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勞動實踐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4-04-01 15:34: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對勞動實踐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會實踐;影響因素;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9-0104-02
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1]。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顯性方法之 一[2]。基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現實中應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尤其是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研究。只有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才能順應大學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適應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最終實現實踐育人的目的。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價值尺度
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提升其社會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評判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主要應從以下四個維度分析:一是學生社會認識水平的提升。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以及獨立自主地面對、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二學生是所學課堂理論知識的深化。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現實生活和生產第一線,可以將課堂上所學的抽象片面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全面的知識。社會實踐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通過實踐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教育與勞動以及知識與能力聯結為一體。三是學生社會化進程的加快。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逐步實現從學習者角色到工作者角色的轉變,實現從學生到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四是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煉。通過實踐使大學生受到社會大熔爐的鍛煉,能夠增長才干,磨煉意志品質。
總之,社會實踐是學生理解課堂知識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動力源泉,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的必要途徑[3]。
二、制約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1.社會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的匹配度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個人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其了解社會實際的重要方式。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現實參與意識,渴望在社會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體現自身價值。但是有的社會實踐組織者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忽視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匹配問題,所選課題與專業對口的較少,內容缺乏實際性,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得不到充分運用,致使部分學生由于實踐內容的單調、脫離實際及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
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把參與活動僅僅視為教學環節的一部分而只是簡單地去完成任務,或只是為綜合測評加點分。另有一部分學生則是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作賺錢或旅游觀光的機會,或者當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過多地投入時間,從而卻荒廢了自身的學業。還有的學生抱有“考上大學就有了好工作”的傳統思想,忽略了社會上殘酷的競爭,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還是一味地沿襲著等、靠的思維,不愿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導致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不強,表現出實踐能力的缺失。
3.社會實踐組織形式的合適度
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1],但是目前,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領域不夠寬、內容不夠豐富以及時代性不足等現象,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大學生的實踐需要。目前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表現為散兵式的特點,重點不突出,形式較單一,缺乏自身特色,不能充分發揮高校專業系統集中、智力資源
豐富和優勢互補的優勢,從而使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發揮出最大作用 。
4.社會實踐支持體系的力度
實踐育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積極努力。我國現有在校大學生約2 500萬,做好數量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的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單依靠教育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4]。由于市場發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許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為其提供的有效信息。部分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獨立參加社會實踐[5]。同時,大學生深入基層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費用遠遠超過他們在校期間的消費水平,自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可見大學生社會實踐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多個方面的影響,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為大學生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提供幫助。
三、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對策
1.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
社會實踐活動要點、面結合,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形式多樣。實驗、實習、社會調查、課外興趣活動、暑期“三下鄉”以及畢業設計等活動,都是直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的有效活動形式。同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不斷探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學校要倡導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支持學生開展科技發明活動,力爭使社會實踐活動做到重要節點有主題,重大活動有影響,常規活動有品牌。另外,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和創業模擬活動[6]。
2.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實踐育人的對象,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 體 [1]。大學生應當把握好“為什么要實踐、怎樣實踐和實踐之后怎么辦”這三個問題[7],加強提高實踐能力的意識,在重視理論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盡可能多地進行實習,增加社會閱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實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鍛煉自己,施展才華,通過社會實踐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長,而不是走馬觀花般地完成任務。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導學生自主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體作用。例如,鼓勵學生組織跨專業背景人群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成員從其他專業背景的人身上學到更多知識,在互相的協作中開拓思維,塑造性格,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化運作
“社會實踐項目化”是筆者所在學校社會實踐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團委下發社會實踐主題供本科和研究生組隊申報,申報的時候要寫成項目書的形式,并且要求每個項目團隊人數控制在8~15人,這充分保證了項目運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時每個項目都要經過初審和公開答辯過程,最后經過激烈角逐選出優秀項目,學校給予一定的資助。實踐結束后團隊回到學校再進行項目驗收,并且申報評優,通過評優小組審核和公開答辯評選出校級、市級及全國優秀或最佳項目獎。在這個過程中,廣泛地調動了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發動了學生們集思廣益做好項目的申報工作,在培養學生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的同時更加鍛煉了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
4.強化實踐基地的拓展與建設
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橋梁。因此,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基地的橋梁作用,探索實現社會實踐基地與生產實習基地、創新創業基地以及就業實踐基地一體化的道路。首先,高校應本著“雙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則,主動加強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的協商協作,為學生參加實習實訓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高校應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密切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學校辦學規模相適應、數量足夠、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實踐基地全面開花的態勢。其次,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積極開拓社會實踐市場,使得社會實踐基地不僅為大學生鍛煉自我提供場所,更可以借助實踐之機充分展示自我,創造就業機會。此外要廣泛動員整個社會資源來促進高校社會實踐的開展。
總之,當今社會就業市場的競爭異常殘酷,沒有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想找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日益困難,社會實踐尤其是實習已成為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準備。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將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還可以做到融會貫通,開拓視野,鍛煉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升華,從而對本專業知識形成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不與社會現實相脫節[8],為畢業后社會角色的轉變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N]. 中國教育報, 2012-01-10.
[2]孫楚航.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一種嘗試——開展大學 生“三進三同”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
[3]龔濤,徐建軍.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考[J]. 現代大學教 育,2010(4).
[4]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2-02-09.
[5]趙俠.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 江蘇高教,2007(5).
