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9:54: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早期教育的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音樂神童”,向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特別是“音樂神童”多發之“純粹器樂音樂”興起的近代, 這個話題更具有特別的魅力。
但是,象莫扎特這樣的“音樂神童”之燦爛光芒,卻眩暈了人們的心智。以至于人們很少、甚至從來也沒 有認真思考過“音樂神童何以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
實際上,所謂“音樂神童”,并不僅僅是“先天遺傳”的結果,而是兒童“特殊先天秉賦”與“早期音樂 教育”反饋互動的產物。
就此意義而言,“音樂神童何以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似乎應當使其轉型成為如下這樣一個更加科學 的問題:“兩歲至十一歲左右兒童之早期音樂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較為成功的結果?”
與此對照的論題是:“數學、邏輯學、以及其它一些進行純粹抽象形式運演的學科,成才的一般年齡,似 乎相對較音樂成才的年齡要大”。
其中定有某種內在的原因可尋,其中一定有某種內在的機制可探。
本文之宗旨,就是在本文作者建構之“人文進化學”(牛龍菲,1985,1987,1989,199 0)(1)的理論框架之內,對與此有關的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探索。
一
根據“人文進化學”的研究,人類的進化,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生物進化,而是人類生物進化、人 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共濟耦合的反饋協同進化(2)
在此“人文進化”過程中,人之行為能力的發育、成熟、增長,并非單純受先天遺傳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與其生存的社會群體關系網絡中在其體外相對獨立存在的歷史文明密切相關。
不僅在族類的層面上,人類生物進化、人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間有一種復雜的共濟耦合、反饋協 同關系;其個體的發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習得、增長,也受到機體、社會、文明這三個方面的制約、影響 。
具體而言,每一個體,自懷胎之日起,便開始置身于一個復雜的社會群體關系網絡之中,每日每時受到體 外文明的直接、間接刺激,并開始將其“內化”。只是在成熟到一定階段,此“內化”之“體文明”,才始成 為“習得能力”,才通過具體的行為實踐,作用于周圍的世界,“外化”為客體的“對象”,匯入人類體外文 明的大系統之中。此被卡爾·馬克思稱之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3)的歷史文明,又將再次“內化”為某 一個體的“習得能力”。如此,“內化”之間,有一種“往復循環”(reycle)的反饋機制。此正如下圖所示 —一
就此“內化”與“外化”的反饋機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個關鍵的時期。俗語說:“三歲看老”。人之童 年階段“內化”的“體外歷史文明”,將對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實踐,具有某種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 。
這種“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自“童年”的“史前期”—一“胎兒期”,便開始發生。
在胚胎發育期,就胚胎與母體的關系而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物進化重演系統”;但就處在復雜社會 群體關系網絡中,且存在于一定文明時空中的母體與周圍世界的關系而言,胚胎的發育仍在一個人類生物進化 、人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共濟耦合、反饋協同進化的人文進化系統之中。因此,就族類的層面而言, 以“胎教”形式進行的體外文明之“內化”,仍處在“外化”與“內化”的往復循環圈中。
正如日本詫摩武俊《兒童的性格與心理》一書所說:“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著一個有形無形的文化 圈子”(4)。但是,這個“有形無形的文化圈子”,是通過母體的中介對胎兒發生影響。正因如此,所謂“ 胎教”,說是“教子”,其實是通過“教母”以間接“教子”。漢代劉向在其《烈女傳·周室三母》中所提出 的“胎教”概念,正是因此而要求懷孕的母親“目不視邪色,耳不聽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
對于有自覺意識的成人社會而言,不僅對“胎教”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尤其更看重“兒童的早期教育”即 “幼教”。
明代孫志宏在其《簡明醫彀》一書中便曾言及:“古云:‘教婦初來,教子嬰孩’,一生人品善惡,高下 全看幼時。”正如西人弗蘭克·戈布爾在評述“馬斯洛心理學”時所說:“幼年時期是重要的時期—一在這一 點上,實際上心理的所有學派都殊途同歸。”(5)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出生時,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人類的孩子是在某一時代的某一家庭這樣的一個 社會文化的環境中度過相當于其它動物在胎內發展的時期。”(6)。在此,“子宮外的生長期”(7),“ 人類智力的形成是兒童正在成熟的神經結構、正在發育的智力結構和他們周圍的言語、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 果”(8)。在此過程中,“體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僅僅只是作用于兒童的心理發育,還將作用于兒童的 生理發育,并在“實體長入”的意義上“內化”于兒童的生理結構之中。
正因如此,皮亞杰才特別強調:“表現型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之間從胚胎發生階段起就存在著的一種不 可分離的相互作用的產物,這就使得要在天賦的東西與獲得的東西之間找出一條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為 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發展所特有的自我調節區域;在認知性行為水平上,就更是這樣。”(9)。也正是基于 同樣的認識,《漢書·賈誼傳》早就言及:“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西人馬斯洛所謂的“似本能”,正是這一類“若天性”、“中道若性”之“內化”與“外化”反饋循環機制 的產物。這里,根本沒有什么有些人所謂的“先天的似本能”(10)。
如果,更深入一步分析,我們將會發現,人類的行為,“乃是由于不同水平層面的三種行為圖式所決定的 。其一是‘刺激機體反應’(SOR)的‘本能’行為圖式;其二是‘刺激模仿反應’(SIR) 的‘仿能’行為圖式;其三是‘刺激文明反應’(SCR)和‘文化刺激反應’(HSCCESR)的 ‘智能’行為圖式”(11)。馬斯洛所謂的“似本能”,實質上,仍不過是對“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 ”一類的“仿能”、“智能”的不精確描述。
正是在上述的理論框架中,我們發現,所謂“音樂神童”的出現,并沒有什么莫名的玄妙。質言之,所謂 “音樂神童”,乃是處在一定文明時空、一定社會關系、一定家庭環境中具有“某種特殊天賦”的兒童,接受 包括“胎教”在內的“早期音樂教育”的成功結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樂才能,并不僅僅 是由先天賦予,而是在期童年時期,人類人文進化之“內化”與“外化”往復循環反饋機制作用的結果。
只有在此本元層次的理論基礎上,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地探索“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為何往往取得較好的成果 ?”一類的有關問題問題。
二
根據“人文進化學”有關“人類進化乃是人類生物進化、人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共濟、耦合、反 饋、協同進行”的理論,我們在探討有關“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具體問題時,必須同時關照兒童生理發育、 社會家庭環境、特定歷史文明這樣三個密切相關的方面。
就此三個方面比較而言,所謂“兒童生理發育節律以及兒童心理發育節律”的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從胚胎時期開始,個體的發育一直受一定發育“節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爾所說:“胚胎發育是 一種重演性發生的遺傳現象”(12),其各個不同的階段,對應著族類生物進化歷史的各個不同的時期。
個體出生之后,其機體的生理發育,仍然有一定的“節律”。中國古典醫籍,早就有關于小兒“所以變蒸 者,皆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故一變畢,輒覺情態忽有異也”(13)的發育節律理論。這里所說的“變蒸 ”,就其“情態”一語推敲,則不僅是對其生理發育節律的描述,而且也是對與生理發育節律密切相關之心理 發育節律的描述。
對此與兒童生理發育節律密切相關之兒童心理發育節律,當代瑞士“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皮亞杰,已有 深入討論,皮亞杰認為,兒童自二歲至十一歲左右,經歷了一個從“前運演”到“具體運演”再到“形式運演 ”的生理一心理發育成熟歷程(14)。
其所謂“前運演”,是指兒童已經開始意識到“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主體) 有別于在其體外“永久”存在著的一些客體,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發出動作之后,可以影響客體的位置、方向 等等。只是在此時,兒童尚不能很穩固地建立可逆的(可重復的)、守恒的運演模式,其每一個動作,都帶有 即興的、嘗試的意味。
