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3:0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早期文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早期文學論文

篇1

[關鍵詞]女子學院;女子高等教育;性別公正;西方女子教育

作為一種專門提供給婦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為不能進入傳統大學學習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男子的大學相比,這些女子學院具有不同的特點。而在歐美各國,女子學院的辦學模式也各有差異。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美國走在了整個世界的前列,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早期女子學院的創辦和發展上。美國的早期女子學院以七姐妹學院為代表,包括:蒙特·霍利約克學院(MountHolyokeSeminary)、史密斯學院(SmithCollege)、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College)、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College)、巴納德學院(BarnardColIege)、瓦薩學院(VassarCollege)以及布林·莫爾學院(BrynMawrC01.1ege)[1]。這七所女子學院中既有獨立的女子學院,學院的楷模。然而,女子學院的價值被公眾所接受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以美國為例,直到1973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CarnegieCommissiononHigherEducation)發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機會》一文,才首次比較正式地希望教育界關注女子學院所起的作用。該文指出:“女子學院畢業生的成就值得重視,不僅因為它們體現了女子學院對婦女教育的決心,而且在其潛在影響方面更具重要性。”[2]在女子學院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婦女及其才智并沒有受到高度重視,女性在社會中仍處于弱勢地位。盡管如此,早期女子學院還是得到了發展,直到今日它仍是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歷史淵源

西方女性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發生在近代以后。為了進入大學,婦女們經歷了不斷的努力和斗爭。大學在其創立之初,目的就是培養為教會和國家服務的人才。而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決定了她們無法進人傳統的大學領域。此外,人們也習慣性地認為女性在各方面都弱于男性。具體來說,首先,婦女被認為在智力上先天弱于男子,因而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婦女天生體力過弱而無法承受高層次智力活動帶來的壓力[3]。盡管女子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和努力沒有停止過,但女子始終被阻隔在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之外。但是隨著社會風氣開始趨于開放、高等教育功能不斷拓展、基礎教育逐漸普及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日益顯著,女子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的客觀條件已經形成。同時,女性主義運動推進了婦女爭取獲得包括教育權在內的各種平等權利的斗爭,使婦女在主觀上要求接受高層次教育,即高等教育。如此看似不可調和的兩難局面,為早期女子學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確實,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為不能進入傳統大學學習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這一時期的女子學院是一種專門提供給婦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機構,與面向男子的大學相比,它們有著不同的特點。

美國是最早創建女子學院的國家。在美國殖民地早期,雖然已經有了名為“學院”的專門招收女性的學校,但其程度不過比中學稍高一點,還不是名副其實的女子高等教育,并且此類學校多數是寄宿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賓夕法尼亞的摩拉維亞女子學院(MoravianSeminary)。在該學院中,教師教摩拉維亞族女孩語言、宗教、歷史、音樂以及包括天文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在內的自然學科。以歐斯特萊恩(ElisabethOegerlein)為代表的先驅者將摩拉維亞女子學院的辦學精神在殖民地傳播,并且創辦了許多類似的女子學院。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時,摩拉維亞女子學院被公認為是美國女子能接受最高級別教育的機構[4]。隨著美國女子要求接受更高教育,1785年摩拉維亞女子學院開始招收美國社會各種族、各階層的婦女,正式的女子學院初現端倪。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等待之后,即19世紀30年代,真正意義上屬于高等教育范疇的女子學院在美國首先建立。一般來說,這些女子學院也是最前沿的女子高等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女子學院的創建和發展經歷了名稱和內涵的重大變遷。在美國,殖民地時期就出現了比中等教育稍高的專門培養女子的學術團體(Academy)。19世紀初,“女子學院”(Seminary)一詞替代了先前的學術團體的稱法,使女子接受中學后教育有了更加正式的含義,學院辦學的主要目的是職業準備。在這方面,與男子學院為培養軍事人才不同,女子學院的培養目標是教師及母親。雖然不同地區的女子學院的課程內容不一,例如,有些女子學院注重禮儀的培養,有些女子學院提供家政課程,但是當時所有的女子學院都不提供男子學院提供的用希臘語、拉丁語傳授的古典課程。女子學院最多也只是提供一些用英語傳授的學術性課程,例如歷史、哲學、現代語言及自然科學等,其目的也僅限于為婦女從事教學工作做準備。當然,也有一些有遠見的女子學院開設了屬于大學程度的課程,例如紐約州的特洛伊女子學院(TroyFemaleSemi—nary)[5]。“女子學院”的這種稱法一直被沿用到真正屬于高等教育范疇的女子學院的出現。到19世紀末,隨著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觀念的確立和男女平等的高等教育斗爭的開展,許多女子學院開始改用傳統的“學院”(college)的稱法。

二、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與發展

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與發展是女子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早期的女子學院主要有兩種形式:獨立的女子學院以及隸屬于綜合大學的女子學院。在這些學院的創立與實踐過程中,既有為女子大學教育事業奮斗終生的偉大人物,也有從女子學院提供的大學教育中受益匪淺的杰出女性。雖然真正的西方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紀的歐洲,但是,由于歐洲社會生活的歷史傳統相對閉塞,歐洲各國在女子學院的創建和發展方面都沒有趕上美國。

1.美國獨立的女子學院

在美國獨立的女子學院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是里昂(MaryLyon)創辦的蒙特·霍利約克學院和瓦薩(MatthewVassar)創辦的瓦薩學院。

1837年11月8日,美國新英格蘭拓荒區的一名女教師里昂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在馬薩諸塞州的南哈德雷創建了第一所屬于高等教育范疇的女子學院,即蒙特·霍利約克學院。在蒙特·霍利約克學院之前,里昂已經在新英格蘭的許多地方,建立并推廣她的女子學院辦學模式,這些學院雖然沒有完全達到高等教育水平,但為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創辦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首先,招生要求嚴格。里昂要求入學的婦女思想成熟、態度嚴謹、有能力完成學院課程的學習,并且具有擺脫傳統的家庭生活而追求全新未來的意愿。其次,里昂爭取到了男性的支持,這些男性多數來自教會。其中,最重要的是牧師帕卡德(TheophilusPackard)以及霍克斯(RoswellHawks),他們通過傳教的方式將里昂的女子學院辦學理念和實踐在教區推廣[6]。同時,里昂的辦學資助也主要來自教會,當然也包括一些個人資助。此外,課程要求規范。在新英格蘭建立的女子學院中,里昂的伊普斯威治女子學院(IpswichFemaleSemi—nary)的課程和教學已經具有了鮮明的高等教育特色。

1837年,在募集到了一筆8千美元的資助后,里昂將美國歷史上第一所達到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學院建在了馬薩諸塞州南哈德雷的霍利約克山邊。學院成立之初有80名女學生,校舍為一幢四層的樓房。里昂節儉樸素的風格完全體現在了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校舍建筑風格上。在蒙特·霍利約克學院,里昂讓女學生們掌握知識,學會自我管理,更注重培養女孩們對人生的信念。她建立了二個完整的大學系統,將外在的建筑轉換成了內在的秩序。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里昂應用了古老的女子教育理念,在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中,適當地借用了母女的關聯,從而很好地將家庭和學校教育結合了起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里昂始終強調她們自身的女性角色。這種辦學理念完全有別于傳統的只對男子開放的大學,具有獨到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特色。作為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建立為美國女子教育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1849年里昂去世,但她所創辦的女子學院并未就此停滯不前。隨著學院學生、教師、校舍以及辦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女子學院成為了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這一時期,歷史上第一批女子學院出現在美國東部以馬薩諸塞州為中心的地區。其中值得一提的另一所女子學院是1865年創辦的瓦薩學院,學院的改革精神體現了美國婦女新紀元的開始。瓦薩學院的創始者們深深地意識到了對女子學院進行革新的重要性,這所用“學院”(college)命名的學校大膽地為婦女提供完整的文科課程。