[6]龍妮娜,等.論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發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篇2
【關鍵詞】 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路徑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顧20多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從最初的以認知為主要目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發展成為以大學生素質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經歷[1]。但從提升學生素質教育水平高度上看,還存在認識上、組織上和內容安排上的偏差,進一步探索和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新途徑,使社會實踐活動收到真正的實效,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偏差
(一)認識上的偏差
一方面,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寒暑假社會實踐和教學學習層面上,缺乏對社會實踐內容的系統設計,沒有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受市場經濟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工作陷入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怪圈。學校重視的是擴大自己的知名度,招收更多的學生,重視容易出成果的科研活動等等,忽略了需要花錢、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幫助學生成長、成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大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加之沒有成績考核方面的硬性規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不高,只是被動地響應,相當多的學生把社會實踐看作是第二課堂加分的一個辦法,走過場、開假證明的現象嚴重,這直接導致社會實踐實效性差。
(二)組織上的偏差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實踐的方式實現高校教育目的的,是高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是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的實踐教學活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形式上,雖然目前不少高校已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了教學計劃,但同教學環節相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必要的規劃、大綱和考評體系;二是社會實踐沒有學科化,只停留在業余的層面上,沒有專職的指導教師,沒有完善的活動機制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績效評定機制不規范且可操作性差。社會實踐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不緊,成為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和共青團專門負責的工作,這樣就使社會實踐既沒有健全的制度保證,又處于不科學、不規范的狀況。
(三)內容安排上的偏差
首先,在實踐的內容上,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解過于狹窄,形式單一,內容空泛,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現在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局限于社會調查、政策宣傳、掃盲、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等形式,未能從提高智能、結合專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能更好地體現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知識結構的特點,缺乏向深入發展的改革和創新。其次,注重表面現象,缺乏實效性。社會實踐往往宣傳得多,實際做得少,重點輕面,重個別小分隊的實踐,對面上的學生實踐活動缺乏統一的計劃安排和具體的落實措施,追求轟動效應、短期效應,輕長期效應,走形式主義,導致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生命力。
二、對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路徑的思考
(一)擴大宣傳,轉變觀念,提高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形成合力,全方位支持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高校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其社會影響;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具有個體完善的社會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論的強化功能,[2]對用人單位而言,可以通過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與高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促使產、學、研結合,為用人單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應注重與實踐單位建立長期的聯系,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要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接收單位發展的實際要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要廣泛吸收社會資源,主動爭取社會各界的配合,共同搞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不斷加大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能力,確保學生實踐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只有大力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通過構建穩固的實踐基地,才能確保學生實踐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三)著眼全體學生,在完善“精英實踐”與“大眾實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組織模式從精英實踐向大眾實踐的轉化一方面,當前不少高校仍然堅持“精英實踐”的組織模式。但“精英實踐”組織模式在組織實踐隊伍時更多的是考慮骨干學生干部,有限的隊伍規模阻礙了更多同學的積極參與,忽略了廣大學生的實踐要求,導致大部分同學的實踐效果并不能保證,忽視了普通學生的成才需要,因此單純的“精英實踐”滿足不了社會對青年學生人才質量的普遍要求。[3]
(四)加強社會實踐內容多樣化建設
社會豐富多彩,學生千差萬別,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和內容不同,教育作用不同。例如,社會調查、社會考察能豐富學生對國情的感性認識,使之受到形勢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服務有利于學生在參與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加深對人民群眾的了解,同人民群眾建立感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產勞動有利于學生增強勞動觀念,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工助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強自立精神,等等。社會實踐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是兩個課堂(學校與社會)、兩類教員(教師與工農群眾)、兩種教材(書本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社會實踐的特征規律,使其在內容形式及深度、廣度上不斷發展,呈現多層次、全方位、多種模式循序漸進遞次上升的發展趨勢。在時間安排上,低年級學生以軍訓、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形式為主,高年級學生以實踐服務、專業實習、創業實踐為主。在活動內容上,要安排與專業學習相關的科學試驗、生產實習、科技創新、創業實踐等;與服務社會相關的理論宣講、科技支農、企業幫扶、法律援助、環境保護、醫療服務等;與學校、教師相關的助研助管、公益勞動、文明校園建設、校園網校報校電視臺建設、送溫暖活動等;與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相關的社會調查、社會考察、參觀訪問,等等有機結合起來。
三、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應該加強社會實踐專業化建設
大學生處于人生精力和創造力最旺盛的黃金時期,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專業知識,或者在為生產、生活服務中鞏固專業知識,是最好的鍛煉自己、增長見識的手段。要發揮大學生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將社會實踐由調查訪問為主向結合專業、發揮科技文化智力優勢的高層次發展,找準一些結合專業知識的實踐項目,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產品開發、知識培訓、高新科技產品技術推廣等實踐活動,把教學活動拓寬到社會,促進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 呂明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效能發揮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44-45.