所謂“具體運演”,是指兒童已經可以把一些具體的客體,當做某種運演模式的“算子”,來進行可逆的 (可重復的)、守恒的運演操作;并在此過程中,以自己的動作,賦予這些“客體算子”以某種運演的結構。
所謂“形式運演”,是指兒童已經超越了僅僅作用于“客體算子”的具體運演階段,開始使用抽象符號以 進行純粹形式的推演運算。
正是這個“從前運演到具體運演再到形式運演”的兒童生理—一心理發育節律,制約著體外歷史文明通過 社會關系網絡對兒童發生“文而化之”(牛龍菲,1987)作用的早期教育實踐。
在二至十一歲左右的兒童早期教育,除了“語言”之外,其它需要操作“抽象符號”之“形式運演”能力 的學科,如數學、邏輯等,都未能獲得圓滿的成功;而一些作用于“客體算子”之具有“具體運演”性質技藝 或游戲、運動,卻因其適應二至十一歲左右兒童“具體運演”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近代“音樂神 童”以及“體育神童”多發的現象,正是一個典型。
對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樂信息刺激”之外,從兩歲開始,便可以 讓孩子玩弄一些諸如小鼓、小鈸等節奏樂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來具有的節奏律動,這些節奏樂器 的演奏,對于兒童來說,有一種“先天”的基礎。通過這些節奏樂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動作與 有節奏的音響之間的“因果性關系”。而所謂“因果性關系”,正是人類認知能力特別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 礎。通過“早期音樂教育”,使兒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性關系”,對于兒童的智力開發具有奠定基 礎的重要作用。
對于大多數兒童而言,四至六歲之后,已經可以通過有律樂器的演奏,作用于其有“客體算子”性質的“ 樂響之音”;并在此演奏過程中,把一個一個的“樂響之音”組織成為一首一首的“優美樂曲”;換言之,在 此演奏過程中,以自己的動作,賦于這些具有“客體算子”性質的“樂響之音”以某種可逆的(可重復的)、 守恒的“運演結構”。
不僅如此。兒童在演奏有律樂器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動作”,把一個一個的“樂響之音”,組織成為 一首一首的“優美樂曲”,便感性直接地把握了“部分”(“樂響之音”)與“整體”(“優美樂曲”)的關 系。而所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之中,“由部分到整體”正是所謂的“綜合”;“由整體到部分”,正 是所謂的“分析”。而“綜合”與“分析”,則是人類思維之最基本的兩種形式。兒童通過音樂藝術的實踐, 感性直接地把握“綜合”和“分析”這兩種最基本的人類思維運演形式,將對孩子一生的智力發展產生重要的 影響。
只是到了十一歲左右之后,孩子才可能憑空意想不發出實際音響的“抽象音符”。此時,兒童的音樂理論 學習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由“即興演奏”到“紙上譜曲”的升華,也是一般處于這個階段。
正是由于以上兒童生理—一心理發育階段的制約,“音樂神童”中,大多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 ,而“作曲神童”則實屬鳳毛鱗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是到了十一歲左右之后,才初步顯露其 “紙上譜曲”才能(牛案:而并非由他人對其“即興演奏”進行“記譜”);真正的藝術杰作,則要在更晚一 些時候,才能創作成功。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文進化之人類生物進化、人類社會進化、人類文明進化之共濟、耦合、反 饋、協同的關系,在童年,主要地受到了人類生物進化之兒童生理發育節律的制約;兒童之心理發育節律,受 其制約,與其同步,有著固有的程序、步驟。
對此天道有常的發育節律,人類只能“道法自然”(15)。《素問》有言:“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從之有福,逆之有咎”。《靈樞》更強調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 矣!”在“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貽誤時機和拔苗助長的做法,均不可取。
所謂“音樂神童”的多見,換言之所謂“兒童早期音樂教育往往取得較好成果”的歷史現象,雖然沒有什 么莫名的玄妙,卻實在是因為天道的神機。王充在《論衡·實知》中曾說“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圣性, 安能有知?項托七歲,【詰問孔子】(16),其三四歲,而受綱人言矣。”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兒始生 產,耳目初開。雖有靈性,豈能知音?十歲左右,神童造就,其二、三歲,而學習音樂矣。”
只是在這個基礎,諸如“音樂世家”這樣的社會生態環境,“普遍富裕”這樣的歷史經濟條件,“明星效 應”這樣的特定信息刺激等等,才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網絡,使得更多的音樂神童不斷涌現。
三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們發現:“任何一種認識都與動作有關”;“認識一個客體意味 著把它合并到動作圖式中”(17)。
極而言之,人類的一切思維形式,都是“動作思維”的衍化、抽象。可以說,“實踐”、“活動”、“動 作”,乃是人類一切智能、一切認知能力的發生之源。人類的“認知圖式”,并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對物質 客體的靜觀反映,而是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動的施加于客體之上的主體自身“動作”的抽象。
舉例來說:“1+1=2”,起初不過是人們把一頭牛和另一頭牛牽到一起之后,發現它們比單獨的一頭 牛要“多”。在這里,把一頭牛和另一頭牛“牽”到一起的動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就此意義而言,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中,器樂演奏的訓練,具有開發兒童“動作思維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 。
在音樂藝術中“操而奏之”、“行而運之”的演奏實踐,不僅具有一般的“動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 主體自身之外的樂器,并作用于具有“客體算子”性質的“樂音之響”使之成為“比音之樂”(18)的“優 美樂曲”,使之具有一定的、可逆的(可重復的)、守恒的“運演結構”。
因此,無論從“動作實踐”(演奏)自身,還是從“動作實踐”之“認知圖式”的成果(樂曲)而言,器 樂演奏都是兒童早期教育過程中,啟發兒童動作思維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對此問題作更深一層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兒童的動作思維,與當代最新自然科學、科學哲學的某 些結論,恰有正相吻合之處。
當代自然科學、科學哲學業已指出:所有對實體的“測量操作都是由剛體之間的比較所組成,并通過觀察 重合關系而完成。所有空間性的命題僅僅只涉及物體的行為”(19)。因此,在當代自然科學、科學哲學的 文獻中,“時間”已經取代了“空間”,“運動”已經取代了“實體”而成為關鍵的詞匯。正如莫里茨·石里 克所說:“世上一切事件都已被解釋為運動了”(20)。
其實,幾千年來,人類的音樂藝術實踐,早就已經把世界萬物象征示為運動流行之“樂象”。通過音樂藝 術的實踐,人類早已引入了一種類似“向量場”的“參考系”,并在其實際演奏操作中,把握了萬事萬物之“ 運行動態”的“重演”或“自同態轉換”關系(21)。
就此而言,音樂藝術可以看成這樣一種“音響動態模型”(22),其“比音之樂”之“樂音關系”,可 以適當地模擬整個萬象世界之四維時空連續統的“運行動態”(23)。
兒童在接受早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盡管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此深遠的理論意義,但在感性直觀上,已經通 過音樂藝術的演奏實踐,直接進入了“萬物同其節奏”(24)、“萬物同其態勢”(牛龍菲,1993)、 “大樂與天地同和”(25)之“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觀把握了“宇宙萬象同其道行”的真諦。
但是,不能不強調指出,由于兒童生理—一心理發育節律的制約,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觀的潛移默化,而 不應是理性自覺的強制灌輸。換言之,在對兒童進行早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提倡一種“游于藝(26)的 原則,而不要過多附加其它的目的,過多介入除“具體運演”之外的其它內容。
對兒童進行早期音樂教育,無非是使其具備一定的音樂修養,并發展兒童的音樂才能;當然,也可以為某 些兒童將來從事音樂專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由于“攀比”,由于“競爭”,一些音樂藝術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標,如“進步超人”、“考級順利 ”、“比賽成功”、甚至“求職如愿”等等,卻往往被有適當地過分強調,并造成了兒童、父母、老師不必要 的心理負擔。
除了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傾向,就是過分地追求“解說音 樂形象”(牛案:本文無暇顧及對“音樂形象”概念的批評)而多余介入了“具體運演”之外的其它內容。
雖然不可否認,在整體音樂藝術中,的確存在某些諸如“歌詞”、“劇情”、“符號用法”(27)、“ 特定功能”等等的“他律”文明信息;但是,“比音之樂”之“自律信息”與“他律信息”之間,卻有著不同 性質、不同層面的相關聯系。某些“思想情感”、某些“視覺形象”與“比音之樂”的關聯,即使是對于成人 ,也并不容易把握,更不容易言傳;對于兒童而言,則困難尤甚。如果這方面要求過多,便會干擾兒童對音樂 藝術的感性直觀,誘導一些“幻想型”的兒童產生一些與“比音之樂”風馬牛不相及的任意聯想。反之,“聯 想”的不成功,又會使某些兒童產生“音樂難以理解”的錯覺,使某些兒童產生自卑的心理。