瓦薩學院的創始人瓦薩曾這樣指出,學院創建的目標是讓女子能獲得和男子一樣的高等教育[7]。瓦薩突破了女子學院的傳統辦學理念,要求自己的學院并非表面化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強調根據新的教學對象,即女性,進行適當的、特別的調整。首先,在課程方面,瓦薩學院將體育課放在第一位,尤其注重體育課在所有課程中的基礎作用。學院還特別成立了體育訓練科,在專門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各種體育訓練活動;同時,學院積極組織開展學生的戶內、戶外課余運動,并且不斷更新校內運動設施。第二,在智力教育方面,該學院的特色是文科教育,因此,要求學生入學時已順利完成了基礎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分為常規課程(regularcourseofstudy)及特別課程(specialcourse)兩類。前者與其他女子學院的培養目標接近,即讓婦女接受更高級的教育;后者則注重婦女教育的特殊需要。另外,學院還設有不同的專業系科。在瓦薩學院建立之初,曾設想將學院的學習年限從傳統的3年延長為4年,但這和傳統觀念中婦女適婚年齡有點沖突,因而在實施過程中也是阻力重重。

瓦薩學院的辦學在突破傳統的同時,也注重女性特色以及教育的社會和職業性。專為女性開設的家政教育便是一大特色[8],學院不僅在課程設置中保證一定課時的常規家務能力培養,例如針線活、家用設施的修補等,而且還開設了包括家政經濟學課程在內的家政課程。同時,在學院的社會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瓦薩認為,婦女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在社會中將扮演一種特殊的角色并承擔社會使命,因此,學院所開設的社會教育就是要陶冶學生的情操。在職業教育方面,學院著重培養女性的教學、電報發送、速記、記賬等職業技能。這些職業技能都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對婦女勞動力的需求。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婦女以成倍的增長速度進入各類女子學院學習。據1870年美國教育委員會的統計,有11,000名美國女性在女子學院學習。也正是從19世紀70年代起,美國女子學院的數量迅速增長,許多原先以舊式女子學院命名的學校都升級為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學院。

2.英美隸屬于綜合性大學的女子學院

早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形式是隸屬于綜合性大學的女子學院。這些女子學院雖然隸屬于綜合性大學,但實際上,從管理和經費而言,這些女子學院都是獨立的辦學機構。而且,多數學院的教學樓不在隸屬大學的校園內。當然也有部分女子學院與其隸屬大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在課程教學方面得到隸屬大學的支持。這些女子學院的創辦和發展實際上意味著綜合性大學開始公平地向婦女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創辦于1879年的隸屬于美國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學院,創辦于1889年的隸屬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納德學院等。

19世紀初,英國已經有一些私人團體為婦女提供帶有一定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但是,女子高等教育的真正開端是從劍橋大學開始的,并且以隸屬于綜合大學的女子學院為重要形式。英國的劍橋大學最先開設了兩所隸屬性質的女子學院,即格頓學院(GirtonCollege)及紐納姆學院(NewnhamC01.1ege)。在英國,女子高等教育課程和教學方法的很多革命性觀念都首先在這兩所學院中產生和實踐一J。格頓學院的前身是由英國女性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戴維斯(EmilyDavies)于1869年在希欽創辦的一所女子學院。該學院由劍橋大學的客座教授授課,在管理體制上和劍橋大學并沒有什么聯系。希欽學院在創建5年后搬到了劍橋,新校舍建在名為“格頓”的地方,故將學院命名為“格頓學院”,并且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學院之一。它設有神學、古代文學、數學、自然科學、法律、歷史、古代語及音樂理論等學科。戴維斯還推動建立了一個委員會,以確保婦女能參加大學地方考試(HigherLocalExamination)。劍橋大學于1863年允許婦女參加大學地方考試,并從91位考試者中選出25個候選人。雖然這些候選的女生僅用了6周的時間準備考試,但她們卻在考試中表現突出。劍橋大學的地方考試按同等條件向有限的婦女開放,進行了為期3年的試驗。隨后,劍橋大學就開始每年正規地招收女生。這些都為女子高等教育在英國的開端和發展創造了條件。1871年創辦的紐納姆女子寄宿學院于1880年并入了劍橋大學。進入紐納姆學院的女生必須在18歲以上。該校設有數學、歷史、現代語、自然科學、物理、化學、地質、礦物學等課程。同時女生也可以到劍橋大學其他的學院聽課,并在研究所和陳列館等場所接受自然科學、物理、地質學及礦物學等操作性課程教育。格頓學院和紐納姆學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經形成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師資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的特色,而這種做法到19世紀90年代后才在男校中推廣。

1879年,牛津大學效仿劍橋大學的做法,開設了多所女子學院。1879年開設的瑪格麗特夫人學院(LadyMargarettHall)是專門為信奉英國國教的婦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建立的,該學院還開設了大學升學考試準備班。同年,還開設了薩默維爾學院(SommerviUeCollege)。該學院以著名的女天文物理學家薩默維爾(MarySommerville)的名字命名。1886年,另一所為英國國教信奉者開設的女子學院圣休學院(St.Hugh’sHall)在牛津大學創辦。1893年又創辦了圣希爾達學院(St.Hilda’sHall)。隨著這些隸屬性質的女子學院的建立,牛津大學校方意識到了加強對這些學院管理的重要性。于是,1878年牛津大學成立了牛津婦女教育委員會,將上述四所女子學院納入該委員會管理之下,具體管理女子學院的教學內容及對學生進行監督。

三、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歷史貢獻

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和實踐對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首先,早期女子學院為西方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開端,為其他向婦女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構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早期女子學院的創建者向世人展現了她(他)們的勇氣以及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在早期女子學院的創建者中,有一批堅強的女性,她們身上體現了一種可貴的精神。例如,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創建者里昂,她不知疲倦地為她的學院募集每一分錢。這些女子學院的先驅者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即婦女是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給予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會使國家和世界得益。其次,早期女子學院的創建表現出先驅者對女子高等教育的敏銳感和遠見卓識。她們不懈努力的結果是,不僅使女子學院成為無數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場所,而且女子學院在美國和世界上的傳播推動了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早期女子學院既為在其學院中接受過教育的婦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又為所有其他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婦女起到了示范的作用。美國的許多女子學院,例如,韋爾斯利學院等不僅倡導和組織了各種形式的研討會,以促進人們對各種形式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理解,而且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課程建設上提出了各項建議。更重要的是,無論來自何種社會背景和何種生活習俗的婦女在女子學院中都受到了完全公平的對待和教育,因為她們理應受到尊重。

篇2

關鍵詞:汽車;形式;造型藝術;美學風格

1.汽車的產生

卡爾·奔馳[Karl·Benz](1884—1929)——現代汽車工業先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1885年10月,他設計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1886年1月26日,他又取得汽車發明的專利權,德國人便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從此汽車作為一種工業產品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2.汽車的發展階段劃分

根據汽車形式與功能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的設計美學風格,可將汽車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七個時期:

(1)汽車產生階段(1885—1900);

(2)汽車發展階段(1901—1915);

(3)汽車制造日趨成熟階段(1916—1929);

(4)汽車引擎設計突破性發展時期(1930—1951);

(5)噴氣式時代(1952—1964);

(6)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1965—1979);

(7)汽車式樣的多樣化時期(1980—)。

2.1汽車產生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885—1900)

在汽車產生階段,設計師僅僅專注于技術層面的設計,設計僅僅是為了滿足汽車的技術實現功能,是一種技術上的探索與發明,是完全向功能技術設計的“一邊倒”設計,造型藝術則處于從屬地位,是一種功能壓倒形式的設計。盡管如此,汽車作為一件偉大工業產品的誕生,其本身就符合一種理性的、嚴謹的美學風格——機械美學風格。

1885年奔馳設計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在形式上給人的感覺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三輪馬車。奔馳所注重的是零部件與零部件之間、功能實現與制造技術之間的協調關系,主要是從功能、技術層面去考慮設計,在美學風格上則沒有什么明顯的痕跡,甚至根本沒有加以考慮。一眼看去,該車只有一種機械加工所處理過的痕跡,符合機械美學風格。

1894年的BenzVelo只是將三輪改進成了四輪,雖然車身加裝了翼子板,但在形式風格上卻沒有任何改變。這時的汽車只是一個粗糙的工業產品,還沒有關于美學風格的設計理念。這時的發明家(也是設計師)認為將三輪運行方式改為四輪運行方式要遠遠強過純形式上的改進,機械風格依然處于壟斷地位。換言之,1885—1894年之間的汽車設計還是一種純技術性的、功能性的探索,屬于一種純機械的美學風格,而且這種風格一直持續到了1900年前后。

2.2汽車發展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901—1915)