篇3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Abstract: Human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university. It provides guid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ing how to be a civilized man, and how to cope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and society. Besides, i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rationality, sensi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hus, social practice is of comprehensive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ty awareness, huma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 humanity education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題進行了辯證的否定,認為“生活即教育”。兩位偉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生活與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都主張結合社會生活來教育。我國古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說法也從一個側面充分強調了到社會中去學習,在實踐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從教育的規律來看,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識的形成,綜合素質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環是經歷“從抽象思維到實踐”的過程。社會實踐活動對從抽象思維到實踐具有綜合效應,可以產生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斷強烈、不斷升華,能強化大學生培養人文意識、人文素質和自我教育的自覺性。讓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投入社會生活,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會實踐是實現高校育人目標的根本途徑之一
高校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高階段,所培養的學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會、為社會服務,高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應從根本上反映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質量要求。但是,由于社會需求的可變性與學校教育的相對穩定性、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多樣性與學校培養人才規格的相對統一性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加強社會實踐,可以從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減小這種差距。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在人類認識活動中起決定作用。作為大學生,僅僅依靠課堂和書本知識來認識事物是不夠的。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補充、完善課堂和書本知識的不足,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人文素質教育本質決定了它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體會“處處涵人文,人文在處處”,才能真正達到認識上的飛躍。實踐的結果不僅是外在客體的改變,同時也促進實踐主體的身心變化和知識、能力的發展。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促使自身發生變化,鍛煉與培養自身的氣質、修養、性格等人文內涵,體驗到社會的需要、社會的責任、應具有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校通過社會實踐,也可完善、強化培養目標,深入改革教育、教學活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切實有效地實現培養目標。
二、社會實踐是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指大學生通過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情民意,學習知識、技能和各種規范,不斷改造自我,以適應各種社會關系的要求,從而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發展自身社會性的過程。它也是對大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首先要從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開始。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才能徹底端正對自身的認識,修正對自己的角色期望過高、眼高手低、適應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開拓協作精神不夠等缺點,才能看清社會的本質和主流,明辨事理。實踐不僅能出真知,而且是創造的源泉。創新的課題來自實踐,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地解決來自實踐的課題,并有所發現、發明、創造和革新。事實證明,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橋梁,融入社會的紐帶,能有效地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和培養創新精神。
轉貼于
三、社會實踐是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課堂
當大學生跨入社會門檻之后,學校里的老師已不在身邊,父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嘮叨,但他們的觀念在改變,知識在增長,經驗在豐富,技能在提高。誰是老師?是社會生活大舞臺中的人們,是社會實踐活動本身。社會實踐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你學到課堂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會求知、共處、做事、做人。大學生在學校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要積極參與社會大課堂學習。學校尤其是高校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極其有限,這就需要大學生自己的積極主動性。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汪中求說“細節決定成敗”。大學生有了向社會大課堂學習的態度,就要注意生活的細節,真理情理無處不在,人文素養成于點滴。學校是播種理想的樂園,而現實才是我們生活的場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本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曾有多少學子的理想之火被現實生活的狂風暴雨所撲滅。我們不能因現實生活的復雜就否定理想的必要,也不能因理想的絢麗多彩而否定現實的生活,大學生不可能生活在脫離現實之外的國度,理想之花只能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盛開。[1]而人文素質教育本質決定了它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
對于大學生而言,積極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擁抱社會生活,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砥礪品格、提升人文素質十分重要。
四、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當代大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和檢驗大學生的綜合素質。[2]高校要精心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接觸社會、感悟人生。為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推向深入,南京林業大學在全國各地與一些知名企事業單位簽訂大學生就業實訓、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協議規定:學校定期組織大三年級的學生到協議單位參加就業實訓、社會實踐,基地單位提供崗位和部分物質幫助。利用這樣的實踐機會,學生不僅能了解到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信息,而且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認識到自己與社會要求的距離,從而增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向基地單位展示和推銷了自己的才華。而基地也可能從中發現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時還能向學校反饋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存在的一些距離。對學校而言,既解決了學生實踐的單位、節約了相關費用,又能為改進人才培養規格取得一線資料,可謂一舉三得,實現了三贏。
另外,人文素質教育本身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特征,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廣泛地接觸社會,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類博物館和人文景觀,到工廠、農村、街道等去認識社會、體驗生活,能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
五、社會實踐具有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用
社會實踐不僅具有顯著的德育、智育功能,而且也是體育的有益補充,有助于美育發展和促進勞動教育。具體的教育培養目標,可界定為社會智能和實踐智能的培養。社會智能是指對社會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以及實際所具有的社會經驗和適應社會能力,包括社會活動能力和人際交往等,其中包含人文素質教育的許多內容。實踐智能是指對生產勞動、社會改造、科技、教育、藝術等人類實踐領域中的實際知識、技能的學習、掌握,以及在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經營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實際工作中,將理論知識、書本知識與工作實際相結合的動手、動腦能力。兩種智能尤其是社會智能的培養非常有利于理工科學生人文氣息的凝集。
六、結語
社會實踐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旨在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素質。但是,由于認識和客觀條件的一些原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全國高校的發展并不平衡,有的不夠深入,有的走過場,有的無經費,有的參加人數少,并沒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所以,當前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要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學理研究[3],重視開展社會實踐。任何脫離社會實踐的人文素質教育,或割裂人文素質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理論和實踐,都將不可避免地墜入虛無和尷尬,直至走向窮途末路。
參考文獻
[1]申屠待旦.教育的新節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1、高校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會實踐活動更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課堂。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有生力量。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準確把握素質教育的內涵,增強富有時代意義的質量意識。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實現大學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源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實踐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既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2、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高校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促進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儉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有利于大學生鍛煉意志,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走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
二、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1、進一步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體會蘊涵在各門課程中反映人類文明成果、弘揚民族精神、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時應當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要與專業相結合;二是要與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相結合。要把實踐教學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要著重解決好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驗教學資源、實習教學質量、畢業設計質量、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和青年志愿服務、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要組織大學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成果。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調查的選題、途徑、過程的管理和指導,開設社會調查課程或講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大力倡導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培養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要拓展社會服務的新領域、新載體、新形式,鼓勵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貧困地區支教計劃、青春紅絲帶志愿行動等活動。把大學生志愿者納入中國青年志愿者規范管理的范疇,激發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同時創造條件,引導大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
3、建立相對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按照“雙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則,根據社會需求和群眾的意愿,要主動與農村鄉鎮、城市社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聯系,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要長期堅持,形成制度,把社會實踐活動與振興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并創建一些具有師范和帶動作用的社會實踐基地。這樣做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鍛煉的場所和就業的機會。同時也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領導和管理以及宣傳工作。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導和管理,是提高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的組織保證。我們要從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真正把社實踐活動視為培養“四有”信任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樣才能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領導,設立對內組織和對外聯絡的專門機構,統籌規劃,全面安排,作到既有學校的統一管理,又有教師的具體指導。逐步建立起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兩條渠道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把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同等看待。另外,還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深入宣傳報道大學生社會實踐,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時期改革、開拓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但當前社會實踐無論從組織管理、內容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們努力營造濃厚的關心和重視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氛圍,就能促使更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應進一步結合新形勢,總結新經驗,探尋新方法,從而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更加具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惠.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65-67.