其實,對于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而言,“早期音樂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具體運演”的器樂演奏,和“動 作思考”的潛移默化。除了演唱適宜的兒童歌曲之外,不應過多介入其它內容。
古往今來的歷史事實說明,不管是古代罕見的“音樂神童”,還是近代多發的“音樂神童”,大多是“器 樂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之所以如此,恰正是因為,“器樂演奏”、“歌曲演唱”之“具體運演” 的性質,完全適合于兒童的生理—一心理發育節律。
眾所周知,無論是遠古的“巫樂”、周秦的“禮樂”、漢唐的“宴樂”、明清的“劇樂”,都負載了音樂 藝術之“具體運演”、“形式運演”之“自律信息”之外的其它大量有關信息—一“他律信息”。因此,中國 古典音樂,大都以成熟的“巫覡”、“樂工”、“家奴”、“戲子”為其主體(28)。孔子所謂“立于禮, 成于樂”(29)者,對這種負載有大量“他律信息”的“禮樂”一類音樂藝術之“主體”,提出了最高的要 求。
只是在近代,相對“自律”、相對“純粹”的“器樂音樂”興起之后,才為“音樂神童”的出現,創造了 更為適宜的條件。相對于更加注重“他律”內涵的古代音樂而言,近代較少負載“他街”信息的“純粹器樂音 樂”,大大減輕了兒童的認知負擔。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應當對此加以明晰的說明。
結語
“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是一個可以“大做”的“小題”。
由于對“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一個獨特的角度,更加明晰是透視音樂藝術的特 美本質,更加清楚地了解音樂藝術的審美機制,更加深入地把握“兒童早期音樂教育”與“兒童生理發育節律 —一兒童心理發育節律”的內在契合和反饋協同關系;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討論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之不同內涵 、不同形式之不同音樂文明在“文化成人”過程的不同作用。
希望更多的同人關注于此,并有更加精到的論說面世。
注:
(1) 《有關“人與文化”的兩點思考》(署名:思之),載1985年第1期《蘭州學刊》,第82 -85頁;又載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K1歷史學》,第53頁-56頁。
《人文進化學—一一個元文化學的研究札記》,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知識生態學—一對人類與知識實體關系的新探索》(與人合作,署名:牛龍菲、張一凱),載1990 年第1期《蘭州大學學報》,第13-17頁;又載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B2自然辯 證法》,第65-69頁。
《Human-Culture-Civilization Evolutio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Theory》(《人文進化學與一 般進化論》)載1990年第30卷(紐約、倫敦、巴黎、蒙特勒、東京、墨爾本)《World Futures-The Jo 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世界未來—一一般進化論雜志》),第85-94頁。
《異質發生學與一般進化論》,載1992年第5期《哲學研究》,第69-75頁。
《“超循環的太極循環”—一人文進化與一般進化的根本內在機制》,載1992年第3期,《晉陽學刊 》,第60-66頁。
(2) 同注(1)。
(3) 卡爾·馬克思《1844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劉丕坤中譯 本,第80頁。
(4) [日]詫摩武俊《兒童的性格與心理》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年版第55頁。
(5) [美]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第6頁。
(6) 同注(4),第67頁。
(7) 參歐陽光偉《現代哲學人類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38頁。
(8) 邱仁宗《認識的立體網絡模式》,載1985年第9期《百科知識》。
(9) [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第1版,第63頁。
(10) 參許金聲《人格三因素論—一一種關于健康人格問題的理論設想》(1985年油印稿)。
(11) 參牛龍菲《人文進化學—一一個元文化學的研究札記》,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9 月第1版,第191-192頁。
(12) [德]恩斯特·海克爾《宇宙之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第1版,第65頁。
(13) 王燾《外臺秘要》卷三十五《小兒變蒸論》。轉引自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中華書局19 83年3月第1版,第108頁。
(14) 參[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第1版,第一章。
(15) 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
(16) 參敦煌卷子《孔子項托相問書》。
(17) [瑞士]皮亞杰《生物學與認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3月版,第8頁 。
(18) 參《禮記·樂記》;另參牛龍菲《行象簡論》,載《(1991年)意象藝術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8月第1版,第76頁。
(19)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學》,商務印書,1984年11月第1版,第32頁。
(20) 同上,第83頁。
(21) 參牛龍菲《新的音樂藝術模型—一“自同態轉換群集”概說》,載1992年第2期《星海音 樂學院學報》,第48-54頁;又載1992年第8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J6音樂舞蹈研究》,第 14-20頁。
(22) 牛案,“音響動態模型”,是我在中央音樂學院1985年“《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 討論會”上提出的概念。參與嵫冉《愈辯愈明真理在—一〈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討論會記略》,載1 985年第3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3) 同注(21);另參[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學》,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第 1版,第32頁。
(24) 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第95頁。
(25) 《禮記·樂記》。
(26) 《論語·述而》。
(27) 參[英]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另參牛龍菲《音樂哲學通信—一致蔡仲德》載1993年 第4期《人民音樂》。
篇2
一、游戲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添加劑
游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說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通過游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于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小學生天性好玩、貪玩,對于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游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增進知識。
教師在課堂創設游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采用的游戲有以下幾種:①找朋友。教師用卡片制作成相對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誰是我的好朋友。”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錯了就說:“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師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標有漢字的商標、廣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學生分組去的柜臺逛,比比誰的收獲多。游戲要求學生能正確讀出桌上的識字材料,這個游戲檢查了學生的課外識字情況,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③猜猜猜。讓學生看動作猜詞語,看口型猜字母,講故事猜謎語等。
二、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三、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四、自由選擇的作業形式