19011915年間,隨著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問世,汽車實現了小批量化生產。設計師開始注重汽車的局部裝飾,在車的前臉使用了鋁板、鎦金板等質感較強的裝飾性材料,使得該時期的汽車看上去裝飾性很強,符合當時“新藝術運動”的流行趨勢和趣味喜好,是一種注重局部裝飾的裝飾風格。

1900年產的MercedesBenz一改過去的“機械式樣”,給人一種全新的面貌:發動機前置,就著發動機形狀因地制宜地加裝了一個發動機車罩;前臉安裝了圓圓的前大燈,形式上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輪轂不再用圓鋼條直接交織而成,而轉向采用鑄造成型的具有平面裝飾韻味的輪轂,增加了車輪的形式美感;車輪上面的翼子板不再是一塊簡單的鐵板,而是根據車輪和傳動齒輪的位置,精心設計的圓弧形,這對整車有很好的裝飾性;車座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905年產的MicheltouringCar與前者在整體形式上并無大的改變,但前臉、座椅、方向盤等局部裝飾卻遠遠超過了前者:車燈采用了鍍金處理;前臉的通風柵欄周圍鑲嵌上了金黃的裝飾性鑲條;輪轂經過鍍金處理,邊緣噴上了鮮艷的紅漆;車身也噴涂為鮮艷的藍色,增添了該車的視覺美感,是一種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

1914年產的Ford-T小汽車在前臉、駕駛臺、座椅等局部繼承了這個時期的設計特點——細節裝飾。繁瑣的裝飾是這個時期的最大趣味,甚至是這個時期審美的標準。盡管車身仍然是馬車造型,但翼子板已開始采用整體連貫的弧型設計,車身的形式感得到了增強,造型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汽車發展階段的汽車雖然在局部形式上有了些細微的改變與突破,但就整體形式而言,還是比較呆板。設計師只是通過增強汽車局部的裝飾來美化車體,花哨的裝飾成了這個時期汽車的“標準配置”,仿佛花哨的裝飾就是美、就是時尚、就是真理。1915年左右“裝飾風格”逐漸被“反裝飾風格”所取代,從而淪為文化化石,被歲月所掩埋。

2.3汽車制造日趨成熟階段的設計美學風格(1916—1929)

汽車加工制造在這個時期已日趨成熟,汽車零部件基本實現了標準化、批量化,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擁有汽車,汽車的造型逐漸成為汽車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前被奉為時髦的裝飾,在此時被堅決反對,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一種整體的形式美。

在1916年生產的PorscheTurbo車身上,再也找不到以前那種大量的細節裝飾——前臉沒有了金色的裝飾性鑲條,沒有了夸張的前大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只有進氣和散熱功能的通風柵欄;翼子板、座椅以及方向盤周圍也都沒有任何裝飾;每個零部件的存在都只是為了滿足某種功能,整個車身都旨在突出“功能主義”,是一種反裝飾風格。

在1919年產的Ballot身上,我們能明顯地發現它和以前的車身有了很大的區別:

⑴以前的車頭與車身在分布和銜接上是不統一的,缺乏整體感,而該車在設計上將車頭和車身融為一體,已經開始注重整體造型,造型已成為了汽車設計中的重要內容。

⑵車身在色彩上采用了偏灰的色彩,不再像“裝飾風格”時期那樣偏好于鮮艷、明快的色彩。

⑶整車仍然找不到任何裝飾,在設計上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反裝飾風格。

反裝飾風格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后漸漸地走向了低谷。從1928年生產的MercedesBenz汽車身上可以看出,該車的車身盡管符合這個時期的整體性特征,但在輪轂和前臉部分又開始出現細節裝飾,整車充滿了十多年前的那種裝飾韻味。該車的出現,宣告了反裝飾風格時期的結束。

2.4汽車引擎設計突破性發展時期(1930—1951)的設計美學風格

汽車引擎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汽車造型藝術的突飛猛進,汽車設計開始追求一種動感美,速度美,開始以空前的熱情重視外修造型。此時外形具有流暢線條的汽車便被認為就是好的設計,“流線型風格”開始席卷全球。

1930年產的Ford-A型汽車,外形已與以前的箱型車迥然不同,它具有新穎的車身,前后翼子板、駕駛艙都呈圓弧形,就如一只甲蟲。通過與以前的車身作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該車有以下特點:

1)車頭、車身和車尾完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整車具有一種流暢的線條,從頭部一直蜿蜒到尾部。

3)整車沒有棱角分明的地方,任何面與面的相交處都力求一種圓滑、柔和的過渡。

1951年產MercedesBenz300在前臉和翼子板的設計上都采用圓弧型設計,使用內置式車燈,增強了車燈與前臉的融合性,使得前臉線條更加優美流暢。該車圓滑的前臉,柔美的車身,流暢的線條無處不體現了流線型風格所具有的特點。

由于流線型轎車在車內空間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缺陷,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類似船形,帶有引擎艙、乘員艙和行李艙的汽車逐漸代替了流線型風格的汽車,成為了時代的新寵。

2.5噴氣式時代(1952—1964)的設計美學風格

隨著噴氣式時代的來臨,汽車設計開始趨向在車后加上大大的尾翼,追求一種與飛機形式有緊密聯系的風格。這種對有機形式比較重視的設計風格被稱為有機風格,也就是一種更加注重富于雕塑表現味道的風格,這種風格慢慢地取代了流線型風格的統治地位,成為了設計美學風格的新標準。該時期的汽車造型有兩大特色:一是車身的防撞設計;一是尾翼的流行。

在1953年的MercedesBenz180車上可以看到,流線型時期前臉和引擎蓋所特有的夸張的流暢線條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簡練的近乎平板的引擎蓋和簡潔的圓弧車燈;車身最大特點就是簡潔明快,而且駕駛室空間比以前更大了;車的裙邊外側有了比較顯眼的防撞保險杠;車側身有兩道仿佛特意雕刻出來的外凸有機形,屬于一款典型的有機風格設計作品。

1960年產的Lincoln車,其整體造型就猶如用刻刀鐫刻出來一般,有種簡練的形式美,車身兩側也和前面兩部汽車一樣,有一剛勁的外凸有機形,行李艙上面有一對尾翼,整體形式非常接近機造型,是對噴氣時代的一種具體反映。20世紀60年代中期,噴氣式飛機不再為人們所好奇,時代再次把有機風格遺忘,而將趣味投向了新的設計風格。

2.6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1965—1979)的設計美學風格

在汽車式樣的個性化時期,受當時“波普”運動的影響,新奇、古怪、獨具個性的造型贏得了消費者青睞,以甲蟲為原形設計的小型汽車大為流行。汽車的造型藝術屬于一種追求獨特形式美感的波普風格。

1965年產的Corvette汽車造型比較奇特,車體較以前小了許多;車尾也不再有尾翼;前端的防撞桿也較以前隱蔽;車身兩側沒有了外凸有機形。整車在風格上有了一種夸張而新穎的變化——即注重整體形式而不拘泥于局部刻畫,美學風格上屬于波普風格。

1975年產的Chevette汽車在形式上也是仿甲殼蟲造型:兩個前大燈就猶如兩個眼睛;車體表面比較小巧、硬朗,形式感強烈;車身線條從圓滑走向了棱角,從柔和走向了硬朗,車燈從圓形變為了矩形……在造型藝術上一如既往地繼承了追求形式主義的波普風格。

1979年產的通用Buick在整體形式上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變,車身體積又開始出現長、大、寬的特征,車身風格拋棄了以小巧的甲蟲為原型的波普風格,而轉向采用硬朗、理性的造型風格,形式主義從此宣告結束。

該時期的汽車設計比較注重車的整體形式,外形大都取材于甲蟲造型,汽車的形式非常豐富生動,具有美感。這種片面地強調汽車形式的設計風格雖然在形式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它同時也降低了汽車內部空間使用的有效性,因而終究是會被淘汰的。

2.7汽車式樣的多樣化時期(1980—)的設計美學風格

從20世紀80年代起,汽車銷售競爭越來越激烈,汽車形式成為了競爭的關鍵,各種風格的汽車式樣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以一浪高于一浪的趨勢淹沒了整個世界,造型藝術已經完全淪為一種有力的促銷手段。而對其設計美學風格來講,則主要有以下四個:

(1)極簡主義風格

LexusLF-A概念車就屬于典型的極簡主義風格,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是一種簡潔干練的外型,一種在整體形式上能取得高度協調的統一,倡導“簡潔便是美”的設計理念。

(2)仿生風格

生物的外形是自然進化的產物,具有神奇而美麗的形式,把生物的形式應用到了汽車設計中能取得一種奇特的效果,能賦予汽車某種生物的靈性。Beetle是大眾的一款經典轎車,其外形就像一只栩栩如生的甲蟲,屬于典型的仿生風格。

(3)雕刻風格

希臘雕塑分為兩種風格:崇高偉大風格,即一種表現偉大、靜穆、神圣、崇高的風格形式;優美典雅風格,即一種表現優美、典雅的風格形式。在現代的汽車設計中,這兩種風格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首先,崇高偉大風格表現的是一種偉大、靜穆、神圣、崇高的美,如果把這種風格融入到汽車設計中,便能使這些車具有一種神圣莊重、雄渾有力的形式感,從而使其更加符合審美的功能性。ChevroletCamaro概念車通過堅實、健美、有力的車身線條,凹凸有序的塊面關系,傳達出一種莊重、雄渾、彪悍的氣質。

其次,優美典雅風格是借助車體外形上靈動的線條,或是優美的弧線和曲面來得以體現,突顯出一種優美典雅的外形氣質,這種風格大量地被用在了轎車和跑車的造型藝術上。PorscheCarreraGT的車身就是由優美的弧線和曲面所構成,具有一種優美典雅的特質。

(4)高科技風格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汽車設計也出現了一種傾向于表現科技,體現未來的風格,即:高科技風格。這種美學風格不但吸取了雕刻風格的優點,而且在外觀上還具有強烈的未來氣息和高科技韻味。AudiRSQ概念車就屬于典型的高科技風格,該車在形式上吸取了優美典雅風格的精髓,加上概念化的夸張外形、銀灰的色彩搭配,整車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未來氣息和高科技韻味。

在近二十多年間,盡管汽車的美學風格是復雜多樣的,但就汽車設計中的美學理念來說,卻是有史以來被應用得最為成功的。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氣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173-02

課堂氣氛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堂氣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都影響著課堂教學氣氛。那么,如何創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氣氛呢?

一、教師要把握最佳的教學心態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時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準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準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課前準備充分,是教師形成教學最佳心態的重要條件,這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自信心的基礎。其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臺,就要心無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氣氛才能順利形成。此外,還要善于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二、學生要積極參與探究新知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可采用:

1.展示知識魅力,激發探究興趣。知識本身蘊藏著一些有趣的規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內在魅力,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究欲望。

2.激發需要的火花,不斷激起認知內驅力。我們不僅要在課的開始創設情境,揭示矛盾,引發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興趣,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三、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反之,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必然會感到一種心理壓力,教師教學也不能得心應手,課堂氣氛勢必沉悶、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四、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五、通過創設懸念來引發課堂氣氛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總之,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互動活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課堂氣氛不適宜,呈現消極、沉悶的局面,學生的思維感到壓抑,窒息智慧火花,沒有學習的熱情。反之,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去發現和總結,相信這樣的教學能把學生們引入學習的自由天地,讓他們快樂地邀游在知識的海洋。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營造 課堂氣氛 探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 懸念創設

在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下,應該致力于創設一定的懸念,進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導語的設計,一般而言,導語環節設計的巧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起學生對于審美的需求,并且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審美情緒的感染,可以確保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一種審美的情緒,然后教師在一旁加以科學有效的引導,便可以全面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審美欲望。

同時,在設計導語時,要讓學生盡可能的帶著問題和懸念進入到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可以引起學生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從而能夠促進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促進課堂效率的顯著提升。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平時生活中是如何進行喝水的,喝水時所用到各種杯子,結合動畫片中鳥類喝水的視頻,然后引導學生烏鴉是怎樣進行喝水的,由此展開新的一課。

2 多媒體輔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應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領域,并且在當今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教師下載與語文課本內容相關的視頻,通過圖像、文字以及聲音的完美展現,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帶來極具震撼效果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相關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如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將與之相關的各種素材下載下來,通過在課堂中的播放,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并且能夠促進課堂效率的顯著提高。

如:在學習《靜夜思》時,教師便可以從網上將與之相關的各種資料下載下來,利用多媒體播放這首詩的動畫,將靜態的文字生動化,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通^朗誦詩的形式帶領全班同學大聲朗誦,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并且在解釋詩句大意的時候,還可以搭配一定的動畫來介紹它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情懷,以此讓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這首詩更加深層次的理解。

3 動手操作

學校作為小型的學習園地,學生身在其中可以盡情的進行學習,并且能夠掌握充足的語文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的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知行合一的發展機會,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如盡量多組織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課和探究課,新課標改革之后,一般在每一章節的后面都會有一個活動性的探究課,借此教師以此確定活動課的主題,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積極的討論,最后教師組織學生積極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從中選取表現積極和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揚。

同時,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為確保教學效率的顯著提高,教師便可以緊緊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將小學生的特長充分的發揮出來。經過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掌控運動的部位,因此恰當的動手操作對于促進學生大腦的發展和智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手跟大腦能夠充分的配合起來,并且其他感官間接被調動起來,進而有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即便是再抽象的知識也能夠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和有趣。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下做一些類似于減報的活動,引導學生將與課堂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剪下來,貼到一個本子上,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這便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樹立一定的自信心,并且還能夠鍛煉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對于課堂氛圍的活躍和掌握一定的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

4 提升教學藝術

基于小學生年齡的特點,形象思維往往比較豐富,因此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對于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智力的發育、綜合素養的顯著提高以及知識的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門工具類的課程,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其中包含了多種形式的藝術,為此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中提取出一些與藝術相關的部分,如詩畫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藝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有助于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5結論

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想教學效果的取得,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有助于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基于小學生本身在性格方面的特點,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中更容易掌握一定的知識,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為此,教師應該通過對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及時總結,將促進課堂效果提升的手段不斷的探索出來,以此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其中能夠進行快樂的學習,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小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J].中華少年,2016,(02).

篇5

論文關鍵詞:七個關注,歷史高效課堂

 

中學歷史作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重要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對歷史學科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實現教學目標,也就必須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應當說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將語言組織的非常精煉而有邏輯性,勇于質疑,板書工整,概括性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關注學生的展示。

一個高效課堂離不開學生精采的展示,教師要在每一節課都首先應該要對學生的展示做了重點的強調和培訓,對學生的展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求在展示過程中語言表達要精煉、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對于屢次做不好的同學要進行單獨的培訓。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凸顯主體地位。就要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習效率。要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尤其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尤其重視弱勢群體,使他們有信心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有成就感,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每位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每位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都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都會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都會有新的收獲,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室前后的黑板,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讓學生在展示中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于是,學習就容易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成為體現人生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要鼓勵學生的板書。

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書寫板書,在概括板書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指導學生工整書寫,學生在書寫板書的同時也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過程,通過知識的歸納、概括、提煉從而掌握了各章節的知識脈絡,重難點,所以在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板書的考核與評價。

同時教師對學生無論字寫的好與不好,都要培養學生那種認真的態度,嚴格按要求來書寫,字跡工整、大方;概括性強,重點突出。

三、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取決于成績與能力是否能夠并駕齊趨的前提基礎,因為在課堂上會有很多學生自主的時間,如小組討論、自主預習、小組內部展示;在這些時間里,如果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必然會浪費時間,降低了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自主的時間里,不斷巡視,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要關注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學,在學法上加以指導,在評價上給以鼓勵,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把精力集中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以便更好的提高成績,只有把這部分學生管理好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才能提高整個班級的成績,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

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注重點撥和指導,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手段中國論文格式模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四、要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關注后進生

在高效課堂的教學中,應當說對于后進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這部分學生往往是傾聽不好,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參與到課堂中的主要分子;在一定程度上這部分學生也是關系到課堂效率是否能夠提高的問題。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后進生的學習狀態,是否能夠認真的閱讀教材,圈出重點;在小組討論中要關注他們是否真正的參與到討論中;在展示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是否認真的傾聽、是否能夠參與展示;在考核中要加強對他們的考核力度,給以相應的加分,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要轉變教師個人的思想觀念。