篇5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實踐 創新 實踐能力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許多高校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其進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譬如,實踐基地及教學條件難以滿足社會實踐教學需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等。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尤其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已深度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斷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及形式,發揮其能力培養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應包括轉變師生的傳統觀念,創造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環境,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及創建多元的實踐共同體等策略[1]。
1.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毋庸置疑,開展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面對信息社會的新任務、新情況,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客觀地認識、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創新社會實踐的途徑與方法,才能保障、提升實踐教育的質量與水平。
1.1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認識不足,影響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培養環節,對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和難以替代的價值。然而,目前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與社會認可度不盡相同。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高校和社會對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高校盡管制定了一系列組織實施的章程、辦法,但在開展社會實踐時所投入的活動經費較少,執行力也比較弱。對于承接社會實踐任務的企業單位而言,由于以市場經濟機制為主體的企業運行體制,高校之外的其他社會部門或主體對其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承擔高校人才培養的任務,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安排比較被動,部分承接單位或企業甚至視其為一種額外負擔。
另外,在高校內部的組織者與實踐者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夠一致。盡管認為社會實踐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許多客觀性因素限制和主觀障礙性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并沒有真正獲得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可。對工科類本科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一項調查顯示:依賴學校(院)組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數占46.6%,由自己聯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僅為15.4%;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價值、對社會實踐活動不感興趣的學生占10.3%,只有51.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參加社會實踐。這表明,大學生本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不是很高。這些問題均影響到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
1.2社會實踐環境、條件不夠理想,難以滿足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
社會實踐是一種能力培養教育,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譬如實踐教學基地作為支撐。社會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譬如,用于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數量少、類型單一。為完成實踐教育任務,只好將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在紀念日或者暑假期間進行。另外,由于一些企業資源條件限制,能夠用于社會實踐教育的場地、設備等比較匱乏,難以滿足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
1.3社會實踐教育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難以實現能力培養的目標。
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是社會實踐存在的又一嚴重弊端。許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只是組織一些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娛樂活動等粗放型活動,既沒有考慮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按照專業特點、技術水平等來安排實踐內容,又沒有與專業科技創新等密切結合起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以參觀、考察、訪問等方式進行,不能直接參與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難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
2.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形式及內容
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需要探索一些有效途徑和方法,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步入科學規范的良性運行軌道。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既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又需要不斷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
2.1根據企業用人需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相結合。
當前,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轉變觀念。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而要求具備從事某種社會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和素質。社會實踐恰恰能夠使大學生嘗試從學生角色向勞動者角色轉換,是一個從學習成長性實踐向勞動創造性實踐過渡與轉換的初始化過程。因此,應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編制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實踐課程課時應占到教學計劃學時的35%左右,并將社會實踐的內容與企業人才崗位能力需求密切結合起來。其中,重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在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中,結合專業特點、生產實際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合理規劃、布點,選擇具有科技研發、技術改造創新條件較好的企業,建設一批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在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中,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綜合性、開放式的專業實訓基地。例如:我校與具有專業背景的企業建設了一系列創新創業實驗室、創業沙盤模擬基地、校企合作項目等,對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把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同時,大學生社會實踐應注重不斷更新實踐形式,注意實踐內容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聯系,注意實踐成果為地方中小企業帶來效益,讓承接單位從接受社會實踐的任務中獲得收益,以調動企業參與社會實踐教育的積極性。
2.2深化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相結合。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應該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延伸[2]。一次好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次良好的實習機會,提供一個了解、熟悉社會的渠道,有助于將校園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因此,應樹立起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實踐教學的思想認識,將社會實踐納入實踐教學的范疇進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實踐教學培養體系[3]。社會實踐應具有專業針對性,結合不同專業和年級特點進行合理安排,通過“學習—實踐—學習”的良性機制,讓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以下幾種方式可供借鑒。
2.2.1以實踐單位科技開發項目為載體,真題實做。
通過承接社會實踐單位委托的科技開發項目,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真題實做。社會實踐承接單位的開發項目是真刀真槍的科技開發、工程設計,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可安排高年級同學或者通過項目招標的方式實施。這類實踐教學活動需要在老師協調指導、企業監督下完成。真題實做的開發項目會使學生明顯感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如完成時間、工期,技術人員的提問質疑等。這不但給學生創造了很多體驗機會,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2.2以實踐單位科技開發項目為依托,真題陪做。
實踐單位所承擔的一些科技開發、技術攻關項目,技術含量較高,一般是由企業自己的職業工程師、技術人員來完成的。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要完成一個實際項目開發是比較困難的,可通過指定工程師作為導師,由若干名同學參與實踐,按照真題陪做的方式組織實施。如組織安排同學參與調研考察,參與討論構思工程設計草圖、草案,讓學生在工程師的帶領下參與整個工程設計的全過程或某個環節。通過這類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工程設計的全過程,以加強、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2.2.3以實踐單位科技開發項目為示例,自擬課題真做。
高校專業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一般建設有科技創新基地或實驗室。請專業老師針對企業科技開發項目,自擬一些與專業密切相關的科技課題,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踐基地、創新實驗室進行有目標、有限定條件的工程設計實踐。學生在學校提供的科技創新基地中開展實踐制作,而后由企業的負責人,或工程師協同專業教師共同進行評價。這類實踐能力訓練的壓力盡管稍小,但在真做中亦能使大學生建立自信,積累實踐經驗、增強專業能力。
2.3恰當運用網絡技術空間,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網絡交往、娛樂相結合。