我清醒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過量的作業或罰抄、罰寫,只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得課堂生態被破壞,教學環境被人為地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一要求的大量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又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而不悅,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制性的布置作業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根據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這樣,可使學生在不感到負擔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于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范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如:在學習了《渡津門送別》后,就可要求成績好的學生做這樣的作業:收集古代聯“送別”的詩詞曲賦文,作專題研究。使得他們必須去查找有關“送別”類古詩詞資料,這樣他們既學到了與課文有關古代詩詞曲賦知識,又培養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對其他學生,則只需要能做出課文中的鞏固性練習即可。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
小學語文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課堂教學開始時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如果是借班上課,可以和學生課前談話,如問學生“你貴姓”“老師想和你做朋友”“你吃過飯了嗎?”等一些輕松活潑的話題,這樣便能在極短時間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新授課作情感鋪墊。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青少年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N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愿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于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我想,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黃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制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五、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藝術
篇4
某具有幼兒園教師教育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實習階段,她們具有雙重身份———在校大學生和幼兒園教師。這是她們第一次獨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她們缺乏社會經驗,卻要與幼兒園領導、同事、家長、幼兒等對象展開交往,難免出現初入職的焦慮、迷茫、浮躁、困惑等社會不適應。下文以該校2011級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年級女生為例,分析與思考班導師引導教育實習的策略:
(一)就業指導———幫助選擇優質幼兒園
幼兒園的環境相對比較單純,可以為教育實習生提供邁向社會的過渡緩沖期,幫助其成熟心智進而增強應對紛繁復雜社會的能力。大型民辦幼兒園大多擁有一支優質的教師團隊,而省級示范幼兒園都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在這樣的團隊中教育實習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專業能力也能提升較快。班導師推薦兩位教育實習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學校(幼兒園)就業。九江早期教育學校是1997年創辦的一所大型民辦省級示范幼兒園,生源充足,管理規范,提供實習津貼,免費提供食宿。兩位教育實習生在一個單位工作,也是一個互助團隊,遇到困難能相互商量、照應,共同度過就業適應期。艷艷是這兩位實習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實習之前找到班導師要求給予指導。到這所幼兒園實習后,艷艷給班導師的短信中寫道:“真的很感謝老師推薦到早期教育學校實習,感謝老師在我最迷茫的時候指引我。在幼兒園我學到了很多、實踐了很多。在教師技能比賽中,我的說課嘗試用PPT演示,還擔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種嘗試對于我來說都是學習和成長,是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不斷擴充。我會繼續努力,不會讓老師失望。”在這里,班導師幫助實習生選擇優質幼兒園就業,為實習生提供了發展的平臺。
(二)基層面對面———走近實習生和園長班導師需要
走向基層、走進幼兒園、走近實習生,需要了解實習生在幼兒園工作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困難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不僅能讓實習生覺得親切、溫暖,而且能更加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班導師還與九江早期教育學校的園長進行深度交流,園長對兩位教育實習生的評價很高,認為她們工作態度好、有激情、專業能力強。園長還特別表揚了艷艷,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學校春季教學是正月初五開學,正月初二艷艷就離開甘肅老家回到單位工作,責任心很強。園長感謝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院校為幼兒園輸送了兩位優秀實習生,希望今后能推薦更多的畢業生到幼兒園工作。走基層活動也是班導師全面了解幼兒園的良好契機。2011級有兩位教育實習生應聘到一所新園———未來星幼兒園。班導師赴未來星幼兒園對幼兒園辦園基本條件、舉辦者的身份背景、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園的資質等方面進行考察,確保教育實習生的實習單位能持續發展,實習生有安全保障。班導師與未來星幼兒園園長交流時,園長反映了實習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上班時間吃零食、遲到、認為幼兒園管理苛刻、小題大做等組織紀律不嚴、生活不嚴謹、對自身要求不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班導師要正視教育實習生存在的問題,引導實習生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師德為先的基本理念,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導———引導實習生進行教研活動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專業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訂專業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十七條規定了幼兒園教師的主要職責,要求教師參加業務學習和幼兒教育研究活動。[2]班導師應積極引導實習生開展社會實踐和教研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實習生的教研興趣、教研能力和社會實踐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每年開展幼教論文、教育案例、觀察筆記征集活動,班導師積極鼓勵教育實習生參加活動,并對實習生撰寫的幼教文章給予修改。在班導師的指導下,實習生英英的幼教論文《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在江西省九江市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2013年征集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優異成績,也激發了所有教育實習生的教研熱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年開展的幼教論文、教育案例、觀察筆記征集活動中,所有實習生都積極參賽,實習生寫作和分析問題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導———關注實習生群體動態
班導師要關注教育實習生群體動態,應利用郵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臺,突破空間的限制,與實習生交流思想,幫助她們排解心理壓力,解決她們的實際困難。如實習生媛媛和蘭蘭處于單親、低保家庭,家庭結構不健全,經濟拮據。班導師積極為媛媛和蘭蘭提供了高校畢業生一次性求職補貼的信息,并幫助她們準備申請材料,使她們成功申請到補貼。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低收入大學生的人文關懷,也使她們因為班導師的悉心關懷而備感溫暖。幼兒園教師教育院校的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已經參加了普通話考試,班導師了解到,江西省對幼兒園教師資格普通話條件的認定是達到二級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肅嘉峪關市等地要求幼兒園教師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二級甲等。為此,班導師便建議部分實習生(普通話二級乙等)在教育實習期再次參加普通話考試,改變普通話等級。在班導師的指導下,班級44位學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級甲等普通話等級證書。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肅等地2014年屆畢業生可以報名參加幼兒園教師招聘考試后,班導師結合崗位計劃、崗位條件,實習生的年齡、戶籍、個人能力綜合考量等情況,為實習生提供報考崗位、招聘考試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幫助實習生有效復習、積極應考。
二、總結
篇5