注重課堂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人,教師要適當的點撥而不是一言堂,避免教師講的過多的現象,真正使課堂達到我們預想的高效。

六、要提高學生展示和質疑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及時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當采取多種形式的評價。如課堂展示的評價、課堂質疑的評價、語言組織的評價、成績評價、思想行為評價等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把評價作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課堂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自信、踴躍的闡明自己的觀點,講解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簡潔,有根有據,在落落大方中透著自信。

七、要關注學生的傾聽

課堂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展示,學生的語言,學生的板書,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傾聽,

傾聽是一種重要的教學交往活動。通過傾聽,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能夠掌握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做出及時的矯正;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立場去了解自己和對方,因此關注學生的傾聽十分必要。在學生傾聽時,教師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平等的首席,要“蹲”下來,與學生具有相同的高度,這就要求學生傾聽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并且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高度去認識問題,了解學生表達、理解知識的真實情況。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傾聽提出明確要求。我們常在課堂上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展示分工時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組內成員都躍躍欲試,當組長把任務分配完后,有的同學看到自己分到了滿意的任務說興高采烈,有的同學看自己沒機會出頭了則垂頭喪氣,根本沒有心情聽其他人的展示講解,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的傾聽提出要求,對他們的傾聽進行規范,使他們能夠逐漸養成傾聽的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也就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注意力保持較長時間后會出現轉移,所以當學生展示到關鍵處或解決難點問題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一下追問,一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傾聽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將學生即將轉移的注重力重新收攏回來。

另外,教師對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可即時地進行口頭評價,讓他們在傾聽中也能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決定一節課的高效與否,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中學歷史課堂才會更快更好地走上優質、高效之路。

篇6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張炬.北宋書論與畫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薛富興.文化轉型與當代審美[J].文藝研究.2001(03)

[3]肖鷹.青春偶像與當代文化[J].藝術廣角.2001(06)

[4]時宏宇.王爾德唯美主義的現代闡釋[J].齊魯藝苑.2003(01)

[5]余穎.Agora--廣場精神的復興[J].規劃師.2002(11)

[6]秦軍榮.漢語文學專業教育的學科體制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4

[7]張寧.文化主義與意識形態幻象[D].武漢大學2011

[8]顧萍.淺談對繪畫藝術創作中的自律與他律的理解[J].皖西學院學報.2002(03)

[9]周小儀.“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起源、發展和演變[J].外國文學.2002(02)

[10]陳剛.阿多諾對當代美學的意義[J].文藝研究.2001(05)

[11]伽茨,金經言.關于自律美學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1(02)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趙雅妮,劉海.青年文化的變奏:從“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審美”的文化消費[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01)

[2]衛華.波希米亞運動與歷史先鋒派的藝術行為理路[J].求索.2010(05)

[3]劉海.藝術自律與先鋒派--以彼得·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為契機[J].文藝爭鳴.2011(17)

[4]劉海.城市廣場:城市制約中的空間政治[J].人文地理.2011(03)

[5]徐岱.藝術的自律與他律[J].東疆學刊.2006(03)

[6]陳劍瀾.從感性學到審美烏托邦--現代美學早期的一段問題史[J].江蘇社會科學.2010(06)

[7]劉海.倒塌的圍墻與崛起的讀者[J].長江學術.2010(04)

[8]杜吉剛.文學藝術自律--西方前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批評的一個詩學主題[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9]阿格妮絲·赫勒,傅其林.藝術自律或者藝術品的尊嚴[J].東方叢刊.2007(04)

[10]杜吉剛.唯美主義批評在英國的興起與消歇[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藝術類論文參考文獻:

[1]陳文紅.在“藝術”之外思考藝術[J].文藝研究.2005(01)

[2]張相輪.當代審美文化發生發展的自律和他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04)

[3]陶巧麗.在先鋒與自律的藝術之間[J].藝術界.2006(02)

[4]沈語冰.現代藝術研究中的范疇性區分:現代主義、前衛藝術、后現代主義[J].藝術百家.2006(04)

[5]施立峻.藝術自律性與當代中國語境--從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美學的藝術自律性原則理論出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6]宋世明.“為藝術而藝術”:一場審美現代性的擴容運動[J].求是學刊.2006(03)

[7]呂景芳.自律與他律--文學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6(01)

[8]XUFa-chao(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認識、游戲與想象--對文學功利性問題的思考[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04)

篇7

關鍵詞:時評;歷史;定義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25-01

自1998年11月《中國青年報》推出“冰點時評”專欄,“時評”這類文體在紙質媒體上迅速崛起,研究時評也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但是對于時評的定義,這一首先應該解決的本源問題,現在的學界尚無定論。中國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馬少華認為,“時評,其實就是最狹義的新聞評論,它與‘新聞評論’的概念沒什么不同。”《南方周末》高級編輯鄢烈山給“時評”的定義是:“‘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它包括‘新聞評論’,或者說‘新聞評論’是它的‘子集’。”《新京報》的評論員、時評版編輯艾君則認為,“時評是對新聞的評論,歸根結底,時評是新聞的一種,它和消息、通訊、特寫、圖片報道等一樣,是‘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員。”以上列舉的各位都是在學界或者業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是他們對時評的定義卻有很大不同。馬少華認為時評等同于新聞評論,鄢烈山認為新聞評論是時評的一種,艾君則認為時評屬于“新聞”的范疇。筆者認為,對于新聞時評的認識,最終目的是將其與報紙媒體上刊載的其他評論類文體區別開來,從而適應當下報紙媒體的創新發展、滿足受眾的需求。所以,筆者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淺析時評的產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對“時評”的定義做一概述。

一、“時評”來源于近代早期報刊的“論說文”

“時評”既然屬于新聞類文體,就應當從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業產生之后去尋找時評的源頭。中國在近代報刊出現后,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評論家,但他們的文章大多是對時政進行寬泛‘‘論說”的政論文,并無具體的針對對象,很少涉及時事。如《變法通議》、《少年中國說》等等,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們是政論文。如果將當時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的此類政論文列入“時評”的范疇,筆者認為是不可取的。雖然二者都是發表在新聞性報刊上,而且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行文格式進行寫作,但是,時評以新聞為前提,新聞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評論文章的高低,關鍵在于你掌握的信息量,因為世界上的‘道理’是很少的,不過那么些條而已。”新聞在時評中作為前提是必然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論說”盛行的時代,一些真正現代形態的新聞評論開始零星出現了。

二、論說文向時評的過渡:夾敘夾議的文體出現

早期的新聞媒體,無論中西,都沒有報道與評論嚴格區分的規律和傳統。這種傳統和規律是在以后逐漸建立的。而在早期,則往往是夾敘夾議。梁啟超1898年主編的《清議報》自第26期起創設了“國聞短評”專欄,經常發表的都是一事一議,針對性強的小短文,專門發表對當前時局或某些熱點問題的見解、評論。華中科技大學的吳廷俊教授就認為:“‘國聞短評’的寫法是新聞與評論緊密結合,對報刊政論文重突破,為后來風行于各報的‘時評’的起源。”但是這種夾敘夾議的文體更類似于‘‘雜文”文體。仔細比較之下,就能發現雜文與時評的諸多不同:時評時效性強,雜文時效性弱;時評偏重于對事實的判斷,更加客觀,雜文則更多地注入了作者的個人感情,主觀色彩濃厚;時評語言更加平時樸素,雜文會追求辭藻華美,偏重語言的美感;等等。所以這時出現的夾敘夾議的文體也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時評”。

篇8

關鍵詞:向量理論 吉布斯和亥維賽 嚴復 解析幾何

一、向量理論的誕生

物理學、天文學中科學問題的強烈刺激,泰特、麥克斯韋的奠基性工作等諸多有利因素已經為一個新系統的誕生做好了準備。

19世紀下半葉,美國數理學家吉布斯和英國數理學家亥維賽出于對麥克斯韋《電磁通論》的興趣轉而去閱讀泰特的四元數著作。他們發現四元數作為一個描述物理問題的數學工具很不方便,于是大膽徹底地放棄了四元數方法,定義了兩個向量的加減運算,給出了其運算規律;定義了向量乘法的兩種基本形式:數量積和向量積,導出了一些基本的運算關系式;繼哈密頓和麥克斯韋等之后重新定義了向量函數,并引入了向量的微分和積分運算等。