互聯網的誕生和普及應用,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著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的社會形態,進而影響人際交往行為方式。網絡環境為創新社會實踐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條件和信息資源。網絡的開放性為人們表達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和認識提供了多種途徑,如論壇、電子郵件、博客、聚合新聞、微博、微信等。在網絡交往中,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這種狀況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機遇[4]。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種新課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基于網絡環境的行為交往有機結合起來,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網絡進行討論與交流,利用各種網絡工具,提升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指導,能夠解決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例如,從學生思想、學習、身心特點等實際出發,引導大學生社會實踐由以社會調查、政策宣傳等為主轉向結合專業特點科學實施,以發揮科技文化成果和智力資源的優勢。也可以編制開發一些游戲軟件、仿真實驗工具,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網絡虛擬實踐中受到實踐教育、技術訓練。例如,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與社會熱點、就業擇業、科技創新等密切結合起來,通過網絡論壇、微信、微博等方式,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接觸社會,使其全方位深切地感受到社會實踐與自身成長的密切關系,縮短其從自由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磨合期。
開展網絡社會實踐勢在必行。利用互聯網擁有的海量資源優勢,將社會實踐活動與計算機網絡、云計算等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網絡交往、娛樂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將傳統單一形式的社會實踐轉變為有組織和自發、日常與假期、分散與集中、校內與校外、點與面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實施方式。當然,如何開展網絡社會實踐,評價網絡社會實踐的效果,不斷擴大網絡社會實踐平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將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新課題。
3.結語
組織開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教育環節。從目前社會實踐的現狀來看,為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質量,需要創新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與方法。在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根據企業使用人才的需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結合起來;深化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恰當運用網絡技術空間,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網絡交往、娛樂結合起來。社會實踐應客觀反映大學生成才的內在需要,不斷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與內容,賦予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活力,不斷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2]劉正浩,潘曉芩.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路徑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09.13:63-66.
[3]黃波.關于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2):54-56.
篇6
關鍵詞:畢業生 社會實踐 就業能力 促進作用
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表示出冷淡,主要是因為剛畢業的學生缺乏社會工作與生活經驗,社會適應能力弱,角色轉變速度慢,需要再塑的成本太大。這就說明,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業能力不強。高校要改變這個狀況,在培養學生時就要注重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促進作用。應該要求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具體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了解社會、了解民生,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一、社會實踐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含義
社會實踐從狹義上講,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假期實習,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而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社會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從廣義上講,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除了課堂教學以外的一切實踐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往往被稱為是第二課堂。
現在,國內外學術界對就業能力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有人認為,就業能力包括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一般就業能力就是普遍的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就業能力是指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環境所需的某種特殊技能。遼寧師范大學的張麗華認為,就業能力的結構由5個維度構成,即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
《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09屆本科畢業生五大類能力類別中對應的最重要能力是積極學習、科學分析、時間管理、指導他人、疑難排解和電腦編程;高職高專畢業生五大類能力類別中對應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科學分析、談判技能、疑難排解、安裝能力。筆者從事高校就業工作多年,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經過學校教育,完成學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某個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它包括獲得職業的能力和持續從事職業、獲得職業提升等方面的能力。隨著時代的變化,就業能力的內容和重要性的優先順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前的大學生就業都是包分配、專業對口,鐵飯碗,就業能力方面注重的是專業知識、組織服從精神、實干精神。而現在大學生就業都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所學專業不一定就是所從事的專業。就業能力方面更加看重自主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綜上分析,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主要的就業能力就是: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計算機操作等動手操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廣義的社會實踐包括大學生在假期中的實習,教學實踐、實驗、專業見習、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還有利用課余時間所參加的一切學生活動,包括兼職、社會公益勞動、志愿者服務等(如暑期的“科教文衛三下鄉”“愛心進社區”“志愿者服務”)。它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1.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實踐是學生就業前的“預演習”,能夠讓學生提前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象牙塔里很多的學生對社會的看法過于簡單化、片面化、理想化。他們借助社會實踐這個平臺,通過各種切身感受和體驗,了解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全面了解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通過自身狀況分析,自我條件評判,找到與自己知識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大大減少了學生在就業時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等情況的發生。
另外,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與廣泛的不同階層的人民群眾交往的過程中,增強了獲得個人社會角色的能力。
經常不斷地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抗挫力。學生通過組織安排、協調管理、處理應急突發事務,各司其職,經受磨煉,對于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等都是一個極好的鍛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多彩的社會實踐有利于加快學生社會化步伐。
2.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僅僅依靠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是無法完成實際的工作任務的。需要學生從同事、同伴中學習具體的應用能力,實際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應用性強的專業,如計算機、會計等,所以需要通過實踐實習,親自上手實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請教有經驗的長者來學會如何處理問題和完成任務。
另外,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會碰到除了同學、老師以外的各種人群,學生可以從各類人身上學到很多課堂上老師教學所涉及不到的東西。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處理同事和領導的關系,如何協調工作、學習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等等。這方面的知識都是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也就決定著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能力的高低。
同時,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發現自己哪方面知識欠缺和不足,這樣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
3.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從未碰到過的新問題和新情況、新局面,需要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來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這樣的創新能力需要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加需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分析總結、提煉和升華。尤其是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們每天面對各種數量巨大信的息,種類繁多的知識,需要產生豐富的聯想,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找到多種事物的結合點和交叉點,從而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過社會實踐這個載體,學生可以把學校習得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所需的技能結合起來,開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為大學生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徑。
4.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計算機操作等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現代社會,無論學生從事哪個行業,多多少少都要跟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或者計算機等自動化機器相接觸。如何準確高效地利用這些設備,為學生在一線崗位上所用,需要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學習、試錯、熟練、提高、發展。如作為辦公室文員,該如何使用復印機、傳真機、電腦提高工作效率;作為會計該如何使用電算化的系統和軟件,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學校課堂理論教學所未能檢驗的,需要學生在平時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它,學習它,掌握它。利用長期有效的社會實踐,就能夠使得學生在就業前充分全面的掌握這方面的操作和動手能力,為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同時,學生對時間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會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體現和提高。