本文綜合運用文獻檢索、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課堂觀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南京市早期教育師資的現狀。結果發現南京市早教師資學歷總體合格、教師隊伍年輕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業的早教教師,大多數從業教師缺乏0-3歲嬰兒幼教育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開展個性化的早教指導;教師任職資格不統一,資格認證類型多但專業化程度低;教師流動性大,教師隊伍不穩定;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內容不科學,職后培訓匱乏。最后,提出了改善當前早教師資現狀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早期教育 師資 現狀 親子園
一、問題提出
近幾年,國內各種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特別是上海、北京、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率先開展了0-3歲早期教育的相關研究,并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政策與操作方案。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國家將“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列入了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這進一步推動了早教事業在全國各地的開展。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早教師資的匱乏和不合格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2011年底我國新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在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中也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了解0-3歲嬰幼兒保教的有關知識與基本方法”。這是政策對實踐問題的及時回應,進一步表明幼兒園在托幼一體化實踐中需要合理解決親子園的師資問題,各類早教機構也需要有合格的師資來保障其辦學質量。因此,研究0-3歲早期教育的師資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區10所早教機構的早教教師為研究對象,所調查的10所早教機構中其中4所為附設在公立幼兒園內的親子班,3所為全國連鎖加盟早教機構,3所為私人自辦早教中心。發放問卷86份,其中有效問卷82份,有效回收率為95.34%。調查中還對10名教師和5名早教機構負責人進行了個別深度訪談,觀察早教活動10次,并對活動內容進行了詳細觀察記錄。
三、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的基本情況
從表1可見,早教教師以女性為主,74.39%的教師年齡分布在25歲以下,教師隊伍年輕化。教師學歷總體合格,85.36%以上的教師學歷在大專以上。但教師專業背景多樣,63.41%的教師所學專業與教育無關,只有36.59%的教師是教育專業(含學前教育)背景,而這些教師大部分來自于公立幼兒園附設的親子班;私立早教機構中的大部分教師是美術、舞蹈、音樂、英語等專業,甚至還有化學、財會等其他專業。從教師從教時間來看,教齡五年以上的教師只占12.20%,大部分教師從教時間短。
(二)教師的專業資格
根據2008年江蘇省《關于進一步推進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對0-3歲嬰幼兒教師資格的規定,基本要求“從事該領域工作的教師有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或育嬰師資格證” 。但在被調查的早教老師中,只有31.25%的教師持有教師資格證,40.24%的教師持有育嬰師資格證,公立親子園的大部分教師同時具備教師資格證和育嬰師資格證。私立早教機構的教師大部分只具有機構內部培訓的親子教師結業證,或是參加個別課程培訓后獲得的蒙臺梭利教師證或奧爾夫音樂教師證。
(三)教師的培訓情況
1. 職前培訓情況。
不同性質的早教機構,教師的職前培訓情況也有所不同。表3顯示:公立幼兒園中的親子教師在上崗前大部分經過了育嬰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并獲得了相關的證書;部分教師在寒暑假時間被派到一些培訓機構參加親子教師培訓或蒙氏、感統訓練、奧爾夫音樂等相關課程的培訓。
連鎖加盟類早教機構的教師在上崗前都要被送到總部進行為期1-3個月的短期培訓,培訓方案由總部自定,自由度較大。培訓內容集中為加盟園自己設計的課程內容,如蒙臺梭利感官課程、奧爾夫音樂課程、福祿貝爾課程、感覺統合運動課程、思維訓練、珠心算等等。培訓方法以理論講授為主,觀摩實踐為輔。結業評價相對簡單,只要不缺席,參培教師人人都能獲得結業證書。培訓過程中除了重點了解加盟機構的課程實施方法和相關理念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進行課程推銷的策略培訓,使每一個早教老師都要具備向家長推銷早教機構課程的能力。
私人自辦早教中心的教師由本中心從教時間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培訓時間從1周到1個月不等,培訓方法主要是跟班實習,輔助教學。通常實習結束后讓新教師試上課來評估其教學能力,同時考察其育兒知識的學習情況,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課了。
2. 職后培訓情況。
早教機構教師普遍欠缺職后培訓。雖然公立親子園的教師有時會到其他親子園觀摩學習,或者由相關部門組織起來進行早教研討活動,但這樣的機會畢竟很少,有時一年都不舉辦一次。加盟早教機構每年會選派1-2名優秀教師去總部繼續培訓,但有時總部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早教行業教師流動率高,職后培訓往往流于形式,沒有職前培訓到位。
(四)教師欠缺的專業素質
圖1 教師欠缺的專業素質(%)
通過對部分教師的訪談得知,52%的教師感覺自己在實踐教學中缺乏0-3歲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相關知識,無法從容解答家長提出的嬰幼兒身體養護、心理發展方面的困惑;28%的教師期望自己有較好的親和力,能讓嬰兒盡快和自己親近起來。在實地觀察中,筆者發現約16%的教師在組織早教活動中缺乏敏銳的觀察力,不能及時地對嬰兒的不良情緒和行為表現做出反應,并給與個別化的指導。
通過調查、訪談和對早教活動的觀察,我們發現目前南京市早教師資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業的早教教師,大多數從業教師缺乏0-3歲嬰兒教育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開展個性化的早教指導;教師任職資格不統一,資格認證類型多但專業化程度低;教師流動性大,教師隊伍不穩定;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內容不科學,職后培訓匱乏。
四、對策與建議
(一)師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托幼雙師型人才的培養
面對0-3歲嬰幼兒教師緊缺的現象和雙師型教師在親子園中的獨特優勢,師范院校要盡快培養了解0-6歲嬰幼兒教養特點并能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科學組織教養活動的托幼雙師型人才,解決當前0-3歲早期教育師資匱乏和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從而滿足家長與社會對優質早期教育服務的實踐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各地師范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現有的辦學條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有效利用現有師資培養資源的基礎上,增設早期教育或親子教育方向。讓幼師生在系統學習幼兒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之后,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學習0-3歲早期教育基礎理論、早期教養與護理、早期教育課程與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導等模塊的課程。并鼓勵早期教育方向的學生在畢業之前獲得育嬰師資格證書,爭取持有“雙證”上崗。
(二)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規范早教師資入職標準和培訓標準
雖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在關于0-3歲嬰幼兒教養意見中已經提出0-3歲嬰幼兒教師應持教師資格證和育嬰師資格證上崗,但早教機構的實際情況是同時擁有“雙證”的教師寥寥無幾,大部分教師無證上崗,或持有五花八門的所謂早教課程培訓結業證,難以對0-3歲嬰幼兒開展科學的教養活動。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借鑒其他地區的一些先進經驗,如,我國香港地區就規定“所有欲從事嬰幼兒和幼兒教育工作的人,必須要在教育學院和公開大學等開設相關課程的院校接受培訓,并取得政府許可的資格證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對嬰幼兒教師入職的職業資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監管。
除此之外,針對目前早教市場培訓標準雜亂,培訓內容不系統、不科學等現象,教育主管部門還應統籌調度,不僅制定明確的培訓細則,而且要聯合各部門力量,出資成立0-3歲嬰幼兒教育師資培訓點,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系統化培訓。聘請嬰兒病理專家、學前教育專家、嬰幼兒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專家等組成培訓講師團,從嬰兒心理、生理、家庭教育與指導等多方面開展業務培訓與指導。鼓勵和吸納有0-3歲嬰幼兒教育經驗的社會人士從事社區0-3歲早期教育指導工作,“走進社區,服務家庭”,一定程度上緩減早教師資短缺問題。