在吉布斯和亥維賽那里,空間向量是和四元數不同的另一個獨立的數學實體,而他們的數量積和向量積的定義則是觀念上的一個革新。他們順應時代的需要,憑借敏銳的判斷力決定了四元數系統里什么可以刪除,什么可以選擇,并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了創造性的完善和修改,融入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使得四元數系統在物理應用中的缺點在他們的新系統中消失,完成了這個新系統創立中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吉布斯和亥維賽的向量理論在物理學中得到普遍認可后,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開始把向量語言大量地用在物理學和數學的各個分支。現代數學意義上的向量概念,其內涵要比物理學中向量概念的內涵深刻得多,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有向線段”,它包涵的對象極為豐富,已經被推廣到更高維的空間或更抽象的空間。現代向量理論已經滲透到數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它在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力學等領域也已得到廣泛應用。

二、向量在中國的傳播

向量是數學和物理學中的對象,它伴隨著物理學和數學知識的引進而傳入中國。

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刊發了編輯翻譯的著作《格物測算·電學》。書中丁韙良曾以“雙立人”偏旁表示矢量,如“有向距離”他用“彳距”表示。不過時至清末,譯者對具有方向性的矢量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向量在中國數學中的早期傳播是與四元數相聯系著的。在中國最早提到四元數的人可能是嚴復,而另一位較早介紹四元數及向量的學者是周達。周達訪日歸國時帶回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其中包括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有關四元數的一部日譯稿。他的日本之行對中國早期通過日本了解西方近現代數學,特別是四元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譯本四元數著作是由顧澄翻譯,并于1909年石印出版的《四原原理》。

后的高等教育導致中國三、四十年代科學發展的。這一時期,包含向量理論的著作或教科書不斷出現,其中既有大量的西方著作的中譯本,又有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著作和教科書。如:徐韞知翻譯的英國數學家懷特海德的《算學導論》,謝厚藩翻譯的哈斯的《理論物理學導論》;薩本棟的著作《普通物理學》,李番的高級中學教材《高中解析幾何學》,張永立編寫的《矢算初步》,胡金昌的著作《矢算論》,以及何衍璇的《矢之理論與運動學》等等。

這一時期,中國學者在向量理論領域已從早期的學習和吸收階段逐漸轉向獨立研究階段,除上面出版的著作外,還出現了大量的與向量有關的論文。如1932年,張羽豐的題為“向量分析”的論文于中國數理學會第三次年會上宣讀;1935年黃用諏的題為“Vector algebra and line geometry(in Chinese)”在《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季刊》上發表;1940年,黃用諏又在《愛丁伯格數學進展》上發表了題為“On two linear vector spaces associated with a vector in an Ln”的學術論文等等。

同時,中國的許多高校已把向量內容作為數學、物理專業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由此可以看出向量理論在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高等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篇9

一、國外已有研究成果

根據國外圖畫書閱讀研究的中文譯著,以及可以查閱到的外文文獻資料。國外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側重圖畫書閱讀理論”的研究和“側重圖畫書閱讀應用”的研究,

(一)側重圖畫書閱讀理論的研究

圖畫書敘事理論研究的代表人物首推加拿大學者培利?諾德曼(PerryNordlman)。其著作《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中關于圖畫書的章節以及論文《解碼圖像:圖畫書如何運作》等,主要從符號學的角度對圖畫書閱讀進行了闡述。在《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中,諾德曼首先指出,圖里的敘事訊息的獲取依賴讀者對已知假定和意義符碼的熟悉度,并以各種不同方式的類目來說明圖畫是如何傳達有關主體的訊息的;其次,是對視覺信息進行全面思考,從考量全書的整體意義效果開始,到對書中圖的整體意義效用的思考,再到探索圖里特定細節的效果以及一系列圖中的圖與圖之間的重要關系的分析;再次,探討了圖文關系的各個層面:最后,闡明從圖畫書的整體所涌現的意義。整書作者運用了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美學等知識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中,圖畫書作為獨立的一章,從“視覺想象與圖畫的理解”“圖畫書的樂趣”“圖畫書如何提供關于故事的訊息”“文與圖所講的故事”“圖畫書像拼圖”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圖畫書閱讀的獨特性。《解碼圖像:圖畫書如何運作》一文則以圖畫書《甘先生出游》為例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圖畫書蘊含的豐富內涵。其中,《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一書,奠定了世界圖畫書的理論基礎。諾德曼對圖畫書的符碼分析可以作為閱讀圖畫書的工具指南。

與此同時,圖畫書閱讀的理論研究在東方一些國家也有了發展,其中以日本圖畫書編輯及宣傳者松居直為代表。松居直以自己的工作及親子共讀經歷為藍本寫下的《我的圖畫書論》,被譽為日本圖畫書界的權威著作。本書從“圖畫書的知識與觀念”“圖畫書的選擇和分享”“圖畫書的意向和語言”“圖畫書的歷史和傳統”“圖畫書的欣賞與細讀”“圖畫書的編輯和出版”等方面探討了圖畫書的特點以及與兒童的關系、圖畫書親子閱讀、經典圖畫書賞析等。

(二)側重圖畫書閱讀應用的研究

圖畫書的閱讀應用研究主要圍繞“圖畫書閱讀教學研究”和“圖畫書親子閱讀研究”兩個方面展開。比如,2003年澳大利亞教育學家阿里佩斯(Arizpe)和斯太勒(St-vles)主持了對兒童文字閱讀和圖像閱讀的對比性研究。此研究以小學一、二年級兒童為被試,教師指定圖畫書。然后發給兒童自己閱讀并記錄下他們的閱讀反應。在兒童各自閱讀期間研究者可以問一些類似“告訴我你都記住了些什么”“你喜歡故事的哪些內容”等問題,或提出再讀一遍、和研究者一起閱讀等要求。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在面對兩種不同閱讀文本時有很大差異。“圖片的閱讀會帶來兒童多層面的整體性的反應。”對低年級兒童圖畫書閱讀反應的研究。也為幼兒的圖畫書閱讀與教學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日本松居直的《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則論述了親子閱讀的價值以及父母如何與孩子共讀圖畫書等。松居直先生把親子共讀貫穿于他的圖畫書理論之中,認為圖畫書的創作是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圖畫書閱讀教育也應該以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以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為目的。

瓦特赫絲特(Whitehurst,G.J)在《通過圖畫書閱讀促進兒童語言發展》(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o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一文中,就親子閱讀中母親的提問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母親應該多進行一些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兒童在閱讀的同時擴展思維。”大衛?阿諾德(Amold David H)在《通過錄像訓練研究圖畫書閱讀對兒童語言發展的促進作用》(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一文中提出了“對話式閱讀”的概念,認為“母親在閱讀過程中不要一味照著書念,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對話交流的方式增加兒童與圖畫書的互動,例如詢問兒童‘你覺得接下來會怎么樣?一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等開放式問題,幫助兒童進入故事情境,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作為老師、作家和編輯的美國學者馬莉,賈隆格(Mary Renck Jalongo),有過多年的幼兒及小學低年級教學經驗,其代表作是《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eighter》),這本書對圖畫書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意義重大。首先,作者用前兩章介紹了圖畫書的重要性與品質:然后,通過“帶領幼兒進入繪本世界”“幼兒對于繪本的回應”以及“透過繪本獲得讀寫能力”三章,詳細闡述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不同繪本的特點使幼兒順利進入繪本世界并愛上圖畫書,在此過程中成人要把握幼兒對繪本的回應,并使其獲得讀寫能力:最后,在“家庭與繪本”“繪本與課程的結合”兩章中分別論述了繪本在親子閱讀中的價值以及應用途徑、繪本教學的價值以及實施條件。

二、國內主要研究成果

國內圖畫書閱讀與教學研究是在引進、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其灣比大陸要早大約三十年,大陸在20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加快了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步伐。概而言之,我國圖畫書閱讀研究主要涉及三個領域。即經典圖畫書欣賞及創編研