三、如何發揮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功能,建立切實有效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作用,協調社會各界的資源,指導和幫助高校建立各種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會各界尤其是用人單位對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學見習、長期教學實習、寒暑假的崗位體驗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給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工作崗位,對在崗位上的實習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指導和培訓。使得在校大學生經過短期的社會實踐,能夠真正認識到行業前景,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為畢業后更加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高校在制定教學計劃也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實踐的需要,把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用文件和規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完成一定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且利用各種資源為在校學生創作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如與企業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長期輸送學生去一線工作崗位體驗生活。在人才培養的方式上采用訂單式培養,如酒店管理專業的“世貿班”,“迪拜班”。如兩年在國內學習,兩年在澳大利亞實習的“中澳班”等,讓學生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具體的應用相結合,真正做到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學以致用。
2.專業教師、就業指導老師重視社會實踐的功能,建立長期跟蹤指導機制
專業老師在完成規定的課堂教學任務之外,要積極投入到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對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時給予指導。包括學生日常的教學見習和實習,寒暑假的“科教文衛三下鄉”“愛心進社區”“志愿者服務”等,并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質量和數量進行考核,作為學生完成學業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專職的就業指導老師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專業特色組織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并且定期督促和檢查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完成的質量和數量,把社會實踐劃入學生評優評獎的考核范圍之內,對于從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進行教育和動員,適時的開展社會實踐動員大會、總結和經驗交流大會,營造社會實踐育人的氛圍。
3.學生要重視社會實踐的功能,自主自發地投入到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
在校學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入職前的體驗式培訓和鍛煉,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另一種形式。除了參加學校規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色,積極主動地尋找社會實踐的機會。如利用課余時間去兼職,體驗各種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如參加各種公益勞動和志愿者服務,增強學生公民意識和責任感,使學生自覺服務社會,對他人、對社會富有愛心。
參考文獻:
[1]余亮,魯瑋.暑期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就業創業中的作用.人力資源管理,2010,(1).
[2]儀富強,師韻茗.淺談社會實踐對學生就業的推動作用.中國電力教育,2009,(11).
[3]屈善孝.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5).
篇7
假期前,院團委向全院廣大同學發出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并印發人手一份的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各系學生會(分團委)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作好動員工作。廣大同學都以認真的姿態對待這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熱情的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鍛煉了廣大同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廣大同學的綜合能力。
二、緊密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各系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游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二)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便民服務。各小分隊利用當地的圩日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盡己所能,不怕臟、不怕累,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好評,同時也努力實踐著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暑期不僅中小學放假,而且正是夏收農忙時節,中小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之中,大學生們將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對他們進行文化輔導。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如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組對荔浦縣部分鎮、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寫出幾分調查報告。
4、開展義務勞動,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下鄉期間,正值夏收時節,許多軍烈屬和五保戶因家里缺少勞力,莊稼熟在地里而無人收割,同學們積極幫助這類家庭,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5、文藝下鄉。由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文藝大蓬車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6、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學在學院的組織下開展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環境保護。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宣傳倡導環抱觀念,治理環境污染,裝扮母親河。
8、考察實踐。我院集中部分學生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三個代表"服務團,赴河池地區開展考察實踐活動,加強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和教育,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9、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今年全院共確定了大學生科研課題一百多項,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動周,提高我院科技學術水平,各個課題小組紛紛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數據,抓緊實驗。
總之,今年的社會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以提交報告的總體情況來看,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有幾個特點:(1)社會熱點問題調查;(2)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
三、總結經驗,評比表彰
寫經驗總結、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層次和水平。8月份院團委下發了關于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總結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團委、學生會在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對今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方式、特點、規模、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交一分總結報告。同時,在全院將對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評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評選出優秀的社會實踐報告,召開社會實踐交流會,同時,全院共推薦出60多篇不同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層次和水平的社會實踐報告。
(四)經驗和收獲
1、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多年來,學院黨政領導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社會實踐,并組成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并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加以保證。全院廣大同學自覺把社會實踐作為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投身改革、鍛煉才干的重要渠道,積極深入生產第一線,體驗生活。
2、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多年來,各級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自身的一項重要工作,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動的開展方面盡量為大學生提供各種便利,保證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學院注重社會實踐的基地建設,與地方開展長期結對合作,把扶貧工作、科技服務、文藝下鄉等活動與大學生接受鍛煉、成長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3、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通過深入農村,使不少同學真正認識到我國廣大農村的落后狀況和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認識到國有企業改革的艱巨性和幫助下崗職工解決再就業問題的必要性。雖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觀現實給同學們的教育卻是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實踐使他們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現實。同學們在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運用于實際,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篇8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
假期前,院團委向全院廣大同學發出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并印發人手一份的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各系學生會(分團委)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作好動員工作。廣大同學都以認真的姿態對待這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熱情的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鍛煉了廣大同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廣大同學的綜合能力。