(三)辦學主體資源共享,加強早教師資職后培訓
不管是公立的親子園還是私立的早教機構,教師普遍欠缺職后培訓。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開展早教師資培訓或組織早教研討活動,鼓勵各種形式的辦學主體資源共享,互相觀摩研討。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當地師范院校的教育資源,加強早教教師的職后培訓。
(四)適當提高教師待遇,穩定早教師資隊伍
有研究發現比較穩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會經常與嬰幼兒互動,更適合嬰幼兒發展。當前早教師資流動性大,教師隊伍不穩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早教機構的辦學質量。而地位、工資和工作條件是教養機構招聘和留住教師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早教機構管理者應盡一切可能穩定教師隊伍,包括以豐厚的薪金、保險福利吸引教師,組織各種培訓提高教師的能力,讓教師有機會外出交流學習等。政府相關部門也應成立專門的早教管理中心,對質量較好的早教機構給予資金補貼,出臺早期教育教師進修培訓、評先晉升等相關文件,穩定師資隊伍,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C-c/2011/01/65)“托幼一體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征求意見稿).2011-12-12
篇6
一、檢索方法
筆者查閱 “中國期刊網”,通過搜索主題、關鍵詞、篇名等,在諸如 “嬰幼兒早期教養”“早期教養現狀”等語境引擎下,經過搜索整理,對3000多篇相關論文(1990年以后)進行編目,在泛讀、統計研究主題的基礎上,再從20余種核心期刊中精選出與“嬰幼兒家庭早期教養現狀”密切關聯的論文60多篇詳細閱讀,對直接研究“0歲~3歲嬰幼兒家庭早期教養現狀”方面的論文(12篇)精讀并分析。同時,筆者還注意收集和分析一些著名專家學者的專著,閱讀一些研究人員在其他期刊或網絡上發表的相關論文。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0歲~3歲嬰幼兒家庭早期教養現狀研究的論述
所查閱文獻中直接闡釋“家庭0歲~3歲嬰幼兒教養現狀”的論述并不多,經過分析發現,0歲~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現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華東師范大學辛宏偉在《西北地區農村0歲~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狀況調查》中從家庭結構、環境資源、教育觀念、營養與健康、家庭撫養者等方面展開了調查與結果分析。
李洪增在《上海市城區孕至3歲乳嬰兒家長科學育兒現狀與需求調查報告(上)》中著重從帶養方式、家庭成員參與帶養、家庭內照看具體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家長的早期教養現狀[2]。
廖貽、周亞君在《農村嬰幼兒家庭教養研究報告》中,首先從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關注重點與導向方式論述家長的教養方式,如健康(疾病、安全、衛生),關于玩、探索、認知、技能學習,關于良好的個性和社會行為、關于語言發展等方面;其次,從家長對孩子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式方面論述家長的教養現狀[3]。
大多數研究以某一地區或某一些固定群體為對象,采用調查、訪談、個案、觀察等方法,對0歲~3歲嬰幼兒教養現狀進行了統計描述,有的還從教育層面進行了理性分析。
關于教養人:研究者們發現家庭成員中承擔0歲~3歲嬰幼兒早期帶養職責的分為祖輩、父輩,兩代人不同的教養觀念、生活方式、健康狀況、文化水平、經濟與地位產生了不同的早期教養行為。包括這些教養人的年齡、受教養情況、性格、身體狀況、兒童期依戀史、對孩子的依戀、敏感性、期望和對孩子的控制程度等與嬰幼兒的成長均有密切的聯系。例如,父母親的依戀歷史與當前教養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母親的性格特征與情境變量對母嬰依戀關系的影響、母嬰對話與嬰兒理解生物、非生物之間的關系研究、母親的情感反應與3個月嬰兒社會期盼的關系、父母親的敏感性與嬰兒情緒情感的調節,等等。研究表明:主要撫養人對父/母親角色行為的表征作為一種作用機制,通過對兒時依戀的記憶影響他/她與自己孩子的依戀狀況;同時,主要撫養人是否存在危險因素(諸如經濟地位低下、單親撫養孩子、存在家庭暴力等)也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她/他對教養行為的表征,危險因素越嚴重,對教養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關于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結構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嬰幼兒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辛宏偉在《西北地區農村0歲~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狀況調查》中分析得出:核心家庭(兩代人所構成的家庭)和復合家庭(三代及其以上的家庭)對0歲~3歲嬰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有著不同的意義[4]。
關于環境資源:少部分研究者涉及到該方面的論述,他們充分肯定了家長創設和有機利用環境資源的做法,并鼓勵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nner)認為,人的行為的發展是自身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嬰兒自出生之日起,即開始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對0歲~3歲嬰幼兒來說,他們的生態環境是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條件。按照人類發展生態學的觀念對嬰幼兒生存的環境做一個系統的分析(見圖1.1),發現嬰幼兒生存環境網絡系統由微系統、中間系統、外部系統和宏系統等若干鑲嵌在一起的系統組成。家庭與父母是微系統,是嬰幼兒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托兒機構和伙伴關系組成中間系統;社會網絡和社會階層則是更廣的外部系統;歷史文化背景是宏系統。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思路,家庭“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行為不是孤立的,它由家庭內外相互依賴的方面所構成。”[5]因此,必須要從特定的文化、經濟和社會背景中去理解和闡釋0歲~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有關的現象。
圖1.1 布朗芬布倫納的嬰兒生存環境體系模式圖[6]
篇7
關鍵詞:幼兒英語教育;實施現狀;教學效果問題
中圖分類號:G61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184-0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極為重視發展兒童早期教育。作為早期教育的先行者,全兒教育協會(NAEYC)于1987年頒布了《適宜0-8歲兒童發展的教育實踐》(DAP)的聲明,首次明確闡述了有關“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的基本觀點和實施方式。DAP首先強調了幼兒早期教育的年齡適應性理念。因此,針對學前幼兒的年齡及所對應的語言發展階段來開展英語語言的教學,建構幼兒英語語言教學的適應性課程在我國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關于中國幼兒英語早期教育的調查性研究在國外比較少見,多為基于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年齡因素的理論探討研究,如Singleton,D的《語言習得:年齡因素》(1989)[1],Johnson,J.s.&Newport,E.L.的《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影響》(1989)[2],Birdsong,D的《年齡和語言學習及加工:研究綜述》等等[3]。國內相關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語言教學專家桂樹春的論文《此風不可長---評幼兒英語教學》(2012)探討國內幼兒英語教學的誤區[4];關于幼兒英語早教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也多以理論探討為主,如劉風蘭《幼兒園雙語教育問題及對策》(2010)[5];也有將二語習得理論中關鍵期理論和國內幼兒英語早教聯系起來的理論探討研究,如周鋒《從二語習得理論中的年齡因素談我國幼兒英語教育問題》(2012)[6],常滔等的《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對幼兒英語教育的啟示》(2011)[7]。而真正圍繞當代中國城市幼兒英語早期教育的大規模調查研究還沒有展開,所以該課題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
筆者從教與學兩個方面調查省會城市南京幼兒園英語早教現狀,了解幼兒英語早期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形式、評估手段、師資、選用教材;以及幼兒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感受等方面的具體情況,發現英語早教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在充分調動園方,家長和幼兒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爭取能為城市開展科學的,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的英語早期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1.從教學角度分析,目前南京市幼兒英語早教實施現狀如何(具體了解教學目標,對教學雙方的評估形式,師資,教材等方面進行了解)?
