字,在一五一十地鸚鵡學舌,望著他們那沉重的大書包,望著他們面前攤開的作業本上或“√”或“×”的符號,心中不禁為他們過早失去的童年悲哀。

其實,幼兒的智力發展的確有著極大可塑性,經過家長、老師一段時間的“強化”,效果可能十分明顯。于是乎,教育者們被認為是“教育有方”,而這個孩子也可能被認為“神童”。但是,兒童智力的發展最終會受到規律的限制。當今流行的許多“神童”教育的方案所提供的實例佐證僅僅是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三歲后、五年后如何,其長期效果如何卻沒有一個方案給予結果,許多的研究表明,許多所謂“神童”,實際上僅僅是“早慧”兒童,即他們的智力或才能發展較早,或者說,在嬰幼兒期智力或才能發展比一般兒童迅速。但是到了成熟年齡,其智力或才能并不一定出眾,后來的智力水平未必超乎常人。因此,有人提出應區分“早熟”與“天才(超常)”。

通過訓練與灌輸,人的智力雖然可以人為拔高,但人的社會性卻不能拔高。在現代管理學上有個“木桶”理論,即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于構成核木桶的最短的那木板的長度。不管哪一塊木板短小或缺失,木桶都不再可能裝滿水,水都會從缺少的那塊木板位置上流走,對孩子來講,亦是如此,孩子內在的各種素質要素,如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等就像一塊塊“木板”共同構成了“木桶”的整體。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增大“盛水量”,教育者“加長”的同時不能忘了“補短”和“補缺”。片面地去加長“一塊板”或放棄“一塊板”都不利于增大“盛水量”。以童年的天真、快樂、游戲為代價換來的“神童”可能從某一個方面看他是完美的,但是一塊缺失的“木板”最終使他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木桶”。許多例子證明超前的“拔高教育”僅僅是提前結束了燦爛的童年,把孩子提前變為一個成人,而為達到這種早熟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太大了。從很多家長對孩子所實施的“超前教育”來看,許多教育內容實際上根本無必要提前進行。如美育嬰專家馮德?歌柏就舉了一個例子,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間就教孩子數數:“來,數數你有幾只手指?一、二、三、四……”父母們認為這是一種學習。但是你想想,學會數手指有什么意義呢?每一個正常的人,到了一定的時候,都會明白自己有幾只手指,何必在孩子玩耍的時候硬把他拉來數手指,弄得他厭煩,自己也煩燥呢?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格塞爾雙生子爬梯實驗,實驗對象是雙生子T和C,T從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十分鐘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在此期間,C不作爬梯訓練,直到58周才開始作爬梯訓練。實驗結果表明,C只接受兩周的爬梯訓練就能趕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結論是:不成熟就無從產生學習,而學習只是對成熟起一種促進作用。這一實驗對于我們研究教育(訓練)和發展的關系很有啟發。如果要使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就要使教育適合于兒童發展情況,要求太低固然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要求過高也無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畢生致力于觀察研究智力超常兒童的成長情況。他選擇了1528名智商超過130的中小學生(男857人,女671人),對他們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追蹤。特爾曼去世后,心理學家西爾斯等人繼續他的事業,一直追蹤到被研究者平均年齡超過60歲時為止。這項曠日持久的研究表明,智力與成就并不總是成正比。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常常不是當年老師和家長認為十分聰明的孩子。在男性被調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的明顯差別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個性品格的不同。即非智力品質的不同,所謂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意志、情緒、行為習慣、自控意識、求知欲望等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成才方面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謹慎、有進取心、自信、不屈不撓、堅定性最終成就了那些成功者。

在《中國教育模式反思》中,作者反思到,美國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一個月只允許孩子得到一個知識,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孩子對知識總是有渴望的感覺。而中國的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中國教育者不知道知識與智慧的關系,總是讓孩子直接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美國教育的聰明就在于: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由于開始的時候,知識都特別簡單,比較容易得到感悟,知識也就容易變成智慧。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創造力。

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通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于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通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而這是我們教育上最為欠缺但現代社會最為需要的品質。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但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通過國家介入,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二是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制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三是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與他們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早教的廣告天天告訴我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北京的早教中心,9~16個月的嬰幼兒上課時間竟長達45分鐘,這一現象差點把來訪的德國幼教專家驚得險些從座椅上跌下來。

既然中國的教育者花了那么大力氣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把孩子提早教育了那么久,那么是不是人們該有理由擔心,德國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但事實如何呢?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實際上,單純地提前學習時間并不能加快兒童成長的速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的時間表,不應該人為地提前或推后。已經有無數的事實證明,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是會受到懲罰的。有時一個錯誤的教育理論將會導致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營養不良”。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于主動思考的習慣。人的成長是一次長跑,起跑線上的輸贏不能決定孩子最后的輸贏。

因此,早期教育應以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真正的童年為目的。早期教育不僅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更應從多方面入手,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想象力、語言能力和好奇心,讓孩子快樂地享受童年,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

參考文獻

[1] 楊文澤,李雁寧,主編.中國孩子成長手冊[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 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EB/OL]..

[4] 德國專家看中國幼兒園教育[EB/OL]..

[6] 夫唯.你不聰明[J].科技文萃,1994(12).

[7] 林佩昌.聯邦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N].羊城晚報,2012-01-21.

[8] 中國教育模式反思[EB/OL].百度文庫.

篇10

一、游戲化的樂理及視唱教學。如在學習五線譜時,教師可借故事《音符娃娃找家》,分別設計“五線譜”大樓、“高音譜號”媽媽、“低音譜號”爸爸和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等音符哥哥、音符姐姐等角色,讓幼兒扮演音符娃娃,參與“娃娃找家”、“我是乖寶寶”等游戲。同時將音符的家與幼兒的家相聯系,對幼兒進行親情教育。

二、從趣味性入手進行練耳、記譜訓練。當幼兒識譜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音符認識到標準音(高音譜表第二間“la”)時,即可開始有趣的聽音游戲。幼兒在認識單音時是分角色的,要過渡到旋律記譜,就一定要考慮趣味性,例如視唱曲《布谷鳥》,第一小節可講解為:第一個房子里住著“do”哥哥和“mi”弟弟,等等。

三、以幼兒為主體輕松增加鍵盤教學。增加鍵盤教學,可提高幼兒視唱練耳、音樂賞析等能力:同時,雙手的彈奏技巧也有利于促進幼兒左右腦都得到發展,調節幼兒的用腦平衡。

四、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從聽引發感覺、做出表現。欣賞一定要避免強迫“干聽”,音樂也要由淺入深,引導幼兒隨音樂即興律動,用打擊樂器演奏節奏型,用圖畫、符號描繪對音樂的想像,配合音樂進行情境表演等,引導幼兒在每次欣賞時都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