二、緊密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各系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游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二)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便民服務。各小分隊利用當地的圩日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盡己所能,不怕臟、不怕累,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好評,同時也努力實踐著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暑期不僅中小學放假,而且正是夏收農忙時節,中小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之中,大學生們將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對他們進行文化輔導。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如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組對荔浦縣部分鎮、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寫出幾分調查報告。
4.開展義務勞動,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下鄉期間,正值夏收時節,許多軍烈屬和五保戶因家里缺少勞力,莊稼熟在地里而無人收割,同學們積極幫助這類家庭,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5.文藝下鄉。由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文藝大蓬車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6.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學在學院的組織下開展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環境保護。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宣傳倡導環抱觀念,治理環境污染,裝扮母親河。
8.考察實踐。我院集中部分學生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三個代表"服務團,赴河池地區開展考察實踐活動,加強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和教育,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9.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今年全院共確定了大學生科研課題一百多項,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動周,提高我院科技學術水平,各個課題小組紛紛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數據,抓緊實驗。
總之,今年的社會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以提交報告的總體情況來看,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有幾個特點:(1)社會熱點問題調查;(2)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
三、總結經驗,評比表彰
寫經驗總結、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層次和水平。8月份院團委下發了關于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總結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團委、學生會在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對今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方式、特點、規模、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交一分總結報告。同時,在全院將對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評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評選出優秀的社會實踐報告,召開社會實踐交流會,同時,全院共推薦出60多篇不同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層次和水平的社會實踐報告。
(四)經驗和收獲
1.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多年來,學院黨政領導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社會實踐,并組成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并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加以保證。全院廣大同學自覺把社會實踐作為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投身改革、鍛煉才干的重要渠道,積極深入生產第一線,體驗生活。
篇9
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認可度高問卷調查顯示,有84%的大學生對假期參加社會實踐的態度是“支持,認同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有4%的學生對假期參加社會實踐的態度是“反對,認為大學生假期進行社會實踐的意義不大,也浪費不少時間”;有12%的學生對假期參加社會實踐的態度是“無所謂,認為假期社會實踐參與與否都一樣”。而在這些填寫問卷的同學中參加過假期的社會實踐占了78.5%,沒有參加過假期社會實踐的同學只占21.5%。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認同假期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而且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性強在“大學生假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什么”這項調查數據中,以“了解社會,積累經驗”為目的的同學占了73%,而以“獲取報酬,籌集學費和生活費”以及“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并加深對專業的認識”為目的各占了17%和10%。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是為了單純地獲取報酬,籌集費用,更多地是為了給自己在應聘正式工作前,多積累一些實際工作的經驗,并通過參加社會實踐這個渠道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工作崗位不平衡從調查數據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行業、領域很廣,有23.5%人去工廠,有17.5%人去農村,有39.5%人去商業服務業,有3%人去機關,有16.5%的人去事業單位。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工、農、服務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而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占比例則沒有超過20%。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勝任程度有待提高通過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勝任程度的調查顯示:勝任的占29%,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后能勝任的占25%,不能勝任的占36%,不清楚的占10%。這說明大多數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工作崗位還是不能勝任的。其中,從不能勝任的同學反饋得來的數據中:“缺乏專業技能”的占30%“,太辛苦,受不了”的占22%,“管理太苛刻”的占11%,“人際關系復雜”的占29%,“其他”的占8%。由此來看,大學生想要提高社會實踐的勝任程度,需要大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著手,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培養自己刻苦耐勞的品質和嚴格遵守管理規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能力。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經調查,在大學生參加的假期社會實踐中,“學校要求”的占24.5%,“家長要求”的占5.5%,“個人主動”的占59%,“同學相邀”的占11%,學校對學生們假期社會實踐的重視和投入力度不夠。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機制,導致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時不知為什么實踐、要實踐什么以及如何實踐,僅憑自己的感覺和社會資源來尋找實踐單位、確定實踐目標,造成實踐的盲目和隨意,使得許多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用人單位在遵守法律法規方面有待規范化通過對參加此次調查的大學生,我們了解到一些用人單位在規范化方面的情況: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占40%,基本能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占43%,存在不規范行為占12%,存在違法現象占5%。數據表明,大部分用人單位都能夠做到遵紀守法,但也存在少數單位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其中,在用人單位給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發放報酬方面,有發放報酬的占56.5%,沒有報酬的占43.5%。可見,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用人單位有待進一步的規范化。
二思考與建議
篇10
(一)教學和管理模式失衡
當前許多高校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僅僅當成一次就業實習,關注如何將所學知識更好地與社會相結合,將發展的目標定在了校內開設的社會活動上。這在一定程度上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講,社會實踐不夠深入,缺乏高校計劃外的自主實踐活動,比如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或者是借助高校社團的活動來增加社會實踐活動等。高校相關工作部門并沒有有效地協調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和社會實習的關系,往往將兩者混淆。并沒有制定具體的目標和要求,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資金的投入往往是象征性的。高校學生教學和管理兩個機構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結合體,甚至出現割裂現象,致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空談。
(二)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
高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緊抓單點忽略全面的評價體系,即僅僅重視系統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性和目的性比較強,忽視了每一個學生社會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缺乏有效的指導意義和科學的評價意義。高校對于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核僅僅體現在一紙社會實踐表當中,以此為參考進行等級的評定,并沒有直觀地顯示學生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并且存在學生弄虛作假現象,失去社會實踐的意義。另外,即便有學生進行了創新性的實踐活動,也未必會得到重視和宣傳。因此,高校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缺乏一定的創新性、規范性和實施有效性,不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同時還產生了實踐的不可控性和虛假性。
(三)組織形式和結構單一化
有些高校把社會實踐活動僅僅當成任務去完成,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讓學生舉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在暑假期間,參加社會活動的僅僅是有條件的學生,其他都是沒有目的性和意義性的自由活動。這樣發展下去,社會實踐變成只有少數人參與的活動。另外,實踐活動與大學生生活脫節嚴重,并不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活動的形式太過于單一化,不能調動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缺乏一定的創新性,高校不能很好地制定有吸引力的活動主題和內容;實踐活動的通常只有輔導員帶隊,缺乏專業性和現場性的指導。這種單一化的社會實踐形式和結構缺乏經驗的交流和積累,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性缺乏指導意義。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以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一)調查情況統計