2.從學習者角度分析,幼兒學習英語的動機,方法,學習效果及存在問題。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項目采取實地問卷調查結合個別訪談的研究方法,為了確保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研究小組成員編制了《南京市幼兒英語教育現狀調表》。該表格分為教師用和家長用兩種。研究小組在南京各個區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幼兒園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并訪談部分學校的教師及學生家長,家長問卷發出180份,教師問卷40份。
教師用問卷共27題,涵蓋了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形式,評估手段,師資,選用教材這六個方面。家長用卷共15題,涵蓋了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感受等四個方面的具體情況。
調查小組對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了人工統計和分析。據此得出的數據、資料及以此為依據的分析結果是完全可信的。
三、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研究小組通過對家長及老師的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對南京市區幼兒英語教學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和評價。研究小組對回收的165份有效家長問卷,40份有效教師問卷進行了翔實的數據分析。
(一)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形式,評估手段,師資,選用教材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是教師在分析學生需要,知識準備,分析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復雜程度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教學思想和學習理論而設定的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一種預測。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南京市有超過半數的幼兒園沒有將英語幼兒教育納入培養目標,只是轉包給社會輔導機構來承擔。輔導機構的培養目標則各不相同。針對問卷提供的目標問題,75%的反饋是將培養運用英語能力,掌握單詞短語,培養興趣排在前三位,而培養思維能力,社會性發展和豐富世界知識處于后三位的位置。可見,在教學中人們過多關注了對幼兒的知識和能力目標,疏忽了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同時問卷結果表明,100%的老師的教學目標是幼兒園或者幼教機構決定的,而不是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長和興趣設定的,脫離了學生的需要。
教學計劃:90%的幼兒教學活動按照教學計劃進行,但是有40%左右的教學計劃過于籠統,有學期計劃,沒有每個月和每周的具體課時教學計劃,不夠系統科學。
教學形式:在教授英語的幼兒園當中,多媒體教學和游戲教學占有較高的比例(約80%)。這說明這兩種形式易于被幼兒接受,但硬件條件不夠好的幼兒園只能用實物或者卡片圖片和錄音機輔助教學。
評估手段:全部受調查的幼兒園對幼兒英語知識能力均無學期考核要求,但少數幼兒園(約20%)以課堂表現或對日常用語的掌握考核學生。對于老師的教學情況評估就更少見了,也許是因為幼兒的判斷能力有限。
師資:在我們調查的老師當中,60%本科以上學歷,大專學歷占40%。他們對于幼兒英語的教學經驗多來自于自學,學校或者機構很少為他們提供可持續的系統培訓。這說明南京市的幼兒英語教育缺少科學系統的師資培訓,同時也沒有相應的幼兒英語教師資格證書,從業者的資質沒有保障。
選用教材:大多數幼兒園的教材都是自行購買。各個幼兒園所用教材各不相同。這說明南京市區幼兒園的教材無統一規定。目前使用中的有譯林出版社的《幼兒園英語》,湖北少兒出版社的《培生幼兒英語》,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劍橋幼兒英語》等。
(二)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感受
表1顯示,大部分幼兒的學習動機是家長要求,小部分是學校要求,極少部分是自己要求,這說明孩子學習英語更多是出于家長的期待。
這里要做特殊說明,目前南京市大部分幼兒園在正常的教學計劃中不包含英語教學。所以研究小組從課后學習的方面進行學習方法的調查。結果顯示:點讀機這種新型的學習工具替代復讀機成為主流學習工具。而由于幼兒園本身不提供英語教育,大部分家長選擇和幼兒園合作的輔導班,只有少部分家長具備對孩子進行獨立英語輔導的能力。
表3表4是關于學習效果的簡單調查,結果顯示:三年左右的幼兒英語教學活動完成后,大部分兒童交流個人信息的能力并不強,而在書寫方面,能力相對稍強些。這也反映出英語學習對幼兒來說有一定難度,并且說比寫的難度大,創造大量的語言情境是搞好幼兒英語教學最重要的一環。
表5表6是關于學習感受的問題,結果顯示:現階段的英語學習對大多數幼兒來說不太困難,大多數幼兒對學習英語比較有信心;這也說明幼兒園階段的英語學習以培養興趣為主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四、南京市幼兒英語教育現存問題分析及對策
以上問卷調查及訪談的結果顯示,南京幼兒英語教育現狀喜憂參半。喜的是,家長重視幼兒英語早教,多媒體的運用改善了教學雙方的教授和學習效果,因特網資源也極大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料和幼兒教學活動。
憂的方面有三,首先是幼兒園對英語教育的不重視(雙語幼兒園除外),外包給社會機構的幼兒英語教學缺乏園方監管和規范。社會幼兒英語教育機構不少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園外的那些師資力量較雄厚,教學質量較高的英語輔導班往往收費昂貴。要使英語幼兒教育健康發展,教育部門應正確引導,制定政策,對幼兒教育市場進行公平有序的調控,政策上及財政上鼓勵園方的英語教育。幼兒園應加大英語教學力度,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其次,師資力量薄弱。英語教師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了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多層次的,包含了教學能力、評價能力、自我發展能力、與同事的合作能力、與家長的溝通能力、教學反思能力、資源開發能力等。面對幼兒這樣的受教群體,對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掌握也是幼兒英語教育培訓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建議幼兒園配備專職英語教師,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并且對教師的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必須緊抓不放。
最后,未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反撥作用。英語教學評價是指根據已定的教學目標,采用一定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英語教學活動、過程、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給出相應結論的過程,為不斷完善教師英語教學水平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但在與五所學校領導和任課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目前幼兒英語教學的教育評價主體單一、形式單調。對于施教方,即使得到幼兒及其家長的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意見,管理方也只是關注大致的滿意程度,并不關注教師是否真正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對學習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效果經常不在評價范圍之內,也缺乏教學者的自我評價和反思。對于學習者學習效果的評價則是過分重視其最終的英語語言知識掌握,忽視了對其整個發展過程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建議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同行互評、自評、家長評價來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也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多元智能和整個幼兒教育期的形成性發展,不能以最終的學習結果來判斷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參考文獻:
[1]Singelton,D.LanguageAcquisition:TheAgeFactor[M]. Clevedon:Multilinguial Matters,1989.
[2]Johnson, J.S.& Newport, E.L.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 nd-language learning [J].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60 -99.
[3]Birdsong,D.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 selective overview [A]. In M.G. P. Indefrey(ed.)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Mald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6:9-49.
[4]桂樹春.此風不可長――評幼兒英語教學[J].教學研究,2012(1):41-46.
[5]劉風蘭.幼兒園雙語教育問題及對策[J].幼教天地,2010(1):123.
篇8
一、依托課題研究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認真組織
我省幼教學會“十二五”課題的申報、立項工作,并推薦優秀、有價值的課題參加中國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十二五”課題的申報工作。
2.對通過立項的課題進行分類分片,注重不同類別、不同片區課題的過程指導。
二、加強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的指導,推進我省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
1.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指導各地按照下發的《江西省鄉鎮中心幼兒建設基本標準》要求建設或改建一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快鄉鎮幼兒園的建設。
2.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以結對幫扶、教學觀摩、跟班培訓等不同形式,組織開展全省第三屆鄉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及骨干教師培訓。
3.繼續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做好省級示范幼兒園結對幫扶鄉鎮中心幼兒園活動,及時發現典型經驗,進行推廣,讓全省農村幼兒能享受優質教育。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全面提升辦園質量和教師專業水平
1.開展2011年度教師案例和論文評選工作,并推薦優秀論文參加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組織的“學習和貫徹《綱要》實踐經驗征文評選”活動。
2.積極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優秀省級示范幼兒園、省級示范幼兒園的評估和復評工作。
3.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全省第五屆幼兒教師技能技巧競賽活動。
4.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開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級示范園園長的培訓工作,推進幼教隊伍建設工程。
5.組織開展《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與培訓,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幼兒園的保教工作的指導。
6.協助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繼續開展以公辦省級示范幼兒園為依托的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指導試點工作。
7.繼續協助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做好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重新統計、新會員發展和會費的足額收取工作。
四、加強民辦幼兒園的管理,規范全省民辦幼兒園辦園行為
1.配
篇9
【關 鍵 詞】 視障兒童;學前教育;重要性;課題
中圖分類號:G81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27-0124-02
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給學前教育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充分重視該項工作,采用多種方式,加強對視障兒童進行學前教育,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體現出社會對他們的重視以及關愛。
一、視障兒童早期教育的現狀
1. 視障兒童在家沒能接受教育