究、圖畫書閱讀價值的理論探討以及圖畫書閱讀的應用研究。

(一)經典圖畫書欣賞及創編研究

經典圖畫書欣賞主要是指國內研究者對國外優秀圖畫書以及少量的國內圖畫書的“研讀”、學習。這方面的研究,臺灣以郝廣才為代表,其代表作是《好繪本如何好》。大陸以彭懿為代表,其代表作是《圖畫書――閱讀與經典》。這兩部作品都詳細介紹了如何欣賞圖畫書并進行圖畫書創編。《好繪本如何好》分“體的架構”“點的舞蹈”“線的律動”“面的張力”四部分,分別從繪本的概念、繪本元素、形式技巧、內容手法等方面切入,并結合具體繪本進行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的解讀。彭懿的《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閱讀圖畫書”,從結構、形態、表現三個方面闡明了圖畫書閱讀的方法:下編推薦了世界上優秀圖畫書60部,每篇均配以獨到的賞析。這兩本書不僅對幼兒家長以及幼兒教師選擇圖畫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且為國內圖畫書創編提供了借鑒。關于本土圖畫書創作方面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圍繞其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展開,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如王林的《本土圖畫書的發展》、王萍的《“繪本中國”系列圖畫書評述》、熊亮的《我為什么做中國繪本》等。隨著圖畫書推廣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兒童文學作家對此投以關注。其中朱自強教授的《親近圖畫書》一書在介紹圖畫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經典圖畫書進行了賞析,并對華文原創圖畫書動態進行了掃描。

(二)圖畫書閱讀價值的理論探討

周兢教授在《造就成功閱讀者的培養目標――美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目標評析》、《在創意閱讀中培養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兼論兒童圖畫故事書的教育價值》等論文中,都提到了圖畫書對幼兒早期閱讀及其發展的重要性。其中《造就成功閱讀者的培養目標――美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目標評析》一文在分析美國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目標時指出,美國結合幼兒自身發展特點已將圖畫書作為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素材。《在創意閱讀中培養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兼論兒童圖畫故事書的教育價值》則從創意閱讀角度出發,基于閱讀內容本身和閱讀過程兩個維度進一步論述了圖畫書的教育價值。此外,其他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還有:《圖畫書:學前兒童通向多元智能閱讀的橋梁》(方卿)、《淺談圖畫書對兒童早期閱讀的存在價值》(劉佳璽)、《圖畫書文體的魅力》(卓洪艷)、《圖畫書閱讀與兒童非智力發展》(王姍)、《論圖畫書閱讀與兒童發展》(肖涓)、《圖畫書與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王蕾)、《圖畫故事書與學前兒童的發展》(康長運)、《怎樣閱讀一本圖畫書》(彭懿)等。這些研究結合圖畫書自身藝術特點,充分論述了圖畫書在幼兒的多元智能發展、早期閱讀能力、語言發展、非智力發展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圖畫書教育價值的理論研究對幼兒園圖畫書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三)圖畫書閱讀與教學的應用研究

1 圖畫書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圖畫書閱讀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研究,大陸以康長運為代表,在其著作《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中,運用質的研究方法,首先從幼兒心理與教育的關系視角探討了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的價值:然后,對幼兒圖畫故事書的閱讀及其過程進行了較為整體、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比較深刻地闡釋了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的過程及其與幼兒發展的關系:最后。嘗試建構了幼兒圖畫書閱讀與發展關系的理論框架。

臺灣在此方面的研究與大陸相比要多一些。代表作有:《繪本怎么教――繪本創意與萌發》(張育慈,林妹靜等著)、《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林敏宜著)、《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鄭博真、張純子等編著)等。《繪本怎么教――繪本創意與萌發》是10名幼兒園教師以“生成課程”作為理論基礎,探索以圖畫書發展課程的教學模式。這種課程模式以“主題建構式”進行教學,即先以一本圖畫書確立主題,然后以相關圖畫書為例,圍繞問題的學習和討論進行和主題一致的單元教學,最后進行幼兒綜合學習評價以及教師的教學反思。《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是由一名大學教授、幼兒園園長及四位幼兒教師共同編著的,介紹了圖畫書的功能及特點、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取向的圖畫書教學實施的可行性,并列舉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幼班的多元智能理論取向的圖畫書教學實例,最后還對多元智能理論取向圖畫書教學進行了進一步探究。《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探討了圖畫書的三種應用形式,即朗讀、說故事與討論故事。還介紹了多元智能的圖畫書活動設計,綱狀圖示法的分析與教學以及選擇圖畫書的原則與途徑。

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論文還有:《大班幼兒對圖畫書的解讀――以(小老虎大嗓門)為例》(謝清理)、《幼兒繪本閱讀教育的個案研究》(張彤)、《對兒童圖畫書的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劉佳璽)、《情緒主題繪本促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劉婷)等,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幼兒園圖畫書教學進行了探討。《大班幼兒對圖畫書的解讀――以(小老虎大嗓門)為例》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呼吁學前教育工作者“從傳統的成人的解讀代替幼兒的解讀、重認知、強調灌輸的模式中走出來,把幼兒當成閱讀的主體,重視、尊重、聆聽幼兒自己的解讀,給予幼兒自己解讀的機會,培養成功的閱讀者。”《幼兒繪本閱讀教育的個案研究》則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從“構建幼兒園繪本閱讀教育總體構想―理論運用于實踐,開展幼兒園繪本閱讀教育實踐―反思、改進―再計劃、再實踐―結合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幼兒園繪本閱讀教育進行總的反思,總結了教師與幼兒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教育中的成長。”《對兒童圖畫書的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在對兒童圖畫書現狀考察基礎上分析了阻礙兒童圖畫書發展的種種原因。包括出版界(出版人與創作人)、家長、教師對圖畫書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對圖畫書資源利用不充分等。最后的結論是:“缺乏交流”無疑是最大的屏障,因此當務之急是促進社會各界的共同合作。《情緒主題繪本促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則證明:運用情緒主題繪本所開展的系列教育活動對幼兒的情緒能力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情緒主題繪本適合作為幼兒園情緒教育活動開展與實施的資源與媒介加以利用。”

2 圖畫書在親子閱讀中的應用研究

《五個故事媽媽的繪本下午茶》(臺灣)林寶鳳、蔡淑嫫等著)堪稱圖畫書在親子閱讀中應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書是幾位媽媽以自己與孩子的共讀經歷為基礎寫成的隨筆,為親子共讀提供了借鑒。代表性論文有《幼兒的圖畫書閱讀特點與家庭的閱讀教育研究》(張燕子)、《圖畫故事書閱讀中母子互動的類型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王琦)等。《幼兒的圖畫書閱讀特點與家庭的閱讀教育研究》對5歲~6歲幼兒的圖畫書閱讀特點進行了研究,并對幼兒和家長對圖畫書的認識與選擇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同時也對幼兒家中圖畫書閱讀狀況進行了調查。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幼兒閱讀特點與家庭閱讀教育之間的差異及成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圖畫故事書閱讀中母子互動的類型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圖畫故事書閱讀中的母子互動進行了研究,在揭示母子閱讀現狀的基礎上闡明親子閱讀互動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母親促進幼兒閱讀能力全面發展的指導策略。

篇10

論文關鍵詞:葉芝,早期詩歌,敘事讀者,人際意義

 

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 —1939)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英語詩人之一,其許多作品都為國人所熟悉,評介和研究葉芝及其詩歌的著作和論文也為數眾多。根據CNKI統計,僅從1999年至2007年底,就有超過200篇的論文見諸于國內各大期刊,從不同視角甚至細節介紹和評價葉芝及其詩歌。《當你年老時》是他早期的名詩。該詩發表于1893年,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毛德?崗(Maud Gonne,1866-1953)。該詩文字淺顯,敘述直白,意境優美,深受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也被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進行解讀,如區鉷、蒲度戎(2005)早期詩歌,傅浩(2002)等。本文打算另辟蹊徑,通過研究該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來探討欣賞這類英詩的新視角新的可能性。

一、《當你年老時》及葉芝早期詩歌風格

葉芝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創作。他早期的詩歌,深受王爾德、雪萊等影響,表現出脫離現實的唯美主義傾向,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被認為屬于“先拉斐爾派”風格。(許自強,1991:188)葉芝依靠雪萊詩歌的影響、愛爾蘭鄉間生活的經驗、靈魂的真誠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突破了時代的局限性,恢復了早期浪漫主義詩歌的清新、豐富和生機勃勃。他從浪漫主義中走來,以其在象征主義詩歌中所取得的成就成為現代主義文學大師,但卻始終保持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并在“反抒情,反浪漫”的現代主義浪潮中贏得了“現代浪漫主義抒情詩人”的美譽。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從形式和風格上都繼承了“繼承了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細膩、清麗、朦朧而哀傷,音韻整齊,甚至有雕琢之嫌”。(黃海容、方漢泉,1999:45)《當你年老時》作于1893年,就是他這一時期的唯美浪漫主義代表作之一小論文。