為體現調查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調查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以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大學生劃分成不同的群體,包括旅游類在內的各大專業,然后在每一個群體中隨機抽樣調查。
(二)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通過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抽樣,調查1500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度以及參與情況。
1.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度調查。
對抽到的樣本進行詢問是否參加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參加的次數,其中一次也沒有參加的只有195人,占13%,參加1—3次的885人,占59%,4—6次的255人,占17%,6次以上的165人,占11%。這表明,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是比較高的,達到86.9%的學生參與過社會實踐活動。
2.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時間調查。
對參與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1304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時間大部分是在寒暑假,其中暑假進行社會實踐638人,占49%,寒假275人,占21%,另外利用課外時間及其他時間的391人,占30%。這說明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對于假期有很好的利用率。
3.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時間最長調查。
在對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1304名學生的調查中,參加的社會實踐時間最長的一次結果顯示為:半月以上的135人,占10.4%,一周以上的538人,占41.3%,2—7天的467人,占35.8%,一天的164人,占12.6%。這說明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較長。
4.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安排者調查。
在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學生中,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校組織的130人,占10%,院系組織的535人,占41%,學生社團組織的366人,占28%,班級組織的182人,占14%,學生個人組織的91人,只占7%。這表明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大部分都是由學校層面進行組織和實施的,這就可以看出,學校與系部層面對大學生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性。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及形式
通過調查探究,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以及內容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方面,大學生利用自己的時間參與到為社會服務上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量,傳遞社會的溫暖。社會服務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次機會,通過實踐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于社會,回饋于社會。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有:服務咨詢的185人,占14.3%,教育的385人,占29.6%,從事體力勞動的412人,占31.6%,進行發明創造的36人,占2.8%,從事服務經營的156人,占12%,做導游服務的72人,占8.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從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這些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是比較積極的,其中參加的服務活動主要形式是以體力勞動和教育服務為主。而智力型服務形式也有較大的參與度。
(四)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情況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當前面臨的問題就是實踐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當的重復性,使得社會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學院在建設校外實踐基地過程中,需要認真規劃,地址選擇合理得當,與本校的特色相適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社會實踐的機會。另外,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實踐基地的同時,考慮到了大學生德育等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建設。例如旅游管理專業,很好地將學生專業\德育等素質融合到校外實踐基地,同時一些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能夠很好地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就業實習的地方。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專業素質,也達到了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和作用。
(五)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
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成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思想教育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接近56%的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了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另外,還有17%的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強化自己的道德意識和素質修養。其余的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空間的提升。
2.智力提升
通過調查問卷,統計1304名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調查通過社會實踐機制,給自己帶來了哪些智力方面的提升和進步。
3.組織能力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大學生道德素養水平,增強了大學生智力發展,同時還加強了大學生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組織能力。通過調查統計,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1304名大學生當中,有接近40%的學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還有45%的學生感覺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組織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當代大學生走出校園,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流溝通能力。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證調查以及統計,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所抽取的15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指出該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不足之處。主要從兩個大的方面入手,其一是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困難;其二是本校社會實踐的不足之處。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不足,社會、學校以及自身三個方面都有原因。在社會層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在學校層面,只是把實踐基地定位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對校企合作、雙方資源共享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層次思考;在學生層面,一些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只是玩樂的另一種說法,不能真正學到知識。因此,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之間要進行協同合作,明確各自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應該承擔的職責、義務,努力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利用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
四、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建設的策略
(一)創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目標模式
高校充分發揮自我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將軟件與硬件相結合,實現資源的共享、互補和有效整合,走出一條適合當今社會發展和學生能力提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之路,創建一個新的目標模式。即“實踐+技能”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實踐和校外實習兩種方式,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動手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塑造一批“大學水平的能工巧匠”。在這個目標模式下,高校必須做到三點:第一是專業特色要明顯。高校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大創新,進行系統的優化和提升,將專業做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在該領域起到帶頭的作用。第二是校際之間資源互補。各兄弟院校要合作發展,充分發揮每一個院校的特長彌補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實現高校之間的共贏。第三是資源實現整合共享。學生社會實踐的項目和內容將按照專業分配給每一所高校。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單個高校不可能實現每一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須將資源整合起來,實現共享,共同承擔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實現共贏的局面。
(二)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策略
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創建有效的管理體系、豐富社會實踐的主題和形式等措施,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持久進行下去。
1.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僅僅局限于實踐的橫向發展,而缺乏縱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經過不斷的革新,將空泛的實踐主體豐富化,將單一的形式多元化,將無趣的知識專業化,將陳舊的內容時效化。讓學生學有所用,時刻把握未來的趨勢和方向。結合自我特色,讓大學生實踐活動朝著思想認識提高、智力提升和社會化能力全面加強的方向高層次發展。
2.規范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的機制要具有一定的激發性和公平性,更能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實踐活動具體的內容和效果記錄和積累下來,形成一種總結。另外,實踐活動的要求可以學時制,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成果。實踐活動的成果展示可以是報告或者論文等形式,將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形成書面文字,成為評價的客觀標準和要素。
3.開拓實踐基地,整合有效資源。
高校在開拓校外實踐基地時,尋求長期合作,雙方共贏,達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性,并為大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實習做好充分準備。這就要求高校和實踐基地搞好聯系和合作,主動了解和解決單位的難題,實現資源的共享。將單位和高校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和場地,實現三方受益。
4.重視社會實踐管理。