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視障兒童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教育中有很多視障兒童并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因此不利于他們在盲校的寄宿生活,進而影響到他們能否順利接受義務教育,甚至可能錯過最好的受教育時機。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6歲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率為43.92%(其中城市為61.48%,農村為26.41%),遠低于普通幼兒入園率70.55%。調查發現,為殘疾兒童提供學前特殊教育的機構嚴重匱乏,普通學前教育機構缺少接納殘疾兒童的師資力量和相應設施[1]。3~6歲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狀況有待改善,尤其是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幾乎空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2014年1月,我國教育部、發改委以及民眾部等聯合頒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該計劃的頒發,要求我們加大力度、不斷完善特殊教育體系,體現了對殘障兒童教育的重視。隨后,國家進行了很多關于學前視障兒童的教育嘗試,比如設立了學前班、幼兒園等等。然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導致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沒有實力開展學前班或幼兒園,則其學前教育處于擱置的狀態,為了應對地區教育問題,一些有想法的地區開始致力于辦學形式的探索,豐富了辦學的形式,為視障兒童的長遠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 視障兒童缺乏系統知識的訓練
人們主要通過我們的眼睛完成對信息的接收,因此視覺對于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視障兒童來說,他們接收信息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時需要利用其他的感官來加強對信息的接收以及處理。一些人簡單地認為,兒童在失明之后,其他的感官就特別靈敏。其實,經過專家團隊調查發現,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他們在聽覺和觸覺方面和正常的兒童沒有明顯的差別。人的感官機能補償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通過生理代償和主觀努力而實現的。然而,一些家長幾乎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不能幫助孩子們進行感官的補償訓練,使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機。
二、視障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視障兒童的數量之大,給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難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充分整合當前現有資源,加大對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由于目前我國視障兒童在家接受學前教育,具有強烈的封閉性,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以及后期學習的展開[2]。家庭是一個封閉性的環境,孩子與外界拉開距離,因此對外界的事物缺乏感知力,不能快速地適應環境,導致學習能力和感知能力不足。因此,我們必須要開展視障兒童早期關懷和教育,更有效地補償其視覺缺陷、開發其內在潛能,極大地推動他們生理和心理更加健康地發展。
三、視障兒童早期教育的課題
1. 熟悉校園環境
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對促進社會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該工作。首先,我們應該讓孩子們走進校園,熟悉校園的環境。很多視障兒童的家長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在家中物品的擺放都有固定的位置,這樣可以方便孩子們的生活。但是在這樣條件下生活的孩子們往往很難適應其他的環境,也不利于他們日后的生活。校園生活成為視障兒童未來幾年學習的地方,因此作為家長和教師,一定要盡快讓孩子們了解校園生活,成為當前學前教育的重要課題[3]。
2. 智力訓練
兒童時期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時期,心理過程明顯帶有不隨意性,抽象概括能力只是剛剛起步,他們對周圍的一些新鮮事物非常好奇,渴望參加實踐活動但是由于能力不夠又滿足不了這種渴望。對處在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智能訓練時,要充分把握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進行語言訓練。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孩子們盲文點字的專業技能,讓他們了解數字,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
3. 缺陷補償訓練
視覺的補償作用對視障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加強視障兒童的觸覺訓練。觸覺的作用很強大,能夠感知除了顏色、亮度以及雙手能夠觸及以外的一切事物。視障兒童的學習依賴觸覺,因此,對觸覺的訓練一定要盡早開始。通常學習分為5個階段:首先是分辨材料的質地、密度以及軟硬程度等;其次是結構、形狀、大小和質量;然后是了解事物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從立體幾何圖形到平面圖形加強認識;分辨盲文的字母、單詞以及句子,最后一點也是觸覺發展的最高階段[4]。
4. 聽覺訓練
失去視覺的孩子們自然更加依賴聽覺,因此要加強其對視覺的培養。加強聽覺訓練有很多方式,比如在做游戲過程中,教學中以及生活中,都能夠進行聽覺訓練,比如在捉迷藏游戲中,又可以通過辨別聲音來獲取勝利。
5. 低視力學生視覺訓練
低視力的兒童一直被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由于這些兒童并沒有完全喪失視力,因此我們要關注其視力狀況,力圖最大限度地做到對殘存視力的利用,讓他們盡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樣學習。教師還要不斷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對生活的信心,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還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他們內心的變化,因此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全盲生定向行走訓練
對于全盲生的教學,我們應該采取定向行走的方式,掌握該方式能夠解決孩子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學前階段,還要教會孩子們一些簡單的技能,方便日常生活,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7. 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對于住校生的培養,我們更要重視。視障兒童離開了家人,來過寄宿生活,基本生活都要依靠自己來打理,在這一過程中,對視障兒童來講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很多的弊端,嚴重不利于孩子們的快樂成長,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大對該工作的重視,對于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需要大家共同為之努力。由此可見,我國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我們應該對未來充滿期待。同時,對于視障兒童的學前教育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強化教學手段,應綜合各個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制定以為其量身打造的學習目標及計劃,這樣才能使視障兒童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助推力,幫助其在社會中取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雯,李莉,孫建華.試論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摘要[A].山東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議論文提要匯編[C].2002.
[2] 王銳.家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
篇10
本學期,我園將繼續認真學習《幼兒園工作規程》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堅持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的理論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綱要》,以教育局提出的“五個突出”為切入點,規范與細化管理過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全面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尋求科學高效的人性化管理為重點,以夯實教科研基礎、深化特色教育研究為手段,進一步轉觀念、強內涵、促發展,以創建省“平安校園”為抓手,不斷開創我園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標:
1、合理規劃,統籌資源,為下學期中心幼兒園的異地新建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2、努力改善村級幼兒園的辦園條件,發展合格園,以一套中心園 與村園一體化管理的模式,真正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3、在嚴格實行《江蘇省幼兒園收費管理辦法》基礎上,力爭鞏固三年入園率為98%的基礎上,學前教育繼續向0——3歲年齡段延伸。
4、 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在教育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方式與策略,引領不同層次的教師跨入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境界。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為教師提供學習、練習的平臺,確保每一位教師能通過多種途徑得以發展和提高。
5、 加強課程審議,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完善課程園本化建設,
著實推進有效教學,努力構建園本特色
三、具體措施:
(一)、調整布局,整合幼教資源
針對中心幼兒園生源的不斷充足,而現有園舍無法拓展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將積極爭取市教育局、鎮黨委的大力支持,調整布局,進行統一規劃,撤并近端村幼兒班,及時遞交申請報告,異地新建中心幼兒園一所,集聚幼教資源,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敞舒適、安全溫馨的良好育人環境。
**幼兒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靠近江浙臨界地帶。本學期我們將積極爭取當地村委領導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改善辦園條件,新建合格園一所,著實推進村級幼兒班的撤并工作,全面改善我鎮村級幼兒園辦園條件,真正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使我鎮幼兒教育步入統一科學管理的軌道,切實提高保教質量。
(二)、構建社區、幼兒園互動的早期教育體系
在橫向上,依托社區,定期研討幼兒早期教育工作,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形成家庭、幼兒園、幼兒園和社區相結合的幼兒教育網絡。定期組織0—3歲的幼兒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活動,面向0—3歲兒童家長開放多種形式的早期教育、指導等服務工作,傳輸親子教育理念,促進幼兒家庭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促進幼兒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三)加強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優質隊伍
1、加強思想政治學習和職業道德教育,開展“五愛”教育,即:愛國、愛崗、愛園、愛生、愛已。特別關注新上崗教師的教育與引領,激發教職工愛崗敬業的精神。通過學習教育活動,教職工努力自覺做好本職工作,樹立高度的事業性和責任心。我們繼續發揚優良的團隊作風,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本學期繼續實行家長問卷,不斷規范師德行為。
2、強化反思與研究,倡導教師要以先進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教育研究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積極開展“1、3、5”行動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能。認真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積極撰寫教育筆記與教育論文,期末以評比的形式挖掘優質價值。
3、加強骨干教師培養,發揮好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抓好對骨干教師的過程管理,通過上課、講座、沙龍、競賽等形式,給骨干教師提供展示的機會,給青年教師提供學習研討的機會,提高全體教師的工作能力。本學期將推薦優秀教師參加市級a級優質課評比,不但壯大骨干教師隊伍。
(四)開展園本教科研,努力構建園本特色
本學期深入開展有效教學研究,立足本園特點,以園本教科研為平臺,不斷提高保教質量和教師素質,完善評價機制,切實提高課程的實施水平,努力構建具有園本特色的園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