When You AreOld當你年老時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and full of sleep,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down this book,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soft look 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shadows deep;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glad grace,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false or true,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soul in you, 而惟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changing face;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glowing bars, 然后垂著頭,在熾燃的爐邊,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fled 憂傷地低訴: 愛神如何逃走,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overhead 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閑游,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stars. 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

(傅浩,2002:91)

二、《當你年老時》的敘事讀者

普蘭斯(1973)提出“凡敘述——無論是口述還是筆述,是敘述真事還是神話,是講述故事還是描述一系列有連貫性的簡單動作——不但必須以(至少一位)敘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 敘述接受者為其先決條件,敘述接受者即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付琦,2007:35)敘述接受者指敘述的“受體”,它處于交際的另一極,是終點也是起點,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讀者,盡管兩者有重合之處。李戰子(2000:52)采用費倫的修辭框架把接受者這一端分為三部分來解釋“你”在自傳中的作用,這些“你”的所指按對讀者的卷入程度大小由弱而強排列為:敘事接受者——敘事聽眾//作者聽眾——真實讀者。這首詩的敘事接受者/讀者雖不像自傳中的“你”那樣難以確定,但仍值得深入分析。

很明顯,全詩的敘事讀者是“你”——毛德?崗,是作者直接傾訴的理想對象,因為詩中的“你”和與“你”有關的部分出現多達六次,一直貫穿全詩。這充分說明了“你”在詩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葉芝的“毛德?崗”情結。但是詩的第二節還中出現了第三人稱的one man——一個深愛“你朝圣者靈魂”早期詩歌,深愛“你滿臉愁苦的風霜”的“他”。第三人稱的出現,以客觀的敘事口吻如實的記錄“你”和“他”之間的凄美愛情,這時作者仿佛站到了旁觀者的立場,充當起了敘事聽眾。其實,詩歌敘事視角的這樣設置,反而更襯托出了詩人對“你”(現實生活中的毛德·崗)的愛是不容“你”忽視的客觀存在。只不過與早期或同期的其他浪漫主義詩人不同,葉芝將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愛得很深卻又很壓抑。也正式讓這份含蓄的愛,讓全詩顯得更加唯美,更加動人心弦。

拉比諾維茨把讀者分為四種:⑴實際或有血有肉的讀者——特性各異的你和我,我們的社會構成身份;⑵作者的讀者——假設的理想讀者,作者就是為這種讀者構思作品的,包括對這種讀者的知識和信仰的假設;⑶敘事讀者——“敘事者為之寫作的理想的讀者”,敘事者把一組信仰和一個知識整體投射在這種讀者身上;⑷理想的敘事讀者——“敘事者希望為之寫作”的讀者,這種讀者認為敘述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真是可靠的。(吳顯友,2005:99)很明顯,詩中的“你”主要是第⑷種或第⑶種讀者,因為毛德·崗就是詩中的“你”,是詩人寫作的靈感和源泉。當然,詩人也肯定希望“你”為第⑴種和第⑵種讀者,作為對詩人“熊熊爐火一般”摯熱愛情的的見證人,這樣就更凸現了全詩的凄美預言性。

三、《當你年老時》的人際意義

上面分析了該詩的敘事讀者,這就證明該詩作為一個完整的語篇既有作者/敘事者,又有讀者/敘事讀者,完成了交際的功能,因此肯定具有人際意義。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就是語言所表達的關于講話者身份、地位、態度、動機的意義,由語氣、情態和評價等手段來實現。詩歌中的語氣、情態和評價所反映的或者所表達的說者 /詩人的身份、態度、動機和推斷無一不與詩歌的關鍵詞匯項目和語用功能的描寫,比原來的研究框架更加平衡。

人稱作為語法范疇, 表示一個情景中參加者的數量和性質,通常用動詞或相關的人稱代詞表示人稱的區別。對人稱的探討把我們帶到了功能語言學、文體學和敘事學的交接面。(李戰子早期詩歌,2002:137)前面分析到詩中的第二人稱“你”從作者的角度肯定對應的是毛德·崗,表面上看是作者在向“你”傳遞信息這樣一種簡單的人際意義,但實際上暗含了作者對“你”的要求或請求:接受“我”的愛吧或者愛“我”吧,否則到年老時就會落到詩 (信息)所表達的結局。然而,詩事實上的讀者卻遠遠不只毛德·崗一人,第二人稱“你”的普遍性還可以指廣大的其他讀者,這就在作者和其他讀者之間產生交際,形成共鳴,從而實現其人際意義。讀者閱讀此詩,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你 ”,體會詩中凄美的意境,被作者含蓄的愛深深打動。當然,根據詩歌中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可對調性”,廣大讀者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我”,以詩作者的身份向自己的愛人“你“表達自己默默的愛,讀者和作者完全融為一體。這樣,第二人稱“你”的使用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朝向讀者的姿態,讀者被邀請到了詩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或見證了詩人的愛。

在功能語法中, 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小論文。這兩個要素緊密聯系, 構成一個成分, 而剩下的部分就叫“剩余成分”。本詩中的語氣和言語功能緊密配合 ,充分體現了詩歌的主題。詩的首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是一個陳述語氣的小句,表達一個肯定的命題,其中are一方面表明這是一個將要出現但還未到來的結果,是現在對未來的一種假設;另一方面它表明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是不容抗拒的客觀規律。這個小句首先確定了全詩的基調和氛圍:現在的“你”是一位年輕貌美、充滿魅力的女孩,但“你”擺脫不了歲月的摧殘,終究會“老,頭發花白并且睡意昏沉”。可是那個時候又尚未到來,現在的“你”依然還有選擇的機會。“你”在與作者的關系中似乎顯得被動一些,需要作者主動的暗示。詩的第二節中兩個小句主語how many/one man和補語moments of glad grace/ pilgrimsoul及beauty/ sorrows明顯形成對比,用but連接使得意義產生轉折早期詩歌,明顯地否定了前一小句中的命題而強調了后一小句中的新命題。同時從語法邏輯上看它應是第三節中murmur所帶的一個間接引語,是“你”年老時對過去美好歲月的念叨,加上a littlesadly這一評價性的附加語,全詩明顯呈現出一副凄涼孤獨的晚景圖像,但從全詩整體來看它也可視為作者借“你”之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暗中表現出作者對“你”之愛的與眾不同和珍貴。這一明一暗依然一方面傳達了作者給“你”的信息,另一方面突出了作者和“你”之間主動和被動的角色關系。

四、結束語

借助敘事學和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又將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以及讀者直接聯系起來,讓這幾者之間形成互動,最終達到對作品真正內涵的理解。《當你年老時》一詩雖是葉芝早期的作品,但它也達到了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高峰。該詩貌似平常,實則唯美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現手法,為他后期轉入現代主義和象征主義埋下了伏筆。將這首詩作為個案,通過對其其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的探討,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主題及深挖作品內涵。同時這種“作者—作品—讀者”的解讀方法無疑為全方位多視角的賞析這類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傅浩.<當你年老時>:五種讀法[J].外國文學, 2002(5):91-94.

[2]付琦.從敘述接受者的角度談英語求職文書的撰寫[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4):35-37.

[3]黃海容.方漢泉.論葉芝的“現代浪漫主義”[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4):44-49.

[4]李戰子.第二人稱在自傳中的人際功能[J].外國語,2000(6):51-56.

[5]李戰子.功能語法中的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J].外語研究,2001(1):48-54.

[6]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區鉷.蒲度戎.<當你年老>譯文比較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6):51-54.

[8]吳顯友.“E.C.”之謎——解讀喬伊斯情詩中的敘事讀者[J].河南大學學報, 2005(2):97-100.

[9]許自強.世界名詩鑒賞金庫[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10]鄭元會.苗興偉.詩歌翻譯中人際意義的建構——評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